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_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21 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教学内容: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1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两首古诗。
2.结合课文注释、画面、诵读、想象情境,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3.在古诗的学习中渗透大阅读的理念,帮助学生归类整理记忆诗句,丰富学生的古诗积累。
4.在两首古诗的互文阅读中,初步感受白描和特写的表达方式,明了两首诗歌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体会作者对乡村风光的热爱及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心,赞美之情。
2.抓住重点词句,感悟诗歌的魅力,同时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
教学思路:
两首古诗教学,采用了“举一”与“整合”相兼容的“互文模式”,即首尾采用整合阅读,过程采用举一阅读,并以一条主线贯穿始终。
这条主线,外在于形的就是聚焦“人”,聚焦诗中所描写的乡村农人,体认乡村农人的辛勤劳作才是最美的风景、最好的田园;而内在于神的就是感悟“人的诗意栖居”,中国古典诗词的终极关怀乃是“人的诗意栖居”,诗人在诗词写作中实现并确证了人的诗意栖居。
教学方法:
读为主线,引导想象,设境激趣,小组合作,链接资料,拓展全诗,深化主题。
教学设计:
一、阅读交流,导入新课。
1、最美乡村赛诗会
春天来了我们生活中到处繁花似锦,争相斗艳,一片万紫千红。
乡村的景色更是如诗如画,接下来让我们以诗会友,用诗文来赞美美丽的乡村吧!最美乡村赛诗会,现在开始!
2、导入新课
刚刚我们在诗文中游览了美丽的乡村,接下来,我们接着学习两首古诗,走进乡村田野,跟随着农人的脚步开始热火朝天的劳作吧!(板书课题:21古诗词三首)
二、初读古诗,读出诗韵
1.学习古诗最好的方法就是反复诵读,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老师提示的停顿自由朗读古诗,读出停顿独处韵味,要多读几遍才能读的越来越好!
2.指句读,生自行评议,正音。
相机指导读准“了”“兴”“供”三个字,并了解多音字“了”的读音,应根据它的意思判断,读liǎo的时候,表示结束。
3.农民养蚕在我们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现在我们来了解“蚕”字的发展,观察“蚕”字,上下结构,这是天赐之虫,第一笔先写横,注意上大下小,这样才更漂亮,现在跟老师一起书写。
(提前画好田字格)
三、整体诵读,探究共性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思考这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生:作者都是宋朝的诗人。
师:你了解宋朝吗?
生:宋代农业发展十分迅速。
生:宋代的时候大兴水利,大面积开荒。
师:是的,正如这两位同学所言,宋朝鼓励人们从事农耕生活,因此种桑、养蚕、种麻地区在不断增加。
与此同时,一些北方的农作物也大量引入南方种植,因此有了“苏湖熟,天下足”之称。
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同一个朝代的生活,还有呢?
生:这两首诗都是描写乡村生活的。
生:都写了人。
师:用诗中的话说就是——
生:乡村四月闲人少。
师:乡村四月闲人少,那么,反过来理解就是——
生:忙人多。
师:此时在乡村的四月都有谁在忙,忙什么呢?
四、品读赏句,想象悟情
1.学习《乡村四月》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乡村四月》,一边读一边思考诗中的人们都在忙什么。
(生自由读诗)
师:读了古诗,能说说诗中的人们都在忙什么吗?
生:蚕桑和插田。
师:是啊,乡村四月闲人少——
生:才了蚕桑又插田。
师:在初夏的乡村,人们有的——
生:去采桑叶。
师:有的——
生:去喂蚕。
师:有的——
生:去插田。
师:还有的——
生:去除草。
生:去田间浇水。
师:在四月的乡村,人们忙完了——
生:家务事。
师:又去——
生:地里施肥。
师:忙完了——
生:田间地头的农活。
师:又去——
生:家中喂蚕。
师:这就是——
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师:你能用“才……又……”仿写这句诗吗?就在“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的忙碌身影中,
看,四月的乡村变了,你们看到什么变了?
生:我看到山野一下子就变绿了。
生:我看到田间的沟渠里水满了,微微泛着白光。
生:我看到田间、地头、山野上到处是绿色,远处还能看到人们忙碌的身影。
师:你们听,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布谷鸟在叫。
师:布谷鸟也叫子规,蒙蒙细雨中子规声声啼叫,好像在说——
生:赶紧去地里干活。
师:好像还在说——
生:不要偷懒啊,早早起床去采桑叶了。
师:子规“布谷”“布谷”地叫着,听起来真像是在提醒人们——
生:播谷,播谷。
师:播谷,播谷……于是,我们看见山坡——
生:绿了。
师:原野——
生:绿了。
师:禾苗也——
生:绿了。
师:从古至今许多人都喜欢把子规鸟写进诗文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出示课件:诗意子规鸟)
师:诗人一路走来,一路欣赏——他看到了,听到了
生: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师:诗人一边走,一遍欣赏,他登上了山峰,极目远眺,在这如诗如画的乡村美景中,就连村里忙碌的人们都显出了一份安闲,一份怡然自得。
这真是——生: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师:乡村四月闲人少,除了蚕桑,除了插田,他们还在忙些什么呢?
