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楼梦看中国民俗》

合集下载

浅谈《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

浅谈《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

浅谈《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浅谈《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而逐渐形成的生活文化项。

民俗是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也是民族生活在历史中积淀的宝贵财富。

它包括有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

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说,民俗文化是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上层文化一同构成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整体。

研究民俗文化对于认识民族文化的全景式图像具有重要意义。

一、节令与民俗文化节日,也称岁时节日,具有历史悠久,流传面广的特点,有极强的群众性。

节日的形成和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大致说来,节日是人们在生产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是以天文、历法为基础的,因而,节日具有相对固定的节期。

同时,某一日期或某一段时间之所以成为节日,还在于它伴有相应的民俗活动。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节日。

这些节日都伴生了许多民俗活动。

《红楼梦》也对节日进行了描写,大致说来有三项内容:其一,叙述节日中的民俗活动。

第十八回"贾元春归省庆元宵"写贾府在元宵节迎接贵妃元春"归省"的盛典,接驾的礼仪胜过节日风俗。

书中写到:"只见园中香烟缭绕,花彩缤纷,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景象,富贵风流。

"五十三回"荣国府元宵开夜宴"写了贵族家庭欢度元宵节的过程,重点叙述人物活动。

其二,揭示节日文化的内涵。

二十七回描写大观园芒种节的文化景观。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芒种节。

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摆设各色礼物,祭奠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

"这主要是女孩子的事。

所以,在这一天,大观园内的小姐们都"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旄尾执事的,都用彩线系了。

"一时也道不尽。

红楼梦中的民间节庆文化

红楼梦中的民间节庆文化

红楼梦中的民间节庆文化
红楼梦是一部描写清代社会生活的经典小说,也反映了当时的
民间节庆文化。

小说中描绘了许多精彩绝伦的节庆活动,使读者对
清代社会的民风民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1. 元宵节
元宵节是中国农历正月十五日,也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在红楼梦中,宝黛、薛宝钗等人在元宵节赏月、猜灯谜、放烟火等
活动中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庭团聚的渴望。

元宵节也象
征着辞旧迎新,人们在节日期间还会吃元宵、踏破福字等俗,寓意
着团圆和幸福。

2. 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农历四月初四或初五,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红楼梦中,贾母和贾宝玉等人都会前往墓地祭拜祖先和逝去的亲人。

清明节也是感受大自然的好时机,人们会踏青、野餐、放风筝等,
增进亲友间的感情。

3. 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农历五月初五,也是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红
楼梦中,元春举办了一场盛大的龙舟比赛,表达了对众人平安健康
的祝福。

端午节还有粽子、挂菖蒲、赛龙舟等独特的传统俗,人们
也会亲手制作粽子,增进友情和家庭团聚。

4. 中秋节
中秋节是中国农历八月十五,也是月圆之夜。

红楼梦中,贾母
和贾宝玉等人会在中秋节赏月、品尝月饼,并举行诗会等文艺活动。

中秋节是团圆的象征,人们把月亮比作亲人,通过赏月来表达思念
之情。

红楼梦中的这些民间节庆文化活动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同时也
反映了清代社会的民俗风情。

通过阅读红楼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
解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红楼梦》与民俗文化

《红楼梦》与民俗文化

《红楼梦》与民俗文化摘要:伟大作家曹雪芹在《红楼梦》这部伟编巨制中对时代的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作了充分的、艺术的展示,被誉为18世纪中叶中国封建社会的风俗画卷。

他为我们后人了解和认识这一时代的风俗民情的全貌,提供了一面珍贵的“风俗宝鉴”。

关键词:民俗文化. 红楼梦“千载红楼梦,再话一千年”,这是高中语文老师在讲黛玉葬花这一节的结束语。

至今不曾记得,这使我对红楼梦这部可再话一千年的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是什么使得这部小说能流传千古?民俗文化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一、清代的民俗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而逐渐形成的生活文化事象。

由于它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受到时代、地域、民族等诸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清代的中国民俗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必然在巨大的社会变动之中受到它赖以生存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所影响并发生变化。

从这一历史视角来观察、探讨,清代的民俗事象就不仅具有一般民俗的集体性、变异性、神秘性、地域性、民族性、传承性等共有的特点,而且还出现了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特点。

这些新的特点概括起来,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在民俗的民族性方面,满汉民族相互交汇,互相吸纳,走向融合。

2.南北民俗的互动与融合。

民俗有鲜明的地域性,南北地域不同,出现北方的粗犷、南方的柔弱等多方面的差异性。

3.西学东渐,中外文化碰撞,外来民俗文化渗透到华夏民俗之中。

自汉唐以来,外来民俗文化一直不断地输入中国,为古老的华夏民俗文化所吸纳。

总之,综观这一时代的中国民俗文化的构成是极为复杂而丰富的。

它既有中国民俗构成、发展中的共同性,又有它所处历史时代的特殊性。

二、红楼梦中的礼仪民俗按我国的传统习惯,婚姻这一人生大事,一般要经过: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程序,称为“六礼”。

《红楼梦》中也同样依此习俗,为贾宝玉举办了婚礼,订婚时要“吃茶”,这在《红楼梦》中就反映了比较复杂的婚俗现象。

《红楼梦》第二十五回中,凤姐对黛玉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这是一句双关语,缘起于凤姐:“前儿我打发了丫头送了两瓶茶叶去。

红楼梦与民俗文化研究报告

红楼梦与民俗文化研究报告

红楼梦与民俗文化研究报告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中融入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元素。

本报告以红楼梦为案例,探讨了民俗文化与红楼梦之间的关系。

我们分析了红楼梦中反映的传统婚嫁、祭祀、节庆等民俗活动,以及红楼梦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和批判。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认为红楼梦既是对民俗文化的再现和传承,也是对封建制度和社会习俗的批判,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研究价值。

一、红楼梦中的传统婚嫁文化红楼梦中描绘了贾宝玉、贾府众多女子的婚嫁过程,展现了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和婚礼习俗。

