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合集下载

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

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

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一、理念深化选题此类项目立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立足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并处于取得关键突破的历史关口,立足于新工科建设理念与实践的前期探索,面向未来、谋划未来、引领未来,持续深化创新型、综合化、全周期、开放式的工程人才培养理念,全面践行“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质量理念,进一步完善新工科建设的理论体系和实施路径。

面向全体学生,优化人才培养全过程,关注人才培养成效和学习成果,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持续提升工程人才培养水平。

1.新工科人才培养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目标:根据世界高等教育与历次产业革命互动的规律,面向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解析新工科人才培养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新目标和新要求。

内容:新工业革命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挑战及影响;全球视野下的高等工程教育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发挥机制研究;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内涵、特征、规律以及发展趋势;提炼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新工科人才培养与传统工科人才培养的逻辑关系与区别;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新理念与新思路;不同类型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难点和主要任务;新工科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有效对接机制设计;新工科人才培养国际改革前沿动态评析。

预期成果:研究报告、高质量论文、案例集等。

2.新工科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特征分析与发展研判目标:在扎实跟踪新工科建设实践进展的基础上,分析当前新工科教育科学研究的现状、预判未来发展趋势。

内容:从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系统梳理国内外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历史,跟踪国内新工科建设的实践进展,跟踪国外工程教育改革前沿动态,分析当前新工科教育科学研究的进展、取得成果和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加强新工科教育科学研究的政策建议。

预期成果:研究报告、咨询报告、高质量论文等。

3.新工科人才的工程伦理意识与职业道德和规范研究目标:持续提升工程科技人才的工程伦理、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使师生双方全程有效地落实工程伦理意识、掌握工程伦理规范,并较好地维护和遵守行业基本道德规范和职业规范。

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

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

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一、理念深化选题此类项目立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立足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并处于取得关键突破的历史关口,立足于新工科建设理念与实践的前期探索,面向未来、谋划未来、引领未来,持续深化创新型、综合化、全周期、开放式的工程人才培养理念,全面践行“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质量理念,进一步完善新工科建设的理论体系和实施路径。

面向全体学生,优化人才培养全过程,关注人才培养成效和学习成果,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持续提升工程人才培养水平。

1.新工科人才培养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目标:根据世界高等教育与历次产业革命互动的规律,面向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解析新工科人才培养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新目标和新要求。

内容:新工业革命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挑战及影响;全球视野下的高等工程教育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发挥机制研究;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内涵、特征、规律以及发展趋势;提炼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新工科人才培养与传统工科人才培养的逻辑关系与区别;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新理念与新思路;不同类型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难点和主要任务;新工科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有效对接机制设计;新工科人才培养国际改革前沿动态评析。

预期成果:研究报告、高质量论文、案例集等。

2.新工科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特征分析与发展研判目标:在扎实跟踪新工科建设实践进展的基础上,分析当前新工科教育科学研究的现状、预判未来发展趋势。

内容:从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系统梳理国内外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历史,跟踪国内新工科建设的实践进展,跟踪国外工程教育改革前沿动态,分析当前新工科教育科学研究的进展、取得成果和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加强新工科教育科学研究的政策建议。

预期成果:研究报告、咨询报告、高质量论文等。

3.新工科人才的工程伦理意识与职业道德和规范研究目标:持续提升工程科技人才的工程伦理、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使师生双方全程有效地落实工程伦理意识、掌握工程伦理规范,并较好地维护和遵守行业基本道德规范和职业规范。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和发展,有越来越多的技术可供我们的工程研究和实践探索。

而科技创新工程,作为一种多学科门类新兴学科,表现出了多方面的前景和发展空间。

科技创新工程研究与实践项目就是以这个为背景进行探索的。

科技创新工程是包含许多科学技术的一门学科,它的大学教育以全方位推进为主要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特别是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研究的能力。

科技创新工程研究与实践的项目主要是探讨科技的内涵,以实施参与创新研究的必要技能,如学习技术文献、能力拓展及产品研发等,以满足科技创新需求。

此外,科技创新工程研究与实践项目能在技术、管理、组织和社会理论等方面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以建立和领导信息技术的知识社交网络。

