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交换平台前置机数据库接口定义 - 副本

合集下载

数据交换接口规范

数据交换接口规范

数据交换接口规范引言概述:数据交换接口规范是在不同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和交换时所遵循的一套规则和标准。

它定义了数据的格式、传输协议、安全性要求等,确保数据在不同系统之间的正确传递和解析。

本文将详细介绍数据交换接口规范的五个主要部份。

一、数据格式规范1.1 数据结构:数据交换接口规范要求明确定义数据的结构,包括数据的字段、类型和长度等。

例如,对于一个学生信息的数据交换接口,应明确包含姓名、年龄、性别等字段,并指定字段的数据类型和长度。

1.2 数据编码:数据交换接口规范要求统一数据的编码方式,以确保数据在不同系统之间的互通。

常用的编码方式包括ASCII、UTF-8等,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编码方式。

1.3 数据约束:数据交换接口规范可以定义数据的约束条件,以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和一致性。

例如,对于日期字段,可以定义日期格式和范围,避免传输和解析错误。

二、传输协议规范2.1 协议选择:数据交换接口规范要求明确选择合适的传输协议,如HTTP、FTP等。

选择协议时需考虑数据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传输效率等因素。

2.2 数据包格式:数据交换接口规范可以定义数据包的格式,如请求包和响应包的结构和字段。

这样可以确保数据的正确传输和解析,减少传输错误和冲突。

2.3 通信方式:数据交换接口规范可以规定通信方式,如同步或者异步通信。

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通信方式,以确保数据的及时传输和处理。

三、安全性规范3.1 认证和授权:数据交换接口规范要求对数据进行认证和授权,以确保惟独合法的用户可以访问和传输数据。

常见的认证方式包括用户名密码认证、令牌认证等。

3.2 数据加密:数据交换接口规范可以要求对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以保护数据的机密性。

常用的加密方式包括SSL/TLS等,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加密方式。

3.3 安全审计:数据交换接口规范可以规定安全审计的要求,如记录数据传输和访问的日志,以便对安全事件进行追踪和分析。

四、错误处理规范4.1 错误码定义:数据交换接口规范要求定义错误码,以标识和描述可能发生的错误情况。

数据交换接口规范

数据交换接口规范

数据交换接口规范一、引言数据交换接口规范旨在定义数据交换的标准格式,确保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能够顺利传输和解析。

本规范适用于各种数据交换场景,包括但不限于系统间的数据传输、数据导入导出等。

二、术语和定义1. 数据交换接口(Data Exchange Interface):指不同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和解析的接口。

2. 数据格式(Data Format):指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组织形式,包括数据结构、字段定义等。

3. 数据编码(Data Encoding):指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编码方式,常见的编码方式有ASCII、UTF-8等。

4. 数据协议(Data Protocol):指数据在传输过程中采用的协议,常见的协议有HTTP、FTP等。

三、接口规范1. 数据格式1.1 数据结构:数据交换的基本单位是数据记录,每个数据记录包含多个字段,字段之间使用特定字符进行分隔,常见的分隔符有逗号、制表符等。

1.2 字段定义:每个字段都有特定的名称和数据类型,数据类型可以是整数、字符串、日期等。

1.3 数据编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应使用统一的编码方式,以确保数据的正确解析和显示。

2. 数据协议2.1 接口地址:定义数据交换接口的URL地址,用于标识数据交换的目标系统。

2.2 请求方法:定义数据交换接口的请求方法,常见的请求方法有GET、POST 等。

2.3 请求参数:定义数据交换接口的请求参数,包括但不限于数据类型、数据长度等。

2.4 响应格式:定义数据交换接口的响应格式,常见的响应格式有JSON、XML等。

四、数据交换流程1. 发送方准备数据:发送方根据接口规范准备要发送的数据,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2. 发送方发送请求:发送方将准备好的数据按照接口规范发送给接收方,包括请求方法、接口地址和请求参数等。

3. 接收方解析数据:接收方根据接口规范解析接收到的数据,确保数据的正确解析和存储。

4. 接收方发送响应:接收方根据接口规范生成响应数据,包括响应格式和响应内容等。

数据交换接口规范

数据交换接口规范

数据交换接口规范一、引言数据交换接口规范旨在定义数据交换的标准格式,以确保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能够准确、高效地进行交换和共享。

