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史问廉第八集千秋之评解说词
《鉴史问廉》的观后感
《鉴史问廉》的观后感《鉴史问廉》的观后感前史是最好的教师,经过前史能够看胜败,鉴得失,知兴衰。
近日来再次观看八集纪录片《鉴史问廉》,重温我国前史上历朝历代的兴衰更迭,从前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廉洁文明的力气。
现在恰逢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公司自始自终的宣导廉洁正能量,学习《鉴史问廉》,第2次观看较榜首次观之那么感触更深,更觉震慑。
从《兴衰之思》中考虑廉那么兴,贪那么衰的真理——廉洁和糜烂,是决议国家兴衰的关键因素;从《清官之念》中感知彼苍文明,清官情结的力气,为官正派才干一心为公;从《清浊之辨》中辨识清浊对错,深信正义能够迟到,却从不会缺席;从《品德之择》中学习克偏,戒巫,范家,全节,修身,清慎勤的为官之德的警句告诫;从《文明之力》中感触民众经过文明艺术表扬光亮与期望,鞭挞漆黑与迂腐;从《律令之矩》中观吏治清明对国家的影响,对准那么心存敬畏之心;从《准那么之重》中才智历朝历代的督查准那么,才智历朝历代在遏止糜烂和滥用权力上做的种种尽力和测验;从《千秋之评》中领会前史的分量,前史在年月的长河中承担起了终极审判的功用,公平地记录着一代代政治家和官员们的对错功过。
几千年来,我国前史上呈现了许多清官廉吏,他们为官清凉,法律公平,一向遭到人们的慕名。
他们的一起特征便是毋忝厥职,报国为民,清正廉明,惩恶扬善。
古往今来,清正廉明是官员的政治品德抱负,也是老百姓对清官的价值判别与价值等待。
由此可见,廉洁文明在中华文明史上源源不绝,为官者清凉与否是兴衰更迭的直接诱因。
在CC轿车作业十余载,从入职至今,深受公司廉洁文明的影响。
学习《鉴史问廉》以来,深有对文明的传承之感。
廉洁,是CC轿车的企业文明支柱。
《廉洁系统准那么》是CC轿车职工的行为准那么,自2022 年正式公布实施至今已整整七年时间。
该准那么严正明晰,在冲击糜烂保护职工利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起也为企业的健康和继续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根底。
廉洁文明是CC轿车文明的中心组成局部,文明建造是管理者的本职作业,纵使年代变迁,廉洁文明建造仍需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兢兢业业。
鉴史问廉第八集《千秋之评》心得体会
鉴史问廉第八集《千秋之评》心得体会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虽然只有八集,却让观者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千秋之评》更是用历史的终极审判功能警醒我们鉴史,慎思笃行。
众所周知,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墓碑上竟然没有一个字,这位敢于打破历史常规的女皇,给后人出了一个哑谜。
有人认为,碑上无字,是武则天有意让后人和历史去评价自己的功过是非。
且不说这个观点对错,无字碑让我们能感受到,武则天甚是很看重身后之名。
历史是人创造的,每一个人都会在历史上留名。
历史是公正客观的。
清名与骂名,历史自有评判,也会铭记。
我认为留名需留清名,留一个后人敬仰的清名。
中国历史上,很多人在居高位权倾朝野,积累家财富可敌国,掌握天下的生杀大权,极为煊赫。
但他们鱼肉百姓,残害忠良,甚至是出卖国家利益。
因而他们的风光是短暂的,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钉在历史耻辱柱上,他们身后必将骂名滚滚,遗臭万年。
南宋奸相秦桧在位时,贪污受贿,私通敌国,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抗金名将岳飞,最终在人们的唾骂声中死去,他的铜像也永远的跪在岳飞的墓前。
据记载,后世一个秦姓学子游历风波亭,感慨万千,提笔写了两句诗,“人自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骂名影响,竟至于斯!明朝东厂太监魏忠贤把持朝政多年,横征暴敛,残害忠良,竟还恬不知耻地要求全国各地官员为其建立生祠。
生祠没有延长他的福寿,也掩盖不住他的滔天罪行,更抹不去他的千古骂名。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这句诗意味深长。
很多人虽早已故去,但他们没有被历史的大潮淹没,他们的光荣事迹一直为后人称道,他们的作为造福一方,影响深远,他们的功绩彪炳史册,他们的清名流芳千古。
战国时期,淮河支流史河经常泛滥,孙叔敖变卖了自己的家产,率领民众在史河安闸筑坝,引水灌农田,经过改造的史河,直到今天还在造福着当地的百姓,他的清名正如史河之水,一直流传至今。
唐朝的韩愈被贬至偏远的潮州,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在当地兴修水利,垦荒造田,开办学堂,教化万民。
鉴史问廉第八集千秋之评解说词
鉴史问廉第八集千秋之评解说词千秋之评内容简介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中国人有一种对历史的虔诚感和敬畏感,历史有终极审判的功能。
历史具有公正性品格和终极性审判的能力,能够对人间是非做出公正的终极审判,使善恶最终各得其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历史是古代中国为官者和读书人心中的“上帝”,是他们在一生中最为倚重的精神支柱。
文天祥曾有这样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中国历史上传统读书人都看重能够刻诸青史的德行、功业和言论,因而也就在终极价值上把历史看得高于现实,坚信历史终将裁决现实,评品现实。
《千秋之评》将通过讲述保存在史书中的清官和贪官的典型故事,探寻中国廉政文化背后的历史逻辑,并探求中华文明战胜一次次危机而不断浴火重生的历史文化密码。
解说词(字幕):八集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解说词:这座位于陕西省乾县的陵墓,就是埋葬着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的乾陵。
1000多年来,乾陵神道东侧这块巨大的石碑引起了无数中国人的注意。
因为,这块石碑上竟然没有刻一个字,这是一块无字碑!有人认为,碑上无字,是武则天有意让后人和历史去评价自己的功过是非。
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像武则天这样敢于打破历史常规的一代女皇,还是千千万万的官员和士大夫,都要面临百年之后历史这块无字碑的最后评价,以至千秋万代,最终成为盖棺定论。
几千年来,无论是皇帝还是各级官员,大多在历史的如椽之笔面前心存敬畏。
在岁月的长河中,历史承担起了终极审判的功能,公正地记录着一代代政治家和官员们的是非功过。
第八集千秋之评解说词: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据说,晚年的孔子,在周游列国之后回到故乡鲁国,开始着手整理编撰这部记载春秋时期历史的伟大著作。
