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汤的用法解析
四逆汤标准配方
四逆汤标准配方一、概述四逆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适用于寒邪侵袭引起的寒证,如寒疟、寒伤等。
其配方中主要包括四味药物,分别是附子、干姜、大枣和甘草。
下面将详细介绍四逆汤的标准配方以及各味药物的功效和使用方法。
二、配方四逆汤的标准配方如下:•附子 6克•干姜 10克•大枣 10克•甘草 6克三、各味药物的功效1. 附子•性味:辛、热、有毒。
•归经:归心、脾、肾经。
•功效:温经散寒,回阳救脱,安胎固脱。
•用法用量:可入煎剂、丸剂、散剂等,一般用量为3-9克。
研末可膏敷。
2. 干姜•性味:辛、热。
•归经:归肺、脾、心经。
•功效:温中散寒,降逆止呕,散痰止咳。
•用法用量:可入煎剂、丸剂、散剂等,一般用量为3-10克。
生用更温而辛烈,生用更辛而不温。
3. 大枣•性味:甘、温。
•归经:归脾、心、脏经。
•功效:益气补中,养血安神。
•用法用量:可入煎剂、丸剂、散剂等,一般用量为3-15克。
炙用更温而补,生用更补而温。
4. 甘草•性味:甘、平。
•归经:归脾、肺、心、胃经。
•功效:和中调味,解毒利咽。
•用法用量:可入煎剂、丸剂、散剂等,一般用量为1-3克。
炙用更平和而补,生用更补而凉。
四、使用方法1.取附子、干姜、大枣和甘草各按照标准配方的用量,洗净备用。
2.在煎药专用锅中放入足够的清水,将附子、干姜、大枣放入锅中,用中火煎煮30分钟。
3.将甘草煮沸后加入锅中,再煮15分钟。
4.煎煮完成后,将药渣滤出,取汤液冷却至适合温度。
5.根据需要,可以口服或外用四逆汤。
五、注意事项1.四逆汤具有辛热的性质,对于阳虚内寒、气血亏虚等人不宜使用。
2.使用四逆汤时,应严格按照医生的指示使用,避免过量或滥用。
3.孕妇、哺乳期妇女、幼儿和老人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4.在使用四逆汤时如出现过敏、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5.使用四逆汤期间应注意保持温暖,避免受凉。
总结四逆汤是一种具有温阳散寒作用的中药方剂,其标准配方包括附子、干姜、大枣和甘草。
四逆汤
《伤寒论》:四逆汤【药方名称】四逆汤【处方】甘草6克(炙)干姜4.5克附子10克(生用)【药理作用】强心作用《山西医学院学报》1982(1):18,四逆汤对离体兔心冠脉流量、心肌收缩振幅明显增加,而对心率影响不明显。
四逆汤对冠脉、心肌的影响,可被β受体阻断剂心得安减弱,这证明四逆汤属于肾上β腺受体兴奋药。
《新中医》1981(1):49,四逆汤单用附子时,强心作用既不十分明显,也不持久,且有毒性,若与甘草,干姜配伍(后两者均无强心作用),强心、升压作用显着,且持久,其原因是甘草甜素的类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有提高心肌对附子敏感性的功能,而干姜兴奋血管运动中枢,促进了血液循环。
【功能主治】回阳救逆。
治少阴病,四肢厥逆,恶寒蜷卧,呕吐腹痛,下利清谷;神衰欲寐,以及太阳病误汗亡阳,脉沉迟微细者。
现用于心肌梗塞,心力衰竭,急性胃肠炎吐泻失水,以及急性病大汗出而见虚脱者。
【用法用量】上三味,以水600毫升,煮取24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
强人可将附子与干姜加倍。
【备注】方中生附子大辛大热,温壮肾阳,祛寒救逆为君;干姜辛热,温里祛寒,以加强附子回阳之效为臣;炙甘草甘温,益气和中,并缓解附、姜燥烈之性为佐、使。
三味配合,具有回阳救逆之功。
【摘录】《伤寒论》《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四逆汤【药方名称】四逆汤【处方】甘草(炙)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生.去皮.脐.细切)半两。
【炮制】上以甘草、干姜为粗末,入附子令匀。
【功能主治】治伤寒自利不渴,呕哕不止,或吐利俱发,小便或涩、或利,或汗出过多,脉微欲绝,腹痛胀满,手足逆冷,及一切虚寒厥冷,并宜服之。
常服消暑气,分水谷。
【用法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一中盏,去滓,温服,不计时候。
【备注】凡病伤寒有此证候,皆由阳气虚,里有寒,虽更觉头痛体疼,发热恶寒,四肢拘急,表证悉具者,未可攻表,先宜服此药,助阳救里。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国药典》:四逆汤【药方名称】四逆汤【处方】附子(制)300g 干姜200g 炙甘草300g【性状】为棕黄色的液体;气香,味甜、辛。
四逆汤的功能主治
四逆汤的功能主治一、四逆汤的定义四逆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
其组方为人参、干姜、大枣和甘草,通过药物的配伍和煎煮方式,可以起到温阳散寒,活血化瘀的功效。
二、四逆汤的组成成分四逆汤由以下四味药物组成:1.人参:具有补气养血、健脾益胃的作用,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2.干姜:具有温阳散寒、舒筋活血的作用,能够缓解寒痛和肌肉酸痛等症状。
3.大枣:具有健脾养胃、益气补血的作用,能够增强人体的消化功能和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4.甘草:具有解毒、补气、润燥的作用,能够调节气血平衡,起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三、四逆汤的功能主治四逆汤主要用于寒邪侵袭引起的寒症,具有以下功能主治:1.暖胃散寒:四逆汤能够温暖胃肠,缓解胃寒引起的症状,如胃痛、恶心、呕吐等。
尤其适用于寒饮所致的腹痛、腹泻等症状。
2.温阳散寒:四逆汤能够舒展经络,散寒祛湿,改善寒性疼痛。
对于寒痹、寒凝、寒气侵袭引起的关节痛、肌肉酸痛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3.活血化瘀:四逆汤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瘀血。
对于瘀血引起的痛经、瘀血性皮肤病等症状有良好的效果。
4.提高免疫力:四逆汤中的人参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能够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和免疫力,对于疲劳、畏寒肢冷、容易感冒等症状有改善作用。
四、四逆汤的用法用量四逆汤的用法用量为:1.成人每次服用10-15克,一日2-3次。
2.儿童每次服用5-10克,一日2-3次。
3.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量调整用量。
