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绪论分析
4中国建筑史宫殿资料

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 已定型化。
如麟德殿,由前、中、后三座殿组成,面积约 5000平方米,约为太和殿的三倍。采用了面阔11 间,进深17间的柱网布置。殿东西两侧又有亭台 楼阁衬托,造型相当丰富多样。主殿含元殿则用 减去中间一列柱子的办法,加大空间,使跨度达 到10米,可证唐初宫殿中木架结构已具有与故宫 太和殿约略相同的梁架跨度。
大明宫特点:
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大明宫的规模很大,宫城平面呈不规则长
方形。全宫分为宫、省两部分,省(衙署) 基本在宣政门一线之南,共北属于“禁 中”,为帝王生活区域,其布局以太液池 为中心而环列,依地形而灵活自由。宫城 之北,为禁苑区。
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 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全宫自南端 丹凤门起,北达宫内太液池蓬莱山,为长 达约1600余米的中轴线,轴线上排列全宫 的主要建筑: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 轴线两侧采取大体对称的布局。
纵观汉、唐、明三代宫室,其发展趋势是: 一、规模渐小。
二、宫中前朝部分加强纵向的建筑和空间 层 次,门、殿增多。
三、后寝居住部分由宫苑相结合的自由布 置,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的庭院组合。
大明宫
唐大明宫是长安城三大宫之一。 从高宗时起,历朝皇帝多在此听政,
是二百余年间唐代的政令中枢所在。 大明宫是中国盛唐时期世界上规模最
为宏大、规制最为严整、规划最具特色的 宫殿群,是大唐帝国国都的王宫,总面积 达4800亩。
大明宫位于高处,居高临下,可以远眺城 内街市。宫城占地面积约为明清北京紫禁 城的4.5倍。全宫分为外朝、内廷两大部分, 是传统的前朝后寝布局
大明宫平面略呈梯形,面积约3.2平方公里。 宫墙周长约7.6公里,四面共有11座门,已探明的 殿、台、楼、亭等基址有40余处。宫南部为前朝, 以自南而北的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为中心组 成。含元殿系大明宫正殿,重大庆典和朝会多在 此举行。殿基面阔十三间、近76米,进深六间、 40余米,现存高15米,充分体现了当年"九天阊闾 开宫殿"的磅礴气势。宫北部的内廷中心为太液池, 周围有三清殿等多处建筑基址分布,内廷西部有 朝廷宴会和接见外国使节的麟德殿,殿基长130余 米,宽近80米。其上建有前、中、后毗连的三殿, 周围绕以回廊,规模十分宏伟。
《中国建筑史》课程笔记

《中国建筑史》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建筑的定义与功能1. 建筑的定义建筑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通过空间和实体的组合,满足人类居住、工作、休闲、文化等多元化需求。
建筑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构成,它还承载着社会、历史、文化、技术等多重价值。
2. 建筑的功能(1)实用性:建筑最基本的功能是提供遮风避雨的场所,满足人们的日常活动需求,如居住、教育、医疗、商业、交通等。
(2)审美性:建筑通过其形式、色彩、材料、比例、尺度等元素,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提升人们的审美体验。
(3)象征性:建筑常常被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如权力、财富、信仰、身份等,成为社会地位和文化认同的标志。
(4)技术性:建筑是技术进步的产物,它体现了人类对材料、结构、环境控制等方面的探索和创新。
(5)环境适应性:建筑需要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 研究对象(1)建筑实体:包括古代宫殿、民居、寺庙、园林、城市、墓葬等各类建筑。
(2)建筑技术:如木构架、砖石结构、穹顶技术、装饰工艺等。
(3)建筑制度:包括建筑规范、城市规划、工程管理等。
(4)建筑文化:建筑与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的关系。
(5)建筑人物:历史上著名的建筑师、工匠、理论家等。
2. 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系统搜集和分析古代文献、典籍、地方志、建筑专著等,提炼建筑历史信息。
(2)实地考察法:对现存建筑进行详细的现场记录、测量和分析,了解建筑的实际状况。
(3)比较研究法: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建筑进行比较,探讨其风格演变和相互影响。
(4)类型学研究法:对建筑进行分类研究,总结各类建筑的共性和特性。
(5)考古发掘法:通过对建筑遗址的发掘,揭示建筑的历史层次和结构特点。
(6)建筑复原法:根据历史资料和考古成果,对已不存在的建筑进行科学复原。
三、中国建筑史的研究意义1. 文化传承:中国建筑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建筑史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中国建筑史绪论2

量最大——宫殿、住宅、坛庙、陵墓、宗教建筑等。 延续时间最长——从萌芽、发展到顶峰持续三、四千年。
问题:
1、木构架体系建筑为什么在中国成为主流? 2、木构架建筑有什么优势? 3、木构架建筑有什么缺陷?
1、木构架体系建筑为什么在中国成为 主流?
二、木构架的特色
1、穿斗式 2、抬梁式 3、井干式
1、穿斗式
用穿枋把柱子 串联起来,形 成一榀榀的房 架;檩条直接 搁置在柱头上。
传力途径:屋面荷载、椽、檩、柱、柱础、地基
2、抬梁式
柱上搁置梁头, 梁头上搁置檩 条,梁上再用 短柱支起较短 的梁,如此层 叠而上。
传力途径: 屋面荷载、椽、檩(梁)、柱、柱础、地基
中国建筑史绪论2
一、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观看幻灯,注意观察各个建筑的特点, 然后回答问题。
布达拉宫——藏族人心目中的圣殿
徽州民居
苏州留园
侗族风雨桥
西双版纳傣族竹楼
新疆民居
福建客家土楼
广州陈家祠
山西乔家大院
北京四合院
蒙古毡包式住宅
窑洞
问题:
1、什么是建筑特征? 2、影响建筑特征的因素是什么? 3、建筑特征和建筑特色的关系是什么?
铺陈展开的空间序列 中国建筑艺术主要是群体组合的艺术,群
体间的联系、过渡、转换,构成了丰富的空间 序列。木结构的房屋多是低层(以单层为主), 所以组群序列基本上是横向铺陈展开。空间的 2、以纵轴为主,横轴为辅 3、轴线曲折,或没有明显的轴线
以上 四种风格又常常交错体现在某一组建筑中。
如王公府邸和一些寺庙,就同时包含有宫室型、 住宅型和园林型三种类型。帝王陵墓则包括有 纪念型和宫室型两种。
中国建筑史绪论部分

