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天津卷)解析版
高考历史真题与调研题组 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考点4 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高考题组】一、选择题2014年题组3.(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33)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
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无闻。
这说明()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考点】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解析】从题干中“纺车”与“手织机”多半闲置和19世纪初可知英国进行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故A项正确;从题干中无法得出妇女解放的史实,故B项错误;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故C项错误;工业革命后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场,但不能说家庭手工业不存在,故D项错误。
【答案】A4.(2014·浙江文综·2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尽管有这些(关税)保护措施,大工业仍使竞争普遍化了,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把所有的资本都变成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
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A.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主义竞争B.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C.交通工具扩大了工业文明的影响D.自由竞争增强了工业资本的流通【考点】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大工业仍使……”、“大工业创造了……”、“它(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可知材料强调了大工业即工业革命的影响,故B项正确;A、C、D三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故A、C、D项错误。
【答案】B5.(2014·福建文综·19)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被装进火车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
这一现象反映了工业革命()A.缩小城乡差距B.促进农业快速发展C.推动城市化进程D.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考点】两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解析】工业革命加剧贫富悬殊,拉大城乡差距,故A 项错误;材料反映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为工业发展提供充足劳动力,推动工业发展,故B 项错误;阅读材料可知,英国工业革命把农村人口抛进城市之中,反映工业革命推动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说明推动城市化进程,故C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而不是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故D 项错误。
2013年天津文综(历史)高考试题(卷)答案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2013 年一般高等学校招生全国一致考试(天津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1.右图为《岛夷志略》片段。
从其容判断,该著作的出现应不晚于A.汉期间B.隋唐期间C.宋元期间D.明清期间2.“从宋朝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朝,丝、麻、棉鼎足而三,明朝此后,棉花的重要性超出麻。
”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A.政府的鼎力推行B.棉纺织技术的改良C.商品经济的发展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3.孟德斯鸠以为,政体是全体人民或只是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利的政体;君主政体是由单唯一个人依照固定的和确定了的法律执政;专制政体是按一个人的意志履行权利。
他主推行的政体是A. B .贵族C.君主立宪 D .君主专制4.有外国学者说,假如世界结束于1820 年,一部此前 300 年全世界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只有结尾的简洁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岸。
这里的“结尾的简洁一章”主要指的是A.新航路开拓C.工业革命B .西方初期D .资本主殖民扩义世界系统确定5.“不识公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根源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
”上述言论应该是A.固执派对洋务派的责备B.洋务派对固执派的责备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责备 D .维新派对洋务派的责备6.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成功后半年,全国报纸由100 多家快速发展到500 多家,总销量达到 4200 万份。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由是A.人们关怀社会改革,希望认识世界变化B.《暂时约法》规定有言论、第一版等自由C.鼎力倡导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D.人们广泛同意,反对君主专制7.下列图中,美国汽车产量1933 年发生了较大变化。
其主要原由是A.花费者购置力降落B.厂家生产能力降落C.政府限制汽车生产D.汽车销售价钱上升8.说:“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必定历史期间中所采纳的国家形式,这是必定历史期间的形式,因此是过渡的形式。
”这里所说的国家形式是A.主义国家B.新主义国家只好是第三种形式C.资本主义国家D.社会主义国家9.天津有名中药公司达仁堂现在已有百年历史。
2013年高考真题——文综(新课标II卷)word解析版
