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8.1.2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导学案附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_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主要推理过程和推论,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3.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地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过程与方法:1.观察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经历比较、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过程。

2.通过活动体验物体具有惯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结协作精神;2.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盲目迷信权威;3.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情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推理推理和理解。

教学器材:小车、毛巾、木板、斜面、报纸、木块、纸条、圆珠笔教学过程:一、引入:由力和运动的关系,开门见山的导入新课。

第八章力与运动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二、新授:1.牛顿第一定律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1)让一个小车从斜面上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斜面末端分别放毛巾、报纸、木板,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提问:如果没有阻力的作用,小车又将会怎样运动呢?大家大胆猜想一下,展现理想实验的魅力。

(2)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牛顿看得更远,是因为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首先是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够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接着演示伽利略是如何利用理想实验反驳伽利略错误的观点的.然后展示笛卡尔的观点,最后提到牛顿。

(3)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是建立在许多人研究的基础上的.不是通过实验得过来的,而是用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理想化实验.2.惯性:由生活中惯性例子入手----------------两个活动:物体的惯性学生动手操作,.加深理解,教师指导.(1)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所以牛顿第一定律又叫做惯性定律.(2)惯性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例如:当汽车刹车时,车上的乘客会向前倾斜,为什么?三.[课堂小结][来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与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与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与反思二站中学井爱国《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在学习了运动学和力学知识基础上,首次将力和运动联系起来,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和规律的知识,在初中物理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后面平衡力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节课需要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安排学生实验并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第二课时要对牛顿第一定律充分理解,并理解惯性的内容。

现在针对第一课时设计如下。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实现以下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并理解牛顿第一定律;(2)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1)经历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学会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2)认识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可靠的实验基础上,加上合理的推理得到的,感受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即“实验+推理”科学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实验探究活动的参与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并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3、教材的重点、难点结合本课目标及学生特点,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获得过程,并理解它的内涵。

难点是经历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的方法。

4、教具学具准备:斜面、毛巾、棉布、木板、玻璃、小车等学生实验用具多媒体课件二、教法、学法为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突破重难点,结合本节课的要求和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为目标导学法(即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学有方向,有的放矢,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发现)、教师引领学生自主探究法、发现法等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我引导学生采用一下学习方法: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

三、教学过程本节课为第1课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和科学探究实验来完成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分为以下几大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实验探究、学习新课;课堂小结、重温要点;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初中物理_【课堂实录】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课堂实录】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正确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2.知道“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分析推理过程,领悟科学的思维方式3.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对研究方法的渗入,使学生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感悟科学规律的获得离不开科学家坚持不懈的探索。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经过推导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经历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方法。

教学用具:教师用----自制教具(斜面,毛巾,棉布,木板),小车三个,挡板一个学生用----斜面,毛巾,棉布,木板,小车各一个学生课前学习活动设计:在父母的协助下,体验汽车突然启动或突然刹车时,身体的倾倒方向。

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学生课外学习活动设计:上网了解交通法规中哪些条款是为了减小由于惯性所造成的危害的?《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经过半学期的物理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并且在八年上学期学习了第一章机械运动、八年下学期第一章第一节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课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做好了铺垫。

不利的是: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使本节课的教学有一定的困难,措施是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

惯性现象是生活中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在交通中由于惯性造成的危害是很常见的,交通法规中很多条款都是针对减小惯性造成的危害制定的,但学生对惯性现象的认识是粗浅的甚至是错误的,因此设计了课前学生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家长的协助下体验汽车突然启动或刹车时乘客身体向哪倾倒,初步认识安全带、安全气囊、头枕的作用,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减小本节课学习障碍。

课后布置学生调查、上网查询交通法规中有哪些条款是针对惯性危害制定的。

使学生将物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提高了学习兴趣。

在学习中有一些学生误认为“物体在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时才有惯性”。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8.1 牛顿第一定律 导学案 (解析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8.1 牛顿第一定律 导学案 (解析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含义2.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3.理解惯性是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4.知道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5.知道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6.能分析惯性现象在生活中的利用和危害【自主预习】1.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又叫做惯性定律。

2.要想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对物体施以力的作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物体从静止变为运动或从运动变为静止,物体速度的变化或形状发生变化,都叫做运动状态的改变。

4.正在行驶的汽车关闭发动机后,由于惯性仍然向前运动,但汽车的速度将变小(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这是由于汽车受到惯性的缘故。