通过这些项目,学生能从国内外国际性及本国人文社会学习经验,提高与现代法律制度、政治结构、社会文化体系、科技发展未来趋势及科技政策等有关的思考能力。

综上所述,科技创新工程研究与实践项目是一种值得深入研究和应用的全新领域,可以帮助学生提升现代科技知识和技能,为其未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预申报项目简介_杭电_2017.08.20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预申报项目简介_杭电_2017.08.20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预申报项目简介1、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新工科专业建设与实践(参照申报指南6、10)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计算机+会计”、“英语+国贸”、“数学+经济”等“2+2”复合型专业已经持续了6年,积累了较丰富的多学科交叉复合的专业建设经验。

项目欲在现有专业复合基础上,面向新经济、新技术和新产业发展趋势,对接产业行业,探索多学科交叉复合的新兴工科专业建设路径。

从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改造传统的车辆工程、工业设计、环境工程等工科专业,拓展传统专业的内涵建设,促进学科交叉与跨界整合;加大建设理学、经济管理和传统工科专业的交叉复合,并向工程应用延伸;逐步新增智能科学与技术、大数据科学与技术、管理会计等复合型新工科专业。

完善以多学科交叉为特征的复合型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制度,制定相应的复合型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研究跨学院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开发、培养质量监控和学生管理优化的体制机制。

预期成果:形成不少于3个复合型新兴工科专业的建设报告,提交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系列教材和跨界整合案例等。

2、“新工科+国际化”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参照指南9、24)发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和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双方在信息技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方面的人才培养、国际教育、科研合作等领域优势,推动浙江省大数据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做好区域大数据产业发展的人才保障,创新“新工科+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成立“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阿里云大数据国际学院”。

通过在境外遴选优质学校资源,形成“1+1+N”强强联合的办学模式,其中“N”为多方协同的国际名校。

优先在马来西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接当地高校资源,促成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的人才培养合作。

研究多方协同、多学科交叉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行业教育产品体系,以大数据、云计算为依托,打造“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一、新理念选题此类项目应结合工程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国内外工程教育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分析研究新工科的内涵、特征、规律和发展趋势等,提出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的理念和思路。

1.新工科建设的若干基本问题研究目标:分析新工科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揭示新工科的内涵、特征、规律和发展趋势;从国家视角、全球视野和未来角度,提炼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提出我国工程教育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思路,为新工科建设提供指导。

内容:新工业革命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工程教育的影响与挑战;新工科的内涵、特征、规律和发展趋势;提炼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新工科与传统工科、应用理科的关系;新工科的主要范围和划分标准;新工科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工程教育的范式迁移;我国工程教育必须承担的国家责任、全球义务和未来使命,如何贯彻落实国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不同类型院校新工科建设的重点、难点和主要任务。

预期成果:研究报告、高质量论文、案例集等。

2.新经济对工科人才需求的调研分析目标:围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进行分行业、分区域、大规模的行业企业调研,为高校工程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提供依据和指导。

内容:调研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基因工程、核技术等新技术和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空天海洋、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产业对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状况及趋势,为新工科专业设置和建设、专业结构调整和人才需求分析提供数据支撑、建议和发展思路。

预期成果:形成结构完整、数据详实的调研报告和咨询报告、专业发展战略、高质量论文等。

3.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经验的比较与借鉴目标:从国际比较的视野进行总结分析,为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提供经验和借鉴。

内容:分析欧美日等主要发达国家工程教育改革的历史和经验,总结高等教育与历次产业革命互动的规律,特别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的工程教育改革趋势;从工程教育发展的背景、政策、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和专业、课程与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评价体系等维度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国际工程教育发展的规律,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新工科是指传统工科与其他学科的结合,旨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跨学科知识的工程师。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以应对现实社会中的挑战和问题。

一、项目背景与目标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背景是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需求。

传统的工科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工程师的需求,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多领域知识的新型工程师。

因此,该项目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和应对挑战时的能力,以及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技能。

二、项目内容与方法1.课程与创新通过对传统工科课程内容的调整和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多跨学科的学习机会。

例如,在计算机科学专业中加入人文社科学科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

此外,还可以开设创新创业专业课程,教授学生创业思维和实践技巧。

2.实践项目与竞赛开展与实际问题相关的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并提供实践的机会。

例如,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建设项目,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的各类竞赛,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3.学生交流与合作通过组织学生交流活动和跨学科合作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例如,组织学生参与国际学术会议,提供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同时,通过设置跨学科项目,让不同专业的学生一起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跨学科合作能力。

