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年级教案 第2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欲立而立人欲达而达人的意思
【己欲立而立,人欲达而达】的意思,是指一个人首先要成就自己,才能成就他人。
这句话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刻的内涵,强调了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平衡。
在本文中,我将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这句话的含义,并分析其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重要性。
1. 自我成就与社会责任的平衡在古代我国,儒家思想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
一个人首先要通过努力成就自己的道德修养和能力,才能够去影响和帮助他人。
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够为他人树立榜样,引领他人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一个人成就自己后,也能够更好地去帮助他人,使自己的影响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2. 在学习中的意义在学习中,【己欲立而立,人欲达而达】的意思告诉我们,要想帮助他人,首先要成就自己。
学生要从基础知识学起,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帮助他人。
在学习中还要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交往能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有品德、有才华的人,才能够走向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3. 在工作中的重要性在工作中,【己欲立而立,人欲达而达】的意思告诉我们,要想引领团队,首先要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
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力,才能够赢得团队成员的尊重和信任,从而更好地达成共同的目标。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也能够带领团队成员一起成长,实现共同的价值观。
只有成就自己,才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人,从而使整个团队朝着更高的目标努力。
4.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己欲立而立,人欲达而达】的意思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人首先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就自己,才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人。
只有通过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才能够真正做到在人生的道路上引领他人向前。
这句话也告诉我们,个人成就与社会责任的统一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只有在成就自己的才能够更好地影响和帮助他人。
5. 总结与回顾【己欲立而立,人欲达而达】的意思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刻的内涵,强调了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平衡。
在学习和工作中,都需要我们首先要成就自己,才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人。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意思蕴含中华美德什么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意思蕴含中华美德什么意思:有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指立身),也让他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事业通达),也让他人行得通。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蕴含了“仁爱”的中华美德。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出自《论语·雍也》,该篇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学说、“文质”思想,同时还包括如何培养“仁德”的一些主张。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原文: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原文翻译: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
有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指立身),也让他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事业通达),也让他人行得通。
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
己欲立人而立人己欲达人而达人的意思
"己欲立人而立人,己欲达人而达人"是一句古代的儒家格言,主要体现了一种为人处世的道德观念。
这句话的基本含义可以解读为:
1.己欲立人而立人:意味着当自己有所追求、有志向时,首先要助人达成他们的愿望和目标。
在追求个人成功的同时,应该帮助他人也能够实现他们的理想和目标,共同成就。
2.己欲达人而达人:表示在自己追求幸福、成功、达成目标的同时,也要考虑他人的需要和愿望,努力让他人也能够得到满足和实现。
个人的追求应当是以造福他人为前提和目标的。
这句格言强调了在个人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与他人的互助与共赢。
它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善待他人的理念。
通过互相帮助和理解,社会中的个体可以共同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和进步。
总体而言,这句格言强调个人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平衡和关系,倡导以协作和互助为基础的人际关系,体现了一种崇高的道德标准。
(山东教育出版社)四年级优秀传统文化电子备课
3、古说今语。
4、明道喻理:蒲松龄落第不落志
知行合一
填一下小小志向表
9《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清课文的意思。
教学过程
1、初读 :
1、让学生自由读
2、小组讨论意思
二、 了解文章出处
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谈话介绍这句话的出处引入
二)、学习新课
1、范读。
2、老师讲解句子的意思。
3、读古语今说。理解句意
三)、明道喻理:中国留学之父-容闳
四)、知行合一
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少年中国说
14《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这句话出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二、教学重、难点:
2、明白做人的道理,品德的重要性
二、重点难点:
明白做人的道理,品德的重要性
三、课前准备:听相关故事。
四、教学过程:
(一)、说文解字
1、《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2、解字
(二)、故事引导
1、讲关于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
2、让学生说说韩信具有怎样的品德?
