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病诊断治疗与处置方案
炭疽防治应急预案
一、背景炭疽是一种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炭疽疫情,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组织机构1. 成立炭疽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指导、监督炭疽防治工作。
2. 设立炭疽防治指挥部,负责炭疽疫情的应急处置工作。
3. 设立炭疽防治专家组,负责炭疽疫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工作。
三、应急响应1. 疫情监测(1)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责任报告单位,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检疫人员、疾病控制人员、个体开业医生以及疾病监测信息管理工作人员为责任报告人。
(2)责任报告单位或责任报告人发现病人或者疑似病人时,城镇应于2小时、农村应于6小时内以电话或者计算机网络向当地疾控机构报告疫情。
2. 应急反应标准(1)发生一例及以上的肺炭疽病例;(2)一周内同一个学校、幼儿园、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三例及以上皮肤炭疽或肠炭疽病例;(3)一例及以上职业性炭疽病例。
3. 疫情处理(1)核实疫情:接到疫情报告后,当地疾控机构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对疫情进行核实,确定疫情等级。
(2)确定诊断:对疑似病人进行采样、检测,确诊后立即进行隔离治疗。
(3)封锁疫区:对疫区进行封锁,限制人员流动,防止疫情扩散。
四、应急处置措施1. 隔离治疗:对确诊的炭疽病人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疫情传播。
2. 流调溯源: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采样、检测,查找传染源。
3. 清洁消毒:对疫点、疫区进行彻底清洁消毒,消除传染隐患。
4. 预防接种:对易感人群进行炭疽疫苗预防接种,提高免疫力。
5. 健康教育:加强炭疽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防范意识。
五、保障措施1. 资金保障: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炭疽防治工作的资金投入,确保防治工作顺利开展。
2. 人员保障:加强炭疽防治队伍建设,提高专业人员素质。
3. 物资保障:储备足够的炭疽防治药品、消毒剂、防护用品等物资。
4. 技术保障:加强炭疽防治技术研究,提高防治水平。
浅析家畜炭疽病的诊断及防治
浅析家畜炭疽病的诊断及防治家畜炭疽病是一种由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导致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感染牛、羊、马、猪等家畜。
该病具有屠宰后传染性强、易引发人畜共患病等特点,因此早期诊断及防治十分重要。
一、诊断方法1.病史询问:对于临床表现有炭疽病症状的家畜,应当详细了解其发病时间、接触史、致病菌暴露史、接种史等,对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2.临床表现:家畜炭疽病症状常常呈急性发作,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精神抑郁、四肢无力、心率加快,同时皮下和黏膜处可见到疮疤、溃烂、皮肤出血等症状。
对于炭疽病的病畜,应当及时进行隔离,尽量避免交叉感染。
3.细菌学检查:采用病料进行炭疽病的细菌学检查,如培养法和直接涂片法等。
患部和死亡畜身上的分泌物、鲜血、组织、器官等均可以用作炭疽病的细菌学检查样本。
细菌学检查在炭疽病的诊断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4.免疫学检查:通过检测血清学指标,如血清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及补体结合试验等,可以对炭疽病进行免疫学诊断,并对炭疽病的流行病学和防治提供重要参考。
二、防治方法1.动物检疫:加强家畜炭疽病的动物检疫工作,对于疫区内和疫区外的家畜进行检疫,尽可能消灭隐患,防止疾病传播。
2.消毒措施:在疫点和隔离区,应当对车辆、工具、器材、设施、场地、人员等进行彻底消毒,以消灭病菌,防止病菌扩散。
3.疫苗接种:家畜炭疽病目前已经有相应的疫苗可供接种,可有效控制炭疽病的流行,对于高风险地区和高风险群体的家畜应当及时接种疫苗。
4.消毒剂治疗:在炭疽病的早期阶段,应当及时进行消毒剂治疗,如磺胺、氟喹诺酮、美洛昔康等。
消毒剂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患畜的生存率和治愈率,也可减轻病畜对人畜带来的危害。
总之,家畜炭疽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对于防止病菌扩散,保障家畜免遭病害,降低安全风险,维护畜牧业的发展和人民健康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炭疽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以及炭疽病的防治措施
炭疽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以及炭疽病的防治措施
炭疽病是由炭疽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感染动物和人类。
该病的临床表现、
诊断治疗以及预防措施如下:
临床表现:
1. 皮肤型炭疽病:最常见的类型,表现为皮肤上出现红色疱疹,逐渐变为疱疹,最后
形成具有黑色炎症坏死的溃疡。
2. 呼吸道型炭疽病:感染进入呼吸道后,表现为咽喉疼痛、发热、乏力、呼吸困难、
胸痛以及咳嗽等症状。
3. 胃肠道型炭疽病:主要通过食物、水源感染,表现为胃痛、恶心、呕吐、腹泻等消
化道症状。
4. 混合型炭疽病:同时感染多个部位,表现为上述各种症状的综合体。
诊断:
1. 临床症状: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比如出现皮肤溃疡、呼吸道症状或胃肠道症状等,进行初步诊断。
2. 实验室检查:通过检查患者的血液、体液或组织标本中的炭疽菌,可以确诊炭疽病。
治疗:
1. 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是炭疽病的主要治疗药物。
2. 疫苗:炭疽病疫苗可以预防感染,但需定期接种保持免疫力。
3. 支持治疗:对症治疗和抗休克治疗等,以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康复。
预防措施:
1. 个人防护:接触可能感染炭疽菌的动物时,应佩戴适当的防护设备,如手套、口罩等。
2. 食品安全:避免食用未加工或不洁净的动物制品,如肉类、牛奶等。