本规范适合于各类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包括但不限于企业内部系统、跨组织系统以及与外部系统的数据交互。

二、概述1. 目的数据交换接口规范的主要目的是促进系统间数据的无缝连接和交换,提高数据的可靠性、一致性和安全性,降低数据传输的成本和风险。

2. 适合范围本规范适合于所有需要进行数据交换的系统,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 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和同步- 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和转换- 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对接和集成3. 基本原则数据交换接口规范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互操作性: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应具备互操作性,确保数据能够正确地被解析和处理。

- 标准化:采用统一的数据格式和协议,避免系统间的差异性和兼容性问题。

- 安全性: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靠性,防止数据被非法篡改或者泄露。

- 可扩展性:接口规范应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能够适应未来的业务需求和技术变革。

三、接口规范1. 数据格式- 数据格式应采用统一的标准,如XML、JSON等,以确保数据的结构化和易读性。

- 数据字段应明确定义,包括字段名称、数据类型、长度、格式等,以便接收方正确解析和处理数据。

2. 数据传输协议- 数据传输协议应选择安全可靠的协议,如HTTPS、SFTP等,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 协议版本应明确指定,以便接收方根据版本进行兼容性处理。

3. 接口认证与授权- 接口访问应进行认证和授权,确保惟独合法的用户和系统能够访问接口。

- 常用的认证方式包括基于令牌的认证、数字证书认证等。

4. 异常处理与错误码- 接口应定义明确的异常处理机制,包括错误码、错误信息等,以便接收方能够正确处理异常情况。

- 错误码应具备惟一性和可读性,方便定位和排查问题。

5. 数据加密与解密- 对于敏感数据,应采用加密算法进行加密,确保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机密性。

数据交换接口规范

数据交换接口规范

数据交换接口规范一、引言数据交换接口是不同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和交换的重要手段,为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制定数据交换接口规范是必要的。

本文档旨在规范数据交换接口的设计和实施,以保障数据交换的顺利进行。

二、术语和定义1. 数据交换接口:指两个或者多个系统之间传输数据的接口。

2. 发送方:指数据交换接口的数据发送一方的系统。

3. 接收方:指数据交换接口的数据接收一方的系统。

4. 数据格式:指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组织形式,如XML、JSON等。

5. 数据协议:指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通信规则,如HTTP、FTP等。

三、接口设计原则1. 一致性原则:接口的设计应符合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以确保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能够无缝进行。

2. 可扩展性原则:接口的设计应具备良好的扩展性,以适应未来业务发展和技术变化的需求。

3. 简单性原则:接口的设计应尽量简洁明了,避免冗余和复杂的数据结构,以提高数据交换的效率和可靠性。

4. 安全性原则:接口的设计应考虑数据的安全性,采用合适的加密和认证机制,以防止数据被非法篡改或者泄露。

四、接口规范1. 接口协议使用HTTP协议进行数据传输,采用POST方式发送数据。

2. 数据格式数据使用JSON格式进行传输,包括以下字段:- 数据标识:用于区分不同类型的数据。

- 数据内容:具体的数据内容,根据业务需求定义字段和取值。

示例:{"data_id": "123456","data_content": {"name": "张三","age": 25,"gender": "男"}}3. 接口地址接口地址为统一的URL,格式为:example/api/data-exchange4. 请求参数请求参数以JSON格式传输,包括以下字段:- 发送方系统标识:用于标识发送方系统的惟一标识符。

前置机集群之间接口定义

前置机集群之间接口定义

前置机集群之间接口定义一、说明前置机集群包括主控前置机(Fep_Master)和从动前置机(Fep_Slave)两个工作状态,主、从前置机之间采用SOCKET连接方式,交互通信采用发送消息机制,本文档定义了消息报文格式和具体应用流程。

二、帧格式各个模块的地址编号范围规定如下:主控前置机:0。

从动前置机:1-20;短信模块:21-30;监视模块: 100-120主站镜象:129-137:(0x81-0x82)其它模块:(预留)功能码定义如下:双行方向: 主控前置机<--------→从动前置机三、应用说明1、登录Length =0, 无信息数据.2、上报前置机信息.上报前置机信息回答:Length=0,无数据。

