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的地位——精选推荐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从地位上、结构上、内容上、教育意义上等方面论述本节教材在本课、本书中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年龄特点、生活经验、认识问题的层次、程度、学生发展的需要等方面制定出三维学习目标。
3、教学重点、难点:从教学内容、课标要求、学生实际、理论层次、对学生的作用等方面找出确立重点难点的依据并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依据《纲要》、课标的四性、新理念、新教法等理论具体说明将在课堂设计中运用那些方法。
这里可以从大的方面,从宏观上来说一下,具体详细可以放在下一个教学程序里说明。
如:1、参与式2、讨论式3、互动式4、体验式5、研究性学习6、谈话、对话、辩论、调查、情景模拟、亲历体验、小活动等三、说学法依据新的教学理念、学习方式的转变,说出所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方法。
达到体验中感悟情感、态度、价值观;活动中归纳知识;参与中培养能力;合作中学会学习。
四、说教学程序主体部分:说出教学的基本环节、知识点的处理、运用的方法、教学手段、开展的活动、运用的教具、设计的练习、学法的指导等。
并说出你这样设计的依据是什么。
五、说板书一般正规的说课如果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是要在说教学程序的过程中写出板书提纲的。
如果时间很紧张,你可以提前写在一张大纸上,张贴在黑板上也可以。
能够配合讲解适时出示,达到调控学生、吸引注意、使师生思路合拍共振的目的说出这样设计的理由。
如:能体现知识结构、突出重点难点、直观形象、利于巩固新知识、有审美价值等。
六、说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要正确认识上课与说课的区别。
上课是教师在特定的环境中,依据自己所编制的教案,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上课有具体的教学主体对象,有具体的师生配合过程,有一定的教学程序和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说课则不同,是由说课教师给特殊听众(领导,专家或同行)唱"独角戏",它侧重于理论阐述,属于教研活动的范畴.2、要正确处理好备课与说课的关系。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2.“整式的加减”属于“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生在学习有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初中数学教材的设计小学教材的学习的保入与推广,比如,小学学习的数,到初中,引入了复数,第一章又生现了,字母代表生,如进行了数的延伸。
比如交换律,结合律等等。
3.整式的加减也式学习下一章“一元一次方程”的直接基础,比如移项,合并同类项,也是以后学习分式和提根运算,方程,以及一次出数二次出数的基础,也是学习,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数学工具。
4.由于用字母表示数,更能一般的表示数量关系,整式加减的内容式学好初中数学的重要基础之一,学习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学生方程不等式,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如课本:P61页是阅读与思考数字1与字母x的对话,而且一搬全章包括两节内容,这两节内容都是由章前引言中的问题引出的,在引言中,教材以2006年正式通东的青藏铁路为背景,根据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设计了三个问题。
由问题1.用字母表示数,引出由关单项式的概念,并实际问题引出生产项式由问题2.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引出同类项,问题3.整式的化简引出,去括号和添括号。
本章以引言中的问题为点,解决这三个问题为内线,导出了整式加减的有概念6.重视引言引言问题1.用字母表示数引言问题2.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引言问题3.整式化简【合并】7.重难点:8.重点:三个原则【合并同类项法则。
去括号法运算法则。
】9.概括:三个法则,整式表示问题重的数量关系,为以后的示数,出数解析式做铺垫10.【三】注重用好课本11.注意通过例题,加深对概念的强化12.课本上的题目都是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方式也为以后学习做铺垫。
13.在数学中:重视课后练习问题,阅读去思考都是学习的理解,如,P70,10小题规律。
P71信息技术应用14.P72 数学活动,为学生探索新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思想,为高中的数学归纳提供了帮助15.活动1.把图形规类,以融入到课堂中2.实际问题,分类讨论,16.P61阅读与思考1与x的对话,为我们理解数与字母的关系也提供了很好的帮助17.四.具体教学建议.18.【一】充分相信学生,尽可能为学生留生,探索交流的机会。
