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热下寒症的中医治疗

合集下载

中医治“上热下寒”的方子十一味药,降下浮阳,补足真阴,精彩

中医治“上热下寒”的方子十一味药,降下浮阳,补足真阴,精彩

中医治“上热下寒”的方子十一味药,降下浮阳,补足真阴,精彩(本文仅供学习、参考。

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借鉴、应用!)本文理论依据:《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医内科学》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我想和您聊一聊,关于“上热下寒”的问题。

当下,“上热下寒”成了一个挺时髦的词儿。

有些人动不动就觉得,我是不是“上热下寒”了。

其实,你偶尔的上点火,脚底下偶尔有些凉,你不要风声鹤唳地认为,自己上热下寒了。

你想啊,上热下寒,这是人体阴阳严重失衡的表现。

这种严重的失衡,怎么就那么容易地,出现在你身上?现在,我给你讲一个故事。

我要让你看看,真正的“上热下寒”是什么样子的,以及中医是怎么应对的。

话说有这么一个患者,年43岁,是一个农民。

最初的毛病,就是头面部烘热,同时下肢发凉。

这个现象,已经持续一年多了。

每天上午的时候,该患者头面部烘热,脸色仿佛化了妆一样地红,头疼额痛,心烦不已。

有的时候,甚至感觉腹部有一股气往上窜,周身的肌肉颤动。

手脚心也发热。

这个现象,在午后会稍好一些。

你别看上面发热,但是她双下肢发凉。

即便是夏天的时候,也得用热水袋捂着。

这到底是什么病啊?走了好多地方,看了好多医生,但是效果都一般。

最后,他找到一位中医临床家。

医师了解到这些情况之后,仔细体会脉象,发现寸部浮细,关部和尺部都特别细弱,甚至难以应指。

于是乎,写了一个张配伍。

方见——熟地12克,丹皮9克,茯苓15克,怀牛膝12克,白芍9克,肉桂3克(冲服),制附片6克(先煎),龙骨牡蛎各15克,杜仲12克,炙甘草5克。

开水煎服。

药用三剂以后,诸证都有明显改善。

最后,医师守原方,做了个别加减,再用7剂,症状基本完全消失。

这里头是什么道理啊?现在,我给你仔细地从头说起。

你跟住我的文字,认真体会,一定会看懂的。

你看,患者的脉象很有代表性:寸部细浮,关部和尺部都不应指。

寸部,主的是心肺。

关部和尺部,主脾胃肝胆和肾。

从这个脉象来看,很明显,是上焦有热,而下焦虚弱啊。

上热下寒,先通中焦:疏通三焦,中医给出这些方法

上热下寒,先通中焦:疏通三焦,中医给出这些方法

上热下寒,先通中焦:疏通三焦,中医给出这些方法今天是大年三十,老郝也终于要放假了,可惜私信留言可没放假。

这不,一大早还有一个放假已经好些天的大学生给我留言:寒假回湖南,因为家里湿冷,手脚也冰冷,就经常出去吃火锅,结果现在又是满嘴溃疡了。

眼看着春节的大餐无福消受,这该怎么办?其实,刚看完她的描述,我心里基本有底了,这多半是中焦不通导致的“上热下寒”。

说起中焦,我们先了解一下它的总称——三焦:所谓三焦,其实是中医上的特有名字,属于六腑之一。

顾名思义,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总称。

《难经》中对三焦的阐述:“上焦者,在心下、下膈;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下焦者,当膀胱上口”。

也就是说,以膈为界限,膈膜以上至胸口为上焦,膈膜以下至胃为中焦,十二指肠以下至膀胱为下焦。

那么,这种“上热下寒”的症状,问题为什么出在中焦上呢?上热下寒,是中焦不通所致中医认为,中焦不通,是“百病之源”。

《中藏经》中说:“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而中焦处于上焦、下焦之间,是气血生化的场所,更是保证五脏六腑相通的枢纽。

因此,保持中焦畅通,是健康的根本。

当中焦不通时,体内的毒素不能及时排出;气血不畅通,就会形成“气滞血瘀”、“阴阳失衡”的症状。

当中焦淤堵,上焦的气机滞阻无法下行,就会出现咽喉不适、口腔溃疡等症状。

此外,因为气血通行不到下半身,也常会造成“上热”却“下寒”。

因此,要解决“上热下寒”的问题,关键在于“通三焦”。

针对这个问题,中医上可通过艾灸穴位来解决。

艾灸穴位,通三焦通三焦的第一种方法是“引火下行”,也就是通过艾灸下焦和腿上的穴位来“引火”。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穴、三阴交穴和涌泉穴等。

在艾灸之前,还可以先用热水泡脚,脚暖和了,经络也就通了,上焦的火自然就被“引下来”了。

第二种方法是“重灸关元”。

关元穴是元阴和元阳之气闭藏的门户,通过艾灸这个穴位,能够使命门真火旺盛,元气得到补充,自然会将外面的热量收回来,上火的症状也会自动消失。

上热下寒体质怎么调理

上热下寒体质怎么调理

上热下寒体质怎么调理
上热下寒体质是一种常见的身体调理状态不佳的疾病表现。

通常情况下,上焦郁热极容易引起下寒,因为人体内的阴阳是居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

要是在上的阳气被郁而不克不及下达,则必然引起下焦的阳气不足而生内寒。

治疗上热下寒体质,最好避免食用海鲜,因为海鲜会加重上火下寒的症状。

中医药方可以选择附子泻心汤,但最好别瞎吃任何药或食物。

要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选择不同的药物或食物来治疗,例如姜糖水治疗胃寒,紫菜能治疗肠燥便秘,琵琶止咳露治疗肺热咳嗽等。

