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风俗地图.解说1936年
北京与传统文化
人文北京与传统文化主讲人:肖东发2010年9月16日2008年奥运后北京的建设路向双城双会:北京与上海,奥运与世博2008年、2009年北京都是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城市。
硬件建设没有大的问题,耽心软件国民素质2003年提出:中国印与印刷术2006年提出:福娃与五行文化2009年奥运后,北京市两会提出: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对人文北京的理解人文北京就是以人为本,歌颂人、尊重人、一切以人为中心,塑造和谐发展的人的舞台。
1教育是人文北京的核心。
它是当代世界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力,北京通过举办2008年奥运会,将推动全民学习工程,宣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新理念,将北京建成一座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学习型城市。
为彰显人文北京,北京人要了解世界,同时也还要更加努力的了解自己的过去与将来。
北京向世界展示3000年都市文明的最佳时机。
因此北京在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软件建设不容忽视2.公民素质教育,软件建设不容忽视。
这是“人文北京”应有之义。
不能不承认,奥运期间北京市民表现不错,排队上车,遵守交通秩序,不乱扔垃圾。
但奥运过后许多现象又回潮了,都会让人感到不愉快。
公共健身器械常被损坏甚至被偷走;仍有人随地吐痰;上下公车毫无秩序;汽车在人行横道处也不减速等等。
北京是一个人口密度非常大的城市,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种种缺乏公德的行为现象已成为长久以来的弊病,要根除是很困难的。
提高公民素质是根本第一,是公德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家长们一定要以身作则,让孩子们懂得一名合格的市民应该自觉做到哪些。
从小养成的好习惯,除了一生受用,还可以传给后代的后代。
这样的良性循环,势必会让北京拥有越来越多高素质的市民。
第二,就是公众的宣传力度应该加大,时刻给人们提个醒。
有些行为,如乱扔垃圾,践踏草坪,往往是人们不经意间做的,如果多一些“小草微微笑,请您旁边绕”的牌子,多一些果皮箱,这种行为就会减少好多。
还有节约粮食、节约用水的问题一样,公德问题也不可以忽略细节。
浅析《城南旧事》中反映的民俗生活
浅析《城南旧事》中反映的民俗生活《城南旧事》通过五个故事,真实记录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老北平百姓家的物质、精神和语言民俗和社会民俗,小说抓住了北平文化中日益流逝的民风民俗残韵,表现了对老北平百姓民俗生活的深刻怀念与深情回望,是一部反映了老北平民俗的优秀文本。
标签:城南旧事;老北平;民俗生活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作、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1民俗事象纷繁杂多,钟敬文把民俗活动大致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
民俗是时代的镜子和社会的窗口,对于反映老北平家庭生活为主的《城南旧事》来说,小说承载了厚重的民风民俗事象及普通老百姓生活场景。
1物质民俗物质民俗是“人类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的过程中不断重复的具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它主要由物质生产民俗和物质生活民俗两个部分构成。
《城南旧事》反映的北平百姓的物质民俗生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物质生产民俗。
物质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民众,在一定自然环境里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象”。