清华大学教授彭林:“他为什么要编写《春秋》这部书,孟子讲了,在春秋那个时候,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孔子惧,孔子很害怕,这个社会这样下去怎么办?他就作了《春秋》这部书,要让这个上面的人接受历史的审判。
鉴史问廉-解说词第8集
8集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第八集《千秋之评》解说词总录制:尹晋华、赵素萍、胡占凡出品人:胡占凡、李建社、朱夏炎篆刻:付静、赵景春、王少春总监制:胡恩、刘建新、陈敬如监制:魏斌节目监制:周艳、史岩、陈晓卿、石世仑总编导:刘建新、李青春(字幕):八集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解说词:这座位于陕西省乾县的陵墓,就是埋葬着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的乾陵。
1000多年来,乾陵神道东侧这块巨大的石碑引起了无数中国人的注意。
因为,这块石碑上竟然没有刻一个字,这是一块无字碑!有人认为,碑上无字,是武则天有意让后人和历史去评价自己的功过是非。
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像武则天这样敢于打破历史常规的一代女皇,还是千千万万的官员和士大夫,都要面临百年之后历史这块无字碑的最后评价,以至千秋万代,最终成为盖棺定论。
几千年来,无论是皇帝还是各级官员,大多在历史的如椽之笔面前心存敬畏。
在岁月的长河中,历史承担起了终极审判的功能,公正地记录着一代代政治家和官员们的是非功过。
(片名):第八集千秋之评解说词: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据说,晚年的孔子,在周游列国之后回到故乡鲁国,开始着手整理编撰这部记载春秋时期历史的伟大著作。
清华大学教授彭林:“他为什么要编写《春秋》这部书,孟子讲了,在春秋那个时候,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孔子惧,孔子很害怕,这个社会这样下去怎么办?他就作了《春秋》这部书,要让这个上面的人接受历史的审判。
”解说词:在后来的岁月中,《春秋》的作用和影响早已超出史书的范围。
在这部书中,用于讲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语言非常简练,但是几乎每句话都有明确的褒贬之意,这种“字字针砭”的独特文风,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成为历代史家效法的经典。
清华大学教授彭林:“242年这部春秋史,把当时社会上的一些邪说暴行,把它记下来了。
他每个字都有褒贬,什么事情是错误的,什么事情是正确的,我们看一部《春秋》全部都有。
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精选11篇)
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精选11篇)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
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精选11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篇1古人云“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鉴史问廉》以“廉”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揭示廉则兴、贪则衰的治国之道,弘扬不畏强权、公正执法的优良传统,树立激浊扬清、追求正义的价值取向,推崇克己修身、廉洁奉公的道德人格,为我们提供了一部研究和借鉴历史的教科书。
在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重拳惩治腐败,强势反腐深入人心的大背景下,《鉴史问廉》更加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给予我们更多的警示与告诫。
一、要以廉为本,轻名利,讲操守,提高自身修养我国自古以来,各个阶层和各个朝代均高度注重以道德引导官员,提倡以德为先、以廉为本。
当前,要实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首要前提是“干部清正”,党员干部要守住自己的节操,努力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要怀修养之心,提高思想境界。
我国历来有注重自省和个人修养的传统,强调“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清朝大臣张英和其子张廷玉“父子宰相”留下的“六尺巷”的故事,是为官者克己修身崇德重礼的见证。
当前,党员干部要以“慎独”的精神要求自己,始终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借鉴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通过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磨砺,将党和人民以及社会长期形成的政治原则、道德律令转化为自己的内心信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树浩然正气,扬昂扬锐气。
要怀淡泊之心,正确对待名利地位。
不追求名利地位才能志趣高洁,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才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独立人格,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襟才造就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
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以淡泊之心对待个人名利和职位升迁,甘于吃苦,不计得失,谋事而不谋利,奉献而不索取,以国家的发展和人民利益的实现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而不以个人进退荣辱为怀。
鉴史问廉千秋之评观后感
鉴史问廉千秋之评观后感这片子一上来,就像一个老学究一样,拉着我开始在历史的长河里溜达。
不过这溜达可不像闲逛,那是真让我长见识了。
我发现从古至今啊,廉和贪就像两个一直在打架的小人儿,在官场这个大舞台上你来我往。
先说那些清官廉吏吧。
那真的是像黑暗里的明灯一样。
就拿狄仁杰来说,那可是智慧与廉洁的化身啊。
他审案子的时候,眼睛里揉不得沙子,不管是谁在背后捣鬼,他就认一个理儿:公平公正。
他可不是那种为了钱或者为了巴结权贵就颠倒黑白的人。
看着他的故事,我就想啊,这人要是活在现代,那得让多少贪官吓得尿裤子啊。
还有海瑞,那家伙,简直就是个硬骨头。
他不怕得罪上司,不怕被人排挤,一门心思就想着怎么给老百姓谋福利。
他的清廉就像一股清流,在那个浑浊的官场里冲开了一条干净的路。
再看看那些贪官污吏呢,简直就是历史的老鼠屎。
