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思路和方法

合集下载

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方案

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方案

一、概述乙型肝炎(Hepatitis 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垂直传播。

乙型肝炎可分为急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乙型肝炎。

中医学认为乙型肝炎属于“黄疸”、“湿温”、“疫毒”等范畴。

中医治疗乙型肝炎强调辨证论治,注重调理阴阳、疏肝解郁、清热解毒、健脾利湿等治疗方法。

以下为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方案。

二、中医辨证论治1. 湿热蕴结证症状:发热,恶寒,乏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黄疸,皮肤瘙痒,小便黄赤,大便溏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退黄。

方药:茵陈蒿汤加减。

药物组成:茵陈、栀子、大黄、黄柏、黄芩、白术、茯苓、泽泻、甘草。

2. 肝郁脾虚证症状:胁肋胀痛,胸闷不舒,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大便溏泄,舌淡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利湿。

方药:逍遥散加减。

药物组成: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甘草、薄荷、生姜。

3. 瘀血阻络证症状:胁下痞块,刺痛不移,面色晦暗,肌肤甲错,舌质紫暗,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疏肝解郁。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药物组成:桃仁、红花、川芎、当归、赤芍、牛膝、柴胡、枳壳、甘草。

4. 脾肾阳虚证症状: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腰膝酸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大便溏泄,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阳健脾,益肾利湿。

方药:附子理中汤加减。

药物组成:附子、干姜、人参、白术、甘草、茯苓、泽泻。

5. 气阴两虚证症状:乏力,口干口渴,五心烦热,盗汗,头晕目眩,舌淡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清热解毒。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药物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扁豆、莲子、甘草。

三、中医外治法1. 针灸疗法(1)体针:取肝俞、胆俞、脾俞、肾俞、足三里、太冲、阳陵泉等穴位,采用泻法。

(2)耳针:取肝、胆、脾、肾、皮质下、内分泌等穴位,采用埋针法。

2. 拔罐疗法取肝俞、胆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穴位,采用走罐法。

3. 灸法取肝俞、胆俞、脾俞、肾俞等穴位,采用温和灸法。

中医在慢性乙肝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在慢性乙肝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在慢性乙肝治疗中的应用慢性乙肝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其治疗一直是医学界争论的焦点。

虽然现代医学在慢性乙肝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中医药在慢性乙肝治疗中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医在慢性乙肝治疗中的应用。

一、慢性乙肝的中医诊断与辨证施治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个体的病情、体质,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对于慢性乙肝患者来说,中医在诊断方面更加注重辨证论治。

通过望、闻、问、切等综合方法,中医医生可以全面地了解患者病情,并根据辨证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二、中药治疗慢性乙肝的有效性中医药在慢性乙肝治疗中使用广泛,中药的药效有助于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例如,黄芩、栀子等中药被广泛应用于慢性乙肝的治疗中,这些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抗炎镇痛的作用,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

三、针灸与拔罐在慢性乙肝治疗中的应用除了中药治疗,针灸和拔罐也是中医治疗慢性乙肝的常用方法。

针灸通过调节人体经络的气血流通,以及调整免疫功能,可以起到一定的疗效。

拔罐则通过负压作用,促进患者体内湿热毒素的排出,缓解慢性乙肝的病情。

四、中医养生在慢性乙肝康复中的重要性中医注重养生保健,对于慢性乙肝患者来说尤为重要。

中医认为,慢性乙肝患者应该避免寒凉和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此外,适当的运动和保持良好的心态也对患者康复至关重要。

五、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肝的前景与挑战中医药在慢性乙肝治疗中的应用,与现代医学的结合是一种趋势。

多个临床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提高慢性乙肝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

然而,中西医结合治疗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如何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如何提高中医治疗的标准化水平等。

综上所述,中医在慢性乙肝治疗中的应用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通过中医的辨证施治和中药、针灸、拔罐等疗法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病情。

此外,中医养生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前景也为慢性乙肝的康复提供了新的希望。

然而,在中医在慢性乙肝治疗中的应用过程中,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以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标准化水平。

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方案

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方案

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方案
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的肝胆疾病,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肝脏病变、腹胀、消化不良、厌油、口干舌燥等。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该病的发生与肝胆郁结、脾失健运的失衡有关。

因此,针对该病的治疗应遵循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原则,制定全面、有针对性的中医治疗方案,同时加强饮食调理与心理舒缓保健。

1. 药物治疗
选用活血化瘀、消炎解毒、滋阴 nourish 阳、调理气血等中药,如当归、川芎、山楂、柴胡、地黄、枸杞等,以祛瘀化淤、养血滋阴、调理肝胆为主要功效,可以有效改善病情,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

2. 饮食调理
患者应尽量减少高脂、高热量、高油腻、高盐、高糖的食物摄取,同时多食用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物,如瘦肉、鱼、禽类、蔬菜、水果等,以保证身体对营养素的需求。

