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_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

合集下载

教育传播学知识点

教育传播学知识点

教育传播学第一章(1)绪论;教育传播学是教育学与传播学等多个领域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交叉而独立的学科。

教育中有传播,传播中教育,二者相互需要,相互扶持。

(2)传播的定义:传播就是人与人之间所进行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是一种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

传播是受双方借助,媒体和符号,通过信息的交流和沟通,达到相互影响的活动过程。

(3)传播的类型:大自然的传播,动物的传播,人类的传播,机器的传播,(4)人类的传播包括: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5)大众传播的核心特征:1它针对较大的数量的,异质的和匿名的受众。

2消息是公开传播的,安排消息传播的时间,通常是以同时到达大多数受众为目的,而且其特征是稍纵即逝。

(6)传播的功能:传播的心理功能(社交功能和内传功能)传播的社会功能探测,协调,娱乐(7)国际传播问题研究委员会在《多种声音,一个世界》长篇报告中以全球眼光归纳了八种传播功能:(获得信息情报:社会化;动力;辩论和讨论;教育;发展文化;娱乐;一体化)(8)教育传播的概念: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得目的的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9)教育传播的演进:视动传播阶段;口语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电子视听传播阶段;多媒体互联网交互传播阶段。

(10)什么是传播学: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交叉学科,它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研究者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形成的知识体系。

(11)传播学的五位奠基人及其主要贡献:1拉斯韦尔:(5w模式)2拉扎斯菲尔德:(二级传播理论)3勒温;(把关人)4霍夫兰(将心理学引入传播学研究领域第一人)5施拉姆;(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大众传播学》)教育传播系统第二章传播过程的基本属性(1)教育传播是一个过程(2)教育传播是一个系统(3)教育传播过程互相联系又互为循环(4)教育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行为具有多种可能性1.有意图的传播者一未接收的受播者2.有意图的传播者一偶然的受播者3.有意图的传播者一有意图的受播者4.无意图的传播者一未接收的受播者5.无意图的传播者一偶然的受播者6.无疑图的传播者一有意图的受播者教育传播过程与要素分析传播过程是一种表示时间不断变化运动的信息传递的现象教育传播过程的六个阶段(1)确定教学信息(2)选择传播媒体(3)媒体传递信息(4)接受和解释信息(5)评价和反馈(6)调整和在传递教育和传播过程的要素分析(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2)教育信息与教育媒体(3)干扰(噪音)(4)反馈(5)教育传播环境(6)教育传播效果教育传播过程的模式(核心)模式的含义:模式是作为真实世界理论化和简约化的一种表达方式模式的建立模式的功能(1)组织(2)启发(3)预测(4)测量传播过程的经典模式传播过程的经典模式(1)亚里士多德传播模式扼要地列出了五个最基本的传播要素:说话者演讲内容听众场合及效果(2)拉斯韦尔传播模式是传播主体是传播内容是传播媒介是传播对象是传播效果教育传播过的经典模式(1)罗密佐斯基双向传播模式传播模式对教育传播活动的启发与应用(1)确定了教育传播过程的基本阶段确定信息选择媒体通道传送接受解释评价反馈调整和在传送系统的特性(1)整体性(2)结构性(3)功能性(4)层次性教育传播系统教育传播系统的子系统(1)功能系统(2)控制系统(3)支持系统教育传播系统的基本特点(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皆为积极的主体(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皆借助符号进行信息交流(3)教育信息传递的三程性交流存在着三个方向:教一学(第一程)学一教(第二程)教一学(第三程)(4)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相互影响(5)教育传播现象的复杂性第三章(1)信息定义;‘信息是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表征。

教育传播学讲义

教育传播学讲义

《教育传播学》讲授提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传播一、什么是传播(一)三个实例1.幼儿隔离2.海员打捞3.切断一个人与外界联系,看能维持多久?(二)传播对人类的意义1.传播是个体成长中必不可少的条件,缺少这个条件个体就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个体。

2.传播是维持个体正常思维和行为不可缺少的条件。

3.传播是维持社会正常思维的重要条件。

(三)传播定义模式人类借助各种载体或媒体进行交流、交往以达到各种目的意图一种活动或过程(人际间传播)人们通过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是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感情,以达到互相了解和影响的过程。

二、传播的类型(一)人对人传播(人际传播)P31.个人之间传播2.组织传播组织传播一个很重要的任务,通过一定的媒体3.大众传播通过一定媒体,对一群不可预知的受众,进行信息传递交流活动。

目的:从多方面影响受众,使之接受和认同传播着的意向4.教育传播(二)人的内在传播;分类:外刺激传播(心理学)反射性传播(生理)思维性传播:思维性传播则是没有任何干扰,是最纯粹的传播。

I<——>ME(三)传播的功能1.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其功能:美国社会学家萨皮尔认为:社会是一个主要由传播维持的这类关系所组织的网,传播就象血液流经心血管一样,流过社会系统,为整个社会机体服务。

传播具有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功能。

2.从政治学的角度看其功能:美国政治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认为传播有三个功能:(1)传播具有授予团体和个人以社会地位的功能。

