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河湖治理技术方案(主要是生物生态技术)
河湖治理技术方案
河湖治理技术方案1. 概述河湖治理是指通过对河湖的水质和生态环境进行改善的技术方案。
它可以包括各种不同的措施和方法,旨在恢复和维护河湖的生态系统的平衡。
本文档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河湖治理技术方案,包括水质改善、生态修复和水资源管理等。
这些技术方案可以用于各种规模的河湖生态系统,包括小溪、湖泊和大型江河。
2. 水质改善技术方案2.1 生态滤池生态滤池是一种利用天然植被过滤和吸收废水中的有害物质的技术。
它通常由起沉池、水生植物区和滤料区组成。
通过植物和滤料的作用,生态滤池可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营养物质和有机污染物,从而改善水质。
2.2 植物修复植物修复是一种利用水生植物来修复河湖水质的技术。
通过种植具有吸附、解毒和生长快速的水生植物,可以有效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无机物和重金属等污染物,提高水质。
2.3 预处理技术预处理技术用于在将废水排放到河湖之前对其进行处理,以减少对河湖水质的影响。
常见的预处理技术包括沉淀池、过滤器和生物滤池等。
这些技术可以去除废水中的固体颗粒、悬浮物和有机污染物,从而减少对河湖的负面影响。
3. 生态修复技术方案3.1 建设人工湿地人工湿地是一种通过模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来修复河湖的技术。
它包括湿地植被的种植、底泥的处理和水位的控制等环节。
通过人工湿地的建设,可以恢复湿地的水质净化功能、提供栖息地和保护生物多样性。
3.2 水环境综合整治水环境综合整治是一种综合利用治水、净水、排水和供水等各种措施来改善河湖水环境的技术方案。
它包括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工程建设和管理等方面。
通过综合整治,可以提高河湖的水质、修复生态系统和保护水资源。
3.3 沿岸带生态修复沿岸带生态修复是一种通过改善河湖岸线的生态环境来修复河湖的技术方案。
它包括沿岸带植被的恢复、岸边固化和防护工程的建设等。
通过沿岸带生态修复,可以增强河湖的自然保护功能、改善栖息地和减少岸线侵蚀。
4. 水资源管理技术方案4.1 水资源调度水资源调度是一种根据河湖水情和需水情况来合理安排水资源的技术方案。
水环境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
水环境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水体污染、生态破坏、水资源浪费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了改善水环境质量,保障水资源安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本项目应运而生。
二、项目目标1.提高水环境质量:通过综合治理,使项目区域内水体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2.修复水生态系统:恢复和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提升水体自净能力。
3.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合理配置水资源,减少浪费,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4.提升水环境治理成果:建立健全水环境监测体系,确保治理成果持续稳定。
三、项目实施方案1.污染源治理(1)工业污染源:加强企业环保监管,确保污染物排放达标。
对重点污染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减少污染物排放。
(2)生活污染源: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能力。
推广垃圾分类处理,减少生活垃圾对水环境的污染。
(3)农业污染源:推广农业环保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
加强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确保达标排放。
2.水生态系统修复(1)植被恢复:在项目区域内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提高水体周边植被覆盖率。
(2)湿地建设:合理规划和建设湿地,发挥湿地在水环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3)水生生物保护:开展水生生物资源调查,制定保护措施,确保水生生物多样性。
3.水资源利用与管理(1)水资源配置:优化水资源配置,合理调配地表水、地下水和再生水。
(2)水资源节约:推广节水型工艺和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3)水资源监测与管理:建立健全水资源监测体系,对水资源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
四、项目实施步骤1.调查研究:对项目区域内水环境质量、生态系统现状进行详细调查,为项目实施提供基础数据。
2.制定方案:根据调查研究结果,制定具体的治理方案。
3.实施治理:按照治理方案,有序推进水环境治理工作。
4.监测评估:对治理成果进行监测评估,确保项目目标的实现。
5.巩固成果: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巩固治理成果。
河道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解决方案0623精选全文
箱涵
橡胶坝
调污工程
(三)理模式
微生物净化
生态清淤
底泥覆盖
原位生态清淤
全部采用先进的环保绞吸式挖泥船,确保不对水体产生较大的扰动;
环保清淤
在河水排干的情况下,彻底清淤。
对疏浚余水采用絮凝剂进行净化防污处理,确保达标排放; 妥善处置污染淤泥,确保不产生二次污染。
Part 1
(五)河流流速控制-水力调节
常用的水力学技术有:▄ 引清调水▄ 筑坝造流▄ 水体循环▄ 水力造流等
水力学技术
河流动力学计算
(after Ikeda et al., 1981)
(Chen, 2005)
许栋,2008
王博, 2008
河流动力学计算
第一大策略:增长岸线、构建网状水系
恢复水文过程,有效调蓄洪水
2010年七大水系水质类别比例
水体自净能力物理作用:混合、稀释、扩散、沉淀、挥发化学作用:氧化、还原、中和、吸附、凝聚、离子交换生物作用:生物的吸收、降解、微生物分解释放
水体的自净是水体中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三种作用在天然水体中并存,同时发生,又相互影响。
河道为什么会污染?
