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歌词作者简介

合集下载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
马克思出生在普鲁士莱茵省特里尔 市的一个犹太家庭,从小学习刻苦,志 向远大,决心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斗争。 大学毕业后,马克思被聘为《莱茵报》 主编,但由于宣传革命民主主义思想, 这份报纸很快被查封了。后来,马克思 来到法国,从此开始了流浪生涯。因为 宣传革命思想,马克思被普鲁士政府开 除国籍,他不得不在欧洲各国过着流亡 生活。马克思风趣地说自己是“世界公 民”。
第19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蒙自市老寨苗族乡中学
杨峦峰
一、点击课程标准,明确学习重点
1、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条件;《共产党宣言》的核心内容; 巴黎公社和《国际歌》的有关史实。
2、讲述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认识马克思和恩格斯 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明白《共产党宣言》的 发表标志着Hale Waihona Puke 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小组合作学习
把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革命活动按时间 先后顺序列出来
1844年,两人结下伟大友谊
1846年,在布鲁塞尔建立共产主义通信委员 会
1847年,改“正义者同盟”为“共产主义者 同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
1848年,起草了科学共产主义纲领性文件 《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和 恩格斯在 巴黎的伟 大会见
欧仁·鲍狄埃
Eugène Edine Pottier 1816.10.4~1887.11.6
《国际歌》词作者
比尔·狄盖特
Pierre Degeyter 1848.10.8~1932.9.27
《国际歌》曲作者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
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奴隶们起来起来

关于国际歌

关于国际歌

《国际歌》(法文:L'Internationale)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最著名的一首歌。

原文(法语)的歌词由欧仁·鲍狄埃在1871年所作,皮埃尔·狄盖特于1888年为其谱曲。

这首无产阶级战歌很快被翻译成世界上的许多种语言。

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最著名的一首歌。

热情讴歌了巴黎公社战士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英勇不屈的革命气概。

向资本主义宣战,充分表现了革命无产阶级不屈的豪迈气魄,这首歌曲在世界范围内流传极广。

它曾是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的会歌;上世纪20年代,苏联以《国际歌》为国歌。

1944年正式改用新国歌后,则把《国际歌》作为联共(布)党(1952年改名苏联共产党)党歌。

1920年中国首次出现由瞿秋白译成中文的《国际歌》。

1923年由萧三在莫斯科根据俄文转译、由陈乔年配歌的《国际歌》开始在中国传唱。

1962年译文重新加以修订。

《国际歌》是中国共产党党歌(注:但未被正式写入党章)。

[1871年,法国同普鲁士(即后来的德国)发生战争。

法国战败,普军兵临城下。

法国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准备镇压人民。

1871年3月,政府军队同巴黎市民武装——国民自卫军发生冲突,导致巴黎工人起义爆发。

起义工人很快占领全城,赶走了资产阶级政府。

不久,人民选举产生了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

然而,资产阶级政府不甘心失败,对巴黎公社发起了进攻。

1871年5月21日至28日,公社战士同攻入城内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巷战,三万多名公社战士英勇牺牲,史称“五月流血周”。

28日,巴黎失陷,巴黎公社以失败告终。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公社战士在强大敌人面前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巴黎公社虽然失败了,但《国际歌》诞生了。

公社失败后不久,公社的领导人之一欧仁·鲍狄埃创作了《国际歌》的歌词。

后来,经工人作曲家狄盖特谱曲后,《国际歌》在全世界广泛传唱开来。

2诞生历程编辑1871年5月28日,法国凡尔赛反动军队攻陷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的最后一个堡垒——贝尔·拉雪兹神甫公墓,革命失败。

《国际歌》作品分析

《国际歌》作品分析

一、曲式分析
要夺回劳动果实,意味着要彻底消灭剥削
明朗的大调式风格,切分音和附点节奏的 制度,消灭剥削阶级,消除全世界的不平等,让
使用,给人以振奋人心和刚毅果断的性格特征。 人民成为历史的主人。“让思想冲破牢笼”,意
进行曲的速度似人行进步伐的风格,直接脱胎于 味着无产阶级要打破各种传统观念,砸烂资产阶
理而斗争:
熟记于心,成为战胜旧世界不可抗拒的力量。
2)第二段、降 B 大调转 F 大调,用深沉浑
在《国际歌》的副歌部分中,鲍狄埃用两
厚的音调唱出了被压迫者内心的愤怒,以及他们 段一样的歌词,反复强调了无产阶级最终会消除
推翻资产阶级实现无产阶级建立新世界的决心: 剥削阶级,胜利终将会实现。
副歌:转到降 B 大调,情绪变得开阔舒展,
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的建设者,一切剥削阶 自由!
级的掘墓人。无产阶级虽然一无所有,但是通过
欧仁·鮑狄埃作词的《国际歌》中,主歌
暴力革命和一系列的社会改造运动,消除生产力 部分共有三段歌词,分别以不同的语言号召全世
发展中不适应的政策法规,实现人类社会的共赢。 界的无产阶级站起来,为自由、真理而奋斗。
二、内容分析
命音乐也随之产生。《国际歌》在广大工人、农
《国际歌》所体现的社会教化作用是主要 民中传唱。无论是在党的会议上、人民集会上、
的,歌词大量运用了象征暗喻的手法,“毒蛇猛 红军长征途中还是在战争中,遍地响起《国际歌》
兽”象征剥削阶级,“太阳”象征温暖富足的 的雄壮歌声。革命音乐家聂耳曾在严酷的白色恐
的歌曲之一。是广大劳动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有 阶级“起来”,“要为真理而斗争”即为马克
力武器。它是一首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 思主义——科学共产主义而斗争。《国际歌》

