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中国地质学复习资料

中国地质学复习资料

1.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研究中国及其邻区地壳及其岩石圈形成演化的一门宏观地质学。

2. 举例说明我国地形特征与大地构造单元之间的关系阶梯状地形从西向东递降,可分成四个台阶:第一台阶:青藏高原海拔4000-5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主体构造单元为滇藏造山系。

第二台阶:青藏高原以北,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以西,海拔1000-2000米,包括内蒙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及塔里木、准噶尔和四川等大型盆地与山脉相间。

第三台阶:包括松辽、华北、江汉等东部平原、平原东侧的胶辽山地、东南沿海山地。

第四台阶:从鸭绿江口到广西北海,沿蜿蜒海岸线以东的近海大陆架。

这是一个起伏和缓,略向东南倾斜的水下大平原,一般水深几十到百余米,而南海水深达成2000-4000 m属于边缘海深海洋盆。

3.单式大陆、复式大陆单式大陆:陆地面积大,活动性小,如西伯利亚和北美。

复式大陆:每个陆块面积小,具有多元性,它们来自不同的古大陆,具有较大的活动性的大陆,如中国和亚洲。

4. 中国莫霍面等深线特征及其成因莫霍面等深线图——反映地壳厚度与上地幔起伏地形高低与莫霍面(M)深度成镜象反映青藏高原(M)面埋深50-60km,最厚达70 km,而东部(M)面埋深20-30 km,地壳厚度减薄,说明地幔软流圈的上隆;有两个地幔斜坡带(梯度带)青藏高原的边缘(M)面埋深从50-60 km,变化幅度10 km,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是第二个梯度带(M)面埋深从36-40 km,变化幅度4 km,东部为地幔隆;其它大部分地区为地幔坪。

地壳厚度等深线走向与山脉走向一致说明(M)面起伏与山脉都是最新构造运动的产物,其历史一般不超过10Ma-3Ma,青藏高原新到0.9-0.8Ma(Q1末),所以,(M)面埋深图反映的是现代构造格局。

阴山-燕山山脉、秦岭-大别山、南岭等三条东西向山脉在(M)面起伏上无反映,说明这些山脉比(M)面的形成要老,现在是无根的山脉。

5. 中国造山运动分为几个旋回?时代?加里东旋回(Pz1)早古生代海西旋回(D3—P1)印支旋回(T3—J1)燕山旋回(J1—K2)喜马拉雅旋回(E—Q)6.我国热流值较高的地区有哪些?是什么原因导致的?(1)我国克拉通的热流值普遍偏高。

地质学复习资料

地质学复习资料

地质学复习资料地质学复习资料⽬录第⼀章地质学概论 (2)第⼆章地球的基本特征 (4)第三章矿物与岩⽯ (8)第四章⽕成岩 (11)第五章沉积岩 (16)第六章变质岩 (20)第七章构造运动与构造变动 (21)第⼋章地槽与地台 (30)第九章地球演化 (31)地质学复习资料第⼀章地质学概论1、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化的⼀门⾃然科学,主要研究地球的组成、构造、发展历史和演化规律。

其研究对象涉及地球的内部圈层(地核、地幔、地壳)和外部圈层(⼤⽓圈、⽔圈、⽣物圈、岩⽯圈等)。

由于受现阶段观测研究条件的限制,当前的地质学主要研究固体地球的最外层,即岩⽯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上部,⼤约厚70~150km),特别是平均厚度约20km的地壳部分。

2、地质学的特点是什么?①研究对象涉及悠久的时间和⼴阔的空间。

②地质现象具有多因素相互制约的复杂性。

③地质学是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的科学。

④地质学在地理专业中具有重要地位。

3、地质学研究⽅法主要有哪些?地质学的研究⽅法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运⽤演绎(⼀般原理推出特殊情况)或归纳(⼀系列具体事实概括出⼀般原理)的⽅法进⾏推理论证。

①野外调查—岩⽯、沉积物等类型、产状、分布情况、剖⾯描述、样品采集等。

②室内实验和模拟实验—岩⽯矿物的鉴定、化⽯的鉴定、同位素年龄测定、各种理化指标(粒度、化学元素、碳酸钙、有机质、磁化率、碳氧同位素等)测试和现代地表过程或地理环境的室内模拟。

③历史⽐较法(现实类⽐法)—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采⽤“以今证古”、“现在是认识过去的钥匙”的原理,同时考虑到地球发展的阶段性和不可逆性,要根据具体情况,历史地、辩证地和综合地来研究地球的历史。

4、灾变论与均变论的代表⼈物(很⼤机会考)及其主要思想(不考)?灾变论:地球上的绝⼤多数变化是突然、迅速和灾难性地发⽣的。

代表⼈物:法国地质学家、古⽣物学家居维叶均变论:地球表⾯的所有特征都是由难以觉察的、作⽤时间较长的⾃然过程形成的。

地质学复习资料

地质学复习资料

地质学复习资料地质学期末复习资料⼀共三⼤类题⽬,分别是简答题,名词解释,以及填空题⼀、简答题⾃然地理学I课程说明1、简述《⾃然地理I》的主要学习内容。

1)岩⽯圈的物质组成;2)地质作⽤类型、相互作⽤关系、作⽤过程;3)地质作⽤引起的岩⽯圈内部、表层的形变与改造;4)岩⽯圈的地壳表层演化历史。

《地质学简介》作业题1、简述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及其资料来源。

2、简述基础地质学的学科体系构成。

3、简述地质学研究对象的特点。

地球的结构1、请描述磁倾⾓的地表变化规律。

2、请简述地球重⼒的变化规律。

地壳概述1、简述地壳的结构以及⼤陆地壳与海洋地壳的区别。

2、简述确定地质年代的基本⽅法。

矿物的概念1、简述矿物的化学组成类型。

岩浆岩、岩浆的概念1、简述岩浆的类型(依据岩浆中SiO2含量)。

喷出作⽤1、简述⽕⼭活动给⼈类活动带来的影响。

2、简述⽕⼭喷发物的物态构成。

3、简述近代⽕⼭分布规律及世界⽕⼭分布。

侵⼊作⽤1、简述岩浆体与围岩间的接触关系。

1、简述什么是矿物共⽣组合及研究矿物共⽣组合的意义。

岩浆的演化2、简述鲍温反应原理及其实践教义。

沉积岩概述1、简述外⼒地质作⽤因素及其所起的作⽤。

2、简述沉积岩的物质来源。

沉积岩的形成与块体坡移1、简述风化作⽤的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2、简述影响风化作⽤的主要因素。

