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收藏大事件大人物

合集下载

中国古陶瓷不断代收藏第一人:廖茂林

中国古陶瓷不断代收藏第一人:廖茂林

中国古陶瓷不断代收藏第一人:廖茂林作者:骆仓来源:《商业文化》2020年第23期2011年9月,“金缕玉衣”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央视《新闻1+1》主持人白岩松对这个事件作解读,节目采访了好几位收藏家,廖茂林是其中一个。

采访画面中,廖茂林站在他那间博物馆中,对当下的收藏鉴定乱象直言不讳,抨击了时下一些鉴定专家只说话不负责的歪风。

彼时的廖茂林刚从韩国回成都,他应邀去首尔帮忙鉴定一批古陶瓷,回国后得知金缕玉衣事件,感叹自己早年也吃过这些“专家亏”,撒出去上千万。

那几年间,正值“全民收藏热”,廖茂林也经常接到一些邀请,帮人掌眼把关,但他主要的身份还是收藏者。

长年累月地四处收东西,经手过数万件真假陶瓷,使得他练就了一双圈内认可的“好眼”,因为收藏圈有个“金律”,只有上手、上眼过足够多的藏品精品,才有可能成為鉴定高手。

这一点廖茂林很自信。

从商人到博物馆馆长,财富化为数万件陶瓷“收藏实践需要大量资金,你不要听一个人说他的藏品有多好,讲的故事有多动听,你看他以前是干什么的,他的资金来源在哪儿?那些靠捡漏的,讲故事的,十有八九不可信。

”说这句话时,廖茂林底气是很足的。

因为他在1982年开始经商,90年代就开始做地产生意,90年代中期身价一度积累到20亿,大部分的钱都花在了陶瓷收藏上。

自从1984年廖茂林在家附近的旧货市场花2.8元买了一个“珠山八友”王琦的旧花瓶后,就和古董结上了不解之缘。

或许是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也或许是被古老器物上的岁月痕迹撞击了心灵,他越发痴迷,从最开始的旧货市场淘货,到后来的全国各地收集。

海外收集,抑或是从拍卖行竞拍,陆陆续续地,5万多件藏品堆满了好几个仓库。

仓库堆不下了,钱也花得差不多了,国家又鼓励兴办民营博物馆,他才开始在成都办一间博物馆,取名四川茂林博物馆。

由于馆藏过多场地太小,很难对外开放,博物馆只能接待圈内人和友人参观。

偶尔也有当地电视台组织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普及教育活动,把这里设为重要一站。

中国民间收藏第一人

中国民间收藏第一人

中国民间收藏第一人
黄新
【期刊名称】《四川统一战线》
【年(卷),期】2003(000)001
【摘要】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教训 2002年4月17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国家文物局对被称为“中国民间收藏第一人”的四川民间收藏家樊建川进京巡展的近300件抗战文物进行了等级评定,结果有14件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

有关人士对他说:“建川,如果你能评上50件国家一级文物,那我们会给你建一个博物馆,并派兵守卫。

”樊建川听了有点心动。

因为建立一个对外开放的博物馆,将使更多的人领会到他的藏品的灵魂,也是他苦心收藏抗战和“文革”文物的初衷:勿忘历史,奋发有为。

樊建川从中学开始迷恋收藏,对抗战文物的偏爱缘于他内心的正义情结。

他的父亲和岳父都是
【总页数】2页(P22-23)
【作者】黄新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5.4
【相关文献】
1.“将军墨宝收藏第一人”向江西省档案馆捐赠收藏集 [J], 高航
2.杰出贡献人物奖樊建川:中国民间博物馆旅游第一人 [J], ;
3.朱再保:从参战老兵到"中国民间环保第一人" [J], 梅世雄
4.费尔德——系统译介中国民间故事第一人 [J], 胡玥; 漆凌云
5.从“捡瓷片”到收藏鉴定大家——记“中国长三角收藏第一人”胡平 [J], 胡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十大收藏家——钱卫清

中国十大收藏家——钱卫清

中国十大收藏家——钱卫清钱卫清,亚洲规模最大的律师事务所大成律师事务所律师,高级合伙人,从事法律职业30多年,其中历经四级法院任法官20余年,先后任基层法院副院长、高级法院民庭副庭长、经济庭副庭长、最高法院高级法官。

律师执业15年,成功代理数十件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案件,担任多家著名企业及十余家国内国际企业协会的法律顾问、首席律师,为企业避免和挽回经济损失上百亿元。

其中,娃哈哈与法国达能国际商事纠纷案件获全面胜诉;秦皇岛女企业家涉贪死刑案,二审改判死缓;帮助世界杰出华商协会主席卢俊卿成功化解企业舆论危机等案件均具有广泛影响。

