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说类作品的朗读指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小说类作品的朗读指导

曾经听过一堂公开课——《变色龙》,执教老师开门见山,直接入题,组织学生分排、分组、分角色朗读,这一环节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教师既没有指导,也没有要求,更没有让学生准备,只是花了15分钟时间选角色和朗读,这样,可想而知,怎么能读出效果?不但淹没了课堂气氛,也削弱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再仔细一想,语文课只求形式不求实效的朗读似乎经常可见。朗读只是一种课堂虚空的热闹和喧嚣,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而实质上是学生个性化解读的丢失。

那么,像这样事倍功半的朗读该怎么改进?我认为,应该在教学小说类课文时作如下处理:

一、查阅资料,了解背景

作者创作小说一般都是以当时的社会为时代背景,创作的人物形象是在当时特定的背景下所具有的特殊性格,而学生已远离了那个时代,或许会不理解、难把握,所以在分角色朗读前,我们必须先让学生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等手段去了解作者及其创作的背景。

例如,我在教学《孔乙己》一文之前,先布置同学们去查关于孔乙己的姓名、咸亨酒店、“孔乙己”原型的另两种说法等等。这些资料为学生去了解孔乙己,理解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提供了很好的线索。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能把握孔乙己的语气、语调,揣摩人物的心理,更好地理解课文,收到朗读训练的效果。这比教师枯燥的讲解深刻得多,也达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善用导语,激发学生兴趣

朱熹要求学生从小养成正确朗读的习惯,欧阳修也说过:“为文有三多,多读,多作,多商量。”一篇文章,读出声音来,读出抑扬顿挫、语调神情来,比单用眼睛看所获得的的印象要深刻得多,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透彻得多,从中受到的感染要强得多。

因此,在语文课上,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围绕课文内容,创设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境,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情感朗读中,营造一种愿读、乐读、争着读的氛围。教师巧妙的导入,能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浓厚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朗读。

例如,我在教学《变色龙》一文时,出示一张“变色龙”的图片,并解说“变色龙”——它是一种蜥蜴,它的皮肤会随着四周物体颜色的变化而变化,变色为保护色。那么,人们为什么称“狼嘴狐尾”的两面派为“变色龙”就不言而喻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个典型的两面派的故事。这样寥寥数语,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朗读实践中来。

三、分组合作,培养角色意识

朗读是凭借语言文字还原语言形象,理解语言内涵,体会语言情感的复杂的心理过程。这样纯技巧的指导,不如让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体会文章的精义妙理,神思妙笔,在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的基础上,再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情”读出来。

有的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过分强调纯技法的指导,诸如哪里要读重些,哪里要读轻些,何处要读慢些,何处要读快些。或是要求学生“带着悲痛的心情读”“带着高兴的感情读”,不时提醒学生:“声音要低沉”“速度要轻快”……通过这样的技术指导,学生看似“有感情”,但那不是真情实感的流露。而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每四人一组,分工合作,当角色较多时,有的同学就担任两个角色甚至更多,经过一学期的训练,来听公开课的老师总会为他们的朗读而赞叹。

四、模拟人物,分角色朗读

针对小说、戏剧的学习,分角色朗读可以充分发挥其品味语言艺术、领悟作品内涵的作用。“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便是叶圣陶先生所推崇的“美读”。他还说:“倘‘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了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法都有莫大的收获。”也就是说,在美读中,不仅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包括文章难以言传的韵味,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同类文章的阅读方法。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精华所在,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我相信,只要坚持训练,学生的朗读水平定能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