汉语表述中代词主语省略现象的语义学探讨——《国际歌》译文与古汉语代词主语省略现象

汉语表述中代词主语省略现象的语义学探讨——《国际歌》译文与古汉语代词主语省略现象

第47卷第2期2021年3月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o f J i a n g s uN o r m a lU n i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 )V o l .47,N o .2M a r .,2021[收稿日期]2021-01-08[作者简介]王海龙,男,山东沂水人,广州美术学院视觉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美国人类学会会员,美国视觉人类学会会员㊂ 1 A l i s o nG i b b o n s a n dA n d r e aM a c r a e ,"P o s i t i o na n dP e r s pe c t i v eo nP r o n o u n s i nL i t e r a t u r e :T h eS t a t eof S u b j e c t ",P r o n o u n s i nL i t e r a t u r e :P o s i t i o n a n dP e r s p e c t i v e i nL a ng u a g e ,P a l g r a v e ,M a c M i l l a nP u b l i sh e r L t d .L o n -d o n ,2018.汉语表述中代词主语省略现象的语义学探讨‘国际歌“译文与古汉语代词主语省略现象王海龙(广州美术学院视觉文化中心,广东广州 510260) [关键词] 国际歌;语义认知;代词主语;跨语际;转换语体学[摘 要] 汉语人称代词主语在其语法词序中一般位置比较固定,而且代词形式变化相对较少;但是汉语人称代词的语义学和语用学研究其实是个非常有意义的领域㊂‘国际歌“作为一首传唱至今的经典作品,从瞿秋白 箫三翻译的汉语歌词与其他语言版本歌词对比中可以发现,汉语‘国际歌“歌词存在明显的代词主语省略现象㊂这种代词主语省略现象在传统诗词歌赋类文学作品中更是普遍,已经成了中国古诗的一种语法修辞和美学传统㊂这种代词主语省略模式突出了句式精炼的原则,在修辞上往往能起到让代词主语突出的效果,也是一种模糊化的诗意美学设计㊂代词主语省略及f l e x i b l e 置换模式有利于灵活处理主语人称或者虚拟变化人称变换交错的效果㊂同时,这种代词主语省略类结构大多呈现为以古汉语表述遗存形式为载体或多存在于诗词歌赋体裁中,其形式性因素比较强㊂[中图分类号] H 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70(2021)02-0022-16 代词研究在整体汉语语言学研究中是比较不容易出新意的领域,因为代词形式比较固定,其整体数量也不多;此外,它的变化少㊁限制多,这个范畴内几乎很难挖掘出使人感兴趣的新课题㊂虽然如此,但是代词并非刻板无意义的存在 1 ㊂比如说,它在句子中的位置或者人称代词在作主语的省略时的行文状态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语义㊁语法表述和修辞效果 1 ㊂本文将以从外文迻译到汉语的‘国际歌“歌词及传统中国诗词中代词主语省略等语法现象为例,来探讨汉语表述中代词主语的某些特定功能义和它承担的语义学意义㊂在汉语表述中,时常有刻意省略代词主语或将这类主语后置等现象㊂这种情形的发生,有时候是基于汉语表达本身的特点,有时候是基于句法结构的需要,有时候则是因修辞需要所构设的原因㊂特别是在中文之诗性表述或者在古代汉语-庄雅语体暨正规表述的汉语作品中,这种主语省略或者主语灵活置放的情形经常发生㊂为了比较通俗地说明这种现象,笔者拟举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子来探讨它㊂这里的研究个案为由外语翻译成中文之‘国际歌“歌词里代词主语省略和其灵活转换之现象㊂我们拟对‘国际歌“翻译时所承继之不同文本中代词主语位置和省略在语际间(t r a n s -l i n g u a l )呈现的异同现象和其承载的语义学功能进行分析㊂一‘国际歌“汉语歌词在中国是一首经典性的作品,其译者是瞿秋白㊁箫三等 2 ㊂译者既是革命家又是文学家和诗人,汉语水平和表述造诣皆高㊂因此,举他们翻译的中文歌词作例子,是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和代表性的㊂让我们先来看看这首歌词里代词主语省略和移位情况㊂鉴于篇幅,我们拟以‘国际歌“歌词第一段为例来分析,并将译文与外文原词情形做一个比照: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奴隶们起来,起来!不要说我们一事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ʌ副歌ɔ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32 1 2 P h o e v o sP a n a gi o t i d i s ,"P r o n o m i n a lN o u n s ",i n H o r s t J .S i m o n ,H e i k e W i e s e ,P r o n o u n s :G r a mm a ra n d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 ,J o h nB e n j a m i n sP u b l i s h i n g C o m p a n y ,P h i l a d e l ph i a ,1984.宋士锋:‘<国际歌>中文译配版权属瞿秋白在中国最早公开唱“,‘文汇报“,2015年4月13日㊂英特那雄纳尔就一定要实现!这首歌在中国传唱度很高,歌词通俗易懂,几乎没有人会感到它的意思费解或指代不清㊂即使歌词中有的地方有语义缺项或表述主体不够直接,但结合它的上下文(c o n-t e x t)意义来衔接理解,其内容线索还是很清晰的㊂但是,如果我们从语法学的角度去分析,这歌词里的表述却有相当一部分的内容是无代词主语或缺代词主语的句子㊂下面让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此句中谁是 饥寒交迫的奴隶 ?如果听众是,此句的代词主语修饰语应是 你们这些 ,而这样对他们直呼似乎不礼貌;如果这里发出呼唤的包括呼唤者自身,那么此句就暗藏了 我们大家这些 这样的主语定语修饰语)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此句式语义及代词形式跟前句分析相同)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谁的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 ?当然是 我们 )要为真理而斗争!(谁 要为真理而斗争 ?当然也是 我们 )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谁来把 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 ,也应该是 我们 )奴隶们起来,起来!(这里的 奴隶们 当然不是奴隶主在称呼部下;而是包括呼唤者的,所以前面代词主语的潜台词是 我们这些 )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谁 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 ?当然是 我们 )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上面中文歌词在最后一句才收煞点题用了 我们 的主语㊂这是歌词里唯一一次出现完整的主语)ʌ副歌ɔ这是最后的斗争(这是谁的 最后的斗争 ?当然应该是 我们的 )团结起来,到明天(谁来 团结起来,到明天 ?主语当然也应该是 我们 )英特那雄纳尔就一定要实现!从上面的举例分析看,这首歌的歌词有很多代词主语和代词定语的缺项,如果想把它们补全而变成较为完整的汉语表述方式的句式,它应该是:42起来,[我们这些]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我们这些]全世界受苦的人![我们]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我们]要为真理而斗争![我们要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我们这些]奴隶们起来,起来![我们]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ʌ副歌ɔ这是[我们]最后的斗争[我们要]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那雄纳尔就一定要实现!但是,如果真地改成上面这个样子,把汉译‘国际歌“歌词句子代词主语和定语部分都补齐了,这首歌词的指代义倒是准确了,但是它却不像是一首歌,而是其诗意尽失,如同一篇淡而无味的口号或者白开水般的散文了㊂所以,我们知道,有时候,刻意模糊化地处理代词主语的表述形式,对它们进行修辞学意义上的置换或省略,是保持甚或增强文学作品诗意的一种手段㊂但是,我们知道,这里的‘国际歌“歌词并不是汉语原创,它是从外语迻译过来的㊂作为中文歌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它进行了移植和诗性处理并省略或置换了代词主语㊂在其原始歌词中,原作者是怎样处理其代词主语的呢?原作者欧仁㊃鲍狄埃的这部歌词是用法文撰写的㊂这里为了方便标示起见,我们在下文中拟把这篇文章中的主语代词用缩写形式[S u b-P r o n]来表示,宾语代词用[O b j-P r o n]来表示,把物主代词所有格定语用[P o s s-P r o n]来表示㊂D e b o u t l e s d a m nés d e l a t e r r e!D e b o u t l e s f o rça t s d e l a f a i m!L a r a i s o n t o n n e e n s o n c r a tèr e,C'e s t l'ér u p t i o nd e l a f i n.D u p a s sé,[n o u s][S u b-P r o n]f a i s o n s t a b l e r a s e,F o u l e e s c l a v e d e b o u t!d e b o u t!L em o n d e v a c h a n g e r d e b a s e:N o u s[S u b-P r o n]n e s o mm e s r i e n,[n o u s][S u b-P r o n]s o y o n s t o u t!C'e s t l a l u t t e f i n a l e,G r o u p o n s-n o u s[S u b-P r o n],e t d e m a i nL'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e,52S e r a l e g e n r eh u m a i n.C'e s t l a l u t t e f i n a l e,G r o u p o n s-n o u s,e t d e m a i nL'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e,S e r a l e g e n r eh u m a i n. 1从这里标示的位置上我们可以看出,汉译‘国际歌“的歌词显然没有仿效法文原始歌词的代词主语用法,而是根据汉语的语义特点在翻译时灵活处理,在多处删去了代词主语 我们 ,并以汉语行文的方式将其空缺-省略以达到突出主题的目的㊂事实证明,汉译‘国际歌“这样做是成功的,它达到了译者预期的效果㊂二作为诗歌或者歌词创作,写作者(或译者)本身是要讲究修辞和诗性表述的,但是上面法文原歌词中作者使用了 我们 这类代词主语,其指代义也是比较明确的㊂国内研究者们大多认为现在流行的中文‘国际歌“歌词是瞿秋白和箫三根据法文原歌词翻译的㊂如果真是这样,我们从以上两种文字的基本比照中可以看出在迻译过程中,译者在选择汉语表述方式时对原作中代词主语进行了取舍并对其以更灵活的形式进行了改写和置换㊂作为一首流行全世界的著名歌曲,‘国际歌“也被翻译成了不同的英文版本㊂而且国内也有不同的译者从英文将其翻译成汉语㊂我们不妨将这些英译汉的‘国际歌“歌词跟瞿-箫译文做一个参照系,来比照一下在这里不同译者是如何处理代词主语及其所有格形式的:A r i s e,y e[S u b-P r o n]p r i s o n e r s o f s t a r v a t i o n!