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用法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三语文虚词知识点总结

高三语文虚词知识点总结

高三语文虚词知识点总结一、虚词的定义和作用虚词是一类在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主要用于构成句子结构和表达语气、逻辑关系等的词语。

虚词在语法上起到连接、修饰、衔接等作用,对于准确理解和运用汉语句子至关重要。

二、虚词的种类及用法1. 介词介词是用来表示名词、代词、动词短语等与其他词或短语之间的关系,常用的介词有“在、从、向、到、为、关于”等。

2. 连词连词主要用于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从句与主句等之间的关系,分为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两类。

(1)并列连词并列连词用于连接同等地位的词、短语、从句等,常见的有“和、与、而、或、不仅”等。

(2)从属连词从属连词用于连接主从复合句中的从属分句,表明从属分句与主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常见的从属连词有“因为、所以、如果、虽然”等。

3. 助词助词主要用于表示词性、时态、语气、语法关系等,在句子中起承上启下、补充说明的作用。

例如:“的、地、得、着、过”等。

4. 语气词语气词主要用于表达说话人的情绪、感叹、劝告、希望等,常见的有“啊、呢、吧、嘛、哦”等。

5. 感叹词感叹词用于表示强烈的情感、感叹和反问等,常见的有“哎呀、哇、咳、嗬”等。

三、虚词的常见错误用法1. 介词错误用法(1)名词前后缺少适当的介词,例如:“我昨天收到一本书”应改为“我昨天收到了一本书”。

(2)介词多余或用错,例如:“我不喜欢跟他为敌”应改为“我不喜欢与他为敌”。

2. 连词错误用法(1)并列连词的使用错误,例如:“他喜欢喝茶和或咖啡”应改为“他喜欢喝茶和咖啡”。

(2)从属连词使用错误,例如:“因为下雨所以我没去”应改为“因为下雨,所以我没去”。

3. 助词错误用法(1)“的、地、得”的使用错误,例如:“他得写好作业,才能出去玩”应改为“他要写好作业,才能出去玩”。

(2)对“着、过”的误用,例如:“她在写着作业”应改为“她在写作业”。

四、如何正确运用虚词1. 仔细学习虚词的基本用法和固定搭配,理解它们的作用和语法功能。

虚词的用法和举例

虚词的用法和举例

虚词的用法和举例一、虚词的定义与分类虚词是指在语法上没有具体意义,但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修饰或衔接其他词语的作用。

它们常常用来构建句子结构、表达关系和进行修辞。

虚词广泛存在于各种语言中,包括汉语、英语等。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探讨虚词的用法和举例。

1. 虚词的分类根据不同功能和用途,虚词可以分为多个类别。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虚词分类:(1)连词:如“和”、“或”、“但”等,在句子中起连接上下文及并列或转折关系的作用。

(2)介词:如“在”、“向”、“对于”等,主要用来表示位置、时间、方式等概念,并与其他成分搭配使用。

(3)助动词:如“is”、“am”、“will”等,在动词前面加以辅助时态、语气和否定等方面的意义。

(4)情态动词:如“can”、“may”、“should”等,表示情态、可能性或推测性操作。

(5)代词:如“我”、“你”、“他们”,表示代替名词或名次短语的意思。

二、虚词用法的主要特点虚词的用法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以下是几个主要方面:1. 操作灵活性虚词的使用较为灵活,可以根据语境和句子结构的需要进行增加、更换或省略。

这样的操作能够使句子表达得更加精炼、流畅。

2. 指示导向性虚词在句子中往往起到指示或引导作用,帮助读者理解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

通过合理运用虚词,可以准确表达句子之间逻辑关系。

3. 强调语气某些虚词在句子中起到强调某种意义或情感态度的作用。

通过这种手法,可以使句子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虚词举例及运用分析1. 连词举例(1)并列连词“和”:例如:“我喜欢吃水果和蔬菜。

”该连词连接了两个并列的名词短语,并表示它们属于同一类别。

它对于构建复杂但平衡的句式结构非常有用。

(2)转折连词“但”:例如:“他很聪明,但懒散。

”该连词引导了一个转折关系的句子部分,将前后两个相对矛盾的观点进行对比。

这样的使用可以使文章更富有层次感和逻辑性。

2. 介词举例(1)时间介词“在”:例如:“我通常在晚上九点读书。

高中12个虚词归纳总结

高中12个虚词归纳总结

高中12个虚词归纳总结高中语文学习中,词汇的学习和运用一直是重点和难点之一。

而虚词作为词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句子的结构和语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归纳总结高中教材中的12个常见虚词,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词语的用法。