3. 动物防控:加强动物的疫病监测和控制,确保动物不患炭疽病。
4. 环境清洁:保持环境的清洁卫生,避免接触可能感染炭疽菌的污染物。
野生动物炭疽病的诊治
野生动物炭疽病的诊治野生动物炭疽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主要影响野生动物的健康和生存。
这种疾病由炭疽菌引起,可影响多种动物,包括大象、犀牛、大猩猩等。
炭疽病对野生动物群体的生存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对于炭疽病的诊治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野生动物炭疽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一、炭疽病的病因及传播途径炭疽病是由炭疽菌引起的一种重要传染病,其中最为常见的致病菌是白色念珠菌(Acremonium)、曲霉菌(Aspergillus)和黄曲霉(Fusarium)等。
这些病原菌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动物体内,引起疾病的发生。
野生动物之间的接触、食物和水源的污染也是炭疽病传播的一种途径。
炭疽病的临床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呼吸困难、食欲不振等。
一旦发现动物出现这些症状,就需要尽快进行诊断和治疗。
二、炭疽病的诊断方法1. 临床症状观察:动物出现呼吸困难、发热、咳嗽等症状时,需要及时进行观察,并立即进行相关检测。
2. 实验室检测:采集动物的血液、呼吸道分泌物等样本,送往实验室进行炭疽菌的培养和鉴定。
3. 影像学检查:通过X光、CT等影像学技术观察动物内部器官的情况,了解病变的范围和严重程度。
4. 分子生物学检测:采用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动物样本中的炭疽菌进行检测,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1. 抗生素治疗:目前野生动物炭疽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使用抗生素。
常用的抗生素包括氨苄青霉素、氯霉素、头孢菌素等,根据病原菌的敏感性和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选择。
2. 支持治疗:对于严重的炭疽病病例,除了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外,还需要对动物进行支持治疗,包括补液、营养支持、氧疗等。
3. 预防措施:在治疗的需要加强对野生动物的管理和监测,控制病原菌的传播,避免疾病的扩散。
四、炭疽病的预防措施1. 提高动物的免疫力:野生动物的免疫力是防止炭疽病的关键,因此需要通过合理的饲养管理、提供足够的营养和保证良好的生活环境来提高动物的免疫力。
2. 加强清洁消毒:定期对动物栖息地、饮水设施等进行清洁消毒,防止病原菌的滋生和传播。
炭疽病诊断治疗与处置方案
卫生部关于印发《炭疽病诊断治疗与处置方案(2005年版)》的通知颁布单位:卫生部卫医发〔2005〕49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有效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更好地指导医务人员开展医疗救治工作,我部委托中华医学会组织制定了《炭疽病诊断治疗与处置方案(2005年版)》。
现印发给你们,请在处置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遵照执行。
二OO五年十二月十四日附件:炭疽病诊断治疗与处置方案(2005年版)炭疽(anthrax)是炭疽杆菌(Bacillus anthracis)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
炭疽杆菌主要从皮肤侵入引起皮肤炭疽,使皮肤形成焦痂溃疡与周围脓肿和毒血症,也可引起吸入性炭疽或胃肠炭疽,均可并发败血症。
炭疽杆菌有可能作为生物武器被恐怖分子所利用,因而近年来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病原学炭疽杆菌是形体最大的革兰氏阳性杆菌,大小1~′ 3~5 μm,两端平截,呈链状排列,镜下形态呈竹节状,链的长短因菌株和细菌所在环境而异。
在人体、动物体内或特定环境条件下(于碳酸盐琼脂培养基上于5%~25% CO2下培养),该菌可形成荚膜,印度墨汁染色可见杆菌周围的透明环,碱性美蓝染色荚膜呈红色。
在体外环境下可形成芽胞,未游离的芽胞在菌体中央。
此菌无鞭毛,不运动。
该菌在普通培养基生长良好,最适培养温度为35℃~37℃,普通孵箱培养和CO2 孵箱培养均可,在厌氧条件下也能生长。
普通营养琼脂平板上形成的菌落为粗糙型,表面湿润,呈狮子头状,有的菌株在菌落一侧形成尾突。
于血琼脂平板上培养15~24 h,分离较好的菌落直径为 2~5 mm,扁平和微突起的菌落呈不规则圆形,边缘为波浪状,表面光滑。
培养物为黏性,当用接种环挑取时会形成立起的尾状突起。
炭疽杆菌不造成β-溶血,但在长时间融合,过度生长区可能见到微弱溶血现象,不能与β-溶血混淆。
低倍显微镜下菌落边缘呈卷发样,称为狮头样菌落。
该菌在纯培养菌接种肉汤培养的基培养特征为絮状沉淀生长,肉汤培养基不混浊。
浅析家畜炭疽病的诊断及防治
浅析家畜炭疽病的诊断及防治家畜炭疽病是一种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传染病,主要发生在牛、羊、猪等家畜身上。
其病原菌主要通过废水、污染的饲料或器具、皮肤伤口等途径传播,并给家畜的生产造成严重威胁。
正确的诊断和科学的防治措施对于控制家畜炭疽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家畜炭疽病的诊断主要通过临床症状、病理学检查和实验室分析三个方面来确定。
1. 临床症状家畜炭疽病的临床症状包括发热、食欲不振、消瘦、乏力、呼吸困难、发痒、淋巴结肿大以及皮肤表面的溃疡等。
这些症状是相对典型的,并且随着病情的加重而加重。
2. 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是家畜炭疽病的重要依据。
在死亡动物的尸检中,可以观察到内脏器官的变化,特别是发现多发性炭疽肿瘤和硬化淋巴结等。
还可以通过组织切片检查来确认是否存在病原菌的感染。
3. 实验室分析实验室分析是家畜炭疽病诊断的最终依据。
常用的方法包括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血清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
通过分离和鉴定病原菌,可以确定其对家畜炭疽病的致病性。
血清学检查可以通过检测抗原抗体的水平来确认感染情况。
分子生物学检测可以利用PCR技术快速检测炭疽病的存在。
家畜炭疽病的防治主要包括流行病学调查、隔离治疗和疫苗接种等措施。
1. 流行病学调查流行病学调查是了解炭疽病传播和发病机理的重要手段。
通过调查炭疽病的传播途径和病原菌的来源、传播途径等信息,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防止病情扩散。
2. 隔离治疗对于已经感染的家畜,应该摘除其与其他家畜的接触,进行隔离治疗。
