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历史上各个“山头”形成的来龙去脉.
先来看看中国革命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哪些“山...
先来看看中国革命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哪些“山...先来看看中国革命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哪些“山头”?土地革命时期的“山头”:1、红一方面军:有粟裕、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2、红二方面军:有许光达;3、红四方面军:有王树声;4、红15军团:有徐海东。
抗日战争时期“山头”:1、八路军总部:有谭政、萧劲光、罗瑞卿;2、八路军第115师:有徐海东、黄克诚;3、八路军第120师:有许光达;4、八路军第129师:有陈赓、王树声;5、新四军:有张云逸、粟裕、徐海东、黄克诚。
解放战争时期“山头”:1、第一野战军:有许光达;2、第二野战军:有陈赓、王树声;3、第三野战军:有粟裕、张云逸;4、第四野战军:有谭政、黄克诚、萧劲光;5、华北军区:有罗瑞卿。
此外所谓的“山头”,还有陕北红军、东北抗联、琼崖纵队、东江纵队等许多小“山头”。
什么是“山头”?所谓“山头”,是指革命战争时期的各个根据地,“山头”是一种俗称,中国革命的“山头”是在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割据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由于历史的原因,战争时期我军就是是由这些大大小小的“山头”组成的,各个“山头”都有一个建立、发展、融合的过程,最后组成了不断发展壮大的革命阵容。
毛泽东对待“山头”的态度是:承认山头、消灭山头;照顾山头,最终是为了消除山头。
毛泽东在1945年2月15日说:“山头主义是中国社会的产物,是中国革命特殊情形的产物,应该承认这个东西。
要消灭这个东西……”1955年对高级将领评衔授衔,除了对功绩、任职、资历的综合考虑评定外,当时还是很注意平衡各山头间关系的。
从元帅和大将最后评定的结果来看,各时期的主要山头,至少都有元帅和大将各一人,就是这个道理。
#历史微头条##历史回眸#。
解放军历史上各个“山头”形成的来龙去脉
解放军历史上各个“山头”形成的来龙去脉提到“山头”,很多人可能会一下子就想到占山为王的山大王,他们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有的干的是趁火打劫、无恶不作的勾当,当然也有的人是因为实在没有活路,才聚集在一起只为了活下去,这些人往往不会欺压良善的老百姓。
解放军建立之初,由于战争大环境原因,虽然受中央红军统一管辖,但也是各自为战,多少有些“分山头”的意思。
随着解放军人数的不断壮大,在经过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洗礼,解放军的各自为战也多番分分合合,不断的更新换代,各个“山头”也有着不一样的变化。
红一方面军红一方面军的1军团和3军团说起来是这几个“山头”中最为根红苗正的一支,是由毛泽东主席等众多早期红军的领导人带领一批革命先烈,在1930年组建的部队。
这支部队集合了秋收起义、南昌起义、平江起义、湘南起义等众多参加过早期起义军的革命先烈,他们有胆识、有智慧、有勇气、有谋略。
更是集合了我军早期优秀的领导人,这支队伍由毛主席亲自组建带领,队伍中有我们熟知的朱德、陈毅、彭德怀等多位革命先烈。
1928年初,由朱德和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剩余部队来到湖南参加了湘南起义。
之后,两人率部前往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发动过秋收起义的部队会师。
次年12月,彭德怀和滕代远率领部队发动了平江起义,随后也赶到了井冈山与毛泽东等领导人的部队会师。
当然,这支中央红军自然也少不了邓小平的加入,可谓是人才济济。
至此,红一方面军的主力军团悉数建立。
1930年8月23日,红一方面军和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委正式成立。
朱德是总司令,毛泽东任政治委员和书记,彭德怀任副司令,而滕代远则任副政治委员。
领导班子建成,革命目标和任务进一步确定,红一方面军主要以游击战为主,逐步向运动战为主的战略方向转变,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转变。
之后的时间里,红一方面军的主力军团拆分、合并、重组、壮大,几经波折,越来越具有规模。
让这支部队更加熠熠生辉的要数二万五千里长征,这堪称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淬炼了这支部队的灵魂,途中的故事至今为止还为人津津乐道,这其中不得不说的就是怎样把长征最终的地点定在陕北的故事。
解放军历史上各个“山头”形成的来龙去脉
解放军历史上各个“山头”形成的来龙去脉山头是根据地的俗称,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军是由大大小小的山头组成的,这和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颇有相似之处,其间分化组合,关系非常复杂。
下面我把我军各山头的形成情况作一简单介绍,希望能对爱好军史的朋友有所裨益。
山头的形成分三个时期,红军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
一、红军时期红军时期是我军的初创时期,大大小小的山头数不胜数,其中,除琼崖红军一直坚持到全国解放以外,其他山头都逐渐合并,最后形成了四大山头: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陕北红军。