3它包含了:商业民俗;农业民俗;交通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这些民俗贯穿于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个进程。
在小说中,商业民俗和交通民俗表现最为明显。
1.1.1商业民俗。
当时百姓的生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商业形式是以物换物的贸易,于是,做这一行业的人便成了老北平城内具有风情的一类人。
小说中,和宋妈换洋火、头油的老婆子,用破锅换绿盆儿和小板凳的人等都是这一行业的代表,剃头挑子和打糖锣的老头则是行商的代表,这类行商大多是小本经营,他们的存在大大方便了胡同里百姓家的生活,成为商业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而他们的民俗传承,以“市声”最为突出。
“市声”主要有“吆喝声“和“敲击声”,它有传递所卖货物信息,招揽顾客的作用。
小贩们有各自的吆喝法子,配合着吆喝声,不少小贩还配有与之所卖之物相衬的“响器”。
北京的文献典籍简要评介
《昌平山水记》
顾炎武撰。写录昌平地区的史地沿革,建置风物等, 记载精详。所记自德胜门北去昌平,沿路行踪,历 历如绘。书内详细写了明十三陵以及入葬的帝后、 陵寝的建制等。清人王宏撰是顾氏的好友,他说; “所著《昌平山水记》二卷,巨细咸存,尺寸不爽, 凡亲对证,三易其稿,而亨林犹以为未惬,正使博 闻强记或当有人,而精详不苟,未见其伦也。”此 书文字简洁,描述细腻,尤其是把实地考察和书本 资料参看比较,考证正误写成,洵为关于北京的重 要著作。《昌平山水记》、《京东考古录》二书合 并由北京出版社印行。
《安禄山事迹》
作者姚汝能,唐朝人,曾任华阴尉。书内记述安史 之乱的传闻轶事,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受到前人的 重视。缪荃孙说,此书“分纲到目,兼有论议,较 正史记述颇详。”并指出关于安史之乱“今诸书不 存,独此书尚为完帙,洵属可宝。”本书分为三卷, 上卷‘序禄山始生至玄宗宠遇,”中卷序天宝十三, 四载禄山构乱事。下卷序禄山僭号被杀,并安庆绪, 史思明、史朝义事,下尽宝应元年”。1983年,上 海古籍出版社校点出版。
《人海记》
作者查慎行。走书系撰者于康熙时客居京师之闻见 杂录。卷首小识略述生平及撰述缘起。所记多为明 季清初典制掌故,凡科试、职官、武备、宫廷礼制、 海运、图书,物产等均有涉及,大多得自闻见,而 清初记事部分为亲身经历。其中亦有录自《北游 录》,《宛署杂记》等书的内容。作者被称为初白 先生,为清初名诗人,所著有《敬业堂集》。
《游记》写出后,立即在欧洲引起了异乎寻常 的震动。它最早把中国介绍给欧洲,并且是 第一部把北京介绍给西方的地理著作。
《南村辍耕录》
作者陶宗仪字九成,浙江黄岩人,元末退隐乡里, 以耕读自适。《南村辍耕录》就是他在耕种之暇写 成的,共三十卷,以笔记的形式记事五百八十五条, 关于元代的史事制度及元末农民起义等事为最多, 还涉及天文历算,人情风俗,小说戏剧,书法绘画 等等。其中如元朝宗室世系,蒙古人,色目人,金 人所属氏族的名称,以及元统治者采用汉法,立朝 仪,科举制度,尊崇孔子等。卷二十一《宫阙制度》 等条目,记载了元朝宫殿情况。1959年由中华书局 出版,收入《元明史料笔记丛刊》。
《北京风俗图谱》青木正儿(电脑藏书)
《北京风俗图谱》青木正儿(电脑藏书)前番去附图借书,直接抄的书号,没有抄书名,原本想借青木正儿(あおきまさる)编辑的《北京风俗图谱》,因为看岔了书号,借回来的是邓云乡的《北京の风土(民国初期)》(井口晃、杉本达夫译,中文版叫做《鲁迅与北京风土》)。
邓云乡在《水流云在书话》里也提到过《北京风俗图谱》:“……在这一百幅图中,有一幅图中画的是卖大碗茶的人,而题字却说是'此中国抖空竹之图也’。
为什么出现这种明显的错误,不知道。
我只看到是印出来的书,未见北京图书馆珍藏的原件,所以这一百幅图和题字,是出一人之手,还是出二人之手,无法研究。
这题字如果是画图人所题,自不应出此错误。
如果是另外人所题,这题字的人是中国人呢?还是外国人呢?也还是个问题。
未见原图,在此不能乱说了。
我说'外国人’,除去从题字的口气中看,明显是给外国人介绍中国北京风俗而外,也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对北京风俗感兴趣,找人画图出版的外国人还不只是推测,而且还有真实的例子。
那就是青木正儿氏找人绘制的《北京风俗图谱》。
一九八四、一九八五年期间,日本东方书店要翻译我的《鲁迅与北京风土》一书,翻译者是中央大学文学部教授井口晃先生、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教授杉本达夫先生,负责编辑是中村正先生。
直到一九八六年夏日译本改名为《北京の风土(民国初期)》在日本出版后,前后二三年的对间中,我与中村正先生函件往来,十分频繁,并承他热情关注,寄赠我不少本非常珍贵的书。
