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山中避雨》课堂实录 语文版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山中避雨》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山中避雨》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山中避雨》教案
2、简介作者,揭示课题
反复诵读接近美
1、师配乐朗读课文,生听读课文,体会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2、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自由诵读、自主体验、自主鉴赏。
3、扫除字词障碍(投影显示)
合作探究寻找美
1、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师: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生:快速阅读课文,概括文意。
师: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归纳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并提出问题,准备进行研讨。
2、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投影研讨题或学生提出的较有研讨价值的问题)
(1)、为什么避雨的作者说:“反觉得比春天游山趣味更好”?你有类似的经历吗?
(2)、“三家村里……十分温暖”雨是“苦雨”,山是“荒山”,作者为什么还觉得“温暖”?
(3)、“有生以来……的趣味”怎样理解?
讨论完毕后每组推荐一个代表讲述对某个问题理解,另组同学可以提问或补充自己本组的不同理解,个别同学也可以
发表自己的深刻体验。
拓展延伸品味美
1、师:音乐给人以享受,音乐给人以无穷无尽的趣味,你们爱听音乐吗?音乐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2、师放乐曲《高山流水》,生听后把想象的和感受的记出来。
小结。
七年级语文:《山中避雨》教案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课方案(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课方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语文教课方案[ 新增 ]编订: XX文讯教育机构《山中避雨》教课方案教材简介 : 本教材主要用途为经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育学生的阅读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知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课设计资料合用于初中七年级语文科目 , 学习后学生能获得全面的发展和提升。
本内容是依据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能够放心改正调整或直接进行教课使用。
教课目的:1.在不断的朗诵中,整体感知课文;2.指引学生理清记述六因素,掌握山中避雨全过程;3.指引学生深刻掌握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这一主线,从而弄清文章中心;4.指引学生理解 " 乐以教和 " 的主张,联系自己生活感觉体验音乐在人生活中的作用。
要点:目标难点:目标4教法: " 整体感知 -- 自主研究 -- 合作商讨 -- 体验活动 " 四步教课法教具:课件,录音机,《梅花三弄》录音带课时:一课时教课过程:一、课前讲话,导入新课:话题设置:假如你和家里人或同学们作好了全部准备,兴致勃勃地到某个地方游乐,不料半途碰到天下大雨,你们不得不断留在某个地方,你的心情会如何?你会干些什么?(学生们就这个问题讲话沟通)教师总结,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走近作者:教师课件展现相关" 作者介绍 " 的图文(教师用书P35 页)三、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诵课文(或速读,或师生合作,分工读),要修业生边读边做到:1.对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进行圈点标注;2.思虑:整篇课文向我们叙述了一个如何的故事?请你概括山中避雨的全过程。
四、学生自主研究、合作商讨( 1):1.学生边读(边听),边圈点标注,思虑问题。
2.学生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就生字词提出来进行沟通,互相帮助解答。
《山中避雨》课堂实录
《山中避雨》课堂实录讲课人:古淑灵听课班级:初一12班听课时间:10月14日一、导入师:同学们PPT展示了两幅漫画,第一幅画的是个穿嫌短,弟穿嫌长的事。
第二幅画的是一个白发的男子在照镜子。
大家从这里发现了什么样的道理呢?生:这些都是我们现实中经常见到的事。
师:是的,丰子恺先生就是善于从生活中得小事反映道理。
二、走进丰子恺丰子恺(1898-1975),浙江桐可人,现代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号称“中国漫画之父”。