我们分析了这些描写中的细节,包括嫁娶礼节、配偶选择、婚嫁流程等,明确了红楼梦对传统婚嫁文化的继承和再现。

二、红楼梦中的祭祀文化红楼梦中的许多情节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比如贾府的重大祭祀仪式,以及宝玉与黛玉等人的祭祀行为。

我们研究了这些祭祀活动的内容、形式和象征意义,揭示了红楼梦中对于祭祀文化的描绘和思考。

三、红楼梦中的节庆文化红楼梦中融入了丰富多样的节庆活动,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我们分析了红楼梦中这些节庆活动的庆祝方式、习俗特点和文化意义,发现红楼梦对于节庆文化的描写充满了情感与细致。

四、红楼梦对民俗文化的传承与批判红楼梦不仅呈现了纷繁复杂的民俗文化,还对其进行了反思与批判。

通过贾府的显贵奢华和封建礼教的束缚,红楼梦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歪曲。

同时,红楼梦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也表现在对于婚姻制度、家族观念、爱情观念等方面。

结论:红楼梦作为一部民俗文化巨著,通过对红楼梦中蕴涵的民俗元素的研究,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婚嫁、祭祀和节庆习俗,以及封建制度和社会文化的种种矛盾与问题。

红楼梦的研究对于民俗文化的继承与批判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我们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

红楼梦中的民俗传统文化

红楼梦中的民俗传统文化

红楼梦中的民俗传统文化《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是一部反映了清朝封建社会的小说。

在这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关于民俗传统文化的描写。

下面是一些在《红楼梦》中出现的民俗传统文化的例子。

象征富贵的元宵灯笼在《红楼梦》中,元宵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

在这一节日里,人们会放灯笼来庆祝。

灯笼被认为是象征着富贵和吉祥的象征物。

作者曹雪芹巧妙地通过描述“灯谜”游戏表达了人们对于元宵节的热情和欢乐。

婚俗文化中的嫁妆婚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红楼梦》中多次出现的情节之一。

在小说中,嫁妆被赋予了很大的意义。

它代表了女方家庭对新娘的祝福和期望,也是家族传承的一种体现。

通过对婚俗文化中嫁妆的描写,作者展示了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的依附性和家族结构的重要性。

儿童的游戏和玩具在《红楼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关于儿童的游戏和玩具的描写。

例如,贾宝玉小时候喜欢玩橄榄球和纸鹞,这些都是古代儿童常玩的游戏和玩具。

这些描写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儿童生活的一面,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儿童成长和童年记忆的关注。

穿越时空的民歌在《红楼梦》中,有很多美丽动听的民歌出现。

这些民歌不仅仅是为了文学效果,更是传承了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通过描写这些民歌,作者展现了封建社会中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和独特韵味。

赌博文化中的牌局赌博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存在的一种现象,而在《红楼梦》中也有对赌博文化的描写。

例如,贾宝玉和林黛玉在小说中下象棋和掷骰子,这些都是当时人们喜欢的赌博方式。

通过描写牌局,作者不仅展示了人物性格和命运的赌博般的变化,更间接反映了社会风气和人性本质。

这些是《红楼梦》中出现的一些民俗传统文化的例子。

通过这些描写,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态度,也能够欣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红楼梦》的满族习俗研究

《红楼梦》的满族习俗研究

《红楼梦》的满族习俗研究一、本文概述《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自其问世以来,就以其丰富的人物塑造、深刻的社会描绘和精妙的艺术构思,吸引了无数读者和研究者。

其中,满族习俗在《红楼梦》中的体现,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红楼梦》中所反映的满族习俗,以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部文学巨著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

满族习俗是满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在《红楼梦》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满族习俗的生动描绘,如满族服饰、满族饮食、满族婚丧嫁娶等。

这些描绘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也为我们研究满族习俗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红楼梦》中的满族习俗进行研究。

我们将对满族服饰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析,探讨其在小说中的角色和意义。

我们将关注满族饮食文化在小说中的体现,分析其与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的关联。

我们还将对满族婚丧嫁娶等习俗进行研究,揭示其背后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红楼梦》中满族习俗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部文学巨著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

这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满族文化的历史和发展,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红楼梦》中的满族习俗描写《红楼梦》作为一部描绘清代上层社会生活的巨著,其中不仅反映了汉族封建社会的诸多习俗,也深刻地展现了满族的独特风俗。

满族,作为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其习俗在《红楼梦》中得到了细致的描绘,为我们了解和研究满族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在《红楼梦》中,我们可以看到满族的服饰文化得到了生动的展现。

满族服饰以其独特的样式和色彩,成为了小说中人物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例如,贾宝玉身上的蟒袍、马褂,以及他佩戴的玉佩、金链等,都是满族服饰中的典型元素。

这些服饰不仅展示了满族服饰的华丽与精致,也反映了当时上层社会的审美观念和身份认同。

满族的饮食文化在《红楼梦》中也得到了细致的描写。

探究红楼民俗节日内涵,感悟中国传统文化魅力

探究红楼民俗节日内涵,感悟中国传统文化魅力

■ 祝珊珊探究红楼民俗节日内涵,感悟中国传统文化魅力引言:在《红楼梦》这部旷世杰作中,曹雪芹不仅描写了一个个哀婉缠绵的爱情故事,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各色人物,而且还把各类民俗事象与小说故事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发展、环境氛围的营造融为一体,从而使人们了解贾府是如何由鼎盛,跌落到家散人亡的悲惨命运。

在《红楼梦》中回回可以找到一些民俗事象,曹公把各类民俗事象作为丝丝彩线,融入故事之中,使各色人物鲜活呈现。

本文我们讨论《红楼梦》中的岁时节日民俗中的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希望增强大家的民俗文化意识,了解民俗生活背后的贾府命运的走势。

1 民俗的概念在中国,“民俗”一词出现较早,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根据钟敬文先生的分类,《红楼梦》中涉及的民俗可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

物质民俗文化,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那些可感知的存在。

社会民俗文化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个人与家庭、民族,甚至国际社会之间的相互组成关系,包括社会制度、岁时节日等方面。

