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服装的发展与演变
论中国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论中国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服饰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特色。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服饰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变迁,承载着中华文明的记忆与情感,成为国际间最具特色的文化符号之一、本文将探讨中国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分析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
首先,中国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
在中国古代,服饰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和审美理念。
例如,黄帝时代的“衣冠礼乐”即标志着服饰对于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周朝的皇位继承者使用“龙袍”,象征着帝王的威严和权力;而汉代的服饰则更加注重细节和装饰品的运用,体现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多元化与开放性。
这些古代服饰的设计和制作技艺被后世传承并发展,为中国服饰文化的演变与壮大奠定了基础。
其次,中国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中国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能够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对中国服饰文化产生兴趣,并在自己的国家推广中国传统服饰。
这不仅有助于增进国际间的友谊与理解,也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其次,中国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助于推动中国服装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时装设计和制作技术不断更新,中国服装产业需要不断地寻求创新和突破。
传承和发展中国服饰文化可以为设计师提供丰富的灵感和创作素材,从而推动中国时装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此外,中国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民族文化,而服饰作为文化的重要表达形式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
传承和发展中国服饰文化不仅有助于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也能够促进中华民族的自身认同和文化自信。
最后,中国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各界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大对服饰文化的扶持力度,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机会,推动服饰设计教育与研究的发展。
中国服饰变化作文
中国服饰变化作文•相关推荐中国服饰变化作文(精选22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
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服饰变化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服饰变化作文篇1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各朝代服饰的款式、所用材料及颜色层出不穷,它们特点迥异,反映了所在朝代的文化、生活及审美上的差异。
可以说,朝代的更替史也是服饰的演变史。
先秦时期,已经有作为礼服的深衣和日常穿着的襦裙。
宽大的衣袖显得端庄大气,裙子长可及地,下摆呈喇叭状,行走时不露出脚裸。
到了汉朝,女子每层衣服的领子必须露出,层层叠叠超过三层,名叫三重衣。
隋代及唐初,妇女穿短衣小袖,紧身长裙,裙腰高,以丝带系扎。
唐代思想开放,多以纱罗为衣料。
纱罗“披帛”是当时的潮服,长两米以上,披搭在肩上和两臂间。
唐代妇女以微胖为美,裙子比较肥大。
明朝女装以淡雅朴素为时尚。
年轻女子通常在腰带上挂一根丝制“宫绦”,中间打环结,下垂至地。
从明朝起,衣服上开始出现了金属或玉制成的纽扣。
清朝,满族女子常穿长袍配马甲;而汉族女子则穿披风、袄裙。
民国时期,女性衣着变得越来越西洋化。
妇女服饰的最大特点是普遍穿着旗袍。
旗袍源于清末满族女性的旗装,后来受外国服装影响,式样不断创新变化。
旗袍作为女子的日常装束直到六十年代末。
到了现代,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妇女的服装更加多样化,穿着也更加随意,着重体现女孩子的个性美。
近年来,“中国风”的服饰逐渐登上了世界的舞台。
从这些美不胜收的服饰中,我们更加体会到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真可谓是“此衣只应中国有”。
