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艺术考察报告---陕县地坑院的构造及装饰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陕县地坑院构造及装饰
2010年5月2号考察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疆土跨越多个气候带同时含有多种地质地貌,几千年的文化经济积累孕育出丰富多样的民居建筑形式,包括北京四合院、皖南民居、江南民居、福建土楼、贵州侗族民居、陕北窑洞、蒙古包、新疆维吾尔族民居、西藏民居等等。

其中“窑洞”作为黄土高原地区民居中最典型的建筑类型,其就地取材、天人合一的朴素建造形式成为我国生土建筑的代表。

任何建筑形式都是由特定的地理、气候、文化经济条件影响发展而来的,“窑洞”这一建筑形式正是在黄土高原特定的地质气候条件下产生的,窑洞一般分为“靠崖式”、“下沉式”、“独立式”三种类型,其中“下沉式”窑洞主要分布于渭北、晋南、豫西、陇东等地区。

“地坑院”正是属于“下沉式”窑洞,本文将通过介绍三门峡市陕县地坑院简要分析其空间构造、装饰的形成与形式。

1 地坑院的成因
1.1 地质原因
陕县地坑院位于豫西地区陕县
塬一带,“塬”是中国西北黄土地区
的一种地貌,《辞海》中的解释是:
四周为流水切割,顶面广阔平缓,仍
保持原始堆积平坦的形态。

陕县三大
塬区黄土层堆积深厚,一般在50-
150米。

黄土主要是以石英和粉砂组
成,其土质结构十分紧密,具有抗压、
抗震作用。

另外此地区的地下水位较
低,一般在30米以下。

在致密的土
层里挖出的窑洞坚固耐用又不受地
下水的侵蚀,黄土塬的独特地质为
“地下挖坑,四壁凿洞”的建筑形式
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

1.2 气候原因
豫西地区处于北温带大陆季风区,属于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

这里十年九旱,降雨量很少,很少有大暴雨,即使遇上洪涝,由于塬四面是沟壑,雨水出路通畅,不容易殃及窑洞院落。

半干旱气候可以保持土壤的干燥和坚固,使窑洞经久耐用。

同时一年四季温差大,窑洞冬暖夏凉的特点正好为人们生存提供舒适的环境。

1.3 经济原因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政治文化的中心和经济中心,但生活在黄河中游黄土塬一带的先民一直很贫困。

地坑院结构形式简单,所用建材较少,建筑成本低,只需要自家劳动力在农闲时间挥撅挖刨,便能在一年半载间建成地坑院。

这是地坑院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2 地坑院的构造
地坑院是在平坦的地面向下挖深约6-7米,长度约为12-15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土坑作为院子,然后在土坑的四壁挖10-14个窑洞,窑洞高3米左右,宽约4米,深8-12米。

窑洞2米以下的墙壁垂直于地面,2米以上至顶端为拱形。

其中一个窑洞凿成斜坡,形成阶梯型弧形甬道通向地面,是人们出入的通道,称为门洞,是地坑院的入口。

在门洞窑一侧再挖一拐窑,向下挖出深二三十米、直径约1米的水井,加一把轴辘解决人畜饮水的问题。

地坑院与地面交接的四周围用青砖青瓦砌一圈房檐,用于排雨水,保护地坑院墙壁不受雨水侵蚀。

在房檐上再砌一道高30-50厘米的拦马墙(也称女儿墙),在通往地坑院的甬道及门洞周围一样砌有拦马墙。

砌筑拦马墙的目的主要有三个,一是阻止雨水灌入地坑院内,保护墙面不受雨水冲刷侵蚀;二是防止地面活动的人们或儿童坠落院内发生意外;三是由功能需要衍生出来的装饰需求。

由于地坑院处在地表以下,因此其排水与防渗是建筑构造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地坑院的构造形式大多是由此产生的。

窑洞的外立面称为窑脸,在地坑院里窑脸除门窗外均以泥抹壁,门窗四周常用青砖围砌,窑脸基座也多用青砖铺砌围护。

院内地面沿四周用青砖铺砌,与院子边长距离2米左右范围内向下挖30厘米左右形成院心,并在其偏角挖一眼深4-6米,直径约为1米的水坑,坑底铺一层炉渣,顶上用青石板盖上,主要是用来积蓄雨水与污水之用。

传统的地坑院,窑洞内多用土坯垒成火炕,一般另有单独的窑洞作为厨房、粮仓、鸡舍及牛棚。

院内可圈养牛、马、羊、鸡、狗等,人畜共居。

窑洞内可以再挖小窑洞称为拐窑,可以储藏杂物或者作为窑洞之间的通道。

院顶地面用于打场、晒粮,院内用于存放粮食的窑洞顶部开有通往地面的小洞,称为“马眼”。

收获季节可以将晒干的粮食直接从马眼流入窑洞内的粮囤中。

地坑院院心还经常种植1-2棵梨树、榆树、桐树或石榴树,树冠高出地面,露出树尖。

进入村庄,只闻人言笑语、鸡鸣畜叫,却不见村舍房屋。

“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这就是它的真实写照,因此地坑院也有人称之为“地下的北京四合院”。