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教材、教师、学⽣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三种基本要求,也是教学质量⽣成的三种基本要素。
它们从不同⾓度,不同层⾯对教学活动和教学质量产⽣决定性、根本性、实质性的影响。
对此,学界有不同认识和观点。
1、教师中⼼论(决定论)——“名师出⾼徒”、“师不⾼弟⼦拙”这种观点认为,教师⽔平和学⽣发展存在依存关系,即学⽣的发展取决于教师⽔平。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假如学校⾥来了⼀位才华出众的⽣物⽼师,⽤不了多久,他的周围就会出现⼀群爱好⽣物课的学⽣。
教学过程是教师激活教学思想和展现⾃我教育智慧的过程(创造性劳动的过程)。
教学、教学质量由教师、教师⽔平决定,因此对教师素质有特殊要求,教师本⾝就是知识的化⾝,⼀本活教材(像孔⼦、苏格拉底),教学过程就是知识(教材)⽣成的过程。
2、学⽣中⼼论(决定论)——⼀切教育本质上都是“⾃我教育”这种观点认为,⾃我努⼒、⾃我激励是学⽣发展的内因,天赋、智商是学⽣发展的“基因”。
总之,学习的质量、学⽣的发展是由学⽣⾃⾝决定的。
我们在教育教学中确实也发现有些特殊才俊,他们“⽣⽽知之”,“⽆师⾃通”,也有⼀些勤奋学⽣凭借⾃⾝的不懈努⼒取得出⾊的成绩。
我们认为,过分强调教师中⼼或学⽣中⼼,容易产⽣相互排斥,⾛极端。
从哲学上讲,这也容易把教学引向主观唯⼼主义的误区。
实际上,除了“⼈”的因素外,“物”(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和意义也不能忽视。
第⼀,从教育的普及性、全民性的⾓度来讲,教材的地位和作⽤越来越重要。
对多数从业者⽽⾔,教师是⼀种专业,⼀份职业,把教师当做⼈⽣理想和事业追求的⼈亦有之,但其为数不多。
教师素质⾼的⼈有之,但达到超越教材的不多。
教学不同于研究,研究以创新知识为主,⽽教学以传承知识为主。
对学⽣⽽⾔,学习是⼀种义务、⼀份责任、⼀种经历。
对学习感兴趣,以学为乐且孜孜以求的学⽣有之,但⽐例不⾼;天赋⾼、⾃学能⼒强,读什么都能读得好且游刃有余的学⽣也毕竟是少数。
地理教案-世界的人口
地理教案-世界的人口第六章世界的居民第一节世界的人口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增长、迁移和分布是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识,也是学习本章各部分知识的基础。
知识要求智能训练思想教育重点:通过了解世界人口的增长和世界人口的分布可以知道人口发展的形势,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并为学习和了解后面的人口问题打下基础,因此这部分知识需要详细讲解难点:由于人口迁移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再加上这部分内容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点比较多,因此人口迁移及其原因就成为了本节的难点,另外,分析人口分布的原因也是难点之一<="" bdsfid="161" p="" 以“读图+练习”的教学方式为主,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体现地理课堂的特色。
=""> 教学方式教学过程设计依据时间分配导入<="" bdsfid="178" p="">3分钟板书第六章世界的居民第一节世界的人口阅读2分钟板书引入1分钟讲述10分钟板书1、速度:缓慢加快练习5分钟讲述3分钟引入练习3分钟板书读图5分钟板书发达国家慢阅读5分钟引入讲述10分钟板书科技移民劳动力输出国际难民迁移引入读图3分钟板书(人/km2)练习8分钟小结2分钟板书人口密度大:稠密引入读图15分钟小结3分钟板书分布地区分布原因人口稠密地区人口稀少地区练习7分钟总结5分钟本节内容板书设计采用纲要式和表解式相结合,用powerpoint 展示,边讲边板,穿插于教学过程中。
第六章世界的居民第一节世界的人口1、速度:缓慢加快发达国家慢科技移民劳动力输出国际难民迁移四、人口密度= (人/km2)人口密度大:稠密<="" bdsfid="324" p="">分布地区分布原因人口稠密地区人口稀少地区<="" bdsfid="334" div="">。
【教材分析】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_数学_初中_赵汝明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从生活中存在的大量图形入手,引出几何图形的概念.并在复习前两个学段学习的几何图形的基础上引出立体图形,结合从不同方面看立体图形,让学生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从而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现几何直觉.本节为以后进一步研究几何问题做铺垫,所以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习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特制定如下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初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概念.