精神民俗是一种无形的心理文化现象,它一般包括民间宗教信仰、巫术等。

语言民俗其主要部分是民众集体传承的俗话套语等。

岁时节日,属于社会民俗类,也被我们称为“传统节日”,主要是指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特定时日。

2 《红楼梦》中的三个节日2.1 《红楼梦》中的三次元宵节元宵节,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又称“灯节”和“上元节”等,大家一起吃元宵(或汤圆)、踩高跷、放烟火等。

《红楼梦》第一回中第一次提到元宵习俗。

民间闹元宵的民俗有人们扮演各式杂耍人员,边行进,边表演,另有五彩花灯,火树银花。

正是在这样以一个狂欢节,香菱被家仆霍起带出赏灯而遭拐卖,自此开始了自己多灾多难的一生。

第二次元宵节是在第十八回中,我们看到“金银焕彩”“水晶玻璃各色风灯”等,在“元妃省亲”中,我们看到从景致到排场无不显得极尽奢华,这使得娘娘本人都感叹“太过奢靡了”。

试论《红楼梦》中的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试论《红楼梦》中的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红楼 梦》中写 到的糖果 、茶点 、菜肴 、羹汤 ,以及成 左”。古人认为 “左为 阳,右为 阴” (《礼记·杂记 》 )这里
桌 的筵宴菜肴绝大部分都是 当时的精 品 ,代表着当时最高的 黛玉是懂礼的 ,所 以先不坐 ,待到贾母说明缘 由才敢坐下 。
饮食水准 。他们 “吃 ”的艺术 ,美食 辅之美器 ,调味之精 ,
文字评论
试论 《红楼梦》中的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蔡 郎与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 学与传媒 系 四川成都 611731
摘要 : 《红楼梦 》—— 中国文学 史上的一颗瑰 宝,人们不仅被 其永恒的艺术魅 力所吸引 ,而且也为它所展示的一幅幅生 动的社会风俗 画卷所倾倒 。俗话说 的好 “民以食 为天”。 《红楼梦 》的饮食文化也经常被人 津津乐道 ,体现 了中国饮食文化 的精 髓 。
致的描 摹 ,我们 可 以感 受到 中华饮 食文 化基本 精神 :食之
在 《红楼梦 》中所描 写 的生 日宴 、寿宴 、省亲宴 、家
精、食之美 、食之情 、食之 礼 ,反映了饮食文化与 中华传统 宴 、接 风宴 、诗宴 、灯谜 宴 、合欢 宴 、梅花宴 、海棠宴 、
文化的密切联系 。
螃蟹宴 、 中秋 宴 、端阳 宴 、元 宵宴 等都有 体现 。例 如 ,第
一 套精致的茶具。例如贾母花厅上 ,摆设 的洋漆茶 盘里就放 参 考文 献 :
着 旧窑十锦小茶 杯。王夫人居坐的正二 室里 ,也是茗碗瓶茶
[1】曹 雪芹 高鹗 .红楼梦 】.北京 :人 民大学 出版社 ,
的鸡爪一拌就是。” 凤姐这段话让刘姥姥瞠 目结舌,摇头吐 “礼 ”。 在 《红楼 梦 》第 三回林妹妹进贾府 中就有写到黛玉
舌说道 : “我的佛祖 !倒得来 十几 只鸡来 配它 ,怪道这个味 来 的第一 天贾母 传饭的情景 : “贾母 正面榻上独坐,两旁 四

《红楼梦》民俗描写的艺术价值

《红楼梦》民俗描写的艺术价值

“ 痴儿 尚未悟” 。这个 “ 命根子 ” 竟是一个 “ 累及爹娘 ” 孽障祸胎 ” 的“ , 贾家 的未来 的振兴 已经注定 败亡 了。 第三 曲是在贾家 的男子均不 能
担 承兴 家的大任之 后 , 只好 寄托在不让 须眉俗物 的三个年 青女子身
上。 一个是 当家少奶奶 王熙凤 , 虽有杀伐 决断之 才, 第 她 却是一个贪
中 , 雪芹充 分地运 用 了民俗事 象 , 故事 情节 、 曹 使 人物 性格 , 至全 直 书结局 , 围绕全 书的主题展 开、 都 发展到 完成。 二 、 用民俗描 写暗示小说 的历史背 景 。 运 增强其 时代感 《 红楼 梦》 诞生于 1 8世纪 中叶 , 值康 乾盛 世。但 是曹 雪芹 却 正
属的时代 的精 神和风俗概 况。这 是艺术品最 后的解释 , 是决定 一 也 切的基本原 因。这一点 已经 由经验 证实 ; 只要翻 一下艺 术史 上各 个 重要的时代 , 可 以看到某 种艺术 是和某些 时代精神与风 俗情况 同 就 时出现 , 同时消灭的 。” 纳的这一精 辟见解 , 然 当时是就绘 画艺 丹 虽 术而言 . 作 为一种艺术 理论 的概 括 , 对作 为“ 术品 ” 但 它 艺 的小说 的
囊” 到抄检 大观 园 。 回回可 以找到 民俗 事象。 红楼 梦》 在《 中每一个 动
人的故事 中 , 曹雪芹都把 民俗 事象作 为一种背 景 , 为一 种烘托 , 作 揉
进 艺术的构思 之中。一部《 红楼梦大 辞典 》就是 一部《 , 红楼 梦》 的民 俗描 写的最有 力的证 明。试 看《 红楼 梦大辞典》 列的细 目: 开 语词 典
“ 解释” 是具 有同样理论 意义的。 , 在 中国古典长 篇小说 中 。红楼 梦》 《 中的 民俗 描 写 , 涵 的民俗 蕴 文化之丰 富 , 具有典范 意义。翻开《 楼梦》 民俗 风情扑 面而来 : 红 , 从 “ 女娲补天 ” 的神话到 “ 绛珠 还泪 ” 的传说 ; 从冷 子兴酒肆 演说荣 国府