他们眼里啊,只有钱和权,老百姓的死活就跟他们没关系。
这些人就像蝗虫一样,走到哪儿就把哪儿啃得精光。
他们为了自己的私欲,什么手段都使得出来。
什么卖官鬻爵啊,贪污受贿啊,简直是无恶不作。
看着他们的所作所为,我这气就不打一处来。
就好比那个和珅,好家伙,家里的财宝堆得像小山一样,可那些财宝背后都是老百姓的血汗啊。
他在皇帝面前装得像个忠臣,背地里却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
最后呢,还不是落得个凄惨的下场。
这就叫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啊。
这片子让我深刻地明白一个道理,廉洁可不是一句空话。
它就像空气一样,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一旦没有了,整个官场,整个社会都会变得乌烟瘴气。
咱们现在的社会也一样啊,要是当官的都不廉洁,那老百姓可就苦喽。
所以说啊,那些当官的得把这部片子好好看看,学学古人的廉洁奉公,别整天想着怎么往自己兜里塞钱。
而且啊,这廉洁还得从教育抓起。
从小就得给孩子们讲这些清官廉吏的故事,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不能让孩子们长大了都想着走捷径,想着靠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取财富和地位。
《鉴史问廉》观后感:廉洁文化的力量
《鉴史问廉》观后感:廉洁文化的力量历史是最好的老师,经过历史能够看成败,鉴得失,知兴衰。
近日来再次观察八集纪录片《鉴史咨询廉》,重温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兴衰更迭,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找廉洁文化的力量。
现在恰逢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公司一如既往的宣导廉洁正能量,学习《鉴史咨询廉》,第二次观察较第一次观之则感觉更深,更觉震撼。
从《兴衰之思》中考虑"廉则兴,贪则衰"的真谛——廉洁和腐败,是决定国家兴衰的关键因素;从《清官之念》中感知"青天文化,清官情结"的力量,为官正直才干一心为公;从《清浊之辨》中辨识清浊是非,坚信正义能够迟到,却从可不能缺席;从《道德之择》中学习"克偏,戒巫,范家,全节,修身,清慎勤"的为官之德的警句箴言;从《文化之力》中感觉民众经过文化艺术颂扬光明与希翼,鞭笞黑暗与腐朽;从《律令之矩》中观吏治清明对国家的妨碍,对制度心存敬畏之心;从《制度之重》中见识历朝历代的监察制度,见识历朝历代在遏制腐败和滥用权力上做的种种努力和尝试;从《千秋之评》中领会历史的分量,历史在岁月的长河中承担起了终极审判的功能,公正地记录着一代代政治家和官员们的是非功过。
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上浮现了许多清官廉吏,他们为官清廉,执法公正,向来受到人们的景仰。
他们的共同特征算是忠于职守,报国为民,清正廉明,惩恶扬善。
古往今来,清正廉明是官员的政治道德理想,也是老百姓对清官的价值推断与价值期待。
由此可见,廉洁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为官者清廉与否是兴衰更迭的直接诱因。
在长城汽车工作十余载,从入职至今,深受公司廉洁文化的妨碍。
学习《鉴史咨询廉》以来,深有对文化的传承之感。
廉洁,是长城汽车的企业文化支柱。
《廉洁体系制度》是长城汽车职员的行为准则,自2008 年正式颁布实施至今已整整七年时刻。
该制度严明清楚,在打击腐败维护职员利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也为企业的健康和持续进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鉴史问廉千秋之评观后感
鉴史问廉千秋之评观后感
从古代那些事儿说起,你就发现这反腐倡廉啊,简直就是贯穿历史长河的大命题。
古代的官员们,那真是形形色色,有像包拯这样的清官,简直就是官场里的一股清流。
那黑老包啊,脸黑,心可亮堂得很呢。
不管是皇亲国戚还是达官显贵,只要犯了事儿,在他那儿都没好果子吃。
他那三口铡刀,就像是三把悬在贪官污吏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铡刀一落,那叫一个大快人心。
看着片子里讲他的故事,就感觉他就像古代官场的超级英雄,专门惩治那些坏蛋。
然后还有些贪官,那嘴脸可丑恶了。
为了自己的那点私利,搜刮民脂民膏,把老百姓坑得苦不堪言。
他们以为自己能逍遥法外,可历史就像一个超级严厉的评委,给他们的评价就一个字:坏!这些贪官的下场也都不咋地,不是被抄家就是被砍头,这就叫恶有恶报。
再看看现在,其实反腐倡廉也还是任重道远啊。
虽然现在社会发展得老快了,但是总有一些人心术不正,想在钱和权的诱惑里迷失自己。
不过呢,咱现在的制度也很强大,就像一个严密的大网,让那些想搞腐败的人难以遁形。
这部片子就像是一面镜子,照着古代,也照着现在。
它让我明白,不管在什么时候,廉洁都是超级重要的。
为官者要是清正廉洁,那就是老百姓的福气;要是贪污腐败,那就是社会的毒瘤。
咱老百姓呢,也得擦亮眼睛,监督那些当官的,大家一起努力,让这个社会更加清正廉洁。
反正看完这个片子,我就觉得反腐倡廉,人人有责,就像一场全民参与的保卫战,为了咱美好的未来,必须得把廉洁进行到底!。
组织观看《鉴史问廉》历史文化记录片
组织观看《鉴史问廉》历史文化记录片
收到县纪委关于组织收看大型历史文化记录片《鉴史问廉》的通知后,6月8日下午又组织机关站所党员、干部职工在会议室集中收看8集大型历史文化记录片《鉴史问廉》的《清官之念》记录片。
大型廉政纪录片《鉴史问廉》共8集,名称依次为《兴衰之思》、《清官之念》、《清浊之辨》、《道德之择》、《文化之力》、《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千秋之评》。
该纪录片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视野,以“廉”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生动形象地宣传了“廉则兴,贪则衰”的不变规律,解读历史,古往今来,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展现了坚贞不屈的道德持守和清浊分明的立身之道。
通过观看纪录片,进一步强化干部职工的廉洁意识,大家一致认为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要牢记使命、恪守职责、依法切实履行职责,在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坚固防线,在工作和生活上不过红线、不越底线、不碰高压线,用实际行动营造清风正气的环境。
观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_心得体会
观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观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感谢您的阅读!观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一)我认真观看了大型历史文化记录片《鉴史问廉》。
