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学复习资料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质学复习资料

1.中国区域大地构造

研究中国及其邻区地壳及其岩石圈形成演化的一门宏观地质学。

2.举例说明我国地形特征与大地构造单元之间的关系

阶梯状地形从西向东递降,可分成四个台阶:第一台阶:青藏高原海拔4000-5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主体构造单元为滇藏造山系。第二台阶:青藏高原以北,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以西,海拔1000-2000 米,包括内蒙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及塔里木、准口葛尔和四川等大型盆地与山脉相间。第三台阶:包括松辽、华北、江汉等东部平原、平原东侧的胶辽山地、东南沿海山地。第四台阶:从鸭绿江口到广西北海,沿蜿蜒海岸线以东的近海大陆架。这是一个起伏和缓,略向东南倾斜的水下大平原,一般水深几十到百余米,而南海水深达成2000-4000 m属于边缘海深海洋盆。

3.单式大陆、复式大陆

单式大陆:陆地面积大,活动性小,如西伯利亚和北美。复式大陆:每个陆块面积小,具有多元性,它们来自不同的古大陆,具有较大的活动性的大陆,如中国和亚洲。

4.中国莫霍面等深线特征及其成因

莫霍面等深线图——反映地壳厚度与上地幔起伏

地形高低与莫霍面(M)深度成镜象反映

青藏高原(M)面埋深50-60km,最厚达70 km,而东部(M)面埋深

20-30 km,地壳厚度减薄,说明地幔软流圈的上隆;

有两个地幔斜坡带(梯度带)

青藏高原的边缘(M)面埋深从50-60 km,变化幅度10 km,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是第二个梯度带(M)面埋深从36-40 km,变化幅度4 km, 东部为地幔隆;其它大部分地区为地幔坪。

地壳厚度等深线走向与山脉走向一致

说明(M)面起伏与山脉都是最新构造运动的产物,其历史一般不超过10Ma-3Ma,青藏高原新到0.9-0.8Ma (Q1末),所以,(M)面埋深图反映的是现代构造格局。阴山—燕山山脉、秦岭-—大别山、南岭等三条东西向山脉在(M)面起伏上无反映,说明这些山脉比(M)面的形成要老,现在是无根的山脉。

5.中国造山运动分为几个旋回?时代?

加里东旋回(Pzl)早古生代海西旋回(D3—P1)印支旋回(T3—J1)燕山旋回(J1—K2)喜马拉雅旋回(E—Q)

6.我国热流值较高的地区有哪些?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1)我国克拉通的热流值普遍偏高。比国外克拉通热流值高。

世界克拉通平均热流值37.7-46mW/m2,黄骅拗陷热流值达82.9mW/ m2,说明它们都处于地幔隆起带上方的大陆裂谷部位,与岩石圈拆沉减薄有关;南海盆地平均热流值87-92.5mW/m2,和地幔隆起上方的洋盆拉张有关。

(2)西藏地区热流值普遍偏高。羊八井热流值高达127.7mW/ m2,

这与陆内俯冲引起的壳内熔融,岩浆上升有关

(3)辽宁汤岗子温泉一带高达175.9mW/m2,与卸庐断裂活动有关。

(4)云南腾冲热流值很高,与中新生代板块闭合.

7.中国地震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中国地震集中分布在几个地区:

滇藏造山带:位于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中,与印度板块向北俯冲有关。使古老的基底断裂重新复活,在应力集中部位不断形成新的断裂, 容易发生地震。

新疆南天山造山带:古老的基底断裂重新复活。

台湾地震带:与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有关,与日本地震带相连。

华北克拉通:与华北地台是由太古界组成的刚性基底,容易沿着基底

断裂发生应力集中,因此地震多发。山西地震与新生代汾渭地堑活动有关。

8.我国大地构造的分区状况是怎样的?

中国的地台:华北板块、扬子板块、塔里木板块、南海—印支板块、印度板块北缘;

中国造山带:天山—兴蒙造山带、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祁连—昆仑造山带、华南造山带、滇藏造山带、亚洲东部活动大陆边缘。

9.构造域的概念?中国分哪几个构造域?东亚三大构造域时空分布与三大构造体系的关系及其演化时序。

(1)构造域是全球性最大一级的构造单元,其形成的动力学过程不同于仅仅围绕某一板块缝合带所讨论的板块动力学。它是一个更高层次的或更高级别的构造实体。一个构造域中可包括多条缝合带、多条不同时代的造山带和相对稳定的地块,它们在同一动力体系的作用下,按一定的历史顺序演化,按彼此密切相关的空间配置关系展布,最后形成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密切相关的构造体系。

(2)从全球范围看,显生宙期间,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依次受古亚洲洋、特提斯和印度洋—太平洋三大动力体系之控制。在它们的作用和影响下形成古亚洲、特提斯和环(滨)太平洋三大构造域。

(3)古亚洲构造域是在古亚洲洋动力体系作用和影响下形成的一个构造区,包括古亚洲造山区及其南北两侧的西伯利亚克拉通南部边缘和冈瓦纳北部边缘。

环(滨)太平洋构造域是在古太平洋(伊泽奈歧、库拉)和太平洋两个前后相继的动力体系作用下形成的一个构造区,包括亚洲东部环太平洋造山区,中国东部陆缘活化带和中国东部裂陷盆地带。

特提斯构造域是在特提斯洋和印度洋两个前后相继的动力体系作用下形成的一个构造区,包括特提斯造山区,中国西部和中亚的新生代复活山脉及其相关的盆地系统。

古亚洲洋的封闭与特提斯—古太平洋的打开前后相继,特提斯洋封闭与印度洋打开前后相继,古太平洋封闭与太平洋打开前后相继,因而依次形成古亚洲构造域、特提斯构造域和环(滨)太平洋构造域。

10.简述华北地台基底构造演化阶段。

(1)古陆核形成阶段始太古代—古太古代

(2)结晶基底形成和克拉通化阶段中太古代阜平期阜平运动,新太古代五台期五台运动经历了 29-28亿年阜平运动(全球性构造—热事件)大规模钾质花岗岩侵入,把孤立的古陆核联结成一个统一的太古宙克拉通,使冀鲁与鄂尔多斯陆核联成一体,奠定了华北地台的基底的雏形

新太古代由于裂陷作用,在中太古代“萌地台”的内部或边缘出现一些裂陷槽和裂谷。而被这些裂陷槽、裂谷分割的象陕北的鄂尔多斯、鲁西和辽北、燕北等中-大块的稳定克拉通,分别为陆源区.

25.5-25亿年华北东部和西部陆块陆陆碰撞形成五台运动,使稳定区扩大,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