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病医学

合集下载

危重病医学绪论

危重病医学绪论
危重病医学绪论
危重病医学是研究重症患者抢救与治疗的学科,包括定义、发展历程、意义 和作用、专业团队、基本原则、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危重病医学的定义
危重病医学是专注于重症患者的抢救与治疗的学科,旨在提供综合管理和监测,以降低患者的病情恶化和死亡 率。
危重病理大量战争伤员的抢救和治疗。
2 资源限制
危重病医学需要大量设备 和人力资源,而资源的限 制可能对治疗效果产生影 响。
3 高度紧张
抢救和治疗危重病患者需 要团队成员保持高度的专 注和紧张,以应对突发情 况。
危重病医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1
技术创新
危重病医学将持续受益于医疗技术的创新,影响抢救和治疗的效果。
2
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的进展将为危重病医学提供更多的理论基础和治疗手段。
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综合护理和康复措施,危重病医学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功能并提高生活质量。
危重病医学的专业团队
1 医生
危重病医学由多个领域的医生组成,包括重症医学专家、内科医生和外科医生。
2 护士
专业的危重病医学护士负责提供全天候的护理和监测,确保患者获得最佳护理。
3 技术人员
危重病医学团队还包括监测技术人员、麻醉师和其他医疗技术人员,以支持抢救和治疗。
3
团队协作
进一步强化多学科合作和团队协作,提高危重病医学的治疗水平。
2
成立ICU
20世纪50年代,首个重症监护病房(ICU)成立,标志着危重病医学的开始。
3
专业化进程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对危重病医学重要性的认识,专业化进程逐渐加速。
危重病医学的意义和作用
拯救生命
危重病医学通过提供及时有效的抢救和治疗,拯救了许多濒临死亡的患者。

危重病医学发展和现状

危重病医学发展和现状

危重病诊治流程
1
评估与监测
对患者进行系统评估和监测,包括生命体征、器官功能以及病情稳定性等。
2
治疗与护理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实施个体化的治疗与护理措施,包括药物治疗、机械通气、 营养支持等。
3
转归与康复
监测患者的病情转归和康复情况,提供必要的康复治疗和支持,以提高患者的生 活质量。
危重病医学专业团队
危重病医学的未来发展
未来,危重病医学将更加注重个体化医疗,通过结合基因检测、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 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结论和展望
危重病医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将为危重病患者提供更好的救治机会和生存 率。我们有信心,危重病医学将会创造出更美好的未来。
危重病医学发展和现状
危重病医学的发展和现状是当前医学领域中备受关注的话题,由于其在救治 危重病患者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吸引着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危重病医学定义
危重病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致力于研究和提供高度专业的医疗保健服务, 用于救治危重病患者,包括严重创伤、重症感染、心脏衰竭等疾病。
历史与现状
危重病医学的起源可追溯到20世纪初的战争医疗实践。如今,危重病医学已 经成为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门,各国投入了大量资源用于发展和完善 相关技术和体系。
医生
负责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护士
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包括监测病情、执行医嘱等。
专业技术人员
负责各类监测设备的操作与维护域面临着人力资源匮乏、技术创新与应用的挑战。然而,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科学研究的 发展,危重病医学也将迎来更多的机遇和突破。