真希望我们能把美丽的汉服重新再穿起来!中国服饰变化作文篇2看着大街上来来往往的人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穿着很时尚,服饰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变化多异,服饰也正所谓是与时俱进。
满清时代大马褂成了人们的便装,不管是富有还是贫穷都穿长袍,他们的区别在于富有的人用绫锣绸缎逢制衣服则贫穷的人用粗布剪载衣服,80年代初期年轻人穿起了喇叭裤,不管是男女都穿上了颜色不同的裤子!那时裤子的喇叭越大显得越时尚这都是年轻人所为的!现在我们想购买服饰而进商场后第一个感觉就是眼花缭乱,因为颜色各异款式新疑很适合现在年轻人,曾经人们的温饱是个问题时大家从不考虑服饰衣着打扮对他们来说是次要的,所以服饰上有补丁是很平常的事情,可现在不同了,年轻人讲究的是‘另类’是‘个性’。
中国的服装发展史
一,原始服饰原始服饰根据出土的骨针、骨锥等制衣工具想象复原的。
在纺织技术尚未发明之前,动物的毛皮是人们服装的主要材料。
当时还没有绳、线,可能用动物韧带来缝制衣服。
在山顶洞人的遗址及其它古墓里,层发掘出大量的装饰物,其中有头饰、颈饰和腕饰等,材料有天然美石、兽齿鱼骨和海里的贝壳等,当时佩戴这些饰物,可能不仅是为了装饰,也许还包含着对渔猎胜利的纪念。
二,夏商周服饰商周贵族服饰商周贵族服饰窄袖织纹衣、蔽膝穿戴展示图。
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但并不等于不存在篮、绿等冷色。
只是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
经现代科技分析,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根据出土玉人服饰复原绘制)东周男子服饰东周男子服饰矩领窄袖长衣展示图。
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变化。
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
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如图所示的样式。
这个时期的服装还没有扭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还挂有玉制的饰物。
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叫“绅带”。
另一种腰带以皮革制成,叫“革带“。
本图所系的为绅带。
三,战国胡服战国胡服战国时期的服饰有较明显的变化,比较重要的是胡服的流行。
所谓胡服,实际上是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服装,它与中原地区宽衣博带式汉族服装有较大差异,一般为短衣、长裤和革靴,衣身瘦窄,便于活动。
首先采用这种服装的赵武灵王,是中国服饰史上最早一位改革者。
短衣齐膝是胡服的一大特征,这种服装最初用于军中,后来传入民间,成为一种普遍的装束。
左图为穿窄袖短衣的杂技艺人(战国铜人,传世实物,原件现在美国华府弗里尔美术馆)。
中图为穿窄袖短衣胡服的奴仆(河北满城出土当户灯铜人)。
右图为戴冠、穿齐膝窄袖胡服的男子(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出土战国铜人)。
楚国贵妇服饰楚国贵妇的直裾单衣绣罗单衣及刺绣纹样(湖北江陵马砖一号楚墓出土实物)。
中国服饰的变化
从古至今,服装的变化服装是社会政治气候、经济基础的晴雨表。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政治的发展,人们的衣服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们的衣服从古代到现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面我就具体介绍一下我们的服装从古至今的变化1、秦汉时代在中国服色是一个重要阶段,也就是将阴阳五行思想渗进服色思想中,秦朝国祚甚短,因此除了秦始皇规定服色外,一般的服色应是沿袭战国时代的习惯。
也就是说,经济方面的影响并不是很大,政治、文化的发展影响很深,五行、战国时期的文化,影响了秦汉时期的服饰、着装。
男服服饰秦始皇规定的大礼服是上衣下裳同为黑色祭服并规定衣色以黑为最上,又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着绿袍一般庶人着白袍。
女服服饰秦始皇喜欢宫中的嫔妃穿着漂亮的及以华丽为上。
由于他减去礼学,对于嫔妃的服色,是以迎合他个人喜好为主。
不过基本上仍受五行思想支配。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有两种形式:一为汉族服式,承袭秦汉遗制;一为少数民族服饰,袭北方习俗。
汉族男子的服饰,主要有衫。
衫和袍在样式上有明显的区别,照汉代习俗,凡称为袍的,袖端应当收敛,并装有祛口。
而衫子却不需施祛,袖口宽敞。
衫由于不受衣祛等部约束,魏晋服装日趋宽博,成为风俗,并一直影响到南北朝服饰,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尚。
从传世绘画作品及出土的人物图像中,都可以看出这种情况。
除衫子以外,男子服装还有袍襦,下裳多穿裤裙。
可以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服装也是受到了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经济方面,中国开始与西北、北方的联系日渐频繁,经济贸易联系日渐密切,政治方面、文化方面,同时也受到了影响,中国与少数民族的联系,使得在保留传统的服饰的条件下,又借鉴了少数民族的服饰,使得中国的衣服种类开始多样化3、唐朝时期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尤其是贞观、开元年间,政治气候宽松,人们安居乐业。
唐朝的京师长安,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中心。
