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人工湿地和生态护岸设计
高河水库上游人工湿地净化工程设计
高河水库上游人工湿地净化工程设计一、项目背景高河水库位于某省某市境内,是某地区的重要水源地之一,但由于上游农田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水库水质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
为了改善水库的水质,提高水库水的可利用性,本工程拟设计并建设一处人工湿地净化工程。
二、设计原则1. 人工湿地设计应符合水库的自然环境,与周围景观相协调。
2. 确保人工湿地能够有效去除农田农药和化肥等污染物,并提高水库水的营养状况。
3. 人工湿地设计应具有一定的水处理能力,能够满足设计要求下的进水和排水量。
4. 人工湿地应具备一定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能够长期有效运行,并方便维护管理。
三、设计方案1. 选址和规模根据高河水库的上游地形地貌和水质状况,本工程选址在水库上游地势较平缓处,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
2. 人工湿地类型本工程采用了水生植物湿地和人工水体湿地相结合的设计方案,以提高水处理能力和景观效果。
3. 建设要点(1)水生植物湿地在人工湿地的尾部设置一片水生植物湿地,以利用植物的吸收和降解作用去除水中的营养物质和有机物质。
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的水生植物,如芦苇、香蒲等。
(2)人工水体湿地在水生植物湿地的前端设置一片人工水体湿地,以利用水体的沉淀作用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颗粒物。
人工水体湿地采用蓄水池的形式,水流经过湿地时,沉积的悬浮物和颗粒物会自然沉淀到底部。
(3)进水和排水本工程采用自然地形落差,即高出低入的水力形式,水从上游自然流入人工湿地,经过植物和沉淀过程后,再经过人工排水口流出。
4. 施工和维护管理本工程施工要保持湿地的自然环境,避免破坏周围生态系统。
施工完成后,需进行定期养护和维护管理,保持湿地的稳定性和水处理能力。
定期清理人工排水口和检修水泵等设备,确保人工湿地的正常运行。
四、预期效果通过本工程的设计和建设,预期能够有效去除农田农药和化肥等污染物,提高高河水库的水质状况。
水库水的营养状况将得到改善,并提高水库水的可利用性。
人工湿地的设计还将增加景观价值,为周围地区居民提供一个优美的环境。
湿地公园生态驳岸及水岸景观设计
湿地公园生态驳岸及水岸景观设计作者:呼春月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第24期[摘要]本文从保护生态和满足人的视觉、心理需求出发,研究发展生态驳岸的重要性与可行性,并探讨了湿地公园在水岸建设中的景观设计。
[关键词]生态驳岸自然岸缘植被一、概念及设计类型1.概念:所谓的生态驳岸与传统的砌体驳岸不同,是指借鉴自然河堤的原理人工修造可以保证水体与自然环境之间具有多种自然生态呼吸作用,且能营造水岸生物多样性生境,并且有一定防洪和抗冲刷能力的保水固土的水岸设施。
生态驳岸所提供的这种自然生态呼吸作用使水体与自然环境之间具有通畅和谐的物质和信息交换。
2.设计类型:(1)自然型驳岸;(2)生物工程驳岸;(3)台阶式人工自然驳岸。
二、设计原则及功能1.自然生态性缓坡有助于湿生植物群落的建立。
用自然的湿地基质代替人工砌筑畅通水路的生态交流途径,能为水体动植物和陆生动植物提供良好的生存和繁衍场所。
刚性结构护岸阻止了水体与水岸的联系,营养物质的转移和交换,使一些动植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生境,比如蛙类。
生态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就是使其具有一定的抗干扰和自我修复能力,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驳岸设计对土地的自然演进和自然平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净化水质早在几个世纪以前,人类就开始认识到湿地具有净化污水的功能,尼罗河沿岸的苏丹人长期以来就利用天然湿地和粘土净化洪水。
使用通透性较好的原生态材料修筑驳岸,保证水体具有一定的自净化作用。
在岸边栽植合适的水生植物,使其和微生物群落组织成一个生态系统,促使它们把废水和径流雨水中的有害化合物过滤和吸收为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
3.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放,调节洪水控制洪水、调节水量是湿地的重要功能。
丰水期,滨水湿地水体向堤岸外的地下水层渗进储存,缓解洪灾;枯水期,地下水通过堤岸反渗入人工湿地起到滞洪补枯、调节水位的作用。
另外,生态护岸的植被也有涵蓄水分的作用。
因此人工湿地的岸线必须要符合防洪安全的需要,在水量较大及水流冲顶位置,岸线必须足够牢固。
生态护岸工程方案设计说明
生态护岸工程方案设计说明一、项目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沿海地区面临的海岸侵蚀、滩涂消失、海岸线抬升等问题日益严重,给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改善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需要对沿海地区进行生态护岸工程的设计和施工。
二、项目概况1. 项目名称:生态护岸工程设计和施工2. 项目地点:某某市沿海地区3. 项目目的:改善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保障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4. 项目范围:涵盖某某市沿海一定范围内的海岸线三、项目方案1. 生态护岸工程的设计原则(1)生态优先原则:在进行护岸工程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保护和恢复海岸生态环境的需求,尽量减少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
(2)多元化设计原则:护岸工程应兼顾护岸功能和生态功能的设计,将不同类型的生态护岸结合起来,形成多元化的护岸系统,以应对不同类型的海岸侵蚀和风浪冲击。
(3)可持续发展原则:在护岸工程设计中,应考虑生态保护、社会经济效益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生态护岸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2. 生态护岸工程的设计方案(1)海岸线生态修复:通过人工植被、沙滩整治等措施,修复受损的海岸线生态系统,增加植被覆盖度,降低海岸侵蚀速率。