钱卫清在2013中国收藏年会上发表演讲. All Rights Reserved.钱卫清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著有《法官决策论》、《公司诉讼》、《成功改制》、《生死之战》、《富危机》、《法律养生》等法学著作及畅销书20余部,其中15部被收入最高人民法院图书馆。

同时,钱卫清在高等学府及研究机构兼职,历任中国人民大学企业改制研究所、跨国商事法律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硕士生导师,中央财经大学兼职教授等。

作为业内公认的学者型律师,钱卫清为推进我国法治进程和法学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钱卫清2006年被提名为“中国十大法制新闻人物”;2008年获得“最具社会责任感律师”、“最具影响力品牌律师”等大奖;2010年被评为“中国百强大律师”及“法治领军人物”,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书法家钱卫清钱卫清也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兼任大成书画院院长、大成文化艺术基金理事长。

钱卫清自幼喜爱美术、书法,先后研习书法近40年。

先后师从王克敌老先生、付周海先生、张荣庆先生、邱振中先生,作品多次参加中国书画家联谊会的多种大展,《中国书法》、《人民法院报》、《书画名家报》、《书坛英杰》杂志、《中国新闻》书画专刊、中国文化艺术网、大雅艺术网、《书法导报》等媒体多次专题介绍钱卫清的书法艺术。

书法作品入选“国际孔子文化艺术节——海峡两岸著名书画家邀请展”等十余次国际大展。

国宝传奇,张伯驹惊险收藏路

国宝传奇,张伯驹惊险收藏路

国宝传奇,张伯驹惊险收藏路作者:云生来源:《新天地》2019年第04期对于“民间收藏第一人”张伯驹捐赠文物,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道:“张伯驹一生所藏文物的精华,大多归于故宫博物院收藏。

”曾有人说:“为人不识张伯驹,踏遍故宫也枉然。

”他的一生,比起捐文物生动得多;他的为人,更比国宝珍贵。

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曾评价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民间收藏第一人。

”收藏:三购国宝备受波折1898年,张伯驹出生于河南项城,6岁时被过继给膝下无子的大伯张镇芳。

作为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9岁即能作诗,成为闻名乡野的“神童”。

20岁的他已能通读《二十四史》,熟背《古文观止》,细讲《资治通鉴》。

这不仅为张伯驹打下了深厚的学识基础,而且让他逐渐养成了独有的散淡、通脱的文人个性。

决定一个人的收藏成就不是藏品数量多寡,而是对藏品的个人见解,没有高超的眼光、深厚的修养乃至高洁的品行,断不可称“收藏家”。

张伯驹收藏起于兴趣,虽起步晚,但殷实的家境和独特眼光让他的起点很高。

张伯驹第一次见到《平复帖》展出后,便托人向溥儒求购。

相较于《兰亭序》,陆機的《平复帖》的书写时间比其早79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书法真迹。

寥寥九行八十五字,却是中国书法从章草到今草演变的实证,研究价值无与伦比,在收藏界被誉为“中华第一帖”。

溥儒开价20万元,张伯驹无力支付。

次年,他委托与溥儒交好的张大千说情,以6万元再次求购。

溥儒不肯割爱,坚持20万元。

后来,友人无意透露溥儒母亲过世,急需用钱,张伯驹尝试沟通,最终双方以4万元成交。

北平沦陷后,张伯驹携家眷到西安,国难当头,他最为担心的就是《平复帖》落入日本人之手。

为了保护好国宝,他将《平复帖》缝入被子中,一路夙夜不眠,担惊受怕,直至平安抵达西安,心才稍稍放下。

后辈王世襄因为研究《平复帖》多次登门欣赏,张伯驹则大度地说:“一次次来我这里看麻烦,你拿回家去看吧。

”这句话让王世襄对张伯驹的胸襟情义钦佩不已。

中国流失文物归家故事

中国流失文物归家故事

中国流失文物归家的故事涉及到长期以来国际上的文物流失问题,以及中国通过努力追索和合作逐渐收回部分流失文物的经过。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故事和事件:
1.袁崇焕神像:袁崇焕是明代名将,他的神像在美国一家拍卖行流拍后,中国外交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部门积极参与,最终通过外交渠道成功劝阻拍卖行,并成功追回神像。

2.圆明园狮首:圆明园曾经是清代的一座宏伟宫苑,遭到了英法联军的洗劫,其中包括了两座青铜狮子的石座。

其中一座狮首于2000年被一名法国著名收藏家购得,经中法两国合作,最终于2013年回归中国。

3.敦煌壁画:敦煌壁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之一,曾经有一些敦煌壁画被流失至国外。

通过外交渠道、国际合作以及拍卖追回的例子,中国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地争取到了一些敦煌壁画的归还。

