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的发展》word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元杂剧的发展
元曲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与唐诗、宋词并称的重要地位。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元杂剧创作成就尤为突出,代表了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第一节戏曲渊源与元杂剧的体制
一、中国戏曲发展经历:
原始歌舞——“优孟衣冠”——汉代“百戏”中之角抵——六朝的“钵头”、“大面”、“踏摇娘”——唐参军戏——宋杂剧——金院本——诸宫调——元杂剧——南戏——明清戏曲
二、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1、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有的再加一个“楔子”;每折相当于今天的一幕。
2、演剧角色可分末、旦、外、净、杂。末分正末、副末、外末、小末等;旦分正旦、副旦、贴旦、搽旦、小旦等。
3、在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下的一套曲词演唱,不相重复,而且一韵到底。
4、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元杂剧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第一、元代南北统一,经济繁荣,生产发展,商业贸易南北畅通,通都大邑遍及全国。
5、元杂剧的剧本构成
主要由曲词、宾白、科和题目正名组成。曲词主要用于抒情,也起渲染气氛、描写景物和串连关目的作用。“宾白”是人物的对话,包括对白和独白,他们有的是散语,成为散白;有的是韵语,称韵白,以散白为主。“科”主要指人物的动作和舞台效果。“题目正名”,使用两句或四句对偶或压韵的话标示剧情提要,确定剧本名称,一般放在剧本的结尾。
第二节元杂剧的兴盛与衰微
一、元杂剧兴盛的具体表现:
1、作家作品多。
2、反映社会生活面广。
3、体制完整,表演出色。
二、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1、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为杂剧兴盛创造了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
2、统治者的爱好、需要和利用,直接促进了杂剧的发展。
3、新型剧作家群的出现,有利于繁荣剧本创作并提高戏曲艺术质量。
4、中外文化交流、北方诸民族音乐的传入,丰富了杂剧的表演艺术。
5、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人民愿望,因而为人民所关心和热爱,这是元杂剧的生命力之所在。
元杂剧的高度繁荣,延续了将近一个世纪。到十四世纪初,渐趋衰微。其衰微的表现主要是:脱离社会、脱离群众、脱离舞台。
一、元杂剧衰微的原因:
1、文人地位的改变,戏剧家精神素质的变化。
2、戏剧中心南迁,杂剧失去了生长的土壤。
3、元杂剧的艺术格局已经有成熟趋于老化。
第三节元杂剧的题材与艺术特色
一、元杂剧的题材
元杂剧的题材十分广泛。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把元杂剧的题材分为十二科:一曰神
仙道化,二月隐居乐道,三曰披袍秉笏,四曰忠臣烈士,五曰孝义廉节,六月叱奸骂谗,七曰逐臣孤子,八月钹刀赶棒,九曰风花雪月,十曰悲欢离合,十一曰烟花粉黛,十二月神头鬼面。这种划分,虽然不很科学,但大体上包括了元杂剧的题材范围。有的取之于历史,可称为历史剧,如《赵氏孤儿》等。有的取之于故事传说,野史杂记,可名之为故事剧,如《西厢记》等。有的取之于当时现实生活,相当于今天所谓的现代戏,如《窦娥冤》等。这三类戏,就其主旨来说,大体上分为两个方面:
(一)对现实社会的否定与批判,表现剧作家的郁闷和愤怒。元代社会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黑暗社会,官贪吏虐,政治黑暗。《窦娥冤》里对天地官府的诅咒;《鲁斋郎》、《蝴蝶梦》、《望江亭》、《救风尘》中对泼皮无赖的鞭笞;《单刀会》、《梧桐雨》、《汉宫秋》、《李逵负荆》、《赵氏孤儿》等历史剧中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对正义与反抗的赞美;《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吕洞宾三醉岳阳楼》、《月明和尚度柳翠》等神仙道化戏和一些“隐居乐道”的戏,无不直接和间接地对十三世纪的中国昏天黑地的现实社会的反映,无不是元杂剧作家直接和间接地对自己的积郁与愤慨的渲泄。元杂剧作为一种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审美形态,它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带有前所未有的整体性和深刻性。
(二)对美好理想的憧憬与追求。能充分地反映作家这种正面理想的是那些描写为争取自由幸福和爱情进行斗争的男女青年的杂剧。如《西厢记》、《闺怨佳人拜月亭》、《墙头马上》、《倩女离魂》、《秋胡戏妻》等等。
二、元杂剧的艺术特色
(一)元杂剧不论是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大都有鲜明的是非、强烈的激情。她么多运用大胆的想象,瑰奇的构思,写意虚拟的方式,通向大团圆的结局,以满足观众的情感需求。
(二)元杂剧是元代戏剧家对黑暗现实的自然感应的产物,它毫不矫揉造作,有的只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形象的自然生动,语言的自然本色,表演的自然真实。作品好像是剧作家的笔端自然地流露出,没有任何固定的技法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