当外界污染超过河流自净能力或污染负荷承载力时,就会发生的水污染现象。
河道治理的任务
(1)控制外源污染: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雨污分流进度进程,提高污水收集处理能力,逐步增强缓冲区截污、纳污、消污功能。 (2)消除底泥污染:合理利用生态疏浚,底层曝气,微生物菌剂,水生植物修复,环境友好型药剂治理,消减底泥中的污染物。 (3)改善水质,消除黑臭:通过底泥理化调理技术、生态浮床构建技术、生态溢流坝构建技术、土著微生物消泥技术、超磁分离技术、水下森林打造技术等作用改善水质。 (4)打造生态驳岸,提高自然化率:在满足防洪的基础上,开展生态河岸建设,打通水陆的物质循环通道,提高生物生境多样性。 (5)加强水生态系统修复:恢复河道的自然形态、恢复水生动物栖息场所、恢复沿岸带湿地植物、逐步恢复全系列水生植物与生物多样性。
河湖水系生态环保工作方案
河湖水系生态环保工作方案【河湖水系生态环保工作方案】一、背景分析河湖水系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河湖水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在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河湖水体黑臭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威胁。
为此,我们迫切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河湖水系生态环保工作方案,以实现对河湖水系的保护和治理。
二、工作原则1. 依法治理: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河湖水系进行治理,严格按照清洁生产、环境保护要求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2. 综合治理:以生态优先、治理为主的原则,综合运用土地利用、水利工程、生态修复等手段,实现河湖水系的全面治理。
3. 公众参与: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参与河湖水系生态环保工作,加强沟通与协调,形成全社会的共识和共同努力。
4. 突出重点:根据实际情况,将治理资源集中在一些重点区域和严重污染的河湖水系上,重点推进治理工作。
5. 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对污染行业的整治力度,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三、工作目标1. 河湖水系水质稳定达到或超过国家规定的水环境质量标准。
2. 河湖水系生态系统恢复与保护工程完成率达到80%以上。
3. 河湖生态环境敏感区治理全面完成,水污染源治理率达到90%以上。
4. 河湖水系生态环保法规、政策和标准体系健全,监测和评估体系完善。
四、工作重点1. 水环境治理(1)建立完善的污染物排放监控体系,加强水源地护理工作,严格管控工业、农业面源污染。
(2)构建污水处理系统覆盖城乡,提高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效率,加大对重点工业企业的监管力度。
(3)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水土保持工作,控制土地沙尘暴和水土流失,减少水体泥沙的进入。
2. 生态修复与保护(1)开展河湖流域的水生态修复工作,根据河湖生态系统的特点,恢复湿地、河岸带植被,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2)加强对河湖水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建立河湖自然保护区和鱼类、水生植物保护区。
[讲稿]河湖生态水环境修复技术
[讲稿]河湖生态水环境修复技术河湖生态水环境修复技术1. 河湖水体液固快速混凝、紊凝技术水中存在悬浮物、胶体等杂质,其在水中都有一定的稳定性。
根据其颗粒的大小,可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除去。
用自然沉降法不能除尽水中的悬浮物,更不能除去水中的胶体杂质。
为了除去这类杂质,必须设法将其颗粒变大,这就需要进行混凝处理。
混凝处理也就是在水中投加适当的化学药剂,使水中微小的悬浮物以及胶体结合成大的絮凝体,并在重力作用下沉淀出来。
我国絮凝剂的生产和应用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不同水处理领域发展的历史背景不同,因此对目前所体现的国内、外差距不能一概而论。
整体上看由于我国是20世纪70年代后陆续投产混凝剂的这些产品除少数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外,大部分是剖析、仿制或依据国外专利研制的,再加上我国水处理药剂工业发展历史较短,科研经费有限,因此具有基础薄弱、技术比较落后、整体水平不高的特点。
在有机高分子混凝剂方面,我国的相关品种单一,聚丙烯酰胺的系列化水平很低,除聚丙烯酸胺外,只有聚丙烯酸钠和少量聚胺。
高分子质量和超高分子质量品种、低毒品种和阳离子品种(特别是粉末产品)远落后于国外,在分子质量!毒性和速溶性等方面也体现了质量上的差距。
另外,单一混凝剂的使用效果不甚理想,对混凝协同效应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
开发新的混凝剂或采用不同混凝剂的组合工艺强化混凝效果,是国内外的混凝理论及混凝剂的开发与应用的趋势。
本项目采用嵌入式曝气紊凝水净化技术,运用高分子聚合物FAS泥沙聚沉剂和传统絮凝剂经过优化时序叠加工艺,再经过嵌入水体内部的曝气产生的紊动作用进行均化,进而实现有机、无机污染物的快速高度聚合,使污染物聚合体在重力作用下疏水,实现固液分离。
其作用过程如下:曝气混凝聚合沉固池,是一条沿湖滨的长形廊道,沿廊道水流方向,分隔有三个作用单元:曝气混凝池、聚合重力沉降池、液固分离装置。
曝气混凝池,距池底10-20cm处安设曝气装置,由于FSA高分子聚合物和曝气的作用,湖水中无机、有机颗粒处于悬浮状态和随机接触状态,一方面使得无机极细颗粒聚合絮凝,生成结构较大的絮凝体,另一方面,絮凝固体颗粒互相摩擦并承受曝气的剪切力作用,絮凝固体颗粒上附着的有机污染物能够得到剥离,有利于形成较为纯净的絮凝固体颗粒。
!河湖治理技术方案(主要是生物-生态技术)
湖泊治理解决方案河道污染是区域人口、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造成的,污染治理的根本性措施是污染源的治理。
因此,世界各国均把污水截流、废水达标排放和控制排污总量作为河道整治的首要措施。
然而,由于难以根除的面源污染及内源污染,即使在污水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河道污染及其富营养化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为此,各地在河道治理中,把污染源治理和强化水体的自净能力同时作为河道修复的重要目标。
纵观国内外河道治理现状,以下几种方法较为引人关注:1、引流冲污和综合调水引流冲污实质上是对水体污染物和浮游藻类的稀释扩散,就局部而言常被视为解决水体富营养化相对简单、易行和代价较低的办法。
如杭州西湖自钱塘江引水后对延缓水体富营养化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但从整体出发,这种办法实为污染转移,有以邻为壑之嫌;综合调水不同于引流冲污,主要解决水资源的再分配,利用一定的水利设施合理调活河网水系,达到“以动制静、以清稀污、以丰补枯、改善水质”的目的,尤其对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能发挥较好的作用.2、曝气复氧曝气复氧对消除水体黑臭的良好效果已被国内一些实验室试验及河流曝气中试所证实.其原理是进入水体的溶解氧与黑臭物质(H2S,FeS等还原物质)之间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对于长期处于缺氧状态的黑臭河流,要使水生态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一般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水体曝气复氧有助于加快这一过程。
由于河道曝气复氧具有效果好、投资与运行费用相对较低的特点,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法国、英国及中等发达国家与地区如韩国、香港等在中小型污染河流污染治理经常采用的方法.3、底泥疏浚在污染源控制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底泥则成为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清淤疏浚通常被认为是消除内源污染的重要措施.然而,疏浚技术通常是决定疏浚效果好坏的关键.从最早的人工挖泥到现在的精确水下吸泥,疏浚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正在变得越来越小。