3. 心理保健
患者应积极面对疾病,保持心情愉悦、乐观向上的心态,避免因病情而过度焦虑、抑郁,甚至产生消极情绪。

可以利用休闲娱乐活动、参与社交活动、开展兴趣爱好等方式缓解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针对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方案应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疾病特点和个体差异,以中药治疗为主,辅以饮食调理和心理保健,达到治疗效果、预防复发、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同时,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慢性乙肝中医治疗指南儿童无症状慢性乙肝的中医治疗体会

慢性乙肝中医治疗指南儿童无症状慢性乙肝的中医治疗体会

慢性乙肝中医治疗指南儿童无症状慢性乙肝的中医治疗体会慢性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它可以持续多年,甚至终身。

而对于慢性乙肝的治疗,除了西医药物治疗,中医药也有一定的效果。

以下是我对于儿童无症状慢性乙肝的中医治疗体会。

首先,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调理。

根据中医理论,乙肝属于肝经湿热蕴结的病症,所以治疗时应该从整体方面考虑,调理全身的气血运行和免疫功能。

常用的方法有中药调理、针灸和拔罐。

中药调理是中医治疗乙肝的核心方面,因为中药可以改善肝脏的功能,增强肝脏的解毒能力。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芩、柴胡等,它们具有清热解毒、利湿健脾的功效。

同时,还可以根据患儿的具体症状进行辨证施治,比如对于肝郁脾虚型的慢性乙肝,可以选用柴胡泻肝汤;对于肝肾阴虚型的慢性乙肝,可以选用四君子汤等。

针灸是中医治疗慢性乙肝的一种常用方法,它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肝脏的功能,促进气血循环,提高免疫力。

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大椎、风池等,可以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穴位。

拔罐是中医常用的排毒疗法,通过将罐子贴在患儿的背部或者腹部,可以通过负压作用抽出毒素,改善肝脏的功能。

拔罐的时间和力度需要根据患儿的年龄和体质来确定。

其次,中医治疗还注重饮食调理。

中医认为饮食对于慢性乙肝的康复非常重要,因为饮食可以影响肝脏的功能。

一般来说,患儿应该多吃清淡、易于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和粗粮。

同时,应该避免吃辛辣、油腻和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蒜和煎炸食品。

最后,中医治疗还强调心理调理。

慢性乙肝对患儿的心理影响非常大,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中医认为情志与脏腑密切相关,所以在治疗时也要注意进行心理康复。

家长应该多陪伴患儿,给予他们安全感和支持,同时要教育他们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总结起来,中医治疗对于儿童无症状慢性乙肝具有一定的帮助,它可以通过调理整体、调理饮食和调理心理来改善肝脏的功能和免疫力。

然而,中医治疗需要患儿和家长的配合,治疗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

中医如何治疗乙型肝炎

中医如何治疗乙型肝炎

中医如何治疗乙型肝炎在我国,乙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肝炎,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作为一名中医,我深知乙肝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此,我一直致力于探索如何运用中医治疗乙肝,帮助患者减轻病痛,恢复健康。

中医治疗乙型肝炎的主要方法是辩证施治。

根据中医理论,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复杂多样,但主要包括湿热疫毒内蕴、肝郁气滞、脾虚湿盛等类型。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对于湿热疫毒内蕴型的乙型肝炎患者,中医治疗以清热利湿、解毒散结为主。

我们会选用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功效的中药,如龙胆草、黄芩、栀子、茵陈等,以清除体内的湿热疫毒。

同时,还会配合使用一些具有疏肝理气、调和肝脾的中药,如柴胡、白芍、川芎、甘草等,以缓解肝脏的炎症反应。

针对肝郁气滞型的乙型肝炎患者,中医治疗以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为主。

我们会选用具有疏肝解郁、理气止痛功效的中药,如柴胡、郁金、香附、川楝子等,以缓解肝脏的郁结状态,改善患者的情绪和疼痛症状。

同时,还会配合使用一些具有健脾利湿、调和肝脾的中药,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等,以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

再次,对于脾虚湿盛型的乙型肝炎患者,中医治疗以健脾益气、利湿退黄为主。

我们会选用具有健脾益气、利湿退黄功效的中药,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等,以增强脾胃功能,消除湿邪。

同时,还会配合使用一些具有疏肝理气、调和肝脾的中药,如柴胡、白芍、川芎、甘草等,以缓解肝脏的炎症反应。

中医治疗乙型肝炎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选用一些具有抗病毒、免疫调节、保肝护肝等功效的中药,以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治疗乙型肝炎注重辨证施治,结合中药治疗、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的调整,以达到清除病毒、缓解病情、恢复肝功能的目的。

虽然中医治疗乙型肝炎的过程可能较长,但只要患者坚持治疗,积极配合,相信一定能够战胜病魔,重获健康。

在中医治疗乙型肝炎的过程中,治疗方案的制定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辩证施治。

慢性乙肝,如何中医药调治

慢性乙肝,如何中医药调治

慢性乙肝,如何中医药调治作为一类处于持续性发展变化的疾病,肝病患者需进行合理化调节和控制,多数慢性乙肝患者得知自身患病时,脑海中第一时间想到通过西医治疗,力争以短周期内获取良好的治疗成效,达成治疗慢性乙肝目标,但其中不乏存在部分慢性乙肝患者通过该路径并未获取良好的治疗成效。