2013年高考文综解析版(新课标卷II)图1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城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
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图1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1.2005-2010年A.迁山人口数盘贵州多于四川B.迁入人口数最上海多于广东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答案】1.C【解析】本体主要考查对我国人口最多省份的了解以及对所给材料的正确领悟,浙江与江苏迁出人口比重相当,而迁入人口比重浙江明显高于江苏;广东、四川在我国人口最多省之列,均接近1亿,贵州和上海人口总数远少于四川和广东,迁出和迁入人口数分别少于四川和广东。
2. 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城间的人口迁移A.延缓了皖、翰、黔的老龄化进程B.延缓了沪,_京、津的老龄化进程C.降低了皖、帐、黔的城市化水平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答案】2.B【解析】材料提示,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迁入和迁出均以青壮年为主),皖、赣、黔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以(青壮年)迁出为主,所以会加速老龄化;沪、京、津属于我国发达地区,老龄化进程快,由图可知,上述三地2005-2010年为(青壮年)人口净迁入区,有助于延缓老龄化进程。
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从产品质量。
我国目前使用的地膜多是超薄型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据此完成3~5题3.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覆盖主要在于A. 春季B. 夏季C.秋季D.冬季【答案】3.A【解析】地膜使用在作物播种期,所以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覆盖主要在于春季。
4.下列地区相比较,地膜覆盖的保湿、保温、保土作用最显著地是A. 东南沿海地区B. 西南地区C.东北地区D.西北地区【答案】4.D【解析】选择四个区域中相对最干燥且温度偏低(纬度偏高)、土壤水肥容易流失的地区,综合考虑,毫无疑问最佳选择是西北地区。
5.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会①危害作文根系发育②阻碍土壤温度提升③阻碍土壤水费运移④加快表土流失速度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答案】5.B【解析】地膜会造成白色污染,危害作物根系,具有“保温、保湿、保土”作用,会阻碍土壤水分运移;有利于土壤温度提升、水分保持。
2014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天津卷)解析版1 Word版含解析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解析文科综合共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历史试题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I卷1至3页,第Ⅱ卷4至6页,共100分。
答卷时,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
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第I卷注意事项: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1题,每题4分,共44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答案】C【解析】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分析,在皇帝没有能力掌握大权的情况下,作用能够相信的人掌握权力,实质是君主专制的表现,故答案为C。
根据所学知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实行的是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体制,故A、B项的说法错误。
既然是君主专制,在古代中国,也就不存在君主权力受到制约的问题,故D的说法错误。
2.《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尧命四子,敬授民时。
舜命后稷,食为政首。
……殷周之盛。
《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这段话主要强调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答案】A【解析】从题干材料中的“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尧命四子,敬授民时。
舜命后稷,食为政首”的信息表明了神农、尧等对农业的重视,而儒家非常尊崇神农、尧、舜之道,而《诗》《书》又是儒家的经典,从而说明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2013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全国卷大纲版)解析版1 Word版含答案
2013年高考文综–历史(大纲卷)12.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
这体现出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答案】A【考点定位】中国古代史·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中央集权制度【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知识理解力。
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元代的省、明清的督抚等,都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其目的是要维护中央集权制度。
选A;B项中的经济发展材料没有体现;C项不符合历史史实,应为中央对地方的检查力度呈现越来越强的趋势;D项错误。
13.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
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
”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A.无为而治B.轻徭薄赋C.崇尚节俭D.民贵君轻【答案】C【考点定位】中国古代史·文景之治【解析】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解题时抓住“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即可。
选C。
