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与法律人民教育出版社部分法律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法律职业道德分析案例(3篇)

法律职业道德分析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法律职业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

律师作为法律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司法公正和当事人权益的保障。

本案例将以一起律师代理案件中的争议行为为切入点,分析律师职业道德规范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案例简介某律师事务所律师张明(化名)受当事人李华(化名)委托,代理其与公司发生劳动争议一案。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张明发现公司存在严重违法经营行为,可能涉及刑事责任。

于是,张明在未征得李华同意的情况下,向公安机关报案,导致案件审理被迫中止。

李华认为张明的行为损害了其合法权益,要求张明承担相应责任。

张明则认为,其行为是为了维护法律的尊严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符合律师职业道德规范。

双方因此产生争议。

三、律师职业道德规范分析1. 维护法律尊严和当事人合法权益律师作为法律职业人员,首要职责是维护法律的尊严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在本案中,张明发现公司存在违法经营行为后,向公安机关报案,体现了其维护法律尊严的职业道德。

2. 尊重当事人意愿律师在代理案件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愿,维护其合法权益。

在本案中,张明在未征得李华同意的情况下,擅自报案,违反了尊重当事人意愿的职业道德规范。

3. 保守职业秘密律师在代理案件过程中,应严格保守职业秘密,不得泄露当事人的隐私和商业秘密。

在本案中,张明在报案过程中,可能涉及泄露李华的隐私和商业秘密,违反了保守职业秘密的职业道德规范。

4. 公正执业律师在代理案件过程中,应公正执业,不得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

在本案中,张明在报案过程中,可能存在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违反了公正执业的职业道德规范。

5. 诚信执业律师在代理案件过程中,应诚信执业,不得伪造证据、隐瞒事实。

在本案中,张明在报案过程中,可能存在伪造证据、隐瞒事实的行为,违反了诚信执业的职业道德规范。

四、案例分析本案中,张明的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法律的尊严,但同时也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职业道德_法律_案例(3篇)

职业道德_法律_案例(3篇)

一、引言职业道德与法律是职业行为中的两个重要准则,它们共同规范着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

本文将以一个实际案例为切入点,分析职业道德与法律在职业行为中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在实践中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案例背景甲公司是一家从事房地产开发的企业,近年来在我国某城市开发了一项大型住宅项目。

项目由乙公司承建,乙公司是一家具有丰富建筑经验的建筑企业。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甲公司发现乙公司在施工过程中存在严重违规行为,如偷工减料、使用劣质材料等。

甲公司认为乙公司的行为严重违反了职业道德和法律规定,给项目质量带来极大隐患。

于是,甲公司决定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三、案例分析1. 职业道德角度(1)乙公司违反了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要求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诚实守信、勤奋敬业、团结协作、服务人民。

乙公司在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使用劣质材料,不仅损害了业主的利益,也违背了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2)甲公司秉持职业道德。

甲公司在发现乙公司违规行为后,及时采取措施,维护了业主的合法权益,体现了其职业道德。

2. 法律角度(1)乙公司违反了法律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乙公司在施工过程中使用劣质材料、偷工减料,已构成违法行为。

(2)甲公司依法维权。

甲公司在发现乙公司违规行为后,依法向当地建筑主管部门投诉,要求对乙公司进行调查和处理,维护了自身合法权益。

四、处理结果在甲公司的投诉下,当地建筑主管部门对乙公司进行了调查。

经调查,乙公司确实存在使用劣质材料、偷工减料等违法行为。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当地建筑主管部门对乙公司进行了行政处罚,包括罚款、暂停施工等。

同时,甲公司要求乙公司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包括修复损坏的工程、赔偿业主损失等。

1. 职业道德与法律在职业行为中具有密切关系。

职业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职业道德的保障。

2. 在职业行为中,从业人员应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和法律规定,切实维护自身和他人合法权益。

法律职业道德案例分析(3篇)

法律职业道德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法律职业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

本案例选取了一起涉及律师职业道德争议的案件,旨在通过对该案件的分析,探讨法律职业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应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

二、案情简介甲律师,某知名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因其在一宗离婚案件中涉嫌违反职业道德,被投诉至律师协会。

投诉内容如下:1. 在与当事人乙女士签订代理协议时,甲律师未如实告知乙女士其与对方当事人丙先生存在利益冲突,且未征得乙女士的同意。

2. 在庭审过程中,甲律师多次泄露乙女士的隐私,损害了乙女士的合法权益。

3. 甲律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未经乙女士同意,公开了乙女士的个人隐私。

三、案件分析(一)律师职业道德概述律师职业道德是指在律师执业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职业行为准则。

根据《律师法》和《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律师职业道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忠诚于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2. 依法执业,恪守律师职业道德,保守职业秘密。

3. 公正执业,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

4. 诚实守信,不得隐瞒事实、伪造证据,不得利用他人隐私。

5. 尊重他人,不得侮辱、诽谤他人,不得损害他人合法权益。

(二)甲律师违反的职业道德规范1. 利益冲突根据《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第十五条,律师在接受委托前,应当向委托人告知其与委托人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并取得委托人的同意。

