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知人善任的艺术 贤人之治..

合集下载

课时作业8: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课时作业8: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一、基础知识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大块..假我以文章大块:大自然B.序天伦..之乐事天伦:伦理、道德C.开琼筵..以坐花琼筵:美玉D.飞羽觞..而醉月羽觞:如羽毛般的酒器2.下列对各句中所用典故及其作用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用了《庄子》中“其生若浮,其死若休”的典故,意在表明人生的欢乐有限,今晚要尽情欢乐。

B.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用了《古诗十九首》中“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的典故,意在说明人生就应及时行乐,没必要苦苦追求的道理。

C.群季俊秀,皆为惠连——用了南朝宋文学家谢惠连的典故,意在赞颂堂弟们的聪慧。

D.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用了晋代石崇《金谷诗序》中“遂各赋诗,以叙中怀。

或不能者,罚酒三斗”的典故,既表痛饮狂欢之意,又表诸弟“雅”的一面。

3.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A.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B.大块假我以文章C.群季俊秀,皆为惠连D.会桃花之芳园4.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浮生若梦,为欢几何?B.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C.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D.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与韩荆州书李白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①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所以龙盘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

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宾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

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

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

王公大人,许与气义。

此畴曩②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

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

文房清供,雅人之致

文房清供,雅人之致

文房清供,雅人之致| 明清家具研习社 |研习君语君子托物,善养闲身;长物为友,即是修身。

有卷可读,有画可临,有物能赏,又涵养之,是谓心性得以安放。

享世间清福者,未有过于此也。

以文人的方式,陶养自己的心性,当为时下一股清流。

张岱在《自为墓志铭》记有:“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

这应当是以张岱为代表的一代明末文人的生活缩影和精神世界。

文人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精神上的高度契合是他们一身的追求,“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是文人雅士之间的惺惺相惜;“雪夜闭门读禁书”,这是一己的精神狂欢。

而一切的精神愉悦与追求的基础,便是那一件件的文房趣物。

笔、墨、纸、砚、笔架、墨床、砚屏、笔筒、水盂、笔洗、笔掭、臂搁、水注、山子、墨盒、镇纸、印章、文房盒、文房盘、等等,都是他们钟情的对象。

这些文房趣物或简或繁,都带有一种天生的雅素性质,其造型或纹饰都有一种人格化倾向,这种人格化中包含着主人自己的影子乃至是一种理想向往的人格。

所谓梅之傲、兰之幽、竹之坚、菊之淡是文人的四种理想人格,故将其刻画在文房趣物之上,有的甚至直接以其为外形进行雕刻打磨,置于文房中时时观赏,时时把玩,即是对于理想的追求,又是对于自我的提醒。

本乃身外之物,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则凡闲适玩好之事,自古就有雅俗之分,长物者,文公谓之“入品”,实乃雅人之致。

无关生存实用,这正是艺术的本质之一。

生活审美化、审美生活化即是浮华与颓败裂隙中开出的花朵,几千年的文化不止体现在生活日用中,更体现在我们的趣味与心灵上。

寻一件旧物,得一件珍玩,任世相纵横,自己内心都能独守一份平静与喜悦,这份情愫能通融古今、感天动地。

也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并不是最高的境界,感性的生命体验才是人之为人的独特价值。

本次【借古融今】专场遴选数件文房摆件、文人清玩及竹木雕件等,琳琅满目,它们既为安身立命的根本,又为文房斯文不丧之精灵,长物风流,邀您一同共赏!精選拍品拍品编号2001明黄花梨面包文房盒尺寸:23×13×8.5 cm估价:RMB 19,000~38,000此例文房盒黄花梨制,形虽小,但无简化之处,边缘为了防止磨损,依旧包以铜片保护,可见古人并未因此盒形小,而忽视其实用性,反而做得更加精致。

《论语》中的人才观

《论语》中的人才观

《论语》中的人才观虽然说他的政治仕途并不顺利,甚至说很失败,但是这都无碍于他的政治思想的伟大。

孔子的政治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一书中,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以仁德为根本,以礼乐为依托,以贤人为保障的政治思想体系。

这是一个庞大而系统、高深而实用的思想体系,笔者不敢妄自菲薄,随意穿凿,因此单就《论语》中的人才观发表一二浅见,以贻笑方家,为我们现代人所注意。

首先,孔子对人才的重要性有很深刻的认识。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卫灵公》)道是封建士人毕生追求的真理,它指引着君主、人臣的思想行为方向,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思想信念。

然而,没有人,尤其是没有具有才能的人,道是不能够发扬光大的。

道之兴废在人,世之兴废也在人,而不在于道。

人与道比起来,人的作用还是大的。

子曰: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

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

”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有妇人焉,九人而已。

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

周之德,可谓至德也已矣。

”(《泰伯》)按杨伯峻《论语译注》:舜有五位贤臣,天下便太平。

武王也说过,“我有十位能治理天下的臣子。

”孔子因此说道:“(常言道)‘人才不易得’不是这样吗?唐尧和虞舜之间以及周武王说那话的时候,人才最兴盛。

然而武王十位人才之中还有一位妇女,实际只是九位罢了。

周文王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二,仍然向商纣称臣,周朝的道德,可以说是最高的了。