(2)传播具有促进执行社会准则的功能(社会舆论)。

(3)传播具有消极的误导功能。

(从某种角度,具有精神麻醉作用)3.从传播学角度传播学家拉斯威尔认为传播有三大功能:监视环境、应付环境、传递遗产。

传播的主要功能有:沟通、协调、教育、娱乐。

第二节教育传播一、教育传播的概念(一)概念师生之间利用有效媒体特定内容促进学生发展(二)教育传播的特点1.明确的目的性2.内容的严格规定性3.受者的特定性3.媒体和通道的多样性二、教育传播的演进(一)口语传播阶段主要特征:信息较少且零散无序。

第二章 教育传播系统

第二章 教育传播系统

(二)教育传播系统的类型: 按任务分: 1、教学传播系统 2、思想品德传播系统 3、教育传播管理系统 按范围分: 1、学校教育传播系统 2、社会教育传播系统 3、家庭教育传播系统
第二节 教育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 关系
一、教育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 关系
二、教育传播系统的功能 (一)教育者的传授 (二)受教育者的学习 (三)发展教育事业 (四)促进社会进步
第四节 教育传播系统的控制
一、教育传播控制系统 教育传播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的信息系统,因此,
它是一个可调节的控制系统。
施控部分
控制信息 受控部分
反馈信息
参考输入 信息X
目标值 U
施控部分 教师
2、实体系统和意识系统
(三)系统工程
系统工程是为更好地达到目标,而对系统 的构成要素、组织结构、信息流动和控 制机理等进行分析与设计的技术。
二、教育传播系统的特性与类型:
教育传播系统是一个传递教育信息,实现 一定的教育目的的,各种相互联系、相 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具有教育功能的 综合体。
二、教育传播系统的特性与类型: (一)教育传播系统的特性: 1、教育性 2、整体性:2>1+1 3、开放性 4、动态性 5、多样性
六种关系:
教育者
环境
教育信息
受教育者
效果
教育媒体
每种关系有三种情况:
1、关系类型:和谐还是对抗?促进亦或干 扰?
2、关系的程度:亲密、一般或疏远?
3、情境的影响:不同的情境有不同的相互 关系。
第三节 教育传播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一、教育传播系统的结构 (一)开环结构:课堂讲授 (二)闭环结构:双向互动 (三)二步结构:间接传递 (四)交叉结构:小组讨论

第二章 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11
学生现有 认知结构 学科内容 结构
学生显示 适当的/预期的 认知结构
输入变量
输出变量
(三)客观主义学习理论
主张:世界是实在的、有结构的,而这种 结构是可以被认识的,因此存在着关于客观世 界的可靠知识。 知识是不依赖于人脑而独立存 在的具体实体,只有在知识完全“迁移”到人 的“大脑内部”后,并进入人的内心活动世界 时,人们才能获得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其强调 “知识灌输”
确认
正答
程序教学的基本过程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研究中不考虑人们的 意识问题,只是强调行为。把人的所有思维都 看作是由“刺激—反应”间的联结形成的。
10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主张:学习个体本身作用于环境,人的大脑的活动过程可以转化 为具体的信息加工过程。认知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加工过程。与 行为主义者不同处在于强调学习者内部的认知过程。 信息纳入 认知结构 记忆结构 转化 调整或完善记 忆结构操作 过程变量 认知教学理论模型
共识律 使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技能与即将学习的 材料产生有意义的联结。 谐振律 教师传递信息的“信息源频率”同学生接 受信息的“固有频率”相互接近,从而产生共鸣。 选择律 选择是指任何教学传播活动都需要对教 学的内容、方法和媒体等进行选择。 匹配律 教学传播活动环境中各种因素按照各自 的特性,有机和谐地对应起来。
传播:是特定的个体或群体即传播者运用一 定的媒体和形式向受传者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 一种社会活动。
教育传播:传播用于教育目的并具有教育 相关特性的传播活动。它是一种以培养人和训 练人为目的而进行的传播活动。
2
信源
编码
信道 干扰
解码
信宿
反馈
香农—韦弗模式
3

教育传播学考点整理

教育传播学考点整理
当然,这种模式较好地反映了人际传播的情况,而不太适合大众传播。模式所暗含的传受两者的平等、等量的传播观念,在大众传播中是找不到的。
(课件:引入传播单位
信息经过循环,双方所得信息不断膨胀.
在共同的经验范围内,才能进行真正的传播
适用于人际传播)
(五)德弗勒的互动传播模式(P35)
该模式的主要优点是:首先,它克服了单项直线模式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环节和渠道(大众媒介设施和反馈设施),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其次,这个模式还拓展了噪音的概念,指出噪音不仅对信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这一点加深了我们对噪音作用的认识。再次,该模式也显示了传者与受者产生含义不一致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噪音的干扰。反馈可以增加两者的一致性。不仅如此,这个模式的适用范围也比较普遍,包括大众传播在内的各类社会传播过程,都可以通过这个模式得到一定程度的说明。
(3)大众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站的编辑、记者和节目的制作者。教育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教师、教育管理者和教材编制者。
(4)大众传播主要是一种间接的传播,是传者通过媒体(报刊、图书、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向广大公众进行传播。教育传播既可以是通过媒体的间接的传播,又可以是面对面的直接的传播。
2.远程教学传播模式(P41)
3.个人自主利用媒体自学的教育传播模式(P43)
4.协作互动传播模式(P44)
第三章教育传播信息和符号
信息: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表征。
信息的产生:(P56)
1.信息是在物质相互作用中产生的
2.相互作用的方式:
物质直接作用方式。
物质场的作用方式。
发射与接收方式。
语言运用的适当现象:僵化抽象、忽视差异、非此及彼、主观倾向