其中大山头里面又有小山头。
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有三大主力军团:1军团、3军团、5军团。
先说5军团,该军团前身是国民党西北军26路军,1931年在宁都起义参加了红军。
后来一、四方面军长征途中会师后,该军团划归张国焘指挥,后来参加西路军,在甘肃被马家军全部消灭,该山头遂不存在。
5军团出的最高级人物是当过副总理的姬鹏飞和副总长李达上将。
下面详细说说1、3军团。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发动了秋收起义,建立了工农革命军一军一师,起义部队由武汉国民警卫团、安源矿工和萍、浏、澧的农军组成。
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部上了井冈山,又收编了王佐袁文才的地方武装,这是毛泽东的最基本部队。
罗荣桓元帅、谭政大将、宋任穷、张宗逊、陈士榘、陈伯钧、黄永胜上将都是参加过秋收起义的。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王尔琢率领南昌起义残余部队,发动了湘南暴动后,也来到井冈山。
这支部队出了朱德陈毅林彪三个元帅和粟裕黄克诚一个半大将,还出了6、7个上将。
两支部队会合后成立了红4军,下辖3师8团,但只有两个团是主力,即秋收起义部队的31团和南昌起义部队的28团。
后来红4军(28团为核心)、红6军(黄公略组建的江西地方部队)、红12军(31团为核心)扩编为红1军团。
1928年7月,彭德怀发动平江起义,建立红5军,12月来到井冈山与朱毛会师。
后来,红5军加上李灿的红8军(原5军5纵队加上程子华大冶兵暴部队组成)发展为红3军团,再后来,邓小平发动百色起义建立的红7军在张云逸大将带领下也加入了3军团。
揭开共和国十帅十将的实力
揭开共和国十帅十将的实力一九五五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实行了军衔制。
在中南海怀仁堂,毛泽东授予朱德等十人元帅军衔;周恩来授予粟裕等十人大将军衔。
中国军队著名的十大元帅和十大将由此确立。
从那时起,人们对这十大元帅和十大将就有了说不完的话题。
人们谈论最多的一点就是,他们中的一些人是否具备享有这种殊荣的功绩和能力。
从这些风云显赫的人物的履历和当时各自担任的职务,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授衔的决策受到了几个因素的制约:一、名额有限;二、各人当时的职务;三、各人资历在党内军内的深浅;四、各人的军事业绩;五、领袖人物对各人的好恶;六、军内各个派系的平衡;这六个因素中,第一点是数量因素,没有变通的余地,从双“十”这个数字就可看出这一点了;第五点的作用最小,毛泽东不会把复杂的人际关系通过军衔完全表现在公众面前;第二、三、四点主要体现在排名坐次上。
而作用最大的是第六点。
中国军队的山头派系是历史上形成的,虽比不上老蒋的国军那么根深蒂固和明目张胆,但也总是一块心病,在中国传统的背景下,共产党人也难以免俗。
军内大的派系基本上是红军时期的三个方面军、南方三年游击战加上陕北方面;抗战中的八路军、新四军;解放战争中的五个野战军,这几大派系直接影响到了元帅和大将的授予与否。
至于其他几个小的派系,对最高级的军衔授予不起作用,加上历史、人员种种因素错综复杂,在授上、中、少将时都顾不上平衡了。
在此先将几个小派系略作交代,算是主题之外的一点逸事。
分散的边缘势力海南岛琼崖纵队。
历史最长,几起几落,最高指挥员几易其人。
幸存的最高指挥员是冯白驹,没有授予军衔。
东江纵队。
抗战时中共在华南的唯一武装,四六年从深圳大鹏湾北撤,改编成为华东野战军两广纵队。
司令员曾生是学生出身,三六年入党,资历太浅,仅获少将军衔。
黔桂川滇边区纵队。
解放战争时中共在西南的唯一武装,曾是首先直接支援卢汉发动云南起义的共产党部队。
这支部队历史最短,默默无闻,没有产生将军,今天很少有人知道在军史上有过这样一支孤军。
大授衔时,有人认为:不该照顾山头毛主席却提出:必须承认山头
大授衔时,有人认为:不该照顾山头毛主席却提出:必须承认山头所谓的“山头”,是战争年代革命根据地的俗称。
由于历史原因,我军的的确确是由大大小小的“山头”组成。
土地革命时期的三大方面军、南方游击队和陕北红军;抗战时期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解放战争时期的一野、二野、三野、四野和华北野战军,都是各个时期的“山头”。
可以说,没有“山头”就没有中国革命。
早在1945年七大召开时,就有人提出:不应该照顾“山头主义”。
毛主席却不这样认为,他说:“山头主义”是中国社会的产物,是中国革命特殊形成的产物,应该承认这个东西。
承认这个东西,并不代表“山头”是合理的。
毛主席提出的承认“山头”,照顾“山头”,最终的目的是消灭“山头”。
1973年,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也是为了消除“山头主义”。
所以在评定元帅和大将时,各个时期的主要“山头”至少有一名元帅和大将并不是偶然。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有三大方面军、南方游击队和陕北红军。
对照元帅名单,贺龙曾是红二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是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陈毅是南方游击战的代表。
抗战时期,有八路军、新四军。
十元帅中的大部分人都能代表八路军,作为新四军的代表,元帅中仅陈毅一人。
解放战争时期,有一野(西北野战军)、二野(中原野战军)、三野(华东野战军)、四野(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
几位元帅,彭德怀可以代表一野,刘伯承代表二野,陈毅代表三野,林彪代表四野,聂荣臻代表华北野战军。
除了照顾“山头”之外,还有其他的考量因素。