他的主要作品:《缘缘堂随笔》、《丰子恺漫画集》、《音乐入门》等。
翻译了《源氏物语》,大家有空可以去涉阅。
三、进入课文1、朗读课文师:读课文时要用心、有感情、自然的朗读。
指明朗读,师范读1、2段。
其余由学生自由朗读。
朗读时还需注意朗读散文时的轻重,快慢,缓急。
五分钟后2、难点字、词寂寥(liao)嘈(cao)杂冗(rong)长里弄(long) 工尺(che) 和(he)随着曲子陶冶(ye) 乐(yue)以教和师:读课文时它认识你们,你们认识它吗,请同学回答。
生:纷纷举手。
师:大家有其他意见吗?没有的话证明都读对了是吗?确实,他读得很好。
大家要分清多音字,尺、和、乐是多音字。
大家齐读两遍。
试一试吧,根据意思找出相应的成语。
(学生回答)(1)望洋兴叹(2)怨天尤人(3)萍水相逢(4)乐以教和讲解的时候指明成语出自课文的哪些段落。
四、整体感知PPT:结合记叙文六要素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师:组长领导组员,找出课文的句子来表示。
生: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师:刚刚xx同学帮我们巩固了记叙文的六要素,那么课文哪些句子体现了这六要素呢?生1:时间:前天地点:西湖山中小茶店人物:“我”、两个小女孩事件起因:山中遇雨,到小茶店避雨经过:作者听琴,借琴取悦两个女孩子结果:作者与青年依依惜别师:有没有同学要补充的?生2:人物还包括茶博士和青年人。
师:在结果的时候作者还实证了“乐以教和”这个道理。
第3课《山中避雨》教案(语文版初一上)doc初中语文
第3课《山中避雨》教案(语文版初一上)doc初中语文«山中避雨»教学案例作为语文教师,我一直有个愿望,那确实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明白得什么是美。
在我的想像中,语文并不仅仅是一门工具学科,不仅仅是内容上的综合——语文、政治、哲学、道德的综合,还有形式上的综合与思维上的综合,并从形式上的综合进而实现学科的类的大跨过。
比如:概念和色彩、艺术和技术、文学和科学、语言表达思维和技术操作思维……如此,才是符合现代人多元的个性化的文化需求的人性化教育。
那么,感知和把握现实和想象中的美,将成为人们学习的目标和锤炼的目的。
因此,语文能够是一种雅致的文化,一块滋养心灵的沃土,一种洗尽铅华超越现实的精神享受。
尽管这有乌托邦之嫌,然而新奇的、丰富的、专门的美感会培养我们以后民族的浪漫情怀和无穷的制造力。
因此新课标中提到的〝感受和体验美〞就成为语文教学中专门的风景线。
而美感的个性、不可知性和不可控性都给语文教学中的审美过程带来了奇异色彩和专门的质感。
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一旦开始,将纵深到什么地点?教者将如何引导学生向更远的意趣查找探幽?下面的案例曾给我带来长时刻的回味和摸索……教学差不多思路«山中避雨»是丰子恺的一篇意趣幽远的散文。
是写作者和两个女孩在西湖游山,突然遇雨。
在避雨过程中作者体会到了〝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而两个女孩却〝苦闷万状〞。
后来作者借来了胡琴拉了起来,不仅女孩唱起了歌,连三家村的青年们也唱了起来。
作者感到〝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直到后来与众人惜不,还恋恋不舍,作者证实了一句话〝乐以教和〞。
本课要紧通过阅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来感受、体验作者所讲的意境和道理。
在课前的设计中,我没有打算使用多媒体课件,因为〝感受和体验〞是读者与作者间的心灵对话、思想对话,而视觉的固定模式一开始就会束缚和模糊学生的情感的个性化建立。
《山中避雨》教学实录
山中避雨教学实录一、引言《山中避雨》是一首经典的古诗,也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重要篇目之一。
通过教学实录的方式,我们可以更加生动地展示给同学们这首诗的精髓和美感。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山中避雨》的基本意思与情感表达。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理解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与人的共生以及生命的无常。
三、教学准备1.教材:中学语文课本《山中避雨》。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描绘一个下雨的场景导入课堂,引起学生对防雨避雨的关注。
然后,出示或朗读《山中避雨》的标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2. 讲解诗歌背景通过简短的讲解,向学生介绍《山中避雨》的作者杜牧,以及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指导学生了解杜牧是唐代著名的官员和文学家,这首诗表达了他深深感受到山水自然、人生无常的情感。
3. 教学诗歌韵律解读诗歌的韵律是理解和欣赏诗歌的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朗读、分析诗句的押韵和音律,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诗歌的韵律之美。
