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帖》书法艺术赏析

合集下载

苏轼《寒食帖》赏析讲解学习

苏轼《寒食帖》赏析讲解学习

苏轼《寒食帖》赏析苏轼《寒食帖》赏析《黄州寒食诗帖》,纸本,25 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

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

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

《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释文】: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诗中阴霾的意象如小屋、空庖、乌衔纸、坟墓……渲染出一种沉郁、凄怆的意境。

表达出了作者时运不济谪居黄州的灰暗烦闷的心境。

从文中“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可以想见他窘迫的生活。

这两首诗放在苏轼三千多首诗词中,并非是其上乘之作。

而当作者换用另一种艺术形式——书法表达出来的时候,那淋漓多姿、意蕴丰厚的书法意象酿造出来的悲凉意境,遂使《黄州寒食诗帖》成为千古名作。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

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

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

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难怪黄庭坚为之折腰,叹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

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黄州寒食诗跋》)董其昌也有跋语赞云:“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馀卷,必以此为甲观”。

《黄州寒食帖》中的字形结构艺术

《黄州寒食帖》中的字形结构艺术

《黄州寒食帖》中的字形结构艺术《黄州寒食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创作的一幅书法作品。

这幅作品以描绘寒食节食风俗为主题,通过描绘寒食节的细节和描写自然景色,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用心。

这幅作品在字形结构上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字形结构在《黄州寒食帖》中体现了平衡和对称的美感。

整幅作品采用行书字体,字形刚劲有力,行笔稳健。

每个字的结构都经过精心构思,左右对称、上下平衡。

字形之间、字形与整页构图之间形成了一种和谐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稳重、庄重的感觉。

字形结构在《黄州寒食帖》中展现了变化和流动的美感。

苏轼在作品中采用了多种字体和书法技巧,让字形之间产生变化和流动的动态感。

在一些地方,字体的笔画轻盈疏朗,像是轻风拂过,给人以活泼、灵动的感觉;而在一些地方,字体的笔画沉稳有力,像是山水间的大河,给人以雄浑、稳重的感觉。

这种变化和流动的美感使得作品更富有韵律感和生命力。

字形结构在《黄州寒食帖》中展现了力度和表现力的独特艺术。

苏轼运用了丰富的线条和纹理,使得每个字的笔画都有自己的独特特点和表现力。

在一些地方,字体的笔画柔和,线条流畅,给人以静谧、恬淡的感觉;而在一些地方,字体的笔画浑厚有力,线条突出,给人以壮丽、豪迈的感觉。

这种通过线条和纹理来表现字形的力度和表现力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黄州寒食帖》中的字形结构艺术展现了平衡和对称、变化和流动、力度和表现力等多种美感特点。

整幅作品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给人以深深的艺术享受。

它不仅是一种书法作品,更是一种艺术的创作,通过字形、线条、纹理等元素的安排和运用,让观者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倾注。

浅析苏轼《黄州寒食帖》艺术特色

浅析苏轼《黄州寒食帖》艺术特色

浅析苏轼《黄州寒食帖》艺术特色摘要《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是苏轼的代表作,在整个北宋时期是开先河之作,亦是“尚意”思想的代表。

苏轼在他传奇的人生经历中以黄州时期为分水岭,也已黄州为创作最繁盛的阶段,《寒食帖》即是在变革时期的作品,又是苏轼最得意的作品。

它的艺术成就在“无意于佳乃佳”这一论点上可谓是淋漓尽致。

在整体是充满了“意”,在“形”与“气息”中又是“意”。

在诗与书的交相辉映中《寒食帖》完美展现了他的艺术价值与特色,而又充分满足了苏轼对于“意”的抒发表达。

关键词:《寒食帖》;苏轼;“尚意”书风;艺术特色Abstract"Cold food observance" known as the third world script, is the masterpiece of Su Shi,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is open for the first of its kind, also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Shangyi" thought. Su Shi in his legendary life experiences in Huangzhou period as a watershed, has been in Huangzhou for the creation of the most prosperous stage, "" cold food observance is in the transformation period works, Su Shi is most proud of the work. Its artistic achievement in "intention to Yoshino good this argument is most incisive. In the whole is full of "meaning", "shape" and "breath" and "meaning"". To show his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value of poetry and the book in each other "food tie" perfect, and fully meet the Su Shi for "express expression meaning".Key words:"Cold food observance"; Su Shi; "Shangyi" style of calligraphy; artistic features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引言 4一创作背景4(一)跌宕起伏飘摇一生 4(二)从哭途穷到死灰吹不起 5二、《寒食帖》与同时期的作品比较5(三)“尚意”角度浅析《寒食帖》的艺术特色8(一)《寒食帖》的“尚意”9(二)《寒食帖》的字形10(三)章法与布局11(四)《寒食帖》的无意之意12(一)无意于佳乃佳12(二)藏巧于拙13结语14参考文献15谢辞16引言“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也就是“尚意”是苏轼的主要观点,它产生于黄州时期,在此期间他也创作了大量的书法作品,其中又以《寒食帖》最为著名。

《黄州寒食帖》中的字形结构艺术

《黄州寒食帖》中的字形结构艺术

《黄州寒食帖》中的字形结构艺术《黄州寒食帖》是唐代书法家王羲之的作品,该帖以行草体书写,内容为诗文并配以画,是中国书法与绘画相结合的典型作品。

其字形结构艺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整体布局和结构上,作品以右排左行的形式呈现,行文流畅且各个字形的大小与距离都恰到好处。

整体布局有独特的韵味,使每个字都与整幅作品相互呼应、相互烘托。

字形排列上下左右以及大小的变化都严密地控制在一个平衡和谐的范围内。

二、字形的结构工整,每个字都有明确的头、体、尾部分,结构分明,线条有力。

字形不仅形象生动,还保持着整体的统一感,使得每个字形独立而又和谐,整体呈现一种平衡美。

三、笔画间的变化和关联是《黄州寒食帖》字形结构艺术的重要表现之一。

字形中的每一笔、每一撇、每一画都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有的字形结构松散舒展,笔画之间有宽疏之感;有的字形结构紧密有致,笔画之间紧密相连,展现出书法家独特的个性风格。

四、字形的衬托和点缀也是《黄州寒食帖》字形结构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书法家在字形的周围用笔结构简练的点缀物进行着装饰,使得字形更加生动鲜明。