3、上报终端登录信息上报终端登录信息回答:Length=0,无数据4、请求前置机集群信息请求前置机集群信息:Length=0,无数据。

请求前置机集群信息回答,数据格式同上报前置机信息。

5、请求厂站登陆信息请求厂站登陆信息:Length=1,前置机编号,0xff是请求所有的前置机。

当请求所有的前置机时,分m次回答,其中m为前置机的数目6、请求转发源码任务请求转发源码数据定义:请求转发源码数据回答,Length = 1。

00—正确,1-目标地址不存在,2—原任务号已存在。

7、停止转发源码任务停止转发源码任务:Length =1 ,data = Task_id;停止转发源码任务回答:Length=1, 00—正确,1-任务号不存在.8、转发源码转发源码命令数据项定义数据类型定义:0-接收数据。

1-发送数据9、转发源码数据类型定义:0-接收数据。

1-发送数据。

政务服务中心-电子政务大厅数据接口规范

政务服务中心-电子政务大厅数据接口规范

ICS03.160A 00 DB51 四川省地方标准DB 51/T 1625—2013 政务服务中心电子政务大厅数据接口规范2013-11-12发布2013—12-01实施目次前言 (II)1 范围 (1)2 类型 (1)3 接口涉及的交换数据要求 (1)4 系统运行环境 (4)5 接口数据格式 (5)前言本标准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四川省标准化研究院、四川省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岳立、牛建平、朱利民、罗光辉、杨玲、张凯峰、张应杰、罗定兰、杨路、李旭峰、周磊。

政务服务中心电子政务大厅数据接口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政务服务中心电子政务大厅数据接口的类型和接口标准.本标准适用于四川省省、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

2 类型电子政务大厅提供一种数据接口,实现与政府部门业务专网应用系统的数据对接。

3 接口涉及的交换数据要求3.1 功能该接口为各级政务服务中心的电子政务大厅与入驻政务服务中心的政府部门业务专网应用系统进行数据交互的接口,实现对业务专网的办事服务情况实时监督和管理,有效避免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简化窗口的办事服务流程,降低办事服务成本,提高政务服务窗口工作效能。

3.2 数据交换3.2.1 数据交换结构数据交换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数据交换结构图3.2.2 数据交换原理政府部门业务专网系统将数据更新到前置机数据库,政务服务中心电子政务大厅系统通过交换平台读取前置机数据库的新数据到政务服务中心电子政务大厅数据库,实现政务服务中心数据和政府部门业务专网系统数据的同步.3.2.3 数据交互要求3.2.3.1 业务专网系统流程与电子政务大厅的数据交互说明见图2 .图2 数据交互说明示意图3.2.3.2 申报阶段(第①项信息交换)企业可通过电子政务大厅网站访问政府部门业务专网系统的链接入口,提交申请材料到政府部门业务专网系统。

“部门间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部门间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3 生产库同步 采用数据库日志方式采集其他部门生产库的数据
4 单向同步
采用单向光闸方式采集不安全网络的数据
5 请求服务同步 采用跨网络请求服务方式调用其他部门服务接口,通 过此方式实现数据访问
当前数据采集的网络架构
•其他部门通过专线与 共享平台连接,网络安 全性最高 •共享平台通过防火墙 与其隔离
其他部门调用XX提供的请求服务接口
2 WEB访问
访问共享平台门户
3 批量比对
通过文件同步方式得到批量比对结果
安全需求
边界接入平台是保护共享平台安全运行的基础防护设施,共享平台 必须通过边界接入平台实现内外网数据交换
1
背景介绍
2
需求分析
3
方案介绍
4
方案优势
5
案例介绍
共享平台的功能
数据采集
将外部门数据通 过各种方式采集 到共享平台数据 库,并通过接入 平台同步到内网
网闸
内网数 据交换 服务器
内网交换机
原有集中监控与管理系统 (增加平台管理系统模块)
公安内网 业务系统
对内共享应用服务
查询比对终端 (终端访问)
外部门接入
集控探针
边界接入平台边界保护区
外网门户系统
外网云服务总线系统
(应用服务中间件及相应服务)
边界接入平台应用服务区
边界接入平台安全隔离区
内网门户系统 内网云服务总线系统 (应用服务中间件及相应服务) 公安信息通信网
应用服务
通过服务接口、 WEB门户、批量比 对等方式提供外部 门对XX数据的核查 比对服务,并及时 登记审计记录
共享平台的安全设计
❖共享平台自身安全保护 ❖数据采集安全 ❖对外服务安全 ❖内外网数据同步安全

