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题刷一刷:魏晋隋唐时期

合集下载

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专项复习《唐宋元变革》含答案

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专项复习《唐宋元变革》含答案

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专项复习《唐宋元变革》1.(2024·全国甲卷·高考真题)隋唐时期,常有商贩运着木材到城中指定区域进行售卖,也有人在城外种植桑树,然后砍伐送到城市作为柴薪进行售卖为生。

由此可知,该时期()A.重农抑商政策废弛B.城市能源问题突出C.商品经济不断发展D.市镇经济开始兴起【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

根据材料“隋唐时期,常有商贩运着木材到城中指定区域进行售卖,也有人在城外种植桑树,然后砍伐送到城市作为柴薪进行售卖为生。

”可分析得出隋唐时期,有两种人,分别是“商贩”和“有人”(非商贩)在售卖柴薪,而且达到了砍伐“桑树”(本身是用于养蚕的作物)以此为生的地步,可见该时期市场短缺,出现了能源危机,B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在中国古代史上是历史主流,并未废除,排除A项;商贩和非商贩买卖柴薪,是商品经济的表现,但不能得出“不断发展”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所给时间为隋唐,市镇经济出现在明朝中后期,与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选B项。

2.(2024·重庆·高考真题)唐朝为边疆防御节度使,每个节度使领属数万军队,兵将形成长期密切的关系。

节度使的设置缓解了边疆外族势力对朝廷的压力,然而天宝年间发生了安史之乱。

这说明节度使()A.制度具有重大的缺陷B.由蕃将充任是严重失误C.没有边地军队调兵权D.打破了外重内轻的局面【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

根据材料“唐朝为边疆防御节度使,每个节度使领属数万军队,兵将形成长期密切的关系。

”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节度使最终形成尾大不掉,违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权。

随着唐朝的逐渐衰落以及节度使势力日益坐大,中央政府难以掌控住地方,故而演变为藩镇割据,可见节度使制度具有重大的缺陷,A项正确;节度使本身是为了加强边防,也必须由蕃将充任,只是这一制度下,缺乏制衡和监督,排除B项;节度使手中实权很大,具有边地军队调兵权,排除C项;节度使加重了外重内轻的局面,排除D项。

备考高考历史一轮专题练习: 魏晋到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版)

备考高考历史一轮专题练习: 魏晋到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版)

备考高考历史一轮专题练习:魏晋到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版)A.提升民族认同B.化解民族矛盾C.继承华夏传统D.促进民族融合【答案】D【解析】据题干可知,少数民族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有助于促进民族融合,故选D项;材料能提升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但并不是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材料对于民族矛盾的化解有效,但是并不是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单纯一个称谓的变化对于华夏传统的继承有限,故C项错误。

3.(2019·山西太原期中)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由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和掌权的状况,隋唐确立了科举制之后,基本纠正了这一状况。

这一变化说明科举制( )A.是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制度B.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完善了朝廷选拔官吏的机制D.导致了世家大族势力的衰落【答案】B【解析】据题干,抓住科举制纠正了“由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和掌权的状况”,把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只是用人权的转移,从变化中无法体现出公正公开,故A项错误;选拔官吏权不是一开始就掌握在朝廷手中,而是从世家大族收上来的,无法得出“完善了”,故C项错误;导致世家大族势力衰落的因素有很多,D项的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4.(2019·江西九江“十校”联考)东晋时期,社会动荡,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门阀士族的势力得以发展甚至超越皇权,皇权政治从此演化为门阀政治。

皇权与士族势力的均衡与共治确保了统治秩序的平稳。

材料主要说明( )A.门阀政治取代皇权政治B.门阀政治是特殊条件下的一种变异C.门阀政治确保政权稳固D.门阀政治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答案】B【解析】门阀政治是皇权势弱的情况下形成的,但在皇权稳定后,它又走向崩溃,故门阀政治只是皇权政治在东晋百年间的变态,是政治体制演变的回流,故选B 项。

5.(2019·广东肇庆调研)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门阀政治,出现“王与马,共天下”(贵族王氏同皇族司马氏共同掌握东晋大权)的民间谚语,而到了宋朝,“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各级政府都是由官僚而非贵族负责运转。

统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测试卷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1.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

这反映出( )A.儒学正统地位削弱B.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C.佛教的影响扩大D.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2.[2022·江苏如皋测试]如图为嘉峪关新城魏晋墓室壁画“手持烤肉串的宾客”,这类壁画在今山东、江苏、河南、河北、陕西、甘肃和宁夏等地均有出土。

这反映出魏晋时期( )A.畜牧业在江南推广B.江南经济得到开发C.人民生活普遍富足D.各民族文化的交融3.[2022·山东滨州博兴质检]匣钵技术的发明,可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了落渣、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

陶瓷研究者劳法盛指出:越窑因匣钵的使用,产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润,极大地提高了瓷器质量,所以唐代越窑有如冰似玉的质感,成为全国瓷器之冠。

