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闲适诗
白居易晚年闲适诗
白居易晚年闲适诗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晚年的他享受了闲适的生活,创作了一些描写闲适生活的诗作。
以下是几首白居易晚年闲适诗。
《琴曲》
白日倚窗百尺峰,斜光平照瑶琴弦。
静时闻者如有宾,动时相带如有仙。
当时难见今犹有,沉酣翻觉好之甚。
殷勤夜客或问寒,老态不生此声便。
《闲居杂咏》
月牙坡上眠新雨,瑶华苑旁玩故人。
古木阴荫藤络轻,白石晴含蝇飞尘。
远池径分渔舍门,小山簇出花间云。
两处繁华岂忍抛,神仙不避柴门羊。
《马嘶山前》
绿云蒸沫绕阶畔,素月萧条挂枕前。
残雪乍晴时复滑,瀑泉初涨又回川。
竹林风静书堂暖,松径落晖院墙全。
跨卧篷窗饶只在,洞天山水寄俦篇。
这些诗作展现了白居易闲逸自在的生活状态,他借着这些休闲时光来享受自然美景、琴曲之乐和友人相聚。
通过这些描写,白居易展现了晚年的悠然自得与优雅。
白居易晚年闲适诗
白居易晚年闲适诗
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在晚年过上了相对悠闲自在的生活,此时他已经辞去了朝廷的官职,回到家乡享受诗人的身份。
白居易在晚年的作品中,多以描写自然景物、叙述日常生活为主题,反映了他对逍遥自在、回归本真的向往和追求。
他的晚年诗作流露出豪迈潇洒的情怀,展现了他独立自主、超然物外的心境。
以下是白居易晚年诗作的一个例子:
《秋日即事》
白日如纸薄薄明,
露痕未偿草色轻。
侵寒簟瓢因雾薄,
避暑牆阴日影生。
涧菊含露花中冷,
园葵摇风叶底清。
早凄园巷行人少,
暮梦苏州古木声。
这首诗以描绘秋日景象为切入点,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这一季节的寂静、清凉和深意。
其中的象征意味也表达了他对逍遥自在的追求。
总体而言,白居易晚年的诗作充满了他个人生活的体验和真情实感,向读者传递了他内心的宁静和豁达。
描写闲适恬淡生活的古诗句
描写闲适恬淡生活的古诗句以下是一些描写闲适恬淡生活的古诗句:
1.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2.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3. 山气日凄清,秋色极潇洒。
——张耒《新凉》
4.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白居易《秋雨夜眠》
5.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韩翃《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
6. 清溪深不测,隐处惹人寻。
——贾岛《送韦仆射陟庐陵郡》
7.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床清梦压星河。
——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
8.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9. 觉后不知明月上,满身花影倩人扶。
——陆龟蒙《和袭美春夕酒醒》
10. 野鹤翩然寻胜境,满林桃李乱纷霞。
——邵雍《洛阳春吟》。
白居易的闲适诗
白居易的闲适诗一、闲适诗和讽喻诗:都具尚实、尚俗、务尽特点,但在内容情调上不同:讽谕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相关,多意激气烈;闲适诗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与元九书》),有淡泊平和、闲逸悠然情调。
早年如《常乐里闲居偶题十六韵》《官舍小亭闲望》“数峰太白雪,一卷陶潜诗”;晚年闲适生活与诗酒人生、拂道心境全都表现在闲适诗里:“绿蚁新醅酒”(《问刘十九》)二、知足保和源于对政治的厌倦和佛老思想影响,以及浅俗思想。
很多闲适诗热衷于铺叙身边琐事。
《序洛诗》:“闲适有馀,酣乐不暇,苦词无一字,忧叹无一声,岂牵强所能致耶!”此期诗多“称心而出,随笔抒写”(越翼《瓯北诗话》),内容形式都既浅且俗。
苏轼“元轻白俗”(《祭柳子玉文》),所谓白俗,主要表现在此。
三、记游写景的“闲适”作。
如被后人评为可与韩愈《南山》“匹敌”(《唐宋诗醇》)的《游悟真寺一百三十韵》有明显的散文化倾向;《题浔阳楼》、《读谢灵运诗》、《宿简寂观》、《咏意》、《大林寺桃花》等,都能以审美的眼光和清新的笔调观照自然,抒写心愫,表现出“逸韵谐奇趣”特点。
四、白居易的闲适诗还有不少说理议论的篇章,所说之理又多为出世逃禅、知足保和之类,初读之下,尚觉清爽,数篇之后,便觉陈陈相因,了无新意,正如他自己所说:“诗成淡无味,多被众人嗤。
上怪落声韵,下怪拙言词。
”(《自吟拙什因有所怀》)但白居易诗也有说理说得好的,如组诗《效陶潜体十六首》便将议论与叙述、描写结合起来,以饮酒为契机,表现诗人“便得心中适,尽忘身外事。
更复强一杯,陶然遗万累”的真实情态,较之一般纯发议论的说理诗,自不可一概而论。
五、影响。
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影响深远。
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不如来饮酒七首》)。
闲庭独坐对闲花全诗的解析
闲庭独坐对闲花全诗的解析摘要:一、引言二、诗人背景介绍三、全诗内容解析1.首联:描绘环境与心情2.颔联:以闲花寓意闲适生活3.颈联:表达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4.尾联:强调珍惜当下时光四、诗作主题与意境探讨五、总结正文:【引言】《闲庭独坐对闲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描绘闲适生活的佳作。
