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走进客家习俗(节日习俗)》
客家民俗文化(客家民俗文化有哪些)
客家民俗文化(客家民俗文化有哪些)今天给各位分享客家民俗文化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客家民俗文化有哪些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客家人的民俗文化有哪些?2、客家传统文化有哪些?3、客家习俗有哪些?4、客家民俗文化客家人的民俗文化有哪些?客家大都是唐宋时期中原地区移民来的。
客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融合和同化了一些土著少数民族,同时将其风俗也吸收、融合于自己的风俗之中,又在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吸收、融合了他们的良风美俗,加上客家人口众多,居住地域广大,形成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所以,客家风俗在传承和变异中,显得特别丰富多彩,包罗万象。
生产风俗:来宾良江的客家人,每年正月十五人们走访亲友后,都要举行隆重的家宴,合家老少及分灶了的兄弟团聚,由年纪较老、生产经验丰富的家庭成员,根据历年和来年的情况进行分析、估计,作出一年的生产安排,较年轻的家庭成员则在旁补充。
然后集中力量翻地、耙地、种玉米,完成这些工作后,迎来了繁忙的春耕。
“二月灶”(农历二月二日)那天,天乍蒙白,人们(主要是妇女)争先恐后担着蜡烛、香、荤菜、糯饭去祭拜“灶王”,祈求神灵保佑来年风调雨顺,生产丰收。
嗣后,种下甘蔗,撒播水稻种子。
待秧苗长均,抓紧时间进行春耕工作。
由于春耕工作较繁重、紧张,人们多是互相帮助完成插田。
管理工作则是各人的事了。
作物即将成熟的时候,一般由老人决定什么时候收割,小孩不得多言。
夏收时,各种家畜、家禽业已长大,塘里也可以捕捞,客家人欢欢喜喜摆上一桌最丰盛的饭菜,又得“洗一次眼睛(意大嚼大吃)”。
中元过后,人们又忙乎秋种秋收,其后,集中力量把种植的作物部分出售,饲养的猪、鸭、鹅、鱼上市。
生活风俗:广西的客家人在生活风俗上保持了勤俭节约、聚族而居的特点。
来宾的客家人仍两稀一干,早上、中午吃粥,晚上吃饭。
主食大米饭、大米粥,由妇女在早上煮好,凉冷,放进橱柜,粥白天吃,饭晚上吃。
客家人七夕节的风俗
客家人七夕节的风俗
客家人的七夕节风俗丰富多彩,既有浓厚的传统色彩,又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这一天,客家人会举行各种活动,以祈求美满姻缘、家庭和睦以及五谷丰登。
七夕节前夕,客家人家的女孩子们会聚在一起,用稻草、竹篾和彩纸等材料扎制成各种精美的小工艺品,如小桥、小亭、花果等,这些都被称为“七夕桥”。
七夕之夜,她们会将这些桥放置在月光下,用香火祭拜,祈求自己能够拥有美满姻缘和幸福生活。
在七夕节当天,客家人还会举行一种叫做“乞巧”的活动。
女孩子们会在月光下比赛穿针引线,以此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才思敏捷。
同时,她们还会向织女星乞求智慧和技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贤良淑德、才貌双全的女子。
此外,客家人还有在七夕之夜燃放孔明灯的习俗。
孔明灯是一种用竹篾和纸糊成的灯笼,底部装有燃料。
当点燃燃料后,灯笼会冉冉升空,象征着祈求幸福和吉祥的愿望能够得以实现。
客家人燃放孔明灯,不仅是为了祈求家庭和睦、事业顺利,也是为了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
除了以上这些活动外,客家人还会在七夕节期间举行各种文艺表演和娱乐活动,如唱歌、跳舞、演戏等。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节日氛围,也加强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总之,客家人的七夕节风俗丰富多彩,既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尊重,也展示了客家人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
广西客家人过年风俗
广西客家人过年风俗广西客家人主要集中在陆川县一带,那么大家知道他们的过年习俗吗?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广西客家人过年风俗,欢迎阅读查看,希望帮助到大家。
广西客家人过年风俗广西客家人过年讲究的是热闹、隆重、团圆。
一般冬至前后就开始做准备工作,主人把鹅、鸡、鸭用笼子关住,以减少它们的活动量,每天用充足的食物喂养,这个过程谓之“槽”。
到了过年的时候,鹅、鸡、鸭就会养得肥肥的,主人宰杀时就会十分高兴,如果家禽养不肥,主人就会感到没面子。
以前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都要举行祭灶仪式,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灶君取下烧掉,年三十凌晨把新灶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烧饼之类祭品,在灶前烧香送、迎灶神。
不过,这个仪式到现在只存于一些偏远的客家村寨,大部分地方都消失了。
到了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前后,要择吉日打扫卫生,浆洗衣裳、被褥、蚊帐、窗布等物,干干净净迎接新年。
这时,家家户户开始忙碌起来,包粽子、爆米花、炸“油鼓”。
陆川县北的客家人喜欢爆米花,县中的客家人喜欢包粽子,县南的客家人喜欢炸“油鼓”——-“油鼓?”(he)。
“油鼓?”是糯米添加适量粘米打粉再加糖水做成,中空而圆,要掌握火候,经油一炸就鼓涨起来,这大概是“油鼓?”一词的来历吧。
“油鼓?”呈金黄*,入口香而软,并且耐贮藏,的确是独特风味的客家小吃。
广西客家人喜欢吃鹅肉,鸡肉反成其次,有“无鹅不像年”之说。
据老一辈人说,从前客家人颠沛流离,生活比较贫困,而鹅个头大,生长速度快,耐饥少病,没有饲料时还可用青草喂养,非常适合客家人迁徙时带在身边。
而且鹅大肉多,可以“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体现客家人豪爽的*格,走亲戚时带上一大块肉也有面子。
笔者小时候见农村家家户户都养有鹅,少的几只,多的十几只,一到春节鹅的叫声此伏彼起,未见人影,先听鹅声,饶有情趣。
现在,养鹅已成规模化产业,尤其是陆川县乌石镇的养鹅业蓬勃发展,乌石白切鹅也成为一道餐桌佳肴,风靡广西,走向全国。
大年三十是过年气氛最为浓厚的一天,家家拜山神、社公、土地,户户在厅堂挂像祭祖宗。
客家民俗有哪些?