青木正儿氏的《北京风俗图谱》,是十分值得称道的一部书。
《北京风俗图谱》我所得到的是平凡社一九八二年第九一次印刷的,编号为《东洋文库》二十三。
第一次出版印刷是一九六四年七月。
这是两本草绿绸封面,横开小本的普通精装本,外有两个硬纸书函,分装两册,只看外表装订,就感到十分淡雅宜人,古韵四射。
《北京风俗图谱》如说得更细致些,应该是日本青木正儿编、中华刘延年绘、内田道夫解说。
因为这两册精美的小书有图有文,有彩色图二幅,黑白图一一七幅,文字三百余页,约略计之,图占三分之一,文字占三分之二。
老北京结婚风俗
老北京结婚风俗老北京结婚风俗北平昔称北京,民国十七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改置北平特别市,十九年又改称北平市,直属行政院管辖,简称院辖市,位币河北省的北部。
因有”文化故都”之称,其习俗对社会生活之影响,当更深远。
按北平婚礼,一般常见者有四种,所谓北礼、南礼、旗礼、回礼;不过自民国以来,”南礼”似乎融会于”北礼”之中,进而统称”北平婚礼”了。
一、合婚合婚之俗,并非一市一县所独有,全国各地大多如此,当然北平也不例外。
在北方记一个人的年岁,最重十二生肖,尤其婚姻大事,都以生肖属相的相生相克取决行止。
人们为子女择偶,必须经”媒人”往返两家”提亲”,其步骤是,先由媒人问明女孩的生肖属相,并索取”八字”,把女孩的”八字”送到男家,再索取男孩的”八字”复送女家,双方互请”算命先生”算命,如男女命中没有相克之处,且有成亲的可能时,才进行议婚,否则虽然”门当户对”也只有作罢了,此举俗称”合婚”。
议婚能否成功,最大的关键,全在合婚的”算命先生”一言而定。
因此如其中一方极盼能成好事,竟有预先向合婚”算命先生”行贿的人家。
俗语说:”白马犯青牛,羊鼠一旦休,蛇虎如刀错,龙兔泪交流,金鸡怕玉犬,猪猴不到头。
”男女有以上相犯的属相,婚事就难以说合了。
反之,倘二人的属相相生,别的条件就都可通融。
相宜匹配的属相是:”鼠配牛,虎配猪。
羊配兔,马配狗。
”这是男女两造最重视的。
又:男家求亲,最忌属虎、属羊的姑娘。
俗语说:”虎进门,必伤人。
”而属羊的姑娘也有”命硬克夫”之说。
因此倘有女家急于求偶,而极中意某家男孩时,为达到目的,常常隐匿真实属相,否则就难以成功。
二、相亲合婚结果,如双方属相不相犯时,第二步手续就是相亲,由双方家长会同媒人,约定场所,或在任何一方的家中相见,俗语叫”相亲”。
双方所注意的,是男女相貌是否端正,肢体有无残废,此举多半是由媒人陪同男家的人约在女家相聚,但也有约在男家的,届时女家更要留意男家的家庭情形,及经济状况。
倘若见室内陈设豪华,则以为其家境富裕,当然乐意攀亲;若见室内萧条,家徒四壁,而且子女众多,则以为其家境贫困,议婚时就会采消极态度了。
《想北平》.解析
关于“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的理 解A、“落泪”能不能删掉,直接写流泪是不是太做作了?
B、为什么要“落泪”?
C、细读了这句话,感觉到情感十分强烈而厚重,可能不 单纯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那么简单,是不是老舍写作的时 候有什么特殊的事情发生了?(作者为什么“想”北平?)
B、结合背景及全文思考:为什么要“落泪”?作者为什么 “想”北平?
仿照范例,从文章结构、语言风格、具体语言 选择一个角度,从文章中找到一处进行评点。
解
想 北平
题 ⑴作者为什么不用“写”,而用了“想”?
(在原文中寻找答案 )
“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述,“想”带有浓重的主观情感。一个“想” 字就暗示出作者不仅要描述北平,而且要把自己对北平的爱与读者分 享。想,是想念、眷恋,点明了作者与北京的距离,表达了作者对北 京日思夜想的眷恋。除了当时作者不在北平的原因之外,文章一开头,
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生67年中在北京 度过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他也曾漂泊海外多 年,回国后一段时间又在在远离故土的地方工作, 对北平自然有着独特的感情。这篇文章就是写在 1936年他在青岛工作时 。
思考:你认为老舍是怎样的一个人? 然后用文章的几句话印证你的看法。
范例一:第一节前半部分主要写“我的北平”,后半部分 主要写我眼中的北平。构架简单而不失灵巧,“我”的强 调便于表达对北平的深情。
提示:说不出是有层次的:说不出的客观原因——说不处 的内在原因——想说的冲动。 这样写情感跌宕起伏,到了不得不说的地步,为下文作了 铺垫。
能让作者当作母亲一样来热爱的北平有什 么特殊的魅力呢?
