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级秋刑法学期末综合练习及答案(一)
大学刑法学-题库(简答题)期末考试试题(1)

刑法-题库1、决定行为社会危害性轻重大小的因素有哪些?答案:社会危害性的轻重大小主要决定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决定于行为侵犯的客体,即行为侵犯了什么样的的社会关系。
二是决定于行为的手段、后果以及时间、地点。
犯罪的手段是否凶狠,是否残酷,使用不使用捶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危害性。
三是决定于行为人的情况及其主观因素,如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故意还是过失,有预谋或没预谋;动机、目的的卑劣程度;偶尔犯罪还是累犯、惯犯。
这些情况在社会心理上的影响是不同的,所以它对社会危害性程度也是起制约作用的。
解析:2、简述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区别。
答案:犯罪客体是我国刑法所保护的并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犯罪对象是指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犯罪行为所作用的客观存在的具体人或者具体物。
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联系在于:作为犯罪对象的具体人是具体社会关系的主体或承担者,作为犯罪对象的具体物是具体社会关系的物质表现。
犯罪行为作用于犯罪对象就是通过犯罪对象即具体抽或人来侵害一定的社会关系。
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区别在于:犯罪客体决定犯罪性质,犯罪对象则未必,仅从犯罪对象分析某一案件,并不能辨明其犯罪性质。
犯罪客体是任何犯罪的必要构成要件,犯罪对象则仅仅是某些犯罪的必要构成要件。
任何犯罪都会使犯罪客体受到危害,犯罪对象则不一定受到损害。
犯罪客体是犯罪分类的基础,犯罪对象则不是。
解析:3、简述自然人成为犯罪主体应当具备的条件。
答案:(1)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
(2)达到了法定的刑事责任年龄。
我国对人的刑事责任年龄作了如下区分:①无刑事责任时期,12周岁以下的。
②相对刑事责任时期,已满12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
只对故意杀人、故意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负刑事责任。
③减轻刑事责任时期,满12 周岁不满18周岁的。
④满16周岁的,完全刑事责任时期。
(3)具备了刑事责任能力。
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须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刑法学(1)期末复习指导题答案.doc

刑法学(1)期末复习指导题答案一、填空题1、犯罪刑事责任刑罚;2、刑法;3、阶级性法律性;4、刑罚;5、组成、结构;6、但书补充例外限制:7、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学理解释;8、文理解释、论理解释;9、由立法机关;10、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11罪刑法定、罪责刑相适应、适用刑法人人平等;12、明文规定没有明文规定;13、适用法律超越法律;14、所犯罪刑承担的刑事责任;15、地域、人、国家、刑事管辖权;16、属地原则、属人原则、保护原则普遍原则;17、属地原则、属人原则、保护原则、普遍原则;18、领域内航空器;19、行为结果;20、三年以下;21、国家工作人员、军人;22、保护;23、所承担条约义务、刑事管辖权;24、外交特权豁免权;25、1997、10、1;26、从旧兼从轻;27、从旧兼从轻、不认为是犯罪、认为是犯罪、应当追诉、不认为是犯罪、处刑较轻、继续有效。
28、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29、严重的社会危害性;30、罪与非罪;31、社会危害性,程度、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32犯罪客体、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而、犯罪客观方而;33、保护、危害;34、—•般客体、同类客体、直接客体;35、单一•客体、复杂客体;36整体;37、某一部分或某一方而;38直接客体;39、一种、一种;40、两种以上;41、客观外在表现;42、危害行为、危害后果、危害行为;43、意识、并对社会有害;44、作为、不作为;45、法律明文规定的特定义务、职务上或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由行为人先行的行为而使法律所保护的某种利益处丁•危险状态所产牛的义务;46作为犯罪构成要件、定罪;47、危害行为、危害后果;48、行为;49、构成犯罪、承担刑事责任、辨认、控制;50、辨认能力、控制能力;51、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减轻刑事责任能力;52、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53、不满14周岁;54、已满16周岁;55、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56、从轻、减轻;57、不能辨认、不能控制、造成危害结果、他的家属、监护人、医疗、强制医疗;58、间歇性、精神止常;59、尚耒完全丧失辨认、控制口己行为;60、应当负;61、又聋又哑、盲;62、罚金、主管人员、其他直接责任人员;63、危害社会结果、罪过、犯罪目的和犯菲动机;64、明知、会发生、希望、放任;65、宜接故意、间接故意;66、明知、必然、可能、放任;67、明知、可能、放任;68、疏忽人意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69、预见到、轻信能够;70、应当预见到、行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71、客观上、故意、过失、不能预见、不可抗拒;72、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73、2国家、公共利益、木人、他人、财产、不法侵害、不法侵害、必要限度;74、防卫挑拨、故意;75、不法侵害的产生与存在;76、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77、防卫不适时;78、;79、明显、重大损害、承拟刑事责任;80、减轻、免除;81、杀人、抢劫、强奸、绑架;82、正在发牛的危险、不得已、另一个较小;83、大口然的口发力量、动物的袭击、人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人的生理或疾病的原因;84、职务上、业务上;85、应当;86、犯罪的完成形态、犯罪的未完成形态;87、直接故意、间接故意;88、行为犯、举动犯;89、准备犯罪工具、制造条件;90、从轻、减轻、免除处罚;91、着手、意志以外、完成;92、能犯、不能犯;93、从轻、减轻;94、放弃犯罪、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95、时空性、自动性、彻底性;96、有效性、97、减轻处罚;98、必耍共同诉讼;99、事前同谋的共同犯罪、事前无同谋的共同犯罪;100、复杂共同犯罪;101、三人、较为固定;102、胁从犯、教唆犯;103、主犯;104、策划、指挥;105、集团所犯;106、次要、辅助;107、从轻、减轻、免除;108、犯罪情节;109、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川、18;110、从轻、减轻;111、犯罪构成;112、持续犯、不法状态;113、想象竞合犯;114、加至法定刑;115、性质相同、同一;116、方法行为、结果行为;117、犯罪、国家司法机关、犯罪人; 118.