客家民俗有哪些?
客家人是中国江西、广东、福建本地的汉族民系,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
客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居住地域广大,形成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所以,客家风俗民俗在传承和变异中,显得特别丰富多彩,包罗万象。
客家的民俗大概归总为以下几种:
1、做茶果
凡大时大节前,如春节、清明、中秋,家里的女性长辈便喜欢聚在一起做茶果,“糍粑”、“甜皮咸馅”、“喜粄”、“印粄”等等。
如今这个场景越来越少见,再到我们的下一辈,估计就只能从照片和明信片中再现这个温馨的场面了。
2、婚庆嫁娶
客家人的婚嫁习俗最繁琐,同时也是将中国传统保留得最好的。
譬如新娘入夫家门之前头顶“米筛”,寓意就是“米筛顶头千百眼,满屋哥叔做官回,满屋哥叔赚钱归”。
别以为这是老土的做派,连乐坛天王陶喆结婚的时候,他的妻子进门前也得顶着个“米筛”。
3、拜山祭祖
客家人最注重祭祀祖宗,本地简称为“挂纸”。
以前多在秋天祭拜,如今也有春秋两祭。
祭祖一般是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这种情况下全族或全村都一齐出动,规模盛大,队伍往往少则几百多则上千人;之后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
4、节日围餐
客家人喜欢热闹,尤其是亲戚之间的聚会颇多,因此我们小时候都曾有这样的记忆,大家到祠堂吃“围餐”。
只要带上自己的碗筷和板凳,好菜好饭随便吃,浓浓的风土人情让人非常怀念。
5、新春上灯
年十二上灯,在客家人的习俗里,灯谐音“丁”,即添丁的好兆头。
春节后元宵前,凡是生了儿子的家庭都会购买灯笼点起来,如果
在宗祠里有组织,还能到集体点灯,是为“上灯”。
客家人过春节的习俗简介
客家人过春节的习俗简介导读:本文是关于客家人过春节的习俗简介,希望能帮助到您!客家人过春节的习俗朋友你知道客家人过春节的习俗吗?这是大家都愿意了解的内容,大家都知道客家人很热情好客,客家人的春节也有其不同之处,下面小编就为你整理介绍客家人过春节的习俗的有关内容。
究竟客家人过春节的习俗都有哪些呢?首先是:正月初一凌晨,客家人开大门时要放鞭炮,现在多以正月初一零时,家家户户开门放鞭炮,霎时鞭炮齐鸣,响彻整个寂静的乡村。
这天起,大家相见都打拱互道:"拜年,拜年!"这天,儿孙们要给长辈拜年。
正月初一,不扫地,不洗澡,意为“守财”,不要把财气赶走了。
正月初二是转妹家、走亲戚拜年的日子。
俗话说“初一崽,初二郎”,女婿要带着妻子小孩,提着礼物到回娘家看望父母,与家人团聚。
正月初三是“穷鬼日”,初三送“穷鬼”,这天一大早,他们就把家里积存两天(大年初一、初二不能倒垃圾)的垃圾,往路边一倒,将装垃圾的畚箕往垃圾上一扣,燃上3根香,放3只鞭炮道:"穷鬼去,富鬼归"。
这表示送掉了穷鬼,家里从此走向富裕。
这天开始也有很多卖“万事顺利”的人登门,一般都回给红包打发他们。
正月初四则是婆婆回娘家的日子,让婆媳二代回娘家的日子错开,才不会家中全无妇人,同时也表显出彼此的伦常观念。
正月初五“出年挂”,新年到此近尾声,转入正常生活生产了。
虽接着而来的还有“正月半”(即元宵节),放烟花、放孔明灯等精彩节目,而出年挂之后各行各业都放鞭炮“开张大吉”了。
以上是客家人过春节的习俗的简单介绍,在欢度春节时,客家人还有许多禁忌:年初一不能扫地倒垃圾,以防把“财气”扫走;这一天不能到河中挑水;不能动针线;不能打孩子等。
尤其是入“年界”后至春节期间,不能说“死”、“病”等不祥的话语。
其实,关于春节的习俗很多,以上只举出了一部分,以供参考。
客家人过年习俗
子、柚子等,有的还要摆上几枚银元,取意“有食有财〞,“隔年饭〞要 以迎喜神。初一早餐,客家人习惯要吃“长寿面〞,因为面条长象征长寿。
供奉数日,到了初三早晨,“隔年饭〞要重新蒸过,全家人一起食用,取 接着小孩要给长辈拜年,长辈要给孩子糖果桔子,有的还会给“红包〞,
意“岁岁有余粮〞,到初五“隔年饭〞吃完后,才开始放新米下锅煮新饭。 旧称“挂颈〞。到亲戚家拜年,一般要带桔饼、糖等礼物,主人备茶果接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客家人过年习俗客家人过年风俗 客家 Nhomakorabea除夕风俗
的红对联和横幅,大厅里贴上大红的“福〞字,猪牛圈里贴上“六畜兴盛〞 的红条幅,除外还会在很多用具上贴上红纸条,称之为“封岁〞、“上红〞。 除夕之夜,客家人有守岁的风俗,家家通宵达旦灯火光明,称之为“点岁 火〞,火笼加炭称之为“沤火桶〞。大家团聚一起,辞旧岁迎新春,共享
干净。大人们要预备一顿丰富的晚餐,让他们提前过个小年。
在门上贴上“开门大吉〞、“万事如意〞的红联,在欢腾的鞭炮声中,家
在除夕前一天,都会用大木甑蒸“年饭〞,亦称“隔年饭〞,供奉祖 家户户男女老幼相互拜年祝愿。新年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祖先们
先神祗时,“隔年饭〞要插上 12 双筷子和 12 根大蒜。还要烧纸钱,供桔 称之为“三朝〞。古时客家人初一早,要按历书中所说的吉利方向出行,
除夕之夜,客家人有全家团聚的风俗,家人即使在外,也要尽量设法赶回 待,有的还要留饮“拜年酒〞吃鸡腿,拜年活动一般会延至元宵后,甚至