《教育传播学》教学大纲

《教育传播学》教学大纲

《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大纲Educational Technology适用专业:全院师范类专业课程学时:37(17+20)课程学分:2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公共必修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的基本原理,掌握常用现代教育媒体的使用技能;学会编制教学软件;掌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学会对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二、课程的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篇基础理论篇第一章教育技术概述1、教育技术的概念(掌握)2、教育技术发展简史(了解)3、师范生学习教育技术的必要性(理解)第二章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1、教学理论基础(了解)2、学习理论基础(了解)3、教育传播学理论基础(理解)4、系统科学理论(了解)第二篇硬件使用篇第三章视觉媒体1、视觉媒体的特点和功能(理解)2、视觉媒体的使用(掌握)第四章听觉媒体1、听觉媒体的特点和功能(理解)2、听觉媒体的使用(掌握)第五章视听觉媒体1、视听觉媒体的特点和功能(理解)2、电视机的种类和使用(掌握)3、摄象机的种类和使用(了解)第六章计算机网络与现代远程教育1、计算机网络概述(掌握)2、计算机网络的接入及配置方法(了解)3、Internet的网络服务(掌握)4、现代远程教育(了解)5、网络教育资源的利用(了解)第三篇软件制作篇第七章幻灯投影教材的编制1、幻灯教材的摄制(了解)2、投影教材的编制(掌握)第八章录音教材的编制1、录音教材的分类及制作程序(了解)2、录音教材的制作方法(掌握)3、数字录音与编辑(了解)第九章电视教材的编制1、电视教材的类型和文字稿本的编写(掌握)2、电视教材的摄录(了解)3、电视教材的编辑(了解)第十章多媒体课件的编制1、多媒体课件的概述(掌握)2、多媒体素材的制作(了解)3、多媒体制作工具简介(了解)4、用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课件(掌握)5、用Authorware、Flash等工具开发多媒体课件(了解)第四篇教学设计篇第十一章教学设计概述1、教学设计概况(掌握)2、学习过程和学习条件(了解)3、教学设计过程模式(掌握)第十二章教学设计前期分析1、学习需要分析(了解)2、学习内容分析(了解)3、学习对象分析(了解)第十三章教学活动设计1、教学目标的阐明(了解)2、教学策略的制定(了解)3、教学媒体的选用(掌握)4、课堂教学设计的方案(了解)第十四章教学评价1、教学评价概述(掌握)2、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了解)三、学时分配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说明教学方法以讲授法和演示法为主,结合学生实验,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

