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礼仪及服饰知识
历史课了解清朝的服饰文化
历史课了解清朝的服饰文化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封建时期服饰文化发展最为成熟的朝代之一。
清朝的服饰文化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官员身份的象征,展现了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特色。
本文将从宫廷服饰、士人服饰和民间服饰三个方面对清朝的服饰文化进行探讨。
一、宫廷服饰清朝宫廷服饰以华丽、繁复而闻名,尤其在礼仪场合中,宫廷成员的服饰更是富丽堂皇。
清朝皇帝的服饰主要分为正装和行装两种。
正装通常由金黄色的袍子、黄色的马褂和长裤组成,上面绣有五色云纹和各种龙纹。
行装则以深红色为基调,上面绣有葡萄纹和各种花鸟图案。
皇后和妃子的服饰也非常讲究,以紫色为主色调,配以各种云纹和寿字纹饰。
妃子的服饰一般比皇后的更为华贵,常常加入金银线和珠饰,繁复而丰富。
二、士人服饰在清朝时期,士人的服饰主要表现了他们的学问和身份地位。
士人通常穿着蓝、黑、紫等深色的袍子和长裤,袍子上常绣有各种花鸟图案,线条简约而优雅。
士人的服饰注重简约和端庄,以体现他们的高尚情操和道德修养。
三、民间服饰清朝的民间服饰也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在北方,人们常穿呢子、棉布制成的袍子和大褂,以保暖为主要考虑。
而在南方,丝绸、棉布等轻薄材质的服饰更为常见,色彩鲜艳且图案独特。
女性的民间服饰则通常以长衫、旗袍等为主,注重颜色的搭配和衣饰的细节装饰。
总结起来,清朝的服饰文化体现了封建时代的特点和社会等级的体系。
宫廷服饰的富丽堂皇彰显皇权的威严和地位的尊贵,士人服饰的素雅端庄展现了知识分子的风骨和修养,而民间服饰则多样而鲜艳,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清朝的服饰文化不仅是一种流行的审美表达方式,更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服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朝满族规矩
清朝满族规矩
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满族人建立。
清朝实行了一系列严格的满族规矩和传统,以维护其统治地位和民族特性。
以下是一些清朝满族规矩和传统的例子:
1.辫子(发辫):满族男子通常会留长发,并将其编成一对发辫。
辫子被视为满洲人的象征,是满族传统的发型。
满族男子弃辫
是在清朝末期(19世纪末)开始的。
2.服饰:满族传统服饰在清朝时期被广泛采用。
这包括传统的长
袍、宽袖、高领和大袖口的服装,以及特殊的头饰和鞋子。
3.语言:满洲语是满族的传统语言,清朝时期在官方文件和法规
中广泛使用。
满族的文字系统是清朝的官方文字之一。
4.婚礼仪式:满族的婚礼仪式有许多传统规矩,如婚礼头盖鸢尾
花头饰、新娘穿着特殊的礼服和举行传统仪式。
5.礼仪和礼节:满族人重视礼仪和礼节,有严格的社交规则和礼
貌行为。
在宫廷和社交场合,满族官员和贵族要遵循一定的礼
仪和仪式。
6.饮食:满族饮食有其特点,包括烤肉、牛肉、羊肉和面食等传
统食物。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满族的传统规矩和文化受到了影响和变革。
特别是在清朝晚期,汉族文化和传统在满洲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满族人也逐渐采纳了一些汉族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同时,随着清朝的灭亡和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满族规矩在很大程度上已经
消失或演变。
清朝的服饰与饰品
清朝的服饰与饰品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服饰与饰品独具特色,展现了时代的风貌和文化的繁荣。
清朝的服饰包括男女宽袍大袖、头巾发簪等,饰品精美华丽,彰显了封建贵族的身份与地位。
让我们一同走进清朝时代,了解其中的服饰与饰品。
一、清朝男性服饰清朝男子的服饰主要包括长袍、衫、马褂等。
其中,袍子是男性最常穿的上衣。
清代袍子一般分为正服和便服两种。
正服通常是由丝绸制成,色彩鲜艳,常见颜色有黄、紫、蓝等。
袍子的领口上方常常是绣有花纹的丝带,表现了男子的高贵身份。
而便服则多为宽大随意的样式,男子在家闲暇时可以穿着。
除了袍子,男子还需要佩戴衫,衫的款式与袍子相配套,可配以对襟、襟扣等细节。
此外,马褂也是男子常穿的单品,一般是紧身款式,能够突出男子的体魄。
男子还可以佩戴帽子,如蓄花冠、高帽等,以凸显身份与气质。
二、清朝女性服饰清朝女性的服饰形态较为多样,从婴幼儿到成年女子都有不同的款式。
成年女子的服饰以旗袍为主,这是清朝女子的正装。
旗袍一般分为对襟、斜襟和尖襟三种款式,款式上常常有精美的刺绣和宝石装饰。
旗袍紧身修长,能够展现女性的身材曲线。
除了旗袍,女子还可以穿着长袍和对襟衫,颜色上以淡色或者以黄色为主,体现了女性温柔、婉约的气质。
女性还需要配饰发髻,一般是以漆、甲、玛瑙等材质制成的发髻,饰以珠宝、丝绸等装饰物,使发髻更加华丽。
女性在外出时一般还要佩戴头巾,通过不同的头巾款式和色彩来表达身份地位。
三、清朝饰品清朝的饰品种类繁多,包括首饰、胸饰、腕饰、足饰等。
其中,首饰是女性最常佩戴的饰品。
清代首饰多为金银制成,经常搭配宝石、珍珠等贵重材料,具有浓厚的封建贵族气息。
常见的首饰包括耳环、发簪、项链、手链等。
胸饰主要是佩戴在上衣或者旗袍的胸前,有花牌、荷包等款式。
腕饰则是佩戴在手腕上的饰品,主要有手镯、手链、戒指等。
足饰主要是指佩戴在脚踝和足部的装饰物,如脚镯、花鞋等。
清朝的服饰与饰品不仅体现了封建王朝的繁荣和文化底蕴,也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和身份地位。
清朝宫女服饰标准穿戴