家中团聚,一起饮酒吃年夜饭过大年。菜肴视各家经济状况而不同,一般 正月底。
都会有鱼肉鸡鸭等。吃年夜饭,一般都有一道用地瓜粉加猪肉做成的菜肴,
在欢度春节时,客家人还有很多禁忌:年初一不能扫地倒垃圾,以防
客家人的习俗
客家人的习俗客家人自古以来重礼,以讲礼著称。
人与人之间相互信赖,保持著良好的人际关系。
父母与子女之间,亲属之间,邻居之间,长辈与晚辈之间都有一定的礼节。
这种礼节人人都很遵守,没有遵守就会被人耻笑,甚至会被骂“早死爷哀少教导。
”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你整理客家人的礼仪习俗,希望能帮到你。
客家人的礼仪习俗侍客客人光临,男客人由男主人陪坐,敬烟、敬火,女人奉茶,不能“打赤膀”、“穿短裤”接待客人,亦不能随意弯腰曲背,驾二郎腿,抠鼻子、玩脚丫。
奉茶也有讲究,如人有一两位客人用手端茶,客人多时用托盘端茶。
单独奉茶给客人时要用双手端。
客人接茶坐着要起身,不起身要说:“对不起我没起身。
”主人回答:“不用客气。
”用右手五指,左手四指。
寓意“五湖四海皆兄弟,人生何处不相逢”。
共餐主人与客人进餐时,要让客人或长辈坐上席,宴席上给客人筛酒要按坐席的大小顺序。
以方桌、圆桌为例:陪客方桌坐第8号位,圆桌坐第10号位,筛酒则按坐位的大小顺序,方桌按照12345678的顺序,圆桌按12345678910顺序,这些规矩目前仍有讲究,尤其广大农村。
主人要给客人盛饭,请客人吃菜,不能侵卓腿俗唬荒芙盘け鹑说首雍崮荆胁耸敝荒芗凶约阂环降牟耍荒苣恐形奕寺姨簟筷子是用餐必不可少的餐具。
用它夹取食物和菜肴。
不品尝筷子,不论筷子上是否残留食物,都不要去舔它,更不可以长时间把筷子含在嘴。
不跨放筷子。
当暂时不用筷子时,可将它放在筷子座上,或支放自己用的碗碟的边缘,不要把它直接放在桌子上,更不要把它横放在碗盘上,尤其是公用碗盘上,掉在地上的筷子不要再用。
不插放筷子,根据民俗,只有祭祀祖先才这样做。
不要舞动筷子,与人交谈时,就时放下筷子,切不可以敲击碗盘,不能把筷子停在空中,好像迫不及待地要去夹菜肴,不能用筷子代劳他事,比如剔牙、挠痒、梳头。
同一席的人吃饭的时候,不得离席,要把自己的筷子搁在自己饭碗上表示等候之意(如遇有全席人把筷子搁在碗上则表示不满或表示没有吃饱等意)或说一声慢吃,对不起我没有等你。
客家人过端午节的风俗
客家人过端午节的风俗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对于客家人来说,他们过端午节的风俗与其他地方的人有些不同。
以下是客家人过端午节的一些典型风俗:
1. 包粽子:客家人过端午节必须要包粽子。
他们用竹叶或者荷叶包裹糯米、豆沙、肉等馅料,然后蒸煮或煮熟。
包粽子的过程是一个家庭团圆的时刻,大家一起动手包粽子,增进感情。
2. 龙舟比赛:客家人喜欢组织龙舟比赛。
他们会准备一艘龙舟,然后在水上划桨竞赛。
这个传统源于古代的屈原,据说他最终选择了投江而死,为了避免鱼虾噬食他的身体,人们就划龙舟示意驱散鱼虾。
3. 端午节祭拜:客家人也会在端午节祭拜祖先。
他们会在祠堂前摆放各种供品,包括糯米饭、粽子、鸡鸭鱼肉等,表示对祖先的敬意。
也会点燃香烛,祈求祖先的保佑。
4. 佩香囊和挂艾草:客家人还喜欢佩戴香囊和挂艾草。
他们认为香囊和艾草有驱邪、避灾、保平安的作用。
香囊可以挂在衣服上,而艾草则通常被挂在门上或床头,以保护家人平安。
5. 打糍粑:除了包粽子,客家人还会打糍粑。
糍粑是一种类似于米糕的食物,由糯米和豆沙制成,然后用锤子敲打至柔软。
敲打糍粑的过程中,一家人围在一起,互相嬉戏打闹,寓意团圆和幸福。
客家人过端午节的风俗与其他地方的风俗有所区别,但都体现了对传统的尊重、对家庭团圆的重视以及祈求平安幸福的期望。
客家人习俗 客家人中秋习俗
客家人习俗客家人中秋习俗了大家都知道的吃月饼、赏月习俗外,客家人中秋节的习俗有很多特别的地方,如唱山歌、捧菜篮姊、打糍粑等,你知道客家人中秋习俗吗?下面小编就告诉你客家人中秋习俗,一起看看吧!客家人中秋习俗1、赠月饼客家人热情好客,中秋佳节亲朋间用互赠月饼来传递祝福。
客家地区的月饼,除普通月饼外,有五仁月饼,还有一种用糯米粉加糖压制成大小不一的圆形糕。
据客家民间相传,元末朱元漳起义,在月饼内夹纸条传递统一一号令,在中秋之夜举事。
史载,客家人先祖参与反元起义者甚众。
此传说为客家的中秋节吃月饼赋予了特殊意义。
2、敬月光每逢中秋圆月升起时,客家的人们早早便在庭院、楼台,或屋前的禾坪对着月亮升起的地方,摆出月饼、花生、柚子等果品,准备敬月光活动。
拜过月后,一家大小在外面赏月、吃东西。
赏月是大人们的事,小孩子一般不会端端正正的坐在那里赏月,而是在皎洁的月色下追逐嬉戏,此时是他们的天堂。
而吃东西则是有些讲究的。
家长往往先让大家吃这些祭过月神的祭品。
梅县人的说法是,吃了这些祭品更乖,吃了有福气的,吃了会更吉利。
3、唱山歌月下对歌是被誉为山歌之乡的客都梅州一项长盛不衰的中秋活动。
很多地方过中秋的时候都有唱山歌、斗山歌的活动。
像在梅县、松口这些地方都非常盛行唱山歌,到了八月半就显得特别热闹。
月光华华照山坡,山峦山岭树山多,中秋客家山歌日,山上山下唱山歌。
客家山村的乡亲们围坐在一起,对月当歌,赏月谈心,这就是客家人特有的山歌中秋夜。
4、捧菜篮姊客家传统的中秋节除以上的活动外,还有一习俗:叫捧菜篮姊又叫捧月华姊(捧即抬也),这一习俗在客家农村长盛不衰。
每到中秋月圆之夜,各家各户男女老幼在皓月当空,一家人喜气洋洋,摆上月饼、果品之类焚香祈祷、化财帛(这一过程叫中秋赏月接月华姊)之后,一家人团坐分吃月饼、饮茶,共享无伦之乐。