5.马路上的汽车突然启动时,站在车上的乘客将会向后倾倒,行驶的汽车急刹车时,站在车上的乘客将会向前倾倒,这两个现象都是由于人有惯性而造成的。

6.在航天飞行器中处于失重状态的宇航员,其身体仍具有惯性。

(没有/仍具有)7.虽然物体不受外力作用的情况是不存在的,但是由于牛顿第一定律是建立在大量事实经验的基础上的,经过科学总结而得出的,因而是正确的。

8.在平直轨道上行驶的列车车厢内,在水平桌面上放置一个小球,突然小球向前运动,这时列车是在减速行驶。

(填“加速”或”减速”)9.下列说法中正确是(A )A.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改变物体的形状B.运动的物体没有惯性,当它由运动变为静止时才有惯性C.如果物体只受两个力的作用,并且这两个力三要素相同,那么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不改变D.汽车在水平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站在车上的人在水平方向一定受到一对平衡力作用10.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A.直接由猜想得到的B.直接由日常经验得到的C.直接由实验得到的D.通过分析事实、概括、推理得出的【合作探究】1.阅读课本,找出惯性的概念,并填写下空。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及反思一、设计依据:本节课的设计特点是注重物理规律的发现和发展,对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置疑、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

另外,实验的验证是本节课必需要的。

适当介绍一些物理学史的知识,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让学生真正理解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物理规律,在物理史实中领略思维的力量和美。

先是介绍了人类对力和运动关系的发展历史,并着重讲述了伽俐略的理想实验及其重要的实验思想。

然后引入牛顿第一定律,再引入惯性概念,并由此分析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二、教材分析伽利略的研究过程蕴涵了重要的科学方法,教学中引导学生领会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充分说明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实验基础和推理过程,展示了伽利略斜面理想实验的猜想依据、推断结果这一思维过程,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确运动和力的关系,提升对力、惯性、质量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惯性是学生学习运动和力的基础,因其抽象难懂而成为难点。

新课标中本节内容对学生有以下基本要求:1.了解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论述及存在的错误。

2.认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关系的思想方法,了解理想实验的作用。

3.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

4.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有关现象。

5.知道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知道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6.运用惯性概念,解释有关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关键是如何让学生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以及力和运动的关系。

从日常经验出发,人们往往会产生错误的认识,所以使学生建立起运动改变的原因在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观点,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对惯性的学习仍是学生难于理解的问题,许多学生都认为物理速度越大它的惯性就越大。

8.1牛顿第一定律(2)惯性及其应用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8.1牛顿第一定律(2)惯性及其应用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8.1牛顿第一定律(2)惯性及其应用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设计意图我设计这节课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中的惯性概念,以及惯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惯性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惯性的基本概念。

2. 让学生能够运用惯性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惯性的定义和特点,惯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惯性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惯性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投影片、视频、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笔。

活动过程一、引入新课(5分钟)通过投影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惯性现象,如车辆急刹车时乘客的前倾、运动员跳远前的助跑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

二、讲解惯性概念(15分钟)1. 通过投影片解释惯性的定义和特点,强调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2. 举例说明惯性的日常应用,如车辆行驶时的稳定性、运动员跑步时的平衡等。

3. 引导学生理解惯性与质量的关系,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三、实践活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变化。

2. 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归纳出惯性的概念和特点。

四、巩固知识(5分钟)1. 学生进行随堂练习,解答与惯性相关的问题。

2. 教师点评练习答案,指出学生的错误并提供正确答案。

活动重难点重点:惯性的定义和特点,惯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惯性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惯性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识到学生在理解惯性概念时,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采用实验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掌握知识。

拓展延伸:邀请物理学家或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讲座,分享惯性在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中的重要性。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班级:使用时间:一、【学习目标】顿第一定律惯性》导学案2.步骤:在水平木板木板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毛巾、棉布),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滑下。

观察小车滑下后,在不同水平表面上运动的距离。

3. 实验记录表格:4. 实验表明:平面越__,小车运动的距离越_,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_,速度减小得越。

推理: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则物体速度不会减小,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1.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正确理解力跟物体运动的关系。

2.掌握惯性的概念,会利用惯性解释现象。

3.了解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对惯性危害的防护。

【学习重点及难点】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推理过程。

二、【学习过程】知识点一:牛顿第一定律: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猜想:运动物体所受的阻力越小,它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就越。

设计实验:1.器材:斜面、长木板、毛巾、棉布、小车问题1:为方便实验,运动的物体应选:()A.小车B.小木块问题2:物体所受阻力的方向:( ) A.水平方向 B.竖直方向问题3:怎样改变物体受到的阻力?。