尧舜时代是古代的理想中的盛世,称得上人才的不过五人,而强大的周朝也不过有十位人才而已。

由此可知,人才之可贵。

当然孔子这段话重在颂扬周朝的仁德,他的轻视女人才能也是不可取的。

对于那些身居显位不举贤才的人,孔子是非常鄙视的:“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卫灵公》)人才如此重要,我们又要怎样推举人才呢?这是孔子的又一重要人才思想。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

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

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子路》)由于古代没有完备的人才选举制度,官职的委任只能依靠当政者的举荐。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1 战国时期著名的“商鞅变法”是通过变法提高国家管理水平的一个范例;2文景之治使国家出现了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3万里长城的修建,充分反映了当时测量、规划设计、建筑和工程管理等的高超水平,体现了工程指挥者所具有的高度管理智慧;4都江堰等大型水利工程,将防洪、排灌、航运综合规划,显示了我国古代工程建设与组织管理的高超水平;5丁谓主持的“一举三得”皇宫修建工程堪称运用系统管理、统筹规划的范例。

1顺道——顺应规律2重人——重人心向背、尊重人才3求和——人际关系融洽、和谐4法治——明法(公开)、一法(公平)、常法(稳定)5守信——诚实守信6预谋——计划、策略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发展中,涌现出各种管理思想和实践。

其中,在组织管理、经营理财、选任用人等各个方面,都有大量的理论思想。

a) 1.组织管理思想b) 2.经营理财、选任用人思想c) 3.关于能力的思想⏹1.组织管理思想⏹中国古代组织管理思想也许起源于《周礼》(公元前12—前11世纪),该书第一次把中国官僚组织机构设计为360职,并规定了相应的级别和职数,层次、职责分明。

⏹古代组织管理思想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论述管理战略与战术问题的杰出著作《孙子兵法》,距今已2500年。

《孙子兵法》提出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思想,至今在世界各国军事管理中奉为经典规则,并在企业和商务管理中得到广泛运用。

⏹2.经营理财与选任用人思想⏹中国古代有许多经营理财的理论思想,比较著名的有范蠡、计然的待乏原则和积著之理。

“待乏原则”强调预测市场物资的需要和价格的变化,以有利可图。

“积著之理”则注重于猎取利润的方式,主张经营高质量物品,促进货币流动运行,并以存货多寡预测价格贵贱。

早在南宋时期的会计原则中,就提出出纳与会计分离的思想。

公元923年就已经有中国最早记载的酒类成本核算。

汉代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作出了以一定经营资金获取一定合理利润的论述。

从《晏子春秋》看晏子的人才观

从《晏子春秋》看晏子的人才观

从《晏子春秋》看晏子的人才观在《晏子春秋》中,晏子是一个被塑造的具有多方面鲜明性格特征的艺术形象,是传颂者和作者在历史史实基础上的艺术创造。

晏子看到齐国统治集团的暴虐、腐败、荒淫误国,明察民间疾苦的深重,主张薄赋敛、省刑罚,以节俭力行取信于民,提出了“重民、恤民、济民”的政治主张及措施。

作为卓越的政治家形象,晏子在人才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识才、用才等方面也很有自己的见解,现简要分析如下:1.重视人才是治理国家的基石“用贤人国则兴,不用则衰。

”晏子认为对人才的重视,是关系到国家治理的重要问题,把不了解、不使用、不信任贤者作为国家的大患之一。

“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十》)齐景公出外打猎,上山时遇到了老虎,下到沼泽里看见了蛇。

回去后,就问晏子:“今天我出外打猎,上山则遇到老虎,下沼泽则看见了蛇,恐怕这就是所说的不吉祥的征兆吧。

”晏子回答说:“对国家来说,有三种不吉祥的事,蛇、虎这种事都不在内。

有贤人而不知道,是一不祥;知道了而不使用,是二不祥;使用了而不信任,是三不祥。

所谓的不吉祥就是如此。

现在上山看见了老虎,那里正是老虎的窝;下沼泽见蛇,那里正是蛇的洞穴。

在虎窝蛇穴见到它们,有什么不吉祥呢?”晏子在这里把国君对知才、用才、信任人才提到了国家是否吉祥的高度,把不了解、不使用,不信任贤者作为国家的大患之一。

“举贤以临国,官能以赦民,则起道也。

举贤官能,则民与君矣。

”就是说推举贤良的人执掌国政,任用才能的人来治理国家,是善于治理国家的国君的治国之道,臣民才能亲近国君。

在这里晏子认为推举、任用贤能,是国君治国之道,也是臣民信任国君的前提条件。

反之,做到重视人才,意味着必须远离小人,这是国君治理国家首先应该注意到的问题。

“奸佞之人,谗谄之辈在君上之边者,好厌恶忠良之臣,而行为则亲近小人,这是治理国家之恒久的忧患。

”(《第七卷·外篇第十四》)在《内篇·问上第三》中,景公问晏子治理国家最令人担心的是什么,晏子回答说是土地庙的老鼠,解释说因为土地庙都是立木头为墙,外面抹上泥土而成,老鼠也去其中掘穴托身。