一、介词类:1. 在:表示位置、状态或时间等的所在,常与名词或代词连用。

例如:在学校、在房间、在周末等。

2. 为:表示目的、意图等,常与动词短语相连。

例如:为了学习、为了进步、为了母校等。

3. 向:表示方向,常与动词短语相连。

例如:向前走、向右转、向下看等。

二、连词类:1. 而:表示并列关系,连接两个相对独立、平行的句子或词组。

例如:她努力工作,而他却游手好闲。

2. 如果:表示条件关系,引导条件状语从句。

例如:如果下雨,就不出门。

3. 虽然:表示让步关系,引导让步状语从句。

例如:虽然困难重重,我们也要坚持下去。

4. 因为:表示原因关系,引导原因状语从句。

例如:他失败了,因为他没有努力。

三、副词类:1. 很:表示程度,修饰形容词或副词。

例如:很好、很高兴、很忙等。

2. 不:表示否定,与其他词语连用。

例如:不喜欢、不想去、不同意等。

3. 就:表示早一些行动或达到某种结果。

例如:他早就回来了、我只希望能就此解决问题。

四、助词类:1. 的:表示所属关系,连接修饰词与被修饰词。

例如:漂亮的花、大家的朋友。

2. 地:表示方式或状态,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轻轻地走、开心地唱。

3. 得:表示程度或结果,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跑得快、想得开。

以上就是高中教材中常见的12个虚词的归纳总结,通过对这些词语的掌握和运用,同学们可以在语文学习中提高句子的准确性和表达的丰富性。

希望本文能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虚词用法总结文言文翻译

虚词用法总结文言文翻译

一、助词1.者:用于句末,表示停顿,常用于句中停顿,以示强调。

译为“……的人”、“……的事物”等。

例:孔子者,圣人也。

(孔子,是圣人。

)2.之:代词,可代名词、代词、代句。

译为“的”、“它”、“他”、“他们”等。

例:吾欲之南海,何如?(我想去南海,怎么样?)3.所:所字结构,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

译为“所……的”。

例:所见皆可喜,所闻皆可感。

(所看到的都是令人喜悦的,所听到的都是令人感动的。

)4.者、所:二者可连用,表示“所……的人”或“所……的事物”。

例:孔子所教者,仁也。

(孔子所教的东西,是仁。

)二、介词1.于:表示时间、地点、范围等。

译为“在”、“于”、“对于”等。

例: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以:表示手段、原因、目的等。

译为“用”、“因为”、“为了”等。

例: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用他自己的昏庸,去使人明白。

)3.于、以:二者可连用,表示“在……方面”、“因为……所以”。

例:吾志于学,吾学于孔子。

(我志向于学习,我学习于孔子。

)4.以、于:二者可连用,表示“在……方面”、“用……来”。

例:吾以吾学,教吾子。

(我用我的学问,来教导我的儿子。

)三、连词1.而:表示并列、转折、递进等关系。

译为“并且”、“但是”、“而且”等。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并且时常复习,不是很愉快吗?)2.则:表示条件、结果、假设等关系。

译为“如果”、“那么”、“就”等。

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3.且:表示递进、强调等关系。

译为“而且”、“并且”等。

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习而不感到厌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

)4.与:表示并列、选择等关系。

译为“和”、“以及”、“或者”等。

例: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与朋友交往,说话要守信用。

)四、叹词1.呜呼:表示感叹、惋惜等。

译为“哎呀”、“唉呀”等。

例:呜呼!吾友之死,吾将安归?(哎呀!我的朋友去世了,我该往哪里去?)2.噫:表示惊讶、感叹等。

虚词的用法和举例现代汉语词典

虚词的用法和举例现代汉语词典

虚词的用法和举例现代汉语词典一、了解虚词在现代汉语中,虚词是不具有独立意义、无法单独使用,仅能与实词结合使用来构成句子或短语的一类词语。

虚词通常起到连接、修饰、情态或补充等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介绍虚词的用法以及提供一些常用虚词的举例说明。