3 地坑院的装饰
3.1 地坑院装饰的形成
3.1.1 财富和社会地位
人在社会群体中总是寻求更多的支配他人和物质财富的权利,而取得这种权利后又会通过各种形式的手段来表现与巩固。

建筑就是表现和巩固权利的形式之一,皇家建筑就是这种形式的极致表现,它以庞大的建筑规模,豪华的装饰细节彰显其独一无二的地位。

往低点讲古人但凡有权或有钱也会通过建筑及装饰表现其财富和社会地位,官员的府邸、商人的宅院都是例证。

虽然黄土塬地区在相当长一段时期中经济比较落后,但人们只要有条件一样会对其居所进行装饰。

地坑院门洞中的门楼多用砖瓦精心砌筑,俗称“穷院子、富门楼”。

陕县同时存有极为简陋几乎没有装饰的地坑院,也有用青砖青瓦进行细致铺砌装饰的地坑院,这正反映了财富与社会地位的差别。

3.1.2 生活文化民俗
装饰可分为建筑类符号与非建筑类符号。

虽然不同的地域条件造就了不同的建筑形式,但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美好事物的愿望是一样的,这表现为人们对居所的装饰上。

除建筑类装饰外,豫西地区特有的民俗文化造就了特色的居住形式。

窑洞窗户上贴窗花正是此地区民俗文化的生动形式之一。

旧时女子长到十二岁左右,除劳动、干针线活外还要学习剪纸。

剪纸可以展示女子的技艺,表现其心灵手巧。

春节或者办喜事时,人们会在窗户及居室内贴剪纸,增添喜庆气氛。

此外,在院心种植花草树木也是主人装饰地坑院必不可少的工序,春暖花开时节人们置身于花丛中,体验一种娴静的农家情调。

院中栽棵果树,在夏季可以乘凉,在挂果季节还有新鲜的果实。

3.1.3 风水信仰民俗
中国传统建房子很注重“风水”问题。

在黄土地的风土民俗中,建造地坑窑院称为方院子,是一种关系家庭兴衰、子孙繁衍的大事。

因此在动土之前都要请懂得阴阳八卦的风水先生进行相宅、造地形、定座向、量大小、下线定桩、择吉日动土。

关于“风水”的说法十分复杂并深
深影响了地坑院的建造形制。

举个简单的例子,地坑院窑洞分为主窑和偏窑,根据宅院的方位性质,确定在一个崖面的中间位置挖凿主窑,供长辈居住。

主窑高3-3.2米,可安一门三窗,偏窑则高2.8-3米,只安一门二窗。

按风水观念讲,宅门是煞气的必由之路,所以要用镇符镇住煞气。

在民间流传最广的镇符形式旧时贴门神、除夕夜放置桃木杠。

贴门神的风俗后来演化为年画和楹联,意在图个吉利。

住在地坑院的老百姓多有信仰神灵的民俗,现仍保留“祭灶”的传统。

3.2 地坑院装饰的形式
3.2.1 窑脸
窑洞只有一个外露的立面,俗称“窑脸”。

窑脸是地坑院建筑的重要装饰部位,窑脸由拱形结构及门窗组成,住在地坑院的主人无论经济条件如何都会花心思和力气来装饰拱形结构及门窗。

从最简朴的耙纹装饰、草泥抹面到砖石砌筑窑脸,历代的工匠无不将心血倾注在窑洞这唯一的“脸面”上。

地坑院窑洞分为主窑和偏窑,主窑比偏窑略高,安一门三窗,偏窑安一门二窗。

窑洞拱形一般分为半圆形、尖拱形及抛物线形。

在青砖装饰做法中分为以下几点:1、沿拱形结构砌筑青砖,揭示其结构形式;2、沿门窗周边轮廓砌筑,进行轮廓装饰;3、对窑畔、窑腿的装饰。

在青砖装饰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青砖的砌法,利用青砖不同长短大小的表面单元组合成变化多端的砌筑形式,形成统一而富有变化的平面图案,朴素又蕴含着灵秀之美。

除去青砖装饰门窗外,也有一些装饰形式是外露门窗框,只对窑腿进行青砖装饰,也有一些索性只有门窗洞无门窗装饰的窑脸,这跟窑洞主人经济状况是有关系的。

从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一些建造较为考究的地坑院,其偏窑的顶窗两侧边与门的两侧边都是左右错开的,而门的顶标高与侧窗的顶标高是上下错开的;一些建造较为简陋的地坑院,其偏窑的顶窗与门共用
了侧边,门顶与侧窗顶也在一条水平线上了。

