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延安

合集下载

文献片回望延安观后感

文献片回望延安观后感

文献片回望延安观后感
这两天抽空看了一下历史文献片《回望延安》,该纪录片给了我很强的心灵震撼,让我对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有了更真实的认识,感触颇多。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回望延安》让我深刻理解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凝聚而成的宝贵精神财富。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国的历史长河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王朝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zhu主义社会及社会主义社会几个阶段,但无论是哪一种社会形态,得民心者得天下。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成为近代社会带领中华民族中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领导者,成为历史洪流中的中流砥柱,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在延安时期确立了党中央领导核心,统一了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如今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同样要传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的优良革命传统,思想上同党中央高度保持一致,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党员领导干部发挥带头作用,个人服从大局,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团结一致,为国家。

回望延安读后感

回望延安读后感

回望延安读后感《回望延安》是一部描写延安时期历史的长篇小说,作者是著名作家巴金。

小说以延安为背景,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故事,展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艰苦奋斗和崇高精神。

读完这部小说,让我对延安这个地方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人民和事迹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写延安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使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艰苦和壮丽。

延安的山川河流、古老的建筑、勤劳的人民,都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气息。

特别是在抗战时期,延安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据地,吸引了大批革命者和知识分子前来,他们在这里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的精神面貌和奋斗精神,让我深受感动和敬佩。

小说中还描写了延安时期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如抗战时期的艰苦生活、党的领导和人民的支持、延安整风运动等。

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都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特别是一些无名英雄和普通人的故事,更是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伟大和勇敢。

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捍卫着祖国的尊严和民族的利益,为了一个共同的信仰和理想,他们付出了一切,这种精神让我深感震撼和感动。

通过阅读《回望延安》,我对延安这个地方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也对那个时代的人民和事迹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延安是中国共产党的摇篮,是中国革命的圣地,这里孕育了一代伟大的革命者和伟大的精神。

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传承和发扬那个时代的伟大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回望延安观后感

回望延安观后感

回望延安观后感延安,那是一块充满神秘与传奇色彩的土地。

当我回望延安,心中涌动着的是复杂而又深沉的情感。

说起延安,我就想起了那次特别的旅行。

我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对革命先辈的敬仰,踏上了那片神圣的土地。

刚到延安,我就被那里独特的地貌所吸引。

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坡,一道道沟壑像是岁月刻下的皱纹,诉说着过去的沧桑。

那黄土地,干燥而坚实,仿佛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和希望。

我首先去的是杨家岭。

那里的窑洞,看似简陋,却有着不平凡的气息。

走进窑洞,里面的陈设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张床。

可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指挥着全国的革命斗争。

我仔细地看着那桌子上的油灯,想象着在无数个夜晚,微弱的灯光下,他们如何为国家的未来深思熟虑,如何书写着改变中国命运的篇章。

在枣园,我看到了那些依然枝繁叶茂的枣树。

听说当年革命先辈们在忙碌之余,会品尝这枣子的甜蜜。

我站在枣树下,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上,形成一片片光斑。

微风拂过,枣树轻轻摇曳,仿佛在向我讲述着过去的点点滴滴。

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的时候,我的心情格外沉重。

那些陈列的文物、照片和资料,像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书,把我带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我看到了战士们用过的破旧枪支,看到了缝补了无数次的军装,看到了老百姓支援前线的推车。

每一件物品都饱含着血与泪,都见证了那段艰难而又光辉的岁月。

在延安的日子里,我还遇到了一位当地的老人。

他坐在自家的门口,晒着太阳,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

我和他聊起了延安的过去,他的眼睛里顿时有了光芒。

他用带着浓厚方言的话语,给我讲述着当年红军来到这里的情景。

他说,那时候大家都穷,但心里有盼头,知道跟着共产党就能过上好日子。

他还说,现在的生活好了,可不能忘了过去的苦。

听着他的讲述,我不禁湿了眼眶。

回望延安,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历史的厚重,更是一种精神的力量。

那是一种在艰苦环境中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是一种为了理想信念舍生忘死的奉献精神。

《回望延安》心得体会

《回望延安》心得体会

《回望延安》心得体会观看电视专题片《回望延安》,我们每个人都会从中看到一些东西,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视角,看到的东西就各有不同,但作为党员干部,有一些东西却是我们应该都要看到的。

我们应该看到信念的坚定。

我们党的历史,是一部艰难曲折的历史,但不管经历怎样的低潮、环境有多么险恶,总有那么一批人对党不离不弃、坚韧不拔,在他们的身上,闪烁着理想信念的光芒,为了人民的解放,为了国家民族的未来,他们无惧无畏,勇往直前。

到延安之初,我们的党还比较弱小,但就是因为有一批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等为代表的理想信念坚定的共产党人的努力奋斗,才逐渐由弱变强,最终夺取了革命的胜利。

坚定的理想信念,到什么时候都不过时,我们现在的党员干部,要补足自己的理想信念之“钙”,炼就钢筋铁骨,经受得住各种考验和诱惑,始终不渝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我们应该看到团结的重要。

在延安,我们党实现了空前的团结,凝聚起了巨大的力量,无数困难都克服,许多挑战都战胜,各种敌人都打败,革命事业捷报频传,形势大好。

历史证明,团结统一是党的生命,是党的力量之所在,是革命和建设事业必定胜利的基本保证。

因此,我们每个共产党员都必须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党员干部要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把“四个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体现在实际行动中,落实到工作的各方面,贯穿于党性锻炼的全过程。