二、介绍虚词分类和示例2.1 虚助词:是指可以辅助动作或表示状态等含义的虚词。

例如:“着”、“了”、“过”等。

2.1.1 “着”“着”是最常见的一个虚助词之一,它可以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者存在某种状态。

“着”在口语中频繁使用,在书面语中主要出现在两个方面:(1)表示持续性动作:例如,“他坐在书桌前写字着。

”(2)表明结果状态:例如,“雪花飘落下来,覆盖住了整个大地。

”这里“覆盖住了整个大地”就是一个结果状态。

2.1.2 “了”“了”通常表示动作已经完成了或者有某种变化,“了”在句子中可以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表示过去的动作已经完成:“他昨天来了。

”这里“来了”表示过去发生的事情已经完成。

(2)表示变化的结果:“天气好了。

”这里“好了”表示天气发生了变化,之前是坏天气,现在变好了。

2.1.3 “过”“过”通常表示经历某个动作或状态并且已经结束。

“过”在句子中使用时常见的场景包括:(1)表示曾经实施过:例如,“我去过北京。

”这里“去过”表示曾经有一次去北京的经历。

(2)用于疑问句中,询问是否曾有某种体验:“你吃过火锅吗?”这里“吃过”表示询问对方是否曾经尝试吃火锅。

2.2 虚词介词虚词介词是一类表达位置、方向、时间、方式等关系的虚词。

以下是几个常见虚词介词及其用法:2.2.1 “在”“在”主要用来表达处于一定空间位置或者正进行某种活动的状态。

例如,“书籍放在桌子上。

”这里“在桌子上”表达书籍存在并放置于桌子上的位置。

2.2.2 “向”“向”表示朝着某个方向或目标进行动作。

例如,“他向前跑去。

”这里“向前”表示他往前跑的方向。

2.3 虚词连词虚词连词是一类用于连接句子、短语或词与非句子成为完整句子的虚词。

12个文言虚词的用法总结

12个文言虚词的用法总结

12个文言虚词的用法总结文言虚词是指在古代汉语中起连接或修饰作用,具有虚化功能的词语。

它们在句子中并不直接表达实际含义,但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总结12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并探讨它们的用法。

一、而“而”可以表示时间、转折、递进等多种含义。

在表示时间时,常与“已”、“方”、“未”等连用,如“已而复始”,意为一季度过去又开始新的季度。

“而且”的使用相当灵活,可表示补充、强调、递进等不同的关系。

二、乃“乃”通常表示原因或结果。

在文言文中,它常用于倒装结构中,置于谓语之前,用来强调主语。

“乃及”的意思是“追溯到某个时点”,“曾经”。

例如:“彼其之行也则独行而无乃施也。

”三、则“则”具有对比和连续动作的意义。

“则以皇帝之命令也”就表示根据皇帝的命令。

“由此观之,则凡人必须劳动以生存。

”中,“则”的作用是引出结论。

四、耳“耳”常表示一种半附和的意味,表示“转折”、“未尽之意”的感觉。

“耳朵聪明”的成语源自这个含义。

五、者“者”的使用范围广泛,常用于句中,表示主语或宾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其中,“而”、“时”是文言虚词,“者”则起到了指代前面所提到的“学而时习之”这一具体内容的作用。

六、其“其”可用作代词、形容词限定词或谓语修饰成分。

作为代词使用时,可以指示前文提到的人或事物。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表示按照别人的方法对待自己。

七、与“与”可用作介词、动词或连词。

作为连词使用时,表示并列关系。

“善与人交往”,表示善于和他人交往。

八、为“为”既可用作动词也可用作介词。

当它用作动词时,多表示行为、作为。

“爱国为家”的成语中,“为”表示充当的意思。

当它用作介词时,表示目前延续性的状态。

九、得“得”的用法较灵活,在文言文中可以表示结果、“能够做到”等多种含义。

例如,“致谢得以鸣琴”表示通过答谢才能弹奏出琴声。

十、之“之”的意思是“的”。

在古代汉语中,它常用来表示名词的所有格关系。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18个虚词的用法