3、知行合一
结合文章说说我们应该怎样涵养美德,增长才干?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知道孝慈是维系亲情的纽带,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思想感情。
难点
知道孝慈是维系亲情的纽带,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听相关故事
教学课时
6课时
15《慈乌尚反哺,羔羊尤跪乳。人不孝其亲,不如草与木》
教学目标:
14 选必上第二单元论语十二章(三)教案(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第三课时(授课时间:20分钟)XX XX【学习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敏、慎、就、正、喻、质、文、野、史、兴、观、群、怨、迩”等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积累并背诵章句;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君子”“好学”等核心概念和诗教观的内涵,分析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辨析君子、小人的区别;3、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儒家君子的修身方法,思考君子文化在当今社会人生中的现实意义,涵泳心灵,培养君子人格,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研习任务】一、任务一:理解文意,辨析概念借助课文和拓展资料,自主疏通章句大意。
在此基础上小组合作建构,辨析“好学”“君子”等核心概念并深入理解。
(一)第一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1、注释安:安逸。
敏:勤勉。
状语后置,“于事敏而于言慎”。
就:到,靠近,看齐。
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而①:表并列。
而②:表顺承。
正:匡正,端正。
已:同“矣”,句尾语气词,表陈述,相当于“了”。
2、翻译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适,做事勤勉,言语谨慎,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3、思考①如何理解本章里的“君子”一词?有德之人/在位之人。
两者都需要“好学”,有德之人好学以修身,在位之人好学不仅修身,更能推己及人。
②“好学”的标准或表现?一是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安贫乐道(抵制诱惑);二是在言行上做事敏捷、说话谨慎(规范言行);三是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及时匡正自己的行为(提高修养)。
③本章体现的立身处世的道理?一是重德行,轻物欲;二是重行轻言,道德实践重于知识;三是重视学习;四是崇尚君子之德,强调培养德行。
(二)第十二章——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10.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教案
10.传统美德源远流长——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出中华传统美德在社会关爱、国家情怀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能够体会中华传统美德格言的意蕴,用来指引自己的生活。
2.通过听故事、小组讨论、读格言等活动,进一步深化学生理解中华传统美德。
3.培养学生具有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着力完善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懂得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能举例说出中华传统美德在社会关爱、国家情怀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能够体会中华传统美德格言的意蕴。
难点:理解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培养学生具有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着力完善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教学过程:一、名言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吗?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孔子)是的,他就是孔子。
(出示孔子简介)孔子作为我国最伟大的教育家最推崇的便是一个“仁”字,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孔子的仁爱精神!(板书:仁爱精神)二、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一)立己达人1、出示孔子的名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学生读一读这句名言,结合教师所出示的释义,初步了解这句名言的意思。
(在自己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人生存与发展。
)教师小结:这句话演变到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词语,就叫做“立己达人”。
而立己达人这个词也就代表着孔子的仁爱精神。
(板书:立己达人)2.结合课前所查的资料,学生分享孔子仁爱精神的具体的例子。
学生展示。
听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学生交流感想教师总结:同学们所说的其实也正是孔子仁爱思想的体现,“仁爱”其实倡导的就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只有自下而上都能仁爱遵礼,社会才能稳定、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3.过渡:而孔子仁爱思想的还有多种层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便是其中的一种,小组之间讨论这句话的含义,并根据含义完成活动园中的内容。
《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教案
10.2《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仁爱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
2. 掌握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包括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分享和谅解。
3. 能够运用仁爱的精神处理人际关系,增进友谊。
过程与方法:1.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仁爱的实际应用。
3. 视听教学: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2. 培养学生分享和谅解的意识,增进友谊。
3. 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树立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仁爱的概念及其表现形式。
2. 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将仁爱的精神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如何培养学生的分享和谅解意识。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10课第二课时,学生年龄大约为10-11岁。