戏台;
7、园林、风景建筑:皇家园林、寺庙园林、私家园林、 风景区;
56
8、市政建筑:鼓楼、钟楼、桥梁;
9、标志建筑:风水塔、华表、牌坊、门楼;
10、防御建筑:城垣、城楼、墩台。
57
西安大雁塔
58
长 城
嘉 峪 关
59
八、工官制度
(一) 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 制的产物。
工官是城市建设与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 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士大夫文化
以理想的社会、理想的 抱负、理想的感情、理 想的品格为思想体系的 文化
原始宗教
人为宗教
城 市
宫 殿
住 宅
坛 庙
陵 墓
塔
石 窟
寺 庙
祠 观
园 林
8
由于西周时期的散文主要是祭祀、占卜的记录,即使是 发布命令、训诫臣下的辞令,也都是在仪式的背景下进行的, 所以它的主要作者都是巫史。
随着时代的发展,原始宗教文化开始向理性文化转变,
建筑特征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 影响和支配下形成的,中国地域辽阔,地质、地貌、 气候、水文条件变 化很大,各民族历史背景、文 化传统、生活习惯不同。
12
北京天坛
13
14
15
16
进村不见村,树冠露三分,麦垛星罗布,户户窑院沉
17
18
19
一、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二)基本分类:
60
八、工官制度
(二)国家最高工官: 1、周—秦(司空):主司空土以居民; 2、秦--汉(将作):将作少府,将作大将; 3、唐、宋(将作监):少将,少监; 4、隋设工部,掌管全国土木建筑、屯田水利,仍设作监 或少府; 5、明、清(工部):营缮司(所),营造司。
1中国建筑史——绪论

(2、抬梁式木构架
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 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 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 总数可达3-5根,在最上层的 梁中央放脊瓜柱以承脊檩。
这种木构架多用于北方地 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 建筑物。 特点:可以获得较大的室 内空间,但耗材多。
2、中国木构建筑的重要构件——斗拱
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主要是在柱子上伸出 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心理补偿
采用文学和风水的手段进行补偿。
六、建筑类型
1、按建筑的使用功能分
(1) 居住建筑 (2)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 (3)礼制建筑 (4)宗教建筑 (5)商业与手工业建筑 (6)教育、文化、娱乐建筑 (7)园林与风景建筑 (8)市政建筑 (9)标志建筑 (10)防御建筑
2、按发展模式分:官式建筑和民间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特征综述
一、建筑的多样性和延续性
1 、多样性:指横向的比较, 地域的差异。
1 )建筑形式多种多样,如窖 洞、江南民居、草原毡房等。 2 )建筑材料的多样性,木结 构、砖石构、生土结构等。 3 )建筑结构形式的多样性, 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混 合式等。
2、中国古代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4、装饰与结构构造统一
5、建筑群体的组合
◆ ◆ 庭院:群体组合的基本单位。 庭院的围合方式: 一是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 二是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之为“廊院” 三是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 与院门,通常称之为“三合院”;如将前面的院墙改建为 房屋(“门屋”或“倒座”),则称“四合院”。
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 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 作用:1)位于柱与梁之间,起着承上启 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2)保护柱子等木结构不被雨水侵 蚀。 3)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是很 好的装饰性构件。
【中国建筑史重点知识】图文资料

【中国建筑史重点知识】图⽂资料《中国建筑史》绪论1.穿⽃式:是我国古代⽊构建筑的主要结构体系的⼀种,其特点是:⽤穿枋把柱⼦串联起来,形成⼀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向,再⽤⽃枋把柱⼦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了⼀个整体框架。
2.抬梁式:是我国古代⽊构建筑的主要结构体系的⼀种,其特点是: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头上再⽤矮柱⽀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
当柱上采⽤⽃拱时,则梁头搁置于⽃拱上。
3.建筑与环境:中国儒家和道家都主张“天⼈合⼀”的思想,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种思想促进了建筑与⾃然的相互协调与融合,从⽽使中国建筑有⼀种和环境荣威⼀体的、如同从地中⽣出⼀般的⽓质。
主要⽅⾯有:1)善择基址;2)因地制宜;3)整治环境;4)⼼理补偿4.《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为宋代李诫编著。
5.⼯官: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
周⾄汉“司空”,汉代以后“将作”,秦⾄西汉“将作少府”,东汉“将作⼤匠”,唐宋“将作监”6.中国建筑之最:1)最早采⽤榫卯技术的⽊结构房屋: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建筑遗址2)最古⽼的神庙遗址:辽宁建平县⽜河梁⼥神庙3)世界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河北赵县安济桥4)我国唯⼀的⽊塔:辽代⼭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5)中国最早的建筑平⾯图:战国中⼭王墓兆域图第⼀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颐墓⽯阙西阙:第⼆章城市建设1.中国最早城市规划学说:战国《考⼯记》,“匠⼈营国,九千⾥,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朝后市,市朝⼀夫。
”环城的城墙九千⾥,每边开三个门。
城内横竖各有九条道,每条道能容下九轨。
皇宫南⾯左侧(东侧)为祭祖宗的太庙;右侧(西侧)是祭社稷的社稷坛。
皇宫南⾯是举⾏朝会,议政之所。
皇宫后⾯是市场。
这个可以⽐对北京城现在的格局来看。
紫禁城南⾯东为太庙,西侧为社稷坛。
紫禁城的南半部分(午门太和门)为理朝之所;后市说的是紫禁城北的北安门(后来改称地安门)。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教案:绪论、第1章古代建筑发展状况