我们应该看到作风的优良。

官兵平等、官民平等,这是我们党一贯的优良传统,在延安时期,这一优良传统得到发扬光大。

我们党的领导人生活简朴,毛主席请贵宾吃饭,桌上也不过是白菜、咸菜;在大生产运动中,我们党的领导人也开荒种地,毛主席都亲自种菜。

从党的领导人到普通战士、群众,都是那样勤奋朴实,朝气蓬勃,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为了革命事业,奉献牺牲,无怨无悔。

作风映照形象,优良作风是我们党传承红色基因的基础,也是赢得民心的重要保证。

回望延安

回望延安

回望延安作者:李彬来源:《新闻爱好者》2015年第04期2014年,霜叶红于二月花时节,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

这是近30年来文艺界以及整个文化界的大事,自然引起海内外舆论高度关注,也让人联想到毛泽东主持的延安文艺座谈会。

两次座谈会相隔72年,人世沧桑、天翻地覆,而一以贯之的还是现代中国即新中国的价值与灵魂,还是现代文化即新文化的精神气象与美学品位。

不无巧合的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习近平曾在延安地区上山下乡,同千百万知识青年一道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也就是延安时代开辟的现代知识青年的成长之路。

用毛泽东在“五四”运动20周年纪念会上讲演中的话说:“看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的,拿什么做标准呢?拿什么去辨别他呢?只有一个标准,这就是看他愿意不愿意、并且实行不实行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

”当时,一首陕北知青创作的长诗《理想之歌》,曾经点燃了无数热血青年的青春梦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配乐诗朗诵播出后,更将土窑洞的灯火、信天游的歌声烙在一代人的心中:红日、白雪、蓝天……乘东风飞来报春的群雁。

从太阳升起的北京启程,飞翔到宝塔山头,落脚在延河两岸。

……40年后的2013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与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还畅谈起这段青春岁月:“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

”“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

”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又来到下乡的地方,看望父老乡亲,代表党中央向老区和全国人民拜年,对围拢的群众说“我是延安人”,再次让世人的目光投向陕北,聚焦延安。

延安,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北宋范仲淹在此戍边,留下千古传诵的《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现代延安以革命圣地闻名天下,人民共和国的点点滴滴无不在延安奠定基础并臻于完成。

也正是延安时代,现代中国的政治革命与文化革命达到高度统一,“五四”新青年与亿万老百姓结合起来,先锋队与主力军会合起来,最终形成席卷天下的历史洪流。

回延安课文

回延安课文

回延安课文引言回延安是一篇描写作者回忆延安时光的散文,通过回忆和感慨,向读者展示了延安时期的艰苦生活和革命精神。

本文主要通过描写延安的自然风光、革命队伍和同志们的生活点滴,表达了作者对延安时期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以下将逐一介绍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延安的自然风光作者首先回忆起延安的自然风光,描绘了当时延安的山河美景。

他写道:“回延安,乃至重游黄河之壮观,白河之碧水与红崖之古路,都被我较之火种,牢记于心。

”通过这一句,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延安的热爱之情。

作者以丰富的形象描写,勾勒出延安美丽的自然景色,给读者带来深深的感动。

第二部分:革命队伍的日常生活接下来,作者详细描写了延安的革命队伍的日常生活。

他写道:“不读书,则工农大军选拔得奇才寥寥;不创作,则文艺战线失去了一支主力军;不研究科学,浑富民之疾苦,巧医救死几率提高的可能性;不思想建党,就要在内部瓦解。

”这段文字生动地展现了革命队伍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为了革命事业而奋斗的坚定信念。

作者还描绘了延安的书店,供应充足的图书,以及大家对于书籍的热爱和追求。

他写道:“真不会唏嘘悔过的民众,纷纷包票,包我站在困难面前。

”这一段文字不仅揭示了当时人民对于书籍的渴望,也反映了延安时期人们对知识的重视和追求。

第三部分:同志们的情感文章的最后,作者回忆起了多年与同志们在延安共同奋斗的场景,表达了对于这段时光的深深思念和回望之情。

他写道:“由此延伸,想到延安的日子,那个摩登的年月,那个知己如蚁的日子,那么又回味无穷,幸福无比。

”通过这段文字,作者表达了对延安时期的深深思念和回望之情,以及对同志们的深厚感情。

延安时期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同志们在那里经历了艰苦的斗争,留下了珍贵的回忆。

总结回延安课文通过回忆延安时光,展现了延安时期的艰苦生活和革命精神。

文章描绘了延安美丽的自然风光,革命队伍的日常生活以及同志们的情感,通过这一系列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纪录片回望延安观后感

纪录片回望延安观后感

纪录片回望延安观后感最近看了一部纪录片——《回望延安》,这片子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那段历史的好奇之门,也让我的心跟着波澜起伏。

延安,这个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名字,一直以来都像是一个遥远的传说。

但通过这部纪录片,那些尘封的岁月、那些鲜活的人物、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一下子都变得清晰而亲近起来。