三、项目影响与意义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影响和意义在于推动工科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同时,该项目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团队合作和跨学科能力。

最终,该项目将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跨学科知识的工程师,为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贡献。

总之,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通过课程、实践项目和学生交流与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和应对挑战时的能力。

滁州学院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申报指南

滁州学院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申报指南

滁州学院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申报指南(选题供参考,可根据选题自行确定具体研究题目,但题目方向的建设内容要求不变,各类项目建设的成果均需加强特色凝练,形成一个可供宣传的脚本。

)1.新工科选题指南与建设内容要求1.1新工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机制探索与实践目标:建立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设置和动态调整机制,显著提升工程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和经济发展的契合度。

内容:研究产业发展特征及其规律,加强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调研,掌握产业发展最新的人才需求和未来发展方向;做好增量优化,主动布局新兴工科专业,推进工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孕育产生新专业;对专业设置和动态调整机制、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配性进行研究和实践;为建立专业设置及其动态调整机制提出具有操作性的建议和方案。

预期成果:形成面向产业发展的工科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的机制模式案例,高水平教学改革论文1-2篇,高水平研究报告1份。

1.2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探索与实践目标:聚焦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需要,推动高新技术与工科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深度融合,探索工科专业改造升级的实施路径。

内容:研究分析新经济对传统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拓展传统学科专业的内涵和建设重点,形成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调整传统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探索传统工科专业信息化、数字化改造的途径与方式;探索传统工科专业多学科交叉复合改造的途径与方式;面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探索基于现有工科专业改造升级的新方向、新领域。

预期成果:改造升级一批传统工科专业的报告1份,高水平教学改革论文1-2篇,改造升级的专业培养方案1份、形成课程体系或实施案例1份等。

1.3新工科通专融合课程及教材体系建设目标:构建适应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及与之配套的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教材体系。

内容:依据新工科人才培养理念与要求,系统梳理新工科专业知识逻辑体系,构建以项目为链条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科学设计新工科通专融合的课程体系。

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模板】

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模板】

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一、理念深化选题此类项目立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立足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并处于取得关键突破的历史关口,立足于新工科建设理念与实践的前期探索,面向未来、谋划未来、引领未来,持续深化创新型、综合化、全周期、开放式的工程人才培养理念,全面践行“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质量理念,进一步完善新工科建设的理论体系和实施路径。

面向全体学生,优化人才培养全过程,关注人才培养成效和学习成果,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持续提升工程人才培养水平。

1.新工科人才培养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目标:根据世界高等教育与历次产业革命互动的规律,面向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解析新工科人才培养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新目标和新要求。

内容:新工业革命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挑战及影响;全球视野下的高等工程教育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发挥机制研究;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内涵、特征、规律以及发展趋势;提炼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新工科人才培养与传统工科人才培养的逻辑关系与区别;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新理念与新思路;不同类型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难点和主要任务;新工科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有效对接机制设计;新工科人才培养国际改革前沿动态评析。

- 1 -预期成果:研究报告、高质量论文、案例集等。

2.新工科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特征分析与发展研判目标:在扎实跟踪新工科建设实践进展的基础上,分析当前新工科教育科学研究的现状、预判未来发展趋势。

内容:从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系统梳理国内外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历史,跟踪国内新工科建设的实践进展,跟踪国外工程教育改革前沿动态,分析当前新工科教育科学研究的进展、取得成果和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加强新工科教育科学研究的政策建议。

预期成果:研究报告、咨询报告、高质量论文等。

3.新工科人才的工程伦理意识与职业道德和规范研究目标:持续提升工程科技人才的工程伦理、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使师生双方全程有效地落实工程伦理意识、掌握工程伦理规范,并较好地维护和遵守行业基本道德规范和职业规范。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名单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名单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名单
1.江苏省2024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中,南京大学的研究项目包括“基于协调分布协作的智能电网运行机制及其应用”、“柔性节能智能汽车网络控制系统研究”等,这些项目体现了新工科在能源、电力、汽车等领域的研究与实践。

2.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名单中,有多个综合改革类项目,涵盖了工科优势高校、综合性高校、地方高校以及“新工科”理论研究及国际化等多个方面。

其中,学科交叉融合类项目群和协同育人与实践教育改革项目群是重点之一。

这些项目旨在推动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结题验收结果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结题验收结果