常见急危重疑难病的基本知识ppt课件

常见急危重疑难病的基本知识ppt课件
• 人工呼吸
第三步 循环
Circulation • 心脏(心力、心律) • 血管(有无出血) • 血液(量和质)
第四步 评价
Diagnoses • 生命八征 • 心电监护 • 脉氧饱和度
29
4、狭义的ABCD急救流程: 仅适用于心肺复苏——判断后
C 循环:胸外心脏按压 A 气道:徒手开放气道 B 呼吸:口对口人工呼吸 D 电击除颤+复苏药物(高级)
21
(1)先“开枪”、再“瞄准”!
A、呼吸困难(Asphyxia)
— 端坐体位 — 立即开放气道 — 给予有效吸氧 气道异物者尚能维持通气,能强力咳嗽,应 鼓励病人坚持用力咳嗽,力争自行把异物咳 出,否则立即用Heimlich(海氏)手法急救
22
(2)先“开枪”、再“瞄准”!
B、大出血(Bleeding)
常见急危重症疑难病 的基本知识
1
一、常见急危重症的概念
指突然发生可直接危及病人生命的 病症。
2
二、常见急危重症的范畴
3
急危重症通常指病人的脏器功能衰 竭,包括“六衰”;衰竭的脏器数目越 多,说明病情越危重(两个或两个以上 称“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最危重的 情况莫过于心跳骤停。 1、脑功能衰竭:
43
对高压触电者,应立 即通知有关部门停电,不 能及时停电的,也可抛掷 裸金属线,使线路短路接 地,迫使保护装置动作, 断开电源。注意抛掷金属 线前,应将金属线的一端 可靠接地,然后抛掷另一 端。
44
第二步,应根据触电者的具体情况,迅速对症救护 一般人触电后,会出现神经麻痹、呼吸中断、
心脏停止跳动等征象,外表上呈现昏迷不醒的状 态,但这不是死亡。
现场救治原则 使患者迅速脱离有毒环境或毒物,脱去污染

危重病医学

危重病医学

输血的临床应用(适应症、失血量的判断输血方法及注意事项),输血反应(溶血性、非溶血性、细菌污染反应等)。大量输血(概念、适应症、并发症)。成分输血(优越性、临床应用)。自身输血(方法及优点)。
3.自学能力:部分章节大课未讲授由学生自学掌握,见习实习时要求学生查阅参考书及文献,理论联系实际学习。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麻醉学与危重病医学的关系,了解危重病医学、急诊医学的概念、危重监护病房的特点。
2.熟悉《危重病医学》的组成部分及学习本课程的方法。
第四章 围术期体液渗透平衡失常的诊治
目的要求
1.掌握体液渗透浓度监测的临床应用,血液低渗及高渗状态的常见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
2.熟悉体液渗透的基本概念。
3.了解体液渗透浓度的监测方法及原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血液低渗的常见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难点;体液渗透的基本概念和监测方法及原理。
2.掌握PETCO2的临床意义的应用。
3.熟悉血液气体鉴测与呼吸生理。
4.了解血液气体监测的临床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血液气体参数与临床意义。难点:血液气体监测与呼吸生理一节的有关公式推导。
预习要求:《生理学》呼吸系统,了解通气、换气功能障碍的区别。
思考题
2.熟悉常用的凝血系统功能试验及意义、DIC 的诊断标准及监测。
3.了解术中、术后手术野渗血的可能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出凝血功能的术前评估。难点:各种实验室检查的评估。
预习要求:内科学、生理学有关章节。
教学内容:出凝血监测的临床与实验室监测,出凝血监测的围术期的应用。

危重病医学课件

危重病医学课件

危重病医学课件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危重病医学概述•危重病医学诊疗技术•危重病医学临床诊疗•危重病医学的护理•危重病医学伦理与法律•危重病医学教育与科研01危重病医学概述危重病医学是以危重病的发生、发展、转化和诊疗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临床学科。

定义危重病医学强调多学科联合与整体综合治疗,要求医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灵活的应变能力。

特点定义与特点历史危重病医学起源于现代医学的兴起,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和发展过程,20世纪后期逐渐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

发展危重病医学不断汲取其他学科的成果,逐步完善理论体系和实践技能,成为医学领域中的重要分支。

历史与发展作用危重病医学在保障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种危重病患者的紧急状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地位危重病医学在现代医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临床医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学教育、医学科研和医疗保健的重要领域。

作用与地位02危重病医学诊疗技术电子胃镜是一种细长、可以弯曲的仪器,可用于检查消化道疾病,如胃炎、消化道溃疡等。

现代化诊疗仪器电子胃镜血管内超声是一种用于检查血管疾病的仪器,能够发现血管狭窄、动脉硬化等病变。

血管内超声心电图是一种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图形,可用于诊断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疾病。

心电图止血止血是一种重要的急救技术,可以通过加压包扎、止血带等方法,控制出血。

心肺复苏心肺复苏是一种基本的急救技术,通过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等方法,恢复患者的生命体征。