问题4:如何让小车运动起来?()A.用手推B.从同一斜面同一高度自由滚下来。

同一斜面同一高度的目的是:。

涉及的物理研究方法:。

问题5:通过观察说明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的阻力不同。

问题6:为了让物体受到的阻力越来越小,先后让小车在什么表面上运动?( )A.毛巾、棉布、木板B.木板、棉布、毛巾小组合作,进行实验:5.分析、推理、概括出物理规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

解读:(1)静止的物体不受力,它将保持静止状态;运动的物体不受力,它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基础上通过进一步逻辑推理概括得出的,不能用实验来直接验证。

(3)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与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与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几位科学家们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有关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历史发展过程2、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进一步理解,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惯性,理解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会正确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过程与方法:1、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教育2、通过对分组实验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3、通过对生活中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发现牛顿第一定律历史过程的了解,培养学生辨证看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探究精神。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应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客观公正评价事物的能力【教学重点】1、科学思想的建立过程2、牛顿运动第一定律、惯性【教学难点】对牛顿运动第一定律、惯性和理想实验的正确理解【教学用具】伽利略理想实验的装置、惯性的小车和木块、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提问:在骑车上学过程中,你是怎样使自行车加速的?又是怎样使自行车减速的?学生:用力踩脚踏板时可使自行车加速;刹车时可以使自行车减速。

教师:用力踩脚踏板时,实质是通过链条传动给车轮施加了动力的作用,那么刹车使车子减速的实质又是什么呢?学生:刹车时实质是通过橡皮对轮子施加了阻力的作用。

教师:通过这一生活常识可知:要使物体加速则需对它施加力得作用;同样要使其减速也需对其施加力的作用。

那么力和运动究竟有何关系呢?本节我们就来探索这一问题。

板书:1、牛顿第一定律实验:在讲台上放一辆小车,使它处于静止状态。

提出问题:怎样才能让小车运动起来呢?要用力去推它。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物体要运动,需要对它施加力的作用。

那么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吗?这是一个运动和力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在2000多年前人们就对它进行了研究,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历史。

1、历史的回顾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根据当时人们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认识提出一个观点: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和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和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内容和意义。

知道什么是惯性,并会正确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知道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理解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教材分析以及学情分析:牛顿运动定律处在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的第四章第一节。

在前面已经讲了直线运动——《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和静力学《相互作用》,学生初步掌握了研究直线运动的思想和方法,能初步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解决平衡态的有关问题,而对于直线运动中的匀变速运动则在第三章中没有提到,那么,就为我们学习第四章内容《牛顿运动定律》埋好了伏笔。

而牛顿运动定律恰恰是联系物体运动和受力的桥梁。

而这其中,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它科学地阐明了力和惯性这两个物理概念,正确地解释了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并提出了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其运动状态不变的属性——惯性,它是物理学中一条基本定律。

它是我们学习动力学的开门砖,是研究力和运动之间关系的一个窗口,在整个第四章中起到开启的作用。

可是,在初中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过了牛顿第一定律,已经初步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虽然内容表述和高中表述的不太一样,学生已经能够初步简单的从受力的角度分析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但是,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得来以及内容的真正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还是不很清楚,这就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得来,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科精神,培养学生质疑、猜想、分析、总结的习惯。

据此,结合本节课标,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即“我们要把学生带到哪里?”课标解读,确定学习目标、重难点根据课标要求及以上分析,我把“理解”这一能力要求分解为:准确背诵;描述;解释(生活实例);分析判断(习题练习);归纳等行为动词,确定了本节的学习目标。

1.阅读课本内容,能准备背诵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惯性的定义,并能复述出牛顿第一定律得出的历史进程。

2.通过习题练习和小组交流,理解并能用牛顿第一定律分析、解释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实例。

初中物理_【课堂实录】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课堂实录】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节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一、教材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惯性》选自鲁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力和运动》第六节。

本章主要学习与力有关的知识,这是物理学的重要概念,全章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讲力的基本概念、作用效果及其表示方法;第二部分初步了解三种力的特点及其测量;第三部分着重研究二力平衡及其牛顿第一定律,探讨力与运动的关系。

本节是在已经认识弹力、重力、摩擦力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以实验研究为核心,特别是牛顿第一定律,要求学生对实验探究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进而进行简单的推理,并用语言表达推理的结果,经历从实验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体现“分析论证”的要求,为了排除前科学概念的影响,需要结合现实生活的进一步的应用,本节课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是知识的深化与应用。

教材共分为二部分——“牛顿第一定律”,“惯性”,本节开头的“想想议议”以运动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引入课题,通过两个科学家观点的争论增强学生的学习趣味性,体现了从生活走进物理的理念;为了使学生能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课本增设了“观察与实验”,使学生由感性的现象入手再引发学生理性的思考,引导学生运用实验探索归纳实验规律进而进行实验推理,使学生经历完整的实验探索过程为接下来学习惯性以及分析惯性现象打下学习基础。