在本案中,甲律师未如实告知乙女士其与对方当事人丙先生存在利益冲突,违反了律师职业道德规范。

2. 泄露隐私根据《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第二十条,律师应当保守职业秘密,不得泄露当事人的隐私。

在本案中,甲律师在庭审过程中多次泄露乙女士的隐私,损害了乙女士的合法权益,违反了律师职业道德规范。

3. 利用他人隐私根据《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第二十一条,律师不得利用他人隐私谋取不正当利益。

道德法律案例分析书(3篇)

道德法律案例分析书(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本案例涉及一起因合同纠纷引发的道德与法律冲突事件。

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了一份购销合同,约定甲公司向乙公司采购一批货物,货款总额为100万元。

合同签订后,甲公司按照约定支付了50万元定金,但乙公司在交货时出现了质量问题,导致甲公司无法使用该批货物。

甲公司遂要求乙公司退还定金并承担违约责任,但乙公司以各种理由推脱。

甲公司无奈之下,将乙公司诉至法院。

二、案例分析(一)道德分析1. 甲公司道德分析甲公司在合同签订后,按照约定支付了定金,体现了其诚信守约的道德品质。

在发现货物存在质量问题后,甲公司及时与乙公司沟通,要求乙公司承担责任,体现了其公平交易的道德观念。

2. 乙公司道德分析乙公司在签订合同后,未能按照约定履行合同义务,导致甲公司无法使用货物,存在违约行为。

乙公司在甲公司提出退定金和承担违约责任的要求时,以各种理由推脱,缺乏诚信,违背了公平交易的道德原则。

(二)法律分析1. 甲公司法律分析甲公司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有权要求乙公司退还定金并承担违约责任。

甲公司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履行了自己的合同义务,有权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 乙公司法律分析乙公司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应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合同义务。

乙公司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未能履行自己的合同义务,存在违约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的规定,乙公司应承担违约责任。

三、案例分析结论1. 道德结论甲公司在此次事件中,体现了诚信守约、公平交易的道德品质。

乙公司在此次事件中,缺乏诚信,违背了公平交易的道德原则。

2. 法律结论甲公司有权要求乙公司退还定金并承担违约责任。

乙公司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承担违约责任。

四、案例分析启示1. 企业应树立诚信意识,遵守合同约定,履行合同义务。

2. 当合同纠纷发生时,应依法维权,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

3. 企业应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产品质量,避免因质量问题导致合同纠纷。

教案《职业道德与法规的案例分析》

教案《职业道德与法规的案例分析》

教案《职业道德与法规的案例分析》一、教材分析本教案基于中职思政课程要求,选取职业道德与法规的经典案例作为教学内容,旨在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职业道德的内涵、行业规范及法律法规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法律意识。

教材内容丰富,逻辑清晰,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面向中职二年级学生,班级共有45名学生,其中男生25名,女生20名。

学生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职业道德与法规有初步了解,但缺乏深入分析和实际应用能力。

学生习惯上,大多数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但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

从能力上看,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能力还需加强。

三、教学三维目标知识目标:掌握职业道德与法规的基本概念、原则及要求,了解案例分析的基本方法。

技能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职业道德与法规案例,提出解决方案。

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增强法规意识,形成积极向上的职业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职业道德与法规的具体要求,案例分析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深入分析案例,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教学策略:采用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互动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对职业道德与法规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法与学法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六、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准备教学PPT、教学视频、职业道德与法规案例库、案例分析工具等。

学生准备:预习职业道德与法规的基本概念,了解案例分析的基本步骤。

七、教学过程环节一:课前预习(10分钟)教学内容:学生预习《市场营销职业道德与法规》教材第一章,了解市场营销职业道德与法规的基本概念、重要性以及案例分析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教师行为:发布预习任务,提供《市场营销职业道德与法规》教材电子版及预习指南,设置预习问题如“什么是市场营销职业道德?”“市场营销法规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等,引导学生思考市场营销中的职业道德与法规问题。

职业道德法律案例分析(3篇)

职业道德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公司是一家知名的金融服务企业,为客户提供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

该公司员工小李,担任客户经理一职,负责维护公司客户关系。

2019年5月,小李因个人原因离职,在离职前,未经公司同意,将公司客户信息泄露给了竞争对手。

二、案件经过1. 泄露行为:小李在离职前,利用职务之便,将公司客户信息,包括客户姓名、联系方式、交易记录等,非法复制并存储在个人电脑中。

2. 泄露后果:小李离职后,将客户信息泄露给了竞争对手。

竞争对手利用这些信息,向客户推销其他金融产品,导致公司客户流失,经济损失严重。

3. 公司发现:公司发现客户信息泄露后,立即展开调查,确认了小李的违法行为。

三、法律分析1.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小李在签订劳动合同后,应遵守合同约定,保守公司商业秘密。

其泄露客户信息的行为,违反了合同约定,构成违约。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小李泄露客户信息,侵犯了客户的隐私权,应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根据《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小李泄露客户信息的行为,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小李泄露客户信息,违反了劳动纪律,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公司有权依法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其承担赔偿责任。