犯罪、刑罚、犯罪、刑罚;H9、刑罚;120、非难谴责性、刑事法律性、严厉惩治性、人身专属性;121、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符合犯罪构成的行为;122、犯罪人、限制、剥夺;123、犯罪人;124、特殊预防、一般预防;125、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126、3个月、2年、3年;127、执行、2日:128、1个月、6个月、1年; 129、公安机关;130、6个月、15年、20年;131、终身白由、劳动;132、罪刑极其严重;133、不满18周岁、怀孕的妇女;134、3年;135、故意犯罪;136、15年、20年;137、确定、死刑缓期执行期满;138、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139、犯罪情节;140、无期徒刑、死刑;141、1年、5年;142、管制;143、3年、10年;144、个人:145、犯罪的外国人;146、训诫、赔礼道歉;147、法定情节、酌定情节;148、情节、危害程度;149、刑事法律为准绳;150、犯罪手段、犯罪侵害的对象、犯罪分子的一贯表现、罪后的态度;151、最高人民法院:152、一•般累犯、特别累犯;153、赦免、5;154、任何时候:155、从重;156、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157、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正在服刑的罪犯;158、从轻、减轻、免除;159、揭发他人犯罪行为、重要线索;160、重大立功;161、吸收、并科;162、吸收;163、有期徒刑、拘役、管制; 164、并科165、拘役、3年以下有期徙刑;166、战时、现实危险;167、原判刑期、1年、3个月;168、原判刑期、5年、1年;169、公安机关、所在单位或皋层组织;170、不再执行;171、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172、二分之一、10年;173、中级;174、减刑175、有期徒刑、无期徒刑;176、爆炸、抢劫、强奸;177、3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10年;178、追诉时效;179、5;180、10;181、20、20、最高人民法院;182、受理案件;183、追诉期限;184、犯罪、犯罪行为终了;185、犯后罪。
秋季学期期末考试刑法学试题(附答案)

秋季学期期末考试刑法学试题(附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字母填入题目括号内。
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3分,共21 分)1、王某为报复刘某,将刘某的店铺浇上汽油点着,致使刘某被烧成重伤,店铺被烧掉大半,损失巨大。
幸扑救及时,隔壁店铺未受损失。
王某的行为构成(D)。
A、故意杀人罪B、故意毁坏财物罪C、故意伤害罪和故意毁坏财物罪D、放火罪2、叶某利用回收的"贵州茅台"酒瓶等外包装材料用工业酒精勾兑灌装了大批所谓名牌白酒,销售后获利金额达30 余万元。
对叶某的行为应以(C)论处。
A、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B、诈骗罪C、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D、假冒注册商标罪3. 侵犯著作权罪的行为方式表现为(ABCD)A、出版他人享有专有出版权的图书B、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其文字作品、音乐、电影、电视、录像作品、计算机软件及其他作品C、未经录音录像制作者许可,复制发行其制作的录音录像D、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术作品4、过失致人死亡罪与过失致人重伤罪的根本区别在于(C)。
A、实施的危害行为不同B、使用的手段不同C、造成的危害结果不同D、行为人的主观心理态度不同5. 刘某为追讨李某所欠五万余元货款,设计将李某骗至某处扣押,然后打电话给李妻,称交清十万元后放人,否则就砍掉李某一只手。
二天后,李妻交给刘某十万元,刘某遂将李某释放回家。
对于刘某的行为,应当以(A)论处。
A、绑架罪B、非法拘禁罪C、敲诈勒索罪D、抢劫罪6. 构成挪用公款罪的行为有(BCD)A. 挪用公款进行营利活动B. 挪用公款进行营利活动,数额较大C. 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D. 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禾还7. 滥用职权罪的主体通常是指(A)A、国家机关工作人员B、国家工作人员C、司法工作人员D、行政执法人员二、填空题{每小题2 分,共20 分)8、只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掌握国家秘密的国家工作人员)才能成为叛逃罪的犯罪主体。
刑法学练习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_0

刑法学练习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选题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下列各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字母涂黑。
1.《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属于( )。
A.狭义刑法B.单行刑法C.附属刑法D.刑法典正确答案:B解析:刑法分为广义刑法和狭义刑法,狭义刑法仅指刑法典,广义刑法除刑法典外,还包括其他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主要是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
单行刑法是针对某种或几种犯罪和刑罚单独制定的专项刑事法律。
附属刑法是指非刑事法律中的其他法律、法规中有关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规定,如《产品质量法》、《海关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刑事方面的规定。
知识模块:刑法学2.我国《刑法》第13条“但书”的规定,即“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应理解为( )。
A.是犯罪,但不以犯罪论处B.是犯罪,但不以犯罪处罚C.不构成犯罪D.是犯罪,但应免除处罚正确答案:C解析:为了区分犯罪与一般的违法行为,我国刑法在规定犯罪概念的时候特别强调犯罪“量”的因素,没有达到一定“量”,就不能认定为犯罪。
“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就是没有达到需要动用刑罚来制裁的程度,所以只是一般的违法行为,不构成犯罪。
故选C项。
知识模块:刑法学3.中止犯的处罚原则是( )。
A.应当从轻处罚B.应当从轻、减轻处罚C.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D.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正确答案:C解析:根据刑法的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故选C项。