要采取适当的药物治疗,通过使用抗生素来控制感染的病情。
3. 疫苗接种炭疽病疫苗是预防此病的有效手段之一。
目前市场上有多种疫苗可以使用,可以根据不同家畜的种类和情况选择适合的疫苗进行接种。
疫苗接种可以提高家畜的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家畜炭疽病的诊断和防治都需要综合运用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学检查和实验室分析等多种方法。
通过科学的诊断和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家畜炭疽病的传播,保障家畜的生产和养殖安全。
炭疽诊断治疗与处置方案
炭疽诊断治疗与处置方案炭疽是一种由于芽孢杆菌属细菌引起的严重感染病。
该病在人类和动物种群中广泛存在,可以通过接触受感染的动物或受污染的土壤或水源而传播。
炭疽的发病率可能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而上升。
诊断炭疽的诊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临床症状初期的炭疽感染症状类似于流感,包括发热、头痛、肌肉疼痛和全身不适。
但是,随着疾病的发展,症状变得更加严重,包括呼吸急促、胸痛、呕吐、腹泻和皮疹等。
检测医生可以通过对病人的血液或尿液等样本进行检测来确诊炭疽。
在实验室检测中,医生通常会查看细菌的形态,并使用荧光标记或DNA分析等技术来确定诊断结果。
治疗炭疽感染需要及时治疗。
治疗措施包括抗生素治疗对炭疽感染的治疗常常需要使用抗生素,通常情况下,医生会将抗生素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的方式进行治疗。
其他治疗抗菌药物并不能完全控制炭疽感染。
治疗者还需要采用其他措施来缓解症状和支持病人的免疫系统。
包括给病人提供适当的治疗、发热、止疼等辅助疗法。
处置方案如果发生炭疽感染,需要采取以下措施:报告鱼雷把话按下企业号中。
在字母中有4处被修改成了不同的字符,你需要把这些字符替换成原本的字母,找出原文。
隔离炭疽感染的患者应该被隔离。
在隔离期间,病人应该接受专业的护理和治疗。
消毒采取合适的措施对病人周围的环境进行消毒,以避免更多的感染。
接种疫苗提前接种炭疽和基因工程炭疽疫苗可以有效避免感染。
结语炭疽感染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因此任何人都应该采取预防措施来避免感染。
熟悉炭疽的症状和治疗方案是保护自己和他人免受该病的最佳方法。
如果您怀疑自己或他人可能感染了炭疽,应该尽快求助医生。
浅析家畜炭疽病的诊断及防治
浅析家畜炭疽病的诊断及防治家畜炭疽病是由炭疽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发生在牛、羊、猪等家畜身上。
炭疽病对家畜的健康和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对其进行及时的诊断和防治十分重要。
本文将对家畜炭疽病的诊断及防治进行浅析,希望能对养殖户有所帮助。
一、炭疽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1. 临床表现家畜炭疽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发热、食欲减退、体温升高、呼吸急促、粘膜苍白、乳汁减少等。
在发病初期,患病家畜可能出现结膜炎、鼻涕增多、呼吸困难等症状,随着疾病的发展,家畜的精神状态会逐渐变差,出现食欲减退、腹泻、体重下降等症状。
炭疽病还会引起家畜体表和内部器官的皮肤和黏膜损害,出现皮肤溃疡、溃疡性淋巴结炎、腹腔积液等症状。
2. 诊断方法针对炭疽病的诊断,首先要进行临床病史询问和症状观察。
可以通过病理学检查来确定诊断,例如体温检测、血常规检查、病原菌分离鉴定等。
家畜炭疽病的特点是发展迅速,因此诊断时应该及时进行,一旦怀疑病例出现,就应该立即进行相应检查和治疗,以防止疾病的扩散。
二、炭疽病的防治措施1. 疫苗预防目前,针对炭疽病的预防主要是依靠疫苗来进行,采用炭疽病疫苗可以有效地防止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在疫苗接种时,要选择正规的疫苗生产厂家,严格按照说明书的用法使用,保证有效的免疫效果。
2. 疫区隔离在炭疽病疫区,应及时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防止疾病的传播。
要对家畜的饲养环境进行加强管理,保持环境卫生,减少细菌传播的可能。
3. 加强饲养管理饲养户应该加强对家畜的饲养管理,保证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对家畜进行体检,及时发现病例并进行隔离治疗。
4. 合理饲料和饮水合理的饲料和饮水管理可以提高家畜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饲料和饮水中要避免受到污染,保证家畜的饮食健康和安全。
5. 严格消毒在饲养环境中,要经常进行消毒工作,对饲料槽、饮水器、圈舍等进行定期消毒,减少疾病传播的可能。
6. 抗生素治疗对已经患病的家畜,可以采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帮助家畜恢复健康。
浅析家畜炭疽病的诊断及防治
浅析家畜炭疽病的诊断及防治家畜炭疽病是一种由炭疽菌引起的常见且致命的传染病,炭疽菌是一种嗜酸性厌氧芽孢杆菌,能在土壤中存活,对多种哺乳动物和鸟类均有致病性。
炭疽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生,尤其是影响畜牧业的发展。
炭疽病对家畜的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对农民的经济利益造成巨大损失。
及时诊断和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家畜炭疽病的控制至关重要。
一、炭疽病的临床症状家畜炭疽病的临床症状具有多样性,不同类型的家畜受到炭疽病的感染,表现出的症状也会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炭疽病可分为皮肤炭疽、肠道炭疽、肺炭疽、脑膜炭疽等不同类型。
1. 皮肤炭疽:患有皮肤炭疽的家畜常常表现出皮肤溃疡、溃烂、感染等症状,局部组织肿胀、坏死,严重时还会出现败血症,甚至死亡。
2. 肠道炭疽:肠道炭疽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拉稀、腹泻、腹部胀气等肠胃症状,严重时甚至引起中毒性休克。
3. 肺炭疽:患有肺炭疽的家畜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粘液痰、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则可能导致呼吸衰竭。
4. 脑膜炭疽:脑膜炭疽的症状主要包括发热、抽搐、痉挛、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病情危重。
以上症状只是炭疽病的一部分,而且不同类型的炭疽病还可能出现其他症状,因此诊断家畜炭疽病需要进行综合分析。
二、诊断家畜炭疽病的方法1. 临床症状诊断:根据家畜的临床症状,结合其生长发育阶段和饲养环境,初步判断出是否患有炭疽病。