清朝宫女服饰标准穿戴清朝宫女是清代皇室后宫中的重要存在,她们在宫廷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宫女,她们不仅要遵守严格的礼仪规范,还要穿戴合乎规定的服饰。
本文将为您介绍清朝宫女服饰的标准穿戴。
一、服饰种类清朝宫女的服饰种类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上衣、下装、鞋袜、头饰以及配饰等。
1. 上衣:宫女的上衣为常见的梁服,由分襟和身子两部分组成。
分襟为漆金梁飞龙长纹图案,身子为素色绣花,通常为淡黄、淡蓝等浅色。
2. 下装:宫女的下装通常是长裙,裙长及地,裙摆宽松自然。
裙子一般采用缟素色或浅色,腰部设有绶带系紧。
3. 鞋袜:宫女的鞋袜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绣花小跤鞋,用丝线绣花工艺制成,颜色和花样繁多;二是绣花盘扣高跟鞋,鞋跟略高,为宫女增添了婀娜之美。
4. 头饰:宫女的头饰非常重要,一般由发髻、钗、簪等多个部分组成。
发髻以黑色丝线编织,加入金线和珠子点缀,换季时还会加入花朵进行装饰。
钗和簪也是如此精致,多采用金属材质并镶嵌宝石或珍珠。
5. 配饰:宫女佩戴的配饰主要包括项链、手镯、耳环等。
这些配饰往往由贵重材料制成,如黄金、银器,并镶嵌珠宝或玉石。
二、穿戴规范清朝宫女在穿戴服饰时需要严格遵守一定的规范,这不仅涉及整体搭配,还包括细节处的处理。
1. 上衣与下装的搭配:宫女的上衣和下装要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效果。
一般来说,上衣的颜色要与下装相搭配,色调不宜过于冲突。
此外,宫女的裙子宽松自然,腰部系紧,显示出体态美。
2. 头饰与发型的搭配:宫女的头饰要与发型相得益彰。
头饰的款式、大小和花式要根据发型的造型和长度进行选择,使整体效果更为协调。
3. 配饰的选择与佩戴:宫女的配饰要根据整体造型进行选择。
项链、手镯和耳环的款式和材质应与服饰相协调,添增宫女的婉约和高贵气质。
同时,佩戴时要注意不要过多,避免过于繁琐。
三、服饰的义务与意义清朝宫女的服饰不仅仅是为了装饰,更承载着重要的义务与意义。
1. 显示身份地位:清朝宫女的服饰是她们身份地位的象征。
清朝的礼仪及服饰知识
清朝的礼仪及服饰知识篇一:中国传统礼仪服饰中国传统礼仪服饰的介绍一、我国传统服装的两种基本形式传统服装有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
上衣下裳制,相传起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易·系辞下》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这一传说可以在甘肃出土的彩陶文化的陶绘中,得到印证。
这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
上衣下裳的服制,据《释名·释衣服》载:“凡服上曰衣。
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
下曰裳。
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上衣的形状多为交领右衽,下裳类似围裙的形状,腰系带,下系芾。
这种服制对后世影响很大。
衣裳连属制,古称深衣,始创于周代。
《礼记·深衣》注称:“名曰深衣者,谓连衣裳而纯之以采也。
”深衣同当代的连衣裙结构类似,上衣下裳在腰处缝合为一体,领、袖、裾用其它面料或刺绣缘边。
深衣这一形制,影响于后世服饰,汉代命妇以它为礼服,古代的袍衫也都采用这种衣裳连属的形式,1、夏、商、周时期的华夏服饰原始时代的服装形式,虽有个别考古资料的发现,但由于材料太少,还不能对该时期的服饰作详细的说明。
夏商周时期,中原华夏族的服饰是上衣下裳,束发右衽。
河南安阳出土的石雕奴隶主雕像,头戴扁帽,身穿右衽交领衣,下着裙,腰束大带,扎裹腿,穿翘尖鞋。
这大体反映了商代服饰的情况。
周初制礼作乐,对贵族和平民阶层的冠服制度作了详细规定,统治者以严格的等级服装来显示自己的尊贵和威严。
深衣和冕服始于周代,这两种服制,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春秋时期胡服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在服装方面最重要的变化,是深衣的广泛流行和胡服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促进了汉族宽衣博带、长裙长袍服装的改革。
赵武灵王为了军队的战斗力,冲破阻力,下令全国穿游牧民族的短衣长裤,学习骑射,终于使赵国强盛起来。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服装改革,胡服从此盛行。
伴随胡服也传来了带钩,它是用于结束革带的,由于它比革带的扎结方式更加便捷,因而很快就流行起来。
清朝的礼仪制度官员与百姓的穿戴与礼节
清朝的礼仪制度官员与百姓的穿戴与礼节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礼仪制度在当时被视为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作为一个封建社会,清朝对于官员与百姓的穿戴和礼节有着严格的规定。
本文将从官员与百姓的穿戴、礼节等方面,探讨清朝的礼仪制度。
一、官员的穿戴与礼节在清朝的官员中,穿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清代官员的穿着体现了他们的身份和地位。
首先,官员的衣着需要符合清朝的官服规定。
根据品级不同,官员分为九品,每个品级都有对应的服饰。
最高品级的官员穿戴黄色,其他官员则根据品级穿戴不同颜色的衣物。
此外,官员身上的服饰还包括官帽、鞋袜等,每一项都有特定的要求。
除了穿戴之外,官员在礼节上也有着严格的规定。
官员需要遵循清朝的礼仪制度,在与皇帝和其他官员交往时,要注意站姿、行走、跪拜等动作。
在与皇帝会面时,官员需要行三跪九叩之礼,以示尊敬和服从。