以下是文章提纲和内容示例:标题: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结题验收结果导语:介绍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结题验收的背景和意义。

一、项目背景1.1 新工科教育背景- 介绍新工科教育的定义和特点1.2 项目立项背景- 对于该项目的立项目的和意义进行阐述二、项目概况2.1 项目名称、负责单位、实施时间等基本信息2.2 项目目标与内容- 描述该项目的研究方向和实践内容2.3 项目成果简要介绍- 简要提及项目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效果三、结题验收结果3.1 结题验收的流程和标准- 解释结题验收的具体要求和标准3.2 结题验收的评价与意义- 分析结题验收结果对项目的影响和意义3.3 结题验收过程中的亮点和问题- 总结结题验收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四、个人观点和理解4.1 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认识- 结合个人经验和观察,谈谈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认识4.2 项目结题验收的体会- 共享对项目结题验收过程的感悟和体会五、总结与展望5.1 项目成果的总结- 总结项目的成果和收获5.2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展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挑战结语: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结题验收的重要性进行再次强调,并展望未来发展前景。

文章撰写内容需围绕以上提纲进行展开,依据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逐步展开,为了达到最佳的内容质量,需要您的耐心等待和配合。

文章完成后将以知识文章格式发送给您,希望能为您提供满意的帮助。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结题验收是对该项目进行总结和评估的重要环节,也是对项目成果和效果的一次全面检验。

而本文将结合以上提纲,围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结题验收的结果展开详细的讨论。

一、项目背景1.1 新工科教育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智能化等新兴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工科教育应运而生。

它强调跨学科融合,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工程技术与社会需求的高度契合。

新工科教育致力于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学生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应未来工作的需求。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近年来,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在教育领域颇受关注,科技报国、创新创业、发展社会生产力以及提升教育质量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

以改善国家经济、文化和科技创新水平为重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更加凸显了科技服务社会的功能。

为此,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份全面的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以指导实施者进行项目研究与实践工作。

一、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概述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是一种综合性技术体系,既涉及研究,又涉及实践活动,其主要内容包括科技进步、技术革新、社会发展以及新科学研究等方面。

新工科研究实践项目以整合和应用科技实践活动为核心,以促进产学研合作为支撑,以探索和落实政策及技术措施为目标,具有持续性、多方向性、综合性、实践性和特色性。

二、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优势1、增强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新工科研究实践项目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思维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工程创新能力等,提高学生的普遍科学素质,为其后续学习、从事科技创新与实践活动奠定坚实基础。

2、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

通过新工科研究实践项目,学生能够有效提高学习科学的真正实践能力,并将科学知识与实际技能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全面掌握实践研究的方法,提升科学素养水平。

3、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新工科研究实践项目能够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增强课堂教学质量,实现教学内容的深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活动的丰富化。

三、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实施1、确定具体研究方向。

在确定研究方向之前,应了解和总结技术发展的现状以及社会发展的趋势,把握新兴领域的研究前沿,为研究的内容和目的提供合理的逻辑依据。

2、制定项目计划。

在制定新工科研究实践项目计划时,应清晰认识项目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期望成果,确定每一项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以及相应的时间安排,并为组织实施做好充分准备。

3、组织实施项目。

在组织实施新工科研究实践项目时,应注意与学校、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交流合作,创设实践和研究的积极氛围,促进教育与实践研究的相互融合。

西安交通工程学院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申报评审标准+打分表

西安交通工程学院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申报评审标准+打分表
西安交通工程学院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申报评审标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等级标准
A(9-10分)
B(6-8分)
C(4-5分)
D(4分以下)
立项依据
(30分)
选题意义和应用前景(10分)
选题契合项目指南中各项要求,对应新工科理念,有重要研究意义和应用前景
选题和项目指南相关,符合新工科理念,较有较大的研究和改革意义,能解决现实问题
做过类似工作、基础一般
没有这方面的工作基础
已具备的改革条件和保障措施(10分)
配套条件和保障措施好
配套条件较好,有保障措施
配套条件和保障措施一般
配套条件和保障措施较差
项目主持人及成员组成(10分)
有较多研究成果,学术水平高;成员结构合理、研究力量强
有一定的研究成果,有一定的学术水平;成员结构合理、研究力量较强
成员结构基本合理、研究力量一般
成员结构不够合理或研究力量较弱
备注
满分100分,根据等级标准打分
西安交通工程学院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申报评审
打分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得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评审专家签字:年月日
符合新工科理念,有一定研究意义,有应用前景
不契合新工科理念,与项目指南各项要求存在较大冲突,研究意义不大,应用前景不明显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10分)
清楚,且分析准确、全面
清楚,但分析不够全面
了解部分情况,分析不准确
不了解现状
立论依据
(10分)
依据充分,有较强的理论基础,科学性强