本节课的思维方法也为下一章学习压强和浮力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单的指导运用目标导学,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降低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教学中从学生便于操作的斜面小车的实验来激发学生探究的学习兴趣,通过多次实验分析数据进而进行推理,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关于惯性知识主要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入手,使学生体会物理知识就在身边,加深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结合以上学情分析本节的重点为:牛顿第一定律,惯性。

《七、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八年级物理下册【北师大版】

《七、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八年级物理下册【北师大版】

关于“惯性”的教学反思
惯性的知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但理解不深,有些方面理解不正确。

而且惯性这个概念比较抽象。

因此,在教学中紧扣物理学科的特点,突出实验教学。

本节课我共设计了五个实验,全部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从实验中发现规律,探求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化抽象为具体,由静到动,由易到难,使学生更易理解所学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个课堂十分轻松活跃。

学生在演示过程中说出操作方法,最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归纳出实验中包含的物理知识。

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中,首先肯定同学们能积极动脑思考,动手操作。

分析惯性应用方面,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运用惯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认识。

但在环节衔接和语言组织方面仍存在一定欠缺,以后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加强。

初中物理_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8.1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2.能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现象及生活实例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现象及生活实例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教学准备】小车、斜面、瓦楞纸、棉布、木板【重点】通过对小车实验的分析比较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难点】1.明确“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点是错误的。

2.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学习过程】一、牛顿第一定律(一)引入:通过演示给小车一个力,小车动起来,后来,又停止了,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小车运动距离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思考出有可能是阻力和初始速度。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初始速度相同,不同阻力会对小车运动距离产生什么影响。

你能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吗?(二)根据问题提示,由学生讨论实验方案:1、如何设置不同大小的阻力(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用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材料当表面)2、用什么比较力的大小是怎样影响运动的?(物体运动距离的远近。

)3、在什么前提下比较运动的远近?(速度相同)4、怎么保证速度相同?(学生会想出很多办法---斜面、用同样大小的力推物体)5、要观察和记录哪些数据?(观察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在水平面上运动状态变化的情况;记录小车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

)(三)教师演示实验:观察后思考:1、假如水平面没有摩擦,小车会怎样运动?2、我的结论是?(四)牛顿第一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2、定律分析定律成立条件:不受外力作用运动规律: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3、实验方法:本实验用了控制变量法,同时由于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绝对光滑的斜面,所以这个实验是个“理想实验”,又加上实验推理。

4、思考交流:由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推测“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与“力是产生运动的原因”、“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哪种说法正确?二、惯性演示惯性现象,提出惯性概念(惯性:物体的性质.没有任何条件,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优秀教案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优秀教案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优秀教案反思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优秀教案反思教学设计思路根据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制定“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设计方案。

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主要采用探究学习的方式,具体设计思路是:通过“推箱子”入手,提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然后介绍伽利略的观点及理想实验;接着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并表述“牛顿第一定律”;然后简要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及理想性。

对于“惯性”部分,主要采用接受性学习的方式,具体设计思路是:先通过鸡蛋的例子引出惯性;然后介绍惯性的概念;接着介绍如何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再说明惯性的特点;最后说明生活中惯性的利弊。

学习任务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8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包括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该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简单机械运动和力(弹力、重力、摩擦力)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

其主要特点是探究性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强化学生分析与论证的能力;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以及惯性的实际应用,为以后动力学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1)教学重点①通过实验探究“牛顿第一定律”②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③理解惯性及其生活中的应用(2)教学难点①正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②正确理解惯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者分析学生是普通水平的初中生。

①已学习了简单的机械运动和几种力,第一次接触力与运动关系的知识;②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比较困难,比如对惯性的理解;③平时重视课本知识的学习,但对知识的实际应用了解甚少,比如惯性的日常应用;④学生对观察演示实验有较浓厚的兴趣,利用演示实验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这点对物理教学比较有利,鼓励老师多做实验,化抽象概念为具体。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牛顿第一定律”②加深对惯性的理解及其日常应用(2)过程与方法①经历实验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过程:引入问题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精品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精品教案

8.2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教案教材分析教材首先通过回忆思考的形式提出问题:如果物体不受力,将会怎样?通过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直观的看到物体运动距离与阻力大小的关系,为讲解伽利略的推理作准备。

然后讲述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通过推理得出的结论,牛顿最后总结得出的牛顿第一定律。

最后指出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用科学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定律是否正确要通过实践来检验。

