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教案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安国注:“道,谓礼乐也”曰 相当于现代的 “叫”“叫做” 如:“逝将去女,适彼乐郊” 郑笺: “郭外曰郊”。
3、当为、读为(读曰)、读若、之言 如(尚书): “播时百谷” 郑玄注:“时读曰莳(shi移栽)
4、浑言、析言 浑言:即笼统的说;析言:即分析的 说
5、其它:貌、一曰、一名、读破、破读、变文、互文、
三、俞著务实切要,言不妄发 四、俞著成功之旅可资借鉴 五、余论
第二章 训诂的方法
一、以形索义(形训):是指通过字形 的分析去了解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也 就是“依形求义”的训释方法。
以形索义必须以推求字的本义为目的。 如:“盲”从“目”,与眼睛有关;而 “肓”从“月(肉)”是人身体的某个 部位。这样我们读“病入膏肓”这一成 语时就不会读错了。
训释古书要以《说文》为重要依据。
形训应注意的问题:
注意防止望文生训:望文生训是古书注 释中最常见的错误之一,其产生的原因 有:
1、因不明古义而望文生训 如:“浮云 蔽白日,游子不顾反”中的“顾”有人 解释为“思念、想”这是错误的,其实 “顾”也是“返”义,与“反”构成同 义复词。
2、因不明通借而望文生训 如“诸将微 闻其计,以告项羽”中的“微”有人解 释为“稍微、略略”这是错误的,其实 “微”是“伺”的通假,所以“微闻”
(一)解释语义的专著
解释语义的专著可分三类:1、总释群书语义的。如: 〈尔雅〉、〈广雅〉、〈释名〉;2、专释一书语义的。 如:〈毛诗传义类〉;3、解释部分词语的。如:〈通 俗文〉
(二)音义兼注的专著可分两类:1、单注一书的音义; 2、注释群书的音义。如:〈经典释文〉
(三)形音义和解的专著可分两类:一是每解一字都说 形、说音、说义。如〈说文解字〉;一是书中包含着说 形、说音、说义三部分但并不是逐字说解形、音、义。
(三)、训诂学的任务: 1、释古今之异言 2、通方俗之殊语 3、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二、训诂的内容 1、解释字词 (训诂的核心) 2、解释文句 3、分析篇章 4、分析表达方式 5、分析时空关系 (分析古书中涉及的时间、
空间)
三、训诂学的范围:
(一)传统训诂学的范围是以经书为中心。
传统的训诂学着重研究词语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色 彩、词的意义系统和词语之间分化派生的关系、 词的产生和发展变化。
汉代崇尚经学,并把《诗》、《书》、《礼》、 《易》、《春秋》定为五经,训诂由此兴起。
(二)传统训诂学的局限是只注重通经,而忽视 了对方言俗语的研究。
四、训诂学的实践形式
章炳麟认为:训诂有通论、驸经、序录、略例四种。其 中驸经指注疏,略例多附于注疏中;通论、序录大都可 纳入通释语义一类。
1、指导古代作品的阅读与教学 2、指导整理古籍 3、指导编纂字典辞书 4、对其它学科的帮助
九、传统训诂学常用术语
1、某,某也 这是训诂学常用特定形式,表示某一个 词当解释为另一个词
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毛传:“贯,事也” 2、谓、言、犹、曰、谓之 如:(论语)“君子 学道以爱人”
(四)注释书(明确以下三个概念)
1、疏(正义):是唐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注解, 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释作注 解。这种注释一般叫“疏”也叫“正义”。
2、传:指阐明经义;3、笺:给“传”作注叫 “笺”。
五、训诂学原则:
1、历史的 2、唯物的 3、辩正的 4、现实的 六、训诂学的用途
综上所述,“训诂”就是对语言,主要是对古代 语言作解释。用语言解释语言是训诂的一般含义, 对古文献语言作解释是训诂的特定含义。
(二)、训诂学:我国传统的语言学有 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等通称为小学。 训诂学是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 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 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 人文性很强的技术科学。
故书:“故书”等于说“旧本”。故书 专用于《周礼》,因《周礼》只有古文 本,没有今文本,无称“古文”之必要。
分论 :第一章 训诂力作示范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论析
一、引言 《古书疑义举例》将传统训 诂学提高到了新的水准,既具综合性又 富启发性,历史价值与现实价值都很高。
二、《古书疑义举例》辨证精审,胜义 纷呈(课本凡举88例)
二、因声求义(声训):是取声音相同或 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
1、音和义的关系(1)音义关系的偶然性 (2)音义关系的约定性(3)音义关系的 回授性(4)音义关系的延展性(5)音义 关系的类聚性(6)音义关系的多元性
2、因声求义的条件和轨道
条件:了解汉语语音系统的沿革,注重 辨析字音中声、韵、调三种要素并研究其 不同历史时期的分和异同,以及整理古书 中有关训诂实践的资料。
训诂学
两沟通师范类加考课程
#本资料是教学提纲 不是考试重点
总论
一、训诂与训诂学
(一)训诂:训诂最初单称为“诂”,或者称为 “训”。训诂合称始于汉代的《毛诗古训传》。
唐代的孔颖达给训诂下的定义为:“训诂者,通 古今之异词,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 此。”《词海》给“训诂”所下的定义为:解释 古书中词句的意义。分开来说:用通俗的话来解 释词义的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词语或 用普遍通行的话解释方言的叫“诂”。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破读、读破:用本字去改读古书中的通假字, 称为“破”,也叫“破读”。“读破”则是 另一种含义,即改变一个字的原来读音以表 示意义的转变。
变文、互文:用变文这个术语,说明引用原 文时词语有变动。互文这个术语,说明上下 文有互相交错补充的情况,必须合起来理解, 意思才完整。
今文、古文、故书:汉初的经学书籍都 是用隶书写的,当时称为今文。汉武帝 末年,在孔子住宅的夹壁中发现了用战 国时期的字体写的经书,和原来存世的 经书有些不同,这就称为古文经学。并 由此形成今文学派和古文学派。今文经 派重在微言大义,古文经派重在章句训 诂。
轨道:因声求义的重要轨道是通假借, 明方言,寻语源。
*最早运用声训的专书是东汉刘熙的《释名》
三、据文证义:依靠语言环境推求字义
四、析词审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