包扎包扎是一种基本的急救技术,通过绷带、三角巾等方法,固定受伤部位,减轻疼痛和出血。

急救技术呼吸机是一种用于辅助呼吸的设备,能够改善患者呼吸困难的症状。

呼吸机床旁血滤中心静脉压监测床旁血滤是一种用于清除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水分的方法,能够改善患者肾功能不全等症状。

中心静脉压监测是一种用于监测患者循环系统状态的指标,能够评估患者的病情。

危重病医学课件

危重病医学课件

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组成
包括甲状腺、胰腺、肾上腺等器官,分泌激素调节身体功能。
内分泌系统常见疾病
包括糖尿病、甲亢、甲减等,症状包括代谢异常、生长发育障碍等。
内分泌系统
03
危重病医学诊疗技术
VS
机械通气是危重病医学中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呼吸功能,提高患者生存率。
详细描述
机械通气是通过面罩、气管插管或切开等方式,将患者与呼吸机相连,通过呼吸机提供的氧气和机械通气支持,维持患者呼吸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机械通气可以纠正患者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改善肺功能,减轻呼吸肌疲劳,促进患者康复。
循环系统
消化系统组成
包括口腔、食管、胃、肠等器官,负责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
包括胃炎、胃溃疡、肠炎、便秘等,症状包括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
消化系统
神经系统组成
由大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组成,调节身体各种功能。
神经系统常见疾病
包括脑梗塞、脑出血、癫痫、脑炎等,症状包括意识障碍、抽搐、瘫痪等。
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等器官,各器官协同作用实现呼吸功能。
呼吸系统组成
包括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肺癌等,症状各异,需要针对性治疗。
呼吸系统常见疾病
呼吸系统
循环系统组成
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负责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排除废物。
循环系统常见疾病
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炎、心衰等,可导致全身器官缺氧和功能障碍。
详细描述
生命体征监测是危重病医学中必不可少的诊疗技术之一,通过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总结词
生命体征监测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指标的监测。通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如出现发热、心率失常、呼吸衰竭等症状,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危重病医学休克

危重病医学休克
危重病医学休克
危重病医学休克是指生命体征严重紊乱,组织灌注不足,导致器官衰竭和死 亡的状态。
定义
1 危重病
指重症患者表现为生命体征衰竭,需要密切监护和强有力的治疗干预。
2 医学休克
是一种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的病理生理状态,导致组织灌注减少,氧供不足。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包括循环容量不足、心输出量下降、外周血管阻力异常增高等多个 方面。
常见类型
失血性休克
因大量出血导致血容量减少,循环血量不足。
感染性休克
由严重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导致循环 血容量分布异常。
心源性休克
因心脏功能衰竭而导致心输出量下降。
神经源性休克
由神经系统损伤引起交感神经功能失调,血 管阻力异常增高。

诊断标准
1. 血压下降或趋势下降 2. 心率快或缓或趋势不稳定 3. 尿量减少或消失 4. 皮肤湿冷,苍白或青紫色
治疗策略
1
液体复苏
快速静脉输液,纠正血容量不足,改善循环血量等指标。
2
血管活性药物
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管平稳状态,调整外周血管阻力。
3
病因治疗
针对不同类型的休克,积极控制感染,纠正失血,改善心功能等。
并发症
• 多器官功能衰竭 • 肺部感染 • 急性肾损伤 • 消化道出血
预后评估
预后评估包括病情动态观察、维持血压和心率稳定、早期干预和恰当治疗等。