疏浚作为水利工程和航道工程措施有重要效用,但作为水质治理目前还存在一些难于克服的问题,如一定程度上引起上覆水污染物浓度增加,疏浚后淤泥以其量大、污染物成分复杂、含水量高而难以处理等等.4、化学絮凝处理化学絮凝处理技术是一种通过投加化学药剂去除水层污染物以达到改善水质的污水处理技术。
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导则2020
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导则2020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我国的河湖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有效保护和修复河湖生态系统,我们制定了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导则2020。
本文将从导则的背景、目的、重点内容和实施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导则背景我国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但由于长期的忽视和过度开发,许多河湖生态系统遭受了严重破坏。
水污染、水土流失、湿地退化等问题愈发突出,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威胁。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制定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导则势在必行。
二、导则目的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导则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实现对河湖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
依托先进的工程技术,有效防止水体污染、改善水质水量、恢复湿地功能等,最终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导则重点内容1.生态修复工程通过种植水生植物、修复湿地、恢复水生态系统等方式,实现对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
同时,结合生物多样性保护、植被恢复等措施,促进河湖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2.水资源保护工程加强水资源保护,通过建设人工湿地、提高水质净化效率等方法,有效防止水体污染,改善水质。
同时,加强水资源的综合管理,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环境监测与评估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定期对河湖生态系统进行监测与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
同时,加强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导则实施措施为了有效实施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导则,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健全的政策法规体系,确保导则的有效实施;2.加强科研力量,推动相关技术的创新与应用;3.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公众对河湖生态保护的重视程度;4.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与协调,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
总之,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导则的制定对保护我国河湖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将按照导则的要求,加强河湖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工作,为实现水清岸绿的美丽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河湖水域生态修复方案
河湖水域生态修复方案一、概述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河湖水域生态面临严重破坏和污染,急需采取有效的生态修复方案。
本文将提出一套应对措施,旨在恢复河湖水域的生态平衡,改善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
二、水质改善1.减少污染源通过加强工业和居民生活水源的污染治理,建立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有效减少废水和工业废气的排放量。
2.农业管理采用科学的农业水利管理,推广现代化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避免农业污染对水质的影响。
3.加强监管强化水质监测和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的河湖水域保护管理体系,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确保水质达标。
三、水生态系统修复1.湿地保护与恢复加大对湿地的保护力度,修复受损湿地,扩大湿地面积,恢复湿地功能,提高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2.植被恢复和保护加强河湖两岸的植被恢复工作,重新引入本地或适应性强的植物物种,提高水域的生物多样性和景观价值。
3.鱼类保护与繁殖实行科学的渔业管理,禁止捕捞和销售濒危物种,建立保护区域,划定渔业休渔期,采取措施促进鱼类繁殖和种苗放流。
四、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建立完善的生态系统监测网络,定期对河湖水域的水质、植被、鱼类和其他生物多样性进行监测与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应对措施。
五、社会参与与教育宣传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鼓励公众参与生态修复工作,组织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河湖水域生态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六、经济可持续发展在进行生态修复的同时,结合当地发展需求,注重生态经济的发展,探索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可持续发展模式,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结论针对河湖水域生态破坏和污染问题,我们提出的生态修复方案包括水质改善、水生态系统修复、监测评估、社会参与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
只有全面有效地实施这些措施,才能恢复河湖水域的生态平衡,保护水资源,为后代留下美丽的自然环境。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河湖水域的生态修复贡献自己的力量。
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导则2020
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导则2020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日益增长,河湖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为了保护和修复河湖生态环境,我国推出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措施,其中《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导则》就是其中的重要文件之一。