4.可以配合热水服用,有助于药物的渗透和吸收。
五、四逆汤的禁忌症四逆汤具有一定的禁忌症,不适用于以下人群:1.孕妇和哺乳期妇女。
2.脾胃虚寒、痰湿内阻的患者。
3.湿温证、湿热传闭证患者。
4.阳亢热盛、实热状况下的患者。
六、四逆汤的副作用四逆汤属于中药方剂,使用时应注意以下副作用:1.可能出现腹胀、口干口苦等胃肠不适症状。
2.长期服用可能引起肝肾功能紊乱。
3.可能对某些人群产生过敏反应。
四逆汤的用法解析
四逆汤的用法解析制附子20-100克,干姜15-50克,炙甘草20-40克。
方证引用:一:四肢厥逆,身体疼痛,精神萎靡,2便清利,脉微欲绝属于寒甚者。
二:汗、吐、下不当造成津伤损阳而四肢冷,疼痛,畏寒,喜睡,舌暗,苔白腻或白滑而脉沉细微等无力者。
如果没有以上阳虚症状,切不可乱用。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何谓阳虚?全身冷,恶寒,四逆脉微的重要特征,表现在病人全身冰冷,脉微欲绝,鼻中气息变冷,寒入少阴。
也可使病人暴哑,这个时候四逆汤效果极好。
四逆汤治疗寒症,但寒证不等于无热证,有些病人发热无休,头昏神倦,汗出,舌淡苔白,脉浮无力,此乃元阳大伤。
投清热则误诊,很多病人夏季受凉而腹泻,常用到此方,不可概用苦寒清泻。
但一定要掌握舌淡苔白,脉无力的特征。
不可乱用,四逆汤是急救之方,姜,附子用量一定要大,病人面如白纸,息如游丝,四肢冰冷,元阳衰,阳气不能通四肢,附子用200克也是必然。
现在很多医生,好好的健康之人,孩子,也动不动附子50多克,这样怎么不让人心寒。
不是害人又是什么呢?真正的名医把阳虚看的很清楚,既然看清楚了,也就不怕了,舌红也有阳虚,苔黄也有阳虚,重要的是你能辩证出阳虚的特点。
某病人睾丸疼痛,牵引少腹,常感寒凉疼痛,脉像沉微细,舌淡舌根苔黄腻厚,此乃少阴阳衰,四逆汤用之。
但必须有阳虚特征,脉沉微细,舌淡,虽然苔黄厚腻,但不是主证,如果用湿热方,势必没有效果,本方是温热之剂,面色红润,口臭声粗,便燥,小便短赤,脉数有力,千万不可用。
现在的医生,已经把阳虚这概念更新了。
不辩虚实,都认为老人小孩,阳气决定一切,不辩脉,不辩舌。
入笔就是附子,干姜切重,这不能不违背伤寒论原义。
什么是假热真寒,现在的医生都认为阴虚是假,真寒是真,完全把假热真寒的概念搞的一塌糊涂。
虽然有时候寒热难辨,但可以从面色来判断,四逆症就是阴寒体质。
脸色缺少光彩,多灰暗,苍白,肌肉松,按之无力,嘴唇色暗淡干涸,舌淡胖,多齿痕,皮肤多干燥,晨起多浮肿,目精无神。
四逆汤的功能主治
四逆汤的功能主治一、四逆汤概述四逆汤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由生姜、大黄、干姜和甘草为主要组成。
它是《伤寒论》中的一剂汤方,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
四逆汤具有温阳散寒、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等功效,是常用的解表药。
二、四逆汤的功能四逆汤具有以下主要功能:1.散寒温阳四逆汤具有温通阳气的功效,可用于寒邪困阻、阳气不足的病症。
它可以温暖肢体,驱散体表寒气,恢复阳气的正常运行。
适用于寒性感冒、寒性咳嗽、四肢冰冷等寒邪侵袭的症状。
2.通经络四逆汤可以舒筋活络,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
它具有排除寒湿、舒缓疼痛的作用,适用于寒湿阻滞经络引起的疼痛、气血不通的病症。
3.活血化瘀四逆汤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活血化瘀,适用于瘀血引起的疼痛、淤血引起的肿痛等病症。
它的作用类似于活血化瘀的中药方剂,可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三、四逆汤的适应症四逆汤适用于以下病症:1.感冒:具有温阳解表的功效,可用于感冒引起的发热、寒战等症状。
2.寒性咳嗽:可用于寒邪侵袭引起的咳嗽症状,如咳嗽有痰、痰白清稀等。
3.寒湿痹痛:适用于寒湿阻滞经络引起的关节疼痛、肌肉酸痛等病症。
4.血瘀症状:适用于病症中有瘀血、淤血引起的疼痛、肿痛等症状,如痛经、跌打损伤、瘀血性病症等。
四、四逆汤的用法用量四逆汤的用法用量为:1.内服:一次剂量为10-15g,可加水煎服或冲服。
一般每天2-3次,视病情而定。
2.外用:四逆汤也可用于外用,如经络拔罐、草药浴等。
外用方法根据具体情况而定,需咨询医生指导。
五、四逆汤的注意事项在使用四逆汤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用于感冒等寒邪引起的病症时,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使用药物造成不必要的副作用。
2.在用药期间,应避免过度疲劳、进食生冷油腻食物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免影响疗效。
3.对于孕妇、婴幼儿、年老体弱等特殊人群,应咨询医生后再使用。
4.传统中药具有个体差异性,用药效果因人而异,如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以上是关于四逆汤的功能主治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原文用法用量与原方组成注解
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原文用法用量与原方组成注解通脉四逆汤《伤寒论·金匮要略》通脉四逆汤是治疗少阴病的主要药物,其功效较低,谷清,内寒外热,脉细数,不恶寒。
通脉四逆汤,甘草22,附子,一干姜,三、二、三味,三升水,煮一升二,去渣,不同温度服用,脉会痊愈。
肤色偏红者,加大葱九梗;腹痛者,去葱加牡丹二两;吐的话加生姜两两;咽喉肿痛,去牡丹,加一两桔梗;脉停不下来就去桔梗加人参。
如果所有的疾病都与处方相对应,就应该服用。
通脉四逆汤破阴归阳,达里外。
此方与四逆汤成分相同,但附子和生姜用量有所增加,即选了一大把附子,生姜从一半增加到三两。
生附子和干姜很辣。
增加附子的用量,会破阴散寒,归阳存逆,能破阴拒阳,恢复阳。
能恢复杨琪,消散殷琦,通阴阳,通脉气,故名通脉四逆汤。
取三味药,加水煮沸,去渣,温服两次。
通脉四逆汤用于治疗阴阳,可随症加减。
脸红的话就是阴旺阳浮的戴阳。
宜加葱白宣传上下之阳,破阴阳斥;如腹部有疼痛,加牡丹活血,急止痛;干呕者加生姜降胃;咽喉肿痛,加桔梗利咽开结;若脉停不下来,可加人参补气生津,固脉复脉。
处方后指出“凡疾病与处方相对应者,应服”,即人们在开药时,必须根据疾病随机使用处方,方能生效。
通脉四逆汤用于治疗阴虚阳亢型少阴病。
症状有内寒外热,谷下清,手足昏厥,脉沉,不畏寒,面色发红。
或伴有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脉滞。
少阴病是内冷外热,即内冷外热,是病机和证候特点的总结。