第二章 中国管理思想的发展

第二章 中国管理思想的发展


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十分重视信息和情 报的作用,《孙子兵法》载:“知己知彼,百 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 知己,每战必败。”

不仅在军事上运用信息管理手段,在经济 管理上也运用信息手段。唐代刘晏建立全 国信息网,以迅速掌握全国各地的经济信 息和物价状态。他以朝庭用驿道快马传递 公文的办法,设置知院官,收集各种庄稼 好坏、市场价格的变动、四方物资的余缺 等情报交给招募来的“驶足”,由他们一 站接一站传递。

问题:案例表现古代什么管理思想? 答案:古代对策、决策管理思想
以下案例表现了古代什么样的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很早就提出了选才用人的管理思想, 认识到“知人善任,礼贤下士”的重要性。墨 子提出要“察其所能而慎予官”。荀子告诫执 政者“无私人以官职事业”,切不可任人唯亲, 而主张任人唯贤,唯才是举。晏子则进一步指 出:人的才能也是不同的,应当让人专司一事, 不能要求他无所不能。用人的优点,不用他的 短处;用人所擅长的,不用他所不擅长的。这 就是任用人才的要略。
管理思想的发展
趣味阅读 求道
有一个年轻人经过千山万水跋涉来到森林中的 寺院,请求寺院里德高望重的住持收他为徒。住 持郑重地告诉他:“如果你真要拜我为师追求真 道,你必须履行一些义务跟责任。”“我必须履 行哪些义务和责任呢?”年轻人急切地问。“你 必须每天从事扫地、煮饭、劈柴、打水、扛东西、 洗菜……的工作。”“我拜你为师是为了习艺正 道,而不是来做琐碎的杂工、无聊的粗活的。” 年轻人一脸不悦地丢下这句话,就悻悻然离开了 寺院。

问题:案例表现古代什么管理思想? 答案:古代系统管理思想
以下案例表现了古代什么样的管理思想?

万里长城的修筑,主要目的是防御敌人的进犯, 因而及时传递信息、掌握敌情是十分重要的, 其信息传播技术、方法都令人叹服。长城上的 烽火台就起着“信息源”的作用,白日以烟、 夜晚以火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明代规定,来 敌百人左右,一烟一炮示之;五百人二烟二炮; 千人以上,三烟三炮;五千人以上五烟五炮。 这种信息传递,既定性(敌人来犯),又定量 (来敌人数),烟炮配合,光声并举,相互核 对,几小时之内就能把军情准确地传递至千里 之外的指挥机关。

古代72位圣贤图文解读

古代72位圣贤图文解读

古代72位圣贤图文解读闻是书画2017-12-06 16:14:06孔子创办私学,号称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这一说法出自《史记-孔子世家》所记:“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只是一个大概的数字。

下面列出其中最有成就的弟子名单及其简要事迹。

孔丘(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

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颜回字子渊,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21年),卒于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1年),享年仅32岁(据熊赐履:《学统》)。

他十四岁即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之。

闵损(公元前536—前487年),字子蹇【骞(qian,音千)】(参看闵子骞),以字广为人知。

比孔子小十五岁,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弟子,七十子之一。

在孔门中以德行和老成持重著称,而尤其以孝行超群闻名于世。

冉耕(约前544~?)春秋末鲁国人。

字伯牛。

为人端正正派,善于待人接物。

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与颜渊闵子骞并称。

因恶疾早逝。

孔子哀叹其“亡之,命矣夫!”(《雍也》)唐元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郓侯”。

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封“东平公”。

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改封为“郓公”。

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冉子”。

冉雍鲁国人,字仲弓,冉耕之宗族。

乃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后。

曹叔振铎数传至冉离,世居“菏泽之阳”。

家贫,以牧为业,人称“犁牛氏”。

《冉氏族普》称离娶颜氏,生长子耕,次子雍。

颜氏死,又娶公西氏,生求。

后公西氏闻孔子设教阙里,“命三子往从学焉”。

其父不肖。

孔子以其为有德行,说:“雍也可使南面。

”冉求(前522-前489)春秋末鲁国人。

字子有,通称冉有。

孔子弟子。

以政事见称。

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

中国传统的用人艺术

中国传统的用人艺术

中国传统的用人艺术摘要: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人才是成就事业的关键,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必须要学会如何用人。