4.圆明园钟:圆明园钟是一件清代的珍贵文物,曾被流失至法国。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与法国进行了外交谈判,最终在1995年成功地追回了这件文物。

这些故事反映了中国政府和文化机构在追索流失文物方面的努力,同时也显示了国际社会对合法追索的积极响应。

然而,尽管一些文物已经归还,仍有很多流失文物尚未找回,这依然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问题。

中国10大收藏家

中国10大收藏家

中国十大“红色毛泽东收藏家知名毛泽东像章收藏家中国毛泽东收藏私人藏馆,,不断走群众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中国的红色收藏界也具有一定的水平。

他们的收藏拥有一定的数量、规模也深受市民的欢迎,知名收藏家有自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入录第一位收藏毛泽东像章“世界之最”纪录以来,我国毛泽东像章收藏队伍逐年壮大,并涌现出各具特色的全国知名毛泽东像章收藏家。

下面这八位收藏家各具特色。

其收藏特色亦可成为收藏一绝——四川王安廷。

十多年前以21579枚毛泽东像章的拥有量,第一个成为毛泽东像章拥有量最多的人,被收录入上海《吉尼斯世界纪录》,这位成都退休老工人以此为基础,成立我国第一家毛泽东像章研究会,建立第一个毛泽东像章家庭博览室,创办第一份全国毛泽东像章专题小报(内部油印)。

四川刘启正。

内江棉纺厂退休工人,号称拥有26万枚毛泽东像章,30年间为此花去10万元购章款,终于四前以23万多枚之量,入选最新纪录的“毛泽东像章世界最大个人收藏量”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其最大愿望是:将其巨藏之章选送入藏品量达10亿件、全球最大的美国史密林尼博物馆。

广东黄润权。

珠海电台记者,以精品意识为宗旨,自1958年珍藏其父四野军功章至今,其珍世故有逾一万枚毛泽东像章精品,如全国拥有量最多的毛泽东与林彪题材章61个品种,国内最小型的0.25厘米毛泽东像章等,及墨、皮、石、梅花鹿骨、象牙、纯金、贝壳等55种材质,先后五次举办精品展览。

贵州周继厚。

号称拥有10万余枚、5000多个品种毛泽东像章,规格由1.3至40厘米,其拥有最早的一枚像章为1952年上海金店生产的银质毛泽东像章,现为“中华毛泽东像章收藏研究会”秘书长,主编《收藏研究报》,编著有《毛泽东像章之谜》一书,原为山区小学青年教师,现为技工学校教师。

湖北陈昌君。

号称拥有10万多枚毛泽东纪念章,七年前在家乡武昌开办国内最在规模的“毛泽东像章城”,展列数十种材质抟泽东像章,供收藏爱好者参观、交流。

仝冰雪世博收藏第一人_名人故事

仝冰雪世博收藏第一人_名人故事

仝冰雪世博收藏第一人“世博收藏中国第一人”,想象中这该是个温文儒雅的老先生,没想到却是个戴副眼镜的高个帅小伙。

仝冰雪很直率,说所谓的“第一人”,是媒体给的封号,他本人对此并不十分在乎:“收藏界里头,很难说清楚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因为至今还在收藏,仝冰雪算不清自己到底有多少有关世博会的藏品,从20余届世博会所颁发的数十枚奖牌,到中国参加世博会的场馆铜版画、照片、门票、书籍、画册及其他实物……与一般藏家不同,他喜欢研究这些藏品背后的故事。

“收藏就是与古人对话。

”仝冰雪说。

从收藏民国照片开始仝冰雪,是个挺有名气的人,在网上搜索一下他,甚至有百度百科专门为他制作的个人简介。

他热衷于收藏清末至民国时期的老照片,兼及老相框、老相册、老油画、雕版画等,是北京知名的老照片收藏家、中国老照片网的创办人、中央电视台九套节目制片人。

这样一位收藏家,是怎么和世博结下渊源的呢?这要从一张老照片开始说起。

仝冰雪说,他走上这条路非常偶然:“10年前我装修房子,想在墙上挂个装饰画。

到市场上一看,全是批量仿制的油画,要不就是喷绘照片。

”仝冰雪觉得,每天看着这些粗制滥造的艺术品,心里肯定不舒服,但要真买古代字画,价钱又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起的。