纪录片里,那一幕幕的场景仿佛让我穿越回了那个战火纷飞、激情燃烧的年代。

我看到了战士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高昂的斗志。

他们穿着破旧的军装,吃着粗糙的食物,却有着钢铁般的意志。

印象特别深的是,有个小战士,看起来也就十七八岁的样子,脸上还带着稚嫩,但眼神里却透着一种超越年龄的坚毅。

他扛着枪,在泥泞的山路上艰难前行,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都充满了力量。

还有那些在窑洞前热烈讨论的场景,大家围坐在一起,没有什么高大上的桌椅,就是几块石头,几个木墩子。

但每个人的表情都那么专注,那么投入,为了一个战略方针,争得面红耳赤。

可争完之后,又能齐心协力地去执行,那种团结一心的劲儿,真让人感动。

说到延安,就不能不提那里的窑洞。

那些窑洞,从外面看普普通通,甚至有些简陋。

可就是在这样的窑洞里,诞生了无数影响中国命运的决策。

我仿佛看到了毛主席在昏黄的油灯下,奋笔疾书,为中国的未来描绘蓝图。

那灯光虽然微弱,但却照亮了整个中国的前程。

片中还展现了延安的老百姓。

他们那朴实的笑容,真挚的眼神,让人心里暖暖的。

他们把自己家里仅有的粮食拿出来给战士们吃,把自己做的布鞋送给战士们穿。

有个老大娘,自己都吃不饱,还硬要把家里的鸡蛋塞给战士们,嘴里念叨着:“孩子们,你们打仗辛苦,得补补身子。

”这一幕真的让我忍不住落泪。

看着纪录片里的这些画面,我不禁想起了我们现在的生活。

我们住在宽敞明亮的房子里,吃着美味可口的食物,穿着时尚舒适的衣服。

可我们有时候还会抱怨,还会不满足。

和当年在延安艰苦奋斗的人们相比,我们真的太幸福了。

如今,我们身处和平年代,没有了战火硝烟,但延安精神却永远不能丢。

回望延安纪录片观后感

回望延安纪录片观后感

回望延安纪录片观后感引言《回望延安》是一部纪录片,通过回顾中国革命历史中的重要节点——延安时期,展现了延安精神的伟大力量和深远影响。

观看这部纪录片,让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延安时期的艰苦环境和人民群众的伟大智慧,也进一步认识到延安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纪录片进行一些观后感的分享和思考。

延安精神的伟大力量在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延安时期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深入人心,成为推动革命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

无论是在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政治斗争,还是在基层组织中展开的群众工作,都体现了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特点。

延安时期,党中央坚持以实事求是的原则,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不断摸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这种坚持实践、探索真理的精神,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启示。

我们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不断反思总结,实现国家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延安时期的困难与智慧延安是一个贫瘠的山区地方,环境恶劣,经济基础薄弱。

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革命战士们在艰难的环境下,依然充满斗志地奋斗着。

他们在生活中积极创造,克服困难,在最艰难的环境中找到革命的智慧。

延安时期的群众工作特别引人注目,在党的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着社会建设和革命事业。

他们在集体中互助互利,不断创造新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这种群众参与的精神在今天的社会建设中依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延安精神的当代意义延安时期的经验和精神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在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革命战士们勇于面对困难,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这种精神在今天的社会中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延安精神强调实践、开拓创新,勇于突破传统,寻求符合国情的途径和方式。

在当代社会,我们也应该坚持这种实践精神,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延安精神强调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和创造力。

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和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回望延安观后感

回望延安观后感

回望延安观后感前言延安,作为中国革命早期的重要革命根据地,有着非凡的历史意义。

作为一名年轻人,我有幸参观了延安,亲身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独特氛围和革命精神。

下面,我将分享我的观后感,回顾延安的历史,思考其对于当今社会的意义。

延安的革命历史延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红军长征到达延安后,延安成为了红色中国的象征。

这个地方孕育了许多杰出的革命家,包括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

延安时期形成的“延安精神”更是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延安革命历史的回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参观中共中央总部旧址、陕北革命纪念馆等地,我深深感受到了延安时期的艰苦环境,但同时也感受到了当时革命精神的强大力量。

这些地方展示了革命先辈们的奋斗精神和无私牺牲的精神,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延安的艺术氛围除了革命历史,延安也以其丰富的艺术氛围而闻名。

在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时,我欣赏到了许多革命时期的文艺作品。

这些作品流露出了革命热情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激发着观者的情感。

在延安,我还参观了砚台山书画艺术村。

这里有众多的书法家、画家,他们在这里创作出了许多优秀作品,让人叹为观止。

延安的艺术氛围催生了许多杰出的艺术家,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当代意义与思考回顾延安的历史,延安以其崇高的革命精神和丰富的艺术氛围而闻名。

这种精神和氛围不仅仅是过去,也对今天的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延安的革命精神鼓舞着我们。

在这个物欲横流、功利至上的社会,延安的精神传承给我们力量,鼓励我们坚定信念,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延安时期的艰苦环境和艰难困苦的斗争,让我意识到实现自己的目标需要毅力和坚持。

其次,延安的艺术氛围给我们以启示。

文艺作品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延安时期的艺术作品传递着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对革命事业的热情。

这提醒我们,艺术具有传递正能量的力量,我们可以通过创作和欣赏艺术来感受美好,激发我们的创造力与灵感。

回望延安观后感

回望延安观后感

回望延安观后感延安,那是一块承载着厚重历史与伟大精神的土地。

当我回望延安,心中涌起的是无尽的感慨和深深的敬意。

延安,这个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它不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一种精神象征。

在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里,延安成为了中国革命的圣地,吸引着无数热血青年和志士仁人奔赴而来。

当我试图去追溯那段历史,仿佛能看到那蜿蜒的山路上,一群群怀揣着理想与信念的人们,迈着坚定的步伐,向着延安前行。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有的出身贫寒,有的家境优越,但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了中国的解放事业,为了人民的幸福未来。

延安时期的生活条件是极其艰苦的。

物资匮乏、环境恶劣,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革命的火焰却燃烧得愈加旺盛。

共产党人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在延安,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居住在简陋的窑洞之中,却能运筹帷幄,指挥着全国的革命斗争。