这表明( )A.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B.中国古代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D.中国古代技术创新推动了手工业发展4.[2022·山东日照一模]唐传奇多辞藻华丽、文风浮夸充满想象,多描写社会上层士大夫及文人群体的社会生活与精神世界;而宋话本更强调向“俗”,题材更丰富多彩,主要篇幅是对社会背景及底层市民生活的描写。

这一变化反映了( )A.文学风格由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B.下层知识分子成为文学创作的主体C.社会主流价值观嬗变影响文学形式D.文学的发展具有显著的时代性特征5.[2022·山东济宁月考]据载,唐代的佛寺中,有的信徒在念诵《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有的僧侣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修行方式。

这些现象反映出( ) A.唐朝的宗教政策较为开明B.佛教开始出现中国化的趋势C.儒学的正统地位不断巩固D.中华文化在融合中逐步发展6.[2022·浙江省宁波市期末考试]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唐代僧人编造的经典,经文有云:“哀哀父母,生我幼劳。

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专项复习《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专项复习《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专项复习《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1.(2024·湖北·高考真题)《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丞相其以制明告郡县……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

令皆明焉,以为恒。

不从令者,赀(处罚)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发弩各二甲(甲胄)。

”这表明秦朝()A.相权挑战皇权B.延续秦国耕战国策 C.统治残暴严苛D.崇尚儒家民本思想2.(2024·浙江1月·高考真题)以下是某时期洞庭郡行政管理体系示意图。

该时期是()A.春秋B.秦朝C.宋朝D.元朝3.(2024·浙江1月·高考真题)有史料记载:“往者,郡国诸侯各以其物贡输,往来烦杂,物多苦恶,或不偿其费;故郡国置输官以相给运,而便远方之贡。

”“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

”以上史料反映的是()A.相地而衰征B.盐铁官营C.均输平准D.摊丁入亩4.(2024·浙江1月·高考真题)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置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该机构位于下图中的()A.①B.②C.③D.④5.(2024·浙江1月·高考真题)史载:“(西)汉成帝初置尚书五人,其一人为仆射,四人分为四曹:常侍曹(主公卿),二千石曹(主郡国二千石),民曹(主凡吏民上书),客曹(主外国夷狄)。

后又置三公曹(主断狱),是为五曹。

”由此可知()A.尚书台正式确立为新行政中枢B.汉成帝开始设立中朝削弱相权C.尚书各曹掌握朝廷的重要职能D.尚书仆射控制中朝威胁到皇权(2024·浙江1月·高考真题)中国天文学起步较早,成果丰硕。

下列成就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6.①创立延续至今的干支纪日法②编订新的历法《授时历》③僧一行测算地球子午线长度④张衡撰写天文学专著《灵宪》A.①④②③B.①④③②C.④②①③D.④①③②7.(2024·全国新课标·高考真题)三国魏代汉、西晋代魏,都通过“禅让”实现:权臣在切实掌握军政权力后,皇帝下诏表彰其功业、德行,表示尊重天意、民心,主动让位;公卿大臣则群起劝进,权臣再三谦退,“不得已”建立新政权。

高考历史 通史模式 中国古代史知能专练(二)魏晋、隋唐、宋元-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含解析)

高考历史 通史模式 中国古代史知能专练(二)魏晋、隋唐、宋元-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含解析)

知能专练(二) 魏晋、隋唐、宋元——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4·武汉调研)“吾国当西汉时,学术之中心,在于学校。

魏晋以后,则学校有名无实,教育之权,遂全移于私家之手。

”这一现象反映出()A.儒学至尊的地位被取代B.私学兴起与思想界的繁荣C.专制集权制度遭到削弱D.造纸术改进推动文化传播2.(2014·濮阳二模)《三国志》载:“景元元年(260年)蜀领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魏有户六十六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有四百四十三万二千八十一……吴户五十二万三千,男女口二百三十万。

”材料中的史实对三国魏晋时期历史发展的主要影响是()A.有利于南北方人口的均衡发展B.奠定了魏晋统一的经济基础C.促进了成都平原和太湖流域的开发D.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对峙局面3.(2014·宁波模拟)有学者说:“(唐朝)政务决策则由丞相一人转为中书门下两省合议,谨慎大政之决策在此行政过程中,宰臣与君主有俱不可得而专擅。

”这表明唐朝的官僚制度()①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权②可有效制约君权③提高了行政效率④可以减少决策失误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4.隋唐君主为加强统治,致力于削弱门阀势力,唐初曾将民间声望最高的崔氏降格为第三等姓氏,武则天提高进士科地位以打击擅长明经科的世族。