在古城西安,雁塔晨钟、草堂烟雾、灞柳风雪、骊山晚照、华岳仙掌、碑林石刻仿佛还萦绕着袅袅的盛唐之音。
中国服装发展历程
衫:衫较襦长,多指丝帛单衣,质地轻软,与可夹可絮的襦、袄等上衣有所区别, 也是女子常服之一。。
裙:这是当时女子非常重视的下裳。制裙面料一般多为丝织品,但用料却有多少 之别,通常以多幅为佳。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上身仅着抹胸,外直披 纱罗衫,致使上身肌肤隐隐显露。如周昉《簪花仕女图》,以及周濆诗:“惯束 罗裙半露胸”等诗、画即似描绘这种装束,这是中国古代女装中最为大胆的一种, 足以想见唐时思想开放的时代背景。除此之外,武则天时还有将裙四角缀十二铃 的,行之随步叮当作响。 裙色可以尽人所好,多为深红、杏黄、绛紫、月青、草绿等,其中似以石榴 红裙流行时间最长。唐中宗时安乐公主的百鸟裙,更是中国织绣史上的名作。
辽代
元代是由蒙古人统治,所以元代的服饰也比较特别。 蒙古人多把额上的头发弄成一小绺,像个桃子,其 他的就编成两条辫子,再绕成两个大环垂在耳朵后 面,头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质孙服」 是较短的长袍,比较紧、比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 褶,这种衣服很方便上马下马。
元代的贵族妇女,常戴着一顶高高长长,看起来很 奇怪的帽子,这种帽子叫做「罟罟冠」。她们穿的 袍子,宽大而且长,走起路来很不方便,常常要两 个婢女在后面帮她们拉着袍角,一般的平民妇女, 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双 袖呈胡状 。 (3)夹衣衣长及膝,交领、右衽、直裾,上衣与下
裳相连。
战国早期铜人,身穿圆摆 缺襟上衣,多褶裙
春秋战国时期的素纱锦衣
四、秦汉服饰
西汉建立时基本上沿用秦朝的服制 ,但是
汉初服饰,与民无禁。西汉虽有天子所服第八诏令的服饰制度,但也 不甚明白,大抵以四季节气而为服色之别,如春青、夏赤、秋黄、冬 皂。
半臂与披帛:这是襦裙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半臂似今短袖衫。披帛,当从狭而 长的帔子演变而来。后来逐渐成为披之于双臂、舞之于前后的一种飘带了。这种 古代仕女的典型饰物,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但至隋唐盛行当无置疑,在留存至 今的壁画与卷轴画中多处可见。
2024年中国服装行业市场研究报告
一、行业总体情况分析2024年中国服装行业经历了一系列重要的发展和变革。
在整个市场中,消费升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成为主要的驱动力。
此外,随着新兴技术的不断出现,如智能穿戴设备和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也对行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市场规模和增长分析根据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服装行业的市场规模约为6000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增长了10%左右。
这一增长主要归因于消费者对高品质、时尚和个性化服装的追求。
同时,随着经济的稳定增长和中产阶级的不断壮大,消费者的购买力不断提升,进一步推动了市场的扩大。
三、市场竞争格局分析中国服装市场竞争激烈,品牌众多。
一方面,国内知名品牌如SEPTWOLVES、UR、ONLY等仍然保持着较高的市场份额。
另一方面,国际知名品牌也在中国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如ZARA、H&M等。
此外,电商平台的兴起也使得很多新兴品牌通过网络渠道进入市场,并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传统实体店铺的地位。
四、消费人群分析随着消费者对品质、时尚和个性化的需求不断提升,服装市场的消费人群也呈现多元化趋势。
一方面,年轻人成为了市场的主要消费群体,他们更加注重时尚、个性和品牌。
另一方面,中老年消费者的购物欲望也在不断增强,他们更加关注品质和舒适度。
五、新兴技术的影响新兴技术在中国服装市场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智能穿戴设备如智能手表、智能鞋等成为了消费者的新宠,为市场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同时,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也使得消费者更加方便地购买服装,并为新兴品牌提供了更多的销售机会。
六、挑战和机遇中国服装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市场竞争激烈,不少品牌面临着同质化和价格战的竞争压力。
其次,消费者的购买习惯和消费行为也在不断变化,品牌需要不断调整策略以适应市场需求。
然而,市场也存在一些机遇,如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消费对品质和个性化的追求等,为品牌带来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七、发展趋势展望展望未来,中国服装行业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中国古代各朝服饰的特点及发展
1、奴隶的简单遮身衣物. 通常是圆领衣,上下相连,中间以绳缚之,衣长不及踝 ,头部皆不加饰物.
2、平民或小奴隶主. 他们的衣着较为讲究,一般是上身着衣,下身着裳.衣 长多至膝盖上下,但后裾却长至足部,腰间系带.衣上 多无纹饰.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国后,先是禁 胡服、胡语、胡姓,继而又以明太祖的名义 下诏:衣冠悉如唐代形制。明朝的皇帝冠服、 文武百姓服饰、内臣服饰,其样式、等级、 穿着礼仪极为繁缛。就连日常服饰,也有明 文规定。
