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不安腿是精血亏损导致的。
我诊所用以下方药一般两剂即可治愈:
木瓜30克,白芍30克,吴茱萸5克,牛膝15克,天麻10克。一付药熬三次,一天服两次。(两付药可服三天)。
不宁腿综合征治疗护理:
一、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临睡前用温水洗脚,或用艾叶水洗下肢。按摩局部肌肉。
2、对症治疗如有贫血,则应纠正贫血。如在妊娠期发作,则分娩后症状可以消失。
3、药物治疗
⑴肌醇1g,每晚1次服用。
⑵使用血管扩张剂,如烟酸、山莨菪碱5mg治疗。每日1次。
⑶西医首选苯二氮卓类如氯硝西泮、阿昔唑仑等治疗。使用多巴胺能药物或多巴胺促效剂,如美多巴125-250mg,信尼麦125mg,每日1次。国内较少用。
⑷抗痉剂如卡马西平或丙戊酸钠,均为0.1g,睡前一次服用。
⑸使用维生素B1 100mg,,维生素B2 50mg,轮流在委中、承山或者沿腓神经干的体表部位注射,每日患肢一穴1次,5天为一个疗程。
二、中药治疗
不宁腿综合征属于中医的“痹症”范畴,从中医角度来看,其基本病因病机为正虚邪恋,局部经气不利,肌肉筋脉失养,但因为患者的具体病因不同,临床表现各异,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辨证施治,中医临床上常用的治疗不宁腿综合征的传统方剂如舒络宁腿汤,归脾汤,左归丸等,其具体分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气血不足
(1)治法:益气养血。
(2)方剂:归脾汤加减。
(3)组成:白术30g,茯神30g,黄芪30g,龙眼肉30g,酸枣仁30g,人参15g,木香15g,当归6g,远志3g,甘草6g。
(4)备选方:①黄芪桂枝五物汤:适用于血痹证,症见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者。黄芪12g,芍药9g,桂枝9g,生姜12g,大枣4枚。②炙甘草汤:适用于气虚血弱者,症见心动悸,体赢气短,舌光色淡,少津。炙甘草12g,生姜9g,人参6g,生地黄30g,桂枝9g,阿胶6g,麦门冬10g,麻仁lOg,大枣6枚,酸枣仁30g,木香10g。
(5)加减:失眠多梦者加夜交藤15g、龙骨30g、远志3g;形寒肢冷者加桂枝6g、制附子9g;腹痛便溏者加干姜5g、肉桂3g。
(6)临证事宜:《名医方论》日:“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故本证治、疗以补气为本,以待“阳生阴长”。
2、肝肾亏虚
(1)治法:滋补肝肾。
(2)方剂:左归丸加减。
(3)组成:生地黄30g,龟甲胶12g(烊化),山药15g,牛膝15g,枸杞子15g,鹿角胶6g(烊化),山萸肉15g,菟丝子15g。
(4)备选方:①六味地黄丸:每次15g,每日3次,空腹时服,开水送下,或水煎服。适用于肝肾阴虚者,症见腰膝酸软,头目眩晕,盗汗遗精,舌红少苔,脉细数者。②真武汤:适用于肾阳虚者,症见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下肢浮肿,苔白不渴,脉沉。制附子9g,白芍9g,白术6g,茯苓9g,生姜9g。
(5)加减:下肢有灼热感加丹皮9g、黄柏9g;下肢冷者加菟丝子9g、制附子9g;心烦失眠者加炒枣仁15g、远志3g、栀子9g;下肢拘挛者加木瓜9g、白芍15g、甘草6g;眩晕较甚,阴虚阳浮者,加龙骨15g、牡蛎15g。
(6)临证事宜:肾阴虚者往往导致相火偏旺,治以滋阴为主,参以清泄相关。同时阴虚者忌辛辣之剂,忌过于苦寒,宜投以甘润益。肾之剂,以补阴配阳,使虚火降而阳归于阴,即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虚者则忌凉润,忌辛辣,宜甘温益气之品,以补阳配阴,使沉阴散而阴从于阳,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3、瘀血阻络
(1)治法:活血化瘀。
(2)方剂:桃红四物汤加减。
(3)组成:当归20g,熟地黄12g,赤芍20g,川芎18g,桃仁12g,红花10g,牛膝12g,地龙12g。
(4)备选方:①身痛逐瘀汤:适用于瘀血痹阻于经络而致的肢体痹痛。秦艽3g,川芎6g,桃仁9g,红花9g,甘草6g,羌活3g,没药6g,当归9g,炒五灵脂6g,香附3g,牛膝9g.地龙(去土)6g。②活络效灵丹:适用于气血凝滞而致腿痛者。当归15g,丹参5g,制乳香5g,明没药5g,川牛膝30g。