在前几节课中,学生已经学习了道德与法治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对于道德行为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意识和社交能力,但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可能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不够关心他人、不善于帮助他人、缺乏分享和谅解的意识。
因此,本节课的目标是通过学习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培养学生的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增进他们之间的友谊。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使用一张图片展示一个仁爱的场景,例如一个学生帮助另一个学生捡起掉落的书包。
-引发学生对仁爱的思考和讨论,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是仁爱?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仁爱的行为?”-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道德与法治的基本概念,例如公平、正义等。
2. 概念讲解①教师简要介绍仁爱的概念:“仁爱是指对他人关心、帮助、分享和谅解的精神和行为。
它体现了我们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以及愿意帮助他人、分享和理解他人的态度。
小学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 教学设计
《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传统美德源远流长》第二个板块儿的内容。
这个板块儿选取仁爱、宽容、敬老等方面的故事及相关传统美德格言,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充分体会传统美德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等关系方面的智慧,并在生活中践行。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潜移默化地接受着中华传统美德的熏陶,也接受着来自学校和家庭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对于自强、明志、诚信等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学生了解较多。
仁爱精神的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需要多举些事例,让学生从故事中领悟仁爱精神的内涵。
三、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出中华传统美德在社会关爱、国家情怀等方面的具体体现,能够体会中华传统美德格言的意蕴,用来指引自己的生活。
2.通过听故事等活动,进一步深化学生理解中华传统美德。
3.培养学生具有利己达人的仁爱精神,着力完善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
四、教学过程同学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王老师的道德与法治精品课堂。
今天我们来学习《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
(一)导入同学们,你听说过下面这几句话吗?边读边出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
——《论语·卫灵公》你发现了吗?这里面有一个关键的字,是什么?对,它就是“仁”。
(出示)提到这个仁字,我们肯定会联想到中国思想史上一位伟大的先贤,孔子。
(出示图片)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孔子吧。
(出示图片)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
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出示图片)在孔子的思想中,“仁”是核心内容。
历史人教版选修4教案:2.1儒家学派
第4节、儒家学派的创始人xx【课标要求】1、了解xx的生平,2、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3、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上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重点】1、xx的思想核心:礼与xx。
2、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难点】1、孔子提出“礼”、“正名”、“仁”的原因、含义和作用。
2、全面、辩证地看待儒家思想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
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
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
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二)讲授新课一、xx生平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1、xx时代•纥与颜氏女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字仲尼,姓孔氏。
•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史记》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母亲叫颜征在。
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
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
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
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
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
公元前551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
谭景伟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篇中有这样一段话: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儒学常常被称为仁学,“仁”一直被看作是儒学的精神内涵。
在《论语》中孔子与弟子们讨论仁的话题很多,惟独这段话才是对仁的本质的描述。
今天,很多人对于儒学的精神境界和人生价值取向并没有明确。
很多人在谈论儒学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忠孝礼义信,或者是简单的君子与小人,并不知道儒学最基础的精神内涵就是这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句话非常清晰地传达了作为儒学创始人孔子关于仁的基本定义,这个定义包含了一个人在社会中最基本的做人原则和价值观,即:先人后己的利他主义。
一个人生活中社会中是不能自私自利的,文谭景伟而是一定要学会观照他人的利益。
这个原则是任何一个社会(无论封建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社会道德建构的基石和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准则,具有极其重要的普世价值。
从这个意义上说,“仁”的精神内涵不仅不是过时的,反而更值得当代社会反思与借鉴。
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删《诗》《书》,定《礼》《乐》,最终确立了以仁为精神内核的儒学理念。
在之后的历史实践中,“仁”作为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道德理念逐渐被整个社会所接纳,并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仁者,仁乎其类者也”(《吕氏春秋》)等,中国的仁的精神已经升华成了对整个人类的大爱。