通过诗中的细腻描绘,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悠闲时光的珍视与留恋。
接下来,我们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解析。
【诗人背景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他曾任唐代刑部尚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他的诗歌作品主题丰富,风格多样,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全诗内容解析】首联:“闲庭独坐对闲花,百无一用是书生。
”诗人描绘了自己在一个闲适的庭院中,独自一人面对着盛开的花朵。
这里以“闲庭”与“闲花”突显了环境的宁静与美好。
同时,诗人自嘲为“百无一用”的书生,暗示了他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奈与彷徨。
颔联:“谁家院里秋千影,拂破轻云罗绮。
”这一联通过描述别人家院子里荡秋千的影子,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心境的悠闲。
同时,以“拂破轻云罗绮”形容秋千影子的轻盈,展现出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颈联:“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颈联通过描绘翩翩起舞的蝴蝶与自在啼叫的黄莺,展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时光的留恋。
诗人以自然景物为衬托,表达了自己对悠闲生活的渴望。
尾联:“慵懒岂惟莺蝶,人生行乐亦如此。
”在这一联中,诗人强调要珍惜当下的美好时光,不要让懒惰消磨掉这宝贵的时光。
诗人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要学会享受生活,珍惜时光。
【诗作主题与意境探讨】《闲庭独坐对闲花》这首诗以闲适生活为主题,通过描绘诗人在庭院中独自欣赏花鸟景色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对悠闲时光的珍视与留恋。
诗作意境优美,令人陶醉。
诗人以自然景物为背景,表达了对悠闲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奈与彷徨。
【总结】总之,《闲庭独坐对闲花》是一首描绘闲适生活的优美诗作。
白居易晚年闲适诗
白居易晚年闲适诗白居易,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晚年过上了一种闲适自在的生活。
他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创作风格,成为了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在他的晚年,他以宁静、安逸的心境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篇,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感悟。
白居易的晚年诗作以充满诗意的景物描写为特色。
他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表达,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融入其中。
他用一种朴素、自然的笔法,描绘出枯藤老树、行云流水等景色,抒发了自己对岁月流转的感叹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例如他在《大林寺桃花》中写道:“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通过对静寂的夜晚和落花的美景的描述,传达出对自然与人生流转的感悟。
此外,白居易的晚年诗作也充满了对人情世故的思考。
他以深入人心的洞察力揭示出人性的复杂与矛盾,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触动和对人际关系的思索。
在《琴诗十九首》中,他写道:“平生但自护,闲气曲中生”,道出了自己宁静自在的处世态度,并表现出他对于人际关系的洞察和对于人情世故的理解。
同时,白居易的晚年诗作也深深扎根于民间文化。
他广泛吸纳了民间故事、歌谣和风俗习惯,将其融入自己的创作中。
他以写实、亲切的方式,描绘出老百姓的生活场景和情感体验,赋予了自己的诗作深厚的民间色彩。
例如他在《琵琶行》中详细刻画了民间女子琵琶弹唱时的姿态和情感,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琵琶曲的悲壮和女子的哀怨。
白居易的晚年闲适诗作既抒发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又展现了他对于人生的深度思考和对社会的关注。
他以自然景物、人情世故和民间文化为切入点,以朴实、自然的文字风格激发读者的共鸣。
他的诗作丰富多彩,深邃而又真挚,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成为了永恒的经典。
在这闲适自在的晚年生活中,白居易的诗作传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宁静自在的追求。
他通过对自然界的描绘和对人情世故的思考,表达出自己对岁月流转的感伤和对人生的思索。
他将民间文化融入自己的创作中,赋予了诗作深厚的民间色彩。
白居易晚年闲适的诗作既是对美好生活的表达,也是对人生意义的思考,留下了珍贵的文化瑰宝,为后世传颂。
白居易诗中的闲适与人生智慧
白居易诗中的闲适与人生智慧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作广泛流传,深受后世文人的瞩目。