比如罗荣桓是政工元帅,代表着解放军的政工特色,又比如叶剑英长期任总参谋长,论在党内军内的地位,十元帅中仅次于朱德、彭德怀。
在最开始的评衔方案中,毛主席为大元帅。
元帅中除了现有10大元帅之外,还有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
大将中除了现有的10大大将之外,还有李先念、谭震林、邓子恢、张鼎丞等人。
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3人,在革命战争时期,对创建人民军队,领导武装力量,参与战略决策等方面都功勋彪炳,授予元帅之衔当之无愧。
走进大别山 重温革命岁月
走进大别山重温革命岁月作者:于守任来源:《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21年第10期听到井冈山、太行山、沂蒙山、大别山等,同学们不仅要知道它们是地理课上学到的山名,而且应该了解这些山的历史意义。
井冈山、太行山、沂蒙山、大别山等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颜色——红色,它们是中国革命史中的不朽精神丰碑,在我们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大别山,位于湖北省、河南省、安徽省三省交界处,为西北—东南走向。
大别山为长江和淮河水系的分水岭。
大别山在安徽省内最高海拔为1774米。
湖北段一般海拔500~800米,山地主要部分海拔1500米左右,主峰天堂寨海拔1729米。
除了其地理意义外,大别山地跨湖北、河南、安徽三省,是一片红色火种曾经燎原的土地,也是一片红色旗帜屹立不倒的土地。
大别山区是我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之一。
下图为大别山位置示意图。
1921年至1931年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大别山区创建了鄂豫皖苏区。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革命前辈依靠大别山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1946年6月,国民党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协议,向中原解放区发动大规模进攻。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发动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军的重点进攻。
当时,国民党集中兵力于东西两翼战场,中间部分的兵力薄弱。
大别山,东面为南京,西面为武汉,位于南京和武汉的中间;南接长江,北接淮河。
南京,中华民国首都,武汉,长江中游中心城市。
大别山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其具有极其重要的军事价值。
这是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地理前提。
为了迫使蒋介石调动进攻山东、陕北的部队回援,1947年8月,在解放战争的关键时刻,根据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刘邓大军从鲁西南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武汉,实现了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伟大历史转折。
千里躍进大别山,被称为人民军队史上一个伟大的创举和壮举。
之所以被称为“创举”和“壮举”,是因为从鲁西南到大别山,这条千里之路上困难重重。
刘邓大军必须面临的第一道难关,就是要渡过具有“死亡区”之称的黄泛区。
八大山头到底是哪八大 他们凭什么能够震慑国外军力
八大山头到底是哪八大他们凭什么能够震慑国外军力很多人都听说过八大山头,特别是一些军事小说里,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是八大山头下来的?但是,八大山头具体指的什么,到底为什么能够震慑外国军队呢?1、夜老虎--兰州军区特种兵大队原属21军的步兵第62师,其第184团被改编为兰州军区特种大队。
参加过1986-1987年老山地区防御作战,被中央军委授予“攻坚英雄连”荣誉称号。
他们是参加“爱尔纳突击”国际特种部队侦察兵竞赛,惟一赢得国际荣誉的中国特种部队。
2、南国利剑---广州军区特种兵大队广州军区特种兵大队成立于1988年,是解放军组建最早的第一支特种部队。
由于部队个人素质和高科技装备含量都比其它军区的高,因此也被称为数字化战士。
基础课目包括越野、攀登、泅渡和射击,此外还要掌握GPS全球定位仪、微光夜视仪、照相侦察、传感等15种高科技特种侦察装备的操作使用。
3、西南猎鹰---成都军区特种大队成都军区特种大队1992年组建,官兵绝大多数来自西部贫困地区,主要利用高科技装备,进行特种侦察作战。
电视剧《突出重围》中的数字化小分队,机降作战,战场信息电视传输,红、蓝双方的前沿侦察等很多镜头就是从西南猎鹰平常的训练资料中剪辑出来的。
4、东方神剑---北京军区特种大队北京军区特种大队,在资源分配和人员选拔上,有先天优势。
这支特种部队的兵源,是可以在38军和27军两个甲类集团军中无限制挑选。
而且,装备先进,除了精度达到3~5米的卫星定位系统,还可以使用地面雷达和无人机;单兵可以装备大威力爆破器和便携式激光致盲器。
5、东北虎---沈阳军区特种大队沈阳军区特种大队原直属于情报部,后来隶属于39集团军。
东北虎,兵如其名,其单兵野战自我生存保障十分强大。
部队每年都到丛林、高山、沙漠、草原等生疏恶劣环境,进行3至4个月的野战生存强化训练,不住民房,不带食物,先后探索出几十种野外自我生存方法,把单兵自我生存能力训练时间增加了2/3。
1949年全军整编,从三野兵团划分看陈毅、粟裕两位老总智慧