明谷之下,手足叛逆,脉微沉,是杨琪之衰,阴寒之真寒;若身不恶寒,面不红,则虚热外浮。
这种病是危险的,症状是可变的,因此有许多可能的疾病。
脾肾阳虚,气血凝滞,则伴有腹痛;阴寒气逆入胃,胃不和而衰,伴有干呕;如果阳虚升滞于喉,则伴有咽喉痛;如果杨琪受了重伤,阴液耗尽,就会停止脉搏。
阴胜于阳,内实寒,外虚热。
阴阳易分,比简单的阳衰阴盛四逆汤更急。
所以通脉四逆汤是用来破阴归阳的。
通脉四逆汤,为利谷者,内寒外热,汗出昏上帝的。
当归四逆汤注意事项
当归四逆汤注意事项当归四逆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寒证。
使用当归四逆汤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首先,使用当归四逆汤前需要明确病因病机,确诊为寒证才能使用。
寒证的特征是四肢冰冷,畏寒喜暖,恶风胃冷,舌苔白等。
如果不是寒证,使用当归四逆汤反而可能对病情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其次,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使用剂量和煎煮时间。
当归四逆汤主要成分为当归和附子,这两味药物都具有一定的毒性。
因此,使用时需要根据病情和患者体质来确定剂量和煎煮时间。
一般来说,一剂当归四逆汤的剂量为当归9克,附子6克,煎煮时间为40分钟左右。
使用时要严格按照医嘱来使用,并遵循医生的指导。
第三,患者在使用当归四逆汤的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和不良反应。
当归四逆汤虽然具有一定的疗效,但也有一定的毒副作用。
尤其是附子具有较大的毒性,在使用时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脉象、精神状态等情况,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如心悸、口干、皮疹等,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处理。
第四,不适合孕妇、儿童和老年人使用。
当归四逆汤的成分有一定的毒性,对于身体较弱的孕妇、儿童和老年人来说,可能会有一定的风险。
因此,在这些人群中使用时需要慎重,并遵循医生的建议。
第五,患者在使用当归四逆汤期间需要注意饮食调理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使用当归四逆汤的期间,患者应注意饮食上要避免食用寒凉、刺激性食物,保持营养均衡,增加蛋白质、维生素的摄入,有助于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和康复能力。
此外,患者还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有助于加快康复进程。
最后,当归四逆汤是一种处方药,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患者在使用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按照医嘱用药,不可随意更改剂量和煎煮时间,以免造成不良反应或减低疗效。
总之,当归四逆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具有一定的疗效,但也有一定的毒副作用。
在使用时,患者应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并密切观察病情和不良反应。
此外,饮食调理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使用当归四逆汤期间需要注意的事项。
四逆汤—搜狗百科
四逆汤—搜狗百科药品名称【方名】四逆汤【汉语拼音】Si Ni T ang处方附子15克;干姜6克;炙甘草6克。
功能主治回阳救逆。
心肾阳衰寒厥证。
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腹痛下利,呕吐不渴,舌苔白滑,脉微细。
(本方常用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急性胃肠炎吐泻过多、或某些急证大汗而见休克属阳衰阴盛者。
)用法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3两(现代用法:水煎服)。
禁忌若服药后出现呕吐拒药者,可将药液置凉后服用。
本方纯用辛热之品,中病手足温和即止,不可久服。
真热假寒者忌用。
方解本方证乃因心肾阳衰,阴寒内盛所致。
阳气不能温煦周身四末,故四肢厥逆。
恶寒蜷卧;不能鼓动血行,故脉微细。
《素问·生气通天论》日:“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今心阳衰微,神失所养,则神衰欲寐;肾阳衰微,不能暖脾,升降失调,则腹痛吐利。
此阳衰寒盛之证,非纯阳大辛大热之品,不足以破阴寒,回阳气,救厥逆。
故方中以大辛大热之生附子为君,入心、脾、肾经,温壮元阳,破散阴寒,回阳救逆。
生用则能迅达内外以温阳逐寒。
臣以辛热之干姜,入心、脾、肺经,温中散寒,助阳通脉。
附子与干姜同用,一温先天以生后天,一温后天以养先天,相须为用,相得益彰,温里回阳之力大增,是回阳救逆的常用组合。
炙甘草之用有三:一则益气补中,使全方温补结合,以治虚寒之本;二则甘缓姜、附峻烈之性,使其破阴回阳而无暴散之虞;三则调和药性,并使药力作用持久,是为佐药而兼使药之用。
综观本方,药简力专,大辛大热,使阳复厥回,故名“四逆汤”。
化裁通脉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白通汤均为《伤寒论》中治疗少阴阳虚证的主要方剂,是在四逆汤基础上加减衍化而来,但各有深意,应用时须加以区别。
(1)通脉四逆汤证除“少阴四逆”外,更有“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等,是阴盛格阳、真阳欲脱之危象,所以在四逆汤的基础上重用姜、附用量,冀能阳回脉复,故方后注明“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当归四逆汤标准配方
当归四逆汤标准配方当归四逆汤是一种具有温经散寒、祛风止痛的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因寒邪侵袭而引起的腹痛、呕吐、泄泻等症状。
它由党参、白术、甘草、干姜、当归等中药组成,具有温中散寒、祛风止痛的作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当归四逆汤的标准配方。
【组成】。
党参 9克,白术 9克,甘草 6克,干姜 6克,当归 6克。
【制法】。
将以上药物共研细末,每次取药10克,加水煎煮,分两次服。
【功效】。