数据交换接口规范

数据交换接口规范

数据交换接口规范引言概述:数据交换接口规范是指在不同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换时所遵循的一系列标准和规则,其目的是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

在信息化时代,数据交换接口规范的制定和遵守对于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至关重要。

一、接口定义1.1 接口类型:数据交换接口可以分为同步接口和异步接口两种类型。

1.2 接口协议:常见的数据交换接口协议有HTTP、HTTPS、FTP、SOAP等。

1.3 接口格式:接口数据格式通常为XML、JSON等。

二、接口设计2.1 接口功能:明确接口的功能和作用,确保接口设计符合实际需求。

2.2 接口参数:定义接口所需的参数及参数格式,确保数据的准确传输。

2.3 接口安全:考虑接口的安全性设计,包括数据加密、身份验证等措施。

三、接口文档3.1 接口说明:编写接口文档,包括接口的调用方式、参数说明、返回结果等。

3.2 接口版本:及时更新接口文档,明确接口版本号,确保不同系统之间的接口一致性。

3.3 接口测试:编写接口测试用例,进行接口测试,确保接口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四、接口实现4.1 接口开辟:根据接口设计和文档要求进行接口开辟,确保接口的功能符合需求。

4.2 接口调试:进行接口调试和联调,确保接口的正常运行。

4.3 接口监控:建立接口监控系统,及时发现并解决接口异常情况。

五、接口维护5.1 接口更新:定期检查接口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及时更新接口版本。

5.2 接口优化:根据实际情况对接口进行优化,提升接口的性能和效率。

5.3 接口备份:定期备份接口数据,确保数据安全性和可恢复性。

结论:数据交换接口规范对于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至关重要,惟独严格遵守规范,才干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

制定和遵守数据交换接口规范,可以提升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效率和质量,推动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政务部门数据交换共享方式对比

政务部门数据交换共享方式对比

政务部门数据交换共享方式对比作者:闫丰来源:《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年第15期摘要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已经进入了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随着各级政府业务开展的同时,业务数据越来越多的积累,部门之间为打破“信息孤岛”,开展业务协同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完善,各地陆续出台数据交换共享的管理办法,以规范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共享工作。

本文主要阐述当前政务部门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共享中采用较多的前置机交换和服务接口的数据共享方式,并对此两种方式进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数据交换共享前置机服务接口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发展,为实现异构数据资源的整合,实现部门间的数据交换共享的应用,各地数据交换共享平台陆续建立。

但是当前政务部门各系统之间普遍存在网络不通、数据库类型多样、数据来源分散、数据格式复杂等多种客观条件,对数据交换共享工作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困难。

而数据交换共享平台的作用就是要实现在不同的网络环境中、异构的数据系统、不同的操作平台,以统一的、标准的数据展现给最终使用者,并实现对不同的系统和数据库进行数据抽取和清洗利用,实现不同信息系统之间数据资源的交换和共享。

当前政务部门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共享中主要采用前置机交换和服务接口的数据共享交换方式,本文结合政务部门的实际应用场景对此两种方式进行对比分析。

1 前置机交换方式前置机作为不同部门之间进行信息共享交互的窗口,是数据共享交换的中转站,是数据共交换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要通过桥接系统从部门内部应用系统采集数据,又可以接收通过共享交换平台提供的共享数据,并可以将数据存入到数据库和部门业务系统中。

前置机方式主要是通过给各部门部署实体前置机或者虚拟前置机,部门生产库到前置机可以通过交换共享平台提供的桥接工具把部门数据库的内容放到部门的前置机中,已经放在部门前置机中的数据,通过交换共享平台的中间件,把数据格式转换为接收数据的部门可以读取的数据格式,并将该数据推送到对方前置机中。