但要注意,内分泌失调是引起上热下寒体质的病根,需要先找到病因再进行治疗。

为了预防疾病,我们需要了解上热下寒体质的常识,坚持改善生活惯和饮食,才能有效地调理身体。

二仙汤加减治疗厥阴病上热下寒症验案

二仙汤加减治疗厥阴病上热下寒症验案

二仙汤加减治疗厥阴病上热下寒症验案
摘要:
1.厥阴病上热下寒症的症状和病因
2.二仙汤的组成和功效
3.病例分析:患者症状和治疗过程
4.二仙汤加减治疗的效果和结论
正文:
一、厥阴病上热下寒症的症状和病因
厥阴病上热下寒症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病症,主要表现为上部身体发热、口渴、心烦等症状,下部身体则出现寒凉、肢冷、腹痛等症状。

这种病症的病因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寒邪侵袭、阳气不足、气血不足等。

二、二仙汤的组成和功效
二仙汤是中医学中常用的一种方剂,主要由黄芩、黄连、干姜、半夏、人参、甘草等药材组成。

这种方剂具有清热解毒、温中散寒、补气益阳等功效,适用于治疗厥阴病上热下寒症。

三、病例分析:患者症状和治疗过程
在此病例中,患者为一名40 岁的女性,主要症状为上部身体发热、口渴、心烦,下部身体寒凉、肢冷、腹痛。

经过中医诊断,确定为厥阴病上热下寒症。

医生采用二仙汤加减治疗,具体方剂为:黄芩15 克,黄连10 克,干姜10 克,半夏15 克,人参10 克,甘草6 克。

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

四、二仙汤加减治疗的效果和结论
患者在服用二仙汤加减方剂后,症状逐渐好转。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上部身体的发热、口渴、心烦等症状消失,下部身体的寒凉、肢冷、腹痛等症状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这表明二仙汤加减治疗厥阴病上热下寒症具有较好的疗效。

综上所述,二仙汤加减治疗厥阴病上热下寒症具有一定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二仙汤加减治疗厥阴病上热下寒症验案

二仙汤加减治疗厥阴病上热下寒症验案

二仙汤加减治疗厥阴病上热下寒症验案
(最新版)
目录
1.引言:介绍厥阴病上热下寒症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2.二仙汤加减的方剂组成和作用
3.病例介绍:详述治疗厥阴病上热下寒症的验案
4.结论:总结二仙汤加减治疗厥阴病上热下寒症的疗效
正文
厥阴病上热下寒症是中医学上的一种病证,表现为上部有热象,下部有寒象。

这种病症的治疗方法多样,其中二仙汤加减是一种常用的方剂。

二仙汤加减的方剂组成主要由黄芩、黄连、石膏、知母、茯苓、泽泻、木香、陈皮等药材组成。

这些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燥湿利水、理气止痛等功效,对于厥阴病上热下寒症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下面是一个治疗厥阴病上热下寒症的验案。

患者,女,45 岁,主要症状为上腹部胀痛、口苦、口干、大便干燥,同时双脚冰凉。

经过诊断,确定为厥阴病上热下寒症。

医生采用二仙汤加减方剂进行治疗。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上腹部胀痛、口苦、口干等症状消失,大便正常,双脚温度恢复正常。

这个病例表明,二仙汤加减对于治疗厥阴病上热下寒症具有很好的疗效。

这种方剂能够清热解毒,燥湿利水,理气止痛,对于厥阴病上热下寒症的患者来说,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需要针对个体进行辨证论治,不同的患者可能需要不同的方剂进行治疗。

第1页共1页。

上热下寒上寒下热中医诊断治疗方

上热下寒上寒下热中医诊断治疗方

上热下寒上寒下热中医诊断治疗方上热下寒治验中书左丞姚公茂六旬有七,宿有暗风,至元戊申末因酒病发,头面赤肿而痛,耳前后肿尤甚,胸中烦闷,嗌咽不利,身半以下皆寒,足胫尤甚,由是以床相接作坑,身半以上常卧于床,饮食减少,精神困倦而体痛。

命予治之。

诊得脉浮数,按之弦细,上热下寒明矣。

《内经》云∶热胜则肿。

又曰∶春气者,病在头。

《难经》云∶蓄则肿热,砭射之也。

盖取其易散,故遂于肿上约五十余刺,出血紫黑,约一杯数,顷时疼痛消散。

又于气海中大艾灸百壮,乃助下焦阳虚,退其阴寒。

次于三里二穴,各灸三七壮,治足下寒,引导阳气下行故也。

遂制一方,名曰既济解毒汤,以热者寒之。

然病有高下,治有远近,无越于此。

以黄芩、黄连苦寒,酒制为引,用泻其上热。

桔梗、甘草辛甘温,升佐诸苦药,治其热。

柴胡、升麻,苦平味薄者也,阳中之阳,散发上热。

连翘苦辛平,散结消肿。

当归辛温,和血止痛。

酒煨大黄,苦寒引苦性上行,止烦热。

投剂之后,肿散痛减,大便利。

再服,减大黄,慎言语,节饮食,不旬日良愈。

既济解毒汤治上焦头目赤肿而痛,胸膈烦闷不得卧,身半以下皆寒,足尤甚,大便赤秘。

大黄(酒煨,大便利不用)连翘(酒制,炒)黄芩(酒炒)甘草(炙)黄连(酒炒)桔梗(各二钱)柴胡归身升麻(各一钱)□〔《脉》〕热病所谓阳附阴者,腰以下至足热,腰以上寒,阴气下争,还,心腹满者死。