同时,官员之间的交流也需要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如称呼称谓的使用等。
二、百姓的穿戴与礼节与官员相比,清朝的百姓在穿戴和礼节上有所区别。
百姓的穿戴以朴素为主,没有官员那样繁华的服饰。
男性百姓多穿短襦裙,女性则穿上直裾或褙子等传统服饰。
在礼节方面,百姓也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定。
在与上级官员交往时,百姓需要行拜之礼,以示尊敬和恭敬。
在日常生活中,百姓之间也有一些常见的礼节,如见面时行礼问候,遇到长辈时行鞠躬等。
这些礼节的遵守反映了百姓对封建礼仪制度的重视,同时也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三、礼仪制度对社会的影响清朝的礼仪制度对当时的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礼仪制度有助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通过规定官员和百姓的穿戴和礼节,清朝将官员与百姓的地位和身份清晰地体现出来,从而加强了社会等级的稳定。
其次,礼仪制度有助于建立君主与臣民之间的威信与尊严。
清朝皇帝作为国家的统治者,通过制定严格的礼仪制度来规范官员和百姓的行为,体现了皇帝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与权威。
同时,官员和百姓对礼仪制度的遵守也表达了对皇帝的忠诚和敬爱之情。
清代汉族女子服饰介绍
清代汉族女子服饰介绍清代汉族妇女服饰,在“男从女不从”(即对汉族男子严格要求遵从汉族服制,而妇女则放宽)的规范下,变化较男服为少。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清代汉族女子服饰介绍,希望你喜欢。
清代汉族女子服饰后妃命妇,仍承明俗,以凤冠、霞帔作为礼服。
普通妇女则穿披风、袄裙。
披风是清代妇女的外套,作用与男褂相似,其制为对襟、大袖、下长及膝。
披风之上,装有低领,点缀着各式珠宝。
披风的里面,还有大襟、大袄小袄,小袄是妇女的贴身内衣,颜色大多用红、桃红、水红之类。
妇女的下裳,多为裙子,颜色以红为贵。
裙子的样式,初期尚保存着明代习俗,有凤尾裙及月华裙等。
清末,在普通妇女中间,还流行穿裤。
清代佩饰清代的佩饰种类及样式都很多,形状小巧,材质多样,有翠玉、青金石、金嵌绿松石、檀香木、金铂、金星石珐琅、珊瑚、玻璃等等不同材料。
另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刺绣小品,其中有香囊、香袋、扇套、眼镜盒、表带、火镰袋、斋戒牌等。
这些都是清代佩挂在腰间的佩饰,无论男女都作为随身携带的赏玩之物,晚清尤为盛。
晚清氅衣氅衣为清代的妇女服饰,氅衣与衬衣款式大同小异。
衬衣为圆领、右衽、捻襟、直身、平袖、无开气的长衣。
氅衣则左右开衩开至腋下,开衩的顶端必饰有云头,且氅衣的纹样也更加华丽,边饰的镶滚更为讲究。
纹样品种繁多,并有各自的含义。
大约在咸丰、同治期间,京城贵族妇女衣饰镶滚花边的道数越来越多,有“十八镶”之称。
这种装饰风尚,一直到民国期间仍继续流行。
晚清刺绣衬衣清代女式衬衣为圆领、右衽、捻襟、直身、平袖、无开气,有五粒钮扣的长衣,袖子形式有舒袖(袖长至腕)、半宽袖(短宽袖口加接二层袖头)两类,袖口内再加袖头。
清代女式衬衣是妇女的一般日常便服。
以绒绣、纳纱、平金、织花为多。
周身加边饰,晚清时的边饰越来越多。
清代领衣袍褂是清代最主要的礼服。
清代礼服一般无领,穿时需在袍服上另加一硬领。
春秋季节,用浅湖色缎,冬季用绒或皮,这种领子,又称“领衣”,又因形似牛舌,故俗称“牛舌头”。
清朝的服饰时尚与礼仪规范
清朝的服饰时尚与礼仪规范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一个充满着独特魅力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中,人们对于服饰时尚和礼仪规范有着独特的追求和要求。
清朝的服饰时尚和礼仪规范与其他朝代不同,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华丽和庄重。
一、服饰时尚清朝的服饰时尚以华美和讲究细节为特点。
皇室和贵族的服饰更是格外绚丽,充满了独特的符号意义。
男子常穿长袍,通常由上衣和下裙两部分组成。
上衣多为襟前系带的外袍,长度一般到膝盖,除了黄色外,还有红、蓝、黑等颜色,且常以龙、凤、云纹等图案点缀。
下裙则多为绣花折裥或者单色裤子。
为了彰显身份和尊贵,男子头戴宝冠或者方巾,并佩戴顶簪或珠翠饰物。
女子服饰更为多样,既有正式服饰,也有日常服饰。
正式服饰一般由褙子和对襟长袍组成,颜色鲜艳,绣花精美。
在正式场合中,女子还会佩戴发饰和珠宝,通过鲜艳的颜色和华丽的饰品彰显自身的美丽和地位。
日常服饰则较为简朴,常由长衫和裙子组成,颜色以素净为主。
总体而言,清朝的女子服饰以柔美、华贵和繁复的绣花为特点,展现了女性的婀娜多姿。
二、礼仪规范清朝的礼仪规范对人们的言行举止提出了严格要求,体现了尊卑有序的社会秩序。
在宫廷中,臣民必须按照一定的礼仪规定行事,保持恭敬和庄重的态度。
尊卑之间的礼仪区分十分明显,起居用语、服饰、行走姿势等方方面面都有详细规定。
在清朝的宫廷里,行走姿势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礼仪。
皇上和皇后走路时必须轻盈和稳重,不能有丝毫粗犷和浮躁。
臣民见到皇上和皇后时,则需要下跪行礼,面向皇上和皇后,头离地不能超过一寸。
这些规定都体现了清朝社会对尊卑和秩序的极度关注。
在日常生活中,清朝人对于礼仪规范也非常注重。
尤其在宴会和宴席上,人们必须遵守一定的礼仪程序。
比如,进餐的时候要慢慢咀嚼食物,不可咀嚼时有声音,也不能同时讲话。
此外,人们还要注意服饰和言谈举止的得体与恰当,不可过于随意和放肆。
这些礼仪规范体现了人们对于宴会活动的尊重和庄重。
总之,清朝的服饰时尚和礼仪规范独具特色,彰显了一个独特时代的魅力。
清朝宫中的规矩
清朝宫中的规矩清朝宫中的规矩严格而繁琐,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和礼仪制度。
下面将从宫廷礼仪、宫中服饰、宫中生活和宫中禁忌等几个方面介绍清朝宫中的规矩。