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们很早就认识到用人的重要,在发掘人才的智慧,调动人才积极性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并在用人艺术方面形成独特的风格,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内涵。

关键字:中国传统;用人艺术;用人之道;人才“功以才成,业以人广。

”。

人才是领导者成就事业的关键,如何吸收并使用好人才资源是每一位卓越的领导者必须面对的基本工作和考虑的基本问题。

中国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们在探讨治国理政之路的同时,深刻认识到人才对于国家强盛的重要意义,积累了丰富的用人思想与用人经验。

1 人才的辨识――知人用人,辨识有方“得人之道,在于知人”,为治以知人为先。

任用人才要以识别人才为基础条件,这是用人的根本,如何正确的识别人才是统治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为此,古代政治家思想家总结了大量识人辨人的方法,为统治者识别良才提供了借鉴。

(一)听言观行,知人良法天有天道,人有人道。

人总是可知的,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根据某人的实际行为表现,听其言而观其行,透过表象看本质,总可以正确认识人才。

中国传统文化中总结出一系列识人之法,强调听其言而观其行的原则。

如孔子的听观法:“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

”,庄子的“九征法”,都强调从一个人言行来判断他的德行,以此来彰显其内心的性格特点,将言行作为判断人才的最基本标准。

清朝末年的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曾国藩不仅善于使用人才,而且善于识别人才,拥有一套独特的识人方法,曾国藩运用其独特的识人方法,对人的言行举止进行观察,发现了刘铭传这位大将之才。

同时,曾国藩吐尽毕生心血,总结自身识人、用人的心得,编写了一本关于识人、相人的经典名著――《冰鉴》。

对后世识人鉴人具有极强的启迪性与实用性。

(二)广其听民,野无遗贤“人君之所士也,不能参听民氓,断之聪明,反徒信乱臣之说,独用污吏之言,此所谓与仇选使,令囚择吏也”。

中国古代的人才观对新时期识人_用人的启示_彭雪莲

中国古代的人才观对新时期识人_用人的启示_彭雪莲

2006年第3期总第24卷(总第86期) 毕节学院学报JOUR NAL OF BIJIE UNIVER SITY NO.3,2006Vol.24General No.86收稿日期:2006-03-02作者简介:彭雪莲(1978- ),女,贵州安顺人,毕节学院经济管理系助教。

研究方向:政治学和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中国古代的人才观对新时期识人、用人的启示彭雪莲(毕节学院经济管理系,贵州毕节551700)摘 要:在促进国家的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古代的政治思想史中就有许多关于人才的重要论述。

虽然很多观点带有一定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但仍有一些观点闪烁着智慧的光茫,具有普世的意义,其精华仍值得我们去吸收和借鉴。

关键词:人才观;标准;启示中图分类号:D6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059(2006)03-0075-05所谓人才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能以其知识、技能和智慧从事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较大贡献的人。

人才在国家的治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康熙指出 自古以来有治人无治法,为政全在得人 。

[1]303 明史<选举志> 指出: 贤才,国之宝也。

古圣王劳于求贤。

若高宗之于傅说,文王之于吕尚。

彼二君者岂其智不足哉,顾皇皇于版筑鼓刀之徒者,盖贤才不备,不足以为治。

鸿鹄之能远举者,为其有羽翼也。

蛟龙之能腾跃者,为其有鳞鬣也。

人君之能致者,为其有贤人而为之辅也。

[2]258古人不仅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而且在识别人才、衡量人才、选拔人才、使用人才、爱惜人才等方面也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和有益的经验。

一、中国古代的人才观(一)识别人才的标准关于古人识别人才的方法, 吕氏春秋<论人篇> 的 八观六验 、 六戚四隐 作了比较全面的总结。

八观 是指:凡是要考察一个人,当他在仕途顺利时就看他所尊敬的是什么人;当他在显贵时就看他所任用的是什么人;当他富有时就看他所养的是什么人;听了他的言论就看他怎么做;当他空闲时就看他的爱好是什么;当和他熟悉了之后就看他的言语是否端正;当他失意时就看他是否有所不受;当他贫贱时就看他是否有所不为。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贤能”思想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贤能”思想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贤能”思想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贤能”思想内容丰富,各家涉及主张很多,也留下了很多丰富的研究史料。

“贤能”即具有才能的贤德之人,“贤能”思想的核心就是人才理论。

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人民对于人才的定义有过种种不同的界定,这些认识反映着人才观念的历史演进。

从原始社会的大同社会到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从天下为公到中国梦,在任职用人问题上,“选贤与能”的问题一直都是亘古不变的关键问题。

而传统文化中的人才理论则主要是体现在四个方面:(1)人才定位,对于社会历史的重要性;(2)人才标准,德才兼备;(3)人才选用,知人善用;(4)人才考核,循名责实。

1人才定位: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历代开明君主和有识之士,都把人才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首要问题。