所谓阴附阳者,腰以上至头热,腰以下寒,阴气上争,还得汗者生。

□〔《灵》〕上寒下热,先刺其项太阳,久留之。

已刺则熨项与肩胛,令热下合乃止,此所谓推而上之者也。

(刺节真邪论下同)上热下寒,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

□〔垣〕另有上热下寒。

经曰∶阴病在阳,当从阳引阴,必须先由络脉经隧之血。

若阴中火旺上腾于天,致六阳反不衰而上充者,先去五脏之血络,引而下行,天气降下,则下寒之病自去矣,慎勿独泻其六阳。

此病阳亢,乃阴火之邪滋之,只去阴火,只损血络经隧之邪勿误也。

圣人以上热下寒,是有春夏无秋冬也,当从天外引阳下降入地中。

中医治疗孩子上热下寒医案

中医治疗孩子上热下寒医案

中医治疗孩子上热下寒医案《中医治疗孩子上热下寒医案》我有一个好朋友叫小阳,他呀,身体可奇怪了。

他老是嘴巴长溃疡,喉咙也痛,就像有火在烧一样。

可是呢,他的脚却总是冰冰凉凉的,特别是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脚半天都暖不起来。

这可把他和他的爸爸妈妈急坏了。

小阳的爸爸妈妈带他去看了西医,做了好多检查,什么血常规啦,微量元素啦,检查结果出来呢,又说没什么大问题。

医生就开了些消炎止痛的药,让小阳吃。

小阳吃了药之后呀,嘴巴和喉咙的症状好像是好了一点,可脚凉的问题还是没解决,而且那些药吃多了,小阳的胃口也变得不好了,吃啥都没滋味。

这时候,小阳的奶奶就说话了。

奶奶说:“咱们呀,去找中医看看吧。

中医可神奇了呢,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说不定就能把小阳这怪毛病治好。

”小阳的爸爸妈妈想了想,觉得也对,就带着小阳去看了一个很有名的中医爷爷。

中医爷爷可和蔼了,他看着小阳,就像看着自己的小孙子一样。

他先问小阳平常都吃些啥呀,爱不爱喝水呀,晚上睡觉出汗不呀之类的好多问题。

小阳就一五一十地回答,他说他特别爱吃那些油炸的东西,像炸鸡呀,薯条呀,还爱喝甜甜的饮料。

中医爷爷听了就笑着说:“哎呀,小阳啊,你这嘴巴里长溃疡喉咙痛,就像是有个小火炉在上面烧呢,这就是你吃太多这些热性的东西闹的。

”小阳就好奇地问:“爷爷,那我脚凉又是为啥呀?”中医爷爷摸了摸小阳的头说:“你看啊,你上面吃了太多热的东西,身体里的火气都往上跑了,下面就没多少热气啦,就像一个房子里,上面的暖气开得太大了,下面就变得冷冷的了。

”然后中医爷爷就给小阳把了脉,看了看舌头。

中医爷爷说小阳的舌头红红的,就像一个小火球,但是舌苔呢,又有点白厚,这就是上热下寒的表现。

小阳听了似懂非懂的,他就问爷爷:“爷爷,那能治好吗?”爷爷笑着说:“当然能啦,爷爷给你开点中药,就像给你身体里的小火炉重新调整一下,让热气均匀分布。

”中医爷爷开的药可有意思了,有一些是凉凉的草药,就像小冰棒一样,可以把小阳嘴巴和喉咙里的火给降下去。

上热下寒,中焦不通,脾胃虚弱,老中医分享用药思路,建议收藏!

上热下寒,中焦不通,脾胃虚弱,老中医分享用药思路,建议收藏!

上热下寒,中焦不通,脾胃虚弱,老中医分享用药思路,建议收藏!很多人啊平时都有这样一种情况,是容易上火又非常冷,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啊,中医把这种症状叫做上热下寒。

上热下寒的症状表现中医认为上热下寒这是寒热错杂的表现之一。

表现为上身特别是头、面、咽喉等有热象,而下身特别是下肢却是寒象的证候。

一般来说,上热的症状主要有上火,痤疮、口腔溃疡、喉咙痛、眼干眼涩、牙龈出血,流鼻血等等,下寒的症状表现为腰以下怕冷、大便不成形、便溏,腰膝酸冷,手脚冰凉,尿频,还有宫寒痛经等。

一旦上热下寒,男性很可能会夜尿多,是肾阳虚的表现,气化功能不行;女性则宫寒,来月经的时候,经色紫暗夹血块、痛经,小腹局部有冷的感觉等等。

中医如何看待上热下寒?人体最好的状态就是阳气在下部,阴在上部,因为阴是液体,液体是从上而下灌溉全身的;阳气是火,火自下而上温全身。

但如果反过来了,成了阳在上,阴在下,就会形成上热下寒。

按照中医上的理论,就是由于中焦不通、阴盛于下、虚阳上浮导致的一系列症状。

这个中焦就是我们的脾胃。

我们通常说的补中益气,补的就是脾胃的气。

这个中焦脾胃是五脏六腑的中心,其他脏腑都要围绕着它转,所以中焦一旦出了问题,其他脏腑也都会跟着倒霉。

心火要下来、肾水要上去都必须要经过中焦脾胃这个要道,所以打通中焦要塞是调理上热下寒的当务之急。

中医调理上热下寒1、甘草泻心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的一方,具有益气和胃、健脾养胃的功效。

配方:甘草、黄芩、干姜、半夏、大枣、黄连要想打通中焦,首先要建中,要固住脾胃的正气,张仲景则用健脾养胃的原则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消炎抗菌把上焦的火清掉,还可以把阻塞中焦的痞块、结节等一切绊脚石扫除。

2、半夏泻心汤和生姜泻心汤都具有调理中焦不通、上热下寒的作用。

如果你上热下寒伴随着脾胃虚弱,就用甘草泻心汤;如果你上热下寒伴随着痰特别多,就用半夏泻心汤;如果你上热下寒伴随着胃寒,就用生姜泻心汤;当然,中医看病是根据病情辨证论治,因人而异,具体用什么方子,用法用量都需要在专业的中医师指导下进行用药,切记不可擅自配方服药。

上热下寒引火归元的最佳方法

上热下寒引火归元的最佳方法

上热下寒引火归元的最佳方法上热下寒引火归元,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思想之一。

在中医理论中,上热下寒是指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状态,引火归元则是指通过调理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上热下寒引火归元的最佳方法呢?下面将结合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为大家详细介绍。