显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地坑院的建造中也是存在着变化与简化的过程。

3.2.2 房檐及拦马墙
最初房檐及拦马墙的作用是体现在功能上的,房檐可以防止雨水冲刷窑洞外墙,拦马墙可以防止地面的人坠落院里。

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在地坑院建筑的发展过程中房檐及拦马墙逐步成为人们用来装饰地坑院的重要部位。

房檐装饰的主要部位在檐口部分,利用青砖青瓦的凹进突出、排列组合创造出富有明暗变化和节奏韵律的檐口形式。

常见的拦马墙装饰形式分为两种,一是利用青砖上下错位空出花状或点状图案形成花墙形式,而是利用青瓦交叉叠砌形成多样的花瓣状花墙形式。

值得一提的是在两条房檐边长交接处底下转角有青砖铺砌处理,这应该是一种加固形式吧,当然也成为整体装饰的一部分。

3.2.3 院落
院落由四周走道与院心组成,建造考究的地坑院院落四周一圈走道用青砖铺砌,通过轮廓划分区域,并在主窑门口的地面进行图案铺砌。

与窑脸的青砖铺砌形式一样,院落地面的铺砌也是统一又富有变化的。

地坑院院心种树很有讲究,有“前不栽桑,后不栽柳,当院不栽鬼拍树(杨树)”的说法。

因“桑”与“丧”同音,柳树为丧仗用木,杨树树叶被风吹会发出恐怖的声音,都被视为不吉利。

“前栽梨树,后栽榆树,当院栽棵石榴树”,因“梨”与“利”同音,榆树为摇钱树,石榴多籽喻多子,均为吉祥之意。

门洞旁栽一颗槐树,谓之“千年松柏,万年古槐”,寓意长久幸福安康。

3.2.4 门洞大门
门洞是地坑院的入口,大门则是地坑院的对外的最重要的“脸面”,因此大门是地坑院装饰的重要部位。

大门装饰可以分成上下两个部分,上面是房檐与拦马墙,其装饰做法与前面提到的房檐及拦马墙做法基本相同;下面是圆弧拱门洞,有些门洞上方设牌匾。

3.2.5 生活符号
黄土塬地区的剪纸风俗一方面展示了妇女的心灵手巧,另一方面也寄托了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希望。

贴在窗户或室内的剪纸本身也是地坑院装饰的一部分,增加了喜庆的气氛。

进入地坑院一般首先进入眼帘的是金黄色的玉米串,红色的辣椒串,庭院中的绿树以及窑顶上的麦秸垛,这些鲜亮的颜色在秋高气爽、蓝天白云的黄土地上鲜艳夺目,富有生活韵味,是生活和装饰的高度统一。

结语
陕县地坑院是在黄土高原地区特有的地理、气候及经济条件下产生的民居形式,其建造形式简单,室内空间冬暖夏凉,其使用的建筑材料较少,建筑形式朴实中蕴含着灵秀之美。

地坑院的装饰简朴却富有韵味。

地坑院装饰的构造大多是功能在先的,比如房檐是为了防止雨水冲刷窑洞外壁,拦马墙是为了防止窑顶的人坠落窑院,窑洞拱形揭示结构特征等等,在
功能的基础上利用青砖青瓦各式各样的砌筑组合形式创造既和谐又富有变化的装饰形式,体现了功能与装饰的统一。

地坑院里诸如红色的剪纸、金黄色的玉米串、红色的辣椒串等等生活符号也是地坑院特有的装饰,是地坑院居所的组成部分,体现了生活与装饰的统一。

任何建造都不是从形式出发的,却以不同的形式结束。

豫西地区黄土塬一带的地理、气候、经济条件是地坑院建造的起点,遮风挡雨、劳作收获、祈福避害、婚丧嫁娶等等是过程,地坑院特有的空间构造和装饰形式则是结果。

在《建筑师》杂志131期中有一篇《地区建筑营建体系的“基因说”诠释——黄土高原绿色窑居住区体系的建构与实践》,作者喻借基因优胜劣汰、进化发展的模式于地域性建筑,试图分析地域性建筑的基因“图谱”,去劣留优并顺应现代需求加以发展。

文中的实例保留了窑洞适应气候冬暖夏凉以及建造较为简单等特点,同时优化了内部空间的区域划分、采光、通风、排水等,还增加了屋顶花园及太阳能利用。

所有这些都是基于现代性的起点和过程的建造,是适应时代的建造模式,略感遗憾的是其建造的结果相对简陋,整齐划一的“空洞”,平铺一律的外墙贴面,让人不禁感叹现代人的审美缺失,如若能从传统窑洞比如地坑院的建造及装饰过程中吸取养分应该可以做的更完美。

参考资料:
《三门峡市陕县地坑院》三门峡文化网
《建筑师》第131期
浅谈陕县地坑院构造及装饰
作者:孟严威
学号:05019506
年级:05级环艺一班指导老师:朱芳
2008年4月28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