4. 分析诗歌意境让学生一起朗读全诗,并指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在山中避雨的情境中,杜牧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思考?5. 欣赏诗歌语言之美带领学生仔细品味诗歌的语言之美,比如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如何形象地描绘山中阴雨、如何表达人生无常等等。
引导学生在欣赏中领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6. 学习背诵鼓励学生将《山中避雨》背诵出来,通过背诵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可以采用分段背诵的方式,逐步将整首诗背诵熟练。
7. 总结与拓展教师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激发学生对其他诗歌的兴趣与好奇心。
鼓励学生继续欣赏、研读和创作诗歌,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五、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实录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一堂课的教学过程,渴望踏入课堂与老师一起探索诗歌的艺术之美。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此外,教师也要注意给予学生充分的话语权,鼓励他们通过课堂讨论和发言来表达自己的见解,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山中避雨》教案 语文版
《山中避雨》诵读积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赏析]蒙蒙的细雨落在京城的街道上,光滑得像涂了酥油一样,茸茸的小草,似有若无,正是初春季节所特有的田园风光。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与赞美之情,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目标导航1.了解作者,朗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把握山中避雨的全过程。
(重点)2.准确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弄清文章中心;体会文中运用的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重点)3.理解“乐以教和”的主张,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体验音乐在人生活中的作用。
(难点)写作背景1.题目解说从标题上看,“山中”介绍了事件发生的地点,“避雨”是本文要介绍的事件。
文题给读者留下了未知的故事,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作者名片丰子恺(1898-1975),曾用名丰润、丰仁,号子恺,浙江桐乡人。
现代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
主要作品收集在《缘缘堂随笔》里,另外还出版了《护生画集》《子恺漫画集》《音乐入门》等。
翻译作品有《猎人笔记》《源氏物语》《西洋画派十二讲》等。
3.背景资料本文选自《丰子恺随笔精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有改动。
1935年秋的一天,丰子恺同两个女孩到西湖的山中去玩,忽然下起雨来,他们在一座小庙门口的三家村中的小茶店躲雨。
茶淡雨大,正扫兴当儿,茶店主人在门口拉了一会儿胡琴。
丰子恺为给女孩安慰,向茶博士借得胡琴,为女孩拉琴,两个女孩高兴地和唱,山村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
本文就是详写这次避雨时的感受的。
总结探究1.文章主旨本文记叙了作者在西湖山中避雨的经历和感触,告诉我们音乐的感染力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之间相处得更为和谐。
2.板书设计3.写作特色(1)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本文叙事、抒情两线并行,且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显得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山中避雨》教学实录
师 : , 三 家村 里 的气 氛 使 对 是 生 7: 苦 ” “ ” 衬 了 “ “ 和 荒 反 温
师 : 。 音乐 使人 与人 之间和 作者 觉得 温暖 。还有 其他 意见吗? 对
师 : , 错 。还 有 吗 ? 嗯 不 泳 的我不 由得望 洋兴 叹。
、
生 4
:
期 中考试 成 绩 出来 了
,
生 (众 ) 我 国现代 画 家
:
、 、
散 文
,
( 生 自由 朗读 师
:
。
)
面 对名列前茅的班长
,我 不 由 得 望
家 美术和 音乐教育 家 翻 译 家 是
一
刚才有两 个 同学提 出了 不
,
洋兴 叹
。
位 多 方 面 卓 有成 就 的 文 艺 大 师 师
:
。
会 的字词
。
个生 活 素材
,
,
,
文章更好
一
。
今