古往今来,但凡有所建树的英雄人物,无不在用人方面留下了千百年来仍为人所称颂的佳话,而这些人之所以千古流芳,也正是由于他们能“唯才是举”,最终能得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从三皇五帝到唐宗宋祖,从管仲到萧何,从诸葛亮到曾国藩,从孙中山到毛泽东。

中国的贤能思想在历史上起源很早,据称尧、禹、汤、文、武成王、周公都是因为贤能突出而被推选出来的。

但凡开创一番丰功伟绩的贤君明主,无不重视人才问题。

《诗经·大雅·文王》“思皇多士,生此王国。

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说的是周文王尊贤礼士,贤才济济,所以国势强盛。

先秦诸子百家则使得贤能思想更趋于成熟。

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 其人亡,则其政息。

”汉初道家隐士黄石公提出“治国安家,得人也。

亡国破家,失人也”的思想,将国家的安定与兴亡直接与人才的得失以及人才的任用联系起来。

战国时,堪称贤能思想集大成者的墨子指出:“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将人才的多少与国家兴亡直接挂钩。

《吕氏春秋·知度》曰:“绝江者托于船,致远者托于骥,霸王者托于贤。

第七集笔记(从《群书治要》看用人之道》(二))

第七集笔记(从《群书治要》看用人之道》(二))

《群书治要中》的用人之道(二)问题三:如何识人、观人古人观人的作用:✓知人善任✓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孟子》✓提升自己的品性、德行“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

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

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

”——《吕氏春秋·论人》1.八观之法,全面考察:1)观言“将叛者其词惭,中心疑者其词枝,吉人之词寡,躁人之词多。

诬善之人其词游,失其守者其词屈。

”——《易经·系辞》“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论语》()“夫利口者。

心足以见小数。

言足以尽巧。

辞给足以应切问。

难足以断俗疑。

然而好说不倦。

谍谍如也。

夫类族辨物之士者寡。

而愚暗不达之人者多。

孰知其非乎。

此其所以无用而不见废也。

至贱而不见遗也。

先王之法。

析言破律。

乱名改作。

行僻而坚。

言伪而辨者。

杀之。

为其疑众惑民而浇乱至道也。

”——《中论·核辩》(口才很好但不符合道的人会扰乱社会安定,迷惑民众。

学习西方竞选的竞职演说,有时真正有能力做事的人不愿多讲话。

)“上好德则下修行,上好言则下饰辩。

上好言,则下饰辩。

修行,则仁义兴焉;饰辩,则大伪起焉。

此必然之征也。

德者。

难成而难见者也。

言者。

易撰而易悦者也。

先王知言之易而悦之者众,故不尚焉。

不尊贤尚德,举善以教,而以一言之悦取人,则天下之弃德饰辩以要其上者不尠矣,何者。

德难为而言易饰也。

”——《戒言》(锻炼口才是容易的事,而德行的培养更加困难。

不能一个人口才好就委以重任,应该看做的具体的事情)2)观事“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论语》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墨子的“尚贤”思想

墨子的“尚贤”思想

墨子的“尚贤”思想墨子认为,“尚贤”是管理国家的根本,国家的兴亡成败关键在于用人。

他说:“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墨子的“尚贤”思想是墨子社会政治理论的重要内容,其人才观、选才观与“使能”思想,对今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仍然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先秦诸子中,较早提出“举贤才”明确主张的是孔子,不过,对尚贤思想最为重视的是墨子,墨子的“尚贤”思想精华主要体现于其《尚贤》三篇。

尊贤乃政事之本墨子认为,高附加值的人力资本(贤良之士)的多寡,决定一个国家的生存或灭亡。

尊重贤才不仅是治理国家的关键,而且是国家政治的根本。

他认为贤能之士乃“国家之珍,社稷之佐也”,大凡贵且智的人管理愚且贱的人,就能管理好,而用愚且贱的人管理贵且智的人,就会出乱子。

他还说,“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

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

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

到一个国家主持政局,却不能保留人才,那就要亡国了;发现人才却不急于任用,贤良之士就会对君主产生怠惰情绪;没有人才就不能处理危难,没有人才就不能谋划国家大事。

由此可见,作为管理者,首先应该充分重视贤才对于国家、社会治理的重要价值,除了基本的制度建设,同时也应该充分发掘和寻找真正的贤才,把他们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发挥光热。

墨子心目中所构想的理想社会,从天子到乡里之长,选立标准皆为“贤可”者。

有德者方可称贤贤者,贤良,贤能,究竟什么样的人才叫贤呢?儒墨两家眼中的“贤”并不完全相同。

《论语·子路》曾记载孔子反对樊迟请学稼,相比之下,墨家的“巨子”大多是底层手工业者,重视专业技能。

墨子在《尚贤·上》中界定贤人为“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

他把儒家的贤人范围“在位或不在位的君子”扩大到“贱人”阶级,即农夫、手工业者甚至屠夫,强调只要有才能就是贤人,这比儒家更彻底。

许慎《说文》中讲“贤,多才也”,贤的本义正为善良、劳累、多财。

中国古代史上的文化人物与他们的文化成就

中国古代史上的文化人物与他们的文化成就

中国古代史上的文化人物与他们的文化成就在中国古代的悠久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伟大的文化人物,他们创作出了许多流传至今的文化经典,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孔子孔子被誉为中国大师,他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强调的“仁”、“义”、“礼”、“智”、“忠”、“信”、“孝”、“悌”等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至今的社会道德观念和文化伦理。