数据交换接口规范

数据交换接口规范

数据交换接口规范一、引言数据交换接口规范是为了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而制定的标准化规范。

本规范旨在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安全性,提高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和数据交换效率。

本文档详细描述了数据交换接口规范的设计原则、数据格式、通信协议等内容。

二、设计原则1. 互操作性:数据交换接口应能够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无论系统的技术平台和数据格式如何,都能够有效地进行数据交换。

2. 灵便性:数据交换接口应具备良好的灵便性,能够适应不同系统的需求变化和扩展。

3. 安全性:数据交换接口应具备必要的安全机制,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4. 可靠性:数据交换接口应具备高可靠性,能够处理各种异常情况,并提供相应的错误处理机制。

三、数据格式1. 数据标准化:数据交换接口应基于通用的数据标准化格式,如XML、JSON 等,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可读性。

2. 数据结构:数据交换接口应定义清晰的数据结构,包括数据字段、数据类型、数据长度等信息,以便接收方能够正确解析和处理数据。

3. 数据编码:数据交换接口应支持常用的数据编码方式,如UTF-8、GBK等,以适应不同系统的编码需求。

四、通信协议1. 传输协议:数据交换接口应支持常用的传输协议,如HTTP、HTTPS、FTP 等,以确保数据的安全传输。

2. 接口认证:数据交换接口应提供接口认证机制,确保惟独经过授权的系统才干够进行数据交换。

3. 通信加密:数据交换接口应支持通信加密技术,如SSL/TLS等,以保障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五、数据交换流程1. 数据请求:数据交换接口的请求方应按照接口规范组织请求数据,并通过合适的通信方式发送给接收方。

2. 数据接收:数据交换接口的接收方应根据接口规范解析请求数据,并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

3. 数据响应:数据交换接口的接收方应按照接口规范组织响应数据,并通过合适的通信方式返回给请求方。

4. 异常处理:数据交换接口的双方应对异常情况进行处理,如网络故障、数据格式错误等,提供相应的错误码和错误信息。

国家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数据交换规范(2019年版)

国家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数据交换规范(2019年版)

国家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数据交换规范1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国家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数据交换采用数据接口规范,规定了平台数据交换范围与格式、交换方式与流程、交换管理等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指导国家级与省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数据交换接口设计,以及交换体系的建立和管理工作,适用于规范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数据采集、传输、存储等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WS/T303-2009卫生信息数据元标准化数据规范WS/T305-2009卫生信息数据集元数据规范WS363-2011卫生信息数据元目录WS365-2011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基本数据集WS372-2012疾病管理基本数据集WS373-2012医疗服务基本数据集WS374-2012卫生管理基本数据集WS375-2012疾病控制基本数据集WS376-2013儿童保健数据集WS377-2013妇女保健基本数据集WS445-2014电子病历基本数据集WS/T447-2014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技术规范WS/T448-2014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技术规范WS/T482-2016卫生信息共享文档编制规范WS/T483-2016健康档案共享文档规范WS/T500-2016电子病历共享文档规范WS/T502-2016电子健康档案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标准符合性测试规范WS537-2017居民健康卡数据集WS538-2017医学数字影像通信基本数据集WS539-2017远程医疗信息基本数据集WS541-201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数据集WS542-2017院前医疗急救基本数据集WS374.1-2012卫生管理基本数据集第一部分:卫生监督检查与行政处罚WS374.2-2012卫生管理基本数据集第二部分:卫生监督行政许可与登记WS374.3-2012卫生管理基本数据集第三部分:卫生监督监测与评价WS374.4-2012卫生管理基本数据集第四部分:卫生监督机构与人员WS541-201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数据集WS/T546-2017远程医疗信息系统与统一通信平台交互规范GB/T22611-2003个人基本信息分类与代码第1部分:人的性别代码GB/T22612-2003个人基本信息分类与代码第2部分:婚姻状况代码GB/T3304中国各民族名称罗马字母拼写法和代码GB/T4761家庭关系代码GB/T4658学历代码GB/T6565职业分类与代码GB/T226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2659世界各国和地区名称代码GB/T21062.4-2007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第4部分:技术管理要求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原卫生部2009年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原卫生部2009年3术语和缩略语3.1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数据交换接口规范