18个虚词的用法

18个虚词的用法1、有时:有时是一个表示“有时候”,“时不时”等意思的虚词,可以用来表示两种事态之间的可能性或经常性,如:"他有时乐观,有时悲观”。

2、差不多:差不多是指时常比较接近,但不完全一致的意思,如:"这件衣服大约要花两百块钱,差不多”。

3、大约:大约是一个表示一般估计的虚词,多用于表达某事大概发生在某个范围内的意思,如:"今天是大约十月一号”。

4、大概:大概是一个表示概括性的虚词,可以用来表示某事大致是怎样的,如:"大概这是我们昨天做的最好的事情了”。

5、总的来说:总的来说是一个表示总结的虚词,用于总结之前所陈述的内容,如:"经过仔细推敲,总的来说,我们决定明天出发”。

6、近乎:近乎是一个表示接近,但未达到完全一致情况的虚词,如:"这两件衣服的颜色近乎一样”。

7、将近:将近是一个表示接近,已经达到一定程度的虚词,如:"现在的温度将近零度”。

8、应该:应该是一个表示建议或推测的虚词,如:"你应该去看看医生”。

9、大概率:大概率是一个表示可信度很高的虚词,如:"今天会下雨的可能性很大,大概率会发生”。

10、也许:也许是一个表示可能性或有待研究的虚词,如:"今年冬天气温会不会升高,也许会”。

11、也就是说:也就是说是一个表示重复、强调或解释的虚词,如:"今天没课,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放松一下”。

12、算是:算是一个表示概括的虚词,可以用来表达某件事的大致状态,如:"你算是做了一件好事”。

13、或许:或许是一个表示推测的虚词,如:"今晚的天气可能会很冷,或许要下雨”。

14、约莫:约莫是一个表示大概估计的虚词,如:"这部电影大概有一百多集,约莫”。

15、不太可能:不太可能是一个表示可能性很小的虚词,如:"今年下雪的可能性很小,不太可能”。

16、差不多也:差不多也是一个表示大概估计的虚词,如:"今天晚上可能会下雨,差不多也是”。

文言文虚词总结

文言文虚词总结

文言文虚词总结文言文虚词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它们没有实际的词汇意义,但在语句的表达和语法结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掌握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对于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含义、读懂古人的思想和文化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

下面就为大家总结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虚词。

“之”字是文言文中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虚词。

它的用法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作助词,可译为“的”,比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例如“何陋之有”;作定语后置的标志,如“马之千里者”;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渔人甚异之”中的“之”代指桃花源的景象。

“而”字也是一个用法丰富的虚词。

它可以表示并列关系,“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示承接关系,“温故而知新”;表示转折关系,“而伯乐不常有”;表示修饰关系,“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以”字常见的用法有:作介词,表示凭借、按照、因为等,如“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策之不以其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属予作文以记之”;表结果,可译为“以致”,“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于”字通常作介词,用在动词之后引出动作的对象、时间、地点等。

比如“万钟于我何加焉”,表示对象;“战于长勺”,表示地点;“于舅家见之”,表示地点;“至于夏水襄陵”,表示时间。

“其”字用作代词,可代人、代物、代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用作副词,表示推测、反问、期望等语气,“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表反问,“安陵君其许寡人”表期望。

“为”字有多种用法,作动词,有“做”“成为”“当作”等意思,“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作介词,“为了”“被”,“不足为外人道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焉”字作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作疑问代词,“且焉置土石”;作句末语气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8个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

18个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

18个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什么是虚词虚词是一类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其意义较为模糊,经常用来表达一种关系、语气或做结构衔接等功能。

文言文中的虚词有很多种类,其中包括了一些常用的虚词,本文将对其中的18个常见虚词进行归纳整理。

虚词的分类文言文中的虚词可以按照其功能和用法进行分类。

常见的虚词包括连词、副词、介词等。

连词1.而:表示并列关系,连接两个或多个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而且”。

2.兮:用于句末,表示疑问、反问或感叹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呢”、“啊”等语气助词。

3.乃: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而”、“就”等词。

4.又:表示递进关系,连接两个或多个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并且”。

副词5.甚:用来加强程度,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非常”、“十分”。

6.其:用来指代前文提到的事物或人,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它”、“他”。

7.皆:表示全体,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都”、“全”。

8.未:表示尚未进行的动作或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还没有”、“尚未”。

介词9.以:表示手段、方式、目的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用”、“以便”、“为了”。