首先,要达到上热下寒引火归元的最佳方法,就需要从调理饮食入手。

中医认为,饮食对人体的阴阳平衡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平时在饮食方面,要根据自身体质的不同,合理搭配饮食,避免食用过于辛辣刺激的食物,多食用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有助于调理上热下寒的体质。

其次,中医强调调理情绪对于上热下寒引火归元也是非常重要的。

情绪不稳定会导致体内阴阳失衡,从而影响身体的健康。

因此,要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休闲娱乐等方式来放松自己的情绪,有助于调理上热下寒的体质。

再次,中医强调调理作息对于上热下寒引火归元也是非常重要的。

良好的作息习惯有助于身体的阴阳平衡,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有助于调理上热下寒的体质。

最后,中医强调药物调理对于上热下寒引火归元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药在调理上热下寒的体质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可以根据个体体质的不同,选用适合的中药进行调理,有助于达到引火归元的目的。

综上所述,要达到上热下寒引火归元的最佳方法,需要从饮食、情绪、作息、药物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调理,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希望大家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调理,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达到健康的目的。

用中药泡脚治好上热下寒的医案

用中药泡脚治好上热下寒的医案

中医中药在治疗疾病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其中脚部疾病的治疗更是中医的一大特色。

中医认为人体的经络与脏腑均与脚部有密切关系,因此脚部的调理对整个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位患有上热下寒症状的病人,通过中药泡脚治疗最终获得康复的医案。

1. 病人情况描述患者李先生,45岁,因工作繁忙,长期熬夜加班,生活不规律,饮食较差。

近期出现上火症状,如口干舌燥,面部红赤,心烦口苦等。

同时又感到下身怕冷,手脚发凉,尤其是晚上更为明显,严重影响睡眠和工作。

2. 诊断结果经过中医医生的仔细辨证,初步判断为上热下寒的症状,属于中医的“阴阳失调”范畴。

3. 中医治疗方案中医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特点,采用了中药泡脚来治疗。

中医认为,脚底有“人体第二心”之称,通过泡脚可以促进全身经络气血的循环,达到调节阴阳平衡的目的。

4. 中药材配方配方采用了当归、川芎、红枣、生姜、桂皮等温补祛寒的中药材,用于泡脚。

这些中药材能够温养脾肾,祛寒驱寒,并且有益于活血通络。

5. 治疗过程患者按照医生的建议,每晚用中药泡脚30分钟,泡脚时选择在睡前进行,以利于身体睡眠和恢复。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也配合医生的建议,调整了作息和饮食习惯,避免熬夜和辛辣刺激性食物,增加体育锻炼以及多食用温补食材。

6. 治疗效果经过连续一个月的治疗,患者的症状明显缓解,口干口苦的症状减轻,面色有所恢复,最重要的是下身的怕冷症状消失,睡眠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经过医生的进一步检查,患者的体质明显改善,阴阳平衡得以恢复。

7. 总结中药泡脚作为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在治疗上热下寒的症状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通过温补祛寒的中药材配方,结合适当的调整作息和饮食习惯,可以有效地调理患者的阴阳失调症状,使身体恢复健康。

当然,在进行治疗时,也需要患者本人的配合和坚持,以便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8. 展望中医中药在治疗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丰富的经验,但同时也需要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健康。

名老中医治疗上热下寒经验

名老中医治疗上热下寒经验

名老中医治疗上热下寒经验你知道吗,有时候咱们身体里的“小问题”,你越想搞懂它,它就越变得复杂。

就拿“上热下寒”来说吧,这个问题简直是个调皮的小妖精,看似简单,其实背后藏着不少门道。

许多人有过这种经历:头顶热得像个烤炉,脚下却冷得像冰箱。

你一捂脚又觉得头顶要冒火,弄得你浑身不舒服。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儿像小说里的怪物?但这就是咱们生活中的真实写照。

说到治疗这个问题,咱们要从名老中医的经验谈起,他们可是有不少好办法,治得准,管得住,简直是“妙手回春”!“上热下寒”大多数是因为身体的阴阳失衡,咱们常说的“阴阳失调”。

比如,肝火旺、胃寒凉,或者脾胃虚弱,导致了气血不畅。

再加上你生活中可能压力大,作息不规律,吃了太多油腻和辛辣的东西,结果就把身体搞得像锅里的乱炖,越炖越乱,火气和寒气你来我往,谁都不肯让步。

所以,名老中医治疗这一类问题,讲究的就是调和阴阳,理顺气血。

比如老一辈的名医常常会让你从脾胃入手。

为什么呢?脾胃是“后天之本”,这不光是说咱们吃东西的问题。

你想啊,如果脾胃虚弱了,寒气就容易往下走,气血就无法顺畅地上行,整个身体就开始失调。

所以很多中医治疗这个病,第一步就是调理脾胃。

那怎么调呢?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一些草药来滋补脾胃,比如黄芪、党参、白术之类的,这些都是有名的“脾胃保护神”。

它们不仅能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还能帮助身体吸收营养,增强抵抗力。

你看这“脾胃有了底”,其他地方就能不再乱七八糟。

但光调脾胃还不够,得调节气血,特别是要把体内的“火气”给降降。

你想想,如果咱们肝火旺了,热气就像炉火一样在体内乱窜。

治这个呢,得靠一些清肝火的草药,比如菊花、决明子、枸杞这些。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菊花茶我天天喝,不就是清肝火吗?哈哈,的确,菊花茶是有帮助的,但名老中医的手法更细腻,他们会根据你的具体症状,选配合其他药材,让你身体里的火气慢慢降下去,气血逐步通畅,恢复平衡。