数据交换接口规范

数据交换接口规范引言概述:数据交换接口规范是指在不同系统之间传递数据的标准化规则和约定。

它定义了数据的格式、结构、传输方式等,确保不同系统之间能够正确、高效地进行数据交换。

本文将详细介绍数据交换接口规范的五个主要部份。

一、数据格式规范:1.1 数据类型定义:规定了数据交换接口中所使用的数据类型,如整数、浮点数、字符串等。

每种数据类型都有其特定的表示方式和取值范围。

1.2 数据结构定义:定义了数据的组织方式和层次结构。

常见的数据结构包括数组、链表、树等,通过定义数据结构可以更好地组织和管理数据。

1.3 数据编码规范:确定了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编码方式,如ASCII、UTF-8等。

编码规范可以确保数据在不同系统之间的正确解析和传递。

二、数据传输规范:2.1 传输协议定义:规定了数据在不同系统之间传输的协议,如HTTP、FTP 等。

传输协议决定了数据的传输方式、连接方式以及错误处理机制。

2.2 数据包格式定义:定义了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包格式,包括包头、包体、校验和等。

包格式的定义可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2.3 传输安全规范:确定了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要求,包括数据加密、身份认证等。

传输安全规范可以防止数据被非法获取和篡改。

三、接口调用规范:3.1 接口命名规范:规定了接口的命名方式,包括接口名称、参数名称等。

良好的命名规范可以提高接口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3.2 接口参数规范:定义了接口所需的参数及其类型、取值范围等。

参数规范可以确保接口的正确调用和数据的有效传递。

3.3 接口返回规范:规定了接口的返回结果及其格式。

返回规范可以让调用方准确解析接口返回的数据,并根据返回结果进行相应的处理。

四、错误处理规范:4.1 错误码定义:定义了接口可能返回的错误码及其含义。

错误码的定义可以匡助调用方快速定位和处理接口调用过程中的错误。

4.2 异常处理机制:规定了接口调用过程中的异常处理方式,包括异常的捕获、记录和处理。

数据交换接口规范

数据交换接口规范

数据交换接口规范引言概述:数据交换接口规范是指在不同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换时,所遵循的一套统一的规则和标准。

它定义了数据的格式、传输方式、安全性要求等,确保数据能够准确、高效地在系统之间进行交换。

本文将详细介绍数据交换接口规范的五个主要部分。

一、数据格式规范:1.1 数据类型定义:规定了交换数据的基本类型,如整数、浮点数、字符串等,并明确了它们的长度和取值范围。

1.2 数据结构定义:定义了交换数据的组织结构,如数组、链表、树等,并规定了各个字段的名称、类型和顺序。

1.3 数据编码规范:确定了数据的编码方式,如ASCII、Unicode、UTF-8等,并指定了数据的字节顺序和对齐方式。

二、传输方式规范:2.1 协议选择:根据交换数据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传输协议,如HTTP、FTP、SOAP等,并明确了协议的版本和参数设置。

2.2 数据传输方式:确定了数据的传输方式,如同步传输、异步传输、批量传输等,并规定了传输的起止时间、间隔和错误处理方式。

2.3 数据压缩与加密:规定了对数据进行压缩和加密的方法和算法,以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三、接口规范:3.1 接口定义:明确了数据交换的接口名称、参数和返回值,以及接口的调用方式和协议。

3.2 接口约束:规定了接口的输入和输出的格式、范围和约束条件,以确保数据的有效性和一致性。

3.3 接口文档:编写了详细的接口文档,包括接口的说明、示例和使用方法,以便开发人员能够正确地使用和调试接口。

四、错误处理规范:4.1 错误码定义:定义了各种错误码及其对应的错误信息,以方便系统在数据交换过程中能够准确地识别和处理错误。

4.2 异常处理:规定了异常情况的处理方式,如超时、连接中断、数据丢失等,并明确了异常的日志记录和报警机制。

4.3 事务处理:确定了数据交换的事务处理方式,如数据的回滚、提交、确认等,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五、安全性规范:5.1 认证与授权:规定了数据交换的认证和授权方式,如用户名密码、令牌、数字证书等,并明确了权限管理和访问控制策略。