3、简述风化作⽤的产物4、简述沉积岩的形成过程沉积岩的特征1、简述沉积岩的基本特征富含氧化物、氢氧化物、含⽔矿物、次⽣矿物、有机质和化⽯;具碎屑结构、泥质结构、化学结构、⽣物结构等;具有层理、层⾯构造,如:波痕、⾬痕、⼲裂等等;具有锯齿状缝合线或结核等。

变质岩1、简述化学流体在变质作⽤中的主要作⽤。

(1)可以作为化学反应的媒介;(2)也直接参与化学反应;(3)降低岩⽯的熔点;(4)化学活动性流体的参与,⼤⼤加快变质作⽤的进⾏。

2、简述变质作⽤的主要⽅式。

(1)重结晶作⽤——岩⽯在固态条件下发⽣重结晶使⼩晶体变为⼤晶体,但成分不变。

中国地质大学考研地质学基础复习题

中国地质大学考研地质学基础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4.5分,共27分)1.岩石圈;2.地温梯度;3.重力异常;4.莫霍面;5. 克拉克值;6.现实类比和历史分析原则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2分)1.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大洋中脊是岩石圈板块的( )A.扩张边界 B.俯冲(汇聚)带 C.转换断层 D.消减带 2.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古登堡面约位于地下的( )A.250km处 B.1000km处 C.2900km处 D.5125km处 3.地震波横波在地球内部不能被传播(或被吸收)的圈层是( )A.内核 B.外核 C.下地幔 D.软流圈 4.地壳厚度最小的地区是( )A.大洋盆地 B.海沟 C.大洋中脊 D.岛弧5.地热增温率适用于( )A.常温层以下的地壳浅部 B.常温层以上的地壳上部C.地表以下的地壳浅部 C.自地表到地心的整个地球6.岩石圈是指( )A.地壳表层人类能直接观测的部分 B.土地壳C.莫霍面以上的全部地壳 D.软流圈以上的上地幔和地壳的总和三、填空题(每空1.5分,共30分)1.地球的外部圈层有 、 和 。

2.地球外核物质的物理状态是 态;内核物质的物理状态是 态。

3.板块构造学说把板块边界分成 、 和 三类。

4.地壳的下限是 ;地壳厚度最大的地区是 ;地壳厚度最小的地区是 。

5.表示地磁场强度的三个要素是 、 和 。

6.地壳中克拉克值前三位的元素依次是 、 和 。

7.板块构造学说将全球岩石圈划分为非洲板块、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 、 和等七大板块。

四、问答题(前3题每题7分,后一题10分,共31分)1.说明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状况及据此划分的地球内部圈层。

2.对比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在分布、厚度和成分(结构)方面的差异。

3.内动力地质作用有哪些类型?外动力地质作用可分哪些类型?4.简述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依据。

第三章模拟卷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矿物;2.同质多像;3. 类质同像;4. 晶体的习性;5. 解理;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2分)1、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地裂开,形成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 ( )A.断口 B.节理 C.片理 D.解理2、下列矿物中无解理的是( )A.黄铁矿 B.辉石 C.闪锌矿 D.萤石3、下列矿物组合中,四种矿物都是硅酸盐的是 ( )A.石英、橄榄石、石膏、钾长石 B.钾长石、滑石、红柱石、石榴子石C.萤石、滑石、白云母、斜长石 D.辉石、方解石、角闪石、黄铁矿4、黄铁矿属于( )A.氧化物矿物 B.卤化物矿物 C.含氧盐矿物 D.硫化物矿物5、打击试验以下各组矿物时,均出现三组完全解理的是( )A.黄铁矿、钾长石、磷灰石 B.方解石、磁铁矿、黄铁矿C.白云石、方解石、方铅矿 D.萤石、磁铁矿、白云石6、黄矿铁条痕的颜色是( )A.灰黑色 B.桔黄色 C.金黄色 D.绿黑色三、填空题(每空1.5分,第一题为5分,共23分)1、矿物硬度(摩氏硬度计)从小到大有 。

地质学复习资料

地质学复习资料

一、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在当前阶段,地质学主要研究固体地球的最外层,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上部)。

因为这一部分既是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的部分,同时也是容易直接观测和研究历史最久的部分。

具体研究对象:1.研究地球的过去,恢复地球的历史;2.查明矿产资源和提供地质资料;3.查明和预测影响人类活动的地震、火山活动、地面沉降、滑坡以及生物大量灭绝等地质事件的时间、地点、性质和规模;二、地质学研究的内容①研究地壳物质组成;有地球化学、结晶学、矿物学、岩石学;②研究地壳发展历史以及古生物演化规律;有古生物学、地史学(地层学)、同位素地质学、岩相古地理;③研究构造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有动力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地球物理学;④研究矿产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有矿床学;⑤研究地下资源的找寻和勘探方法;有找矿勘探地质学、探矿工程学、地球物理勘探学;⑥研究地下水的形成、运动和分布规律;有水文地质学;⑦研究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之间的关系;有工程地质学;⑧研究地质环境与人类相互关系;有环境地质学。

三、地质学的研究方法1、野外调查;2.运用分析、试验手段;3.进行理论研究四、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是一个由不同状态与不同物质的同心圈层所组成的球体。

这些圈层可以分成内部圈层与外部圈层,即内三圈与外三圈。

其中外三圈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内三圈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1.地球的外部圈层(一)大气圈——是地球的最外圈,由空气、水气和尘埃组成,对地表气候分带和生命活动起着很大的作用。

其底界为海、陆表面,没有明显的上界,为自然过渡到星际空间。

(二)水圈——通常人们把地球表面上的海洋、河流、湖泊、冰川以及地下水等看成是一个包围地球的连续水层,称为水圈。

(三)生物圈——是生命活动的地带所构成的连续圈层。

2、地球内部圈层:地球中心的各个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五地质作用及其能量来源(1)基本概念我们把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总称为地质作用。

《地质学基础》复习资料

《地质学基础》复习资料

1、地质学: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理化性状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地球,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目前主要研究地壳和地幔的上部——岩石圈。

2、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岛弧海沟大洋中脊大洋盆地1、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1)大陆架(陆棚):是大陆在水下自然延伸的海底平台。

