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光盘版中国文化概论·第六章·第四节(李朝)[18页]
合集下载
151光盘版中国文化概论·第十五章·第一节(李朝)[9页]
一 ”的 境界,《易 传·文言》 提出 “与 天 地合 其征 ”。
西西藏藏白白马马藏藏族族的的巫巫术术信信仰仰((上上)) 广广西西的的毛毛古古斯斯————示示雄雄仪仪式式((下下))
李朝朝多媒 体工工作室
天人合一
西 汉 董仲 舒 将 天人 合 一加 以 演变, 形 成天 人感
应 的 神 学 唯 心 思 想 体 系, 将 阴 阳 五 行 神 学 化, 封 建
第十五章 物一无文 同则不济
——中西文化的差异
西 洋民 族以 战争为 本位 ,东洋 民族 以安 息为本 位; 西洋民 族 以 个人 为本 位,东 洋民 族以家 族为 本位 ;西洋 民族 以法治 、实 力 为 本位 ,东 洋民族 以盛 情虚文 为本 位。
——陈 独秀 唯有 如此 相互交 流才 是合 情合理 的。 他们(指 中国人) 善于观 察 ,而 我们 长于思 考。 交流我 们各 自的 才能, 共同 点燃我 们的 智 慧 之灯 。
伦 理 绝对 化、纲 领化, 将封 建制 度神 圣化、 凝固 化。
唐 宋 以 后 天 人 合 一 成为 占 主 导地 位 的 文化 思 潮。张
载第一次明确提出 “天人合一 ”的命题,他认为太虚
之 气 是 世 界 本 原 , 气 是天 人 合 一 的 基 础, 人 是 自 然
界 的 一 部 分 , 人 与 自 然界 顺天应物与征服自然
天人合一
“顺天应 物、天人 和谐 ”是 中国古 代思 想的重 要 传 统和 文 化的 基本 精神。 中国 远古 的原 始哲学 和 宗 教巫 术 密不 可分, 宗教 巫术 是各 民族 童年时 代 的 文 化形 态, 夏商 时 代奉 行 天命 观 念,西 周时 期 天 是自 然 和社 会的 最高 主宰, 天人 关系 即人神 关 系, 春 秋时 期 逐渐 形 成了 重 人道 人 德的 观 念, 天 与 人 融通 关 系,是 天 人合 一 思想 的 发端, 战国 时 期 关 注 人 与自 然 的 关系, 是 “天 人 合 一 ”思 想的 重 要 发展。庄 子认 为人 是自然 的一 部分,追 求 “天 地 与我 并 生 ,而 万 物 与我 为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课件
第三,欧洲的君主专制在维护封建贵族利益 的同时,也鼓励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而中 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则极力维护农耕经济,压 制工商业发展。“重农抑商”发展农业,抑 制商业。
二、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第一,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 间漫长; 第二,农耕经济基础稳定; 第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 第四,对人身控制严密。
绪 论
一、文化的涵义: “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并由此逐渐 演化出许多引申意义:其一,引申为文字、文章。 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诗词曲赋。其二,引申为古 代的礼乐制度,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法令条文。 其三,引申为精神修养,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文 彩。其四,在礼乐制度和修养的基础上还引申为 美、善、德行之义。总之,“文”在古人心目中, 起初指纹理,后来又引申出近十几种引申义。其 中,文字、文章、修养、德行与现在人们理解的 “文化”一词的意义最为接近。
第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 响 第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首先,我国的地理环境有强烈的地域性, 不同地区的人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 观念。 其次,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也有很大 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到的外来 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第四,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第三节 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
一、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 第一,欧洲王权一开始就有一个宗教势力与之抗 衡,从古代埃及、罗马一直到中世纪,宗教势力 对王权形成巨大的冲击,而中国的神职人员只是 统治者的奴仆,宗教常常为统治者服务。因此, 中国的王权没有与之相抗衡的阻力,能够长期延 续。 第二,欧洲多元经济结构(尤其是工商业海上 贸易),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人们 的眼界开阔,民主意识强,因此冲击了王权专制, 而中国的农耕经济使专制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82光盘版中国文化概论·第八章·第二节(李朝)[5页]