四、案件处理1. 公司内部调查:公司成立调查组,对小李的违法行为进行调查,收集证据。

2. 法律途径:公司向公安机关报案,追究小李的刑事责任。

3. 民事赔偿:公司要求小李赔偿因泄露客户信息造成的经济损失。

4. 劳动合同解除:公司根据《劳动法》的规定,解除与小李的劳动合同。

五、案例分析1. 职业道德缺失:小李作为公司员工,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保守公司商业秘密。

其泄露客户信息的行为,严重违反了职业道德。

2. 法律意识淡薄:小李在泄露客户信息时,可能并未意识到其行为的严重性,缺乏法律意识。

3. 公司管理漏洞:该公司在员工管理、信息安全管理等方面存在漏洞,导致客户信息泄露事件的发生。

职业道德的法律案例分析(3篇)

职业道德的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药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然而,近年来,医药行业职业道德问题频发,尤其是药品销售领域的违规行为,严重损害了患者的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本案例将围绕某医药公司销售员违规销售禁用药品事件展开,分析其涉及的法律问题和职业道德问题。

二、案情简介2019年5月,某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接到群众举报,称某医药公司销售员在销售过程中,违规销售了禁用药品。

经调查,该公司销售员张某在2019年1月至4月期间,利用职务之便,多次将某禁用药品销售给患者,涉及金额达数万元。

三、法律分析1. 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二十四条规定:“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必须按照国家规定,保证药品的质量和安全。

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假药、劣药。

”张某作为医药公司销售员,违反了该法条的规定,销售了禁用药品,属于违法行为。

2. 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条规定:“生产、销售假药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致人死亡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张某销售禁用药品,虽然不属于假药,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药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的规定,销售禁用药品的行为,可以认定为“其他严重情节”,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3. 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七条规定:“经营者应当保证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

对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商品和服务,应当向消费者作出真实的说明和明确的警示,并说明和标明正确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方法以及防止危害发生的方法。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十二课第一框《维护劳动权益》案例分析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十二课第一框《维护劳动权益》案例分析

第十二课第一框《保护劳动权益》案例剖析一、劳动法的基本源则(一)劳动法的拟订我国宪法例定劳动既是公民的权益又是公民的义务。

1994年7月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经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1995年1月1日开始实行。

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亲近相联的其余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这里所说的劳动关系,就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形成的社会关系,如工资分配、劳动保护等方面的关系。

与劳动关系亲近相关的社会关系,主要包含劳动管理关系、劳动保险关系、劳动争议关系、劳动督查关系等。

【剖析意义】劳动法的宣布与实行关系到亿万劳动者的亲自利益,因此是我国法制建设上的一件大事,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劳动法是一部全面系统调整我国劳动关系的法律。

它的合用范围很广,我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集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都合用。

它的内容全面系统,包含了劳动关系和劳动工作的各个方面。

【谈论】劳动法是一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统的法律。

当前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间,劳动关系日趋走上市场化的道路,要求劳动制度要与之相适应,劳动关系日趋走上市场化的道路。

劳动法的宣布适应了这一历史要求,表现了这一主旨,确定了好多新的劳动制度,以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劳动法以基本法的形式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式劳动关系。

包含劳动就业、职工薪资、社会保险、职工培训等。

此中劳动合同制最具代表性。

劳动合同制是按着国际模范,要求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用劳动合同确定的制度。

它改变了过去计划用人的模式,把人力资源即劳动力推向市场,恩赐用人单位用人自主权和劳动者择业自主权,实行双向选择,赞成劳动力合理流动,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踊跃要素。

(二)劳动法的基本源则我国劳动法的基本源则有:第一,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原则。

劳动法的基本任务就是要经过各种法律手段和措施有效地保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以实现。

道德法律的真实案例分析(3篇)

道德法律的真实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市某区人民法院受理了一起涉及道德与法律冲突的民事案件。

原告王某,男,35岁,是一名建筑工人;被告张某,男,45岁,是一家建筑公司的项目经理。

案件起因是王某在工作中受伤,要求建筑公司支付医疗费用及赔偿金。

二、案情简介2019年5月,王某在建筑公司承接的一项工地施工中,不慎从高处坠落,导致腿部骨折。

事发后,王某被紧急送往医院救治。

经诊断,王某的腿部骨折严重,需要长时间治疗和康复。

在此期间,王某向建筑公司提出支付医疗费用及赔偿金的请求。

然而,双方在赔偿金额上存在较大争议。

三、道德困境1. 王某的道德困境王某在受伤后,面临着生活、工作、家庭等多方面的困境。

首先,他的身体状况严重受损,无法继续从事高强度的工作,导致家庭收入减少。

其次,高昂的医疗费用使王某家庭经济负担加重。

在这种情况下,王某有权利要求建筑公司支付医疗费用及赔偿金,以保障其合法权益。

2. 建筑公司的道德困境建筑公司在接到王某的赔偿请求后,认为王某的受伤是自身原因造成的,且王某在施工过程中存在违规操作。

因此,建筑公司认为王某无权要求赔偿。

在这种情况下,建筑公司面临着道德困境:一方面,公司有义务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公司认为王某的行为违反了安全生产规定,不应获得赔偿。

四、法律冲突1. 劳动法冲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支付劳动者工资、奖金、津贴等,并为劳动者提供劳动保护。