针对慢性乙肝采取中医药调治不可或缺,需对其进行高度重视,积极掌握慢性乙肝发病病因以及临床表现,从中医视角提出调治的方法,以此获取良好的治疗成效,下面对其进行详细分析。

1.慢性乙型肝炎病因慢性乙型肝炎主要是指乙肝病毒检测呈阳性,患者患病周期长达半年或发病日期并未加以明确而临床具有慢性肝炎的患者,患者主要以恶心、腹部胀、肝区域存在疼痛感为核心表现。

其中部分病情严重的患者可伴有慢性肝病面容、脾大以及肝功能处于异常,按照患者临床表现将其划分为三大类别,即轻度、中度及重度。

慢性乙肝病因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年龄。

慢性乙肝与患者年龄密切相关,常规下患者感染乙肝病毒年龄较小,其转化为慢性肝炎风险增加;第二,肝炎类型。

急性乙肝患者中,其中发展转变为慢性乙肝患者主要占20%,急性丙型肝炎中发展为慢性肝炎主要占50%;第三,与治疗不当相关。

现下治疗乙肝缺少成效较佳的抗病毒药物,保肝药物最终治疗成效也并不肯定,多个患者因治病心切,滥用各类药物,加速慢性乙肝发生及发展。

第四,与休息不当有关。

休息作为急性乙肝治疗核心举措之一,过量运动促使人体产生大量新陈代谢物,进一步加剧机体肝脏负担,所以合理化休息可从本质降低急性肝炎转变为慢性乙肝的风险。

第五,与是否合并其他疾病有关。

乙肝患者若同时合并其他疾病,可加速慢性乙肝发生及发展。

1.慢性乙肝的临床表现慢性乙肝作为一类复杂的疾病,其处于不同时期、不同患者呈现的临床表现不尽相同,其共同临床表现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①消化道症状。

患者产生不同程度的食欲不佳、恶心、呕吐等,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无法进食,食欲减退作为慢性乙肝患者最初期表现之一。

慢性肝病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慢性肝病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慢性肝病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慢性肝病是指在长期内逐渐发展形成的一组以进行性肝细胞损伤和坏死为特征的肝脏疾病。

目前,慢性肝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公共卫生问题。

在治疗慢性肝病的过程中,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逐渐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探讨慢性肝病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以期为患者提供更为全面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一、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慢性肝病是由于肝脾失调、气血不畅、阴阳失衡等多种因素导致的。

中医治疗慢性肝病的原则是调理肝脾、理气活血、平衡阴阳。

常用的中药有黄芪、川芎、枸杞子等,具有补肝益肾、活血化瘀的功效。

同时,通过针灸、艾灸等中医疗法也可以调理肝脏功能,促进肝脏的修复和恢复。

二、西医治疗
西医治疗慢性肝病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利巴韦林、抗病毒药物等,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减少肝细胞的损伤。

对于合并有肝硬化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肝移植手术等治疗。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是目前治疗慢性肝病的主流方式之一。

该治疗方法综合运用了中医和西医的优势,通过中医的草药、针灸、推拿等疗法配合西医的药物和手术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
痛苦。

比如,可以通过中药调理肝脾、改善气血循环,再结合西医的药物治疗,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慢性肝病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具有较好的疗效,可以全面调理肝脾功能、促进病情好转。

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应遵医嘱服药、定期复诊,同时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过量饮酒等不良习惯,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复发十分重要。

希望患者能够早日康复,重获健康。

中医治疗乙肝

中医治疗乙肝

中医治疗乙肝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炎疾病。

近年来,乙肝病例逐渐增加,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乙肝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经验。

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中医治疗乙肝采用综合的方法,包括草药治疗、饮食调理、针灸和推拿等,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首先,中医草药治疗是中医治疗乙肝的核心。

根据中医的分类,乙肝属于“肝炎”范畴,中医认为其病机主要是肝热、肝郁、肝肾不足。

中医药物治疗乙肝的目标是清热、和肝、利湿、养肝。

常用的中药包括金银花、板蓝根、黄芩等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草药;柴胡、香附、郁金等具有舒肝解郁的草药;当归、白芍、熟地黄等具有养肝补血的草药。

通过合理的草药配方和各种剂型的制备,中医草药治疗乙肝的疗效得到了广泛认可。

其次,中医饮食调理对于乙肝病人的康复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根据中医的食物分类,乙肝患者应该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加重肝脏负担。

同时,寒凉性质的食物也应谨慎摄入,以免伤害脾胃。

适宜的饮食原则包括清淡易消化、荤素兼备、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

此外,中医饮食调理还注重饮食的规律和节制,不暴饮暴食,有助于提升免疫力,促进肝脏的康复和修复。

针灸和推拿作为中医特有的治疗手段,也在乙肝的治疗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针灸疗法刺激特定穴位,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和阴阳平衡,促进肝脏功能的恢复。