饥饿的囚犯们,起来吧!(这一句汉语翻译时删去了 你们 )A r i s e,y e[S u b-P r o n]w r e t c h e do f t h e e a r t h!起来,你们这可怜的人!F o r j u s t i c e t h u n d e r s c o n d e m n a t i o n:对于正义的雷鸣谴责:Ab e t t e rw o r l d's i nb i r t h!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诞生了!N om o r e t r a d i t i o n's c h a i n s s h a l l b i n d u s[O b j-P r o n];不再有传统的锁链束缚着我们;62 1 法文歌词部分的代词主语分析由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C o n n i eF a n g Q i n g C a i女士协助翻译并标示,在此鸣谢㊂A r i s e ,y e [S u b -P r o n ]s l a v e s ,n om o r e i n t h r a l l !你们这些奴隶,起来吧,不要再被奴役了!T h e e a r t h s h a l l r i s e o nn e wf o u n d a t i o n s :地球将在新的地基上升起:W e [S u b -P r o n ]h a v e b e e nn o u g h t ,w e [S u b -P r o n ]s h a l l b e a l l !我们已经一无所有,我们将成为所有人!C h o r u s ʌ副歌合唱ɔ'T i s [S u b -P r o n ]t h e f i n a l c o n f l i c t ; 这是最后的冲突;L e t e a c h s t a n d i n h i s [P o s s -P r o n ]pl a c e .各就各位㊂T h e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w o r k i n g c l a s s 国际工人阶级S h a l l b e t h eh u m a n r a c e !将是人类!1 这里值得留心的是这篇译文不像法文原文那样以 我们 同时作为号召者和参与者双重身份的口气来倾诉,而是将领唱者和随唱者身份进行了区分㊂英文译者将抒情主体的语气改为第一人称 我们 ,而把抒情对象和随唱者改为了第二人称的 你们 ㊂在这个译本里,虽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 你们 也有一些刻意的省略,但更值得注意的是这译文出现了代词主语人称的换用和转用㊂ 在前面对 你们这些可怜的人的呼唤后,英文和中文译者把角色在不经意间转换成了 我们 ㊂自此,传统的锁链羁绊束缚着的已不止是 你们 ;在第五句,译者们的笔下抒情主体加入,诗句中也有 我们了㊂其后,则是 你们 我们 角色不断互换㊂有趣的是,在副歌中,这里还加入了第三人称所有格的代词 h i s 虽然这里的h i s 是放在具有习语意味的表述结构中呈现,但是在这首英文翻译版本中却是真正做到了第一㊁二㊁三人称代词各各出场亮相,全都使用了㊂有比较才能有鉴别㊂这首英文翻译的‘国际歌“和以此为蓝本翻译的汉译‘国际歌“词跟前面的瞿-箫‘国际歌“汉译本在语义上的号召性㊁战斗力量和流畅度上都不可同日而语㊂所以,我们可知,代词主语使用得是否得当,在汉语作品中其意义不可小觑㊂让我们再来对照另一个版本的英译‘国际歌“,看看在翻译时它是如何处理其中的72 1 此英文译文和汉语译文得自英特网㊂其版权属于原所有人㊂引文出处为:h t t p s ://z h i d a o .b a i d u .c o m /q u e s t i o n /36190602.h t m l ?a u t o a s k =z h i d a o .代词主语和代词所有格之间的关系的:S t a n du p,a l l v i c t i m s o f o p p r e s s i o nF o r t h e t y r a n t s f e a r y o u r[P o s s-P r o n]m i g h tD o n't c l i n g s oh a r d t o y o u r[P o s s-P r o n]p o s s e s s i o n sF o r y o u[S u b-P r o n]h a v e n o t h i n g,i f y o u[S u b-P r o n]h a v e n o r i g h t sL e t r a c i s t i g n o r a n c e b e e n d e dF o r r e s p e c tm a k e s t h e e m p i r e s f a l lF r e e d o mi sm e r e l yp r i v i l e g e e x t e n d e dU n l e s s e n j o y e db y o n e a n d a l lC h o r u s:S o c o m e b r o t h e r s a n d s i s t e r sF o r t h e s t r u g g l e c a r r i e s o nT h e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eU n i t e s t h ew o r l d i n s o n gS o c o m r a d e s c o m e r a l l yF o r t h i s[S u b-P r o n]i s t h e t i m e a n d p l a c eT h e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i d e a lU n i t e s t h eh u m a n r a c e 1这个英译版本代词主歌部分统一用第二人称 你们 ,都是以抒情主体对第二人称的口气来发言㊂虽然有时候也把他们称作 兄弟姐妹 和 同志 甚至 全人类 ,但是这样的处理似乎有点简单化而且口气冷淡,脱离了原作者 身在其中 的临场感㊂从总体语境效果上看,这里的发言者好像是在对听众进行鼓动和教训,其口气有点隔膜,像是局外人㊂所以这份翻译跟原法文表述的出入较大 2 ㊂让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个英文版本:S t a n du p,d a m n e do f t h eE a r t hS t a n du p,p r i s o n e r s o f s t a r v a t i o nR e a s o n t h u n d e r s i n i t s[P o s s-P r o n]v o l c a n oT h i s[S u b-P r o n]i s t h e e r u p t i o no f t h e e n d.O f t h e p a s t l e t u s[O b j-P r o n]m a k e a c l e a n s l a t eE n s l a v e dm a s s e s,s t a n du p,s t a n du p.82 12此英文译文刊自英特网,其原始版权属于原所有人㊂这里的引文出处为:h t t p s://z h i d a o.b a i d u.c o m/q u e s-t i o n/36190602.h t m l?a u t o a s k=z h i d a o.这篇英文翻译歌词的相关代词主语下面的横线为笔者所加,意在标示出人称代词的位置和语义以便读者辨析㊂T h ew o r l d i s a b o u t t o c h a n ge i t s [P o s s -P r o n ]f o u n d a t i o n W e [S u b -P r o n ]a r e n o t h i ng ,l e t u s [O b j-P r o n ]b e a l l .C h o r u s T h i s [S u b -P r o n ]i s t h e f i n a l s t r u g g l e L e t u s [O b j -P r o n ]g r o u p t o g e t h e r ,a n d t o m o r r o w T h e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e W i l l b e t h eh u m a n r a c e . 1 这一份英文‘国际歌“译文代词主语变化比较多㊂第一句它省略了 被诅咒的 主体而用定语代替了它㊂第二句的主体是 罪人 ㊂第三句代词宾语是所有格的 i t s ,到了第四句用的是 T h i s ㊂第五句中出现了宾格的 我们 (u s ) ,直到主歌的最后一句才出现了代词主语 W e ,同时也出现了宾格的 u s ㊂副歌中,第一句代词主语是 T h i s ,用以指代前面所有的努力㊂第二句出现了宾格 u s ,符合语义具号召性㊂最后以 国际共产主义 一定会在全人类实现作为收煞,基本符合这首歌的抒情性质的宣传义㊂从整的来讲,笔者认为,上面的这最后一个英译版本的‘国际歌“更像瞿-箫翻译的‘国际歌“汉语定本的语序㊂虽然其内容和词语表述仍然有不少差异,但其语篇内容和代词主语的位置安排跟瞿-箫译文有些神似㊂因为近年来有学者文章考证,瞿秋白翻译‘国际歌“时参徵了俄文译本,甚至有人认为瞿秋白最早是以俄文版本为蓝本翻译的国际歌㊂为了比照研讨一下俄文译本‘国际歌“中的代词主语情况,笔者又查找了俄译法文国际歌的版本,并请教了俄语研究的专家,来比较探讨瞿秋白翻译国际歌并用汉语表达歌词㊁在呈现代词主语取舍和其位置时是否受到了俄译本的影响㊂下面让我们来参照一下‘国际歌“的俄文版译文:Вставай,проклятьемзаклеймённый,Весьмирголодныхирабов!Кипитнаш[P o s s -P r o n ,o u r ]разумвозмущённыйИвсмертныйбойвестиготов.Весьмирнасильямы[S u b -P r o n ,w e ]разрушимДооснованья,азатемМы[S u b -P r o n ,W e ]наш[P o s s -P r o n ,o u r ]мы[S u b -P r o n ,w e ]новыймирпостроим, Ктобылничем,тотстанетвсем.92 1 "T h e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e ",i n W i k i p e d i a ,t h e f r e ee n c y c l o p e d i a ;版本出处见h t t p s ://e n .w i k i p e d i a .o r g/w i k i /T h e _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e .