当归四逆汤主要用于治疗因寒邪侵袭而引起的腹痛、呕吐、泄泻等症状。
其功效为温中散寒、祛风止痛。
【适应症】。
1. 腹痛,用于因寒邪侵袭导致的腹痛,疼痛缓解后加重,腹部畏寒,喜热,脉浮紧等症状。
2. 呕吐,用于因胃寒引起的呕吐,呕吐清水,畏寒,腹痛等症状。
3. 泄泻,用于因肠寒引起的泄泻,大便清稀,腹痛缓解后加重,畏寒,腹部隐痛等症状。
【不适应症】。
1. 不宜用于外感风寒证未解时,或因外感风寒证引起的腹痛、呕吐、泄泻。
2. 不宜用于阴虚发热、阳明实热证、湿热蕴结证等症状。
【用法用量】。
将以上药物共研细末,每次取药10克,加水煎煮,分两次服。
【注意事项】。
1. 用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食物,忌烟酒刺激。
2. 孕妇慎用。
【药物相互作用】。
1. 当归四逆汤不宜与寒凉药同用,以免相互抵消,影响疗效。
2. 当归四逆汤不宜与酒同用,以免影响药效。
【不良反应】。
1. 偶见轻度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
2. 长期大剂量应用可引起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
【存储】。
密封,阴凉处保存。
【包装】。
铝塑复合袋包装。
【有效期】。
24个月。
【执行标准】。
《中国药典》2020年版。
【文献资料】。
1. 《本草纲目》。
2. 《伤寒论》。
当归四逆汤标准配方就介绍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使用中药治疗疾病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切忌自行用药。
祝大家身体健康!。
中医经方四逆汤
中医经方四逆汤四逆汤[组成用法] 制附子20,100g(生者5,10g)、干姜15,50g、炙甘草20,40g。
先煎附子,再入余药,顿服或分两次温服。
以肢温厥回为度。
慢性病也可煎三次,分3,5次温服。
[方证] 1( 四肢厥逆,身体疼痛,精神委靡,二便清利,脉微欲绝属里虚寒甚者。
2(汗、吐、下不当伤津损阳而造成的肢冷、疼痛、畏寒、喜睡、面色少华、舌淡暗、苔白腻、黑润或白滑而脉象呈沉、细、微、软等无神,或寸部空浮无力等症者。
[现代应用] 1(本方最常用于循环障碍性疾病,如急性心功能衰竭、心动过缓造成的脑动脉供血不足和多种原因造成的休克。
2(以消化道功能衰竭,下利清谷为特征的疾病,如急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小儿秋季腹泻等;慢性迁延性肝炎、肝硬化等也可见本方证。
3(其他方面如功能性子宫出血、鼻衄、复发性口疮、慢性咽炎、胃下垂、慢性前列腺炎、缩阴症等。
[经验参考] 全身冷、恶寒甚、“四逆”、脉微是本方应用的重要指征。
曲直濑玄朔曾于1595年治疗一肠伤寒的患者。
初患感冒、发热,经半井通仙父子治疗而无效。
转请竹田定加法印治疗,当时皮肤已出现斑疹,热势渐盛。
他医协商后处方,服后至傍晚,则恶寒,全身冰冷,脉微欲绝,鼻中气息变冷,诸侍医束手无策。
先生奉诏为之诊治。
并认为此属《伤寒论》中的四逆汤证。
但“寒毒”并不太甚,而“药毒”却很严重,处方以茯苓四逆汤为宜。
病人服药一剂,脉搏微动;二剂,脉伏全出,四肢转温。
第二天,病势便退。
后用平药调理十余日而痊愈(《医学天正记》)。
郑重光治程妇,难产,产后即晕厥,醒后喉哑,全无声音,而人事清楚,脉细如丝,手足厥冷。
盖难产玉门久开,寒气袭人,经云:”寒小少阴,令人卒然而哑。
”且脉细厥冷,町征也。
用四逆汤驱其寒,以防变证。
用附子三钱,干姜三钱,甘草一钱,当归三钱,连进三剂,次日音出,瘀血方下。
盖少阴经络尽于喉,寒极于下,肾气不能时上,致卒然失音。
若非重剂,入里之寒,何能骤解?(《素圃医案》)。
跟大师学经方之四逆汤
跟大师学经方之四逆汤
【方名】:四逆汤。
【组成】:甘草炙,二两(6克)干姜一两半(4.5克)附子生用,破八片,一枚(5克)。
【功效】:温里壮阳,回阳救逆。
【适应证】少阴阳虚阴寒证:四肢厥逆,恶寒蜷卧,腹痛,下利清谷,呕吐而渴,神衰欲寐,心悸征神,舌淡苔薄白,脉微欲绝。
【仲景条文】: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92)
【解读条文】病人有发热,头痛,脉不是浮而是沉,若用治表药后表证仍在,此虽有身体疼痛不体,但以里证为主,其治应急救于里,可选用四逆汤。
【用药要点】方中附子温壮阳气。
干姜温暖脾胃,生化气血,助阳化生。
甘草补益中气,与温热药相用,益气化阳补阳,制温热药而不燥化。
【药理作用】四逆汤具有强心作用: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体克动物血压回升前微血管血流:保护心肌作用:消除自由基作用;对缺血心肌具有保护性效应:增强免疫功能作用:对抗免疫抑制:能显著提高正常大鼠血清lgG水平;抗体克作用:具有显著提高氢化可的松造成的1gG下降:对心率有双向调节作用,并能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有催眠作用,镇痛作用,抗炎作用,降温作用,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作用等。
四逆汤的功能主治及剂型
四逆汤的功能主治及剂型一、四逆汤的功能四逆汤作为中医常用方剂之一,在中医理论中具有以下主要功能:1.祛寒驱寒:四逆汤以温阳散寒为主要作用,能够温暖体内寒凉之气,促进阳气的产生和流通,从而改善寒邪引起的症状。
2.暖宫止痛:四逆汤可调理宫寒、宫寒引起的经血不调及疼痛相关症状,如痛经、闭经等。
3.健脾益胃:四逆汤对脾胃功能虚弱者,可起到温补脾胃、益气健脾的作用。
4.补肾壮阳:四逆汤对于肾阳虚的人,可以起到温阳补肾、壮阳效果。
二、四逆汤的主治四逆汤在中医临床实践中,主要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1.寒证:四逆汤可用于寒邪所致的寒证,如寒热交替发作、表寒内热的感冒症状、手足逆寒等。
2.经痛:四逆汤可用于经痛、小腹冷痛、月经不调等宫寒所致的症状。
3.男性不育:四逆汤可用于肾阳虚引起的男性不育、阳痿、早泄等问题。
4.高血压:四逆汤可用于血压升高、四肢逆寒、手脚发凉的高血压患者。
三、四逆汤的剂型四逆汤的剂型有多种,包括汤剂、颗粒剂和丸剂等。
1. 汤剂四逆汤汤剂是将中草药配方煎煮后制成的液体剂型,可以直接口服。
使用时,将适量汤剂加热至适当温度后服用,一般分为热饮和温饮两种。
2. 颗粒剂四逆汤颗粒剂是将中草药研磨、粉碎后制成粒剂,以方便患者服用。
使用时,将颗粒剂溶于适量温水中,搅拌均匀后口服。
3. 丸剂四逆汤丸剂是将中草药研磨、制成颗粒后搓成丸状,以方便患者口服。
使用时,将适量丸剂放入口中,用温水送服。
由于国内中药市场丰富,四逆汤还有其他剂型,如口服液、胶囊剂等,供患者选择。
四、四逆汤的适用人群和用法用量四逆汤适用于以下人群:1.寒邪引起的感冒症状;2.宫寒引发的经血不调、痛经等妇科问题;3.肾阳虚引起的男性不育、阳痿、早泄等问题;4.高血压伴有四肢逆寒、手脚发凉的患者。