10.为:表示目的或原因,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为了”、“因为”。

11.以至:表示程度或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以至于”、“以致”。

12.以及: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和”、“以及”。

13.之:用来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

14.之乎者也:用来引述他人的话或观点,表示说话者对他人言论的复述、叙述和引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据说”、“众所周知”。

15.乎: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或感叹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呢”。

16.焉:用来表示处所、位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哪里”、“在那里”。

17.自:表示主体的自身,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自己”、“本身”。

18.至:表示程度、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到”、“直至”。

虚词的用法及例句下面将对每个虚词进行具体的用法解释,并给出相应的例句。

18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18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18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一、什么是虚词及其作用虚词,又称虚助词或灵活虚词,是指在句子中起连接作用、表示一种语法关系或修饰其他成分的词类。

它们没有实际意义,但在句子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18个常见的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二、介词1. 关于“在”字“在”字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介词之一。

“在”字可以表示位置、状态、时间等多种含义。

例如,“我在屋里”表示位置,“我在学习”表示状态,“我要在六点起床”表示时间。

2. 关于“对于”字“对于”字主要表示观点、态度或对某人或某事物的关系。

“对于你来说,这个问题难吗?”表达了提问者想了解对方观点和看法的意图。

3. 关于“因为”字“因为”字主要引导原因状语从句,在句子中说明产生某种结果的原因。

“因为下雨,所以他没有去跑步。

”这个句子中,“因为下雨”的部分解释了“没有去跑步”的原因。

三、连词1. 关于“并且”字“并且”字主要起到衔接的作用,表示两个或多个事物同时存在或同一时间发生。

“她既漂亮,而且聪明。

”这个句子中,“并且”的作用是将两个描述女性优点的形容词进行衔接。

2. 关于“或者”字“或者”字主要表示选择关系,表达在几种可能性中选取一种进行。

例如,“下雨了,我们可以选择去看电影或者待在家里读书。

”四、助词1. 关于“了”字“了”字起到标志动作已经完成的意义,可以表示过去或将来的动作。

“他昨天买了新房子。

”这个句子中,“了”字表示这个动作已经在过去完成。

2. 关于“得”的用法与意义“得”字可以表示程度、结果等含义。

例如,“他跑得很快”表示跑步的程度很高,“你做错了就要承担相应的后果”。

五、副词1. 关于“很”的用法与意义“很”是一个常见副词,它表示程度,修饰形容词、副词等。

例如,“她很漂亮”,其中“很漂亮”表示了漂亮的程度。

2. 关于“还”的用法与意义“还”字可以表示程度、时间上的限制。

“我还有一些事情要做”表示现在还没有完成,还需要继续做下去。

六、助动词1. 关于“能”字“能”字表示可能性和能力,“他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表示他有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和能力。

虚词的用法和举例现代汉语

虚词的用法和举例现代汉语

虚词的用法和举例现代汉语一、虚词的定义和基本特点在现代汉语中,虚词是指在句子中起连接作用、标识语法意义、表达语气或修饰其他成分的词类。

它们通常不具有实际含义,但却在句子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功能、分类和举例三个方面来讨论虚词的用法和举例。