特点:坡度平缓,一般小于0.3度;水深一般小于200米;平均宽度75千米。

(2)大陆坡:大陆架外缘坡度变陡的海底斜坡。

是地球上最大的斜坡。

特点:坡度3度左右,最大可达20度;水深200—3000米;宽度小,平均宽度28千米;在斜坡上有许多海底峡谷。

(3)大陆基:大陆坡与洋盆之间的缓坡地带,坡度<1º,在海沟发育地区没有这一地形单元。

2、海沟与岛弧:岛弧:延伸距离很长的呈弧形分布的火山列岛海沟:岛弧靠大洋一侧的长条形巨型深凹槽,水深大于6000米。

3、洋脊和海岭:海岭:海底的山脉。

洋脊:横贯大洋呈线状延伸几千公里的海底巨型山脉,每个大洋都有,而且联通,全长6万多公里。

4、大洋盆地(洋盆)平均水深4~5Km,盆地内分布有:深海丘陵,深海平原、海山等。

3、地温梯度、地温深度(1)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米所增加的温度。

(2)地温深度:地温每升高1度所增加的深度。

4、地磁三要素:磁偏角:地理子午线与地磁子午线的交角。

(指北针偏地理北方的东侧,叫东偏角,符号“+”,反之为“-”。

我国大部分西偏,甘肃酒泉以西为东偏)磁倾角:磁力线与水平面的交角。

(纬度越高,倾角越大,在磁极上为直角,赤道处为零。

南半球—北针上倾为负,北半球—北针下倾为正)地磁场强度:地球上某一点的磁场强度。

5、莫霍面、古登堡面莫霍面:地表以下平均16公里处的界面。

在莫霍面上下,纵波速度从7.0 km/s迅速增加到8.1 km/s 左右;横波速度则从4.2 km/s增加到4.4km/s左右.莫霍面出现的深度,大陆平均为33 km, 在大洋之下平均仅为7km。

《地质学基础》期末总复习.

《地质学基础》期末总复习.

《地质学基础》期末总复习.《地质学基础》总复习一、名词解释1.地质学2.大地水准面3.矿物4.造岩矿物5.晶体6.同质多像7.类质同象8.沉积作用9.机械沉积分异作用10.沉积岩11.沉积相12.变质作用13.岩浆岩的产状14.地层15.岩层16.地层层序17.地层划分18.平行不整合19.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20.产状21.岩相对比定律22.生物层序律23.将今论古24.地温梯度25.岩石孔隙度26.地质构造27.断裂构造28.地下水29.承压水30.含水层31.透水性32.成矿作用33.矿床34.矿石35.矿产资源36.外生矿床37.解理38.节理39.断口40.岩浆41.岩浆作用42.岩浆岩43.变质岩44.风化作用45.剥蚀作用46.搬运作用47.成岩作用48.变质岩49.构造运动。

50.新构造运动51.褶皱52.断层53.风化壳54.构造旋回55.地层层序律56.构造体系57.软流圈58.地槽59.地台60.地盾61.转换断层62.变质作用63.克拉克值64.浊流二、填空1、地质学主要研究地球的、及其规律。

2、根据气温的变化和密度状况,可将大气圈进一步分为、、、和。

3、常见的地层接触关系有:、和三种。

4、岩层之间的是划分地层的重要标志。

任何类型的(和)都代表岩层的不连续现象,反映了地理环境的重大变化。

5、地史上第一次形成广泛陆相沉积的时代是。

6、地球的内部有两个最重要的地震波速度变化界面,是和,据此可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和。

7、是指岩浆冷凝过程中由于重力作用发生分异使同一种岩浆冷凝成成分不同的岩浆岩。

8、在野外地质工作中,只要测出岩层的就可求知岩层的。

因为两者始终是的关系。

9、风化作用发生以后,原来高温高压下形成的矿物被破坏,形成一些在常温常压下较稳定的新矿物,构成陆壳表层风化层,风化层之下的完整的岩石称为,露出地表的基岩称为。

10、沉积作用按沉积环境可分为与两类;按沉积的方式有、和三种。

地质学复习要点及答案

地质学复习要点及答案

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1、矿物:狭义:岩石圈中的化学元素或离子通过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

并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产物。

2、风化作用:地壳表层的岩石,在大气和谁的联合作用以及温度变化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崩解和分解作用,成为风化作用。

3、剩余磁性:铁磁性物质在外磁场作用下所产生的磁性,历经地质变动后,尚能保留一部分磁性。

这种磁性称为剩余磁性。

4、化石:沉积岩中常含有生物遗体或遗迹经石化作用形成的叫化石。

5、断层:当岩层受力后,两侧的岩层有显著的位移的断裂,叫做断层。

6、地形倒置: 地表起伏与地质构造起伏相反的现象,也称逆地形7、地质作用:指由于受到某种能量(外力、内力、人为)的作用,从而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8、同质异象:成分相同的物质。

在不同的环境下结晶时,形成内部结构和物理性质完全不同的晶体的现象。

9、类质同像 :指物质结晶时,其晶体结构中本应由某种离子或原子占有的位置,一部分被介质中性质相似的他种离子或原子所取代,共同结晶成均匀的单一相的混合晶体(简称混晶,即替位式固溶体),但并不引起键性和晶体结构型式发生质变的特性。

10、风化壳:被风化的岩石圈表层。

11、河床:河谷中平水期被水占据的部分,它常年有水流动,是河谷中最低的部分。

12、河漫滩:在一般年份河流高水位时,河水泛滥能淹没的部分。

13、牛轭湖:河流裁弯取直后,被遗留下来的弯曲的河床与原来的河流隔离形成,14、河流袭夺:由于分水岭的降低与移动,向源侵蚀能力较强的河流,最后将切穿分水岭而夺取另一条位置较高的河流上源。

扩大其流域面积,这种线像叫做河流袭夺。

15、逆断层:是上盘沿断层面向上滑动断层。

16、雪线: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的界限。

17、滑坡:位于斜坡上的岩石、土体和堆积物,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一中块体运动称为滑坡。

18、地槽:地壳上巨大狭长的或盆地状的沉积很深厚的活动地带。

19、地台: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地区,他的活动性较弱,平面上呈近等轴不规则形状。

地质学复习资料

地质学复习资料

绪论地质学概念:地质学是研究固体地球〔地壳或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一门科学。

地质学研究对象:地球: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壌圈等外部圈层,岩石圈〔地壳〕、地幔、地核等内部圈层。

