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经济改革
俄罗斯帝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俄罗斯帝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代,俄罗斯帝国正面临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深刻变革。
在这一时期,俄罗斯帝国的劳动力、工业、城市和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同时,社会阶层和政治改革也使得俄罗斯逐渐迈向现代化的大门。
本文将从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两个方面来阐述俄罗斯帝国时期的变革。
一、经济发展在经济方面,俄罗斯帝国在19世纪末期实现了百年来最显著的变化。
首先,农业生产逐步实现了机械化和现代化。
之前的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无法满足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求。
因此,政府开始通过资助和鼓励,引进现代农业装备,使得俄罗斯的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据统计,1897年至1905年期间,粮食生产总量增长了13%。
这也使得俄罗斯成为欧洲大陆上粮食出口的主要国家之一,同时也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其次,在工业方面,俄罗斯的发展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之前的工业主要集中在一些手工业的制造业上,但这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逐渐被淘汰。
自19世纪50年代开始,俄罗斯引进了大量的西方先进工业技术,同时也开始进行技术创新和改进。
这些技术和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市场和就业机会的增长,同时也推动了铁路、电力和石油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工业方面,俄罗斯的成长率在欧洲各国中也位居前列。
最后,在社会方面,俄罗斯帝国的经济变革和发展也引起了社会阶层和城市规模的变化。
在19世纪末期,俄罗斯的城市人口增长迅速,成为欧洲大陆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同时,城市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城市中心地带开始出现大型商业和金融中心,而普通百姓则生活在城市边缘地带或周边的工业园区。
这也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例如底层民众的经济和社会流动性降低,劳动条件的恶化等。
二、社会变革在社会方面,俄罗斯帝国也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社会和政治改革。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1861年的农奴制度改革。
在这次改革中,农奴制度被废除,劳动力得到了自由和保护,并得到了土地的分配。
这次改革虽然带来了一些政治和社会的不稳定,但为俄罗斯的农业和劳动力市场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俄罗斯经济现状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俄罗斯经济现状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俄罗斯是一个拥有丰富资源的国家,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矿产等资源,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出口国之一。
近年来俄罗斯经济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包括国际制裁、石油价格波动、经济制度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都给俄罗斯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对当前俄罗斯经济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分析。
一、俄罗斯经济现状1. 俄罗斯经济受制裁影响较大自2014年以来,由于乌克兰危机等一系列事件,欧盟和美国对俄罗斯实施了一系列制裁措施,这些制裁措施直接影响到了俄罗斯的经济发展。
其中最为直接的影响就是俄罗斯在能源、金融等领域的受限,这使得俄罗斯的经济增长受到了较大的制约。
由于风险偏好下降,国际投资减少,进一步加剧了俄罗斯经济的下行压力。
2. 石油价格波动使得经济不稳定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油出口国之一,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对石油价格波动非常敏感。
2014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跌,这直接导致俄罗斯的石油出口收入减少,同时也加速了俄罗斯的通货膨胀,使得俄罗斯的经济面临较大的不稳定性。
3. 经济结构不合理俄罗斯经济的结构长期以来一直较为单一,依赖于天然气、石油等资源。
这种经济结构的单一性使得俄罗斯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一旦国际资源价格波动,俄罗斯经济就会受到很大的冲击。
这种经济结构也使得俄罗斯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导致了俄罗斯经济增长的乏力。
二、未来发展趋势1. 多元化发展经济面对国际制裁、资源价格波动等问题,未来俄罗斯应该着力发展多元化的经济结构,降低对能源资源的依赖性。
俄罗斯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可以在制造业、农业、科技创新等领域加大投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俄罗斯也可以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外资,弥补国内投资不足的问题,促进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2. 加大改革力度俄罗斯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政府在经济管理、金融监管等领域存在不足,制度不够健全。
苏联解体对俄罗斯社会经济的影响与改革
苏联解体对俄罗斯社会经济的影响与改革1991年苏联解体,对俄罗斯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历史事件不仅改变了国家的政治格局,也重塑了俄罗斯的经济发展路径。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苏联解体对俄罗斯社会经济的影响,并分析俄罗斯在此后的改革中所面临的挑战与变革。
首先,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历了一段艰难的转型期。
随着国家的解体,原来的中央计划经济崩溃,国有企业面临私有化的命运。
私有化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许多国有企业的资源被恶意掠夺,导致经济的混乱和贫富分化的加剧。
此外,市场经济机制的引入也带来了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上升等问题。
这些因素使俄罗斯社会经济长期处于低迷状态。
然而,苏联解体也为俄罗斯带来了一些机遇。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与西方国家的合作,为俄罗斯开放了国际市场。
俄罗斯的资源丰富,包括天然气、石油和矿产等,成为其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的基础。
俄罗斯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型,私有企业逐渐成为经济的主要推动力。