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

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

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是极其重要的,关乎学校在科技研究、实践活动等方面的发展,有利于提升专业水平,开拓学科发展新视野。

鉴于此,我校举办了一系列全新的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将为我
们的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实用技能培训与经验积累,充分发挥科技创新
的作用,实现专业的跨界融合。

活动形式包括实验课程、特色服务培训、跨学科技术培训及各类实践等。

学校将大力支持参与项目的学生,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及必要的
化学与物理实验室,帮助学生们在参加科技活动中提高对专业知识的
理解与应用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成为未来科技创新和科学发展领军
人才。

诚请有兴趣参加的老师同学,届时前来参加学校设置的新工科研
究与实践项目,以获取多方位的科技经验积累,培养��仪与创新能力,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将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推向更高的层次,为推动学校的科学研究与科技实践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附:
大学: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活动特色:
1、为学生提供实用技能培训和经验积累。

2、跨学科技术培训。

3、特色服务培训。

4、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和必要的化学与物理实验室等设备。

报名:
有兴趣参加的老师同学,请登录我校官网报名参加。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二批全国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结题验收结果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二批全国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结题验收结果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二批全国新工科研究与实践
项目结题验收结果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教育部
•【公布日期】2023.11.07
•【文号】教高厅函〔2023〕21号
•【施行日期】2023.11.07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高等教育
正文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二批全国新工科
研究与实践项目结题验收结果的通知
教高厅函〔2023〕2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有关行业协(学)会,有关企业:
新工科建设是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建设制造强国背景下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是走好中国高等教育卓越拔尖人才自主培养之路的战略一招、关键一招、创新一招。

为扎实推进新工科建设高质量发展,我部组织开展了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结题验收工作。

经项目组申请、专家网络评审、专家会议评审等环节,“以新工科理念改造升级地方高校传统工科专业的探索与实践”等820个项目通过验收,其中“新工业革命时代新工科教育人才培养重大关键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等120个项目验收结果为优秀(通过验收项目名单及优秀项目名单详见“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管理与服务系统”)。

各项目组要充分认识当前新工科教育改革创新的迫切性,继续深入开展多样化研究和实践,推动新工科改革发展前沿成果、最新要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过程,真正深入到教学层面。

各高校及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搭建交流平台,促进项目间经验的交流与分享,加强项目成果凝练和成果推广,促进新工科建设高质量发展。

教育部办公厅
2023年11月7日。

新工科理念下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①

新工科理念下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①

新工科理念下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①【摘要】本文探讨了在新工科理念指导下,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首先介绍了新工科理念的提出和内涵,分析了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特点。

接着探讨了新工科理念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通过案例分析某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改革实践,展示了新工科理念的实践效果。

对新工科理念下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总结指出,新工科理念为电子信息类专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并提出了相关启示,为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新工科理念、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研究、实践、特点分析、影响、对策、措施、案例分析、改革实践、发展趋势、未来研究方向、总结、启示1. 引言1.1 新工科理念下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①新工科理念下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旨在探讨在新工科理念指导下,如何更好地构建和完善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教育体系,提高专业质量,培养更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新工科理念强调跨学科融合、实践教学、产学研合作等特点,为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电子信息类专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其特点是技术更新速度快、知识面广、应用领域广泛。

在新工科理念下,电子信息类专业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强化产学研合作,不断更新课程内容,紧跟行业需求的发展趋势。

新工科理念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整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的加强。

建设新工科理念下的电子信息类专业需要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加强与企业合作,引入行业资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看到,某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改革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也有所提升。

这为其他高校在新工科理念下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在新工科理念下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的发展趋势是向跨学科融合、实践教学和产学研合作更加密切的方向发展。