这些点缀物既不突兀也不过多,质朴而又典雅。

五、字形的流动性是《黄州寒食帖》字形结构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

通过书法家流畅的手势,字形之间的笔画、结构都呈现出一种流动感。

这种流动感不仅赋予了字形以生命力,还让整幅作品显得更加灵动和韵味。

《黄州寒食帖》字形结构艺术的独特之处在于将书法与绘画相结合,通过工整的结构、巧妙的变化和衬托点缀,以及流动的笔画,展现了一种和谐美和艺术感。

这种独特的字形结构艺术不仅让人们欣赏到了书法的美,更让人们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和无穷的想象力。

书法鉴赏-寒食帖

书法鉴赏-寒食帖

《黄州寒食诗帖》--论书法的美在笔法上,其笔画以浓墨大笔为主,点画丰满肥厚,一反北宋多以瘦劲为主的风格。

其笔法善用侧锋,下笔不是下去就立直,同时下笔时手腕离纸较近,笔锋略向左侧斜出,充分运用了中锋与偏锋,才使得《黄州寒食诗帖》力透纸背,姿态横生。

其笔法,《黄州寒食诗帖》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方圆兼备。

可以概括为落笔出峰而运笔圆润,这个特点贯彻在整个帖的字里行间。

细细观察每一个字,大多数情况下起笔都是以出峰开始,而在运笔过程中力求圆润,显得起伏不大,而动感十足。

二是回峰用得较少。

特别是横画非常突出。

很多横画是不假思索利用笔峰的右侧直接落笔在纸上挥运,显得更加自然天成。

如第一首诗的“春”、“去”、“苦”字和第二首诗的“知”、“破”字的横画,皆是如此。

三是铺毫用得很多。

纵观苏轼的这幅作品,几乎把毛笔的上中下三个部位都用得很好,尤其是铺毫用的最为精彩。

如第二首诗的“重”、“屋”、“寒”等字。

正因为铺毫使用的好,使苏轼的这幅字犹显示出沉闷、苍凉、凝重的意境。

其结字,《黄州寒食诗帖》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扁平。

就苏字的整个特点来看倾向于扁的趋势。

但是这幅字把扁的结构用到了极致。

如“云”、“空”、“雨”等字。

二是长处精彩。

纵观苏字以短画为主而少长画。

而这幅作品把字的长画使用的非常有特点。

如“年”、“中”、“苇”、“纸”字的竖画、“破”字的撇、“过”字的走之等,给人行云流水之感。

三是错落。

苏轼在这幅作品中,使用错落的结字方式非常值得玩味。

如“惜”、“春”、“秋”、“有”、“头”等字。

《黄州寒食诗帖》以行书起笔,开始笔画字形规整,但随著情思起伏变化,用笔逐渐奔放,字形大小长扁出神入化,全然不可捉摸,反差对比强烈,配合字里行间的疏密错落,与墨色浓淡呼应,沉痛心情跃然纸上。

东坡放任情感走笔,用笔轻重交错,轻者如如飞燕掠空而过,重者沉著顿挫重如蹲熊,表现出声音节奏之美。

书写到后面,越发恣肆挥洒,特别是“哭涂穷”这三个字,字形猛然放大,突兀地出现在读者面前,产生了令人心惊胆战的视觉冲击力。

《品苏轼〈寒食帖〉,领略千古书法之美》

《品苏轼〈寒食帖〉,领略千古书法之美》

《品苏轼〈寒食帖〉,领略千古书法之美》《品苏轼〈寒食帖〉,领略千古书法之美》在书法艺术的浩瀚星空中,苏轼的《寒食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

这幅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杰作,承载着苏轼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情感与心境,历经岁月的洗礼,至今仍让人为之倾倒。

一、创作背景与历史价值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黄州的第三个寒食节,他写下了这两首饱含人生感慨的诗作并以书法的形式呈现,成就了《寒食帖》。

当时的苏轼,生活困苦,心境苍凉。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中,他的艺术才情却得到了更为深刻的激发。

《寒食帖》不仅是苏轼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更是研究苏轼生平、思想和艺术成就的重要史料。

它见证了苏轼在人生低谷时的坚韧与豁达,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二、书法风格赏析1.字体形态《寒食帖》的字体形态独具特色。

苏轼的书法以丰腴雄浑著称,在这幅作品中,字体宽扁,左低右高,给人一种沉稳而不失灵动的感觉。

点画肥粗丰腴,却又不失力度,仿佛蕴含着苏轼内心深处的坚韧与不屈。

2.笔法运用苏轼在《寒食帖》中运用了丰富的笔法。

笔画粗细变化自然,起笔、行笔、收笔皆有法度。

中锋用笔为主,侧锋为辅,使得线条圆润饱满,富有立体感。

同时,苏轼巧妙地运用了提按、转折等笔法,使字体形态更加丰富多样。

3.布局结构从布局结构上看,《寒食帖》疏密相间,错落有致。

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呼应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营造出一种和谐的韵律感。

整幅作品既有大气磅礴之势,又有细腻婉约之美。

三、情感表达《寒食帖》不仅仅是一幅书法作品,更是苏轼情感的宣泄与表达。

诗中“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等语句,流露出苏轼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无奈。

而书法的线条与字体形态,则将这种情感进一步升华,让观者仿佛能感受到苏轼当时的心境。

四、对后世的影响《寒食帖》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独特风格和艺术魅力,启发了无数书法家的创作灵感。

苏轼《寒食帖》这幅书法到底好在哪里呢?

苏轼《寒食帖》这幅书法到底好在哪里呢?

苏轼《寒食帖》这幅书法到底好在哪里呢?《寒食帖》被誉之为“天下三大行书”,那么苏轼这幅书法到底好在哪里呢?首先我们从意境上欣赏,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与诗境契合,意象充沛,不拘法度,字里行间,奔扬跳宕,挥洒自如,妙绝一体。

仿佛凄风苦雨,湿苇破灶尽在纸面,给人以极强的感染。

用苏公自己的话讲,此书“无意于佳乃佳”。

后人对宋书家排序苏黄米蔡,不虚。

好的书法都是表达情感的书法,传世名帖中,很多书法都是一种自我表达,常见的信札,甚至是草稿,在传世书法中,占有很大比例,这说明被称为传世书法表达的都是真实情感。

苏轼在书写时,并不会在意很多,苏轼书写此贴的时候,处于人生低谷,当时他处境非常不好,房屋漏雨,房间内雨水倒灌,心情到了很糟糕的时候。

所以写了到了寒食节书写此帖,寒食是传统的一种风俗,每到冬至后第一百零五或一百零六这一天,禁止烟火,只允许冷食,故名寒食。

才华横溢的苏轼,突遭厄运,如身陷囹,这样的感情背景,书写出了传世名帖。

其次就是此帖的笔法,苏东坡是北宋大文豪,博学多才。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很高,位于宋四家中的首位。