14.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目的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而“庆历新政”更侧重于A.增加赋税B.澄清吏治C.培养人才D.充实边防【答案】B【考点定位】中国古代史·庆历新政【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知识再认再现能力。
庆历新政以整顿吏治为中心,整顿官僚制度,节约国家开支,实有“后农桑”“减徭役”的政策,有助于发展生产,缓和农民反抗。
故选B。
15.《窦娥冤》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水浒传》颂扬农民起义英雄杀富济贫。
这反映了A.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B.“异端”思想影响广泛C.普通民众的理想与愿望D.商业发展冲击传统观念【答案】C【考点定位】中国古代史·古代文化;宋元、明清【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有材料可知:《窦娥冤》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水浒传》颂扬农民起义英雄杀福济贫。
【2024年高考真题】天津市历史试题(有答案)
【2024年高考真题】天津市历史试题(有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单项选择题:1—13题,每题3分,共39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周人认为,商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敛怨以为德”,为上天所弃;为此,周奉行“惟德是依”“敬天保民”。
这主要体现了周人A.能够借鉴历史经验B.推崇神权至上思想C.沿袭前朝价值观念D.坚持礼法并重传统2.唐中宗下令修改《氏族志》,至唐玄宗初年撰成《姓氏录》;书中对相关家族按照道德、功勋、血缘、籍贯,“等而次之”,对有官爵的“夷番酋长”也授予相应等级。
此举A.维护了门阀制度B.破除了门第界限C.改革了选官制度D.削弱了士族集团3.在编撰《资治通鉴》过程中,面对多政权并存时期如何确定编年标准的问题,司马光认为,政权无论华夷大小强弱,须同等对待,不能独尊一国为正统,“而其余皆为僭伪”,从中可以看出司马光A.坚持务实治史的追求B.推进华夏认同的志向C.强调民族对立的意图D.独尊中原王朝的立场4.下表为天津两所学堂的基本情况及主要课程设置,表中内容的联系与变化反映了天津武备学堂(1885年,军事专科学堂)天津中西学堂(1895年,综合性学堂)课程分为学、术两科:中国经史、测绘、算学、战法兵器等,马、步、炮队操演阵式等通学课程包括:高级应用英文课程,西学基础课程如几何学、微分学等,应用性课程如驾驶、万国公法、理财富国学等A.百日维新的成效B.统一学制的建立C.社会制度的演进D.洋务人士的反思5.1919年4月底,虽经中国代表的据理力争,巴黎和会上西方列强仍然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列强的这一行径,引发了国人“积压已久的不满与愤怒”。
从形成原因上,对“积压已久”理解全面的是A.五四爱国运动的激发B.群众爱国意识的觉醒C.近代历史发展的结果D.列强压迫中国的反弹6.下图表现了劳动人民边生产边学习的情景,它反映出A.统一战线受到了广泛拥护B.土地革命赢得了农民支持C.抗日民主根据地巩固发展D.敌后战场开始成为主战场7.1954年,中国与英国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1964年,中法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1972年,中美发表《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013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新课标Ⅰ卷及答案
2 013年普通高等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合历史部分试题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解读材料信息,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墓葬仍然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别,而秦国仅君主墓葬明显高于其余墓葬,这充分表明战国时期秦国率先由等级序列明显的分封制走向了中央集权统治,选择项。
由于铁器牛耕的推广导致分封制瓦解,A项表述错误;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表现的是分封制下的等级序列,B项表述错误;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D项表述错误。
【答案】25.自汉至唐,儒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念深入人心.程朱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日益兴起【考点】宋明【解析】本题考查生透过历史现象分析事物本质的能力。
材料强调的是儒由汉唐之际的“周孔之道”到宋代之后被称为“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法的关键应是在宋代发生的相关因素所导致。
宗法血缘制度在战国时期已逐步瓦解,排除A项;仁政念早在西汉已深入人心,排除B项,陆王心兴起于宋明时期,排除D项。
促成这一变的原因是朱熹整《四书》并加以注解,使之成为儒的经典,程朱成为统治思想。
选择项。
【答案】26.有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语”。
这一现象是雅典A.政治体制的产物 B.社会矛盾缓和的反映.频繁改革的结果 D.思想文繁荣的体现【考点】雅典民主政治【解析】本题考查生正确解材料、准确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强调“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语”,旨在说明在在古代雅典实行公民政治,要想成为政治领袖必须具备出色的演说能力,才能获得公民大会大多公民的认可。
2007-2013年高考历史 真题按课汇编 第13课 辛亥革命 新人教版必修1
第13课辛亥革命一、选择题2013年题组1.(2013·广东文综·15)“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 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 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考点】辛亥革命,三民主义【解析】从“剪掉辫子反朝廷”可知此时为清末,则此时的指导思想为旧三民主义,没有明确反帝。
因而D项错。
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政策,故C错。
革命的主要目的是政权问题,故A错。
【答案】B2.(2013·天津文综·6)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考点】辛亥革命【解析】武昌起义的时间是1911年10月10日,题干中“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说明此时时间大概是在1912年3月份。
这一时期,报纸数量的迅猛增长,反映的是国人对时事的关注,关心局势的变革,故选A。