地球外部:太阳系、银河系等。

地质学的特点:空间广阔、时间按漫长、现象复杂、无法再现、研究方法:1、理论实践相结合2、室内室外相结合3、局部与整体相结合4、宏观与微观相结合5、定性与定量相结合6、原始手段与新技术新装置相结合7、将今论古是地质学研究的指导方法研究内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特征,地球外表的形态,地质作用〔内、外地质作用〕,矿物与岩石,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地层与地壳演化历史。

第1章地球与地址作用概述正外壳,组成岩石圈板块。

地壳类型:大陆〔Si-Al花岗岩,复杂,褶皱断裂,较老〕大洋〔Si-Mg玄武岩,简单,无褶皱,较新〕地壳物质组成元素克拉克丰度O Si Al Fe Ca Na K Mg H矿物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而成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

岩石在各种地质作用下而在一定的纸质环境和物质条件下稳定纯在的矿物集合体。

地质作用:主要分为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岩浆作用,地震作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外动力地质作用:风化作用〔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

第2章地球元素与矿物矿物概念:地质作用中产生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物理性质、晶体结构的元素或化合物的均匀固体1、天然产出2、具有一定的内部结构3、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4、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晶质体与非晶质体晶体:结晶质点呈规则排列的固体。

如:石英晶体,石盐晶体。

非晶体:质点无规则排列。

如:玻璃质,胶体等。

自然界中以晶体矿物为主,也存在非晶质矿物。

格子构造:有序排列的质点按规律将几何点连接的三维空间格子晶形:晶体外部形态单形与聚形单形——由同形等大的晶面组成的晶体。

地质学基础总复习

地质学基础总复习

地质学基础总复习第一篇:地质学基础总复习《地质学基础》总复习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

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2、大地水准面:平均海平面通过大陆延伸所形成的封闭曲面。

3、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4、造岩矿物:构成岩石的矿物,称为造岩矿物。

5、晶体: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呈规则排列的固体称为晶体。

6、同质多像: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介质)下,可以结晶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构造的晶体,构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这种现象称同质多像。

7、沉积作用:是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

8、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在沉积的过程中,使原来粗、细、轻、重混杂在一起的物质,按一定顺序依次沉积下来,这种作用称机械沉积分异作用。

9、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它是在地表或近地表条件下,由早先形成的岩石(母岩)经风化、剥蚀等一系列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风化产物,再经搬运、沉积和固结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10、沉积相:是指特定的沉积环境形成的一套有成因联系的沉积特征和生物特征的总和。

12、岩浆岩的产状:指岩浆岩体在空间上的形态、规模,与围岩的关系以及形成时所处的深度及地质构造环境等。

13、地层:地壳上部成带状展布的层状岩石或堆积物。

14、岩层:由上下两个岩性界面所限制的同一岩性的层状岩石称为岩层。

15、地层层序:地层上下或新老关系16、地层划分:既要把地层整理出上下顺序,又要划分出不同等级的阶段和确定其时代,这就是地层划分17、平行不整合: 地层内存在区域性剥蚀面,该面上、下地层在大范围内层面是平行的,但地层时代不连续,缺失部分时代地层;两套地层内化石显著变异,岩性、岩相有大的变化;在剥蚀面上常有古风化壳残余。

地质学复习资料

地质学复习资料

1.阐述矿物的分类。

2. 描述肉眼鉴定矿物的基本方法。

颜色、条痕、透明度、光泽、(硬度)、3. 以方解石为例描述矿物的主要特征。

三方晶系,属复三方偏三角面体晶类,集合体为粒状、钟乳状等。

纯者无色、白色,常染成各种颜色,玻璃光泽,硬度三,菱面体完全解理,密度2.6~2.8g/cm3。

与稀盐酸作用,剧烈放出CO2气泡。

4. 简述岩浆岩的基本特征。

5. 简述沉积岩的基本特征。

①沉积岩是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常温常压条件下,原有岩石经过风化剥蚀,在原地或经过搬运到不同环境的地方沉积下来,再经过固结而形成的岩石。

另外生物的遗骸或生物新陈代谢作用所形成的物质的沉积也可以形成沉积岩②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各种沉积物质原来是松散富含水分的,这些碎屑和生物·化学物质要经过压固作用,胶结作用和重结晶作用的成岩作用过程,才能变成沉积岩的。

③沉积岩的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a. 化学成分和岩浆岩的化学成分十分相似,铁含量大致相同,但是沉积岩中的三氧化二铁含量大于氧化亚铁,而岩浆岩中则相反。

沉积岩中,氧化钾多于氧化钠,而岩浆岩则相反。

沉积岩中富含水和二氧化碳b. 矿物成分主要是石英,白云母,粘土矿物,正长石,钠长石,方解石,沉积铁质矿物等20余种常见矿物组成。

④沉积岩的颜色:颜色多种多样,主要决定于组成沉积岩的物质组成⑤结构和构造:按粒度分:砾,砂,粉砂1.碎屑结构按圆度分:棱角状,次棱角状,次园状,圆状,和极圆状2.泥质结构a.结构 3.化学结构4.生物结构按岩层厚度分:巨厚层,厚层,中厚层,薄层,叶片层,微细层1.层理构造水平层理按形态成因分:斜交层理波状层理波痕2.层面构造泥裂3.结核4.缝合线和刀砍状构造3.其他构造类型:缝合线构造:压溶作用(灰岩、火山岩)•刀砍状构造:方解石溶蚀。

•鸟眼构造:方解石或硬石膏6. 简述变质岩的基本特征。

正变质岩有岩浆岩变成的,副变质岩有沉积岩变成的。

变质矿物(1)晶体形态:片状,柱状和针状。

地质学专业复习知识

地质学专业复习知识

1、地层、群、组、段、岩石地层单位、沉积接触、侵进接触、地层层序律、层型沉积相、地层划分、地层比照、组、年代地层单位、冈瓦纳古陆、南丹型、象州型、复理石、磨拉石、印支运动、热河生物群、埃迪卡拉动物群、澄江动物群、D-B植物群、D-C植物群、矿床、内生矿床、外生矿床、地质灾难2、阜平运动、吕梁运动、晋宁运动、加里东运动、燕山运动、印支运动、喜山运动分不在何时发生,对我国东部地区地史开展都有何重要妨碍。

阜平运动:陆核的形成吕梁运动:发生在25亿年——华北陆核的形成。

晋宁运动:发生在18亿年——华北原始陆壳板块的形成。

广西运动:发生在409百万年——广西〔加里东〕运动使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碰撞形成了东南造山带,除桂东南钦〔州〕防〔城〕地区残存海槽和滇东一带有陆相泥盆系外,华南其它地区为遭剥蚀的古陆或山地。