知识模块:刑法学4.王某盗窃正在使用的汽车的轮胎,数额不大,构成破坏交通工具罪。
刘某盗窃轮胎厂准备出厂的轮胎,数额较大,构成盗窃罪。
王某、刘某的行为所侵犯的对象相同,但罪名不同,原因是( )。
A.犯罪对象数额大小不同B.犯罪对象本身性质不同C.犯罪对象可能造成的危害不同D.犯罪行为所破坏的社会关系的性质不同正确答案:D解析:决定犯罪本质的是犯罪客体而不是犯罪对象。
2004级刑法Ⅰ试题A

2004级刑法Ⅰ试题A一、概念题(共20分,每题4分)1、刑事责任能力2、自救行为3、犯罪未遂4、必要的共犯5、连续犯二、简答题(共40分,每题10分)1、简述不作为犯罪的成立条件2、简述犯罪中止的成立条件3、简述想象竞合与法条竞合的区别4、简述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区别三、论述题(共40分,每题20分)1、试论正当防卫中的不法侵害2、试论我国刑法中的主犯2004级刑法Ⅰ试题(A)2004-2005第一学期答案评分要点一、概念题(共20分,每题4分)1、3、4略2、自救行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人,在通过法律程序、依靠国家机关救济不可能或者明显难以恢复权益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力量救济权利的行为。
5、连续犯:基于同一或者概括的故意,连续实施性质相同的数个行为,触犯同一罪名的犯罪形态。
二、简答题(共40分,每题10分)1、简述不作为犯罪的成立条件不作为,就是指行为人有义务并且能够履行义务但不履行的危害行为。
(1分)不作为的成立条件:(1)行为人负有特定的实施某种行为的义务(2分)。
义务的来源: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职务业务上要求的义务;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先行行为产生的义务。
(3分)(2)行为人有能力履行义务。
(2分)(3)行为人没有履行义务。
(2分)2、简述犯罪中止的成立条件犯罪中止的成立条件相对于消极的中止和积极的中止有所不同。
(1分)消极的中止成立条件有三:(6分)(1)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当中。
这是中止的时间条件,具体来讲可能发生在犯罪预备阶段犯罪实行阶段和实行后阶段;(2)必须自动终止,所谓自动就是说自动放弃犯罪意图,从而中止犯罪。
(3)中止必须具有彻底性,也就是说彻底放弃犯罪意图。
积极的中止,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有效性这一条件,也就是说行为人有效地防止了危害结果发生,如果没有有效防止就是未遂。
(3分)3、简述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区别每点2.5分1、危险来源不同2、损害对象不同3、实施条件不同:是否要求不得已4、限度条件不同4、简述想象竞合与法条竞合的区别每点2.5分1、法规竞合的一个行为是基于一个罪过,只产生一个法益侵害结果;想象竞合的一个行为或者是数个罪过或者是数个法益侵害;2、法规竞合是由于法规的重合关系造成一个行为触犯数个罪名的结果,而想象竞合则是由于犯罪事实上存在数个罪过或者数个结果而造成以行为触犯数罪名;3、法条竞合的以行为所触犯的数个罪名之间存在重合关系,而想象竞合的数罪名之间不存在上述关系;4、法规竞合在处断原则上按照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包容关系)或者重法优于轻法(交叉关系)的原则来选择适用的罪名,而想象竞合按照“从一重处断原则”来选择适用的罪名。
刑法学期末试题(2004-2005第一学期)-自考法学类刑法学试卷与试题

《刑法学》期末试题(2004-2005第一学期)试卷总分:100答题时间:20分钟一、概念题(共20分,每题4分)参考答案:刑法规范,就是由国家制定与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禁止人们实施犯罪、命令人们履行义务以免犯罪或者指示司法人员如何定罪量刑的法律规范。
参考答案:紧急避险是指为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损害较小的合法权益,保护较大的合法权益的行为。
参考答案:不纯正的不作为犯是指根据刑法规定可以以作为方式构成,也可以以不作为方式构成的犯罪。
参考答案:犯罪预备形态:行为人开始为犯罪而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但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停止下来的犯罪停止形态。
参考答案:任意的共犯是指刑法分则规定的一人或者两人以上均可构成的犯罪,在二人以上共同故意实施犯罪时所成立的共同犯罪。
二、简答题(共40分,每题10分)参考答案:(1)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1分)(2)达到了法定的刑事责任年龄(1分)我国对人的刑事责任年龄作了如下区分:(4分)A 无刑事责任时期,B 相对刑事责任时期,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
只对故意杀人、故意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负刑事责任C 减轻刑事责任时期,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
D 满16周岁,完全刑事责任时期(3)具备了刑事责任能力(2分)对刑事责任能力的具体分析(2分)参考答案:刑法规范[4分]1.紧急避险[4分]2.不纯正的不作为犯[4分]3.犯罪预备形态[4分]4.任意的共犯[4分]5.简述自然人成为犯罪主体应当具备的条件[10分]1.简述刑法的机能[10分]2.刑法的机能也就是刑法可能发挥的积极作用。
(1分)可以分为本体论机能与价值论机能:从本体论的角度,可以分为促进机能和限制机能。
促进机能又被称为规律机能,它包括评价机能和意思决定机能。
所谓评价机能就是依据刑法明确规定的犯罪成立条件,对特定的行为进行价值判断和法律判断。
刑法期末考试试题和答案

刑法期末考试试题和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根据我国刑法,下列哪项行为不构成犯罪?A. 故意杀人B. 过失致人死亡C. 正当防卫D. 紧急避险2. 甲在超市偷窃价值100元的商品,被保安发现后,为了逃脱,用暴力将保安打成轻伤。
甲的行为构成:A. 盗窃罪B. 抢劫罪C. 故意伤害罪D. 盗窃罪和故意伤害罪3. 乙因不满公司裁员,故意放火烧毁公司仓库,造成重大财产损失。
乙的行为构成:A. 放火罪B. 故意毁坏财物罪C. 破坏生产经营罪D. 危害公共安全罪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以下哪些行为属于故意犯罪?A. 甲在醉酒状态下误将路人撞伤B. 乙明知自己患有传染病,故意向他人吐口水C. 丙为了报复,故意将邻居的汽车划伤D. 丁在开车时因疏忽大意撞伤行人2. 根据我国刑法,以下哪些情形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A. 自首B. 立功C. 犯罪预备D. 犯罪未遂三、案例分析题(每题10分,共40分)1. 张三与李四因琐事发生争执,张三一怒之下,用拳头击打李四面部,导致李四鼻骨骨折。
事后,张三主动向公安机关投案,并赔偿李四医疗费用。
请问张三的行为构成何罪?应如何量刑?2. 王五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私自进入他人住宅,意图盗窃财物。
在搜寻财物过程中,被房主发现,王五随即逃离现场。
请问王五的行为构成何罪?应如何量刑?四、论述题(15分)请结合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论述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区别,并举例说明。