直到有一天,他去潘家园闲逛,看到一张民国时期山西洪洞县大槐树遗址照片,还有一个原配的紫檀木框。

“我突然觉得那味儿就是自己想要的,而且不贵,就兴冲冲地买回家。

从此开始收藏民国照片了。

”仝冰雪说,照片收藏是一种小众行为,它的门槛比较低,不像瓷器、玉器入门需要很多的经验和知识积累;而且照片鉴别真假相对容易,价格也比其他收藏品低。

仝冰雪经常依靠网络在国外购买老照片,“不光是因为国外的老照片储备丰富,还有一个原因是国外的中国老照片价格较低”。

他也会去潘家园、琉璃厂、古玩城等收藏市场转转。

到外地出差时,仝冰雪也不忘到旧货市场搜寻一番,他极为珍视的一张晚清上海名店苏三兴发行的小幅人物照,就是到山西出差时偶然购得的。

中国民间收藏家故事

中国民间收藏家故事

中国民间收藏家故事
中国民间收藏家是一群热爱收藏、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人。

他们中的许多人并非富有,而是把收藏当作一种爱好和责任。

其中有一位叫做张先生的收藏家,他搜集了许多古代文物和书籍。

他认为保护文化遗产是每个人的责任,因此他开设了一个博物馆,供大家参观和学习。

还有一位叫做王先生的收藏家,他特别喜欢收集民间艺术品。

他的收藏包括了许多传统的刺绣、织物、陶瓷和木雕等,这些艺术品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除了个人收藏外,还有一些组织专门致力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比如说,有一个名叫“甲骨协会”的组织,他们致力于收集、研究和传承中国甲骨文化。

这些民间收藏家都在默默地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做出贡献。

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个人的收藏经历,更是一段传承文化的历程。

- 1 -。

十大古玩捡漏故事

十大古玩捡漏故事

十大古玩捡漏故事
1. 瓷器捡漏:一位收藏家在二手市场中发现了一件普通的瓷器,经过专业鉴定后才发现它是一件珍稀的古代瓷器,价值高达数百万元。

2. 书画捡漏:一位艺术爱好者在拍卖会上以低价购得一幅被认为是
赝品的古代名家书画作品,经过深入研究后才发现它是一件真迹,价值倍增。

3. 古董家具捡漏:一对夫妇在老房子里清理时发现了一件看似破旧
的柜子,经过修复和鉴定,才发现它是一件珍贵的明清古董家具,价值巨大。

4. 铜器捡漏:一位农民在挖掘地基时无意间发现了一件古代铜器,
经过专家的考证后,确认它是一件稀世珍宝,引起了专家们的高度关注。

5. 金银器捡漏:一位普通人在翻阅祖传家谱时发现了一只看似普通
的银壶,经过专业的鉴定后才发现它是一件17世纪的宫廷文物,价
值连城。

6. 玉器捡漏:一位游客在旅游途中在农庄里随手拾起一块玉石,经
过专家的鉴定后,发现它是一块稀有的和田玉,价值超过几百万元。

7. 钟表捡漏:一位钟表修理师在一家废旧物品回收站里发现了一只古董钟表,经过修复和鉴定后才发现它是一件从未公开的珍贵古董,备受收藏家们追捧。

8. 石器捡漏:一位农民在田间耕作时发现了一块奇特的石头,经过专家的研究后,发现它是一块稀有的史前文物,引起了考古学界的关注。

9. 陶器捡漏:一位考古学家在一片废弃的土地上发现了一个被遗忘的古代陶瓷窑址,经过挖掘后,发现了大量精美的古代陶器,填补了历史上的空白。

10. 佛像捡漏:一位佛教信徒在寺庙里发现了一尊看似普通的佛像,经过专业鉴定后才发现它是一尊世所罕见的珍贵佛像,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宗教价值。

收藏界十大经典人物

收藏界十大经典人物

2012年影响中国收藏界十大经典人物邮票收购网赵朴初(1907-2000),安徽太湖人。

卓越的佛教领袖、杰出的书法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与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一生追求进步,探索真理,孜孜以求,矢志不移。

在近七十年的漫长岁月中,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亲密合作,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造福社会,振兴中华,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贡献。

启功(1912——2005),字元白,也作元伯,北京市人。

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书画家、文物鉴定家、红学家、诗人,国学大师。

满族,爱新觉罗氏,是清世宗(雍正)的第五子和亲王弘昼的第八代孙。

著作等身,主要代表作有《启功丛稿》、《启功韵语》、《古代字体论稿》等。

历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书法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佛教协会、故宫博物院顾问等要职。

季羡林(1911.8.6~2009.7.11),山东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惟一的终身教授。

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

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周汝昌,1918年生于天津,本字禹言、号敏庵,后改字玉言,别署解味道人,曾用笔名念述、苍禹、雪羲、顾研、玉工、石武、玉青、师言、茶客等。

我国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书法家,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集大成者,堪为一代红学大师。

有七十多部学术著作问世,其代表作《红楼梦新证》是红学史上具有开创和划时代意义的重要著作,奠定了现当代红学研究的坚实基础。

2012年5月31日凌晨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杨翔飞与中国红色收藏

杨翔飞与中国红色收藏

杨翔飞的红色收藏梦2011——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瞬之间,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90年的风风雨雨。