我国木构架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此外还有不少变体和局部利用斜杆组三角形稳定构架的做法。
穿斗式木构架的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抬梁式木构架的特点是: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到3~5根。当柱上采用斗栱是,则梁头搁置于斗栱之上。多用于宫殿庙宇等较大建筑物。
园林达到了极盛期。藏传佛教建筑兴盛。住宅建筑百花齐放、丰富多彩。
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装修设计水平。建筑技艺仍有所创新。
练习设计
欣赏:中国古建筑宣传片
教学反思
注:1.每2学时至少制定一个教案。2.课型包括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讲评课、实验课等。3.上新课和新上课的教师要求写详案。4.要求教师上课必带教案。5.“备注”填写历年更新的内容(手写)。6.教案可带附件(课程内容补充材料)。
善择基址、因地制宜、整治环境、心理补偿
六.建筑类型
中国最早出现的建筑是先民们为了谋求基本生存空间而构筑的穴居和巢居。其后产生了供集体活动使用的大房子,进而又有了为氏族祭祀而设立的祭坛和神庙。
七.工官制度
工官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
第1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新授课教学内容章节绪论第1章古代建筑发展状况教学目标了解古建筑整体特征发展脉络教学重难点各个历史时期建筑的特点教学方法及手段讲授法欣赏法教学准备多媒体绘图板教学过程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特征一建筑多样性与主流建筑特征总是在一定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和支配下形成的
中国建筑史-0绪论0226课件(2)

建筑特征 刘敦桢
❖ 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 (梁思成:墙倒屋 不塌)
❖ 对于各种气候条件的充适应性 ❖ 具有一定的减少地震危害的可能作用,主要
是木结构,及斗拱,可能对地震水平推力所 产生的内应力,有一定的缓解、释放的作用 ❖ 材料供应比较方便
107
《中国建筑史》的分期
❖ 1. 古代史(BC270万年—1840年) ❖ 2. 近代史 1840年——1949年 ❖ 3.现代史 1949年——今回顾
且它还具有造型、结构和地域风格上的多样 性。日本、朝鲜半、越南 它们的传统建筑是 受到中国建筑影响的。
94
中国明代
95
庆州佛国寺
96
日本 法隆寺
97
越南 顺化王宫
98
岭南民居
99
山西民居
100
苏州民居
101
吐鲁番 清真寺
102
中国建筑的特征
❖ 以木料为主要构材 ❖ 构架制之结构原则 ❖ 以斗拱为结构关键 ❖ 外部轮廓形式特异
34
35
36
角柱升起:柱的高度由当心间的平柱,向两端的角柱逐间增 高。相邻两柱升起2寸,可依间宽加减。
37
侧脚:檐柱柱脚处微出向外。正面柱侧脚为 柱高的1%,侧面柱侧脚为柱高的0.8%。
38
梭柱:柱子上端卷杀,上梭
柱,上下端均卷杀,上下梭。 柱分三段,以上端做三瓣卷 杀,至上径比栌斗周边大出4 分时,作覆盆形收束。
39
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艺 术加工的方法。
40
金厢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空间划分方式之一。殿身内
有一圈柱列和斗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外围
包围内层。
41
移柱造: 宋、辽、 金、元建 筑中,若 干内柱移 位。
中国建筑史 01第一章 绪论

杨嵩林 2004.2.17
第一章
绪
论
东南大学潘 谷西主编的《中 国建筑史》第四 版及附带的光盘
一、什么是建筑,什么是建筑历史: 什么是中国“建筑”,作几十 个定义恐怕也难结束,我们从历史 的角度出发,可以这么说:建筑是 人为的人类生活空间;
为保障人类生息、躲避灾害 之用而创造的空间; 为满足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 生活需要而创造的空间; 建筑包括内部空间与外部空 间,但外部空间不只是建筑。
春秋:公元前 770 年公元前 476 年
奴隶制瓦解。冶铁、铁器(铁恶金, 青铜美金)及金属货币出现,手工业发达, 有煮盐业、漆器业、纺织业、鞋帽业、建 筑业(公输班)。士、大夫阶层百家争鸣, 出现了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孔 子、墨子、孙子;当时的著作有《诗经》、 《尚书》、《论语》、《易经》及《孙子 兵法》等等;奴隶起义频繁。
⑶.五代:指先后占据中原的 梁、唐、晋、汉、周,其中唐都
洛阳,余均都开封;十国:为 各地割据的军阀,南方经贸发达, 南北交易频繁。
中期: 公元 581 年─公元 1279 年 隋:公元 581 年─公元 618 年 唐:公元 618年─公元 907 年 五代十国:公元 907年--公元 960 年代: 五代: 十国:
中国古人对建筑的认识非常直观、 非常实用。就是:在一个安静、平稳的 环境(空间)中,遮风挡雨,躲避灾害, 以求生存(休养生息)。
早在 公元前 500 多 年的战国初期,中国有 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 学家李聃,在他所著 《老子》一书中写到: “ 凿户牖 (You) 以 为室,当其无,有室之 用” 。
公认的二十世纪的一位伟大
的建筑师、艺术家和思想家”
赖特 (《赖特》引言)1941年提出:
(中国建筑史)0绪论