该片是由中央电视台、河南省纪委、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
它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视野,以"廉"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廉政文化的力量,内容充实,厚重大气,观看之后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通过观看《鉴史问廉》可以窥见融进我们中华民族骨子里、渗透到血液里、被我们认可、践行、传承的廉文化。
我们知道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
《鉴史问廉》通过对中华文明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和典型人物进行了充分展示,内涵深厚,立意高远,气势恢宏,制作精良。
非常具有可读性。
如西晋的亡国、大唐的兴盛、大宋的京华梦,包拯、狄仁杰、海瑞、于成龙等清官的名垂千古以及中国人绵延数千年"青天情节",他们是闪耀在历史长河中的鲜亮符号;是存在于世代百姓心中不能忘却的记忆;是一个个贯穿历史长篇的明珠;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廉洁文化宝库;是激励一代代华夏子孙开拓进取、缔造时代的精神支撑……该片揭示了以民为本、顺应民心的传统;是勇于进谏和善于纳谏的经验;是不畏强权、公正执法的优良传统;是严以律己、不欺暗室、廉洁奉公的官德与政风。
我从中深刻地了解了廉政建设的理论意义和中国廉政建设的历史经验,看完后感觉就像是听了一堂不设讲台、不见讲师的廉政讲座,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和精神营养,对于我们今天的廉政建设有借鉴和参考的作用。
我们知道清官能臣和贪官乱臣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选择阐释的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价值追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官者克己修身崇德重礼而赢来的民心所向,文人士大夫几千年来塑造的廉洁、修身、勤政的思想以及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历朝历代的严律及廉政法令造就的为官公正廉洁、为人刚直不阿、深受群众爱戴的清官廉吏等内容,从中华文明历朝历代的兴衰沉浮之中探寻"廉"的力量,全方位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精华,为当今干部树立警示,用以借鉴。
鉴史问廉内容,鉴史问廉全集内容简介及解说词
鉴史问廉内容,鉴史问廉全集内容简介及解说词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内容简介第一集内容简介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封建王朝的兴亡更替在中国大地上反复上演。
一个王朝的鼎盛与辉煌,转瞬之间就化为历史陈迹。
古代廉政建设与惩贪措施曾经有效地刹住了腐败现象,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造就了一些青史留名的盛世。
盛世的出现有赖于胸怀天下的君主励精图治,和官员的清廉干练。
奋发有为的君主和贤明的大臣们胼手胝足,齐心协力,开创了一个个传诵千古的盛世。
但是,当一个王朝走向衰败的时候,官场的贪污腐败总是愈演愈烈,最终导致整个国家的全面战乱和改朝换代,盛世又被乱世所吞噬。
孟子曾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来描述这一现象。
在历史上,对“人亡政息”的叹息,体现出了古人对此的反思。
面对这种治乱循环的历史现象,解读历史或许有各种答案。
但是,一条始终不变的规律一再显现,那就是“廉则兴,贪则衰”。
贪腐不会导致一个王朝迅速衰亡,但一定会导致这个王朝灭亡。
管不住腐败,国家就有危亡之虞;遏制了腐败,国家就能长治久安。
第二集内容简介跨越历史的长河,在数千年的时空中,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了包拯、狄仁杰、海瑞、于成龙等著名清官,在他们的传奇故事的背后,隐藏着中国人绵延数千年“青天情节”。
《清官之念》将通过对这些历史上著名清官及他们背后的故事的探究,解读中国人千年“清官情结”背后的历史文化密码,那就是对公平正义和政治清廉的不懈追求。
包公是中国清官廉吏的符号,青天文化在中国的形成和延续,反映了在君主专制时代底层民众对清明政治的期待和对主持正义、为民伸冤的清官的祈盼。
中国青天文化的基本内涵是以儒家的民本思想和封建道统为核心,清官廉臣虽有缓和社会矛盾,为巩固帝制服务的一面,但他们刚正不阿、惩恶扬善的道德人格却有超越时代的价值。
“清官情结”和“青天文化”对现实社会仍具有启示价值,《清官之念》将通过对中国人“清官情结”的解读,探寻青天文化对于历史和当下的意义。
第三集内容简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清和浊常常成为忠与奸、正与邪、廉与贪以及君子与小人的代名词。
鉴史问廉心得体会
观《鉴史问廉》后心得体会李燕青细观《鉴史问廉》我们深深懂得了读史可以知兴替,一个朝代的兴起,往往是因为清正廉明所致,一个朝代的灭亡往往是奢侈腐败所致。
我们要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心。
常怀“居安思危”之心,警钟长鸣。
让廉政之花常开,拒腐败之风与千里之外。
只有如此,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人民才能幸福安康。
廉如幽兰,其形虽然朴实无华,其馨久而不灭。
腐败之风若罂栗之花,虽艳丽无比,仅是一时之艳。
总之,作为一名光荣的人名教师,更要廉洁执教,班级管理要以传统文化《弟子规》为向导。
让德促教让德促学,教育学生见贤思齐,孝亲尊师,日行一善,从孝敬父母开始,婉言谢绝家长的宴请。
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挣取做个家长满意,学生喜欢,校领导放心安心的优秀老师。
很多人都说中国古代的百姓有一种清官情结,希望他们那个朝代有能为民请命的廉官能史来守护他们,其实,现代人依然有清官情结,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村长,一个街道办的主任,只要是能帮助百姓解决生活中的小麻烦,他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人民心中的守护神。
所以,清官还是很容易做到的,只要在为政的岗位上,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贪不占,那就是清官,就是好官。