1949年全军整编,从三野兵团划分看陈毅、粟裕两位老总智慧大家知道1949年全军整编,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共编成了19个兵团,这次整编基本决定了55年授衔情况。
军迷们都知道我军山头决定一切,三野更是是内部山头最多的!从人事看,集中了我军所有派系,一方面军(陈士榘)、二方面军(宋时轮)、四方面军(王建安)和新四军(叶飞)都有;从部队看,也是集中了一(如22军)、四方面军(如21军)和新四军(如20军、24军)等等。
三野有元帅一名,当了野战军一把手。
大将资历三个,粟裕是二把手,谭震林是三把手,张云逸历来淡泊名利,担任军区副司令就毫无怨言。
关键难安排的是上将们,三野上将几乎都是老资格,而且个个都是老革命,每个人性格都是暴烈如火,可我们陈老总和粟总就是聪明,谈笑间就解决了,还让大家都没意见。
既兼顾平衡又基本不拉山头。
我们来详细看看人事安排。
野战军司令部光政治部就安排了主任唐亮和副主任钟期光两个,下属4个兵团安排了5个,四个司令一个政委:第七兵团司令王建安,政委谭启龙。
第八兵团司令陈士榘,政委袁仲贤。
第九兵团司令宋时轮,政委郭化若。
第十兵团司令员叶飞,政委韦国清。
山东军区安排两个,许世友、傅秋涛,一下子全搞定。
尤其是四个兵团司令,不知不觉的就保持了平衡还没有拉山头之嫌。
不过三野下属兵团内部各军划分更能体现两位老总智慧。
三野部队,八路军系统的有22、26、27、28 、31、32、33和35军,新四军系统的有20、21、23、24、25、29、30和34军,各有八个军。
其中一等主力有20、23、24和27军,二等主力有21、22、25、26、28和31军,其余为三等部队。
首先要确定的是要打破原来华野按地域划分四个兵团的建制,否则谁愿意到苏北兵团任职啊!其次,要保持各兵团战斗力均衡,不能强强结合,只能高低搭配。
最后,尽量避免老司令带老部队。
不然叶飞就赚了,还要八路军和新四军搭配。
所以表现出7兵团王健安的老部队在8兵团,8兵团陈世榘没老部队,9兵团宋时轮的部队在10兵团,而10兵团叶飞老部队却又跑9兵团去了。
为什么陕北红军关系到整个红军的存亡
为什么陕北红军能够关系到整个红军的存亡绝续讲中共的建军历史,常常涉及一个名词“山头”,这里所谓的“山头”指的就是中共各个武装割据根据地,所形成的军事力量,红军时期是中国军事力量的初创时期,大大小小的山头数不胜数,其中,除琼崖红军一直坚持到1949年中共建政之后,其他山头呢都逐渐合并,最后形成了四大山头,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陕北红军。
红一方面军,就是通常所说的中央红军,“红一”有三大主力军团,一军团,三军团和五军团,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发动了秋收暴动,成立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暴动失败后,毛泽东率部上了井冈山,又收编了王佐,袁文才的地方武装,不久之后,朱德、陈毅和王尔琢等率领南昌暴动的残余部队也来到井冈山,这两支部队会合之后,形成红一军团的基础和核心,另外两支主力,红三军团脱胎于平江暴动时彭德怀建立的红军部队,而红五军团的建制比较完整,它是宁都暴动的产物。
红色方面军的前身是鄂豫皖红军,张国焘来到鄂豫皖之后呢,收编了原来的部队,成立的红四军,后来鄂豫皖红军转战四川,创建川陕苏区,在这个地区红军以红四军为基础发展壮大,鼎盛时期达到了五个军,十万部众,在当时所有红军的部队中,是势力最庞大的一支,与红一和红四相比,红二方面军算是小兄弟了,它是由红二,红六军团组建而成,这两支红军的领导人物分别是贺龙、关向应、夏曦和任弼时、萧克、王震,红二方面军成立的时候呢,长征已经临近尾声了,陕北红军从规模和影响上讲,不能与三大主力红军相提并论,但它却关系到整个红军的存亡绝续,没有陕北红军,三大主力的长征之路,将不知如何结束。
毋庸讳言,“山头”的存在多少会影响军事的统一性,毛泽东在“七大”召开之时,特别讲到了“山头”的危害性,他说山头它有什么坏,清凉山有什么坏,太行山有什么坏,五台山也什么坏,没有,但是有了山头主义就不好,“山头”的形成有历史原因,是客观存在,但是变成“主义”可就滑向了危险的边缘了,全国一盘棋是总的原则,铁的原则,关于这点,毛泽东也讲的很透彻,他说,有山头而没有主义,另外一个主义叫马克思主义,叫做山上的马克思主义,如何解决“山头”的问题呢?毛泽东提出应该承认山头,削弱山头,最后再消灭山头,毛泽东这里所说的“山头”,虽然并非专指军队,但是对于处理“山头”的问题的确有指导作用,军队的山头,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逐渐消失。
新四军组建时各个山头和干部的来历
新四军组建时各个山头和干部的来历国共合作时,中共方面的预案,是建立一个单一总指挥部,将所有中共的军队置于旗下统一指挥,但此方案未获国民党方面同意,反倒将南方红军单独建制为一个军,并以脱离中共很久的前北伐名将叶挺为军长,有资料显示,周恩来在上海见到叶挺时,曾向正找方向的叶提到过可参加南方红军的改编工作,叶于是通过保定军校的旧关系直接向国府方面疏通,时国共双方正为军长人选僵持,叶挺之事报到蒋那里后遂为国方创造契机,未向中共方确认而单方面发表叶为军长,这不能不引起延安方面极大的反弹,国府分而治之的意图明显,毛在当时给下属的电报中直接表述:蒋是使用叶来消灭我们;对南方谈判代表亦有所责备;幸好叶在中共上层还是有一定的人缘,又遵毛提议飞延安,保证日后将新四军军权交中共控制,这才解决了军长问题。
新四军的实际控制者当然以项英担纲,项的党内职务到位,又是当初撤退时定下的留守总指挥,虽然三年里他的实际指挥权不出赣粤边一区,可如此千难万险下爬过来,换将是决说不过去的,以后由国府的军委会按中共的意思任命项英为副军长。
参谋长的职务还是有一争的,项英的意见是油山的老搭挡陈毅、叶挺有意要老部下周士第,周子昆和刘英也曾在名单上,最后定了张云逸。