这一诊断方法一般是最常见的,但也容易造成误诊,因此需要结合其他方法来进行确认。
2. 实验室检测:通过实验室检测家畜身体组织或排泄物中的炭疽菌,包括培养、PCR 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来确诊是否患有炭疽病。
3. 血清学检测:利用家畜感染炭疽菌后产生的抗体,在血清学试验中检测抗体水平的变化,来诊断是否感染了炭疽病。
4. 影像学检测:通过X光、CT等影像学检测手段,观察家畜内部组织器官的情况,辅助诊断是否存在炭疽病的病变。
以上诊断方法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综合分析,确保准确诊断,尽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炭疽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
炭疽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炭疽(anthrax)是由炭疽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自然疫源性疾病,基本病理改变是受侵袭组织的出血性浸润、水肿和坏死。
主要是马、牛、羊等家畜罹患。
人感染后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局部皮肤坏死及特异性黑焦痂,以及周围组织的广泛非凹陷性水肿。
在病程中常伴炭疽杆菌败血症。
【诊断提示】1.流行病学注意患者的职业,与病畜及皮毛接触的程度等。
2周内有与病畜、畜产品的接触史。
2.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1〜5d。
短者12h,长者12d o根据病原菌入侵部位不同,临床分为以下类型。
(1)皮肤炭疽(占90%以上):多发于面、颈、肩、手、脚等裸露部位,一般只有1个病灶。
感染部位最初表现为瘙痒、红斑,继而成丘疹,次日顶部变为水疱,内含浆液血性渗液,周围组织发硬,呈现非凹陷性肿胀。
第3-4天中心区出血性坏死,周围继发多数小水疱,坏死区于第5~7天形成溃疡,有血性渗出物凝固而成黑色结痂,病变组织明显水肿,疼痛不明显,稍有痒感不化脓。
可有区域淋巴结肿大、发热、头痛等全身反应和重度毒血症状,并发展成菌血症及脓毒血症。
(2)肺炭疽:常在吸入病菌后1〜5d发病,病初有低热、轻咳和肺部干啰音。
数日后病情急骤加重,表现严重的呼吸窘迫、发给、大汗、高热。
胸颈部可有皮下水肿、肺部湿啰音或捻发音。
可有大量胸腔积液。
X线片示纵隔增宽、胸腔积液和支气管肺炎征象。
可发生休克。
(3)肠炭疽:感染后2~5d发病,表现为急性胃肠炎症状,有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血性腹泻,可有腹水,有时表现为急腹症。
以上三型在兼有脓毒血症、炭疽性脑膜炎时,起病急骤,有剧烈头痛、呕吐、发热、昏迷、脑膜刺激征。
脑脊液呈血性,可找到病原菌,预后差。
(4)还可见脑膜炎型炭疽、败血症型炭疽、口咽型炭疽。
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明显核左移。
病灶渗出液、痰、呕吐物、粪便和脑脊液涂片,染色镜检可发现典型的呈竹节状革兰阳性杆菌。
细菌培养阳性。
【防治措施】1.一般治疗及对症处理卧床休息,补充足够的水分及热量,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炭疽临床诊断和应急处理技术
炭疽人间疫情分布
我国在30个省(区)市都有过炭疽病例发 生,近10年来,炭疽的发病主要集中于我国 西北、西南的10个高发省区,有西藏、新疆、 贵州、青海、广西、湖南、四川、内蒙古、 云南、甘肃,每年发病人数在数百例至上千 例,占全国总发病数的90%以上,发病频率 平均在0.16—10.82/10万之间,这些地区以 农牧业为主。
我国目前对高危人群是使用A16R人用活菌苗,有水肿无荚膜,由卫 生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
抵抗力
炭疽芽孢在外环境中有非凡的生存能力,甚至能存活上百年。 在英国的一个小城里,有一个警察博物馆。1997年,博物馆
进行维修的时候,在清理出来的杂物中,发现了一支小玻璃 管。人们惊异地发现,这一早被遗忘的东西,竟然是在1918 年缴获自一名德国间谍。他们把这支玻璃管送到专业机构鉴 定,发现是炭疽芽孢杆菌,不仅仍然活着,而且仍然具有致 病能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英国也在发展生物武器,在大西 洋的一个小岛上,实验过一枚炭疽炸弹。从那以后,没有吃 草的动物能在那个岛上活下来。40多年过去了,英国政府似 乎想挽回这个错误。他们派了海军,在那个岛上每隔1米打 下一根带孔的钢管,然后,用海水稀释甲醛,用强力的泵压 到土壤里去。炭疽的污染总算是消除了。
未自愈者,细菌的繁殖,毒素开始产生。
炭疽发病机理
炭疽毒素有三种:
保护性抗原:与细胞膜受体结合,起侵入细胞的作用。 是水肿因子和致死因子进入细胞的开路先锋和必要条件。
水肿因子:是一种酶,与保护性抗原结合,被转运到细 胞内,引起组织(细胞)水肿。
致死因子:是最强力的毒素,引起细胞死亡,临床上表 现为组织损害和破溃。因细菌侵犯部位出现了不同的临 床分型。
炭疽病诊断治疗与处置应急预案
人民医院医院炭疽防控应急预案为了切实做好我县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有效预防、快速应对、及时控制炭疽疫情的暴发和流行,指导和规范炭疽疫情的应急处置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炭疽疫情造成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相关文件的工作要求,特制定本工作预案。
一、工作目标普及炭疽病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市民防护意识;完善炭疽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治疗措施,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疫情发生和蔓延。
二、成立炭疽病防治医疗救治组(由何茂云院长负总责)院内救治组组长:副组长:成员:院外救治组:组长:成员:三、各科室职责专家组负责领导、组织、指挥、协调炭疽病防治工作,制定防控的措施并组织实施,做好疫情的善后处理工作;院办公室、医务科做好炭疽病的监测、报送及组织协调工作;总务科做好物资保障,确保物资供应;院感科负责消毒隔离,自身防护等的监督指导,确保消毒隔离规范到位;总务科确保抢救设备正常运行,药剂科确保防治药品数量充足,品种齐全。
四、预防措施1.严格管理传染源配合疾控中心开展病畜检疫和管理,病死牲畜应焚烧后深埋,加强受污染物的消毒,患者严格隔离至皮肤溃疡愈合。
接触者医学观察8d。
2.保护高危人群应做好相关从业人员的防护工作,戴口罩、手套,穿工作服,开展预防接种。