接着有一个活动(习俗)捧菜篮姊就开场了。
他们大多通过其祈求问卜,展望未来的收成好坏,小孩、少年、青年则大多问某人今年几岁?读书如何?前途如何?婚姻如何?接下来就是嬉闹之事。
客家文化习俗(客家人的民俗文化)
客家文化习俗(客家人的民俗文化)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客家文化习俗,以及客家人的民俗文化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1、客家民俗文化介绍,客家民俗有哪些2、客家的习俗有哪些?3、客家民俗具体有哪些4、请问客家人有哪些风俗?5、客家人有什么风俗特点?客家民俗文化介绍,客家民俗有哪些1.建房习俗旧时建房要请堪舆“三定”,所谓选择“风水宝地”。
一是定地形;二要看当年兴工“利不利”,最忌“三煞方”;三是定动土与上梁的日期,“要择黄道吉日”,又说“最要日脚干净”。
初定以后,还要专程复核。
破土动工那天(或早几天)要安“杨公符”,杀雄鸡祭符,安好后,每日要向“符”朝敬夜香,直至竣工后还要供奉数年。
上梁立柱时要请工匠头人“喝彩”、“撒粮米”、“撒富贵耙”。
新梁上要悬挂装有五谷种子的红布袋。
亲朋要道贺,名曰:“送茶”。
朋友可随意赠送钱或物。
内亲则要馈赠鸡、鱼、肉、粉干或面条,还要出力相助,名曰“赠工”。
主人要设宴多次,即破土动工时的“落石脚酒”,上梁立柱时的“上梁酒”,竣工时的“圆屋酒”。
此外,每月初一、十五还要“做神福”,既为敬神,又为款待工匠。
由于陈规陋俗繁多,故有“买田容易做屋难”的说法。
建国后,迷信色彩渐少,但赠工、道贺、设宴仍然盛行。
2.迁居习俗民间迁居称“过火”。
迁居时间须在择定吉日的黎明前,由男户主挑出火担子。
一头是锅,锅内装燃烧的火灰,并撒上糠,使之烟雾缭绕;另一头箩筐装有香炉、点燃的小蜡烛和祖宗牌位,香炉里还插着点燃的线香;主妇抱着饭甑,拿着锅铲,甑内用红纸包着谷、豆、花生、芝麻、油菜籽(或玉米或麦子),合称为“五谷”;子孙拿着火铲、捞勺之类的炊事用具,每样用具须贴上红纸。
出门时,户主走在前,主妇继后,放鞭炮。
户主边走边说:“请太公太婆到新屋来去住。
”左邻右舍也放鞭炮贺行。
走出新居门口,由事先安排的本家亲人放鞭炮接火。
进屋后,点燃蜡烛、线香,把祖宗牌位安放好。
迁居时,女儿家不随行,等天亮后才能进新屋,同时忌在“过火”途中碰到过路人,免得碰掉好运气。
客家人的风俗有哪些
客家人的风俗有哪些
客家人的风俗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结婚习俗:客家人注重婚姻的家族传承,通常会进行严肃
的婚姻仪式。
女方嫁入男方家庭后,通常需要进行"上新
房",由长辈主持仪式,祈求新婚夫妇幸福美满。
2.祭祀仪式:客家人信奉神佛,常常会进行家庭祭祀或庙会
祭祀活动,如除夕守岁、拜财神、祭祖等。
他们认为祭祀
能够祈求神明保佑家庭平安、丰衣足食。
3.客家茶文化:客家人热爱饮茶,将茶叶制作成压制的茶砖,
以便携带和保存。
茶艺在客家文化中已有悠久的历史,并
有独特的品饮习惯和传统茶具。
4.客家建筑:客家人的传统建筑是土楼,这是一种独特的建
筑形式,通常由土和石材料构成。
土楼外形宏伟壮观,是
客家文化的象征。
5.客家菜:客家人以农耕为主,他们的饮食习惯偏向简朴,
注重营养和口感。
客家菜以烧煮和腌涮为主,在烹饪方法
和调味上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这些只是客家人的一部分传统风俗,并且因地域和地方习俗的差异,客家人的风俗也会有所不同。
客家人清明节习俗_清明节
客家人清明节习俗清明节是我们传统的节日,不同种族过清明节的时候都会有不一样的习俗,那么,客家人过清明节的时候有哪些传统习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客家人清明节习俗,欢迎大家阅读。
客家人清明节传统习俗清明节一大早,客家人边带着祭祀用品,锄头、镰刀等工具出发了。
按照当地习俗,亲人去世后都喜欢依山而葬。
到达后,大家便动手清除亲人墓地上的杂草,墓地周围的杂草也要清除干净。
客家人认为,杂草清除得比较干净,不仅是为了更好看,主要是为了表达对已故亲人的尊重和思念之情。
杂草清除干净后,将贡品摆上,便可以进行烧香祭拜了。
每个人手持香火三鞠躬,然后将香火插在亲人的墓前。
如果是比较德高望重的男性长辈,晚辈除了鞠躬之外,还需要行跪拜礼。
客家人过清明节的另外一个重要风俗就是制作艾粄。
各家各户将大米和糯米磨成粉面,用碎青艾叶与之混合,做成青色的米粄,或蒸或炸,味道十分清香可口。
原本清苦的艾叶,在这时味道也变得十分温婉,只剩下淡淡的清香。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艾粄,吃的不仅是美味,更是享受一家人团聚的欢乐。
不少在外地的客家人走的时候,都要带一些艾粄。
清明节介绍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
《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
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客家人结婚风俗礼节