北 方各地 ;宋代 文人加 入禅宗 行列, 东晋时 出现的 净
土 宗修法 在此时 大行其 道,为 各家所 重;辽 金夏元 佛
教 在少数 民族部 盟深受 欢迎, 元朝忽 必烈延 请八思 巴
为 帝师, 掌管全 国宗教 事务并 成为后 世惯制 ,藏传 佛
教 首度成 为国教 ,汉藏 佛教在 以宗教 艺术为 重点的 交
土渐遭冷遇,直到 3世纪笈多王朝时,大乘佛教才得以
进 一 步 发 展 ,出 现 中 观 、瑜 伽两 大 派 系 。到 北 印 度的 迦
腻 色迦 王又 重新 振 兴佛 教 ,南 印度 龙树 大师 也使 大乘 学
说重新 兴盛发 展起来 。
李朝多媒 体工作室
阿阿育育王王像像((左左))
山山西西祁祁州州阿阿育育王王铜铜佛佛塔塔((右右))
山石 窟等都 是这个 时期的 产
李朝多媒 体工作室
物 ,到隋 代佛教 成为经, 使得佛 经数量 超过儒 学
经典 若干倍 ,佛教 造像活 动
更加 昌炽, 教派林 立,各 弘
其法 ,莫衷 一是。
龙龙门门石石窟窟弥弥勒勒造造像像 据据言言此此像像脸脸部部造造型型直直接接取取自自于于武武则则天天
传 播的主 要原因 。魏晋 南北朝 时期, 佛教在 汉地深 入人心 ,译经 事业相 继不
绝 ,以皇 帝为首 的上层 社会大 多笃信 佛教, 佛教自 上而下 深入民 间,菩 萨信
仰 和阿弥 陀佛信 仰日益 扩大, 以至僧 人数量 骤增, 大型佛 寺佛窟 繁盛, 著名
的 敦煌莫 高窟、 云冈石 窟、龙 门石窟 、泰山 经石峪 、成都 万佛寺 、南惊 栖霞
五五世世达达赖赖喇喇嘛嘛会会见见清清朝朝康康熙熙皇皇帝帝壁壁画画((上上))
清清朝朝册册封封五五世世达达赖赖喇喇嘛嘛诏诏书书((左左))
83光盘版中国文化概论·第八章·第三节(李朝)[6页]
悟 解诸法 探究 “智慧 ”, 魏晋时 玄学与 般若合 流,佛
教 派别有 六家七 宗,其 根本宗 旨是谈 空说无 ;南
北朝 时,佛性学 说与中 国传
统的 “灵 魂不灭 ”或 “神 不灭 ”
思想 融合在 一起 ,隋唐 时,
李朝多媒 体工作室
据据《《瘗瘗发发塔塔记记》》载载,,当当印印宗宗法法师师在在法法性性寺寺讲讲《《涅涅槃槃经经》》之之际际,,““时时有有
风风吹吹幡幡动动,,一一僧僧曰曰::风风动动;;一一僧僧曰曰::幡幡动动;;惠惠能能进进曰曰::不不是是风风动动,,不不是是 幡幡动动,,仁仁者者心心动动””。。印印宗宗闻闻之之竦竦然然,,即即于于正正月月十十五五日日为为他他落落发发,,二二月月初初八八 受受具具足足戒戒,,因因而而有有瘗瘗发发塔塔的的遗遗迹迹。。
寺 ,开 元二 年 (713)卒于 新州 国恩 寺 。韶 、广二州 门 人,迎惠能 遗体至 曹溪南 华寺供 奉至今 。
禅 宗 起源 于 印度 ,兴 盛发 达 于中 国 ,禅宗 传二 十八 代 至达 摩祖 师来 中 国弘 化 ,为 禅宗 初 祖 ,达磨 祖 师传 法 于 二祖 慧 可 、三祖 僧 璨 、四 祖 道信 、五祖 弘忍 、六 祖惠 能、 七佛 及禅 宗三 十三代 祖的 传法偈 颂 ,而 惠能以 《坛经 》创造 了中国 禅宗的 先河。
上 经卷翻 译、学 派理论 德日益 丰富, 宗派斗 争
日 趋尖锐 ,以及 佛教上 层人士 走出寺 院加入 到
统 治集团 ,成身 披佛衣 的显贵 ,都使 得佛教 陷
入 严重的 危机, 而禅宗 以独特 的“ 即心即 佛” 、
“ 见性 成佛 ”、 “言下 顿悟 ”迎合 了下层 民众的 趣味, 所得的 仍是佛 教的精
六 祖惠能 以自己 极高的 天赋, 不但规 避了
中国文化概论上篇PPT课件
第10页/共44页
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 农业民族对农业的重视和对土地的依赖,发展成重农和安土重迁的观念。 • 沿海地区把渔业、盐业作为主要产业,还致力于海上交通与海外联系。 • 西域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充分发挥丝绸之路的作用。 • 北方游牧民族则只能靠迁移和战斗来对付自然环境和异族的压力。
第11页/共44页
第பைடு நூலகம்3页/共44页
隋唐:隆盛时代
• 文化政策:有容乃大。 • 艺术成就:
唐诗:无体不备,无体不善 ; 书法:颜筋柳骨,天下宗师 ; 绘画:灿烂 而求备 ; 散文:韩愈、柳宗元影响几个世纪。
第34页/共44页
两宋:内省、精致趋向市井文化勃兴
• 内省:理学的建构:将伦理纲常确立为万事万物之所当然和所以然,即“天理”, 而且高度强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意识。将儒学先义后利思想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 轻利观念。
二、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
• 特点: • 1、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 • 2、经济基础稳固。 •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 4、对人身控制严密。
第21页/共44页
三、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文化的影响
• 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专 制制度高度发达为主要特 征的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 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 巨大的。
• 2、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双重失调,对于明清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阻碍明显。 • 3、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钳制和束缚。