《传播学教程》教案

《传播学教程》教案

《传播学教程》教案第一章:传播学的定义与发展1.1 教学目标了解传播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掌握传播学的发展历程理解传播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1.2 教学内容传播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信息传递、符号交流、意义传递等传播学的发展历程: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传播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新闻传播、广告传播、公关传播、社会传播等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传播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和重要性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理解传播学的应用领域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和观点小组报告:学生分组进行传播学案例分析报告,展示和分享成果第二章:传播过程与模式2.1 教学目标理解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掌握传播模式的分类和特点分析传播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2.2 教学内容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等传播模式的分类和特点:线性模式、互动模式、网络传播模式等传播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编码、解码、反馈、互动等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传播模式的分类和特点互动讨论法: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对传播过程和模式的理解2.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和提出观点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传播过程和模式的案例分析,分享和评估成果第三章:传播媒介与技术3.1 教学目标了解传播媒介的种类和特点掌握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影响分析新媒体和互联网对传播媒介的变革3.2 教学内容传播媒介的种类和特点:传统媒体、新媒体、互联网等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影响:印刷术、广播、电视、数字技术等新媒体和互联网对传播媒介的变革:社交媒体、移动传播、虚拟现实等3.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传播媒介的种类、特点和传播技术的发展案例分析法:分析新媒体和互联网对传播媒介的变革案例3.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和提出观点小组报告:学生分组进行传播媒介和技术案例分析报告,展示和分享成果第四章:受众与消费者行为4.1 教学目标理解受众的概念和特点掌握消费者行为的动机和影响因素分析受众与消费者行为的关系4.2 教学内容受众的概念和特点:接受信息的群体、具有特定需求和兴趣的个体消费者行为的动机和影响因素:需求、欲望、态度、社会文化等受众与消费者行为的关系:受众对产品或服务的接受程度和消费决策4.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受众的概念、消费者行为的动机和影响因素案例分析法:分析受众与消费者行为的实际案例4.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和提出观点小组报告:学生分组进行受众与消费者行为的案例分析报告,展示和分享成果第五章:传播效果与影响力5.1 教学目标理解传播效果的概念和分类掌握传播效果的研究方法和评估指标分析传播效果的影响力和作用机制5.2 教学内容传播效果的概念和分类:认知效果、情感效果、行为效果等传播效果的研究方法和评估指标:实验研究、调查问卷、舆论分析等传播效果的影响力和作用机制:信息传播、意见领袖、社会影响等5.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传播效果的概念、研究方法和评估指标案例分析法:分析传播效果的实际案例,理解其影响力和作用机制5.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和提出观点小组报告:学生分组进行传播效果与影响力的案例分析报告,展示和分享成果第六章:传播与文化6.1 教学目标理解文化传播的概念和特点掌握文化传播的方式和途径分析文化传播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6.2 教学内容文化传播的概念和特点:文化传承、文化扩散、文化交换等文化传播的方式和途径:教育、媒体、移民、互联网等文化传播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文化冲突的解决、文化创新的发展等6.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文化传播的概念、特点和方式案例分析法:分析文化传播的实际案例,理解其作用和影响6.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和提出观点小组报告:学生分组进行文化传播的案例分析报告,展示和分享成果第七章:传播与性别7.1 教学目标理解性别传播的概念和特点掌握性别传播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分析性别传播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7.2 教学内容性别传播的概念和特点:性别差异、性别角色、性别刻板印象等性别传播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内容分析、话语分析、社会建构主义等性别传播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性别平等的促进、性别歧视的消除、性别认同的塑造等7.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性别传播的概念、特点和研究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性别传播的实际案例,理解其作用和影响7.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和提出观点小组报告:学生分组进行传播与性别的案例分析报告,展示和分享成果第八章:传播与政治8.1 教学目标理解政治传播的概念和特点掌握政治传播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分析政治传播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8.2 教学内容政治传播的概念和特点:政治信息、政治宣传、政治话语等政治传播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内容分析、话语分析、政治社会学等政治传播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民主参与的促进、政治意识的塑造、政治稳定的维护等8.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政治传播的概念、特点和研究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政治传播的实际案例,理解其作用和影响8.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和提出观点小组报告:学生分组进行传播与政治的案例分析报告,展示和分享成果第九章:传播与伦理9.1 教学目标理解传播伦理的概念和原则掌握传播伦理的判断和决策方法分析传播伦理在现代社会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案9.2 教学内容传播伦理的概念和原则:真实性、公正性、尊重隐私、保护知识产权等传播伦理的判断和决策方法:道德哲学、伦理准则、案例分析等传播伦理在现代社会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案:媒体诽谤、网络欺凌、数据保护等9.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传播伦理的概念、原则和判断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传播伦理的实际案例,讨论解决方案9.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和提出观点小组报告:学生分组进行传播与伦理的案例分析报告,展示和分享成果第十章:传播与未来10.1 教学目标理解新媒体和互联网对传播未来的影响掌握传播技术的最新发展和趋势分析传播未来的挑战和机遇10.2 教学内容新媒体和互联网对传播未来的影响:社交媒体、物联网、等传播技术的最新发展和趋势:5G、大数据、虚拟现实等传播未来的挑战和机遇:数字鸿沟、隐私保护、版权问题等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新媒体和互联网对传播未来的影响、传播技术的最新发展案例分析法:分析传播未来的实际案例,理解挑战和机遇10.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和提出观点小组报告:学生分组进行传播与未来的案例分析报告,展示和分享成果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传播学的定义与发展补充说明:传播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涵盖了人类交流的各个方面。

第二章教育传播模式

第二章教育传播模式

思考与讨论
? 选用教育传播模式的注意事项。 ? 实践中存在众多教育传播模式的
原因。 ? 设计一种完美的教育传播模式的
可行性。
? 可操作性 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教育传播模式构建(步骤一)
? 分解教育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静态分析认为教育传播系统是由教育者、 受教育者和教学媒体(教材等均可归入此 类)三个要素构成(三要素说的结论)。 动态分析认为:三要素+教育信息
教育传播模式建构(步骤二)
? 分析各要素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以 及各个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不同教育传播理论对各个要素间关系的 阐述不同,尤其是对师生关系的不同定位。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等教育学观点。 信息加工的观点:师生关系是一种双主 体的关系,或者称为“对等的主体”关系。
是再现教育传播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
简化形式; 是对教育传播现象概括的简明的表述; 反映了教育传播现象主要的、本质的
特征; 描述了教育传播系统各要素的地位与
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教育传播模式的内涵(2)
? 教育传播模式是教育思想、教学结构、教 学程序与教学方法的复合体(内容上讲)。 教育思想是教育传播模式的灵魂; 教学结构是教育传播模式的主体,是教 学方法的服务对象; 教学程序与教学方法是实现教育传播 系统功能的措施和保障。
教育传播模式的特征(1)
? 科学性 有科学的理论依据(教育学与传播学理论)
? 现实性 来源于教育活动现实或在实践中接受检验 ? 简明性 显示传播中的主要因素,体现本质关系
教育传播模式的特征(2)
? 创见性 教育传播模式的不断发展,使其更能反 映现实, 体现事物的本质关系; 好的教育传播模式不仅反映现实,而且 高于现实,体现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教育传播学