陈毅和刘英其实都与毛有很近的关系,陈的履历不用说了,刘英呐,是朱毛红军早期的帐房先生绝对是任职机要;但新四军正副军长都已不是延安派的,这参谋长恐怕就一定要从北方派来了,何况刘的军事资历还是差一点了,陈毅嘛,恐怕项越叫越做不了参座,但党内第二把交椅还是跑不掉,跟项的情况一样,不让坐是说不过去的,又兼了支队司令,实际是得福的;叶挺的面子要照顾,张周周都与叶有旧,当时又都在延安,结果派了相对关系最远的张,参谋长兼支队司令,周子昆资历低一头,当副参谋长,见了老上司敬而远之;周士弟与叶挺的关系最近了,叶挺后来又再次要求派周士弟来,从张云逸两个职务里匀一个给他,没有获准。
讲部队沿革吧,新四军成立之初,为一个军部辖四个支队的建制,战斗部队方面,一、二、三支队各辖两个团,四支队为四个团,军部直辖一个特务营,共十团一营,看上去单位不少,其实却远远不足编,各团的兵力装备,即使与八路军同级部队相比,也是差了一大截,故该军名为一军,在中共内部,只是与八路军的师齐肩,其兵力事实上也确实比不上八路军中任何一个师。
谈水泊梁山的山头派别
谈水泊梁山的山头派别任何组织都是有山头派别,任何组织只是在一个共同纲领目标下的山头派别组合,毛主席说,我党是有山头,由于历史上革命的历程自发的形成了不同的山头,同时还在发展演变,红一方面,红二方面,红四方面,南方游击,小的如陕北原根据地,琼崖,东北抗联,后在抗日过程中形成的晋察冀,山东根据地,新四军等,错综复杂,有变化有变革,但山头是永远有的,只不过都承认党承认毛主席,所以毛主席是默认并且无法通过整风消灭的。
同理水泊梁山更是山头派别林立。
下面我们探讨这108人的山头派别108人有基本的山头背景,同时又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在基本山头中有更小的亲缘纽带组合,例如夫妻、兄弟、主仆,第二不同利益目标下山头组合发生变化,甚至在死亡大量头领后自发的组合起符合共同想法的组合。
梁山土著派(亲宋江,只有听宋家的才能有活路,宋江是后来的,比晁盖的冷眼好点)朱贵朱富(亲兄弟)李云(朱富的师傅)杜千宋万这一派既无实力,也无纲领,同时是实际上受排挤和冷落,原因在于他们是前头领王伦的兄弟,受猜忌属正常。
晁盖嫡系晁盖(晁盖死后跟了宋江,因都是郓城起家,但不同意招安)吴用。
(后倒向宋江)公孙胜(一直神神秘秘,人格独立)刘唐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白胜如果晁盖和宋江火并的话,刘唐和阮师兄弟会帮晁盖,并且不同意招安,白胜是个摆设不足虑。
宋江嫡系(宋说什么就什么,不管对错,因为是一家人)宋清朱仝雷横李逵戴宗花荣吴用张顺张横(亲兄弟)这是可以为宋江去死的真正几个人,关系密切,从后文中可知,朱仝雷横可放宋江,三人在郓城是搭档,李逵后被宋江毒死,花荣和吴用为宋江上吊,张顺为宋江在江州认识的兄弟,亲宋江派(只有听宋江的自己的利益才能保护,所以同样招安)清风山-----燕顺、王矮虎、扈三娘(与王夫妻宋江说的媒)郑天寿吕方、郭盛、(为宋江中军护卫)石勇(去投奔宋江)秦明(花荣一丹挑)黄信(秦明徒弟)二龙山派鲁智深(林冲的结拜兄弟)杨志曹正(林冲的徒弟)武松张青孙二娘施恩(这四人是结拜兄弟)绝对实力派,不受任何派别制约,偏向不招安,并且和林冲关系密切。
解放军四大野战军简介很全很全
解放军四大野战军简介所以总结一下,解放后,四野牛,三野强,一野带种,二野最熊。
经过多年整编,现在是二野牛,四野强,三野沾光,一野完球。
对这样的说法不知道大家同意不。
第一野战军西北野战军一野的老底子是贺龙的120师先从第一野战军讲起。
一野司令员彭德怀,政委习仲勋。
其主力由解放前期晋绥解放军及陕甘宁解放军的部队组成。
一野的老底子是贺龙的一二0师,是第二方面军的,经多次整编,不仅第二方面军,其他两个方面建制也打乱了,他们之间渊源只能理个大概,有军史党史专学的可以在指点一二,这里楼主就不讲了,渊源太深了。
第一野战军(西北野战军)成立时,共有一、十八、十九、二十二等四个兵团,17个军。
分别如下:第一兵团:司令员王震;辖:1军,2军,7军。
其中2军和7军现已不存在了,硕果仅存的是1军。
第二兵团:司令员徐光达;辖:3军,4军,6军。
现该三个军全部不存在了。
第十八兵团:司令员周士第;辖:60军,61军,62军。
现该三个军全部不存在了。
第十九兵团:司令员杨得志;辖63军,64军,65军。
仅存65军。
第二十二兵团:司令员陶峙兵;辖5军,8军,9军,独2军,独3军(与上述2军3军有所区别)。
上述5个军全部消失。
从上面数据来看,一野部队原有17个军,但在现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序列里,仅存1军(南京战区,军部湖州)和65军(北京战区,军部张家口)两个集团军。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之一。
它是以抗日战争时期的陕甘宁晋绥联防军为基础,逐步发展起来的。
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组编野战军的指示,1946 年4月,陕甘宁晋绥边防军整编为5 个野战旅,王世泰任司令员;晋绥军区组成下辖4个野战旅的晋绥野战军,贺龙任司令员、李井泉任政治委员。
1947年3月,上述两支部队成立西北兵团,同年7月,定名为西北野战军,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辖第1、第2、第3纵队、新编第4旅、教导旅等。
至同年10 月,又新组编第4、第6纵队。
1948年7月,相继又成立第7、第8纵队。
浅谈“四大野战军”的前身,以及其中代表性将领的授勋情况
浅谈“四大野战军”的前身,以及其中代表性将领的授勋情况解放军有“四大野战军”,四大主力野战军的司令员分别是彭德怀(一野)、刘伯承(二野)、陈毅(三野)、林彪(四野)。
他们在1955年都被授予开国元帅,相对应的野战军政委有的也被授衔为元帅,如四野政委罗荣桓,也有的进入党政高层,如二野政委邓小平,一野和三野都是司令员兼政委。
四大野战军的主官中,只有邓小平和林彪当过常委,邓小平1956年就进入政治局常委会,林彪是1958年增补为常委的。
下面就简单聊一下四大野战军的“前身”和每个野战军中比较出名的将军和授勋情况。
第一野战军领导合影其中,一野是公认最能吃苦的,基本上都在大西北的贫瘠之地打仗,专啃胡宗南、二马这样的硬骨头。
一野的前身是西北野战军、晋绥野战军,再往前,是贺老总的120师,再往前,就是红二方面军。