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C2. B3. A二、多项选择题1. B、C2. A、B、C三、案例分析题1. 张三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
根据我国刑法,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由于张三有自首情节,并积极赔偿受害人,可以酌情从轻或减轻处罚。
2. 王五的行为构成非法侵入住宅罪。
根据我国刑法,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由于王五未实际取得财物,且未造成其他严重后果,可以酌情从轻或减轻处罚。
刑法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刑法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根据刑法规定,以下哪项行为不构成犯罪?A. 故意杀人B. 过失致人死亡C. 正当防卫D. 紧急避险答案:C2. 以下哪种情形下,行为人可以不负刑事责任?A. 醉酒后杀人B.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犯罪C. 未满14周岁的人犯罪D. 以上都是答案:B3. 刑法中规定的“故意”是指什么?A.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B. 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的危害社会的结果没有预见,但应当预见C. 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的危害社会的结果没有预见,也不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D. 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的危害社会的结果有预见,但希望避免这种结果的发生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1. 以下哪些行为可以构成共同犯罪?A. 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B. 两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C. 一人故意犯罪,一人过失犯罪D. 一人故意犯罪,另一人不知情但提供了帮助答案:A2. 以下哪些情形下,可以适用缓刑?A. 犯罪情节较轻B. 有悔罪表现C. 没有再犯罪的危险D. 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答案:ABCD三、判断题1. 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行为。
(对)2. 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行为。
(对)3. 累犯是指因故意犯罪受过刑事处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假释期满后五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人。
(对)四、简答题1. 简述刑法中“过失”的含义。
答案:刑法中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的危害社会的结果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2. 什么是刑法中的“犯罪预备”?答案:刑法中的“犯罪预备”是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
这种行为虽然尚未着手实行犯罪,但由于其对犯罪的实施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因此刑法规定对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刑法学(1)综合练习题1

刑法学(1)综合练习题一、填空题1、犯罪刑事责任刑罚2、刑法3、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范围更加广泛强制性最为严厉4、刑罚5、组成结构6、但书补充例外限制7、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学理解释8、文理解释论理解释9、立法机关10、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11、罪刑法定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12、明文规定没有明文规定13、适用法律超越法律14、所犯罪行承担的刑事责任15、地域人国家刑事管辖权16、属地原则属人原则保护原则普遍原则17、属地原则属人原则保护原则普遍原则18、领域内航空器19、行为结果20、三年以下有期徒刑21、国家工作人员军人22、保护23、所承担条约义务刑事管辖权24、外交特权豁免权25、1997 10 126、从旧兼从轻27、从旧兼从轻不认为是犯罪认为是犯罪应当追诉不认为是犯罪处刑较轻继续有效28、相当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惩罚性29、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30、罪非罪31、社会危害性程度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32、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33、保护危害34、一般客体同类客体直接客体35、简单客体复杂客体36、整体37、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38、直接客体39、一种一种40、两种以上41、客观外在表现42、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危害行为43、意识对社会有害44、作为不作为45、法律明文规定的特定义务职务上或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由行为人先行的行为而使法律所保护的某种利益处于危险状态所产生的义务46、犯罪构成要件定罪47、危害行为危害结果48、行为49、构成犯罪承担刑事责任辨认控制50、辨认能力控制能力51、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减轻刑事责任能力52、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53、不满14周54、已满16周55、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56、从轻减轻57、不能辨认不能控制造成危害结果他的家属监护人医疗强制医疗58、间歇性精神正常的时候59、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控制自己行为能力60、应当负61、又聋又哑盲62、罚金主管人员其他直接责任人员63、危害社会罪过犯罪目的犯罪动机64、明知会发生希望放任65、直接故意间接故意66、明知必然可能希望67、明知可能放任68、疏忽大意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69、预见到轻信能够70、应当预见行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71、客观上故意过失不能抗拒不能预见72、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73、国家公共利益本人他人财产不