教育传播学

《教育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参考学时:32 其中实验或上机学时0 参考学分:2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意义《教育传播学》是教育技术专业的一门主干理论课程。

它综合运用教育学科和传播学科的有关理论,剖析教育传播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与加工过程,分析教育媒体的传播特性与功能,科学地揭示教师与学生的传播行为,以期达到优化的教育传播效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教育传播学的基本结构,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体系;培养学生运用教育传播理论与方法,分析和评价教育过程,从事教育实践的能力。

本课程的内容对指导教育媒体的编制与选用、教育过程的设计与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方法第一章绪论1. 教学内容传播的含义、类型、功能、教育传播的概念、演进、教育传播理论的研究、教育传播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及学习、研究教育传播的意义。

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传播的含义、类型、功能、区分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异同、阐释教育传播的起源和几个重要发展阶段;阐释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发展阶段;阐述教育传播学的性质和对象;阐明学习、研究教育传播学的意义。

3.重点与难点重点:传播、教育传播的概念难点:传播的类型、功能、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异同。

第二章教育传播系统1. 教学内容教育传播系统的概念、教育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教育传播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育传播系统的控制。

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系统、教育传播系统、教育传播系统构成要素、教育传播控制系统的概念;了解教育传播系统的信息控制过程;理解教育传播系统的组成要素,以及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掌握教育传播系统的整个功能。

3.重点与难点重点:系统、教育传播系统的概念,教育传播系统构成要素的关系。

难点:教育传播系统的控制。

第三章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1. 教学内容传播过程与模式、教育传播过程分析、教育传播过程的几种主要模式。

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模式、传播过程、传播者、受播者、信息、媒体、编码、译码、噪声、反馈、效果、教育传播过程的概念,了解建立模式的方法,了解有代表性的几种传播模式。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传播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 传播学的定义- 传播学的概念: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递和交流过程的社会科学学科。

- 传播的本质:传播是信息的流动,是人类社会互动的基础。

2.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信息:信息的概念、特性、分类及其在传播中的作用。

- 符号:符号的定义、功能、类型及其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 传播过程:传播的模型、要素(如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效果)及其相互作用。

- 传播环境:社会、文化、技术等环境因素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二、传播学的发展历程1. 创立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 奠基人:哈罗德·拉斯韦尔、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等。

- 里程碑事件: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5W传播模式。

2. 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理论发展:两级传播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议程设置理论等。

- 研究方法:调查法、实验法、内容分析法等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

3. 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学科交叉:传播学与文化研究、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融合。

- 技术影响: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对传播学理论的影响。

三、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定量研究方法- 调查法:问卷设计、样本选择、数据收集与分析。

- 实验法:实验室实验、田野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 内容分析法:编码、分类、量化内容特征。

2. 定性研究方法- 深度访谈法:访谈技巧、数据整理与分析。

- 观察法: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的应用。

- 案例分析法:案例选择、数据收集与分析。

3. 混合研究方法- 方法论:定性与定量方法的结合原则。

- 实践应用:如何在实际研究中运用混合方法。

四、传播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趋势1. 发展现状- 学科建设:传播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 研究成果:我国传播学者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探索。

- 行业应用:传播学理论在新闻、广告、公关等领域的应用。

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

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

学生
教师
媒体
学生
图2-19 协作互动传播模式
学生 教师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教学评测 HTML文件 学生 学生
EMAIL/BBS
图2-21 基于网络的课堂讲授型教育传播模式
教师
学习资源库 CAI软件 CAI课件
下载网上浏览
学生
EMAIL/BBS
图2-22 基于网络的个别辅导的教育传播模式
教师/ 专家
网站/分析
任务
网站/讨论
互相评价 结束
设 计 实 践
学生作品 充实完善
图2-27“教学设计”课程专题网站的学习流 程
学生 学生 学生
EMAIL/BBS
图2-25 基于网络的专题网站式教育传播模式
开始
案例学习
专题研讨
专题网站
设计实践 学生作品 充实完善 结束
图2-26 “教学设计”课程专题网站的基本结构
开始 网站/播放案例
交流讨论 观察、思考、分析
实 例 学 习
网站/自学
问题
网站/研讨
专 题 研 讨
专题 网站
学习汇报
反馈 图2-13 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
媒体科技 教师 电教制 作中心 人才 训练 信息 软件制作 传统黑板,挂图, 教科书 视听幻灯, 录音,录象 广播 印刷 电视 新事物学习 新技能培养 电脑 卫星 受众的研究 信息软件的 理论 传者的研究 探讨 研究 工具硬件的研究 教学效果的研究 传播教学 新体系
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
第二章 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

教育传播过程

教育传播过程的概念 教育传播过程的阶段

教育传播过程的设计

教育传播模式

教育传播学教学大纲

教育传播学教学大纲

《教育传播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教育传播学是教育与传播领域中的一门新兴学科。

其性质是用传播理论的观点和方式来讲明传播现象,分析教育进程,用教育理论的观点和方式来讲明传播现象,分析传播进程。

其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教育信息传播进程有清楚的熟悉,并能深刻明白得教育技术学的两方面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1.论述教育传播学的大体结构和大体概念及大体理论。