在这一过程中,俄罗斯也尝试着引入市场机制,建立起了独立的法律体系,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然而,尽管俄罗斯在经济发展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俄罗斯经济高度依赖能源出口,这使得其对全球能源价格的波动非常敏感。
油价暴跌对俄罗斯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使国家财政状况恶化,加大了经济和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其次,俄罗斯存在着严重的贫富分化问题。
资源富裕的地区和社会阶层获益更多,而农村地区和低收入人群则陷入了贫困。
这种不平等状况导致了社会不满情绪的积聚,加剧了社会矛盾。
为了克服以上问题,俄罗斯开始进行改革。
首先,俄罗斯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来降低国家对能源出口的依赖。
该政策包括发展其他产业,改善能源效率和提高科技创新等。
其次,俄罗斯政府加强了社会公共服务的投入,包括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建设等。
通过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可以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此外,俄罗斯政府还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争取外国投资,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
俄罗斯的经济转轨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前苏东国家开始了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经济体制转轨,这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经济转变过程。
由于前苏联是计划经济模式的发源地,俄罗斯是这些向市场经济过渡国家中的大国,又采取休克疗法的过渡方式,因而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正处于全面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宏观经济体制转变的关键时期,研究俄罗斯经济转轨及其经验教训,对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俄罗斯经济转轨的曲折历程俄罗斯的经济转轨从1992年开始,至今已经近5年.在这段时间里,俄的经济转轨经历了曲折的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2年),盖达尔政府全面推行激进经济改革.改革的目标是向自由市场经济过渡,方式采取休克疗法.主要内容为:一次性全面放开价格;实行财政货币紧缩政策;以无偿分配的方式迅速实现私有化;对外贸易自由化。
由于全面放开价格造成恶性通货膨胀,紧缩财政货币非但未能抑制通胀反而造成生产大幅度下降,无偿私有化未能产生积极作用,卢布自由兑换导致对美元汇率狂跌不止,结果形成经济危机、财政货币危机和社会政治危机相互交织恶性循环的局面。
休克疗法的失败导致盖达尔下野和激进经济改革政策的基本终结。
第二阶段(1993—1995年),切尔诺梅尔金政府继续进行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经济改革,同时对激进经济改革政策进行修正。
首先,在价格政策上采取谨慎态度,对前政府尚未放开的少数最重要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依然保持国家调节。
其次,在财政货币政策上,从“强紧缩”转为“适度紧缩”政策,把稳定财政货币同稳定生产结合起来。
第三,停止无偿私有化,从“证券私有化”向“现金私有化”过渡,把私有化过程同投资活动结合起来。
第四,加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减少国家预算赤字,控制通货膨胀,实行“外汇走廊”政策。
政策的修正,使俄经济形势在1995年出现社会生产下降临近谷底和结构性回升,而国家预算赤字和通货膨胀大大缩小的稳定迹象。
改革对俄国发展的影响
改革对俄国发展的影响改革对任何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而对俄罗斯这样一个拥有庞大领土和资源的国家来说,改革对其发展的影响尤为重要。
在过去几十年里,俄罗斯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的改革。
本文将探讨这些改革对俄罗斯发展的影响。
首先,政治改革对俄罗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面临着建立一个新的政治体制的挑战。
政治改革的核心是建立一个更加开放和民主的政府体系。
俄罗斯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制度改革,包括修改宪法、建立多党制和加强选举制度的透明度。
这些改革为俄罗斯的政治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各方利益的平衡提供了更好的机制。
同时,政治改革也增强了公民的政治参与感和责任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其次,经济改革对俄罗斯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陷入了混乱和衰退。
为了实现经济的转型和增长,俄罗斯进行了一系列市场化和私有化的经济改革。
这些改革包括放宽国有企业的控制,鼓励私人企业的发展,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等。
这些改革为俄罗斯经济带来了新的活力和竞争力。
私有企业的兴起促进了创新和技术进步,促使俄罗斯成为一个更加开放和市场化的经济体系。
此外,经济改革还吸引了外国投资和技术,推动了俄罗斯与国际经济的融合和合作。
第三,社会改革对俄罗斯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社会改革涉及教育、医疗、福利等多个领域。
俄罗斯通过改革教育系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创新和科技发展。
医疗改革提高了人民的医疗保障水平,增强了社会的健康状况。
福利改革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提高了社会公平性和社会稳定性。
这些社会改革为俄罗斯的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本积累提供了有力支持,为俄罗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改革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改革进程可能面临来自既得利益者的阻力,特别是在经济改革中。
一些国有企业和官僚体系可能对改革持保守态度,限制了改革的进展。
另一方面,改革可能引发一些社会问题,例如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扩大等。
俄罗斯的国企私有化、休克疗法和通货膨胀!
俄罗斯的国企私有化、休克疗法和通货膨胀!以付出高昂的社会成本并以失败而告终的俄罗斯“休克疗法”改革已过去10年了,在汲取俄罗斯教训的同时会使我们的头脑更加清醒。
一、私有化导致两极分化独立后的俄罗斯经济脱胎于长达70余年历史的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土壤之中。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几乎完全排斥了市场经济因素。
单一的财产公有制(1990年在所有制结构中,国有制比重占92%,工业中的国有制比重高达99%);国家对经济活动的高度垄断;扭曲了的商品货币关系下的僵化的政府价格体制(1950年一个面包卖12戈比,到1990年仍为12戈比);长期以来执行的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而漠视轻工业、农业发展的经济战略,从而造成轻工业品,特别是日用消费品的长期短缺;重积累、轻消费的低工资制所导致的市场购买力的萎缩;国家承包的居民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对外经济关系的封闭与半封闭状态等等。