九十年的艰苦奋斗,九十年的风雨沧桑,从弱小到强大,从贫穷到富有,历史的长河里记载着共产党人将近一个世纪的艰难历程。

今天,我们站起来了,沧海变桑田万象更新,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迎来了它的九十华诞,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举国欢庆,但历史不能忘,我们的红色革命精神不能忘,今天,让我们走进一位红色收藏家,跟着他去追寻那红色的记忆。

杨翔飞——“杨翔飞中国红色档案收藏第一人”红色情怀最难忘提到杨翔飞,很多人对他都不陌生,“红色收藏家”是他的称号,人们都亲切地叫他杨老师,此外,杨翔飞还有“爱国收藏家”、“收藏《毛著》第一人”的称号。

他还是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委员会副主任,2004年有人推荐为CCTV 感动中国人物的候选人被他婉拒了。

杨翔飞的家乡卢氏县,虽地处中原,却在西隅,处于河南西部边陲的与陕南接壤,是个大山区。

有“中原屋脊”之称,著名的文学翻译家曹靖华就出生在这里。

卢氏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1932年,徐海东、吴焕率领的红25军从此经过创造豫陕鄂革命根据地。

在大石河的悬崖峭壁上,还可看到红二十五军战士路过卢氏书写的“杀向前去”石灰标语。

小时候杨翔飞常听大人们讲,1944年四、五月间麦子快黄梢了,日本人从大石河那条道打进了卢氏,卢氏城西南角的官道上尸体横行,血流成河,至今县城还保留一段老城墙,灰色的城墙残垣上,还残留有日本人攻城时留下的炮弹坑,这些深深地烙进了幼年杨翔飞脑海之中,给杨翔飞的收藏历史打上一针针强心剂。

在后来他毅然辞去了在技术监督局的工作,举家迁到郑州市金水区丰产路社区,成了一位专业收藏人士。

起舞在红色记忆中谈到自己的红色收藏,杨翔飞深情回忆道,小时候看到了墙上的炮弹眼儿,后来得知是日本侵略者留下,那时就想要留下这些印证,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

杨翔飞早期的收藏主要集中在建国以后,随着收藏的深入与增多,建国后的藏品已经满足不了自己的兴趣和欲望。

关于收藏品的故事(2)

关于收藏品的故事(2)

关于收藏品的故事(2)关于收藏品的故事4过云楼藏品饱经磨难百余年来,中国战乱频仍,过云楼珍品命运多舛,饱经磨难。

1937年抗战前夜,眼看战争要打响,顾家人紧急商讨对策,决定逃到上海租界。

他们先把家藏书画中最精华部分存入上海租界的银行保险库,其余部分仍旧藏匿在家中。

他们在朱家园住所的天井里挖了一个地窖,地窖从紧挨院子的后房地板下开挖,一直通到院子里,有一人多高,里面铺油毛毡防潮,其上再抹水泥。

“地窖等于防空洞”,苏州博物馆副馆长顾公硕之子顾笃璜说,地窖有10多平方米,一部分不能运往上海的书画密封在白铁皮箱中,藏入地窖。

1937年8月16日,日寇投向苏州的第一颗炸弹,炸毁了朱家园顾家大厅,顾麟士的幼子顾公硕及家人只随身带了些日用品,连夜赶到万年桥,坐船逃到横泾镇,后又搬到光福镇司徒庙旁的徐家祠堂居住,之后在亲友帮助下,辗转到了上海租界。

同日,顾麟士的三子顾公雄及家人带着书画,逃离苏州城,先避居蠡墅镇亲戚家,再迁到常熟县住了数月,1938年初,在妹妹顾延及妹夫陆楚善帮助下,借得上海天香味宝厂卡车,司机是日本侨民。

在常熟城外往光福寺的途中,卡车遭到日本兵盘问,那位日本司机应对,才通过检查。

但车上装满画箱,没有位子接载所有家人,顾公雄决定先将书画送走,将两个儿子留在常熟汽车站的小店,直到第二天才再次派车接到上海。

抵达上海后,他将一部分珍品寄放在常熟著名藏书楼铁琴铜剑楼主人瞿启甲父子的寓所,1948年,将所藏书画全部存入中国银行保险箱。

苏州沦陷后,顾公雄、顾公硕在朱家园的住所被日寇搜查了7天,顾麟士四子顾公柔所居的西津别墅则被搜查了15天,正所谓掘地三尺。

局势稍稍平静,顾家人回苏州探视,发现家园惨遭蹂躏,满目疮痍,放在楼上书柜中不及带走的字画,遭日寇翻箱倒柜劫掠,字画卷轴堆积一地,而字画芯子全被挖走。

那些来不及带走沉在井里的商周青铜器全部不知去向,这些虽非过云楼主要藏品,但其艺术价值都是不低的。

这些日寇全是行家里手,且是有备而来,目标非常明确。

中国民间收藏十大人物与他们的“宝物”