2.运用教育传播理论与方式,分析和评判教育、教学进程,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三、课时分派:课程讲课时刻72学时,期中考试4学时,期末温习考试4学时,共计80学时。

具体分派如下:四、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1.能说出有关传播的一系列概念并明白得其含义。

2.能陈述传播的类型、功能、进展、及教育传播学的性质和对象。

3.能区分公共传播与教育传播的异同。

(二)教学内容:1.传播2.教育传播3.教育传播学第二章:教育传播系统(一)教学目的:1.把握本章的重点概念。

2.论述教育传播系统的组成要素和要素间的彼此联系。

3.说明不同要素的组合方式所组成的教育传播系统结构。

4.分析教育传播系统的信息操纵进程。

(二)教学内容;1.教育传播系统的概念2.教育传播系统取得组成要素及其彼此关系3.教育传播系统的结构和功能4.教育传播系统的操纵第三章:教育传播进程和模式(一)教学目的:1.把握部份名词、概念的含义。

2.陈述成立模式的方式及模式的功能。

3.论述传播进程的大体要素。

4.阐释、评判拉斯韦尔、香农——魏佛、宣伟伯、贝罗传播模式的内容。

5.阐释教育传播进程的六个时期。

6.陈述坂元昂、海曼、弗朗克的教育传播模式并作评判。

(二)教学内容:1.传播的进程和模式2.教育传播进程分析3.教育传播进程的几种要紧模式第四章:教育传播信息(一)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信息的部份重要概念。

2.分析信息的本质与特点。

3.论述教育信息的来源、类型与特性。

4.从信息产生与教育信息来源角度,说明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

教育传播学2

教育传播学2
1、模式的意义
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论中,模式方法是一种重要的 研究方法。用模式方法分析问题,可以排除事物次要的、 非本质的部分,抽出事物主要的、有特色的部分进行研 究,使事物的重要因素、关系、状态、过程突出地显露 出来,使问题简化,便于较好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用模式方法解决问题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特点之一。
四要素说: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
教育传播系统四要素之间有着以下六种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者-教育
媒体;受教育者-教育信息;受教育者-教育媒体; 教育信息-教育媒体。
目 录
(参见教材P9)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教育传播学
2、结构
系统的“结构”:系统各要素的组合、联系方式。
发出反馈信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
目 录
反馈也是体现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是现 代传播的重要特点。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教育传播学
二、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传播过程
(一)系统及其特征 1、系统的定义
目 录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教育传播学
----- ----- ----- -----
译码者 解释者 编码者
通过给教我师传们和播的学单教生位育双启方示的:传教播学行信为息来的实传传现播播的单同,所位样以是

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重视教与学两方面的分析与

安排,并充分利用反馈信息,通过反馈环节随时进
行调整和控制,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教育传播学
4、宣伟伯模式(补充) 5、德弗勒的互动传播模式 6、贝罗模式
目 录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传播学重点 2

传播学重点 2

传播学重点第一章1传播的概念:是人们通过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是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情感,以达到互相了解和影响的过程;世界处处充满了传播现象,生命的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传播活动,生命不息,传播不止。

理解定义:①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中进行;②是一个互动过程(传播者传递—受传者接收);③基本条件(传播者、受传者、信息、通道);④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相互影响,建立共识,不断调节各自的行为态度;⑤媒体丰富(语言、文字、音乐、图画、人的行为等);⑥广义传播(机器、动物、植物传播)。

2传播的类型:自然传播、动物传播、人的传播、机器的传播。

人的传播又可分为两类:人的内在传播、人对人的传播。

人对人的传播主要有四种类型: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教育传播。

3教育传播的概念: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

它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4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异同点:5教育传播系统(四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体和教育信息6互联网引发的教育传播的变革(观念、要素、方式):教育传播观念的变革:从主要满足教育者需要走向主要满足学习者需求。

教育传播要素的变革:教育传播系统的四大要素都发生了质的改变。

教育者由把关人变为引导者;教育信息由模拟信息变为数字信息;教育媒体由单向交流媒体变成双向、多向交流媒体;受教育者由被动变为主动。

教育传播方式的变革:由一对一或一对多变为多对多的网络传播方式。

7教育传播的研究对象:教育传播本体的研究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的研究教育传播内容的研究教育传播符号的研究教育传播通道与媒体的研究教育传播中传者与受者的研究教育传播环境的研究教育传播效果的研究教育传播的研究方法第二章1教育传播的过程(9要素):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编码、译码、受教育者、噪声、反馈与效果。