二、虚词的功能1. 虚词的连接作用虚词能够将句子中的各个成分连接起来,使其构成一个完整且逻辑连贯的句子。

例如,“和”可以连接两个并列主语、“就”可以连接条件与结果等。

2. 虚词的标识语法意义虚词能够标记出不同成分在句子中所扮演的角色,如“是”可以表示主谓关系、“了”可以表示动作完成等。

3. 虚词的表达语气虚词可以表达说话人对某种情感或态度,如“啊”表示惊奇、“吧”表示推测等。

4. 虚词的修饰作用虚词还可修饰其他成分,使其更加精确或丰富,在句子中起到修饰的作用。

比如,“很”可以修饰形容词或副词,表示程度。

三、虚词的分类根据其功能和语法特点,虚词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虚词类别。

1. 助词助词是汉语中最基本的一类虚词,它的主要作用是在句子中表达一些文法意义和功能关系。

如:“的”可用于形容词前后修饰名词、“得”可用于动词后修饰程度、“地”可用于副词前修饰动作等。

2. 介词介词通常与名词或代词等成分连用,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目的等关系。

比如:“在”表示发生地点、“对”表示动作对象、“以”表示手段方式等。

3. 连接词连接词能够连接各个句子成分或短语,并在句子之间建立联系。

如:“而且”连接两个并列句、“因为”引导原因状语从句等。

4. 语气助词语气助词主要表达说话人情感色彩和态度,使句子更加生动有力。

如:“呢”表示疑问而不确定、“啊”表示感叹或命令等。

四、虚词的举例1. 助词的举例(1)我昨天买了一本很好的书。

这里的“了”起到表示动作完成的助词作用。

(2)他把自己的钱包丢在了电影院。

这里的“在”起到表示行为发生地点的助词作用。

2. 介词的举例(1)我正在图书馆学习。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总结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总结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总结一、之1、代词。

代指人、事、物。

2、助词①结构助词“的”。

②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③宾语提前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④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⑤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

二、以1.介词①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②介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发生的根据、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根据”等。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把”、“拿”、“用”等。

2、作连词①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用来”。

②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

③有时相当于连词“而”,或者不译。

3、用作动词。

可译为“认为”。

4.特殊用法,通“已”,已经。

固以怪之矣。

1、副词。

“其”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祈使、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未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2.代词。

①第三人称代词。

“他(她)的”、“他们的”、“它(们)的”。

②第一人称代词“我”。

③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④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或者数代词。

其一犬坐于前。

四、而表示前后两个词或词组之间的并列,承接、转折、修饰等关系。

五、于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

“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胜过”。

六.乃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就”、“于是”。

2、副词,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

3、用于判断句中,相当于“是”“就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4、作代词,译为“你、你的”。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

注:如果前半句情况属实,则译为“虽然”;如果不确定,则译为“即使”。

高中语文18个虚词总结

高中语文18个虚词总结

高中语文18个虚词总结
虚词是指没有具体意义,只起连接、作用、语气等作用的虚词。

以下是高中语文常见的18个虚词:
1. 的:用于连接定语和名词,也可用于连接主语和谓语。

2. 地:用于连接形容词和动词,表达程度或方式。

3. 得:用于连接动词和补语,表示结果。

4. 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5. 之:用于连接主语和宾语,表示所属关系。

6. 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某种情况下的情况。

7. 也:用于连接并列分句,表示同样的情况。

8. 都:用于连接并列分句,表示所有的情况。

9. 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10. 吧:用于表示祈使句或感叹句。

11. 呢:用于表示疑问句或反问句。

12. 吗:用于表示疑问句。

13. 可:用于表示可能性或许可性。

14. 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15. 吧:用于表示祈使句或感叹句。

16. 呢:用于表示疑问句或反问句。

17. 吗:用于表示疑问句。

18. 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这些虚词在高中语文中经常出现,理解和掌握它们的用法对于提高语文水平非常重要。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总结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总结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总结文言虚词是一类在句子中起连接作用、表示语气、修饰词性等的词语,在古代文言文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下面是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总结:1.之:表示动作的方向或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之”。

例如:“君子之道”(君子的道德标准)。

2.而:表示并列、转折、递进等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而且”、“但是”、“并且”等。

例如:“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学习起来不知疲倦,教导别人毫不厌倦。

3.乎:表示疑问、感叹或加强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呢”等。

例如:“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天地的规律是损耗本份上还有余,满足不够。

4.也:表示肯定、强调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呀”等。

例如:“世之奇伟、瑰怪、多见者皆出于无功名之后,一介布衣。

”(世界上的奇异、奇怪、多见的都是没有功名的人。

5.乃:表示因果关系、推论、转折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是”、“于是”、“可见”等。

例如:“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人生在世犹如白驹过隙。

6.才:表示程度低或时间晚于预期,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才”、“还”。

例如:“独不见夫大诗人之所以为大者,固有以其发于前古才也。

”7.曰:表示说话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说”、“称”等。

例如:“人曰:使石有知”(人们说:如果石头有知觉)。

8.若:表示条件、假设,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如果”、“假如”。

例如:“若非中道而废,则不可复保持人之正之心也。

”总的来说,文言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各个成分、表达语气、修饰词性等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虚词的使用较为灵活,需要根据具体语境和句子结构进行理解。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总结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总结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总结文言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具有实际含义不明确或者较弱的词汇,主要起到补充语气、连缀句子和调整语气等作用。