3.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健康教育,利用网络、宣传橱窗、报刊等宣传阵地,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卫生防病知识,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法,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4.建立各项卫生工作责任制,完善监督制度,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保证预防疾病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监测与报告建立疫情监测制度,临床医生对有寒战、高热、呼吸困难、紫绀,急性腹泻、急腹症等表现的患者,重点监测并做好记录。
临床医生发现疑似病例立即报告院内医疗救治组。
医疗救治组在核实基础上对炭疽病人或疑似炭疽病人立即进行隔离医疗处置,并立即向县卫计局医疗应急办及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炭疽诊疗方案2023年版
附件3炭疽诊疗方案(2023年版)炭疽(Anthrax)是由炭疽杆菌(Baci1Iusanthracis)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发生于牛、羊、马等食草动物。
人主要通过接触感染炭疽杆菌的动物及动物制品或吸入环境中的炭疽芽胞而患病。
近年来,我国炭疽总体发病率较低,年发病率在0.05/10万以下,病死率0.2%~2.7%,但局部暴发时有发生。
炭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其中肺炭疽按甲类传染病管理。
为进一步规范炭疽临床诊疗工作,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诊疗经验,制定本诊疗方案。
一、病原学炭疽杆菌属于芽胞杆菌科,芽胞杆菌属,为革兰染色阳性的粗大杆菌,需氧或兼性厌氧,菌体长3~10uπι,宽l~3μm,两端平齐,呈竹节状排列成链状,无鞭毛,不能运动,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炭疽杆菌在宿主体内形成荚膜,在体外形成芽胞。
炭疽杆菌的基因组编码三种外毒素蛋白:保护性抗原(ProtectiveAntigen,PA)、致死因子(LethalFactor,LF)和水肿因子(EdemaFactor,EF),单独注射某一种外毒素蛋白,对动物不致病,联合注射可致病。
炭疽杆菌的荚膜和外毒素是炭疽杆菌最重要的毒力因子。
炭疽杆菌繁殖体的抵抗力与非芽胞菌无明显差别,芽胞抵抗力很强,在皮毛、水和土壤中能长期生存。
高温高压或强氧化剂如高镒酸钾、含氯消毒剂、含碘消毒剂、过氧乙酸以及甲醛等可杀灭芽胞。
石炭酸、来苏尔、新洁尔灭和酒精对芽胞杀灭效力较差。
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
主要是染疫食草动物,如患病牛、羊、马、骆驼等,其次是猪、犬等杂食动物。
带菌动物的皮毛、肉及其产品均可带有炭疽杆菌。
(二)传播途径。
L直接接触传播:接触感染炭疽杆菌的牲畜及其产品可引起皮肤炭疽。
2.呼吸道传播:吸入含芽胞的粉尘或气溶胶可引起肺炭疽。
3.消化道传播:食入被炭疽杆菌污染的肉类及乳制品可引起胃肠道炭疽。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饲养、屠宰、加工、售卖动物及其产品的人员感染风险较高。
炭疽病诊疗与处置方案
炭疽病诊疗与处置方案炭疽病简介炭疽病是由于炭疽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全身性感染病。
可分为主要病原型和副病原型。
主要病原型为自然散发型。
常见于牲畜和野生动物的各种组织器官,尤以产妇死后、低温处理死畜皮毛、食用或接触被病菌污染的兽肉、兽皮等为发病高峰期。
在人群中则以农村、渔村为多,轻者表现为皮肤炭疽,重者肺炭疽或全身型炭疽。
副病原型则又称工业炭疽病,是工业界、实验室及军事单位等抗生素灭菌型培养条件下,因不良操作引起炭疽杆菌感染的中毒型炭疽病,以经过初步培养及灭菌而未彻底杀死病菌的感染物为主要病源。
炭疽病诊断临床表现炭疽病的潜伏期通常为1-7天,短者仅为数小时至4天。
初时有局部症状,如皮肤、黏膜等部位的含糊性红斑、疼痛、水疱、瘀斑或脓疱等。
全身症状,如发热、头痛、头昏、畏寒、酸痛及全身不适等也常见。
可因感染途径、病原型及病情程度不同而有差异。
重症者可表现为快速发展的败血症、急性肺炎、中毒性休克或多脏器功能衰竭等。
实验室检查炭疽病病原学检查方面,主要依据病原体培养、血清学检查、荧光抗体检查及免疫电泳等方法。
炭疽病治疗炭疽病的治疗原则是早期、定期、彻底、综合性治疗。
目前常用有效的抗生素为:四环素、氟哌酸、甲硝唑、克林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氨苄西林加酶抑制剂、头孢丙二钠等。
抗菌药物使用应按照病原学和药敏学指导进行经验性、针对性或联合使用。
治疗后的患者应继续监测直至病原消失。
炭疽病的处置炭疽病的处置主要包括个体预防和公共卫生措施两方面。
个体预防包括:•防止接触可能被病菌污染的兽皮、兽肉、农药、化肥等;•注重个人卫生,勤换衣服、勤洗手、勿吃生肉、蛋、奶及未经煮熟的食品等;•立即就医,如饮食、接触等情况可疑为炭疽病应及时就医,特别是发现皮肤炭疽可及早治疗。
公共卫生措施包括:•严格控制病死畜禽的加工、销售;•加强疫苗和药品生产管理,确保疫苗和药品质量;•完善炭疽病报告制度,严格落实疫情监测和信息报告制度。
结语炭疽病是一种全球性传染病,并且能够制造大规模的生物武器,因此加强其研究与防范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炭疽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以及炭疽病的防治措施
炭疽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以及炭疽病的防治措施
炭疽病(Anthrax)是由炭疽芽胞杆菌(Bacillus anthracis)引起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
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以及防治措施如下:
临床表现:
1. 皮肤炭疽:最常见的类型,其初期症状包括红斑、水疱、脓疱等皮肤病变,可伴有局部肿胀、疼痛和发热。
2. 呼吸炭疽:感染通过吸入炭疽芽胞或孢子引起,其初期症状类似普通感冒,逐渐发展为高热、呼吸困难、胸痛和咳嗽等。
3. 胃肠炭疽:通过食入受污染的肉类引起,其症状包括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
诊断治疗:
1. 诊断:临床上可通过症状、流行病学史以及实验室检查来确定炭疽病的诊断。
炭疽芽胞或孢子的培养和鉴定是最常用的方法。
2. 治疗: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炭疽病的预后非常重要。
治疗方案包括使用抗生素(如青霉素、克林霉素),以及其他支持性治疗措施。
防治措施:
1. 疫苗接种:炭疽病疫苗可以有效预防炭疽病的发生,包括皮肤炭疽、呼吸炭疽和胃肠炭疽。
此外,职业暴露高风险人群如农民、实验室工作人员等也可以接种疫苗。
2. 避免接触:炭疽病主要通过接触受污染的动物、人体组织或土壤而传播,因此应尽量避免接触疑似或确诊的炭疽病患者,避免接触受污染的动物和产品。