《临时约法》颁布的时间是1912年3月,还不可能产生这么快的影响,排除B。
提倡白话文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内容,发生在1915年,与题干时间不吻合,排除C。
人们普遍赞成共和与辛亥革命后的史实不吻合,排除D。
【答案】A3.(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维新思想、辛亥革命风气至今,可谓大转移。
立宪也,议院也,公然不讳,昌言无忌;且屡见诸诏旨,几等口头禅,视为绝不奇异之一名词。
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解析(天津卷)
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解析(天津卷)一、选择题1.周人认为,商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敛怨以为德”,为上天所弃;为此,周奉行“惟德是依”“敬天保民”。
这主要体现了周人()A.能够借鉴历史经验B.推崇神权至上思想C.沿袭前朝价值观念D.坚持礼法并重传统2.唐中宗下令修改《氏族志》,至唐玄宗初年撰成《姓氏录》;书中对相关家族按照道德、功勋、血缘、籍贯,“等而次之”,对有官爵的“夷番酋长”也授予相应等级。
此举()A.维护了门阀制度B.破除了门第界限C.改革了选官制度D.削弱了士族集团3.在编撰《资治通鉴》过程中,面对多政权并存时期如何确定编年标准的问题,司马光认为,政权无论华夷大小强弱,须同等对待,不能独尊一国为正统,“而其余皆为僭伪”,从中可以看出司马光()A.坚持务实治史的追求B.推进华夏认同的志向C.强调民族对立的意图D.独尊中原王朝的立场4.下表为天津两所学堂的基本情况及主要课程设置,表中内容的联系与变化反映了()A.百日维新的成效B.统一学制的建立C.社会制度的演进D.洋务人士的反思5.1919年4月底,虽经中国代表的据理力争,巴黎和会上西方列强仍然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列强的这一行径,引发了国人“积压已久的不满与愤怒”。
从形成原因上,对“积压已久”理解全面的是()A.五四爱国运动的激发B.群众爱国意识的觉醒C.近代历史发展的结果D.列强压迫中国的反弹6.下图表现了劳动人民边生产边学习的情景,它反映出()A.统一战线受到了广泛拥护B.土地革命赢得了农民支持C.抗日民主根据地巩固发展D.敌后战场开始成为主战场7.1954年,中国与英国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1964年,中法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1972年,中美发表《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中国与英法美三国关系的变化()A.证明了“一边倒”方针的胜利B.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C.说明了全方位外交活动的开展D.反映了两极对峙格局的终结8.1979年4月,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正式确立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指出改革要侧重于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实行严格的经济核算,认真执行按劳分配的原则。
2021年高考历史10年真题3年模拟题练习:考点31 第一次工业革命(解析版)
考点31 第一次工业革命【十年真题】1.(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4)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
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
该过程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A.源自于劳动实践 B.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C.取决于资金保障 D.得益于各阶层广泛参与【答案】A【解析】材料“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
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说明发明创造源自于劳动实践,故选A项;材料“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说明来源于劳动实践而不是科学理论,排除B项;材料“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说明资金不是决定原因,排除C项;材料中瓦特和工厂主并不能说明各阶级广泛参与,排除 D项。
2.(2019.4·浙江高考·20)阅读下列示意图表,结合所学判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生铁产量的增加与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密不可分B.生铁产量的不断增加催生了大工厂制度C.电力的广泛使用推动了生铁产量的增加D.生铁产量的变化改变了英国产业结构和世界市场格局【答案】A【解析】根据图表信息,1788年英国生铁产量不断增加,结合所学,1785年蒸汽机在工厂开始使用,极大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故选A项;第一次工业革命在组织形式上,产生了工厂制度,排除B项;19世纪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广泛使用,排除C项;图表信息不能表明生铁产量增加对英国产业结构和世界市场格局的影响,排除D项。
2.(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4)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
2021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部分(天津卷)解析版(1)
2021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部分(天津卷)解析版(1)1.马可·波罗在描述中国某港口时说:“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
”“刺桐”是指A.泉州 B.广州 C.扬州 D.庆元【答案】A【解析】看到“马可.波罗”这个名字,我们就要想到元朝。
由此想到历史必修二第14页最后一个自然段倒数第二行中提到的“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在此停泊的外国海船经常在百艘以上,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课本上的这一段话既与“马可.波罗”相对应,也与材料中“则有船舶百余”相对应,所以选A。
2.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
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
材料中未能体现出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答案】C【解析】军机处的内容来自历史必修一第18页最后一个自然段和旁边的插图(见左图)。