以下是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及其用法和举例:1.者:用于句子末尾,表示标志性的角色或概念。

例:帝者,治本也。

2.也:用于句子末尾,表示肯定或呼应。

例:身其乎不肖者,亦宜早图之。

3.而:用于句中,起连接作用,连接并列句子或词语。

例: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4.乎: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反问。

例:人生在世,岂能尽如人意乎?5.无:表示否定,没有。

例:饥民无食。

6.以:多用作介词,表示手段、理由、标准等。

例:以身作则。

7.之:代词,意义不定,常做动词、名词、形容词等的宾语。

例:治身之道,学问之本。

8.所:引导定语从句,修饰先行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例: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

9.皆:都,表示整体。

例:上下皆知。

10.其:指示代词,表示所指的人或物与前文有关。

例:其即时行动,不可理喻。

11.若:如果,引导条件状语从句。

例:若能力行,必可得其结果。

12.不:表示否定,不。

例:不怀好意。

13.及:和,表示同时。

例:与人为善,自能及人。

14.乃:表示因为,所以。

例:勉其学之,乃可成才。

15.如:如同,表示比喻、类似。

例:人心如水,世事如云烟。

16.是:指代前文内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那”。

例:是言不信。

17.何:疑问词,表示询问。

例:何以解忧,唯有杜康?18.为:做,表示动作或状态。

例:舍我其谁,为王者也。

以上是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举例。

请注意,虽然这些词汇在文言文中的用法有所固定,但有时也会根据具体语境和句子结构有所变化。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总结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总结

一、【之】1.代词⑴人称代词①第三人称——可代人、事、物,译为:“他(们)”、“它(们)”。

例:A 臣请入,与之同命。

(《鸿门宴》)B 子孙视之不甚惜。

(《六国论》)C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②第一人称(较少见),译为:“我”。

例:A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B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⑵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种)、这样、这些”。

例:A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B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C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D 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2.助词⑴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译为:“的”。

例:A 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B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谏太宗十思疏》)⑵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A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之于国也》)B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逍遥游》)C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⑶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例: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B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⑷表明定语后置,不译。

例: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B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⑸音节助词,不译。

例:A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寡人之于国也》)B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说》)3.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译为:“到、往”。

例:A 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五人墓碑记》)B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兰亭集序》)C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二、【为】1.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翻译比较灵活,如:⑴做、作例:A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⑵治、治理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⑶担任、充当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文言虚词归纳总结精选全文完整版

文言虚词归纳总结精选全文完整版

1.句末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译为“吗、呢”。 例:壮士,能复饮乎?
(三)乎
(2)反问语气,答案明确在句中,译为“吗、呢”。 例: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猜测语气,译为“吧”。 例:其皆出于此乎?
(4)感叹语气,译为“啊、呀”【形容词+乎】 例: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宜:适宜的,正确的。)
5.固定结构
【何其】译为“多么”。 例: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5.其 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一而啖 之,得饱其(4)口福。”狼曰:“其(5)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 “羊数詈言,其(6)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7)无闻邪,其 (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10)耻。君其(11) 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 知路曼曼其(13)修远矣,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
( 六 ) 且


2.副词。 标志:主语+且+谓语。

(1)表动作行为的暂时,译为“暂且、姑且”。

(且+动词)
例:且偷生。且放白鹿青崖间。
(2)表动作行动或情况在不久以后,译为“将要、将”。 (且+动词) 例:不出,火且尽。
(3)表示数目接近,译为“将近、几近”。 (且+数词) 例:年且九十。

(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2)疑问代 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 什么”、“什么”、“什么原因”。(3)代词,做宾语, 什么。(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 (5)代词,做定语,相当于“什么”。(6)即“以何”, 介宾短语,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 “凭 什么”。(7)即“如何”,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 “怎 么样”、“怎么办”。

总结文言文常用18个虚词的用法

总结文言文常用18个虚词的用法

总结文言文常用18个虚词的用法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语言形式和现代汉语相差很大,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虚词的使用。

虚词在文言文中居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们在语法上虽然没有实词那么重要,但是在表达句子的语气、情感等方面却起着关键作用。