法侵害不法侵害必要限度74、防卫挑拨故意75、不法侵害的产生与存在76、不法侵害者本人77、防卫不适时78、不法侵害行为确已自动中止,也即不法侵害人已经自动放弃了犯罪不法侵害人已经被制服,或者已经丧失了侵害能力侵害行为已经实施完毕,危害结果已经发生,不法侵害人也没有实行进一步侵害的明显意图79、明显重大损害承担刑事责任80、减轻免除81、杀人抢劫强奸绑架82、正在发生的危险在迫不得已的危急情况下另一方个较小83、大自然的自发力量动物的袭击人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人的生理或疾病的原因84、职务上,业务上85、应当86、犯罪的完成形态犯罪的未完成形态87、直接故意间接故意88、行为犯举动犯89、准备工具创造条件90、从轻减轻免除91、着手意志以外完成92、能犯不能犯93、从轻减轻94、放弃犯罪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95、时空性自动性彻底性96、有效性97、减轻处罚98、必要共同犯罪99、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事前无通谋的共同犯罪100、复杂共同犯罪101、三人较为固定102、胁从犯教唆犯103、主犯104、策划指挥105、集团所犯106、次要辅助107、从轻减轻免除108、犯罪情节109、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十八110、从轻减轻111、犯罪构成112、持续犯不法状态113、想象竞合犯114、加重法定刑115、性质相同同一116、方法行为结果行为117、犯罪人国家司法机关犯罪人118、犯罪刑罚犯罪刑罚119、刑罚120、非难谴责性刑事法律性严厉惩治性人身专属性121、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符合犯罪构成的行为122、犯罪人限制剥夺123、犯罪人124、特殊预防一般预防125、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126、3个月2年3年127、执行2日128、1个月6个月一年129、公安机关130、6个月15年20年131、终身自由参加劳动132、罪行极其严重133、不满十八周岁怀孕的妇女134、二年135、故意犯罪136、十五年二十年137、确定死刑缓期执行期满138、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139、犯罪情节140、死刑无期徒刑141、一年五年142、管制143、三年十年144、个人所有145、犯罪的外国人146、训诫赔礼道歉147、法定情节酌定情节148、情节危害程度149、以刑事法律为准绳150、犯罪的手段犯罪侵害的对象犯罪造成的损害结果犯罪后的态度151、最高人民法院152、一般累犯特别累犯153、赦免5154、任何时候155、从重156、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157、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正在服刑的罪犯158、从轻减轻免除159、揭发他人犯罪行为重要线索160、重大立功161、吸收并科162、吸收163、有期徒刑拘役管制164、并科165、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166、战时现实危险167、原判刑期一年二个月168、原判刑期五年一年169、公安机关所在单位或基层组织170、不再执行171、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172、二分之一10年173、中级174、减刑之日175、有期徒刑无期徒刑176、爆炸抢劫强奸177、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10年178、追诉时效179、5180、15181、20 20 最高人民检察院182、受理案件183、追诉期限184、犯罪犯罪行为终了185、犯后罪186、大赦特赦二,选择题1、D2、C3、B4、BC5、BCD6、BD7、ABD8、A9、D 10、C 11、AD 12、ABCD 13、D 14、BD 15、A16、C 17、B 18、A 19、C 20、A 21、B 22、C 23、C 24、B 25、D 26、BC 27、B 28、B 29、B 30、C 31、C32、C 33、B 34、B 35、D 36、B 37、D 38、B 39、A 40、C 41、C 42、C 43、C 44、A 45、A 46、A 47、C48、A 49、C 50、BD 51、AD 52、D 53、B 54、AB 55、B 56、D57、C(注:此题选择项印刷错误,选择项C应为"相对较重")58、C 59、D 60、D 61、A 62、C 63、C 64、A 65、C 66、BC 67、C68、B 69、C 70、C 71、B 72、BD【刑法学】简答题1、如何理解刑法学及其研究对象?答:刑法学是法学的一个重要部门,是以刑法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刑法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1、简述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相似与区别?答: 1 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有相似之处,如二者均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都不是希望危害结果发生,但二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
(1) 间接故意是旅途危害结果的发生,结果的发生符合行为人的意志; 过于自信的过失是希望危害结果不发生,结果的发生违背行为人的意志。
(2)间接故意的行为人是为了实现其他意图而实施行为,主观上根本不考虑是否可以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客观上也没有采取避免危害结果发生的措施;过于自信过失的行为人之所以实施其行为,是因为考虑到可以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
(3) 间接故意是“明知”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过于自信的过失是“预见”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
2 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有相似之处,如二者均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都不是希望危害结果发生,但二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
从本质上说,间接故意所反映的是对法益的积极蔑视态度,过于自信的过失所反映的是对法益消极不保护的态度。
这种本质上的差别,又是通过各自的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体现出来的。
首先,间接故意是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结果的发生符合行为人的意志;过于自信的过失是希望危害结果不发生,结果的发生违背行为人的意志。
其次,间接故意的行为人是为了实现其他意图而实施行为,主观上根本不考虑是否可以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客观上也没有采取避免危害结果的措施;过于自信过失的行为人之所以实施其行为,是因为考虑到可以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