Припев:|:Этоестьнаш[P o s s-P r o n,o u r]последнийИрешительныйбой.СИнтернационаломВоспрянетродлюдской! 1据相关俄语专家考证,俄文‘国际歌“的翻译版本中第一段歌词在代词方面分别使用了 我们 我们的 达六次之多㊂但这些代词作主语或所有格的位置跟瞿-箫汉语译本的位置也并不相同㊂准此,我们可以看出,瞿秋白译‘国际歌“时不论依据的是哪种语言版本,那些外语原版上所用的 我们 和其所有格 我们的 都是很频繁㊁其指代义还是很清楚的㊂瞿秋白等将‘国际歌“翻译成汉语时并没有墨守成规地根据外文版本 硬译 ㊂在瞿译中文歌词时他删除或选择不用这些代词主语 我们 是他的刻意取舍 因为,他根据汉语表述习惯和简洁化需要㊁用上下文的暗示手法使 我们 在语篇语义中已经呈现了,无需再刻意嵌入㊂这里,瞿秋白巧妙利用了汉语诗化表现在处理主语省略方面的语义学传统(中国古诗中屡屡有诗中主人公暨主语不出现而刻意给读者留下无尽想象空间的艺术手法),在‘国际歌“歌词翻译时善用此种技巧,却取得了雅俗共赏的效果㊂经历了实践检验和百年传唱,瞿译‘国际歌“已经有了民间传唱的基础,其后,箫三的再译本和再后的集体润色本上基本上还是保留了瞿氏原译‘国际歌“代词主语省略的风格,所以它成了经典,为广大群众传唱至今 2 ㊂三通过上述对不同外语文本的初步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在‘国际歌“原作以及各种版本译文中如何处理代词主语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语义学问题㊂译者们在翻译过程中是否采用代词主语㊁如何使用它们以及在使用和翻译过程中为何省略㊁如何省略以及将它们作取舍和移位的处理㊁这种技术性处理对突出主题有什么意义,这些都是值得语法学者认真思考和探讨的㊂因此,略作对照我们就可以看出,现在我们通行的‘国际歌“词跟法文原文语义是有一定不同的㊂那么,当年的汉语译者们在迻译过程中为什么在代词主语选择和省略的思考中决定采用这种形式来呈现㊁他们的初心和作这种设计的意义又何在呢?03 12俄文歌词部分的代词主语分析由哥伦比亚大学斯拉夫语系的N i k i t aA n g a r s k i先生和I r i n aR e y f m a n教授协助分析,特此鸣谢㊂宋士锋:‘<国际歌>中文译配版权属瞿秋白在中国最早公开唱“,‘文汇报“,2015年4月13日㊂据史料记载,早在1920年‘国际歌“就被翻译成了中文 1 ,今年是它被翻译成中文101周年㊂一百多年间,经过很多不同译者的努力,在今天它的歌词已经约定俗成,瞿秋白-箫三的这首‘国际歌“的翻译中虽然对原文有一些衍文和不同阐释,但在中国它本身已成经典㊂论者大都不再计较它跟原作的吻合度;似乎没有必要再亦步亦趋地硬要它忠于原文或在这个意义上对其解析㊂这成了文化传播学上的一个现象级的课题㊂那么,我们究竟还要不要考察一下这首歌原来的主语形式,以真实地探讨作者的原意所在呢笔者以为,做这种不同语言间在主题表述时作者和译者如何选用自己认可的形式来表述㊁如何取舍并安排代词主语,以突出原作的力量的研究应该仍然是一个值得而且应该探讨的语言学课题㊂根据前面对不同语种跨语际个案比较所展示,我们看出,汉译‘国际歌“中作者省略的代词主语 我们 最多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大约跟我国语言及语用的民族语义认知及汉语特点有关,也可以说这是汉语表述的民族语义传统所致 2 ㊂汉语的语言表述在其语用过程中有一种语序灵活或曰模糊性的特点㊂它的句式并不一定是主谓宾固定严谨的呈现,而可以是话题领先性质的㊂汉语表达的话题可以随时跳跃而且追随话题的话题链也可以随之分叉㊁游移甚或变换㊂这样的特点使它有时候在形式上结构相对松散㊁其词义组合相对自由㊂譬如说,它不像西方语系那样要求句子的语法主㊁谓㊁宾关系的整饬和逻辑关系脉络有结构规定性的严谨㊂在某种意义上,汉语更像是一种 人文性 的语言,它结构相对灵活,而且受到古代汉语的影响,特别是在文学性的诗㊁词㊁歌㊁赋类的语言表达上,它更有其自由灵活和多指向性的特点㊂这种结果往往使它的语义诠释需要根据总体话语结构(d i s c o u r s e )的篇章和整体的上下文(c o n t e x t )来理解㊂而汉语表述的篇章往往跟情景㊁口语和地方性认知又是结合在一起的 3 ㊂这种情形似乎给外语作品翻译成汉语时的灵活表达发放了特许证,使得西方语言作品在翻译成汉语时有了更多的语义选择和更灵活的表现手段㊂我们发现,不只是‘国际歌“的翻译,西方的一些其他经典作品如‘新旧约全书“㊁莎士比亚作品和华兹华斯诗歌等翻译成汉语时,这种语言互换过程中代词主语省略和置换的情景也比比皆是㊂13 1 2 3 李友唐:‘<国际歌>中文译词的演变“,‘党史博采“,2007年第5期㊂这一部分的论据课参见Y o n g H o ,A s pe c t s o fD i s c o u r s eS t r u c t u r e i n M a n d a r i nC h i n e s e 一书中讨论的汉语民族语义认知特色及其对语法化的影响方面的内容,p p .69-73,T h eM e l l e nR e s e a r c h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 ,1993.a .阐释人类学认为,人类语言的表达形式与其文化认知是有内在关联的㊂这种语言结构其实是其思维模式的外化㊂因此,真正意义上的 翻译 是不存在的,不同语言间的互译只能是一种最大限度意义上的 译释 ㊂以这种观点来看,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将外来意识进行 民族化 改造和改写的过程,它的意义在于转述㊂它很难真正地传递原作的真实语义㊂见克利福德㊃吉尔兹:‘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论人类学理解的本质“,载[美]克利福德㊃吉尔兹:‘地方性知识 阐释人类学论文集“,王海龙㊁张家瑄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第70-92页㊂b .特伦斯㊃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㊃符号科学“,瞿铁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128页㊂值得指出的是,千百年来,中国读者或听众已经在自己使用母语的过程中熟悉了这种汉语代词主语省略或置换的表述方式㊂好的(或者接地气的)译者在翻译外语作品时会考虑到中国读者的理解㊁欣赏习惯和认知方式,尽量把西方语言中国化,而将之以广大百姓喜闻乐见的 中国本土化 形式呈现㊂这样做往往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㊂而那些食洋不化或者汲汲于在形式上 忠于原作 的译者却往往因其胶柱鼓瑟式 硬译 或机械性地强调 信 而不能臻于 达 的要求,这样做,当然原作品不会被理解;其结果往往是徒劳无功㊁效果尽失㊂基于此,我们看到,瞿-箫译本的‘国际歌“歌词中虽然常有代词主语省略的现象,但却并没有因这种省略而导致歌词意义不清或理解混乱的结果㊂一百年间,即使当年一般较少受过教育的 劳苦大众 都能准确无误地理解这首歌词的宣传意义而使这首歌词深入人心,可见这个汉语译本的确达到了良好的语言转述效果㊂是什么原因促生了这种效果呢这当然跟汉语本身的语义实践有关㊂因为中国百姓在汉语的习惯性表述㊁特别是在中国古代诗歌乃至民歌-歌谣等的影响浸淫下早已接触并习惯了这种语言和句法风格;也就是说,汉语母语持有者和接受者们在其语言认知系统中早已储存了这种语法认知的潜结构㊂‘国际歌“汉译歌词的语法中的代词主语省略和主语置换等安排符合了汉语表述的这种民族语义学的模式和理解习惯㊂当然,除了上面句法学的原因以外,‘国际歌“汉译歌词中还有些特殊修改㊁增删有可能是为了配曲时适合歌唱的音韵学因素,甚至有为了适应中国工农大众理解需要而进行了一些技术性的加减 1 ,这些暂不是本文讨论的题目,此不赘言㊂四考其渊源,‘国际歌“中文译本中这种代词主语省略现象在汉语表述实践中古已有之,而且源远流长㊂特别是在诗词歌赋类文学作品中这种现象更是普遍㊂它几乎已经成了中国古诗的一种语法修辞和美学传统,于中国古诗中这样的例子俯拾即是㊂比如在中国传统诗歌祖本‘诗经“中的第一首‘关雎“中就以此种代词主语省略形式领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㊂[S u b-P r o n]窈窕淑女,君子好逑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㊂窈窕淑女,[S u b-P r o n]寤寐求之㊂[S u b-P r o n]求之不得,[S u b-P r o n]寤寐思服㊂悠哉悠哉,[S u b-P r o n]辗转反侧㊂这首诗里巧妙地转换人称,前面是描写㊁铺陈起兴,其后叙事抒情主体描写自己的倾诉和体会㊂前面描写美女和景色,接着写自己对美女的眷恋和爱慕㊂这里面人称代 1 宋士锋:‘ 国际歌 中文译配版权属瞿秋白在中国最早公开唱“,‘文汇报“,2015年4月13日㊂23词主语有巧妙的转换,却不会使人产生误解;更不必刻意点出 我 来 按照中国古代诗歌强调温柔敦厚风流蕴藉的美学原则,如果诗人时时处处强调自我㊁直抒胸臆地把 我 写在诗中,那不仅因太直太露而缺少诗意,而且在表述上也毫无韵味可言㊁太浅薄了㊂另如‘周南㊃汝坟“诗:[S u b-P r o n]遵彼汝坟,[S u b-P r o n]伐其条枚;[S u b-P r o n]未见君子,[S u b-P r o n]惄如调饥㊂[S u b-P r o n]遵彼汝坟,[S u b-P r o n]伐其条肄;[S u b-P r o n]既见君子,[S u b-P r o n]不我遐弃㊂这首诗中几乎每一句代词主语都是省略的㊂它本是一首妻子怀念良人并惊喜巧遇的诗歌㊂但是中国古人的诗歌美学传统讲求含蓄㊂既然上下文规定的情景已经将歌者主角或抒情主体(即 我 )的身份确定,这首诗就刻意将 我 省略了㊂而这首没 我 的倾诉诗,读者读来却感到 我 无处不在㊂如果我们把每个句子前面的代词主语 我 补上,这首诗除了太过直白不符合中国古代的礼仪诗教,而且只从诗歌美学的角度上看,它也会诗意尽失㊂所以这里古人采用了省略代词主语的手段,它非但没有削弱 我 的意义,反而更加突出了 我 的存在㊁并强化了诗意,使之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㊁一唱三叹的效果㊂准此,我们看出,中国自古诗的源头起,就建立了这种代词主语省略或穿插置放的修辞传统㊂这种传统在其后各个时代被不同时期的诗人传承并发扬光大,而这样的诗意表述在中国文学中比比皆是㊂随着诗歌谣谚的传诵和其他文学样式在民间的普及,在中国庄雅表述传统中这种形式已经被广为理解,成了汉语表述甚至百姓日常汉语修辞的一部分;所以这种代词主语省略的话语结构能够深入人心妇孺皆知㊂这也是‘国际歌“歌词乐于采用这种 代词主语省略 译法的群众基础㊂当然,我国诗歌美学是一个宏大的宝库㊂它绝不单调或只强调一种表现方式㊂它的主流还是正常语序和平实的表现手法㊂但诗毕竟是诗,它需要有寓意㊁象征和修辞上的惊喜㊂所以,在表述中,古人善于将不同的手法混用㊁穿插并灵活运用代词主语省略的技巧等,俾使修辞效果跌打腾挪㊁绝不单调,从而达到百花齐放花样翻新繁花满眼的绚丽效果㊂以下面所引这首诗为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㊂今我来思,雨雪霏霏㊂[S u b-P r o n]行道迟迟,[S u b-P r o n]载渴载饥㊂我心伤悲,[S u b-P r o n]莫知我哀㊂(‘小雅㊃采薇“节选)它的前面部分是中规中矩㊁正常语序和平实客观的叙述,是时间+主语+动词+写景抒情的模式;意在塑造情景和感伤㊁令人慨叹的气氛㊂下面则笔锋突然一转,再次进入代词主语 我 的视角,又加深代入诗人的主观感33。