推拿则通过按摩、拍打、揉捏等手法,提高血液循环,增加肝脏的供氧和营养,增强免疫力。

针灸和推拿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改善乙肝患者的症状,缓解身体不适,提高生活质量。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乙肝的过程需要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乙肝病情的不同,中医治疗的方法和草药配方也会有所差异。

因此,在接受中医治疗之前,乙肝患者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系统的中医辨证论治,确保治疗的针对性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乙肝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

通过中医草药治疗、饮食调理、针灸和推拿等综合手段,可以改善乙肝患者的症状,促进肝脏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

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

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炎症。

该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尤其是与感染者的血液接触、性接触以及母婴垂直传播等途径。

乙型肝炎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影响着数以百万计的人口。

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多样,从无症状感染到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等严重后果。

因此,及早诊断和治疗对于乙型肝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治疗策略。

中医药治疗乙型肝炎的理论基础是“肝为疏泄之脏”,强调通过调节肝脏功能,改善机体整体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医药治疗乙型肝炎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内服和中药外治。

内服中药可以通过调理肝脏功能、清热解毒、护肝等作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

常用的中药有黄芩、栀子、柴胡等,它们具有抗病毒、抗炎、抗氧化等多种作用。

外治中药主要是通过贴敷或者熏蒸等方式,直接作用于患者的肝区,起到疏肝解郁、活血化瘀的作用。

西医治疗乙型肝炎主要包括抗病毒治疗和对症治疗。

抗病毒治疗是目前乙型肝炎的主要治疗手段,常用的药物有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

这些药物可以抑制病毒复制,减少病毒载量,从而达到抑制病毒活动的目的。

对症治疗主要是针对患者的症状进行治疗,如肝功能异常时可以给予肝保护药物,如维生素B族、氨基酸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的优势在于综合利用中医药和西医药物的优点,达到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中医药可以调理机体整体状态,增强机体免疫力,减少药物的副作用;而西医药物则可以直接抑制病毒复制,减少病毒活动。

两者相辅相成,形成了一种相对完整的治疗体系。

然而,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中医药治疗乙型肝炎的疗效和作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其次,中西医结合治疗需要有资深的医生进行指导和监督,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此外,中西医结合治疗还需要患者的积极配合和长期坚持,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总之,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策略。

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应用

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应用

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应用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常见的临床表现是疲乏、食欲减退、上腹部不适、黄疸等。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慢性乙型肝炎多由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所致,因此,活血化瘀法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活血化瘀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中药治疗两种方法。

药物治疗主要使用活血化瘀药物,如三七、丹参、生地黄、熟地黄、当归等,这些药物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肝脏的气血流动情况,有利于炎症的消散和肝细胞的修复。

中药治疗则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方包括桑菊饮、逍遥丸、六味地黄颗粒等,这些方剂能够清热解毒、凉血止血、补益肝肾等,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卓越。

总之,活血化瘀法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方法,但需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法,以免出现副作用。

同时,患者还需要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过度食用油腻、刺激性食物,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参与康复训练,提高免疫力,促进疾病的康复。

中医谈慢性乙肝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中医谈慢性乙肝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中医谈慢性乙肝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中医药治疗慢性乙肝的方法很多,包括辨证论治开药方、中成药、固定复方及单味药等。

不论是何种方法治疗,其基本原则是要遵循辨证施治的中医理论,根据慢性乙肝的病因、病机和病位,针对不同的病情拟定处方或选用合适的中成药。

慢性乙肝最根本的治则是扶正祛邪,即增强机体自身的抵抗力和清除、抑制邪毒。

常用的治法有活血化淤、健脾化湿、清热解毒、疏肝理气、益气养阴、补肾柔肝等。

在慢性乙肝的诊治过程中,结合望闻问切,用12个字概括之,即:精辨证,重舌质,调心态,善调养。

一、精辨证:慢性乙肝大致可分为肝郁血淤型、肝胆湿热型、肝郁气滞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5种类型,分别予以活血化淤药,清热利湿解毒药,疏肝理气药,疏肝健脾药,滋肝补肾药,针对不同病例的辨证分析随证加减,疗程一般为3~10个月。

二、重舌质:中医对舌诊非常重视,对慢性乙肝患者观察舌质的变化更有临床价值。

辨舌质可以反应脏腑的寒热虚实及气血的盛衰。

正常舌质淡红而滋润,舌质色泽由淡红到鲜红、红绛、紫暗,表示血热或热毒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病久而成淤。

对出现这些不同的舌质色泽变化的慢性乙肝患者相应做肝穿刺检查时可发现,舌质淡红、鲜红者,其肝脏病理变化多属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的轻型,而舌质红绛、紫暗者则多属慢性乙肝的中型、重型或肝炎后肝硬化。