(2)护岸结构设计:选择适宜的护岸结构,如岸堤、沙滩工程、岛礁工程等,以有效抵抗海岸侵蚀、保护海岸线。
在护岸结构中适当设置生态岸坡和人工湿地,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稳定。
(3)海岸线规划设计:根据海岸线的地形特征和沿海地区的开发需求,对海岸线进行规划设计,确定合理的护岸线路和护岸整治区域。
3. 生态护岸工程的施工方案(1)护岸工程的施工流程:按照设计方案,确定护岸工程施工的具体步骤和流程,包括勘察设计、施工准备、材料采购、施工施工、验收和保养等环节。
(2)施工技术和工艺: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工艺,保证护岸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效果。
如岸堤工程采用挖泥船、直升机等作业设备,沙滩整治采用植树机植被等。
人工湿地系统设计
人工湿地系统设计人工湿地是一种模仿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人工系统,通过适当设置投料流速和流程,利用湿地水体、底质及植物和微生物的共生作用来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
常见的人工湿地系统包括人工湿地池和水生植被湿地系统等。
人工湿地设计的关键是考虑到水质和水量的处理需求以及湿地的适应性和可持续性。
下面将就人工湿地系统的设计分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人工湿地底材选择人工湿地底材选择是设计中的关键一环。
底材要求对水体有良好的透水性和附着性,常见的底材有砂砾、粘土、炭等。
砂砾底材透水性好,可以使水体通过并且加强去除污染物的效果;粘土底材可以用来修复水体中的缺氧环境,从而改善水体质量。
二、人工湿地水质处理方式人工湿地工程水质处理方式分为水平流、竖流和湿地滞流等几种方式。
水平流是通过湿地中的植物和底材层对水体进行净化;竖流则是通过人工湿地中设置的填料层来进行水质处理;湿地滞流主要依赖于水体从而进行水质处理。
三、植物选择植物是人工湿地中的核心组成部分,能起到净化水质、修复湿地环境和提供生态的作用。
在选择植物时应考虑其对污染物的吸附、吸收和降解能力,同时也要考虑其对环境的适应性和抗逆性。
四、湿地系统的布局和面积人工湿地系统的布局应根据不同的水体质量和水量需求进行设计,同时也要考虑到人工湿地系统中的自净效应,尽量保证水质从高污染到低污染的流向。
湿地面积的大小与水量和水质的关系密切相关,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计算。
五、湿地系统的运维管理综上所述,人工湿地系统设计主要涵盖底材选择、水质处理方式、植物选择、湿地系统的布局和面积、湿地系统的运维管理等方面。
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设计出高效、可持续的人工湿地系统,提供清洁的水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完整word版)水景──人工湖、溪流与驳岸设计
水景──人工湖、溪流与驳岸设计一、设计基本要求1.人工湖、溪流及驳岸的设计应满足美化环境和人们亲水、观水以及戏水的要求。
2.人工湖的设计应考虑:湖区形态、驳岸形式、水深、净水面水体还是与溪流及景观水景的组合水体,以及景观喷水、水源、水质净化处理、排洪、溢流、湖底防水等。
3.人工湖设计应考虑水上及临水构筑物如:景桥、景亭等形式。
4.人工湖设计需要充分考虑水生植物及岸坡植物的合理配置与周边的自然环境有机结合。
对于要求较高的项目,还要配置灯带及水底灯照明,以增强夜间景观效果。
二、设计控制要点1.人工湖设计必须确保安全性。
人工湖水体的近岸2m范围内的水深不得大于,达不到此要求的应设护栏;无护栏的园桥、汀步附近2m范围内的水深不得大于;硬质驳岸、景桥侧面凌空高度大于时,应设护栏,护栏高度大于或等于。
2.对于小型人工湖和造价许可时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硬质湖底和驳岸。
湖底具体做法可查阅文科相关项目设计图纸。
3.大型人工湖一般选用软质湖底,防水材料可以选用天然钠基膨润土防水毯;膨润土防水毯厚度≥6mm,幅宽可达6m;湖底具体做法可查阅文科相关项目设计图纸。
4.膨润土防水毯在阴、阳角部位可采用膨润土颗粒、膨润土棒材、水泥砂浆进行倒角处理,倒角时阴角可做成30~50mm的坡角或圆角,阳角可做成30mm坡角或圆角,根据工程具体情况确定。
如不进行倒角处理,会导致转角部位出现剪切破坏或膨润土颗粒损失,影响整体防水质量。
防水毯的搭接宽度应≥200mm,搭接缝应涂抹膨润土密封膏或铺撒膨润土粉。
三、设计常见问题1.设计中未注明防水毯为“天然钠基膨润土防水毯”及厚度要求。
2.驳岸,园桥侧面临空高度大于,未设置达到安全标准的防护栏。
3.近岸2m范围内的水深大于。
曲折优美的岸线延长了亲水空间,水向中心逐渐加深,减少了安全隐患。
岸线呆板生硬,设计风格暧昧不清,岸上植物生长不良,没有亲水空间。
林草坡清风,清水置石晴空,画境感十足,使用功能与观赏功能兼具。
生态护岸工程做法
生态护岸工程旨在通过合理设计和植被的引入来保护河岸、湖岸或海岸,以减轻水体侵蚀和泥沙冲刷的影响。
以下是生态护岸工程的一般做法:
1. 生态评估与设计:
- 进行生态评估,了解当地生态环境和植被类型。
- 根据岸线特点、波浪影响等,设计生态护岸方案。
2. 岸线准备:
- 清理岸线上的杂草、垃圾和其他障碍物。
- 平整岸线,使其适合生态护岸的建设。
3. 生态工程材料的选择:
- 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如湿地植物、沙丁草等。
- 使用天然或生态友好的材料,如生物降解的控制材料、树木、草本植物等。
4. 植被种植:
- 在岸线上种植植物,形成天然的屏障,减缓波浪冲击和水流速度。
- 使用根系茂盛的植物,有助于牢固土壤,防止侵蚀。
5. 生态护岸结构的建设:
- 建设适当的生态护岸结构,如生态格栅、生态袋等,用于控制水流速度和波浪冲击。
- 可采用人工创造的生态堤岸,以提供更多的栖息地。
6. 水土保持措施:
- 配置植物覆盖和其他水土保持措施,减少泥沙冲刷。
- 添加覆盖物,如木屑、草垫等,有助于稳定土壤。
7. 维护与监测:
- 定期检查植被的生长状况,保持植被的健康。
- 根据需要进行修剪和补植,确保生态护岸的稳定性。
8. 社区参与与教育:
- 通过社区参与和教育,提高公众对生态护岸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 吸引当地居民参与护岸工程,促进可持续管理。
在实际实施生态护岸工程时,需要根据具体的地理环境和生态条件进行调整和优化。
高河水库上游人工湿地净化工程设计