红二方面军不算是“中央军”,一直是贺老总带的,后来交给了彭老总带队。
在四大野战军里面,一野的人数最少,大将只有一个许光达,还是十位大将里面资历最浅的一个,上将也只有6位:张宗逊、甘泗淇、王震、贺炳炎、彭绍辉、陶峙岳,后来,杨得志、周士第、李志民等人也调到了一野,上将的人数达到了13人。
↓↓↓邓小平、刘伯承合影第二野战军,在八路军时期多是129师的底子。
不说解放战争时期,就是在抗战时期,也是星光灿烂,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政训处副主任是上将宋任穷,参谋处长是上将李达。
下面的386旅更牛,旅长陈赓是大将,副旅长陈再道是上将,政训处主任王新亭是上将,参谋长李聚奎也是上将,团级干部还有谢富治上将、王近山中将。
二野的最前身是红四方面军,出猛将最多,比如许世友就是其中一个,还有几个过早牺牲的比许世友更猛,比如余天云。
不过,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红四方面军在授衔时有点压低了。
不过,二野还是出了不少大人物的,元帅有刘伯承,大将有陈赓、王树声,上将也出了10位:李达、陈锡联、谢富治、阎红彦、郭天民、宋任穷、杨勇、苏振华、王宏坤、陈再道。
搞好“山头平衡”——共和国首次将帅授衔
搞好 “ 山头平衡 "
— —
口军 毅
共 和国首次将 帅授 衔
15 9 5年 9月 2 7日下 午 5时 ,中南 海 怀 仁堂 举 行 了授 衔 典 礼 , 这 是 中国人 民解 放 军第 一 次 实 行 军衔 制 。5 4年后 的今 天 , 回顾 那 段 特殊 的历 史 , 我们 发 现 , 个 名 单 的 出炉 , 这 既非 纯 粹 的论 资 排 辈 ,
自红 二方 面军 。
几个重要时期 的表现, 也是影响因素 。 曾任红二方面军副总指
挥的萧克 , 本来有资格入选大将 , 但他在长征 中斗争张 国焘 时保持
了沉默 , 为 毛泽东 认 为其 “ 历史 上 不 正派 ” 成 在 的主要 原 因之 一 。 在
上将 中名列榜首 , 或许并没有表明其戎马生涯 的真正价值。 授衔前 毛泽东曾亲 自找他谈话 , 他说 , 对 把你放 在这个位置上 , 别人就不 好说什么了 . .
许 光达 在 得 知 自己将 被授 予 大 将 军 衔 的 消息 后 ,还 曾主 动 给 毛泽 东 等军 委 领 导写 了一 份 “ 衔 f请 l” “ 感 谢 主 佰 和军 委领 降 f 1 :我 f 5
导对我的高度器重。高兴之余 , 惶惶难安 .我扪心 白问 : . 论德 、 、 才
红一方面军授衔人数多,不只是山头的因素,坚韧的信念是根源
红一方面军授衔人数多,不只是山头的因素,坚韧的信念是根源在新中国首次授衔的过程中,出自红一方面军的将领最多。
与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陕北红军和南方三年游击队相比,它并不是一个最大的山头。
很多人觉得: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他们代表中央,受到的“照顾”多。
不可否认,红一方面军授衔将领多和山头有一定的关系,可不是全部,他们在中国革命的进程中展现超乎常人的必胜信念才是根源。
左起:粟裕、黄克诚、谭政、萧劲光中央红军在长征之前有8.6万余人,抵达陕北时仅有7000余人。
无论是惨烈的湘江之战,还是翻雪山、过草地,损失的人员都不仅仅源于战斗伤亡。
主席曾经说过:“'草地分兵’是人生最黑暗的时刻之一”,而红五军团就是在这时“转投”红四方面军麾下。
红五军团的前身是宁都起义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归红一方面军的建制。
当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以后,两支部队被混编成左右两路大军向北挺进,建立川陕甘根据地。
其中,红五军团与红四方面军的红九军、红三十一军、红三十三军被编为左路军,由张国焘指挥。
时任红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由于红一方面军在经过湘江之战后损失巨大,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兵力,都远无法和兵强马壮的红四方面军相比。
于是,张国焘有了另立“中央”的打算。
他非但拒绝左路军继续北上,还电令右路军迅速南下,企图分裂红军。
按照常理来说,红五军团出自红一方面军,他们应该以红一方面军的命令为第一选择,就好像徐向前率领的红四军和红三十军(左路军)一样。
当徐向前接到张国焘的电报后,经过一番痛苦的选择后,最终率领部队南下,离开红一方面军。
然而,红五军团却没有这样做,他们跟随红四方面军南下四川,并且和红三十三军合编成红五军。
红军时期的徐向前从当时的历史环境出发,我们不能太过苛责红五军团的将士。
但是,他们至少缺乏对革命胜利的信心,或者说缺乏在中央的领导下取得胜利的信心。
在“十大元帅”中有7位出自红一方面军(除贺龙、陈毅、徐向前),在“十大将”中有6位出自红一方面军(除粟裕、徐海东、王树声、许光达,徐海东代表陕北红军或红25军),他们都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也都是坚定的追随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放军历史上各个“山头”形成的来龙去脉山头是根据地的俗称,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军是由大大小小的山头组成的,这和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颇有相似之处,其间分化组合,关系非常复杂。
下面我把我军各山头的形成情况作一简单介绍,希望能对爱好军史的朋友有所裨益。
山头的形成分三个时期,红军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