5 屋顶组合
(四)木构架 1 木构架体系
1)抬梁式 (椽-檩-梁-柱,
室内空间大, 多用于宫殿、 庙宇)
(椽-檩-柱,穿。柱 头承檩。多用于民 居,但也可制造大 空间,如张飞庙
2 穿斗式
2)穿斗式(椽-檩-柱,穿。柱头承檩。多用于民 居,但也可制造大空间,如张飞庙)
四川民居构架
1.檩 2.挂 3.穿 4.挑 5.柱 6.地脚枋 7.连磉 8.楼欠 9.地欠 10.楼板 11.地板
攒尖顶
四角攒尖顶—四垂脊,圆攒尖顶—无垂脊
2 卷棚屋顶
1. 卷棚硬山 2. 卷棚悬山 3. 卷棚歇山 4. 庑殿顶没法做卷棚
3 重檐屋顶
1. 重檐庑殿 2. 重檐歇山 3. 重檐攒尖
4 屋顶等级(就正式建筑而言)
1. 重檐庑殿 2. 重檐歇山 3. 单檐庑殿 4. 单檐歇山 5. 卷棚歇山 6. 悬山 7. 卷棚悬山 8. 硬山 9. 卷棚硬山
3 )井干式 (西南、 东北,)
– 怒族
兰 坪, 普 米
宁蒗, 普米
干栏式:现在专指底层架空的建筑,原意为“房 子”。如壮语、侗语、水语、黎语
通常为穿斗+架空,有时为井干+架空
2 斗拱
– 中国建筑特有的构件,高级建筑才可以使用 – 构成:斗、拱、昂
清式斗拱正面
作业标准记得牢,驾轻就熟除烦恼。2020年12月22日星期 二10时12分51秒10:12:5122 December 2020
好的事情马上就会到来,一切都是最 好的安 排。上 午10时12分51秒上午10时12分10:12:5120.12.22
专注今天,好好努力,剩下的交给时 间。20.12.2220.12.2210:1210:12:5110:12:51Dec-20
中国建筑史(第七版)-框架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第一节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1木构架建筑的优点(5点)、缺点(3点)第二节木构架的特色1穿斗式建筑的特点(优点、缺点)2抬梁式建筑的特点(优点、缺点)3斗拱的定义,不同位置斗拱的名称(清代和宋代)第三节单体建筑的构成1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第一大点包括三小点,第二大点)2不同类型的单体建筑屋面样式第四节建筑群的组合1中国古代建筑群的处理手法(重点,结合故宫来分析)2庭院围合的方式(4种)第五节建筑与环境1历史上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几个方面关系(4个方面)第六节建筑类型1穴居和巢居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状况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1巢居、穴居的形成原因2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建筑类型(形成原因)3龙山和仰韶文化(父系和母系)4建筑沿轴向展开以及建筑装饰发展的开始原因5城市孕育的开始原因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1夏朝二里头遗址2商朝尸乡沟3西周a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四合院)B湖北蓟春干阑式建筑C瓦的发明4春秋a瓦的普遍使用和高台建筑的出现b开始砖的使用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1战国(1)木架结构不发达情况下,建造大体量建筑的解决办法2秦朝3汉朝(1)木架建筑的成熟(2)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的发展(3)抬梁式和穿斗式的形成(4)斗栱的使用(5)高颐墓石阙4三国、晋、南北朝(1)佛教的传入,高层佛塔的出现,佛寺、佛塔、石窟(2)舍宅为寺(3)石窟类型第四节封建社会中期建筑1隋(1)大兴城、洛阳城2唐朝六个建筑特点3宋朝(1)与唐朝的更本性变化以及原因(2)6个特点(3)《营造法式》、宋代石塔4辽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第五节封建社会后期建筑1元(1)减柱法,其起始原因及弊端(2)山西洪洞广胜下寺大殿立面2明朝(1)6个特点(2)砖墙的普及3清朝(1)5个特点第二章城市建设第一节概说1城市结构形态的演变(4个阶段)P542城市公共工程的发展(6点)第二节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1古代都城东移的原因P592古代都城的三种建设模式3都城建设的宫廷特点(封建统治)4汉长安城建设特点及平面图P605七大古都P626隋大兴城(唐长安)P667宋东京P708元大都P729元明北京城P74第三节地方城市建设1地方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4点)P792南宋平江府P84第三章住宅与聚落第一节概说1存在早期聚落的两大原因P872土楼3干阑式建筑4阿以旺P97第二节实例1四合院P982江苏吴县东山尊让堂3福建永定客家土楼P1034窑洞5西藏襄色林主楼P109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第一节宫殿1中国古代宫殿发张阶段(4点)P1172明清故宫,(艺术手法,布局、平面图)P123第二节坛庙1坛庙的三种类型及例子2天坛平面图、布局及艺术特点P1323社稷坛、太庙4太原晋祠圣母殿平面图、特点P1355曲阜孔庙平面图及特点第三节陵墓1地下埋葬制与墓室的演变过程p1392明代陵墓的创新p1423明十三陵,尤其是长陵P148第五章宗教建筑第一节概说第二节佛寺、道观及清真寺1佛教寺院的两种类型(佛塔为主、佛殿为主)特点P1552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P1563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P1614云南傣族寺庙P1695山西芮城永乐宫P1716新疆喀什阿巴伙加玛扎第三节佛塔经幢1五种佛塔类型及特点P1762楼阁寺塔代表(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3密檐塔代表(河南登封嵩岳寺塔)P1814单层塔代表(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河南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墓塔)5喇嘛塔代表(北京妙音寺白塔)6金刚宝座塔(北京正觉寺塔)7傣族佛塔(云南景洪曼飞龙塔)9经幢名词解释、唐宋经幢对比第四节石窟、摩崖造像1四大石窟(敦煌鸣沙山、山西大同云冈、河南洛阳龙门、山西太原天龙山)P1892中国佛教石窟的特点(5点)3摩崖造像名词解释第六章园林与风景建设第一节概说1唐宋至明清山水风景园林的继承发展(4个点)P194第二节明清皇家苑囿1清代帝苑两大部分(居住和朝见、游乐)P1982清代苑囿的指导思想P1983皇家园林的特点(4点)P1994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第三节明清江南私家园林1《园冶》内容(见红宝书)2私家园林特点或设计手法(大点4点,小点若干)P2053私家园林与皇家园林的比较(举例比较)(见红宝书)第四节风景建设1风景建设的类型(4点)P2162上述四种风景胜地的共同点(3点)3风景名胜发展的原因(6点)P2174风景建设的原则和手法(3点)P2185中国古代风景点的3种意境塑造手法P220第七章华夏意匠第一节营造活动中的观念形态1实践理性、工具理性、试错法2三种观念(宇宙观、自然观、环境观)P2293社会文化心理对建筑的影响(3点)P232第二节选址与布局(5大点)1对环境的分析与利用(6点)P2342环境改造与方位变通3几何关系与均衡对称秩序4同构关系与自然秩序5空间序列与总体权衡“过白”名词解释,图示第三节审美与建筑设计1形式美在中国建筑的特色(3点)P2552空间与屋顶艺术中国建筑的特殊矛盾性(3点)P2573模数制与结构体系“材”所指代的三方面内容P258中国古代建筑模数制特点(2点)第八章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多为名词解释)第一节台基、踏步、栏杆、铺地1台基(普通台基、须弥座)P2632踏步(1)如意踏步(2)礓䃰(慢道)P265(3)辇道(4)左墄右平P2653单勾阑、重台勾栏、寻杖绞角造、寻杖合角造、斗子蜀柱第二节大木作1大木作P2672开间(面阔)3通面阔4步P2675通进深6举势7生起8侧脚P2759移柱造10减柱造P27611副阶周匝12额枋13地栿P276h14平板枋15雀替16骑马雀替17斗拱P27618斗拱的特点P277(或见红宝书)19计心造、偷心造P27920举架(举折)P27921推山、收山P28022出际(屋废)P28023椽24砌上明造(见红宝书)25拖脚26叉柱造、缠柱造P281第三节墙壁1版筑P2822空斗墙P283第四节屋顶1庑殿顶2歇山顶3悬山顶4硬山顶5攒尖顶6单坡顶7平顶8檐口曲线的做法P2859水戗发戗10嫩戗发戗第五节装修1隔扇门P2892罩P2893平闇P2904平棋P2905藻井p2906卷棚(轩)p2917角叶P294第九章清式建筑做法第一节大木作1大木P296(注意与大木作区别)2大木大式3大木小式P2964檩数分配图P2985台明高6庑殿顶推山P2997悬山顶挑山P3008歇山顶收山P2999宋清用材之比较P30510水戗发戗11嫩戗发戗P306第二节石作与瓦作1墁地2清式石栏杆的特点P310第三节小木作第四节彩画1三种彩画(P316)第十章近代中国建筑的历史地位1近代中国建筑的突出特点P32121927至1937年间建筑繁盛的表现P324第十一章城市建设1张謇开发南通P3342中国固有形式第十二章建筑类型、建筑技术、建筑制度1近代中国居住建筑的3种形式P3492里弄住宅的演进P3553建筑制度近代化的历史作用P385第十三章建筑教育、建筑设计机构和职业团体与中国近现代建筑师1营造学社P3962五位建筑大师及代表建筑P398第十四章建筑形式与建筑思潮1西方折衷主义建筑的两种形态P408 2南京中山陵P4143三种设计模式P4204仁立地毯公司P4225南京外交部办公楼。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绪论