他们的智慧和勇气,犹如明灯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他们深入群众,了解人民的疾苦,制定出了一系列符合国情的方针政策。

延安的军民关系更是令人感动。

老百姓把共产党的军队当作自己的亲人,倾尽全力支持革命。

军队也把保护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人民的幸福生活而战斗。

这种鱼水情深的关系,是革命胜利的重要保障。

在延安,还孕育出了伟大的延安精神。

那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

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往直前。

回望延安,我看到了无数先烈们为了理想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事迹。

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信仰的力量,让我们明白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繁荣的时代,但延安精神永远不能被遗忘。

在工作中,我们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怕困难,勇于拼搏;在与人相处时,要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在学习和创新方面,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回望延安观后感

回望延安观后感

回望延安观后感
《回望延安》是一部关于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历史事件。

这部电影让我深受触动和感受,让我更加了解和认识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程和奋斗精神。

首先,影片中呈现出的历史场景和人物形象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艰辛和苦难。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国人民经历了太多的痛苦和磨难,但是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民族独立的渴望。

共产党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表现出了坚定的信仰和不屈的精神,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革命精神和牺牲精神。

其次,影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人民力量的重要性。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之上,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带领人民走向胜利。

同时,人民群众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参与到革命事业中去,为争取自由和平等而奋斗。

这种军民鱼水情的故事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紧密联系和深厚感情。

最后,影片中所传递出来的价值观和精神力量也让我深受启发和教育。

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共产党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理想,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捍卫了真理和正义的价值观念。

这种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和牺牲精神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信仰的力量和人生的意义。

总之,《回望延安》是一部非常值得观看的电影作品。

它不仅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那段历史时期和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同时也带给我们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我相信这部电影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让我们更好地珍惜当下、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纪录片回望延安观后感

纪录片回望延安观后感

纪录片回望延安观后感近年来,纪录片成为越来越多人获取信息和触摸历史的方式之一。

而其中一部备受瞩目的纪录片便是回望延安。

这部纪录片以全新的视角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这段历史上的种种经历和奋斗,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观看此纪录片之后,我被其中的很多细节深深触动,产生了许多感慨。

纪录片以延安这个历史的节点为切入点,生动地展示了那个特殊时期的生活场景。

延安是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后寻求新出路的地方,也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央所在地,是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的摇篮。

这座山城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艰辛奋斗和无数同志的牺牲。

纪录片中,我被延安的艰苦环境所深深感动。

那个时代正是中国共产党开始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之际,在艰苦的条件下,各个同志不畏艰险,全力投入到革命工作中。

纪录片中展示了他们生活的简陋,但他们却一直怀有对未来的憧憬与坚守。

他们时刻准备着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

纪录片中还展现了当时延安人民的温暖与团结。

虽然环境恶劣,物质匮乏,但人们却凭借着对共同信仰的坚守和对未来的期待而相互扶持,并一同走向建设伟大事业的道路。

纪录片中的许多场景表现出来的正是这种互帮互助和众志成城的精神,让人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真挚与伟大。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纪录片中对延安抗日战争时期的描述。

那个时期延安成了整个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斗争的重要基地,共产党集结了一大批优秀的干部和战士,为抗日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纪录片中展示了他们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以及在艰苦条件下组织训练部队等情景。

这部纪录片对延安这段历史给予了全新的解读,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还原和重要人物的访谈,观众们得以深入了解当时的情况。

观看纪录片的过程中,我不禁反思起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那个时代的共产党人以他们的坚韧意志和无私奉献,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而我们现在所享受的安定和繁荣都是他们当年的努力和牺牲所换来的。

回望延安这部纪录片,不仅仅是一次重温历史的机会,更是一次对于当代人的思考与警醒。

《回望延安》观后感三篇 回望延安观后感

《回望延安》观后感三篇 回望延安观后感

《回望延安》观后感三篇回望延安观后感1国企党员观后感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

回望延安,那是一个奋发的年代,一个朝气蓬勃的年代。

一个党和人民、领袖和群众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共同创造英雄史诗的年代。

红日升,骤起烈烈风;尽吹散,多少鬼魅雾患!先辈们一路血战,冲破了敌人的封锁,诞生了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精神;他们扎根黄土地,在毛主席的领导下,用“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再次战胜了敌人的经济封锁,一次次的挫折,一次次的成长,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一种自我调节、自我净化的能力,这就是我们党—中国执政党的精神!不论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当今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我们的党都走在时代的前列,代表着最先进的生产力,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政党能够和中国共产党一样。

今天,我们在这里重温时代精神,看着宝塔山下的延安城焕发着新的光彩,黄土换绿装,旧貌换新颜,这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见证了一个政党由弱小走向成熟,一个国家由贫穷走向富强的伟大时代。

在新一代党的领导人的带领下,中国发展稳步向前,通向未来的梦想蓝图已经描绘,需要我们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去拼搏、用踏石留痕的毅力去创造,自强不息,锐意进取,久久为功,将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发扬下去,方能做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回望延安,传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道阻且长,我们壮志正浓,砥砺前行,乘风破浪,终会有时。

2党政机关干部观看《回望延安》,细细品味我党崛起、民族复兴、国势强盛的精神内涵,真切地感受到延安精神的深刻与厚重。

从1935年落脚延安到1948年撤离延安,党中共中央在延安生活、战斗了整整十三年。

这十三年,是党领导中国革命大发展的十三年;这十三年,是工农红军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十三年;这十三年,是中国革命由饱受挫折走向辉煌胜利的十三年。