找出文中你认为经典的句子,试作赏析、交流,最 后同桌间相互交流。 提示:可从精彩词语、文章内容、情感意蕴、技巧 风格等方面入手,也可结合自身体会来谈谈。
01北京旧城胡同现状调研报告(2005年-2006年)
北京旧城胡同现状调研报告(2005年-2006年)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旧城胡同现状调研报告》课题参加单位及人员课题委托单位:北京市规划委员会课题承担单位: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课题协作单位:北京市建筑工程学院组织协调人:白晨曦、孙庆贺项目负责人:冯斐菲规划设计人:李楠、费萌、王国威、王晨光、孙成伟、薛宏博、闫硕合作人员:汤羽杨目录前言 (1)1.研究背景 (1)2.研究目的 (1)3.研究框架 (1)第一章北京旧城胡同的形成及演变 (3)1.1胡同的形成 (3)1.1.1胡同的起源 (3)1.1.2“胡同”一词的起源 (4)1.2胡同的形制 (6)1.3胡同的特征 (6)1.4胡同的变迁 (7)1.4.1胡同数量的变迁 (7)1.4.2胡同数量变迁的影响因素 (7)1.4.3胡同形态的变迁 (8)第二章北京旧城胡同现状调研与分析 (9)2.1胡同调查范围与对象 (9)2.1.1调查范围 (9)2.1.2调查对象 (9)2.2胡同调查方法及内容 (10)2.2.1历史考证 (10)2.2.2客观记录 (10)2.2.3分析判断 (10)2.2.4空间印象 (11)第三章北京旧城胡同调研结果的归纳总结 (12)3.1总量统计 (12)3.1.1胡同的数量 (12)3.1.2胡同的分布状况 (12)3.1.3胡同的宽度 (13)3.1.4胡同的交通状况 (14)3.1.5胡同风貌保存状况 (14)3.1.6胡同历史文化资源与内涵 (15)3.1.7胡同旅游发展潜力 (16)3.2小结 (17)后记 (18)1.调查中的问题 (18)1.1历史年代 (18)1.2市政基础设施 (18)1.3分析判断 (18)2.胡同保存前景判断 (18)附录一相关研究 (20)1《北京旧城胡同现状与历史变迁调查研究》 (20)2《胡同保护规划研究》 (20)3《北京旧城胡同系统空间形态的保护与发展研究》阶段成果 (20)4《北京胡同环境整治指导意见》规划学会 2006 (21)附录二文献清单 (22)附录三北京旧城胡同现状调研基础信息汇总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知识点梳理
《红星照耀中国》名著导读知识点梳理【作者简介】埃德加·斯诺(1905.7.19---1972.2.15),美国著名新闻记者、作家。
190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
1 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
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
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他是中国人民的真正朋友,他在弥留之际所说的一句话便是“我热爱中国”。
【写作背景】斯诺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陕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同毛泽东、周恩来等人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
此外,他还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做了广泛深入的调查。
4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
同年10月底,斯诺带着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这部纪实作品终于诞生了。
【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其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
这类作品,或是记录历史,或是叙写现实,其内容必须是真实的,不能凭空虚构。
【作品简介】《红星照耀中国》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为《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告文学。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 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它是世界上第一本忠实描绘红色中国的著作,使西方世界第一次了解中国共产党,该书让西方世界明白了由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一个全新的中国将出现在世人面前。
【书名解读】书名“红星照耀中国”中,“红星”代指中国共产党,也可以指共产主义。
“红星照耀中国”即共产主义之光照耀中国,强调中国共产党给中国带来了光明。
【小强珍藏】170幅天桥老照片大全
【小强珍藏】170幅天桥老照片大全本期推送无音频!天桥地区杂耍戏场旧照天桥演艺场特有的热闹与杂乱的市井氛围,既有别于城南游艺园新世界的时髦与喧嚣,又无法与珠市口以北的戏园戏院的商业演出、会馆内雅致的堂会演剧相媲美,二者之间形成了一条泾渭分明的等级界限。
=天桥杂耍戏场发展时间轴=////////=天桥传统表演= ////////天桥杂耍戏场虽不似“阳春白雪”的戏楼那般高雅,但“下里巴人”式的演出却让它收获了众多的平民观众“粉丝”。
随着时间发展,很多原汁原味的民间曲艺杂耍逐渐消失了,让我们一起随着镜头穿越历史,一起感受一下那个年代天桥街头的民间艺术吧!(点击视频即可观看)天桥电车站天桥电影院天桥十字路口俯瞰天桥光绪三十二年,天桥的高桥身被拆掉,改成了一座低矮的石板桥。
后经多次改建,至1934 年为了拓宽马路,天桥全部拆除,桥址不复存在,但是天桥作为一个地名一直保留了下来。
老北京天桥买卖人天桥卖糖葫芦的天桥小贩金批彩卦百年前天桥上世纪三十年代天桥旧影清末民初的天桥文化是北京旧社会底层文化的代表,除了民间撂地表演,城南、新世界游乐园等现代娱乐设施也建在天桥附近,。