幕理 解 望 洋兴 叹 的含 义 它 出 自
这 庄 《 子 秋水》 个寓言故事 现 在通
,
”
者 在选 材 方面 有什 么 特点 ( 生兴奋地观 看 师
:
,
天
。
山 我 们 将 通 过 《 中避 雨 》 文 的
一
小 声议 论
,
)
学 习 切 身感 受 这
,
点
。
大 家认 为
-
。
姓名
。
。
知道就不来 了
“
也怪 自己
,
生 ( 众 ) :丰 T 恺
-
,
”
我们应该弄清楚课 文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3课《山中避雨》教案 语文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山中避雨》教案语文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体会“乐以教和”的主旨。
2、品味平易而生动的语言。
3、感受文中浓浓的诗意。
4、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乐以教和”的主旨。
教学难点:感受文中浓浓的诗意。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
话题设置:如果你和家里人或同学们作好了一切准备,兴致勃勃地到某个地方游玩,不料中途遇到天下大雨,你们不得不停留在某个地方,你的心情会怎样?你会干些什么?(学生们就这个问题发言交流)教师总结,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走近作者:丰子恺:现代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
曾用名丰润、丰仁,号子恺。
主要作品收集在《缘缘堂随笔》里,另外还出版了《子恺漫画集》、《音乐入门》等。
翻译作品有《猎人日记》、《源氏物语》等。
二、初读课文,扫清词语障碍。
1、读准字音:qūliáo cáo rǒng趋之如归寂寥嘈杂冗长lòng chěhèyě里弄工尺应和陶冶yuèhuáng tìzòu乐以教和仓皇剃头、演奏2、字义:趋之如归(小步急走)怨天尤人(责怪)望洋兴叹(仰望的样子)(发出)萍水相逢(浮萍)3、掌握词义:(补充注释)仓皇;匆忙而慌张。
也作仓惶、苍黄。
惜别:三、研读课文1、理清记叙六要素。
时间:前天;地点:西湖山中;人物:“我”、两个女孩、青年们;起因:避雨;经过:游玩遇雨——躲雨苦闷——借琴抚慰——拉琴和唱——感受思考;结果:乐以教和。
经过:叙事情感变化山山中避雨----扫兴中丰女孩心境----苦闷避子借琴安慰----欢喜雨恺我拉众唱----兴奋还琴辞别----难舍2、作者与女孩在避雨前后心境有什么变化?三家村的气氛有何变化?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两个女孩的心境:“怨天尤人,苦闷万状”→欢喜→无比快乐(因出游遇雨)(见作者要拉琴)(和着琴声纵情歌唱)“三家村”的气氛发生的变化:“雨越落越大”,气氛寂寥而深沉,“顾客稀少”→作者拉琴两女孩唱,“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起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我离去三家村时,村里的青年们都送我上车”,充满了依依惜别之情。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山中避雨》(第1课时)教案 (新版)语文版.doc
体味本文自然恬淡的语言美、朴素蕴藉的情趣美。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预习反馈
1、字词积累
寂寥(liáo)嘈(cáo)杂冗(rǒng)长陶冶(táo yě)乐yuè以教和hé
和(hè)歌工尺(chě)弄:①弄(lòng)堂;②捉弄(nòng)
和:①和(hé)平;②和(hè)歌③和(huò)药
三、合作探究
1、本文的叙事有什么特点?
明确:事情线索:遇雨、避雨——借琴——拉琴、和唱——齐唱、惜别。
感情线索:作者:扫兴--反觉趣味--借琴安慰--拉琴得乐(得趣)--欣然惜别。
两女孩:怨天尤人——转忧为喜——喜极而歌——难舍难分。
总结线索特点:两线并行,环环相扣,步步推进,条理分明,结构严谨。
2、文章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
教
后
记
五、课堂作业
1、书面作业:抄写字词。
2、认真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一二三题,准备讨论。
板
书
计
划
事情线索:山中遇雨----各人反映----作者借琴----作者拉琴---乐以教和----依依惜别。
感情线索:作者:扫兴----------反觉趣味----借琴安慰----拉琴得乐(得趣)----欣然惜别。
两女孩:怨天尤人----转忧为喜----喜极而歌----难舍难分。
乐:①乐(lè)趣②音乐(yuè)
2、词语解释
趋之若归:很快地走过去,就像回自己的家一样。趋,小步急走。
怨天尤人:埋怨上天,责怪别人。形容遇到不如意的事一概抱怨客观条件。
尤,怪,归咎。
望洋兴叹: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仰望的样子。兴,发出。
萍水相逢:比喻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萍,浮萍。
七年级语文上册 1.3《山中避雨》教案 语文版
3.《山中避雨》【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生字、新词。