协同审批处理流程分析及实现的关键技术

协同审批处理流程分析及实现的关键技术

协同审批处理流程分析及实现的关键技术张家锐【摘要】为适应协同政务的要求,依据近十年从事行政审批的基础研究,通过对大量应用实例的分析、归纳、总结,提出了协同审批的三种模式及其信息处理流程.就其实现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对行政审批改革和发展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期刊名称】《计算机应用与软件》【年(卷),期】2011(028)007【总页数】4页(P72-74,102)【关键词】行政审批;协同审批;数据交换;流程配置【作者】张家锐【作者单位】安徽久鼎软件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安徽合肥230088【正文语种】中文0 引言协同审批是指相同或不同行政层级的政府审批部门,在不同的网络环境下,使用不同信息系统,就某个具体的行政审批办件进行跨网络、跨平台协作的处理过程。

长期以来,我国电子政务经过长时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大量模式不统一的各类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如门户网站内容管理系统、OA办公系统、行政审批系统、其它业务系统等。

大部分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都是在本部门、本地区内部,按照行政机构的组织和要求实施的。

一方面,这些独立的、异构的、封闭的系统彼此之间难以实现互联互通,是一个个名副其实的“信息孤岛”;另一方面,在信息资源方面,尽管积累的业务数据总量可观,但由于这些数据分别由相互孤立的应用系统生产和管理,其服务范围局限于个别应用或部门内部,各个数据库之间存在数据重叠。

如此不但带来了大量的数据重复采集,而且存在着大量的数据不兼容现象。

当前,我国电子政务正在进入一个以“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协同政务”为显著特征的新阶段,要求电子政务建设必须从政府的整体职能出发,围绕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建设跨部门的协同政务应用,这就对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提出了迫切的需求。

以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为基础的协同审批机制,进一步提高了审批效率,更加方便了办事人,是行政审批改革的发展方向,因此,协同审批的研究与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数据交换接口规范

数据交换接口规范

数据交换接口规范引言概述:数据交换接口规范是指在不同系统之间传递数据的一种标准化方式。

它定义了数据传输的格式、协议、接口等规则,确保数据能够准确、安全、高效地在系统之间进行交换。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详细阐述数据交换接口规范的内容和重要性。

正文内容:1. 数据格式规范1.1 数据结构:数据交换接口规范需要定义数据的结构,包括数据的字段、类型、长度等信息。

这样可以确保数据在不同系统之间的解析和处理是一致的。

1.2 数据编码:数据交换接口规范还需要规定数据的编码方式,如ASCII、UTF-8等。

这样可以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会出现乱码或者解析错误的情况。

2. 通信协议规范2.1 传输协议:数据交换接口规范需要指定数据的传输协议,如HTTP、FTP、MQTT等。

不同的协议适用于不同的场景,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协议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和安全性。

2.2 通信方式:数据交换接口规范还需要规定数据的通信方式,如同步通信、异步通信等。

这样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通信方式,确保数据能够及时、可靠地传输。

3. 接口规范3.1 接口定义:数据交换接口规范需要明确定义接口的名称、参数、返回值等信息。

这样可以确保不同系统之间能够正确地调用和使用接口。

3.2 接口约束:数据交换接口规范还需要规定接口的使用约束,如接口的调用频率、权限等。

这样可以确保接口的正常使用,避免滥用或者误用。

4. 安全性规范4.1 数据加密:数据交换接口规范需要规定数据的加密方式,如SSL、AES等。

这样可以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防止数据被恶意篡改或者窃取。

4.2 认证机制:数据交换接口规范还需要规定认证机制,如用户名密码、令牌等。

这样可以确保只有合法的用户才能够访问和使用接口,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5. 错误处理规范5.1 错误码定义:数据交换接口规范需要定义错误码,包括各种可能出现的错误类型和对应的错误码。

这样可以方便系统之间进行错误信息的传递和处理。

前置机的数据交换原理

前置机的数据交换原理

前置机的数据交换原理
前置机的数据交换原理是指前置机作为中间件,连接了上层应用系统和下层主机系统,通过数据交换和转换来实现数据的传输和共享。

其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点:
1. 数据采集:前置机通过与上层应用系统进行通信,获取需要传输的数据。