到了晚唐时,唐文宗欲把公主下嫁给门阀世族时感慨:“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这反映出隋唐时()A.宗法制与封建专制互为表里B.科举制对士族产生的影响很小C.社会结构的改变十分缓慢D.九品中正制与科举制并行5.隋唐时期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某生在笔记中整理出下列要点,其中正确的是()A.王羲之、顾恺之:文化兴盛的代表B.佛教、道教的开始盛行:儒学首度面临挑战C.渠堰使设置和北方出现的高转筒车:唐代对水利的重视D.商人一入市籍,不得为官:商人仍然没有取得自由民的同等地位6.(2014·肇庆模拟)唐人王建诗云:“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

2020届高考艺术生历史复习必刷题: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

2020届高考艺术生历史复习必刷题: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间:3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名校联盟月考,3)曹魏政权在改革选官制度时,采取了不少抑制、打击世族势力的措施,随着世家大族势力的不断发展,曹魏政权又设置了由世家大族出身的中正官去掌握地方选举。

这表明曹魏实施的九品中正制()A.在执行中选官标准发生了变化B.相对于察举制具有明显的进步性C.有利于选拔出有才能的寒门子弟D.意图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解析:D[由材料中“世家大族出身的中正官去掌握‘地方’选举”这是在协调、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D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官标准未发生变化是选官者发生了变化,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不是材料所要表明的,材料不涉及与察举制的相比较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有利于选拔出有才能的寒门子弟是科举制度而非九品中正制,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2.(2019·衡水中学二调,24)汉唐明三代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宦官专权现象,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没有出现这种现象。

这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A.皇权不断加强B.长期处于分裂C.外戚势力衰落D.皇权相对削弱解析: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宦官要专权的前提就是皇帝的权威必须能够震慑全国所有大臣,宦官才能借助皇帝的信任,利用、控制皇帝,用皇帝的权利来达到权倾朝野,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皇权相对较弱,排除A项,故D项正确;西晋时期出现了短暂的统一,故B项错误,排除;C项与宦官专权无关,排除。

]3.(2020·长沙模拟,27)根据北魏均田制,大部分国有土地授出后要求受田者年老身死时交还国家再分配,但这种“还”和“受”大多在户内进行。

这说明均田制客观上() A.抑制了土地兼并B.加剧了皇权衰落C.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D.造成了国有土地的私有化解析:D[据材料提到,受田者年老身死时交还国家再分配,但这种“还”和“受”大多在户内进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均田制客观上造成了国有土地的私有化,故D 项正确;均田制没有触及地主土地所有制,故不可能抑制土地兼并,排除A项;均田制与皇权衰落无关,排除B项;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没有突出“还”和“受”大多在户内进行,排除C项。

(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通史强化训练3 魏晋至隋唐时期

(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通史强化训练3 魏晋至隋唐时期

通史强化训练(三) 魏晋至隋唐时期一、选择题1.(2022·潍坊市高三3月模拟)曹操在《求贤令》中提到吴起“杀妻自信”是不仁,“散金求官”是无节,“母死不归”是不孝,但同时认为吴起“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

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 D )A.九品中正制的弊端B.治国理念的调整C.对历史经验的借鉴D.现实形势的需要【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曹操认为吴起虽不仁无节不孝,但才能突出,主张唯才是举,体现了弃德唯才的政治风格,可见曹操的《求贤令》是针对当时天下大乱、人才匮乏的特殊情况的一种机变,故选D项;A、B、C三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2.(2022·衡阳市高三三模)西晋末八王之乱,庾衮率领同族及庶姓避于禹山(今河南邓州)。

他们通过协商,建立起领导机构,将其部众组织起来,并制定相关规则,以原有的县邑、乡里为基础,而庾衮则俨然如郡守。

这反映出当时( A )A.民间力量弥补国家力量缺失B.北方人口大量向南迁移C.豪强地主势力趁机拥兵自重D.政府注重基层社会治理【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庾衮“建立起领导机构”“以原有的县邑、乡里为基础,而庾衮则俨然如郡守”,是在“八王之乱”后,西晋政府无力管理国家的形势下,被迫建立民间组织以求自保,故选A项;B、C、D三项与材料或史实不符,排除。

3.(2022·石家庄二模)西晋王朝沿用了自秦汉以来中原王朝专门针对少数民族、有别于内郡的官印制度。

下图为西晋王朝颁赐给氐族部落首领的金印。

这反映了西晋时期( B )A.地方治理体系完善B.大一统国家的发展C.民族交融日益增强D.君主专制得到强化【解析】根据材料“西晋王朝沿用了自秦汉以来中原王朝专门针对少数民族、有别于内郡的官印制度”,可知金印是中央王朝颁行给地方少数民族首领管理地方的信用凭证,体现了地方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央王朝的认同,有利于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选B项;“完善”“民族交融”“专制”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A、C、D三项。

课标通史版2025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二第4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演变与成熟精练含解析

课标通史版2025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二第4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演变与成熟精练含解析