露天照相摊位天桥一度成为以经营餐饮、食品、撂地杂耍、低档日用品为主的综合型市场卤煮摊位在老北京的眼里,卤煮和京剧一样,有着强大的诱惑力古玩店,不是很有见识的人是看不出真假的钟表摊,当时手表、怀表都是奢侈品,钟表摊上的一块旧表可能才二、三块大洋糖炒栗子摊位,那时候都是手工炒制的天桥老照片上色版天桥上卖艺的老照片,这应该是从西方来的,人们都通过外面的小窗口看里面的世界,看来里面的东西还是很吸引人的。
街头卖艺的小伙子在吹唢呐,在一个帆布搭的棚子里面,人们都坐在长凳上,周围的人都看的津津乐道,人群中不乏有戴礼帽的有钱商人,看来今天多出点力,能赚不少钱。
很多小孩都成群结队的来看热闹,专注力不亚于成年人,学手艺要从小练,而且兴趣是关键,有兴趣学的人才能成为大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红星照耀中国》PPT电子课件说课复习教学
中考真题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
汉史学家司马光。 B.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他的纪实报道
《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断言,中国红军的长征实际 上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
C.英国作家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包括《贝 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列夫·托尔斯泰传》。
名著介绍
作品影响 《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西行漫记》,使西方
人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埃德加·斯诺与毛泽东
作者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 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 奋斗和牺牲奉献精神的崇 高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 、丑化共产党的谣言。
阅读指导
两个层面 一是作者1936年6月至10月采访“红色中 国”的过程; 二是“红色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新课导入
观看红军长征的影片,了解红军精神
背景介绍
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发 动了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迫害共产党员、国民党左 派和革命群众。与此同时,与中国共产党、红军有关 的消息也被严密封锁。
作者介绍
埃德加·斯诺,美国著名记者。他于 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 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 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 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 ,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 红区的西方记者。抗日战争爆发后,又 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 报》驻华战地记者。1942年去中亚和 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
D.“唐宋八大家”的作品至今为人称颂,如柳宗 元的《醉翁亭记》、欧阳修的《小石潭记》、王安石 的《伤仲永》等。
北京老地图集锦1562-2010
北京老地图-2008年北京奥运会地图
北京老地图-2010年北京地图
以上皆为链接
北京老地图-1562年京師五城坊巷衚衕集嘉靖四十一年
北京老地图-1573年明北京地图
北京老地图-1684年京城图
北京老地图-1750年乾隆京城全图
北京老地图-1752年北京皇城図
北京老地图-1765年北京全景图
北京老地图-1767京师生春诗意图乾隆三十二年
北京老地图-1800京师城内首善全图
北京老地图-1802年唐土名勝圖會
北京老地图-1894年北京甲午日军军用地图
北京老地图-1900年北京八国联军用地图
北京老地图-1900年京师九城全图
北京老地图-1901年北京地图
北京老地图-1903年北京全图
北京老地图-1907年北京地图
北京老地图-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详细帝京舆图
北京老地图-1914年北京地图
北京老地图-1915年北京地图
北京老地图-1921年北京地图
北京老地图-1922年北京地图
北京老地图-1923年北京地图
北京老地图-1929年北京军用地图
北京老地图-1930年新测实用北平都市全图
北京老地图-1934年北平全市详图
北京老地图-1934年北平旅遊便覽
北京老地图-1936年北京风俗地图
北京老地图-1937年北京地图
北京老地图-1938年北京市最新详细地图
北京老地图-1938昭和十三年日版北京地图
北京老地图-1943年北京航拍图
北京老地图-1947年北平内外城全图
北京老地图-1948年最新北京市街地图
北京老地图-1948年北平名勝遊覽地圖
北京老地图-1950年北京地图
北京寺庙历史资料.pdf
北京寺庙历史资料.pdf----------------------- 目录北京的寺庙王国华(1)北平特别市政府为抄发寺庙管理条例致社会局训令(1929年2月4日(1)北平特别市政府为抄发监督寺庙条例致社会局训令(1929年12月23日)(5)北平市政府为检发内政部寺庙登记规则致社会局训令(1936年1月21日)(8)北平市民政局举办第二次寺庙总登记缘起(1947年7月)(24)1928年北平特别市政府寺庙登记(26)1936年北平市政府第一次寺庙总登记(426)1947年北平市政府第二次寺庙总登记(671)索引(1928年、1936年寺庙登记索引)(710)----------------------- 北平特别市政府为抄发寺庙管理条例致社会局训令(1929年2月4日)北平特别市市政府训令第三九一号令社会局局长赵正平案奉国民政府训令内开:查寺庙管理条例,现经制定,明令公布,亟应通饬施行。