观察舌质变化对判断慢性乙肝病情轻重、病程长短及遣方用药确有一定参考价值。

三、调心态:慢性乙肝病情常出现反复,患者心情极度焦虑紧张,寝不安席,食少纳差,从而引起肝功能较大波动甚至居高不下。

因此在用药同时进行心理安抚和疏导是很必要的,这正是中医古代的“祝由”疗法。

四、善调养:对慢性乙肝患者,我常要求:注意休息,适当运动,戒烟戒酒,定期检查,遵嘱服药。

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合理的饮食习惯对病情恢复大有裨益。

很多患者注意忌口后,病情康复明显加快,所以本人认为服药期间最好做到应有的忌口,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不同的体质及辨证分型做到必要的忌口,例如热性体质病人就不能吃羊肉狗肉等热性食物,体质偏寒者就要忌食生冷,等等。

慢性乙肝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知识科普

慢性乙肝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知识科普

慢性乙肝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知识科普发布时间:2023-01-11T01:09:31.81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30期作者:陈光福[导读] 说起慢性乙肝,大家都不会很陌生,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种疾病,主要是由肝脏炎性病变引起陈光福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人民医院四川巴中636064说起慢性乙肝,大家都不会很陌生,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种疾病,主要是由肝脏炎性病变引起。

目前常见的肝炎类型有甲肝、乙肝、丙肝、丁肝、戊肝五种,其中乙肝是五种类型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该病感染率较高,所以临床上要对此种疾病万分注意,一旦出现治疗不及时或者治疗不到位,就成了极大的潜在威胁。

若肝炎患者不及时治疗,可形成肝纤维化甚至是肝硬化,严重者可发展为肝癌,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哪些注意事项?在治疗的时候,哪种治疗方法更靠谱?接下来,我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乙肝的世界,看看应该如何制定乙肝患者的治疗方案,怎样做才能让他们获得最佳的身体状态?1. 乙肝的传播途径有哪些?众所周知,慢性乙肝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对于个人、家庭、社会都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起来,在讨论如何治疗之前,我们先了解下乙肝是什么,通过哪些途径进行传播的?只有了解了它的传播途径,我们才能有意识的从源头注意和遏制。

1.1血液血液约占到了人体体重的15%,是体液的重要组成比分,也是病毒最愿意待的地方,所以当有传染病的存在时,病毒首先会通过血液的方式向外传播,这也就是为什么血液传播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传染方式。

其次,血液中的病毒会通过扩散到达精液、阴道分泌物、唾液、乳汁、羊水等体液中,并通过这些体液传播给他人。

另外,乙肝病毒也可以通过人体表面的伤口进入血液。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进行分餐制,避免病毒通过细小的口腔黏膜伤口传播至体内,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

从专业的角度来讲,这种方式叫做隔绝传播途径,是专家们提出的治疗传染病的重要原则之一。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

中医中药ZHONG YI ZHONG YAO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而致脾肾阳虚;或湿热蓄积日久,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涉及中医证毒(HBV)感染引起,以肝脏炎症入血入络,出现气滞血瘀或瘀血阻型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和评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传染性疾病。

络,最终引起脏腑功能紊乱、气血价,结果显示出现频次居于前8位中医古籍中无“肝炎”病名,但根阴阳失调。

湿、热、毒、瘀、痰等的证型是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据其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应属中病理产物在本病的发展过程中可互肾阳虚、瘀血阻络、湿热中阻、肝医的“疫毒”、“黄疸”、“胁为因果,导致病情持续发展和迁延胆湿热、气滞血瘀、肝郁气滞。

其痛”等病证范畴。

不愈。

中肝胆湿热和肝郁脾虚两种证型在一、病因病机二、常见中医证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位列主要的证乙肝病毒为疫毒之邪,首犯肌中医辨证分型建立在病因病机型,且二者也是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肤,入于血分,深藏于肝。

肝为五和临床症状基础上,根据1991年最常见相兼证型。

脏之一,五脏藏精气而不泻,若邪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三、辨证施治伏于肝,则难自净,是以难治。

乙会天津会议《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鉴于慢肝病毒发于外则表现为湿热,湿热标准(试行)》,慢性迁延性肝炎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以肝胆湿热和疫毒之邪内侵,导致肝脏疏泄功能及慢性活动性肝炎分为五个证型:肝郁脾虚两种证型为主要证型,我失调,气机郁滞,横逆犯脾;脾失湿热中阻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们提出以“清热利湿”、“疏肝实健运,易生痰湿,湿邪再困脾土,虚证、瘀血阻络证、脾肾阳虚证。

脾”为主线,再根据不同证型的兼呈脾虚肝旺之象;久病累及于肾,有学者对国内外近40年来有关中挟症候,虚实轻重,适当加减,从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李芹(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主任医师) 钟琳(医师)53. All Rights Reserved.而达到治疗目的。