(湖州师范学院)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申报题目和项目简介

(湖州师范学院)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申报题目和项目简介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申报题目和项目简介(湖州师范学院)项目一:1、题目:“双创”驱动的地方师范院校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项目简介:在国家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背景下,围绕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实际需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地方资源,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开展“双创”驱动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以进一步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推进新工科建设与发展。

一是依托省级以上工程实验平台与实验教学平台,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升新工科人才的创新精神、设计能力、技术水平。

二是结合众创空间和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联合政府、学校、第三方金融机构、技术企业、国际知名企业共同探索新工科人才培养机理与机制,提升新工科人才的创业思维、市场观念、服务意识。

三是结合师范院校人文底蕴,塑造新工科人才的良好人格,促进文化传承,提升社会融入程度。

通过创新创业训练及人文熏陶,推动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

最终形成一套有别于传统模式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与质量评价体系,实现学生工程技术水平和创新创业能力大幅提升。

项目二:1、题目:地方师范院校多科融合与多方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与实践2、简介:针对地方师范院校工科人才培养与产业结合不紧密等问题,以《地方师范院校“四化四导”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为基础,以湖州市“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为契机,以湖州现代物流装备高新区、长兴新能源小镇、南浔智能电梯小镇等产业集群优势为产教融合根基,深入开展装备制造业专业群的“多科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

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聚合式、产品化”工程实践改革为抓手,建立多科融合、“政校企”多主体协同育人新模式,为地方师范院校培养复合应用型工科创新人才提供借鉴。

主要研究内容:(1)以地方产业需求为导向,学校与天能、诺力等上市企业共同制定通识教育和大类基础课的大平台以及专业方向课程群,建立专业群的学科交叉、文理相融的地方师范院校特色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方案;(2)坚持把学生培养成新工科应用人才为宗旨,构建跨学科的专业新课程体系,建立能力达成和课程体系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以及课程质量评价标准;(3)联合地方政府和企业协同推进“聚合式,产品化”四年不间断工程实践教学改革,构建“政校企”共育的紧密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一个集教育、培训、研发为一体的共享型协同育人实践平台,建设一个面向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天能学院;(4)以众创空间为平台,加强“多科融合”的教学科研团队建设,构建教师、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果孵化与转化的机制与服务平台,推进科教结合、产学融合、政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改革。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推荐表 (1)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推荐表 (1)


姓名


出生
年月
职称/
职务
工作单位
项目中
的分工
签字
一、项目拟解决的问题和工作目标(不超过1000字)
二、项目工作基础(与本项目研究与实践相关的前期工作基础,不超过2000字)
三、项目的改革思路和举措(列明项目研究与实践的主要思路、具体措施、创新点等,建议列出清晰的图表,不超过3000字)
四、项目计划及预期成果(项目执行的时间表,可考核的项目完成结果,可示范推广的经验等,不超过2000字)
五、所在单位支持措施(包括条件、经费、人员等方面相关政策和措施)
六、所在单位推荐意见
单位负责人签字:
(单位长签字:
年月日
组别:工科优势高校组□综合性高校组□地方高校组□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推荐表
项目名称:
实施单位:
项目负责人:
主管部门: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
E-mail:
填表日期:
填表说明
一、请按表格填写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逐条认真填写,表达要明确、严谨。
二、推荐表为A4复印纸,于左侧装订成册,由所在单位签署意见后报送。
三、推荐表应明确所在单位在人员、条件、经费、政策等方面的保证措施。




项目名称
对应项目指南编号
起止
年月
年月至
年月


负责人
姓名
性别
民族
出生
年月
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

研究领域
联系方式
单位名称
邮编
通讯地址
电话
主要教学改革和科研工作简历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项目背景新工科建设是指围绕企业需求和创新引领,以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TEM)为核心,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放包容和面向未来”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改革。

在这一背景下,近年来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不断涌现,旨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推动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

项目介绍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旨在加强学科交流、提升学生能力和推进教育改革。

具体来说,该项目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达到这些目标:学科交流•促进各高校、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推动 collaborative learning。

•举办专题研讨会和培训班,加强知识技能的交流与传播。

•建立行业/学科联盟,推动知识共享与协同合作。

学生能力提升•通过项目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其技术和创新能力。

•搭建平台,提供实习、实训和科研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发现自身优势和缺陷。

•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以激励学生的学术兴趣和创新能力。

教育改革推进•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优化教学内容与形式。

•推动跨学科教学,在跨学科教学中推广 problem-based learning、project-based learning等学习模式。

•改进教学评价方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考核比重,弱化基础学科知识的考核比重。

项目成果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所取得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科交流:建立了“学校-企业-协会”三方合作的知识共享平台,形成了合作共赢的局面。