间接故意是“明知”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过于自信的过失是“预见”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
这说明间接故意的行为人认识到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较大。
2、简述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的关系?.1 因果关系是客观属性,刑事责任是主客观相统一的。
(存在因果关系并不等于要对“危害结果”承担刑事责任,要对" 危害结果" 承担刑事责任,必须具有因果关系。
)如某人于雨夜躺卧一货车下避雨睡觉,第二天早晨司机倒车装货时压死该人。
《刑法学(1)》2023-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

《刑法学(1)》2023-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
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字母填入题目括号内。
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3分,共24分)
1.根据属地管辖原则,所谓在中国领域内犯罪,是指( )。
A.犯罪的行为和结果均发生在中国领域内
B.犯罪人和受害人均在中国领域内有居所
C.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国领域内
D.犯罪人或者受害人有一方在中国领域内有居所
2.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在于它是( )。
A.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B.违反法律的行为
C触犯刑律的行为 D.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3.某甲已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当其犯( )时,应当负刑事责任。
A.盗窃罪 B.敲诈勒索罪
C放火罪 D.抢劫罪
4.生理醉酒后犯罪的人属于( )。
A.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 B.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人
C.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人 D.减轻刑事责任能力人
5.我国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 )处罚。
A.从轻或者减轻 B.从轻、减轻或者免除
C.减轻 D.从轻
6.死刑不适用于( )。
A.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 B.审判时不满18周岁的人
C.犯罪时怀孕的妇女 D.审判时怀孕的妇女
7.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最低为( )。
A.三个月 B.六个月C.一年 D.二年
8.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追诉期限从( )之日起计算。
A.犯罪 B.犯罪行为停止
C.犯罪结果发生 D.犯罪行为终了。
最新XXX《刑法学(1)》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XXX《刑法学(1)》期末题库及答案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刑法学(1)》期末题库及答案考试说明:本文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
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刑法学(1)》题库及答案一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
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字母填入题目括号内。
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3分,共24分)1.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 A )。
A。
罪刑法定原则B。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C。
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D。
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2.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在于它是( B )。
A。
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B。
违反法律的行为C。
触犯刑律的行为D。
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3.某甲已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当其犯( A )时,应当负刑事责任。
A。
盗窃罪B。
敲诈勒索罪C。
放火罪D。
抢劫罪4.避险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 B )处罚。
A。
减轻或者免除B。
免除或者减轻C。
酌情减轻或者免除D。
酌情免除或者减轻5.我国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 B )处罚。
A。
从轻或者减轻B。
从轻、减轻或者免除C。
减轻D。
从轻6.某甲抢劫杀人的行为触犯了两个刑法条文、两个罪名,实际上只构成抢劫罪一个罪。
这种情况在刑法理论上称为( C )。
A。
想象竞合犯B。
法规竞合C。
结合犯D。
吸收犯7.根据刑法规定,对于审判时已满75周岁的人(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不适用死刑;对于( A )也不适用死刑。
A。
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B。
审判时不满18周岁的人C。
犯罪时怀孕的妇女D。
审判时怀孕的妇女8.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最低为( D )。
A。
三个月B。
六个月C。
一年D。
二年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9.刑法就是规定犯罪、刑罚的法律。
2004刑法学试题(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韩某在向张某催要赌债无果的情况下,纠集好友把张某挟持至韩家,并给张家打电话,声称如果再不还钱,就砍掉张某一只手。
韩某的作为:A.构成非法拘禁罪B.构成绑架罪C.构成非法拘禁罪和绑架罪的想象竞合犯D.构成敲诈勒索罪2.药店营业员李某与王某有仇。
某日王某之妻到药店买药为王某治病,李某将一包砒霜混在药中交给王妻。
后李某后悔,于第二天到王家欲取回砒霜,而王某谎称已服完。
李某见王某没有什么异常,就没有将真相告诉王某。
几天后,王某因服用李某提供的砒霜而死亡。
李某的行为属于:A.犯罪中止B.犯罪既遂C.犯罪未遂D.犯罪预备3.卡车司机甲在行车途中,被一吉普车超过,甲顿生不快,便加速超过该车。
不一会儿,该车又超过了甲,甲又加速超过该车。
当该车再一次试图超车行至甲车左侧时,甲对坐在副座的乙说,“我要吓他一下,看他还敢超我。
”随即将方向盘向左边一打,吉普车为躲避碰撞而翻下路基,司机重伤,另有一人死亡。