在他的诗中,常常表达了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智慧的探索。
本文将从白居易诗歌中选取几首代表性作品,探讨其中所体现出来的闲适状态和蕴含的人生智慧。
1. 《琵琶行》《琵琶行》是白居易最著名的一首长篇叙事诗,通过描写一位被宦官虐待而不得自由的美女李浣儿弹琵琶抒发心情的形象,展现了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
白居易以李浣儿为代言人,通过她洒脱、澄明的琵琶音乐表达了对凡尘纷扰的厌倦和追求精神自由、心灵宁静的渴望。
这首诗中,白居易以细腻动人、抒情明快的笔触描绘了李浣儿弹琵琶的情景,通过音乐的舒缓与自然景色的描绘,给人以一种静谧和闲适的感觉。
在这种闲适中,白居易也蕴含了对人生智慧的思考。
他借李浣儿之口,抒发了对尘世喧嚣、功名利禄的淡漠态度,表达了追求内心真实、超脱纷扰的智慧。
2. 《长恨歌》《长恨歌》是白居易另外一首代表作品,在此诗中,他通过描述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纠葛,表达了对人生离别和岁月流转不可逆转的思考。
在这首诗中,白居易以极其优美动人、哀怜凄楚的笔触展现了爱情之痛与离别之苦。
虽然诗中充满着伤感和哀怨,但读者可以从其中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短暂有限这一真理的领悟。
他让读者反省人生短暂却珍贵,并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追求内在的平静与心灵的成长。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白居易对时间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思考。
他呼吁人们在有限的时间里追求真善美,放下俗世欲望,修身养性,以智慧面对生活中的风雨起伏。
3. 《赋得古原草送别》《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一首离别诗作,在赞美自然景色之余也表达了对友人离别之情的感怀和祝福。
这首诗通过描绘古原草木葱茏、风景如画来表达闲适自在之感。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白居易对离别淡然从容态度。
他以自然景色展现出闲适宁静,并以此展示了对友情的珍爱和祝福。
虽然人事无常、物是人非,但他告诫读者要珍惜当下、发扬豁达、不舍与遗憾,守则临时并平和地面对生活中的变化。
白居易的闲适诗
白居易的闲适诗闲适诗和讽谕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
讽谕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与元九书》),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如诗人步入仕途不久所作、列在白集“闲适”第一篇的《常乐里闲居偶题十六韵》一诗,即表现出对“帝都名利场”的厌倦、对现有生活的满足。
诗末四句这样写道:窗前有竹玩,门外有酒沽。
何以待君子,数竿对一壶。
另一首作于盩屋尉时的《官舍小亭闲望》也有类似的诗句:亭上独吟罢,眼前无事时。
数峰太白雪,一卷陶潜诗。
人心各自是,我是良在兹。
以淡泊知足之心,对清爽自然之景,境界不算大,格调也不甚高,但自得自适之情却别有一番意趣。
这种知足保和的心境,越到晚年表现得越突出:“世间好物黄醅酒,天下闲人白侍郎。
”(《尝黄醅新酎忆微之》)闲适生活与诗酒人生、拂道心境全都表现在闲适诗里:“七篇《真诰》论仙事,一卷《坛经》说佛心”(《味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问刘十九》)白居易的知足保和,源于他对政治的厌倦和佛、老思想的影响,他炼丹服药,诵经坐禅,释、道二家在他的人生态度、生活情趣中都留下了甚深的印记。
当然,也源于根深柢固的浅俗思想。
他的很多闲适诗,都热衰于铺叙身边琐事,将衣食俸禄挂在嘴边,千篇一律,令人生厌。
在大和八年所作的《序洛诗》中,他这样说:“自(大和)三年春至八年夏,在洛凡五周岁,作诗四百三十二首。
除丧朋哭子十数篇外,其他皆寄怀于酒,或取意于琴,闲适有馀,酣乐不暇,苦词无一字,忧叹无一声,岂牵强所能致耶!”这一时期的诗作,多“称心而出,随笔抒写”(越翼《瓯北诗话》卷四),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浅之又浅,俗之又俗。
苏轼说“元轻白俗”(《祭柳子玉文》),所谓白之俗,主要就表现在这里。
白居易另有不少记游写景的“闲适”之作,很有自己的独特风貌。
论白居易闲适诗及其诗史意义
论白居易闲适诗及其诗史意义白居易闲适诗是唐代文学中的一种诗歌形式,它以轻松愉悦的口吻,描绘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感受,表达出一种淡泊世俗的生活态度。
这种诗形在唐代成为一种文学流派,其代表作品有白居易的《赋得琵琶行》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这些作品中的闲适诗和原本的严肃文学风格有所不同,更凸显出唐代文学中的多元性和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
白居易的闲适诗被视为唐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白居易在他的很多作品中描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日常生活的琐碎,同时又表达了对自由自在的追求,这对于当时的文学来说,是一种别开生面的探索。
他的闲适诗不仅表现了作者的情感,更将这种情感融入到自然和人生中,传递出一种深刻的思考和摆脱主流文化束缚的努力。