女子冠服制度更完备。有一种特殊式样的帔子,其形美如彩霞,名“霞帔”。与“凤冠”一 起成为最具代表性的贵妇礼服,一般的平民女子,在出嫁时穿戴凤冠霞帔。明代上襦下 裙的服装在年轻妇女中间,加一条短小的腰裙便活动。上襦为交领、长袖短衣。裙子的 颜色,初尚浅淡。裙幅初为六幅,后八幅,腰间有很多细褶,行动辄如水纹。
秦代服制与战国时无大差别,保持 中国服饰深衣的基本形制。西汉男 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不论单、 绵,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缝连为 一体,上下依旧不通缝、不通幅; 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及内衣,其领袖 缘一并显露在外,成为定型化套装。 下着紧口大裤,保持“褒衣大裙”风 格。
汉代有了舆服制度。史书列有皇帝 与群臣的礼服、朝服、常服等20余 种。服饰上的等级差别已十分明显。 主要表现在:冠服在因袭旧制的基 础上,发展成为区分等级的基本标 识;佩绶制度确立为区分官阶的标 识。
宋代北方大片土地沦为女真族贵族统治领地,服饰 文化也因其政治和经济因素而发生交互影响。 宋代妇女的日常服饰,大多上身穿袄、襦、衫、背 子、半臂,下身束裙子、裤。其面料为罗、纱、锦、 绫、绢。尤其是裙子颇具风格,其质地多见罗纱, 颜色中以石榴花的红色最注目。褶裥裙也是当时裙 子中有特点的一种,有六幅、八幅、十二幅不等, 贵族妇女着裙的褶裥更多。
我国历代服饰的特色和来历介绍
我国历代服饰的特色和来历介绍我国历代服饰的特色和来历丰富多彩,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变迁。
以下是对我国历代服饰的介绍:1.远古时期:特色:服饰的起源主要是出于实用,原始人类使用兽皮和树叶等来遮盖身体,保暖御寒。
来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逐渐发明了骨锥和骨针,从而创造了原始服装。
约5000年前,中国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人们开始用麻布做衣服。
2.先秦时期:特色:服饰开始有上衣下裳之分,同时出现了“深衣制”,即上衣下裳连接在一起的形式。
来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积累,人们对服饰的需求不再仅仅是实用,开始注重装饰和礼仪。
3.秦汉时期:特色:服饰日益讲究,着装华丽,尤其注重服饰的礼仪性。
来历:生产力的发展和统一国家的形成,使得服饰有了更多的变化和创新。
4.魏晋南北朝时期:特色:传统的深衣制在妇女中间尚有人穿着,同时受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中原男子开始流行上衣和裤装。
来历:这一时期的政治动荡和民族交融,使得服饰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5.隋唐时期:特色:无论官服还是民服,都表现出开放的思想和开拓的精神,充分反映了鲜明的时代性。
来历: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经济繁荣、文化交流频繁,这些都在服饰上得到了体现。
6.宋元时期:特色:宋朝的服饰质朴简洁,元朝则因民族矛盾尖锐,服饰风格有所改变,男子的袍服多为宽绰,女子的服饰则受到蒙古族文化的影响。
来历:这两个时期的社会变迁和民族交融都对服饰产生了深远影响。
7.明清时期:特色:明朝的服饰继承了前代的特点并有所创新,清朝则因满族统治,服饰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女子的旗袍成为了标志性服饰。
来历:这两个时期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使得服饰有了更多的变化和发展。
8.近代至现代:特色: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的服饰开始与国际接轨,注重个性化和时尚感。
来历:近代以来的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以及全球化的影响,都使得中国的服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总的来说,我国历代服饰的特色和来历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变迁。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服饰演变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服饰演变中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服饰文化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服饰风格经历了多次演变,呈现出了多样的面貌。
本文将探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服饰演变,从古代到现代,逐步展示出中国服饰文化的丰富多彩。
1. 古代服饰古代中国的服饰以华丽而庄重为主,展现出古老的文化特色。
最早的服饰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陶文化,其特点是简单朴素,主要由兽皮裙和动物骨饰物构成。
而到了商周时期,服饰开始呈现出不同的等级和地位。
贵族们穿着华丽的服装,身披华贵的龙袍和玉佩,象征权威和尊荣。
而普通人则穿着简单的衣袍,以示朴素和谦逊。