整幅书法的字体或大或小,字与字之间疏密相间,圆转的笔法中又彰显着劲力。

每个单字之间,有的笔画设计密不透风,有的笔画疏可跑马,浑然天成,自然生动,形成强烈的节奏韵味。

特别是前几行,字体斜正不一,运笔不论工细,正是这样看似漫不经心的书写,成就了传世名作。

比如这个“年”字,上笔入纸后即往下引,写的最后停顿收笔,中间的一竖并不是直来直去,而是一波三折,拙气自然。

把这个“惜”字放大,露锋入笔后右下走向,入纸后顺势下引,至尽处下驻左上提出,为左小竖挑引造势。

以上是简单列举两个字的写法,要成为“天下第三行书”这还不够,苏轼是负有盛名的一代文豪、艺林泰斗星。

此帖还有文化价值,对于研究苏轼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

苏轼的《黄州寒食贴》是被贬到黄州时创作的,此时他个人的情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经历了人生的磨难、困苦及思想的转变,他对艺术的创作更加的随性率真。

寒食帖 书法赏析

寒食帖 书法赏析

寒食帖书法赏析《寒食帖书法赏析》在中国书法的浩瀚星空中,《寒食帖》就像是一颗璀璨而独特的星。

这帖啊,就像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带着苏轼的情感,向我们缓缓走来。

你看那字的笔画,就好像是一个人在走路。

有的笔画长而舒展,就像一个人在大步流星地向前走,充满了力量和自信。

像“年”字的那一竖,直直地拉下来,仿佛是一个人挺直了脊梁,坚定地站在那里。

而有些笔画呢,又短而急促,就像是人在小步快走,有点局促不安的感觉。

这字里行间啊,就像是一个人在讲述自己的故事,笔画的长短粗细变化,就如同故事里的起起伏伏。

这《寒食帖》的布局也很有意思。

它不像有些书法作品规规矩矩地排列,倒像是一群人在聚会。

字与字之间的间距有宽有窄,宽的地方像是人们在互相礼让,有了一定的空间感;窄的地方呢,就像是人们凑在一起窃窃私语。

整个布局给人的感觉不是那种刻板的整齐,而是一种充满生活气息的随性。

这难道不就像我们的生活吗?充满了各种变数和偶然。

从用笔的轻重来看,重的笔画就像是重重的叹息,像是苏轼把心中的郁闷和愁苦都灌注在笔尖,狠狠地压在纸上。

比如“破灶”这两个字,笔画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仿佛能看到他当时生活的困苦和内心的压抑。

而轻的笔画呢,像是轻轻的叹息,或者是一丝希望的闪现。

这就如同生活里,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也还是会有一些微弱的光亮。

再看那字体的形态。

有些字歪歪斜斜的,这可不是苏轼写不好字哦。

这就好比一个人喝醉了酒,脚步有点踉跄,但却有一种别样的韵味。

这种歪歪斜斜反倒让字有了一种灵动的感觉,就像是一个人在风中摇曳,虽然不稳,却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它和那些规规矩矩的楷书不一样,楷书像是正襟危坐的君子,而《寒食帖》里的字更像是放荡不羁的文人墨客。

这帖里的墨色变化也值得玩味。

浓墨之处,像是深沉的夜色,压抑而厚重,可能是苏轼在书写到自己内心最痛苦的地方,墨也变得浓稠起来。

淡墨之处呢,就像是清晨的薄雾,有一点朦胧,有一点希望的感觉,也许是他在困苦中偶尔看到的一点曙光。

《寒食帖》解读

《寒食帖》解读

苏轼《寒食帖》艺术特色《寒食帖》,全称《黄州寒食诗帖》,纸本、行草书墨迹,十五行共一百廿九字。

作于元丰五年,是苏东坡被贬到黄州做团练付使时所写,全诗为二首。

在情感上,诗中自叙在黄洲三年,生活清苦,每为寒食、清明之雨所苦,但觉萧瑟难受抑郁的心绪.始则慢声细诉娓娓道来,继则放任声腔,或孑然饮泣,或凄然长啸.书法与诗相得益彰,满纸身世颠沛之悲,家国不宁之苍,字字含泪,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通观全帖,由缓起渐快的节奏,也有由大及小的字体,复有由细变粗的笔姿,更有“始淡终浓”的墨趣.以行书起笔写洒脱奔放,笔墨与心境相起伏流转,如滔滔江河泻之于纸卷上,是苏轼兴到而书的神来之笔,是诗文与书法结合的千古佳作之一!在笔法上,丰厚粗壮的点画渊自颜体新法。

笔法善用侧锋较多,从东坡墨迹看,他下笔确实不是下去就立直,同时下笔时手腕离纸较近,笔锋略向左侧斜出,使得《寒食帖》力透纸背,姿态横生。

《寒食帖》的结字相近于汉、北碑,结体取横势,体势宽博质朴,横平竖直,包围结构较为方整伸展。

另外,苏字最显著的特征是结构的参差变化,或左重右轻或右重左轻;有的上密下疏,有的上疏下密。

在大智若愚、诙谐的风格中流露出天真。

此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

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

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

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在章法上,行笔恣意自然,不拘一格,全凭其情,亦如天成。

“情牵笔走,恣意而行”,充分体现了效法、知法、驭法、变法的苏东坡书法作品的书法要领,点、横、撇、捺不仅保留了“苏体楷书”的基本形态,而且富于变化,频生意趣整幅《黄州寒食帖》字距紧密,行间有疏有密,间有倚斜。

字的线条运动节奏和行距间变化的节奏,相互融合,相互映衬,或抑或扬、或顿或奔、或张或弛,或流畅、或艰涩、或凝重、或箫疏。

寒食帖书法作品欣赏1000字

寒食帖书法作品欣赏1000字

寒食帖书法作品欣赏1000字寒食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作品之一,由晋朝名将谢安所书。

以下是对寒食帖的赏析。

寒食帖是一幅横幅长卷,全长近两米,宽约二十五厘米。

整幅作品的布局极为简洁,以黑色为底色,字体清秀,线条流畅,给人以简洁明快的感觉。

寒食帖以篆书为主,结合隶书和楷书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这种风格在当时的书法界是非常新颖的,因此备受赞誉。

整幅作品的字迹工整,笔画饱满,墨色浓郁,给人以沉稳厚重之感。

寒食帖的内容主要是谢安对寒食节的描绘和赞美。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寒食帖通过文字的描绘,将寒食节的氛围和风俗生动地展现出来。