第4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演化与成熟一、选择题1.(2024四川成都模拟)北魏迁都后,在都城洛阳为外族使节设置了“四夷馆”和“四夷里”,主要居住有归魏的南朝人士、边夷侍子和朝贡使节、入朝的周边民族首领以及大多以朝贡使节名义进入洛阳的胡商贩客,并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馆”“里”定名。

此举旨在( )A.促进洛阳经济的复原发展B.彰显民族政策的开明C.凸显北魏的华夏正统地位D.缓和南北政权的冲突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

从材料中北魏政权为外族使节设置“四夷馆”“四夷里”“并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定名”可知,北魏政权以华夏正统自居,C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北魏政权的文化心理,没有体现出对经济的影响,A项错误;材料中北魏政权将南朝人士等外族使节称为“夷”,不能体现出民族政策开明和缓和南北政权冲突,B、D两项错误。

2.(2024山东临沂模拟)魏晋时代,尚有许多人反对九品中正制,但是到了南北朝时期,已经很少有人反对这一制度。

这一变更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B.世家大族渐渐走向没落C.士庶阶层已经基本固化D.考试选官制度初露端倪答案 C 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是在明清时期,故A项错误;B项明显错误;九品中正制使官吏的选拔权把持在门阀之家的手上,据材料可知南北朝时期已经很少有人反对这一制度,说明士庶阶层已经基本固化,故C项正确;考试选官制度初露端倪是在隋朝,故D项错误。

3.(2024课标Ⅱ)《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加,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D.说明历史的客观性答案 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官修史书的特点。

材料表明,魏晋以后官修史书由特地的史官负责,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参加,官修史书体现了朝廷的意志,具有显明的政治色调,故C 项正确。

4.(2024辽宁沈阳模拟)赵翼《廿二史札记》中提到:“(南朝)高门大族,门户已成,令仆三司,可安流平进,不屑竭智尽心,以邀恩宠。

【2020高考历史通史专题】考点2 魏晋隋唐时期(考试版)

【2020高考历史通史专题】考点2 魏晋隋唐时期(考试版)

【2020高考历史通史专题】考点2 中国古代史魏晋隋唐时期1.南北朝时,凡是出任吏部官职者,都必须精通谱学,否则便难以称职。

官府编撰《百家谱》多卷,使官员的任命“彝伦有序”。

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选官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B.政府加强对士人人身控制C.古代宗法观念的影响深远D.顺应民族融合现象的出现2.“魏、晋时代……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材料表明当时A.地方操控舆论推荐人才B.科举制加强中央集权C.中央加强人才选拔管理D.察举制重视门第出身3.曹魏时期,选官制把察举和考试结合起来,后来逐渐固定了策试的标准和要求,大体上孝廉侧重于经义,秀才侧重于文采,这在南北朝时期越来越重视。

这表明当时选官制A.改变了乡举里选的选官方式B.打破了门第观念C.开启了隋唐科举考试的先声D.扩大了统治基础4.某历史老师在讲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演变时,在黑板上手绘了下面的示意图。

其中唐朝中后期,中央与地方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是因为A.藩镇设置产生弊端B.相权受到较大削弱C.北方经济趋于停滞D.科举制度不够完善5.“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

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

”这一现象表明当时A.封国势力对朝廷构成威胁B.由中央委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C.节度使发展成为割据势力D.地方行省拥有经济和军事大权6.唐代三省中某一省“负责定旨出命”。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其取代了皇帝的决策权B.其下设立六部C.相权趋于集中D.其长官位列宰相7.有学者评论说:“贞观年间,在三省六部制中,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皇帝实际上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皇权专制得到空前的加强B.政府拥有了最终政务决策权C.政府独立于皇权之外D.皇权受到政府制约8.从整个科举考试史的角度看,唐代的科举制尚处于早期和探索阶段。

高考历史专题《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历史专题《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历史专题《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真题练习含答案1.[2024·河源市高三一模]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

这反映了()A.儒学正统地位削弱B.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C.佛教影响日益扩大D.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

”并结合所学可知,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反映了佛教发展,C项正确;从材料中不能直接反映出来“儒学正统地位削弱”,排除A项;材料主旨与道教无关,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遭到破坏,“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故选C项。

2.[2024·沈阳市高三一模]东汉时期印度佛雕传入我国,规模小且只是单纯的雕刻形象;魏晋时期中国佛雕注重细节和装饰,如,佛像头部会雕刻发髻和头饰,身上的袈裟会加以细致的雕刻和铜饰,菩萨像开始穿上华丽的中式服装,面容也更接近东亚人。

这说明() A.佛教已成为中华文化的符号B.佛教内涵渐趋本土化的趋势C.中国传统美学影响佛教发展D.佛雕提高了中华文化影响力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佛像头部会雕刻发髻和头饰,身上的袈裟会加以细致的雕刻和铜饰,菩萨像开始穿上华丽的中式服装,面容也更接近东亚人”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样的佛像和菩萨像更接近中国传统审美,迎合中国民众的需要,因此说明中国传统美学影响佛教发展,C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佛教雕像中国化的过程,不能说明佛教成为中华文化的符号,排除A 项;材料反映的是佛教雕像的中国化过程,而不是佛教内涵渐趋本土化,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进行比较的信息,不能说明佛雕提高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排除D项。