一、宫廷礼仪清朝宫中的礼仪规定非常严格,凡是进入宫廷的人员都必须遵守一定的礼仪规矩。
首先,进入宫廷必须行三鞠躬礼,以示对皇帝的尊重。
其次,宫廷中的人员必须穿戴整齐,不能有一丝一毫的不整齐。
再次,对于皇帝和皇后,宫廷中的人员必须行跪拜礼,以示对他们的尊崇。
此外,在宫廷中,宫女和太监们必须行身后行礼,即不能背对皇帝和皇后。
二、宫中服饰清朝宫中的服饰规定非常严格。
皇帝和皇后的服饰必须是金碧辉煌的,以示尊贵。
而其他宫廷人员的服饰则根据官职的高低有所区别。
一般来说,宫女们穿着颜色鲜艳的丝绸衣裙,头戴花冠,手持扇子。
而太监们则穿着黑色的官服,头戴黑帽子,手持守卫。
此外,宫中还有特定的服饰规定,如皇帝的龙袍、皇后的凤冠等。
三、宫中生活清朝宫中的生活非常精细而有序。
皇帝每天早晨起床后,必须进行早朝礼,接受臣子们的朝拜。
随后,皇帝会参观宫中的花园,欣赏花草树木。
中午时分,皇帝会进入午门,享用丰盛的午餐。
下午,皇帝会参与政务活动,与臣子们商讨国家大事。
晚上,皇帝会与皇后一同进入寝宫休息。
四、宫中禁忌清朝宫中有许多禁忌,违反禁忌者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首先,宫中的人员不得随意离开宫廷,必须经过皇帝的允许才能外出。
其次,宫女和太监们不得私自与外界人员联系,否则将受到严厉的责罚。
再次,宫中严禁私通男女,一旦发现,将受到重罚。
此外,宫中还禁止各种不文明行为,如打闹、游戏等。
总结清朝宫中的规矩繁多而严格,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和礼仪制度。
宫廷礼仪、宫中服饰、宫中生活和宫中禁忌等方面都有具体规定,要求宫中人员严格遵守。
这些规矩的存在,既显示了宫廷的尊贵和庄重,又维护了封建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了解清朝宫中的规矩,可以更好地了解封建社会的特点和文化传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历史。
清朝的宫廷礼仪与仪式
清朝的宫廷礼仪与仪式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宫廷礼仪与仪式在清朝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
宫廷礼仪与仪式不仅是皇帝与内廷成员之间的约定俗成,更是展示皇权与王室威严的象征。
本文将从宫廷礼仪与仪式的庄重氛围、重要仪式以及具体礼仪细节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庄重的宫廷礼仪氛围清朝的宫廷礼仪与仪式以庄重严谨为基调,象征着皇权的威严和尊严。
入宫者必须身着庄重的礼服,举止端庄,言谈严谨,不得有丝毫轻佻之态。
皇帝则以丰富的礼仪来彰显尊贵地位,他的一举一动都经过精心设计和仪式化的安排。
整个宫廷笼罩在一种庄重而又庄严的氛围中。
二、重要宫廷仪式1. 升朝礼:每日黎明时分,宫廷内一声朝钟响起,官员们受升朝礼的指引,依行列次序出现在紫禁城中。
皇帝亲临殿上,接受朝贺,进而发表朝诏。
这是宣示皇权与统治的重要仪式。
2. 大婚仪式:皇帝、皇后或亲王、亲王妃的结婚,是清朝宫廷中最盛大的仪式之一。
大婚仪式涉及到众多细节,例如选妃、选帐、选日、选官等,一切都要经过仪式规定和程序。
3. 冬至祭天:冬至是皇帝祭天的大日子,也是清朝宫廷中最重要的祭祀仪式之一。
皇帝亲自祭祀,向上天祈福,以带给国家和百姓丰收与安宁。
三、具体礼仪细节1. 行跪:清朝的皇帝、后妃、亲王等在进行重要仪式时都要行跪以示尊敬和虔诚。
行跪的仪式动作要规范,举止庄重。
2. 纳贡:每逢大典庆典之时,各地方分别纳贡供奉皇帝。
清朝皇帝要亲自接受贡品并发表谕旨。
3. 举兰:皇帝每次进场或离场时,内廷成员要举起兰花向皇帝致敬,以示尊崇。
4. 坐次:宫廷内的成员坐位的先后次序是有严格规定的,与官职、声望等有关。
这体现了清朝宫廷中等级和身份的级别制度。
总结:清朝的宫廷礼仪与仪式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反映了封建等级制度下的权力体现和尊严象征。
庄重的氛围、重要仪式以及具体礼仪细节都展示了清朝宫廷中的独特气质。
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体会清朝封建社会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
清朝的服饰与礼仪文化
清朝的服饰与礼仪文化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服饰与礼仪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
清朝的服饰注重形象的彰显与身份的标识,而礼仪文化则体现了尊卑有序的社会等级体系。
本文将就清朝的服饰与礼仪文化进行探讨。
一、清朝的服饰特点1.1 男性服饰清朝男性服饰以蟒袍、孝服和冠帽为主要特点。
蟒袍是指官员们在重要场合穿着的袍子,其材质讲究,种类繁多,代表了不同官职的身份差别。
孝服是封建礼教的表现,是为了表示儿子对父母孝道的尊重。
清朝男性平常生活中常常穿着单薄的长袍,其颜色和图案上的花纹也代表了身份等级的不同。
1.2 女性服饰清朝女性服饰以旗袍为代表,具有简洁、优雅的特点。
旗袍采用直身裙的形式,通过丝绸、麻织品等材质的运用,展现出女性温婉、秀美的形象。
旗袍的款式、颜色和图案也反映了女性的婚姻状态和地位。
此外,女性还佩戴发髻、饰钗等头饰,以及各种珠宝首饰,以突显自身的华贵与高雅。
二、清朝的礼仪文化2.1 宗教礼仪清朝宗教礼仪以儒教为主导,儒家礼制贯穿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皇帝作为众人崇拜的对象,具有至高无上的威信,其登基、祭天、祭祖等重要仪式都按照精确的程序进行。
此外,清朝还奉行道教与佛教,皇帝与官员们也会参与到相关仪式中,表达对神灵的崇拜和敬畏。
2.2 家庭礼仪清朝家庭礼仪强调尊卑有序,讲究孝道。
尊卑有序的原则反映在家族中的各级亲属关系中。
家庭中的长幼有序,尊长者、名分分明是封建社会家庭中最基本的礼仪要求。
家族中的各种仪式活动,如祭祀祖先、庆贺生日等,也要进行严格的礼仪程序。