谢安以饱满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寒食节的习俗,以及人们的欢乐和祥和的气氛。

他以简洁明快的词句,表达了自己对寒食节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寒食帖的特点之一是线条流畅,字形整齐。

谢安在书写寒食帖时,运用了很多的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使得整幅作品的布局清晰,字迹工整。

他的字体秀丽,笔画饱满,墨色浓郁,给人以沉稳厚重之感。

整幅作品的字迹流畅自然,充满了生命力。

寒食帖的另一个特点是结构严谨,布局合理。

整幅作品分为上、中、下三段,上下两端为边框,中间为正文。

上下边框采用了独特的装饰,增加了整幅作品的美感。

正文部分以篆书为主,结合了隶书和楷书的特点,字形工整规整,线条流畅,给人以简洁明快的感觉。

整幅作品的布局严谨,每个字的位置都经过精心的安排,使得整幅作品的结构紧凑,内容丰富。

总的来说,寒食帖是一幅具有独特魅力的书法作品。

它以清秀的字体、流畅的线条、严谨的结构、丰富的内容,展现了寒食节的美好和生活的向往。

它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艺术和文化遗产。

如何赏析苏东坡寒食帖

如何赏析苏东坡寒食帖

如何赏析苏东坡寒食帖一、苏东坡寒食帖的背景介绍1.1 苏东坡的生平概述苏东坡(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

他一生作品丰富多样,涵盖诗词、散文、骈文等多个文体,被誉为文学史上的巨擘。

1.2 寒食帖的创作背景寒食帖是苏东坡在他被贬谪至黄州期间创作的一幅长卷。

苏东坡在黄州期间,遭受到了严重的贬谪和困苦生活的折磨,但他依然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不仅勤奋工作,还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其中寒食帖就是他在这段时间内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二、苏东坡寒食帖的艺术特点2.1 寒食帖的内容概述苏东坡寒食帖描绘了寒食节的风俗和民间活动,以及苏东坡自己的生活场景和心情。

帖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构图,展现了寒食节的热闹和苏东坡的孤独。

2.2 寒食帖的绘画技法寒食帖采用了连环画的形式,以长卷的方式展开,整个帖子共有十二幅。

苏东坡运用了写意的绘画风格,注重形象的表达和意境的营造,使整个帖子充满了生动、活泼的艺术感。

苏东坡的书法风格独特,寒食帖中的字体工整、端庄,线条流畅,气势磅礴。

他运用了隶书的笔法,以及自己的个人风格,使整个帖子的书法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三、赏析苏东坡寒食帖的方法与技巧3.1 仔细观察整个寒食帖在赏析苏东坡寒食帖时,首先应该仔细观察整个帖子的内容和结构。

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帖子的主题和情感,进一步理解苏东坡的创作意图。

3.2 分析帖子中的绘画技法和书法特点在赏析苏东坡寒食帖时,还应该分析帖子中的绘画技法和书法特点。

可以通过对绘画风格、线条运用、字体特点等方面的分析,进一步理解苏东坡的艺术表现手法。

3.3 理解帖子背后的文化内涵苏东坡寒食帖不仅仅是一幅画作,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赏析帖子时,应该对其中的文化背景和寓意进行深入理解,进一步领略苏东坡的思想和情感。

3.4 与其他作品进行对比和对照苏东坡的作品众多,与其他作品进行对比和对照,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赏析寒食帖。

黄州寒食帖赏析

黄州寒食帖赏析

黄州寒食帖赏析一、黄州寒食帖的基本情况这黄州寒食帖啊,可是苏轼写的呢。

苏轼大家都知道吧,那可是超级有名的大文豪。

这帖呢,就像是他在黄州那段日子里心情的一个写照。

从外观上看,字的笔画就很有特点,粗细变化很丰富,就好像是他情绪的波动被写进了字里一样。

二、书法风格赏析1. 笔法他的笔法超级独特。

笔画有时候粗重得像能把纸划破,有时候又纤细得好像轻轻一触就要消失。

这种粗细的变化不是随意的,而是跟他当时的心境紧密相连。

比如说,当他写到一些比较沉重的情绪时,笔画就会粗重一些,像是在宣泄内心的压抑。

2. 字的结构在字的结构上,苏轼也是很有想法的。

有的字看起来歪歪斜斜的,但是组合在一起却有一种独特的美感。

这就像是他的人生,虽然经历了很多波折,但是依然有一种别样的韵味。

他不会刻意去追求那种规规矩矩的结构,而是根据自己的情感来安排字的布局。

3. 整体布局从整体布局来看,这帖就像是一篇用书法写就的情感日记。

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间距也不是那种很均匀的,有的地方很紧凑,有的地方又比较疏松。

这就好像他的思绪,有时候很杂乱,有时候又很清晰。

三、情感表达1. 黄州时期的苏轼苏轼在黄州的时候,日子过得并不轻松。

他被贬官了,心情肯定是很郁闷的。

这种郁闷的情绪在黄州寒食帖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通过书法,把自己对生活的不满、对未来的迷茫,还有那种淡淡的忧伤都写了出来。

2. 情感在字里行间的体现从那些歪歪扭扭的字、粗细变化的笔画,我们就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挣扎。

就好像他在写的时候,一边是对现实的无奈,一边又有着自己的坚持。

他的情感就像是一条河流,在这帖书法里流淌,让我们看的人也能感同身受。

四、艺术价值1. 在书法史上的地位黄州寒食帖在书法史上那可是相当重要的。

它代表了苏轼书法的一种风格,也影响了后来很多书法家。

很多人学习苏轼的书法,都会从这帖入手,因为它里面包含了太多的东西,笔法、结构、情感,简直就是一个书法的宝库。

2. 对后世的影响它对后世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书法。

《黄州寒食帖》中的字形结构艺术

《黄州寒食帖》中的字形结构艺术

《黄州寒食帖》中的字形结构艺术
《黄州寒食帖》是唐代文人张谓的一幅字画作品,作品以寒食节为主题,描绘了一幅冷寂而又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其字形结构艺术以及技法运用堪称精湛,下面将从字体、布局以及线条运用等方面进行介绍。

字体方面,《黄州寒食帖》采用了楷书的字体,笔画清晰、遒劲有力,每一个字都显得非常工整。

整幅作品中的字体大小、粗细适当,体现出作者对字形的认真思考和精心安排。

在字体的运用上,作者灵活运用了变化和略微倾斜的技巧,使得字体犹如行云流水,给人以流畅和自由的感觉。

布局方面,《黄州寒食帖》整体呈横幅式布局,从左到右为平行的山,最右侧为逐渐升高的山峰。

在整幅作品中,字与字之间的间距适中,既保持了整体的平衡感,又让每个字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现。