2.学习《四时田园杂兴》
(1)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这首诗,人们都在忙什么?从那些词语体会到的?
(抓昼和夜,这是早出晚归、夜以继日)
(2)看到大人们这么忙碌,孩子们是怎么做的?他们都是在什么地方种的?跟谁学的?
(3)同样是孩子,当家人干活时,你在做什么呢?(玩耍、看电视等等)
师:如果你是诗中的孩子,我想问问大家,你为什么不去放风筝(钓鱼、捉蝴蝶),非要学种瓜呢?边说边读(这是一个懂事(勤劳、可爱、善解人意、孝顺……)的孩子,是一个体贴父母的孩子。
)
(5)大人忙,小孩忙,男人忙,女人忙,白天忙,夜里忙,用诗中的话说,那就是:
读全诗(课件)
五、整体参读,领悟写法
师:正因为有了一代代像他们一样勤劳、淳朴的人民,乡村四月才会有如此美丽的景象——
生:(背)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师:一家老小各有各的忙碌,虽然劳累但是却生活的非常幸福美满,这真是:生:(背)《四时田园杂兴》
师:同学们,这两首诗,同是写乡村生活,同是写“闲人少”,学到这里我们发现其实它们是有不同的。
请你们再读读这两首诗,再看看诗人写作时观察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生:《乡村四月》的作者翁卷在高处和远处观察乡村景色。
生:《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范成大是在近处观察乡村人们的生活。
师:你们体会得非常细致。
范成大何止是在近处观察啊,他更是走进了农民的生活,走进了劳动人民的心里。
钱钟书先生评价他是“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
生:我感觉范成大像是住在农民的家中和他们一起生活,因为诗中写“童孙未解供耕织”,感觉那个小孩子像他的孙子。
师:你不但在读诗,更是用心在品诗啊!因为诗人和农人生活在一起,他才看到了农事活动的艰辛与不易,通过“童孙未解”的特写镜头将所有的辛苦劳作做了高度的凝练与概括。
生:《乡村四月》里好像诗人只是在游览,所以他能看到美丽的景色。
师:在这首诗中作者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绘出最鲜明的景色、最生动的形象,这种写法叫作白描。
不管白描也好,特写也罢,不管远观也好,近赏也罢,两位诗人都都在赞美劳动人民的勤劳与能干,是他们的辛苦付出才换来了美丽的乡村风光,才有了美好的幸福生活。
现在让我们怀着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再来朗诵两首古诗。
(生齐背两首古诗)
六、拓展阅读,积累古诗。
师:同学们,其实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亲近大自然,喜欢田园生活,田园诗人还有很多,孟浩然、王维、陶渊明、杨万里……这些大诗人都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描写田园生活的诗
篇。
课下学生继续收集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
绿原白川
景美远观喜爱
子规啼雨
人忙养蚕插田近赏赞美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
学情分析
山东省
《古诗词三首》是人教版课改实验教材第六单元的第三篇内容。
本单元以“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为主题,包括《乡下人家》、《牧场之国》、《古诗词三首》、《麦哨》四篇课文,四篇课文共同承载着教育学生热爱乡村美景、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任务。
学习三首古诗词目的是在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基础上,感受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感受作者抓住劲舞特点表达对乡村美景的赞美之情。
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相对较高的阅读理解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这两首古诗相对比较容易,结合注释、插图能对古诗的内容大体了解,对古诗所蕴含的情感也略知一二,但如何从具体的是诗中准确的把握诗人的情感,了解诗人的写作方法,对他们有一定难度,需要老师点拨。
在读写结合上也需要老师的引导。
同时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积累描写乡村风光的好诗佳句,丰富学生积累,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
效果分析
山东省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材分析
山东省
一、教学内容在整个课程教材体系中的定位
《古诗词三首》是人教版课改实验教材第六单元的第三篇内容。
本单元以“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为主题,包括《乡下人家》、《牧场之国》、《古诗词三首》、《麦哨》四篇课文,四篇课文共同承载着教育学生热爱乡村美景、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任务。