故选C项。

3.[2024·阜阳市高三二模]柳宗元认为佛教有些内容与《论语》符合,激烈反佛的韩愈实际上吸收了佛教的一些理论。

当时各佛教宗派不同程度吸收儒道精神。

押新高考卷03题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繁荣时期

押新高考卷03题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繁荣时期

押新高考03题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繁荣一、政治: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政局特点:政权并立,国家长期分裂;社会动荡,政权更迭频繁;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二、江南的开发1、原因:①社会环境:北方动荡不安,南方相对安定;②人口因素:北方人口南迁,增加了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③政府政策:南方政权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垦荒,兴修水利等以增强实力。

④自然条件: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发展农耕经济的潜力巨大。

⑤其他条件: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2、表现:翻车(人力灌溉工具);灌钢法;草市;3、影响:①加强了南北经济联系,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②南迁汉族与山区少数民族逐步交融;③为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三、中外文化交流: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启示1)特点2)启示:①唐朝的对外关系出现前所未有的局面,主要取决于经济文化的繁荣发达。

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经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②和睦的民族关系也为对外交往提供了必要条件。

因此,我们应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发展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

③统治者重视对外交往,对外国和外来文化采取开明的态度。

因此,我们应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加强与外国的经济技术合作。

四、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五、地方行政区划“变动”的具体表现:1)地方行政区划逐渐增多,由两级制到三级制或四级制;2)州府等中级地方行政区域不断缩小,行政权力不断萎缩;3)监察区逐渐演变为行政区;4)元朝新增省级地方行政单位。

六、中央行政制的变化——三省六部制从中朝到三省六部制,中国古代中枢机构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1)内朝权力外朝化,外朝官职名誉化;2)从中朝到三省六部制的变化,实质是相权的削弱,皇权的加强。

3)中央决策的机制呈现规范化、程序化。

七、两税法1、背景1)土地兼并,土地簿册被破坏,均田制无法推行;2)安史之乱加剧了赋税制度的混乱;3)赋税部门官吏的腐败;4)富户逃避赋税,加重贫户负担;5)在册户口大量流失;6)租庸调制无法推行,导致政府财政危机加深。

魏晋隋唐试题及答案

魏晋隋唐试题及答案

魏晋隋唐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魏晋时期,以下哪位文学家被誉为“建安七子”之一?A. 曹操B. 曹植C. 王羲之D. 陶渊明答案:B2. 隋朝统一中国后,开凿了哪条大运河?A. 京杭大运河B. 隋唐大运河C. 永济渠D. 通济渠答案:B3. 唐朝时期,以下哪位皇帝开创了“开元盛世”?A. 唐太宗B. 唐高宗C. 唐玄宗D. 唐肃宗答案:C4. 魏晋时期,以下哪个学派对后世影响深远?A. 儒家B. 道家C. 法家D. 墨家答案:B5. 隋唐时期,以下哪位诗人被誉为“诗仙”?A. 李白B. 杜甫C. 白居易D. 王之涣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魏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以其______(作品名)著称于世。

答案:《兰亭序》2. 隋朝的开国皇帝是______。

答案:杨坚3. 唐朝的都城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其规模和繁荣程度在当时世界范围内都是______。

答案:首屈一指4.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确立,使得______得以选拔人才。

答案:政府5. 唐朝的“贞观之治”是指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的一段时期,其特点是______。

答案: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文化的特点。

答案: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对文学艺术的重视,尤其是诗歌和书法艺术的兴盛,以及对玄学和清谈的热衷。

2. 隋朝的统一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何影响?答案: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长达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为中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隋唐大运河的开凿创造了条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

3. 唐朝的“开元盛世”有哪些主要成就?答案:唐朝的“开元盛世”主要成就包括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以及对外扩张和丝绸之路的繁荣。

4. 简述唐朝的科举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唐朝的科举制度打破了世袭制度,使得社会各阶层都有机会通过考试进入官僚体系,这不仅促进了社会流动,也为后世的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

通史版2024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第4讲课题1从江南开发到盛世繁荣_魏晋隋唐时期社会展学案含解析

通史版2024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第4讲课题1从江南开发到盛世繁荣_魏晋隋唐时期社会展学案含解析

通史版2024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第4讲课题1从江南开发到盛世繁荣_魏晋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案含解析课题1 从江南开发到盛世繁荣——魏晋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必备知识·自主排查知识点一发达的农业1.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旱地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2.生产工具隋唐时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当时已经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3.灌溉工具唐朝时创制筒车。

三国时魏国马钧发明翻车。

4.土地制度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税和力役。

5.重心南移魏晋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相对安定,江南得到初步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唐朝安史之乱后,南方经济持续发展,逐渐超过北方。