2、能从现实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并能举出类似于几何图形的物体实例.
3、能把一些立体图形的问题转化为平面图形进行研究和处理,探索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1、经历探索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提高、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2、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形成自觉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敢于面
对学习困难的精神,感受几何图形的美感.
2、倡导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精神,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能从小组交流中获益,并对学习过程进行正确评价,体会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三、学习重点和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1、从现实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
2、把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
难点: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
声音的特性教材分析
2.2 声音的特性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声音的特性》这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的第三节,属于《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一级主题《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第三个二级主题。
本节课是《声现象》这一章的重点和核心,是学生在知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础上,对声现象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较为重要的一节课。
学习本节课可以让学生掌握声音三大特性:音调、响度、音色,通过实验和观察波形,对乐音的三要素有比较直观的感受,但也颇具特色。
同时也为学习第三节《声的利用》、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作好准备。
本节课为今后的声学研究打下基础,更主要的是让学生能懂得日常生活中的声现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本节课教材还注重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加强与实际的联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际知识。
同时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也有重要意义,并有利于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产生物理学习的持久动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②知道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频率有关。
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研究物理学问题的方法──探究法。
②了解探究学常用的方法──转换法、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通过研究现实世界中丰富多彩的发声现象,欣赏美妙动听的乐曲,使学生更加热爱科学。
②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科学探究实践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1.能对生活中乐音的三个特征进行辨别。
2.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四)教学难点:探究音调、响度的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探究法、演示法。
高一年级生物必修一说课稿(优秀5篇)
高一年级生物必修一说课稿(优秀5篇)高中生物必修一说课稿篇一各位老师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位于人教版生物教材必修1第2章第2节较全面的介绍了蛋白质的分子组成和结构。
涉及的氨基酸及其种类,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蛋白质的功能等三部分知识。
为后面学习载体蛋白、酶等知识也为必修2关于基因的表达部分奠定基础。
物质的结构决定其功能。
蛋白质种类繁多,功能多样,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对理解细胞的结构基础有着重要作用。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为: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2、能力目标:通过思考与讨论,找出氨基酸的共同特点,加深对氨基酸结构的理解。
教材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在获取形象、丰富的信息内容的同时,培养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确定了"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的方式形成多肽链、蛋白质的过程。
难点: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二、说教法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由于学生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知识,细胞的分子组成又是微观的内容,比较抽象,所以在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图解、课件和游戏等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加强学生对微观内容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完成重难点知识的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形成相应的观点。
三、说学法通过讨论、观察对比、图文结合、思考以及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本节课内容。
四、说教学过程第一课前准备。
因为蛋白质的化学结构和功能,是以往没有接触过的,所以课前布置预习是有必要的,通过预习学生能对这一节的知识有部分了解,同时会遇到一些问题,使他们对进一步认识蛋白质产生兴趣,但是要给出一定的题目,否则学生预习的质量不高或者不预习。
教材分析:放下课外书,先学好教材!