除分令外,合行抄发原条文,令仰知照并转饬所属一体知照。
等因。
附发寺庙管理条例一份,奉此合行抄发原条例,令仰该局知照并转饬所属一体知照。
此令。
附抄条例一份市长何其巩中华民国十八年二月四日----------------------- 寺庙管理条例第一条凡依寺庙登记条例登记之各寺庙,均按本条例管理之。
第二条凡寺庙财产及僧道除本条例另有规定者外与普通人民受同等之保护,前项财产指寺庙登记条例第二条之二三两项而言。
第三条凡著名丛林及有关名胜古迹之寺庙,其保管方法另定之。
第四条寺庙僧道有破坏清规、违反党治及妨害善良风俗者,得由该管市县政府呈报直辖上级政府转报内政部核准后,以命令废止或解散之。
第五条寺庙废止或解散时,应将所有财产移归该管市县政府或地方公共团体保管,并得酌量地方情形,呈准兴办各项公益事业。
第六条寺庙得按其所有财产之丰绌,地址之广狭,自行办理左列各项公益事业一种或数种:一、各级小学校――民众补习学校――各季学校――夜学校。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课件《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 纪实作品的阅读》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主要内容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 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 月在中国陕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 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状元成才路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 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
状元成才路
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 表性的人物形象。
D.此书充满激情的议论,忠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在这段自修期间,我读了许多的书,学习了 世界地理和世界历史。我在那里第一次看到一幅世 界地图,怀着很大的兴趣研究了它。我读了亚 当·斯密的《原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约 翰·穆勒的一部关于伦理学的书。我读了卢梭的著 作,斯宾塞的《逻辑》和孟德斯鸠写的一本关于法 律的书。我在认真研读俄、美、英、法等国历史地 理的同时,也阅读诗歌、小说和古希腊的故事。”
(2)叙述内容的真实性。书中记录了作者考察 所得的第一手资料。全书是按照作者探寻“红色中国” 的时间顺序编排的,作者用他耳闻目睹的共产党人及 红军、苏区的真实情况,力求解开“红色中国”这个 谜。整本书内容丰富,引人入胜。
(3)背景环境的真实性。对背景环境的介绍和 描写,奠定了整本书真实感的基础。书中记述的当时 中国的社会环境,真实可信。
2.长征的路线 红军长征首先向西,然后向北, 中央红军长征经过了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 南、贵州、四川、云南、甘肃、陕西等14个省,行 程约为二万五千里。
3.长征中面临的主要困难 第一,敌军的围攻。 红军一直处于敌军的围追堵截中。第二,我党我军 内部的错误和矛盾。第三,征途中恶劣的自然条件。
4.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示例:(1)四 渡赤水;(2)强渡大渡河;(3)飞夺泸定桥;(4) 过大草地。
1936年6月中国文章
1936年6月中国文章1月宋庆龄传递国民党要求与共产党谈判的消息。
1月3日为进一步宣传抗日救国,华北学生联合会决定组织平津学生南下扩大宣传团。
宣传团下分四个团:第一、二团由北京大学、东北大学、师范大学、中国大学等校学生组成;第三团由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朝阳学院学生组成;第四团由天津大中学校学生组成。
8日,四个团在固安县城汇合,然后沿平汉线两侧南下,深入河北农村,宣传抗日救亡。
不久,由于军警阻挠,宣传团被迫折回平津。
2月1日,由宣传团一、二团提议成立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在北平师范大学正式成立。
1月10日上海大新百货公司开业,向永安、先施、新新三大百货公司发起挑战。
1月11日伪满洲国公布1935年底全境人口为32,869,054人。
其中日本人、朝鲜人共4,136,932人。
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关于张国焘同志成立第二“中央”的决定》,指出张国焘这种行为无异于自绝于党,自绝于中国革命。
中央决定在党内公布1935年9月12日政治局在俄界作出的《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的决定》。
春节前后中共中央与南下红军之间的电报频繁往来。
朱德、刘伯承、徐向前、陈昌浩等红军总部和红四方面军领导人,一致赞成北上方案,伺机策应红二、六军团的北进。
张国焘表示少数服从多数,同意策应红二、六军团,然后一道北上。
2月蒋介石委派驻莫斯科武官邓文仪与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王明会谈,国共自1927年决裂后近10年后,恢复接触。
邓表示蒋决定与中共谈判,并提出取消中国苏维埃政府,改编红军为国民革命军等建议。
王明建议同国内的中共和红军领导建立直接联系,以便谈判具体条件。
随后派潘汉年回国,促成国共两党直接谈判。
2月红六军团长征途经贵州。