加里东运动以后华南成为统一的陆壳板块,并使中国东部构造古地理格局发生变化——成为南海北陆。

以秦岭为界南方地区为浅海覆盖;华北为陆。

印支运动:发生在230百万年——印支运动在时刻上包括三叠纪期间到早侏罗世之前的地壳运动,空间上分布于我国西部特提斯带,发育有三江、松潘、甘孜、西秦岭及南秦岭的印支褶皱带。

引起我国南方普遍海退和中国大陆的形成。

同时印支运动是我国东部构造古地理格局的转折点〔以南海北陆转化为东西分异〕。

东部地区三叠纪往常以秦岭为界的南海北陆古地理格局从此结束;古太平洋板块与古亚洲大陆边缘之间的歪向俯冲,激发了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线东侧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与西侧的大型稳定内陆盆地形成鲜亮的比照。

因此印支运动以后是亚洲大陆与太平洋之间构造体制演化的新时期。

3读图并指出图中的集中接触关系地下水开采要注重的咨询题有哪些?针对工业与民用建筑物可能面临的工程地质咨询题,地质调查的要紧工作有哪些?“南丹型〞是华南泥盆系中、上统台内裂陷槽深水、滞流,贫氧沉积的代表,空间上呈北北东或北西向的带状分布,明显受同沉积断裂的操纵,由黑色泥岩,泥灰岩、硅质岩组成,含菊石、竹节石及无眼三叶虫等化石。

中国地质大学综合地质学复习资料简答题

中国地质大学综合地质学复习资料简答题

综合地质学复习资料简答题篇1、在野外如何区分地质体之间的接触关系是断层接触还是角度不整合接触?断层是岩体发生明显位移的破裂带,上下两层地层的产状不一致以一定的角度相交;两套地层的时代不连续,两者之间有代表长期风化剥蚀与沉积间断的剥蚀面存在是角度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接触有以下特点:1.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侵蚀面上往往有底砾岩、风化壳等;2.有名校的岩层缺失现象,代表长期间断;3.不整合面上下的岩性、古生物等有明显差异。

断层接触的存在有多种地貌、构造和其他构造标志:1.地貌标志:水表的断错,河流的突然转弯、山脊的终止或断错、山地与平原的截然交接、串珠状或者狭长的线状湖泊、地热采水的带状分布;2.构造标志:地层或其他地质、构造标志体的错断,断层构造岩的发育,构造变形的线性强化,断层滑面的存在,构造线的突然中止或断错;3.其他构造标志:沉积相的突变或者沉积厚度的突变,线状分布的火山活动或者火山机构,线状分布的热液矿床。

2、请列出代表性的基性、中性、酸性侵入岩以及等化学系列喷出岩的名称对(即基性侵入岩-基性喷出岩;……)以及区分这些不同类型岩石的成分标准(1)岩浆岩根据其化学成分(SiO2)分为四类,即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和酸性岩;又根据生成条件(产状)分为深成岩、浅成岩和喷出岩(2分)。

(2)超基性岩中喷出岩为苦橄岩;浅成岩金伯利岩;深成岩为橄榄岩,辉石岩。

基性岩中喷出岩为玄武岩;浅成岩为辉绿岩;深成岩为辉长岩。

中性岩中喷出岩为安山岩;浅成岩为闪长玢岩;深成岩为闪长岩。

另一组中性岩的喷出岩为粗面岩;浅成岩为正长斑岩;深成岩为正长岩。

酸性岩中喷出岩为流纹岩;浅成岩为花岗斑岩;深成岩为花岗岩。

3、简要阐述区分三大类掩饰的基本思路,主要标志和鉴别方法沉积岩是地面先存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经过风化、剥蚀、机械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形成的;岩浆岩是岩浆沿地壳薄弱带侵入地壳或者喷出地表,温度降低后冷凝而成的;变质岩是沉积岩或岩浆岩在固体状态下在高温高压以及化学活动微体作用下使原来的岩石成份、结构构造发生改变形成的。

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含习题及参考答案

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含习题及参考答案

绪论一、名词解释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

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构造运动,发展历史及演化规律,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必要的地质依据,主要是资源与环境条件的评价;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2、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第一章地球概述一、名词解释1、大地水准面:平均海平面通过大陆延伸所形成的封闭曲面。