国际歌词作者简介

国际歌词作者简介

国际歌词作者简介
欧仁•鲍狄埃(Eugène Edine Pottier,1816年10月4日- 1887年11月6日)是法国的革命家,巴黎公社的要紧领导人之一,《国际歌》的词作者。

欧仁·鲍狄埃出生于巴黎一个制作木器的手工业工人家庭,他在艰巨的环境里刻苦自学,从他所能够找到的书籍中吸取知识的营养。

法国革命民主主义诗人贝朗瑞的诗,在他心灵里留下深刻的印记。

1830年七月革命爆发时,年仅14岁的他就写出了他的第一首诗歌《自由万岁》。

从此,他开始用诗作为武器,踏上了革命的征途,并逐步由一个民主主义者向社会主义者转变,并于1870年加入了第一国际,成为第一国际巴黎支部联合会的委员。

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革命爆发了。

英勇的巴黎工人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3月28日,公社成立了。

鲍狄埃先后担任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委员、二十区中央委员会委员、公社委员。

他在担任公社社会服务委员会委员时,被人们称誉为“最热情的公社委员之一”。

巴黎公社失败后,他在群众的爱护下,躲进了蒙马特尔我人基特家的阁楼,幸免于难。

在这悲痛的生活里,他的心情无法安静,5月30日,他用斗争的笔,写了了震动寰宇的宏伟诗篇--《国际》,正式宣告向敌人“开火”。

1887年,他在贫困中与世长辞,巴黎的群众为他举行了郑重的葬礼。

《国际歌》是一首激励着无数人前行的不朽战歌

《国际歌》是一首激励着无数人前行的不朽战歌
诗人:欧仁·鲍狄埃
伟大的巴黎公社虽然失败了,但它的功绩不可磨灭。公社成员高扬起国际主义精神,把工人运 动的事业推向了高潮。欧仁·鲍狄埃的这首《国际歌》(歌词)就充分展现了那些深受剥削、压 迫折磨的劳苦大众一样可以联合起来,形成巨大的威力,开创人类社会的全新历史。马克思曾 宣称:“工人的巴黎及其公社将永远作为新社会的光辉先驱受人敬仰。它的英烈们已永远铭记在 工人阶级的伟大心坎里。”巴黎公社意义非凡。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即中央苏区)成立时,协会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邀请有关专家,对《国际歌》译文重新加以修 订。《国际歌》还是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演奏歌曲。从中共三大起,每次中国共产党全 国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代表大会闭幕时和党的重大活动结束时,都会演奏《国际歌》。经全国 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中学教科书上也有《国际歌》(五线谱)。
二、美学分析
《国际歌》是一首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战歌。《国际歌》的歌词,原版有六个段落。1906 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党员柯茨,将《国际歌》译成俄文,只选了歌词中的 一、二、六3节。随后,俄文版《国际歌》一直就只有3节歌词。故而,流传较广的中文译本 (萧三版)的《国际歌》也只选用了3节歌词。
《国际歌》这首歌曲为行板,4/4拍子,降B大调,歌的旋律,是采用分节歌形式写成的,故 此,全曲只有一段贯穿首尾的旋律,为带副歌的二段体结构。
悲壮的前奏过后,深沉的第一主题(即第一乐段主题)昂首进入。这个乐段共有4个乐句,节奏 深沉、有力,音乐庄严、雄伟,第一、二乐句之间以上行二度自由模进的关系进行发展;在第 三乐句严格重复了第一乐句之后,第四乐句将节奏向前推进了一拍,并在旋律中使用了不协和 音程“4—7”,以突出“要为真理而斗争!”的紧迫性和坚定决心,表现出革命志士们不屈的气节。

国际歌歌词

国际歌歌词

国际歌歌词国际歌歌词[法]欧仁.鲍狄埃词比尔.狄盖特曲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奴隶们起来起来!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我们要夺回劳动果实,让思想冲破牢笼。