2.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服饰风格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服饰的款式和材料得到了更多的改良和创新。
尤其是女性的服饰,在唐宋时期开始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
长袖宽袖、襦裙和蓝裙成为当时女性流行的着装风格,而汉服也开始逐渐流行起来。
3. 明清时代明清时代是中国服饰演变的另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服饰文化最为华丽和精致的时期。
在明朝,男性的服饰注重宽大和庄重,常常穿着宽袍大袖的长衫。
而女性则注重姿态和婀娜多姿,穿着华丽的旗袍或者褙子,搭配丰富的发饰和首饰。
到了清朝,服饰开始相对保守和端庄,丝绸和刺绣的运用使得服饰更加精致和华美。
4. 现代服饰近代以来,中国的服饰文化也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尤其是20世纪以后,中国的服饰风格不断与西方的时尚潮流相融合,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现代中国人的着装更加注重舒适和时尚,西装、连衣裙、牛仔裤等成为大众的日常服饰。
同时,中国传统服饰也逐渐回归潮流,成为时尚界的一大亮点。
总结: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服饰演变,展示了中国服饰文化的丰富多样和历史传承。
从古代的华丽和庄重到现代的时尚与个性,中国服饰文化一直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无论是古代的龙袍、唐宋的汉服,还是现代的西装和连衣裙,都代表着不同时期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精神。
中国民族服饰演变
汉服的形制:
中
中
衣
单
中
汉服主要由衣衫、裙、裤、袍、袴 裤
组成,民族服装发展至当代已无阶
级、朝代区分。
根据穿着的不同一般分为: 衣裙制、衣裤制 根据剪裁方式的不同分为: 通裁制、分裁制
中
中
——————————————— 衣衣中ຫໍສະໝຸດ 中中衣:裙
裤
汉服衬衣的统称,
穿在内衣与外衣之间 , 具体有中衣、中裤、中裙、中单 起护体、保暖、整形的作用。 主要为白色,也可以是其他素色
春秋战国服饰
春秋战国时期,上层社会大体流 行深衣和胡服。
战国白玉人像,头戴冠,两侧有 组缨下垂系于颌下,脑后辫发上 挽,包入冠内;身穿窄袖长袍, 腰系带,足穿鞋。春秋除胡服之 外,还有一种服式,叫“深衣”。 深衣不同于上衣下裳,是一种上 下连在一起的服装,这种服装在 社会上影响很大,不论贵贱男女、 文武职别,都可以穿着深衣。胡 本图为戴冠、穿宽袖服装的官员 服便于骑射,诸国战士皆衣之。
秦汉服饰
汉代因为织绣工业 很发达,所以有钱人 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 漂亮的衣服。一般人 家穿的是短衣长裤, 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 ﹝粗布做的短衣﹞。
汉朝的妇女穿着有 衣裙两件式,也有长 袍,裙子的样式也多 了。
汉代男子的曲裾深衣 秦汉妇女的曲裾深衣
魏晋南北朝服饰
魏晋时期妇女服装 一般上身穿衫、袄、 襦,下身穿裙子, 款式多为上俭下丰, 从而打到俊俏潇洒 的效果。
东周男子服饰
本图为窄袖织纹衣穿戴展示图 (根据出土铜人服饰复原)。
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服制而 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 略为宽松。
这个时期的服装还没有钮扣, 一般腰间系带,有的在腰上还 挂有玉制饰物,腰带主要有两 种:一种是丝织的为“大带” 或叫“绅带”、另一种是皮革 制成的为“革带”。这种服装 为矩领,领、袖、襟、裾均有 缘饰,肩上有披肩,腰系绦带, 并在右侧挂玉佩。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特点与演变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特点与演变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人们不断探索历史的长河。
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以其丰富多彩的形态、独特的造型设计和艺术性而备受关注。
在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是社会等级、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本文将分析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特点和演变。
一、特点1.服装种类丰富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特点之一是服装种类极其丰富,种类繁多、不断变化。
中国古代从商周时期至民国时期,服装款式、形状和颜色均有所不同。
深受人们喜欢的汉服、唐装、宋装等传统服饰依旧被广泛流传,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2.服饰的设计与制作技艺精湛中国古代服装设计和制作从古至今一直保持卓越的传统,工艺技术一直被视为国宝级别。
无论是服饰的纺织工艺还是服装的细节处理,均表现出了极高的技艺水平。
反复细心的马鬃绣、金银贴花、各种手工编织等技法展现出了古代工艺美术的魅力。
3.服饰充满象征性和神秘感中国古代服饰中的纹样、图案和颜色常常被赋予了文化、宗教、政治等多重意义,不仅是各个时期装束的特色之一,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精髓的体现。
二、演变1. 商周时期和战国时期的服饰商周时期和战国时期服饰设计和制作趋于简单、自然。