2、岛弧与海沟:岛弧是呈弧状分布的火山列岛,它延伸距离长达数百到数千公里,常发育于大陆架的边缘;岛孤靠大洋一侧常发育有深度超过6km的长条形陆地,叫海沟。

3、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米升高的温度。

4、岩石圈:软流圈其上的由固体岩石组成的上地幔的一部分和地壳合称为岩石圈。

它是地球的一个刚性外壳,“浮”在具塑性状态的软流圈之上。

5、矿物: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

6.重力异常:地球的重力一般指地球对地表和地内物质的引力,但由于各地海拔高度‘周围地形以及地下岩石密度不同,以致所测的实际重力值不同于理论值。

分为正异常和负异常。

(重力勘探)。

7.校正方法:一:只考虑海平面与测点之间高差影响,而未考虑物质影响称为自由空气校正。

有自由空气异常。

二:将自由空气校正后的值减去岩石和地形产生的重力值,称为布格校正,有布格异常。

8:磁偏角: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夹角;磁倾角:磁针与所在地水平面夹角。

9:地磁特征:地磁南北极与地理南北极位置不一致,并且磁极的位置逐年都有变化,磁极有向西缓慢移动的趋势;地面上每一点都可从理论上计算出他的磁偏角和磁倾角。

如两角与理论值不符时叫地磁异常;地球磁场的磁力线由于太阳风的影响,被压缩在一个固定的区域内,这个区域叫磁层;地球磁场形成的原因假说众说纷纭。

10:地热:地球内部储存的巨大热能。

(常温层,地热增温级与地热梯度)主要来源: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学基础试题库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学基础试题库
第三章 地壳和岩石圈
二、是非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 √;20.×
三、选择题1.c; 2.a;3 d;4.b; 5.b; 6.c; 7.a; 8.a; 9.b;10.d
第二章 地球
一、名词解释大地水准面;大陆;山地;丘陵;平原;盆地;裂谷;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裾);海沟;岛弧;洋脊;洋隆;大洋盆地;海山;海岭;重力;理论重力值;实测重力值;重力异常;地磁;地磁场;地磁要素;磁异常;地热;变温层;恒温层;增温层;地温梯度(地热增温率);地面热流;地热异常;地震波;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康拉德面;莫霍面;古登堡面;地壳;地幔;地核;岩石圈;软流圈二、是非题1地球两极的理论重力值比赤道大。 ( )2.在同一纬度上,大陆上的重力值一般比海面上小。 ( )3.因为地心处重力值为零,所以地心处压力值也为零。 ( )4.地球内部物质密度随深度增加呈直线型增加。 ( )5.在同一热源情况下,热导率小的地区地温梯度较大。 ( )6.岩石的热导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 )7.地壳以下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的规律称地热增温率。 ( )8.地壳与地幔合在一起又被称为岩石圈。 ( )9.软流圈的物质全部处于熔融状态。 ( )10.陆壳下的莫霍面深度随地面高程的增加而增加。 ( )11.地磁轴与地理轴的夹角称磁偏角。 ( )三、选择题(按后面的参考答案选择填写)1.大气圈中与地质作用关系最密切的次级圈层是( )。a.平流层; b.对流层; c.中间层; d.热成层。2.地球上重力值最小的部位是( )。a.地心;b.地面 c.莫霍面;d.古登堡面。3.地球上重力值最大的部位是( )。a.地心;b.地面 c.莫霍面;d.古登堡面。4.地面上的重力值( )。a.随高程的增加而增大;b.随高程的增加而减少; c.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 d.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少。5. 随深度增加地热增温率的变化规律是( )。a.不断增大;b.不断变小; c.先增大后变小;d.先变小后增大。6.就全球范围看,恒温层的相对平均深度大致是( )a.赤道和两极比中纬度地区深;b.赤道和两极比中纬度地区浅; c.内陆比沿海地区深;d.内陆比沿海地区浅7.陆壳与洋壳的边界位于( )。a.海岸高潮线处;b.海岸低潮线处; c.大陆架外缘处;d.大陆坡的坡脚处8.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构造时所用的主要地球物理方法是( )a.古地磁法;b.地电法; c.地震波法;d.重力法9.地球最主要的热源是( )a.太阳能;b.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能; c.重力分异能;d.构造作用能。四、填空题1.地球的重力主要来源于( )。2. 大陆平均地表热流值为( )HFU;洋底平均地表热流值为( )HFU。3.陨石按化学成分不同可分成( )、( )和( )三大类。4.当今陆地上最高、最雄伟的山系是( )和( )。5.大陆边缘可分为( )与( )两种不同类型。6.地球具有弹性,表现在( )和( )等方面。7.保留在岩石中的剩磁,根据它们的成因不同,可分成( )和( )等类型。五、问答题1.试分析地球形状不成为正球形的可能原因。2.举例说明研究地表形态特征的地质意义。3.我国地势的基本特点如何?4.地表实测重力值可因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而与理论重力值不相一致?5.为什么洋壳的地温梯度高于陆壳?6.为什么不能按全球平均地热增温率来求地心温度?7.举例说明研究大气圈的地质意义。8.举例说明研究水圈的地质意义。9.举例说明研究生物圈的地质意义。10.试分析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的可能形成原因。11.试述洋脊的主要分布特征。12.艾里模式与普拉特模式有什么共同与不同之处?13.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推断地球内部各圈层物质组成与状态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中国地质大学考研复习资料

中国地质大学考研复习资料
举例说明第四纪构造运动、地貌、气候三者的关系
论述题
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类型的划分方法与划分方案
结合实际论述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影响地貌演化的主要因素,试举例说明
第四纪古气候研究的主要标志及其研究意义
以黄土地区为例试述第四纪地层划分和对比方法
以青藏高原为例试述构造运动、地貌、气候三者的关系
中国地质大学考研试题结构
湖泊地质作用(干旱区湖泊沉积作用-四阶段;潮湿区湖泊-机械,湖泊纹泥,马洱湖;沼泽(泥碳化)的地质作用)
十二地球资源
考试内容
地球资源和矿产概述;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
十三地质灾害
考试内容
地质灾害概念;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
十四地球环境和人类发展
考试内容
地球环境概述、全球变化、人类纪;地球环境和人类发展和谐共处
2.理解内容:
(1)第四纪的基本特征,第四纪下限确定标志;
(2)第四纪沉积物的基本特征,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类型的划分方案;
(3)全新世海平面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4)第四纪古气候变化的机理及主要控制因素
(5)人类演化、物质文明的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6)第四纪植物群的基本特点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7)海平面变化的标志
2.理解内容
(1)滑坡形成的地质地貌条件
(2)风化壳的类型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3)斜坡演化过程及主要地质作用
(4)河谷地貌的演化阶段
(5)岩溶沉积物的类型及主要特征
(6)黄土的成因问题
(7)黄土—古土壤序列
(8)冻土地貌的基本特征
3.了解内容。
(1)各类地貌和沉积物研究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2)哺乳动物化石的特征

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含习题及参考答案)

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含习题及参考答案)

绪论一、名词解释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

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构造运动,发展历史及演化规律,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必要的地质依据,主要是资源与环境条件的评价;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2、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第一章地球概述一、名词解释1、大地水准面:平均海平面通过大陆延伸所形成的封闭曲面。

2、岛弧与海沟:岛弧是呈弧状分布的火山列岛,它延伸距离长达数百到数千公里,常发育于大陆架的边缘;岛孤靠大洋一侧常发育有深度超过6km的长条形陆地,叫海沟。

3、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米升高的温度。

4、岩石圈:软流圈其上的由固体岩石组成的上地幔的一部分和地壳合称为岩石圈。

它是地球的一个刚性外壳,“浮”在具塑性状态的软流圈之上。

5、矿物: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

6.重力异常:地球的重力一般指地球对地表和地内物质的引力,但由于各地海拔高度‘周围地形以及地下岩石密度不同,以致所测的实际重力值不同于理论值。

分为正异常和负异常。

(重力勘探)。

7.校正方法:一:只考虑海平面与测点之间高差影响,而未考虑物质影响称为自由空气校正。

有自由空气异常。

二:将自由空气校正后的值减去岩石和地形产生的重力值,称为布格校正,有布格异常。

8:磁偏角: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夹角;磁倾角:磁针与所在地水平面夹角。

9:地磁特征:地磁南北极与地理南北极位置不一致,并且磁极的位置逐年都有变化,磁极有向西缓慢移动的趋势;地面上每一点都可从理论上计算出他的磁偏角和磁倾角。

如两角与理论值不符时叫地磁异常;地球磁场的磁力线由于太阳风的影响,被压缩在一个固定的区域内,这个区域叫磁层;地球磁场形成的原因假说众说纷纭。

10:地热:地球内部储存的巨大热能。

(常温层,地热增温级与地热梯度)主要来源: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质学复习资料1.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研究中国及其邻区地壳及其岩石圈形成演化的一门宏观地质学。