红楼梦节日节气

红楼梦节日节气

红楼梦与节日文化要说《红楼梦》里的节日,那肯定就是指中国传统的三大节,端午、中秋和春节,《红楼梦》里或多或少的都有所描写,笔墨最多的是春节。

贾府过年,头等大事是祭祖。

中国人都有慎终追远的传统,祖先崇拜,大户人家春节祭祖是相当隆重的。

您就看贾府,祭祀的正日子是除夕当天,贾母要先带着府里有头有脸的人物进宫朝贺,回来就是自己家里祭祖。

您看:“只见贾府人分昭穆排班立定:贾敬主祭,贾赦陪祭,贾珍献爵,贾琏贾琮献帛,宝玉捧香,贾菖贾菱展拜毯,守焚池。

青衣乐奏,三献爵,拜兴毕,焚帛奠酒,礼毕,乐止,退出。

众人围随着贾母至正堂上,影前锦幔高挂,彩屏张护,香烛辉煌。

上面正居中悬着宁荣二祖遗像,皆是披蟒腰玉;两边还有几轴列祖遗影。

贾荇贾芷等从内仪门挨次列站,直到正堂廊下。

槛外方是贾敬贾赦,槛内是各女眷。

众家人小厮皆在仪门之外。

每一道菜至,传至仪门,贾荇贾芷等便接了,按次传至阶上贾敬手中。

贾蓉系长房长孙,独他随女眷在槛内。

每贾敬捧菜至,传于贾蓉,贾蓉便传于他妻子,又传于凤姐尤氏诸人,直传至供桌前,方传于王夫人。

王夫人传于贾母,贾母方捧放在桌上。

邢夫人在供桌之西,东向立,同贾母供放。

直至将菜饭汤点酒茶传完,贾蓉方退出下阶,归入贾芹阶位之首。

凡从文旁之名者,贾敬为首,下则从玉者,贾珍为首,再下从草头者,贾蓉为首,左昭右穆,男东女西,俟贾母拈香下拜,众人方一齐跪下,将五间大厅,三间抱厦,内外廊檐,阶上阶下两丹墀内,花团锦簇,塞的无一隙空地。

鸦雀无闻,只听铿锵叮当,金铃玉佩微微摇曳之声,并起跪靴履飒沓之响。

一时礼毕,贾敬贾赦等便忙退出,至荣府专候与贾母行礼。

”说一下这个分昭穆排班,这个我也是一知半解,大概就是一个排辈的顺序。

面对祖先的牌位,家里健在的第一代男人为昭,站左边;第二代为穆,站右边,以此类推。

单数的辈分都是昭,双数的都是穆。

男人祭祀完毕,才是女人祭祀。

还有一个,书里写贾家祠堂那块匾和两边的对联是衍圣公孔继宗所写。

您要有兴趣,去查一下孔家的家谱,这个网上就有。

红楼中的民俗

红楼中的民俗

重庆科技学院课程论文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专题研究I 题目《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院(系)人文艺术学院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2010-01学生姓名颜欢学号2010444821 授课教师王洪泉论文成绩2012年6 月6 日摘要:《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这篇文章,是我通过阅读整本《红楼梦》之后,提炼出里面关于民俗文化并加以研究。

无论是“红学”还是民俗文化,都是需要我们潜心坐下来学习的一门学问,更何况将这两门大学问结合在一起。

民俗文化中的建筑民俗、服饰民俗、饮食民俗、节日民俗……都在书中通过各种各样的情景有所体现。

像是林黛玉进荣国府时,作者对建筑的描写;刘姥姥进大观园时,作者从她的反应侧面描写出上层社会食物的奢侈;薛宝钗出闺成大礼时,作者将中国详尽全面的嫁娶礼仪表现的淋漓尽致,以致于以后的各个作家在写相关内容时都会有所参照。

我想这样的一部书,对于任何人都是有着相当大的吸引力的。

关键字:民俗建筑服饰饮食嫁娶文化《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颜欢“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一场红楼梦,醉了多少红楼梦中人。

曹雪芹在三百多年前写了《红楼梦》,它从一本小说变成一本禁书,最后成了一门学问。

我们不得不承认曹雪芹的博学多才,他让《红楼梦》成了“红学”,并有许许多多的文学大家为之倾倒。

我想无论是从宗教还是民俗的角度上来做研究,无疑像《红楼梦》这样一本著作才是我们最佳的选择。

它的人物描写丰满细腻,情节错综负责,一环紧扣一环。

最开始的判词就为后来人物的命运做出了阐述,让读者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的同时又不得不钦佩作者的功底。

现在大家对红学的研究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说它的美食,吸引了很多美食家和食评家;它的服饰,给了多少服装设计师以灵感;它的建筑,更是凝聚了清代建筑风格所有的精华……《红楼梦》中有我们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贵的学习资源。

面对《红楼梦》时才知道我们所了解的东西太少了。

红楼梦与民俗文化研究报告

红楼梦与民俗文化研究报告

红楼梦与民俗文化研究报告1. 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

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记录了中国传统社会民俗文化的瑰宝。

本报告将对《红楼梦》中所展现的民俗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2. 民俗文化在《红楼梦》中的体现2.1 家族文化《红楼梦》以贾府为主要舞台,通过对贾府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古代家族文化的方方面面。

从贾府的宏伟建筑、仪式性的祭祀活动到家族内部的婚嫁、丧葬等传统仪式,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家族文化的特点。

2.2 婚嫁习俗婚嫁是中国传统社会中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而在《红楼梦》中,婚嫁的描写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

其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婚嫁过程被描写得尤为详细,展现了当时的婚嫁习俗和礼仪。

从婚嫁仪式的准备、婚庆活动的举办,到婚后新娘的入府,这些细节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婚嫁习俗的独特之处。

2.3 宴会礼仪宴会是中国古代社交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展示自己社会地位和文化修养的机会。

在《红楼梦》中,贵族成员之间的宴会被频繁地描写。

宴会上的宾客来往、礼仪动作、菜肴摆设等方面,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交宴会的规矩和仪式,彰显了贵族阶层的身份和品位。

2.4 节日庆典节日庆典是中国传统社会中重要的民俗活动,也是人们释放压力,展示情感的重要时刻。

《红楼梦》中描写了许多节日庆典,如元宵节、寿诞庆典等。

通过对节日庆典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中人们对节日的重视,以及庆典活动所体现的吉祥和祝福。