布局上的工整与随意也给人一种自然与舒展的美感,使得整个作品呈现出一种平和而又有节奏感的风格。

线条运用方面,《黄州寒食帖》的线条处理精细而有力。

作者运用了笔画的粗细变化,有时细腻柔和,有时强烈有力,给人以层次感和立体感。

特别是在山峰和水面的描绘上,作者运用了自然流畅的线条,使得整幅作品充满了生动和活力。

《黄州寒食帖》中的字形结构艺术非常精湛。

作者通过对字体的选择和布局的安排,使得整个作品呈现出一种谦和而又庄重的氛围。

线条的运用让整个作品富有层次感和生动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幅字画作品不仅是对寒食节的歌颂,也展示了作者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才华。

它无论从字形的工整到布局的处理,都堪称艺术的典范,是中国传统字画艺术的瑰宝之一。

《黄州寒食帖》中的字形结构艺术

《黄州寒食帖》中的字形结构艺术

《黄州寒食帖》中的字形结构艺术《黄州寒食帖》是唐代书法家王羲之的作品之一,也是他晚年的代表作。

此帖以清瘦潇洒的行书方式书写,表现了王羲之的独特书风与艺术特点。

从字形来看,《黄州寒食帖》以草书和行书为主要字体,字形独特、隽秀、洒脱。

王羲之在书写时,用笔以轻稳为主,妙笔生风,别有一番飘逸之美。

他注重字的结构,注重笔画间的空灵感,使整个作品给人以轻盈、自由的感觉。

王羲之的字形结构也经过了精心构思与变化,可以看出他对字形的疏放与张扬的追求。

在一些字的构造上,他创造性地使用了断点、回笔等技法,赋予了作品极高的艺术价值。

从字体结构来看,《黄州寒食帖》以行书为主,字体笔画疏密有致,似有苍劲之势,又不失秀丽之态。

王羲之的行书风格独特,他的字体结构常常采用“天人合一”的构思,意味着书法的练习必须有内涵与外形两方面的均衡。

他运用独特的手法,将字体中的变化与秩序相结合,整体布局平衡有序,字体厚薄自然,既不呆板古板,又不过于修长纤细,体现了他独特的审美观与书法风格。

《黄州寒食帖》中的字形结构艺术还表现在字形的规整程度和内外结构的协调上。

王羲之的字形结构既讲究字与字之间的和谐统一,又注重字形内部的完整与均衡。

他以笔画的粗细、长度、方向的变化来表达字的内涵和情感,在诸多细节中彰显大家的才华与造诣。

他善于运用笔画的断处和跳跃,在字的结构上追求层次感和韵律感,使字形的结构更加独特、富有艺术魅力。

《黄州寒食帖》中的字形结构艺术独具特色,体现了王羲之的创作风格与才华。

他在字形的构筑中,追求变化与秩序的统一,注重字的和谐平衡,使字形在视觉上更加美观而富有韵律感。

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在艺术上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也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黄州寒食帖》中的字形结构艺术

《黄州寒食帖》中的字形结构艺术

《黄州寒食帖》中的字形结构艺术《黄州寒食帖》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怀素所写的一本书法作品。

这本作品在字形结构和艺术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

以下是对《黄州寒食帖》中字形结构艺术的一些解读。

字形结构方面,《黄州寒食帖》中的字形丰富多样,既有篆书的刚劲有力,又有隶书的流畅洒脱,还有楷书的庄重端正。

其中尤以隶书为主,笔画细长而流畅,字形纤细秀美。

每个字的构造都非常精致,横平竖直,曲线流畅,结构稳定。

整个字体风格纯朴古拙,富有古代书法的特色。

艺术方面,《黄州寒食帖》中的字体充满了艺术的感染力。

书法家怀素用笔精准而舒展,每个笔画都有韵律感,整体布局和谐统一。

他运用了不同的体势和技巧,使得每个字都有独特的气质和个性。

在整个作品中,画面层次丰富,空白和墨迹的分布得当,给人以舒适的视觉感受。

怀素还巧妙地运用了线描和点画,使得字形更加生动立体,增添了一种韵律感和动感。

《黄州寒食帖》中的字体也具有一种朴实自然的美感。

与其它一些书法作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黄州寒食帖》的字体不故意追求繁复和华丽,而更注重于自然和纯正的表达。

这种朴实自然的美感使得整个作品具有一种古朴而雅致的气质,让观者感受到一种纯粹和清新的美。

值得一提的是,《黄州寒食帖》中的字体还体现了一种审美意趣和文化内涵。

这种文化内涵既可以是对古代经典文化的传承和继承,也可以是对怀素个人情感和人生感悟的表达。

通过笔画的抚摸和气质的体现,观者可以感受到怀素对艺术和人生的深邃思考和理解。

在《黄州寒食帖》中,怀素以其深邃的艺术感悟和独特的书写技巧,将文字与艺术完美结合,使得作品更具内涵和意义。

《黄州寒食帖》是一部在字形结构和艺术方面都具有独特魅力的书法作品。

它既展现了怀素卓越的书法造诣,又体现了他深邃的艺术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通过对《黄州寒食帖》的解读,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精湛的书法技艺,还可以感受到一种古朴而纯粹的美感和艺术韵味,使我们更加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书法的博大精深。

寒食帖书体特点

寒食帖书体特点

寒食帖书体特点寒食帖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作品之一,其作者苏轼是中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寒食帖以其独特的笔法、结构、线条、布局和墨色变化而著称,以下是对这些特点的详细介绍:1. 笔法多变寒食帖的笔法多变,融合了楷书和行书的元素,既有楷书的端庄和严谨,又有行书的流畅和自然。

每个字都有独特的笔法,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一句中,“风、天、猿、渚、沙、鸟”等字,都通过笔法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和神韵。