作为新时代的一名教师,我们该从哪些方面来要求自己,坚守好自己的岗位呢?我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点:首先,好教师必须有敬业精神,要毕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现在的时代是一个激烈竞争的时代,国与国的竞争主要体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靠的就是教师兢兢业业的工作。
其次,必须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
教师应该是一位雕塑大师,能将一块坏材,用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将他雕塑成一件艺术精品。
从本质上看,学生并不存在好与差之分,因此,应该爱每一个学生。
第三,一个好教师还必须十分重视“言传”之外的“身教”,要以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
因此,教师的教学、待人接物、行为举止、一言一行都必须认真、稳重、规范、得体,切不可马虎、轻率、任性、不负责任。
廉政文化建设专题片解说词
廉政文化建设专题片解说词第一篇:廉政文化建设专题片解说词廉政文化建设专题片解说词——廉政清风吹响东海东海县地税局以“建设…三型‟税务、构建和谐社会”、大力推进实施税务文化工程为契机,将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十一五”地税事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由创建廉政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统一组织领导,纪检监察部门牵头抓,职能部门合力抓,地税干部家庭积极参与,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廉政文化“三进”活动组织网络。
这---就是东海地税人的力量。
该局开展廉政文化“三进”活动不仅仅体现在一般的组织领导上,更体现在领导对该项活动的重视和支持程度上,局党组全力配合,强调要把这项活动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局长、党组书记颜景华同志亲自统筹规划,多次召开研究协调工作会议,精心部署,强化落实。
分管领导、各科室、分局的负责同志不仅亲自落实廉政文化“三进”活动,还带头让家庭成员参加“廉政文化进家庭”活动。
这----就是东海地税人的风格。
该局在廉政文化“三进”活动的总体规划上,综合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反复酝酿,精心推敲,使廉政文化“三进”活动有条不紊地扎实推进。
这----就是东海地税人的精神。
领导重视,整体推进东海县地税局坚持党组统一领导,纪检监察组织协调,职能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对统筹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组织保证。
局党组多次召开党组会议就党风廉政建设做专题讨论,明确提出要把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与组织收入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并作为构建惩防体系、加强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到反腐倡廉和文化建设大格局中抓实、抓好。
在年初的地税工作会议上,局党组分别和分局以及科室负责人签定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按照“两手抓”的要求,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制度,不断完善廉政文化长效机制建设。
同时,把廉政文化建设纳入规范化管理综合考核体系,建立目标量化考核办法。
按照“先机关、后基层,先搞示范点建设、后全面推进”的原则,抓好措施落实。
成立专门工作机构,专列活动计划,专项经费保障,专设廉政文化网页,建立廉政文化活动室,购置有关廉政教育网络设备、廉政学习书籍、廉政教育影像资料,不断加大廉政文化建设投入。
教师《鉴史问廉》观后感
教师观《鉴史问廉》---观后感8集纪录片《鉴史问廉》是一部回望历史、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精华的作品。
该片深入中国历史,试图从总体上探寻廉政建设与社会及文明兴衰的关系。
全片共8集,分别为《兴衰之思》、《清官之念》、《清浊之辨》、《道德之择》、《文化之力》、《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千秋之评》。
古人提出“六廉”概念,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意思是说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基本品格。
千百年来,百姓对清明政治和清官廉吏的呼唤,几乎贯穿中华文明史。
《鉴史问廉》作为大型历史文化记录片,纵览中华民族五千年朝代演进,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视野,以“廉”为核心“清”“勤”“慎”为主题,内涵深厚、立意高远、气势恢宏。
该片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廉政文化的力量,对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廉洁是一种正气,更是一种风气,廉能旺,腐能败。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的我,看了这部警示片后,我从中看到了很多东西,也想到了很多东西,从目前我国的国情来看,国民经济正在高速发展,新形势,新任务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党风廉政建设,反腐倡廉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我们应该认真地学习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政策、方针,大力加强反腐倡廉工作,树立良好的作风,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教书育人。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廉政从教,就是要严格遵守教师的行为规范,做到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用心对待每个孩子,坚决杜绝戴着有色的眼镜去区分对待孩子。
坚决杜绝吃、拿、卡、要,树立良好的时的形象,通过言传身教,向同学们渗透廉洁的思想,让孩子们从小就能经得起诱惑,顶得住风浪,将来一定在工作岗位上两袖清风,一生廉洁。
做为教师身体力行,弘扬廉洁的正气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850字3篇
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850字3篇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850字1篇历史是古代中国为官者和读书人心中的"上帝",是他们在一生中最为倚重的精神支柱。