3. 红楼梦对民俗文化的影响《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对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红楼梦》中所展现的家族文化、婚嫁习俗、宴会礼仪和节日庆典等传统民俗,成为后来古代小说中常见的元素,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这些传统民俗也被其他文学作品所借鉴,继续影响着中国文化。

其次,《红楼梦》通过对贾府中不同社会阶层和角色的描写,展现了社会等级和身份的重要性。

这种社会的等级观念和身份意识影响了后来的文化观念,形成了一种传统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红楼梦》与中国纸鸢文化

《红楼梦》与中国纸鸢文化

《红楼梦》与中国纸鸢文化《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描写大观园的少爷小姐们春日填词并放风筝的情景,其中包含了些许民俗事项,同时也象征性地解释了人物命运的归宿。

民间自古就有清明节到郊外远足旅游的习俗,谓之“踏青”,故清明节又称“踏青节”。

在踏青活动中,放风筝是一项惹人喜爱的内容。

清人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担酌挈盒,轮毂相望。

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

”翻翻地方志,几乎各地都有清明放风筝的记载,仅举数例:“清明,扫墓,树秋千,放纸鸢”(康熙十三年《宁津县志稿》);“清明扫墓,折柳枝簪之,儿童放纸鸢”(乾隆十八年《B口墨县志》);“清明,小儿女作纸鸯、秋千之戏”(乾隆二十五年《潍县志》);“清明,童子放纸鸢”(道光二十九年《平度州志》)等。

有趣的是,许多地方唱风筝的民歌都有相同的开头:·“三月里来是清明,姐妹们去踏青,捎带着放风筝。

”有些记载把寒食当作放风筝的时日,如“寒食,墓祭,放纸鸢”(康熙十一年《济宁州志》);“每逢寒食……凌空纸鸢,高入云端”(民国《潍县志稿》);“寒食……斯时芳草鲜美,儿童放纸鸢于村郊”(民国《临朐续志》)等。

寒食在清明的前一天,与清明密切相关,因此可以与清明当做一回事。

总之,不管是清明还是寒食,春季无疑是放风筝的最佳季节,原因大约有三,一是春季天暖气清,惠风和畅,猫冬得身子骨儿酥软的人们便在此时选择户外活动,以舒活筋骨,放风筝无疑是男女老少皆宜的;二是与农时节气相关,冬节过后,清明前麦子尚未分蘖,放风筝时踩踏麦田会促进麦子生长;三是与民众祈福的心愿有着密切的联系。

对于最后一个原因,本回有所揭示:“宝玉笑道:‘我认得这风筝。

这是大老爷那院里娇红姑娘放的,拿下来给他送过去罢。

’紫鹃笑道:‘难道天下没有一样的风筝,单他有这个不成?我不管,我且拿起来。

’探春道:‘紫鹃也学小气了。

你们一般的也有,这会子拾人走了的,也不怕忌讳。

浅谈红楼梦中的宗教与民俗文化

浅谈红楼梦中的宗教与民俗文化

浅谈《红楼梦》中的宗教与民俗文化专业:09新闻学学号:2112509115 姓名:柳迪《红楼梦》被列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其原因除了其自身所拥有的艺术成就之外,更因为它是一本包罗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文化各基本层面的巨著。

《红楼梦》是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化的回顾、总结、浓缩和艺术的表现,是中国封建社会生活文化的集大成者,已经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化石和标本了。

一.《红楼梦》中的宗教文化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社会影响最大的宗教哲学派别有:儒、佛、道。

这三中宗教派教,往往是相互渗透的,《红楼梦》之中,这三种思想错综复杂的得到了体现。

《红楼梦》中,儒家思想反映的也比较复杂。

这一点,在宝玉身上有所体现。

虽然他“并不想自己是男子,须要为子弟的表率”,但是“父兄、伯叔、兄弟之伦,因是圣人之遗训”,却始终是“不敢违逆”的。

于是有了宝玉虽对贾政等人追求功名、专习四书五经不赞许,却也不得不勉强应对。

在遵从父母之命错娶宝钗时,也并没有随黛玉而去,反而参加了科考。

最后出家时,也走到贾政船头,磕了一个头。

此处可见宝玉亦或是曹雪芹还是抱有一定的君臣思想的。

而宝玉的自始至终,对四书五经八股,对所谓的仕途经济不屑一顾,称自己为“俗中又俗的一个俗人”,对于宝钗、湘云、袭人此类的劝说均视为“混帐话”,而又与和他不同“俗人”,黛玉耳鬓厮磨,心情相对,可见这也与儒家思想背道而驰的。

曹雪芹反对的是封建,而他也并非儒者,于是他的无可奈何便造就了《红楼梦》的亦儒非儒。

《红楼梦》一开头,叙述石头的来历,是女娲补天所遗漏后修炼通了灵性。

经由一僧一道,携入红尘。

这一僧一道,又贯穿全书的始终。

僧、道、女娲补天,便是佛家中所言,神女仙师了。

同时,书中所写前世今生,因果所报,也正是佛家所一贯提及的。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浅谈《红楼梦》中苏州的民俗文化

浅谈《红楼梦》中苏州的民俗文化

浅谈《红楼梦》中苏州的民俗文化作者:樊艳梅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6年第01期摘 ;要:《红楼梦》作为清代小说的杰作,也描写到了苏州的民俗文化,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苏州的日常生活,包括饮食与服饰内容,出行与娱乐方式;二是苏州的岁时节日,包括节日与节气的有关描写;三是苏州的民间信仰,体现为两个方面:尊崇佛教文化,崇拜民间神灵。

关键词:《红楼梦》 ;苏州 ;民俗 ;文化清代的康乾时期,市民阶层空前壮大,民俗文化也变得引人注目,普通大众开始频繁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百科全书式的小说作品,写到了较多的民俗,其中也有对以苏州为代表的江南民俗的描写。

一方面,民风民俗给曹雪芹的创作带来了深刻影响;另一方面,《红楼梦》中对苏州民俗文化的描写真实再现了当时的市井生活,有利于今天我们了解古代苏州生活,更好地弘扬苏州民俗文化。