快把那炉火烧的通红,趁热打铁才能成功!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一切归劳动者所有,哪能容的寄生虫!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一旦把他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副歌)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国际歌》及其中文译者&#8220;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8230;&#8230;&#8221;140年前的今天,诗人欧仁&#183;鲍狄埃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巴黎郊外,奋笔疾书写下不朽的无产阶级的光辉诗篇——《国际歌》。

这首歌穿越辽远的时空,直至今日仍回响在中国的大地。

这首歌,在中国的革命历史上有着特殊的位置。

多少人在铿锵激昂的《国际歌》声中加入中国共产党:多少共产党员面对敌人的屠刀,唱着这首无产阶级的正气歌,慷慨就义。

《国际歌》是共产主义的&#8220;通行证&#8221;,是找到自己同志的特殊语言。

这首歌从诞生到在中国的流传,无数次验证了这一点。

1871年,鲍狄埃笔下诞生的《国际歌》,原名为《国际工人联盟》,1887年正式刊载在他的诗集《革命歌集》中。

第二年,工人业余音乐家狄盖特用了三天为它谱曲。

140年来,《国际歌》成为国际无产阶级的战歌,被翻译成世界各国文字,传遍地球上每一个角落,响彻寰宇。

在俄国冬宫,在西班牙前线,在中国的渣滓洞集中营,在亚非拉的反帝反殖战场上&#8230;&#8230;一切曾有被压迫者反抗的地方,都能听到《国际歌》的激昂声音。

瞿秋白对《国际歌》的一处妙译

瞿秋白对《国际歌》的一处妙译

龙源期刊网 瞿秋白对《国际歌》的一处妙译作者:来源:《共产党员·下》2015年第12期《国际歌》歌词写于1871年,它是由巴黎公社诗人欧仁·鲍狄埃创作的。

1888年,工人作曲家皮埃尔·狄盖特为它谱成了曲,从此迅速传遍欧洲,后来成了第一国际、第二国际的会歌。

今天,《国际歌》已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战歌。

《国际歌》1920年便有中文翻译,曾在《华工旬刊》等中文刊物上发表,但都有词无曲,无法传唱。

配曲的《国际歌》是由瞿秋白首先翻译的,刊于1923年6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复刊第1期上。

1920年秋天,瞿秋白应聘担任北京《晨报》、上海《时事新报》的驻苏俄特派记者,开始了他的“饿乡之旅”。

在前往莫斯科途中,因满洲里与赤塔之间的桥梁被毁,火车无法通行,瞿秋白不得不在哈尔滨滞留了 50余天。

其间,他参加了一次苏俄人为庆祝十月革命胜利三周年而举行的集会。

就在这次集会上,瞿秋白第一次听到《国际歌》的嘹亮歌声。

那汹涌澎湃的旋律、慷慨激昂的歌词,让他感到热血沸腾,当时就萌生了把这首歌介绍到中国的想法。

1923年回国后,瞿秋白住在北京,决心完成自己翻译《国际歌》的夙愿。

那些日子,他整天守着一架风琴,对照《国际歌》的俄文版本逐字逐句地推敲。

每译完一句,就自弹自唱,力求完善。

当瞿秋白譯到“英特纳雄耐尔”一句时,不由犯了踌躇。

按照原文翻译,此处应译为“国际”,它是国际工人联合会的缩略,指的是共产主义理想。

但这里有8个节拍,中文就有两个字,在演唱时很难处理。

如果拖腔拖调地唱,必然会破坏整首歌的气氛。

反复思索以后,瞿秋白决定音译,他当时译的是“英德纳雄纳尔”。

《国际歌》的歌词译文后来有多次改动,但音译的方式一直保持至今。

决定采用音译后,瞿秋白曾对好友曹靖华说:“‘国际’这个词,在西欧各国文字里,几乎是同音的。

现在汉语用了音译,不但能唱了,更重要的是,唱的时候可以和各国的音一致,收万口同声、情感交融的效果。

瞿秋白第一个把《国际歌》译成中文

瞿秋白第一个把《国际歌》译成中文

瞿秋白第一个把《国际歌》译成中文作者:李丛朔来源:《党史文苑·纪实版》 2016年第6期李丛朔瞿秋白不仅是革命家,还是著名的翻译家。

他是我国最早从俄文原文直接翻译苏俄文艺作品的翻译家之一,他第一个把《国际歌》译成中文,发表于1923年6月15日的《新青年》第一期。

歌词与当今流行版本不太相同,但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起来,受人污辱咒骂的!起来,天下饥寒的奴隶!满腔热血沸腾,拼死一战决矣。

旧社会破坏得彻底,新社会创造得光华。

莫道我们一钱不值,从今要普及天下……”,要让“全中国受压迫的劳苦平民,也能和世界无产阶级得以同声相应”。

被鲁迅称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的瞿秋白,是一位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传奇人物。

他出身书香之家,少年时便有“才子”之称,十三经、二十四史、子书、笔记、丛书、诗词曲等都看过一些,且能书善画,擅长篆刻。

其短暂而璀璨的一生,留下许多故事和财富。

瞿秋白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他20岁参加五四运动(1919年),23岁入党(1922年),24岁担任《新青年》主编(1923年),26岁成为中共领袖之一(1925年),28岁担任中共代理总书记,成为继陈独秀之后,中国共产党第三任最高领导人(1927年)。

1935年被捕之后,无论国民党刑讯逼供或高官相诱,都不为所动,6月18日在福建长汀,高唱自己翻译的《国际歌》,饮弹洒血,慷慨就义,年仅36岁。

瞿秋白不仅是革命家,还是著名的翻译家。

从1919年到1935年英勇就义的短短16年间,译介了几十部优秀作品,不少于200万字。

在瞿秋白踏入革命道路之前,他就翻译发表了一些思想进步的作品。

他的第一篇文学译作是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闲谈》,1919年发表于《新中国》,这也是他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学作品。

1920年,相继在《曙光》翻译发表了果戈里的短剧《仆御室》,在《妇女评论》发表了果戈里的小说《妇女》,在《新社会》发表了法国都德的小说《付过工钱之后》。

浙教版语文四上《鸬鹚——郑振铎》作者简介

浙教版语文四上《鸬鹚——郑振铎》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郑振铎(1898~1958),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文献学家、艺术史家、考古学家。

笔名有西谛、C.T.、郭源新等。

郑振铎祖籍福建长乐,1898年12月19日出生于浙江永嘉(今温州)。

1917年夏,靠亲友的帮助到北京进铁路管理学校求学,课余读了不少西方社会学著作和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思想上、文学上都受到启蒙教育。

不久结识瞿秋白、耿济之、许地山等人;五四运动爆发时,他们各自成为所在学校的学生代表,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运动。

1919年11月,他们一起创办了《新社会》旬刊,提倡社会改造。

1919年12月,《新中国》月刊发表了他翻译的列宁的《俄罗斯之政党》。

1920年夏,他和耿济之共同翻译了《国际歌》歌词。

1920年11月,郑振铎与沈雁冰、叶绍钧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

1921年春,他毕业后到上海工作。

不久担任《学灯》(上海《时事新报》副刊)编辑,又由沈雁冰介绍进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

同年5月10日,他主编的文学研究会机关报《文学旬刊》创刊,为初期新文学运动中有影响的刊物。

同时开始主编出版《文学研究会丛书》,还参与创刊了《戏剧》月刊、《诗》月刊等。

1922年1月,他主编中国第一个儿童文学刊物《儿童世界》周刊,并写作了许多作品,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事业起了开山作用。

1923年1月,他接替沈雁冰主编《小说月报》。

在此期间,他在《文学旬刊》、《小说月报》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文学评论,与封建旧文学作了坚决的斗争,并批评了新文学阵营中一些人“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成为当时与沈雁冰齐名的文学研究会的重要理论批评家。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郑振铎与叶绍钧、胡愈之等创办《公理日报》,揭露和抨击帝国主义暴行。