1. 前期:公元前475年—公元580年, 包括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 朝。 2. 中期:公元581年—公元1279年, 包括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 3. 后期:公元1278年—公元1840年, 包括元、明、清。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阶段
新石器时代——萌芽阶段 夏、商、周时期——初步形成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基本定型 隋唐至宋——成熟兴盛 元、明、清——持续发展后渐趋衰落
屋顶形式; 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悬山顶、 硬山顶、 等级较高的用重檐: 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檐攒尖 顶
传统屋顶式样 一
传统屋顶式样 二
苏州园林中屋顶式样
2.台基(阶基):建筑外型的显著轮廓
2.台基(阶基):建筑外型的 显著轮廓
3.墙身:正面少用墙,左右为山墙
四、平面
中国建筑史
第一章 中国建筑史绪论
一、什么是建筑?什么是建筑史?
人为的人类生活空间 为保障人类生息、躲避灾难而创造的空间。 为满足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需要而创造 的空间。 建筑包括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但外部空间 不只是建筑。 研究或说明这些空间的形成以及不同时期的 发展状况,这是建筑历史。
二、奴隶社会
(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476年,约1600年) 1.夏: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2.商: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3世纪 3.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 4. 春秋:公元前 770 年 — 公元前 476 年
(三)封建社会
(公元前475年—好中国建筑历史
1. 认真听课,作好笔记,认真完成作 业; 2.注意整理中国古建筑中的之最 3.注意整理各朝代的建筑风格 4.注意某些建筑的演变过程 5.重要都城的布局特点 6.重要建筑的平面布局、立面特点 7.斗拱的构造组成及演变 8.建筑装饰的演变
中国建筑史复习笔记

中国建筑史复习笔记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一.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1.多样性:1)南方气候炎热潮湿的山区——架空的竹木建筑——干阑2)北方游牧名族——便于迁徙的轻质骨架覆以毛毡——毡包3)新疆干旱少雨地区——土墙平顶或土胚拱顶4)黄河中上游——黄土断崖挖出的横穴——窑洞5)东北与西南大森林——利用原木垒成墙体——井干式2.主流:使用木构架承重的建筑二.木构架建筑的优势与缺陷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1.优势:1)取材方便。
2)适应性强。
3)较强的抗震性能。
4)施工速度快。
5)便于修缮搬迁。
2.缺陷:1)木材越来越稀少。
2)易遭火警。
3)难以满足大空间、复杂的空间需求。
三.组群布局1.以木构架结构为主的中国修建系统,在平面布局方面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
中国古代修建群体布局:讲求深度的深远美。
讲求条理的节奏美。
讲求序列的次序美。
讲求乐趣的意境美。
1)纵轴线为主,横轴线为辅。
2)纵横轴线同等重要。
3)部分有轴线。
4)无轴线。
2.庭院的围合方式:1)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
2)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为廊院。
3)主房前两侧工具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称之为三合院。
1四.修建与环境1.善择基址2.因地制宜3.整治环境4.心理补偿四.建筑类型1.居住建筑2.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3.礼制建筑4.宗教建筑5.贸易与工业修建6.教诲、文化、娱乐修建7.园林与风景修建8.市政修建9.标志性建筑10.防备修建五.工官制度1.工官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系统体例的产物。
2.历史上有名的工官:隋代——XXX宋朝——XXX明代——XXX、XXX等第二节中国古代修建的立面构成1.单体建筑的“上分”——屋顶一.种类1.庑殿(宋称四阿顶)2.歇山(宋称九脊殿)3.悬山4.硬山5.攒尖(宋称斗尖)6.单坡7.平顶2二.屋顶的组合形态一)水平组合1.正脊并联1)屋檐勾连2)并连式抱厦3)翼角对接2.正脊串联1)两夹2)骑楼3)迭落4)牌楼5)阙式串联3.正脊相交1)丁字相交2)十字相交3)转角相交二)竖向组合1.重檐构成1)重檐庑殿2)重檐歇山3)重檐攒尖4)密檐塔2.重楼构成三.屋顶做法一)屋面曲线1.檐口曲线2.屋面曲线3.屋脊曲线二)屋角三)屋脊和屋面粉饰2.单体修建的“平分”——屋身33.单体建筑的“下分”——台基一.台基的基本构成1.XXX2.台阶垂带踏跺如意踏跺礓礤3.栏杆4.月台正座月台包台基月台第三节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类型及特点一.叠(抬)梁式特点:柱上搁置XXX,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
1.中国建筑史前言与绪论(4)