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再通过大家熟知的乘车现象建立惯性概念,并通过身边实验体会惯性现象,最后运用惯性原理解释某些常见的惯性现象。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困难在于从生活经验中得到的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观念,认为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

如推一个物体,它就动,不再推它时,它便静止。

学生摆脱这种错误观念,首先要把运动和运动的变化区别开,树立从静到动和从动到静都是“运动状态改变”的概念,这是为了揭示力和运动的关系做的重要铺垫。

其次,通过实验确立“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的概念。

再通过推理建立“不受力运动状态不变”的概念。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2.知道惯性的概念,并能用惯性解释一些现象(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斜面小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科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2.在探索过程中,学习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质疑、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惯性2.教学难点:力和运动关系的得出四、教学用具:斜面,小车,毛巾,棉布,木板,微机,ppt课件,投影仪五、教学过程一、问题争论引入:甲同学认为:物体要保持运动,就必须给物体施加一个的力。

举例:在桌面上推动木块从静止开始慢慢向前运动,撤掉推力,木块立即停止。

乙同学认为: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其他力的作用,其运动会是匀速的。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导学案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导学案

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知道惯性的概念。

学习重点与难点:对牛顿第一定律实验的比较、分析、推理是本节课的核心,能理解牛顿第一定律一、学习新课(一)、“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过程:1.第一次:让小车沿斜面由静止向下运动,记下小车在毛巾表面运动的距离。

2.第二次:让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向下运动,记下小车在水平纸板表面运动的距离。

3.第三次:让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向下运动,记下小车在水平玻璃板表做。

归纳结论:1、_____国物理学家________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就是著名的_______________。

(二)惯性1、物体都有保持自身原有的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的性质,我们把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__________。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__________。

2、_________和_________的物体都有惯性。

惯性的大小只与________有关。

3、生活中利用惯性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活中防止惯性带来危害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夯实基础1、在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中,每次必须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这是为了使小车在三种平面上开始滑行时有_____ ____,在越光滑的平面上,小车受到的__________越小,它运动的距离越_______,它的速度________得越慢,进一步推理可得出这样得结论:如果物体不受任何外力的作用,物体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 导学案

《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 导学案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3、能用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二、学习重点1、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惯性概念的理解及惯性现象的解释。

三、学习难点1、牛顿第一定律得出的实验探究过程。

2、对惯性现象的理解和解释。

四、知识链接1、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速度大小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

五、学习过程(一)牛顿第一定律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也就是说,物体只有在力的作用下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会停止运动。

2、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他让一个小球从一个斜面的顶端滚下,然后滚上另一个斜面。

当斜面的倾角逐渐减小时,小球在第二个斜面上上升的高度逐渐接近原来的高度。

当斜面最终变为水平面时,小球将永远运动下去。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表明: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阻力。

3、牛顿第一定律牛顿在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概括出了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1)“一切物体”指的是所有的物体,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无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2)“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是指物体不受外力时的“固有属性”,即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二)惯性1、定义物体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2、惯性的理解(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2)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质量越小,惯性越小。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惯性)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惯性)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惯性)教案一. 教材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惯性)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惯性的概念、惯性的判断以及惯性的应用。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了解惯性的存在,并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掌握惯性的判断方法。

教材还介绍了惯性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如汽车安全带的使用、运动员运动中的保护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力的作用等基础知识。

但惯性概念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生动的生活实例和实验,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惯性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惯性的概念,学会判断物体具有惯性还是失去惯性;掌握惯性的应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惯性的存在和判断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认识惯性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惯性的概念、惯性的判断方法、惯性的应用。

2.难点:惯性的判断方法,惯性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惯性的概念、判断方法和应用。

2.演示法:展示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惯性的存在。

3.探究法:学生分组实验,分析实验结果,探讨惯性的判断方法。

4.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惯性的应用实例,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小车、木块、篮球等。

2.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实验现象和生活中的实例。

3.教学视频:准备相关教学视频,辅助学生理解惯性的存在和应用。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利用交通事故视频,让学生了解惯性现象。

2.提问:什么是惯性?引导学生思考惯性的概念。

呈现(10分钟)1.讲解惯性的概念,如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2.展示实验现象,如小车碰撞木块,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惯性的存在。

操练(10分钟)1.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课时 牛顿第一定律(导学案)教案与反思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课时 牛顿第一定律(导学案)教案与反思