白居易的闲适诗也影响了后来的文学成就。
他的作品被广泛传颂,成为唐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一。
他的闲适诗也成为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宋代,文学达人苏轼受到了白居易闲适诗的启发,他也开始创作这种短小有趣的诗歌形式。
如今,闲适诗已经在中国文学中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流派。
无论是在现代的文学创作中,还是在古典的文学研究中,闲适诗都在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从历史角度来看,白居易的闲适诗也是当时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反叛,代表了一种新的思潮和审美趋势。
唐代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文学和艺术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但是,这种繁荣也带来了许多束缚和限制,让人们缺乏自由和创造力。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这种背景下诞生,它反映出当时文学界的一种新的思潮,即反对传统文化,倡导自由自在的个性表达和写作方式。
总之,白居易的闲适诗是唐代文学和中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一种闲适、自由的生活态度和写作风格。
这种诗歌形式不仅成为唐代文学的独特表现形式,更体现了唐代文学的多元性和自由性。
同时,它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对于文学创作和文化思潮的革新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简要评价白居易的闲适诗及元稹的悼亡诗
简要评价白居易闲适事及元稹悼亡诗
白居易的闲适诗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诗体,常被称为“白体诗”,将诗歌写成了一种闲适、欢快、悠闲和自由自在的样子,反映了当时唐朝繁荣昌盛、安宁祥和的社会氛围。
这种诗体多写于家居、庭院、园林等闲处,常以家庭生活琐事、日常小事、自己的个人感悟为材料,写出了一种洒脱、自在、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
白居易的闲适诗注重开放、放纵,尤其是在情感表达上,多以生活大悦、幸福愉快、自由随意为主,因此常被人们称为“乐府新声”。
元稹的悼亡诗则是另一种情感凝重、严肃庄重的诗歌表达方式。
元稹的悼亡诗以感人肺腑、感人至深著称,通常以亲朋好友去世,或是灾难人命鸡犬升天等悲惨场景为主题,从中抒发感受。
他的悼亡诗以其悲情酸楚、凝重庄严、含蓄悼意而著名,常常展现出他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人生体验以及对生死、命运和人性的思考。
元稹的悼亡诗风格独特、语言优美、气势恢宏、内涵深刻,不仅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同时也代表着唐代诗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人生。
白居易的诗歌中表现兼济之志的诗
白居易的诗歌中表现兼济之志的诗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
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所以白居易的诗歌中表现兼济之志的诗歌是讽喻诗。
观刈麦唐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观刈麦》是白居易较早期的作品,全诗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写田间农作的辛苦,农民们顶着烈日收麦子,连饭都舍不得回家去吃,如此辛苦地劳作是否就能换来温饱呢?答案是“未必”。
紧接着诗人写了第二层。
在第二层中,白居易白描了一个“贫妇”,“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仅用了两句诗就将其困顿艰难的现状展现了出来。
诗人也通过此两句诗表达了对田间农人生计的隐忧。
第三层,诗人反观自身,自己不事农耕却有丰厚的俸禄,而身为朝廷官员却不能为民解困,不能救民于水火,于是产生了深深的自责,亦对封建社会“重赋”害人给予了揭露与鞭笞。
本首诗的结构严谨,先总写,再具体单写,最后发感想和议论,一首诗歌写出了文章的格局。
元和二年,白居易被宪宗赏识,担任了左拾遗一职,这让诗人非常兴奋,觉得自己得遇明主,在谏官的位置上能够直言时政流弊,可以着手改革,得以完成“兼济天下”的政治抱负。
任谏官的三年,是白居易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他奋不顾身,直言敢谏,同时也创作了大量反映农村生活和农民疾苦的诗作,“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即为当时他创作状态的写照。
白居易的讽谏诗十分多,约有一百七十多首,无论从诗歌的艺术高度、思想深度、反映社会问题的广度上,白居易的诗均可与杜子美相提并论。
白居易晚年闲适诗
白居易晚年闲适诗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其中包括晚
年创作的闲适诗。
以下是白居易晚年的一首闲适诗:
《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这首诗的意思是:新酿的米酒,色绿香浓;小小红泥炉,烧得殷红。
天快黑了,大雪将至,能否一顾寒舍共饮一杯暖酒?