55
2)经济结构:
农耕文化,自给自足。以木构为主的中国建 筑取材便利,施工便捷,最为适合经济水平 较低的中国古代社会。
56
3)社会制度:
宗教礼法制度,以血缘为纽带,家族观念深 刻。中国建筑以平面铺展的由单层建筑组成 的院落型空间,既可以满足家庭聚居,又可 以满足父子、妻妾分居的需要。
57
4)意识形态:
43
延绵不断
中国建筑自上古三代,到春秋战国、秦汉,经南 北朝、隋唐五代,到两宋、辽、金,直至元明清,数 千年一脉相承;而西方建筑则起源于地中海克里特岛 上的米诺斯文化与其后的迈锡尼文化,此后沿着希腊 建筑、罗马建筑、早期基督教建筑、罗马风建筑、哥 德建筑、文艺复兴建筑、巴洛克建筑、洛可可建筑、 新古典主义建筑、折衷主义建筑,直到19世纪末的新 建筑与20世纪的现代建筑,呈现了多样变化的特征。 与中国建筑所具有的连续性发展特征相比较,西方建 筑表现了在风格上的跳跃性发展与变化。
说” 表明:历史问题是许多制约的要素、许多推力综合作 用的结果。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强因子,但都不是 单因作用。
侯幼彬先生沿用这个“合力说”来分析木 构架建筑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A.自然、地理、技术等因素——实质力 B.社会人文因素——虚设力 C.地域性——实质力
61
中国木构架建筑体系的特征:
32
课程结构
第一篇 第二篇 第三篇 第四篇 第五篇 绪论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木构架建筑概论 城市建设 封建社会建筑
33
绪
论
介绍中国古建筑的历史地位、形成原因、体系 特点以及中国建筑史学科的形成与发展等基本 内容,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史有初步的了解 和认识。
34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中国建筑史要点讲义分析

中国建筑史讲义郭江泳河北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基本内容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一、重要实例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干阑式建筑代表,我国最早采用榫卯技术的实例陕西临潼姜寨遗址(仰韶时期)--以大房子为中心的布局方式郑州大河村F1-4遗址(仰韶时期)--木骨泥墙的典型甘肃秦安大地湾大房子(仰韶晚期)--出现白灰抹面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房址—”吕”字形平面,前堂后室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遗址—最早的神庙遗址二、小结1。
建筑类型:A。
住宅、祭祀建筑(神庙、祭坛)、墓葬、窑址、城市2。
建筑结构:A。
木骨泥墙建筑B。
干阑式建筑3。
建筑材料:A。
土木为主B。
白灰抹面:白色含石灰的面层C。
土坯砖,夯土墙4.平面布局:A。
单体建筑复合平面:龙山文化“吕”字形,前堂后室B。
女神庙的多重空间沿轴线组织C。
建筑已经有了“群”的概念大青山祭坛遗址第二节夏商西周(公元前21世纪—前771)一、重要建筑实例:夏,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庭院商,郑州商城,不同阶级和不同手工业分布于不同地点的聚落格局商,偃师商城,三重城,最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商,河南安阳殷墟小屯村遗址,最重要的晚商遗址周,西周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最早的四合院周,湖北圻春干栏式建筑,西周时期长江中游一带的居住建筑类型二、小结1. 建筑类型:宫殿、宗庙、住宅、城市2. 建筑结构:土木混合结构体系3. 建筑技术:瓦,陶水管,斗拱,4. 空间观念:等级,中央与四方5. 空间组织方式:庭院、中轴线、夯土台基第三节春秋战国(前770-前221)—秦(前221-前206)—汉(前206-220)一、春秋战国至秦1.城市建设高潮2.高台建筑兴盛:秦咸阳宫3.大型工程多:秦始皇陵与长城4.技术进步:A.筒瓦和板瓦广泛使用,B.砖的出现C.铁制工具的使用D.金属构件的使用5。
《考工记》二、汉1。
木架建筑渐趋成熟2。
中国建筑史绪论