他的《论语》、《尚书》、《礼记》等著作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之一,成为华夏儒家文化的重要基石。

二、庄子庄子是中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深受后世文化人物的借鉴。

他深入探讨了自然与人与之间的关系,重视人的内在境界的升华,他的著作《庄子》至今仍然对中国民间文艺和哲学界产生影响。

三、韩愈韩愈是唐代的一位重要文化人物,他的作品《师说》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唐代他曾经受过一些当时权贵的冷落,所以他对于文化和官场的态度显得相对执着,他提倡以文化来主持大局,倡导反对财权、权力的侵害,主张提高百姓的素质和生活品质,他的思想可以说代表了唐代知识分子的文化缩影。

四、苏轼苏轼是宋代文化人物,因其思想观点独特、文学成就卓越而广受尊敬。

他不仅精通诗词歌赋,还擅长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的文化创作,被誉为“文学巨匠、政治家、文化教育家”,他的作品《水调歌头》、《东篱乐府》、《念奴娇》等至今仍为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五、李白唐朝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被誉为“诗仙”,他的作品带有强烈的个性和狂热的浪漫主义色彩,他的思想独特,充满了对生命和自由的向往,他以诗歌挑战了当时的社会观念和审美标准,他一生的成就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笔重要的财富。

六、白居易白居易是唐朝的一位伟大文化人物,痛失夫妻于靖康之变后,他的作品中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缅怀逝者,表达人生感悟。

他的思想被视为在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创立了独特的风格,他写的《琵琶行》、《长恨歌》等著名作品至今仍然卓有成效地影响着人们的情感生活和文化观念。

管理心理学(第二节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课件教学文稿

管理心理学(第二节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课件教学文稿

七、领导心理思想
领导问题是中国古代管理理论中的大观。孔子指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无怨矣”(《论语·卫灵 公》)又指出:“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 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论 语·子路》)孟子进而指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 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 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荀子指出: “尚贤使能则民知方,纂论公察则民不疑,赏克罚 偷则民不怠;兼听齐明则天下归之;然后明分职、 序事业、材技官能,莫不恰理,则公道达而私门塞 矣,公义明则私事息矣。如是,则德厚者进而佞说 者止,贪利者退而廉节者起。”(荀子《君道》), 又说:“故君子之度己则以绳,接人则用曳,度已 以绳,故足以天下法则矣;接人用曳,故能宽容, 因求以成天下之大事矣。”(荀子《非相》)
“以和为贵”的管理思想具有极其辨证的思想内涵, 这种管理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价值。因此,在现代管 理中应该充分发挥“以和为贵”的管理特色,争取管 理上的最佳“和谐”和最好的“合作”,以最小的成 本获取最高的利润。
第三节
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的内容与体系
中国古代有非常丰富的管理心理学思想,这些思想对我国以及 国外的管理理论和实践有深远的影响。正如祝寿臣在《日本企 业与中国文化》中指出:“日本现代企业是建立在《孙子兵 法》、《三国演义》和《论语》的基础之上的。”又指出日本 的企业,熔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于一炉,创立了颇富 人情味的日本管理方法。难怪苏东水《管理心理学》说:“西 方行为科学的一些理论,也是从我们这里学去的。”但我国古 代的管理心理思想大多散见于经史子集中,没有自己的逻辑体 系,比较零碎。教材依据现代管理心理学的体系,进行整理, 以期更为清晰地把握古代管理心理思想的基本内容。

历史上著名文化人物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历史上著名文化人物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历史上著名文化人物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几千年的历史中涌现出了许多伟大的文化人物,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深远,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本文将重点介绍几位历史上著名的文化人物及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一、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化名人,被誉为“千古圣贤”。

他的学说被称为儒家学派,他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上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伦理观。

孔子提倡的儒家思想,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在东亚文化圈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孔子的《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等著作被视为中国古代经典著作,对后世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二、李白李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艺术性很高,对唐代诗歌和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豪放、灵动,充满了奇思妙想和豁达豪放的情感。

李白的作品《将进酒》、《庐山谣》、《夜泊牛渚怀古》等被誉为唐代诗歌的代表作品,他的诗歌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苏轼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

他的文学成就卓著,对宋代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苏轼出生于文化之家,父亲苏洵、兄长苏辙都是文学家。