•学生能力提升:在项目实践中,学生的实践能力明显得到提高,职业素养方面的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教育改革推进:在项目实践中,学生被锻炼成为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项目展望随着新工科建设的深入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将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未来,我们将继续践行教育理念,运用 cutting-edge technology,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技术手段,构建更加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为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

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名单

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名单

附件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名单一、“新工科”综合改革类项目(202个)(一)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综合改革类项目1.学科交叉融合类项目群指导专家:邱勇、邬贺铨、张欣欣、伍江、王巨宏2.工科专业更新改造项目群指导专家:钟登华、王迎军、李德毅、周爱军、杨毅刚3.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项目群指导专家:林忠钦、张广军、杨斌、陈信祥4.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项目群指导专家:吴朝晖、郭东明、段宝岩、姚郁、陈道蓄5.协同育人与实践教育改革项目群指导专家:丁烈云、孙家广、赵继、徐晓飞、唐振明(二)综合性高校“新工科”综合改革类项目1.新兴工科探索项目群指导专家:许宁生、包信和、王志林、陈初升、郑志明、潘建伟2.个性化培养模式改革项目群指导专家:罗俊、高松、陈十一、周傲英、张东晓(三)地方高校“新工科”综合改革类项目1.地方高校一组项目群指导专家:陆靖、夏建国、蔡敬民、李校堃2.地方高校二组项目群指导专家:顾佩华、李志义、成洪波(四)“新工科”理论研究及国际化项目指导专家:钟登华、林健、查建中、黄群慧、马陆亭、余东升(五)“新工科”建设进展与效果研究类项目指导专家:邹晓东、桂永浩、夏建国、顾佩华二、“新工科”专业改革类项目(410个)1.人工智能类项目群指导:计算机类专业教指委、何积丰2.大数据类项目群指导:计算机类专业教指委、梅宏、周傲英3.智能制造类项目群指导:机械类专业教指委、自动化类专业教指委、顾佩华4.计算机和软件工程类项目群指导:计算机类专业教指委5.电子信息、仪器类项目群指导:电子信息类专业教指委、仪器类专业教指委、谭久彬6.机械类项目群指导:机械类专业教指委、工程图学课程教指委、丁汉、邓宗全7.自动化类项目群指导:自动化类专业教指委8.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类项目群指导:航空航天类专业教指委、交通运输类专业教指委9.矿业、地质、测绘类项目群指导:矿业类专业教指委、地质类专业教指委、测绘类专业教指委10.材料、化工与制药类项目群指导:材料类专业教指委、化工与制药类专业教指委、陈建峰11.土木、建筑、水利、海洋类项目群指导:土木类专业教指委、建筑类专业教指委、水利类专业教指委、海洋工程类专业教指委、刘加平12.能源、电气、核工程类项目群指导:能源动力类专业教指委、电气类专业教指委、核工程类专业教指委、何雅玲、陈军、杨勇平13.食品、农林类项目群指导: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指委、林业工程类专业教指委、农业工程类专业教指委14.环境、纺织、轻工类项目群指导: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指委、纺织类专业教指委、轻工类专业教指委、石碧15.生物、医药类项目群指导:生物工程类专业教指委、生物科学类专业教指委、任露泉16.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类项目群指导:物理学类专业教指委、数学类专业教指委、力学类专业教指委、谢和平、徐宗本、郑兰荪17.安全、公安、兵器类项目群指导: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指委、公安技术类专业教指委、兵器类专业教指委18.医工结合类项目群指导:生物医学工程类专业教指委19.工科与人文社科交叉项目群指导:电子商务类专业教指委、法学类专业教指委、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指委、体育学类专业教指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 作者:
———————————————————————————————— 日期: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
一、新理念选题
此类项目应结合工程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国内外工程教育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分析研究新工科的内涵、特征、规律和发展趋势等,提出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的理念和思路。
6.多学科交叉复合的新兴工科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目标:根据新技术和新产业发展趋势,促进学科交叉与跨界整合,推动工科专业之间、工科与其他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培育建设新兴工科专业。
内容:探索设置面向新技术、新产业以及未来技术的新兴工科专业;制定以多学科交叉为特征的各类新兴工科专业培养方案;重组并优化涵盖各学科基础知识的新工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构建新工科专业的实践创新教育教学体系;研究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工科专业对师资队伍的要求以及实现途径。
预期成果:形成面向产业发展的工科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的体制机制。
三、新模式选题
此类项目应在总结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CDIO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体制机制改革和大学组织模式创新。
9.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
目标:进一步推动开放式办学,创新大学组织模式,建立政校企等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推进科教结合、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改革。
预期成果:研究报告、案例集等。
4.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历程与经验分析