3. 生物安全措施:相关行业如农畜渔业、实验室等应严格遵守生物安全措施,减少感染的风险。
4. 报告和隔离:一旦疑似或确诊炭疽病病例出现,应立即报告,并采取隔离措施,以防止疫情扩散。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疑问或症状,请及时就医并咨询医生的建议。
皮肤炭疽的处理原则内容分析
一、引言皮肤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或其产品而传播。
炭疽杆菌产生毒素,可导致严重的局部和全身性反应。
因此,对于皮肤炭疽的处理原则至关重要,以下将对此进行详细分析。
二、皮肤炭疽的处理原则1. 早期诊断与治疗早期诊断是治疗皮肤炭疽的关键。
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如局部红肿、水疱、溃疡等,应立即就医。
治疗原则如下:(1)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也可使用四环素、链霉素等抗生素。
治疗期间,患者需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以确保药物剂量适宜。
(2)抗毒素治疗:对于病情严重者,可考虑使用炭疽抗毒素。
抗毒素治疗需在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进行。
2. 局部治疗(1)局部清洁:保持创面清洁,可用生理盐水或0.1%苯扎溴铵(新洁尔灭)溶液清洗。
(2)局部用药:可使用高锰酸钾溶液外擦,或使用磺胺软膏、点定等局部用药。
(3)禁止切开引流:避免手术或其他挤压处理,以防炎症扩散。
3. 全身治疗(1)加强营养支持: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饮食,以增强患者抵抗力。
(2)纠正电解质紊乱:根据患者病情,调整电解质平衡。
(3)对症治疗:如出现发热、头痛、关节痛等症状,可给予退热、镇痛等对症治疗。
4. 隔离与消毒(1)隔离:患者应进行严密隔离,直至症状消失、创面愈合、分泌物或排泄物培养2次阴性(相隔5日)为止。
(2)消毒:对患者的衣物、用具、被服、分泌物、排泄物及病人用过的敷料等均应严格消毒或烧毁。
对可疑污染的皮毛原料应消毒后再加工。
5. 预防措施(1)加强卫生宣教:普及炭疽病的防治知识,提高公众的防病意识。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防止皮肤受伤,如有皮肤破损,立即涂搽3%~5%碘酒,以免感染。
(3)疫苗接种:对从事畜牧业、畜产品收购、加工、屠宰业等工作人员和疫区人群,每年接种炭疽杆菌减毒活菌苗1次。
三、总结皮肤炭疽的处理原则主要包括早期诊断与治疗、局部治疗、全身治疗、隔离与消毒以及预防措施。
早期诊断与治疗是关键,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需综合运用,隔离与消毒和预防措施可降低炭疽病的传播风险。
浅析家畜炭疽病的诊断及防治
浅析家畜炭疽病的诊断及防治家畜炭疽病是一种由炭疽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危害牛、羊、猪等家畜,严重影响着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炭疽病的发病率高,传染性强,一旦发生便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及早诊断和有效防治炭疽病对维护畜牧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家畜炭疽病的诊断及防治进行浅析,以期为养殖户提供一些参考。
一、炭疽病的病因及病症炭疽病是由炭疽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该病菌在土壤中广泛分布,可以长期存活。
炭疽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土壤、空气和其他携带病菌的物品等。
家畜患上炭疽病后,会出现一系列的病症,包括:1. 发热:家畜患上炭疽病后,会出现明显的发热症状,体温可达40摄氏度以上。
2. 丧失食欲:患病的家畜会出现食欲减退的情况,甚至拒食。
3. 乏力:家畜因炭疽病而乏力,丧失活力,行动迟缓,甚至无法站立。
4. 皮肤溃烂:家畜患上炭疽病后,体表会出现溃烂、红肿、局部坏死等症状。
5. 呼吸困难:病情严重的家畜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严重影响生命健康。
以上病症只是炭疽病的部分典型症状,一旦发现家畜出现以上症状,建议立即进行诊断并进行相应的防治措施。
二、炭疽病的诊断方法为了及时发现家畜是否患上炭疽病,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炭疽病的诊断:1. 临床症状诊断:根据上文所述的病症进行初步诊断,临床医生通过观察家畜的体温、精神状态、饮食情况以及体表症状来判断其是否患上炭疽病。
2. 实验室检测:在家畜患病后,可以采集患病部位的组织样本并送往实验室进行炭疽病菌的培养和鉴定,以确定病原体的存在。
3. 血清学检测:通过血清学检测方法,可以检测家畜体内抗体的水平,从而判断其是否感染了炭疽病菌。
以上诊断方法可以相互结合,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一旦诊断出家畜患有炭疽病,应立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阻止病情扩散。
三、炭疽病的防治措施为了有效地控制和预防家畜炭疽病的传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治:1. 加强饲养管理:加强饲养管理,保持家畜的生活环境清洁卫生,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浅析家畜炭疽病的诊断及防治
浅析家畜炭疽病的诊断及防治家畜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疾病,其特征为在体内形成许多瘤胞,导致器官和组织的广泛病变。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生,无国界性,可感染多种家畜,包括牛、羊、马、猪等。
本文将针对家畜炭疽病的诊断及防治进行浅析。
1.病史询问家畜炭疽病诊断的第一步是病史询问,询问家畜是否有过接触感染源的情况,如有接触,则需进一步观察症状。
2.临床症状家畜炭疽病的临床症状包括发热、厌食、脱水、腹泻等,必要时可进行体温和脉搏的测定。
3.病原学检测家畜炭疽病的确诊需要通过病原学检测来确认。
一般采用血清学方法来进行检测。
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血清中的炭疽杆菌特异性抗体水平,以确定家畜是否被感染。
当病畜体内抗体滴度≥1:160时,即可以确诊。
4.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是家畜炭疽病诊断的重要方法,通过检查家畜的组织标本来确定是否有病变。
家畜炭疽病的病理特点是产生多发性、囊性、瘤样的病变,通过肝、脾、肺、淋巴结等的组织切片检查,可以观察到特异性的炭疽杆菌。