苏轼自幼喜好文学,曾写下《东坡书屋记》、《赤壁赋》等经典作品。

苏轼的文学风格清新自然、充满人情味,融合了南北文化,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人物。

他开创了文学散文、人物传记、小品文的新格局,对后世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四、文征明文征明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文化名人。

他的书法、绘画、诗歌至今仍被人们珍藏着,并被誉为“文人四宝”之一。

文征明笔下的山水画和兰花画,都以“意在笔先”为主要特点,其作品有“墨竹高峰图”、“水龙吟”等,清新自然,富于文化内涵,成为明代绘画的代表作品之一。

文征明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别致新颖,同时充满岭南文化的特色,其代表作品有“木兰花慢”、“虞美人”等,给人以诗意澎湃、音韵清越的感觉,成为明代文学的代表人物。

形容人推举贤才不避嫌的成语

形容人推举贤才不避嫌的成语

形容人推举贤才不避嫌的成语1.禀古贤才2.一以贯之3.贤能兴邦4.英俊潇洒5.兼爱无私6.贤人所在7.包罗万象8.怀才不遇9.投机取巧10.躬自正直11.花前月下12.仪态万方13.味同嚼蜡14.隐忍不发15.貌合神离16.门庭若市17.反复无常18.贤心智虑19.默默无闻20.恩威并重21.器宇非凡22.品质高尚23.见贤思齐24.才高八斗25.贤贤易色26.量才而为27.贤冠群英28.洁身自好29.贤妻良母30.才华出众31.贤者贵在32.嫉贤妒能33.贤明能干35.贤母良妻36.贤明之士37.贤明之星38.品貌兼优39.贤能克刚40.贤贤如须41.锦上添花42.择善而从43.举贤使能44.知人善任45.毛遂自荐46.才高八斗47.知人知面不知心48.任人唯贤49.唯贤是举50.礼贤下士52.知人善疑53.知人知面不知心54.明察秋毫55.推贤让能56.推贤抑能57.人尽其才58.能德兼备59.求贤如渴60.知人以貌61.大逆不道62.见利忘义63.无恶不作64.阿谀奉承65.奉承迎合66.出言不逊67.搬弄是非68.恃强凌弱69.好为人师70.不可一世71.慷慨解囊72.义正词严73.恩将仇报74.忠言逆耳75.负荆请罪76.知错就改77.以德报怨78.助人为乐79.为民除害80.忠心耿耿81.不避君子、贤人之言82.舍身救友,贤不避愚83.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84.贤在朝,平在家,路平是人间理85.赐酒百日不避暴,以禽诸贤,昔君疾,不避恶臣86.死生莫大于顺贤才87.推才贤者88.推贤进士89.推贤举德90.行贤扶正91.德厚业高,推贤让能92.贤首不避93.弃小节以积大德,推贤者94.要推人材,不避偏颇95.推贤让能,琴瑟和谐96.全才于天下,推贤于兹97.推贤让愚98.知贤举能99.知行合一,推贤者100.贤能不负,德才可接101.推重贤才102.推谦贤士103.推贤让能104.推崇贤能105.推寻贤良106.推波助澜107.推陈出新108.推涛作浪109.推诚相见110.推心置腹111.推己及人112.推己及物113.推己进人114.推己为己115.推举贤才116.推康济时117.推己从命118.推让一诺119.风雨相推120.推敲推策。

论孔子的人才思想

论孔子的人才思想

论孔子的人才思想池万兴;高思莉【摘要】孔子的人才思想是比较全面的。

他主张“贤人政治”,认为“为政在人”,所以主张“举贤才”。

他的人才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他对于人才选拔、使用的原则与方法及如何培养人才都有全面而深刻的论述,这些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

%Confucius has an all -sided thought of talented persons .He insists that politics depends on wor-thies and advocates recommend the capable .He put forward the standards for talents as combinations of both moral-ity and talent , with the priority of morality .His principles of talents ’ selection and deployment , as well as ways of cultivating talents are bothall -round and profound , which provide continuous reference nowadays .【期刊名称】《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5页(P21-25)【关键词】孔子;人才作用;人才标准;人才培养【作者】池万兴;高思莉【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学院文学院,陕西咸阳 712000;郑州大学文学院,郑州450000; 西藏民族学院文学院,陕西咸阳 71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25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也是我国在用人制度上由西周的“世官制”向选贤任能制的转折时期。