高河水库上游人工湿地净化工程设计一、设计背景高河水库是安徽省庐江县重要的灌溉水源,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水源保障。
由于水库上游存在大量的有机污染物,对水库的水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高河水库上游建设一座人工湿地,进行水质净化工程,有利于提高水库水质。
二、设计目标人工湿地主要是利用植物和微生物对水体的生化处理功能,使污染物得到去除或降解,达到净化水质、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本次设计的主要目标是:1.通过构建人工湿地系统,去除高河水库上游污染物,提高水库水质。
2.提供适宜鱼类、水鸟、浮游生物等生态系统,促进沿岸的生态环境修复。
三、设计方案1.湿地类型本工程采用人工湿地一级处理+人工湿地二级处理的工艺流程。
一级处理污水主要是采用人工湿地净化系统,通过植物和微生物的合作作用,将污水中的物质进行吸附、降解和转换,达到污水的初步净化。
二级处理污水主要是通过出水口流向人工湖区,使水体充分接触,利用植物和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减少残留的有机物和氮、磷等营养物的含量,降低生化需氧量、氨氮、总氮和总磷等指标含量。
2.湿地设计(1)一级处理湿地设计一级处理湿地主要采用水平流湿地和竖式流湿地相结合的方式,以充分利用各种湿地类型的优点。
湿地的设置应根据水体的水质以及湿地环境的特点,考虑合理布局,尽可能地利用地形地貌,使污水能充分进入湿地。
水平流湿地采用人工填料作为固体载体,用于菌膜生长和附着细菌,使化学和生物显著降解水中的污染物质。
竖式流湿地也采用人工填料,主要担负起生物组成的菌根系功能,以提高水质的净化效果。
二级处理湿地除了实行人工湿地处理外,还应考虑含氧量、水动力学等因素,建设人工湖。
在二级处理湿地的设计过程中,应注意合理安排湖区的大小、深度和波浪大小,有利于水的适当流动,为生态系统提供适宜的环境。
为了保证二级处理效果,湖底应铺设合适的底部材料,如沙、石块、沉积物等,以便于湖区底层微生物的附着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湖区内还应选择相应适宜的水生植物,以其因担任生物组成和土壤构造等方面的作用,从而增加生态系统的效能、提高水质的净化效果。
湖泊人工湿地和生态护岸设计
1 人工湿地设计1.1 人工湿地介绍1.1.1 人工湿地工作原理人工湿地系统是在有一定长宽比和底面坡度的洼地中,由土壤和填料(如砾石等)混合组合而成的填料床,并栽种经过选择的水生、湿生植物,组成类似于自然湿地状态的方案化的湿地系统。
水体在床体的填料缝隙中流动,或在床体表面流动,在基质吸附、过滤,植物吸收、固定、转化、代谢及湿地微生物的分解、利用、异化等过程的综合作用下,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得以去除。
湿地系统中的氮、磷不仅能通过植物和微生物作为营养吸收,而且还可以通过硝化、反硝化作用将其除去,最后湿地系统更换填料或收割栽种植物将污染物最终除去。
人工湿地系统的主要优势体现在,有机物和氮磷的去除效率高、出水水质好、运行维护方便、管理简单、投资小、运行费用低、符合自然界水质净化和水资源循环的生态学规律等。
人工湿地的建立不但可以起到对湖泊水体的净化效果,同时也可加强湖泊的景观效应。
人工湿地系统结果图及效果图见图1-1、图1-2。
图1-1 人工湿地结构示意图图1-2 人工湿地效果图1.1.2 人工湿地分类人工湿地按污水在其中的流动方式可分为两种类型:表面流人工湿地和潜流人工湿地。
两种人工湿地的工艺特性及优缺点见表5-5。
表面流湿地系统中,水体在湿地的表面流动,水位较浅,多在0.1-0.6m,它与自然湿地最为接近,具有投资少、便于管理等优点。
潜流式人工湿地系统中,水体在湿地床的内部流动,可以充分利用填料表面生长的生物膜、丰富的植物根系及填料和表层土的截留等作用,以提高其处理效果和处理能力。
但当有机污染负荷较重的情况下,易造成床体堵塞,且造价较高,一般为表面流湿地的4-8倍。
表1-1 两种人工湿地对比1.2 湿地修复区设计在东西湖之间的连接处按照原规划借助自然地理条件结合景观布设人工湿地,加强对水体的修复,促进生态系统恢复。
人工湿地的设计除了满足水质净化的作用,还要兼顾人工湖对河涌的补水功能和景观效果。
湿地区总面积约为2.2万m2,湿地的布置考虑地形高差、东西湖水位差以及景观栈道的修建。
河道生态护岸优秀案例
河道生态护岸优秀案例
河道生态护岸的优秀案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的一些:
1. 浙江台州市黄岩永宁江公园右岸的河流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工程。
这个工程通过植被、石块和土壤的综合利用,创造了一个自然、稳定的河道生态系统,有效地防止了河岸侵蚀和河水泛滥。
2. 江苏镇江市运粮河生态堤岸示范工程。
这个工程采用石笼、木桩、芦苇等自然材料,建设了一种生态型的护岸结构,实现了防洪与生态的和谐共存。
3. 成都市府南河活水公园的人工湿地工程。
这个工程通过建设人工湿地,利用水生植物、微生物和土壤的综合作用,净化水质、美化环境,同时提高了河道防洪能力。
4. 太原市汾河生态河堤整治工程。
这个工程采用石笼、木桩、土袋等自然材料建设护岸,同时种植了大量的耐水植物,增强河道的自净能力,提高了河道的生态环境质量。
5. 上海市浦东新区建设湾生态河道示范工程。
这个工程以生态修复和自然恢复为主导,建设了大量生态型护岸结构,同时注重了水生生物的繁衍和保护,使河道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恢复和改善。
这些案例都是各地在河道治理中注重生态保护、恢复和
改善的成功实践,为我国河道的生态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生态护岸典型设计及说明
生态护岸典型设计及说明要说起生态护岸的设计,说实话,很多人一开始听到这个名字,都觉得有点儿陌生,甚至会想,生态护岸?这又是啥东西?简单来说,生态护岸就是一种结合自然环境的护岸方式。
说白了,就是在河流、湖泊或者海岸线的周围,通过种植植物、使用石块、沙土等自然材料来帮助稳固岸边,同时保护水质、维护生态平衡。
看起来是不是有点儿高大上?但仔细一想,这个办法和“人靠衣装,佛靠金装”其实有点相似,岸边也是需要“穿”上一层自然的外衣,才能更好地抵御风吹浪打。
咱们都知道,岸边是一个非常脆弱的地方。
水流的冲击、风暴的袭击,都会让岸边变得松软、被侵蚀,严重时,连带着周围的生态环境也会遭殃。
这个时候,咱们就得想办法让岸边更稳固。
不过,别以为只是找几块石头、几根木桩就行了。
生态护岸的设计可不仅仅是为了挡住水流,更是为了与自然相融,避免破坏当地生态系统。
所以,在做设计的时候,咱们得考虑的可不仅是稳不稳,还得看对周围环境有没有伤害,能不能支持生物的栖息和繁衍。
嗯,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儿像是要给大自然织个“保暖内衣”?好啦,咱们先聊聊这个设计的核心思想。