客家人结婚风俗礼节客家人结婚风俗礼节客家人结婚风俗礼节1(一)提亲客家传统聘娶婚姻之始,首为提亲。
一般是男家请媒人到女家说合。
提亲为六礼中“纳采”的一种变化形式。
《仪礼?士昏礼》中记曰:“昏(婚)礼下达,纳采用雁。
”就是说,秦汉以前的提亲一般是以提活雁作为礼物的。
这是取其顺乎阴阳往来之义。
到了秦汉以后,送礼又采用糕羊、合欢、嘉禾、胶漆等物,到了后来竟发展到了30余种,这些礼品一般都象征着夫妇牢固和睦。
惠州传统婚仪中的提亲携礼多是活鸡或花布妆奁类用物。
这种鸡,民间称“带路鸡”,寓意吉祥。
在提亲中,媒人受男家之托,凭三寸不烂之舌通女家。
因客家以前作媒人的多为女性,故客家习惯称之为媒人婆。
媒人在中国古已有之,《诗经》中就有“匪我愆期,子无良媒”的诗句。
客家传统婚仪中的媒人婆一般分职业的和非职业的两种,职业媒人婆以做媒为生,唯利是图,所以不惜摇唇鼓舌,讲假话,讲瞎话,夸大对方家庭对个人的优越条件,隐瞒对方及其家庭的欠缺方面,往往撮合出一些畸型的婚姻。
正因为如此,在人们的心目中,媒人婆往往给人一种“哄神骗鬼、谋人钱财”的丑恶形象。
(二)过大礼婚前诸礼最为隆重和至为重要的莫过于亲迎前夕的“过大礼”了。
在传统聘娶婚姻中,两家相互商定的聘金、聘礼、嫁妆在这一天要履行。
此日男家将预先备好的各种聘礼装满食格、盒箩,贴红插柏,或挑或抬,由男家的姑嫂姐妹浩浩荡荡地送往女家。
男方在“过大礼”中送全猪全羊是常有的事,故民谣里有“行猪过大礼”的唱词。
饼食也是必备之物,客家的定俗是备“大饼”,大饼的种类达十几种,依各家的条件和讲究铺张的程度备一种至数种大饼不等,不过,十数种饼全部备齐的并不鲜见。
除此外,必备的还有烧猪肉、鸡、鹅、鸭、鱼、发糕等。
女家在收到男家礼品时,立即将原先预定的嫁妆送往男家。
客家传统婚俗中常备的嫁妆,主要为生活用品,比较普遍的是衣服、被、枕、席、帐之类,还有诸如衣柜、梳妆台、皮箱、八仙台等家具。
现在嫁妆中除主要的床上用品不可缺少外,常常还见有缝纫机、电冰箱、电视机、电饭煲等。
客家风俗习惯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 远的民系之一。聚居在广东梅州、河源、惠阳等县江西、四川、广西、湖南、台湾、海南、 福建,香港部分地区,分布约120余县。先世居黄河流域,西晋末期、唐代后期因战乱大批 南下。1270年代南宋灭亡後又迁至赣、闽、粤等地。自称“客家”或“来人”,以区别 本地人。客家话是汉语方言之一,保留较多古汉语音韵。客家人不仅具有语言上的独立性, 更具有独特的风俗习惯与文化传统。
客家人认为,冬至时的水味最醇,用它酝酿的酒可久藏不坏,柔和爽口,回甜生津,后 劲颇足,所以,客家人酿冬至酒已成习俗。 冬至吃汤圆,是我国民间普遍节俗,民间俗谚云“冬至大如年,家家吃汤圆”,冬至吃 汤圆,寓美满团圆之意,冬至吃面,意在长寿添岁。 在广东客家地区,冬至之日,县城多祭祀祠堂。客家人家家做糯米糕,“叛丸”,杀鸡 祭祖敬神,一家团聚,俗称“添岁”。广东客家话“丸”与“圆”音,“鸡”与“佳”同 音,因此,有“团圆”、“佳好”之意。在赣南地区,客家人“冬至”扫墓祭祖如同清明 节。在闽西客家地区,客家人有“冬至大如年”之说,总是做一些应时食品,如糯米糍粑 等来庆贺这个节日。还蒸晒干粮、芋干、饭皮,并堆米屑收藏,称“冬屑”。长汀人称为 “冬年”。进服补药和滋补食物。主要是猪蹄炖当归、五加皮、熟地、党参之类或公鸡炖
这一天,当立春时刻到来时,赣南客家人那怕是在半夜,人们也要点燃香烛,鸣放鞭炮 ,以示迎春,接着便摆春酒,吃春卷,旧时还要耍春灯,相互庆贺。客家民间认为只有这 一时刻,新的一年才真正开始。客家的立春习俗,无论“拜春神”(即祭芒神)、“吃春饼 ”还是“送春牛”、“舞春牛”均显得非常古老而传统。周代有天子设东堂迎春的仪式, 当时祭祀的是春神即句芒神。句芒亦称芒神,是主管农事之神。远古时期, 最早在立春 日祭祀者除专职的礼官外,便是从事耕作的农人。汉代开始有祭春牛的民俗活动,而宋代 则有送春牛、吃春卷等习俗。送春牛也叫报春、打春、赞春,有人在立春前几日边敲小锣 竹板,边唱赞春词,挨户送春牛图。
客家风俗
客家主要节日客家习俗客家人的习俗大致上包括全国性的传统岁序节俗,地方性崇拜、礼节等。
☆春节:有拜年,游乐活动等,是最隆重的节日。
☆立春:即交春。
☆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
元宵节吃元宵,玩灯,赏灯,猜灯谜。
☆二月二:开正节。
☆清明:客家扫墓习俗多从春分开始,清明达到高潮。
☆端午:客家普遍称为五月节或者端阳节。
节日主要内容是吃粽子,雄黄酒,龙舟赛。
☆七月节:也即鬼节。
☆中秋:民间通称八月节。
吃月饼,赏月等风俗大体各地相同。
☆重阳节:客家人叫“九月节”。
☆冬至:客家人有“冬大过年”之说。
☆斋戒日:为少数客家人所有在4月20日【非回族斋戒日】主要礼俗婚姻礼俗说媒过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岁以后就可托媒人说媒,介绍婚事。
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说,也有女家请媒人先访男家的。
看妹子男女两家通过央媒说合,如双方都有意,就约定时间“看妹子”。
写庚帖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
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