尽管作为思想家和教育家的孔子并没有专门论述过人才问题,但在他和弟子谈论现实政治的言语之中,自然也涉及有关人才问题,表现了他的人才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 张
学而优则仕
尊贤使能,俊 杰在位,则天 下之仕皆悦, 而愿立于其朝 矣
人君者,隆 礼尊贤而王
在孔子看来,吏治是否清明直接关系到德治、仁
政能否实现,举荐人才是关系到民心稳定的大问 题。
关于贤才的标准,孔子认为,应该是“治于道,
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也就是要有良好的 道德品质,并且要有一技之长。 孔子虽提出“举贤才”,但他仍然强调的是“亲 亲有术,尊贤有等”。
2.你知道哪些知人善任的人或故事?
尧舜禹—禅让 汉高祖刘邦 刘备--三顾茅庐 唐太宗李世民
一 贤人之治
1.
从世袭到尚贤
2.
从荐举到科举
1.
从世袭到尚贤
•周朝以德治国,提出“尚贤”、“养贤”,但是由
于整个社会秩序的构建是以宗法分封制为基础的, 盛行世卿世禄制,等级森严,贵贱分明,其结果则 是,“士之子恒为士”,“工之子恒为工”,“商 之子恒为商”,“农之子恒为农”。
第二章
中国古代知人善任的艺术
中国古代知人善任的艺术
教学内容:中国古代的人才鉴识和用人法则 学习目标:了解我国古代知人善任的艺术 学习重点:懂得如何识别和任用人才 学习难点:鉴别人才的方法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课前思考
1.什么是知人善任?
善于认识人的品德和才能,最合理地使用。
“盖在高祖,其兴也有五:一曰帝尧之功裔,二曰体貌多奇异, 三曰神武有征应,四曰宽明而仁恕,五曰知人善任使。” ------ 汉·班彪《王命论》
法家

慎到认为,尚贤降低了君主的地位,给君主树立了一个对 手,使民慕贤而不尊君,认为提倡尚贤势必降低法的地位。 慎到的尊君思想固然不值得称道,但他认为把政治命运寄 予“圣贤”这种偶然因素之上是是非常危险的这一认识, 则颇有见地。 法家尽管反对人治,但并没有以此否认贤、智的作用。韩 非认为,君主要成就功名,仅靠一己之智力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要有贤臣们的辅佐。 韩非反对任人唯亲,任人唯私,反对以人的出身、门第、 关系等作为择人的标准,主张举贤任能。

道家
人物 老子 庄子
主张
不尚贤,便民不 举贤则民相轧, 争,不贵难得之 任知则民相盗。 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 心不乱。
老子认为,一旦民智大开,就会使“天下从
此多故矣”。
庄子主张取消一切制度、规范和文化,甚至
要去到不觉自己有肢体、不觉自己聪明、形 与知全不要、忘却自己存在的程度。 与庄子的这种极端化的立场不同,道学的其 他人士则认识到,君主只凭一人的智慧和力 量是不足以治天下的,所以要有贤能之士的 辅佐。

孟子的政治是道德政治,道德政治也就是贤人政治,所以 他不可能不提倡“尚贤”,而尚贤的极致就是“禅让”, 所以孟子大肆鼓吹禅让传说。在孟子看来,“禅让”作为 尚贤与能的良器,不仅需要德才双馨,更重要的是顺应天 意。尧、舜、禹三者便具备了上述条件。 荀子将社会等级的划分看成不是一成不变的,认为只要遵 守礼义就可以由较低等级进到较高等级;反之,不能遵守 礼义的要求,就必须降低其等级。 荀子强调,在选人用人时要唯才是举;对于无才无德的人 应立即罢免,绝不姑息迁就。认为人们等级分配 的标准应 该是人们的德、才、能、功。
第二,礼贤下士。
第三,用人不疑。
小结
四大思想学派对“尚贤”的态度
学派 儒家 态度 推崇贤才
墨家
道家
尚贤
反对尚贤
法家
在法制的基础上“尚贤”



儒家与墨家“尚贤” 思想有什么不同?



在法家那里,“尚贤”必须以不违背“法治”为
前提。这种机制打破了传统礼制秩序,推动了当 时政治变革,加快了“世卿世禄”体制的解体, 客观上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规范了社会秩序。
同时,在相对公平的规则下,它保证了人们通过
自身努力而改变命运的机会,从而使社会充满活 力。
秦国重用人才的特点
第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唯才是用。
•由于世袭这种政治秩序存在着明显的不公,无法形
成有效的社会激励机制,因而随着春秋战国之际的 诸侯兼并及社会动荡,使得贤能之士受到推崇,养 士之风盛行。春秋战国之际,尚贤的政治主张在诸 子百家之中均有所反映。
不同学派对“尚贤”的态度
儒家 人物 孔子 孟子 荀子
敬贤者存, 慢贤者亡 君子尊贤而容 惟仁者宜在高 众 位


墨家
墨子主张尚贤,他把尚贤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对策 • 强调“兼士”: ① “厚乎德行”。贤士应该具有强志、诚信、轻财、 守道、明辨、实干、谦虚等品格。 ② “辩乎言谈”。兼士必须辩乎言谈,思路清晰,词 能达意,语言有严密的逻辑性,让对方无懈可击, 使对方心服口服。 ③ “博乎道术”。墨子大胆提出,要打破尊卑贵贱的 等级界限,只论是否贤能,而不论贫富贵贱亲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