文天祥曾有这样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中国历史上传统读书人都看重能够刻诸青史的德行、功业和言论,因而也就在终极价值上把历史看得高于现实,坚信历史终将裁决现实,评品现实。
《千秋之评》将通过讲述保存在史书中的清官和贪官的典型故事,探寻中国廉政文化背后的历史逻辑,并探求中华文明战胜一次次危机而不断浴火重生的历史文化密码。
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更是阐明了言行可以自由,但一定要有礼法的约束的道理。
昨夜,CCTV9播出的《鉴史问廉》第六集《律令之矩》,体现了法律的尊严和神圣。
第一个被枭首示众的贪官:羊舌鲋。
羊舌鲋在解决刑侯、雍子土地纠纷案时,贪恋雍子女儿的美色,不问是非曲直,就宣判雍子无罪,刑侯有罪。
刑侯一怒之下,拔剑杀了羊舌鲋和雍子。
后来,大夫韩宣子判刑侯杀人有罪,当处死,同时认为羊舌鲋因为贪婪被杀,是死有余辜,把他的尸体拉到繁华的大街上枭首示众,借以警示世人。
羊舌鲋身为执法大夫,不能以身护法、执法,反而以贪坏法,卖法纵贪,终于落了个死后弃尸于市的下场,他的名字从此被钉在贪官污吏的耻辱柱上,也首创了"贪墨"一词。
第一个畏罪自杀的官员:王立。
王立是当时的一个狱吏,曾被县令向上级举荐为廉洁,但在"公示期"内,有人举报王立收受囚犯家属贿赂一万六千钱,后经查明,此钱为王立妻子私下收受,王立毫不知情。
但王立还是因惭愧和害怕而自杀。
王立的自杀,表明了他对法律的敬畏,体现了法律的威慑力。
第一个禁"吃喝风"的官员:易三才。
易三才为县令时,深恶官场迎来送往的不正之风,痛恨大吃大喝的官场做派,拟定三条禁令和一条关于过境官员乘马坐轿、饭菜供应的具体规定,以及违犯这些禁约的处罚办法,刊刻于县衙旁的石碑上,以示警示。
纪录片鉴史问廉学习心得
纪录片鉴史问廉学习心得我认真观由省纪委联合中央电视台摄制的8集大型历史廉政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
该片站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高度,在历史的兴衰沉浮之中挖掘中华廉政文化的优秀遗产,探寻廉政建设与社会及文明兴衰的关系;该片主题鲜明,情节突出,以“廉”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故事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对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是一部内涵深厚、立意高远、气势恢宏、制作精良的廉政文化重磅之作。
看后,引人深思,令人清醒,体会颇深!一、“反腐倡廉”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推动力量“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这是我看罢《鉴史问廉》之《兴衰之思》的最大感受!秦国虽有万里长城,能抵御外敌的入侵,却抵挡不了“奢”的侵蚀,最终始皇千秋万代的帝国梦因“奢”而止于二世;历史上最腐败的政权之一,也是的最短命王朝之一的西晋,毁灭在“斗富”中;贞观之治的李世民明白“以史为镜,可知兴衰”,崇尚“恭俭爱民”,开创了大唐王朝的鼎盛繁荣……纵观历史,一个个王朝的兴亡更替在中国大地上反复上演。
但是,一条始终不变的规律一再显现,那就是“廉则兴,贪则衰”。
贪腐不会导致一个王朝迅速衰亡,但一定会导致这个王朝灭亡。
管不住腐败,国家就有危亡之虞;遏制了腐败,国家就能长治久安。
当前,以为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充分认识到腐败是附着在党的肌体上的毒瘤,严重影响了党的健康和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于是,从严治党,狠抓作风建设、反对“四风”,反腐倡廉、打虎拍蝇,清除党内毒瘤,赢得了民心,就是以史为鉴的最好体现。
就一个国家而言,“清正廉洁之日,则国家昌盛;贪污腐败猖獗之时,则国事衰微。
”那么,对于一所学校、一名校长而言,廉洁同样重要。
作为一名校长,一方面要做到“干部清正”守住自己节操的同时,还要加强教育与管理,使全体教师自觉树立廉洁自律的意识,让每一位教师不仅要廉洁从教,而且要把廉洁的种子种到每一位学生的心里,确保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廉洁之花也能够竞相怒放。
鉴史问廉心得体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观《鉴史问廉》有感8集反腐倡廉纪录片《鉴史问廉》,用个8个言简意赅的题目,分别是:兴衰之思、清官之念、清浊之辨、道德之择、文化之力、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和千秋之评。
通过反思历史,追思廉吏,研思律令,历史一直存在着光明和黑暗的交织,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一直饱含着血泪与悲情,也一直充满着豪迈与伟大。
不论历史如何演进,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一直是我们中华文明的永恒主题。
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帝国,开创了中国的新纪元,但是,一个帝国,仅仅15年就倾覆了,真是千古兴亡多少事。
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是呀,放眼看看“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永宣之治”、“康雍乾盛世”,但是繁华过去,终将为后人哀。
在历朝历代的更替中,告诉世人一个简单的道理。
作为一个为政者,应该正也。
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应当公也。
廉则兴,贪则衰。
自古定理也。
一、历史是人民的历史,人是国家兴亡的根本。
人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都是主角中的主角。
尤其是治理国家,能臣廉吏尤为显得重要。
“李沆、寇准、包拯、狄仁杰、董宣、张伯行、海瑞、屈原、文天祥、诸葛亮、王安石、张家淦、张养浩、顾炎武、梁启超、杨震、羊续、郑板桥、范仲淹、岳飞、孙叔敖、召公……”,一个个鲜活的清官廉吏,仁人志士,用自己毕生的奋斗留下了供后人评说的人生传奇。
历史不仅存在于浩瀚的史书之中,也存在于天下芸芸众生的良知和公正的评判之中,他们相信历史一定会记住自己的奋斗、牺牲和气节。
是的,历史浓墨重彩的记住了他们的奋斗、牺牲和气节。
悬鱼太守羊续的故事告诉我们“大必作于小,多必作于少”,既然选择入仕,就等于选择了责任和清廉。
东汉的羊续面对下属送给他的一条白河鲤鱼,公然的将他挂在了府衙的大门上,第二次他的下属又送来一条更大的鱼的时候,羊续让来人将上次送的已经风干的鱼干一并带走。
自此,羊续用自己的清廉,赢得了百姓的拥护,匡正了当时的南阳郡的政风。
第八集《千秋之评》观后感
