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几种纪年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上的几种纪年法
历史学科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时序性,没有时间作维度就无法对历史作准确记载,因此记时间的方法对历史的记录至关重要。中学七年年级岳麓版历史教材第五课介绍了今天世界大多数国家使用的源自于西方的“公元纪年法”(又叫西元纪年法)。作为有四五千年悠久文明的中国,历史上曾经使用过多种纪年方法,本文就五种常见纪年法向大家作简介。
一、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是我国现在仍然使用的一种古老的纪年方法。
干即天干,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汉字符号。
支即地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汉字符号,在民俗中十二地支和十二生肖一一相对应。
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组合起来。如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就得到六十个新的符号,称六十干支。
干支据说出自黄帝时期的大挠氏,唐代刘恕在《通鉴外纪》中引古书说:“(黄帝)其师大挠,始作甲子。”大挠作甲子虽是传说,但从商朝的王名字叫天乙(即商汤),盘庚,武丁,受辛(即纣王)等来看,干支的来历必早于商朝,即在三千六百年之前便已出现了。
商周时期,干支仅是用来纪日的,如《左传·肴之战》就有“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肴”的记载。干支用来纪年萌芽于西汉,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后来,又发展到用来纪月、纪时。民间所谓生辰八字即是指人出生的时间,即年、月、日、时,用干支分别来表示。如公元2011年10月16日(农历九月二十)中午12时,用干支来表示就是辛卯年、戊戌月、甲辰日、庚午时。当然,影响最大的还是用来纪年。中国近代史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丑条约”、“辛亥革命”等。
干支纪年的不足之处在于只用六十个符号,周而复始,循环不已,这样,就有重复。如2011年是辛卯年,1951年也是辛卯年,二千年来就有三十多个辛卯年,容易造成混淆,后来干支纪年常与年号纪年并用。
二、帝王谥号纪年
谥号是在我国古代,统治者或有地位的王公贵族、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综合评价,或褒或贬或同情。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如周“厉”王、齐“桓”公、晋“愍”帝、欧阳“文忠”公、曾“文正”公等。
帝王的谥号制度形成于西周,在西周、东周时期与西汉初年,我国是以君主谥号纪年,即以君主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史记·周本纪》:“(周)桓王三年,郑庄公朝,桓王不礼。”《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左传·骰之战》:“(鲁僖公)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
后来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曾经一度把谥号废除。西汉建立之后才又恢复。但由于正在在位的帝王没有谥号(如《史记》记载汉武帝刘彻的事迹,是用“今上”代替),加上后来帝王谥号日趋复杂(如唐太宗谥号有七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康熙谥号更多达二十一字:“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以及有了新的纪年方法,谥号就不再用来纪年。
三、年号纪年
年号是指古代帝王颁布的专门用于纪年的名号。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即位30年的夏天封泰山后,下诏将第二年(公元前110年)定为“元封元年”,正式创立年号。汉武帝此次创举深刻的影响了以后近两千余年的中国皇朝纪年方式,并创立了以奉正朔的方式推广给藩属于中国中央王朝的周边臣属国,以明确宗主臣属国关系的高明政治手法如(朝鲜使用“崇祯”年号长达265年)。并被古代东南亚的君主国纷纷效仿,如日本、越南、朝鲜半岛政权。目前日本仍在使用年号纪年(今年公元2011年是“平成”二十三年)。
中国年号的使用情况非常复杂。皇帝一般都喜欢换年号,好事坏事都要换,有的几年换一次,偶有的一年要换几次,一般朴素务实的皇帝年号换得少,爱标新立异的年号换得多,比如唐太宗一直用“贞观”,玄宗也只换了一次(开元,开宝),而武则天就特别喜欢改年号,正式称帝十五年(公元690年—公元705年)计有天授、如意、长寿、延载、证圣、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神功、圣历、久视、大足、长安十三个年号,而且一般年号是两个字的,她还用有四个字的。
还有同一时期并存的政权,往往各有年号。还有的政权一年之中数次改元,几个年号重叠使用。也有政权自己不建年号,而沿用前朝或其他政权的年号。例如后晋的“天福”年号用至九年,改为“开运”元年。3年后,后汉刘知远称帝,不自建年号,也不沿用“开运”年号,而是追承“天福”十二年。还有许多年号在不同时期重复使用。例如“建元”就有5个时期在使用。还有因为避讳或者其他原因,一个年号有不同写法,例如唐殇帝的“唐隆”年号,又写作“唐元”、“唐安”、“唐兴”。
到了明清两朝,基本上都是一个皇帝一个年号,因此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例如“崇祯”皇帝,“康熙”皇帝。
中国历史上的年号数目。梁启超的统计是316个;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历史纪年表》的统计是500多个。
我们中学学习中将要碰到许多与年号有关的内容,如中国古代史上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如中学语文课文《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等。
四,黄帝纪年
中国还曾经短暂使用过黄帝纪年,是根据黄帝历和天干地支以及帝王世系表推算的华夏人文始祖黄帝即位以及创制历法的时间为元年的纪年方式。清朝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革命党人刘师培为了表示与清廷势不两立,发表《黄帝纪年论》,反对年号纪年,同时也反对康有为等维新派主张的孔子纪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湖北军政府采用黄帝纪年(这年为黄帝纪元4609年),各省政府也跟着使用。不过,在建立共和政府的讨论中,黄帝纪元被认为是基于帝王的纪年法,这与民主共和的精神不相称。次年(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以黄帝纪元4609年11月13日(1912年1月1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并改用公历,不再使用黄帝纪年。但近年有人发起倡议,认为中国应恢复黄帝纪年(今年公元2011年是黄帝纪元4709年)。
五、国号纪年
国号纪年即以国家的名称纪年。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之后采用以中华民国纪年的方式,1912年称作“中华民国”元年,简称“民国”元年。纪元从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开始使用,至1949年(民国38年)在大陆停止使用,在台湾至今仍然沿用。现在,台湾部分人士及团体,大多使用公元纪年了。但正式场合通常是用民国纪年,尤其在政府各机关,各式官方文书中均采用民国纪元来纪年,这也有维护法统的象征意义。这种纪年方式与公元纪年相差1911年,今年2011年,是中华民国纪年法的100周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法采用的是公元纪年,这是1949年9月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协商决定的。会议通过的四项决议的第二项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