目标:梳理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总结成功经验,揭示存在问题,分析未来发展趋势,提出政策措施。
内容:深入调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实施情况,包括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专业建设、专业认证、CDIO、示范性软件学院和微电子学院等前期探索;全面总结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与特色,揭示我国工程教育发展的规律;分析当前我国工程教育面临的问题,研判发展趋势,研究提出新工科发展的对策建议、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等。
预期成果:研究报告、高质量论文、案例集等。
2.新经济对工科人才需求的调研分析
目标:围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进行分行业、分区域、大规模的行业企业调研,为高校工程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提供依据和指导。
内容:调研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基因工程、核技术等新技术和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空天海洋、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产业对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状况及趋势,为新工科专业设置和建设、专业结构调整和人才需求分析提供数据支撑、建议和发展思路。
1.新工科建设的若干基本问题研究
目标:分析新工科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揭示新工科的内涵、特征、规律和发展趋势;从国家视角、全球视野和未来角度,提炼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提出我国工程教育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思路,为新工科建设提供指导。
内容:新工业革命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工程教育的影响与挑战;新工科的内涵、特征、规律和发展趋势;提炼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新工科与传统工科、应用理科的关系;新工科的主要范围和划分标准;新工科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工程教育的范式迁移;我国工程教育必须承担的国家责任、全球义务和未来使命,如何贯彻落实国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不同类型院校新工科建设的重点、难点和主要任务。
预期成果:形成若干新兴工科专业的设置论证报告,提交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系列教材和实施案例等。
7.理科衍生的新兴工科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目标:以引领未来技术和产业为目标,探索理科在技术前沿的应用,推动应用理科向工科延伸,促进理、工、医等学科交来产业需求,探究应用理科产生新技术的环境、条件和路径,研究理科与工科之间交叉融合的方式,推动应用理科与环境、医学、材料、能源、通讯、人工智能等领域交叉融合,培育新兴工科领域及其相关专业;根据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确立新兴工科专业的建设目标,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等。
预期成果:形成结构完整、数据详实的调研报告和咨询报告、专业发展战略、高质量论文等。
3.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经验的比较与借鉴
目标:从国际比较的视野进行总结分析,为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提供经验和借鉴。
内容:分析欧美日等主要发达国家工程教育改革的历史和经验,总结高等教育与历次产业革命互动的规律,特别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的工程教育改革趋势;从工程教育发展的背景、政策、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和专业、课程与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评价体系等维度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国际工程教育发展的规律,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内容:研究分析新经济对传统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更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探索传统工科专业信息化、数字化改造的途径与方式;探索传统工科专业多学科交叉复合改造的途径与方式;面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探索基于现有工科专业改造升级的新方向、新领域,逐步形成新的课程体系等。
预期成果:改造升级一批传统工科专业,提交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系列教材和实施案例等。
预期成果:研究报告、咨询报告、案例集、高质量论文等。
二、新结构选题
此类项目应面向新经济发展需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传统工科专业进行改造升级,开展新兴工科专业建设的研究与探索等,推动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与组织模式变革。
5.面向新经济的工科专业改造升级路径探索与实践
目标:满足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的需要,推动高新技术与工科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深度融合,探索工科专业改造升级的实施路径。
预期成果:形成若干由理科衍生的新兴工科专业的设置论证报告,提交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系列教材和实施案例等。
8.工科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机制研究与实践
目标:建立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设置和动态调整机制,提升工程人才培养对国家战略和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和支撑能力。
内容:研究产业发展特征及其规律,把握产业发展对工程人才要求的动态变化;对专业设置和动态调整机制、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配性进行研究和实践;为建立专业设置及其动态调整机制提出具有操作性的建议和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