这首诗是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时所作,诗歌用语简练,意境温馨,表达了诗人在冬天邀请好友共饮暖酒的惬意和闲适。
整首诗充满了生活气息,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享受。
白居易的闲适诗名词解释
白居易的闲适诗名词解释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以其清新自然、洒脱闲适的诗风而闻名于世。
他的诗作中常常出现一些独特的词语,这些词语在诗歌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探讨白居易的闲适诗名词的含义和解释,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他的诗作。
一、闲适白居易的诗作常常被人称作“闲适”的代表,他的诗作中常常表现出一种悠闲宁静的生活状态。
闲适一词在白居易的诗中有两层含义。
首先,它可以理解为一种生活态度,即不拘泥于功名利禄,对人生有一种淡泊的追求。
白居易在他的诗作中常常表现出对于名利的淡然态度,他把生活中的琐事和烦恼置之不理,轻松自在地度过每一天。
其次,闲适也可以理解为他诗作中所描绘的一种生活场景,即宁静舒适的环境和生活方式。
白居易的诗作中常常描绘出一幅壮美的自然景色,或者是宫廷中的宴会和游宴,这些场景都给人一种恬静惬意的感觉,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白居易的闲适之美。
二、宴会在白居易的诗作中,宴会是一个常见的主题。
宴会一词主要指的是宫廷或贵族间的筵席和聚会。
白居易在他的诗作中经常描绘宴会的盛况和气氛,展现了他对于闲适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他的诗作中,宴会并不仅仅是为了享受美食和酒宴,更重要的是通过宴会来展示和表达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友善。
他常常描绘出宴会中人们的欢笑、对酒言欢的场景,以及友情和亲情的交流和融洽。
宴会成为他诗作中一种真实、饱满的表达方式,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对于人际交往和人情味的关注和赞赏。
三、牧童白居易的诗作中涉及到的另一个常见的词语是牧童。
牧童一词指的是在乡村或山野中放牧的孩童。
在白居易的诗作中,牧童常常作为一种象征,代表着纯真和自由的人生追求。
白居易常常描绘出牧童放牛或唱歌的场景,以及他们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
这种和谐和自由的生活态度成为他诗作中的一种理想状态,他通过牧童这一形象来激发读者对于自然的向往和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白居易的闲适诗作中,他以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现了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和追求。
白居易闲适诗十一首
白居易《闲适诗·十一首》(其一)心足即为富,身闲乃为贵。
富贵在此中,何必居高位。
君看朝士家,朱门拥金翠。
岂知幽栖者,空山无俗累。
(其二)长庆二年春,病后独寻春。
栉风沐雨心无愧,起死回生骨更坚。
紫陌事多闲日少,青山路远白云深。
风光入眼须行乐,莫待花前空自吟。
(其三)独坐小轩窗,心事自难忘。
风摇庭树绿,月照夜花香。
欲寄千里书,何处是归航。
唯应清夜梦,长与故人傍。
(其四)闲居日已久,多病故人疏。
黄叶落秋声,白云生远途。
寒灯照孤影,浊酒暖枯肠。
欲问谁同此,空山一鸟呼。
(其五)身闲心亦静,独坐对青山。
月出松间照,云来竹上斑。
清风拂面过,流水绕膝间。
此中真意趣,何必问尘寰。
(其六)闲居无俗事,日日得高眠。
风暖花含笑,雨余鸟弄喧。
闲来观物态,静去悟天缘。
莫道人生苦,须知此乐全。
(其七)闲居山林间,心境自超然。
松风吹白发,云气绕青烟。
野老来相访,村童笑语喧。
此中真胜境,何必问尘缘。
(其八)闲居有乐事,何必问穷通。
水绿山青春,风清月明空。
闲来观自在,静去悟无穷。
莫道人生短,须知此乐同。
(其九)闲居无他事,日与琴酒亲。
清风拂帘幕,明月照床衾。
兴至挥毫墨,闲来抚古琴。
此中真意趣,何必问尘心。
(其十)闲居山林好,心境自逍遥。
水声鸣涧壑,云影荡山腰。
野鸟啼春树,山花笑晚霄。
此中真胜境,何必问尘嚣。
(其十一)闲居乐无事,日与酒为朋。
醉卧芳草间,醒看白云升。
风来花香远,水去竹声清。
此中真意趣,何必问浮生。
如何评价白居易的闲适诗及元稹的悼亡诗
白居易的闲适诗与元稹的悼亡诗评析白居易与元稹,都是唐代文学中杰出的文学家,他们在不同的文学风格中展现了各自的独特才情。