《千秋之评》观后感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中国人有一种对历史的虔诚感和敬畏感,历史具有公正性品格和终极性审判的能力,能够对人间是非做出公正的终极审判,使善恶最终各得其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历史是古代中国为官者和读书人心中的“上帝”,是他们在一生中最为倚重的精神支柱。
文天祥曾有这样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中国历史上传统读书人都看重能够刻诸青史的德行、功业和言论,因而也就在终极价值上把历史看得高于现实,坚信历史终将裁决现实,评品现实。
《千秋之评》通过讲述保存在史书中的清官和贪官的典型故事,探寻中国廉政文化背后的历史逻辑,并探求中华文明战胜一次次危机而不断浴火重生的历史文化密码。
浩然正气的历史人物辉耀史册,史册典籍又记录下历史人物辉煌和耻辱:《春秋》,第一部编年史书为后世史学界留下了春秋笔法,成为书写历史的范本;《史记》,第一部纪传史,被誉为我“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
首次把官员分为三类:循吏——清正廉洁、奉公守法、仁厚爱民的官吏,酷吏——用酷刑峻法统治百姓、以凶狠残暴著称的官吏,佞幸——无才无德、贪腐骄横、为祸一方的官吏。
千秋盛代,中华五千年文化中,记载了太多清官和贪官的故事。
这些故事时时刻刻在提醒着我们学习的典范和引以为戒的典型,我们需要从这些历史故事中了解廉政文化的历史逻辑,更要提醒现在的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为官之人,要做到廉政为官,执政为民。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在中华文明史上,无数清官廉吏、仁人志士用毕生的奋斗,留下了供后人评说的人生传奇。
浩如烟海的史书记录下了这个民族的苦难、奋斗与辉煌,也为我们留下了一部交织着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的历史。
这历史饱含着血泪与悲情,也充满了豪迈与伟大。
历史深处的正义与光辉,照耀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在历史的深处,我们的先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护佑着我们开创中华文明的新辉煌。
习近平指出“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史问廉第八集千秋之评解说词导读:本文鉴史问廉第八集千秋之评解说词,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第八集千秋之评内容简介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中国人有一种对历史的虔诚感和敬畏感,历史有终极审判的功能。
历史具有公正性品格和终极性审判的能力,能够对人间是非做出公正的终极审判,使善恶最终各得其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历史是古代中国为官者和读书人心中的“上帝”,是他们在一生中最为倚重的精神支柱。
文天祥曾有这样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中国历史上传统读书人都看重能够刻诸青史的德行、功业和言论,因而也就在终极价值上把历史看得高于现实,坚信历史终将裁决现实,评品现实。
《千秋之评》将通过讲述保存在史书中的清官和贪官的典型故事,探寻中国廉政文化背后的历史逻辑,并探求中华文明战胜一次次危机而不断浴火重生的历史文化密码。
解说词(字幕):八集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解说词:这座位于陕西省乾县的陵墓,就是埋葬着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的乾陵。
1000多年来,乾陵神道东侧这块巨大的石碑引起了无数中国人的注意。
因为,这块石碑上竟然没有刻一个字,这是一块无字碑!有人认为,碑上无字,是武则天有意让后人和历史去评价自己的功过是非。
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像武则天这样敢于打破历史常规的一代女皇,还是千千万万的官员和士大夫,都要面临百年之后历史这块无字碑的最后评价,以至千秋万代,最终成为盖棺定论。
几千年来,无论是皇帝还是各级官员,大多在历史的如椽之笔面前心存敬畏。
在岁月的长河中,历史承担起了终极审判的功能,公正地记录着一代代政治家和官员们的是非功过。
第八集千秋之评解说词: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据说,晚年的孔子,在周游列国之后回到故乡鲁国,开始着手整理编撰这部记载春秋时期历史的伟大著作。
清华大学教授彭林:“他为什么要编写《春秋》这部书,孟子讲了,在春秋那个时候,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孔子惧,孔子很害怕,这个社会这样下去怎么办?他就作了《春秋》这部书,要让这个上面的人接受历史的审判。
”解说词:在后来的岁月中,《春秋》的作用和影响早已超出史书的范围。
在这部书中,用于讲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语言非常简练,但是几乎每句话都有明确的褒贬之意,这种“字字针砭”的独特文风,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成为历代史家效法的经典。
清华大学教授彭林:“242年这部春秋史,把当时社会上的一些邪说暴行,把它记下来了。
他每个字都有褒贬,什么事情是错误的,什么事情是正确的,我们看一部《春秋》全部都有。
所以孔子成《春秋》,乱臣贼子惧。
”解说词:从孔子修《春秋》开始,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历史学具有了记录历史事实和辨明是非、评判历史人物的双重职能,史学和史官承担起了价值评判和终极审判的功能。
在孔子修《春秋》300多年后,历史学家司马迁在编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的时候,特意开设了《循吏列传》、《酷吏列传》和《佞幸列传》,为清官廉吏和贪官污吏分别作传。
那么,被司马迁记入史册的第一个清官是谁呢?河南省淮滨县期思镇,一个不为人知的小镇,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楚国名相孙叔敖就诞生在这里。
淮滨县文广新局的尤新峰对这个人物充满了兴趣,早在2003年,他就开始搜集有关孙叔敖的历史典故。
河南省淮滨县文广新局尤新峰:“这个拓片,它主要是介绍孙叔敖生平事迹的一个碑,他的生平介绍主要来自于司马迁《史记》里的循吏传。
”解说词:流经河南省固始县的史河,是淮河南岸最大的一条支流。
春秋时期,这段河流洪灾频发,百姓们常常流离失所,生计无着。
于是,孙叔敖变卖了自己的家产,率领民众在史河安闸筑坝,引水灌溉农田。
经过改造的史河,直到今天还在造福着当地的百姓。
公元前601年,楚庄王任命孙叔敖担任楚国的国相。
在孙叔敖的悉心治理下,楚国迅速发展成为当时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