本文将就该导则所包含的内容进行详细解读,以期能够更好地推动河湖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
一、导则的基本背景《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导则》是由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联合编制的文件,旨在指导和规范河湖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该导则的出台是对当前我国河湖生态环境状况的一种反映,也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河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引导和监督。
二、导则的主要内容1. 生态保护和修复原则导则明确了河湖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原则,即生态保护优先、整体谋划、科学规划、多元治理、全面推进。
这一原则的提出,体现了在进行河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时需要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
2. 工程技术导则导则对河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的技术要求进行了具体阐述,包括水质改善、湿地建设、水生生态修复、植被恢复等方面。
这些技术要求是指导相关工程实施的重要依据,可以有效保障工程的质量和效果。
3. 管理与监测要求导则还规定了河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的管理与监测要求,包括项目立项、设计评审、施工验收、运行监测等环节。
这些要求是确保工程实施过程中能够得到科学有效的管理和监督的重要保障。
4. 保护与修复效果评估导则要求对河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的效果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指标体系、评估方法、效果判定标准等。
这些评估内容是评价工程实施效果的关键,也是提升工程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手段。
三、导则的实施效果自《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导则》出台以来,我国在河湖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通过技术导则的指导,很多地方实施了一系列的河湖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程,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一些地方还建立了相应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对工程实施效果进行了及时监测和评估。
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方案简本
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方案简本一、背景介绍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河流域水环境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污染和退化问题。
为了保护河流域的水资源,提高水环境质量,实施综合整治是非常必要的。
二、整治目标1.确保水质达到国家的相关水质标准;2.提高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度;3.加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三、整治内容及技术方案1.水污染治理(1)建立和完善污水处理设施,确保所有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的处理率达到100%。
(2)提高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和处理效果,采用先进的污水处理工艺,如AB工艺、MBR工艺等。
(3)加强重点行业的污水治理,如钢铁、化工、造纸等行业,采取减排措施,如减少污水排放,强制引导企业实施水循环利用等。
(4)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如厌氧处理池、湿地处理等。
2.水体调蓄和生态修复(1)建设水库和蓄滞洪区,增加水体的调蓄能力,减小洪峰流量,降低洪灾风险。
(2)修复河道湿地和河岸带,增加河道的水资源储量,改善水生态系统健康度。
(3)推广人工湿地建设,利用植物和土壤的自净能力,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
3.水资源管理(1)加强水资源调度和分配管理,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2)推行水权交易制度,鼓励单位和个人通过购买和出售水权实现水资源的高效配置。
(3)加强水资源保护,依法划定水资源保护区,限制开发和利用。
四、综合措施1.完善水环境监测体系,建立水环境自动监测网,实时监控水体质量和污染物排放情况。
2.加强水环境执法监管,建立健全的执法机构,加强对违法排污企业的处罚力度。
3.开展水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水环境的认知和保护意识,鼓励公众参与水环境综合整治行动。
4.加强国际合作,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水环境治理技术和经验,推动国际合作解决跨境水污染问题。
五、保障措施1.制定专门的整治方案和路线图,明确任务和时间节点。
2.加大投入力度,筹措资金和引入社会投资,支持综合整治工程的实施。
加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实施方案
加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实施方案目录一、前言 (3)1.1 编制背景 (3)1.2 实施目的 (4)1.3 实施范围 (5)二、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现状分析 (6)2.1 水生态保护现状 (7)2.2 水生态修复现状 (8)2.3 存在问题及成因 (9)三、总体要求 (10)3.1 指导思想 (11)3.2 基本原则 (12)3.3 主要目标 (13)四、水生态保护具体措施 (14)4.1 水源保护 (15)4.1.1 保护区划定 (16)4.1.2 生态补偿机制 (17)4.2 水质保障 (18)4.2.1 污染物排放控制 (19)4.2.2 河湖长制度落实 (20)4.3 生态修复 (21)4.3.1 河湖生态修复工程 (22)4.3.2 植被恢复与保护 (23)五、水生态修复具体措施 (24)5.1 河道治理 (26)5.1.1 河道清淤疏浚 (27)5.1.2 河岸整治与绿化 (28)5.2 湖泊保护 (29)5.2.1 湖泊水量调度 (30)5.2.2 湖泊水质监测与改善 (32)5.3 生态农业 (33)5.3.1 绿色农业发展 (34)5.3.2 农田水利建设 (36)六、实施计划与保障措施 (37)6.1 实施计划 (39)6.1.1 时间节点安排 (40)6.1.2 分阶段目标设定 (41)6.2 保障措施 (43)6.2.1 资金保障 (44)6.2.2 政策支持 (45)6.2.3 技术支撑 (46)6.2.4 宣传教育 (47)七、监测评估与调整机制 (48)7.1 监测体系建立 (49)7.2 评估标准与方法 (50)7.3 效果评价与反馈 (51)7.4 调整与优化机制 (53)八、结语 (54)8.1 实施成效预期 (55)8.2 后续工作展望 (56)一、前言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水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由于长期的人类活动影响以及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水生态系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逐渐凸显,如水体污染、生态退化、水资源短缺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也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河道污染治理中的绿色技术与创新