在本案中,王某受伤后,建筑公司有义务为其支付医疗费用及赔偿金。

2. 侵权责任法冲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

在本案中,王某在施工过程中受伤,建筑公司作为用人单位,应当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五、案例分析本案中,王某与建筑公司之间的道德困境和法律冲突,体现了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复杂关系。

一方面,道德规范要求用人单位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法律规范要求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

法律职业道德案例评析(3篇)

法律职业道德案例评析(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职业道德是律师职业的灵魂,是维护司法公正、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

律师作为法律职业共同体的一员,其职业道德的遵守与否直接关系到司法公信力和律师行业的健康发展。

本文将以某律师泄露客户隐私案为例,对法律职业道德进行评析。

二、案例背景某律师在代理一起民事纠纷案件过程中,得知了当事人甲的隐私信息。

甲担心隐私泄露,遂要求律师严守秘密。

然而,律师在案件结束后,却将甲的隐私信息泄露给了乙。

乙得知甲的隐私后,以此要挟甲,使其在诉讼中处于不利地位。

甲遂向律师协会投诉,要求追究律师泄露隐私的责任。

三、案例评析1.律师泄露客户隐私的行为违反了保密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律师在执业活动中,应当保守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不得泄露当事人的秘密。

”本案中,律师在代理案件过程中,得知了当事人甲的隐私信息,却未履行保密义务,泄露给了乙,违反了律师的保密义务。

2.律师泄露客户隐私的行为损害了司法公信力司法公信力是司法权威的体现,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基石。

律师作为司法公正的维护者,应当严格遵守职业道德,维护司法公信力。

本案中,律师泄露客户隐私的行为,损害了司法公信力,降低了公众对律师行业的信任度。

3.律师泄露客户隐私的行为违反了律师职业道德规范根据《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第二十三条规定:“律师应当保守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不得泄露当事人的秘密。

”本案中,律师泄露客户隐私的行为,违反了律师职业道德规范,损害了律师行业的形象。

4.律师泄露客户隐私的行为应承担相应责任根据《律师法》第六十六条规定:“律师违反本法规定,泄露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情节严重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行政部门吊销律师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本案中,律师泄露客户隐私的行为,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四、启示1.加强律师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律师职业道德意识律师职业道德教育是提高律师职业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

法律职业道德的著名案例(3篇)

法律职业道德的著名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马锡五案件是我国法律职业道德的一个著名案例,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

马锡五,时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因其在案件审理过程中的职业道德表现而闻名。

此案涉及一起复杂的土地纠纷,马锡五在审理过程中严格遵守法律职业道德,公正无私,最终妥善解决了纠纷,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二、案情简介1950年,某省发生一起因土地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甲村与乙村相邻,两村因土地归属问题发生争执。

甲村认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乙村一直占用甲村的部分土地,且未支付任何费用。

乙村则辩称,土地纠纷的历史渊源已久,且双方曾达成口头协议,同意共同使用该土地。

双方争执不下,最终酿成群体性事件。

该案由某省高级人民法院受理。

在审理过程中,甲村村民联名上书,要求法院依法判决,维护甲村权益。

乙村也积极应诉,并提供了部分证据。

然而,由于案件涉及面广、利益关系复杂,审理工作陷入了僵局。

三、马锡五案件审理过程1. 深入调查,了解实际情况马锡五在接到案件后,高度重视,立即组织调查组深入基层,了解实际情况。

他要求调查组既要听取甲村村民的意见,也要听取乙村村民的意见,力求全面、客观地了解案件真相。

2. 严格依法,公正审理在审理过程中,马锡五始终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他要求审判人员认真审查证据,确保判决公正。

同时,马锡五还强调,要充分考虑双方村民的利益,力求实现公平、公正。

3. 积极调解,化解矛盾马锡五在审理过程中,发现双方村民对土地纠纷的历史渊源存在较大分歧。

为了化解矛盾,他决定采取调解的方式。

他亲自主持调解会议,耐心倾听双方村民的意见,积极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4. 坚持原则,顶住压力在调解过程中,马锡五面临了来自甲村村民的压力。

部分村民要求法院严厉处罚乙村,以维护甲村权益。

面对压力,马锡五坚定地表示,要坚持原则,依法审理,不能因外界因素而影响判决公正。

四、案件结果经过马锡五的努力,甲村与乙村之间的土地纠纷最终得到了圆满解决。

法律职业道德案例分析(3篇)

法律职业道德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甲,某市知名企业家,因涉嫌合同诈骗罪被公安机关逮捕。

甲聘请了本市知名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乙作为其辩护人。

在侦查阶段,乙律师了解到甲在案件中有自首情节,遂与甲商量是否在庭审中提出自首,以争取从轻处罚。

甲表示同意,但要求乙律师在庭审前不得透露其自首情节,以免影响其家人。

乙律师在庭审过程中,为了维护甲的合法权益,提出了自首情节,并成功争取到法院对甲从轻处罚。

然而,甲的家人在庭审后得知甲自首,对甲产生了极大的不满,认为乙律师泄露了其隐私,要求乙律师承担法律责任。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乙律师在辩护过程中是否违反了法律职业道德,特别是在保密义务与当事人利益的冲突中,乙律师的处理方式是否得当。