你可能会想,光靠这些药不行吧?其实不光是药,生活中的一些小习惯也很关键。

上热下寒症用泻心汤治疗

上热下寒症用泻心汤治疗

上热下寒症用泻心汤治疗自己的身体如上半部动不动就上火,吃点补食物就上火,脸上长痘痘、口腔溃疡、喉咙痛、眼干眼抹糊、有时还牙龈出血,流鼻血。

下半身呢,则是冰窖,大便不成形,便溏,腰膝酸冷,手脚冰凉,尿频,还有宫寒痛经等这叫上热下寒症,当前十个人中九个人都有,是运动少而成。

首先,中医是怎么理解上热下寒,是怎么得的?中医认为这是寒热错杂表现之一。

指患者在同一时期内,上部表现为热性、下部表现为寒性的证候。

如外感病误用攻下,引致大泻不止,津液损伤,使热邪上升而咽喉痛,甚则咯黄痰或血痰;寒盛于下则泄泻、肢冷、脉沉迟。

简单点说就是因为上面动得太多。

眼睛老在动,看手机;嘴巴老在动,吃各种各样的垃圾食品,喝各种各样的冰镇饮料,;脑子老在动,各种念头潮水一样袭来,唯独不动的就是下半身,老坐着。

面动的太多,血不足,气有余便是火,这火本来可以引到下面,温暖我们的手脚,但由于久坐与饮食的原因中焦脾胃不通了,火被阻挡了,只好反弹上去呗,于是出现了上热下寒情况。

身体怎么会出现上热下寒呢?按照中医上的理论,就是由于中焦不通、阴盛于下、虚阳上浮导致的一系列症状。

中焦就是我们的脾胃。

我们通常说的补中益气,补的就是脾胃的气。

这个中焦脾胃是五脏六腑的中心,其他脏腑都要围绕着它转,所以中焦一旦出了问题,其他脏腑也都会跟着倒霉。

心火要下来必须要经过中焦脾胃这个要道,肾水要上去也必须要经过中焦脾胃这个要道,所以打通中焦要塞是调理上热下寒的当务之急。

如何调理?首先我们一定要记住一点:上热下寒并不是你真的阳虚得厉害,而是身体里的火没有被利用起来。

真正阳虚的人全身都会是一片寒凉的迹象,而不仅仅是下半身。

因此我们按照我国古代名医张仲景给的思路:打通我们的中焦脾胃,再把上面的火往下引,这样上下对流,自然就上不热下不寒了。

打通中焦脾胃是扶正,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引火下行是祛邪,扶正祛邪双管齐下,既治标又治本。

《金匮玉函经二注》:。

我们来看张仲景的方法第一种甘草泻心汤:要想打通中焦,首先要建中,要固住脾胃的正气,张仲景用健脾养胃的原则。

古经方如何治疗上热下寒证

古经方如何治疗上热下寒证

古经方如何治疗上热下寒证身上怕冷,腿脚怕凉,而上身发热,脸也发热,偶尔会口腔溃疡,有时长久不好,特别到春秋两季特别明显;这样的问题很多手段解决不了,中医一剂附子泻心汤就能解决!想要了解解决此种症状的方法,请锁定愛中医群谈谈《伤寒论》原文:“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附子泻心汤:黄芩6克,黄连6 克,大黄3 克,制附子12克。

附子泻心汤适应情况:上身有热。

或者脸也发热,胃憋闷,个别多会有口腔溃疡,腿发凉、脚底发凉、怕冷,上身出汗。

中医理论认为:火在上而下行以温水寒,水在下而上升以济火热。

阳卫外而守阴,阴守内以助阳。

附子泻心汤加减:一、呕血便血(上消化道大出血)慢性胃炎及十二指肠溃疡病史,引发多次吐血,大便黑如柏油样.胸闷,面色浮红,汗出,形寒肢冷,口干口苦,口唇干裂,舌苔黄腻而糙,证属阳明积热,虚火上炎,同时肾中虚阳外越,气虚不摄,形成上热下寒现象。

用附子泻心汤清泄阳明积热,下降无形之气,配附子以温阳固脱。

附子10克,大黄10克、黄芩10克,黄连6克。

(熬法同上)这是一付的量,服用三付后,吐血停止,大便由黑变黄后,可以变方:附子10克,黄芩10克,黄连6克,党参10克、炒白芍10克、麦冬10克、白蔻10克,山药30克,以益气养阴,温中健脾。

连服12付即可。

二、感冒数月,上身热,腰以下怕风。

感冒数月不好,胸满,上身热而出汗多,腰以下怕风。

制附子6克、大黄6克、黄连3克、黄芩3克。

3-4付即可。

三、口腔溃疡口腔溃疡往往是心胃之火不降造成的。

制附子6克、大黄3克、黄连5克、黄芩10 克,干姜9克,甘草10克,白术6克,藿香3克,这是一付的量,熬法同上。

如果腿不特别怕冷,而且口腔溃疡日期比较久,可以用甘草泻心汤加减:炙甘草30克,半夏20克,党参15克,黄芩15克,干姜10克,黄连10克,大枣4枚,生石膏30克,生阿胶8克(打碎冲服)。

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早晚饭后课后福利中老年人尿道感染:特征是尿频尿热,同时有刺痛感。

中医辨证论治上热下寒证的临床经验举隅

中医辨证论治上热下寒证的临床经验举隅

中医辨证论治上热下寒证的临床经验举隅中医辨证论治上热下寒证的临床经验举隅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通过辨别病人体内的阴阳失调、气血不畅等病理变化,从而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在中医诊疗中,有一类常见的病症,即上热下寒证。

这种病症的特点是上半身热症明显,而下半身则出现寒冷的表现,如手脚冰凉等。

下面,我将通过举例,分享一些我在临床实践中对上热下寒证的辨证论治经验。

举例一:王女士,女,50岁。

患者主诉近期出现上火症状,如口干、咽痛、大便干燥等,但同时腰腿冰凉,手脚发凉。

舌苔黄厚,脉沉细。

经过仔细辨证分析后,我认为该患者属于上热下寒证。

上火症状是由于上半身的气血瘀阻,热毒上升所致;而下半身的冰凉则是由于下半身的阳气不足,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因此,我采用了清热解毒、温阳散寒的治疗方法。

