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思考
对未来教师形象的不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职前教师
教育课程评价的不同选择与标准。我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长期处于
知识本位和技能本位取向下,往往不自觉地认为师范生的发展置于
学科内容知识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等科学原理和技能掌握的成熟度上。与之相对应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范式便是基于知识的评价,仅局限于一种寻求知识(knowledge-seeking)的评价活动。基于知
识的评价,其出发点是检测未来教师对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内容相关
概念、原理等的知识掌握水平和知识的有限运用能力。一般而言,
基于知识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都是用统一的、绝对化的评价
标准作为评价指标,其评价方法也主要是采用自上而下的、单一化
的量化考试。这种课程评价有其积极意义,能够引导未来教师掌握
扎实的理论知识,为后续的发展奠定基础,但是也容易导致未来教
师在知识掌握与运用在低水平徘徊,缺乏反思与觉醒意识。传统的
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基于“行为目标模式”为理论指导,旨趣
倾向于预测控制、科学量化,只重结果。这种评价模式忽视职前教
师教育课程的特殊性,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的培养对象在未来是要从
事心灵世界或主观世界的教师,而不是培养面临客观世界的技术工人。基于其特殊性,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更多地被视为一种生成的、
开放的,是在特定的情境框架内教师教育者与师范生进行对话的意
义建构系统。在这种意蕴下,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的评价也同样具有
生成性、情境性和多元性和非线性等特征,课程评价不再以单维、
线性、机械的方式发生,而是一种“鉴赏”、“解释”或“存在”。因此,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更加强调多元化、质性化和主体性的
评价,即从注重师范生对课程知识的机械记忆、掌握、理解转移到
注重师范生对课程知识的独特理解、诠释、质疑、批判上,从而促
进师范生能够真正地对知识与技能进行意义建构和生成,成为具有
批判反思和自觉意识的未来教师。
一、作为“鉴赏”的多元化评价
美国美育与课程学家艾斯纳(Eisner,E.W.)认为,课程评价
由于过分地强调认知性评价而缺乏美感。特别是,现实中认知性的
评价标准出现偏差,过分强调逻辑标准、推论等形式的量化评价,
从而忽略与美学相关的“隐喻和诗意”以及用视觉、听觉等多重感
觉的思维形式。正是由于这些思维形式的缺失导致学习者感受和思
想的刻板,妨碍学习者鉴赏课程过程中那些最具隐喻性思维模式的
事物或观念。因此,他认为评价需要考察学习者是如何在经验中建
构意义的,并将评价理解为一种鉴赏(connoisseurship)。鉴赏是一
种理性与非理性统一的审美性和意义诠释过程。在这种理念下,职
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更加倾向于作为“鉴赏”一种多元化的评价,
反对将师范生置于一个共同的标准或常模下,按照某一种价值观来
要求师范生。对于教师专业能力的理解不是仅仅停留在所规定的科
学技术、理论知识以及技能上,而是融合在这些知识对问题情境所
展开的“反思”以及针对问题情境的价值判断。这种反思或价值判
断是具有缄默性、个体性、情境性的,需要重新解读、选择、取舍、融合广泛的理论知识所形成一种知识,不同的师范生所表现出来气
质都具有差异性。要将对师范生的评价视为一种艺术欣赏的过程,
以鉴赏的态度,渗透审美的视角,通过专业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
力来寻找师范生发展中的细微变化。因此,这也决定了职前教师教
育课程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和弹性化。首先,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
应立足于师范生的差异性。虽然我们不能否认在教育教学中存在一
些最基本的规范和统一要求,这样可以使未来的教师在以后的教育
教学过程中能够“有章可循”“有规所依”。但是如果仅仅是以这
些作为课程评价的标准,那么我们最终看到的是师范生统一化生产
线的批量性结果,而差异仅仅表现在分数和等级上。根据皮亚杰的
认知发展理论,不同学习者个体的认知图式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
因此,在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内容的内化、新信息的加工途径以及生
成的结果图式上千差万别。在这种意义建构的过程中,受师生个体
差异性的共同影响。
这意味着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不存在唯一的、统一的或固化
的标准,而应该确立适合于不同评价对象的多重标准,反映出知识
的不确定性和主体建构性,即强调充分尊重师范生的个性差异,反
对将未来教师培养成统一化、标准化的技术工人。另外,不同的师
范生个体对于知识或教育教学理念、情境都有属于自己的认知和见解,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有一千个教师就有一千
种教学方式。例如,不同师范生所教学科不同、学习经历、认知风
格等都存在差异,具有明显的个体特征。因此,职前教师教育课程
的评价在遵循基本标准的前提下,应该更多地关注和尊重未来教师
教学个性的培育和发展。如果在课程评价上能够反映教学的创造性、强调师范生的参与性、杜绝结论的绝对性,从而促进未来教师的智
慧彰显和属于自身的教学风格形成。其次,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
应立足于师范生发展的完整性。在现实中,对师范生理念、情感、
价值、责任、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被消弭,主要是将师范生的考试成
绩作为标准。师范生往往迫于考试的压力,而战战兢兢,为了分数
而学习,最终导致“背完、考完、忘完”现象的发生。
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应该是基于师范生发展完整性的多维度
考察,关注师范生的教育生活、综合性体验、视域的融合、主张的重新释放等,而不仅仅是对师范生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识记程度的考察。例如,有研究者就认为,除了从教育维度考察未来教师所具备的基本素质、表现,还应该从学习维度,即教师作为学习者,考察师范生的终身学习意识与能力,从创造维度考察师范生的创新精神与才能等。有学者认为应防止课程评价陷入“见物不见人”的境地,突出对人本身价值的判断。因此,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除了关注师范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之外,还应该关注师范生的自我概念的建构、觉醒意识,从理念、情感、价值、责任等多个层面来完整地解释师范生的收获。值得注意的是,作为“鉴赏”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并不是盲目欣赏。正如艾斯纳所言,艺术鉴赏也需要做出客观的判断,这也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之一,完全没有批评就不会产生美。因此,在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中,也需要进行适当的“批评”,包括对师范生的发展状态提出改进建议,引起师范生的反思,提供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作为“解释”的质性化评价
传统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中单纯以量化的评价方法,试图将复杂的教育过程用一个准确的数据来分析、比较,据此判断师范生的学习成效,忽视对师范生学习与成长过程的价值以及创造性的考察。它所衡量的价值本质上是一种工具价值,即通过一种工具性的行为来判断某种外在价值。例如,有师范生谈道:“我感觉教育学的学习变成了一些概念背诵过程,例如什么叫教学方法、什么是教学策略等。这些东西都要背下来,因为我们考试还是比较严。但是基本上都是背完、考完、忘完,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些定义的内涵和意义。”“教育实习结束前,由实习学校指导教师根据大学教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