三、法律分析1. 法律职业道德概述法律职业道德是指律师在执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包括诚实守信、保密、公正、专业等。

其中,保密义务是律师职业道德的核心要求之一。

2. 保密义务的具体内容根据《律师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律师对在执业活动中知悉的委托人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应当予以保密。

保密义务具有以下特点:(1)保密对象为委托人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2)保密期间为律师执业期间及执业后;(3)保密范围为律师在执业活动中知悉的信息。

3. 当事人利益与保密义务的冲突在本案中,乙律师在辩护过程中,面临着当事人利益与保密义务的冲突。

一方面,甲要求乙律师在庭审前不得透露其自首情节,以维护其家人利益;另一方面,乙律师作为辩护人,有责任为甲争取合法权益,包括提出自首情节。

4. 乙律师的处理方式乙律师在庭审中提出了甲的自首情节,成功争取到法院从轻处罚。

然而,甲的家人认为乙律师泄露了其隐私,要求乙律师承担法律责任。

四、案例分析1. 乙律师的行为是否违反了保密义务根据《律师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乙律师在执业活动中知悉了甲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应当予以保密。

在本案中,甲的自首情节属于其个人隐私,乙律师有保密义务。

然而,乙律师在庭审中提出了自首情节,似乎违反了保密义务。

法律职业道德的案例分析(3篇)

法律职业道德的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法律职业道德是法律工作者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它关系到司法公正、法律权威和社会稳定。

以下是一起涉及法律职业道德的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名称:张某诉李某侵权纠纷案案情简介:张某与李某系邻居,两家因土地界限不清引发纠纷。

张某认为李某在未经其同意的情况下占用其土地,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李某归还土地并赔偿损失。

在诉讼过程中,李某聘请了某律师事务所的律师A担任其代理人。

法院审理期间,律师A为了争取胜诉,未经张某同意,私下与李某达成和解协议,将张某的土地界限重新划分,使李某获得了更多利益。

张某得知此事后,认为律师A的行为违反了法律职业道德,遂向法院投诉。

二、案例分析1. 案例涉及的法律职业道德问题(1)律师保密义务律师在代理案件过程中,有义务对当事人的隐私和秘密予以保密。

本案中,律师A未经张某同意,将张某的土地界限重新划分,并将协议内容告知李某,违反了律师保密义务。

(2)律师诚信原则律师应当诚实守信,遵守法律规定,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本案中,律师A为了争取胜诉,未经张某同意,与李某私下达成和解协议,损害了张某的合法权益,违反了律师诚信原则。

(3)律师公正执业律师在执业过程中,应当保持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

本案中,律师A在代理李某案件过程中,为了追求胜诉,放弃了对张某的公正代理,违反了律师公正执业原则。

2. 案例的法律依据(1)律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律师应当保守在执业活动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不得泄露当事人的秘密。

”(2)律师职业道德规范《律师职业道德规范》第二十二条规定:“律师在执业活动中,应当遵守诚信原则,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律师代理案件违反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若干问题的意见》该意见第三条规定:“律师在执业活动中,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三、案例分析结论1. 律师A的行为违反了法律职业道德,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法律职业道德案例评析(3篇)

法律职业道德案例评析(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职业道德是法律职业人员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是维护法律职业形象、确保法律公正实施的重要保障。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法律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通过对一起法律职业道德案例的分析,探讨法律职业道德在实践中的体现和运用。

二、案例背景某市某律师事务所律师甲,受当事人乙委托,代理一起涉及巨额财产的民事案件。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甲发现乙与对方当事人存在利害关系,乙曾向对方当事人提供过虚假证据。

甲在充分了解情况后,按照法律规定,向法院提交了相关证据,并向乙表示了自己的担忧。

然而,乙以利益诱惑甲为其保守秘密,甲在权衡利弊后,最终答应了乙的要求。

三、案例分析1. 甲的行为违反了法律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1)诚实守信原则。

甲在代理案件过程中,发现乙存在虚假证据,应当如实向法院提交,维护法律的公正。

然而,甲在乙的诱惑下,违反了诚实守信原则,为乙保守秘密。

(2)公平正义原则。

法律职业道德要求法律职业人员秉持公平正义,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甲在代理案件过程中,为乙保守秘密,损害了对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违背了公平正义原则。

(3)勤勉尽责原则。

甲在代理案件过程中,发现乙存在虚假证据,应当积极采取措施,维护法律公正。

然而,甲在乙的诱惑下,未能勤勉尽责,违反了法律职业道德的要求。

2. 乙的行为违反了法律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1)诚实守信原则。

乙在诉讼过程中,提供虚假证据,损害了对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违反了诚实守信原则。

(2)公平正义原则。

乙的行为损害了法律的公正,违反了公平正义原则。

(3)尊重法律原则。

乙在诉讼过程中,提供虚假证据,违反了尊重法律原则。

四、案例分析结论本案中,甲和乙的行为均违反了法律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损害了法律的公正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针对此案例,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法律职业道德教育。

通过开展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法律职业人员的法律素养,使其自觉遵守法律职业道德。

2. 完善法律职业道德监督机制。

教师师德法律案例分析(3篇)