2、理清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线索,进一步弄清文章的中心意思。
3、感受和体验音乐的趣味。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线索。
【教学难点】弄清文章的中心意思,感受音乐的趣味。
【教学设想】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经验来感受、体验文中的意境和道理;并出疑问,共同探究,研究进一步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走进文本。
《山中避雨》是一篇抒写野游乐趣的回忆性散文。
全文语言生动,耐人寻味,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学习这篇课文,将给我们以美的享受:真挚之美、清纯之美、绘画之美、音乐之美、深邃之美、和谐之美……真是美不胜收!(一)、反复诵读接近美。
1、教师播放配乐朗读带,生听读课文,体会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2、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自由诵读、自主体验、自主鉴赏。
(二)、简介作者,揭示课题。
丰子恺,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
浙江桐乡人。
解题:标题“山中避雨”具体指作者丰子恺和两位女孩在西湖山中避雨,文章写了作者避雨的经历和感触,告诉我们音乐的感染力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相处更和谐。
(三)、边完成导学案1至4题边感悟。
【导学案】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寂寥.(liáo)嘈.杂(cáo)冗.长(rǒng)里弄.(lòng)工尺.(chě)陶冶.(yě)乐.以教和(yuè)和.着歌来唱(hè)2、请将括号中的字补充完整。
怨天(尤)人(望)洋兴叹3、丰子恺,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
浙江桐乡人。
4、本文叙事与抒情两线并行,且分别环环相扣,步步推进,显得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请结合课文,试着写出这两条线索的具体内容。
【答】叙事线索:山中遇雨与青年一起拉琴唱歌;抒情线索:遇雨扫兴到唱歌转忧为喜的心情。
初中语文:第三课《山中避雨》教案(七年级上)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七年级语文教案[新增]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第三课《山中避雨》教案(七年级上)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六要素,把握山中避雨全过程;2. 引导学生深刻把握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这一主线,进而弄清文章中心;3. 引导学生理解“乐以教和”的主张,联系自己生活感受体验音乐在人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目标1、2难点:目标 3教法:“整体感知——自主探求——合作研讨——体验活动”四步教学法教具:课件,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话题设置:如果你和家里人或同学们作好了一切准备,兴致勃勃地到某个地方游玩,不料中途遇到天下大雨,你们不得不停留在某个地方,你的心情会怎样?你会干些什么?(学生们就这个问题发言交流)教师总结,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走近作者:课文注解1三、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速读,或师生合作,分工读),要求学生边读边做到:1. 对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进行圈点批注;2、思考:文题是“山中避雨”,作者单单写避雨吗?请找出文中记叙的中心事件,并概述事件全过程。
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1):1.学生边读(边听),边圈点批注,思考问题。
2.学生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就生字词提出来进行交流,相互帮助解答。
3、讨论问题:“文题是“山中避雨”,作者单单写避雨吗?请找出文中记叙的中心事件,并概述事件全过程。
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有关文字,先同桌交流,再小组交流。
学生按男女生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也可以自愿举手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山中避雨的教学实录
《山中避雨》的教学实录一、课题名称:山中避雨二、科目:语文三、年级:七年级四、教学时间:45分钟(8:00——8:45)五、教学媒体:多媒体六、教学过程实录:(一)上课开始的必要礼节:(30秒)师:同学们,上课。