尽管对国家有着巨大的贡献,但孙叔敖却过着简朴的生活,家里没有积蓄,死后儿子只能依靠打柴为生。
在司马迁的笔下,循吏是仁厚爱民,清正廉洁,严守法纪的官员。
那些用酷刑峻法统治百姓,以凶狠残暴著称的官吏则被称为酷吏。
那些无才无德,恃宠骄横而为祸一方的官员则被称为佞幸。
自此,为清正廉洁的官员和贪官污吏分别作传就成了中国古代编撰国史的一个传统。
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万民景仰的清官,还是千夫所指的权奸贪恶之辈,在百年之后都会面临历史的评价,成为后世景仰或唾弃的对象。
历史上,许多清官廉吏在身处逆境的时候总是坚信历史会给自己一个公正的评价,带着这样的信念,他们坦然面对自己的命运。
公元147年岁末,一天,东汉帝国的首都洛阳沉浸在一片喜庆的氛围之中,兴奋的百姓们走上街头,迎接一位官员的出狱。
这位官员就是担任太尉的李固,因为反对外戚梁冀专权祸乱朝政,这一年11月,李固被梁冀诬陷入狱。
不过,让这位在《后汉书》中被称为“跋扈将军”的梁冀没有想到的是,李固的下狱,在洛阳城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数十位大臣戴着铁铐木枷在朝廷上为李固辩护,准备与李固一块坐牢。
于是,李固从牢里被放了出来。
但是,看到这位清廉耿直的大臣在百姓中享有如此之高的声誉,梁冀恼羞成怒。
于是,刚刚出狱的李固再一次被捕入狱。
在遇难之前,李固给朝廷中屈服于梁冀的几个大臣写了一封信。
这封信被后世的史官记入了正史之中。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卜宪群:“这封信是写给胡广等人,其中就说到现在国家这么艰难,如果说在这样一种局面下,还不作为的话,历史、史学家今后会做一个公正的裁判的。
”解说词:在李固的这封绝命书中,人们看到的是他对历史公正性的强烈信念。
在李固看来,当朝政败坏、贪腐横行的时候,有责任、有修为的官员如果不挺身而出,一定会被后世的历史学家记入史书,在历史上留下骂名。
而舍生取义、以身殉道,远远胜于苟且偷生。
10多年后,公元159年,把持朝政20多年的梁冀被皇帝下令灭族。
但是朝政的腐败已经无法挽回,李固所担心的东汉王朝衰败的命运再也无法扭转了。
东汉王朝灭亡之后,历史学家范晔将李固和梁冀的故事写入了《后汉书》,成为后世官员们的镜鉴。
清华大学教授张国刚:“历史记载它其实一个很重大的功能,就是我们今天的新闻功能,它有舆论监督功能,他舆论监督不是当时,它是延时的,身后的,想建功立业的人的永恒就是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北京大学副教授赵冬梅:“历史其实本身是一种记述,它是有力量的,它的力量就是道德的褒贬,是在未来你的历史形象是什么样的,但是前提是说这个历史记载要真实,要正义。
”中央党校教授王杰:“也就是把道德,把道义放在首要位置。
”南开大学教授李治安:“要注意气节,要注意门声,门声就是这个门厅的声誉。
”解说词:中国人对历史的理解,从来就不是只存在于史书的记载,它还存在于口口相传。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在中国人的情感里,它是另一部史书。
1999年,吴启民第一次听说了召公的故事,听到了《诗经·甘棠》这首古老的诗歌,从此,他的生活和甘棠树融合在了一起。
2001年,吴启民来到三门峡市黄河边,在汉代召公庙的遗址上修建了这座甘棠苑。
(同期声·吴启民):“这棵树和召公,召公是廉政之祖,它这棵树就是清风之源。
”解说词:《诗经·甘棠》被称为千古去思之作,纪念的是西周时期一位勤政爱民的官员召公。
召公是周武王的弟弟,名叫姬奭。
文王病逝后,召公辅助周武王灭商。
周成王时,召公与周公分陕而治。
《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召公下乡视察的时候,地方官吏要老百姓把房屋腾出来让他休息,烧茶备饭招待他,召公说:“不劳一身,而劳百姓,不是仁政”,就在甘棠树下办公,倾听百姓的诉状,解民之忧。
史称“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
清华大学教授彭林:“这种大爱,让所有的老百姓都连成一片,所以老百姓披其德,这身上都有他道德教化的光泽,悦其化,本来这老百姓不是这么好,不是这么完美,这么善良的,教化,教化,把他教化了,老百姓觉得我么受了他的德教,被教化成了这样,都非常高兴,那么在他死了以后,思其人,人不在了,想念他,敬其树,因为他有一个东西留下来了,就是一棵树,就是一棵棠树。
”解说词:后人为了纪念他,舍不得砍伐此树,歌咏之,作《甘棠》之诗。
也留下“甘棠遗爱”、“甘棠之思”的成语典故。
清华大学教授彭林:“中国这种圣贤和道德之教,我觉得他比宗教起的作用还要大,中国严格来说不是一个宗教国家,我们不是靠宗教,而是靠道德、正义、公道我们来引领社会的,我觉得他是高于宗教,具有更高的一种力量。
”解说词:72岁的陆光荣从教师岗位上退下来之后,又有了一个新的工作,编写《钱清镇志》。
绍兴钱清镇退休教师陆光荣:“刘宠清廉,而出钱清这个地名,所以这个地名我们要把它记录。
”解说词:作为汉室宗亲,刘宠没有生在大汉的盛世,做官时正赶上了东汉最黑暗的汉桓帝和汉灵帝时期。
朝廷官员的贪腐,横征暴敛已成为一种最常见的现象。
浙江会稽山的老百姓朴实拘谨,常年被官吏欺诈。
百姓不堪其扰,纷纷遁迹于深山老林。
刘宠担任会稽太守后,简除烦苛政令,禁察官吏的非法行为,兴修水利,发展农桑生产,使郡中秩序井然。
刘宠离任,两袖清风。
几个住在若邪山山谷的老人听到这个消息后,每人带了100文钱,前来为他送行。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卜宪群:“并且想挽留他,说你在这里为政的这段时间,我们老百姓很安宁,夜不闭户,狗不夜吠,说明会稽这个地方老百姓的生活非常的安宁,有的老百姓说,我很多年都没有见到官吏了,在我国封建社会,见不到官吏就表示他是一种日子过得好,幸福。
”解说词:盛情难却,刘宠在老人们的百钱之中挑选了一钱之后,与老人们依依惜别。
出了山阴县界,刘宠把这一枚钱投入到西小江中,将这枚绍兴百姓赠予的铜钱又留在了绍兴。
后人传说,这段江水自从刘宠投钱后,就更为清澈了。
后来,绍兴人把这段江更名为“钱清江”,还建了“一钱亭”、“一钱太守庙”。
绍兴钱清镇退休教师陆光荣:“实际上就是崇拜清廉,我们希望这种问题让后人去评,让他们去理解。
”解说词:岁月流逝,72岁的退休教师陆光荣还在找寻着东汉太守刘宠曾经在绍兴的经历。
开学了,镇中学的初中生们和往届一样,召开了主题班会,来纪念这位勤政廉洁的东汉官员。
1000多年后,明朝兵部侍郎于谦有感于“一钱太守”刘宠的廉洁,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胡椒八百斗,千载遗腥操。
一钱付江水,死后有余褒。
”河南大学副教授展龙:“这首诗于谦引用了几个典故,一个是唐代宰相元载,在任期间贪污腐败,后来被抄家时,仅抄得胡椒就有数千斤,所以他因此遗臭万年,相反东汉太守刘宠,在任期间,两袖清风,清正廉洁。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你生前占有的再多,你也不带走,胡椒八百斛留下的是恶名,一钱太守刘宠留下的是清名,你身后自然有人评判你。
”河南大学副教授展龙:“通过这两个故事,于谦想表达和抒发自我内心的一种愤慨,同时以示自己清正廉洁的一种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