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贴(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贴送还女家)。
编红单也称“开红婚帖”,或叫讲财礼。
由男方父母,宗亲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
红单中有的还要写上回婿礼品,如帽、银花、衣服、鞋、袜等。
开红单过程中,双方会讨价还价,最后协商敲定。
红单开完后,男女双方还要交换信物如戒指、手帕等。
最后男方来人在女家吃完中饭回去。
定亲也叫“行大礼”,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
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猪头、鱼、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场。
吃完中饭后,女孩子要出来见面,称男家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亲家母。
看家门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时间有的在“行大礼”前,有的在“大礼”后,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亲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几人,不带礼品,就是带一点,男家也不敢接。
《走进客家习俗(节日习俗)》
《走进客家习俗(节日习俗)》——××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方案08语文教育一班47号第二小组一、设计理念(1)主题的价值与意义客家传统节日文化是客家习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悠久民族历史的跟,同时还是璀璨民族文化的核心。
客家民族节日文化有着鲜明的特点和旺盛的生命力,是滋养我们中国人最初的天堂。
在上学期“客家节日文化”主题研究活动开展之后,我们教师和学生都越发感到家乡传统节日所承载的文化、文明博大精深,学生对客家传统节日由“没意思,没什么认识,不如洋节日”到从心底里流露出对客家传统节日文化的喜爱和为自己的家乡拥有灿烂的文明而自豪。
基于以上认识和了解,我们老师和校领导决定本学期六年级的综合实践课题仍然走探究传统、感受历史的路子-----《走进客家传统节日》由此产生。
我们的目的旨在让学生通过本次研究性学习活动,能产生发自内心的对客家传统节日文化和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热爱,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正确认识和了解客家的传统节日,增长知识和才干,完善自身,立足社会。
(2)活动对象:六年级全体学生(3)活动时间:4周二、主题活动目标(具体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了解客家特色的节日文化,重点是阴历节日;学会将课外采访与丰富的课内活动相结合;学会必要的科学研究方法,会收集与整理资料,会在研究中与他人合作与交流。
●过程与方法由指导老师确定主题,设计制定出具体的活动方案;组织学生做好活动前的宣传发动工作,指导学生制定活动计划;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分组,让学生选出组长,负责领导组织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及时根据学生研究情况调整教学,负责组织活动,保证活动安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客家节日文化的基本了解,让学生感受客家特色节日的魅力,培养他们关心社会,关心生活的情感;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历史悠久,灿烂文明的节日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活动实施准备、开端(1)收集客家传统节日的由来、庆祝方式、风俗习惯,可以通过查阅书籍、杂志,询问父母、长辈和民俗机构等方式;(2)与少先队辅导员联系开展主题活动,“客家节日文化”主题教育是最现实的爱家乡主义教育。
中华客家文化专业《始兴客家节日习俗》
始兴客家节日习俗我的家乡位于粤北山区的一个小县城--始兴县,2021年,荣获“围楼文化之乡〞和“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称号。
汉族人口约占 97%,少数民族 3%左右。
大的节日活动根本相同,全县较为盛行的大节日有:除夕过大年和元宵节,五月初五端午节,七月中元节,八月十五中秋节,另每月有不同的小节日,如二月春分节、三月清明节、四月立夏节、六月初六太阳节、九月九重阳节、十一月冬至节、十二月十六圆牙、二十四小年夜等,此外有扫墓祭祖及地方性的安龙、打醮。
除夕过年是最大的节日,最隆重。
从十二月十六开始为进入年关,至正月十五过完元宵才为解除年关。