危重病医学

危重病医学


专科ICU(Speci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PICU、CCU、RICU ……

部分综合ICU SICU、MICU
专科ICU

优点:对专科问题突出的危重病人处理专业化程度高


从摆脱传统观念的角度来看,专科ICU容易受专科的局限
对医护人员危重病医学的专业化训练不利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ICU的规模
医院的床位数(占全院床位数的2-4
%) 病人的质量(危重病人比例) ICU工作人员的承受能力
ICU人员选配
人员数量 医生:医生的数量大致应与床位数相等,包 括:主任(或负责人)1名,主治医师2-3名, 住院医师3-4名,ICU的核心部分 护士:床位与在编护士的比例 应在1:2.5 以 上 技师1名,负责各种仪器的准备、保养和日常 维修
解决的问题——危重病人发生的具有共性的
全身性问题
危重病医学把病人作为一个整体对待,对病
人进行系统的监测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以照顾
病人的全局和整体利益作为处理治疗各系统矛盾
的原则
危重病医学的基本思想
简要地说 ——系统的、整体的、均衡的思想 以现代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研究的最新进展, 结合最新的现代诊断和治疗技术对病人进行实时 的监测和动态的、有预见性的、均衡的治疗
ICU收治适应症
⑴ 高龄,年龄>70岁需手术者
⑵ 合并有高血压、心律失常、心梗、冠心病、 心功能不全、 COPD 、哮喘、糖尿病、脑梗塞 等基础疾病需手术者
⑶各种类型循环衰竭 ⑷ 严重感染 ⑸ 麻醉意外、心肺复苏
⑹ 急性大出血及严重多发创伤
ICU收治适应症
⑺ 多脏器功能障碍(MODS)

危重病医学发展和现状

危重病医学发展和现状

危重病医学发展和现状危重病医学起源于20世纪初,当时的医学界开始意识到很多疾病的进展会导致患者的生命危险,通过对患者的全面监测和严密观察,可以早期发现和处理患者的病情变化,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危重病医学逐渐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现代危重病医学的核心理念是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通过对患者进行全面监测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避免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危重病医学的核心技术包括呼吸机治疗、血液净化技术、心脏支持技术等。

呼吸机是危重病医学中最常用的治疗工具之一,可以代替患者的呼吸功能,维持患者的氧合和通气功能。

随着呼吸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功能和效果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可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

血液净化技术是危重病医学中的另一项重要技术,通过血液透析和血液灌流等方法,可以清除体内的废物和毒素,纠正电解质紊乱和代谢紊乱。

血液净化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肾脏衰竭、肝脏衰竭、中毒、感染等。

心脏支持技术主要用于治疗心脏衰竭等严重心脏疾病,通过机械辅助装置来维持患者的心功能和血液循环。

心脏支持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包括心脏移植前的桥梁治疗、心脏手术后的生命支持等。

除了技术的进步外,危重病医学的管理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现代危重病医学强调多学科的合作和团队的协作,将不同专业的医生、护士和技师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形成一个高效的危重病医学团队。

危重病医学的管理还包括病房设备的更新和维护、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等。

当前,危重病医学仍面临一些挑战和困境。

首先,危重病医学的技术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

比如,呼吸机治疗可能导致呼吸机相关肺炎等并发症;血液净化技术可能引发出血和感染等并发症。

其次,危重病医学的管理和机构建设亟需加强。

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和需求的不断增加,危重病医学的管理和机构建设面临很大的困难,如病房床位不足、专业人员不足等。

最后,危重病医学的费用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危重病医学

危重病医学

危重病医学(CCM):是一门研究危重急症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的学科,其治疗既突出紧急性,又以有创干预等高级治疗手段为主创伤后机体(应激)反应:机体受到创伤后所出现的以神经内分泌系统反应为主,多个系统参与的全身特异性适应反应代偿:指[HCO3-]/PaCO2中一个分量改变时,由另一个分量继发性变化而使两者比值接近20/1氧供(DO2):是机体通过循环系统在单位之间内向外周组织提供的氧的量,也就是动脉血单位时间内运送氧的速率潮气量VT:在平静呼吸时,一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功能残气量FRC:指平静呼气后肺内所残留的气量肺活量Vc:指最大吸气后缓慢呼出的最大气量分钟通气量MV:在静息状态下每分钟呼出或吸入的气量每分钟肺泡通气量Va:静息状态下每分钟吸入气量中能达到肺泡进行气体交换的有效通气量用力肺活量FVC:深吸气后用最快速度,最大用力所能呼出气体的量最大通气量MVV:单位之间内患者尽力所能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PetCO2:患者呼气终末部分气体中二氧化碳分压气道阻力RAW:气体流经呼吸道气体分子间及气体与气道内壁间发生摩擦所造成的阻力肺顺应性CL:单位跨肺压改变时所引起的肺容量的变化机械通气:应用呼吸机进行人工通气治疗呼吸功能不全的一种重要方法急性肺水肿:不同原因引起肺组织血管外液体异常增多,液体由间质进入肺泡,甚至呼吸道出现泡沫状分泌物ARDS:是发生于严重感染、休克、创伤及烧伤等疾病过程中,由于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肺泡上皮细胞的损伤引起弥漫性肺间质及肺泡水肿,以进行性低氧血症,呼吸窘迫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EF:EDV与ESV之差与EDV的比值,正常值大于0.55 VA:静息状态下每分钟吸入气量中能达到肺泡进行气体交换的有效肺泡通气量MVV(最大通气量):单位时间内患者尽力所能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30%为手术禁忌营养支持时机:机体的有效循环容量及水、酸碱与电解质平衡得到初步纠正后,即应开始营养支持,一般在治疗开始后24~48h进行脓毒症(Sepsis):机体对感染反应的失调,产生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脓毒性休克(Septic shock):脓毒症合并循环衰竭和细胞代谢异常休克: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为特征的急性循环衰竭状态微循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微血管的血液循环,是血液和组织间进行物质代谢交换的最小功能单位Qf:(肺血管静水压+肺间质胶体渗透压)-(肺血管胶体渗透压+肺间质静水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由于冠状动脉血流急剧减少,引起急性心肌缺血或梗死所导致的一系列症状。

