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 :第三章 训诂的体式与内容(二)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诂的内容实在太广泛,太丰富,我们这 里参考各家意见,简单介绍一下古代训诂所 涉及的语文方面的问题,以彰显其小学特色。
1、解释字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解释字义
①《诗·小雅·北山》:“大夫不均,我从事独 贤。”毛亨传:“贤,劳也。”[试比较: 《论语·雍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 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 改其乐。贤哉回也。”]
3、校正文字
3、校正文字 ①《礼记·缁衣》:“尹吉曰:‘惟尹躬及
汤,咸有壹德。’”郑玄注:“‘吉’, 当 为‘告’。‘告’古文‘诰’。字之误也。 尹告,伊尹之诰也。”
②《荀子·非相》:“禹汤有传政而不若周之 察也,非无善政也,久故也。传者久则论略, 近则论详,略则举大,详则举小。”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因误字而误改例》云:“按: 两‘论’字皆‘俞’字之误。 ‘俞’读为 ‘愈’,古字通用,见本书《荣辱篇》注。 《韩诗外传》正作‘久则愈略,近则愈详’, 可证也。‘俞’字误作‘侖’,校者又误改 作‘論’。”(《古书疑义举例五种》一○一 页)
二、训诂的内容
训诂的内容问题,也可以说是训诂的对象问题, 训诂的内容也就是指需要解释的对象。训诂 的目的在于理解与沟通,其核心问题是意义 的理解与解释问题,训诂学之所以被一些学 者定位为历史语义学,其根本原因在此。不 过,所谓意义,不仅仅是字义、词义,也可 以是短语的意义,可以是句子的意义,甚至 是篇章的意义。而牵涉到意义理解的方面和 因素,复杂多样,难以尽述。
4、概括句意与章旨
4、概括句意与章旨
①《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 子好逑。”毛传:“窈窕,幽闲也。淑,善。 逑,匹也。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闲贞专 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郑笺:“怨耦 曰仇。言后妃之德和谐则幽間处深宫贞专之 善女能为君子和好众妾之怨者,言皆化后妃 之德不嫉妒。”
《诗经·魏风·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 顾。”郑玄笺:“我事女三岁矣,曾无教令 恩德来顾眷我。”(《毛诗正义》359页)
③《诗经·邶风·谷风》:“凡民有丧,匍匐救 之。” 郑玄笺:“匍匐,言尽力也。”
④《孟子·梁惠王上》:“不可,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 ” 朱熹注:“直犹但也。”
2、注明音读
2、注明音读 ①《礼记·檀弓上》:“檀弓曰:‘何居?
我未之前闻也。’”郑玄注:“居,读为姬 姓之姬,齐鲁之间语助也。” ②《吕氏春秋·慎大》:“汤立为天子,夏 民大说,如得慈亲。朝不易位,农不去畴, 商不变肆,亲郼如夏。 ” 高诱注:“郼读如 衣。今兖州人谓殷氏皆曰衣。”
阐明表达方法,(六)串讲大意,(七)分 析篇章结构。
陆先生对训诂内容的概括相当全面。
郭在贻先生所著《训诂学》第二章为“训诂学 的内容”,其概括至为简单。他说:“训诂 学的内容,主要的有如下雨点:
一、释词和解句, 二、辨析古书异例。”
“所谓释词,就是解释古书中字和词的含意,这 可以说是训诂学的核心内容。”
或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 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 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 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②《诗经·鄘风·柏舟》:“母也天只,不谅人 只。”毛亨传:“天,谓父也。”王力主编 《古代汉语》第二册文选注释云:“母亲啊! 天啊!只,语气词,带有感叹意味。”
因此,我们可以说训诂的内容包罗万象。也可 能由于这个原因,有的训诂学著作干脆不谈 训诂的内容问题。
这里我们还要明确一点,训诂的内容与训诂 学的内容不是一回事。训诂学作为一门学科, 需要关注其发展历史,关注其学科性质与目 的任务,关注训诂的体式、范畴、原理与方 法及运用等问题。有的著作将串讲文意、分 析句读、说明修辞、考订史实等作为训诂学 的内容看待,其实是不妥当的,应视作训诂 的内容。
“训诂学的内容除了释词而外,还要进一步去 解句,即解释整个句子的含意。而为要弄通 句意,还必须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对于某 些特殊的修辞现象,也不能忽略,所以语法 和修辞,也是训诂学所不能不过问的。”
“训诂学的内容还包括辨析古书异例。什么 是古书异例呢?这是指古书中一些特殊的语 法修辞现象以及古人行文中一些特殊的习 惯。” (4页、11页)
③《诗经·周南·卷耳》:“陟彼砠矣,我马瘏 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郑笺:“此章 言臣既勤劳于外,仆、马皆病,而今云何乎? 其亦忧矣。深闵之词。”
对章旨的概括和说明,并不限于章句体。
在《孟子章句》中,为了说明全章的大意, 赵岐在每一章的末尾加了一个“章指”。例 如《孟子·梁惠王上》第一章“孟子见梁惠王” 的章指是:“治国之道,明当以仁义为名, 然后上下和亲,君臣集穆,天经地义,不易 之道,故以建篇立始也。”
苏宝荣、武建宇先生编著的《训诂学》第六 章第二节为“训诂学的内容”,该书以为训 诂学的基础工作是解释词义,此外还包括四 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古书句、章、篇的文 意进行串讲;二是分析句读、阐明语法、校 勘文献;三是说明修辞手段,阐明表达方式; 四是叙事考史,说明典章制度。(109页)
从这两本《训诂学》的有关表述及实际举例 看,他们所称“训诂学的内容”,实际上就 是训诂的内容。
陆宗达先生《训诂简论》一书十分重视训诂内容 的介绍,全书四章:
一、什么是训诂, 二、训诂的内容, 三、训诂的方法, 四、训诂的运用。
“训诂的内容”分甲、乙两大类,
甲类是“保存在注释书和训诂专书中的训诂内 容”,
乙类是“保存在文献正文中的训诂内容”。
甲类又包括七项内容: (一)解释词义,(二)分析句读, (三)阐述语法,(四)说明修辞手段,(五)
朱熹《孟子集注》认为“梁惠王上”凡七章, 朱熹于首章尾注云:“此章言仁义根于人心 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 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 殉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已随之。所谓毫厘 之差,千里之缪。此孟子之书所以造端托始 之深意,学者所宜精察而明辨也。”
末章尾朱熹注云:“此章言人君当黜霸功, 行王道。而王道之要,不过推其不忍之心, 以行不忍之政而已。齐王非无此心,而夺于 功利之私,不能扩充以行仁政。虽以孟子反 复晓告,精切如此,而蔽固已深,终不能悟, 是可叹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