河道污染治理中的绿色技术与创新一、河道污染现状分析河道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导致河流水质恶化,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现象。
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农业、生活污水的排放与河道污染治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的污水处理技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水质,但也存在着高能耗、化学药剂使用过多等问题。
因此,寻求绿色技术与创新来解决河道污染问题迫在眉睫。
二、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1. 植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是指通过种植特定的植物,使其吸收水中的污染物,以净化水体。
植物修复技术具有成本低、可持续性强的特点。
例如,采用浮床技术,通过悬浮在水面上的植物,如芦苇、菖蒲等,利用植物的生理过程来吸附、吸收水中的污染物。
这种技术不仅可以净化水体,还能提供栖息地和保护水生生物。
2. 生物滤池技术生物滤池技术是利用生物膜来吸附和降解水中有机物质的一种技术。
通过在河道中设置生物滤池,利用生物膜上的微生物降解水中的有机物质,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相比传统的物理和化学处理方法,生物滤池技术具有成本低、能耗少、无二次污染等优点。
三、新技术的应用1. 智能监测系统智能监测系统利用传感器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实时监测河道水质,对污染源进行精确定位和监控。
通过数据分析和处理,提供科学依据,实现精准治理。
智能监测系统的应用能够提高治理效率,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提高治理质量。
2. 生物降解技术生物降解技术是利用具有降解能力的微生物来分解有机物质,减少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
这种技术利用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吸附、降解、转化等作用,改善水质。
在河道污染治理中,生物降解技术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有机物质,降低COD和BOD等指标。
3. 紫外光处理技术紫外光处理技术是利用紫外线辐射作用于水中的污染物,使其分解或失活的一种技术。
紫外光处理技术可用于消毒、去除有机物质等。
在河道污染治理中,紫外光处理技术可用于灭活水中的微生物,降低水体中的细菌和病毒等污染物浓度。
四、绿色技术与创新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绿色技术与创新在河道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将不断发展。
河道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案范本(三篇)
河道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案范本一、背景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许多城市的河道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
河道水质恶化、水体污染、生态系统崩溃等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巨大障碍,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制定一套河道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案,成为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急需。
二、目标设定1. 提高河道水质。
通过科学治理手段,使河道水质符合国家标准,达到可供居民生活和生态系统运行的要求。
2. 恢复河道生态系统。
通过生态修复和保护措施,恢复河道的生态系统功能,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增加。
3. 优化河道景观。
通过美化河道环境,提高沿河居民的居住环境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4. 建立有效的河道管理机制。
建立一套科学、规范且有效的河道管理机制,确保治理效果的长期维持。
三、主要措施1. 加强水环境治理。
加强河道污染源治理,采取有效的排污控制措施,减少直排废水的数量和污染物排放浓度;加大水污染治理投入,提升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和处理效果;加强河道岸线的修复,增加截污带、绿化带等生态景观。
2. 生态修复和保护。
恢复河道的原生态系统,修复河流湿地、滩涂等自然环境;增加湿地面积和植被覆盖率,提高水质净化能力;培育和保护河道生物资源,增加鱼类、鸟类等动物种群的数量和品种。
3. 促进社会公众参与。
广泛动员和引导社会公众参与河道治理工作,组织开展河道环境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公众对河道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和参与意识;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参与河道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4.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河道管理主体、责任和权限;建立健全河道环境监测网络,及时掌握河道生态环境状况;加强河道巡查和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四、实施方案1. 建立河道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机构,明确治理职责和工作目标。
2. 制定河道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实施方案,确定具体的治理措施和时间表。
3. 加大资金投入,支持河道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实施。
(完整版)河湖生态修复技术概述
– 直接投加浮游动物控藻。 – 直接投加微生物溶解藻类和稳定浮游动物种群数量。
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技术
• 综合型的生物与生态修复技术
– 食藻虫引导的沉水植物修复技术:浮游动物放养+沉水植 物修复。
– 人工水草、阿克曼生态基等:增加水体自净能力+浮游动 物庇护、增值。
• 成因
– 无机氮磷含量升高,超过地表水(湖库)水质Ⅱ标准; – 气温高且相对稳定、水温适宜、光照充足; – 水体交换不畅,或缓流水体; – 湖(库)盆结构比较单一,缺少水草或湖(库)滨水带,水温及水化学参
数比较均质一致; – 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改变,食物链(网)结构不完善,物质、能量和水产品
输出功能阻塞,导致营养物质和有机物质不断积累、沉淀。 – 水体内及湖塘结构体内缺少足够的水生动物巢穴、产卵场或庇护所。特别
• 理论关系及过程
– 污染水体自净过程或微生物处理技术过程产生的微生物增量,由水生态系统中 的原生动物、浮游动物消费掉,产生的无机氮、磷等营养盐由水生植物和藻类 所利用,大型水生动物将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及水生植物消费掉,人类通过捕 鱼和收割水草等行为将污染物物质溢出。
不同类型的直接曝气技术
固 定 式 的 直 接 曝 气
– 非经典理论:利用滤食性鱼类直接进行对浮游植物的进行操纵。如:放养鲢鳙鱼 及软体动物等。
• 生物集成技术与构建绿色健康的水生态系统理论 – 包括:湖滨带生态恢复、生物操纵、生态浮岛、生物孵化器,并与微量通气等技 术结合,以及人工科学的管理,提高生态系统的转化效率和水产品产出,增加生 态系统的环境效益,可以控制藻类暴发,使其在水体内的密度达到合理的限度, 从而即使水体营养丰富,也不会产生恶性循环和富营养化。
河湖水污染生物生态综合治理与修复技术
河湖水污染生物生态综合治理与修复技术1我国地表水污染现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污染不断加剧,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