同年,他参加发起“中国济难会”,并与郭沫若、沈雁冰、胡愈之等人签名发表《人权保障宣言》。

这一时期,他撰写的主要学术著作有《俄国文学史略》、《太(泰)戈尔传》、《文学大纲》等。

《俄国文学史略》(1924)是中国这方面第一本专著,对介绍俄国文学(包括苏联文学)起过积极作用。

欧仁鲍狄埃和《国际歌》

欧仁鲍狄埃和《国际歌》

欧仁·鲍狄埃
1816—1887,法国工人诗人,巴黎公社委员,《国际歌》词作者。

出生于巴黎一个工人家庭,曾经在教会学校读书,后来中途辍学,到作坊当学徒。

16岁以后,当过小学职员和工厂会计、印花布绘图工等。

少年时代就开始写诗,14岁发表第一部诗集《自由的女诗神》。

1870年9月,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资产阶级成立临时政府,成立共和国,鲍狄埃担任国民自卫军副连长。

巴黎公社成立后,当选为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会员,20区中央委员会委员,签署了3月26日公社选举公告。

4月16日,当选为2区公社委员,行使区长职责。

后来,他还当选为艺术协会执委会委员、公社社会服务委员会委员和公社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在震撼世界的“五月流血周”中,同敌人英勇作战。

巴黎公社失败后,他隐藏在一个朋友家里,躲过了敌人的搜查,创作了《国际歌》歌词。

1871年7月流亡英国;后来又到了美国,1880年才回到法国。

1887年,出版了诗集《革命诗
歌集》,这本诗集中就有经过修改的《国际歌》歌词。

1888年6月16日,法国工人作曲家狄盖特为《国际歌》谱曲。

不久,这首歌在一次工人集会上演出,受到热烈欢迎。

1889年,国际社会主义工人党代表大会即第二国际在巴黎召开,法国代表团入场时就唱着《国际歌》。

《国际歌》的旋律和歌词受到世界各地工人的喜爱,1917年十月革命中,进攻冬宫的工人士兵就唱着《国际歌》夺取了冬宫。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国际歌》一直是苏联的国歌。

《国际歌》的中文歌词最早出现于1920年,是由郑振铎翻译的。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 活动课:唱响《国际歌》》 公开课导学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 活动课:唱响《国际歌》》 公开课导学案_0

唱响《国际歌》一、设计思想:1.发挥历史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关注情感渗透及历史观的形成。

2.尝试活动学习。

以“唱响《国际歌》”为主题,让学生在活动的同时能够培养自身的情感,使得学生对历史学习更有兴趣。

3.注重学习中的自主与合作,推进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二、教材分析:1.本课属于课本的最后一课,是学生非常感兴趣和关注的部分。

2、《国际歌》是一首无产阶级的不朽战歌,热情讴歌了巴黎公社战士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英勇不屈的革命气概。

该歌曲向资本主义宣战,充分表现了革命无产阶级不屈的豪迈气魄。

三、学情分析:1.初三学生已具有一定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能力,且经过近三年的学习已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构建起历史框架体系。

2.经过近三年的教学指导,学生已经能适应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在共同学习中能起到积极作用。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较为系统的掌握关于《国际歌》的一些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国际歌》的歌词,培养学生的学习和认识历史的方法。

2.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组织、表达能力;以及对资料的整理、分析和应用能力。

3.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国际工人运动的伟大和艰辛,使之对革命先烈心存敬意。

2.培养学生树立起愿为人类幸福献身的远大理想。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对《国际歌》的欣赏和体会。

【教学难点】学唱《国际歌》。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课的教学中,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

通过创设情境,以小组合作的模式来进行师生互动。

并辅以讲授法、讨论法等,结合多媒体,更全面的展示历史。

七、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搜集相关资料。

2.教师准备:拟定活动方案,预设教学重要环节的优化设计;做好学情调查,依据学情和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分组;设计问题,把握问题的梯度和科学性;遴选史料,注意做到精当、准确。

6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

6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

[奥]舒伯特(1797-1828 )
1789-1828 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附近郊区,父亲是一个小 学 校长自小显露音乐才华,钢琴、小提琴、键 盘乐器 合唱团 11随时维也纳宫廷唱诗班歌手,开始创作, 得到 宫廷乐长兼作曲家萨利耶里的赏识。 矮胖的身体,浑圆的脸庞,永远挂着一副眼 镜。
舒伯特,奥地利作曲家,生于维也纳的一个教 师家庭。自幼从父小提琴、兄学习钢琴。 舒伯特是德国近代艺术歌曲的创始人。在他 十八年紧张不间断的创作活动中,舒伯特一共 完成了一千一百多部作品,包括十四部歌剧、 九部交响曲、一百多首合唱曲、六百多首歌曲 等。 虽然他三十一岁就去世了,但却给后人留下 了大量的音乐财富,尤以歌曲著称,被称为 “ 歌曲之王 ”。作为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杰 出代表,他生前受歧视,死后才得到很高的评 价,成为和莫扎特、贝多芬并列的音乐大师。
这是舒伯特16岁时的铅笔画像 在这一时期, 舒伯特开始对大文学家—— 歌德的抒情诗发生兴趣, 将它谱成歌曲而大受欢迎。 从此,舒伯特的音乐创作名声 逐渐在欧洲乐坛中流传开来。
舒伯特的音乐作品很丰盛, 似乎他的一生是专为创作乐曲而存在的。 音乐创作去他大部分时间。 他刚创作完一首乐曲, 接着又创作另一首乐曲。 从14岁到31岁去世的时候为止, 舒伯特一共谱写了一千余首曲子。 大量的作品, 证明他是一位勤奋的作曲家。
1、艺术歌曲是由艺术家为某种艺术表现目的,
根据文学诗作而创作的歌曲。多采用名家诗作, 多为独唱曲。
一般都有精心编配的钢琴伴奏。
对演唱技术有较高要求。
2、声乐套曲 在内容上有某种关联的,由同一诗人作词 的若干首歌曲所组成的音乐统一体称作 “声乐套曲”
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
曲调优美,旋律抒情,朴实, 意境深邃,钢琴伴奏和声色彩丰富, 侧重表现内心世界。

国际歌感悟

国际歌感悟

国际歌感悟
《国际歌》是一首流传甚广的国际社会主义革命歌曲,来源于法国。

作曲者皮埃
尔·狄吕克和词作者欧仁·波蒂埃尔写下这首歌是为了表达劳动者阶级的觉醒、团结和斗争。

这首歌是一种鼓舞人心的歌曲,鼓励所有工人,农民,无产阶级联合起来为实现自由、平等、正义和尊严而奋斗。

歌曲的歌词表达了社会主义的理念,强调了工人阶级的重要性,它的简洁、明快的旋律传达了一种与生俱来的力量和激情,激发了人民去推翻不公正的制度,为平等与正义而斗争。

这首歌曲对我而言意义重大。

《国际歌》唤醒了我对公正、平等、自由、民主和和平
的追求。

它让我明白,只有团结起来,互相帮助,才能有效地谴责和打破反人民的罪恶制度。

在困难的时候,这首歌曲鼓励我勇敢地起来反抗,因为我们不是孤立无援的,我们一
起斗争。

在今天,社会不公正的现象同样存在,而且还以各种形式出现。

对于社会主义者而言,团结就是力量。

因此,我相信,在所有人民团结起来的支持下,我们可以反对任何形式的
压迫和不公正,争取平等、尊严和自由。

总之,《国际歌》是一首激励人心、鼓舞人民的歌曲,它捍卫了公正和民主的原则,
赞扬工人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权利,强调团结和反对暴力的重要性。