2.举例说明我国地形特征与大地构造单元之间的关系阶梯状地形从西向东递降,可分成四个台阶:第一台阶:青藏高原海拔4000-5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主体构造单元为滇藏造山系。

第二台阶:青藏高原以北,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以西,海拔1000-2000 米,包括内蒙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及塔里木、准口葛尔和四川等大型盆地与山脉相间。

第三台阶:包括松辽、华北、江汉等东部平原、平原东侧的胶辽山地、东南沿海山地。

第四台阶:从鸭绿江口到广西北海,沿蜿蜒海岸线以东的近海大陆架。

这是一个起伏和缓,略向东南倾斜的水下大平原,一般水深几十到百余米,而南海水深达成2000-4000 m属于边缘海深海洋盆。

3.单式大陆、复式大陆单式大陆:陆地面积大,活动性小,如西伯利亚和北美。

复式大陆:每个陆块面积小,具有多元性,它们来自不同的古大陆,具有较大的活动性的大陆,如中国和亚洲。

4.中国莫霍面等深线特征及其成因莫霍面等深线图——反映地壳厚度与上地幔起伏地形高低与莫霍面(M)深度成镜象反映青藏高原(M)面埋深50-60km,最厚达70 km,而东部(M)面埋深20-30 km,地壳厚度减薄,说明地幔软流圈的上隆;有两个地幔斜坡带(梯度带)青藏高原的边缘(M)面埋深从50-60 km,变化幅度10 km,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是第二个梯度带(M)面埋深从36-40 km,变化幅度4 km, 东部为地幔隆;其它大部分地区为地幔坪。

地壳厚度等深线走向与山脉走向一致说明(M)面起伏与山脉都是最新构造运动的产物,其历史一般不超过10Ma-3Ma,青藏高原新到0.9-0.8Ma (Q1末),所以,(M)面埋深图反映的是现代构造格局。

阴山—燕山山脉、秦岭-—大别山、南岭等三条东西向山脉在(M)面起伏上无反映,说明这些山脉比(M)面的形成要老,现在是无根的山脉。

5.中国造山运动分为几个旋回?时代?加里东旋回(Pzl)早古生代海西旋回(D3—P1)印支旋回(T3—J1)燕山旋回(J1—K2)喜马拉雅旋回(E—Q)6.我国热流值较高的地区有哪些?是什么原因导致的?(1)我国克拉通的热流值普遍偏高。

比国外克拉通热流值高。

世界克拉通平均热流值37.7-46mW/m2,黄骅拗陷热流值达82.9mW/ m2,说明它们都处于地幔隆起带上方的大陆裂谷部位,与岩石圈拆沉减薄有关;南海盆地平均热流值87-92.5mW/m2,和地幔隆起上方的洋盆拉张有关。

(2)西藏地区热流值普遍偏高。

羊八井热流值高达127.7mW/ m2,这与陆内俯冲引起的壳内熔融,岩浆上升有关(3)辽宁汤岗子温泉一带高达175.9mW/m2,与卸庐断裂活动有关。

(4)云南腾冲热流值很高,与中新生代板块闭合.7.中国地震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中国地震集中分布在几个地区:滇藏造山带:位于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中,与印度板块向北俯冲有关。

使古老的基底断裂重新复活,在应力集中部位不断形成新的断裂, 容易发生地震。

新疆南天山造山带:古老的基底断裂重新复活。

台湾地震带:与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有关,与日本地震带相连。

华北克拉通:与华北地台是由太古界组成的刚性基底,容易沿着基底断裂发生应力集中,因此地震多发。

山西地震与新生代汾渭地堑活动有关。

8.我国大地构造的分区状况是怎样的?中国的地台:华北板块、扬子板块、塔里木板块、南海—印支板块、印度板块北缘;中国造山带:天山—兴蒙造山带、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祁连—昆仑造山带、华南造山带、滇藏造山带、亚洲东部活动大陆边缘。

9.构造域的概念?中国分哪几个构造域?东亚三大构造域时空分布与三大构造体系的关系及其演化时序。

(1)构造域是全球性最大一级的构造单元,其形成的动力学过程不同于仅仅围绕某一板块缝合带所讨论的板块动力学。

它是一个更高层次的或更高级别的构造实体。

一个构造域中可包括多条缝合带、多条不同时代的造山带和相对稳定的地块,它们在同一动力体系的作用下,按一定的历史顺序演化,按彼此密切相关的空间配置关系展布,最后形成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密切相关的构造体系。

(2)从全球范围看,显生宙期间,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依次受古亚洲洋、特提斯和印度洋—太平洋三大动力体系之控制。

在它们的作用和影响下形成古亚洲、特提斯和环(滨)太平洋三大构造域。

(3)古亚洲构造域是在古亚洲洋动力体系作用和影响下形成的一个构造区,包括古亚洲造山区及其南北两侧的西伯利亚克拉通南部边缘和冈瓦纳北部边缘。

环(滨)太平洋构造域是在古太平洋(伊泽奈歧、库拉)和太平洋两个前后相继的动力体系作用下形成的一个构造区,包括亚洲东部环太平洋造山区,中国东部陆缘活化带和中国东部裂陷盆地带。

特提斯构造域是在特提斯洋和印度洋两个前后相继的动力体系作用下形成的一个构造区,包括特提斯造山区,中国西部和中亚的新生代复活山脉及其相关的盆地系统。

古亚洲洋的封闭与特提斯—古太平洋的打开前后相继,特提斯洋封闭与印度洋打开前后相继,古太平洋封闭与太平洋打开前后相继,因而依次形成古亚洲构造域、特提斯构造域和环(滨)太平洋构造域。