2. 结构独特寒食帖的结构独特,字形扁扁的,带有一定的篆书味道。

每个字的结构都经过精心的安排,笔画之间距离相等,协调美观。

例如,“灰飞烟灭”四个字,“灰”字上紧下松,“飞”字上松下紧,“烟”字左紧右松,“灭”字上紧下松,每个字的结构都非常符合视觉的平衡感。

3. 线条粗重寒食帖的线条粗重,有很强的笔力感。

线条的转折处较为圆润,不像其他字体那样过于棱角分明。

这种粗重的线条使得寒食帖具有独特的视觉效果和强烈的艺术感。

4. 布局自然寒食帖的布局自然,笔画之间相互呼应,形成了较为统一的视觉效果。

字距和行距的安排都非常协调,给人以舒适的感觉。

整篇作品虽然只有几十个字,但通过布局的巧妙安排,展现出一种自然而又完整的画面感。

5. 墨色变化寒食帖的墨色变化丰富,书写过程中能够体现出不同的墨色层次,如同黑白分明一般。

墨色的深浅和干湿都得到了精心的控制和运用,使得整篇作品在视觉上更加丰富和生动。

特别是在一些笔画较多的字中,如“雪泥鸿爪”的“雪”字,通过墨色的浓淡和干湿表现出雪花的层次感和轻盈感。

综上所述,寒食帖书体特点主要包括笔法多变、结构独特、线条粗重、布局自然和墨色变化丰富等方面。

这些特点使得寒食帖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珍品之一,对后世书法家和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寒食帖的欣赏和学习,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书法的独特魅力。

《寒食帖》书法艺术赏析

《寒食帖》书法艺术赏析

2019·12《寒食帖》是苏东坡遭受人生低谷时候凄苦生活的自叙,全文为行书二首,共17行207字,笔蘸浓墨,娓娓道来。

开篇行文字体较小,诗文写至后面时情绪似乎突然高涨,个个大字,跌宕起伏。

诗中“年”“中”“苇”“纸”四字皆用长竖牵丝,似乎述说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哀伤,全诗皆笼罩在潮湿破败的氛围中。

苏轼一生多次遭受贬谪,却愈发坚毅,正如他所言,“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伴卑田院乞儿”。

此篇书法墨色饱满,飞扬飘逸,若是让东坡再写一遍,只怕是再也写不出来了。

正符合他自己所提出的“无意于佳乃佳”的艺术观点。

《寒食帖》几经流转,于元丰三年经河南县令之手转交给苏东坡的好友黄庭坚,黄庭坚见此稿便激动万分,览后遂题跋于诗后,并对此诗篇表达了极高的赞扬。

苏轼早年学习“二王”书法入手,中年以后学颜真卿、杨凝式,晚年又学李北海。

在谈到他的书法创作时曾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这表明,他的书写风格重在写“意”,重在情绪的表达。

观这幅诗作,人们能感受到苏轼当时心中对自己境遇的不平与愤懑。

他将愁苦可怜的境遇,写得如此大气磅礴,神采飞扬。

苏东坡一生坎坷,屡遭贬谪,被贬黄州期间,虽然是名义上的团练副使,但是虚有其名,到处遭受监管。

《寒食帖》用笔主要以侧锋为主,结体前文扁而偏肥、到了后文苏轼又穿插使用了一些瘦劲细长的字形,打破了整篇的呆板局势,使得全文显得富有变化。

此诗帖极大地体现了苏东坡书法用笔的特点,据说苏轼写字喜欢把手腕按在桌上,所以字写出来都是斜斜的,黄庭坚调侃其字如石压蛤蟆,寒食帖的用笔特点就是这样多用扁侧。

这样显得超然而高古,朴拙而自然。

许多人觉得这是因为苏轼喜欢使用三指执笔法造成的,其实不然。

每个字的长短斜正,都是由书法家结合自己的审美观不假思索决定的。

整篇在字形大小和疏密变化也有许多巧妙的安排,此帖最多的一行有10个字,最少的一行有5个字。

字形大小差别对比很大,后文处的“春江欲入户”到“死灰吹不起”,字体逐渐在放大;写到自己“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时,“破灶”两个字又突然格外地大了起来,像是在极力描绘穷途末路、衣食无着的窘迫,令人不禁感到凄婉万分。

寒食帖书法作品赏析

寒食帖书法作品赏析

寒食帖书法作品赏析寒食帖是中国书法史上著名的书法作品之一,由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创作。

这幅作品以楷书书写,内容描绘了寒食节的风景和人们的生活,给人以深深的艺术享受和人文关怀。

整幅作品以长卷形式呈现,纸张宽阔,墨色浓郁,题字“寒食帖”端庄大气,简洁而又富有力量感。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墨色淋漓的山峦,以有力的笔势勾勒出远处山脚线条,结合运笔连绵起伏的山势,形成牢牢把握生命脉搏的感觉。

书法家运用真刚、虚软、浓淡等不同笔法写出极富变化的山势,使人仿佛置身于广袤的大自然中。

接下来是描绘一座小村落的场景,人们在茅屋下共享天伦之乐。

房屋的线条简约而不失牢固,营造出安逸宜人的氛围。

颜真卿精心细致地刻画出村民的生活场景,有五六个村民围坐在一起,他们嬉笑着交流着彼此的故事,彼此之间的情感温暖而和谐。

这似乎是一副父老乡亲之间的画面,给人以亲切感和共鸣。

在作品的上方,画家描绘了一幅寒食节的风景,天空灰蒙蒙的,寒气袭人,人们披着厚厚的衣物,行走在寒冷的街头。

细看笔法,可以感受到颜真卿对细节的把握之精准,以及对整体氛围的把握之细腻。

这不仅表达了作者对传统节日的关注,更借此对民风民俗的描绘真实地展现了过去人们生活的情景。

整个作品的布局和构图都体现了颜真卿独特的眼光和创意。

他运用一种开阖式的布局,墨色浓淡交替,造成一种开放的感觉。

此外,他巧妙地运用笔墨的粗细来表现山水的不同远近,让观者在欣赏的同时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寒食帖以其优美的构图、细腻的笔法,生动地再现了唐代人们寒食节的生活场景。

作品蕴含着书法家对传统节日和民俗的关注与传承,给当代人提供了重返历史的机会,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因此,寒食帖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道窗口,让人们从中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传承。

寒食帖中的书法线条为何如此流畅

寒食帖中的书法线条为何如此流畅

寒食帖中的书法线条为何如此流畅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在众多书法名帖中,《寒食帖》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书法爱好者的目光,尤其是其中流畅的书法线条,更是令人赞叹不已。

那么,《寒食帖》中的书法线条为何能够如此流畅呢?首先,苏轼深厚的书法功底是线条流畅的基础。

苏轼自幼习书,对书法艺术有着执着的追求和不懈的钻研。

他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笔法经验,熟练掌握了各种用笔技巧。

这种扎实的基本功使得他在书写《寒食帖》时能够游刃有余,随心所欲地运用线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绪。

