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盘外壳模具设计过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U盘外壳模具设计过程
【摘要】:U盘产品的外壳造形很多,市面上不断出现U盘外壳的各种款式。

选择这一款U盘外形美观而畅销产品的外壳形状进行模具设计。

因这款U盘外壳较小,有一定的技术装配要求和它的加工特点。

我们通过分析和研究,参照有关的技术文献,对材料的选定、模具设计的运算过程和有关技术的参数选择,设计出这款U盘外壳的模具。

经多次审核,该模具设计是合理的,现提供给有关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爱好者参考。

【关键词】:设计;技术要求;模具结构;装配
U盘是人们经常用来下载储存有关的文体和资料的一种高科技类产品,因U 盘的外壳造形很多,我们选择其中一款U盘外形美观而畅销产品的外壳形状进行模具设计(如图1),,由于市场的特殊,有备U盘外壳产品外形款式过时,模具设计使用期限为10万次,批量生产。

该模具设计过程要点提供给有关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爱好者参考:
1.U盘外壳材料选用
由于U盘外壳较小,根据选用ABS塑料生产,其具有较好冲击强度、硬度、耐磨、流动性好、不易变形等特点。

2.塑料制品(简称塑件)分析
塑件图样(如图2所示)
2.1 塑件技术要求
2.1.1 且U盘的芯片和U盘的壳体有一定的装配技术要求,考虑到生产的成本,选择塑件精度等级为4级;外表面粗糙为Ra1.6;内表面粗糙度为Ra3.2。

2.1.2 塑件脱模斜度和壁厚选取
因塑件的厚度和尺寸较小,根据脱模斜度控制在1°以内。

平均厚度为1mm 左右。

2.2塑件分型面的选择
该塑件的体积较小,成型时不需侧抽芯,分型面如图5 A—A面所示,这样分型便于脱模,分模面在塑件上下壳体的装配面上,不影响产品外观,而且有利于排气。

3.模具类型及结构的确定
3.1 模具类型
参考采用注射模成型。

3.2 塑件的型腔数及排列方
式的确定为提高生产效率,型腔数为一模
八腔,排列方式如图6所示
3.3模具结构的确定
3.3.1整体结构
根据塑件的结构及开模方式,选用模具为两板模。

采用整体嵌入式模具。

模架以龙记(LKM)为标准,模架的参数为:型号ECI;规格3030;动、定模座板高度25 mm;动模板高度70 mm;定模板高度60 mm;垫块高度90 mm;推杆固定板高度20 mm;推板高度25 mm。

模具的结构如图
3.3.2流道和浇口的设计
流道的形式如图6所示,一、二级分流道都是圆形流道,直径为6 mm,可以减小塑料熔体在流道中的磨擦力,在注射时沿程压力损失减小。

二级分流道设置在两相邻的塑件之间,可以减小离模具中心最远的塑件的流道行程,使各型腔的压力差不会太大,以减小塑件的内部性能差异。

主流道要装流道衫套,其直径为12 mm,从定模座板贯穿到分模面,衫套头部安装止转销。

衫套和型腔的配合为H7/n6。

主流道衫套用定位圈固定在定模座板,定位圈直径100 mm,高15 mm,埋入定模座板5 mm。

其具体形式见图7。

因塑件的体积和厚度较小,浇口不能过大,否则成型时注射速度降低,熔体温度下降,制品可能产生明显的熔接痕和表面云层现象,成型后浇口痕会影响外观,浇口凝固时间也会延长,且不易去除;浇口太小,熔体流动阻力大,压力损失大,冷凝快,补缩困难,会造成制品充模不足,而且小浇口的剪切速率大,可能使塑料熔体升温变质。

为了避免这些缺陷,选择浇口的形式为侧浇口,其位置如图6所示,尺寸为0.8×0.8×0.5 mm(长×宽×高)。

3.3.3冷却装置的设计
动模的顶针和镶件较多,冷却水道不宜通过塑件的下方,否则会引起渗漏,只能通过塑件的外围。

为了保证型腔和型芯的强度,水道离塑件的距离不能太小。

设置水道的直径为8 mm,离塑件的距离为8 mm左右,离顶针和镶件的最小距
离为6.83 mm。

动定模单独冷却,动模部分冷却水从动模板流进,流经型芯后从动模板流出,动模板和型芯之间加装胶垫圈,以防止渗漏;定模部分和动模类似。

其具体形式如图9所示。

3.3.4 顶出装置
塑料制品的厚度比较小,可能会因为顶出力过大和太集中造成塑件出现“顶白”现象甚至破坏,顶针的直径应尽量大,由于塑件体积较小,限制了顶针直径的大小,但可以增加其数量。

这里选用顶针的直径为2mm,每个型腔8根(如图9所示)。

因顶针太细,在推出制品的时候可能折弯,选用有托顶针,托高为75 mm,使顶针孔里除了针托外,留下的空间应大于推出行程,修配时推杆平面应高出分型面0.02—0.05 mm。