但是这道题我们其实不必在回忆知识点上花太多时间:题干中“亲臣重臣”体现了A选项的含义(保密),题干中“设在皇宫内”体现了B选项的含义(便于宣召),题干中“行走”二字体现了D 选项的含义(临时差遣),唯独C选项中的“按才德”并没有在题干中有所体现,所以选C。
3.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来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
”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A.提倡维新变法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C.宣传科学救国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答案】D【解析】戊戌变法也称维新变法,其具体内容出现在历史必修三第69页至第70页。
但是,与第2题的思路如出一辙,这道题也不用细想书上的内容:题干大意是其实中国也不是世界的中心,那么我们就要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跟“不是中心”有关的选项,因此只有D 选项能被选出。
【备战2014】2007-2013年高考历史 真题按课汇编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新人教版必修3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选择题2013年题组1.(2013·安徽文综·13)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
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
”这说明(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考点】维新思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材料说变法寄希望于朝廷,是很困难的事,各国的变法都是从民众发起,所以变法要从民众倡导,唤起国民精神,故选A。
因为借鉴各国经验所以才认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性,所以排除B。
戊戌变法是依靠光绪皇帝发起的,排除C。
D史实错误,排除。
【答案】A2.(2013·北京文综·15)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
下列属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是( )①《春秋繁露》②《四书章句集注》③《儒林外史》④《孔子改制考》A.①② B.②④C.①③ D.③④【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解析】考查学生知识的识记、运用能力。
解题关键注意题干的限制性条件“吸收外来文化”。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将儒家思想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不是外来文化;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吸取佛、道思想形成,而佛教是外来文化;《儒林外史》是讽刺小说;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把西方的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的著作。
故排除含有①、③的选项,即排除ACD,答案选B。
【答案】B3.(2013·福建文综·18)1900年张之洞《劝学篇》出版英译本。
英国媒体称,这标志着“长期以来习惯于孔夫子的陈词滥调下变得死气沉沉的中国人,终于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
评论认为《劝学篇》( )A.顺应时代潮流 B.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C.指出中国未来之路 D.主张抛弃孔夫子中国才能觉醒【考点】“中体西用”思想【解析】本题材料说的是英国媒体对张之洞的《劝学篇》英译本的评价,张之洞属于洋务派,其核心思想是“中体西用”,所以排除B(是新文化运动)、C(不代表先进生产力)和D(抛弃孔夫子等于抛弃儒家思想)【答案】A4.(2013·四川文综·4)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
2013高三文综历史联考试题(天津市带答案)
2013高三文综历史联考试题(天津市带答案)2013年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中学高三毕业班联考 (一)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考生一律用黑笔作答。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涂写在答题卡上。
答卷时,卷Ⅰ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卷Ⅱ答案写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第Ⅰ卷注意事项: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把历史答题卡上对应的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1题,每题4分,共44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1.“即承旨诸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该机构是 A.枢密院B.门下省 C.内阁 D.军机处 2.右图是西汉长安城的城市布局复原图。
对此图所反映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有①经济政策影响城市商业区布局②城市商业活动受到严格的时空限制③政府设置专职机构管理城市的商业活动④城市皇家宫室布局体现政治功能突出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①③ 3.据《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古代女子列入“闺节”、“闺烈”的烈女节妇,唐朝为51人,宋朝为267人,明朝为36000人。
这种变化趋势表明 A.礼教束缚渐趋强大 B.君主专制逐渐强化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夫权社会基本形成 4.马克思说:“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B.欧洲主导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C.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D.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产生 5.“一旦人民可以把他撵下台,他就不能抱怨人民使用暴力……只靠暴力维持的,只有用暴力来推翻。