使用时,一般建议遵循以下用法用量:•汤剂:一剂一天,分2次服用,每次适量,口服前稍加热。
•颗粒剂:一次适量,每日2~3次,口服前用温水调服。
•丸剂:一次适量,每日2~3次,口服前用温水送服。
四逆汤知识点总结
四逆汤知识点总结一、四逆汤的药物组成1. 细辛:它是四逆汤中的主药,性味辛温,具有辛温解表、宣窍通阳的功效。
细辛主要用于治疗寒邪外袭、表证不解而致的头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2. 干姜:干姜是四逆汤中的辅药,性味辛温,具有温中散寒、宣肺止咳的功效。
干姜主要用于治疗肺寒咳嗽、胃寒呕逆、肠寒泄泻等症状。
3. 甘草:甘草是四逆汤中的辅药,性味甘平,具有调和诸药、缓急止痛的功效。
甘草主要用于治疗肺胃寒证、头痛、咽喉肿痛等症状。
4. 炙甘草:炙甘草是四逆汤的辅料,性味甘平,同样具有调和诸药、缓急止痛的功效。
炙甘草主要用于增强甘草的作用,起到调和药性的作用。
以上四味药物的组合,相互配伍,以达到产生协同作用、互相增强的效果。
二、四逆汤的适应症1. 风寒感冒:主要表现为头痛、鼻塞、流清涕、声重、恶寒等症状。
2. 风寒咳嗽:主要表现为寒邪外袭、肺气郁结、呛咳气粗等症状。
3. 风寒头痛: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寒、发热、鼻塞等症状。
4. 腹胀腹痛:主要表现为腹部胀痛、恶寒、胸闷、呕吐等症状。
如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可以考虑使用四逆汤进行治疗。
三、四逆汤的禁忌症1. 阴虚火旺者:因为四逆汤单方的性质偏热,对于阴虚体质、阳盛火旺的患者不宜使用。
2. 患有肝阳上亢者:因为四逆汤中的细辛具有辛温的性质,会使肝阳更加上亢,不宜使用。
3. 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婴幼儿:这些特殊人群因为身体机能的特点,不宜使用四逆汤。
四、四逆汤的用法用量1. 四逆汤剂型:四逆汤主要为颗粒剂、丸剂、珠剂等,也可现场煎煮后服用。
2. 用法用量:成人口服,一次3~6克,一日3次,煎服。
儿童酌减。
五、四逆汤的药理作用1. 辛温解表:四逆汤的主要功效之一是辛温解表,可以辅助机体驱邪散寒,加速风寒邪气的排出。
2. 散寒温肺:四逆汤的药物成分有助于散寒温肺,对肺部的寒邪有一定的祛寒作用,可以缓解寒邪引起的咳嗽等症状。
3. 温中止呕:四逆汤也有一定的温中止呕的功效,可以帮助胃肠功能的恢复,减轻恶寒引起的呕吐、腹泻等症状。
东方制药四逆汤使用说明
东方制药四逆汤【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0~20ml,一日3次,或遵医嘱。
【注意事项】尚未明确。
【不良反应】尚未明确。
【禁忌】尚未明确。
【适应症】温中祛寒,回阳救逆。
用于阳虚欲脱,冷汗自出,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
【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药理毒理】①升压、强心、抗休克作用《中成药研究》(1983;2:26):以麻醉家兔的低血压状态为模型,观察四逆汤及其各单味成分所具有的效应。
结果:单味附子虽有一定的强心升压效应,但其作用不如四逆汤,且可致异位性心律失常;单味甘草不能增加心脏收缩幅度,但有升压效应;单味干姜未能显示任何有意义的生理效应。
由三药合方的四逆汤,其强心升压效果优于各单位药物组,且能减慢窦性心率,避免单味附子所产生的异位心律失常,提示该复方组方的合理性,也体现了中医“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则性缓”之说的科学性。
《新医药学杂志》(1974;3:21):经观察,四逆汤注射液肌肉或静脉注射有以下作用:1.改善休克状态。
当心源性休克收缩压在80-60毫米汞柱时,经注射后1-20分钟,血压即上升至90-110/60-90毫米汞柱,其特点是作用温和,当血压恢复正常后就不再上升;严重休克血压降至零,可先用西药升压,继以四逆汤维持之。
2.改善微循环。
对四肢厥冷,唇部及皮肤灰白或青紫的患者,药后先是四肢转暖,预示可能系内脏血流灌注在质量上和动力学上得到改善。
心率一般不减少,但力量加强,心音有力,脉搏有力。
3.预防休克发生。
四逆汤注射液实践证明有此作用,强心效应明显。
总之,认为四逆汤注射液的作用不是单纯的升压问题,还能改善微循环,具有强心和镇静作用。
《中成药研穷》(1985;9:24):本方对动物失血性休克、纯缺氧性休克、橄榄油引起的栓塞性休克,冠状动脉结扎所造成的心源性休克,皆有显著的对抗作用。
并还有显著的强心作用,能增加冠脉流量,对缺氧所致的异常心电图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伤寒论》名方四逆汤原文及释义
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方剂组成】炙甘草9 克,干姜8 克,附子(生用)6 克【用法】水煎温服。
强人可酌增姜附量。
【方解】此即甘草干姜与干姜附子汤的合方,故治二方的合并证。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29 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
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注解:见甘草干姜汤方证。
《伤寒论》第92 条: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
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
注解:病发热,头痛,脉反沉,为少阴病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若不差,即指服过麻黄附子细辛汤后,若脉沉不解而身疼痛者,此是虚寒在里、血气外郁的证候,故宜四逆汤以救其里。
按:本条所述的身体疼痛,纯由于里气不振、血气外郁所致,已无关于表证,故谓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伤寒论》第225 条: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注解:脉浮而迟,为表热里寒之应,今下利清谷,为寒极于里虚热外浮可知。
故宜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第323 条: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注解:脉沉为里虚寒,少阴病见此脉,虽有表证亦宜四逆汤急温其里,缓则吐利厥逆等险恶证候随之而来。