这一切就是苏联刚刚解体时的俄罗斯联邦的国情。
然而,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杰弗里·萨克斯创始的“休克疗法”是以美国自由市场经济为蓝本的,其理论基础是新自由主义和现代货币主义。
主张经济自由放任,政府尽可能减少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将经济决策留给市场供求机制去完成。
在货币、财政政策方面,强调通过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来管理经济,主张财政紧缩,以此来治理通货膨胀,达到促进经济增长和实现宏观经济平衡的目的。
“休克疗法”的具体内容被萨克斯概括为“三化”,即自由化、私有化和稳定化。
自由化指经济自由化,包括价格自由化、经济联系自由化、对外贸易自由化;私有化指国有企业私有化;稳定化指采取财政紧缩政策,实现财政与货币的稳定。
很显然,“休克疗法”与当时俄罗斯的国情是格格不入的。
但是,以叶利钦总统兼任总理,盖达尔为副总理的俄罗斯联邦政府全然不顾俄罗斯的国情,聘请杰弗里·萨克斯为俄罗斯经济改革的政府高级顾问,全面照抄照搬“休克疗法”,并将其作为俄罗斯经济改革的纲领。
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政治和经济变革
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政治和经济变革1991年12月25日,苏联正式宣布解体。
这一事件引起了巨大的政治和经济变革,对于俄罗斯而言,尤其如此。
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经历了一段动荡和艰难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变革,深刻地影响了俄罗斯的发展轨迹和现代化进程。
一、政治变革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治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总体上来看,这一时期的政治变革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发生在1990年代初期。
在这一阶段,俄罗斯采取了一系列政治改革措施,试图建立一种新的政治制度。
这种政治制度包括:推行自由市场经济、实现政治多元化、加强国家行政权力和推进民主改革。
然而,在斯大林式极权统治的背景下,这种政治制度的建立并不容易。
尤其是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加强国家行政权力和推进民主改革成为了一项非常困难的任务。
第二个阶段发生在2000年之后。
这一时期俄罗斯的政治制度逐渐稳定。
普京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经济和法律改革,同时重新建立了国家的行政机构和法律制度。
这样,俄罗斯的政治制度得到了巩固,而国家安全和稳定也得到了维护。
二、经济变革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在1990年代初期,俄罗斯尝试了很多种经济制度模式,包括市场制度和计划经济。
最后,俄罗斯采取了自由市场经济的模式,大力推动市场化改革。
这种改革使俄罗斯的经济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第一,私有化改革。
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国有企业大量破产和倒闭。
为了促进经济发展,俄罗斯采取了大规模的私有化措施,将大量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企业,通过优化市场结构和资源分配,加快经济的发展和壮大。
第二,市场化改革。
在实行市场化改革之前,俄罗斯的经济完全由国家掌控,市场资源配置十分低效。
市场化改革让市场资源配置更加灵活和自由。
这种改革对于俄罗斯经济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加速了俄罗斯经济的发展和壮大。
第三,财政和税收改革。
为了减轻企业的负担和推动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俄罗斯开始进行财政和税收改革。
针对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各类税收,俄罗斯多次进行了税收改革和减税。
俄国改革知识点总结
俄国改革知识点总结
1、俄国变革:1985年以来,俄国开始实施改革政策,废除苏联时代建立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2、货币改革:1991年,采用了外汇市场货币体系,建立了俄罗斯联邦储备银行,管理着国家财政活动。
3、税收体系:1992年,建立了增值税,出口关税,地方和个人所得税制度,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城乡革新:1994年,开始城乡革新计划,推行自由经营的法律和支持土地所有权制度,使部分人尤其是农民可以拥有自己的土地,实现经济自主权。
5、财政政策:1996年,建立财政变革,实行财政事务分立,使政府人财资源统一调入,加强财政管理。
6、公共改革:1999年,政府建立了国家统治与改革委员会,主要负责实施国家的改革政策,促进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变革以及改善公民的生活。
俄罗斯金融改革的历程及启示
俄罗斯金融改革的历程及启示【摘要】俄罗斯金融改革是俄罗斯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文从引言部分探讨了金融改革的必要性和对经济的重要性。
在我们分析了俄罗斯金融改革的起步阶段、重要措施、金融监管机构的建立与完善、金融市场开放及全球化进程以及金融体系稳定与创新发展。
在结论部分总结了俄罗斯金融改革的经验教训和未来展望。
通过对俄罗斯金融改革历程的分析,可以得出俄罗斯在推进金融改革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取得的成就。
同时也为其他国家在进行金融改革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俄罗斯金融改革的成功与失败都值得深入探讨,以推动金融体系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俄罗斯、金融改革、历程、启示、必要性、经济、起步阶段、重要措施、监管机构、市场开放、全球化、体系稳定、创新发展、经验教训、未来展望。
1. 引言1.1 俄罗斯金融改革的必要性俄罗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其金融体系的稳定对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具有深远影响。
长期以来,俄罗斯的金融体系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弊端,如金融风险过大、金融监管不足、金融市场不够完善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俄罗斯经济的发展,也对全球金融秩序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俄罗斯的金融改革是其经济转型的关键一步。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以及国际竞争的加剧,俄罗斯必须加快金融改革的步伐,以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俄罗斯的金融改革也是为了提升国家的金融稳定性和风险防范能力。
通过改革金融体制、强化金融监管,俄罗斯可以更好地防范金融风险,确保金融系统的稳定运行,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俄罗斯的金融改革势在必行,其必要性不仅体现在俄罗斯国内经济发展的需求上,也对全球金融秩序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俄罗斯应当积极推进金融改革,以实现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全球金融稳定。
1.2 金融改革对俄罗斯经济的重要性通过金融改革,俄罗斯可以建立一个更加透明、高效、稳健的金融体系,提升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和服务水平。