它的影响力和意义在现
代社会仍然存在,在我们的行动中,它将是背后的指引,鼓舞我们继续追求公正和平等。

616每天一张PPT《国际歌

616每天一张PPT《国际歌
巴黎公社失败后的创作
为了纪念巴黎公社革命,法国工人诗 人鲍狄埃在1871年6月创作了《国际 歌》的歌词。
歌曲作者及创作过程
01
歌词作者
欧仁·鲍狄埃(Eugène Pottier),法国工人诗人,巴黎公社革命的亲
历者。
02
曲作者
皮埃尔·狄盖特(Pierre De Geyter),法国工人作曲家,于1888年6月
616每天一张PPT《国际 歌
• 歌曲背景与创作 • 歌曲内容与主题 • 歌曲的艺术特色与风格 • 歌曲的社会意义与价值 • 歌曲的传承与发展
01
歌曲背景与创作
《国际歌》的起源和历史
法国巴黎公社革命
1871年3月18日至5月28日,巴黎工 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举行的无产阶 级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统治,建立 了无产阶级政权。
歌曲中充满了对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坚定信念和必胜信心,展现了无产阶级英勇无 畏、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
《国际歌》所表达的立场是无产阶级的立场,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国际歌》与无产阶级革命的关系
《国际歌》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战 歌,它鼓舞着无产阶级为争取自
由 阶级团结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统
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国际歌》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激励着无数 革命者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
身。
03
歌曲的艺术特色与风格
音乐旋律与节奏特点
01
02
03
旋律激昂
以强烈的音调和宽广的音 域,展现出无产阶级的斗 争精神和革命豪情。
节奏鲜明
通过明快而有力的节奏, 传递出工人阶级坚定的步 伐和不可阻挡的力量。
中国版
自传入中国以来,《国际歌》在中国革命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中国艺术家的演绎 和创新,它融入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精神,成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象征之 一。

瞿秋白第一个把“国际歌”译成中文

瞿秋白第一个把“国际歌”译成中文

瞿秋白第一个把“国际歌”译成中文作者:李丛朔来源:《党史文苑》2016年第11期瞿秋白不仅是革命家,还是著名的翻译家。

他是我国最早从俄文原文直接翻译苏俄文艺作品的翻译家之一,他第一个把《国际歌》译成中文,发表于1923年6月15日的《新青年》第一期。

歌词与当今流行版本不太相同,但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起来,受人污辱咒骂的!起来,天下饥寒的奴隶!满腔热血沸腾,拼死一战决矣。

旧社会破坏得彻底,新社会创造得光华。

莫道我们一钱不值,从今要普及天下……”,要让“全中国受压迫的劳苦平民,也能和世界无产阶级得以同声相应”。

被鲁迅称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的瞿秋白,是一位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传奇人物。

他出身书香之家,少年时便有“才子”之称,十三经、二十四史、子书、笔记、丛书、诗词曲等都看过一些,且能书善画,擅长篆刻。

其短暂而璀璨的一生,留下许多故事和财富。

瞿秋白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他20岁参加五四运动(1919年),23岁入党(1922年),24岁担任《新青年》主编(1923年),26岁成为中共领袖之一(1925年),28岁担任中共代理总书记,成为继陈独秀之后,中国共产党第三任最高领导人(1927年)。

1935年被捕之后,无论国民党刑讯逼供或高官相诱,都不为所动,6月18日在福建长汀,高唱自己翻译的《国际歌》,饮弹洒血,慷慨就义,年仅36岁。

瞿秋白不仅是革命家,还是著名的翻译家。

从1919年到1935年英勇就义的短短16年间,译介了几十部优秀作品,不少于200万字。

在瞿秋白踏入革命道路之前,他就翻译发表了一些思想进步的作品。

他的第一篇文学译作是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闲谈》,1919年发表于《新中国》,这也是他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学作品。

1920年,相继在《曙光》翻译发表了果戈里的短剧《仆御室》,在《妇女评论》发表了果戈里的小说《妇女》,在《新社会》发表了法国都德的小说《付过工钱之后》。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国际歌》教学课件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国际歌》教学课件

贡献与影响:鲍狄埃是巴黎公社 时期重要的革命家,他的诗歌作 品反映了无产阶级的斗争和革命 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比尔·狄盖特与《国际歌》传播
比尔·狄盖特(1848-1932)
01
法国工人作曲家,巴黎公社失败后流亡海外。
《国际歌》的谱曲与传播
02
狄盖特在流亡期间为《国际歌》谱曲,使其更易于在工人群众
在当代社会,《国际歌》仍然被广泛传唱,它不仅在 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各种社 会活动中也经常出现。
现实意义
虽然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国际歌》所倡导 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和共产主义理想仍然具有现实意 义。它提醒人们关注社会不平等、贫富差距等问题, 并激励着人们为创造一个更加公正、平等的社会而努 力奋斗。同时,《国际歌》也是一部具有历史价值和 文化意义的艺术作品,它对于研究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合唱部分和声效果分析
和声层次分明
合唱部分采用多声部合唱 ,和声层次分明,增强音 乐立体感。
和声色彩丰富
运用多种和声手法,如协 和音、不协和音等,丰富 和声色彩,表现无产阶级 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和声效果震撼
合唱部分和声效果宏大、 震撼,表现无产阶级团结 一致、勇往直前的精神风 貌。
04
历史地位与影响力评估
鲍狄埃创作《国际歌》
歌曲传播与影响
巴黎公社失败后,《国际歌》在工人 群众中传播开来,成为无产阶级的革 命战歌。
巴黎公社失败后,鲍狄埃在革命群众 中继续从事革命宣传工作,创作了《 国际歌》歌词。
欧仁·鲍狄埃生平及代表作品
欧仁·鲍狄埃(1816-1887):法 国工人诗人,巴黎公社的领导者
之一。

九年级历史上册-活动课:唱响《国际歌》教学课件

九年级历史上册-活动课:唱响《国际歌》教学课件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我们要夺回劳动果实让思想冲破牢笼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趁热打铁才能成功
将学唱《国际歌》与共青团活动日结合起来,在吸收新团员的仪式,分别查找有关资料,整理成篇,推举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巴黎公社、国际工人运动、《国际歌》词曲作者、《国际歌》歌词的翻译过程。
活动过程
将《国际歌》词曲抄写在黑板上,有条件的用幻灯打在屏幕上。也可以将《国际歌》词曲复印发给每个学生。
反复听《国际歌》,学唱《国际歌》,全班合唱《国际歌》。全班讨论学唱《国际歌》的体会。
请历史教师点评学生搜集的资料和发言,可以补充有关巴黎公社的史实和《国际歌》的知识。
活动评价
国际歌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奴隶们起来,起来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活动目标
感受和了解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初步认识学习历史对认识现实社会生活的意义。
查阅相关历史著作,或上网搜集有关巴黎公社的史实,了解《国际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了解《国际歌》的词曲作者,及《国际歌》的创作过程。
活动建议
搜集自《国际歌》诞生以来,国际国内大型会议或活动唱响《国际歌》的事例,了解《国际歌》流传的情况。搜集有关《国际歌》歌词的翻译过程,领会《国际歌》歌词的意义。
你会唱《国际歌》吗?《国际歌》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战歌,展现了无产者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国际歌》也曾鼓舞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地为建立新中国而斗争,很多革命者在英勇就义时唱这首歌。
《国际歌》传唱至今,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闭幕时会奏响《国际歌》。《国际歌》是怎样诞生的?它的词曲为什么能够打动那么多人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歌词作者简介
欧仁•鲍狄埃(Eugène Edine Pottier,1816年10月4日- 1887年1 1月6日)是法国的革命家,巴黎公社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国际歌》的词作者。

欧仁·鲍狄埃出生于巴黎一个制作木器的手工业工人家庭,他在艰难的环境里刻苦自学,从他所能够找到的书籍中吸取知识的营养。

法国革命民主主义诗人贝朗瑞的诗,在他心灵里留下深刻的印记。

1830年七月革命爆发时,年仅14岁的他就写出了他的第一首诗歌《自由万岁》。

从此,他开始用诗作为武器,踏上了革命的征途,并逐渐由一个民主主义者向社会主义者转变,并于1870年加入了第一国际,成为第一国际巴黎支部联合会的委员。

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革命爆发了。

英勇的巴黎工人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3月28日,公社成立了。

鲍狄埃先后担任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委员、二十区中央委员会委员、公社委员。

他在担任公社社会服务委员会委员时,被人们称誉为“最热情的公社委员之一”。

巴黎公社失败后,他在群众的掩护下,躲进了蒙马特尔我人基特家的阁楼,幸免于难。

在这悲痛的日子里,他的心情无法平静,5月30日,他用战斗的笔,写了了震撼寰宇的宏伟诗篇--《国际》,正式宣告向敌人“开火”。

1887年,他在贫困中与世长辞,巴黎的群众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第 1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