(5)加减:气血虚加黄芪30g、鸡血藤20g;肢冷加桂枝9g、细辛1.5g、威灵仙12g。
(6)临证事宜:活血化瘀是治疗血瘀的总则,在临证时当根据不同的病因,适当配合理气、散寒、益气、滋阴、温阳等法,予以灵活的运用。
4、寒湿痹阻
(1)治法:散寒除湿。
(2)方剂:蠲痹汤加减。
(3)组成:羌活6g,独活6g,桂心3g,秦艽3g,当归9g,川芎6g,炙甘草6g,海风藤9g,桑枝15g,乳香3g,木香3g。
(4)备选方:①薏苡仁汤:适用于湿邪偏盛者,症见肌肤麻木不仁,手足沉重,苔白腻,脉濡缓。薏苡仁30g,苍术15g,羌活9g,独活9g,防风12g,当归15g,川芎10g,麻黄6g,桂枝10g,制川乌3g,生姜10g,甘草6g。②甘姜苓术汤:适用于寒湿下注者,症见腰下冷痛,转侧不利,脉沉而迟缓。甘草6g,干姜12g,茯苓12g,白术6g。
(5)加减:下肢冷痛,拘急不舒者加制附子9g;肌肤不仁者加海桐皮10g稀稀莶草12g;病久及肾阳者加菟丝子9g、补骨脂9g。
(6)临证事宜:《素问·至真要大论》日:“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故治湿不忘健脾,应根据“脾虚”和“湿盛”的主次,权衡轻重,灵活运用。用药应以轻疏灵动为贵,可使湿邪得以透达,脾运得以健旺。
5、湿热下注
(1)治法:清热利湿。
(2)方剂:四妙丸加减。
(3)组成:苍术10g,黄柏15g,川牛膝15g,汉防己15g,薏苡仁30g,忍冬藤30g,车前子12g,木瓜10g,芍药15g,甘草6g,
(4)备选方:①三仁汤:适用于湿重于热者,症见身重疼痛,胸闷不饥,面色淡黄,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杏仁15g,飞滑石18g,白通草6g,白蔻仁6g,竹叶6g,厚朴6g,生薏苡仁18g,半夏10g。
6、阴血不足
(1)治法:滋阴补液,柔筋缓急。
(2)方剂:芍药甘草汤加减。
(3)组成:白芍10g,甘草10g,木瓜18g,怀牛膝18g。
(4)备选方:白芍12g,生甘草6g,生牡蛎30g(先煎),山药10g,木瓜10g,威灵仙10g,水煎服。
三、针灸治疗
1、体针
(1)取穴
主穴:分2组。1、臂中;2、血海、阳陵泉、三阴交、太溪。
配穴:足三里、委中、承山。
臂中穴位置:前臂内侧,腕横纹与肘横纹中点,两筋之间。
(2)治法
主穴仅取一组,效欠佳时,酌加配穴。臂中穴,针入2.5~4.0cm,得气后捻转补法3分钟即出针。足三里、阳陵泉、承山、血海、委中均直刺1~1.5寸,使针感向上或向下传导;太溪向上斜刺0.5~1寸,使针感向上传导,上穴均于得气后施捻转补法,留针10分钟,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7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3)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痊愈: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夜间可安然入睡;有效:症状和体明显减轻,晚间可入睡,但时有影响;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改善。以上法治疗133例,结果:痊愈127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8.5%[。
2、挑治加穴位注射
(1)取穴
主穴:环跳、承扶、殷门、风市、委中、委阳、会阳、承筋、承山。
配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在委中穴至足跟连线上取穴。
(2)治法
采用挑治和穴位注射结合之法。主穴用挑治法,每次取2穴,常规消毒及局麻后,用挑针刺入皮下,将皮脸向上挑起,牵拉摇摆,牵拉频率在30次/分左右。挑毕以消毒棉球压迫止血,以小块消毒纱布外敷,胶布固定。
穴位注射药液:5%当归注射液6ml、风湿灵注射液2ml、VB1注射液200mg、VB12注射液1000mg、地塞米松注射液2mg、2%普鲁卡因4ml,将以上药液混合后,取阿是穴2~3点,进行穴位注射。上法均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二法可单独应用,也可结合使用。
(3)疗效评价
共治64例,以上述标准评定,痊愈29例,有效2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