甲驾车逃离。
甲的行为构成:A.故意杀人罪B.交通肇事罪C.破坏交通工具罪D.故意杀人罪和故意伤害罪的想象竞合犯4.下列案例中哪一项成立犯罪未遂?A.甲对胡某实施诈骗行为,被胡某识破骗局。
但胡某觉得甲穷困潦倒,实在可怜,就给其3000元钱,甲得款后离开现场B.乙为了杀死刘某,持枪尾随刘某,行至偏僻处时,乙向刘某开了一枪,没有打中;在还可以继续开枪的情况下,乙害怕受刑罚处罚,没有继续开枪C.丙绑架赵某,并要求其亲属交付100万元。
在提出勒索要求后,丙害怕受刑罚处罚,将赵某释放D.丁抓住妇女李某的手腕,欲绑架李某然后出卖。
李为脱身,便假装说:“我有性病,不会有人要。
”丁信以为真,于是垂头丧气地离开现场5.个体户甲开办的汽车修理厂系某保险公司指定的汽车修理厂家。
甲在为他人修理汽车时,多次夸大汽车毁损程度,向保险公司多报汽车修理费用,从保险公司骗取12万余元。
对甲的行为应如何论处?A.以诈骗罪论处B.以保险诈骗罪论处C.以合同诈骗罪论处D.属于民事欺诈,不以犯罪论处6.甲15周岁,系我国某边镇中学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4级秋《刑法学》期末综合练习及答案(一)一、名词解释1、枉法裁判罪是指法院的审判人员在民事、行政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做枉法裁判,情节严重的行为。
2、假想防卫是指不法侵害实际上并不存在,行为人却误以为存在,进而错误地实行了自以为是正当防卫的行为而给无辜者造成一定的损害。
3、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是指刑法所规定的影响行为人刑事责任的行为人人身方面特定的资格、地位或状态。
二、填空题1、立法解释是指立法机关对刑法规范含义所作的解释。
2、世界各国立法例关于解决刑事管辖权范围问题的主要原则有属地原则、属人原则、保护原则和普遍原则等几种。
3、作为紧急避险起因条件的危险来源于4个方面,包括大自然的自发力量、动物的袭击、人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和人的生活或疾病的原因。
4、对累犯以及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三、单项选择1、刑法学的研究对象是刑法及其所规定的( D )。
A、犯罪B、犯罪和刑罚C、犯罪和刑事责任D、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2、我国刑法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 B )处罚。
A、从轻B、从轻或者减轻C、从轻、减轻或者免除D、减轻或者免除3、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 D )处罚。
A、从轻B、减轻C、从轻或者减轻D、从轻、减轻或者免除4、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 C )处罚。
A、应当从轻或者减轻B、可以减轻或者从轻C、应当减轻或者免除D、可以减轻或者免除5、被教唆的人没有犯教唆的罪,对教唆者可以( C )。
A、不予处罚B、免予处罚C、从轻或者减轻处罚D、减轻处罚6、我国刑法第236条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奸妇女的,处……。
”采取的是(B )。
A、简单罪状B、叙明罪状C、引证罪状D、空白罪状四、多项选择题1、我国刑法将共同犯罪人分为(A B C D )。
A、主犯B、从犯C、胁从犯D、教唆犯2、自动停止犯罪的犯罪中止必须具备的特征(A B C )。
A、时空性B、自动性C、彻底性D、有效性3、在犯罪客观方面的诸多事实特征中,(A B C D )是一切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必备条件。
A、危害行为B、危害结果C、犯罪的时间、地点D、犯罪的方法4、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B C )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A、盗窃罪B、抢劫罪C、放火罪D、敲诈勒索罪5、报复陷害罪的犯罪对象只能是(A B C D )。
A、控告人B、批评人C、申诉人D、举报人五、简答题1、犯罪有哪些基本特征?答: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相当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二)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三)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
2、简述主犯的种类。
答:主犯分三种:一是在犯罪集团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也就是组织犯,是首要分子的一种。
组织犯的犯罪活动包括建立、领导犯罪集团,制定犯罪活动计划等。
二是在聚众犯罪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这也是首要分子的一种。
聚众犯罪中的首要分子,是聚众犯罪的组织者、策划者和指挥者。
三是其他在犯罪集团或一般共同犯罪中起主要这样的犯罪分子,既可以是实行犯,也可以是教唆犯。
3、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有何区别?答:两者的区别是:1、认识因素上有所不同。
在间接故意中,行为人并不认为这种可能性不能转化为现实。
而过于自信的过失不同,行为人认为可能性不会转化为现实。
2、意志因素上有重要区别。
间接故意的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采取听之任之的放任态度;而在过于自信的过失中,行为人是凭借一定的他自认为能够避免危害结果发生的因素,希望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
六、案例分析某甲持枪潜入某乙住宅,准备杀乙,这时某乙的妹妹正在睡觉,某甲以为是某乙,但由于某甲产生怜悯之念,自行停止杀害某乙的活动。
请分析,某甲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中止?为什么?答:(1)某甲的行为构成犯罪中止。
(2)本案中,某甲意图侵害的对象虽不是某乙而是某乙之妹,但甲以为是某乙,且由于甲此时产生怜悯之心而自行停止了杀害某乙的活动,符合犯罪中止的条件,因此,某甲的行为应构成犯罪中止。
04级秋《刑法学》期末综合练习及答案(二)一、名词解释1、刑法学是法学的一个重要部门,是以刑法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2、危害行为是指表现人的意志或意识并且对社会有害的行为。
3、绑架罪是指以勒索财物为目的或者出于其他目的,采用暴力、胁迫或者麻醉的方法,劫持他人作为人质的行为。
二、填空题1、刑事责任能力的内容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所具备的刑法意义上的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
2、刑法的空间效力就是指刑法对地域和对人的效力,亦即解决国家刑事管辖权的范围问题。
3、私放在押人员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将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罪犯私自非法放走的行为。
4、犯罪主观方面就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的危害社会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它包括罪过、犯罪目的和犯罪结果等几种因素。