生:老师好!师:同学们,请坐。
(二)借漫画引发激情,导入新课。
(2分钟)师:(以ppt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两幅漫画)同学们觉得这幅画画的怎样?美不美?生:很美,很漂亮。
师:那同学们认为这些画是属于什么类型的画呢?生1:油画。
生2:漫画。
生2:水彩画师:这是一幅漫画,漫画中有四个小孩和一位母亲,反映的是一些日常的小事。
那么我们今天学习的就是与漫画有关联的作者的课文。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作者的世界,走进丰子恺。
(三)作者介绍:(2分钟)师:丰子恺,原名丰润,是中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
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多以儿童作为题材,反映社会现象,幽默风趣,深受人们的喜爱,被誉为“中国漫画之父”。
师:那同学知不知道他的作品有哪些吗?生1:《给我的孩子们》.生2:《我的苦学经验》。
生3:《子恺漫画集》。
师:很好,同学们对作者的了解还是挺多的,他的这要作品归纳起来主要有:《缘缘堂随笔》、《子恺漫画集》、《音乐入门》等。
同学们有时间可以涉读一下,拓展课外知识。
(四)进入课文:(14分钟)1、朗读课文(2分钟)师:接下来我们来进入课文的学习,老师先朗读课文,同学们要认真听,注意节奏。
【前天同了两女孩到西湖山中游玩、、、、、、我无法把我所体验的境界为她们说明,也不愿使她们“大人化”而体验我所感的趣味。
(老师示范读前两段)】师:接下来的段落,同学们自由朗读,要注意有感情的朗读,注意节奏、快慢、轻重。
学生自由朗读起来。
(5分钟)2、词语积累(难点字、词)(3分钟)寂寥(liáo)嘈杂(cáozá)冗(róng)长弄(lòng)堂陶冶(táoyě)乐(yuè)以教和(hé)和(hè)歌师:有哪位同学来读一下这些生词啊?谁自告奋勇一下?生1:寂寥(liáo)嘈杂(cáozá)冗(róng)长弄(lòng)堂陶冶(táoyě)乐(yuè)以教和(hé)和(hè)歌师:同学们认为他读得是否正确?生:正确。
《避雨》课堂教学实录片断2篇
《避雨》课堂教学实录片断2篇"Shelter from the rain" classroom teaching ex cerpt《避雨》课堂教学实录片断2篇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避雨》课堂教学实录片断2、篇章2:《山中避雨》教学实录篇章1:《避雨》课堂教学实录片断师:第二段是全文的重点段。
一开头,作者就用这么几句话勾画出了姑娘的外貌。
看了这几句话,我们姑娘有了初步印象:这是一个年轻有力、纯洁、坚定的姑娘。
我们看一个人不光要看她的外表,还要看其内心。
请同学们看看,“我”在避雨时,在观察了姑娘的言行之后,对姑娘作了什么样的评价?你能不能从第二段中找出一句话来,用这句话去评价姑娘是最恰当不过的了,有那么一句话吗?生:“多么有心计的姑娘啊!”这句话最恰当。
师:他找得对吗?生(齐):对!师:很好!“多么有心计的姑娘啊!”这一句话是作者在观察姑娘的言行后作出的评价。
用这句话来概括、评价这位姑娘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请同学们在书上勾画出来,然后齐读一遍。
(学生在书上画上此句,然后齐读了一遍。
)师:谁知道,什么叫“有心计”?生:“有心计”在课文中是说这位姑娘善于思考,善于观察,对工作认真负责,记忆力好。
生:“有心计”就是说,很有心眼。
师:“有心计”在课文里说的是有心眼,有主见,遇事冷静,善于分析,善于思考。
这篇课文,作者就是围绕着这位姑娘有心计来描写的,“多么有心计的姑娘啊!”这句话是这篇课文的中心句。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山中避雨》教案语文版1
3. 山中避雨授课目标1.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本文的记述的六要素,掌握山中避雨全过程2.引导学生深刻掌握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这一主线,进而弄清文章中心;3.引导学生理解“乐以教和”的主张,联系自己生活感觉体验音乐在人生活中的作用。
授课重点难点重点:抓在湖文中描绘作者拉琴,大家齐唱的语段,仔细领会文章表现出的诗情画意。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乐以教和”,领悟和掌握课文中形象生动,耐人回味的语言。
授课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授课目标1.掌握课文生字,词语。
2.简介作者及其散文的作品的艺术特色。
3.按六要素,理清课文构造,概括课文内容,认识本文叙事,抒情两线并行的特色。
授课过程一课前讲话,导入新课:话题设置:若是你和家里人或同学们作好了所有准备,兴致勃勃地到某个地方游玩,不料中途碰到天下大雨,你们不得不停留在某个地方,你的心情会怎样?你会干些什么?(学生们就这个问题讲话沟通)教师总结,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丰子恺,浙江桐村夫,既是画家,又是文学家,闻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是这样讨论他的:一个人须是一个艺术家才能创立出真实的艺术作品。
他从顶至踵,浑身都是个艺术家。