知识点二手工业的进步1.冶金业南北朝时出现灌钢法。

2.制瓷业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唐朝越窑的秘色瓷极为名贵。

3.纺织业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同时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唐末以后,伴随经济重心南移,南方丝织业发展迅速。

知识点三商业的发展1.发展表现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茶叶市场广泛,唐朝开始征收茶税;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唐朝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2.市的发展(1)发展:南北朝时期,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草市尉”对其实行行政管理;唐代“草市”作用显著,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

(2)特点: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和闭市。

3.商业都会唐代除长安、洛阳外,还有扬州、临安等。

4.对外贸易唐朝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繁荣,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经商频繁。

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

知识点四经济政策1.西汉至唐,商人应入市籍,一入市籍则不得为官。

2.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题:_板块三_第2讲_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练习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题:_板块三_第2讲_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练习

第2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1.中国古代的秦、汉、唐、明都有过大规模强制迁徙豪富的事情,涉及几万人,他们的田产一律化为乌有。

权势再大的官僚地主,只要皇帝一声令下,他的土地就被全部没收。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A.土地私有权实质上没有法律保障B.土地不允许自由买卖C.迁徙富豪是整顿吏治的主要手段D.土地经营权完全自主解析:A 据材料中“他们的田产一律化为乌有”“权势再大的官僚地主,只要皇帝一声令下,他的土地就被全部没收”等信息可得出在封建社会,官僚地主无论拥有多少土地,面对封建政权,都没有任何的保障,因为中国古代皇权至上,皇帝的诏令即是法,大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实质上是没有法律保障的,故A项正确;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是允许自由买卖的,故B项排除;“迁徙富豪是整顿吏治的主要手段”在材料中无体现,故C项排除;“完全自主”的表述在材料中无涉及,故D项排除。

2.唐代后期盐铁使刘晏推行新盐法,只在产盐区设置盐官,收购盐户所煮成的食盐,“粜(转卖)商人,纵其所之”;在非产盐区设常平盐仓以调剂盐价。

这一改革( )A.取消了政府对盐政的监管B.导致了商人任意抬高盐价C.形成了官商分利经营机制D.增加了盐政机构行政成本解析:C 题干中提到“在产盐区设置盐官”“在非产盐区设常平盐仓”,说明政府依然对盐政实行了监管,故A项错误;题干中提到“在非产盐区设常平盐仓以调剂盐价”,说明商人不能任意抬高盐价,故B项错误;题干中提到政府设置盐官,“收购盐户所煮成的食盐,‘粜(转卖)商人,纵其所之’”,说明政府与商人都在经营盐的过程中获得利益,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涉及增加盐政机构成本的描述,故D项错误。

【新知生成】官商分利:盐铁官营弊端重重:如效率低下,经营呆板,官僚机构臃肿,有权的官吏常常欺压、勒索百姓等。

于是,“官商分利”应运而生,凡官营和专卖中感到棘手的经营环节或经营单位,一律承包给商贾,分部分专卖利润给商人。

国家的专卖利润虽由全部变成部分,开支却大为减少,而且商人参与经营使效率提高、总利润增加,政府的实际收入反而成倍增长。

(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二第5讲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精练(含解析)

(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二第5讲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精练(含解析)

第5讲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一、选择题1.(2017课标Ⅱ)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答案 C 本题考查唐朝时期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材料表明,唐朝中期,南方茶叶在北方城市大量销售,饮茶习俗普遍化,这反映出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故C项正确。

材料无法说明唐中期南茶“开始”北运,A项错误;单从北方饮茶习俗普遍化无法得出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且这一表述与史实不符,D项错误。

2.(2019四川成都模拟)上表为中国古代各地治水次数的统计。

这可以佐证唐代( )A.治理黄河仍然处于首要地位B.政府治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C.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至南方D.江南地区经济地位迅速提高答案 D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水利在农业中具有重要地位。

从材料信息看,与汉代相比,唐代在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等地的治水次数明显增加,这反映了这些地方农业的发展,说明江南地区经济地位迅速提高,故选D项。

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治理黄河仍然处于首要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政府治水的效果,故B项错误;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至南方,故C项错误。

3.(2019江西九江模拟)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

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

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

这一变化反映了(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答案 D 从材料信息看,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后来他们向政府纳过税后,可以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分类练习卷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岳麓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分类练习卷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岳麓版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广东汕头期末)魏晋南北朝时,一些佛寺“侵夺细民,广占田宅”,招揽农民,建立起规模很大的庄园,产品主要供内部享用,政府按惯例对其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

这些庄园内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

后来,北周武帝开展了大规模的灭佛禁佛运动,北周实力大大增强。

这说明( )A.佛教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佛教庄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D.佛教势力的膨胀威胁到中央集权解析据题干材料信息说明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故选C项;材料信息没有提到对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的冲击,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也不能说明佛教庄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提到佛教势力的膨胀威胁到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答案 C2.(2018·江西九江“十校”联考)东汉末年,由于中央集权的衰落,少数民族开始进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逐渐受到冲击。