其中,白居易以豁达的闲适诗著称,而元稹则以深情的悼亡诗感动世人。
让我们分别来评析这两位文学巨匠的代表作品。
**白居易的闲适诗:**白居易的闲适诗以豁达、淡泊、随意为特点,他以“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人西辞黄鹤楼”为开篇,展现了他对于世间纷扰的超然态度。
他的闲适诗多以咏史抒怀为主,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描绘了战乱过后的原野景象,表达了对战争苦难的感慨,同时表现了对于个体命运的淡然态度。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形式上常常以骚体为主,修辞华丽,意境深远。
他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具生动感和艺术感染力。
他以豁达淡泊的心态面对人生,表现了一种“临危不惧”的豁达气度。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唐代诗歌中独树一帜,为后来的文人墨客所推崇。
**元稹的悼亡诗:**元稹的悼亡诗则以深沉、哀思、悲怆为主要特点。
他在《离骚》中有着“兮若朝露,君为东风”的悼亡之情,以及《长恨歌》中的“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的离愁别绪。
元稹的悼亡诗多表达对逝者的思念之情,对生命无常的感叹,以及对时光流转的无奈。
元稹的悼亡诗在语言上常常表现为豪放而奔放的风格,直接而深情。
他借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塑造了许多富有感染力的形象,使诗歌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元稹的悼亡诗在表达个人感情的同时,也融入了对于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使其作品更显深邃、悲切。
**评价与对比:**白居易的闲适诗与元稹的悼亡诗在表现主题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白居易以豁达淡泊的心态面对世间纷扰,他的闲适诗反映了一种超然的人生态度,以咏史抒怀为主,关注社会风云。
而元稹的悼亡诗则更注重个体情感的表达,他通过对逝者的思念和对生命的感慨,展现了一种深切而哀伤的情感。
在艺术手法上,白居易运用修辞巧妙,描绘丰富多彩的画面,以雄浑宏大的语言展现豁达豪放的情感;而元稹则以豪放深情的笔触,通过直抒胸臆、情感真挚的表达方式,打动读者的心灵。
闲庭独坐对闲花全诗的解析
闲庭独坐对闲花全诗的解析
摘要:
1.引言
2.诗歌背景介绍
3.诗歌主题解析
4.诗歌的艺术特点
5.结论
正文:
一、引言
《闲庭独坐对闲花》是一首描绘闲适生活的诗歌,通过作者对闲庭独坐、静观闲花的描绘,传达出淡泊名利、享受生活的情趣。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全面的解析,从诗歌背景、主题、艺术特点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诗歌背景介绍
《闲庭独坐对闲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人,一生创作诗篇无数,作品风格多样,尤以闲适诗见长。
这首诗反映了他晚年淡泊名利、追求悠闲生活的心境。
三、诗歌主题解析
《闲庭独坐对闲花》的主题是表现作者淡泊名利、享受生活的情趣。
诗中描绘了一个闲适的场景:庭院中,作者独自一人,静观闲花。
通过“闲”字,传达出作者的心态,表现出对纷繁世界的超脱。
诗中“对闲花”的描绘,则是对生活的热爱,表现了作者在宁静生活中寻找美的境界。
四、诗歌的艺术特点
1.意境优美:诗中描绘的庭院、闲花等景物,构成了一幅宁静、优美的画面,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2.以景抒怀:通过描绘自然景物,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展现了淡泊名利、享受生活的情趣。
3.语言简练:诗歌运用简练的语言,传达出丰富的内涵,使读者产生共鸣。
五、结论
《闲庭独坐对闲花》是一首表现淡泊名利、享受生活情趣的诗歌。
通过对庭院、闲花的描绘,传达出作者超脱纷繁世界的心态,展现了宁静生活中的美好。
白居易的闲适诗