1936年2月,红六军团长征途经贵州,受到苗族群众的热烈欢迎。
图为政委王震(前排左一)和苗族同胞合影。
2月1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在北平成立。
2月14日苏联关闭驻沈阳总领事馆,18日关闭驻哈尔滨领事馆。
想北平课文解析
《想北平》课文解析一、课文:老舍《想北平》二、难点(重点):《想北平》是老舍先生1936年在青岛教书时的一篇怀乡之作作者用朴实而舒缓的文字,表达了作为一个老北京人对故土的深深眷恋,感情纯朴而深厚,作者羁旅青岛,他梦魂萦绕的是北平城,这里的“想”,不是平平常常的回想、追忆,而是动情带泪的思念、眷恋他心中最美的景物,不是名胜古迹,而是寻常的山水、草木、街景、院落他描绘的是一幅故都风俗画,抒发的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对北平的闲雅而热烈的情怀全文拙朴而“俗”,“俗”而雅致本文的美并不来自美景美物,而是动情眼光下的细微平淡的“小世界”因此,本文作者以平民视角而抒写的平民情感,成为本文内容方面的一个鲜明的特点,这是我们教学的重难点三、解析:1、对“平民意识”的解析:像北京这样历史悠久的大都市,可写的地方很多,老舍为什么会把笔伸向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只选择那些日常生活中的果果菜菜来写呢?是不是显得小气了一点?老舍是中国近现代文坛的一代宗师有人曾问老舍的儿子舒乙,如何用几句话来概括老舍区别于中国现代其他作家的特点,舒乙用了五句话:第一句就是“他是北京人”;二是“他是一个满族人”;三是“他是一个穷人”;四是“他差不多有十年生活在国外”;五是“他生于十九世纪的最后一年,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去世”人们提起老舍,就不能不想起北京,这是老舍倾注了毕生心血和笔墨的古都老城他早年丧父,母亲没有奶水,靠往浆子里加一点糕干把他喂大母亲百般无奈中,常把没有血色的脸贴在他的小脸上,连连吻着他说:“你不会投生到个好地方去吗?”母亲和小姐姐一天到晚忙着替人家做活洗衣服孤独、寂寞和清苦伴随着他的整个童年,小羊圈和小羊圈东南角上的那个小院子便是他唯一的活动场所院外的大槐树,院内的石榴树和歪歪扭扭的枣树是他不会说话的好伙伴他没有玩具,南屋里翻出来的染了红颜色的羊拐子和几个磕泥饽饽的模子成了他仅有的宝贝小羊圈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深深地溶进他的血液里,以至多少年后,无论在哪里,只要一闭眼,小羊圈和那个小院子就真真地回到眼前他脑子里从来没出现过紫禁城高大的红墙和整齐的宫殿,代替它们的永远是小羊圈里的破门楼、石榴树和垂丝而下的槐树虫!他永远也忘不了贫苦的童年和可敬可爱而又可怜的亲人我们可以这样说,这种平民意识是与他的生命意识相契合的正因为他对北平的熟悉与热爱,他才写出北平的与众不同在他的笔下有: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水中的蝌蚪、苇叶上的嫩蜻蜓、自然的城市布置、平凡的花草、贴近土地的果蔬等等,如果是北京的匆匆过客,恐怕除了感叹历史的悠久,建筑的恢宏也就没什么了老舍把笔伸向了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就因为他是一个平民,一个普通的老北京人,他的生活就在这些院落里,墙根边,他是一个平民艺术家作者用这些舒缓而平淡的文字,表达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对北平娴雅而热烈的情怀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老舍以一个贫寒人的眼光看待北平,他关注的是和他一样的平民人的生活以及环境,看到的就是“温和自然”“布置匀调”“物产可爱”,与平常人相比,老舍有着更加敏锐的在普通事物中捕捉美的能力他愿意观察生活,体味生活,快快乐乐的作一个普通的北平百姓,充分享受这只有百姓的日常生活才能带给人的乐趣这种乐趣实实在在,随时随地可以寻的着因此,一般作家所不屑的,诸如极普通的花,草,果子才能进入他的视线看他写在北平的院子里种花,这可能是北平乃至中国许多城市中最最平常的画面然而,用老舍那风味儿十足的语言写出来,却又有别一种滋味“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是多么省钱省事也而足以招来蝴蝶呀!”,“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的花,即使算不了什么,可是到底是可爱呀”这两个“呀”,把那种世俗人家的对生活小小的满足感全都表露出来了我们仿佛可以看到有蝴蝶在那些个普普通通,但是热热闹闹的院子里飞舞,那是多么令人感到满足的尘世画面啊!还有新鲜的瓜果蔬菜,那种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的野趣,也只有在愿意溶入世俗生活的老舍的眼里,才能表现的淋漓尽致吧一个有着一颗平民的心,却有着一双天才的慧眼的人,才能够体味到“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那“诗似的美丽”,还有果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的妙处归结到一点就是他的“平民意识”,而老舍本身也是一个恬淡平和的人,他对平民深切的关怀,不仅在于老舍独特的底层生活经历,也表现了他对平民大众立场的执著与热爱的情结另外,宗教的影响和他内心深处对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承载等方面,也是他“平民情感”形成的原因2、对“想说而说不出”的理解:文章第二段中写道“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在本段结尾处又说“这只有说不出而已”,后文还写道“可是我说不出来”,如何理解作者反复表达出来的这种对故乡的情感?