中国民间收藏十大人物与他们的“宝物”

中国民间收藏十大人物与他们的“宝物”1、徐文荣浙江人,76岁。

浙江横店集团创始人,创办了享誉海内外的横店影视城,横店集团明清宫廷建筑群是按照北京故宫1:1比例建立起来的,从某种角度说是中国最大的“仿品”,但这个“仿品”被打造成了东方的好莱坞。

在他身上有无数的传奇故事,两年内他在占地3500亩明清博览城里建成了上百个博物馆,5万余件瓷器玉器掐丝珐琅器等文物有了安身之处。

2010年11月,徐老在浙江横店举办了“中国民间收藏文化创新”论坛。

2、黄康泰辽宁人,56岁。

职业收藏家,北京人类人文龙坛博物馆创办人。

他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玉痴,34亿元的投入,10万件玉器的收藏,35年生生死死的经历,1.3万平米的人类人文龙坛博物馆,奠定了黄康泰在收藏界的地位。

比生命更重要的是玉器,比玉器更重要的是思想。

为什么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这个命题的真伪,竟然由一个只有小学六年级文化程度的人通过无数的物证来破译。

黄先生几十年来一直是文物走私者和国际文物贩卖集团攻击的重点对象,因为如果中国人都向黄先生这样保护老祖宗的遗产,文物非法出境就大大大减少。

3、胡正文62岁,上海,职业收藏家,收藏玉器字画1万件以上。

17岁时,胡正文英勇地制止了上海红卫兵要烧龙华塔的行为。

为此,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亲切接见了他。

受家父的影响,30多年前他就迷上了收藏,他在上海的正文古玉天地和上海古玉沙龙,是广泛团结全国收藏家的场所。

他发扬了几十年在部队的人民解放军爱人民的优良传统,无偿地给数万人鉴定,并积极致力于收藏文化的传播。

他的无私与大度,以及高超的水平,人们称他为“玉圣”。

4、王宗泉63岁,河北人,冀州村支部书记,冀宝斋博物创办人。

广袤的冀州大地,是英雄好汉辈出的地方,是真伪瓷器专家厮杀的战场,他在伪专家的喊假声中把单体建筑1.4万米的博物馆建了起来,这座屹立在衡水湖畔的冀宝斋博物馆,用4万件瓷器,改写了中国瓷器史。

许多有良知的瓷器专家看完展览后,才真正感到中国瓷器的“博”、“大”、“精”、“深”。

中国十大收藏发财故事

中国十大收藏发财故事

中国十大收藏发财故事摘要:一、引言:收藏的意义和价值二、中国十大收藏发财故事概述1.古代瓷器2.近现代书画3.珍稀钱币4.玉器翡翠5.红色收藏6.邮币卡7.古籍善本8.珠宝首饰9.工艺品10.私人藏品展览三、各故事详细内容1.故事一:元青花瓷器的传奇2.故事二:张大千书画作品的涨幅神话3.故事三:一枚古钱币引发的财富传奇4.故事四:翡翠王国的神秘宝藏5.故事五:红色收藏的发烧友6.故事六:邮币卡市场的捞金高手7.故事七:古籍善本的鉴赏家8.故事八:珠宝首饰设计师的创富之路9.故事九:工艺品制作与收藏家10.故事十:私人藏品展览的幕后赢家四、收藏建议与注意事项1.收藏品的选择2.收藏心态的调整3.收藏渠道的拓展4.收藏知识的积累五、结语:收藏投资的未来展望正文:一、引言:收藏的意义和价值收藏,作为一种独特的投资方式,在我国历史悠久,备受人们喜爱。

它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能体现一个人的品味和修养。

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收藏市场,希望通过收藏来实现财富增值。

本文将为您讲述中国十大收藏发财故事,带您领略收藏的魅力。

二、中国十大收藏发财故事概述1.古代瓷器:元青花瓷器的传奇元青花瓷器作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大奇迹,一直备受收藏家们的追捧。

一则关于元青花瓷器的故事流传甚广,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在土地里挖出元代青花瓷器,从而改变命运的传奇经历。

2.近现代书画:张大千书画作品的涨幅神话张大千,作为中国近现代画坛的领军人物,其作品在拍卖市场上一直备受瞩目。

许多收藏家因为早年购得张大千书画作品,如今已经获得了惊人的回报。

3.珍稀钱币:一枚古钱币引发的财富传奇古钱币收藏作为一种独特的收藏门类,一直备受藏家喜爱。

一枚小小的古钱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收藏市场上,有许多因为发现罕见古钱币而发家致富的故事。