教材分析:放下课外书,先学好教材!引言: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们往往被各种课外书籍、网络资源所吸引,而忽略了最基础、最重要的学习材料——教材。
教材作为学习的基石,承载着系统的知识结构和精华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首要资料。
本文将探讨教材分析的重要性,倡导学生放下课外书籍,先学好教材,从而建立坚实的学习基础。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和指导,具有权威性和系统性。
教材中包含了经过权威专家精心编写和审核的知识内容,涵盖了学科的重要概念、原理和应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来源。
通过深入学习教材,学生可以系统地掌握知识结构,建立起完整的学科体系,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材分析的意义与价值1. 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教材分析是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重要途径。
通过逐字逐句地解读教材内容,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掌握知识要点,剖析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结构,帮助他们建立起清晰的认知框架。
2. 培养批判性思维:教材分析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客观、全面地评价教材内容。
在分析教材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审视论据和观点的合理性,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并进行逻辑推理和分析,从而提升思考能力和辨别能力。
3. 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够将精力集中在教材上,深度挖掘和理解教材内容,将会提高学习效率。
教材是学科知识的核心和精华,学生只有真正掌握了教材内容,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4. 培养系统思维能力:通过教材分析,学生可以培养系统思维能力,将零散的知识点连接成完整的体系。
这种系统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全面考虑各个方面,形成更为严密和完整的思维链条,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三、如何有效进行教材分析1. 逐章节逐节深入:学生在进行教材分析时,可以按照章节和节段逐一深入研究,逐步理清知识脉络,确保每一个知识点都得到深入理解。
2. 多角度综合分析: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思维层次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既要注重理解表层知识,也要深入挖掘其中的深层内涵,做到全面把握。
《力的分解》说课稿
《力的分解》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力的分解”是人教版物理必修Ⅰ第三章第五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前一章“力的基础知识”及“力的合成”之后而编排的。
由于分解法是处理力的运算的手段和方法。
它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并且它对矢量运算普遍遵从的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作了更加深入的应用。
所以说本节内容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1)认识力的分解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可以有无数组解。
(2)知道力按作用效果分解,并能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根据几何关系求解分力。
2.过程与方法:(1)在过程中观察合力与分力关系,会分析物体受力及作用效果。
(2)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力的分解。
(3)知道某些情况下,分力可以比合力大,而且可大很多。
3.情感目标:培养分析观察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对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特别是为以后学习动力学知识更为重要。
因此我确定本节的重点内容为:力的分解方法。
教学难点:目前学生的主要困惑是:如何正确分解一个已知力?因此我把本节课的难点内容确定为:如何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二、说教法与学法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演示、师生讨论的教学方法。
学法上让学生观察实验、实验探究、分组交流等,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和发现成功的喜悦。
三、说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已掌握了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的方法,并通过力的图示法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四、教学设计流程图五、说教学过程基于以上分析,为使本堂课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创设情景(视频播放)为什么人从绳子的中间用力拉时能够容易把车拉动呢?设计意图:我从生活情景中引入新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同时能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语文]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教师论文)
《纪念刘和珍君》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纪念刘和珍君》。
一、说教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高中语文新课程必修五本书中,仅设有2个单元的现当代散文。
必修一的第三个单元是写人记事的散文;必修2第一单元是写景状物的散文。
共有6篇文章,(纪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秋绿记》)〈纪念刘和珍君〉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第一篇写人记事散文。
相对于老教材,所选散文篇章比例有所下降。
那么这就要求教师通过课本所选经典篇章的学习,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本课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
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因此,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的教育模式来学习本文,将对散文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依此学情,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感知课文七部分之间的关系。
2、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体会作者其中的情感。
3、局部探讨课文,体会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4、学习爱国青年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勇敢精神,感受鲁迅刚正不阿的性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基础,现有的困难以及学习上的心理特征,从而针对性的确立学习的重难点。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2、难点是夹叙夹议的方法;3、关键语句的理解。
二、说学法(一)学情分析编者编排这些文章是希望通过阅读这些文章,要透过对人和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
要注意文章中哪些地方最能触动你的心灵,哪些地方让你过目不忘,想想这是为什么。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ppt
•后每次抽走 一张卡片,让学生来猜少了哪一张卡