教师师德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其中,教师职业道德问题尤为突出。

为了规范教师行为,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本文将通过对一起教师师德法律案例的分析,探讨教师职业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二、案例介绍2019年,某小学教师李某因涉嫌性侵学生被警方逮捕。

经调查,李某在任职期间,多次利用职务之便,对学生进行性侵。

此案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也暴露出我国部分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问题。

三、案例分析1. 案例中教师的行为违反了哪些法律法规?(1)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八条规定:“教师应当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恪守教师职业道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

”李某的行为明显违反了这一规定。

(2)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李某的行为属于对未成年人实施性侵,严重侵犯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3)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奸妇女、奸淫幼女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李某的行为构成强奸罪。

2. 案例中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1)道德观念淡薄李某在担任教师期间,未能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将职业道德置于次要地位,导致其道德沦丧。

(2)法律意识淡薄李某在任职期间,对法律法规缺乏了解,对自身行为的法律后果认识不足,导致其以身试法。

(3)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到位李某在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未能对其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导致其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薄弱。

3. 案例启示(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学校和教育部门应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使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八课案例分析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八课案例分析

案例1 故意抢劫杀人,徐某被判死刑徐某于2007年流窜至某市,采取刀刺、殴打威胁等手段抢劫过路行人,作案9起,案值一万五千余元。

7月30日深夜,徐某在宁夏路持刀抢劫行人张某,抢劫中,徐某持刀向张某腹部猛刺一刀,致使张某失血性休克,经抢救无效死亡。

当地公安机关接到群众报案后迅速出动警力,经过侦查,将四处藏匿的徐某抓捕归案,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徐某提起公诉,某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后,认定徐某故意抢劫杀人,致人死亡,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依法判处徐某死刑。

案例2 邻居纠纷,法官断案家住某市市北区镇江路干休所的王某和刘某是楼上楼下的老邻居,因为琐事两家起了争执,王某只要见到刘某就破口大骂,还在干休所范围内散布刘某的谣言。

刘某不堪其扰、总觉得人们在背后指点自己,因而精神抑郁,健康状况受到极大影响,刘某多次劝说无效后将王某起诉到市北区人民法院。

法院经审理认定王某侵犯刘某名誉权事实清楚,要求王某向刘某赔礼道歉,并在干休所范围内消除影响。

案例3 乱刻乱画该谁处罚?济南历下区游客胡某在游览曲阜孔庙时,用水果刀在古建筑物上刻下:“胡某到此一游”,致使古建筑表皮严重污损。

曲阜市文物局对胡某做出罚款200元,并赔偿寺庙损失的处罚决定。

胡某在接到行政处罚决定书后,对自己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予以承认,但认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和文物保护机构只行使文物管理权,行使文物处罚权的则是公安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因而曲阜市文物局无权做出处罚决定,并以此为由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人民法院经审理后,支持胡某的起诉理由,判决撤消了曲阜市文物局的行政处罚决定。

温州:21岁“炫富”女构成诈骗罪获刑11年她在朋友的眼中是“富二代”、“官二代”,全身名牌、开保时捷,住豪宅,爷爷在海外开矿,父母是房地产大亨,舅舅是京城高官,银行卡里的存款过亿。

现实中她是来自湖北省赤壁的21岁女子,是个“好吃懒做”的待业青年。

4月8日,王某因诈骗他人人民币794249.97元被温州市鹿城区人民法院一审宣判构成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11年,并处罚款人民币22000元,责令其将违法所得返还给被害人。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七课《维护宪法权威,当好国家公民》案例分析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七课《维护宪法权威,当好国家公民》案例分析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七课《维护宪法权威,当好国家公民》案例分析第七课《维护宪法权威,当好国家公民》案例分析一、宪法的概念和特点宪法在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里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法律的最高表现形式,这主要是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集中表现了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是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国家根本大法。

(一)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1.宪法内容具有根本性。

宪法规定了一个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问题。

提问:你认为对于一个国家哪些制度和问题是根本的?2.宪法法律效力的最高性。

提问:效力最高性体现在哪些方面?3.宪法制定和修改的程序的严格性。

提问:宪法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是怎样的?全国人大对一般法律的修改,一个代表团或三十名以上人大代表联名就可以提出,由全国人大代表过半数通过;宪法的修改,必须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大代表联名才能提出,并需由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通过。

(二)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齐玉苓案与违宪审查。

(三)宪法是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基本形二、我国现行宪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我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是一个宪法性文件,在当时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此后,先后制定颁布的宪法分别是:1954 年宪法、1975 年宪法、 1978 年宪法和现行的 1982 年宪法。

现行宪法于 1982年 12 月 4 日通过。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需要,全国人大先后于 1988 年 4月、 1993 年 3 月、1999 年 3 月、 2004 年 3 月通过四次宪法修正案,从而使这部宪法更加完善。

(二)我国宪法的指导思想我国现行宪法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三)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宪法的基本原则是制定和实施宪法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最基本准则,是贯穿立宪和行宪的基本精神。

我国现行宪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人民主权原则;保障人权的原则;法治原则;权力制约原则。

道德_法律_案例分析(3篇)

道德_法律_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2018年10月,我国某市发生了一起故意伤害案。