白居易的闲适诗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在白居易的闲适诗中,无论是描绘日常生活起居,还是抒发内心情志,排遣政治苦闷与人生悲哀,大都可见诗人达观知足的思想贯穿其中。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白居易的闲适诗的分析,欢迎大家阅读! 白居易给自己闲适诗下的定义是:“或退公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情性者”,他的表述首先说明了闲适诗的创作多是在官闲或养病之时,没有官务拘系,在闲居独处的闲散状态中进行;其次说明其题材,与“因事专题”以美刺比兴为目的,描写反映社会现实慷慨激昂的讽喻诗,以及“随感遇而形于叹咏”的记叙人生悲欢、感伤自己、他人和外物,哀怨委婉的感伤诗不同,其视角多集中在个人身上,多写日常生活的饮食起居,交友出游,弹琴赋诗等活动及抒写内心情怀和人生态度,可以说,闲适诗承担了记录白居易日常生活的任务,其吟咏的题材,从具有概括意义的广泛事物转向更为平凡、普通、微小的生活细节,诗歌格调的降低,感情抒发的直白形成其平淡琐直的特色。
在白居易的笔下,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一不能入诗。
如写睡眠“春被薄亦暖,朝窗深更闲。
却忘人间事,似得枕上仙。
至适无梦想,大和难名言”(《春眠》);写饮酒“尽将沽酒饮,酩酊步行归”(《晚春沽酒》);写出游“朝踏玉峰下,暮寻蓝水滨”(《游蓝田山卜居》);写天伦之乐“有侄始六岁,字之为阿龟。
有女生三年,其名曰罗儿。
一始学笑语,一能诵歌诗。
朝戏抱我足,夜眠枕我衣”(《弄龟萝》);写闲居“看山尽日坐,枕帙移时睡”(《闲居》);写弹琴“是时心境闲,稠叠长年情。
勿轻一盏酒,可以话平生”(《喜陈兄至》)……诗人作细致描绘的同时,进一步抒写生活中的感受,在宁静闲散的环境中凸显散淡闲逸、淡泊名利的形象。
如《闲居》“空腹一盏粥,饥食有余味。
……从旦直至昏,身心一无事。
心足即为富,身闲乃当贵”;如《烹葵》“炊稻烹秋葵,粒粒香复软,绿英滑且肥。
饥来止于饱,饱后何所思?忆昔荣遇日,迨今穷退时。
白居易的讽喻诗和闲适诗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将自己的诗歌分为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四类。
讽喻诗以《秦中吟》和《新乐府》为代表作,揭露社会弊端,直言不讳,思想内容深刻。
闲适诗则以《琵琶行》为代表作,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自在、舒适惬意生活的向往。
讽喻诗是白居易最为重视的,它体现了诗人崇高的理想与道德思想,写出当时政坛的弊端以及严重的社会问题,体恤百姓生活之疾苦。
讽喻诗与他的社会政治理想紧密结合,被誉为最有价值的一部分。
而他的闲适诗则表现出了他对于自由、舒适生活的向往,是他在生活中寻求安逸的一种表达方式。
白居易《正月三日闲行》赏析
白居易《正月三日闲行》赏析《正月三日闲行》作者为唐朝诗人白居易。
其古诗全文如下:黄鹂巷口莺欲语,乌鹊河头冰欲销。
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鸳鸯荡漾双双翅,杨柳交加万万条。
借问春风来早晚,只从前日到今朝。
【前言】《正月三日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是一首著名的闲适诗,创作于诗人担任苏州刺史期间,本诗字词清秀,风格淡雅,与《钱塘湖春行》一样,都是诗人描写苏杭美景的名篇。
【注释】1.黄鹂,坊名2.乌鹊,河名3.前日,原来的日子4.鸳鸯,一种古神话的鸟【鉴赏】《正月三日闲行》诗首联巧用地名:黄鹂为坊名,乌鹊乃河名和桥名。
乌鹊桥,是苏州城中最古的石拱桥,与阖板城同建,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原位于“子城”正门前直街,因春秋时吴王在此建乌鹊馆而得名。
这是一座集政治、经济、文学和建筑艺术于一身的名桥。
据史书记载,此桥原为周武康石建造,整体彤红,端正耸峙,如琼雕玉凿,乌鹊桥拱之顶,与玄妙观内三清殿屋脊对峙,甚是壮观。
此桥与城中其它桥梁相较,大有鹤立鸡群之势。
乌鹊桥一直成为历代诗人墨客竞相吟咏的对象。
白居易诗中“红栏三百九十桥”之“红栏”,显然是指称乌雀桥,诗以乌雀桥之个别而代“三百九十桥”之全部。
白居易在任苏州刺史时,对此桥真可谓情真意笃。
黄鹂、乌鹊语意双关,《正月三日闲行》中诗人巧用地名来写春意。
首联两句中“欲”字并用,此乃大巧之拙,似为重复而其实匠心独运。
诗人率意成诗,仿佛冲口而出,不管是平是仄,也不管是否重复,无心锤炼,不屑刻意,将一“闲适”的慵懒情态凸现出来。
以笔者之推断:诗中连用两个“欲”,非诗人情词枯竭,实乃有意为之也。
中间两联,巧对偶得,不求工而自工,自然工稳。
“东西南北”的方位词对“三百九十”的数词,妙不可言,以暗写绿水与河道,东西南北,纵横交织。
一池春水,又由于水道的东南西北、曲折蜿蜒,更觉波光粼粼、源头绵绵之意。
而各色桥等本来就姿态各异,情状呈献,又因为“东西南北”的方位,因为桥栏色彩鲜艳夺目,便愈加风情万种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的闲适诗