2.3 民俗礼仪在清朝,民众在日常生活中也注重各种民俗礼仪。
例如,结婚仪式中,会按照一定的程序举行婚礼、拜天地、敬茶等仪式,体现了对婚姻的重视和敬重。
除了婚礼,过年、祭祀、祭祖等传统节日和活动中,也有严格的礼仪规范,以此传承和弘扬民众的传统文化。
三、清朝服饰与礼仪的影响清朝的服饰与礼仪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1 服饰影响清朝的服饰风格和款式,对现代的时尚产生了一定的启发。
关于清朝宫廷礼仪与服饰
关于清朝宫廷礼仪与服饰清代最讲究国法礼仪,官场上的礼度和称谓言谈极有分寸,特别是皇帝或皇太后召见内外大臣,大臣们觐见、奏对,更要遵守礼仪制度。
宫廷礼仪与服饰最讲究国法礼仪,官场上的礼度和称谓言谈极有分寸,特别是皇帝或皇太后召见内外大臣,大臣们觐见、奏对,更要遵守礼仪制度。
稍不注意就会“失仪”,最轻者也要罚俸(停发工资),重者还会降级、丢掉官职甚至判刑,因为这都有礼仪规章,觐见皇帝也是六部之一礼部的职掌。
但现在大量清代题材电视剧(包括历史小说)中,称谓言谈错误百出。
我们常见清代题材电视剧中大臣们觐见皇帝或皇太后,动辄称“万岁”或“太后吉祥”、“老佛爷吉祥”等,是完全不符合清代礼制的。
清代文武官员被皇帝或皇太后召见,应一律跪安,汉大臣必须自称“臣×××恭请皇上圣安”或“臣×××恭请皇太后圣安”,满籍大臣则称“奴才”。
皇后、妃嫔、满汉大臣无论当面或背后都称皇帝为“皇上”,只有皇太后或皇太妃称皇帝为“皇帝”。
清代历史上只有极少数例外。
如宣统年间,据溥仪回忆:“太后太妃都叫我皇帝,我的本生父母和祖母也这样称呼我,其它人都叫我皇上”(见《我的前半生》,群众出版社2003年版58页)。
这不仅因为载沣是监国摄政王,还是溥仪(宣统皇帝)的本生父,否则是不能称“皇帝”的。
在旗的满人有时称皇帝为“主子”,但也不会称“万岁”。
“万岁”之类是戏剧舞台上的称呼,大臣的口中是根本不会这样称呼皇帝的。
在雍正朝,不要说口头称“万岁”,就是在奏折中出现“万寿无疆”、“万岁”字样,也会受到痛斥,因为雍正最讨厌这种阿谀奉承的虚文。
清中期以后,皇帝的近侍太监、宫女开始称呼在位皇帝为“万岁爷”,对死去的皇帝在“爷”字前加年号,如“康熙爷”、“乾隆爷”。
太监和内务府记录的有关皇帝的档案也标以《万岁爷档》之类。
但是,这也是局限于一小部分太监,大臣们是不会这样称呼的。
宫廷礼仪至于“太后吉祥”、“老佛爷吉祥”之类的称谓更为荒谬。
清朝服饰礼仪
清朝服饰礼仪清朝是以满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机构,满族八旗服饰随朝代的变更冲进关内。
旗人的风俗习惯影响着广大的中原地区。
清初统治者把是否接受满族服饰看成是否接受其统治的标志,强令汉民剃发易服。
清初汉人反满情绪高涨,以各种形式发泄反清情绪,抵御外族的入侵。
下面店铺就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清朝服饰礼仪,希望能够帮到你哦!清朝服饰礼仪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
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
冬夏朝服区别主要在衣服的边缘,春夏用缎,秋冬用珍贵皮毛为缘饰之。
其基本款式是披领和上衣下裳相连的袍裙相配而成。
上衣衣袖由袖身、熨褶素接袖、马蹄袖三部分组成;下裳与上衣相接处有襞积,其右侧有正方形的衽,腰间有腰帏。
而披须(又名披肩、扇肩)、马蹄袖(又名箭袖)是清代朝服的显著特色。
朝服的颜色以黄色为主。
冬朝服祭祀、圈丘、祈谷用蓝色,朝日用红色,夏朝服常雩(求雨),祭祀时用蓝色,夕月时用月白色,即浅色蓝。
朝服的纹样主要为龙纹及十二章纹样。
一般在正前、背后及两臂绣正龙各一条;腰帷绣行龙五条襞积(折裥处)前后各绣团龙九条;裳绣正龙两条、行龙四条;披肩绣行龙两条;袖端绣正龙各一条。
十二章纹样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八章在衣上;其余四种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并配用五色云纹。
御用朝袍是皇帝在登基、大婚、万寿盛节、元旦、冬至、祭天、祭地等重大典礼和祭祀活动时所穿的礼服。
龙袍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
皇帝的龙袍属于吉服范畴,比朝服、衮服等礼服略次一等,平时较多穿着。
穿龙袍时,必须戴吉服冠,束吉服带及挂朝珠。
龙袍以明黄色为主也可用金黄杏黄等色。
古时称帝王之位,为九五之尊。
九、五两数,通常象征着高贵,在皇室建筑、生活器具等方面都有所反映。
清朝皇帝的龙袍,据文献记载,也绣有九条龙。
从实物来看,前后只有八条龙,与文字记载不符,缺一条龙。
有人认为还有一条龙是皇帝本身。
其实这条龙客观存在着,只是被绣在衣襟里面,一般不易看到。
清朝的礼仪及服饰知识
清朝的礼仪及服饰知识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准备的清朝的礼仪及服饰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清朝的礼仪及服饰知识清朝的礼仪磕头:磕头下跪可算是最大的礼数了,臣见君时就行此礼。
打拱:最常见的见面礼节,边打拱边寒暄,很有人情味见面作揖。
服饰知识朝服清代皇帝的朝服也叫朝袍。
它与龙袍的区别在于:一,龙袍无披领而朝袍有披领;二,龙袍为衣裳相连属的四开裙袍,而朝袍则为上衣下裳不相连属的裙式袍。
皇帝的朝服分为冬朝服和夏朝服二种。
冬朝服是皇帝在秋冬季里朝、祭之时所穿的柿蒂形、圆领、马蹄袖披肩右衽、衣裳不相连属的下裳为裙式的礼袍。
其色有明黄、蓝、红、月白四种。
夏朝服大致形式雷同于冬朝服,是皇帝春夏季里朝祭时所穿的朝服,唯其色其制稍稍有别于冬朝服。
夏朝服之色仅明黄、蓝、月白三种,其功用场合皆同于冬朝服。
其制仅一种,披领及袖所用之色,整衣形式和花纹皆与冬朝服之第二式相同,唯其袍边均沿片金缘,并且根据气温的变化还有缎、纱及单、袷之分。
皇帝根据自己的活动内容及时间来选择不同形制不同颜色的朝服。
皇帝在大朝时着明黄色朝服;南郊祈谷、常雩时着蓝色朝服;东郊朝日时着红色朝服;夕月则着月白色朝服。
三、端罩端罩,满语叫“打呼”,清代服饰名。