5、刑事责任具有非难谴责性、刑事法律性、严厉惩治性和人身专属性等基本特征。
三、单项选择1、犯罪目的只存在于( B )的犯罪中。
A、故意B、直接故意C、间接故意D、既遂2、“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体现的是( A )。
A、罪行法定原则B、罪行相当原则C、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D、罪责自负原则3、一切犯罪所共同侵犯客体属于( A )。
A、一般客体B、同类客体C、简单客体D、复杂客体4、下列物品中,哪一种不能为侵犯财产罪的犯罪对象(C )。
A、不动产B、提货单C、无主物D、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5、我国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 D )处罚。
A、从轻B、减轻C、从轻或者减轻D、从轻、减轻或者免除6、伪证罪发生在( B )诉讼过程中。
A、民事B、刑事C、行政D、民事、刑事或者行政四、多项选择题1、下列人员中,(A B C D )在中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不论刑法规定的该罪的最高刑是否为三年有期徒刑,均受我国刑法管辖。
A、国家公务员B、司法人员C、武装警察部队官兵D、现役军人2、下列人员不够成叛逃罪的主体有(A B C )。
A、中国公民B、外国公民C、中国在国外的留学生D、中国国家机关工作人员3、在犯罪客观方面诸多事实特征中,(A B C D )是一切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必备条件。
A、危害行为B、危害结果C、犯罪的时间、地点D、犯罪的方法4、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B C )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A、盗窃罪B、抢劫罪C、放火罪D、敲诈勒索罪5、刑讯逼供罪的犯罪对象是( A B )。
A、犯罪嫌疑人B、被告人C、刑事案件的证人D、普通公民五、简答题1、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答:(1)法定化,即犯罪和刑罚必须事先由法律作出文明规定,不允许法官自由擅断。
(2)实定化,即对于什么行为是犯罪和犯罪所产生的具体法律后果,都必须作出实体性的规定。
(3)明确化,即刑法条文必须文字清晰,意思确切,不得含糊其词或模棱两可。
2、简述玩忽职守罪的特征。
答: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
2、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3、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必须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4、本罪在主观方面必须出于过失。
3、何谓结果加重犯?答:结果加重犯是指实施基本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由于发生了刑法规定的基本犯罪构成要件以外的重结果,刑法对其规定加重法定刑的犯罪形态。
六、案例分析丁某,男,1978年5月2日生,学生。
丁某于1991年7月晚12时,路过本村的小卖店时,窥见店主女青年陈某已睡熟,遂起邪念。
于是便拣起一根木棒,由窗口偷入室内,在动手解女青年陈某的衣扣时,见陈某翻身,以为被发觉,便用木棒将陈某打死,之后逃跑。
请分析,对丁某能否追究刑事责任,为什么?答:(1)对丁某不能追究刑事责任。
(2)因为丁某实施杀人行为时未满14周岁,未达法定对该种行为负刑事责任的年龄,属于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04级秋《刑法学》期末综合练习及答案(三)一、名词解释1、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2、有期徒刑是剥夺犯罪分子一定期限的人身自由,实行强制劳动和教育改造的刑罚方法。
3、间谍罪是指参加间谍组织或者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或者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的行为。
4、妨害公务罪是指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阻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依法执行代表职务,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阻碍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的行为,或者故意阻碍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依法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任务,虽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但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二、填空题1、刑法的性质有两层含义:刑法的阶级性质、刑法的法律性质。
2、刑法的空间效力是指刑法对地域和对人的效力,也就是要解决刑法管辖权的范围问题。
3、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4、量刑情节包括法定情节和酌定情节。
5、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同时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6、挪用资金罪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款给他人的行为。
三、单项选择1、我国刑法的斗争对象是(C )。
A、一切违纪行为B、一切违法行为C、一切犯罪行为D、一切危害行为2、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D )。
A、从旧原则B、从新原则C、从新兼从轻原则D、从旧兼从轻原则3、某甲在乙房间正举刀杀人,忽听得有人敲门,甲急忙跳窗逃走。
某甲的行为属于(C )。
A、犯罪预备B、犯罪中止C、犯罪未遂D、犯罪既遂4、刑罚适用的目的是(C )。
A、惩罚犯罪B、伸张正义C、预防犯罪D、平息民愤5、叛逃罪的主体必须是(B )。
A、中国公民B、国家机关工作人员C、军事人员D、外交人员6、招摇撞骗罪的假冒对象是(D )。
A、人民警察B、军人C、国家工作人员D、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四、多项选择题1、根据解释的效力分类,刑法的解释分为(B C D )。
A、限制解释B、学理解释C、司法解释D、立法解释2、罪责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做到(A B C D )。
A、重罪重罚B、轻罪轻罚C、罪刑相称D、罚当其罪3、根据我国刑法分则的规定,可以由单位构成的犯罪有(B C )。
A、决水罪B、走私罪C、洗钱罪D、行贿罪4、自动停止犯罪的犯罪中止必须具备的特征(A B C )。
A、时空性B、自动性C、彻底性D、有效性5、伪造货币罪的犯罪对象是指(A B C D )。
A、人民币B、港币C、台币D、外币五、简答题1、简述刑事责任与刑罚的联系。
答:两者的联系表现在:第一,刑事责任的存在决定刑罚适用的现实可能性。
没有刑事责任就没有刑罚。
刑事责任是刑罚的前提,刑罚是刑事责任的后果。
第二,刑事责任的大小是判处刑罚轻重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