其次,苏轼的心境和情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线条的流畅性。

《寒食帖》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所作,当时他的心情抑郁、苦闷。

然而,正是这种复杂的情感,促使他将内心的波澜通过书法线条宣泄出来。

在书写过程中,他忘却了外界的纷扰,全身心地投入到线条的挥洒之中,让情感与笔触融为一体,从而使线条充满了灵动与生机,流畅自然。

再者,书写工具和材料的选择也对线条的流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优质的毛笔、宣纸以及墨汁,能够更好地适应苏轼的书写习惯和力度,使线条在纸上得以顺畅地游走。

毛笔的弹性和柔韧性,宣纸的吸水性和透气性,以及墨汁的浓度和色泽,相互配合,为流畅的线条效果提供了物质保障。

另外,苏轼对书法节奏的把握也是线条流畅的关键因素之一。

他在书写时,注重笔画之间的轻重缓急、起承转合,通过巧妙地控制书写速度和力度,使线条产生富有变化的节奏感。

这种节奏感不仅增强了线条的表现力,还使得整个作品看起来流畅而和谐,仿佛是一首优美的乐章。

从技法层面来看,苏轼在《寒食帖》中运用了多种笔法。

例如,中锋用笔使得线条厚实、稳重;侧锋用笔则增添了线条的变化和灵动;藏锋与露锋的灵活转换,让线条在起止处显得含蓄而富有韵味。

这些笔法的综合运用,使得线条丰富多样,流畅而不失韵味。

此外,苏轼对字形结构的独特处理也为线条的流畅创造了条件。

他打破了传统的规整结构,追求字形的自然变化和错落有致。

历代书法大家对寒食帖的评价语

历代书法大家对寒食帖的评价语

感谢百度文库让我们在这里与你相见,您的下载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历代书法大家对寒食帖的评价语米芾就觉得这寒食帖很有味道。

米芾自己也是书法高手,他看寒食帖的时候,估计就像高手之间的惺惺相惜。

他能看到苏轼在字里行间的那种随性又独特的笔锋变化。

比如说,苏轼写的时候,笔画的粗细变化就像是音乐里的高低音符,时而激昂,时而低沉。

米芾就很欣赏这种在书法里表现出来的情绪起伏。

黄庭坚也对寒食帖评价极高。

他可能看这帖的时候,眼睛都放光了。

黄庭坚自己的书法风格和苏轼不同,但他能看到寒食帖里那种天然去雕饰的美感。

苏轼在写的时候,可能就是心里有啥就写啥,没有太多刻意的修饰。

黄庭坚就觉得这种真实的书写状态特别难得。

就好比一个人唱歌,不是那种为了炫技而唱歌,而是真情实感地去唱,这样唱出来的歌才更能打动人心,寒食帖就是这样的存在。

董其昌也没少对寒食帖发表看法。

他看这帖的时候,就像是在看一幅绝世的画卷。

他觉得寒食帖里有很多微妙的地方。

比如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关系,就像是一群小伙伴在互相打招呼。

笔画的走势有时候像流水一样自然,有时候又像在攀登高峰一样有力量。

董其昌觉得这种变化多端又和谐统一的感觉是寒食帖的魅力所在。

还有其他的书法大家呢。

他们看到寒食帖的时候,就像是发现了一个宝藏。

因为这帖里有苏轼的心境,有他当时的生活状态的映射。

从字里能感觉到苏轼的那种惆怅,那种对生活的感悟。

这些书法大家看寒食帖就像是在读苏轼的心灵日记,而且是用一种很艺术的书法形式写出来的日记。

每一个笔画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字都是一段情感。

他们在评价的时候,其实也是在表达对这种艺术和情感完美结合的赞叹。

这寒食帖就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苏轼的内心世界和书法大家们的审美眼光。

它不仅仅是一幅书法作品,更是一个文化的符号,一个让书法爱好者们不断探索和品味的神秘宝藏。

第 1 页共 1 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食帖》书法艺术赏析
作者:王康靖
来源:《美与时代·中》2019年第12期
摘要:《寒食帖》又称《黄州寒食帖》,是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时所写的。

当时的苏轼因为反对朝廷变法被贬到黄州,在第三年寒食节有感而发,遂作此文。

该篇书法被看成是苏轼的代表作。

全诗似乎自言自语,抒发人生处于低谷的哀怨,和孤独生活的凄苦。

关键词:《寒食帖》;书法艺术;苏轼;苏东坡
《寒食帖》是苏东坡遭受人生低谷时候凄苦生活的自叙,全文为行书二首,共17行207字,笔蘸浓墨,娓娓道来。

开篇行文字体较小,诗文写至后面时情绪似乎突然高涨,个个大字,跌宕起伏。

诗中“年”“中”“苇”“纸”四字皆用长竖牵丝,似乎述说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哀伤,全诗皆笼罩在潮湿破败的氛围中。

苏轼一生多次遭受贬谪,却愈发坚毅,正如他所言,“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伴卑田院乞儿”。

此篇书法墨色饱满,飞扬飘逸,若是让东坡再写一遍,只怕是再也写不出来了。

正符合他自己所提出的“无意于佳乃佳”的艺术观点。

《寒食帖》几经流转,于元丰三年经河南县令之手转交给苏东坡的好友黄庭坚,黄庭坚见此稿便激动万分,览后遂题跋于诗后,并对此诗篇表达了极高的赞扬。

苏轼早年学习“二王”书法入手,中年以后学颜真卿、杨凝式,晚年又学李北海。

在谈到他的书法创作时曾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这表明,他的书写风格重在写“意”,重在情绪的表达。

观这幅诗作,人们能感受到苏轼当时心中对自己境遇的不平与愤懑。

他将愁苦可怜的境遇,写得如此大气磅礴,神采飞扬。

苏东坡一生坎坷,屡遭贬谪,被贬黄州期间,虽然是名义上的团练副使,但是虚有其名,到处遭受监管。

《寒食帖》用笔主要以侧锋为主,结体前文扁而偏肥、到了后文苏轼又穿插使用了一些瘦劲细长的字形,打破了整篇的呆板局势,使得全文显得富有变化。

此诗帖极大地体现了苏东坡书法用笔的特点,据说苏轼写字喜欢把手腕按在桌上,所以字写出来都是斜斜的,黄庭坚调侃其字如石压蛤蟆,寒食帖的用笔特点就是这样多用扁侧。

这样显得超然而高古,朴拙而自然。

许多人觉得这是因为苏轼喜欢使用三指执笔法造成的,其实不然。

每个字的长短斜正,都是由书法家结合自己的审美观不假思索决定的。

整篇在字形大小和疏密变化也有许多巧妙的安排,此帖最多的一行有10个字,最少的一行有5个字。

字形大小差别对比很大,后文处的“春江欲入户”到“死灰吹不起”,字体逐渐在放大;写到自己“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时,“破灶”两个字又突然格外地大了起来,像是在极力描绘穷途末路、衣食无着的窘迫,令人不禁感到凄婉万分。