在清代服饰制度中,是一种皇帝、诸王、高级官员等人在冬季时替代衮服、补褂套穿在朝袍、吉服袍等袍服外的一种圆领、对襟、平袖、长及膝、左右垂带的翻毛外褂。
端罩按《大清会典》的制度,有黑狐、紫貂、青狐、貂皮、猞猁狲、红豹皮、黄狐皮等几种;按质地、皮色的好坏及其里、带的颜色等内容,又分为八个等级,以此来区别其身份、地位的高低尊卑。
四、补服补服是明清时的官服。
因其前胸及后背缀有用金线和彩丝绣成的补子,故称。
通常文官绣鸟,武官绣兽。
各品补子纹样,均有规定。
清代规定,命妇受封,亦得用补服,补子各从其父之品以分等级。
五、朝褂皇后在正式场合所穿服装之一。
【清朝历史】清朝民间服饰介绍 揭秘清代民间男女服饰特点
【清朝历史】清朝民间服饰介绍揭秘清代民间男女服饰特点清代服饰也直接影响我国近代、现代服装的发展和演变。
清代服饰与满族习俗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清代服饰是以满族服饰为基础,又采纳了汉族服饰中的某些元素发展而来的。
清朝民间服饰“镶滚彩绣”是清代民间服饰的一大特色,尤其在妇女服装中表现的更为突出。
“镶滚绣彩”是指在服饰上不仅讲究镶嵌各种彩牙儿和花绦,而且还加上刺绣,就是农村妇女的头巾、围裙、衣襟、鞋面等也都要用各种彩色丝线刺绣一些花边图案。
1、袍、褂。
清代满族人经常穿的马褂是清代比较盛行的一种外褂。
它用料节省,制作和穿着都很方便,取代了古代的衣裙,这是后人易于接受的原因。
清代袍褂造型完整严谨,呈封闭状,因此形象肃穆、庄重、清高不凡,显得独树一帜,突破了几千年来褒衣博带式的衣冠,为世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2、帽子。
清代百姓喜欢戴帽子。
大致分为:暖帽、凉帽、便帽和女子戴的坤秋帽。
所谓暖帽,是冬季所戴,圆形,帽檐为上翻形,帽顶有红缦作为装饰。
凉帽,无檐,形状颇像东北农村酱缸上的缸盖“酱斗篷”。
便帽,俗称“瓜皮帽”,是清代最普及的一种帽子,老幼皆戴,六瓣缝合而成,帽顶要缀上一个丝绒结成的“大疙瘩”,俗称“算盘结”。
为了区别帽子的前后,还要在帽边的正中间钉上一个明显的标志??帽正,多用美玉、翡翠等宝石来装饰。
坤秋帽是一种妇女所戴的帽子,式样与男子的暖帽相似,也为皮檐上仰。
帽顶多用红色、蓝色、紫色缎子作面,顶上有盖花,多用刺绣或金银为装饰。
3、坎肩。
南方称马甲,因它穿起来方便、护心而受到清代男女老少的喜欢,而且还往往把它套在长袍外面穿着,无形中起到一种装饰作用。
按衣襟造型分三种:大襟、琵琶襟、一字襟。
其中“一字形”前襟的叫“巴图鲁坎肩,”满语意为勇士穿的马甲,多在八旗子弟中流行。
4、裙子、裤子。
清代满汉妇女多穿裙装和套裤,裙子以长裙为主,群式多变。
如早期时兴“月华裙”,在裙中褶裥内有花纹图案,好似月色映照下的美景。
中期流行的“凤尾裙”用金银线将各裙片拼和连接,宛如凤尾。
清朝皇帝与臣民的服饰与时尚
清朝皇帝与臣民的服饰与时尚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服饰与时尚在许多方面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特征与权力关系。
本文将探讨清朝皇帝与臣民的服饰与时尚,从服饰的种类、制作工艺、颜色与图案、衣着礼仪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清朝皇帝的服饰与时尚1. 金黄色的象征:清朝皇帝的服饰以金黄色为主要色调,象征着皇权与尊贵。
清朝皇帝的服饰通常由黄色龙袍和白色内袍组成,龙袍上绣有五爪金龙,象征着皇权至高。
2. 丰富繁复的刺绣工艺:清朝皇帝的服饰刺绣工艺精湛,图案丰富繁复。
服饰上常见的刺绣图案包括龙、凤、云纹等,这些图案凸显了皇帝的尊贵身份。
3. 严格的衣着礼仪:清朝皇帝的衣着礼仪非常严格,包括头冠、发饰、腰带等的佩戴顺序和方式,以及传统的行走姿态等。
皇帝的服饰体现了封建社会中权力与仪式的象征。
二、清朝臣民的服饰与时尚1. 社会地位与服饰:清朝臣民的服饰在很大程度上与其社会地位相关。
官员的服饰通常由蓝色和紫色组成,富商与贵族则常穿着丝绸制成的华丽服装,而普通百姓则穿着朴素的布衣。
2. 风格简约与实用:与封建社会中的奢华相比,清朝臣民的服饰更加简约与实用。
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他们的服饰设计更注重实用性和舒适度,以适应日常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3. 彩色丝绸与花纹装饰:清朝臣民的服饰多采用彩色丝绸,并通过不同的花纹装饰来展现时尚。
不同的服饰花纹和颜色也反映出臣民的家庭背景、职业和地位。
4. 传统与现代元素的结合:尽管清朝臣民的服饰保持了一定的传统特色,但也吸收了一些现代元素。
例如,一些青年人开始穿西式服装,并将西式元素融入到传统的服饰中。
三、服饰与社会变迁清朝时期,服饰与社会变迁密不可分。
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清朝皇帝与臣民的服饰也在某种程度上发生了改变。
1. 宫廷的保守与时尚:宫廷的服饰相对保守,延续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色彩和样式。
但是,在很多方面也展示了对时尚和潮流的追求,尤其是在刺绣工艺和装饰细节上。
2. 中西文化的融合: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一些西式服装在清朝时期开始受到一些人的喜爱。
清朝的礼仪及服饰知识
清朝的礼仪及服饰知识篇一:中国传统礼仪服饰中国传统礼仪服饰的介绍一、我国传统服装的两种基本形式传统服装有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
上衣下裳制,相传起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易·系辞下》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这一传说可以在甘肃出土的彩陶文化的陶绘中,得到印证。
这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