这将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投资,促进经济的多样化和创新,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俄罗斯帝国的扩张与改革
俄罗斯帝国的扩张与改革俄罗斯帝国历史悠久,曾经经历了一系列的扩张与改革。
这些扩张与改革不仅改变了俄罗斯帝国的版图,还对经济、政治和社会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俄罗斯帝国的扩张与改革,并分析其对俄罗斯历史的重要性。
一、领土扩张1.1 拓宽边疆俄罗斯帝国的扩张始于16世纪,伴随着扎尔采夫王朝和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俄罗斯逐渐向东扩张。
该扩张主要通过战争和外交手段实现,在与波兰、瑞典和土耳其等强国的边界争端中,俄罗斯逐渐取得了优势,并成功地吞并了波罗的海沿岸、西伯利亚地区以及高加索地区等广阔领土。
这些领土的扩张不仅改变了俄罗斯帝国的边界,也为后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了条件。
1.2 亚洲扩张除了向西扩张外,俄罗斯帝国还向亚洲的中亚地区进行了扩张。
在19世纪,俄罗斯通过与中国和波斯的战争和条约,使得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地成为了俄罗斯的领土。
这一系列的扩张不仅为俄罗斯帝国带来了亚洲的资源和市场,也为其在亚洲地区崛起提供了基础。
二、政治改革2.1 彼得大帝的改革俄罗斯的政治改革始于彼得大帝时期。
彼得大帝通过一系列的措施,试图将俄罗斯帝国变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他进行了一系列的行政、军事、教育和经济改革,包括建立行政机构、组建现代化军队、引进西方技术和知识、推动工业化等。
这些改革为俄罗斯帝国树立了现代国家的形象,提升了国家的国际地位。
2.2 坚守专制然而,尽管在政治上进行了一些改革,俄罗斯帝国仍然保持了专制政治的特色。
在18至19世纪,著名的君主如叶卡捷琳娜大帝和尼古拉一世都坚持了专制统治,并通过强化中央集权、加强警察体系等手段,维护了统治者的权威。
这种专制政治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政治改革的深入进行,但也确保了俄罗斯帝国的稳定与统一。
三、经济改革3.1 农业改革在经济方面,俄罗斯帝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农业改革。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亚历山大二世和尼古拉一世推行了农业改革政策,主要包括解放农奴、调整土地制度和推行农业技术改进等。
俄罗斯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结构
俄罗斯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结构《俄罗斯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结构》俄罗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具有丰富的资源和庞大的劳动力,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构建对于促进国家繁荣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至关重要。
俄罗斯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推动经济发展、改善社会福利和保障国家安全。
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分析俄罗斯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结构。
在宏观层面,俄罗斯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主要包括经济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际合作。
首先,经济结构调整是俄罗斯改善经济基本面和提升整体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其中包括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升级、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和加强金融体系改革等。
其次,科技创新被视为俄罗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
俄罗斯政府积极鼓励科技创新,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提供优惠政策和资源,以激发创新动力。
此外,基础设施建设也是俄罗斯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俄罗斯以提升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改善交通运输体系和加快数字化转型等为目标,加大投资力度,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最后,俄罗斯通过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政治和安全事务,提升国际影响力,促进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对话。
在微观层面,俄罗斯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主要关注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社会保障和民生改善。
首先,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是俄罗斯提升国家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俄罗斯政府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加大对科学研究和高水平人才的培养投入。
其次,社会保障是俄罗斯关注民生的重要方面。
俄罗斯政府加大社会保障支出,提供更多的社会福利和保护,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此外,俄罗斯还注重解决民生问题,如改善医疗卫生条件、保障住房安全等,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俄罗斯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结构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
在宏观层面,应注重经济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际合作。
在微观层面,应关注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社会保障和民生改善。
俄罗斯政府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制定全面、具体和可持续的发展战略,推动俄罗斯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浅析俄罗斯经济改革
休克疗 法并没有使俄罗斯经济摆脱长期低迷 的状态 , 而与之相反 的, 俄罗斯还为休克疗法 的实行付 出了惨痛的代价。转型时期的 19 到 20 长达近十年 的经济危机使俄罗斯经济总量缩减 5 % 92 00 0
左 右 , 业 生 产 能 力 丧 失 23 这 次 经 济 危 机 在 现 象 上 表 现 为 经 工 /。 济的长期衰退 , 具体 表现为严重的需求不足和供给能力丧失 , 并 伴随着长期的货币危机 、 用危机 、 信 财政危机 和投 资危 机。整个 经济系统没有活力 , 投资激励和创新激励缺乏 。具体说来 ,0 9 年 代俄罗斯的经济危机 可分 为j个 阶段 :9 0 19 年 由计划经 19 到 92 济 制 度 造 成 的 短 缺 型 经 济 危 机 ;9 2 19 年 1 月 的 制 度 混乱 19 到 9 3 O 引 起 的过 渡 性 经 济 危 机 ;9 3 年 底 到 2 0 年 年 初 的 由相 对稳 19 年 00 定的非效率制度结构引起 的过渡期经济危 机。也就是说 , 这一时 期俄罗斯 的经济危机已经不是发生在计划经济制度基础上 的, 而 是 由于休克疗法建立起来 的非效率 的制度结构所 引起 的经济失 调 和 畸形 发 展 。 3 休 克 疗 法在 经 济 转 型 中失 败 的 原 因 基 于休 克疗 法建立起来的 自由市场经济制度 , 只是一种“ 似 是 而非 ” 的市场经济制度。表面上 , 私有制 的产权制度已经确立 , 微观经济主体也已经获得 了进行市场经济活动 的自主权 , 实现了 形式上 的经济 民主和经济 自由, 价格形成和资源流动 的国家控制 已经取 消, 国家已经放弃 了对企业经营活动和市场运行的直接干 预, 但这些不过是形式 上的制度 建设 , 划经 济遗 留的问题 却在 计