三整体感知课文学生自由朗诵课文(或速读,或师生合作,分工读),要修业生边读边做到:1.对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用笔画出来。
2.思虑:整篇课文向我们表达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概括山中避雨的全过程。
要求:思虑记述六要素,准备概括事情经过,明确记述的线索。
记述:把人物的经历和事情的过程表述出来。
六要素:时间、地址、人物、事件(来由、发展、结果)线索:记述的眉目条理,即把资料贯串起来的脉络。
四字、词的落实字:寥寂(li áo)喧杂 cáo冗长rǒng里弄lòng工尺ch .....ě陶冶 y.ě 乐以教和.yu è词: P16 页字词积累五理清本文次序1.学生按要求概括复述课文内容,后总结。
2.理解本文记述线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山中避雨》课堂实录语文版(课前在《渔光曲》的优美旋律中,师生快速学习苏轼的《惠州一绝》,学生兴趣盎然,当即背诵。
)(上课铃响,师生问好。
)师:按照传统习惯,初次见面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份见面礼——一组妙趣横生的漫画,请看大屏幕。
(播放丰子恺漫画《取苹果》、《星期六之夜》……)边看边留心作者在选材方面有什么特点。
(生兴奋地观看,小声议论。
)师:漫画欣赏完了,请说说它们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生(七嘴八舌):很有趣。
来自于生活。
画出了生活的乐趣……师:对,在常人往往忽视的生活细节中独具慧眼地发掘出了情趣。
这就是这位画家不同凡响之处,而且他不但画画出色,还是个多面手。
请看注解一。
(生看书。
有人发出小声的赞叹。
)师:(播放“昨夜明星”页面。
)老师还给大家补充了一些资料。
要快速记住作者的资料,主要记五点——名、时、地、评、作。
大家和我一起边整理边记。
姓名——生(众):丰子恺。
师:生卒时间——生(众):1898年——1975年。
师:籍贯——生(众):浙江桐乡人。
师:评价——生(众):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
师:屏幕上还有“中国漫画之父”、“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
作品——生(众):《缘缘堂随笔》、《子恺漫画集》、《丰子恺书法》、《丰子恺文集》等等。
师: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多面手!有一位著名的评论家曾说过:丰子恺的漫画和文章常常取自同一个生活素材,画好,文章更好。
今天,我们将通过《山中避雨》一文的学习,切身感受这一点。
大家认为,学一篇文章应主要解决哪几个问题呢?生(众):要弄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中心。
师:很有经验,他答对了两个问题,一是“写了什么”,二是“为什么要写”,我们还要解决的就是“怎么写的”这个问题。
当然,不同的文体中,这三个问题关注的对象不同,比如“写了什么”在记叙文中主要关注六要素,在小说中关注人物、情节,在说明文中则关注说明对象及其特点;“怎么写的”在记叙文中关注记叙的顺序、写作手法等,到了议论文中又关注论证的方式方法了。
首先,我们应该弄清楚课文“写了什么”,就必须从读入手。
先听老师范读两段,注意老师的抑扬顿挫、轻重快慢。
(师范读第1、2段。
)下面同学们按老师的示范,接着读完全文,有不明白的地方请举手。
(生自由朗读。
)师:刚才有两个同学提出了不会的字词,好,请看大屏幕,在草稿纸上给加点字注音,或按拼音写汉字。
一分钟完成。
(生迅速按要求做题。
)师:同桌互换,参照大屏幕上的正确答案批改。
(生交互批改,师统计得分情况。
)师:课文中有几个词语必须掌握:望洋兴叹、怨天尤人。
先看大屏幕理解“望洋兴叹”的含义,它出自《庄子·秋水》这个寓言故事,现在通常喻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也比喻因条件不足而无可奈何。
在文中应该是哪种含义?生1:文中指自己无法领悟二胡的妙处而无奈,应该选取后一种解释。
师:对。
再请一个女生扮演文中的女孩,表白一下“怨天尤人”的心理。
生2:来到这里本来准备游山,现在却只能喝茶,真是的。
(众笑。
)师:不错,体会到她的心理,但埋怨老天爷了吗?责怪别人了吗?生3:唉!这鬼天气,明明可以游山玩水,现在却只能困在这里喝闷茶!早知道就不来了。
也怪自己没有带伞,老师说过“晴带雨伞,饱带干粮”呀!(众大笑,自发鼓掌。
)师:真不错,很有演员潜质。
下面请大家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生4:期中考试成绩出来了,面对名列前茅的班长,我不由得望洋兴叹。
师:对照刚才的解释,合适吗?怎么修改?生5:在“我”前加上“想起考前竟然想超越他”会更好。
师:嗯,不错。
还有吗?生6:面对汪洋大海,不会游泳的我不由得望洋兴叹。
师:真是正宗的望洋兴叹,因为“我”“不会游泳”。
(众笑。
)还有“怨天尤人”,怎么无人问津呀?生7:我和妈妈兴高采烈地来惠州西湖游玩,谁知刚进公园就下起了雨,我们只好躲进凉亭里,不住地怨天尤人。
师:天公不作美,打乱了计划,所以怨天尤人。
嗯,不错。
下面解决第一个问题:写了什么。
请在纸上用简洁的语言写下山中避雨的过程,一分钟完成。
(生各自书写。
)师:下面请同学回答。
生1:写“我”游山遇雨,领会到音乐的趣味。
师:清楚明白,但总觉得不够完整。
生2:“我”带着两个女孩游山,突遇大雨,只好在茶馆喝茶,女孩怨天尤人。
借胡琴拉,女孩和其他人也一起和唱,先前埋怨的情绪一扫而空,临走时人们对“我”这个演奏者依依惜别,“乐以教和”的古语也得以证实了。