通常,前置机会定时或者根据事件触发来采集数据。

2. 数据转换:前置机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转换和处理,以适应下层主机系统的数据格式和接口规范。

数据转换包括数据格式的转换、编码和解码的处理等。

3. 数据传输:转换后的数据通过各种通信协议和接口(如串口、网口等)传输到下层主机系统。

前置机通常支持多种传输方式,如RS-232、RS-485、以太网等。

4. 数据存储与处理:前置机也可以对数据进行存储和处理,例如对大数据进行压缩、加密等操作,或者将数据暂存至内存或硬盘中,以备后续使用。

5. 数据反馈与同步:前置机在数据传输完成后,会将传输结果反馈给上层应用系统,以及时告知数据的处理状态。

同时,前置机还可以支持双向数据同步功能,实现上下层数据的实时更新和共享。

总结起来,前置机的数据交换原理是通过采集、转换、传输、存储和反馈等多个
步骤,将上层应用系统的数据与下层主机系统进行交互和共享。

这样可以实现数据的及时传输和应用系统与主机系统的高效连接。

公共数据共享交换工作规范平台管理规范

公共数据共享交换工作规范平台管理规范

公共数据共享交换工作规范平台管理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总体架构、规则与要求、部门相关职责和数据共享方式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管理工作和各相关单位的接入工作。

2术语和定义DB31/T XXXXX-XXXX《公共数据“三清单”管理规范》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DB31/T XXXXX-XXXX中的某些术语和定义。

2.1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service agencies本市行政机关、履行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的事业单位。

[DB31/T XXXXX-XXXX,定义2.1]2.2区公共数据管理部门district public data management department区人民政府确定的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的主管部门。

2.3公共数据public data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在依法履职过程中获得的各类数据资源。

[DB31/T XXXXX-XXXX,定义2.2]2.4应用场景清单application scenario list根据服务事项、权责清单、数据内容等数据应用需求,按照关联和最小够用原则确定的数据共享应用场景清单。

2.5数据共享交换平台data sharing and exchange platform基于上海市电子政务云基础上建立的安全、高效、可靠的非涉密公共数据共享交换的基础设施。

[DB31/T XXXXX-XXXX,定义2.8]2.6数据归集前置节点data collection front node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组成部分,部署于市电子政务云,用于各区公共数据管理部门、市级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接入市级平台的前置机,由前置交换软件、消息中间件、归集数据等组成,实现公共数据的适配、转换和传输。

2.7数据共享前置节点data sharing front nodes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组成部分,部署于市电子政务云,用于市级平台共享数据至各区公共数据管理部门、市级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的前置机,由前置交换软件、消息中间件、共享交换数据等组成,实现公共数据的共享交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松涛
7/15/2013
数据库表结构说明定义域清单
表清单
1.1.1表清单
表结构说明
“经营业户基础信息”表(TA01_OWNER)1.1.1.1字段清单
“业户经营范围”表(TA01_MGRAREA)
“道路旅客运输经营业户”表(TA01_KYOWNER)
“道路货物运输经营业户”表(TA01_HYOWNER)1.1.1.4字段清单
“机动车驾驶培训经营业户”表(TA01_JPOWNER)1.1.1.5字段清单
“机动车维修经营业户”表(TA01_WXOWNER)
“客运站经营业户”表(TA01_ZCKYOWNER)
1.1.1.7字段清单
“货运站经营业户”表(TA01_ZCHYOWNER)1.1.1.8字段清单
“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表(TA01_JCOWNER)
“营运车辆”表(TB01_VEHICLE)
“物理线路信息”表(TC01_KY_BASICROUTE)
“经营线路”表(TC02_KY_OWNERROUTE)1.1.1.12字段清单
“从业人员”表(TE01_EMPLOYEE)1.1.1.13字段清单
“稽查”表(TF01_JC_NEWCASE)1.1.1.14字段清单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表(TA01_ORGAN)1.1.1.15字段清单
“主键表”表(TB_PKEY)
1.1.1.16字段清单
“行政区划表”表(TB_ZIPCODE)
1.1.1.17字段清单
“乡镇行政区划表”表(TB_ZIPCODE2)1.1.1.18字段清单
“字典表”表(TB_DRAWER)
1.1.1.19字段清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