一、苏州民俗文化之一:日常生活衣食住行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内容,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苏州民众自有其独特的日常生活方式,下面我们主要从饮食与服饰、出行与娱乐两方面来谈《红楼梦》中的苏州民俗。

物质生活民俗的每一个方面,几乎都是该民族传统观念的外化,它不仅造成民族成员之间的共识性,产生彼此身份的认同感,而且还可以强化其宗教信仰、伦理观念和政治观念,增强其内聚倾向。

[1](P58)(一)饮食与服饰内容1.饮食:精巧细致,讲究品位苏州是著名的江南水乡,傍水而居的苏州人有着水的细致与柔美,对吃穿是十分讲究的,生活方式雅致精细。

《红楼梦》中有对苏州生活的描写。

刘姥姥进大观园那段故事,就从饮食、居住等方面进行了刻画,其中就有苏州生活的影子。

曹雪芹在书中写道:“刘姥姥因见那小面果子都玲珑剔透,便捡了一朵牡丹花样的笑道:‘我们那里最巧的姐儿们,也不能铰出这么个纸的来。

’”(第四十一回)[2](P335)那“小面果子”应该是一种糕点,“牡丹花样”“玲珑剔透”说明这种糕点的精巧细致,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苏州的著名面点——船点,其选料讲究,种类丰富,有的像动物,有的像蔬果,无不栩栩如生、小巧玲珑。

从_红楼梦_看民俗语言中的禁忌语的分类

从_红楼梦_看民俗语言中的禁忌语的分类
作品倾向还是值得重视。曹植将诗歌引向文人化也不能说绝
对,因为屈原与汉代的司马相如的创作不能说不是文人化的
创作。
四、与其他人诗歌的比较
“三曹
”诗歌比较研究也是
“三曹
”研究重点之一,20世纪
以来,对“三曹
”诗歌进行比较研究的学者有很多。李洲良《三
曹诗歌的意象与风格》认为曹操与曹丕的诗风,一为阳刚,一
传统的讳言,对疾病不明言,用逆向思维来带过。前者是说巧
姐并无大碍,后者是对天花的讳称。
三、对神明的语言避忌
古人因为对某种超自然能力的不理解和恐惧而产生了
对神鬼之事的敬畏盲目信仰和崇拜,所以对神明更是有诸多
禁忌。那时人们很多时候都在家里供奉神像、佛龛或是神佛
画像,而这些东西是不可侵犯的,更不能买卖,需要到佛教寺
禁忌语言来警告他人不要去做出会招来厄运的事情,从而使
禁忌语在民间广为流传直至今。下面我们就以《红楼梦》为例
简单介绍民间语言禁忌大致的分类。
一、对称谓的禁忌
讳始于周,《左传
·桓公六年》云:“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
讳之。”可见在周时就已经出现名讳。名讳又可以分为很多种
类,其中主要有国讳、圣人讳、家讳三种。
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有过高的评价,他把汉末及整个建安时
代诗人们的功绩都给了曹植,他认为曹植
“确立了五言诗在
诗坛的牢固地位;结束了中国诗歌在抒情、叙事间的左右摇
摆而一头扎向抒情一途;确立了中国诗歌
‘壮美
’的美学定位
和文质彬彬、情文并茂的发展道路。这三大贡献,奠定了曹植
‘一代诗宗
在未开化的远古时代,少数统治者为达到统治目的结合各种

《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

《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

论文题目:《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姓名:xxx专业:汉语言文学学号:xxxxxxxxxx民俗是社会生活史的活化石。

《红楼梦》中透过民俗文化写出了许多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趋炎附势、落井下石。

写出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也写出了人性丑陋的一面,《红楼梦》可谓是那个年代的活化石。

《红楼梦》不仅是一部享誉中外的文学名著,它还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从饮食、服饰,到民间游戏娱乐,从岁时风俗、婚俗、葬仪,到建筑、工艺,再到医学,无不体现着《红楼梦》的博大精深,因此《红楼梦》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即“红学”。

《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涉及广泛,在这些民俗中蕴含了许多文章。

首先,写出了贾府的奢侈。

例如:贾府的饮食、服饰文化,以及建筑、工艺文化则突出表现了贾府这个大家族的奢侈,从上到下,上到太太、奶奶,下到丫鬟,皆是如此。

其次,折射出人物形象及个人命运。

例如:贾府的婚俗、葬仪,民间游戏娱乐、岁时风俗,则深刻揭示了贾府众人的人物性格及命运。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十分注意风俗民情的描写,给红楼增添了美丽的色彩。

关键词:奢侈个人命运盛久必衰引言《红楼梦》涉及的民俗文化颇多,且丰富多彩,仅从饮食、服饰,民间游戏娱乐、岁时风俗、婚俗、葬仪、建筑、工艺、医学几个方面便可罗列出众多内容。

以下皆是其内容。

一、饮食文化:“民以食为天”,大概很少有小说不描写吃的。

但是不少小说,包括《金瓶梅》、《水浒传》、《三国演义》这样的名著,也只是为写吃喝而写吃喝,写法相对单调贫乏。

如《水浒传》凡写到吃喝,无非是,“但是下口肉食,只顾将来,摆一桌子”,“安排得酒食果品海味,摆在桌上”,肥鹅熟肉,细巧果子”。

《金瓶梅》系世情小说,理应在吃食上精细,但也是粗粗几笔,无甚特色,总是“入口即化”几个字读来味同嚼蜡。

《红楼梦》却不同,每次谈吃,随着场合的不同,不仅吃的东西不同,吃的方法也不同,而且围绕着吃,人物的情态性格、生活的矛盾斗争都像活的一样浮现在读者面前。

饮食大致分为饭粥类、肴馔类、糕点类、饮料类、水果类几种。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红楼梦看中国姓名:***班级:******学号:********从红楼梦看中国民俗——浅谈《红楼梦》与中国民俗文化【内容提要】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曾被誉为“形象的百科全书”。