《伤寒论》第324 条: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注解:见瓜蒂散方。
《伤寒论》第353 条: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注解:大汗出,为精气亡于外。
热不去,为邪反留于内。
腹内拘急,津虚并复有寒,四肢疼痛,外邪亦兼血郁,中气沉衰。
因又下利,阳去入阴,故厥逆而恶寒,则宜四逆汤主之。
按:大汗出而热不去,已是精却邪胜之象,又复下利以至厥逆,胃气已极沉衰。
四逆汤方剂及用法详解
中医名家李可的四逆汤那天,看到了关于中医名家李可四逆汤的方剂,查来给大家一阅:四逆汤是用来排除体内寒邪的。
寒邪排除了,才能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才谈得上养生。
所以,并不存在“养生的“四逆汤,只有”排病“的四逆汤,也就是说,四逆汤是用来治病的,不是用来”养生“的。
李可先生推荐大家服用四逆汤,是看到大多数现代人寒邪入少阴,病得不轻,而发了慈悲心。
四逆汤没有“大剂”、”小剂“之分,按照《伤寒论》的标准剂量,是:炙甘草30克,干姜25克,生附子5-10克(或炮附子20-30克),六碗水,用小火煎1-1.5小时,煎成2碗,一天内服完。
平时就可以按这个剂量服用。
但是,这是药汤,不是菜汤,可“常常”服,不可“久久"服。
也就是说,可以隔三差五地服一两剂,但绝不能误以为这是”养生汤“,而天天喝,一喝就是大半年。
【主治】少阴病。
四肢厥逆,恶寒踡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微;或太阳病误汗亡阳〖功用〗回阳救逆。
〖病机〗寒邪入里伤及肾阳,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能温煦生化五脏六腑─→周身虚寒,恶寒踡卧。
清阳实四肢,阳气不得温养─→四肢厥冷肾阳虚不能温煦脾阳,“釜底无薪”,故其消化吸收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失职,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呕吐不渴,腹痛下利。
阳气者“精则养神”,阳气充实,精神才能旺盛,今阳虚,神失所养─→神衰欲寐阳虚脉气鼓动乏力─→脉沉细而微,舌苔而滑。
为太阳病误汗亡阳。
【方解】君附子──大辛大热,温肾壮阳,祛寒救逆。
┐├助阳散寒臣干姜──辛热,温中散寒,助阳通脉。
┘┌固护阴液,缓姜、附的燥烈之性。
│佐使炙甘草┤制附子毒性。
│└伍干姜温健脾阳。
【运用】1.本方为回阳救逆的代表方剂。
除四肢厥冷外,应以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脉微为证治要点。
2.现代常用本方作为对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急慢性胃肠炎吐泻过多、或某些急证大汗出而见休克,属亡阳虚脱者的急救方剂。
【注意事项】1、真热假寒者忌用。
2.热厥及阳郁厥逆之证,禁用。
四逆汤--回阳救逆
四逆汤--回阳救逆四逆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炙甘草6—12g 制附子9—15g 干姜4.5—9g 上3味,以水600ml,煮取240ml,去滓,分温再服,体壮者,制附子可用至15g,干姜用至9g。
(功效)回阳救逆。
(主治] 主证:脉微细(沉迟或沉弱),面色赤,但欲寐,神情萎靡9 四末厥冷,下利清谷,呕吐,无热恶寒,或大汗,或有微热,热留恋不已,小便清白或清长,舌质淡,苔白滑。
副证:四肢挛急,身体疼痛,腹中拘急,或腹胀满,口不渴或渴而喜热饮,脉浮迟.(临证加减)1.胃阳不足,下焦虚寒:常见胃脘冷痛,喜温喜按,寒气上逆,呃逆频作,寒甚则剧痛难忍,面色苍白,神倦乏力,四肢不温,便溏,食欲不振,苔白润,舌质淡,脉细弱。
本方加吴茱萸、草豆蔻、怀山药、党参、高良姜、苏梗,以温中止呃.2.滑精:梦遗滑精时发,面色萎黄不华,全身倦怠,头晕耳鸣,四肢欠温,纳少,苔白舌质淡水滑,脉沉细或细弱.本方加金樱子、益智仁、菟丝子、刺猬皮龙眼肉或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之。
3.肾阳虚衰,肾不纳气:下焦肾气不足,肺失肃降,摄纳无权,咳喘不得卧,咳吐白痰清稀,面目微肿,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本方加五味子、补骨脂、细辛、或合金匮肾气丸治之。
4.脾肾阳虚:水肿腰腹以下为甚,反复不愈,两足内踝尤剧,阴囊湿冷,怯寒肢重,小溲量少色清,苔白薄,质淡,脉沉细.本方加车前子、肉桂、怀山药、白术、泽泻或合济肾气丸治之。
5.寒痹:肢体关节疼痛时作,遇寒尤甚,得温则缓,昼轻夜重,关节伸屈不利,苔白舌质淡,脉沉弦。
本方加桂枝、桑寄生、秦艽、羌活、独活、防风、细辛、鸡血藤或合乌头汤治之。
6。
风湿性关节炎:症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关节不能伸屈,恶风寒,舌淡,苔白,脉沉弦。
本方加老鹳草、鸡血藤、薏苡仁、海风藤、白术,以健脾利湿,温经通脉.7。
脾虚胃寒久痛不愈者,加良姜、荜茇、台乌药、砂仁、郁金、香附。
8。
脾肾阳虚,膀胱气化不利者,与五苓散合方治之.9.风寒湿痹,有肾阳不足者,合独活寄生汤治之。
四逆汤
甘草炙6克乾薑4.5克(一兩半) 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10克(1枚)
上三味,以水600毫升(三升),煮取240毫升(一升二合),去滓,分二次溫服。
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9g(三兩)。
服四逆湯嘔吐者為拒藥,可改用冷服。
【功效】
溫經逐寒,回陽救逆。
【主治】
1.陽氣虛衰,陰寒內盛所致,四肢厥逆,惡寒踡臥,神疲欲寐,下利清榖,
腹中冷痛,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脈沈微。
2.因誤汗或大汗淋漓所致亡陽危證,尤宜急用本方。
本方以能回復四肢厥逆而得名,亦稱回逆湯。
方中附子大熱之性,有興奮神經,鼓舞細胞,增進體溫,強化全身一切機能之作用;乾薑亦屬熱藥,溫中祛寒,逐陰回陽與附子相配,相得益彰。
甘草則內補中虛,外和營衛,並具有緩急,鎮痛,止利之作用。
藥雖僅三味,卻能發揮逐寒救逆之偉功。
若將本方之乾薑之量加倍名曰通脈四逆湯,用于本方之證更甚者。
【辨證要點】
1.四肢厥冷(陰邪)。
2.下利清榖。
3.口淡不渴。
4.脈沈微。
5.大汗後亡陽。
【加減】
1.寒性腹痛:加桂枝、白芍。
2.風濕關節痛:加桂枝、白朮。
3.慢性心衰症:加人參。
4.虛寒性水腫或白帶:加黨參、茯苓、澤瀉。
5.心悸亢進浮腫者:加人參、茯苓。
6.面赤煩躁屬寒者:加人參、蔥白。
7.四肢厥冷甚者:加細辛、桂枝。
【現代應用】
本方強心,抗休克。
用於急性腸胃炎、急性病大汗後、心肌梗塞、休克、急性心衰、腸熱、霍亂、下利、自家中毒、陰疸、脫汗、陰證浮腫。