一般来说,生态护岸设计的第一个原则就是要“顺应自然”。
什么意思呢?就是不能为了方便或者为了省事去改变自然的形态,比如把河岸一刀切平。
这样做,看着虽然整齐,但水土流失的速度也会加快。
再加上,原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植物和动物,也没法适应这种剧烈的变化。
这样一来,反倒是给生态系统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所以,生态护岸的设计要做的是“借力打力”,利用自然的力量,增强岸边的稳定性。
比如通过种植适应性强的植物,像一些根系发达的草本植物或者灌木,帮助固土,减少水流冲刷带来的影响。
咱们还得考虑水体的生态功能。
大家想啊,水流如果过于急促,甚至发生洪水,那不仅是岸边遭殃,连带着周围的植物、动物也都得受苦。
那怎么办呢?这里就需要咱们借助一些天然的材料,比如石块、植被、甚至是人工湿地来进行“软”化处理,分散水流的压力。
人工景观水体生态型护岸设计研究开题报告
人工景观水体生态型护岸设计研究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和人口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城市地区开展了人工景观水体的建设。
但是,由于水滴不断流动,水体中的岸线易遭受侵蚀,造成岸线破坏,不利于水体生态环境的维护和景观的美化。
因此,如何保护水体生态环境,促进岸线生态恢复,成为当前人工景观水体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护岸作为一种有效的岸线保护手段,一般分为硬质护岸和软质护岸两种类型,两者均为保护和修复河岸的重要工具。
硬质护岸常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板等材料,但具有刚性较强、对水体生物不利等缺点;相比之下,软质护岸具有生态效益更好的特点,通常采用天然复合材料、植物以及其他柔性材料等。
因此,人工景观水体中采用软质护岸更为适合。
针对人工景观水体软质护岸的设计问题,设计一种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护岸设计方法,以达到岸线的保护与生态环境的改善。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1、研究建立水体生态系统,分析影响水体生态环境的因素,包括生物环境、水文环境和岸线水平面。
2、研究软质护岸的设计,围绕保护、利用和修复三个方面,设计满足不同条件下的软质护岸方案,确定功能和材料选择。
3、采取现场实测数据,构建复合材料水平草盖发展模型,对水平草盖的发展进行试验和验证,确保护岸方案符合实际环境条件。
4、采用生态承载力指标,评估护岸的生态效应。
同时,使用数字模拟软件建模和仿真,预测护岸效应并作出反应分析。
5、最终,根据以上分析,将得出评估和提高软质护岸效果的方法和对策,概述设计和实施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三、研究进程与计划1、研究过程中将首先建立水体生态系统模型,并确定其关键因素。
2、考虑到水体岸线结构、材料和设施的特点,利用多种软件和原材料模型进行岸线护送设计和建筑方案的制定。
3、采用现有的数值计算方法,对护坡效应进行数值计算和预测。
采用各类河岸样品和分析方法,解决护坡防止河岸及泉水、四肢和体表柔性体的问题。
4、在各路面和沉积地surface上植物的分布情况、地形和地底情况、白金汉文献和现未人员的实地现场调查等,以信息化的方式保持研究与实验的连贯性。
某河道人工湿地设计方案
某河道人工湿地设计方案人工湿地是指通过人工手段复制湿地的形态、构造和功能以达到净化水质、保护生态环境以及景观效果的一种人工生态系统。
它是一种综合利用的水处理设施,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下面是一个设计方案的详细描述。
设计方案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设计目标、选址、湿地类型选择、设计布置和建设技术。
1.设计目标:(1)水质净化:通过湿地植物的吸收、降解和沉淀作用,去除水中的悬浮物、营养物质和有机物等。
(2)生态保护: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提供适宜的栖息地和食物供给,促进水生生物的繁殖和生长。
(3)景观效果:打造美观、宜人的湿地景观,增加人们的参观、休闲和娱乐功能。
2.选址:选址应考虑到河道水质、水流情况以及周边环境。
选择距离污染源较远、水流较缓的区域,有利于达到较好的净化效果。
同时应确保周边环境的适宜性,如附近无高压电线、噪音及异味污染等。
3.湿地类型选择:根据河道的水质特点和设计目标,选择适当的湿地类型。
如表层流湿地、人工河流湿地、沉水植物湿地等。
可以采用不同的湿地类型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处理系统。
4.设计布置:根据选址和湿地类型,合理布置湿地的大小、形状和位置。
通常,湿地系统可分为进水区、过渡区和出水区。
进水区用于引入污水,过渡区用于过渡水质,出水区用于出水。
可根据河道水质和流量情况,设计合适的水流路径和湿地布置。
5.建设技术:建设湿地主要包括土地平整、加固排水系统、植物选育和种植等工程。
土地平整可以使湿地形成平缓的环境,有利于水流自然流动。
排水系统的加固可以保证湿地内外的水质稳定。
植物选育和种植则是湿地生态系统的关键部分,需要选择适宜的湿地植物,并按照设计布置进行种植,以实现净化水质的目标。
综上所述,河道人工湿地的设计方案主要涉及设计目标、选址、湿地类型选择、设计布置和建设技术等多个方面。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建设,可以有效地净化水质、保护生态环境,并为人们提供美观的景观效果和适宜的休闲空间。
生态护岸工程方案设计规范
生态护岸工程方案设计规范一、工程背景生态护岸工程是为了保护河岸、湖岸和海岸,防止自然环境恶化,保护周边生态环境的一种工程。
在城市化进程中,水域的开发利用逐渐增多,大量的生态环境因此而受到破坏。
为了保护水域生态环境,以及防止水利灾害,生态护岸工程的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设计原则1.生态恢复原则:尽量保留、恢复原有湿地和水生植被,创造有利于水域生态系统的自然环境,保护水域生物多样性。
2.防护原则:在保证生态恢复的前提下,兼顾护岸功能。
护岸要具有一定的阻隔和抵御水流和波浪侵蚀的能力。
3.可持续性原则: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要考虑工程的成本和维护周期,尽量采用易于保养、低成本的设计方案。
4.工程技术原则:采用符合国家工程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的工程材料、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