回望延安的崇山峻岭、窑洞宝塔,她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处处物质遗产,更重要的是融入中华民族血液的延安精神。

《回延安》ppt课件

《回延安》ppt课件

赏读,品诗味
C组 抒情色彩强烈:自由的句式,灵活的韵脚,大量的口语叠词
原诗句: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改后: 几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 树梢树枝和树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我长大。
赏读,品诗味
民歌中常会出现自然景物,如江、河、花、树等,朗读下面 这首民歌《蓝花花》,体会自然景物在抒情上的作用,并分析所 选《回延安》诗句中出现的自然景物是否也有同样的抒情效果。
树梢树枝树根根,
蓝花花
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青线线的(那个)蓝比线兴线手蓝法(个)英英(的彩), 生五比谷下:一里是个的比蓝(喻那花,花个形实)象实田生苗的动(爱,死子情(儿感)个深唯)挚有人。。高梁高, 一兴十:三是省先的言女他儿物(以哟引)起数所上咏(之那物个。)也蓝就花是花触好景。生 情,托物兴感,启发联想和想象。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对好面处夹:沟有里画流面河感水,,生横动山形里象下,来抒游情击自队然。含蓄不生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崖硬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盼着那好光景。
有朝一日翻了身,我和我的干哥哥结个婚。
赏读,品诗味
朗读比较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说说它与《回延安》 在形式和内容上的相似及差异之处。

亲人相迎、欢聚一 堂等
彰显了延安亲人淳朴而 积极昂扬的精神风貌
故景:宝塔山、杜甫
黄土、红旗、白羊 肚手巾、红腰带、
川、柳林铺、杨家岭、 景 枣园、延河等。
物 糜子、米酒、油馍、
新颜:街道、楼房、
木炭火、窑洞、炕、

第2课《回延安》课件(共77张ppt)2024

第2课《回延安》课件(共77张ppt)2024

第2课《回延安》课件(共77张ppt)2024目录•课程介绍与背景•延安历史与文化概览•文本解读与赏析•知识拓展与延伸•思考与讨论•练习与巩固PART01课程介绍与背景贺敬之,当代诗人、剧作家,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小说等作品,被誉为“延安文艺的杰出代表”。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曾经是中共中央所在地,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光辉历程。

《回延安》是一首以延安为背景的诗歌,作者通过对延安的深情回望,表达了对革命圣地的深厚感情。

《回延安》背景及作者简介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回延安》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革命传统教育意识。

了解延安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课程内容:本课程将通过对《回延安》的深入解读,引导学生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及诗歌的艺术特色。

课程内容与目标课件结构与使用方法课件结构本课程课件共分为七个部分,包括课程介绍、作者简介、背景介绍、文本解读、艺术特色、思考练习和课程总结。

使用方法建议教师在授课前仔细阅读课件,并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思考练习,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PART02延安历史与文化概览延安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地理位置延安位于中国陕西省北部,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是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沿革延安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

春秋战国时期,延安为秦国北地郡治所。

汉朝时期,设立上郡,治所在肤施(今延安市)。

隋唐时期,延安为延州治所。

宋代以后,延安成为陕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延安革命历史意义革命圣地01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的历史篇章。

毛泽东思想形成02在延安时期,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毛泽东思想在延安时期逐步成熟并正式写到了党的旗帜上。

《回望延安》观后感:铭记与传承

《回望延安》观后感:铭记与传承

《回望延安》观后感:铭记与传承观看《回望延安》这部电影让我深受触动。

这部影片通过真实的历史镜头和生动的故事情节,向观众们展现了延安革命岁月的艰苦与伟大,让我更加铭记和珍惜这段历史,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传承延安精神的决心。

电影以延安为背景,通过叙述一位记者通过各种途径回忆起自己在延安的往事,回顾了抗日战争时期党中央和红军在延安的艰苦奋斗和建设新中国的历程。

影片中展现了延安党中央的智慧和坚定决心,以及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

他们在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抗日斗争,组织群众开展生产和建设工作,为新中国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观看这部影片,我对延安时期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延安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根据地,不仅是集中领导抗日战争、进行党的建设的地方,也是培养了一大批革命干部的熔炉。

在延安的岁月里,党中央通过八路军和新四军开展了广泛的群众工作和革命斗争,建立起健全的军事、政治和文化体系,为今后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影片中的故事情节令人动容,每一个人物的经历都代表了延安时期人民的奋斗和牺牲。

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守理想信念,勇敢地迎战敌人。

电影中的战斗场景和对于人物性格的塑造非常生动真实,让观众更加能够感受到当时的历史氛围和人民的热血斗志。

通过观看这部影片,我不仅对延安时期的历史增加了了解,更加明白了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培养和传承的革命精神,是信仰、纪律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内核。

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所触动和警示。

作为年轻一代,我们要铭记历史,传承延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回望延安》这部电影通过真实的历史再现和令人动容的故事情节,向观众展现了延安的伟大和延安精神的宝贵。

我相信通过铭记历史,并将其传承下去,我们能够更好地走向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回望延安》读后感

《回望延安》读后感

《回望延安》读后感《回望延安》读后感《回望延安》让我们明白了统一思想、看齐意识、核心意识的重要性。

中国共产党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在延安时期确立了党中央领导核心,统一了思想。

红军北上途中的分裂,张国焘不听从党中央指挥,带着部队南下惨遭失败,革命造成宏大损失,让毛泽东等党中央同志决心统一"党指挥枪,而不是枪指挥党"的思想,从此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再没发生过类似事件;王明等人从共产国际返回延安后给延安造成的思想动乱,拿来主义、教条主义的复苏让毛泽东同志看到了危机,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应该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以实事求是的思想让党员认清了形势,防止了错误。