危重病医学--课件

危重病医学--课件

03
危重病医学的临床应用
临床病例的接诊与处理
准确收集病史
对危重病人进行详细的问诊,了解病人的既往史、家族史、症状 等,为诊断和治疗提供基础。
常规体格检查
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 ,以及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状态。
实验室检查
采集血液、尿液、大便等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查,以帮助确定病因 和病情严重程度。
生物信息学
用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研究,揭示危重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
3D打印技术
制作定制化的医疗设备、组织工程和药物传递系统,提高治疗效率和患者康复水平。
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要点一
多学科交叉融合
要点二
数据科学和精准医疗
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形成多 学科联合的研究团队,解决危重病医 学中的复杂问题。
危重病人的分类、病情评估和诊断 危重病人的护理和康复指导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和期待
进一步加强危重病医学研究和教育,提高诊疗水平
推进危重病医学标准化和规范化,建立完善的危重病 人管理体系
拓展危重病医学领域,关注新兴技术和跨学科合作 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促进危重病医学的全球发展
THANK YOU.
康复治疗
根据病人的病情,为病人制定合适的康复计划,包括物理治 疗、言语治疗等,促进病人的康复。
护理措施
针对危重病人的特殊情况,采取全面的护理措施,包括生命 体征监测、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等,确保病人的生命安全和 生活质量。
04
危重病医学的未来发展
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应用于病情预测、重症监护、康复评估等领域,提高诊断准确率和预后效果。

危重医学知识点总结

危重医学知识点总结

危重医学知识点总结危重医学是一个极为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医学领域。

针对重症患者的救治和监护,涉及到多个专业的知识点和技能。

本文将对危重医学领域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个领域的专业知识。

一、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ARDS是危重医学中常见而又具有挑战性的疾病。

它是由于肺泡毛细血管膜的损伤导致肺部水肿,从而引发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

ARDS的治疗包括机械通气、氧疗、药物治疗等多种方法。

对于难治性ARDS患者,还可以考虑采用体外膜氧合(ECMO)技术辅助呼吸运动。

二、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MODS是一种严重的疾病状态,患者的多个器官系统发生功能障碍。

常见的引发MODS的疾病包括感染、创伤、重度烧伤等。

对于MODS的治疗,需要综合利用抗感染、液体复苏、调节内分泌等手段,同时注意支持和维持受损器官的功能。

三、脓毒症脓毒症是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常见于严重感染患者。

脓毒症患者表现为高热、心率增快、低血压等症状。

脓毒症的治疗需要早期识别和积极干预。

积极的感染控制、抗生素治疗、液体复苏以及升高血压等治疗方法是关键。

四、休克休克是一种急性循环系统衰竭的临床病症,常见于严重创伤、心肌梗死等疾病。

休克的治疗需要通过改善组织灌注,纠正休克引起的能量代谢障碍。

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物、正性肌力药物等。

五、急性肾衰竭急性肾衰竭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疾病,常见于严重感染、药物中毒、创伤等情况。