俄罗斯经济的转型与挑战
俄罗斯经济的转型与挑战引言随着苏联解体和俄罗斯独立后的市场经济改革,俄罗斯经济发生了巨大的转型与挑战。
本文将探讨俄罗斯经济转型的原因和过程,并剖析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转型的原因与过程1.1 市场经济改革的动力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面临着巨大的经济问题。
计划经济的体制无法适应市场需求,经济效率低下。
因此,转向市场经济成为必然选择。
1.2 市场经济改革的进程俄罗斯经济的改革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市场经济的初期,政府宣布私有化并推动市场自由化。
第二阶段是市场经济的发展期,俄罗斯经济快速增长,但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贫富差距的扩大和腐败问题的严重化。
第三阶段是市场经济的调整期,政府开始采取措施解决经济不平衡和社会问题。
二、面临的挑战2.1 资源依赖型经济俄罗斯经济长期以来过度依赖天然资源开采,如石油和天然气。
这种资源依赖型经济使得俄罗斯经济对国际市场的波动非常敏感,一旦油价下跌就会严重影响经济发展。
2.2 结构问题俄罗斯经济结构不合理,缺乏创新和多样性。
主要经济活动集中在能源和原材料领域,其他行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急需调整。
2.3 腐败和政府干预腐败问题严重制约了俄罗斯经济的发展。
政府干预经济的现象也比较普遍,导致市场竞争不公平,阻碍了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
三、未来的发展趋势3.1 扩大经济多元化为了摆脱对能源的依赖,俄罗斯需要推动经济多元化发展。
鼓励创新和提高科技含量的产业将成为未来经济的重要方向。
3.2 深化体制改革俄罗斯需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减少政府干预,加强法治建设,打击腐败。
这样才能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3.3 加强国际合作俄罗斯应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开放市场,吸引外资。
同时加强与其他国家在贸易、技术和投资等领域的合作,推动经济的跨国发展。
结论俄罗斯经济的转型与挑战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
虽然面临着众多挑战,但通过深化改革、加强多元化和加强国际合作,俄罗斯经济有望实现可持续发展,迎接更加光明的未来。
案例俄罗斯 失败的经济改革 休克疗法
案例俄罗斯:失败的经济改革——“休克疗法”1、案例呈现:俄罗斯的经济改革始于1990年6月,1991年10月俄罗斯第五次人代会批准了叶利钦的经济改革原则,其中包括“休克疗法”——放开价格、实行私有化和实现宏观财政稳定。
俄罗斯改革的失败表现在:1.国民经济长期负增长。
90年代俄罗斯GDP几乎减少了一半,GDP总量只有美国的1/10和中国的1/5,1998年金融危机之后人均GDP减少到了1 500美元,只有“七国集团”平均指标的1/5。
俄罗斯经济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燃料、电力和冶金工业成了民族经济的关键部门,其比重在GDP 中约为15%,在工业总产品结构中为50%,在出口中为70%多。
改革以来,工业生产总值下降了54%,机械制造下降了62%,轻工业减少了86%。
2.通货膨胀极为严重。
伴随着一步开放价格和大量的财政赤字,俄罗斯持续发生“奔腾式”或高位通货膨胀。
1992-1996年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为2680、1008、312、231和121.8。
其中主要指标,如食品分别为2816、738、335、223和120;非食品分别为2246、841、257、216和120、;服务分别为2652、1110、575、332和150。
工业批发价格指数(%),1990-1995年依次为6164、1124、335和275。
1999年的消费物价指数上涨32%,2000年又上涨20%多。
3.居民生活水平急剧恶化。
俄罗斯改革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下降。
官方承认,1991-1996年居民实际生活水平下降30-40%。
基尼系数1991-1995年分别为0.260、0.289、0.398、0.409和0.382。
据俄罗斯国家统计局资料,1992年经济改革以来一直有不低于三分之一的俄罗斯居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1992年经济自由化开始的时候曾一度高达50%,199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更高达53%以上,2000年上半年仍高达44%。
俄罗斯经济:从崩溃到重建
俄罗斯经济:从崩溃到重建导语: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又是一个长期和反复的过程,俄罗斯还处于这个过程的初期——人为和传统的因素仍占主导。
一从1988年开始政治体制改革以来,苏联领导人专注于选举、民族问题、外交等政治议题,对坚持经济改革的关注持续降低。
同时,在僵化的决策机制下,无法制定出合理的经济政策,就更别说实际执行了苏联的经济改革为什么失败了,而俄罗斯经济又发展得如何?一般认为,苏联经济的主要问题是体制——在过分集中、僵化的计划经济条件下,无法解决诸如劳动效率低、产品质量差、消费者的需求无法在生产中体现等问题,继而导致国内产值下降。
同时,由于政府过度依赖原料出口,在外部市场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的情况下,预算崩溃导致了经济的崩盘。
盖达尔在其《帝国的消亡》一书中说,到1991年11月,苏联财政和货币流通的崩溃已是既成事实。
不过,也有人认为,苏联经济不仅没有紧缩,更没有“崩溃”。
大卫·科兹在《来自上层的革命》中写道,苏联经济的问题并不比美国30年代的大萧条更严重。
“戈尔巴乔夫和他的伙伴们第一次退出他们主要的经济改革方案几年后,改革者迅速被所谓的革命团体夺取了权力。
……到1990年,苏联经济体制日渐走向分割,这种各自为政的局面彻底粉碎了一切改革的努力。
”但毫无疑问的是,从戈尔巴乔夫上台到苏联解体,六年时间苏联领导人始终未能找到一条适合苏联经济制度改革的道路。
一方面,经济僵化到不能为生产和经营活动提供制度上的保证,以满足国内和对外贸易的正常需要;另一方面,这种制度缺乏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变革的阻力。
1985年3月,当戈尔巴乔夫被推举为苏共最高领导人时,苏联已经面临诸多问题:深陷阿富汗战争泥潭、大量资源被用于维持军备竞赛、经济依靠大量出售原料维持、粮食和日用品消费极度依赖进口。
在经历二战后的迅猛增长并完成国家工业化之后,苏联经济在1975年左右开始出现停滞。
因此,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首先提出了“加速发展”的经济建设总路线——为此需要大量投资和提高劳动者的效率,重工业,特别是机械制造业被确定为而国民经济建设的关键环节。
俄罗斯经济现状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俄罗斯经济现状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一、俄罗斯经济现状问题1. 国际制裁的影响自2014年以来,俄罗斯因乌克兰危机和克里米亚问题遭受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
这些制裁包括冻结资产、贸易限制等,给俄罗斯经济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尤其是金融领域和能源出口受到了巨大打击,导致了俄罗斯经济长期低迷。
2. 能源价格波动俄罗斯依赖能源出口,尤其是天然气和石油出口,这使得俄罗斯经济对能源价格的波动非常敏感。