战国时期的服装更为讲究,女性的服装发生了重大改变,开始有了对比色。
河洛文化的影响下,女性服装逐渐由单件衣服结构演变成上下两件改为“右衽服”。
2. 秦汉唐三朝时期的服饰秦、汉时期服饰既有当地风俗的特点,又在其基础上发挥了华夏文化的精髓。
唐代时期,服饰制作技术大大提高,丰富多彩的成衣开始得到普及,传统汉装迎来了最盛大的时期。
3. 元代服饰与前代相比,元代服饰变化最明显,尤其在外貌、触感和图案上有大量创新。
元代服装走向多样化,产生了诸多新品类,游牧民族进入中原也促成了互相借鉴,裙子被普遍地加入到各种服饰之中。
元代服装质地上也出现了创新,做裙子用棉花变为兽皮,颜色也有大胆尝试。
中国各朝服饰特点及发展研究报告
中国各朝服饰特点及发展研究报告中国各朝服饰的特点及发展研究报告一、前言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多样的服饰文化,每个朝代的服饰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审美观念,也代表了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
本报告旨在对中国各朝服饰的特点及其发展进行研究。
二、古代服饰的基本特点古代中国的服饰以华丽、多样化而闻名,主要特点包括:注重礼仪,讲究色彩和纹饰的适度,注重面料的质地和柔软度等。
三、汉朝服饰的特点及发展1. 特点:汉朝服饰以华丽、宽松、富有浓重东方韵味而著称。
男性:长衫、袍子、对襟衣,主要特征是宽袖、下摆长,以紧身裤为主,注重装饰和面料质地。
女性:长衫、裙子,绑发饰等,突出了女性柔美和婉约的特点。
2. 发展:后来的汉朝服饰经历了战国风格与西域文化的融合,逐渐出现了中原服饰和西域服饰的交融,增添了异域风情。
四、唐朝服饰的特点及发展1. 特点:唐朝服饰以宽松、宽袖为主要特点,注重面料的光泽和质地,带有浓厚的中亚和中东风格。
男性:常穿袍子、长衫,以及头巾和帽子等,注重装饰性和舒适度。
女性:主要服装是长衫、长裙,喜欢佩戴头饰、耳环、项链等,体现了女性的婉约和骄傲。
2. 发展:唐朝之后,服饰风格逐渐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融合了宋、元、明等朝代的服饰元素,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唐朝服饰风格。
五、明清时期服饰的特点及发展1. 特点:明清时期的服饰以华丽、规矩、严肃为主要特点,注重礼仪和等级差别的体现。
男性:常穿对襟长袍、长衫,喜欢佩戴帽子、腰带等,以体现男性的威严和地位。
女性:常穿褙子、襦裙等,注重纹饰和配饰的繁复,以突显女性的美丽和高贵。
2. 发展:明清时期服饰逐渐趋于保守和规范,但同时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导致出现了一些与传统服饰不同的新款式和款型。
六、现代服饰的特点及发展现代中国的服饰多样化,几乎包括了各个国家和民族的特色和风格,越来越注重个人的审美和时尚感。
七、结论中国各朝服饰的发展中,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和融合。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服饰的变化
• 萝卜裤:是一种高腰、宽松、收脚、裤筒 似萝卜的裤子。自80年代后期,“小虎队” 席卷而来,三个翩翩美少年穿着萝卜裤与 白衬衫,跳着轻快的舞步。很快,校园里 的男生全都穿起了萝卜裤,双手插在裤兜 里,如果用白色的萝卜裤搭配白色上衣, 更觉得自己就是“白马王子”。
蝙蝠衫
• 是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流行 的一种服装。当时,一部名 叫《霹雳舞》的美国歌舞片 成了青年人的“流行风尚 标”,影片里的演员身上穿 着蝙蝠衫,一遍遍模拟擦玻 璃或者外星人行走动作的情 景,成为了当时年轻人追逐 的偶像。那袖子大得出奇夸 张,跟衣服侧面连在一起, 张开双臂,形似蝙蝠的蝙蝠 衫,一时间,成了那个年代 颇具代表性的流行服装,并 且引发了后来一系列肥大衣 服的流行。
西装
蛤蟆镜
• 其实就是太阳镜的一种,由于其夸张的造型而被人形 象地戏谑为蛤蟆镜。改革开放初期,国门打开,复苏 的社会,中国人的生活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蛤 蟆镜等装扮动摇了中国人数十年的整齐划一和单调乏 味,成了年轻人流行文化里最初的冒险,“引领时代 新潮流”。
健 美 裤
• •
1982年夏天, 一种一开到 底,钉上大 扣子的布裙 悄悄流行, 随后,又出 现了一种黑 色紧身踩脚 裤,一时间 风靡大街小 巷,女人们 几乎人手几 条甚至多条。 因为面料舒 适,有弹性, 类似舞蹈裤, 因此更多人 叫它“健美 裤”。
追求时尚潮流的风向标。百姓衣着服饰一改过去“从众”和
“趋同”的心理,变得色彩斑斓,令人目不暇接。吊带衫、 迷你裙、松糕鞋、透明装、露背装、露脐装、乞丐服……人 们的服饰日益多样,穿着日益优雅,表情日益生动,显示出
一种开放的精神与心态。一位来中国访问的波兰记者撰文写
道:“几年或十几年前,北京是一个灰色的城市,有人甚至 称它为‘世界的农村’,人们的穿着既单调又一律……如今 大街上到处可见穿着入时、欧式打扮的姑娘,使北京有一种 令人应接不暇的特殊美感。”
浅析中国古代服饰的廓形演变及对现代服饰设计的影响论文
浅析中国古代服饰的廓形演变及对现代服饰设计的影响论文浅析中国古代服饰的廓形演变及对现代服饰设计的影响论文服装的廓形是指服装款式造型的外部形态,是造型的一种标达方式。
廓形是款式设计的基础,它进入人们视觉的强度和速度高于服装的内轮廓,最能体现流行及穿着者的个性、品味,是服装款式造型设计的根本,也最能反映服装的美感。
一、历代服装廓形分析1.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我国奴隶制解体的时期,同时又是封建社会的开端。
整个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在急剧变化,对服饰也有明显影响。