学习三首古诗词目的是在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基础上,感受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感受作者抓住劲舞特点表达对乡村美景的赞美之情。
二、不同教材版本对相关教学内容的处理
《古诗词三首》这三首古诗词在其他版本的教材中都有出现。
三、课程教学资源的整合取舍
《古诗词三首》中的《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两首古诗,虽然取材不同、视角也各异,但背后洋溢的那种淡淡的、绵长的自耕自作、知足常乐的兴味却是一致的。
这正是乡村生活、田园风光的魅力所在。
无论是“才了蚕桑又插田”,还是“昼出耘田夜绩麻”,都生动地体现出“乡村四月闲人少”“村庄儿女各当家”的不违天时、耕作为乐的怡然气象。
首先,两首古诗的教学切入点是一致,即引领学生聚焦“乡村农人都在忙些什么”。
显然,这一解读视角关注的是人。
人是乡村生活的主角、是田园风情的灵魂。
这个视角贯穿整个解读过程,甚至在赏析乡村风景时,也还是将其还原成农人的辛勤劳作。
应该说,这样一个视角的选择和确立,很好地把握了两首古诗的内在情感。
其次,两首古诗的教学重点是一致,即引领学生想象还原乡村农人的农事活动和劳作场景,诸如蚕桑、插田、耘田、绩麻、种瓜,甚至还有学生借助画面和自身经验所补充想象的各种乡村劳作,诸如除草、浇水、施肥、收割、运粮等。
其实,解读视角和解读重点在这里是完全一致的,感受农人的辛勤劳作,进而感受乡村的淳朴生活,隐约渗透充满劳绩却诗意栖居的生命境界。
这层生命境界,才是两首诗最根本、最深刻的底蕴所在。
最后,两首古诗的教学策略也是一致。
其核心策略就是抓住关键意象,激活还原想象。
古诗教学,不能从言到言、就字论字,否则,学生只是在语义的表层来回穿梭、浮光掠影。
古诗教学,必须从言到象,再从象到言,难在言象之间的转化和提升。
而这种转化提升,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古诗的关键意象,如蚕桑、插田、耘田、绩麻等,调动其生活和阅读积累,激活其合理灵动的想象,将这些关键意象转化为一幅幅鲜明的画面、一个个生动的细节。
只有当学生真真切切地见到了这样的景,才能在见景的当下体悟到这样的情。
四、教材内容的重难点分析
这一课共有三首古诗词,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特点以及四年级学生特点,把教材确定为2课时完成,培养学生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通过比较理解古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针对学生实际情况,以学段目标为依据,我确定本课教学重难点如下:反复朗读古诗,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体会作者对乡村风光的热爱及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心,赞美之情。
抓住重点词句,感悟诗歌的魅力,同时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
评测练习
山东省
一、给带点字补充正确读音。
塞.外()知了.()供.给()鸭绿.江()
阻塞.()好了.()上供.()绿.色()
二、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塞赛] ()外比()
[供洪] ()给()灾
[箬若] ()笠()非
三、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杂兴
..( )
未解
..( )
供.耕织( )
才了.蚕桑()
绩麻
..()
傍.()
四、按要求填写相应的诗句。
1、我能从“”中想象出山原翠绿、杜鹃啼鸣、细雨如烟的画面。
2、我能从“”中想象出小孩在树荫下学习种瓜的场面。
五、古诗赏析
①《乡村四月》前两句诗中,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请简要赏析一下。
②赏析诗句“才了蚕桑又插秧”。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
课后反思
山东省
我的两首古诗教学,采用了“举一”与“整合”相兼容的“互文模式”,即首尾采用整合阅读,过程采用举一阅读,并以一条主线贯穿始终。
这条主线,外在于形的就是聚焦“人”,聚焦诗中所描写的乡村农人,体认乡村农人的辛勤劳作才是最美的风景、最好的田园;而内在于神的就是感悟“人的诗意栖居”,中国古典诗词的终极关怀乃是“人的诗意栖居”,诗人在诗词写作中实现并确证了人的诗意栖居。
这一点,我在两首古诗的教学中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一、以诗意的想象触及顺天应时的乡境
所谓的乡村景色、田园风光,说到底是对农耕生活的一种诗意想象。
农耕生活的根本特点就是顺天应时,按照自然气候的变迁来主动调整和适应人们的生活起居。
我们看这两首古诗,一首题为《乡村四月》,一首题为《四时田园杂兴》。
在教学中特意点明了后一首诗的具体来源,出自范成大的“夏日”系列。
其实,即便不点明,光看这两首诗,也已经足以反映顺天应时的乡村生活特质。
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一切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