第二章__教育技术基本理论1

第二章__教育技术基本理论1

30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视听理论
学习理论
传播理论 系统理论
31
视听理论
加涅:学习个体本身作用于环境,人 的大脑的活动过程可以转化为具体的 信息加工过程。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原 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和新学习的 内容相互作用(同化),形成新的认 知结构的过程。
执行控制 预期
学习理论
传播理论 系统理论
视听理论
人类如何学习?学习是怎样产生 的?如何才能有效学习?
认知 主义
学习理论
传播理论 系统理论
行为 主义
建构 主义
学习理论
15
学习理论
视听理论
学习理论
传播理论 系统理论
• 学习是由于经验所引起的行 为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 学习理论研究学习如何发生、 有哪些规律、是什么样的过 程、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学 习
视听理论
代表人物:戴尔(E.Dale),美 国教育家 核心:“经验之塔”理论 戴尔认为: 人的学习有两个来源:一为直 接经验,另一为间接经验。人的经 验可以依抽象程度分为三个层次十 大类:
学习理论
传播理论 系统理论
11
言语 符号 视觉符号
视听理论
“抽象” 的经验
广播和录音 静止动画
学习理论
传播理论 系统理论
学语 语 跨 科言 言 文 语学 教 化 言习 学 教 理理 理 学 论论 论 论
教学 学 教 课 教 教 测 评 学科 科 学 堂 学 材 试 估 目课 课 大 教 技 编 理 理 标程 程 纲 学 巧 写 论 论 研设 建 研 研 研 研 研 研 究计 设 究 究 究 究 究 究
学师 教 教 教 教 学 教 科资 学 育 学 学 科 师 发队 管 实 技 资 历 进 展伍 理 践 术 源 史 修 规建 研 研 开 管 研 培 划设 究 究 发 理 究 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式是人们用抽象和简化的方法,对现实的复杂的现象进行 的理论化和简约化的一种表达方式,是对现实的一种同构或 预期。传播模式则是对传播过程和机制的简约化描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模式的形式
抽象和简化了的模式,着重表现事物和现象的各种 关系和变化原则。
三种形式:
语词的形式,对事物现象用语言或文字进行叙述说明。 图解的形式,以图画、图解或流程图等方式来描述。 数学的形式,以数学符号及数学公式来表示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去
识的效率。
受教育者特征分析
受教育者的一般特征指影响受教育者学习有关学科 内容的心理特点和社会特点。
与具体学科内容虽无直接联系,但影响教学设计者 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影响教学方法、教学媒 体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与运用。
受教育者特征分析
小学生发展的一般特征 中学生发展的一般特征 大学生发展的一般特征
媒体:传递信息符号的工具,包括发送和接收信号的器官和 机器,载送声光电信号的空间和线路,以及各种大众传播工 具等。
编码和译码
编码
信息
符号
信号
信源编码
信道编码
信号
译码 符号
信息
信道译码
信宿译码
编码
传播过程中,在发送端将信息转换为可以发送的信 号,我们称这一过程为“编码”。
指传播者将信息转化为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 符号或代码的过程。
教育信息的设计
有效地将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规定的教育内容传递 给学生,并使学生形成相应的品质,是教育传播过 程设计的关键。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 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
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
先行组织者
奥苏贝尔认为,能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保持的最 有效策略是利用适当的引导性材料对当前所学新内容 加以定向与引导,以便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若有必要,调整再传送将一直进行下去,直到预定教育目标 的达成。
教育传播过程的设计
教学设计: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 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 案、评价实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设计教育传播过程包括:
选择组织好教育信息 全面分析受教育者的特征 选用恰当的教育媒体 设计好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活动
能准确地呈现信息内容; 应符合学习者的经验和知识水平,是容易被接受和理解的; 容易取得的,代价低,且能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媒体选
择的顺序:现有—购置—自行设计)
通道传送阶段
通道传送阶段是通过媒体传送出信号,也称施教阶段。 教育传播通道是教育信息传递的途径,教育信息只有经过一
定的通道,才能完成传递任务,达到教育传播的目的。按传 递的信号形式来分,通道包括图像通道、声音通道和文字通 道。
课程的文字教材体现了传送的教育信息。 教育者应精钻教材,进行教学内容分析,
确定知识点和学习者对知识点的达标要 求。
选择教育传播媒体阶段
用何种符号和信号的媒体去呈现和传送已选择的信息, 实质上是编码的过程。
分析媒体功能、教育信息和教育对象特点基础上,考 虑客观因素,进行选择。
选择的媒体依据:
教育传播过程的概念
教育传播过程是传播过程的特例,
是教育者借助教育媒体向受教育者 传递与交换教育信息的过程。
教育传播过程是动态过程
教育传播过程是教育传播系统的动态 过程。教育传播系统各要素的组合与 联系,构成了系统的结构,结构是静
态的,当通过信息控制各要素进行相 互作用时,则产生动态的过程。
教育传播过程要素分析
评价的方法包括:观察学生的行为变化、课堂提问、课后作 业、阶段性考试等形式。
评价的结果是教育传播过程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反馈信息。
调整再传送阶段
将搜集到的反馈信息与预定的教育目标比较,发现教育传播 过程的不足。
考察“不足”产生的原因,再次调整教育信息、教育媒体、 教育传送通道,进行再次传送。