年前半个月是筹备过年,大年初一开始是新年快乐的十五天。
年前,忙忙碌碌为吃穿住用玩作准备,如修补或作炉灶、修整房子和门前屋后的檐街小道,清扫环境卫生,有的添置家具或修理家具。
敝帚自珍,家具虽旧,但刷洗锃光,重新摆设,意惑舒适。
家家户户张贴门画对联,富豪人家还张灯结彩,人人都设法把旧貌变为新颜,形成一种热烈祥和的节日气氛。
准备穿的。
农家平时极少穿新衣,辛苦了一年,想换上一件新衣,特别小孩,穿上新衣表示高快乐兴过新年,又增添了一岁。
男人服装以唐装居多,少数人穿长大褂,头上戴毡帽,亦有人戴礼帽,脚上穿布鞋,少数穿皮鞋。
女人穿托边大襟衫,其中有双托边和半托边及青年穿的托牙边等大襟衫裤。
头上戴软耳,额栏,平时做工包扎长方形布巾。
脚上穿绣花布鞋,把戏款式之多,具有始兴独特风格。
准备吃的。
年料品种繁多,盛行的灰水糍是送年的礼品之一,大部份人家要做。
粳米糍、麻糍也有人同时制作。
有制盐水、淡水花生、印米粉饼,做花生糕、炒米糕,有烧油饼、草果、麻筒、豆饼、糍壳、芋壳等油炸食品,还有做腊味、酿黄酒、烧酒,较有名的是澄江黄酒、清化烧。
此外,准备玩的,如舞龙舞狮、彩灯、鞭炮以及小孩玩具等。
十二月二十四日为过小年,里里外外全面进行大扫除,有的更换炉灶,把家具洗刷干净,晚上祭灶和小加菜。
亲友互相送年也开始了。
客家端午习俗
客家端午习俗客家端午习俗客家人的端午节习俗会有哪些不一样呢?一起去了解一下吧!旧时这天,河源地区城乡居民家家户户在端午日正午张贴门符大门门楣上挂葛藤、菖蒲、艾条(有的加挂粽子)辟邪,。
除此之外,还会饮用菖蒲酒、沐浴菖蒲水以避瘟防病,祛除风湿,舒筋活络。
主妇们还会缝一个小香袋,让小孩佩带,用以避邪。
和其他地方的风俗一样,河源的端午节,吃粽子是必不可少的。
究其本意,是向屈原所献的供品。
除了包粽子,源城区、东源县的居民还有在端午节捏萝卜粄的的习俗。
萝卜粄里面的馅有萝卜丝、虾皮、银虾、香菇、腐竹。
河源人节日的餐桌上,少不了鸡鸭鹅的声影。
按照传统,这些宰杀好的家禽,通常要先祭拜祖先,“还神”之后再吃。
近河近湖的地方,人们有乘舟将粽子丢入河中和举行龙舟竞渡的习俗。
这一天,农家妇女采集百草清凉药晒干备用。
随着年代的发展,河源端午旧俗有所扬弃。
每逢端午节,河源人还保留着吃时令鲜果——桃子和南华李的'习惯。
有时,人们会把吃剩的桃核,打磨成各类小饰物,佩戴在身上以辟邪,资料共享平台《客家端午习俗》(https://www.)。
延伸阅读:端午节的来历据《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客家习俗(节日习俗)》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方案
08语文教育一班47号第二小组
一、设计理念
(1)主题的价值与意义
客家传统节日文化是客家习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悠久民族历史的跟,同时还是璀璨民族文化的核心。
客家民族节日文化有着鲜明的特点和旺盛的生命力,是滋养我们中国人最初的天堂。
在上学期“客家节日文化”主题研究活动开展之后,我们教师和学生都越发感到家乡传统节日所承载的文化、文明博大精深,学生对客家传统节日由“没意思,没什么认识,不如洋节日”到从心底里流露出对客家传统节日文化的喜爱和为自己的家乡拥有灿烂的文明而自豪。
基于以上认识和了解,我们老师和校领导决定本学期六年级的综合实践课题仍然走探究传统、感受历史的路子-----《走进客家传统节日》由此产生。
我们的目的旨在让学生通过本次研究性学习活动,能产生发自内心的对客家传统节日文化和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热爱,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正确认识和了解客家的传统节日,增长知识和才干,完善自身,立足社会。
(2)活动对象:六年级全体学生
(3)活动时间:4周
二、主题活动目标(具体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了解客家特色的节日文化,重点是阴历节日;
学会将课外采访与丰富的课内活动相结合;学会必要的科
学研究方法,会收集与整理资料,会在研究中与他人合作
与交流。
●过程与方法
由指导老师确定主题,设计制定出具体的活动方案;
组织学生做好活动前的宣传发动工作,指导学生制定活
动计划;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分组,让学生选出组长,负
责领导组织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及时根据学生研究情况
调整教学,负责组织活动,保证活动安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客家节日文化的基本了解,让学生感受客家特色节日的魅力,培养他们关心社会,关心生活的
情感;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历史悠久,灿烂文明的节
日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
价值观。
三、活动实施准备、开端
(1)收集客家传统节日的由来、庆祝方式、风俗习惯,可以通过查阅书籍、杂志,询问父母、长辈和民俗机构