被告人李某因与被害人张某有矛盾,遂于某日深夜持刀将张某砍伤。

案发后,李某被公安机关抓获。

经鉴定,张某的伤势构成轻伤二级。

此案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引发了人们对道德与法律关系的思考。

二、道德与法律分析1. 道德分析(1)道德评价道德是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对人们的行为具有约束力。

从道德角度来看,李某的行为严重违背了道德规范。

首先,李某与张某有矛盾,但应通过合法途径解决,而非采取暴力手段。

其次,李某持刀伤害他人,严重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权利,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

(2)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

本案中,李某的行为反映出其道德素质低下,缺乏法治观念。

对此,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李某的道德教育,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法律分析(1)法律评价从法律角度来看,李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2)法律责任本案中,李某因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被追究刑事责任。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李某应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此外,李某还需赔偿张某的医疗费用、误工费等经济损失。

三、案例分析1. 道德与法律的相互关系道德与法律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道德的保障。

在本案中,李某的行为既违反了道德规范,又触犯了法律。

这充分说明了道德与法律的密切关系。

2. 道德与法律的适用在处理此类案件时,既要坚持依法治国,又要注重道德教化。

对于犯罪行为,应依法予以惩处;对于有悔罪表现的被告人,应给予适当的从宽处理。

同时,要加强对被告人的道德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预防犯罪预防犯罪是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任务。

师德的法律法规案例分析(3篇)

师德的法律法规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教师作为社会的重要职业,肩负着培养下一代、传承文明的重要使命。

教师的职业道德,即师德,是衡量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标准。

在我国,师德建设受到高度重视,相关法律法规也不断完善。

本文将通过对一起师德违法案例的分析,探讨师德法律法规在实践中的应用,以期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

二、案例背景2019年,某市一所中学教师李某因涉嫌性侵一名未成年女生被警方立案侦查。

经调查,李某在担任班主任期间,利用职务之便,多次对女生进行性侵。

此案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也引发了人们对师德问题的深刻反思。

三、案例分析1. 违反的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奸妇女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八条:教师应当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条: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性侵害。

2. 案例中存在的问题(1)师德缺失:李某作为一名教师,本应遵守职业道德,关爱学生,但他却利用职务之便,对学生进行性侵,严重违背了教师的职业道德。

(2)监管不力:学校在师德建设方面存在监管不力的问题。

李某在任职期间,曾多次对学生进行性侵,但学校未能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导致事态恶化。

(3)法律法规执行不力:虽然我国有关师德建设的法律法规较为完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执行不力的问题。

如李某在任职期间,曾多次对学生进行性侵,但学校未能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导致事态恶化。

3. 案例分析结论(1)加强师德教育: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师德教育,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使其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2)完善监管机制:学校应建立健全师德监管机制,加强对教师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及时发现和处理师德问题。

(3)严格执行法律法规: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师德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对违反师德的行为依法予以严肃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分教材案例分析第三单元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P66停止工作的处分形式根据原劳动部办公厅《关于处理劳动争议案件若干政策性问题的复函》(劳办发[1994]322号)第2条规定,关于职工被停工、停职检查扣发工资和生活费问题,企业对违纪职工用停工、停职的方式进行处理,如有法律、法规依据,要严格按有关法律、法规办理。

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不能采取停工、停职检查期间扣发工资和生活费的做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19条规定,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第4条之规定,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并已向劳动者公示的,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

由此可见,用人单位可以对劳动者处以“停工”的处分,但是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第一,用人单位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的,并已向劳动者公示的规章制度中对“构成停工处分的违纪行为”做出了明确规定;第二,有证据证明劳动者的行为已经“构成停工处分的违纪行为”。

本案中,如果港务处无法提供处分的依据和证据,就不能对王某适用停止工作的处分形式。

[教师点拨]港务处可依据本单位的职工劳动纪律,对王某的违纪行为作出停职检查的处理;法院依据《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来裁决此劳动纠纷;纪律按单位或团体的需要,制定出在本单位或团体适用的准则,而法律则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对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约束力。

P70被告山杠爷山杠爷的行为触犯了哪些法律规定呢?(一)私拆明喜信件《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冒领、隐匿、毁弃、私自开拆或者非法检查他人邮件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如果情节严重,还有可能构成犯罪(侵犯通信自由罪),《刑法》第二百五十二条规定,隐匿、毁弃或者非法开拆他人信件,侵犯公民通信自由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二)关押王禄我国《宪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

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条第三项规定,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非法侵入他人住宅或者非法搜查他人身体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如果情节严重,还有可能构成犯罪(非法拘禁罪),《刑法》第二百三十八条规定,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具有殴打、侮辱情节的,从重处罚。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罪)、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罪)的规定定罪处罚。

(三)掌掴(zhǎngguó)腊正《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规定,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P70拒不履行已经生效的法院判决首先,可以对该开发商处以司法拘留。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第六项规定,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五条规定,拘留的期限,为十五日以下。

被拘留的人,由人民法院交公安机关看管。

在拘留期间,被拘留人承认并改正错误的,人民法院可以决定提前解除拘留。

其次,如果情节严重,还可以追究该开发商刑事责任。

《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规定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