正是因为“仁”的理念的长期浸染,才造就了中华民族仁爱宽厚兼容并包的民族性格和生生不息的历史命运。
作为占据中国社会主流思想近两千年的文化理念,其历史地位的形成不是偶然的,也不是统治阶级的外力决定的,而是源自其自身无可替代的现实性和大众性。
当代社会很多人在谈论道德时,似乎存在这样一种逻辑:讲道德就要牺牲个人利益,因此要实现个人利益就不能讲道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年级公布题目
四年级公布题目其中单项选择题共50题;多项选择题共30道;判断共20题。
合计100题。
一.单项选择题1.“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A.早春B.初夏C.深秋D.寒冬【答案】B2.“王师北定中原日〞中,“王师〞指的是〔〕A.金人部队B.皇上C.大臣D.南宋军队【答案】D3.“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出自〔〕A.?论语?B.?非子?C.?老子?D.?孟子?【答案】D4.下面哪句话出自?庄子??〔〕A.真者,之至也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D.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答案】A【解析】B项出自?荀子?;C项出自?论语?;D项出自?孟子?。
5.?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是哪个朝代的人?〔〕A.唐朝B.元末明初C.宋朝D.金朝6.?水浒传?中,在景阳冈打虎的人是〔〕A.林冲B.鲁智深C.宋江D.武松【答案】D7.“丹青〞指〔〕A.书法B.下棋C.茶艺D.中国传统绘画【答案】D8.在“白蛇传〞的民间传说中,白蛇在端午节那天喝了〔〕,现出了蛇的原型。
A.果汁B.西湖湖水C.雄黄酒D.茶水【答案】C9.在“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中,牛郎和织女是被谁造出的银河所阻隔的?( ) A.王母娘娘 B.玉皇大帝 C.女蜗娘娘 D.太上老君【答案】A10.传说镇压了白蛇的雷峰塔位于中国的哪个景区?〔〕A.西湖景区B.千岛湖景区C.九寨沟景区D.景区【答案】A11.在牛郎和织女的民间传说中,牛郎和织女会在每年的哪一天在“鹊桥〞相聚?( )A.农历八月初二B.农历七月初九C.农历五月初五D.农历七月初七【答案】D12.“飞将军〞指的是( )A.广B.世民C.白D.王昌龄13.诗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作者是〔〕A.唐玄宗B.杜甫C.白居易D.白【答案】D14.“以自己的心思推想别人的心思,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我们自己想要利益,我们先要利益他人,先要帮助他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就是达到。
你立什么,自己想要达到什么,你就先让他人达到,如此就开始变得简单。
我们想要立学,孔夫子说太简单了。
你想要立学就去传播学问,让他人也可以立学。
你想要有学问有智慧,很简单,你要传播学问和智慧,让他人也可以立学,也可以立志就可以了。
我们想要立业、想做生意,太简单了。
想要让自己的生意立得住,想要生意做得更好,你就去帮助他人,让我们的客户把生意做得更好你就立住了,你就达到了。
孔子的思想瞬间就把那么难的事情化繁为简了。
我们再举生活中的例子,说我这个人做饭做得很好,你要想做得更好极其简单,把别人教得像自己一样好你就立住了,你就达到了。
(新教材)部编道德与法治小学五年级上册:10.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道德与法治小学五年级上册:10.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教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第四单元“骄人祖先灿烂文化”的第3课,教材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了忆一忆想一想、对照格言反思自己、读格言谈体会、根据名言填空、对照格言讲故事等活动园,安排了大量的阅读角和知识格言链接,通过这些环节引导学生充分了解我国传统美德的内容及影响,培养学生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的意识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本课包括“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三部分内容。
分两课时教学。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培养学生明志、气节、诚信、求新,知行合一等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2.让学生明白宽容,推己及人,民胞物与等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3.让学生懂得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知道怎样爱国,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过程与方法:通过忆一忆想一想、对照格言反思自己、读格言谈体会、根据名言填空、对照格言讲故事和小组合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懂得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以及爱国情怀。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
教法和学法。
1.教法:启发式和讲授式相结合、小组合作探究法2.学法:自主学习探究、亲身实践法3.教学准备:师制作课件,收集中国传统美德的图片;生搜集自己参加的活动资料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1.在前边几课,我们学习了古代文字和科技,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今天我们继续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向中国传统美德学习。
2.师板书课题: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二)讲授新课问题一: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活动与探究一:阅读与感悟(1)生阅读教材第82页内容(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说一说你自己的志向或理想,你是否还在坚定不移的向前走呢?☆看到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想法?(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4)师小结:明志就是确立志向,是人生的第一推动力,古人非常重视。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书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书法一、引言自古以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书法一直被视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书法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展示了我国人民的审美情趣,更是一种对生活态度和处世哲学的表达。
在今天的社会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书法仍然具有深刻的意义,对于个人的修养和内心的平静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己欲立而立人的书法艺术1. 艺术的根基:立字立字是书法的基本功,也是一位书法家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在習書的過程中,透過反覆描摹的動作,才能養成篆書、隸書、楷書、行書和草書等字體的美學疏林。