10.简述华北地台基底构造演化阶段。

(1)古陆核形成阶段始太古代—古太古代(2)结晶基底形成和克拉通化阶段中太古代阜平期阜平运动,新太古代五台期五台运动经历了 29-28亿年阜平运动(全球性构造—热事件)大规模钾质花岗岩侵入,把孤立的古陆核联结成一个统一的太古宙克拉通,使冀鲁与鄂尔多斯陆核联成一体,奠定了华北地台的基底的雏形新太古代由于裂陷作用,在中太古代“萌地台”的内部或边缘出现一些裂陷槽和裂谷。

而被这些裂陷槽、裂谷分割的象陕北的鄂尔多斯、鲁西和辽北、燕北等中-大块的稳定克拉通,分别为陆源区.25.5-25亿年华北东部和西部陆块陆陆碰撞形成五台运动,使稳定区扩大,活动带逐渐缩小。

形成华北地台结晶基底。

基本完成了克拉通化。

(3)褶皱基底和统一基底形成阶段和终极克拉通化阶段古元古代吕梁运动19.5-18亿年华北东部和西部陆块第二次陆陆碰撞,形成吕梁(中条)运动,最终形成了统一的华北地台的基底,11.阜平运动、五台运动、吕梁运动及其影响经历了2.9-2.8亿年阜平运动(全球性构造-热事件)大规模钾质花岗岩侵入,把孤立的古陆核联结成一个统一的太古宙克拉通,使冀鲁与鄂尔多斯陆核联成一体,奠定了华北地台的基底的雏形25.5-25亿年华北东部和西部陆块陆陆碰撞形成五台运动,使稳定区扩大,活动带逐渐缩小。

形成华北地台结晶基底。

基本完成了克拉通化。

经过19-18亿年为主幕的吕梁运动在华北板块上引起区域变质与钾质花岗岩侵入,最终使破裂的太古宙陆壳重新“焊接”起来,形成统一华北地台基底。

12.芹峪上升,蓟县运动青白口纪与蓟县纪之间的界线为10-11亿年,是全球第一次泛大陆Pangaea 大陆即Rodenia大陆形成前奏。

在华北表现为地台抬升运动—芹峪上升,形成平行不整合。

蓟县运动是晚前寒武纪的一次地壳上升运动。

是根据下寒武统砾状灰岩(府君山组)与新元古界青白口系景儿峪组千枚岩之间的平行不整合确定的。

13.克拉通,克拉通化及其识别标志克拉通:地壳圈层中已经稳定及其在长时期没有明显变形的地台克拉通化是形成稳定的上下地壳圈层,并达到壳幔耦合的地质过程。

识别标志:1形成古陆接受地台盖层型沉积;2出现广泛的基性岩墙群。

这表示有广大面积的大陆地壳的存在。

14,简述华北地台盖层演化阶段的主要特征及其原因。

(1)中—新元古代,具有一定的活动性,表现在南部和北部拉张形成两个裂陷槽,北面为燕辽裂陷槽,南面为豫西一淮南裂陷槽,南、北裂陷槽活动性不同。

原因:受吕梁运动余波的影响,中-新元古代是一个由活动到稳定的构造转变的过渡时期。

(2)寒武纪—二叠纪。

是地台稳定发展时期早古生代海侵逐渐扩大,中古生代整体抬升,晚古生代由滨海转变为内陆湖盆,内部差异性不大,地台表现为整体升降的特点。

原因:华北地台为刚性基地,统一性强,表现为整体升降。

(3)印支期是中朝板块从南北分异的构造体制向东西分异的构造体制(东隆西坳)转变,构造性质由稳定向活动转化的过渡时期。

原因:受太平洋板块俯冲,从南北构造分异转化为东西构造分异。

15.印支运动的分期及其影响晚二叠世至三叠纪的构造运动,中朝板块从南北分异的构造体制向东西分异的构造体制(东隆西坳)转变,构造性质由稳定向活动转化的过渡时期16.燕山运动构造期是如何划分的,划分依据是什么?--- 227 Ma --- 160—190 Ma --- 137 Ma --- 130—120 Ma ----65 Ma--- 依据:燕山期每一个构造旋回(构造期)都是从裂陷作用开始,形成内陆火山喷发一一逐渐扩展成内陆河、湖盆地——由于造山作用形成类磨拉石建造,引起构造变形、岩浆侵入和角度不整合,在沉积建造上形成四套火山—沉积序列。

17.简述郯庐断裂演化阶段及其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现在一般认为郯庐断裂的构造演化分为7个阶段:(1)郯庐断裂形成阶段,发生在中三叠世,延续到早侏罗世,没有切割到东北地区。

(2)第二次左旋平移,发生在中、晚侏罗世之交。

扩展到东北(3)拉张期,发生在早白垩世,在沂沐地区形成了两堑夹—垒的构造格局,在东北形成断陷盆地.(4)挤压逆冲期,晚白垩世晚期—末期,形成大型走滑冲断系和逆地堑(5)右旋平移拉张期,发生在古近纪,形成一系列古近系裂谷盆地(6)挤压反转期,古近纪末期(7)深切割期(N—Q),以走滑作用为主,卸庐断裂带切穿莫霍面直达上地幔,导致新生代碱性玄武岩及幔源包体沿断裂带展布.中南段走滑距离400km左右,东北地区160-170km。

地球动力学背景:中—晚侏罗之前为古特提斯/古亚洲构造体制,郯庐断裂带在中、晚侏罗世之交(160Ma),再次发生左行平移。

这是太平洋区大洋板块高速斜向俯冲于东亚大陆下的结果。

郅庐断裂带的这次活动,代表了中国东部由古特提斯/古亚洲构造体制向滨太平洋体制的转变。

18,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标志、主要时代及其原因1.大面积强烈的岩浆活动(地台活化和准地台)2.地势发生从高向低的转变3.发育有变质核杂岩体和伸展盆地4.岩石圈从200km减薄至现今的60—80km,且岩石圈地幔的性质与现代大洋地幔相似(由岩石圈地幔向软流圈地幔转变)5.形成大量的金属矿产。

华北克拉通破坏主要时代:1.许文良(2006)、韩宝福(2004)认为,发生在2.整个侏罗—白垩纪都是克拉通破坏时期3.只发生在侏罗—白垩纪某一时段(或峰期徐义刚,2009)主要是135-115Ma(吴福元,2008)4.路风香(2006)认为岩石圈减薄的高峰期应在新生代135-115Ma 的依据:1.130-120Ma是中国东部最重要的岩浆、成矿作用最强烈的时期,对应岩石圈减薄的最大时期,尤其是金矿惊人的形成在125Ma的狭窄范围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