等方式;
(2)与少先队辅导员联系开展主题活动,“客家节日文化”
主题教育是最现实的爱家乡主义教育。
与计算机、语文、
美术等学科教师联系,取得支持,多学科教师参与组织
的形式,组织学生开展对客家传统节日的全面考察的综
合实践活动。
(3)活动涉及的学科领域
客家节日文化
语文古诗词、石
碑、对联、
散文、写作、
表达
数学统计、分析
计算机网上浏览、
搜索
人文风
俗
民俗风情、
地方特色
社会历史变迁、
政治经济艺术摄影、绘画、
歌曲
四、主体设计(活动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确定主题、发现问题、制定活动计划
组织学生学习课题,撰写出活动计划,计划力求涵盖主题、小组分工、研究阶段、探究方式等各项内容,主题确定后,活动就全面铺开。
师生共同确定实施本课题的调查点:
1.了解客家有哪些传统节日,以及这些传统节日的各种风俗
习惯。
2.向家长询问传统节日的由来及典故。
3.去图书馆或网上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古往今来的客家传统
节日,以及它们的文化。
4.向家长询问古今客家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性,了解客家历
史背景。
第二阶段:师生自主探究交流学习
1.认识客家传统节日文化
(1)以元宵节、中秋节、春节、端午节为主要研究对象查阅相关资料,认识客家民间传统节日文化,以及它们
的风俗习惯。
(2)依据它们的风俗习惯,全班交流各自的感想,写出有感日志或记录等。
(3)配合主题开一次专门的班会,针对主题节日,办一次手抄报,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4)了解学生对各种节日的需求,以及他们想对家长说些什么。
2.了解客家古今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性
(1)向家长询问客家古今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
(2)全班学生开一次主题班会,针对学生感兴趣的差异问题进行讨论,找出差异的主要原因。
(3)学生上网或在有关图书资料查询,了解家长所不熟悉的客家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
(4)全班交流自己所得。
(5)向家长汇报自己的所得。
3.调查各种客家传统节日文化的起源
(1)向家长询问民间常见客家节日文化的起源,以及它们的形式。
(2)上网或查阅图书了解节日文化的起源,师生共同研讨起源的原因。
4.畅想未来客家节日文化形式
(1)小组讨论,你希望有什么样的节日,以及在这些节日中形成怎样的文化。
(2)个人设计,用画画的形式设计出自己心目中的客家节日文化。
(3)交流,推选出优秀设计方案全班进行交流。
第三阶段:总结评价阶段
指导学生写出综合实践活动总结、体会,整理实践报告资料。
五、成果展示
1.各小组通过整理资料,在班上汇报交流各自成果,并各小
组互评,教师指导。
2.每人出的手抄报
3.演讲比赛:客家传统节日及其风俗习惯
4.绘画比赛:未来的客家传统节日
六、活动总结与反思
1.每个学生对开展这次活动进行自我总结与反思,写出心理
体会,以作文的形式写,然后在班会课同学间互相评价及改分。
2.老师作总结,扬长补短。
3.教师将总结、心得体会等资料进行整理、剪辑、存档,把
学生的优秀作品拍摄成册。
七、活动评价
活动方案评价表
学校:班级:指导老师:评价人:
项目权重评价要点应
得
分实得分
1.选题恰当,有条件开展4
2.活动目的明确3活动准备15分
3.分组恰当,组长和成员任务分工
明确
4
4
4.对活动进行分析和预计。
如对活
动方案,安全,所需的工具和材料
等进行分析和预计,做好活动前的
准备。
小计15
10
5.拟定活动方案(包括主题,目的,
内容,成员分工,准备,时间,步
骤,活动方式,成果预计,交流等)
活动方案内容具体且可行。
5
6.活动准备充分。
例如,提前了解
与活动相关的信息,做好相关的联
活动过程65分
系工作,准备好工具、食品、药品、
衣物等物品
10
7.积极主动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
(体验、探究、实验、设计、创作、
想象、制作等)参与活动
10
8.紧扣主题广泛搜集资料(文字、
图表、标本、信息等),分析、取
舍和归纳资料
15
9.确定成果呈现方式(如;口头报
告、书面研究报告、演讲等)总结
活动成果与体会
10.展示交流活动成果10
11.开展活动评价(自评、互评、专5
家评)
小计65
4
12.学生在活动中积极主动,兴趣高
昂。
全体学生都参与活动,得到锻
炼,学有所获。
4
13.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精神、创
活动效果20分
新精神得到发挥,实践能力有所提
高。
14.活动有始有终,成果突出。
5
15.及时总结、交流和评价。
5
16.在活动中遵守校规校纪。
2
小计20
合计得分10
0注:总分90分以上为“A”等;总分80分以上,不足90分为“B”等;60分以上,不足80分为“C”等;不足60分为“D”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