后每次抽走 一张卡片,让学生来猜少了哪一张卡 片并大声地读出;学生在猜的过程中也在回忆看到 过的所有词,无形中又多巩固了几遍单词。根据描 述季节特点的句子来猜季节,既加深了学生对季节 的了解,也对四季的词汇起到了较好的巩固作用。
•第三环节:词汇与句型教学
• 由具有季节特征的图片引出本课 “四会”单词 spring、summer 、autumn 、winter,再根据图片 特征来描述不同季节的特点,由此进入有关天气词 汇的学习,直观而且生动,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 的生活。在学习新单词,描述图片的过程中,教师 会自然用到本课的重要句型“I like…” “…is…”
知识目标: 1)能听懂、会说、会读、会写 spring、summer 、 autumn 、winter; 2) 能听懂、会说、会读 warm 、hot 、cool 、 cold 、nice;
• 3)能用句型“I like…” “…is…”;来描述季节及 其特征。
•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天气的描述,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掌握“四会”词 spring、summer
autumn winter ;能掌握”三会“单词warm 、hot cool 、cold 、nice,并运用句型“I like…”, “…is…”。
教学难点:灵活将句型“I like…” “…is…”
本教材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作用
本教材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作用
本教材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教材作为一种教学资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和指导。
教材内容明确、条理清晰,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方法和技能。
它提供了科学、全面、系统的知识结构和学科体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和学习途径。
其次,教材还具有规范学习过程和提高学习效果的作用。
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是经过专家精心设计和反复修改的,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准确性。
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
通过遵循教材的要求,学生可以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果。
此外,教材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材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包含了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和任务,要求学生进行分析、综合、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通过与教材的互动,学生可以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批判性思维等领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本教材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承担着引导学生学习、规范学习过程和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任务,对于培养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简述中学数学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简述中学数学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中学数学教材在中学教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对其地位和作用的简要阐述:
1. 中学数学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教育的重要工具。
2. 教材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
它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
3. 教材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成绩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
4. 数学教材的内容相对系统和完整,能够引导学生从零基础开始学习,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从而建立坚实的数学基础,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因此,中学数学教材在中学教育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1一.教材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是地理高中阶段要求掌握的重点内容,也是历年高考命题中常见的内容之一,同时由于受学生年龄特点的限制,难点也较多。
学好本节内容将有助于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⑴了解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等基本概念⑵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和纬度变化规律⑶理解四季、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二)能力目标:⑴能准确地画出和识读“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能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在不同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及季节变化状况。
⑵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空间立体思维能力(三)德育目标: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变化的。
三.教学重、难点及依据:由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规律的转变是形成四季、五带的原因,同时又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内容之一,因此,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转变规律是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又因为学生在学习中涉及到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晨昏线的倾斜等空间想象,而绝大部分学生初中地理基础差,空间想象力薄弱,因此理解和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转变规律又是本节内容的教学难点。
1.多媒体演示法。
由于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去展示地球的空间运动,为了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我这节课将利用多媒体动画来展示地球的运动,通过这样的一个展现可以生动形象地使学生获得连续、动态、真实的感性材料,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更好地、更形象直观地去认知地球的空间运动,从而能更好地掌握地球运动带来的地理现象,有效突破难点。
2.探究法。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
3.归纳推导法。
通过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1)读图分析法。
学生通过读图分析掌握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转变规律,同时能加强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化学必修2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化学必修2专题2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是电化学的基础知识,也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知识内容包括氧化还原反应,原电池原理及组成,能量转化。