此时列国割据,战争不休,宽衣博带不能适应战争的需要,因此被称为中国服装史上最早的一位改革者一赵武灵王首先在全国推行了“胡服骑射”,所谓“胡服”实际上是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服装,“上衣下裳”,特征是短衣、长裤、腰束郭洛带,用带钩,穿靴,便于骑射活动,便于运动。
“胡服”从图1-1、1-2可以看出服装的廓形是个矩形“口”,上衣廓形结构为简单的H型宽松结构,下裤的轮廓也是直筒型,远处乍一看服装整体造型就是矩形的结构,其直线型的外轮廓,给人的视觉呈现的是简练感,另外“胡服”不仅满足用的功能,也满足视觉美的呈现。
由于胡服紧身窄袖短衣,适合马上骑射需要,之后在各地盛行成为一种时尚。
春秋战国时期除了胡服以外,还出现另一种形制,即“深衣”,它不同于上衣下裳,是一种上下连在一起的服装。
深衣为长裙,肥袖,或窄袖,腰身合体,领子较宽,绕衣襟旋转向下,腰上束腰带。
“深衣”如图1-3、1-4,是该服饰的平面结构图,其廓形为梯形,即衣身上窄下宽有点H型的基础上扩摆成A型,可以更好的修饰体形,尤其对女性而言,束腰会更完美的呈现女性柔美的曲线,男性会显得风度翩翩,其制作簡便,深受大众喜爱,影响较大。
2.秦汉秦汉时期的男子服装以袍服为主,如上图2-1,袍服一直是秦汉时期的礼服也是后代男子的主要服饰,跟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大同小异,大体轮廓不变,在袖型上发生改变,袖型的腋下弧度拉长,之前的袖型是正梯形,现在的袖型是拉长了的梯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服装的发展与演变
-------中山装
【摘要】中山装是中国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先生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的基础上,结合了日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帖袋服装,被后人称之为中山装,此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山装大为流行,一度成为当时最受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之一,甚至民革中央向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题案中建议将中山装作为国家正式礼服之一。
【关键词】中山装;中国;服装;发展;文化
中山装是近代中国服装历史上的典型代表作之一,它不仅承载了中国传统服装的文化内涵,而且具备了现代服装的各种优点,这使得中山装表现出其独具一格的审美特征,这种审美特质的演变与形成与中山装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以及其不断发展的潮流趋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甚至我们可以通过中山装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了解当时中国近代服装发展的缩影,通过探讨中山装的审美特质,可以洞悉,在传统与现代的文化传承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艺术的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中山装已走过近百年的历史,它既是古老的,又是年轻的。
很多著名的人物如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都常穿着中山装。
由于中国著名政治人物毛泽东经常穿着中山装示人,所以西方人称呼中山装为“毛装”,但中国却从未有如此称呼;日本人称呼中山装为“人民服”。
这种服装及其衍生的变化服装,成为1980年代以前中国民众的主要服装样式。
今天中国和朝鲜的领导人在一些重要场合也会穿中山装。
它不但在我国,而且在国际上也产生很大影响,被列为“影响世纪的十大服装”之一。
一、中山装的文化(加粗)
(一)历史背景
1、中山装的产生
随着西方文明的大规模入侵,近代中国最深刻的社会思想变革随之开始。
辛亥革命以来,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如沿海的广州、上海,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行为开始逐步有意无意地向西方模仿学习。
男式服装在这一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西式西装、西裤、礼帽等出现在中国男性的着装上,逐渐取代传统的长袍马褂。
辛亥革命之后,服制问题引起了官、商、市民广泛的讨论;新政权建立之后,改革传统的特别是满清的冠服制度成为一种必然,但西装等西式服装并没有得到官、商界一致的认同;而汉族本身又并无能适应“民主、共和”思想的民
族服装流传下来。
所以,创制新的中国人的服饰成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中山装的样式
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的基础上,近现代中国国父孙中山先生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并被世人称为中山装,此后中山装大为流行,一度成为中国男子最喜欢的标准服装之一。
其上衣的左右上下各有一个带盖子和扣子的口袋,下身是西裤,关闭式八字形领口,装袖,前门襟正中5粒明纽扣,后背整块无缝。
袖口可开叉钉扣,也可开假叉钉装饰扣,或不开叉不用扣。
明口袋,左右上下对称,有盖,钉扣,上面两个小衣袋为平贴袋,底角呈圆弧形,袋盖中间弧形尖出,下面两个大口袋是老虎袋(边缘悬出1.5~2厘米)。
裤有三个口袋(两个侧裤袋和一个带盖的后口袋),挽裤脚。
很显然,中山装的形成在西装基本形成上又揉合了中国传统意识,整体廓形呈垫肩收腰,均衡对称,穿着稳重大方。