以下是总结文言文常用18个虚词的用法。

1. 之:表示动作的方向,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到”。

2. 乎:表示疑问或者不确定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

3. 何: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

4. 者:表示身份或者职业,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人”或者“者”。

5. 而:表示转折或者并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但是”或者“和”。

6. 以:表示手段或者方法,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用”。

7. 兮:表示感叹或者祈使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

8. 乃: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因为”。

9. 也:表示肯定或者加强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确”或者“也是”。

10. 然:表示肯定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

11. 之所以:表示原因,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之所以是因为”。

12. 不仅:表示程度,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不只是”。

13. 虽然: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尽管”。

14. 亦:表示肯定或者加强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也”。

15. 已:表示时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已经”。

16. 其:表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它的”或者“他的”。

17. 或:表示选择或者可能性,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或者”或者“可能”。

18. 往:表示方向或者动作的趋势,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向”。

以上是总结文言文常用18个虚词的用法。

虚词在文言文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它们在语法、语气、情感等方面都有着特殊的作用。

通过学习这些虚词的用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语文文言文虚词归纳

语文文言文虚词归纳

语文文言文虚词归纳文言文虚词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多变,对于理解文言文的含义起着关键作用。

以下是对常见文言文虚词的归纳。

一、“之”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中的“之”代指曹刿。

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如“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译为“的”。

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音节助词,无实义。

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二、“而”1、用作连词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表递进,可译为“并且”“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三、“其”1、用作代词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她、它)的”“他们(她们、它们)的”。

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在句中作主语,可译为“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

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则或咎其欲出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②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③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④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⑤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二、而1、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相当于“和”“与”;爱了而乐衷,皆丧心也。

②表示顺承,相当于“就”“才”;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③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④表示因果,相当于“因为...所以...”。

⑤表示修饰(方式、状态)⑥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4、【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5、【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6、【既而】不久,一会儿。

二、于“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例如: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在……中)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①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

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②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

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三、以(一)介词1.表示工具。

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石钟山记》)2.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

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赤壁之战》)4.表示时间、处所。

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

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五人墓碑记》)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6.表示依据。

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

(《赤壁之战》)②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②夜以继日(成语)③秋以为期(《诗经·氓》)(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

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②忽魂悸以魄动。

(《梦游天姥吟留别》)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石钟山记》)②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③各各竦立以听。

(《促织》)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例如: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辞》)(三)助词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例: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以:表时间)(《出师表》)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以:表范围)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例:①逆以煎我怀。

(《孔雀东南飞》)(四)动词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触龙说赵太后》)②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涉江》)(五)名词。

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之1、动词,往,到……去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2、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3、代词,代人、事、物,译为我、他(她、它),他(她、它)们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孔雀东南飞》4、结构助词“的”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5、结构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师说》6、结构助词,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爱莲说》7、结构助词,做定语后置的标志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8、结构助词,用在动补间,译为“得”言之不详《石钟山记》9、助词,调整音节,无实义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其⑪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例:①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益。

”(其:他的。

)②恐前后受其敌。

(其:它们的。

)③其夫呓语。

(其:她的。

)④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

(其:它的)⑤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其:他们的。

)⑥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

(他:她们的。

)⑫其中,其中的。

例: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③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

⑬活用作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①并自为其名。

②舍其文轩。

③既其出。

(其:我们)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⑤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其:我的)⑥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

⑦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⑧遂前其足。

⑨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⑩亦各言其志也!⑭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例:①妻跪问其故。

?②念悲其远也。

(其:她)③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

(其:他们)④望请其指教。

(其:她们)⑤成以其小,劣之。

(其:它)⑥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其:它们)⑮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其如土石何:又能拿这些泥士石头怎么样。

)②其孰能讥之乎?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④其为死君乎?⑯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

例:①其不设色者:曰水墨。

(其:那。

)②怀其璧。

(其:那块)③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本义项指后一个“其”:那个。

)④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事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其:一说如果。

)⑤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其往:其后,将来)⑥未必有其实。

(其:那样。

)⑰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⑱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

例: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其:这种)②今存其本不忍废。

(其:这)③此其患不见於今,而将见於他日。

(此其:这种。

此、其同义连用。

)⑲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例: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②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

汝其善抚之。

(其:可要。

一说表示期望。

)③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其:还是)④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可,一定。

这里有命令的意味。

)⑳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

例:①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则齐国其庶几乎?(11)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例: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