本节内容为学生学习《化学电源》奠定了理论基础。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原电池反应的原理,了解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养成科学的实验探究习惯,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思考,分析后提出实验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认真完成实验、仔细观察现象、合理分析数据的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教学重点:原电池的原理和原电池的组成教学难点:原电池的原理和原电池的组成重难点突破:通过设计探究性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过程,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设计对照实验,归纳实验结论,由教师点评,最终让学生达成共识。
4. 教材处理在教室指导下,学生分组完成教材P40“活动与探究”中的实验1,2,3,4并做好实验记录,并用模拟动画进行理论探索,从而完成本节课两个知识点的教学。
并通过课堂反馈练习,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同时将物理学中测电流的方法应用于电极的测定,目的在于加强了物理化学知识的综合,提高综合能力。
二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实验讨论法并辅助以多媒体教学手段。
从实验出发,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讨论、类比分析,从而归纳出原电池的概念和组成条件,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两极的氧化还原反应原理。
三学法指导学生主要运用实验观察、分析、比较、讨论、概括、练习等学习手段,通过亲自动手参与实验,分析讨论实验现象,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过程培养其探索精神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与合作精神。
四教学程序1.教学程序设计2.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联系日常生活,化学电池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那电池是怎么“生产”出电的?(2)原电池反应原理与构成条件的探究结合教材上的“活动与探究”,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实验结束后小组讨论,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化学能是怎样转化为电能的。
[教材地位作用]教材的作用
[教材地位作用]教材的作用(1) [教材的作用]高中政治说课课件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一年上册年商品和商品经济第三节价值规律第一框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框内容所表述的文字不多,但其所包含的内容和涉及的知识点甚多,特别是只有对价值规律有较深刻的理解,才能对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有正确的认识。
同时,这一框内容掌握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对第二,七,八课知识的理解。
因此,这一框既是经济常识基本部分的重点,又是整个经济常识的重头戏。
2,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高中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以及学生认识的规律,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使学生识记并理解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以及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并能初步运用价值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商品生产者必须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学会分析其他一些经济现象。
(2),能力目标:由于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而实际生活中价格与价值往往不相符。
要使学生正确认识这一现象,就必须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以及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能力。
(3),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明确发展市场经济必须遵循价值规律,提高学生对我国所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帮助学生克服错误的认识。
3,教学重,难点:价值规律的含义,等价交换原则是怎样贯彻的是本框的重点。
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是本框的难点。
二,说教法本节课采用讲授,启发,讨论,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热情参与,乐于观察实际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课本上静止信息加工成生动形象的动态信息,能刺激学生多种感官,给学生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增强直观性和趣味性,加大课堂知识的容量和密度三,说学法在教学中,要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动口的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松鼠》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法国作家布丰写的科学
《松鼠》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法国作家布丰写的科学小品文《松鼠》安排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位居单元之首,是教读课文中的重点篇目,起提纲挈领的作用。
(着眼于初中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心理特点,把握教材,运用教材,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
)二、说目标鉴于以上分析,我把这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认知目标:了解要抓住特点说明事物,感受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风格。
2、能力目标:在掌握根据事物特点组织材料的基础上,初步学会采用拟人手法生动说明事物的写法。
3、情感目标:感受小动物的可爱,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
4、思维目标:指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究、小组探讨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思考、联想和想象能力。
三、说重点难点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单元的教学要求,本课教学重点确定为:学会抓住特点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由于这篇课文用拟人方法说明事物,语言风格生动具体,属于一篇文艺性说明文,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说明文,让学生一下子就分清平实说明与文艺说明的区别有着一定的难度;而且学生在这里又容易混淆说明文中的描写与记叙文中的描写。
所以我把教学难点确定为:体会本文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风格,初步学会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特征的写法。
四、说教法与学法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我记得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重要的是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作为一篇写作训练的课文,课文内容一般比较浅显易懂,学生可以通过自学、小组讨论完成教学任务”。
所以在教学上,要体现利用课文充当范文,为学生提供写作仿效的“范本”,以此来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使他们初步学会写一般的说明文的思路。