这几个字突然大出其他字好几倍,这种字形上的突然变化,大概是作者突然情绪失控造成的,表达了当时难以遏制的愤怒。

而“屋如渔舟濛濛”“煮寒菜”等地方的字距过于紧密,就是通过描写空间上的压抑,来表现出自己当时内心的压抑。

这些章法布局的错落变化,使得观赏者的情绪也会跟随着苏东坡的笔触变化而心潮澎湃。

最后是中轴线的变化。

古人作字,通常不作正局,制造矛盾,再解决矛盾,最后达到和谐的统一。

《寒食帖》的中轴线忽左忽右,就像是欲言又止、欲哭无泪、走投无路的流浪汉,可想而知苏轼当时的心情是何等的不平与愤怒,是何等的痛彻骨髓。

客观来说,在宋代“苏黄米蔡”书法四大家之中,米芾技法功力当为第一,其八面出锋的书法特点对后世影响也是苏东坡所不能及的。

甚至在某些程度上,苏东坡对于书坛的影响还不如黄庭坚。

可是在苏东坡众多的传世之作中,惟独这篇《寒食帖》,被一致公认为无懈可击的旷古佳作,并登上了天下三大行书之末的宝座。

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就是此诗作是宋代尚意书风的开山之作,并极大地体现了苏东坡“尚意”的主张。

《寒食帖》刚开篇的时候,书写平缓,字体端正也较小,到了后面,由于感情发生变化,字便越写越大,笔势也越来越急,后文如疾风暴雨,最精彩的是中段,感情触动后实在难以抑制,到了最后才又归于平缓。

就彷佛在述说一个故事:刚开始情绪微澜,尚能平静,中间为情绪感染,慷慨激昂,最后终于理智渐归,又重回平静。

可以说,《寒食帖》以一种特有的方式,表达了苏轼的审美追求,即“我手写我心”的书写风格。

在这幅作品之中,作者的用笔、布局与情绪、意趣得到了完美统一,交相辉映,最终使得此作成为公认的神品。

作《寒食帖》时苏东坡四十五岁,已近天命之年,这时他开始与黄州僧侣共同修习禅学,变得质朴无为,常常静坐修行,远离朝堂的日子里他也慢慢抚平了乌台诗案的愤慨。

诗文中写到自己大病初愈,卧在床上,闻到潇潇苦雨中的海棠花,心中感慨万千,文中“花”和“泥”两个字相交处有很微妙的牵丝映带,似乎是在訴说自己如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坚强,写到“何殊病少年”,原本想写的是“何殊少年子”,此句他打上三个小点表示删去了“子”字,加上一“病”字,改为了“何殊病少年”,没有涂抹,让别人看到自己的最初想法,也保持了行文的流畅。

后一句写到大雨入户,雨势的“势”字突然变大了一些,且字形倾斜,似乎让人感受到千年前那场大雨倾盆,要掀翻东坡居士的“破户”,后面写到在破灶边看到乌鸦叼着人们烧剩的纸钱,在眼前飞过,想到朝廷远在“九门”之外,觉得此刻的自己已经山穷水尽,正如烧尽的死灰不起,后文的“哭途穷”三字突然变大,“穷”字字形被拉长,显得格外明显。

此卷下方有被火烧过的痕迹,据说是苏东坡写完,排遣了情绪就一把火烧掉后又被捡回来了。

这种戏剧性的描绘不知真假,但可见东坡当时书写的随意性。

人在没有了任何欲望念想的时候写出来的东西,就是天然不加修饰的最原始状态,这也是宋朝所谓的“尚意”书风,宋朝可谓是古时候文人士大夫最舒服的朝代,宋太祖定下的重文轻武国策,使文人更加无所顾忌,思想开放。

王僧虔在《笔意赞》中提到:“书之妙道,神采为上,行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苏东坡在《寒食帖》中字形有大有小,欹正相依,放任自流,直抒胸臆,正可谓是神采飞扬,最真实的性情流露于纸上,自然也豪迈。

此诗帖问世以后,古往今来历朝历代的鉴赏家都对《寒食帖》推崇有加,皆称道此为一篇旷世神作。

到了南宋,递交此稿给黄庭坚的那位河南县令张浩的侄孙张演在看到诗稿后,另纸题跋道:“老仙(指苏轼)文笔高妙,灿若霄汉、云霞之丽,山谷(指黄庭坚)又发扬蹈历之,可谓绝代之珍矣。

”从此以后,《黄州寒食二首》的诗稿才被装裱称为“帖”。

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见到此帖后题曰:“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

”再到了清朝年间乾隆皇帝将《寒食帖》收回内府,并列入《三希堂帖》。

乾隆十三年(1748年)四月初八日,乾隆亲自题跋于帖后,“东坡书豪宕秀逸,为颜、杨后一人。

此卷乃谪黄州日所书,后有山谷跋,倾倒至极,所谓无意于佳乃佳”,想到往事,又特别书写了“雪堂余韵”四个大字在卷首。

到了今天,人们把苏东坡的《寒食帖》和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称《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

《兰亭序》是东晋雅士的欢愉放旷,《祭侄帖》是忠臣爱国的铮铮铁骨,《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凄苦哀叹。

这三幅诗作原本都是草稿,是作者情绪最自然的流露,却不经意间成为了后世人人追捧膜拜的里程碑式的神作,无数人为之倾倒。

人们常常讲完《寒食帖》后就草草作罢,本文还想继续说说寒食之后的苏东坡。

在寒食节里如此一番发泄的苏东坡,就像一次排遣了所有的苦恼,不久以后的阳春三月,那个潇洒旷达的东坡居士又马上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在春日的细雨中,他一次出行忘了带雨伞,不小心就淋成了落汤鸡,回到家里,他提笔落墨写到:“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从痛苦和绝望的寒食节里走出来的苏东坡,仿佛更加成熟和旷达,迈入了新的人生大境界。

借用文学大师余秋雨的话来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
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看得很远却并不陡峭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曹宝麟.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2]杨辛,甘霖.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3]王一川.艺术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4]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5]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6]余秋雨.苏东坡突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
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