西晋灭亡后,游牧民族大批进入中原,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

由此推断魏晋时期( )A.北方形成农牧并重局面 B.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C.少数民族完成汉化过程D.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解析少数民族以游牧经济为主,大举南迁,农业经济会造成土地过度开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但发展畜牧业,可退耕还牧,恢复生态环境,故选D项。

答案 D3.(2018·湖南师大附中月考)北魏时期政府多次下诏,规定:“百工技巧,驺卒子息,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

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

”这主要反映出( )A.政府注重保护传统的手工业技艺B.世袭制有利于手工业技术传承C.北魏政府严格限制私立学校发展D.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解析材料“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

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主要反映了政府注重对工匠的管控,说明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故选D项。

答案 D4.(2017·广东珠海模拟)从唐朝起,钱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而改称宝。

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热搜题速递之三国两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2024年7月)

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热搜题速递之三国两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2024年7月)

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热搜题速递之三国两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2024年7月)一.选择题(共22小题)1.李吉甫等人主张裁减冗官,讨平西川、镇海、淮西(等地节度使),并积极策划用兵之策,得到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任用。

采取各个击破,剿、抚并用的手段取得了胜利,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史称“元和中兴”。

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有()①开源节流,充实国库②虚心纳谏,为政以德③重用人才,策略得当④民生安定,威服四夷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盛行面食,且品种丰富,如馒头、油炸饼、胡饼等,其中胡饼深受当地人的喜爱。

这反映出北方()A.生活水平高于南方B.少数民族成为主体C.饮食结构彻底改变D.民族交融程度加深3.如表为某时某地某版本的高中历史教科书中一章节目录。

如果对这一章节填补内容,下列选项中准确的是()第五章分裂舆融合第一節帝國的分裂舆短暂的统一第二節南北政机的封峙第三節士族政治舆社會第四節道教的成立舆佛教的興盛A.从封建到郡县制B.海上贸易的兴盛C.理学与宗族组织D.江南经济的开发4.《史记》载:西汉末年,匈奴五位单于争立,“呼韩邪单于率众五千余落归汉”,居朔方各郡,与汉人杂处,所受待遇“与编户大同”。

西晋武帝初年,有“塞泥、黑难等二万余落归化,帝复纳之,使居河西故宜阳城下”“后复与晋人杂居”。

由此可知,汉晋时期()A.匈奴集团之争日趋激烈B.解决匈奴边患时机成熟C.胡人同化于汉先进文化D.民族融合趋势得到加强5.唐代《卢士琼墓志》记载:“(卢士琼)尝职同州(今陕西渭南),当征官税钱,时民竞出粟易钱以归官,斗至十八九。

君白刺史言状,请倍估纳粟,下以泽民,上可以与官取利……刺史乃悬榜晓民,使请余价,因以绢布高给之,民亦欢受,州获羡钱六百万。

”这反映了()A.两税法的施行困难B.统治阶层注重仁政C.租庸调制负担过重D.赋税政策实用灵活6.《开元天宝遗事•探春》:“都人士女,每至正月半后,各乘车跨马,供帐于园圃,或郊野中,为探春之宴。

2023年高考历史全国真题分类汇编:03 三国两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

2023年高考历史全国真题分类汇编:03 三国两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

2023年高考历史全国真题分类汇编:03三国两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一、选择题1.唐代初期,太宗称:“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

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

”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如建中元年(780)规定:“诸边远州有夷僚杂类之所,应输课役者,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

”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唐朝()A.采取灵活政策促进民族交往B.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C.调整经济政策推动区域发展D.坚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2.唐中后期,朝廷鼓励士人到地方任职,藩镇有辟召幕僚之风。

一度出现“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的现象,这()A.强化了外重内轻的局面B.缓和了朋党之争C.破坏了科举考试的公平D.加剧了阶级矛盾3.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朝代高门士族占比宗室、外戚占比寒人占比西晋48%19.1%32.9%东晋78.4%7.4%14.2%上表的变化反映了()A.江南士族擅权日甚B.豪强势力的膨胀C.九品中正制的衰微D.专制皇权的弱化4.“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是对唐代两个重要时期的赞誉。

一般认为,“贞观之治”更强调政治开明、社会安定;“开元盛世”更强调经济发达、文化繁荣。

以下诗文能够直接反映“贞观之治”特点的是()①“君臣相得”“乐闻直谏”②“小邑犹藏万家室”“公私仓廪俱丰实”③“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④“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5.下图为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

与西汉相比,隋京畿区的变动是为了()A.减少制度变革阻力B.拓宽财政收入来源C.促进中原地区民族交融D.缓解关中地区经济压力6.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