新课程标准提倡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本课的教学方法定为以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为主,教师点拨、启发为辅。
五、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分为五个部分:新课导入—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深入理解突出重点—小结课文明确感悟—迁移训练。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节课。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
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
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
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⑴准确理解课文下注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⑵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⑴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
⑵点拔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3、教学重、难点:重点:⑴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难点:⑴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4、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提前预习,标出疑难。
二、说教法、学法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
2、重点提示、分析。
3、学法指导:要体现文言文教学之特点,既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又要注意字词句句落实。
4、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程序利用多媒体课件,边读边引导分析。
㈠检查预习1、分组读课文2、字词正音(课件1)。
陶弘.(hóng)景晓雾将歇.(xiē) 丹阳秣.(mò)陵夕日欲颓.(tuí)与.(yù)其奇者[说明]:以诵读和给较难识记的字词正音,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同时帮助同学对有关字词的识记。
㈡导入1、导语(课件2)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窗外的一瞬间,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美好。
天的晴朗,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葱笼,鸟的飞翔……无不让你心旷神怡。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
其时,作者出登仕途。
,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书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使学生了解作者韩愈怀才不遇的情感,理解“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主题。
3.明确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培养学生对人才的认识。
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学习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设计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
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加强了课文的朗读环节,以语气作为切入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带动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强烈愤懑不平的感情。
加强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开放式讨论法、提问法、练习法等等教学方法巩固学生的文学积累。
四、学法指导: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
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
其时,作者出登仕途。
,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书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容”,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使学生了解作者愈怀才不遇的情感,理解“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主题。
3.明确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培养学生对人才的认识。
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学习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设计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
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加强了课文的朗读环节,以语气作为切入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带动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强烈愤懑不平的感情。
加强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开放式讨论法、提问法、练习法等等教学方法巩固学生的文学积累。
四、学法指导: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
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由《神雕侠侣》中过遇小黄马的经历导入。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理解营造一个情感氛围。
(二)诵读感知:感知课文。
(1)教师读课文。
(2)学生反复朗读课文。
(3)学生默读课文,并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标记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4).有疑问的提出来由老师解答。
(设计意图:学习文言文,诵读是基础;理解文言文,翻译是手段。
让学生反复朗读培养语感,再结合课下注释翻译,从中找出不理解的与同学讨论,最后由老师解答。
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自主、合作的进行学习。
)4.研读课文。
由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1)请找出第一段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明确: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在作者的观点中,还包含着一个反命题:无伯乐,则无千里马。
那么,这句话实际阐明了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
什么关系呢?明确: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作用。
(3)如果没有了伯乐,用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千里马的命运会怎么样呢?(4)朗读第二段,说出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不知”会造成什么样的恶果呢?用书中原句回答。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6)文中还有哪些语句同样表现出食马者的无知呢?第三段中: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
(7)食马者的无知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食马者的愚妄和浅薄。