为了脱模顺利,流道也要安装顶针,安装位置在一、二级分流道的交界处,共4根,直径为5 mm。

在型芯的主流道下方安装拉料杆,直径为8 mm。

顶针和拉料杆与模仁的配合为H7/f6。

顶出装置的具体形式见图7。

3.3.5 镶件的设计
如图10所示,塑料制品有10处凸起的地方,这在型芯里是细孔,不利于排气,成型时可能充型不足或产生气泡,所以必须装镶件。

镶件上段材料为粉末冶金,下段用顶针代替,和模仁的配合为H7/s6。

具体形式见图11
3.3.6复位装置
模具在开模后的再次合模过程中,需要复位装置完成顶针板的复位运动。

复位装置由复位杆和复位弹簧组成,复位杆直径为φ20mm,长度为131.8 mm,和动模板的配合为H7/f6。

合模时复位杆不能与上模板接触,以免合模时碰撞,复位杆和上模板之间0.2 mm空间。

复位弹簧外径为40 mm,原长100 mm,预压长度10 mm,最大行程35 mm,最大压缩度为(10+35)/100=0.45。

复位装置如图7(右侧)
3.3.7 止动装置
模具在合模时顶针板复位的时候,推板和动模座板接触,由于模具在制造过程中会产生误差,可能使推板不平行,导致下次顶出时顶杆折弯。

另外,如果推板和动模座板之间堆积有污垢,也可能出现上述情况。

安装止停销后,就可以避免这些情况发生。

止动装置见图7(左侧2-止停销)。

4.模具零件的必要计算
型腔侧壁厚度和底板厚度的强度计算
此模具为小尺寸型腔,在发生大的弹性变形之前,内应力已经超过许用应力,因而强度是主要矛盾,型腔侧壁和底板厚度应按强度计算。

4.1 侧壁厚度计算
考虑到冷却水道和固定螺钉的布置以及便以加工,取侧壁厚度约为31mm。

4.2 型腔底板厚度的计算
h=■
式中:a——型腔边长比,a = l2/ l1≈0.375。

[σ]——型腔材料的许用应力,一般常用模具钢[σ]=200 Mpa。

把数值代入公式,得h≈4.5mm。

考虑到冷却水道的布置,取型腔底板厚度约为30mm。

5.注射机的选定和有关参数的校核
5.1注射机的选择
初选注射机型号为SZ—100/630,上海第一塑料机械厂生产。

具体参数如下:
结构形式:卧式;理论注射容量:75/105 cm3;螺杆直径:30/35 mm;
螺杆注射压力:224/164.5 Mpa;注射速率:60/80 g/s;塑化能力:7.3/11.8 g/s;螺杆转速:14~200 r/min;锁模力:630 kN ;拉杆内间距:370×320mm;开模行程:270mm;最大模具厚度:300 mm;最小模具厚度:150 mm;锁模形式:双曲肘;模具定位孔直径:125 mm;喷嘴球半径:15 mm。

5.2有关参数的校核
5.2.1最大注射容量的校核
5.2.2注射压力的校核
5.2.3锁模力的校核
F0≥p模A分
式中F0——注射机的最大锁模力;
p模——模内平均压力,p模=34.3 Mpa;
A分——制品、流道、浇口在分型面上的投影面积之和,
A分≈6×48×18+4×25×4+100×6=6384mm2
代入数值,得F0=34.3×6384=218971.2N≈219kN。

5.2.4型腔数的校核
n=(Km0-m流)/mi
式中n——型腔数;
m0——注射机规定的最大注射量m0=105 cm3;
m流——模具浇注系统中凝料质量;
mi——一个制品的质量;
用Pro/E分析得出,m流=7.62g,mi=1.15g。

代入数值,得n≈66,实际上不可能做那么多腔,取n=8。

5.2.5 其他有关校核
拉杆内间距校核:模具长宽的尺寸为350×300mm,小于注射机的拉杆内间距。

最大、最小装模厚度:模具高度为282 mm,符合注射机的装模高度。

开模行程:制品总高约为7.2mm,主流道长80 mm,规定制品推出距离为20mm,加上安全距离为8 mm,则开模行程S=7.2+80+20+8=115.2 mm。

考虑到要用手取制品,开模太小手不容易伸入,所以规定开模行程为200 mm。

以上校核数据表明,所选定的注射机符合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翁其鑫.塑料模塑成型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出版引文21、64、71、85 131页
[2]夏江梅,塑料成型模具与设备,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出版引文28、37、40 45页
[3]朱光力,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引文6页
[4]范有发、冲压与塑压成型设备、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出版引文175页
[5]《塑料模设计手册》编写组.塑料模设计手册(第三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1981 年毕业于武汉科技大学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在企业基层工作20多年,任技术员,助理工程师、机械工程师,获得阳江市科技成果一等奖和省科技成果三等奖,曾发表《冷却塔技术与安装》论文。

2005年调到阳江职业技术学院理工系从事教学工作,担任模具专业《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塑料模塑成型技术》、《模具制造技术》等课程,现任模教研室主任。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