第八章运动和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本章首先介绍了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然后通过牛顿第一定律来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并进一步揭示了二力平衡的条件,最后学习了力学中最常见的力——摩擦力(阻力),帮助学生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掌握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本章共分3节:1.第1节为“牛顿第一定律”,本节从力的作用效果之一: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一实际问题出发,引出问题“维持运动真的需要力吗”,并进行实验和推理,推导出“牛顿第一定律”,引导学生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最后由牛顿第一定律引出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惯性,并介绍了惯性的利与弊.2.第2节为“二力平衡”,本节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延续,不受力的物体实际上是不存在的,那么合力为零时即二力平衡时物体运动规律也正是牛顿第一定律所得到的结果,即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3.第3节为“摩擦力”,对于摩擦现象,学生们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可以先通过分析一些实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再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进而理解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教学目标】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知道物体的惯性及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知道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方向及影响因素,知道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及其应用.2.过程与方法:进行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通过活动体会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学会分析物体平衡时的受力情况,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的规律,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让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感受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用,领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学重点】牛第一定律,惯性,二力平衡的条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和接触粗糙程度的关系.【教学难点】利用惯性解释日常现象,二力平衡的分析与应用,摩擦大小和方向的判断.【课时建议】本章共有3节,建议6课时.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2课时第1课时牛顿第一定律第2课时第2节二力平衡………………………1课时第3节摩擦力…………………………2课时第1课时认识摩擦力第2课时摩擦力的综合应用本章复习和总结………………………1课时1.推理法:通过实验加科学的推理,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态的原因.2.作图法:通过作出力的示意图来分析物体受到的力.3.实验法:积投入到实验中,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及压力大小的关系,从而逐步掌握实验探究的科学探究过程及方法.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第1课时牛顿第一定律课题牛第一定律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并理解牛顿一定律.2.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不是维持体运动的原因.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的影响,具有初步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与实验、探究与讨论、分析与概括等教学活动,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解.教具准备长木板斜面、毛巾、棉布、小车.教学难点牛顿一定律的理解. 教学时1课时课前预习1.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时,我们用同样的斜面,让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而通过毛巾、棉布来改变桌面粗糙程度,研究阻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这里采用的是控制变量的方法.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对实事实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得出的,因此不可能用实直接验证这一定律.复习巩固教师引导学复习上一课时所学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导入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来自生活中的图片,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最终滑板车会停下来?进行新课知识点1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1.维持运动真的需要力吗?教师演示实验:用手推桌面的小车,小车运动前进,当停止用力,小车最终停止运动.教师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生思考后回答:①静止的自行车用力踩脚踏板才开始运动,停止用力蹬车,进行新课车最终会停下来.②用力推秋千时,它会摆动起来,停止用力时,它最终会停下来.③用力抛铅球它就向前运动,停止用力,它最终会停下来.师:维持运动真的需要力吗?生思考、交流、讨论.(质疑)师: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早就对类似的现象进行思考过,他认为:如果要使一个物体持续运动,就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如果这个力被撤销,物体就会停止运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一直统治人们的思想近两注意事项:1.实验前一定要把木板放水平,避免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干扰.2.在实验中,小车每次必须从斜面同一高度静止滑下,且斜面的倾角不宜太大,斜面与水平面的交接处应尽量平滑,以免小车翻倒.方法提示: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运用了控制变量法.小组问题探讨:实验中为什么每次都要让小车从斜面上同一高度静止滑下?方法提示: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时除了控制变量法,还用到了推理法.进行新课例题1(用多媒体展示)关于牛顿第一定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牛顿第一定律可以通过大量的实验直接证明出来B.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牛顿第一定律C.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D.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解析:牛顿第一定律是建立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为实际中物体不可能不受力的作用(只是受到的力的合力为零),实验中也不可能保证表面绝对光滑,阻力为零,小车永远运动下去,所以不可能设计出这种实验来直接验证.维持物体的运动根本不需要力,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要有力,所以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答案:C教学板书课堂小结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收获确实不少,我们知道了牛顿第一定律,明白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同时进一步学习了惯性,能用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规律总结:理解牛顿第一定律,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一切”说明该定律对于所有物体都是普遍适用的,不是特殊现象;(2)“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是指定律成立的条件,实际上,不受任何力的物体是没有的,但不能否定其正确性,因为我们总可以找到在某一方向上不受力或某一方向上受合力为零的情况,这种情况就是牛顿第一定律中所说的“没有受到力的作用”;(3)“总”指的是总是这样,没有例外;(4)“或”指两种状态必居其一,不能同时存在,也就是说物体如果不受外力作用时,原来静止的物体仍保持静止状态,而原来处于运动状态的物体会保持原来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直到有力改变这种状态.