例如:皇帝办公休息的三大殿、如来佛祖的大 雄宝殿、民居的最高长辈居住的房屋,为最重要, 其他为此要的。
平面上多数采用对称的建筑形式,并在中轴线上建 立重要的建筑。
平面整体多为前后两大部分,前多为重要区域,后 为居住区。
三、中国古建筑的造型特点
榭:在水面上的建筑形式,形成水面上的建筑风 景。
廊:长条行的室外回廊,链接建筑与建筑之间的 建筑,多为在整个建筑平面的较为边缘的地区
坊:船型的建筑,不能移动或者在水上游走,或 用石头活用木质的建筑形式
榭
三、中国古建筑的造型特点
1、平面造型特点
由多栋建筑组成建筑的群体,充满了多样的单体建 筑形式。
扇 面 顶
扇面顶和万字顶一样,是一种非常别致的屋顶形式,扇面顶 顾名思义,就是扇面形状的屋顶形式,其最大特点就是前后 檐线呈弧形,弧线一般是前短后长,即建筑的后檐大于前檐。 建筑的西山墙的墙线若向内延伸,可以交于一点,而这一点 就是扇形的扇子柄端。扇面顶的两端可以做成歇山、悬山, 也可做成卷棚形式。扇面顶一般都用在形体较小的建筑中, 会让建筑看起来更为小巧可爱。
四、中国古建筑的式样
四、中国古建筑的式样
墙与柱 构成房屋建筑立面的组成 部分,房屋建筑一般三面围墙, 正面为木质楹柱与门窗,左右墙 面称为山墙。四根木头圆柱围成 的空间称为“间”。建筑的迎面 间数称为“开间”,或称“面 阔”。建筑的纵深间数称“进 深”。中国古代以奇数为吉祥数 字,所以平面组合中绝大多数的 开间为单数,每两根立柱之间为 一间;而且开间越多,等级越高。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体结构以木结构为 主要的结构,再加上土、砖、石配合 使用。
木结构为框架,土砖石为围合形式。 提倡木质结构的建筑,欧美和日本
中国建筑史资料完结版

中国建筑史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一:单体建筑的构成:①单体建筑的基本组成单位:间构成单座建筑,间由相邻两榀房加构成。
②槽”概念:宋代殿阁类建筑术语,指殿身内由一系列柱子与斗拱划分空间的方式,也指该列柱列与斗拱所在的轴线,《营造法式》有殿阁分槽平面图4种,金厢斗底槽,分心斗底槽,单槽,双槽。
单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个区域。
(山西晋祠圣母殿)双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个区域(唐大明宫含元殿,北京故宫太和殿)分心槽: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一般用作殿门。
(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金厢斗底槽: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环包内层。
(佛光寺大殿)③其他相关概念:生起: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依次逐柱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侧脚:把建筑物的一圈檐柱柱脚向外抛出,柱头向内收进,其目的是借助于屋顶重量,产生水平推力,增加木构架的内聚力,以防散架或倾倒。
檐柱:位于建筑物外围的柱子。
金柱:位于檐柱以内,除了处于建筑纵轴线以外的所有柱子。
反宇向阳:古代房屋檐翼角向上翘起,为了接受更多的阳光。
副阶周匝:塔身,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外廊。
二:建筑群的组合:建筑群组合的基本原则及实例(北京故宫、天坛);庭院的围合方式——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用廊围合)主房前两则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间,前设院墙与院门,通称“三合院”。
将轴线延伸并向两侧展开,组成三条或五条轴线并列的组合群体。
纵横轴线方向都作对称布置。
实例—北京故宫—中轴线上自南而北有大清门(低、小)—T形狭长庭院—天安门(高、大)—长方形庭院—端门(高、大)—纵长形庭院—午门(高、大)—横长宽阔庭院—太和门(低)—方型宽大庭院—太和殿(高、大)。
天坛—1)天坛的规制仍存明初天地合祭的痕迹,北面两角墙呈圆形,南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2)整个建筑组群有内外两重围墙环绕,总面积280公顷。
3)由于传统礼制关系,天坛位于大街东侧,主要入口设在西面4)按使用性质分为四组,南部有祭天圜丘及附属建筑,北部以祈祷丰年的祈年殿为主体,内围墙西门内南侧为斋宫,外围墙西门内建有饲养祭祀用牲畜的牺牲所和舞乐人员居住的神乐署。
中国建筑史_梁思成

