不到潇湘岂有诗——唐诗的潇湘意象【论文、开题、综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I YE LUN WEN

论文题目不到潇湘岂有诗——唐诗的潇湘意象

学生姓名

学号

所在院系

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

导师姓名职称

完成日期

摘要:潇湘,自从屈原歌咏以来历经代代才人艺子的传承发展,就从一个地理名称发展成为一个富于多种意涵的文化意象。在诗、画、乐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表现。本文以唐诗中有关潇湘意象的部分诗歌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意象的角度对“潇湘”一词的内涵进行分析,力求对“潇湘意象”有一个框架式的认识。

Abstrct:Xiaoxiang(潇湘), after intoned by Qu Yuan, it has been inherit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As a result, it has became a cultural image with rich meanings from a geographical name and yielded heartening fruits in the terms of potry, painting and music. My paper tries to expound and analyze the image of Xiaoxiang by reading various of Tang poems, combined with the authors’life and eperience , in the way of image understanding.Thus, we can form a conception of Xiaoxiang in an integral , comprehensive, structural way.

关键字:唐诗潇湘意象

Key words:Tang Poetry the Image of Xiaoxiang

潇湘不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种文化现象。从屈原以来,潇湘在文学和艺术上,包括了诗、词、散文、曲、绘画等都有集中的体现,形成了所谓的“潇湘文化”。自东汉末始,“潇湘”一词就开始出现在诗歌中。及至唐代,随着诗歌逐渐成为主流文学,“潇湘”一词被广泛吟咏,成为文人雅士偏爱的题材之一。

潇湘意象的内涵是丰富的。其原型是屈原的流放以及他对湘夫人的吟咏,在后世文人的记忆与歌咏中,就从单一的历史事件演化为一个文化现象。这种现象对后代特别是贬谪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的文人士子,因着不同的经历、修养与见识,代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潇湘文学观念。本文试从潇湘概念和文学内涵两个方面来分析潇湘意象的内容。

潇湘概念

(一)潇湘的地域范围

潇湘,一般理解为潇水和湘水的合称。许多唐诗的注解就将“潇湘”理解为潇水和湘水。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的一句“碣石潇湘无限路”,中国社科院的《唐诗选注》即理解为“潇湘,河名。湘江流到湖南零陵县西合潇水,称潇湘。”[1]潇水,出于湖南永州市宁远县的九嶷山。宋代米芾《潇湘八景图诗并序》:“潇水出道州(今属永州管辖),湘水出全州,至永州而合流。自湖而南皆二水所经,至湘阴始与沅水之水会,有至洞庭与巴江之水合。故湖之南,皆可以潇湘名水;若湖之北,则汉沔汤汤,不得谓之潇湘。”[2]根据米芾的这个说法,潇湘可有两义:一是广义上的“潇湘”,即泛指整个湖南地区,二是狭义的“潇湘”,即指潇湘二水流经的永州地区。

潇湘地区山清水秀,风光明媚。《晋书》卷九十二罗含《湘中记》:“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见底石。樗蒲如矢,五色鲜明。白沙如霜,赤崖如朝霞,是纳湘川之名。”[3]《初学记》中记载了恒玄的《游南彼衡山诗》:“理楫将游衡岭。涉湘千里,林阜相属。清川澄映极流,涯涘纤埃无秽。修途逾遇未见其极。”[4]湖南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潇湘的风光之美,气候之润,亦是南飞候鸟大雁等最佳的栖息地。黄宪《遇渔篇》:“潇湘秋兮沄沄,芙蓉落兮雁南宾。”李白《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陪游洞庭五首》其四:“洞庭湖西秋月辉,潇湘江北早鸿

飞。”洞庭湖有一座回雁峰,或许就是候鸟南飞至此的最好证明。米芾曾在其《潇湘八景图诗总序》中赞扬潇湘风景:“洞庭南来,浩淼沈碧,叠嶂层岩,千里衍绵,际以天宇虚碧,杂以烟霞吞吐。风帆、沙鸟出没往来,水竹、云林映带左右,朝昏不同,四时候不一,此则潇湘之大观也。”[5]而其所引的的潇湘八景更是潇湘美景的精致概括。

(二)潇湘的文学语义

关于“潇湘”一词的出现时间,多数研究者都认为其最早应出现于先秦时期的《山海经·中山经》:“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此处的“潇”字并非潇水之意,而是指“水,清深貌”。(《说文解字》)曹植《杂诗》:“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该处的“潇”亦非潇水,也是形容湘水清深的形容词而已。宋人蔡沈注《禹贡》的“九江孔殿”时说:“九江,即今之洞庭也。……今沅水,渐水,元水,辰水,叙水,酉水,澧水,资水,湘水皆合于洞庭,意以是名九江也。”[6]战国时期,流入洞庭的河流中并无潇水。《大清一统志》记载:“潇湘虽自古并称,然《汉志》、《水经》俱无潇水之名。唐柳宗元《愚溪诗序》始称谪潇水上,然不详其源流。宋祝穆始称潇水出九嶷山,今细考之,唯道州北出潇山者为潇水,其下流皆营水故道也。至祝穆所谓九嶷山者,乃《水经注》之泠水,北合都溪以入营者也。”[7]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在《愚溪诗序》中写道:“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这是第一次在文献中确认“潇”作为潇水之意。其实在柳宗元之前的江淹曾就写过“窈蔼潇湘空,翠碉澹无滋。”(杂诗《王征君微养疾》)刘良注曰:“潇湘,二水名也。”。[8]刘良为玄宗时期人士,所以由此可知盛唐时期就有潇水之名了。再观文学作品,发现唐代以前的作品,多有“湘”而少“潇湘”。例如屈原《离骚》:“济沅湘以南征兮”,再如张衡的“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而唐代及唐代以后的诗文,“潇湘”一词就广泛可见了。而到了宋代,潇湘诗画更是盛极一时,可以说,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