负此盛名不仅源于曹公创造了一个红楼的世界,更在于他将传承于民间的民俗事象融入到小说的背景与氛围中,再通过其中的细节一一展现出来。

所以,当我们在研究《红楼梦》的“时代精神”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它所属时代的“风俗概况”和“宗教信仰”。

试看《红楼梦大辞典》开列的细目:语词典故、服饰、器用、建筑、园林、饮食、医药、称谓、职官、典制、礼俗、岁时、哲理宗教、诗歌韵文、戏曲、音乐、美术、游艺、红楼人物(命名)、文中人物、地理,等等,共21项。

这些详尽的记载也揭示了《红楼梦》与中国民俗文化宗教信仰密不可分的。

【关键词】红楼梦;宗教信仰;民俗文化;【正文】“有创见的书籍传布在黑暗的时代里,犹如一些太阳光照耀在荒凉的沙漠上,为的是化黑暗为光明。

这些书是人类精神史上划时代的作品,人们凭借它们的原则,向种种新的发现迈进。

书本是将圣贤的心照射到我们心里的忠实的镜子”——吉本在封建社会时期,《红楼梦》是一部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弘中华之传统文化于海内外的华夏瑰宝。

人都说,《红楼梦》是一部稳如泰山,五岳之首的不朽名著,集当时文明成果之精华的百科全书。

在我看来,《红楼梦》如同一朵兀自从百花园中绽放出来的光鲜艳丽、艳冠群芳的百花之最,不同于昙花的转瞬即逝,却有如梅花的傲骨红梅,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红楼梦》被列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其原因除了其自身所拥有的艺术成就之外,更因为它是一本包罗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文化各基本层面的巨著。

《红楼梦》是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化的回顾、总结、浓缩和艺术的表现,是中国封建社会生活文化的集大成者,已经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化石和标本了。

一.《红楼梦》中的宗教文化宗教信仰贯穿于《红楼梦》的始末。

宗教信仰也被称为一种“心理民俗”,它也是人类心理活动和信息的传承。

近代学者王国维曾说, 《红楼梦》的主旨是通过“求入于无生之域”, 来向我们“示其解脱之道”。

我们从贾宝玉、甄士隐、柳湘莲、惜春、紫绢等人遁入空门, 以及一僧一道所唱的“好了歌”和甄士隐对“好了歌”的解说中, 确实可以看出作品中的虚无主义色彩和顿悟解脱的禅意。

小说中也写到许多寺庙景观,和尚道士尼姑,他们念经说法、布道化缘、僧道度缘。

从水月庵、馒头庵、铁槛寺、地藏庵、清虚观到大观园内的栊翠庵;从小尼智能儿偷情到老尼净虚的图财害命;从王姑子说法、马道婆的魇魔法到贾敬炼丹烧汞、妙玉的带发修行,把宗教迷信之风俗散布在世俗的贾府内外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社会影响最大的宗教哲学派别有:儒、佛、道。

这三中宗教派教,往往是相互渗透的,《红楼梦》之中,这三种思想错综复杂的得到了体现。

《红楼梦》中,儒家思想反映的也比较复杂。

这一点,在宝玉身上有所体现。

虽然他“并不想自己是男子,须要为子弟的表率”,但是“父兄、伯叔、兄弟之伦,因是圣人之遗训”,却始终是“不敢违逆”的。

于是有了宝玉虽对贾政等人追求功名、专习四书五经不赞许,却也不得不勉强应对。

在遵从父母之命错娶宝钗时,也并没有随黛玉而去,反而参加了科考。

最后出家时,也走到贾政船头,磕了一个头。

此处可见宝玉亦或是曹雪芹还是抱有一定的君臣思想的。

而宝玉的自始至终,对四书五经八股,对所谓的仕途经济不屑一顾,称自己为“俗中又俗的一个俗人”,对于宝钗、湘云、袭人此类的劝说均视为“混帐话”,而又与和他不同“俗人”,黛玉耳鬓厮磨,心情相对,可见这也与儒家思想背道而驰的。

曹雪芹反对的是封建,而他也并非儒者,于是他的无可奈何便造就了《红楼梦》的亦儒非儒。

《红楼梦》一开头,叙述石头的来历,是女娲补天所遗漏后修炼通了灵性。

经由一僧一道,携入红尘。

这一僧一道,又贯穿全书的始终。

僧、道、女娲补天,便是佛家中所言,神女仙师了。

同时,书中所写前世今生,因果所报,也正是佛家所一贯提及的。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这段《好了歌》的中心意思是说世界上你看所有的好的东西都是靠不住的,你只有把所有的好全都结束,所有的好都看穿,不追求,你的灾难、你的痛苦就可以结束。

所以好便是了,了便是好。

和好变成了、了变成好同样的。

这里所表达的好了之辩,色空之悟从宗教的观点看,就如同佛家思想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书中第一回提到的甄士隐,不慕名利,在家里过着与世无争、逍遥自在的生活。

在梦中遇见一僧一道,见到通灵宝玉,又不知不觉地随着僧道到了“太虚幻境”,见到了石牌坊上这副对联。

佛家的观点认为,世上万事万物,就其现象说似乎是真,是有;就其本质说是假,是无。

前者是世俗人的看法,后者才是真理。

这副对联隐含的意思是:社会上的人们慕富厌贫,为名为利,劳力劳心,强争苦夺,就是把假的误认为是真的,把真的反而当成了假的;把虚无误认为是实有,把实有反而当成虚无。

《红楼梦》中的巫婆神汉,却是地道的民间信仰,如马道婆那种铰纸人、扎针等习俗。

萨满教贾府中之宁府里,确有未露名的女萨满。

萨满很像贾珍儿媳秦可卿。

萨满的责任维系氏族和睦团结。

秦氏人缘深得贾宅两府上下人心;萨满是人与神的中介,有“敏知”、“预言”等奇能。

萨满天职“先知先觉,未雨绸缪”,“凡事不预,临渊何悲”,一心为氏族兴衰系念。

秦氏与凤姐预卜未来,显出奇能睿智;萨满善引领族人,在祝祭或梦幻中谒拜某些神或魂灵。

宝玉进秦氏房中梦游“幻境”萨满擅治病,又擅于导引应婚男女健康媾合,传房术,助氏族人丁兴旺;萨满又能死后灵魂示警,预报吉凶;在实际生活中,穆昆(族长)与萨满是族权与神权的施行者,互为左右臂,彼此依赖,关系非同寻常。