教学媒体的设计
创设学习情景 辅助教学工具 游戏型、自主学习型、模拟实验型
教师与学生活动的设计
教师的主导活动:
交待目标、激发动机、提出问题、组织观察、引导思 考、总结归纳、评价分析、解答疑问、强化记忆、促 进迁移。
学生的主体活动:
注意观察、实际操作、重复描述、讨论争辩、动作模 仿、练习巩固、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中学生发展的一般特征
通过假设进行思维 思维的预计性 思维的形式化 思维活动中,自我意识或监控能力明显化 思维能跳出旧框框 富于激情,感情丰富,爱幻想,爱冲动
大学生发展一般特征
思维有了更高的抽象性和理论性,由抽象逻辑思维 逐渐向辩证逻辑思维发展。
情感方面已有更明确的价值观念,社会参与意识很 强,坚信自己的力量能加速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学 习动机倾向于信念型,自我调控也已建立在趋向稳 定的人格基础上。
教育传播过程
教育传播过程的概念 教育传播过程的阶段 教育传播过程的设计
教育传播过程的概念
教育传播过程
指教育传播具有动态性(有意义的符号组合在特定渠道中流动, 传播者与受传者的意义或精神内容的双向互动)和序列性(传 播过程各个环节和因素的作用各有先后次序)。
教育传播系统
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个部分构成并执行特定功能的有机 整体,具有层次性和结构性。
为何去传播。
香农-- 韦弗模式
信源
编码
信道
译码 信宿
干扰
反馈
《通信的数学理论》,从电报通信中发展起来,但它能用来 解释人类的一般传播过程,成为其他许多传播模式的基础。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维纳(N.Wiener)在《控制论》 (1948)著作中, 用自动控制的观点研究了信号被噪音干扰时 的信号处理问题,形成了信息控制模式:
阐释教育传播过程的六个阶段。 阐释三种基本的教学传播模式。
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
重点难点:
信息、编码、译码、教育传播过程的含义。 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 教育传播过程的六个阶段。 三种基本的教学传播模式。
学时分配:
4学时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自主探究
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
教育传播过程 教育传播模式
❖传播过程要素分析 基本要素:传播者、信息、媒体、编码、译码、受播者、
噪声、反馈和效果。 教育传播过程:“传播者把信息编码,通过媒体传播出
去,受播者收到受噪声干扰的信号,并经译码了解信息 的意义,并且产生一定的效果和反馈。”
传播者和受播者
传播者:位于传播过程发出信号的一端。
拥有可以向别人发送的信息。 需要把这些消息、要求、知识、技能的信息转换为信号才能传
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
把信息转换为符号叫做信源编码。 把符号转换为信号叫信道编码。 符号是具体的,但还不是物理性的,还不能传送出去,还不
能成为受播者可接受的刺激物,如语言符号,需要转换成声 音信号或光信号,这些声音,光线的信号才能被传送,才能 成为刺激物为受播者的耳朵和眼睛所感觉接受。所以信号是 具体的,也是物理的。
接收与解释阶段
受教育者接收信号并将它解释为信息意义,是信息译码阶 段。
受教育者通过感官接收信号,通过脑神经系统分析转换为 相应的符号,依据自身的知识与经验,将符号转换为信息 意义,并将它存储在大脑中。
评价与反馈阶段
受教育者接收信号解释信息之后,增加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能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要进行评价。
送出去。
受播者:位于传播过程接收信号的一端。
把接收的信号转换为自己熟悉的符号,并按自己的经验译成信 息意义。
接收信息后会产生一定效果,出现思想与行为的变化,变化回 送传播者,形成反馈。或再向别人传送所取得的信息,成为传 播者。
信息和媒体
信息:传播的内容和事实,而内容和事实不具有物理特性, 不能凭空传送,它必须转换为某种符号,然后通过“媒体” 传送。
教育传播模式
教育传播模式的概念 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
几种著名的传播模式 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与典型模式
教育传播模式的概念
模式的含义
模式的概念 模式的形式 模式的功能 模式的评价
模式的含义
❖模式:
模式是“再现现实的 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模式是将真 实世界的复杂现象和过程作理想性的代表或表示。
描述事物现象的规律。
勤劳×高科技=致富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指导 下,在一定环境下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 开展教学活动的一套方法论体系,是基于一定教学理论而建 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同时又直接面向和指导教学 实践,具有可操作性,它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
译码
在接收端将接收到的信号转换为信息意义则称为 “译码”。
噪声
噪声:是指对传播信息和信号的干扰和歪曲,产生于传播过程 的各个环节。
反馈
反馈:传播者可以从自己传送信息的行为中或者受播者接 收信息后的反应行为中获得一个反馈信息。
效果
效果:传播总会产生一定的效果,可表现为知识信息的增长, 态度行为的改变,社会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 商品的流通等。
教育传播系统不仅是一个传递与交换教育信息的过程,而且 是一个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过程。
教育传播过程的阶段
确定信息
选择媒体 通道传送
接受解释
评价反馈
调整再传送
教育传播过程 的六阶段
教育传播过程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为了研 究方便,我们把这一过程分为六阶段。
确定教育传播信息阶段
依据教育目的和课程教学培养目标确定 传送的信息。
通道传送阶段
通道传送阶段应注意的问题:
➢ 根据信号的传送要求(距离、范围),选好传送通道,保证信 号质量。
➢ 确定信息内容的先后传送顺序,做好传送的的结构设计。按照 设计好的教学结构方案传送信号,尽量减少干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