三、工程设计步骤1.调查研究:对工程所在地的地质地貌、水文地质、生态环境等进行调查研究。
了解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水质、生物资源等基本情况,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2.确定工程目标:根据调查研究结果,确定工程的护岸功能要求、生态恢复目标和可持续性要求。
3.设计方案:结合工程地理环境和工程要求,设计生态护岸工程方案,包括方案选址、工程材料、工程施工方案、工程维护方案等。
4.方案评估: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估,包括环境影响评价、经济性评价等。
确定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5.施工图设计:根据通过评估的设计方案,绘制生态护岸工程的施工图纸。
包括详细的工程结构和尺寸,材料要求,施工工艺等。
6.工程预算:根据施工图设计和材料要求,编制生态护岸工程的预算清单,估算工程的造价。
7.编制规范:根据设计方案和实际施工要求,编制工程施工规范和验收标准。
四、工程设计要求1.选址要求:生态护岸工程的选址应选择对生态环境影响小的位置,避免对原生植被和野生动物的干扰。
同时要充分考虑水域的水文地质情况和水质环境。
2.工程材料要求:生态护岸工程所使用的材料必须符合国家工程材料标准和环保要求。
湖泊人工湿地和生态护岸设计
湖泊人工湿地和生态护岸设计湖泊是自然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水体,对维持生态平衡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有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持续发展,湖泊生态系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为了改善湖泊水质和保护湖泊的生态环境,人工湿地和生态护岸成为了重要的解决方案。
人工湿地是指通过人为手段创造的湿地系统,以模拟和改良天然湿地的功能。
人工湿地可以起到净化水体和生态保护的作用。
在湖泊里建设人工湿地可以通过生物和非生物过程来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质,提高水质和生态环境。
人工湿地的设计包括水体的引入和排水、湿地植被的选择和布置等。
利用湖泊边缘地带或人工岛屿建造人工湿地,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体中的营养盐和悬浮物质,提高水质的净化效果。
此外,人工湿地还可以提供良好的栖息地和滞洪保护,有利于湖泊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
生态护岸是指利用植被和土壤等自然材料来构建湖泊边缘的护岸系统。
生态护岸能够起到保护岸线稳定、防止水土流失和改善湖泊水质的作用。
传统的混凝土护岸在修建过程中会破坏生态环境,在抗洪能力上也存在问题。
而生态护岸可以通过植被的根系和土壤的保持来提高护岸的稳定性。
同时,在设计生态护岸时可以选择适合湖泊生境的植物种类,提供良好的栖息地和食物源,促进湖泊生物多样性的恢复。
在湖泊人工湿地和生态护岸的设计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湿地和护岸的适应性:设计应根据湖泊的地理、水文和生态条件来确定湿地和护岸的类型和规模。
不同湖泊的水质状况和水功能区划也需要考虑在设计中。
2.湿地和护岸的功能:湿地和护岸的设计应考虑到其净化水体、恢复湖泊生态系统和提供栖息地等功能。
根据需求和目标来确定设计方案,确保目标的实现。
3.植被选择和布置:湿地和护岸的植物选择应根据其对水体净化和岸线稳定的贡献来确定。
同时,植被的布置也要考虑到水流、水深和土壤等因素。
4.技术应用和管理:湿地和护岸的设计需要考虑到相关的工程和技术应用。
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并对湿地和护岸进行合理的管理和维护。
浅析河道生态护岸设计
浅析河道生态护岸设计摘要:河道护岸是人类解决河流洪涝灾害的重要工程手段,属于人造工程的范畴,但由于设计理念、工程材料、结构构造的不同导致工程效果迥异。
目前常见的护岸分为工程型护岸、景观型护岸和生态型护岸。
1 生态护岸防护原理在水势平缓,水位变化不大的河段可以利用植物的根、茎或整体进行坡面保护和侵蚀控制。
按照一定的规律把植物的根、茎或者枝干捆扎为整体种植[2]、扦插或者掩埋在河坡上,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植物枝叶可以截留雨水、增加入渗量、减少护岸表面径流,减轻雨水对河坡冲刷,避免面蚀和沟蚀,植物根系可以增强护岸土壤的凝聚力,提高岸体的抗剪强度,加固和稳定边坡。
对水流流速快、水位变幅大、岸坡坡度较陡河段,堤岸边坡土壤的抗冲抵抗力远远小于冲刷力,易发生边坡失稳,甚至引发大体积的崩坍,单纯采用植物防护抗冲能力不足,需结合生态材料进行河岸防护。
生态材料具有抗冲能力强、整体性好,耐腐蚀耐老化,适应地基变形能力强等优点。
植物措施与生态材料措施相结合,发挥生态材料的抗冲作用和植物的生态修复作用,在保证边坡安全稳定的同时,改善河岸生态环境,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3]。
2 生态护岸设计原则生态护岸设计要综合考虑河道的防洪排涝要求,并兼顾河道功能形态、生态景观、工程占地和地域历史文化等因素。
河道不同河段护岸应结合具体需求,因地制宜考虑不同形式护岸交替布置,在弯道水流顶冲部位,应采用抗冲性较强的生态材料型护岸,而对于水势平缓河段,尽量采用生态型较好的自然性护岸。
护岸的结构、选型和材料繁多,包括自然草木类、土工合成材料类、生态混凝土类、植生挡土墙类。
其各自的水力特性和适用条件亦不相同。
河道生态护岸形式选择应符合以下原则:安全性:护岸结构起到防洪和保证边坡稳定的作用,其安全性和稳定性是护岸结构设计最关键原则。
在设计工况下,护岸必须满足水流的抗沖要求,保证边坡的稳定,保护提防的安全和河势稳定。
生态性:生态护岸需要建立具备生物生存环境且开放的护岸生态系统,并保证该系统能够自我运行和自我修复,实现一种水体与岸体、水体与生物相互涵养状态,为动植物、微生物创造良好的河岸带生态环境。
生态护岸工程专项方案范本
生态护岸工程专项方案范本一、项目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日益严重,许多地区的海岸线及河岸线都受到了严重的侵蚀和破坏。
为了保护自然环境,维护岸边生态平衡,发展生态护岸工程已成为当务之急。
本项目旨在采用生态护岸工程手段,保护河岸生态环境,减缓岸边侵蚀,保护岸边生态环境。