目前我国七大江河流域均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别是在全国138个城市河段中,流经繁华区域的绝大部分水体均污染严重,其中低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V类水体的占38%。
2012全年共监测地表水五大水系88条河段,长2048.2公里,IV类、V类水质河长占监测总长度的4.3%;劣V类水质河长占监测总长度的42.1%。
河湖水体治理修复,是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的迫切需要。
2河湖水污染生态修复技术目前,国内已广泛使用的河湖污染水体生态治理技术主要有五项:生物膜修复技术、人工湿地技术、生态浮岛技术、固定化生物酶技术以及曝气增氧技术。
生物膜修复技术核心在于微生物生境载体材料的选择。
生物膜修复材料一般分为孔性材料、聚合物膜材料、有机/无机凝絮剂、光催化材料、氧化剂五大类,市面上常见的有仿水草式填料、辨带式填料、环状悬浮式填料、悬浮球状填料、复合式填料等。
人工湿地技术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
其作用机理包括吸附、滞留、过滤、氧化还原、沉淀、微生物分解、转化、植物遮蔽、残留物积累、蒸腾水分和养分吸收及各类动物的作用。
生态浮岛技术是利用植物生态原理来降解水中的COD、氮、磷的含量。
它能使水体透明度大幅度提高,同时水质指标也得到有效的改善,特别是对藻类有很好的抑制效果,同时浮岛植物也营造了水面的景观。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是将特选的微生物固定在选证的载体上,使其高度密集并保持生物活性,在适宜条件下能够快速、大量增殖的生物技术。
固定化酶技术是用载体把酶约束在一定的区域中进行催化反应,使反应后的酶可以反复使用的一项技术。
曝气增氧是一种增加水中含氧量的方法,河湖曝气对水体复氧促进上下层水体的混合,使水体保持好氧状态,以提高水中的溶解氧含量,加速水体复氧过程,抑制底泥N、P的释放,防止水体黑臭现象的发生。
河道治理水质提升技术方案
河道治理和水质提升是保护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任务。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技术方案,用于河道治理和水质提升:
1. 沉淀池:建设沉淀池来截留和沉淀水中的悬浮物,减少水体中的浑浊度。
沉淀池具有较大的容积和足够的停留时间,使得悬浮颗粒沉降到底部。
2. 生态滩涂:构建生态滩涂,通过湿地植被的吸收和生态系统的自净作用,去除水体中的营养盐和污染物。
生态滩涂还能提供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
3. 人工湿地:建设人工湿地来处理污水和净化水体。
人工湿地利用湿地植被和微生物的生态过程,去除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同时增加氧气含量。
4. 水生植物修复:引入适应性强的水生植物,如芦苇、菖蒲等,利用其根系和叶片对污染物进行吸收和降解,改善水质和水体环境。
5. 河道生态修复:进行河道的生态修复,包括恢复和保护自然的河岸和湿地,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生物多样性,促进自然修复过程。
6. 高效沉淀器和过滤设备:采用高效的沉淀器和过滤设备,如微滤、
超滤、反渗透等技术,去除微小颗粒、有机物和溶解性盐等。
7. 合理农业措施:实施合理的农业措施,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防止农田的农药和养分流失入水体,避免造成水体污染。
8. 监测和管理:建立有效的水质监测网络,定期检测水体中的各项指标,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这些技术方案可以根据具体的河道状况和水质问题进行选择和组合。
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结合科学规划和管理,能够有效地治理河道和提升水质,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2024年河道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案(2篇)
2024年河道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案一、背景分析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我国水资源短缺、水体污染日益严重,河道生态环境遭受到了巨大的破坏。
为了解决当前我国河道生态环境问题,保护和修复河道生态系统,提高水环境质量,制定2024年河道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案至关重要。
二、目标设定1.实现河道水质达标,使河道水体复原为清澈透明、无污染的水体;2.恢复和保护沿岸生态系统,提高河道生态功能;3.建立健全河道生态环境监测体系,进行长期监测和评估;4.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形成共建共治的良好环境氛围。
三、主要任务1.水质治理(1)制定严格的排污控制标准,实施严格的水质监测和考核机制;(2)加大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营管理力度,提高污水处理率;(3)开展针对农业、畜禽养殖和工业排放的污染治理,推广清洁生产和节水措施;(4)加强非点源污染治理,采取河道修复和生态景观建设手段。
2.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1)加强河岸带绿化,种植合适的湿地和水生植物,构建自然的河岸生态系统;(2)加强沿河防护林和湿地保护,恢复河道原有的生物多样性;(3)落实河道生态用水和节水措施,保护河道生态系统水生生物的栖息地。
3.监测评估体系建设(1)建立河道水质监测站网,全面监测河道水质状况;(2)建设河道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负责河道生态环境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3)开展河道生态环境的评估和评价,为河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4.公众参与和宣传教育(1)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环保的认识和意识;(2)鼓励公众参与河道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活动,推动共建共治;(3)加强与学校、社区等机构的合作,开展环保教育和培训。
四、工作措施1.加大投入(1)政府加大对河道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资金投入;(2)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河道治理,鼓励社会捐款和组织志愿者参与河道生态环境保护。
2.加强组织领导(1)设立专门的领导机构,负责河道生态环境综合治理;(2)建立健全河道治理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管理机制;(3)加强与相关行政部门的协同配合,实现河道治理工作的全面推进。
基于生态学角度探讨河湖水生态的修复技术
基于生态学角度探讨河湖水生态的修复技术发布时间:2021-06-23T09:34:16.120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8期作者:王旭东[导读]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市场经济逐渐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破坏以及环境污染的问题。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摘要:近几年来,我国市场经济逐渐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破坏以及环境污染的问题。
尤其是河湖水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要求相关单位能够基于绿色环保的理念,深刻研究河湖水生态的修复技术,一方面改善水体环境,另一方面保障人们生活生产的用水安全,进而为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绿色基础。