闲适诗和讽谕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
讽谕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与元九书》),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如诗人步入仕途不久所作、列在白集“闲适”第一篇的《常乐里闲居偶题十六韵》一诗,即表现出对“帝都名利场”的厌倦、对现有生活的满足。
诗末四句这样写道:
窗前有竹玩,门外有酒沽。
何以待君子,数竿对一壶。
另一首作于盩屋尉时的《官舍小亭闲望》也有类似的诗句:
亭上独吟罢,眼前无事时。
数峰太白雪,一卷陶潜诗。
人心各自是,我是良在兹。
以淡泊知足之心,对清爽自然之景,境界不算大,格调也不甚高,但自得自适之情却别有一番意趣。
这种知足保和的心境,越到晚年表现得越突出:“世间好物黄醅酒,天下闲人白侍郎。
”(《尝黄醅新酎忆微之》)闲适生活与诗酒人生、拂道心境全都表现在闲适诗里:“七篇《真诰》论仙事,一卷《坛经》说佛心”(《味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问刘十九》)
白居易的知足保和,源于他对政治的厌倦和佛、老思想的影响,他炼丹服药,诵经坐禅,释、道二家在他的人生态度、生活情趣中都留下了甚深的印记。
当然,也源于根深柢固的浅俗思想。
他的很多闲适诗,都热衰于铺叙身边琐事,将衣食俸禄挂在嘴边,千篇一律,令人生厌。
在大和八年所作的《序洛诗》中,他这样说:“自(大和)三年春至八年夏,在洛凡五周岁,作诗四百三十二首。
除丧朋哭子十数篇外,其他皆寄怀于酒,或取意于琴,闲适有馀,酣乐不暇,苦词无一字,忧叹无一声,岂牵强所能致耶!”这一时期的诗作,多“称心而出,随笔抒写”(越翼《瓯北诗话》卷四),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浅之又浅,俗之又俗。
苏轼说“元轻白俗”(《祭柳子玉文》),所谓白之俗,主要就表现在这里。
白居易另有不少记游写景的“闲适”之作,很有自己的独特风貌。
如那首长达1300字、被后人评为可与韩愈《南山》诗“匹敌”(《唐宋诗醇》)的《游悟真寺一百三十韵》,叙述游踪条理分明,步骤井然,有明显的散文化倾向,摹景写情既形象生动,又自然散朗。
写山风是:“风从石下生,薄人而上抟。
衣服似羽翮,开张欲飞骞”;写日落月出是:“西北日落时,夕晖红团团。
千里翠屏外,走下丹沙丸。
东南月上时,夜气青漫漫,百丈碧潭底,写出黄金盘”;写游山之意是:“我本山中人,误为时网牵。
……今来脱簪组,始觉离忧患。
及为山水游,弥得纵疏顽。
”诗情画意弥漫其间,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再如他被贬之后写的《题浔阳楼》、《读谢灵运诗》、《宿简寂观》、《咏意》等诗,都能以审美的眼光和清新的笔调,观照自然,抒写心愫,排遣忧愁,超然物外,表现出“逸韵谐奇趣”的特点。
他的《大林寺桃花》虽仅短短四句,却理趣悠长,活泼可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的闲适诗还有不少说理议论的篇章,所说之理又多为出世逃禅、知足保和之类,初读之下,尚觉清爽,数篇之后,便觉陈陈相因,了无新意,正如他自己所说:“诗成淡无味,多被众人嗤。
上怪落声韵,下怪拙言词。
”(《自吟拙什因有所怀》)但白居易诗也有说理说得好的,如组诗《效陶潜体十六首》便将议论与叙述、描写结合起来,以饮酒为契机,表现诗人“便得心中适,尽忘身外事。
更复强一杯,陶然遗万累”的真实情态,较之一般纯发议论的说理诗,自不可一概而论。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
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不如来饮酒七首》其七)、“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对酒五首》其二)的诗句,而“后之使蜗角事悉稽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
即以宋人所取名号论,“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龚颐正《芥隐笔记》)。
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
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
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
”(《二老堂诗话》)凡此种种,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诗的影响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