方剂选用清热解毒的黄连石膏汤,同时加入温阳散寒的草果、附子等药物。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上火症状明显减轻,同时下半身的冰凉感也有所改善。

举例二:李先生,男,60岁。

患者主诉近期出现上火症状,如口渴、咽痛、便秘等,但同时腰腿冰凉,手脚发凉。

舌苔黄厚,脉沉细。

经过仔细辨证分析后,我认为该患者也属于上热下寒证。

上火症状是由于上半身的气血瘀阻,热毒上升所致;而下半身的冰凉则是由于下半身的阳气不足,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对于这种情况,我同样采用了清热解毒、温阳散寒的治疗方法。

方剂选用了清热解毒的黄连石膏汤,同时加入温阳散寒的附子、肉桂等药物。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上火症状明显减轻,同时下半身的冰凉感也有所改善。

通过以上两个举例,我们可以看到,中医辨证论治上热下寒证的关键在于分清上下半身的病理变化,并选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对于上半身的热症,我们可以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如使用黄连石膏汤等方剂;而对于下半身的寒冷症状,我们可以采用温阳散寒的方法,如使用附子、肉桂等药物。

这样既可以调节上半身的阴阳平衡,又可以活血温经,改善下半身的冰凉感。

老中医献上一张治上热下寒、阴虚火旺的方子,效果无与伦比!

老中医献上一张治上热下寒、阴虚火旺的方子,效果无与伦比!

老中医献上一张治上热下寒、阴虚火旺的方子,效果无与伦比!一吃补药就上火、口腔溃疡、咽喉炎、牙龈肿痛、上热下寒、阴虚火旺的方子,无与伦比有效控制一吃补药就上火、口腔溃疡、咽喉炎、牙龈肿痛、口角炎、鼻孔生疮、长痘痘、上热下寒、阴虚火旺的一个方子,无与伦比每个人都曾有过口腔溃疡的经历,虽然不算什么大病,但是痛起来喝水都疼,非常折磨人的。

普通的口腔溃疡,特别是由实火引发的口腔溃疡很容易治疗,吃点清火的黄连上清片、牛黄解毒片很快就能治愈,甚至不需要治疗,饮食上清淡一点,几天后溃疡也会自动消失。

折磨人的是那种虚火引发的口腔溃疡,俗话说:实火好清,虚火难灭!今天介绍一味专门治疗这种虚火引发口腔溃疡的药方——引火汤。

这个方子出自清朝名医陈士铎《辨证录》。

引火汤,顾名思义,就是引火归元,把身体上面的虚火引下来,引到哪里去呢?引到肾里面藏着。

引火汤专门治疗虚火引发的各种症状,比如痘痘、口腔溃疡、咽喉炎、咳嗽、心烦失眠盗汗等等,尤其对虚火上炎引发的喉痹,就是咽喉不舒服特别有效。

陈士铎说,虚火引发的咽喉不适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喉咙并不怎么痛,只是感觉不适咽干有厚重感,而且症状在夜间加重。

简单点说,只要具备口干、咽干症状以夜间为重者,即可用本方为基础方。

引火汤方:熟地90克、巴戟天30克、茯苓15克、麦冬30克、北五味6克。

仅有五味药,方子非常简单。

但效果却很神奇。

熟地滋阴,补血。

入肝、肾经。

常服能使肾精更足,滋肾阴。

阴足了,浮阳就不会上越,虚火就不会乱窜。

这里熟地用到90克,有人可能会担心,但原书上就是这么多。

不过熟地在古代有人是当做食物吃的,因而副作用很低。

巴戟天补肾阳,强筋骨。

入肝、肾经。

是温补肾阳的一味好药,与肉桂一样,可以引火归元,但巴戟天补而不燥。

方子开头两味药一个滋阴,一个补阳,熟地相当于给油灯加油,巴戟天就相当于引火物,油必须要多,所以重用熟地,引火只需要一根火柴,所以轻用巴戟天。

巴戟天一点火,熟地这个阴就活了起来,就能补到肾里面去。

《伤寒论》上热下寒证5首经方浅析

《伤寒论》上热下寒证5首经方浅析
2001:
35

[
4]匡萃璋«金匮 要 略 »阴 阳 毒 病 证 探 析 [
J]
江西中医学院学
报,
2007,
19(
2):




[
5]付滨,王宝娟,高常柏“阴阳毒”考略[
J]
天津中医药,
2007,
24(
2):
130

132

(收稿日期:
2019

10

09)
« 伤寒论 » 上热下寒证 5 首经方浅析
的治法调换.«
医宗金鉴»
对此也有异议,
认为可能是在传抄
阴阳毒在东汉时期究竟属于何病,已不可考,也无法用现
过程中存在错讹,
笔者比较赞同传抄错讹之说.
代病名与之相套,临床运用时应尽量做到谨守病机,辨证
正如前文所述,阳毒和阴毒的区别主要在于有无表
论治,凡是血分有热的病证均可选用升麻鳖甲汤.如果
证,而唐代以前治疗表证多用麻黄、桂枝,因此,可以推测
参考文献
[
1]王振国 敦 煌 曲 子 词 中 的 “咏 伤 寒 ”词 [
J]
中 医 文 献 杂 志,
1995(
2):




[
2]宋耀鸿 阴阳 毒 病 证 治 之 浅 见 [
J]
四 川 中 医,
2001,
19(
5):
10

11

[
3]尤在 泾 金 匮 要 略 心 典 [M ]
北 京:中 国 中 医 药 出 版 社,
王一迪 ,唐尊昊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5)