一、红军时期红军时期是我军的初创时期,大大小小的山头数不胜数,其中,除琼崖红军一直坚持到全国解放以外,其他山头都逐渐合并,最后形成了四大山头: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陕北红军。
其中大山头里面又有小山头。
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有三大主力军团:1军团、3军团、5军团。
先说5军团,该军团前身是国民党西北军26路军,1931年在宁都起义参加了红军。
后来一、四方面军长征途中会师后,该军团划归张国焘指挥,后来参加西路军,在甘肃被马家军全部消灭,该山头遂不存在。
5军团出的最高级人物是当过副总理的姬鹏飞和副总长李达上将。
下面详细说说1、3军团。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发动了秋收起义,建立了工农革命军一军一师,起义部队由武汉国民警卫团、安源矿工和萍、浏、澧的农军组成。
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部上了井冈山,又收编了王佐袁文才的地方武装,这是毛泽东的最基本部队。
罗荣桓元帅、谭政大将、宋任穷、张宗逊、陈士榘、陈伯钧、黄永胜上将都是参加过秋收起义的。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王尔琢率领南昌起义残余部队,发动了湘南暴动后,也来到井冈山。
这支部队出了朱德陈毅林彪三个元帅和粟裕黄克诚一个半大将,还出了6、7个上将。
两支部队会合后成立了红4军,下辖3师8团,但只有两个团是主力,即秋收起义部队的31团和南昌起义部队的28团。
后来红4军(28团为核心)、红6军(黄公略组建的江西地方部队)、红12军(31团为核心)扩编为红1军团。
1928年7月,彭德怀发动平江起义,建立红5军,12月来到井冈山与朱毛会师。
后来,红5军加上李灿的红8军(原5军5纵队加上程子华大冶兵暴部队组成)发展为红3军团,再后来,邓小平发动百色起义建立的红7军在张云逸大将带领下也加入了3军团。
由于毛彭在井冈山时就心有芥蒂,影响了1、3两个军团之间也互有不满,3军团出身的王平上将在回忆录中就谈到过1军团对3军团的歧视。
这件事影响很久远,直到59年庐山会议批彭德怀时,林彪还提出来过要彻底搞清1、3军团关系问题。
长征后期,成立陕甘支队,3军团合并于1军团,番号从此取消。
后来中央红军又成立了6、7、8、9、10军团,除10军团有方志敏山头的部队外,其他军团都是在上述山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另外还要说一点,中央本来曾决定将彭德怀的3军团扩编为红三方面军,但为彭德怀拒绝,他觉得部队太少,搭那么大的架子没意义,于是这个番号一直空缺。
红二方面军:二方面军实际上是到了长征即将结束时才成立的,开始时一直称为红2、6军团。
红2军团是贺龙的部队。
南昌起义失败后,贺龙没有象刘伯承、叶剑英那样到苏联留学,而是回到老家湘鄂西拉队伍,建立了红4军,后与洪湖地区周逸群、段德昌、许光达的红6军合并,建立红2军团。
这支队伍最多时曾达到三万人,但两任政治领导都起副作用,影响了部队的发展。
先是邓中夏来贯彻立三路线,使部队遭到极大损失;后来的夏曦贯彻王明路线,更是乱杀一气,怀疑一切,弄的人人自危,6军出身的领导干部几乎被杀害殆尽,一度全军团只剩下三个半党员:贺龙、夏曦、关向应和卢冬生,军团也缩编为红3军。
红6军团原是中央红军系统的,前身是红3军团的红8军和湘鄂赣地方部队红18军。
后来为了牵制敌人,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先期北上,由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从湘赣地区赶到湘鄂西与2军团会合,一起活动。
由于任弼时党内地位高,两个军团会,得以解决夏曦问题,挽救了红2军团的命运。
2、6军团与四方面军会师后,按中央指示,2、6军团加上罗炳辉的9军团(当时归属四方面军指挥,改称32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
红四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的前身是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六霍起义建立起来的鄂豫皖红军。
最早部分是黄麻起义余部组成的第七军,后改称11军31师;商南起义部队为32师;六霍起义部队为33师。
创始人吴光浩军长牺牲后,徐向前接任军长。
后11军改称红1军,许继慎任军长。
后来,1军与蔡申熙的15军(原3军团8军余部发展起来的)合并,改称红4军,旷继勋、徐向前先后任军长;同时,鄂豫皖又建立了一支新部队25军;不久,4军、25军合编为红四方面军,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委。
由于张国焘决策失误,队伍在鄂豫皖呆不住了,转移到了四川,在那里建立了川陕根据地,鼎盛时期有5个军,近10万人。
但使它如此强大究竟是谁的功劳,至今没有明确的评价。
一号人物张国焘先是叛变中Gong,后遭国民党唾弃,除了他在回忆录中自我标榜外,谁都恶心他,因此很少有人论及他的领导才能。
二号人物陈昌浩精明强干,但政治上有张国焘做主,军事上有徐向前指挥,而他后来指挥西路军时遭到惨败,使他的水平究竟如何让人颇有疑问。
前一段网上有一篇文章《红军中最大的冤案》,就是为陈昌浩抱屈,但该文章题目耸人听闻,内容华而不实,作者对党史军史了解不深,写作态度不够严肃。
三号人物徐向前是有军事才能的,但他是张国焘一手提拔起来的,究竟有多少自主权也很难说,连他的夫人被张逮捕杀害他都无法阻拦。
红一、四方面军长征中先联合又分裂,造成了两军的严重对立。
本来四方面军人多势众,但先是张国焘南下战略失败,随后西路军失败,两个军全部损失,只有李先念率领一小股部队逃出,连总指挥徐向前都是要饭才回到陕北的,这使得张国焘底气大虚,从此双方攻守逆转。
许世友等四方面军将领就是在红大上学时因为不满一方面军的歧视,才计划出逃回四川打游击的。