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

这说明()A.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B.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C.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D.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7.科举及第人数是衡量区域社会流动、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等程度的重要指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接上)小结:阶段特征:秦汉时期包括秦朝(公元前221 —前207)、西汉(公元前202—9)、东汉(25 — 220)等王朝, 是我国的“大一统”、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 。

政治上,“大一统”的实现,秦汉王朝加强了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 的管辖,政权基本稳定;秦朝建立封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到西汉时得以巩固。

经济上,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

秦朝统一度量衡、货币,两汉的休养生息政策等有利于经济发展;黄河流域是当时的经济重心; 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

思想文化上,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政策加强了思想控制;西汉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科技文化迅速发展,尤其是造纸术的发明;文学、艺术各放异彩;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

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

”据此可知,在唐代3. 唐宋时期,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弓I 泉水灌溉,形如阶梯,被称为山田,也叫梯田。

这种做法A •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B •加剧了土地兼并C .适应了南方深入开发需要D .刺激了人口南迁3 .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

“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

”由此可见,尚书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 的发展A •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 .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 .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26 .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三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得以与凤衙、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4•“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

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

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A •商品经济的发展B •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C .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D •边患问题得到解决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

这表明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 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 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 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 延续了他高超的统治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 表2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广为流传。

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A. 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B. 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 .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 .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2所示。

26 .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由朝廷颁行。

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同风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A.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26.表 2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8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根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3 •《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 这里“水车”的使用A .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A. 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 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 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 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26.表1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D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使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记载的真实性B 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6.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耍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 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这表明A. 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 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 A. 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B. 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C. 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D. 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表1据此可知,当时该地C.均田制破坏严重 A .自耕农经济盛行B . 土地集中现象突出13. 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 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A 、汉长安B 唐长安24. 图3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B. 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情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25.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电视就《三国》的影碟,其中属于第一手史料的是8、以下史实哪一项反映了唐代的民族交往? D 、元大都C 宋汴梁 等三种字体刻写。

这三种字体反映了()1113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26 •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 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地位的确立, 是因为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C 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15.定州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下列关于定州的表述,正确的是①秦汉始置州②唐代私营绞织作坊兴起③宋代以制瓷业闻名天下④元代为中书省辖地A.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只有王羲之的书16.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采取弱化相权、完善监察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

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A.东周诸侯国与元省制B.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C.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D.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3.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

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 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

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

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 .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B .为统治者“润色鸿业”C .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D .为阅读者“铺陈气势”4.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

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 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

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 农业A .注重作物品种选择B •需要政府合理作为C •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7、为研究三国时代的历史, 某同学找来了电脑游戏《三国英杰传》、二十四史中的《三国志》、小说《三国演义》、A 、《三国志》B 、《三国演义》C 、《三国》D 《三国英杰传》A 、鲜卑族的拓跋氏改姓元氏C 、文成公主嫁往吐蕃时带去书籍、耕作用具和蔬菜种子B 、胡床、胡服、胡食传到中原地区,并为汉人所接受 D 、中央设宣政院兼管吐蕃事务12、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

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

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

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A.唐朝的门下省B.宋朝的枢密院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13.针对皇帝频繁越国中书省直接向留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

“由此可知,该朝臣()A.反对中央集权B.主张建立内阁C主张加强相权 D.反对三省六部制14.“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

在东汉隶属少府。

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

魏晋以来,浸以华重。

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

”这段话意在指出()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B .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 .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 坊市制度瓦解B. 土地集中加剧C. 农业技术进步D. 海外贸易拓展2 .安史之乱(755〜763)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有位诗人在这场战乱中写了一首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写出了千古以来战争中妻离子散的悲哀。

这位诗人应该是A.杜牧B.孟浩然C.杜甫D.白居易14 .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

该制度旨在A.瓦解宗法体系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小结:阶段特征: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220 —907)经历了魏晋时期(220 —420)、南朝(420 —589)和北朝(439 —581)并立、隋朝(581 —618)、唐朝(618 —907)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上承秦汉的强盛,下为隋唐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基础,是封建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时期,也是江南经济大开发并开始赶上北方的历史时期。

具体说来,在政治方面,政权更替频繁,政治上长期处于分裂的状态;士族制度盛行;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代表的北方各少数民族地区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进行的全面改革,不仅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更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在经济方面,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江南地区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发展的差距缩小。

在文化方面,科学技术在不少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文学艺术和三教并行发展。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国家统一,疆域辽阔,政局相对稳定;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和租庸调等制度发达;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显现繁荣景象;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影响深远,全面辉煌。

补充:隋唐时期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的五大变化1.中央机构的变化(三省六部制取代了秦汉以来的三公九卿制,完善了封建王朝的中央官僚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2.选官制度的改革(科举制终结了九品中正制等制度,既扩大了统治基础,稳定了政局,又抑制了门阀势力,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3.土地制度的变化(唐朝初期,均田制保证农民得到土地,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恢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