延安"整风运动"成效显著,实现了全党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的空前团结和统一,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民主集中制原那么,任何人不得在中央以外对任何人发表与中央相违反的意见和行动,并以党的纪律作为首要原那么,全心全意为人民效劳为指导纲领,自我批评和革新,最终铸就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战斗力。

而"统一思想、看齐意识"在当今的'社会和国际形势下仍然是极为重要的,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心往一处想、力向一处使,才能推动中国快速向前,我们同样要发扬艰辛奋斗和自力更生的精神,在工作中努力开拓,万众一心共同渡过这个困难的时期。

我们党员在工作和生活中,同样需要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依据中央精神引导正确思想和舆论,起带头作用,个人服从大局,为国家的开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在当今的时期和形势下,我们每位党员都应该以身作那么,继承党的优良经传统,发扬艰辛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坚持不忘初心,与党中央高度保持一致,谨守党的纪律,在工作中、在生活中统一思想,与党中央看齐,为国家进步、民族未来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王玉德)纪录片聚焦四大主题,即"形成一个核心","实现一次理论飞跃","创造一批根本经历"和"锤炼一直过硬队伍",通过历史与未来等多维角度告诉大家中国共产党的非凡力量。

回望延安读后感

回望延安读后感

回望延安读后感《回望延安》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所著的一本随笔集合。

书中记录了茅盾在1940年代末期到1950年代初期的多次访问延安的经历和感受,详尽地描绘了当时延安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的生活、事业、思想和精神面貌,展现了一幅深刻而真实的历史画卷。

作为一位读者,在阅读《回望延安》这本书时,我不禁为茅盾的笔下所描绘的延安深深地感动和震撼。

茅盾以独到的眼界和深刻的思考,将延安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的理念、意识形态和奋斗精神描绘得淋漓尽致,他勾勒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民族复兴的美好前景。

在书中,茅盾生动地描绘了延安城相对原始和质朴的面貌。

他记载了延安人民朝夕相处的生活,描绘了河滩上晒谷子、火塘旁煮饭、晚上坐在巷子里听评书……这些简单朴实的生活琐事,都能让读者深入体会到平凡人们的生活和他们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茅盾在书中还生动地描绘了延安的政治、公共事业和文化教育,让人了解到延安是一个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和一个具有极高组织能力和执行力的党中央的目标王国。

这本书的重要性在于它展现出了新中国前的特殊历史时期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全貌,既清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气息、思想理念和历史感悟,也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和发展道路给了深刻的启示。

此外,这本书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产生了许多值得珍藏的思考和观点。

我发现茅盾在描绘延安时,经常将思想与理论上的提出,与实践相结合。

他对于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新思想、新解释、新口号都进行了独特的解读,展开了深入而独到的思考。

同时,茅盾以以史为鉴,对未来进行了深刻的展望,并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思考和观点。

比如在《我所见过的即将诞生的新文艺》一文中,茅盾言辞激昂地阐述了新时代中我们应该坚定民族自信心和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提出了有关如何让文学艺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切实建议。

总之,《回望延安》这本书读后令我十分感动和震撼,它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更是献给中国新时代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希望我们在阅读中,能够深入体会到书中所呈现的那种共产主义思想和民族团结精神,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始终保持自身的理性思考和创新思维,以不断追求美好、前进的人生为己任。

延安学习书院回望

延安学习书院回望

延安学习书院回望
近日,本站记者前往延安回访了曾经的延安学习书院,回望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

延安学习书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所学院,成立于1938年。

在党的领导下,延安学习书院致力于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干部和革命实践干部,成为革命先锋的摇篮。

在这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革命领袖为学员授课,学员们在激情澎湃的学习中磨砺了自己的理论素养和革命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的中坚力量。

然而,延安学习书院的成立和发展却是经历了一系列的困难和挫折。

在生活条件恶劣、物资匮乏的情况下,学员们不畏艰辛,不屈不挠,以极高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和实践中。

历经风雨,延安学习书院至今已经成为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地方。

在中国革命历史的长河中,它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是一段值得铭记的历史。

回望延安学习书院的历史,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它拥有一支理论素质高,革命精神强的干部队伍。

延安学习书院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照和启示。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望延安(党旗礼赞)□王巨才《人民日报》(2011年06月22日07 版)毕胜标题书法一那是一个奋发的年代,一个朝气蓬勃的年代。

一个党和人民、领袖和群众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共同创造英雄史诗的年代。

多少次了,当我徜徉在延安革命纪念馆的陈列大厅,脑海里总会回旋起这些炽热的意绪,心底总会涌动强烈的、难以遏止的感动。

不只是因为气壮山河的战争风云,也不只是大智大勇的雄韬伟略。

让我感动并引以遐思的,往往是那些并不奇崛的寻常故事。

那些飘落在岁月风尘中的历史散叶,和历经时间淘洗总不磨损的民间记忆。

二说起延安,人们自然会想到那幅“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题词。

那几个遒劲的大字,是一个时代的传神之笔,一个古老民族的精神图腾。

苍茫的陕北高原,沟壑纵横,地瘠民贫,由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和自然灾荒,边区军民一度陷于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冬天没有被盖的地步。