上衣下裳的服制,据《释名·释衣服》载:“凡服上曰衣。
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
下曰裳。
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上衣的形状多为交领右衽,下裳类似围裙的形状,腰系带,下系芾。
这种服制对后世影响很大。
衣裳连属制,古称深衣,始创于周代。
《礼记·深衣》注称:“名曰深衣者,谓连衣裳而纯之以采也。
”深衣同当代的连衣裙结构类似,上衣下裳在腰处缝合为一体,领、袖、裾用其它面料或刺绣缘边。
深衣这一形制,影响于后世服饰,汉代命妇以它为礼服,古代的袍衫也都采用这种衣裳连属的形式,1、夏、商、周时期的华夏服饰原始时代的服装形式,虽有个别考古资料的发现,但由于材料太少,还不能对该时期的服饰作详细的说明。
夏商周时期,中原华夏族的服饰是上衣下裳,束发右衽。
河南安阳出土的石雕奴隶主雕像,头戴扁帽,身穿右衽交领衣,下着裙,腰束大带,扎裹腿,穿翘尖鞋。
这大体反映了商代服饰的情况。
周初制礼作乐,对贵族和平民阶层的冠服制度作了详细规定,统治者以严格的等级服装来显示自己的尊贵和威严。
深衣和冕服始于周代,这两种服制,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春秋时期胡服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在服装方面最重要的变化,是深衣的广泛流行和胡服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促进了汉族宽衣博带、长裙长袍服装的改革。
赵武灵王为了军队的战斗力,冲破阻力,下令全国穿游牧民族的短衣长裤,学习骑射,终于使赵国强盛起来。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服装改革,胡服从此盛行。
伴随胡服也传来了带钩,它是用于结束革带的,由于它比革带的扎结方式更加便捷,因而很快就流行起来。
清朝的社会风俗习惯
清朝的社会风俗习惯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社会风俗习惯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结婚习俗、葬礼习俗、衣着习俗以及饮食习俗四个方面展开阐述,以探究清朝社会风俗习俗的特点和意义。
一、结婚习俗在清朝,结婚习俗是一个重要的社会仪式。
一般来说,婚姻是由父母之间商定的,女方的父母会聘请媒人为其物色合适的婚姻对象。
一旦双方家庭认可,就会举行婚礼。
清朝的婚礼通常以厅堂婚礼为主,包括迎亲、纳吉、拜天地、拜堂等环节。
此外,红缎结婚服是婚礼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代表着喜庆和祝福。
二、葬礼习俗葬礼在清朝被视为一个庄重而严肃的仪式。
根据封建礼仪,葬礼分为三种不同的等级:上、中、下。
而葬礼的等级将取决于逝者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一般来说,葬礼会有一个繁琐的流程,包括穿衣、奠仪、办丧事、安葬等环节。
此外,在清朝社会中,祭祀亲人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传统,人们会利用祭祀仪式来缅怀故人和传承家族血脉。
三、衣着习俗清朝的衣着习俗在当时被称为“深裁东方式”。
男性通常穿着长袍、马褂,搭配宽松的裤子,头戴帽子。
而女性则穿着长衫、长裙,搭配头巾和发髻。
此外,清朝的贵族还有特定的服饰规定,例如:蓝色龙袍和黄色宝襟是皇帝的专属服饰。
四、饮食习俗清朝的饮食习俗以清淡、注重营养为主。
著名的清代菜系有“京菜”和“淮扬菜”。
京菜是指清朝皇宫的宴会食品,多以色、香、味俱佳而闻名。
而淮扬菜则是清代江苏地区的风味菜肴,注重烹调技巧和原料的选择。
此外,清朝的饮食习俗还包括如饮茶、品茗等传统文化的延续。
总结起来,清朝的社会风俗习俗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特点和价值观念。
这些习俗不仅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也反映了家族、仪式、尊重和传统的重要性。
尽管清朝已经结束,但它的社会风俗习俗仍然对中国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了解清朝社会风俗习俗,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发展。
清朝的服饰与礼仪
清朝的服饰与礼仪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服饰与礼仪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清朝的服饰讲究装饰丰富、颜色华美,而礼仪则强调官员身份的尊贵与权威。
本文将深入探讨清朝的服饰与礼仪,展现这一时代的独特风貌。
一、清朝的服饰清朝的服饰以宫廷装束及民间传统服饰为主要特征。
宫廷装束主要由皇族、官员和宫女所穿戴,其特色在于华丽豪华。
皇族的服饰使用丝绸和贵重的面料,绣有金银丝线,配以珠宝和玉器装饰,富丽堂皇。
而官员们则穿着袍袖绘有龙纹的官袍,带有不同等级的珠宝饰品,以显示其身份地位。
民间传统服饰则强调实用与舒适。
男子穿着长衫、长裤、单襟袍等服饰,以黑色为主,衣襟盖住胸前,象征顺从。
女子则穿着旗袍、褙子、对襟长袍等,以亮丽的颜色为主,搭配不同花纹的蝙蝠、花鸟等刺绣,展现出女性的柔美和优雅。
二、清朝的礼仪清朝的礼仪注重等级之分,官员和皇族有着严格的规定,体现了封建等级制度的严谨性。
在封建制度下,以尊卑有别为原则,官员与皇族之间存在明确的礼节要求,同时也对民众的行为进行规范。
官员的礼仪在于宣示地位和权威。
他们要穿戴特定的服饰,如嵌有官职徽章的官帽和官袍等。
在日常公务活动中,他们必须遵守一系列的礼仪规定,如行走、鞠躬、跪拜、问候等。
在接待外交使节时,礼仪更加庄重隆重,以向外界显示皇朝的尊严和威仪。
而皇族成员则承载着更为严格的仪式和礼节。
皇帝是天下至尊,他的举止和言行都受到严格的规定。
皇帝的出巡和临幸等活动都要经过一系列的仪式,繁琐而隆重。