”发表以上言论的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A.康德 B.伏尔泰 C.孟德斯鸠D.卢梭 6.1919年6月10日,天津总商会致电北京政府加急电报:“本日仅准曹汝霖辞职,似此可以谢国人乎?……查栖息于津埠之劳动者数十万众,现已发生不稳之象,倘迁延不决,其危厄之局,痛苦有过于罢市者”。
2013年高考真题——文综(全国卷大纲版)解析版(1)+Word版含答案
2013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大纲卷)地理部分解析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11小题 每题4分 共44分图1示意某跨国公司的制造企业和研发中心在中国的分布。
读图1 完成1—2题。
1.该公司在中国多地投资建制造企业主要是为了A.扩大市场份额B.分散投资风险C. 建立营销网络D. 利用廉价原料【答案】1.A【解析】该公司在中国多地投资建制造企业东密西疏,其主要是为了产品便于就近销售,扩大市场份额。
2.该公司研发中心选址考虑的首要因素是A.交通B.人才C.市场D.资金【答案】2.B【解析】企业研发中心应属技术导向型部门。
在太行山南段东麓相邻的两条间歇性河流上分别建有甲、乙水库,它们的汇水面积大体相等。
2009年雨季,乙水库入库水量912万立方米,甲水库却几乎没有入库水量。
据此完成3—4题。
3.甲、乙两水库上游流域A.河流以地下水补给为主B.自然植被为针阔叶混交林C.降水集中于7、8月份D.位于半干旱地区【答案】3.C【解析】两水库上游流域位于太行山南麓,温带季风气候,河流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自然植被为温带落叶林,降水集中于夏季(7、8月),处半湿润区。
4.2009年雨季,甲水库无入库水量是因为其流域A.几乎没有降水 B 植被截留降水 C 降水大量下渗 D 人工拦截径流【答案】4.D【解析】两水库上游同时雨季,大量补给河流水,植被截留降水和下渗相对有限,人工拦截量大时对入库水量影响较大。
自20世纪90年代初,浙江温州的一些瓜农到海南岛承包土地,种植西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他们每年8月底到海南岛种西瓜,次年五月中旬返回温州。
据此完成5—6题。
5.温州瓜农选择在海南岛种植西瓜,是因为海南岛A.西瓜品种优B.种植成本低C.种植利润高D.市场需求大【答案】5.C【解析】海南纬度低,光热充足,高产,种植利润大。
6.温州瓜农每年5—8月离开海南岛,主要原因是此时间A.温州正值农忙季节B.海南岛不宜种植西瓜C.瓜地休耕以恢复肥力D.海南岛西瓜竞争力弱【答案】6.D【解析】每年5—8月,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光热充足,海南种瓜无优势。
2012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部分(天津卷)解析版(1)
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印章)2012年天津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1.马可·波罗在描述中国某港口时说:“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
”“刺桐”是指A .泉州B .广州C .扬州D .庆元【答案】A【解析】看到“马可.波罗”这个名字,我们就要想到元朝。
由此想到历史必修二第14页最后一个自然段倒数第二行中提到的“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在此停泊的外国海船经常在百艘以上,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课本上的这一段话既与“马可.波罗”相对应,也与材料中“则有船舶百余”相对应,所以选A 。
2.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
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
材料中未能体现出A .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B .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C .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D .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答案】C【解析】军机处的内容来自历史必修一第18页最后一个自然段和旁边的插图(见左图)。
但是这道题我们其实不必在回忆知识点上花太多时间:题干中“亲臣重臣”体现了A 选项的含义(保密),题干中“设在皇宫内”体现了B 选项的含义(便于宣召),题干中“行走”二字体现了D 选项的含义(临时差遣),唯独C 选项中的“按才德”并没有在题干中有所体现,所以选C 。
3.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来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
”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A .提倡维新变法B .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C .宣传科学救国D .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答案】D【解析】戊戌变法也称维新变法,其具体内容出现在历史必修三第69页至第70页。
但是,与第2题的思路如出一辙,这道题也不用细想书上的内容:题干大意是其实中国也不是世界的中心,那么我们就要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跟“不是中心”有关的选项,因此只有D 选项能被选出。
2013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全国新课标I卷)解析版 含答案
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说明战国时期分封制在秦国已遭破坏,集权统治模式基本建立起来,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是分封制瓦解的根本原因,A项说法错误,分封制是地方分权模式而非君主集权B项说法错误,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等级差别明显并不能说明严格遵循分封制度,其实分封制在东方六国也遭到破坏,D项表述错误。
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宋代朱熹首次将《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一起合称为“四书”并给其作出注解,随着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四书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中对儒家经典解读的标准答案,孟子地位快速提高,“孔孟之道”成为儒学精神的核心表达,答案选C,A项表述错误,B项是孟子地位提高的重要条件但仁政理念深入人心发生在汉代之后,D项与题意无关。
26.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词”。