在二十五回中巫婆跳神寄名祖先崇拜宗教,一僧一道,淡化教派。

人有所敬畏,否则“本我”会膨胀。

自我、超我无法养成二.《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翻开《红楼梦》,章章节节中都充斥着中国古代的民族风情。

大观园中的民俗事象可谓无所不包。

而《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最主要集中在节日、宴会、婚嫁、丧葬、祭祀、日常生活等等方面。

可谓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其中小说第二回提到了刚满周岁的贾宝玉“抓周”的故事。

所谓“抓周”,又曰“抓取”,早在南北朝时期,民间就有了这种民俗活动。

又如小说第三回,贾宝玉与林黛玉初见时,宝玉身上戴的“寄名锁”、“护身符”,第八回写到的“长命锁”、“记名符”,薛宝钗胸前挂着的“金锁”和史湘云佩带的“金麒麟”,都属于一种祈福用的民俗饰物。

这些岁时节日是由中国古代历法和季节气候变化相结合而排定的节气时令,自古至今世代相传,成为一种民俗事象。

例如元宵节,又称上元、元夜、灯节,时在正月十五日。

端午节,贾府上下蒲艾簪门、臂系虎符、喝雄黄酒、吃粽子;中秋节,贾母率全府眷属赏月、联诗、吃瓜果月饼;除夕,宁国府祭宗祠、吃年饭、喝屠苏酒……都是岁时节日的民俗事象。

除此之外,还有像立春、小阳春、饯花神这样的小节。

《红楼梦》中的“衣食住行”也是被津津乐道的。

由于贾府是士族之家,所以就连这些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也是十分考究的。

从穿衣吃饭再到居住行走,都被描摹的十分丰富。

先拿人物的衣着来说,其中典型人物的服饰造型优雅、色彩丰富、质料华贵、佩饰精美。

例如贾宝玉的礼服着装:“头上戴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涤,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图……”寥寥数语就已将贾宝玉的整体服饰形象和装饰细节描述得如此详尽逼真。

当然,一谈到《红楼梦》,人们都会对其中的饮食记忆深刻。

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一边品尝一边长见识。

如著名的“茄鲞”、“银耳鸽子蛋”、“杏仁茶”等等。

除此之外,红楼中的出行场景也是十分壮观的。

例如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之时,有时乘轿,有时坐车。

贾母、王夫人奉召进宫也是乘轿。

男人大多是骑马或坐车出行。

秦可卿大出丧时,贾赦一辈上车轿,贾珍一辈骑马。

这些都体现出世家大族男女、主仆在“行”的方面的严格区别。

值得一提的还有小说中的建筑和园林,其式样、风格中也透露着大量的民俗信息。

《红楼梦》中丰富多彩的娱乐项目。

《红楼梦》中的人儿都是“不差钱”的。

于是,这些主子们在吃喝之余,便想着法儿的玩乐。

所以小说中也记述了许多游艺活动。

例如:猜谜、赶围棋、抹骨牌、掷骰子、击鼓传花、占花名、行酒令、听小曲儿、放风筝等等。

这些游艺活动平常已多,节日更盛。

主子们公开玩,奴婢们私下玩,各寻各的开心。

小说中还特别提到了,贾府养戏班,买小戏子的重要情节。

围绕着唱戏、点戏、听戏的活动,便施了不少笔墨,也写出了姿彩纷呈的民俗事象。

小说中也写到大量的诗谜、酒令和各种节日民俗游戏。

诸如“斗叶”、“猜谜”、“说笑话”、“投骰子”、“解九连环”、“击鼓传花”、“赏雪寻梅”,还有元宵灯节、除夕祭宗祠、端午贴符、中秋赏菊吃蟹等等,无不是突出民俗文化的魅力。

具体的祭祀风俗可见于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在《红楼梦》的祭祀描写中,是贾母带着儿子儿孙、侄儿侄孙、儿媳孙媳等等,上上下下所有族中之人一起祭祀,规模宏大,秩序井然。

这种祭祀礼仪即不是汉俗也不是满俗。

而是满汉祭祀风俗的一个融合。

汉族信奉儒教,在祭祀宗祠时,以男性为主,女性是不得入祠的。

焚香、献礼、献帛、献爵均由男人去做,族中女性是不得参与的。

而满俗祭祀刚好与汉俗相反。

在满俗中女性是主祭,这已是满族祭祀的古老风俗了。

满族大祭时,上好供品,留下主妇,其余族人到门外静候,关门,这时主妇在神殿内行九跪九叩首礼……所以说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描写的贾府祭祀宗祠的习俗是满汉相结合的产物。

《红楼梦》描写的节庆活动很多,其中“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讲到是宁国府过春节的场面。

时令一到腊月,就该治办年事了,而年事最重要者莫过于祭祖,所以宁国府贾珍那边先把宗祠打开,派人打扫,同时收拾供器,为祭祀作准备。

其次是压岁,就是发放压岁钱。

三是送年礼。

四是向本府子弟们发放年物。

五是贴对联,换门神。

这些都属于过年的准备。

祭祖的时间在年三十,这是过年的最大礼仪,祭罢宗祠,大队人马再到正堂向祖宗遗像礼拜。

供品以菜饭汤点酒茶为主,每一道菜都按一定秩序传至供桌上。

大年初一开始,至正月十五,前后半个月的时间,主要是拜年、吃年酒。

朋友亲戚,迎来送往,彼此互拜。

吃年酒包括请吃和赴吃,但礼仪上不宜重复,所以需要事先一一拟好日期单子。

而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年的尾声,又是过年的又一个高潮,《红楼梦》有六回故事中写到元宵节。

小说开卷即写甄士隐抱女儿英莲“看那过会的热闹”,后来在看花灯中英莲被拐子拐走,伏下一幕令人感叹不已的动人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