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师益友伴我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良师益友伴我行
———写在《生活报》创刊25周年
自认为,在告别“不惑”,即“知天命”之际,已宠辱不惊,心静如水。对于内、外部世界,理性、审慎多于情感和冲动。虽偶有心海泛起涟漪,也无意诉求于文字,更忧于才疏笔拙而无法透彻、准确地表达与阐述。时逢《生活报》创刊25年,我被她创刊25周年的气氛包围着,让情感的思绪信马由缰,纵横驰骋;回忆召回了时空隧道,穿过我与《生活报》十六年的相交年轮,尽情地追忆着我与《生活报》的那份情结。一个人成长到25岁,可谓霞光灿烂,风华正茂;一份报纸,开办了25年,经受了改革与发展的洗礼,日臻成熟完善,正可扬帆远航。有幸的是,《生活报》创刊这25年,正是我参加工作,从一名工人慢慢成长,不断成长与进步的25年,作为《生活报》的忠实读者与作者,在表示衷心祝贺和良好祝愿的同时,我更愿意回顾这位良师益友伴我前行的难忘历程。
引我闯出新路
16年前,我从齐齐哈尔铁路运输技校毕业分配到远在深山腹地齐齐哈尔桥隧重点维修段第四工程队隧道工的岗位上,成了一名隧道工。所在的施工队地处兴安北麓,年平均气温为摄氏零下6.2度,最低气温达摄氏零下53度,无霜期
仅为56天。这里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文化生活非常匮乏。一天忙下来休息时,只能是抬头望山头,低头见石头,围着枕木头,生活没出头。就是这样一天天的混日子时,支部书记从齐齐哈尔拿回一些学习资料,其中的《生活报》深深的吸引了我,那时读起《生活报》来确实有一种“爱不释手,如饥似渴”的感觉,读后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不能整天埋头于“干”,而必须拿出时间来“想”,不是干的时候、写的时候才去想,而是想好了再去干,去写,把火热的施工情景记录下来,把艰苦的劳动成果反映出去。从此,学习《生活报》成了我业余生活中的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慢慢地我也拿起笔来书写身边的人和事。
经过我的笔,将我们工程人在深出中默默奉献,在完成施工生产任务的同时,狠抓精神文明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展示给外人。当时,上级领导决定在我们工地召开现场会。路局,分局及所在及兄弟单位的领导都前来参加会议,由于事先考虑不周,名单未能及时,准确地送到主持人手里造成了慌乱和差错,差点砸了锅,事后受到领导的严肃批评,这件事引起了我的深思,不是我不尽心,而是不得要领,一紧张就险些铸成大错。由此我真正懂得了《生活报》刊登的多篇文章所反复谈到的“事无俱细”这一论断的深刻涵义,进而在写通讯、写新闻报道以及参与政务管理等具体实践中加深理解。从那以后,我开始养成了随身携带“小本本儿”的习
惯,这样的“本本儿”实际上有两种,一种是采访记录本儿,一种是备忘录。前者使我不断搜集素材,掌握第一手资料,成为自己从事写作的智囊袋和资料库;后者让我的工作更有条理,以避免出现差错和遗漏。随手打开抽屉,稍加清理,这样的“小本本儿”居然已经积攒了20多本,这可是引我学走新路,尽快上路的指路人,更是多年来无形中积累的一笔“宝贵财富”,而这笔财富正是《生活报》送给我的啊。机遇总是光顾不断拼搏进取的人。3年后,我被调到段党委驻勤,整天与笔为伍,我感到自己知识的浅薄,就拼命地阅读《生活报》。学习《生活报》的真、善、美,慢慢地就得心应手起来,还通过公开招聘当上了段团委书记。
让我燃烧激情
1998年,我从原来的单位调到分局办公室任秘书,工作职务变了,环境变了,办公室的其他秘书也都很能干,加之新到一个单位,情况又不熟悉,于是便有了松一口气,不想再写的念头,以至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基本停笔了,《生活报》也很少阅读了。恰恰在这个时候,我收到了《生活报》编辑寄来的信,问我为什么很长时间不再为报纸写稿了,是不是因为当了“官”便停笔了:在信的末尾,还特别郑重地提出:“写作,当然包括文秘写作,其实都是在培养一种激情,没有了激情,工作便极易消极,消极之后又极易滑向平庸,我们讲的灵感,就是一种激情的进发”,对责编写下的这一段
话,我是一边读,一边想。说实话,这半年多的辍笔,并不是因为职务的变动,也不是因为情况不熟,更不是因为没有东西可写,而是因为没有再把秘书写作和新闻写作作为一种责任和义务,缺乏了激情。再说人家一个编辑,为啥专门给你写信,这是对事业的一种执着和追求,是一种非常可贵的敬业精神,更是对报纸读者与作者的尊重、爱护和期待,就凭这一点,你也不应该把笔停下来啊!找到了问题,理清了思路,我便又重新振奋起来,挤出时间拿起笔,将调查中,谈话中、会议中看到、听到、想到的东西诉诸笔端。除了继续写与文秘工作相关的文章外,还将触角伸向新闻写作领域,积极为报纸撰写消息、通讯、言论等稿件。此外,还不断总结自己的写稿体会,除在分局组织的通讯员培训班上讲授外,还先后撰成《编辑为我做嫁衣》、《学会换位思考》等多篇体会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生活报》让我懂得了,知识和激情不仅需要储备,更需要不断释放和燃烧,并在这释放与燃烧的过程中得以锻炼和提高。
2003年,我调到哈尔滨铁路局党委宣传部工作,这不仅没有让我与《生活报》疏远,反而因工作的关系与她更加密切,经常地向《生活报》撰稿。《生活报》成为我的一份精神大餐,其中人生栏目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成为我教育小女的一个素材,成为我们全家讨论的最多的一个话题。而其中的
“党的建设”、“工作研究”、“经验交流”、“副刊园地”等栏目中的文章也成为我创作提高的一个源泉。
教我捕捉灵感
以往将灵感看得十分神秘,虽然多少也懂得一点它实际上就是创作上的一种思路,但又总觉得它虚无缥缈,难以把握。而在这方面,又是《生活报》帮我解了疑难。有一篇题为《感悟灵感》的小文对灵感问题所作的生动概括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文章里说,要产生灵感,没有别的窍门,那就要“多走路,广交友,接收信息全天候,强化扫描多留意,多方搜集找由头,精雕细刻快出手”。话不多,但总结概括非常精辟,这使我从自己多年从事文秘工作和进行秘书与新闻写作的实践中逐步懂得了要捕捉灵感,必须刻苦学习,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来不得半点的投机和侥幸。于是我坚持与职工交朋友,关心企业的,社会的各方面的动态,并开动脑筋,勤于思索,不仅写消息,写通讯,而且将简报、会议、总结报告中的有价值的材料加以提炼,并紧紧抓住不放,再去深入调查采访,写成生动感人的材料。同时还开始有意识地写些言论和诗歌,使自己尽可能成为多面手。
分局召开通讯员工作会议,虽然当时我早已经离开了办公室,但领导仍然让我参与接待工作,与来自各单位的通讯员一起座谈,谈到动情处,我还情不自禁地将《生活报》“副刊园地”上的诗歌即兴朗诵,居然引起了一阵轰动。会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