如辨湿热轻重、辨三焦部位,灵活脾……。

慢性乙肝,中医可帮忙调理

慢性乙肝,中医可帮忙调理

慢性乙肝,中医可帮忙调理慢性乙型肝炎简称慢性乙肝,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

在现代医学研究当中,已经研究出很多治疗方法,中医也对此有所研究。

中医认为,慢性乙肝是由人体内部湿热引起的,因此在调理手段当中,常用一些清热利湿的手法来治疗。

慢性乙肝的治疗难度还是很大的,并不是靠吃几副汤药就能够立马见效的。

调理慢性乙肝需要进行长期的坚持,将人体内的气理顺,不仅要对肝脏进行调养,还需要对脾脏和肾脏进行调养。

那么,中医对慢性乙肝究竟有哪些研究成果呢?具体的调理手段又包括哪些呢?接下来将对此展开详细的分析。

1.病因分类慢性乙肝的致病原因有很多种,在中医学研究上可以分为以下这几大类:1.1湿热中阻湿热中阻型的慢性乙肝患者大多数都是一些体型较为肥胖的青壮年,且男性患者数量高于女性。

根据湿热的程度不同,又可以分为三种情况:如果是湿多于热,就会使患者产生口渴却不思饮水,舌头肿大,舌苔滑腻等状况;如果是热多于湿者,则会出现尿液偏黄,大便粘滞,口苦等现象;如果患者体内的湿热一样多,则会叠加这些症状。

对于这三种情况可以分别采用五苓散、大柴胡汤和甘露消毒丹来进行调理。

1.2肝郁脾虚对于肝郁脾虚型慢性乙肝患者来说,也可以分为多种情况。

肝郁脾虚且气滞的患者常常会感到胸闷胸痛,口淡无味;肝阴虚的患者会感到两肋隐隐作痛,口干舌燥,双眼发干,且不思饮食,舌苔泛红;肝血虚的患者会出现面色苍白,脉象细弱等现象;肝火过旺的患者则会经常面红耳赤,尿液泛黄,失眠多梦等情况;肝阳上亢的患者会头痛目胀,非常急躁易怒,饮食减少,脉象强劲有力等等。

这些患者可分别服用柴胡疏肝散、一贯煎、逍遥散、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等等来进行调理。

1.3气滞血瘀气滞血瘀型慢性乙肝患者在生活中较为少见,表现症状主要有面色阴沉,舌苔色暗,脉象沉细等。

女性患者会出现行经腹痛,血水颜色暗淡,且伴有血块等现象。

此类患者可以用血府逐瘀汤加以调理。

1.4肝肾阴虚肝肾阴虚型慢性乙肝患者包括各个年龄段的人,但在生活中不是很常见。

乙型肝炎的中医药治疗

乙型肝炎的中医药治疗

乙型肝炎的中医药治疗乙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其主要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可引起肝脏炎症,进而导致肝功能异常,甚至发展为慢性乙型肝炎。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对乙型肝炎的治疗具有独特的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本文将重点介绍乙型肝炎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及其作用机制。

一、中医药治疗乙型肝炎的原理和方法中医药治疗乙型肝炎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调整人体内环境,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从根本上改善肝功能,达到治愈的目的。

中医药治疗乙型肝炎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和中医养生调摄。

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乙型肝炎的主要方法之一。

根据乙型肝炎的不同阶段和症状表现,中医师会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中药方剂。

常用的中药有枸杞子、山楂、茵陈、夏枯草等。

这些中药具有清热解毒、利湿化痰等功效,能够缓解乙型肝炎引起的炎症反应,减轻肝脏负担,促进肝脏的修复和再生。

2. 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治疗乙型肝炎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刺激,调整人体内的气血运行,促进肝脏的气血畅通,提高肝脏的抗病能力。

常见的针灸穴位有足三里、太冲等。

针灸治疗一般需要专业中医师进行,具体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3. 中医养生调摄:中医强调“治未病”。

在治疗乙型肝炎的过程中,中医师也会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和疾病表现,提出相应的中医养生调摄方法,如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等。

这些方法能够帮助患者调整体内环境,提高自身免疫力,促进康复。

二、中医药治疗乙型肝炎的疗效及注意事项中医药治疗乙型肝炎的疗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缓解症状:中医药治疗能够有效缓解乙型肝炎引起的症状,如乏力、肝区不适、纳差等。

通过调理肝脏功能,减轻炎症反应,患者的身体状况会得到明显改善。

2. 提高肝功能:中医药治疗乙型肝炎能够有效提高肝功能,减轻肝脏的负担。

通过中药的清热解毒作用和针灸的调理作用,肝脏的代谢和解毒能力得到增强,患者体内的毒素会得到有效清除,肝脏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罗日永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人类最常见的病毒感染之一。

山于病毒的持续复制和机体免疫功能失调导致慢性化感染,致成慢性乙型肝炎(CHB)。

LI前西医尚未能找到理想药物,疗效没有突破进展。

经过多年临床研究,各地学者运用中医药治疗,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本文用中医理论,根据其发病特点,认为本病病因病机是湿热为患,湿阻脾运;湿热相搏,耗伤肝气、肝气郁结,横逆犯脾致脾运再损,常见肝郁脾虚之候,外病及肾,脾肾阳虚。