这一现象是雅典A.政治体制的产物 B.社会矛盾缓和的反应C.频繁改革的结果 C.思想文化繁荣的体现【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演说家生动的演讲易于鼓动雅典公民,由于雅典实行直接民主政治模式,公民的拥护就将演说家的主张变为公民大会的决策,最终影响了古希腊民主政治的走向,因此演说家能成为政治领袖是雅典政治体制的产物,答案选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绝密★启用前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1.右图为《岛夷志略》片段。
从其内容判断,该著作的出现应不晚于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2.“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
”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A.政府的大力推广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C.商品经济的发展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3.孟德斯鸠认为,共和政体是全体人民或仅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政体;君主政体是由单独一个人遵照固定的和确立了的法律执政;专制政体是按一个人的意志行使权力。
他主张实行的政体是A.民主共和B.贵族共和C.君主立宪D.君主专制4.有国外学者说,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只有结尾的简短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岸。
这里的“结尾的简短一章”主要指的是A.新航路开辟B.西方早期殖民扩张C.工业革命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确立5.“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
”上述言论应当是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6.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7.下图中,美国汽车产量1933年发生了较大变化。
其主要原因是A.消费者购买力下降B.厂家生产能力下降C.政府限制汽车生产D.汽车销售价格上涨8.毛泽东说:“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只能是第三种形式…… 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
”这里所说的国家形式是A.民主主义国家B.新民主主义国家C.资本主义国家D.社会主义国家9.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如今已有百年历史。
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
在20 世纪90 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
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A.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B.企业产品质量下滑C.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D.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10.右图所反映的经济组织,其突出特征是A.成员国政治经济一体化B.成员国经济技术合作多样化C.成员国经济发展均衡化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优势互补11.凯末尔说:“我们希望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我们的头脑愿意接受现时代思想,但我们仍得保持自身不变。
”为此他推行的改革有①废除政教合一②用拉丁字母拼写土耳其语③走苏俄发展道路④大力发展农业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12.(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
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
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
(5分)材料二“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 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
”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
(2分)材料三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
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
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
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5分)并分析其意义。
(2分)13.(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从德国打了败仗,“公理战胜强权”,这句话几乎成了人人的口头禅。
……德国倚仗着他的学问好,兵力强,专门侵害各国的平等自由,如今他打得大败,稍微懂得点公理的协约国,居然打胜了。
这就叫做“公理战胜强权”。
——《独秀文存》(1)材料一中,陈独秀评论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为什么中国人非常关注这一事件?(4分)材料二1918年11月,北京大学举行集会。
胡适在演讲中说:“这一次协商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
美国所以加入战国,全是因为要寻一个‘解决武力’的办法。
”“如今且说美大总统所主张,协商各国所同声赞成的‘解决武力’的办法……”——彭明《五四运动史》(2)材料二中的“协商国”主要指哪些国家?胡适为什么说“协商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美国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武力”的办法?(5分)材料三在北京大学1918年11月所组织的演讲中,李大钊说:“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
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
……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
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
”——《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2月6日(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演讲的题目。