本文主要基于生态学的角度,探讨河湖水生态的修复技术等相关问题。
关键词:生态学;河湖水生态发展;生态修复技术前言:随着绿色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如何能够又快又好地在短时间内对河湖水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改造,成为当前绿色工程首先要研究的内容。
但是在进行实际生态修复的过程中,由于受气候水文因素及人为设施的限制,河湖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面积相对较小,而且还具有污染源复杂的特点,使得部分污染在长时间沉淀后发生转移,不仅威胁附近的生态多样性,同时也不利于保障附近人们的生命健康。
一、优化河湖水生态修复技术的意义首先,能够减少污染物降解的途径。
在河湖水生态修复的过程中,依托多样化的生态技术,例如在口岸附近设置硬质驳岸,可以防止土壤微生物发挥作用,减少其降解途径的同时也能够确保水体不会出现富营养化,造成大面积污染。
其次,能够防止雨水径流污染的增加。
在一些地区,如果没有对当地的河湖水进行有效的治理,在强降雨天气,雨水径流就会增加水体污染。
但是通过生态修复技术能够有效地截留初期的雨水径流,以此来达到防止污染的目的[1]。
二、水生态修复的基本概述和分类(一)基本概述水生态修复技术作为治理河湖工作的重点应用措施,一方面能够加强水生态系统的修复效率,同时还能够对一些湿地空间资源占用以及侵占河道的行为予以取缔,不久的将来,还可以通过一些退渔还湖以及退田、还湖还湿等措施,提高附近居民的水资源保护意识。
水生态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
水生态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一、水生态水环境综合治理的背景与目标随着人口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的需求与供应矛盾日益突出,水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各地愈发突出。
为了保护和恢复水生态系统的功能,改善水环境质量,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制定水生态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势在必行。
该方案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治理:1. 保护水生态系统:通过限制污染物排放和加强生态保护,保护并恢复湖泊、河流、水库等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功能,维护生态平衡。
2. 改善水环境质量:加强水污染治理,减少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降低水污染物浓度,提高水环境的质量和可持续利用能力。
3. 优化水资源利用: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机制,加强水资源调度和节约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供水保障能力。
4. 加强科学监测与评估:建立完善的水环境监测体系,及时了解水环境状况和变化趋势,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措施。
二、水生态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关键措施1. 严格控制污染源:加强对工业、农业、生活等各类污染源的监管,严格限制和管理污染物的排放。
加强源头治理,推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
2. 加强水环境保护:建立水环境保护区,加强湿地保护,维护和修复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加大生态修复和湿地重建力度,提升水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
3. 强化水污染治理:加大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力度,提高处理效率和水质达标率。
加强农村污水治理,推广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4. 优化水资源管理:建立健全的水资源管理机制,推行水权交易制度,加强水资源节约利用和科学调度。
建设水库和水资源补给系统,增加水资源的蓄存和调节能力。
5. 加强监测与评估:建立完善的水环境监测体系,及时掌握水环境质量状况,确保治理效果可持续。
加强水生态系统和水环境的评估研究,为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三、实施方案的步骤和措施1. 制定水生态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总体规划和分行业方案,明确治理目标、任务和措施。
在规划和方案制定过程中,应广泛征求专家和社会各界的意见,确保治理方向科学合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科技行业)河湖治理技术方案(主要是生物生态技术)湖泊治理解决方案河道污染是区域人口、经济、社会发展到壹定阶段后造成的,污染治理的根本性措施是污染源的治理。
因此,世界各国均把污水截流、废水达标排放和控制排污总量作为河道整治的首要措施。
然而,由于难以根除的面源污染及内源污染,即使在污水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河道污染及其富营养化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为此,各地在河道治理中,把污染源治理和强化水体的自净能力同时作为河道修复的重要目标。
纵观国内外河道治理现状,以下几种方法较为引人关注:1、引流冲污和综合调水引流冲污实质上是对水体污染物和浮游藻类的稀释扩散,就局部而言常被视为解决水体富营养化相对简单、易行和代价较低的办法。
如杭州西湖自钱塘江引水后对延缓水体富营养化发挥了壹定的作用。
但从整体出发,这种办法实为污染转移,有以邻为壑之嫌;综合调水不同于引流冲污,主要解决水资源的再分配,利用壹定的水利设施合理调活河网水系,达到“以动制静、以清稀污、以丰补枯、改善水质”的目的,尤其对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能发挥较好的作用。
2、曝气复氧曝气复氧对消除水体黑臭的良好效果已被国内壹些实验室试验及河流曝气中试所证实。
其原理是进入水体的溶解氧和黑臭物质(H2S,FeS等仍原物质)之间发生了氧化仍原反应。
对于长期处于缺氧状态的黑臭河流,要使水生态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壹般需要壹个长期的过程,水体曝气复氧有助于加快这壹过程。
由于河道曝气复氧具有效果好、投资和运行费用相对较低的特点,已成为壹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法国、英国及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如韩国、香港等在中小型污染河流污染治理经常采用的方法。
3、底泥疏浚在污染源控制达到壹定程度以后,底泥则成为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
因此清淤疏浚通常被认为是消除内源污染的重要措施。
然而,疏浚技术通常是决定疏浚效果好坏的关键。
从最早的人工挖泥到当下的精确水下吸泥,疏浚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正在变得越来越小。
疏浚作为水利工程和航道工程措施有重要效用,但作为水质治理目前仍存在壹些难于克服的问题,如壹定程度上引起上覆水污染物浓度增加,疏浚后淤泥以其量大、污染物成分复杂、含水量高而难以处理等等。
4、化学絮凝处理化学絮凝处理技术是壹种通过投加化学药剂去除水层污染物以达到改善水质的污水处理技术。
近年来,化学絮凝处理技术在强化城市污水壹级处理的效果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研究和应用,而随着水体污染形势的日趋严峻,对严重污染的水体如黑臭水体的治理,化学絮凝处理技术的快速和高效也显示其壹定的优越性。
可是由于化学絮凝处理的效果容易受水体环境变化的影响,且必须顾及化学药物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及生态系统的二次污染,这种技术的应用有很大的局限性,壹般作为临时应急措施使用。
5、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生态—生物方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壹种新型环境生物技术。