1.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家畜炭疽病的首选方法,经过疫苗接种后,家畜可以产生特异性免疫抗体,从而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
目前市场上有多种针对不同家畜的炭疽病疫苗,家畜饲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
2.疾病控制炭疽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病原体存在于土壤、草地、水源等多种生物中,因此,疾病的控制和预防也是不可或缺的。
家畜饲养者应注意定期清理粪便和废弃物,保持畜舍清洁卫生,避免病原菌的传播。
3.药物治疗家畜炭疽病的治疗主要是利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目前常用的抗生素有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等。
治疗时需要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同时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使用的时长。
4.个体隔离当家畜疑似或确诊为炭疽病时,需要进行个体隔离,避免病原菌的传播,同时也可以减少疾病的风险和扩散。
综上所述,家畜炭疽病的诊断和防治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包括病史询问、临床症状、病理学检查等诊断方法,以及疫苗接种、疾病控制、药物治疗和个体隔离等预防措施。
浅析家畜炭疽病的诊断及防治
浅析家畜炭疽病的诊断及防治家畜炭疽病是一种由炭疽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在家畜养殖业中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炭疽病主要感染牛、羊、猪、马等各类家畜,病原菌易在环境中存活,传播速度快,一旦发病,往往会导致大量家畜死亡,给家畜养殖业带来严重的危害。
对家畜炭疽病的诊断及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一、炭疽病的病因及临床表现分析1. 病因分析炭疽病的病因主要是炭疽菌,是一种孢子杆菌,属于革兰氏阳性菌。
炭疽菌在土壤、干草和植物残渣中都能存活,对环境适应力强,容易在家畜养殖场传播。
当家畜吃下受病原菌污染的饲料或植物时,会感染炭疽病。
2. 临床表现分析家畜感染炭疽病后,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高热、呼吸急促、食欲减退、体温升高、乳汁减少、呕吐、下痢等症状。
病畜还会出现局部增大的淋巴结、皮肤溃烂、溃疡和出血病变等表现。
如果不及时治疗,病畜的死亡率相当高。
二、炭疽病的诊断方法及注意事项1. 临床诊断对于怀疑染炭疽病的家畜,可以通过临床表现和病史来初步判断,但这并不是最终诊断的手段,还需要配合实验室检测、病原学分离和鉴定,以及病原特异性抗体检测等方法来确诊。
需要注意的是,家畜炭疽病的症状与其他传染病很容易混淆,因此一定要进行专业诊断。
2. 实验室检测实验室检测是最为直接和准确的方法,包括细菌培养鉴定、PCR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
这些方法在临床诊断中都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以帮助确认病原菌、获得感染情况的细节。
3. 注意事项在进行炭疽病的诊断过程中,需要注意防护措施,避免人畜交叉感染。
同时要确保采样的准确性,选择病变较重的部位进行采样,避免采样部位过于浅表或健康组织,影响诊断结果的准确性。
1. 预防措施炭疽病的防治首先是要进行预防,包括做好家畜的保健工作,保障饲料的卫生质量,定期对家畜进行检疫和疫苗接种。
要避免家畜过度劳累和挤压,保持充足的休息和运动,提高抵抗力。
在日常饲养管理中,要定期清理环境,消毒饲料设施和饮水设备,预防病原菌的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炭疽病诊断治疗与处置方案(2005年版)炭疽(anthrax)是炭疽杆菌(Bacillus anthracis)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
炭疽杆菌主要从皮肤侵入引起皮肤炭疽,使皮肤形成焦痂溃疡与周围脓肿和毒血症,也可引起吸入性炭疽或胃肠炭疽,均可并发败血症。
炭疽杆菌有可能作为生物武器被恐怖分子所利用,因而近年来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病原学炭疽杆菌是形体最大的革兰氏阳性杆菌,大小1~? 3~5 μm,两端平截,呈链状排列,镜下形态呈竹节状(图1),链的长短因菌株和细菌所在环境而异。
在人体、动物体内或特定环境条件下(于碳酸盐琼脂培养基上于5%~25% CO2下培养),该菌可形成荚膜(图2),印度墨汁染色可见杆菌周围的透明环,碱性美蓝染色荚膜呈红色(图3)。
在体外环境下可形成芽胞(图2),未游离的芽胞在菌体中央。
此菌无鞭毛,不运动。
该菌在普通培养基生长良好,最适培养温度为35℃~37℃,普通孵箱培养和CO2孵箱培养均可,在厌氧条件下也能生长。
普通营养琼脂平板上形成的菌落为粗糙型,表面湿润,呈狮子头状,有的菌株在菌落一侧形成尾突(图4)。
于血琼脂平板上培养15~24 h,分离较好的菌落直径为2~5 mm,扁平和微突起的菌落呈不规则圆形,边缘为波浪状,表面光滑。
培养物为黏性,当用接种环挑取时会形成立起的尾状突起(图5)。
炭疽杆菌不造成β-溶血(图6),但在长时间融合,过度生长区可能见到微弱溶血现象,不能与β-溶血混淆。
低倍显微镜下菌落边缘呈卷发样,称为狮头样菌落(图4)。
该菌在纯培养菌接种肉汤培养的基培养特征为絮状沉淀生长,肉汤培养基不混浊。
图1 在血琼脂平板上炭疽杆菌革兰氏染色(放大1000倍)图2炭疽杆菌左图为带芽胞炭疽杆菌,革兰氏染色(?1000);右图为游离芽胞,为孔雀绿染色。
图3炭疽杆菌感染动物脏器压片炭疽杆菌排列竹节状,美蓝染色,荚膜为粉红色,菌体为蓝色。
图4炭疽杆菌在普通营养琼脂平板上过夜培养后形成的菌落形态左图,表面粗糙、有尾状突出部分;右图为典型的“狮子头”样菌落,呈卷发样(?100)。
图5炭疽杆菌在血琼脂平板上形成的黏性菌落图6炭疽杆菌(右侧)和腊肠样芽胞杆菌(左侧)炭疽杆菌生化反应不活跃,卵黄反应、硝酸盐还原和明胶液化以及触酶均为阳性,不分解淀粉和甘露醇。
抗原结构可分为两大组,即菌体抗原和外毒素。
菌体抗原包括荚膜多肽和菌体多糖。
荚膜具有抗吞噬作用,与毒力有关,细菌变异不形成荚膜时,致病性也随之消失。
多糖抗原与毒力无关。
外毒素复合物由水肿因子、致死因子和保护性抗原组成。
特异性裂解炭疽杆菌?噬菌体可用于该菌的鉴定。
但不同来源的菌株对该噬菌体的敏感性不同,极少数腊样芽胞杆菌对该噬菌体敏感(如ATCC4342株),也发现缺失两个毒力质粒的菌株对该噬菌体不敏感(如CDC680株)。
在进行噬菌体裂解鉴定细菌时,应采用分区划线接种法,在第一、二区滴加一定浓度的噬菌体。
具有两个毒力质粒的强毒株比较敏感,在平板上第一、二区均可见到裂菌的透明环,但第二区更明显;缺乏pX01质粒的菌株在第一、二区均可见较大透明裂菌环;而缺乏pX02质粒的Sterne 株在第一区形成更加透明的裂菌环。