(8)作者对食马者是抱着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对千里马又是怀着什么样的感情呢?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对千里马是同情,对食马者是强烈的谴责与辛辣的嘲讽。
5.教师小结:我们很容易得出结论,文中的千里马并不是真正的千里马,而文中的食马者也并不是真正的食马者。
作者实际是借写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来表现封建社会中人才的命运。
这种写法叫做托物寓意。
6.学生总结本文思想容。
(略)7.找出本文论述的中心句。
明确:其真不知马也。
(以上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且侧重于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去发现问题。
)板书设计:世有伯乐,决定作用然后有千里马辱、骈死嘲讽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慨(悲惨命运)食不饱(直接原因)不知马(根本原因)通过这个板书让学生形象的理解何谓托物寓意。
(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停顿,并初步感知千里马的遭遇,为有感情朗读课文做好铺垫。
为达到这一目的,我具体安排如下:1、听课文录音,正字正音,并在停顿的地方做上记号。
2、领读,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地读,目的是使学生从感性上体会文章的语气。
3、根据所做的记号,让学生各自大声试读,并找出文中描写千里马遭遇的句子。
(这一设计,有助于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诵读方法,整体感知文意,并激发学生对千里马的同情心,为有感情朗读课文做好铺垫。
)4、谁能说说描写千里马遭遇的句子有哪些?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5、在这些句子中,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让学生质疑、学生回答,不当之处,老师给予纠正。
重要之处,老师加以提示和总结,例如: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
)食不饱(shí) (吃)食之不能尽其才(sì)(饲养)策之不以其道(按照)不以千里称也(凭借)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策之不以其道(它,代千里马)执策而临之(鞭子)策之不以其道(鞭打)(积累文言词语是文言文教学的目标之一,让学生在朗读中积累,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言文词汇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师总结:可见,作者笔下的千里马是不幸。
这篇文章就是千里马的血泪控诉,我们应把对千里马的同情读出来。
6、让学生带着对千里马的同情齐读课文,并注意读音和停顿。
(根据朗读情况,老师加以点拨。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重点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1、文中还反复出现了多个“也”字,“也”字作为语气词,大多置于句末表示说话人的语气。
请同学们在默读的过程中勾出含有“也”字的句子。
2、通过勾画,我们可以很明显看出每个段落的最后一句都含有一个“也”字。
下面请同桌合作,一人读,一人评析,然后角色互换,共同探讨每句话中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在揣摩语气情感的时候首先明确句子说的是什么,也就是说所指对象是谁)3、将同桌交流探讨的结果在班级交流。
(交流时其他同学和老师加以点评补充,尤其是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正确适宜地引导好学生)总结:不以千里称也千里马(痛惜)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愤怒)其真不知马也食马者(嘲讽)【设计说明】通过品读语句,出示板书,学生不但理解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理清了作者的思路。
4、精读第三段:是因为它包含了多种语气:表现食马者无知的排比语气;勾画食马者嘴脸的语气;表达作者嘲讽的语气。
我们应该把这几种语气读出来。
具体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1)、老师读和指导学生朗读相结合的方法。
(例如:老师评价:“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是排比句,应读出排比句的气势。
)(2)、老师启发阅读。
例如:为了读好这一段,我这样启发同学们:食马者是一幅什么样的嘴脸?这么好的马在面前,他为何还说“天下无马”?他明明“不知马”,却以“知马者”自居,自以为是地妄说“天下无马”。
你们能不能用你们自己的体会来模仿一下“天下无马”这几个字的语调呢?或者是低沉的;或者是高昂的;或者是专横的。
总之,是瞧不起马,鄙视马的语气,它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表达语气,有没有同学来试一下?【设计说明】通过老师的启发,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展现当时的情境,从而展示出个性化的朗读效果。
(3)、学生展示朗读风采,进行演读比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老师给予评价,对读得好的同学掌声给予鼓励。
)(4)、学生齐读第三段。
(四)、指导学生进一步感知文意,理解寓意。
为完成这一目标,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1:通过诵读,大家对文章的容已有了初步的了解,有哪位同学能说一下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是什么?生很快答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作者对伯乐的情感态度如何?生一般会答: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老师加以总结:作者慨叹伯乐太少了,并且多多少少有一些埋怨之情,所以作者期盼伯乐的出现。
3、联系现实社会和课前预习的愈的背景遭遇,文中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是什么?明确: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教师指出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
【设计说明】本文的寓意较难理解,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
通过以上环环相扣问题的设置,为理解本文的寓意已经做好了铺垫。
这一问题的设计,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对本文寓意的理解,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4、“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所期盼的理想境界。
封建文人将自身价值的实现寄希望于当政者,对此同学们有什么看法?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我们应该怎样实现自身的价值?(此问题的设计,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引导学生辩证看问题,并能够结合当代社会的实际,认识改革开放的今天,需要任人唯贤的领导,更需要有进取精神、大胆展示自我风采的人才。
把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扩宽语文知识外延,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五)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已对“成才的条件”有了全面的认识,面对怀才不遇的愈,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请写出来。
1.听课文录音,正音正字,注意停顿节奏和重音。
2.领读,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的读,体会文中11个“不”字的语气。
3.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体会句中关键字词表达的感情。
4.男女同学各一名代表朗读,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
教师提出讨论题:为什么愈会在文章中流露出这样强烈的愤懑不平之情?提示学生;联系愈的生活经历。
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容强调作者25岁已高中进士,但一直得不到重用的怀才不遇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