陕北红军:陕北红军从规模和影响上讲,不能与三大主力红军相提并论,但它在红军的存亡绝续上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说到陕北红军,不能不先提及鄂豫皖红军。
当初鄂豫皖红军主力西征四川时,留下了一小股部队红25军,由沈泽民、徐海东、吴焕先率领,在当地打游击,后来的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就是这支部队的。
但这支部队在蒋介石的重兵围剿下很难继续立足,于是在沈泽民牺牲后,由中央派来的军长程子华和徐海东等人率领也开始长征,并最先到达陕北。
到陕北后,他们发现那里有刘志丹的两块小根据地,于是两支部队合并,建立了红15军团,徐任军团长、程任政委、刘任副军团长。
正宗的陕北红军其实是很弱小的,但这支小部队却出了个大人物高岗,此人曾一度被毛泽东作为接班人培养,地位和刘、周并列。
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时,从出发时的八万人减少到八千人,1、3军团合并为1军团,于是15军团加入进来,组成了新的红一方面军。
当时的15军团兵强马壮,但徐海东坚决服从中央指挥,要钱给钱,要粮给粮,对中央帮助极大。
因此毛泽东一直很感激徐海东,称他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尽管他后来因伤病长期休养,没有工作,但55年授衔时仍排为第二大将。
二、抗战时期抗战时期,原来的四大山头逐渐演变为五大山头。
三大主力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原红一方面军改编为第115师,红二方面军为第120师,红四方面军为第129师。
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
下辖343旅,旅长陈光,为原1军团部队;344旅,旅长徐海东,为原15军团部队。
平型关战役后,林彪受伤出国,这支部队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由聂荣臻率领,建立了晋察冀军区,成了一个新的山头,即以后著名的华北山头。
“华北山头”这个词文革时曾很常用,杨余傅被打倒时开始批华北山头,一直批到九一三事件之后。
晋察冀军区除了聂荣臻从115师带去的基本部队外,后来又加入了两股,一股是原东北军吕正操部建立的冀中军区,另一股是李运昌建立的冀热辽军区。
第二部分主要是由罗荣桓、陈光率领的343旅,东出山东,建立了山东军区。
第三部分是344旅部队,后一分为二,一部由杨得志率领建立了冀鲁豫军区,另一部由黄克诚率领建立了苏北军区,皖南事变后该部加入了新四军。
120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政治部主任关向应。
下辖358旅,旅长张宗逊,为原2军团部队;359旅,旅长陈伯钧、副旅长王震,为原6军团部队。
由于贺龙过于看重统一战线,该师不注重建立根据地,一直发展缓慢,是几支部队中最弱的,该师建立的晋绥军区与其他几大根据地相比要小的多。
担任120师副师长是萧克一生最辉煌的时候,后来就不再得志了。
八路军中另外两位副师长聂荣臻和徐向前后来都是元帅,萧克却只授了个上将军衔,这主要是因为二、四方面军会师时,萧克支持张国焘,被毛泽东视为叛徒。
王树声尽管在一、四方面军会师时也坚决支持张国焘,但他本就是四方面军的人,各为其主,也不为过,毛泽东能原谅他,55年仍授他大将军衔。
而萧克是毛在井冈山的老部下,因此不能容忍。
129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政治部主任张浩(林彪堂兄)。
恢复政委制后,邓小平接替因病去职的张浩,担任政委。
下辖385旅,旅长王宏坤,为原4军部队;386旅,旅长陈赓,为原31军部队。
该师活动范围主要在晋冀鲁豫地区,以385旅为主建立了太行军区,386旅为主建立了太岳军区,还有陈再道的冀南军区,后来,115师的冀鲁豫军区也划归129师管辖。
原南方八省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新四军既包括原中央红军留下的部队,如陈毅部、粟裕部;也包括原红25军留下的部队,如高敬亭部;还有谁也不属的小部队,如闽东的叶飞部。
尽管它是个军,但级别只能与八路军的师平级。
这又形成一个新的山头。
不过,中央从八路军派出了大量部队加入新四军,使新四军的成分大为改变,后来,只有粟裕的一师和谭震林的六师是比较纯的新四军部队,其他几个师都是原来八路军的部队了。
还有个特殊情况:李先念的新四军五师,虽然名义上属新四军序列,但它归中央直接领导,其实是个小山头。
他的部队既不是由原南方游击队组成,也不是八路军部队南下,而是李先念从延安带一部分干部过去自己发展起来的。
到抗战后建立了中原军区,更明确脱离了新四军领导。
三、解放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原来的五大山头格局不变,但地域发生了巨大变化。
东北:抗战胜利后,中央原准备派林彪到山东军区接管老部队,但半路上改派他即刻出关,和国民党抢占东北地盘。
然后,山东军区的老部队(原343旅发展起来的)和新四军3师(原344旅发展起来的)从海路陆路分别进入东北,建立了东北根据地。
随后建立了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但这支部队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红一方面军山头了,高级指挥员里四方面军的干部很多。
程子华的冀察热辽部队原属晋察冀军区,但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部队隔断了两处的联系,该部队改隶东野指挥,即后来的13兵团,但该兵团被林彪视为异类,屡受排挤。
西北:彭德怀在党的“七大”后召开的华北工作会议上挨了一通批判后,不再让他上前线指挥作战了,只担任解放军的参谋长,协助毛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