对于急性肾衰竭的治疗,需要积极处理潜在病因、纠正电解质紊乱、应用适当的药物治疗等。

对于终末期肾衰竭患者,可能需要透析治疗。

六、心脏骤停和心肺复苏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在短时间内突然停止跳动,如果无及时救治,常导致患者死亡。

心肺复苏是指通过质疑按压和人工通气等手段恢复心脏功能和呼吸功能。

针对心脏骤停的治疗,需要快速判断并给予心肺复苏、电击除颤等急救措施。

七、危重病患者营养支持危重病患者常伴有高度负氮平衡和营养不良。

医学:危重病医学

医学:危重病医学

THANKS
感谢观看
急救设备操作
掌握常用急救设备的操作和维护,如除颤仪、呼吸机等,确保设备 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投入使用。
危重病患者的监测与护理技术
生命体征监测
01
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呼吸、血压、体温等,及
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护理技术
02
掌握常用的护理技术,如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呼吸道护理等,
确保患者舒适和安全。
危重病医体系,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救治能力。
02
继续教育
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如学术会议、培训班等,使医务人员及时了
解和掌握危重病医学的最新进展。
03
临床实践与模拟训练
加强临床实践和模拟训练,提高医务人员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对能力和救
治成功率。
危重病医学的跨学科合作与交流
跨学科团队建设
建立由医生、护士、药师、营养师等组成的跨学科团队,共同参 与危重病患者的救治。
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的危重病医学技术和经验, 提高我国危重病救治水平。
多学科联合诊疗
开展多学科联合诊疗,针对复杂、罕见危重病患者,组织相关学科 专家进行会诊,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危重病医学的重要性
提高救治成功率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危重病医学专业医生具备丰富的专业 知识和技能,能够为患者提供及时、 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提高救治成功率。
危重病医学医生不仅关注患者的生理 健康,还关注其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 能力,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危重病医学医生能够全面评估患者的 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降低 并发症的发生率。
05
危重病医学的未来发展

危重病医学术语解释.doc

危重病医学术语解释.doc

危重病医学术语解释. 1危重病医学CCM:(重症监护)是一门研究重症监护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和治疗的科学,强调治疗中的紧急治疗措施。

2普通危重病人,不论其专业或原发病,当病程进入危险期时,都会表现出许多相似的特征,这反映出他们的疾病发展有一个共同的规律或过程。

3急救医学(em):急救药品包括因灾难和事故、中毒和突发事件造成的伤害。

由于患者的生命安全面临威胁,要求医疗系统的各个环节能够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

4灾难医学(dm): 主要指洪水、地震、风暴、海啸等自然灾害造成的医疗问题。

具有明显的地域和群体特征。

因此,快速有效地治疗许多伤病已经成为灾难医学的基本内容。

灾害医学是应急医学的一个具体内容,涉及组织领导、通信、交通、医疗救援、卫生防疫和后勤保障等诸多任务。

5 .重症监护室:它是一所对危重病人进行集中管理的医院,配有专业的医务人员和先进的医疗监护和治疗方法,能显著提高危重病人的治愈率,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创伤后身体反应:也称为创伤后应激反应,是指机体受伤后发生的一系列非特异性全身反应,主要涉及神经内分泌系统反应,涉及多个系统。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如果身体的创伤后防御反应失去控制或过度激活,身体释放的大量炎症介质如细胞因子可导致强烈的全身炎症反应。

8补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CARS)创伤后,除了炎症介质之外,身体还可以释放抗炎介质以产生抗炎反应。

抗炎介质的适当释放有助于控制炎症和恢复环境稳定性。

抗炎介质的过度释放将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和感染易感性增加。

电解质:任何能分解溶液中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溶液称为电解质。

10非电解质:任何既不导电也不在溶液中离解成离子并保持分子状态的溶液称为非电解质。

11种晶体:溶液中的溶质分子或离子为1纳米,而100纳米或反射现象称为胶体。

如白蛋白。

13第一间隙、第二间隙、第三间隙:第一个间隙指的是间质液。

第二个间隙是指血浆和毛细血管壁之间的交换,被称为功能性细胞外液。

危重病

危重病

危重病绪论一、名词解释1.危重病医学(CCM):危重病医学(criticalcaremedicine,CCM)是一门研究危重病症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的科学,在治疗中突出应急治疗措施。