通过细心描摹每一个字的笔画,书法家不仅能体会到用笔的力度和轻重,更深层次地理解到己欲立而立人的含义。
2. 书法的境界:立人书法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书法家往往需要克服种种难题和挑战,才能领悟到立人的真谛。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精神是书法家在修炼过程中最需要体会的境界,也是书法艺术赋予的深层意义。
三、己欲达而达人的书法魅力1. 书法的艺术性书法是一门艺术,其独特的魅力在于其艺术性。
从每一笔墨,都能感受到书法家对于己欲达而达人的理解和表达。
己欲达而达人书法的魅力在于其挥洒自如、笔意深长的表现方式,使得人们可以通过它感受到一种深沉、静谧的艺术美感。
2. 书法的修身养性己欲达而达人书法的修身养性是无可替代的,它不仅可以提高人的审美情趣,更可以陶冶人的性情。
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书法家往往会感受到身心的平静和宁静,这种修身养性的魅力正是己欲达而达人书法所具备的独特魅力。
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书法的个人理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书法对于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意义和理解。
在我的看来,书法不仅是一种对技艺的追求,更是一种对意境的追求。
对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书法的理解,我更愿意将其视为一种修行和领悟生活哲学的过程,通过练习书法,我能更好地理解和领悟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精神内涵。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的意思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意思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孟子提出的一种伦理观念,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想要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就必须先让自己变得有价值,然后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己欲立而立人”指的是一个人要先立自己的志向和目标,才能帮助别人实现他们的目标。
只有一个人有了自己的目标和追求,才能够帮助别人实现他们的目标,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己欲达而达人”则是指一个人要先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才能帮助别人实现他们的理想和追求。
只有一个人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才能够帮助别人实现他们的理想和追求,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这个伦理观念的核心是“以己为度”,即要先关注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别人。
只有一个人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个伦理观念强调了个人的责任和使命感,要求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负责,同时也要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负责。
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作者:贺正桦来源:《新课程》2021年第31期摘要:高中阶段的德育工作特别依赖于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水平,对管理者自身的综合素质也会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和提升作用。
21世纪的高中德育工作者应具有宏大的视野和宽阔的胸怀,在日常工作实践中应进一步加强学科知识的联系与整合,应进一步贯彻民主平等和科学严谨的精神。
关键词:视野;德育;教育高中阶段学校、班级的德育工作,首先应该是思想、观念的熏陶和培育。
在学生对社会、人生、家庭、学习及自身等各方面逐渐形成全面、深入而正确的认识之后,再因势利导地对其进行行为、习惯的引导和养成。
遵循这个思路,高中阶段的德育工作就特别依赖于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水平。
班级管理者对工作、生活、社会、人生诸领域重大问题的认识水平、理解程度和实践的态度、方式,一定程度上是在给学生心智的发育、行为的养成搭建一个平台;班级管理者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以及管理活动的内容安排、组织形式,究其实质是在给学生的身心发展营造一个班级内部的小环境。
而这一切反过来对管理者自身的综合素质也会起到相当程度的促进和提升作用,也在很大程度上检验着班级管理者自身的道德力、学习力、创造力。
可以说,“一切为了师生的发展”“教学相长”“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等教育教学理念在学生管理、班级管理,尤其是在学校、班级的德育工作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不高不可以为师,身不正不可以为范,诚哉此言!下面,本人就不揣淺陋,谈一谈自己对新时期高中班级德育工作的管窥之见。
一、21世纪的高中德育工作者应具有宏大的视野和宽阔的胸怀经过无数教育教学工作者近30年的艰苦摸索、实践和社会各界对教育教学工作深入全面的讨论、批判之后,现在应该说已经具备了施行的可能,同时也到了必须施行的重要关口:面对世界各国家、各民族之间联系、交流空前频繁、紧密的形势,面对世界范围内日趋激烈的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复杂格局,面对传统文明成果得到极大重视和新的优秀成果不断涌现的新局面,同时也是为了适应席卷世界的课改潮流提出的种种挑战和要求,整个国家的教育体制从上到下都必须有一番重大的改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的出处及作者年代。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清这句话的意思。
3. 在理解的基础上知道自己给怎么做。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检查上课所学知识
2.教师谈话导入,导出课题。
3.齐读课题
二、学习新课
1.了解【出处】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出自于《论语·雍也》。
2.【古语今说】
欲:想要。
立,站立。
而,表转折,才能够。
立人,使动用法,使人站立,意思是把摔倒的人扶起来。
达,腾达。
达人,使动用法,使人腾达,意思是周济需要帮助的人。
此句意指:自己要站稳,也要让别人站稳,自己要腾达,也要让别人腾达。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儒家思想“仁”的具体体现。
一个仁爱的人,是一个以“博施济众”为己任的人,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人,但前提
是自己要先有实力。
如果自己没有站稳,又谈何把别人扶起来。
三、【明道喻理】
1.引导学生读“张咏婉言劝寇准”的故事
2.出示问题:
张咏为什么要规劝寇准,帮助他成为一代名相?
3.小组讨论,交流展示
四、【知行合一】
1.课件出示知行合一内容:
学校就要举行踢毽子比赛了。
丽丽是学校毽球队成员,踢毽子的技巧非常高超。
赛前,她耐心的把自己掌握的踢毽子的要领传授给同学,比赛中大家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你如何评价丽丽的这种做法?
先独立思考。
2.组织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作业:
拓展阅读:然夫仁者,盖推己以及人也。
----晋·傅玄《傅子·仁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