(5)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它不是实验定律,而是在大量实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概括出来的,但由此推出的结论,经实践检验是正确的.(6)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力的本质: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1)每次让小车从斜面顶端处由静止开始滑下,是为了使到达水平面时的相同.(2)若小车在水平木板上滑行3s后停止,位置如上图所示,则小车的平均速度为m/s.(3)小车在铺有毛巾表面上滑行距离最短,是因为.(4)在此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可以得到:一切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它将.解析:(2)由图示可知,小车的路程为63.00cm=0.63m,则小车的平均速度:v=s/t=0.63m/3s=0.21m/s.(3)小车在铺有毛巾表面上滑行距离最短,是因为小车受到的摩擦力最大.(4)由实验可知,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小车滑行的距离越大,如果物体不受外力作用,小车的速度将保持不变,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解析:(2)由图示可知,小车的路程为63.00cm=0.63m,则小车的平均速度:v=s/t=0.63m/3s=0.21m/s.(3)小车在铺有毛巾表面上滑行距离最短,是因为小车受到的摩擦力最大.(4)由实验可知,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小车滑行的距离越大,如果物体不受外力作用,小车的速度将保持不变,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答案:(1)速度(2)0.21(3)摩擦力大(4)做匀速直线运动例题3如图所示是小明自创的“大炮”示意图.当瓶内产生的气体增多时,瓶塞会水平向右冲出,若此时所有外力全部消失,瓶塞将()A.立即沿竖直方向下落到地面上B.向上运动C.水平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D.立即静止解析: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当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判断出物体一开始的运动状态,就可以判断在外力消失后的运动状态.瓶塞水平向右冲出,处于运动状态,此时所有外力全部消失,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知,瓶塞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水平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答案:C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的内容.教学反思在帮助学生建立牛顿第一定律时,采用演示实验,师生参与实验探究,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并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进行推理,得出规律:运动的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静止的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从而理解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种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真正实现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教师点评和总结:的终点射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运动员百米冲刺后,并不能立即停下来,这是因为运动员( )
A失去了惯性B具有惯性C不受力的作用D惯性大于阻力
4.下列现象,不能用惯性知识解释的是( )
A人走路时脚被绊了一下,会向前倒下B投出去的篮球会继续向前飞行
C关闭了发动机的汽车会向前滑行D熟透了的桃子会从树上掉下来
5.下列现象或做法与惯性有关的是( )
2.惯性现象的解释
例2.人走路时,被石头 绊会向前倒,这是为什么?
思路引导:人走路时,脚被石头绊住,由于________,上身仍要保持原来的________状态,而向前倾倒.
【课外补充】物体的惯性越小,运动状态越容易改变,物体的惯性越大,运动状态越不容易改变.例如:为了能够灵活地改变速度,调整方向,歼击机不仅做得轻巧,作战中有时还需要甩掉副油箱;让 足球和铅球都静止在地面上,足球轻轻一踢就能运动起来,但要使铅球运动起来却不那么容易;小轿车转弯灵活,起步很快,而火车起步却很慢;这些现象充分说明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容易程度与物体的_______有关,即物体的惯性与物体的_______有关,且物体的______越大,惯性越大.
(2)解释一下课本图中锤头为什么能紧套在锤柄上?
4.阅读课本的“想想议议”部分,想一想跳起后你会落在哪里,为什么?
典型例题
1.惯性现象的识别
例1.飞机投弹时,不是飞到目标的正上方投弹,而是要提前投掷才能命中目标,这是因为( )
A炸弹有向前的冲力B炸弹受到向前惯力的作用
C炸弹具有惯性D炸弹受到重力的作用
四、充分地利用知识特点,积极渗透德育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与生活密切相联系,它的许多知识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根据惯性知识的特点,结合本市正在进行的城市管理,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海口市交通秩序管理违章处罚条例》第六条规定:自行车转弯前不减速慢行、向后了望、伸手示意、突然猛拐的处5元罚款。教学中,让学生利用所学惯性知识充分展开讨论,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违章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增强安全意识,提高严格遵守交通秩序的自觉性。
A静止时,它没有惯性B不运动的物体没有惯性
C船在水中匀速行驶时,一人在船尾处竖直向上抛出一物体,物体落下时将掉入水中
D子弹离开枪口后,仍能继续高度向前飞行,是由于子弹具有惯性
11.阅读下面一则新闻报道,找出一处科学性错误,在错误字句的下面画上横线.
遇险情急刹车乘客受伤
本报讯今天清晨6:30,本市21路公共汽车在行驶途中遇险情,司机紧急刹车,有三名坐在后排的乘客由于突然失去惯性向前急冲而受伤.
D汽车刹车时,站在车内的人向前倾倒
9.许多高档轿车中安装了安全气囊,特定情况下它会“蹦”出来,以免身体直接撞到车身上而受伤,安全气囊最有可能“蹦”出来的情况是轿车在( )
A高速公路上急速行驶时B盘山公路上缓慢行驶时
C刚开始突然启动时D与前方物体发生猛烈碰撞时
10.下列有关物体惯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惯性》这一节内容。对于惯性的知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但理解不深。而且惯性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紧扣物理学科的特点,突出实验教学,让学生充分动手,动口,动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增强实践能力。
这节课我主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A骑车驾驶员必须系好安全带B水从高处流向低处
C多数人习惯用右手写字D电动机通电时转动
6.下列现象不能用惯性知识解释的是( )
A运动员跳远时往往要助跑B子弹离开枪口后仍能继续高速向前飞行
C空中篮球正在落向地面D古代打仗时,使用绊马索将敌方飞奔的战马绊倒
7.摩托车做飞跃障碍物的表演时为了减少向前翻车的危险( )
3.原来运动的物体,如果突然不受任何力,则保持__________________.
二、创设情景:
快速行驶的汽车遇到紧急情况急刹车时,会滑行一段距离才停下来,这是为什么?
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四、展示汇报:
1.阅读课本,找出惯性的概念,并填写下空.
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性叫 做惯性,_______________也叫惯性定律.___________都有惯性.
三、充分地采用发散性提问,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向学生提问的过程中,尽量避免“是不是”、“对不对”的提问,这样提问对学生的思维作用不大,尽量少用“为什么”的提问,这样提问虽然对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作用但容易注重唯一的正确答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积极采用“有哪些观点”、“有什么不同的看法”的提问,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A应该前轮先着地B应 Nhomakorabea后轮先着地
C应该前后轮同时着地D哪个车轮先着地与翻车的危险没有关系
8.惯性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利有弊,下面现象有弊的是( )
A锤头松了,把锤柄在地上撞击几下,锤头就紧紧的套在锤柄上
B拍打衣服可以去掉衣服上的尘土
C往锅炉内添煤时,不用把铲子送进炉灶内,煤就随着铲子运动的方向进入灶内
学案整理
8.1.2惯性
惯性的定义
惯性解释生活现象