毛泽东说: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这一严峻的问题提给全党。

朱德总司令则以愤慨的言辞痛切陈述抗日将士的处境:“有一枪仅余四发五发子弹者,有一伤仅敷一次两次药物者,于是作战时专凭肉搏,负伤则听凭自然”。

与此相印证的,是他那首气壮山河的诗篇:伫马太行侧,十月雪飞白;战士仍衣单,夜夜杀倭贼。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巨大的困难没有吓倒“特殊材料制成的人”,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和随之实行的精兵简政,使革命再次转危为安,“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奇迹”(毛泽东)。

艰苦的条件也没有阻止一批批热血青年冲破层层封锁,从四面八方奔赴延安。

宝塔山下,延河岸边,集合了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儿女。

延安的窑洞里,有人类最睿智、最深刻、最有远见的头脑。

延安的山川间歌声不断,响彻乐观向上的旋律。

梁漱溟,这位新中国成立后曾同毛泽东发生过激烈争论的著名学者,1938年和1946年曾两次访问延安。

头一次,与毛泽东有过八次亲切交谈。

他在所写文章中对此次所见所闻记述颇详,欣悦之情溢于言辞:在极苦的物质环境中,那里的气氛确是活跃,精神确是发扬。

政府、党部、机关、学校都是散在城外四郊,傍山掘洞穴以成。

满街满谷,除乡下人以外,男男女女皆穿制服,稀见长袍与洋装。

人都很忙!他对延安人际关系的平等、融洽倍加赞赏:一般看去,各项人等,生活水准都差不多。

没有享受优厚的人。

是一种好风气。

人人喜欢研究,喜欢学习,不仅学生,或者说人人都像学生,这又是一种好风气。

爱唱歌,爱开会,亦是他们的一种风气。

天色微明,从被窝中坐起,便口中哼啊抑扬,此唱彼和,仿佛一切劳苦都由此而忘却!人与人之间情趣增加,精神上互为感召。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清贫的物质生活并不导致精神的矮化;豪车华屋,灯红酒绿,也无法疗补内心的颓废与空虚。

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原本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它的发扬光大,则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极力倡导,率先垂范,精心培育的结果。

毛泽东那张站在黄土院子里,面容清癯,目光凝聚,身穿补丁裤,双手前伸,向席地而坐的学员演讲的照片,早已珍藏在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史册里,见者无不动容。

但另一些故事也许并不为人们熟知。

一天下午,延安留守兵团的司令员萧劲光到毛泽东住处汇报工作,见他围着被子斜躺在床上办公,以为是病了,正要询问,毛抬起头来指指地下的火盆笑说,棉裤洗了,还没烤干,起不了床,起来就要光屁股了!萧劲光鼻子一酸,指示警卫员赶快到兵团去领一床被子和一套棉衣。

毛泽东一听,连说不行不行,领来我也不要,现在大家都困难,我若要搞特殊,讲的话就等于放屁,没人听,他们会说你不是真革命,是蒋介石,是封建皇帝!过了会儿,又说,劲光啊,我不能搞特殊,你也不能搞,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搞。

你要记住这句话:我们共产党人绝不能搞特殊!绝不能搞特殊,毛泽东不仅以身作则,同时也严格要求自己的亲属。

电视剧《毛岸英》的播出,已让这位年轻人热情似火、英姿勃发的光彩形象深入人心;舔犊情深,毛泽东失去爱子后痛哭失声的画面也使多少人潸然落泪。

未被剧本采用的尚有另外的情节。

毛岸英回到延安,先被安排住在陕甘宁晋绥联防司令部,部队考虑到他在苏联呆的时间长,吃不惯小米、烩菜,便让他上了干部中灶,每顿两菜一汤,还有细粮。

毛泽东知道后很快把岸英叫来,说:岸英啊,你妹妹李讷一直就在大灶吃饭,你这么大了,还要提醒吗?于是毛岸英谢绝了领导上的好意,坚持与战士们一起在大灶用餐。

另有一次,美联社记者访问岸英,要他对抗战胜利后的形势谈谈看法。

稿子写成,岸英拿过来请父亲审看,不料毛泽东还没看完,便一把撕掉,严厉批评说:你小小年纪,刚从国外回来,情况不了解,有什么资格对外国记者发表意见!声色俱厉,不容置辩,看似无情,却命意深长,堪为镜鉴。

至于岸英后来去农村锻炼,去工厂工作,去前线作战,显然都与父亲的教育、培养分不开,现在已经成为广为传诵的佳话。

四曹靖华先生写过一篇散文,标题叫《忆当年,穿着细事切莫等闲看》,内容大抵是说旧时代在“衣帽取人”的上海等大城市里,穿时髦衣服的较之穿着土气的,往往要占许多便宜。

而此时想到这个标题,则是因为我在纪念馆里得到的对这个标题的另外一种注解。

1940年,66岁的爱国侨领陈嘉庚回国考察抗战。

蒋介石对此十分重视,仅重庆的接待费用就安排了8万元,其中一次宴会花了800大洋。

前线将士浴血奋战,后方如此铺张,陈嘉庚对这种奢侈十分反感。

后来他到延安,看到干部群众衣着简朴,情绪饱满,印象甚好。

毛泽东在杨家岭宴请他,用的是从老乡家借来的小方桌,因太旧,上面铺了几张报纸。

饭菜是用自种的西红柿、豆角等做的,另外上了一例鸡汤,整顿饭算下来不到两块钱。

毛泽东说,我是没钱买鸡的,这只鸡,是邻居老大娘听说我有贵客要招待,特地送来的。

两相对照,清者自清,浊者自浊,陈嘉庚不禁叹道:“得天下者,共产党也!”回到南洋,他在第二届南洋华侨大会上还激情洋溢地欢呼:“中国的希望在延安!”那次访问,让陈嘉庚“衷心无限兴奋,梦寐神驰,为我大中华民族庆幸”。