四逆汤
四逆汤四逆汤、逆,有违逆之意;四逆,指四肢自指(趾)端向上逆冷,直至肘膝以上。
四肢为诸阳之本,三阴三阳之脉相接于手足。
一旦阳衰阴盛,少阴枢机不利,阳气不达于四肢,则形成四肢厥逆之候。
本方解四肢厥逆,使阳气舒展而达四肢,故名四逆汤。
本方为回阳救逆的代表方剂。
除四肢厥冷外,并伴神疲欲寐,下利清穀,舌淡苔白,脉微等全身虚寒证表现。
四逆汤配方制附子9克,干姜9克,炙甘草12克配方解读:附子:大辛大热、温发阳气、祛散寒邪,为主药;干姜:温中散寒,协助附子回阳之力;炙甘草:温养阳气,并能缓和姜、附之过于燥烈;【四逆汤的功效与作用】【主治】少阴病。
四肢厥逆,恶寒蜷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微细;或太阳病误汗亡阳,而见四肢厥逆,面色苍白,脉微细者。
【病机分析】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邪深入少阴,伤及肾阳,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素问·厥论)说:“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
”肾阳虚衰,全身及肢体失于温煦,故见四肢厥逆,恶寒蜷卧。
脾主运化水穀精微,依赖于肾阳的温煦,肾阳衰则不能温煦脾阳,脾失运化之职,致清阳不升,反而下陷,浊阴不降,反而上逆,故呕吐下利。
阳虚寒盛,寒性凝滞,故见腹痛。
《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阳气充实,精神才能旺盛,今阳气虚衰,神失所养,则见神衰欲寐。
太阳误汗,阳气随汗外泄,损伤心肾之阳,而致阳气大虚之亡阳证。
阳气虚衰,无力鼓动血行,则见脉微而细。
【配伍意义】本方所治系寒邪深入少阴所致的寒厥证。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寒淫所胜,平以辛热”。
病至少阴阳衰阴盛,脉微肢厥,非大剂辛热之剂,不足以破阴回阳而救逆。
方中附子为大辛大热之品,为补益先天命门真火之第一要品,能通行十二经脉,迅达内外以温肾壮阳,祛寒救逆,为君药。
钱潢曰:“附子辛热,直走下焦,大补命门之真阳,故能治下焦逆上之寒邪,助清阳之升发而腾达于四肢,则阳回气暖而四肢无厥逆之患矣”(《伤寒溯源集》卷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逆汤的用法解析制附子20-100克,干姜15-50克,炙甘草20-40克。
方证引用:一:四肢厥逆,身体疼痛,精神萎靡,2便清利,脉微欲绝属于寒甚者。
二:汗、吐、下不当造成津伤损阳而四肢冷,疼痛,畏寒,喜睡,舌暗,苔白腻或白滑而脉沉细微等无力者。
如果没有以上阳虚症状,切不可乱用。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何谓阳虚?全身冷,恶寒,四逆脉微的重要特征,表现在病人全身冰冷,脉微欲绝,鼻中气息变冷,寒入少阴。
也可使病人暴哑,这个时候四逆汤效果极好。
四逆汤治疗寒症,但寒证不等于无热证,有些病人发热无休,头昏神倦,汗出,舌淡苔白,脉浮无力,此乃元阳大伤。
投清热则误诊,很多病人夏季受凉而腹泻,常用到此方,不可概用苦寒清泻。
但一定要掌握舌淡苔白,脉无力的特征。
不可乱用,四逆汤是急救之方,姜,附子用量一定要大,病人面如白纸,息如游丝,四肢冰冷,元阳衰,阳气不能通四肢,附子用200克也是必然。
现在很多医生,好好的健康之人,孩子,也动不动附子50多克,这样怎么不让人心寒。
不是害人又是什么呢?真正的名医把阳虚看的很清楚,既然看清楚了,也就不怕了,舌红也有阳虚,苔黄也有阳虚,重要的是你能辩证出阳虚的特点。
某病人睾丸疼痛,牵引少腹,常感寒凉疼痛,脉像沉微细,舌淡舌根苔黄腻厚,此乃少阴阳衰,四逆汤用之。
但必须有阳虚特征,脉沉微细,舌淡,虽然苔黄厚腻,但不是主证,如果用湿热方,势必没有效果,本方是温热之剂,面色红润,口臭声粗,便燥,小便短赤,脉数有力,千万不可用。
现在的医生,已经把阳虚这概念更新了。
不辩虚实,都认为老人小孩,阳气决定一切,不辩脉,不辩舌。
入笔就是附子,干姜切重,这不能不违背伤寒论原义。
什么是假热真寒,现在的医生都认为阴虚是假,真寒是真,完全把假热真寒的概念搞的一塌糊涂。
虽然有时候寒热难辨,但可以从面色来判断,四逆症就是阴寒体质。
脸色缺少光彩,多灰暗,苍白,肌肉松,按之无力,嘴唇色暗淡干涸,舌淡胖,多齿痕,皮肤多干燥,晨起多浮肿,目精无神。
平时畏寒,四肢常冷,尤其下半身冷为特点,大便常稀。
小便清长,口不干渴,喜热饮等特点。
四逆一定要掌握逆的特点,手足厥冷为主要特点。
四逆散也有四肢厥冷,但冷程度不大,而且腹肌紧张和胸胁疼为特点。
白虎汤也有手足冷,但汗出烦渴,脉哄为特点。
当归四逆汤,虽发冷,但没有四逆汤严重。
所以所谓四逆汤,一定要有冷的概念。
四逆汤回阳救逆,似乎成了去日黄花,在今日用的真的不多,如果还有些人把四逆汤哪来随意使用的,随意把人定为阳虚的,不得不应该反省。
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加强,本方在急病的领域用的越来越少。
所以希望大家好好研究什么才是四逆汤。
下面是一个乱用阳虚的例子。
杨老师:您好!小儿7岁半,较胖。
平时体质较差,上楼气喘较累,有咽炎、扁桃体炎,经常吭喀清嗓,易感冒发烧,前期感冒时主要采用西医滴注抗菌素、抗病毒药、退烧药、地塞米松等对症治疗。
自今年初,改用中医治疗,体质有所好转,感冒次数减少。
有过敏性鼻炎史3~4年,每天打喷嚏10~30个,大部时间晨起打喷嚏10个左右,平常打喷嚏时流清涕,喷嚏过后鼻子就畅通。
观察舌头前部中间有一竖向裂纹(约有半年),舌质红(两年来一直如此)。
2008年7月在李可门下治疗,方为:医一方:附子45g 生白术45g 干姜30g 炙甘草30g 细辛20g 生麻黄18 g 蝉蜕18 g 茯苓45 g 地龙20 g 辛夷花30 g 清半夏25 g 桂枝30 g 白芍30 g 五味子18 g 生黄芪60 g 生麦芽30 g。
10剂未见效果。
医二方:桂枝25g 赤芍15g 炙甘草8g 丹皮15g 穿心莲5g 苍术30g 制附子40g 干姜20g 党参15g 荆芥10g 防风10g 苍耳子、辛夷花、白芷各15g 石膏15g 细辛6g 白叩10g 薄荷10g 羌活10g 当归10g。
该方加减治疗20多天,附子由40g增加至65g,干姜增加至30g,未及服完出现反应,先是恶心肚子疼,后又头晕眼花、心跳加速。
另有:黑附15 干姜10 肉桂5 肉苁蓉15 锁阳15 菟丝子15 巴戟天15 熟地30 生地20川芎15 丹参30 当归15 红花5 黄芩5 玄胡15 白芍15 白术10 车前草10 甘草8。
我体内寒湿重,寒在筋骨,腰背肌肉有些地方已僵硬,强直脊柱炎8年。
四肢冷,阳虚,肾阳也虚,肾阴也虚,脱发严重,从18-23岁头顶掉的差不多了,现在头顶细细的一些很少的头发。
从去年开始晨勃也基本没了。
精力好象还行。
上方自拟我用了一月余,药房煎的药(水开20余分种),现大便稀,臭,屁多臭。
手还是冰(较前有改善),舌有齿痕,苔白,手心出汗。