1.骑自行车高速行驶时(尤其是下坡),往往要刹后闸,这是因为当刹前轮时,前轮被刹住而停止运动,由于_____,后轮仍要保持原来的________状态,而容易向前翻车.
2.在一个水杯的口上放上一张硬纸片,上面放一个鸡蛋,用力在水平方向上弹纸片,将会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课本上的“想想做做”部分,猜想一下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
然后自己找一块橡皮,放在一张纸条上,快速把纸条抽出,看一下有什么现象?
3.阅读课本,了解一下日常中常见的惯性现象,学会解释现象的方法,然后合上课本,自己试着用惯性的知识解释一下,最后再考虑一下下面的问题:
(1)当汽车开动时,站在车上的人为什么向后仰?
二、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通过让学生动手的形式来探求知识。这节课设计的五个实验全部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从实验中发现规律,探求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2.通过让学生讲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始终以学生的讲为主,贯穿“猜测—→演示—→分析—→归纳”这么一条主线。在做每一个实验前,先让学生猜一猜会出现什么样的实验现象,看看谁猜得对?然后再让学生演示,边演示边说出操作的方法,最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归纳出实验中包含的物理知识。通过让学生多讲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
重点
牛顿第一定律
难点
用惯性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




一、课前预习
1.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________或____________,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2.原来静止的物体,如果不受任何力,则保持______________.
例如在本节课中,当学生完成利用惯性将锤头与手柄套紧的实验,并说明其原理后,老师不是简单问“对不对”,然后就此结束,而是接着提问学生“想一想,还有什么其他办法?”。这样一问顿时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有的学生说可拿其它铁锤来锤紧;可用锤头撞击地面或墙面;还有的说可在松动的锤头与手柄的间隙里打入钉子或木条等等。老师首先肯定同学们能积极动脑,多想办法解决问题非常好,接着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方法与利用惯性的方法的优劣,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运用惯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认识。通过积极采用发散思维提问,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十分有益。
一、充分地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我共设计了五个实验,即1.惯性球;2.小车运木块(起动和刹车);3.用钢尺打击叠在一起的彩色木环;4.套紧铁锤;5.杯子倒水等。通过在课堂上演示这些实验,化抽象为具体一,由静到动,由易到难,使学生更易理解所学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个课堂十分轻松活跃。
导学案005——8.1.2牛顿第一定律(惯性)
题目
8.1.2惯性
课时
1
学校
星火
一中
教者
王影
年级
八年
学科
物理
设计
来源
自我设计
教学
时间
2013年3月13日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惯性的 定义,知道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会用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知道惯性和惯性规律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