近年来,随着国际油价的波动,俄罗斯经济也受到了影响,特别是能源领域的投资和利润受到了剧烈波动。
3. 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不力俄罗斯经济结构长期以来主要依赖于资源能源出口,而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这使得俄罗斯经济缺乏动力源,对外部经济波动过于敏感。
国内经济体制改革进展缓慢,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过大使得市场效率低下。
二、俄罗斯未来发展趋势1. 外部环境的变化随着国际关系的不断调整,俄罗斯面临着外部环境的变化。
随着中国等新兴市场的崛起,俄罗斯有望加强与新兴市场的合作,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制裁可能逐渐解除,这将有利于俄罗斯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2. 产业结构调整俄罗斯政府已经意识到资源型经济的弊端,正在着手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俄罗斯正在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加大对创新型企业和科技公司的支持力度。
俄罗斯还在积极推进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加强对外贸易合作,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3. 投资环境改善俄罗斯政府正在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对外国投资者的吸引力。
近年来,俄罗斯已经取消了很多对外资的限制,简化了注册和审批流程,同时还大力保护知识产权和外商投资。
这样的举措将有助于俄罗斯吸引更多国际资本进入本国市场,推动经济发展。
俄罗斯经济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但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改革的不断推进,俄罗斯经济仍然具备良好的发展潜力。
未来,俄罗斯有望在产业结构调整、投资环境改善等方面取得进展,实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俄罗斯改革知识点总结
俄罗斯改革知识点总结俄罗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其改革经历对全球格局有着重要影响。
俄罗斯改革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从苏联时期的体制改革到今天的市场经济转型,俄罗斯改革的道路曲折且具有复杂性。
本文将就俄罗斯改革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苏联解体和俄罗斯的政治改革苏联解体是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改革的起点,其对俄罗斯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迎来了政治力量重新分配的时期,推动了俄罗斯政治制度的变革。
首先是俄罗斯的宪政改革,1993年俄罗斯通过了新宪法,建立了总统制政府体制,大权下放,实行分权制衡。
此外,俄罗斯还进行了政党制度改革,建立了多党制,但由于政党体系的不成熟和腐败现象的蔓延,俄罗斯政党制度一直饱受诟病。
俄罗斯的政治改革也面临一系列挑战,如腐败问题,民主制度建设不完善,政治结构不够民主等。
俄罗斯的政治改革需要解决政治治理模式转型、民主体制建设、政府各级部门内部管理和社会阶层组织与民意参与等一系列问题。
二、俄罗斯的经济体制改革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开始进行市场经济改革。
这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受到了许多内外因素的干扰,而苏联独特的计划经济体制亦使得俄罗斯的市场经济转型困难重重。
此外,俄罗斯改革市场经济还面临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国有企业改革、私有化问题、金融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等。
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俄罗斯推行了大规模的国有企业私有化计划,但也伴随着一系列问题,如资源勘探让渡、竞拍程序不公正、管理混乱等。
俄罗斯的私有化改革成效并不显著,实际上俄罗斯的产权关系始终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低效率生产的现象依然存在。
另外,俄罗斯的金融体制改革也是俄罗斯改革的关键议题之一,其金融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也面临如金融机构治理不健全、金融监管滞后等问题。
俄罗斯改革金融体制需要更多的市场化、监管和规范。
三、俄罗斯的社会改革俄罗斯的社会改革主要围绕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进行。
俄罗斯和中国在经济制度、改革方面的异同。
俄罗斯和中国在经济制度、改革方面的异同。
俄罗斯和中国在经济制度、改革方面的异同俄罗斯和中国是两个大国,它们在经济制度、改革方面有许多共同点,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分别进行详细介绍。
一、经济体制在经济体制方面,俄罗斯和中国都是过渡经济体制。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苏联和东欧剧变,多数社会主义国家转向市场经济。
俄罗斯也不例外,它试图通过进行自由化改革,实行市场化改革,来恢复经济发展。
与此不同的是,中国在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逐渐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
这两种进程一开始,都曾面临激烈的社会变革和挑战。
但是可以发现,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成为世界上最具强劲增长的经济体,而俄罗斯则不如。
这一差异可能是由于中国在改革初期迅速地吸收和应用西方的技术和可行经验,而俄罗斯则容易沉溺在自由化改革的政策宽松和不稳定带来的短暂经济增长中。
二、投资在投资方面,俄罗斯和中国的差异特别明显。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外国投资目的地之一,吸引大量外国投资者。
其中,重要的一点是中国的政府支持了许多大型海外投资,并设立了一套规章制度来吸引外国投资者,包括税收、专门制度和投资结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及较为稳定的政策框架。
而俄罗斯,虽然地域广阔,资源丰富,但由于其国际形象凸显出的安全、政治和经济风险比中国要大得多,外国投资者往往更难在俄罗斯找到合适的条件。
三、税收制度在税收制度方面,俄罗斯和中国也有不同之处。
中国地方政府的收入来自于税款和非税收入,如转移支付、项目收入和对售出土地的价值增量的收益等。
在税收方面,中国推出了非常优惠的税收政策,鼓励投资者来吸引外国资本增长。
其中输出税减免、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减免等方面的国家优惠政策锦上添花。
而俄罗斯则更多地靠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的收益来支持其工业和国防部门,税收制度相对较为单一。
四、资源开发在资源开发方面,俄罗斯拥有丰富的天然能源等资源,而中国则相对缺乏。
不过,这也导致了俄罗斯对天然资源的依赖和国家经济稳定性的不确定性。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转型研究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转型研究1. 引言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历了一场经济转型,这场转型对俄罗斯的经济、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对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转型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原因、过程和结果,并分析其对俄罗斯的影响。