师:清楚明白而完整。
看来,“写了什么”大家基本上都明白了。
那么,丰子恺先生记述这件事有什么用意呢?生1:证明了“乐以教和”的道理。
师:(板书“乐以教和”。
)请分析这个词语的含义。
“乐”念yuè还是lè?为什么?生2:yuè,指的是文中的拉琴和唱歌等行动。
师:对,那么“和”字有哪些意思呢?从文中哪些语句可见?生3:愉快,和睦。
琴声使大家从怨天尤人变得开心,使不认识的人依依不舍。
生4:和平,和气。
让女孩由怨天尤人到心平气和地唱歌。
师:对。
音乐使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也使人内心和悦、平和。
真可谓“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呀!弄请楚了“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下面该研究“怎么写的”这个问题了。
请看最后一段:“古语云:‘乐以教和。
’我做了七八年音乐教师没有实证过这句话,不料这天在这荒村中实证了。
”从文中什么地方可见“实证”了呢?(生独自思考一分钟后按要求同桌小声交流。
)生1:原本“怨天尤人”、“苦闷万状”的两个女孩子听了音乐自觉地和唱,变得快乐了。
师:音乐使苦闷的女孩快乐了。
还有吗?生2:胡琴让三家村里互不认识的人们有了惜别之情。
师:萍水相逢的人们竟然依依难舍,什么起了作用?生3:音乐。
师:对。
音乐不仅能消除心头的不悦,还能使陌生人变得亲热。
还有补充的吗?生4:“我和着他拉,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
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
”师:很好,音乐能改变环境气氛。
请注意这句话(大屏幕上显示)中的有色字体“苦”、“荒”、“闹”、“温暖”,谁能说说它们的含义?生5:“苦”和“荒”可见雨给游人们带来的郁闷,“温暖”则写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师:“温暖”是那里的气温突然升高了吗?生6:不是,是作者的感受。
师:对,是三家村里的气氛使作者觉得温暖。
还有其他意见吗?生7:“苦”和“荒”反衬了“温暖”的可贵难得,“闹”写出了人们无拘无束的样子。
师:不错。
大家喜欢课间休息还是考试时刻呢?生8:当然是课间休息。
师:对,因为休息时可以无拘无束地“闹”,考试则十分紧张。
下面请看大屏幕上老师的理解。
具体描写了音乐“教和”之功,“温暖”既指环境,又指作者内心的欣喜;“闹”写出了当时无拘无束的热烈气氛和发自内心的真情,“苦雨荒山”则反衬了二者的可贵。
其实,作者心情的变化也可以看出音乐的教化作用,谁能解释?生1:游山遇雨很扫兴,借了胡琴就欢喜,最后对陌生人们依依惜别。
师:对。
由以上分析可见,作者紧紧扣住“乐以教和”的主题,从音乐改变环境气氛、人际关系、个人感受等角度选择材料表现。
那么,文中仅仅只有所见所闻的叙述吗?生2:除了所见所闻,还有所感。
师:对,课文除了叙事,还有感受——议论。
请从4、5两段中找出作者感受的语句。
生3:“钢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数十百元一具,制造虽精,世间有几人能够享用呢?胡琴只要两三角钱一把,虽然音域没有钢琴之广,也尽够演奏寻常小曲。
虽然音色不比小提琴优美,装配得法,其发音也还可听。
这种乐器在我国民间很流行,剃头店里有之,裁缝店里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
倘能多造几个简易而高尚的胡琴曲,使像《渔光曲》一般流行于民间,其艺术陶冶的效果,恐比学校的音乐课广大得多呢。
”师:三种乐器作者更喜欢哪一种?可见作者有什么建议?生4:胡琴。
作者认为应该多造出胡琴曲,使便宜的胡琴更流行,使音乐的作用更大。
师:不错。
我想把刚才那段话中的一个句子改一改,大家看行吗?(大屏幕上显示。
)原文:这种乐器在我国民间很流行,剃头店里有之,裁缝店里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
改文:这种乐器在我国民间很流行,剃头店里、裁缝店里、江北船上和三家村里都有。
生5:改了好,因为意思相同,但原文很啰唆。
(其余学生哗然,纷纷表示不同意。
)生6:原文好。
用了排比句,好像更加全面。
师:对,改文如同统计介绍,原文运用了类似的句式组成了排比句,形成强烈的语势,具体可感地描述了胡琴在我国民间很流行的事实,语气肯定。
由此可见,文章的语言朴素平实,却耐人寻味。
这节课我们主要弄清了三个问题:作者“写了什么”——山中避雨的见闻感受,“为什么要写”——乐以教和,“怎么写的”——叙事和议论相结合,用语平实而耐人寻味。
那么,大家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老师和同学们帮忙解决吗?生1:为什么作者说“我无法把我所体验的境界为她们说明,也不愿使她们‘大人化’而体验我所感的趣味”?师:有谁能帮她?生2:我觉得孩子不同于大人,敢爱敢恨,而大人们很会掩饰,作者不想自己的孩子一下子就变得成人化。
师:对,那样就太老气横秋了,作者希望孩子们和谐自然地成长。
生3:为什么作者遇雨先是很扫兴,后来却感到很高兴?生4:因为意外的雨使作者真正读懂了苏轼的那句诗,有了意外的收获。
师: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不期而遇的雨帮助作者穿过时空,与苏轼心灵相通了。
好,请看布置的作业。
(下课铃声响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