4.玉器翡翠:翡翠王国的神秘宝藏翡翠,作为一种珍贵的玉石,一直备受国人喜爱。

一位云南农民在翡翠矿区发现了一块巨大的翡翠原石,切割后价值数十亿,成为了翡翠王国的神秘宝藏。

银锭银元宝收藏家刘振荣先生收藏事迹

银锭银元宝收藏家刘振荣先生收藏事迹

银元宝银锭收藏家刘振荣先生事迹刘振荣先生,1972年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区。

1990年,刘振荣先生开始了自己的收藏生涯。

说到自己的起步,刘振荣先生说,“我是凭灵感,凭智慧,凭记忆力”。

他的家人也说,没有几个人比他更投入,他是“反复捉摸”。

随着中国经济开始起飞,刘振荣先生结识了一批企业界、收藏界人士,此后,他为这些中国客人掌眼跑腿,为收藏中国银元宝金银锭出了大力。

刘振荣先生穿梭于山东、河北、河南、山西、北京、上海、新疆、东北与四川、湖南、湖北、海南……大江南北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许多时间都是在汽车、火车、飞机上度过的,因此,他自称为寻宝专家。

对于金银元宝的高超鉴定能力,使他得到了全国各地收藏家的信赖与尊重。

近十年里,中国的许多银锭银元宝收藏家都是他的客人与合作伙伴。

他不无自豪地说,这许多年里,最好的、最贵的元宝,很多是我从全国各地买回来的。

所以,在一段时间里,“元宝专家”“银锭专家”这几个字成了全国元宝界的一大品牌,成为了各大收藏公司的座上宾:你征集元宝时,他有奇货可居;你拍卖元宝时,他又敢下本钱。

如此不断带来丰厚佣金的客户,哪个收藏公司不欢迎呢!说起他的元宝收藏经——首先要看得懂,然后要买得起,买得起还要懂收藏,懂收藏还要会鉴定研究。

其中有对商机的捕捉、运用与推导,更有对大局与事业的自信,是商业智慧与文化自觉的对接与展开。

刘振荣先生,虽然有家族遗传的古董爱好与长辈传授的古董知识,但也不足以应付涉猎广泛、浩如烟海的中国元宝鉴别之业与经营之道,因此,他总在求索之中,永不停步。

他说,“我是多听、多问、多买”。

多听,就是广泛收集信息;多问,就是四方求教学习;多买,就是多实践、不怕交学费。

古董一行,无论中西,首先和主要的方面就是上手,自己不花钱,不牵扯到自己的心肝肺腑,上手就不会认真,思考就不会深入,打探的触角就不会这样四通八达。

二十余年来,中国元宝专家刘振荣先生一直是中国几大拍卖公司拍品的竞标者,这种热心的捧场,成为一道众所周知的景观。

中国10大收藏家(共5则)

中国10大收藏家(共5则)

中国10大收藏家(共5则)第一篇:中国10大收藏家中国十大“红色毛泽东收藏家知名毛泽东像章收藏家中国毛泽东收藏私人藏馆,不断走群众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中国的红色收藏界也具有一定的水平。

他们的收藏拥有一定的数量、规模也深受市民的欢迎,知名收藏家有自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入录第一位收藏毛泽东像章“世界之最”纪录以来,我国毛泽东像章收藏队伍逐年壮大,并涌现出各具特色的全国知名毛泽东像章收藏家。

下面这八位收藏家各具特色。

其收藏特色亦可成为收藏一绝——四川王安廷。

十多年前以21579枚毛泽东像章的拥有量,第一个成为毛泽东像章拥有量最多的人,被收录入上海《吉尼斯世界纪录》,这位成都退休老工人以此为基础,成立我国第一家毛泽东像章研究会,建立第一个毛泽东像章家庭博览室,创办第一份全国毛泽东像章专题小报(内部油印)。

四川刘启正。

内江棉纺厂退休工人,号称拥有26万枚毛泽东像章,30年间为此花去10万元购章款,终于四前以23万多枚之量,入选最新纪录的“毛泽东像章世界最大个人收藏量”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其最大愿望是:将其巨藏之章选送入藏品量达10亿件、全球最大的美国史密林博物馆。

广东黄润权。

珠海电台记者,以精品意识为宗旨,自1958年珍藏其父四野军功章至今,其珍世故有逾一万枚毛泽东像章精品,如全国拥有量最多的毛泽东与林彪题材章61个品种,国内最小型的0.25厘米毛泽东像章等,及墨、皮、石、梅花鹿骨、象牙、纯金、贝壳等55种材质,先后五次举办精品展览。