这种现象与质粒的有无并无直接关系,试验证实,具有pX01质粒的菌株在血琼脂平板上生长18~20h,比缺失该质粒的菌株可形成更多数量的芽胞,因此,具有pX01质粒的菌株在普通培养平板上生长时,形成大量芽胞,产生大量细胞碎片,当噬菌体加入时,会与细胞碎片上的受体结合而失活;反之,当噬菌体加入缺失pX01质粒的菌株生长物时,大部分噬菌体会感染细菌,使之裂解。
炭疽杆菌繁殖力、抵抗力与一般细菌相同,但芽胞抵抗力较强。
常规消毒剂如石炭酸、煤酚水、新洁尔灭等季铵盐类消毒效果较差;过氧乙酸、甲醛、环氧乙烷、%碘液和含氯制剂杀芽胞效果较好。
高压121℃30min,干热140℃ 3h可杀死芽胞。
炭疽杆菌对青霉素敏感,培养试验10U/ml即可抑制细菌生长,对链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也都敏感。
流行病学人类主要经接触牲畜的毛皮和肉类获得感染,食肉动物也可从食草动物获得感染,并辗转感染人类。
与牲畜接触频繁的人如牧民、兽医和屠宰工人的感染机会较多。
被炭疽杆菌污染的毛、皮进入加工企业,或感染的肉类进入市场,也可能造成暴发流行。
人类感染炭疽杆菌主要通过接触途径,以皮肤炭疽最为常见。
通常散发,病死率不高,可以彻底治愈,部分甚至能够自愈。
但是,由于严重污染造成的吸入感染,或感染牲畜的肉类引起的食入感染,可能造成吸入性炭疽及胃肠炭疽的暴发流行,病死率甚高。
严重感染者有时发生炭疽性脑膜炎。
炭疽在我国普遍存在,历年来发病数波动不大,全国的发病数在数百至千余例范围内。
高发的省区较为固定,在过去的5年中排序为:贵州、新疆、甘肃、四川和广西。
有几方面的原因造成这些省区的高发:畜牧业的发展,群众屠宰病畜的习惯,这些都造成土壤污染面积的增加。
此外,诊断率还与医务人员对本病的警觉性有关。
炭疽的诊断时往往需要流行病学证据的支持,但由于炭疽杆菌在自然界存在时间非常长,这种流行病学证据有时难以获得。
特别是在诊断皮肤炭疽时,不应要求必须具备流行病学证据。
在受到炭疽杆菌作为生物武器的袭击情况下,炭疽的流行病学可能与和平条件下完全不同。
病理学及发病机理一、炭疽发病机理炭疽杆菌的致病性与其产生的外毒素和多肽荚膜有关,二者分别由2个质粒(pX01及pX02)编码。
荚膜有抗吞噬作用,pX02缺失的菌株不能形成荚膜则易被白细胞吞噬并杀死,因而没有致病作用。
炭疽杆菌的外毒素由3个蛋白组成:保护性抗原(PA), 致死因子(LF)和水肿因子(EF)。
PA 结合于细胞表面受体,作为另两因子的结合位点。
二者一旦结合,PA受体复合物就会促进LF和EF进入细胞内。
LF和PA结合形成致死毒素(LT),EF和PA结合形成水肿毒素(ET)。
LT在细胞内使主要的丝裂素蛋白活化激酶失活。
干扰细胞内信息传导,释放氧自由基及前炎症细胞因子,引起细胞死亡,并破坏血管屏障。
ET作为一个钙调蛋白依赖性腺苷环化酶可导致细胞内cAMP水平的急剧增加,导致平衡破坏,抑制中性粒细胞,使人体对炭疽杆菌更加敏感,致局部受染,并发生水肿。
这2个毒素和毒血症状有关,严重时可导致多器官衰竭死亡。
炭疽杆菌繁殖体或芽胞进入人体后,被吞噬细胞吞噬,芽胞即复苏繁殖,产生外毒素并形成抗吞噬的荚膜。
外毒素直接引起局部组织水肿,出血、坏死,并可引起全身毒血症状。
抗吞噬的荚膜则使细菌更易于扩散,引起导流的淋巴结出血坏死,甚至侵入血流引起败血症。
如侵犯脑膜,可致脑膜出血、水肿。
二、炭疽的病理学变化根据感染途径不同,人类炭疽分为皮肤炭疽、吸入性炭疽和胃肠道炭疽3种主要原发病类型。
(一)皮肤炭疽主要发生在皮肤暴露部位,如手臂、面颈。
当炭疽杆菌或芽胞从损伤的皮肤进入体内后,首先在局部大量繁殖,产生外毒素,致局部皮肤水肿、出血、组织坏死。
皮肤炭疽的潜伏期一般为2~3天(9h~12天),首先在局部出现小而痒的丘疹,次日即见疹中心变成小水疱,周围组织肿胀,继之,中心部坏死,形成一无痛性脐形溃疡,直径1~3cm,溃疡周围环以水疱,疱内为浆液血性液体,含大量炭疽杆菌。
溃疡的坏死组织与血性渗出物形成一特征性黑色痂皮,特称结痂(eschar)。
病变部神经纤维变性,故局部无痛感。
溃疡周围组织水肿十分明显。
显微镜下,局部显着充血,皮肤表层坏死,真皮水肿、坏死、出血,炎细胞反应轻微,或仅见轻度中性粒细胞浸润,或见血管炎,血管周围单个核细胞浸润。
局部可发生淋巴结肿大、水肿出血、疼痛。
头颈部的皮肤炭疽,水肿常很快沿着软组织扩散致颈、胸、肩部,甚者可致呼吸困难,这种广泛水肿称为恶性水肿。
一般黑痂形成数日后开始缓慢愈合,2周后水肿可渐吸收,痂皮脱落,80%可自然愈复。
对皮肤炭疽禁忌切除,重症病例可并发败血症或引起炭疽性脑膜炎。
图7皮肤炭疽左图:面部炭疽,下眼睑溃疡焦痂形成,眼睑及面部水肿右图:下肢炭疽,下肢水肿、溃疡焦痂周围绕以水泡溃疡的渗出物内有大量炭疽杆菌,取渗出物涂片作细菌染色有助于确诊。
用Steiner染色,炭疽杆菌呈黑色,用革兰氏染色炭疽杆菌呈紫色。
抗生素治疗<55h,细菌仍较多,治疗超过72h,细菌将明显减少,革兰氏染色可能为阴性,此时可做免疫组化染色。
如应用抗炭疽杆菌细胞壁抗体、抗炭疽杆菌荚膜抗体做免疫组化染色。
免疫组织化学检查除能显示细菌,还能显示细胞内外的细菌碎片或颗粒状抗原,有助于对经过治疗患者的确诊。
(二)吸入性炭疽由吸入炭疽芽胞引起感染,潜伏期尚未完全确定,估计高剂量吸入潜伏期为1~6天,中位数为4天。
吸入的炭疽芽胞在肺内立即被肺泡吞噬细胞吞噬,几小时之内,被转运至纵隔淋巴结,肺内不遗留特异性炎症。
早期胸部X线检查均有异常,主要为纵隔增宽、胸水或有肺部小的浸润灶(水肿)。
尸检可见纵隔、肺门和支气管旁淋巴结呈急性充血、出血,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和细胞碎片,并含有大量炭疽杆菌,有的小血管内可见新鲜血栓,这些改变使淋巴结肿大,大者直径达4~6cm,淋巴结周围的脂肪结缔组织也可出现高度水肿、充血、大片出血,使整个纵隔呈胶冻样水肿团块。
胸膜也可水肿增厚,胸腔内见有大量浆液血性积液。
肺泡内可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局灶性透明膜形成。
吸入性炭疽早期查痰无意义。
一般来说,胸膜表面及胸腔积液内含有大量炭疽杆菌,取胸水检测可助于确诊。
用抗生素治疗3天以上,革兰氏染色常为阴性,此时可取胸水离心,将细胞制成蜡块,用切片作免疫组化染色(用抗炭疽杆菌荚膜抗体或细胞壁抗体),可见杆菌片断和颗粒状抗原。
说明免疫组化染色在确诊中较为重要。
此外,聚合酶链反应(PCR)也可证实胸水中的炭疽杆菌。
图8 吸入性炭疽的病理改变A 纵隔出血水肿淋巴结出血肿大B 纵隔软组织出血C 纵隔淋巴结组织坏死、核固缩D 淋巴结可见免疫母细胞及固缩核吸入性炭疽可发生败血症,脾脏充血肿大,脾髓内含有大量的炭疽杆菌。
在肝窦、枯否细胞、肠浆膜面及肠黏膜下血管内均见炭疽杆菌抗原。
吸入性炭疽也可发生脑膜播散引起出血性脑膜炎,脑脊液(CSF)中培养出炭疽杆菌。
(三)胃肠炭疽在自然感染中,胃肠道炭疽较多见,系由于食入炭疽杆菌污染严重的未熟肉类感染。
胃肠道炭疽分为2型:口咽型及胃肠型(腹型)。
1、口咽炭疽大多为单侧,多数病变位于扁桃体,也见于悬雍垂及软腭。
早期病变为局部水肿、充血,第一周末黏膜中心坏死,溃疡形成,第二周初溃疡上可见假膜。
所有患者均有颈部肿胀,75%为单侧,淋巴结肿直径可达4 cm。
软组织肿胀与淋巴结肿大同时存在可压迫患者的呼吸道。
曾有报道,5例原诊为扁桃体脓肿而行手术探查,但没有化脓。
另有报道,24例中3例死亡(死亡率13%),此3人的潜伏期均小于24h,提示感染更为严重,血培养可为阴性,咽拭子为阳性,说明咽拭子对口咽炭疽的确诊甚为重要,PCR及免疫组化染色也有助于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