当中山先生穿起自己设计的、也是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装时说:“这种服装好看、实用、方便、省钱,不像西装那样,除上衣、衬衣外,还要硬领,这些东西多是进口的(当时这些东西多从外国进口),费事费钱。
”中山装由于具备好看、实用、方便等优点,所以一经孙中山先生提倡,就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3.中山装的文化意义
作为中国新的民族服装。
孙中山阐述该服装的思想和政治含义:衣服外的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前襟的五粒纽扣和五个口袋(一个在内侧)分别表示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学说(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还有监察权在领口(纽扣)和内侧(口袋),以彰显监察权的人民监督作用);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爱),衣领为翻领封闭式,表示严谨的治国理念;衣袋上面弧形中间突出的袋盖,笔山形代表重视知识分子,背部不缝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4.中山装的流行原因
20世纪50年代之前,中山装的社会认可程度是与当时的国家政治、国家权力密切联系的。
自孙中山先生率先穿用中山装,中国服装就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山装”时代。
革命是20世纪初几十年的政治时尚,中山装则在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时期成为服饰时尚。
在这一过程中,除了孙中山先生本人的政治威望和革命号召力之外,国家政治权力也给中山装的流行提供了强制力量。
中山装既保留了西装贴身干练的风格,又融入了中国对称凝重的格调。
它既根除了清代服制的封建等级区别。
体现了民主共和等思想。
中山装体现了传统到现代的过渡特征,而这种特征与当时中西文化融合和中国传统走向现代化的历史时期是相适应的。
所以中山装的流行是必然的。
5.中山装的衰退
20世纪50年代以来,大陆和台湾的政治、经济发展情况区别明显,但中山装基本上经历了相同的发展走向。
时至今日,大陆和台湾基本上趋于停止将中山装作为礼服使用。
中山装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发挥了积极的引导性与警示性的历史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也正是其历史性的政治作用的逐步散失,直接导致了中山装影响力的下降,以至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6.设计理念
中山装的最初款式:上衣为敞开式立领、前门襟、5粒明扣,3或4个暗袋,。
1922年中山装改为立翻领、7粒扣,下口袋为老虎袋。
又改款式:上衣为立翻领,有风纪扣;衣身三开片,前门襟,5粒明扣;4个贴袋,胸部两边一边一个腹部两边一边一个,各有袋盖及1粒明扣,上面2个袋盖成倒山形,上为平贴袋,下为老虎袋,左右对称;左上袋盖靠右线迹处留有约3cm的插笔口。
高档中山装,在袖口部位有3粒饰扣。
与中山装配套的裤,一般采用同料同色的西式裤。
7.中山装由于孙中山的提倡,也由于它的简便,实用;自辛亥革命起便和西服一起开始流行。
1912年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定为礼服,修改中山装造型,并赋于了新的含义。
立翻领(最早是立领),对襟,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
后片不破缝。
这些形制其实是有讲究的,根据《易经》周代礼仪等内容寓以意义。
其一,衣服前脸四个兜各代表立法、司法、行政、考试权,衣服的内兜代表弹劾权(检察权),而弹劾权是人民制衡权力集中的杀手锏。
这就是五权分立。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代表五族共和,分别是汉、满、蒙、回、藏。
其三,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爱)。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其五,衣领定为翻领封闭式,显示严谨治国的理念。
中山装是因孙中山先生率先穿用而得名。
在民国十八年制定国民党宪法时,曾规定一定等级的文官宣誓就职时一律穿中山装,以表示遵奉先生之法。
8.制作工艺中山装做工比较讲究,领角要做成窝势,后过肩不应涌起,袖子同西装袖一样要求前圆后登,前胸处要有胖势,四个口袋要做得平服,丝缕要直。
在工艺上可分精做和简做两种,前者有夹里和衬垫,一般用作礼服和裤子配套穿用,后者不加衬料,适合于日常作便服穿用。
中山装的优点很多,主要是造型均衡对称,外形美观大方,穿着高雅稳重,活动方便,行动自如,保暖护身,既可作礼服,又可作便装。
其缺点是领口紧、卡脖子等。
中山装素以其特有的沉着老练、稳健大方的风格吸引了广大的中老年人和海外华人的青睐,尤其是知识分子仍然视中山装为自己的日常服装。
在穿着时,要注意由中山装所传递出的意蕴与其人生态度相吻合,要把风纪扣弥合,有人图一时的舒适而敞开领扣,这样会使自己在众人眼里显得不伦不类,有失风雅和严肃。
【参考文献】
民革:建议中山装作为国家正式礼服(图) .凤凰网
民革中央:建议中山装作为国家正式礼服.搜狐
国庆60周年庆典之“八个想不到”.新华网
从《中西日报》看1904年的美国华人社会.香港中文大学.2006-2-25.
中山装起源之乱.南都周刊.2013-5-23[引用日期2014-03-7]
中山装的款式.中华国粹-民族服饰.2012-04-02[引用日期2014-03-7]
中山装“政治含义”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