二、项目目标1. 保护河岸生态环境,恢复岸边生态平衡;2. 减缓岸边侵蚀,保护岸边建筑物和道路安全;3. 提升城市河岸的地貌景观,提高区域自然环境品质;4. 促进当地经济和文化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三、项目范围本项目将在XX河岸进行生态护岸工程,涉及XX公里范围内河岸的生态保护和修复。
四、项目内容1. 生态护岸设计方案- 进行岸线勘测和生态环境评估,确定生态护岸的设计方案;- 设计并建造符合自然、美观和耐久的生态护岸结构;- 利用植被、岩石等自然材料进行护岸修复和保护,提高护岸的生态效应。
2. 生态修复和植被恢复- 对河岸线进行生态修复,恢复当地植被和动植物种群;- 种植当地适宜的河岸植被,提高护岸的生态环境效应;- 引入当地水生植物,改善河流水质,提升生态环境。
3. 生态水工程建设- 设计并建造生态水工程,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构建湿地和人工湖泊,改善当地水质,净化河流;- 修建雨水收集系统,提高雨水的再利用率。
4. 生态护岸管理和维护- 设立生态护岸管理机构,负责生态护岸的长期管理和维护;- 制定生态护岸管理方案,加强对生态护岸的保护和维护工作;- 定期进行生态护岸环境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修复和维护。
五、实施方案1. 技术支持- 聘请专业生态护岸设计团队进行生态护岸设计方案的研究和制定;- 寻求相关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持,共同研究生态护岸工程技术难题。
2. 环境影响评估- 对生态护岸工程实施前的环境状况进行评估,确保生态护岸工程的可持续性和环保性;- 完善生态护岸工程实施方案,尽量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生态护岸工程实施方案
生态护岸工程实施方案生态护岸工程是指为了保护河岸、湖岸等水域边坡而进行的一种工程建设,其目的是通过人工手段加固边坡,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
在实施生态护岸工程时,需要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以及工程建设的可持续性。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护岸工程实施方案至关重要。
首先,针对具体的水域环境特点和护岸工程的需求,需要进行详细的勘测和评估。
通过对水域的水文地质特征、水流速度、水位变化等进行全面分析,确定护岸工程的具体位置、长度和高度。
同时,对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调查,了解植被分布、野生动物栖息地等情况,为后续工程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根据勘测评估结果,制定生态护岸工程的设计方案。
设计方案应充分考虑到水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采用生态护岸材料和植被种植等手段,实现护岸工程与周边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同时,设计方案还应考虑到工程的可持续性,选择耐久、环保的材料,确保护岸工程的长期稳定性。
在实施生态护岸工程时,需要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
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环境的监测和保护,避免因施工活动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同时,施工人员应严格遵守环保法规,做好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工作,确保护岸工程的施工过程与周边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
完成护岸工程的施工后,需要进行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修复工作。
通过植被的种植和生态环境的修复,使护岸工程与周边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整合,实现生态护岸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生态护岸工程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充分考虑到水域环境特点、生态环境保护和工程可持续性等因素。
只有科学合理地制定实施方案,并严格按照方案进行施工,才能实现生态护岸工程的良好效果,保护水域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发展。
湖泊生态修复工程施工方案
一、项目背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许多湖泊面临着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岸线侵蚀等问题。
为改善湖泊生态环境,提升湖泊生态功能,本项目对某湖泊进行生态修复工程。
二、项目目标1. 改善湖泊水质,恢复湖泊生态功能;2. 保护和恢复湖泊生物多样性;3. 优化湖泊岸线,提高岸线稳定性;4. 保护和传承湖泊文化。
三、施工方案1. 工程设计(1)湖泊水质改善:采用生态浮岛、人工湿地、生物膜等技术,对湖泊水质进行净化,提高湖泊自净能力。
(2)生物多样性恢复:种植适宜的本土植物,构建生物多样性走廊,恢复湖泊生态系统。
(3)岸线修复:采用植被护坡、生态护岸等技术,修复湖泊岸线,提高岸线稳定性。
(4)文化传承:在修复过程中,注重挖掘和保护湖泊周边的文化资源,传承湖泊文化。
2. 施工工艺(1)水质改善工程①生态浮岛:在湖泊中设置生态浮岛,种植水生植物,通过植物吸收、分解水体中的污染物,净化水质。
②人工湿地:在湖泊周边建设人工湿地,利用湿地植物、微生物等生物处理技术,净化水质。
(2)生物多样性恢复工程①植被种植:在湖泊周边种植适宜的本土植物,构建生物多样性走廊。
②生态廊道建设:在湖泊周边建设生态廊道,连接湖泊与周边生态系统,促进生物迁移。
(3)岸线修复工程①植被护坡:在岸坡上种植耐水湿植物,形成植被护坡,提高岸坡稳定性。
②生态护岸:采用生态护岸技术,如石笼、生态框等,修复岸线,提高岸线稳定性。
3. 施工进度安排(1)前期准备:3个月(2)主体工程:12个月(3)后期养护:6个月四、施工管理1. 施工现场管理:严格执行施工现场管理制度,确保施工安全、文明、有序。
2. 质量控制: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确保工程质量和效果。