P72毒死植物人丈夫《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情节较轻”一般是指实践中义愤杀人、防卫过当杀人、因受害人长期迫害而杀人、帮助自杀、受嘱托杀人(安乐死)等情况。

《刑法》第六十三条规定,犯罪分子虽然不具有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但是根据案件的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也可以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

邱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且不属于“情节较轻”的情形,应依法惩处。

但鉴于邱某在对其植物人丈夫实施喂食农药行为后,能积极寻找医生求救,犯罪社会危害性较小;归案后,能供述其犯罪事实,认罪态度较好,确有悔罪表现;而且其行为得到被害人近亲属的谅解,当地群众及被害人近亲属连名要求对被告人从轻处罚。

因此根据案件的特殊情况,依法可以在法定刑以下减轻处罚。

这是发生在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真实案例,最后经最高法院核准,被灵璧县法院判处法定刑以下有期徒刑3年。

第七课维护宪法权威,当好国家公民P77~78受教育的权利《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只要是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具有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e.g.中专),身体健康的都可以报名参考高考。

此外,教育部规定下列三种人员不得参加普通高考报名:第一,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的在校生;第二,高级中等教育学校非应届毕业的在校生;第三,因触犯刑律已被有关部门采取强制措施或正在服刑者。

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的权利,受我国宪法、教育法和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保护,任何人都无权剥夺,本案中李某符合报名参加高考的条件,学校剥夺李某参加高考的行为违反法律规定。

法院可判令学校向李某赔礼道歉并承担相应损失,如果李某尚未参加高考,学校应当妥善安排李某的学习。

P83麻将声声小区居民有打麻将休闲娱乐的权利,余某也有休息的权利,双方理应互相尊重对方的权利,同时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谨慎的行使权利,避免侵害对方的权利。

现在,小区居民有打麻将的声音已经严重干扰余某以及家人的正常生活,理应予以纠正。

双方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解决问题:(一)双方沟通通过沟通,双方达成妥协,打麻将一方控制音量或者控制时间,尽可能减少噪音,余某也充分尊重对方休闲娱乐的权利。

(二)居委会调解根据《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三条的规定,居民委员会有义务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

因此余某可以通过居委会的调解解决问题。

(三)行政处罚《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使用家用电器、乐器或者进行其他家庭室内娱乐活动时,应当控制音量或者采取其他有效措施,避免对周围居民造成环境噪声污染。

因此,打麻将的小区居民有义务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噪音,对于制造噪音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八条规定,违反关于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制造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处警告;警告后不改正的,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四)民事责任《民法通则》第八十三条规定,不动产的相邻各方,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确处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风、采光等方面的相邻关系。

给相邻方造成妨碍或者损失的,应当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

第一百零六条规定,公民、法人违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义务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因此余某可以通过诉讼追究打麻将的小区居民因产生的噪音、干扰生活造成的损失。

第八课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P85米兰达规则我国《刑事诉讼法》没有“米兰达规则”即沉默权的规定,相反,在我国的《刑事诉讼法》中,第一百一十八条规定了,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应当如实回答。

但是,令人困惑的是,《刑事诉讼法》第五十条规定了,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

为了避免“佘祥林案”、“赵作海案”的出现,《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

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确实、充分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

第五十条规定了,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

第五十四条规定,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予以排除。

也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刑讯逼供导致冤假错案发生的几率。

P89秋菊打官司电影拍摄上映在1992年,其中涉及到的一些情况,出台了新的法律、有了新的法律规定,此处分析基于现行法律(2012)规定。

本案起初秋菊的丈夫被村长踢伤,受伤情况并没有经过司法鉴定,各方面都认为是轻微伤,经过乡治安员调解,村长赔偿秋菊二百元。

但是秋菊对于村长认错的态度不满,于是告到县公安局。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第一款的规定,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县公安局处以村长二百元罚款是符合法律规定的。

但是《治安管理处罚法》在处理中国公民之间的纠纷时,只规定了警告、罚款、行政拘留、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四种形式(第十条),并没有“赔礼道歉”这一项,如果秋菊希望村长赔礼道歉,则因该提起民事诉讼,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里有“赔礼道歉”的形式。

秋菊向县公安机关的上级机关市公安局提起行政复议,市公安局将处罚由二百元变更为二百五十元,秋菊不服向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秋菊本意是想告村长,但是在行政诉讼中的被告是市公安局,出庭应诉者为市公安局局长。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

如果市公安局没有改变县公安局的处罚决定,那么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五条第二款的规定,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

秋菊就要到县法院起诉县公安局。

故事发展到后面,秋菊老公经过伤情鉴定,是肋骨骨折,根据《人体轻伤鉴定标准》第三十三条,肋骨骨折属于轻伤(轻伤以下的轻微伤和一般的殴打行为不构成故意伤害罪),已经构成《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故意伤害罪,所以村长的行为已经涉嫌构成犯罪。

犯罪不单纯是犯罪者与被害人之间的矛盾,同时也是对现存法律秩序和社会整体利益的侵害,因此犯罪行为不因当事人的或追究而不予追究。

因此,尽管秋菊已经原谅村长,但是村长的行为仍然要依法予以追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