"""2.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影响2.1苏联解体的原因2.1.1政治体制僵化苏联在其存在期间,实行高度集中的权力制度,政治体制僵化,缺乏民主和开放。
这使得国家无法及时调整政策,应对国内外挑战,最终导致国家走向衰落。
2.1.2经济体制失衡苏联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曾取得过一定成就,但长期忽视市场需求,导致资源配置失衡,生产力水平下降,国民经济发展受阻。
2.1.3民族问题苏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间存在较大差异。
长期以来,民族压迫和不平等问题一直存在。
随着民主思想的传播,各民族纷纷要求独立,民族矛盾加剧,最终导致国家解体。
2.1.4军事压力冷战时期,苏联与西方国家的军事对峙使其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军事开支巨大,消耗国家大量资源,加剧国内经济困境。
2.1.5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改革措施,试图解决苏联经济和政治问题。
然而,改革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如政治体制变革滞后、经济改革失误等,导致国家解体。
2.2苏联解体对俄罗斯的影响2.2.1独立后的国家地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成为独立国家,国际地位发生巨变。
在国际事务中,俄罗斯努力维护自身利益,重塑大国地位。
2.2.2重塑地缘政治苏联解体后,原苏联国家纷纷独立,地缘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俄罗斯与其他国家建立新的外交关系,重构地区和国际秩序。
2.2.3经济困境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面临严重经济困境。
长期以来,国内生产停滞,通货膨胀严重,民生凋敝。
2.2.4社会动荡苏联解体过程中,社会矛盾激化,民众对政治制度失去信心。
此时期,俄罗斯发生多次政治危机,社会动荡不安。
2.2.5民族矛盾加剧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内部民族问题愈发严重。
俄罗斯经济改革失败的教训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俄罗斯经济改革失败的教训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俄罗斯经济改革失败的教训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刘申有一、俄罗斯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与教训1992年以来,俄罗斯政府大力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政策。
然而事与愿违,改革的措施却迅速把俄罗斯从一流国家抛向了二流甚至三流国家。
在缺乏真正市场环境的情况下,突然实行全面的私有化和自由化,引起了一和系列负面效应。
其一,在没有消除垄断、商品短缺的情况下,全面放开价格,不仅不能达到刺激生产、增加供给的目的,反而使物价飞涨,卢布贬值,导致生产持续下降,通货膨胀居高不下,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其二,全面放开国内市场,实行外贸自由,致使外国商品占领俄国市场,国内生产受阻,财政收入减少,财政债务增加。
其三,由于国家放弃了对宏观经济的管理、经济秩序混乱、市场投机行为盛行,甚至部分非国有企业落入黑社会的掌握之中。
俄罗斯经济改革的诸多负面效应把俄罗斯经济带入了灾难的深渊,导致了三个严重的后果:一是长期经济衰退,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甚至贫困化,造成人民对政府的不满;二是少数人在私有化中暴富,扩大了贫富差距;三是大量资金集中到工业集团,形成了金融垄断寡头。
据美国记者朱克曼报道:“90年代俄罗斯的生产衰落比大萧条时期的美国更严重。
在俄罗斯,实际人均收入下降80%,国内生产总值下降55%以上。
俄罗斯政府一年的收入还不到美国财政部一周的收入。
”(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9年2月8日。
)这意味着前苏联人民几十年的血汗已付诸东流。
总结俄罗斯改革失败的原因,其教训是惨痛的。
1.俄罗斯改革的实质是“改向”众所周知,以俄罗斯为主要构成部分的前苏联的单一公有制结构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历史形成的。
这个结构和体制曾经创造过惊人的经济奇迹,把俄国这样一个十月革命前欧洲生产力最落后的国家之一推上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强国。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利益关系的调整,原有体制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变成了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斯大林之后的苏联历次经济体制改革都未取得成功,原因很多。如果从经济角度来看,最为重要的共同性原因是不把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模式作为改革目标。如果从政治角度来看,苏联历次经济体制改革都没有与政治体制改革结合起来,政治体制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障碍。
到了戈尔巴乔夫执政(编注:1985年3月11日,戈尔巴乔夫接替契尔年科出任苏共中央第一总书记。)的后期,经过激烈争论,“到(20世纪)80年代末,俄罗斯的大多数政治力量和居民在必须进行自由化和向市场经济过渡方面实际上已达成共识”。(俄罗斯Л.Я.科萨尔斯等著,石天等译:《俄罗斯:转型时期的经济与社会》,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9页。)俄罗斯人普遍认为:“人类还没有创造出比市场经济更为有效的东西”,“市场经济是人类在经济运行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不应把它拒之门外”,经济体制改革不能停留在继续寻找计划与市场经济的“最佳结合点”上,否则,“对传统体制起不了治本的作用”,因此,“除了向市场经济过渡,别无选择”。但是,戈尔巴乔夫还未来得及实施以市场经济模式为目标的改革,他就下台了。这样,当俄罗斯独立执政后才决定推行以市场经济为目标的改革。
对新上任的俄罗斯领导人来说,面对如此紧张的社会经济局势,实行渐进改革已不大可能。正如俄学者指出的:“在俄罗斯(苏联)利用中国改革经验,也许在这一经验出现前的十几年是可行的。因为当中国改革的经验出现的时候(1970年代末),俄罗斯的原社会经济体制已经病入膏肓,无法医治,与其说是需要医生,不如说是需要挖坟者了。(A.B.乌留卡耶夫著,石天等译:《期待危机:俄罗斯经济改革与矛盾》,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一般说来,一个国家采用激进式的过渡往往是不得已而为之。它们或者是在多次采取措施仍无法控制通货膨胀时,而被迫一次性放开价格;或者是在国内市场极其不平衡、赤字庞大、通胀失控、国家行政管理体系完全崩溃的条件下,通过政府有效地控制、逐步地实行价格改革已不可能,而不得不采用激进方式。而苏东国家在发生剧变时正处于上述情况,因此,除匈牙利、罗马尼亚外,大多数苏东国家都先后选择了激进的“休克疗法”。采用哪种转型方式取决于当时的具体国情。俄罗斯实行“休克疗法”的转型未取得成功,不等于波兰也不成功。波兰1990年实行“休克疗法”之后,在较短的时间内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并较快地出现了经济的增长,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6%,1993年增长3.8%,1994年增长5.2%。通货膨胀也得到了遏制,1992年通货膨胀率为43%,1993年为32.2%,1994年为29.5%。这表明波兰实行激进式过渡,较快地取得了成效。