经研究,本病证型基本归纳为湿热、脾虚、肝郁、阴虚、血瘀五个证型,对指导治疗本病有较好参考意义。

证型本质研究认为,各证型的变化与现代医学化验检查有相关性。

治法上,本病表现岀脾肾不足,湿热内蕴,故确立“健脾、补肾、清余邪”之法。

健脾重在实脾,用健脾化湿与运脾消导;补肾重在温补肾阳,注意温而不燥、补而不峻;“余邪”包括湿热、血瘀,清湿热不宜过于寒凉,活血祛瘀不宜过于破败。

用此法,基本方用茵陈四苓散加黃罠、桑寄生、仙灵脾、半枝莲(或苦味叶下珠)、白背叶根、丹参、山楂子等,治疗e-抗原阳性95例乙型肝炎患者,半年至一年,疗效较好,且有33例e-抗原转阴,转阴率34・75%o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人类最常见的病毒感染之一。

全世界慢性HBV 感染者约有3亿,其中大部分在亚洲地区。

我国人群中慢性HBV携带者约占10%"15%o而慢性乙型肝炎(CHB)迁延不愈,乂可发展为肝硬变甚至肝细胞癌。

显然,积极治疗HBV感染,阻抑其向肝硬变和肝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颇为复杂,现代医学认为,导致HBV感染慢性化的主要原因是病毒的持续复制和机体免疫功能失调。

众多的研究发现,大多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如其外周血中NK细胞活性I , CDs, CD>, CDt/CDs比值下降,IL-2 (白介素-2)下降,sIL-2R (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升高等,且HBVDNA ( + )者较HBVDNA (-)者变化更显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思路和方法
发表时间:2010-02-01T10:43:28.59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32期供稿作者:郭静陈建杰凌琪华
[导读] 乙型肝炎起病隐匿,容易复发,易迁延成慢性,并有进一步发展成肝硬化、肝癌的趋势
郭静陈建杰凌琪华(上海市曙光医院 200021)
【中图分类号】R25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32-0075-02
乙型肝炎起病隐匿,容易复发,易迁延成慢性,并有进一步发展成肝硬化、肝癌的趋势。

抗病毒治疗、免疫治疗、保肝降酶治疗是目前西医治疗乙型肝炎的主要手段,但迄今尚无理想的治疗乙肝的药物。

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取得了较好临床效果。

现对随师学习时的一点感悟同大家商讨。

1 慢性乙型肝炎的辩证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导致慢性肝脏疾病最常见的原因。

乙型肝炎病毒具有疫毒的特性和致病特点,即传染性、流行性、症状相似。

疫毒常与湿邪相兼为病,湿为阴邪,其性粘滞,湿与疫毒相合,侵入人体。

慢乙肝病程长,迁延难愈,符合中医湿邪致病特点。

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不但引起人体脏腑功能失调,导致其发病,还可蛰伏于体内,通过传染,致使他人发病。

因此,湿热疫毒感染应是导致乙型肝炎的主要发病因素。

乙肝为湿热疫毒,侵入人体,蛰伏于肝及血脉,滞留血分,引起脏腑功能失调和虚损。

肝受邪扰,疏泄失常,气机郁滞,血流不畅,滞而为痹。

湿邪损伤阳气,热毒耗伤阴血。

乙肝日久遂致气血阴阳亏虚。

肝气郁滞,郁而化火,内耗肝阴,肝肾同源,穷必及肾,形成肝肾阴虚。

邪入于肝,抑郁肝木,势必乘土,脾失健运,痰湿内生。

脾气虚弱,日久阳气不足,累及于肾,发展为脾肾阳虚。

总之,乙肝病位主要在肝,与脾肾密切相关。

病理因素为湿热,气滞,瘀血和痰湿。

初起以邪实为主;日久正气亏虚,不能祛邪外出,正邪相争,长期对峙,使病情迁延难愈,形成慢乙肝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不同程度的正虚邪实状况。

2 病机为正邪相争、长期对峙
湿热疫毒侵入机体,导致肝郁气滞,肝气乘脾犯胃,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水谷津液不能正常疏布,变生内湿。

因此,乙肝患者除有胁肋胀痛,性情变化等肝郁症状外,每易出现脘腹胀闷,厌食油腻,恶心呕吐,便溏苔腻等脾虚湿盛症状,疫毒湿热留滞日久,或内困脾胃,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或郁久化热,耗伤阴液,损伤肝阴,而乙癸同源,肾阴亦受损,且肝脾受损,日久及肾,导致肾阴肾气不足,“脾为先天之本,肾为后天之本”,同为性命之根,脾肾功能失常,正气亏虚,无力驱邪外出,湿热疫毒难以清除,导致疾病缠绵难愈。