3. 成本控制:合理控制工程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4. 环境保护:加强施工现场环境保护,减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五、预期效果通过本项目的实施,预计实现以下效果:1. 湖泊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水质达标率达到80%以上。
人工湖湖岸景观施工方案
人工湖湖岸景观施工方案1. 引言人工湖是人工修建的具有水体功能的湖泊,除了具备抗洪排涝、供水供应等基本功能外,还具备一定的观赏价值。
其中,湖岸景观是人工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
本文将介绍人工湖湖岸景观施工方案。
2. 设计原则湖岸景观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生态保护原则:尊重自然环境,注重生态保护,保持湖岸生物多样性。
•美观实用原则:注重景观的美观性和实用性,使人们在湖岸边可以愉悦地休闲和活动。
•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和环境保护,实现湖岸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3. 施工步骤湖岸景观的施工步骤如下:3.1 准备工作•清理湖岸区域,清除杂草和垃圾。
•根据设计方案确定湖岸的形状和尺寸。
3.2 围堰施工•根据设计图纸,进行围堰施工,用以确保湖岸形状的稳定。
•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围堰施工,如混凝土、石材等。
3.3 植被配置•根据设计方案,在湖岸区域适当配置植物,如草坪、花坛等。
•选择适应湖岸生态环境的植物,并进行合理布局。
3.4 路径铺装•在湖岸景观中设置适当的步行道或人行桥,方便人们观赏湖景和进行休闲活动。
•选择合适的铺装材料,如砖石、木板等。
3.5 建造景观设施•根据设计方案,在湖岸区域建造景观设施,如凉亭、休闲椅、游艇码头等。
•设计师可根据景观特点和需求,进行创意设计。
3.6 灯光照明•在湖岸景观中设置适宜的照明设施,提供夜间观赏和安全需求。
•灯光的布置应考虑节能环保和景观效果。
3.7 检查和完善•完工后,对湖岸景观进行全面检查,确保施工质量。
•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修正和完善。
4. 施工材料及技术要求•材料选择:在湖岸景观施工中,应选择抗腐蚀、耐磨、耐候性好的材料,如混凝土、石材、木材等。
•技术要求:施工人员应具备一定的工程技术知识和经验,确保施工过程稳定、安全、美观。
5. 环保措施为保护生态环境,施工过程中应采取以下环保措施: - 合理使用水源,避免浪费。
- 对施工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理,确保垃圾清理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人工湿地设计1.1 人工湿地介绍1.1.1 人工湿地工作原理人工湿地系统是在有一定长宽比和底面坡度的洼地中,由土壤和填料(如砾石等)混合组合而成的填料床,并栽种经过选择的水生、湿生植物,组成类似于自然湿地状态的方案化的湿地系统。
水体在床体的填料缝隙中流动,或在床体表面流动,在基质吸附、过滤,植物吸收、固定、转化、代谢及湿地微生物的分解、利用、异化等过程的综合作用下,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得以去除。
湿地系统中的氮、磷不仅能通过植物和微生物作为营养吸收,而且还可以通过硝化、反硝化作用将其除去,最后湿地系统更换填料或收割栽种植物将污染物最终除去。
人工湿地系统的主要优势体现在,有机物和氮磷的去除效率高、出水水质好、运行维护方便、管理简单、投资小、运行费用低、符合自然界水质净化和水资源循环的生态学规律等。
人工湿地的建立不但可以起到对湖泊水体的净化效果,同时也可加强湖泊的景观效应。
人工湿地系统结果图及效果图见图1-1、图1-2。
图1-1 人工湿地结构示意图图1-2 人工湿地效果图1.1.2 人工湿地分类人工湿地按污水在其中的流动方式可分为两种类型:表面流人工湿地和潜流人工湿地。
两种人工湿地的工艺特性及优缺点见表5-5。
表面流湿地系统中,水体在湿地的表面流动,水位较浅,多在0.1-0.6m,它与自然湿地最为接近,具有投资少、便于管理等优点。
潜流式人工湿地系统中,水体在湿地床的内部流动,可以充分利用填料表面生长的生物膜、丰富的植物根系及填料和表层土的截留等作用,以提高其处理效果和处理能力。
但当有机污染负荷较重的情况下,易造成床体堵塞,且造价较高,一般为表面流湿地的4-8倍。
表1-1 两种人工湿地对比类型表面流湿地潜流湿地介质类型介质为原始土壤或填料介质为填料水流方式污水以较慢速度从湿地表面流过水流在地表下流动,充分利用填料表面生长的生物膜和丰富的植物根系。
1.2 湿地修复区设计在东西湖之间的连接处按照原规划借助自然地理条件结合景观布设人工湿地,加强对水体的修复,促进生态系统恢复。
人工湿地的设计除了满足水质净化的作用,还要兼顾人工湖对河涌的补水功能和景观效果。
湿地区总面积约为2.2万m2,湿地的布置考虑地形高差、东西湖水位差以及景观栈道的修建。
白云湖建成后,需要向滘心涌、环滘涌、海口涌、石井河四条河涌合计补水18.3m3/s,按每日补水时间8小时计,人工湖调蓄水量为52.7万m3,需调蓄水深为0.5m。
人工湖由东湖和西湖两部分组成,东西湖连接处为此章节需要设计的湿地修复区。
其中东湖向滘心涌和海口涌分别补水1.65 m3/s和2.50 m3/s;西湖向石井河和环滘涌分别补水12.75m3/s和1.40m3/s。
当西湖对环滘涌和石井河补水时,水体必将由东湖流经湿地进入西湖区,如此大流量的水体在流经湿地时,相应地对湿地的过水能力必将提出很高的要求;且东西湖之间的湿地区面积仅22000m2,对52.7万m3水量而言湿地面积太小,且水力停留时间很短,难以取得预期的处理效果。
故在对两湖间的湿地区进行布设时主要考虑其补水和景观功能,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兼顾其对污染物去除效果和生态修复作用。
因此,在本方案中将东西湖之间的湿地区设计成更加接近自然景观的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在湿地床上铺设碎石、砾石,并种植具有高效吸收污染物能力的植物,加强对水体的净化处理。
1.2.1 表面流人工湿地平面设计表面流湿地一般长宽比应小于10:1,根据人工湖两铁路间的地形情况将人工湿地分成两块并联使用,其中湿地1面积As1=16514m2,湿地2面积As2=6355m2,湿地区总面积A= As1+ As2=22869 m2。
湿地平面布置如图1-3所示。
图1-3 湿地区平面布置图其中湿地1为梯形结构,上底、下底、高分别为56m、104m和206m;湿地2为近似矩形结构,长、宽分别为93m和68m。
考虑地形和维护等因素,在具体施工环节中可分别将湿地1和湿地2分成两个或以上并行处理单元,以便间歇运行和维护。