1992年初,俄罗斯政府之所以最后决定实行“休克疗法”式的激进改革,有些人认为,这主要是在政治上刚刚取得主导地位的民主派,为了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取得西方的支持所决定的。还有人认为,这是民主派屈从于西方压力的结果。实际上,当时以叶利钦(编注:俄罗斯联邦首任总统,1999年底将权力移交给普京;2007年4月23日下午在莫斯科去世,享年76岁)、盖达尔(编注:俄罗斯“休克疗法”创始人、前代总理,2009年12月16日在莫斯科郊区因病去世,年仅53岁)为代表的俄罗斯民主派之所以选择“休克疗法”式的激进改革,主要是由当时俄罗斯的国内情况决定的。极其严峻的经济形势,是促使俄罗斯新执政者实行激进改革的一个最为直接的原因。苏联解体的1991年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国民收入下降11%、GDP下降13%、工业与农业生产分别下降2.8%和4.5%、石油和煤炭开采下降11%、生铁下降17%、食品生产下降10%以上、粮食产量下降24%、国家收购量下降了34%、对外贸易额下降37%。1991年,国家预算赤字比计划增加了5倍,占GDP的20%。经济状况严重恶化,使得市场供应变得十分尖锐。1990年,在1200多种基本消费品中有95%以上的商品供应经常短缺,在211种食品中有188种不能自由买卖。在89个俄罗斯地区中,有60多个地区没有粮食储备和面粉,都在“等米下锅”。(参见俄罗斯A.B.乌留卡耶夫著,石天等译:《期待危机:俄罗斯经济改革的进程与矛盾》,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20页。)“社会局势紧张到了极点,人们纷纷储备唯恐食品完全匮乏。”(俄罗斯Л.Я.科萨尔斯等著,石天等译:《俄罗斯:转型时期的经济与社会》,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8页。)1991年10月-1992年4月,笔者在苏联(俄罗斯)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作为访问学者考察当时正处于准备与起始阶段的经济改革,亲眼目睹了这个时期苏联(俄罗斯)市场商品奇缺的状况,它比人们想象的要严重得多,真是“空空如也”。
不论是400天纲领还是500天纲领,都是快速转轨的计划。这说明,在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期,苏联各政治派别不仅就经济改革的市场目标达成了共识,并且快速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主张也已占主导地位。因此,叶利钦、盖达尔执政后,从历史逻辑上来说,推行激进改革是顺理成章的事。
上述分析说明,1990年代初,俄罗斯实行激进改革是由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今年是俄罗斯经济转型20周年。陆南泉先生特别为《东方早报?上海经济评论》撰文,解析这段对中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历程。这也有助于我们了解普京-梅德韦杰夫组合的战略选择以及俄罗斯的发展趋势。
俄罗斯于1992年1月2日正式启动向市场经济转型。至今,已过了20个年头。研究俄罗斯经济转型的复杂性在于:一是俄罗斯作为苏联继承国,它是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发源地,实施这一体制时间最长。因此,俄罗斯经济转型任务最为艰巨,在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极为复杂,转型危机也十分严重;二是俄罗斯经济转型与国家制度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同一过程,这样,经济转型过程中参与了很多复杂的政治因素。俄罗斯经济转型任务远未完成。普京在2008年的一次讲话(编注:2008年2月8日,普京卸任俄罗斯总统前在俄罗斯国务委员会扩大会议上讲话,题为《关于俄罗斯到2020年的发展战略》)中尖锐地指出:“俄罗斯经济今天所面临的问题主要就是效率极低。”普京还指出:“国家管理的一个主要问题依然是权力过分集中。”俄罗斯经济转型在继续进行之中,还在不断深化。
时任俄罗斯财政部第一副部长的乌留卡耶夫认为,根据1991年底苏联解体时十分严峻的社会经济情况,得出的结论是:“俄罗斯的经济改革政策不是由改革家的理论思维确定的,而是由通货膨胀危机(严重的宏观经济比例失调反映在公开的通货膨胀加剧和所有商品市场严重短缺上)、支付危机(黄金外汇储备严重短缺和国家贷款能力下降导致了被迫大量削减进口)和体制危机(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丧失了调解资源配置能力)并发决定的,这些危机在外部表现为生产的急剧衰退。”因此,“在经济和体制危机并发这种极为严重的情况下进行根本的经济体制”,只能实行“由总统下令而不管苏维埃的意见”的“激进改革。”(俄罗斯Л.Я.科萨尔斯等著,石天等译:《俄罗斯:转型时期的经济与社会》,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6-27页)
作为苏联继承国的俄罗斯,不仅继承了苏联的大部分领土(占苏联总面积的76.3%)、经济实力(占不包括土地、森林和矿藏在内的国民财富的64%)、生产固定基金(占63%)、社会总产值与工业产值(均占60%)、科技力量(占64%)与军事力量(占2/3),而且继承了传统的经济体制与极其复杂与严峻的经济问题。
1991年10月-1992年4月,陆南泉先生作为苏联(俄罗斯)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访问学者,考察正处于准备与起始阶段的经济改革。
实际上,陆南泉先生对俄罗斯的接触与研究还要更早。1956年9月-1960年底,他赴苏联莫斯科财政学院(现俄罗斯联邦财政大学)读研究生,并于1960年获苏联经济学博士学位。
苏联时期历次经济改革的失败,使其经济日趋困难,经济形势十分严峻:长期实行落后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未能改变,导致经济增长率递减发展到危机;经济结构严重畸形,比例严重失调;市场供应极度紧张,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
二、俄罗斯缘何最后选择“休克疗法”式激进转轨方式
深入研究俄罗斯经济转型进程与出现的一些重要问题,对正处于深化改革的中国来说,是值历史条件说起
研究俄罗斯经济体制转型,如果不去研究苏联解体时俄罗斯所面临的是什么样的体制模式与经济,不去研究苏联历次改革缘何没有从根本上触动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的高度集权的行政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以及由此造成的严重经济后果,那么,对研究俄罗斯经济转轨就难以深入,亦往往得不出符合实际的结论。
被俄称为“私有化之父”的丘拜斯(编注:历任副总理、“统一电力系统公司”总裁,现任俄罗斯纳米公司总裁)指出,盖达尔政府开始的改革,“不是别人强加给我们的,不是有人从外面命令我们做的。这是已经成熟了的、使人困扰已久的变革。是由整个俄罗斯的历史进程所准备好了的变革。这是我们国家命运中不能避免的转折”。(阿纳托利?丘拜斯主编,乔木森等译:《俄罗斯式的私有化》,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笔者认为,对俄罗斯采取激进转型方式原因的分析,应该从当时俄罗斯诸多复杂的主客观因素去探究,切忌简单化。
再从历史逻辑来看,以叶利钦、盖达尔为代表的民主派推行的激进改革,是承袭了戈尔巴乔夫下台前的1990-1991年所形成和提出的改革设想。
经过激烈的争论与斗争,在1990年苏联先后提出了四个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文件。(1991年3月,中国国家体改委国外经济体制司委托特约研究员陆南泉组织有关研究人员翻译了这四个文件,以《苏联向市场经济过渡文件汇编》供国内跟踪研究苏联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作参考。)其中包括由沙塔林院士牵头起草的《向市场经济过渡-构想与纲领》(通常称之为沙塔林500天纲领),在此前,还有时任俄罗斯部长会议副主席、38岁的亚夫林斯基于1990年7月制订的《400天——使苏联经济加速转向市场原则的构想》(联盟政府的纲领)。
编者按: “需要的是一次彻底的改革”。前苏联试图激活停滞的经济。1987年3月,关于《国营企业法》的争论,引发了广泛共鸣。1990年5月24日,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在第三次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上作了《关于国家经济状况和向可调节市场经济过渡的构想》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