上热下寒的治疗方法

上热下寒的治疗方法

上热下寒的治疗方法上热下寒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一般表现为上身发热,下身感觉寒冷。

其主要原因是上身阳气过盛,下身阳气不足,常见于寒冷的季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1. 药物治疗:一般来说,对于上热下寒的症状,可使用一些中药进行治疗。

例如,在上身发热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如银花、金银花等。

而在下身感觉寒冷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温阳散寒的中药,如附子、肉桂等。

在使用药物治疗时,应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2. 注意饮食调理:在饮食方面,可以选择一些温热性的食物来增加体内的阳气。

例如,可以多吃一些姜、辣椒、葱、蒜等具有辛温性质的食物。

此外,还可以适量摄入一些温补的食材,如羊肉、鸡肉、牛肉等。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饮食调理应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来定,避免过于偏热或偏寒的食物。

3. 保持温暖:对于上热下寒的症状,保持温暖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穿上合适的衣服,尤其是在下身,可以多穿一些保暖内衣或棉裤。

此外,可以使用电热毯、暖宝宝等保暖用品来增加身体的温度。

同时,也要避免受凉,特别是脚部和下身,可以使用暖水袋或泡脚来保持温暖。

4. 中医养生:根据中医理论,上热下寒的症状也与脾胃功能减弱有关。

因此,可以通过一些中医养生方法来改善脾胃功能,提高体内的阳气。

例如,可以定期按摩腹部,活动气机,促进消化吸收。

同时,可以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增强体质,改善阳气不足的情况。

5. 调整作息:合理的作息时间对于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非常重要。

应尽量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

此外,还应避免长时间的熬夜和过度劳累,以保持身体的精力充沛。

总之,上热下寒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理、保持温暖、中医养生和调整作息等方面。

在治疗过程中,建议咨询中医师的意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注意坚持,以达到良好的疗效。

中医治疗上热下寒方剂

中医治疗上热下寒方剂

中医治疗上热下寒方剂
中医治疗上热下寒的方剂是传统医学中针对特定体质和病症的治疗方法。

上热下寒是指人体上半部分出现热象,如口干、咽痛、面红等,
而下半部分则表现为寒象,如四肢冷、腰膝酸软等症状。

以下是几种
常见的中医治疗上热下寒的方剂:
1. 温阳散寒汤:该方剂主要用于温补肾阳,散寒通络。

主要成分包括
肉桂、附子、干姜等,适用于肾阳不足引起的上热下寒症状。

2. 清上温下汤:此方剂旨在清热降火,温补下焦。

常用药物有黄连、
黄芩、熟地黄等,适用于因内热而上热,下焦虚寒的患者。

3. 交泰丸:交泰丸是一种中成药,主要用于调和阴阳,平衡上下。


成分包括黄连、肉桂等,适用于阴阳失衡导致的上热下寒症状。

4. 理中丸:理中丸具有温中健脾,调和气血的功效。

适用于脾胃虚寒,气血不足引起的上热下寒。

5. 六味地黄丸:这是一种常用的中成药,具有滋阴补肾的作用。

适用
于肾阴虚引起的上热下寒,表现为口干舌燥、腰膝酸软等症状。

6.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此方剂具有调和阴阳,固表止汗的功效。

适用
于因表虚不固导致的上热下寒,常见于出汗过多、身体虚弱的患者。

7. 金匮肾气丸:金匮肾气丸主要用于温补肾阳,适用于肾阳虚引起的
上热下寒,如四肢不温、腰膝冷痛等症状。

在使用这些方剂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体质和症状,由有经验的中医
师进行辨证施治。

同时,患者还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生冷的食物,以助于病情的恢复。

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适当运动、保证充足睡眠等,也是辅助治疗的重要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热下寒症的中医治疗
引火归源法是治疗上热下寒的基本法则,上热下寒可以发生于许多疾病,合理使用此法可以获得良效。

关键词:引火归源法传输经验总结引火归源法是治疗上热下寒症的基本法则,上热下寒可以发生于许多疾病,患者常以某一主诉来就诊,常见的如眩晕,目涩,咽痛,舌尖痛,心悸,怔忡,喘证,失眠,腹泻等。

详细问诊就可以发现其上热下寒症状同具,往往服了各种清热解毒药不仅效果不佳,反而更严重,病情常常有其发展规律,在上表现为目干,咽干不欲饮,舌尖疼痛,头晕,心悸,喘息,在下则表现为便溏或腹泻,少腹凉,夜尿频,腰膝冷痛,下肢麻凉,开始并不重视,随时间而症状变多而加剧,可能发展成厥脱症。

病案举例
一、咽痛案
咽为肺之门户,肾经系咽喉,肾阴虚损可致少阴肾火屋可藏之地,直奔而上炎于咽喉而成咽痛或成蛾。

胡某女34 咽痛,咽干,饮不解渴,服清热解毒药不效,少腹畏寒而胀,平时易心悸,喜饮冷而胃部不适,舌尖红,唇红,脉细数寸脉浮关尺沉辩证上热下寒,气阴两虚,津液不能随气上潮,仿陈士铎引火汤予太子参30 玄参30 麦冬30 五味子6 山茱萸12 山药30 熟地30 巴戟天3 三剂而愈清·陈士铎《辩证奇闻》用引火汤治疗阴蛾,咽喉肿痛,日轻夜重,喉间成蛾,饮水入腹则腹不安,吐涎如水。

陈士认为由于少阴
肾火在下无可藏之地,直奔而上炎于咽喉也。

治当大补少阴肾水,少补火,以滋阴潜阳。

以熟地山萸肉麦冬五味子滋补肺肾阴,玄参可启肾水上济咽喉,山药滋脾肾护胃,张锡纯常用白虎汤时以山药代粳米护胃,以防寒凉药伤胃,巴戟天引火归源,陈氏不用桂附用巴戟天,取其引火归源又补水,肾无干燥之虞。