当然可以说是因为作者对故乡爱得太深、爱得太浓造成的这样回答未免太简单化了本文一开始作者就用前三段来直抒其爱,且情感浓烈从第四段开始才慢慢述说爱的理由,即具体地写北平城文章结构上前后部分似乎是因果关系,根据这一结构,我们可以得到如下解读:爱在反思中:老舍并没有像通常回忆性散文一样,开篇便描绘故乡的山水草木以及风土人情,而是在审视自己对北平的爱之后,郑重地承认:这是一份说不出的爱首先,知道得太少无法说老舍开篇便说:“要我把北平一一道来,我没有办法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如此着笔,一显真挚,二则有自责和遗憾之意其次,爱得浓烈无从说老舍说:“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是的,爱是个情感词,是兼杂感性和理性的,只言片语是难以道清言明的但老舍还是说了,他在反复的体验中感悟到这种爱正如爱自己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这里作者运用了类比法,将个人的、抽象的情感转化为人人熟悉的、具像的对母亲的爱,其爱的程度不言自明再次,言语贫乏无能力说老舍似乎在以一种自责的口吻批判自己,责怪自己无法言说这份挚热的情感在深沉的反思之后,他捶打着自己的灵魂,并表明了一个热切的愿望:“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他又说:“但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然后,他又面带愧色,遗憾地说自己辜负了北平其实,老舍并非没有美好的言语,而是诗意地表达了自己对北平的爱爱在倾诉中:老舍在经过反复的咀嚼与思忖之后,情感的闸门已经积蓄到不得不开放的时候他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角度来表达自己对北平的爱意:选择平凡的事物,在对比中突出北平的特点他将北平与伦敦、巴黎、罗马、堪司坦丁堡等世界名城比较,从整体结构、建筑格局、环境气氛、生活情趣等方面品味着北平的滋味这份爱是自我的、偏执的,在老舍的眼中连草花儿、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这些平常得几乎被人们忘却的东西,都胜过了其他城市他说“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一般的美丽”,他甚至强烈而固执地说“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在他看来北平城复杂而又有边际、热闹而不失安静,人为之中显自然,花朵菜多果子多,舒适、自由、自然他没有写故宫、颐和园、紫禁城,而是选择了生活,更是选择了平凡与真实,因为爱是生活的,也是活生生的爱在断想中:老舍在回味北平的点点滴滴中诉说着绵绵的爱意,当他由衷地感叹道“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时,他的思绪凝固了,可这清福又在哪里呢?当时老舍正在在青岛教书,身在异乡无法享受北平带来的清福更为糟糕的是,当时日寇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华北危急,北平危急!国家危如累卵,北平危在旦夕,假如家园沦陷了,又如何享受这份朝思暮想的清福呢?想到这里,老舍感受到一种摧肝裂肺的阵痛,含着热泪写道“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然后几乎是带着哭腔嘶哑地说:真想念北平呀!结尾虽仅16字,但字字含泪,句句带血,让读者回味无穷3、对情感高潮的分析:任何一篇好的抒情散文,都会有一定的情感的波澜,要使品读本文更上一个台阶,还需梳理作者情感变化的脉络,体会作者情感的潮水是如何曲折奔流的,高潮在那里?本文从头至尾都是表达作者对北平的思念,但细细体会,作者这种思念之情的倾诉还是有涟漪泛起的,由“欲说而无言”到“絮絮而自语”,“由絮絮而自语”到“无言而落泪”当作者提笔要描述自己的故乡时,情绪是难以控制的,等到情绪稍似平静,作者的笔下才有了理性的比较和具体的描述,在描述中作者对故乡的情感又慢慢积蓄,作者最后只好长叹一声:“好,不要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作为全文的结尾,浓得化不开的思念,只能用泪水来表达,因为只有泪水才是无声的最爱的表达(关于这一点的分析是和本文第二点相照应的)这也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难点。
通州酒史探源
文/陈学增从课税看通州酒史翻看税史资料发现:明宪宗成化四年(1468年),上“命张家湾宣课司并在京都税司,凡遇客商,淮曲投税每百分取二”,“每随所送十五万斤,如有存余留支用”;神宗万历四年(1576年)命张家湾宣课司解光禄曲块折收银,当时抽分曲共一十五万二千二百斤。
(以上录自《续文献通考·征榷考四》),按酒曲为辅料,一斤酒曲最起码能出几十斤酒计算,可见当时通州酒产量不下几百万斤,明代通州的烧锅就已是星罗棋布了。
明永乐年间,邱濬所著的《大学衍义补》记载:“酿酒之米皆出江南,舟载车运,历数千里乃至于此(通州)。
嗟夫!民生有欲,禁之犹恐其纵,乃设楼店以召致之,使纵其欲,可乎?”可以看出当时通州粮仓之多,酿酒耗粮之巨。
到了清朝,因税务的增减变更,酿酒业的规模也随之变化。
据《清朝文献通考·征榷考五》介绍,乾隆二年曾经免税,又据记载,“如通州近畿之地,道光曾规定对烧黄酒、……等小本贸易,所征铺户季钞尽行革除,经省批行勒石永禁”,到1743年,地方官以综核名实为由,以部册开载之款向来未经题奏为词,请交部复议,得旨免通州油酒等项收纳额税,《清朝文献通考》的编者写道:“我朝本无榷酤之官,其天津六县及通州酒税,有司以闻,即蒙恩免。
”乾隆二十二年《清高宗实录》显示税率不详,但数额不大,如通州曲税银为九钱一厘,蓟州曲税银七两四钱八分七厘,致使通州烧锅业,发展更快。
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一景通州是大运河的北码头,明清时期水运发达,是进京的粮道和重要的屯粮码头,也是重要的白酒产区。
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位于北京通州新城北运河两侧,北起六环路潞阳桥、南至武窑桥,河道全长约8.6公里。
清中晚期,京畿人口增加,粮食歉收,粮价上涨,酿酒业受到限制,《畿辅通志》介绍道:“将直顺各属烧锅除光绪三年以前由部领照者准其照常开业外,自光绪四年以后概不准新开烧锅。
此后但许歇业,不许新开,使烧锅不禁自少,以示限制。
”无粮少粮地区烧锅自停,只有像通州这样粮多的地区,还存在部分烧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