现准备想用四逆汤强功一下;黑附40干姜35甘草30喝几付,去里之寒。
四逆汤的应用心得四逆汤出自《伤寒论》,为少阴病主方,由附子、干姜、炙甘草组成。
其组成药对贯穿于少阴病始终,主要功效为回阳救逆。
《伤寒论》原文:治下利清谷,三阴厥逆恶寒,脉沉微者。
笔者多年喜用此方,屡起沉疴,对凡是阳虚引起的汗出恶寒、头冷痛、腹痛、水肿、手足冰凉、下利清水、完谷不化、背凉如水、畏寒倦卧、夜尿频多等用四逆汤加减,均获良效,现将笔者运用此方的临床心得介绍如下,望社会同仁不吝指教。
1 四逆汤运用的三大原则1.1 辨证要准。
凡一切阳虚俱可应用,不囿于少阴病,太阴或太阳病亦可根据实际情况运用,不必定要等到“脉微细、但欲寐也”,譬如太阳病发汗引起的冷汗淋漓,一身疼痛,太阴病自利不渴,腹满不食,腹部喜温喜按等。
1.2 剂量要大。
剂量太小则达不到治疗效果。
犹如战场用兵,寡不敌众,笔者用熟附子轻则30g,重则100g,干姜轻则20g,重则30~50g,从未发生不良反应。
笔者认为对一些急症、痛症剂量要大,如大汗淋漓后四肢发冷,屈伸不利,腹痛所伴发的冷汗大出,但对一些慢性的阳虚证剂量要小些为宜。
1.3 随症加减。
方以药成,药味加减变化直接影响所治病证的主次轻重,所谓“泥其法而不泥其方”,如寒湿困脾可去甘草之壅滞,加半夏、白术燥湿健脾,伴腹痛者加芍药缓急止痛,下利日久加赤石脂涩肠,兼外感风寒加桂枝、羌活解表散寒,呕吐者加半夏、生姜化饮止呕……。
2 病案举例案例1:张某,男,49岁,患者患腹泻3年,呈反复发作,泻下物为清水,无脓血便,无呕吐、腹痛及里急后重,每遇食生冷油腻后发作,日达十几次以上,多次拜访名医诊治无效,经西医常规治疗亦无明显效果。
于2006年3月来我处求治,查形体消瘦(呈脱水貌),面色萎黄,自觉身倦乏力,脘腹胀闷,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缓弱。
笔者认为“本证乃脾胃虚弱,使胃肠功能减退,不能受纳水谷,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反聚水为湿,积谷为滞,致使脾胃升降失司,清浊不分,混杂而下,遂成泄泻,便处方参苓白术散,无效。
观夫前之医者处方皆为参苓白术散,余甚不解,故按六经分析:证属太阴,足太阴属土,土虚水亢,湿从水类,直走肠道,火能暖土,使水有所制。
遂处方四逆汤加减,熟附子50g、干姜30g、赤石脂30g、人参20g、半夏20g、粳米20g,服1剂其效如神,腹泻次数减至每日2-3次,服2剂后,腹泻消失,大便调和,后服理中汤5剂善其后,至今约一年未复发。
方剂剖析:方中附子温肾阳(盖肾为胃之关,主司二便),干姜温脾阳,以暖中土,赤石脂涩肠止泻;半夏燥湿健脾,久泻耗伤气阴,故用人参培补气阴,粳米和胃。
案例2:李某,女,46岁,反复性上腹部疼痛5年,呈持续性疼痛伴阵发性加重。
时伴有恶心呕吐,经医院检查为:1.慢性胃炎;2.慢性胆囊炎。
每次疼痛发作剧烈经西医常规的抗菌消炎、解痉止痛无效,需用度冷丁注射才能缓解。
2006年5月,患者再次发作,疼痛难忍。
经医院系统治疗并注射度冷丁后,疼痛缓解,于6小时后疼痛再次出现,来我处求治,查:表情痛苦,强迫仰卧位,辗转反侧,冷汗淋漓,恶寒身倦,手足不温,喜温喜按,苔薄白,脉细弱,随即处方四逆汤加芍药(熟附子50g,干姜30g,炙甘草30g,芍药50g),用水1000ml煎至500ml,一服疼痛立减,诸证解除,后剂量稍减,连服5剂至今未复发。
方剂剖析:痛处喜温喜按并伴冷汗淋漓,手足不温系由中阳大虚,故用附子、干姜温中补阳,芍药伍炙甘草缓急止痛。
3 讨论四逆一方,乃回阳救逆主方,虽立方于少阴病,其治病证不独于少阴,凡太阳病脉沉与寒入三阴及一切阳虚症,皆可应用,不必定见腹痛下利,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证始用之,一见是阳虚证,均可在分量轻重上斟酌。
再论附子与阳气明末清初,瘟疫流行,温病学派应运而生,弥补了伤寒六经辨证的不足,吴有性从募原立法,余师愚从胃腑论治,叶天士立卫气营血,薛生白论湿热最详,吴鞠通自三焦入手,王孟英集诸家大成。
从此,在中国医学史上用药方面别开生面。
但自温病学说盛行以来,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就像众多附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者喜用温热一样,寒凉药物的运用特别是江浙一带蔚然成风,视附子如虎狼,妄用寒凉,徒伤真阳。
当然也不乏使用附子之大家,如郑钦安、祝味菊、吴佩衡等。
现从附子的功用、阳气的生理功能等方面出发,再次强调保养阳气的重要性,重视附子的临床运用。
1 附子的功用附子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谓之:“味辛,温。
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疒徵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蹩拘挛,脚痛不能步行。
”后世医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臻至完善。
在《名医别录》中提出附子“大热,有大毒”。
《药性赋》论其散寒温阳效专力宏,曰:“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息,除六腑之沉寒,补三阳之厥逆。
”《本草新编》论之更详,对其效用更为推崇,曰:“味辛,气温,大热,浮也,阳中之阳,有大毒……无经不达,走而不守,但可为臣使,佐群药通行诸经,以斩关夺门,而不可恃之镇静也。
去四肢厥逆,祛五脏阴寒,暖脚膝而健筋骨,温脾胃而通腰肾,真夺命之灵丹,回春之仙药也。
”同时也提出了要正确使用附子,明辨寒热阴阳,否则有误杀之叹,曰:“用之当,则立刻重生;用之不当,则片时可死。
畏之不敢用者,因循观望,必有失救之悲;轻之而敢于用,孟浪狂妄,又有误杀之叹。
要在人辨寒热阴阳,而慎用之也。
” 2 附子大毒的认识从炮制来看,附子的炮制方法多种多样,有姜制、盐制、水煮、童便制、甘草制等等,其中姜制可以减轻其毒性,同时可以增强其辛温之性,但现今药房所备附子多是水煮,所以在处方时可以配生姜。
从煎煮来看,附子中的毒性成分主要是乌头碱,煎煮时间越长,其毒性越低,所以煎煮时间宜长,先煎直至无“麻舌感”为止。
从配伍来看,十八反中提到“半蒌贝蔹及攻乌”,在没有经验和把握的情况下,不宜大胆试用。
从用量和用药时间来看,在没有经验和把握的情况下,用量不宜过大,用药时间不宜过长,以防过量中毒和毒性蓄积。
3 附子大辛大热的认识附子可谓散寒回阳之第一要药,其性至偏,但只要辨证准确,配伍精当,以偏制偏,临证便可得心应手。
其运用在《伤寒杂病论》中屡见不鲜,如治疗因发汗太过以致漏汗的桂枝加附子汤,治疗阳虚外感的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阳气将绝四肢逆冷的四逆汤,治疗寒邪痹阻的附子粳米汤,治疗阳虚便秘的大黄附子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