演讲中提到的“新纪元的世界改造”指的是什么?演讲反映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什么变化?(6分)(4)综合上述材料,分别概括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的观点,(3分)并分析当时的国内背景。
(4分)14.(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汤申家族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是出租牧羊场。
16世纪初,该家族出租了16个牧羊场。
……汤申家族还按照资本主义方式从事经营活动。
1516年,该家族养羊数量达1.8万只,从中得到了丰厚的收入。
——摘编自沈汉《英国土地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汤申家族拥有的牧场较多,可能与当时英国什么经济运动有关?汤申家族属于哪个社会阶层?(4分)材料二1660年代至1760年代,英国东部地区发生了农业技术革命。
其中一项新技术叫做“四区轮作制”,即分别在农场的四块土地上种植芜菁、小麦、萝卜、大麦,四年里轮流更换,不让任何地块休闲,同时又能保持地力。
右表是对1660年和1760年英国Array东部粮食产量的一种估算。
——摘编自《历史研究》2012年第3期(2)材料二中的“四区轮作制”能推行,需以什么样的土地关系为前提?指出英国农业技术革命所产生的结果。
(4分)(3)综上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土地关系和农业生产的变化对英国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6分)这对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有何借鉴意义?(2分)1.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对南海的管理。
解答关键信息是《夷岛志略》的题目是《万里石塘》。
元朝时期对南沙群岛的管理,南沙群岛名称是千里长沙,万里石塘,中国人知道这些地方应该更早,可知这一作品不应该晚于宋元时期。
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棉花的种植与推广。
棉纺织业在纺织业中从宋朝到明朝地位的上升,前提条件是棉花技术的不断提高。
A项是明初的政策,不全面;元明时期纺织工具改进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使棉花的重要性增强;C项棉纺织业发展的结果,不是棉纺织业发展的原因;D项体现了农副产品的商品化,且与棉纺织业的发展无关。
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主张。
材料提出三种政体形式。
根据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孟德斯鸠主张开明君主、三权分立,体现了君主立宪的思想。
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16世纪以来西方的崛起。
材料限定时间为1820年以前300年,即1520-1820年。
“结尾的简短一章”只能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
A项新航路开辟出现于15到16世纪;B项西方的早期殖民扩张时间是16世纪到工业革命以前;D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建立是19世纪中期。
故答案只能选C。
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
解答的关键在于材料批判对方不懂“国民之原理”、“世界之大势”、“政治之本源”——这体现了维新派抨击洋务派只学习西方器物,不知学习制度,故答案选D项。
6.【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
材料显示武昌起义后半年内,全国报纸销量大增,说明由封建君主制向民主共和转变时期,人们期望通过报刊了解国家大事和世界形势。
答案选A项。
7.【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美国1929——1933年经济危机。
柱状图显示,美国汽车产量1929年达到顶峰,1933年发生变化是骤降,原因是经济危机使美国人购买能力下降。
故答案选A项。
8.【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建国初期的社会性质。
材料“半封建半殖民地个国家革命,在一定时期的过渡形式”,而1949年到1956年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此阶段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故答案选B项。
9.【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
达仁堂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心茫然”,说明在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期,原来国家集中管理的企业尚未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对国家政策、经济战略理解不到位。
故答案选D项。
10.【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图片材料之国旗显示美国、加拿大、墨西哥进行签约活动。
这三国是北美自由贸易区成员。
选项A、B、C三项体现的都是欧共体—欧盟的特点。
故答案选D项。
1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凯末尔改革。
土耳其改革没有走苏俄道路,学习苏联的只是五年计划,经济重点是发展工商业,不是农业,排除含有③④的选项。
故答案选A项。
1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运用能力。
第(1)问概括材料一中的中央与地方的政治制度,再从历史渊源等方面说明其汉承秦制的特点。
第(2)问根据材料概括汉朝吸取秦亡教训时,大力推行分封制,诸侯王享受一定的特权,再结合七国之乱等史实概括其危害。
第(3)问提取材料信息及已学知识即可说明其解决王国问题的举措,再从清除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和维护国家统一等角度分析其意义。
答案12.(18分)(1)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承袭秦制。
(2)分封诸侯王国。
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
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
(3)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的防范。
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
13.【解析】本题考查五四新文化运动。
第(1)问从陈独秀讲“公理战胜强权”、德国被打败,可知为第一次世界大战。
关注原因是涉及中国是一战战胜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