除此之外,朝见皇帝也有特定的礼仪要求,如磕头、叩拜、跪拜等,以表达臣民对皇帝的尊敬之情。
三、服饰与礼仪的关系清朝的服饰与礼仪息息相关,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服饰的华美与规定的礼仪一起彰显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权威性。
通过皇帝和官员特定的服饰和礼仪规则,人们可以快速辨认出他们的地位和身份,从而确立封建体制的稳定。
同时,服饰与礼仪也体现了尊卑有别的观念。
皇室和官员的服饰与礼仪要求更加严格,反映了他们在等级制度中的高位和特殊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朝的礼仪及服饰知识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下面是学
习啦为大家准备的清朝的礼仪及服饰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清朝的礼仪及服饰知识
清朝的礼仪
磕头:磕头下跪可算是最大的礼数了,臣见君时就行此礼。
打拱:最常见的见面礼节,边打拱边寒暄,很有人情味见面作揖。
服饰知识
朝服
清代皇帝的朝服也叫朝袍。
它与龙袍的区别在于:一,龙袍无披领而朝袍有披领;二,龙袍为衣裳相连属的四开裙袍,而朝袍则为上
衣下裳不相连属的裙式袍。
皇帝的朝服分为冬朝服和夏朝服二种。
冬朝服是皇帝在秋冬季里朝、祭之时所穿的柿蒂形、圆领、马蹄袖披肩右衽、衣裳不相连属
的下裳为裙式的礼袍。
其色有明黄、蓝、红、月白四种。
夏朝服大致形式雷同于冬朝服,是皇帝春夏季里朝祭时所穿的朝服,唯其色其制稍稍有别于冬朝服。
夏朝服之色仅明黄、蓝、月白
三种,其功用场合皆同于冬朝服。
其制仅一种,披领及袖所用之色,整衣形式和花纹皆与冬朝服之第二式相同,唯其袍边均沿片金缘,
并且根据气温的变化还有缎、纱及单、袷之分。
皇帝根据自己的活动内容及时间来选择不同形制不同颜色的朝服。
皇帝在大朝时着明黄色朝服;南郊祈谷、常雩时着蓝色朝服;东郊朝
日时着红色朝服;夕月则着月白色朝服。
端罩,满语叫“打呼”,清代服饰名。
在清代服饰制度中,是一种皇帝、诸王、高级官员等人在冬季时替代衮服、补褂套穿在朝袍、吉服袍等袍服外的一种圆领、对襟、平袖、长及膝、左右垂带的翻
毛外褂。
端罩按《大清会典》的制度,有黑狐、紫貂、青狐、貂皮、猞猁狲、红豹皮、黄狐皮等几种;按质地、皮色的好坏及其里、带的
颜色等内容,又分为八个等级,以此来区别其身份、地位的高低尊卑。
四、补服
补服是明清时的官服。
因其前胸及后背缀有用金线和彩丝绣成的补子,故称。
通常文官绣鸟,武官绣兽。
各品补子纹样,均有规定。
清代规定,命妇受封,亦得用补服,补子各从其父之品以分等级。
五、朝褂
皇后在正式场合所穿服装之一。
清乾隆朝增改服制,皇后朝褂制三,皆为石青色,片金缘。
六、朝裙
着于外褂之内、开衩袍之外,在朝贺及祭祀时用之。
皇太后、皇后之冬朝裙用片金加海龙缘,上用红织金寿字缎,下石青行龙妆缎,皆正幅,有襞积;夏朝裙,片金缘,缎纱随用。
余如冬。
其下至皇太
子妃皆同。
一品命妇冬朝裙与民公夫人同,片金加海龙缘,上用红缎,下石青行蟒红缎,皆正幅,有襞积。
下至三品命妇皆同。
夏朝裙,片金缘,缎纱随用。
余如冬朝裙。
七、朝珠
朝珠是清朝礼服的一种佩挂物,挂在颈项垂於胸前。
朝珠共108颗,每27颗间穿入一粒大珠,大珠共四颗,称分珠,据说象徵著四季,而朝珠的质料也不尽相同。
由於清朝皇帝笃信佛教,凡皇帝、
后妃、文官五品及武官四品以上,另外侍卫和京官等,均可佩挂朝珠,并且可作为皇帝所赏赐的物品。
清代皇帝服饰清代男子鞋履,便服以鞋为主,公服才穿靴。
靴子的材料多为黑缎,式样初尚方头,后又流行尖头。
清代皇帝服饰有
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
皇帝穿朝服则用方头朝靴,朝靴与服
色相同,并饰黑色边饰,上面绣有草龙花纹。
本图为清代康熙绣钩
藤缉米珠朝靴。
九、朝带
皇子朝服,金衔玉方版四。
每版饰东珠四,中饰猫睛石一。
带及左右佩绦,用金黄色。
带纷下广而锐。
亲王朝带制同。
郡王朝带,
每版饰东珠二,猫睛石一。
余制如皇子朝带
十、领约
清代皇后、贵妃、妃和嫔套于颈间的饰物,用以区别身份。
贵妃、妃和嫔所用同。
十一、金约
金约为后妃及女贵族穿朝服时佩戴在朝冠下檐的饰品,形似圆形发卡。
金约以其上镂雕的金云纹和镶饰的珠宝数目以及脑后所垂贯
珠的形制区别等级。
吉服类
吉服是过去清朝,仅次于朝服的衣服,它是级别比较高的一种服装。
吉服包括衮服、龙袍。
清代吉服褂,样式与龙褂相同,为圆领、对襟、左右开气、袖口平直的长袍。
根据人物的身份的不同,所绣
图案不同。
如镇国公夫人、民公夫人、辅国公夫人、郡主至三品夫
人的吉服褂,均绣花卉八团,为石青色。
吉服冠
清代官帽的一种,是穿着吉服时佩戴的官帽,也是平时官员戴的帽子,清代皇太后、皇后吉服冠,熏貂为之。
上缀朱纬,顶用东珠。
皇贵妃、贵妃制同。
一品命妇顶用珊瑚。
其下二品命妇则顶用镂花
珊瑚,三品命妇顶用蓝宝石,四品命妇顶用青金石,五品命妇顶用
水晶,六品命妇顶用砗磲,七品命妇顶用素金等。
大体与男品官同。
其它种类
常服
清代帝后常服包括常服冠、常服袍和常服褂,是除礼吉服之外,唯一一类可佩戴朝珠的服装。
常服是清代帝后一生中穿用较多的一
类服装。
在清代政治活动中,祭祀斋戒活动占据了其中的大部分时间。
而清代皇帝每一年里要在那些繁杂的各处拈香、祷告以及频繁
的斋戒期内完成自己的使命。
行服
行服是清代服制中特有的服种,而且只限于男性。
它是皇帝和王公百官外出巡行、狩猎征战时所穿的服装,与满族喜爱骑射的风俗
和传统服饰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其特点是便于骑射。
行服包括行冠、行袍、行褂、行裳和行带五部分。
雨服
皇帝和王公百官下雨时所穿的服装,包括雨冠、雨衣、雨裳三部分。
穿用时,雨衣穿在内,雨裳系于外。
皇帝的雨冠有冬夏两种,
冬雨冠为高顶、深前檐,夏雨冠为平顶、敞前檐。
皇帝的雨冠为明
黄色,皇子以下至文武三品官为红色,文武七、八、九品官为青色
加红边。
便服
清代便服的形式繁复多样,包括便袍、衬衣、氅衣、马褂、坎肩、袄、衫、裤、套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