2.共同通路(commom path):危重病人不论来自哪个专科,也不论其原发病是什么,当病程进入危重期,病人都将表现出许多相似的特点,这些特点反映出其疾病发展有着共同的规律或病程,称为共同通路(commonpath)。

3.急诊医学(emergency medicine, EM):急诊医学涉及范围包括因灾害、意外事故所致的创伤,中毒以及突发的各种急症。

因病人生命安全面临着威胁,故要求医疗体系的各个环节能作出迅速有效的反应和采取积极有效的救治措施。

急诊医学的学科覆盖面宽,几乎涉及所有的临床学科,其主要工作是院前急救及院内决定性诊疗措施。

4.灾害医学(disaster medicine, DM):灾害医学(disastermedicine,DM)主要指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风暴、海啸等导致的医学问题,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与群体性。

因此,迅速、有效地救治众多的伤病员成了灾害医学的基本内容,灾害医学是急诊医学中的特定内容,涉及组织领导、通讯、交通、医疗救护、卫生防疫和后勤支持等多项任务。

5.重症监测治疗病房(ICU):重症监测治疗病房(1CU)是将危重病人集中管理的病室,配备有专业医护人员及先进的医疗监测和治疗手段,可显著地提高危重病人的治愈率,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二、简答题1.共同通路的主要表现是什么?答:共同通路主要表现是病人常出现一个以上脏器或系统的功能不全或衰竭,由于机体各器官或系统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有时又互为因果,一旦进入恶性循环,将累及多器官的功能,终致病人死亡。

2. ICU的特点有那些?答:ICU的特点有①病人来自多专科;②可对病人生命功能进行连续、定量动态、及时的监测,因而可实现早期诊断;③具有先进的治疗手段;④ICU医生与各专科医师的协同诊治;⑤训练有素的护理人员和⑥现代管理模式所带来的高质量和高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hat is critical illness ?
A condition where life cannot be sustained without invasive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
Characterized by acute loss of physiologic reserve
Cardiac arrest, shock, sepsis, severe trauma, coma
Dysfunction of one or more organ systems : hemodynamic insufficiency, respiratory failure , abnormalities of fluid and electrolytes
Require emergency medicine and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Characters of CCM (2)
Team action by physicians with various specialty backgrounds
Added expertise in resuscitation No focus of interest to a single
ghai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What is ICU ?
Multidisciplinary multi-professional medical/nursing field
A very high nurse to patient ratio (3-4:1) The availability of invasive monitoring The use of mechanical and
Coordinated care systems, analysis of treatment options, protocols, guidelines for the care of individual patients
Monitoring and therapy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in Europe
pharmacological life sustaining therapies (mechanical ventilation, vasopressors, continuous dialysis, defibrillation, pacemaker)
Service in ICU
Elementary service Bedside monitor system Treatment equipment Experiment instrument
Elementary Service
Patient area (special functional bed and bedside monitor)
Central monitoring field(central monitor and functional connected bedside monitor)
Employment area ( placement equipment and therapeutic room
Bedside Monitor System
Non-invasive monitoring Invasive monitoring
Non-invasive Cardiovascular Monitoring
Pre-hospital care (self-help, help
from bystanders, ambulance personnel via transport)
life support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 operation room and ICU
EM physician is based in the ED, intensivist remained in ICU
body system, but wide variety of illness Intensivist - ability to provide effective critical care is in all cases
Emergenc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ECCM) system
Characters of CCM (1)
life support from site of accident to injury during transportation and
management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ED) and to
surgical intervation in operating room or in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危重病医学
What is critical care medicine?
Multidisciplinary healthcare specialty cares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lifethreatening illness or injury which including continuum of life support from the scene through discharge
History of CCM
In 1940’s: physician sitting at the bedside through the long night
1st ICU opened in Europe in 1950’s In 1970: set up society of CCM in USA Since 1991: teaching of CCM in China In 2001: set up committee of CCM i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