梁思成在东北大学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完成了第一本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中国建筑史》。
在二战的炮火中,他曾经挽救了日本古城奈良,却未能留住深爱的北京古城墙。
他参与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是一位真正具有文化视野的建筑大师。
梁思成,建筑学者,梁启超的儿子,林徽因的丈夫。
早年受父亲影响,受过正统的中国古典文化教育,后到美国留学。
回国后,创建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完成第一本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系统完整的《中国建筑史》。
是把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当成命根子的人。
梁思成,是清末大学者,政治家梁启超的长子。
维新变法失败,梁启超逃亡日本。
梁思成出生在日本东京。
十一岁回到北平。
梁启超很注重儿女们的国学教育。
在家里设学堂。
每逢寒暑假,便在家中开课。
亲自给他们讲《论语》,《孟子》。
1915年,梁思成考入清华学校,就是当时的留美预备学堂。
他学业优秀兴趣广泛,既是体育健将,又是合唱团团员,还会吹小号,长笛。
梁启超此时已渐渐消隐于历史舞台。
他更希望他的儿女们能够专攻文化,从事学术研究。
而这时梁思成的梦想是当一个雕塑家。
他最终却没有成为雕塑家。
他的人生道路离不开两个人的影响,一个是他的父亲梁启超,还有一个就是才女林徽因。
1920年,曾被诗人徐志摩苦苦追求的林徽因随父亲从英国回到北平。
19岁的梁思成第一次见到17岁的林徽因,当他敲开林家的大门,一个小仙子一样的美丽女子站在他面前,聪慧的目光如水晶莹。
第一眼便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心。
而林徽因的一番话则改变了梁思成的人生。
梁从诫:当我父亲第一次去拜访我母亲时,她刚从英国回来,在交谈中,她谈到以后要学建筑。
我父亲当时连建筑是什么还不知道,我母亲告诉他,那是包括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因为父亲喜爱绘画,所以也选择了建筑这个专业。
这是两个个性如此不同的人。
林徽因活泼热情,梁思成稳重深沉。
然而,因着共同的志趣和理想,两颗心越来越近。
这时,在父辈的安排下,两人结伴到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室内斗拱
通常只支撑天花板的重量或作为梁头节点的联系构件,其结构作用 不及檐下斗拱明显。
目录
章节1 章节2 章节3 章节4 章节5 章节6 章节7
『绪论』
CONTENTS_______
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
•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木构架的特色 •单体建筑的构成 •建筑群的组合 •建筑与环境 •建筑类型 •工官制度
下昂
•昂
华拱
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
栌斗 •其他——还有一些和上述拱昂横向相交的拱和斗只
起联系作用而不起承重作用。
。
『本科绪论』
19/37
斗拱位置不同,所起作用也有不同。
檐下斗拱 •柱头铺作 位于柱头上的斗拱,是承托屋檐重量的主体; •补间铺作 位于两柱之间额枋之上,起辅助支撑作用; •转角铺作 位于角柱之上,起承托角梁和屋角的作用,也是主要
中
国
建
筑
——
史 解 传
读统
中建
国筑
绪
论
『学习目的』
含义
•对建筑物的既往或建筑活动的既往进行的调查研究。 •建筑史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建筑学的演变和历史。
建筑史分类
•研究对象不同:西方建筑史和中国建筑史 •时间不同:古代史和近、现代史
『学习目的』
“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 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 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 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 产。知己知彼,温故知新,已有 科学技术的建筑师增加了本国的 学识及趣味,他们的创造力量自 然会在不自觉中雄厚起来,这便 是研究中国建筑史的最大意义。 ——梁思成
『绪论』
清漪园(颐和园)
『绪论』
CONTENTS_______
•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木构架的特色 •单体建筑的构成 •建筑群的组合 •建筑与环境 •建筑类型 •工官制度
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
屋顶对建筑屋顶式样
『绪论』
庑殿顶
硬悬攒山 尖顶
歇山顶
古代中国建筑的学习,是通过分析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优秀实例,使学生不
仅掌握中国传统建筑、环境乃至城市的设计语言、规划手法,而且从中国古代 建筑文化的深层内涵了解古代建筑设计思想、理论和方法。
近现代中国建筑的学习,使学生正确看待外来文化、建立正确的建筑观和
价值观,并具有一定的理论思维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缺点
➢木材越来越少 ➢易遭火灾、易朽坏 ➢难以满足更大、更 复杂的空间需求
『绪论』
CONTENTS_______
•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木构架的特色 •单体建筑的构成 •建筑群的组合 •建筑与环境 •建筑类型 •工官制度
我国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和抬梁 式两种。
穿斗式: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
中国传统建筑构架体系建筑中独有的构件— —斗拱。
名称 •在宋代称为“铺作”,清代称为“斗科”或 “斗拱”。
作用 •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在唐宋时起结构支撑作用;明清以后主要起
装饰作用。
『绪论』
斗拱主要构件
•华栱
垂直于立面,向内外挑出的拱,是斗拱的主要部件;
•斗
拱与昂的支座垫块;
『简 明』
『真 实』
『有 机』
简
真
空
洁
实
间
明
暴
灵
确
露
活
•单体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平面、结构、造型三者的
抬梁式木构不架可分割性。 宋举架做法
『绪论』
『绪论』
佛光寺大殿
宁波报国寺
除了最高等级一类的殿堂建筑需要表现庄严华丽的气氛,构作天花 板遮住梁架外,一般建筑都是无保留的暴露梁架、斗拱、柱子等全部木 构架部件。
《中国建筑美学》 侯幼彬 黑龙江科技出版社
『绪论』
•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木构架的特色 •单体建筑的构成 •建筑群的组合 •建筑与环境 •建筑类型 •工官制度
『绪论』
CONTENTS_______
﹃
建
•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筑
•木构架的特色
干阑
的 多
•单体建筑的构成
样
•建筑群的组合
性
•建筑与环境
毡包
『学习目的』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建筑史?
1 认识遗产、保护遗产。
学习建筑史的硬传统:建筑构成机制、建筑发展规律、建筑创作思维、 2 建筑创作手法;
学习建筑史的软传统:哲学观念、价值观念、思维观念、审美意识、 文化心理。
3 培养思维及分析、评价建筑的能力。
『学习内容』
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必修课,包括中国古代建筑史 及近、现代建筑史三个部分的内容.
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 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抬梁式: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
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
梁的总数可达3~5根。
『绪论』
穿斗式图示
檩条
穿枋
柱
『绪论』
抬梁式图示
檩条
短梁
梁 柱
『绪论』
CONTENTS_______
•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木构架的特色 •单体建筑的构成 •建筑群的组合 •建筑与环境 •建筑类型 •工官制度
『学习方法』
搞建筑史,绝不是等别人把一件古董摆在你面前,让你坐在那儿,慢 慢地去品味它。不是这样的,建筑史文化的记录,研究建筑史的人,要能 敏锐地区别时代的艺术特点,能感到历史的步伐。
——梁思成
就建筑而言,不勤读永远只能图抄公,算不得真正的设计者。勤读的 作用在建立观念,在开发思想的泉源,在灵台清明,此之谓潜力。靠着潜 力雄厚,才能在图桌上运用自如,举重若轻。重现实而轻理念,绝非学问 之道,且注定只能在图桌上做惟妙惟肖的效颦。
『绪论』
CONTENTS_______
•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木构架的特色 •单体建筑的构成 •建筑群的组合 •建筑与环境 •建筑类型 •工官制度
——贺陈词
『学习方法』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
『参考书目』
《中国建筑史》
梁思成 百花文艺出版社
《中国建筑图解词典》
王其钧 机械工业出版社
《华夏意匠-中国古典 建筑设计原理分析》 李允鉌 天津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
《图像中国建筑史》 梁思成 百花文艺出版社
《中国现代建筑史》 邹德侬、戴路、张向炜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类型
•工官制度
“井干”建筑
船型干阑 窑洞
阿以旺
『绪论』
CONTENTS_______
•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木构架的特色 •单体建筑的构成 •建筑群的组合 •建筑与环境 •建筑类型 •工官制度
木架建筑是中国使用面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建 筑类型,是一种主流建筑类型。
优点
➢取材方便 ➢适应性强 ➢抗震性能好 ➢施工速度快 ➢便于修缮、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