贵州周继厚。

号称拥有10万余枚、5000多个品种毛泽东像章,规格由1.3至40厘米,其拥有最早的一枚像章为1952年上海金店生产的银质毛泽东像章,现为“中华毛泽东像章收藏研究会”秘书长,主编《收藏研究报》,编著有《毛泽东像章之谜》一书,原为山区小学青年教师,现为技工学校教湖北陈昌君。

号称拥有10万多枚毛泽东纪念章,七年前在家乡武昌开办国内最在规模的“毛泽东像章城”,展列数十种材质抟泽东像章,供收藏爱好者参观、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中华 民族文物保护 与传 承卓 越贡献奖 ”
获奖者 为赵 泰来 ,他 5 6岁 ,祖 籍 广 东 东 莞 , 是 近 代 著 名 外 交 家 伍 廷 芳 的外 曾孙 , 为 著 名 画
家、收 藏家、鉴赏家、慈善家 。为 中华 文化 产
业 集 团 主 席 、香 港 祖 国 杂 志 社 社 长 。 19 2年 他 9 从 香港 移 居 英 国 清 理 遗 产 。多 年 来 ,他 先 后 向
河北冀 宝斋博物馆创办人王宗泉
湖北 职 业 收 藏 家 余 皖 生
浙 江 职 业 收 藏 家 陈 纪 平
韩 国人 金 喜 镛 北 京 职 业 收 藏 家 白亚 杰 北 京 职 业 收 藏 家 张 一 平 重 庆 中 华 玉 祖艺 术 馆 馆 长 谭 石 蓉 。
广州 市 美术馆 等 捐赠 了 6万会 , 中 国 收 藏 家协 会 玉 器 收 藏 委 员 会 联 合 主 办 了 “ 0 0 2 1
中国民间收藏十大事件十大人物 ”评选活动 ,评选结果于 2 1 年 1月 01 1 6日在北京 国宏大厦揭晓。▲
此 次 评 选 活 动 的 评 委 会 是 在 主 办方 批 准 下
月 5日 ,向 中 国收 藏 家 协 会 会 员信 息 系 统 发 出 调 查 ,并 要 求 他 们 同时 征 求 身 边 收 藏 爱 好 者 的 意 见 ,调 查 得 到 了会 员 的 热 烈 反 响 ,评 委 会 经 过 统 计 ,从 数 万 条 反 馈 意 见 中 ,集 中 了 会 员们 的 共 同 意 见及 心 声 ,评 选 出 此 结 果 。
《 民间藏中国古玉全集》 出版 ;
范 曾状 告 郭 庆 祥 ,郭 庆 祥 公 布 范 曾流 水 线 作 画 照 片 ;
收藏 家黄康泰景德镇摆擂 ;
浙 江 电视 台开 办 《 宝 》 栏 目 ; 鉴 拍卖 会 上 千 万 上 亿 元 的 文 物 层 出 不 穷 ; 全 国 民 间博 物 馆 藏 品 展 4月 份 在西 安 隆 重举 办 ; 上 海 世 博 会 期 间 台 湾 震 旦 馆 展示 红 山玉 器 。 21 0 0中国 民间 收 藏 十 大 人 物
成 立的,由文博界、收藏界、传媒界的人士组 成 。评委 会于 21 0 0年 1 2月 2 1日至 2 1 年 1 01
2 1 国 民 间收 藏 十 大 事 件 0 0中 首 届 “ 间 十 大 国 宝 ”; 民 “ 国 十 大 收藏 家 ”评 选 揭 晓 ; 中 《 国 收藏 家 2 1 京 宣 言 》 发表 ; 中 0 0北 三 大私 人博 物 馆 开 张 ;
品 ,总价 值超 过 8 元 人 民币 。 亿
ADV AN1 _ E AG NO & De 2 1 5 V c 0 0 5
界 杰 出 华 人 奖 ,首 届 中 国文 化 遗 产 保 护 十 大 年 度 杰 出 人物 ,建 立 了星 河 赵 泰 来 文 博 艺术 馆 。 在 颁 奖 仪 式 上 ,组 委 会还 向旅 英华 侨赵 泰 来颁 发 了 “ 华 民 族 文 物 保 护 与 传 承 卓 越 贡 献 中 奖 ” 多年 来 , 泰 来 先 后 向 中 国历 史博 物 馆 、 。 赵
中国历史博物 馆、新 华社书画院 、广州 市美术 馆和广 州市艺博 院等捐赠 了 6万多件古代艺术
珍 品 ,总 价 值 超 过 8 元 。他 先 后 两次 荣 获 世 亿
浙江横店集团创始人徐文 荣
北 京 人 类 人 文龙 坛博 物 馆 创办 人 黄 康 泰
上 海职 业 收 藏 家 胡 正 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