这类技术主要是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创造适宜多种生物生息繁衍的环境,重建且恢复水生生态系统。
由于这类技术具有处理效果好、工程造价相对较低、不需耗能或低耗能、运行成本低廉等优点。
同时不向水体投放药剂,不会形成二次污染,仍能够和绿化环境及景观改善相结合,创造人和自然相融合的优美环境,因此已成为水体污染及富营养化治理的主要发展方向。
由于内河治理的最终目的是河道生态系统功能和结构的恢复,且促使系统的自我维护和自我发展。
因此,生物—生态修复技术被认为是21世纪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最有价值和最具生命力的生物处理技术。
因此着重收集生物-生态修复技术予以介绍:ESB-生态演替式水体修复技术简介ESB水体修复技术(生态演替式水体修复技术)是壹项目前世界上正在兴起的突破性的壹种水体修复技术。
ESB水体修复技术是利用培育的植物、动物或培养接种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
对水体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的技术,仍能够绿化环境及景观改善结合起来,在治理区建设休闲和娱乐设施,创造人和自然融合的优美环境。
ESB水体修复技术思路是,消除争氧物质,稳定水体的高溶氧状态,快速培植优势好氧微生物,打造生态基础,且通过水生动、植物定向培养、建立起人工生态,通过人工生态向自然生态演替,恢复水体生物多样性,且充分利用自然系统的循环再生、自我修复等特点,实现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ESB水体修复技术包括:微生物修复技术、人工湿地技术、浮岛技术、植物操控技术,生态护提技术,生态复氧技术、生态清淤技术、水生动物恢复和重建技术等。
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可按照水体污染程度,水体环境资源现状及业主要求等考虑选用不同的技术组合,以呈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ESB水体修复技术的原理和应用1、ESB-生态清淤技术(微生物降低内源污染)微生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它们能将自然界中的动、植物的尸体及残骸分解,将壹些有害的污染物质加以吸收和转化,成为无毒害或毒害较小的物质。
微生物能分解河床底质中有机碳源及其它营养物质且转化为菌体,促使底泥硝化(减少底泥体积,稳定底泥物理、化学性质,阻隔减少内源污染对水体的影响)。
脱氮微生物通过硝化和反硝化作用能分解氨氮,分解后的硝态氮被植物吸收,使部分氮退出水体循环,进而能净化水质。
2、ESB-生物膜对水体的净化作用生物膜是壹种为参和污染物净化的微生物、原生动物、小型浮游动物等提供附着生长条件的设施。
它是在固定支架上设置生物填料,使大量参和污染物净化的生物在此生长,由于其固着生长而不易被大型水生动物和鱼类吞食,使单位体积的水体中生物数量成几何级数增加,可强化河湖水体的净化能力。
生物膜表面积大,可为微生物提供较大的附着表面,有利于加强对污染物的降解作用。
生物膜其反应过程是:①基质向生物膜表面扩散,②在生物膜内部扩散,③微生物分泌的酵素和催化剂发生化学反应,④代谢生成物排出生物膜。
生物膜法处理的机理是使工程菌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壹类的微型动物附着在填料或某些载体上生长繁育,形成膜状生物污泥,污水和生物膜接触时,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藻类、氮、磷等营养物,被生物膜上的微生物所摄取,使微污染水得到净化,微生物自身也得到繁殖。
这种处理方法能够有效的去除污水中有机污染物,降低污染物总量,使水体得到净化,在污水及微污染水的处理中得到了应用。
生物膜技术目前市场上用的最多是广州阿科蔓生态环境技术有限X公司(http:///)的阿科蔓®生态基;主要工程业绩有武汉塔子湖、广州大金钟湖、深圳荔枝湖等。
3、ESB-浮岛的净化作用“浮岛”原本是指由于湖岸的植物附着泥碳层向上浮起,漂浮在水面上的壹种自然现象。
本工程的浮岛是壹种象筏子的人工浮体,在上边栽培壹些芦苇之类的水生植物,漂浮在水面。
人工浮岛的水质净化针对富营养化的水质,利用生态工程学原理,降解、吸收水中的COD、氮、磷等。
专家普遍认为植物的遮蔽效果在抑制浮游植物繁殖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它的主要机能能够归纳为三个方面:水质净化;创造生物(鸟类、鱼类)的生息空间;改善景观。
根据有关研究资料,人工浮岛植物的水质净化要素有以下6个:①植物根茎等表面对藻类的吸附、分解。
②植物根系的营养吸收作用。
③为原生动物、轮虫、桡足类、枝角类、甲壳类等的摄食、繁衍等提供场所。
④为滤食性鱼类的摄饵、捕食、产卵繁殖、栖息等活动提供场所。
⑤去除悬浮性物质。
⑥日光的遮蔽效果,抑制藻类生长,平衡水温。
4、ESB-人工湿地(岸边涉水植物种植)河流沿岸水生植物带(人工湿地)的水质净化要素有以下8个:a植物根茎等表面生物膜对有机物,特别是对藻类的吸附去除;b植物根系的营养吸收;c昆虫的摄饵、羽化等;d鱼类的摄饵、捕食;e防止已沉淀的悬浮性物质再次上浮;f日光的遮蔽效果;g在污泥表面的除磷脱氮;h保护河岸作用。
岸边种植的植物岸边种植的茭白岸边种植的香蒲扎根水下的挺水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错落生长荇菜睡莲5、ESB-水生植物操控技术控制去污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的植物的生长范围。
同时有利于对该植物物种的管理,避免造成生态灾难,扩散到相邻水域。
通过此种方法能够证明,壹些所谓的害草是能够进行环境利用的。
被完全控制在网箱中的凤眼莲6、ESB-水生植物净化景观化应用水生植物技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将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应用于水质净化,充分利用自然净化和水生植物系统中各类水生生物间功能上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来净化水质,在水体中适当布置既有观赏价值又有净化功能的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使水体不仅具有自然风貌的景观,而且增强城市水体的生物净化功能。
根据水面的大小不同布置植物网箱,以控制水生植物的生长范围,满足景观空间形态的需求,且留出维护行船的通道。
水面景观综合岸线景观和倒影、水面植物进行适当的景观组织,形成水面画卷;植物以防污抗污、具净化水质功能的水生植物为主,且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接合植物季节生长特点;其中水面浮水植物以睡莲、风眼莲为主,岸边挺水植物以芦苇、香蒲、茭白、荷花等,配合四季常青植物美华景观。
既有水景绿化的作用,也起到净化水质、保护鱼类生长环境、保护河流生物多样性的目的。
7、ESB-水生动物净化水体水体中投放适当的水生动物能够有效的去除水体中富余营养物质,控制藻类生长,底栖动物螺蛳主要摄食固着藻类,同时分泌促絮凝物质,使湖水中悬浮物质絮凝,促使水变清。
滤食性鱼类,如鲫、鳙鱼等能够有效的去除水体中藻类物质使水体的透明度增加。
课题水域面积大,会成为许多有害昆虫如蚊、蝇的滋生场所,在水中投鱼,它可摄食蚊子的幼虫及其它昆虫的幼虫,避免了水域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危害。
鱼是水生食物链的最高级,在水体内藻类为浮游生物的食物,浮游生物又供作鱼类的饵料,使之成为:菌→藻类→浮游生物→鱼类的食物链。
利用食物链关系进行有效的回收和利用资源,取得水质净化和资源化、生态效果等综合效益。
8、ESB-新生态链建立恢复种植水生高等植物群落为原生动物提供场所,原生动物以微生物为食,消耗水中有机物总量完成养分传递。
提高河流生产力,建立水体中的食物链:浮游植物→浮游类(含原生动物)→浮游动物(轮虫、桡足类、枝角类、甲壳类等)→滤食性鱼类。
食物链的建立是在生态循环的基础上,它标志河流生态的恢复,水体生产力的提高,水域环境改善。
自然生物链示意图9、ESB-生态护堤技术(绿化混凝土)绿化混凝土是能够适应植物生长,可进行植被作业,具有恢复和保护自然环境、改善生态条件、保持原有防护作用功能的混凝土及其制品。
即能长草、长花的混凝土,或称混凝土草坪。
绿化混凝土是壹种较理想的近自然河川防护工程材料,实现了河川安全防护和环境的恢复和保护的有机结合。
目前国内已经有10余个省市采用了绿化混凝土技术,累计设计、施工面积已超过60万平方米。
其中包括北京奥运会配套工程、江苏淮河入海水道工程等重点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