久病入络,久病入血,毒、瘀阻滞肝脉,致使病情复杂化、严重化,故正邪相争、长期对峙最终导致乙肝缠绵难愈,而扶正祛邪则是治疗乙肝的基本大法。

3 中医治疗的个体化
中医具有个体化治疗的特点。

慢乙肝的基本病机是疫毒深伏,肝胆湿热,肝血瘀阻,脾肾两虚。

这是多数患者共有的改变。

但由于每个患者禀赋不同,病变程度及治疗因素不同,故其临床表现亦不尽相同,主要病机亦有侧重,形成个体差异。

临证时当针对每个患者的特点予以相应的治疗,此即所谓“因人治宜”。

此外,同一个患者随着病程的推移,病变的转化,其临床表现和主要病机必然随之而变化,故辨证必须贯穿于慢乙肝的全过程,随时观察病情,及时辨证施治,做到证变、法变、药亦变。

这正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华所在。

同时,要注意在使用药物时有季节性的差异,不同季节在选用药物上也有不同,这就是所谓“因时治宜”。

4 治疗方法
根据慢乙肝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测,病人体质等不同,将乙肝分为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滞血瘀五种证型。

注重辨证论治,整体治疗。

按照中医“整体理论”的原则,慢乙肝的主要病位在肝,但常累及脾、胃、肾等脏腑乃至全身,故治疗本病要整体辨证,整体调治,在立法、组方时既要着眼于治疗肝脏局部的病理改变,还要注重调治全身整体的病理改变,通过局部和整体的全方位调治,促使肝脏病变尽快康复。

在实施具体治疗措施时应注重整体调节,如补阴或补阳,一般不宜纯补,补阳以配阴,补阴以配阳,正如《景岳全书》云:“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欲补某脏必兼调理相关脏腑,如补脾气必兼和胃、疏肝、疏导大小肠,方能发挥其运化水谷、输布精微、化生气血的作用。

应根据每个脏腑的生理特点调节其气机的升降,在与本病密切相关的脏腑中肝气主升发,脾气主升清,胃气主降浊,大小肠主通降传导。

若当升不升,当降不降,或升降不及与升降太过,均会影响疗效。

调气和血也是治疗本病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活血必兼调气,理气当佐和血,才能达到《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要求的“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的目的。

此外,要整体兼顾,不可顾此失彼,如补益不可助邪,祛邪不可伤正;理气不可破气,活血不可耗血等。

在治疗时还要注意固护胃气,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用药时不可攻伐太过,防止气血生化乏源,影响患者的治疗。

4.1 湿热中阻临床表现为胁肋胀痛,脘闷腹胀,厌食,恶心呕吐,口苦口腻,小便黄赤,大便不调,或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以清热化湿解毒,佐以调理脾胃,方用:茵陈五苓散加减。

4.2 肝郁脾虚临床表现为胁肋胀痛,善太息,情绪抑郁或烦躁易怒,倦怠乏力,腹胀纳呆,便溏不爽,肠鸣矢气,苔白,脉弦或缓弱。

治以疏肝健脾解郁和胃,方用:逍遥散加减。

4.3气滞血瘀临床表现为面色晦暗或见赤丝红缕,胁肋刺痛或胀痛,肝脾肿大,心情抑郁或烦躁,可有肝掌、蜘蛛痣,女子则痛经,经水色暗有块或经迟,舌暗红,脉弦涩。

治以理气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4.4肝肾阴虚临床表现为胁肋隐痛,腰酸膝软,头晕眼花,耳鸣健忘,目涩或咽喉干燥,失眠多梦,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或细数。

治以滋补肝肾,方用:一贯煎加减。

4.5脾肾阳虚临床表现为面色无华或晦暗,畏寒肢冷,腰酸膝软,倦怠乏力,腰膝或下腹冷痛,或食少便溏或晨泄,或浮肿尿少,甚者腹胀如鼓,舌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治以温补脾肾,方用:右归丸加减。

乙肝因免疫功能失调,通过一系列的免疫反应对肝脏组织形成损伤,肝细胞变性、坏死、肝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血清酶ALT和AST 等活性增高。

降酶护肝在治疗乙肝过程中也是必不可少的,既可用于血清酶增高,更用于血清酶正常之时,以防止和延缓肝细胞的受损,此乃“治未病的反映。

药物的代谢和肝脏最为密切。

若不适当地服用过多所谓保肝药物,可加重肝脏负担,或损害肝脏,使乙肝病程迁延,甚至恶化。

乙肝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治疗时应以整体观为指导,综合性治疗为原则。

另外应对患者进行一定的乙肝知识教育,加强患者的
依从性,坚持服药,持之以恒,方可获得良效。

作为当代中医人不但要继承中医经典理论,临床知识,还要认真学习和吸收现代科学和现代临床医学的先进技术,要熟练掌握先进的诊断设备和诊疗技能,将其融入自己的理论体系中,为我所用。

如肝功能、乙肝两对半、HBV-DNA、B超等,在乙肝的诊断和疗效评定中,都是应该采用的,应用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是中医治疗乙肝的客观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