1.2.2 湿地进出水设计考虑到处理系统的水量很大,在湿地周边开挖集水沟,水体经收集后进入湿地系统。
进水装置是向人工湿地中输送污水,布水时应尽量均匀,进水方式采取多点布水形式。
在湿地维护或闲置期,进水可关闭。
1.2.3 填料的使用表面流人工湿地一般水深0.3-0.5m,本方案取0.4m;湿地区设计常水位为0.8m,故湿地床基质层厚度为0.4m。
表面流湿地床由两层组成,表层土层厚0.2m,砾石层铺设厚度0.2m。
人工湿地填料主要组成、厚度及粒径分布见图1-4。
图1-4 表面流人工湿地填料组成1.2.4 湿地中植物配置植物是表面流人工湿地净化水质的重要组分,是人工湿地系统得以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
选择种植何种湿地植物也是人工湿地处理系统设计成败的关键。
一般人工湿地系统对植物有以下要求:①有发达的根系;②有较大的生物量或茎叶密度;③有较大的表面积为微生物提供栖息场所;④有较强的输送氧的能力。
一般宜选用具有一定经济价值和景观效果的本土植物。
种植方式视湿地和植物实际情况采用穴植、沟植、面植等方法,种植密度一般为每平方米5-10株。
(1)根茎、球茎及种子植物这类植物包括睡莲、马蹄莲、慈姑、荸荠、泽泻、菱角、薏米、芡实等。
它们或具有发达的地下根茎,或能产生大量的种子果实,多为季节性休眠植物类型,一般为冬季枯萎春季萌发,生长季节主要集中在4-9月。
这类植物具有以下特点:①耐淤能力强,适宜生长在淤土层深厚肥沃的地方;②适宜生长环境的水深一般为0.4-1.0m左右;③具有发达的地下块根或块茎,其根茎的形成对P元素的需求较多,因此对P的吸收量较大;④属于种子果实类植物类型,其种子和果实的形成需要大量的P元素。
(2)挺水草本植物这类植物包括芦苇、茭白、香蒲、旱草竹、皇竹草、水葱、水莎草、再力花、美人蕉、千屈菜等,为人工湿地系统主要的植物选配品种。
这类植物适应能力强,根系发达;生长量大,对N和P的吸收量都很大。
其中①皇竹草、芦竹、旱伞竹、薏米、纸莎草等属于深根丛生型植物,其根系的分布深度一般在30cm以上,分布较深而分布面积不广,植株的地上部分丛生。
由于这类植物的根系入土较深,根系接触面广,配置于潜流式人工湿地中能显示出更好的处理效果;②香蒲、菖蒲、水葱、水莎草等,属于深根散生型植物,其根系一般分布于20-30cm之间,植株分散。
这类植物的根系较深,适宜配置于潜流式人工湿地中;③美人蕉、芦苇、千屈菜、荸荠、慈姑、再力花等属于浅根散生型植物,其根系分布一般在5-20cm之间。
由于这些植物根系分布较浅,且一般原生于土壤环境,因此适宜配置于表面流式人工湿地中;④灯心草、野芋等属于浅根丛生型植物,根系分布较浅,一般适宜配置于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中。
本方案中湿地为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因此宜选择后两种植物类型,浅根散生型植物美人蕉、芦苇、千屈菜、荸荠、慈姑、再力花和浅根丛生型植物灯心草、野芋等都为本方案中的适宜挺水植物品种。
湿地区水生植物配置为美人蕉20%、芦苇20%、千屈菜20%、再力花20%、野芋10%、灯心草10%。
在具体布设中综合考虑水质净化作用和景观作用双重功能,合理配置栽种上述根茎植物和挺水植物,最大程度发挥人工湿地系统中植物的水质净化作用。
2 生态护岸传统的河道、湖泊护岸结构往往只片面的强调河道、湖泊的防洪、引水、排涝、蓄水等功能,较少地考虑河道的生态或环境功能,因此护岸多采用浆砌块石或混凝土等刚性硬质材料,使河道、湖泊的环境条件模式化,并使生物种类单一化,由此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本方案所采用的生态护岸有别于现行的生态护岸,本方案的生态护岸除有常规生态护岸的功能,还同时具有恢复河岸带植被及原有自然洪泛平原和湿地景观,充分发挥河岸植被的缓冲带功能、修复近岸水质的功能。
生态护岸技术主要有发达根系固土植物、土工材料复合种植基、植被型生态混凝土等。
常规护岸工程技术主要考虑河道行洪速度、河道冲刷、岸坡稳定等,环境因素考虑较少,主要有抛石、浆砌或干砌石块,预制混凝土块体、现浇混凝土、浇注沥青以及土工模袋等型式。
这些型式的护岸工程造价都相对较高,且不能满足生态和景观要求。
生态护岸的特点:(1)修复水域生态系统。
以再生多种生物为目的的生态护岸技术从整个水陆交错带的生态结构入手,充分应用生态方案学的基本原理,力求修复受到破坏的水域生态系统。
生态护岸的坡面大都种植护岸植物,经过精心挑选的植物既能直接从水中吸收污染物质,其舒展而庞大的根系还能为微生物提供附着载体,有利于水质净化,同时也是水生动物、鸟类、昆虫等觅食、繁衍、嬉戏的场所。
(2)增加湖泊景观效果。
与城市文化背景融为一体的坡岸景观设计,可以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使白云湖成为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
图1-5 生态护岸效果图2.1 引水渠生态护岸根据《广州市北部水系建设引水干渠工程设计报告》,引水渠道长4.7km,引水渠生态护岸的设计以“亲水”和“生态”为原则,结合水流特点,将引水渠横断面设计为复式断面,设置两级或多级平台;在解决渠道防渗的基础上,采用生态型缓坡护岸,坡度节奏变化,护岸采用土石等天然材料或生态型材料,并与植物护坡相结合,为水生小动物提供栖息、繁衍场所。
在水陆交接处保留或营造岸边浅水湿地,其间种植芦苇、菖蒲等高等水生植物和水柳等根系较为发达的树种等植物,在堤岸底部适当种植沉水植物,以净化水质和改善滨水生态环境的作用,并在沿岸营造生态防护绿带。
引水干渠水际植物选择根据水位的变化及水深情况,选择乡土植物形成水生-湿生-中生植物群落。
随着水际植物群落的形成,使很多野生动物和昆虫也得以栖居、繁衍。
随着水际植物的不断丰富和成熟,生物多样性将不断提高,生态效果将更为显著。
引水干渠水生植物选择菖蒲、野芋、千屈菜、风车草、芦苇、美人蕉、睡莲、荷花等,这些植物既有较强的耐污能力,能够吸收水体中的部分污染物质和N、P等营养元素,又有一定的景观绿化作用。
2.2 人工湖生态护岸人工湖生态护岸设计原则:(1)采取自然形态的水岸处理,除了人群集中的地方,尽量避免硬质材料结构砌筑的护岸,布置建筑物时考虑人们的亲水设计;(2)护岸的设计充分考虑污染物拦截功能,减少入湖的面源污染;(3)进行水文分析,确定水位变化范围,结合植物调查结果,选择合适的植物;(4)应设置多孔性构造,为生物提供生存繁衍的栖息场所;(5)尽量采用自然环保材料,避免二次环境污染;(6)护岸设计兼顾防洪、生态以及景观三重功能。
在进行城市湖泊岸堤的生态恢复时,需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技术。
对于兼具水利补水功能和景观功能的白云湖,应采取多种人工自然型驳岸,首先用植被型生态混凝土等生态材料护坡,然后在岸边种植耐涝耐污且具有较好景观效果的植物。
白云湖岸线由环湖岸线和岛屿岸线组成,其中环湖岸线总长8668m,岛屿岸线总长622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