此患者虽唇红,脉数,但少腹寒,饮不解渴,平时心悸属心之气阴虚,寒之不寒说明无火,故以潜阳引火归源法获效。

二、腹泻案泄泻多由于脾胃升降失司所致,而五更泄常由肾与命门之虚寒所致,水寒而火不能温,水乃大泻。

患者杜某某,女,65 岁,以腹泻为主诉来就诊,既往有心律失常,心悸病史。

因咽干,目涩怀疑干燥综合症去眼科就诊,服中药腹泻加剧故来诊。

表现五更泻时间提前至半夜,伴口干不喜饮,不能进食任何水果,食则腹泻,双目干涩,时心悸,腰部小腹及双下肢麻凉,腹部必须以物按压方舒服,夜尿频数,舌暗舌面尚润,苔薄白,脉沉涩。

化验检查大小便正常,此为脾肾阳虚,上热下寒症。

初诊时,并未问出所有症状,故用四逆散加味。

由于以往用熟地,生地,玄参,桑叶,菊花等都会加剧腹泻,说明非实火且下焦寒甚,一般下焦阳气虚者,对于凉药比较敏感,容易发生泄泻,仿陈士铎的填坎汤加减
柴胡3 白芍45 枳壳6 炙甘草6 人参9 茯苓30 白术30 龙眼肉15 补骨脂10 芡实15 车前子9 北五味6 山茱萸30 乌梅6 肉桂3 巴戟天10 药后腹泻止,小便正常,不起夜了,口干眼干明显减轻,通过此案有如下体会,1. 辩病需与辩证结合:五更泻五更泄常由
肾与命门之虚寒所致,水寒而火不能温,水乃大泻,温脾肾重要的要用补骨脂,巴戟天,分消用芡实,车前子,茯苓,2.由于目干涩属肝阴不足,重用白芍养阴柔肝,加大了白芍用量后,干燥的症状明显减轻,而巴戟天是很好的引火归源药。

陈士铎创填坎汤脾肾兼补,分水止泻,山茱萸30 伏苓30 巴戟天15 肉桂9 车前子9 北五味9 人参9 芡实30 白术60 方中巴戟天、肉桂温命门之气,补阴之中兼补其火,则阳旺始能摄阴。

陈氏用巴戟天从6 克用至30 克不等。

三晕厥案清·陈士铎《辩证奇闻》中风门人有久痢后昏厥,属下多亡阴,阴虚而阳暴厥心气之乏绝,用独参汤人参90 附子3 分来回阳救脱。

两手麻木而面亦麻者,非中风乃气虚不能运
化夫血也。

用助阳通气汤加减
赵某女,泄泻19 年,咳嗽喘5 年,阵发性口周及双手挛急甚则拘挛1 年。

不能进食2 周,因晕厥而就诊,喜手握凉物,喜热饮,腹以下凉,自述虚不受补。

故知其为上热下寒之厥脱症病发于泄泻,泄泻日久下多亡阴,久嗽伤气,肝阴虚虚风内动,故阵发性口周及双手挛急,阴虚及而阳暴厥,心气乏绝发为晕厥,阳浮于外故手喜握凉物,腹凉为阳虚之像。

阴阳具亏,治从脾肾。

六味地黄丸加减熟地20 山药30 山茱萸20 茯苓30 泽泻10 党参12 白芍15 莲肉10 巴戟天10 肉桂3 用药后,手不用握冰物了,腹泻减少,进食日增,后来患者做结肠镜及病理诊断结肠癌,还接受了手术。

虽然两年前尚不能定论,说明患者病情是在发展且比较重
的。

中药调理为进一步检查和手术争取了时间,改善了整体状况。

虽然患者言虚不受补,实际上是不能单补气,补则上热更甚。

而健脾补肾阴同时引火归源则实为补法。

陈士铎:补阳之药,可少用以奏功,而补阴之药,必多用以取效。

以阳主升阴主降。

阳升,少用阳药而气易上腾;阴降,少用阴药而味难下达。

所以用熟地1-8 两,而肉桂1-2 钱。

讨论:
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脾胃的传输有赖肾气的蒸腾。

胃为肾之关,肾气足而胃气也足,而肺主气,司呼吸,肺气足方可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患者或劳心伤脾,或劳力伤气,或饮食自倍伤肠胃,或因情志不随而至气机传输失衡,不能生津液上布,终至阴亏于下,火腾于上,造成上焦独热,下焦独寒,重则发为脱厥证。

陈士铎《辩证奇闻》常常用小量肉桂,附子,巴戟天来引火归源,治疗上热下寒症,涉及疾病种类甚多,附子少则3 分多则9克,巴戟天用量多至30 克。

临床在辩证治疗过程中常常用牛膝引血下行,肉桂,巴戟天引火归源,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补阳之药,可少用以奏功,而补阴之药,必多用以取效。

以阳主升阴主降。

阳升,少用阳药而气易上腾;阴降,少用阴药而味难下达。

熟地1-8 两,而肉桂1-2 钱。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既济汤山萸肉30g 熟地30g 生山药
18 生龙牡各18 茯苓9生杭芍9 乌附子3g 治疗一切阴阳两虚,上
热下寒,上盛下虚症。

本人体会,肝阴不足,大剂白芍配附子,咽干者用玄参麦冬润肺启肾水,肾阴不足,熟地山茱萸配附子同时用甘草解附
子毒寒象明显的用附子,不明显的用巴戟天比较好。

常见的如眩晕,目涩,咽痛,舌尖痛,心悸,怔忡,喘证,失眠,腹泻等如果表现有上热下寒,上盛下虚的,都可用引火归源法。

由于有程度上的差别,有心火肝火龙火上腾之别,有便秘者也有泻泄者之不同,有下焦肾虚和下焦阳虚命门火衰之分。

治疗上宜区别对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