为了表达对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敬意和拥护,他给延安送了两辆小汽车。

而这两辆小车的使用,说来也耐人深思,对我们看待和处理一个时期以来屡禁不止的公车私用,公款消费,讲排场,摆阔气等恶劣风气或许有所启示。

小车送到延安,中央办公厅“理所当然”地要分配给毛主席一辆,却遭到毛的拒绝,他提出的原则是,一要考虑军事工作的需要,二要照顾年纪大的同志。

在他一再坚持下,两辆车分别分给了朱德和徐特立、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谢觉哉“五老”使用。

一次,毛泽东去枣园开会,回来时马突然受惊,把他从马背上摔下来,跌伤了手臂,朱总司令和“五老”知道后一定要把车子让给毛主席,他仍“坚不从命”。

毛后来也有了一辆“专车”,是华侨捐赠的救护车,但也只是在接送客人时才偶一使用。

这也许就蕴含了那个年代全党全军坚强团结、战无不胜的确切信息,却是离开大陆后的“委员长”痛定思痛时未必能想到的。

五当时去延安,正是这样一个充满团结友爱气氛的大家庭。

同时,又是政治清明,法纪严明,“实行民主真行宪,只见公仆不见官”(朱德诗句)的民主圣地。

人们都知道作为诗人和政治家的毛泽东,有着常人一样的丰富感情,但在违法乱纪、侵害人民利益的行为面前,他同时也有一般人少有的“毒蛇在手,壮士断腕”的霹雳手段和决绝气概。

1937年10月,曾经参加长征的26岁的抗大第六队队长黄克功,因爱情纠葛枪杀了女学员刘茜。

审讯时,黄亮出浑身伤疤,请求法庭免于一死,准其戴罪立功,战死疆场。

毛泽东接到报告,给审判长雷经天复信:“黄克功过去斗争历史是光荣的,今天处以极刑,我及中央的同志都是为之惋惜的,但他触犯了不容赦免的大罪……如为赦免,便无以教育党,无以教育红军,无以教育革命者,并无以教育做一个普通人,正因为他是一个多年的共产党员,是一个多年的红军,所以不能不这样办。

共产党和红军,对于自己的党员与红军成员不能不执行比较一般平民更严格的纪律。

”与这个事件相辅相成的,是毛泽东的“挨骂”。

1941年6月,边区政府召开各县县长联席会,讨论公粮征收工作。

会议进行中,天气骤变,一个炸雷击中礼堂梁柱,延川县代县长不幸触电身亡。

消息传开,议论纷纷,有位老乡借机发泄对公粮负担过重的不满,指名道姓地责骂了毛泽东。

边区保安部门闻讯,认为这是一起严重反革命事件,要严肃追查,公开处理。

毛泽东从警卫员口中知道了这件事,立即进行制止。

他对保卫部门的同志说,群众发牢骚,有意见,说明我们的政策和工作有毛病,不要一听群众有议论,尤其是尖锐点儿的议论就去追查,就要立案,进行打击压制。

这种做法实际上是软弱的表现,我们共产党人无论如何不要造成同群众的对立面。

对清涧群众负担过重的问题,要边区政府认真调查研究,该免的免,该减的减,不能不管老百姓的死活。

1945年7月,毛泽东在回答黄炎培那个关于历史周期率的著名提问时说,我们已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

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

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世界学联代表团成员当年访问延安后曾这样由衷赞叹:“边区司法充满了平等和正义的精神!”60多年过去,这些激情的言说,仍如晨钟暮鼓,穿透时空,悠然回响。

六关心群众生活。

密切联系群众。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和人民打成一片。

这些屡屡见诸党的文献的论述,毛泽东是首倡者,他和他的战友又是模范的实践者。

到过杨家岭的参观者,都会见到那条由毛泽东和中央书记处的同志、中央机关干部战士与当地群众一起修建的“幸福渠”。

这条全长五公里、灌地1200亩的水渠,几十年来波光粼粼,一直滋润着乡亲们的心田。

据当年枣园乡乡长杨成福回忆,中央机关驻在杨家岭和枣园时,每年都要给老乡们拜年。

有一年春节,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同工作人员带着糖果、春联等年礼来到乡政府,一见面,毛主席亲切地问,杨乡长,你们辛苦一年了,年过得好吗?杨一边应答,一边忙着递烟,沏茶,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

周恩来见状,说杨乡长你就别忙了,毛主席要给乡亲们拜年,你就引我们到各家走走吧!杨成福一想,全村几十户人家,山上山下,住得很分散,哪能让首长们到处去跑。

就说,你们都忙,挨家挨户就不必了,我一定把主席和首长们的心意转告给大家。

毛主席一听,连连摆手,说拜年找人代理,杨乡长你这个主意可出得不好,还是我们去吧!一句话把众人逗笑了。

但商量的结果,还是采纳了杨成福的意见:把每家的家长都请到乡政府,一来主席都见上了,二来也更热闹。

乡亲们来了,主席和其他首长拉着老年人的手,热情地递烟,敬酒,给孩子们抓瓜子,散花生,并详细征询对中央机关的意见,了解村民的生活状况和来年的生产安排,促膝交谈,亲如一家。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多次陪同客人参观,听过杨成福的介绍,这些其乐融融、亲密无间的生动画面,几十年来一直活跃在脑海里,历久弥新。

毛泽东关心群众生产,也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