第17页/共44页
四、农耕经济对文化的影响
• 1、农耕经济的长期延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 • 2、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 • 3、农耕经济的早熟而又不成熟,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早熟性和凝重性格。
第38页/共44页
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 农业民族对农业的重视和对土地的依赖,发展成重农和安土重迁的观念。 • 沿海地区把渔业、盐业作为主要产业,还致力于海上交通与海外联系。 • 西域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充分发挥丝绸之路的作用。 • 北方游牧民族则只能靠迁移和战斗来对付自然环境和异族的压力。
第11页/共44页
第பைடு நூலகம்3页/共44页
隋唐:隆盛时代
• 文化政策:有容乃大。 • 艺术成就:
唐诗:无体不备,无体不善 ; 书法:颜筋柳骨,天下宗师 ; 绘画:灿烂 而求备 ; 散文:韩愈、柳宗元影响几个世纪。
第34页/共44页
两宋:内省、精致趋向市井文化勃兴
• 内省:理学的建构:将伦理纲常确立为万事万物之所当然和所以然,即“天理”, 而且高度强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意识。将儒学先义后利思想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 轻利观念。
二、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
• 特点: • 1、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 • 2、经济基础稳固。 •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 4、对人身控制严密。
第21页/共44页
三、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文化的影响
• 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专 制制度高度发达为主要特 征的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 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 巨大的。
• 2、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双重失调,对于明清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阻碍明显。 • 3、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钳制和束缚。
第17页/共44页
四、农耕经济对文化的影响
• 1、农耕经济的长期延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 • 2、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 • 3、农耕经济的早熟而又不成熟,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早熟性和凝重性格。
第38页/共44页
中国文化概论精讲6
❤ 正课时间:19:30-21:30
在中国传统行业组织中,纺织匠行的祖师是() A.唐明皇 B.黄道婆 C老君李耳 D.鲁班
❤ 正课时间:19:30-21:30
❤21:30后,答疑&赠送串讲,不是拖堂!不需要的同学请下课做34作业睡觉!
在神话传说中,创制渔网的神祗是( ) A:黄帝 B:后稷 C:神农 D:伏羲
❤ 正课时间:19:30-21:30
❤21:30后,答疑&赠送串讲,不是拖堂!不需要的同学请下课做30作业睡觉!
旧时铁匠行所崇拜的祖师是( )
A:鲁班 B:老君李耳 C:灶君 D:嫘祖
❤ 正课时间:19:30-21:30
❤21:30后,答疑&赠送串讲,不是拖堂!不需要的同学请下课做31作业睡觉!
旧时铁匠行所崇拜的祖师是( )
A:鲁班 B:老君李耳 C:灶君 D:嫘祖
❤ 正课时间:19:30-21:30
❤21:30后,答疑&赠送串讲,不是拖堂!不需要的同学请下课做作业睡觉!
3.3.1.1 传统天文知识
3.3 中国传统的技术文化
传统科学技术
天文 算数
3.3.1.1:传统天文知识★选
传统天文知识:天象观测和历法制定。 1. 天象观测。目的:预卜人间祸福。 名 2. 历法制定。历法:根据太阳、月亮的运动变化制定记时方式的方法。
中国传统历法的基本元素:日、气、朔 1. 日:一昼一夜 2. 气:节气,冬至到冬至是一个回归年,里边有二十四节气 3. 朔:日、月黄道经度相同的时刻,两朔之间是一个月
❤ 正课时间:19:30-21:30
❤21:30后,答疑&赠送串讲,不是拖堂!不需要的同学请下课做6作业睡觉!
下列各项中,对“朔”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日、月经度相同的时刻 B:日、月黄道经度相同的时刻 C:日、月黄道纬度相同的时刻 D:日、月纬度相同的时刻
132光盘版中国文化概论·第十三章·第二节(李朝)[5页]
方 面 我 们 却 很 少 有 与 此 相 匹 配 的 成 就。
清清代代官官僚僚陪陪慈慈禧禧太太后后看看戏戏场场景景((上上)) 古古代代税税收收的的器器具具和和律律条条((下下))
科技经验思想
王立新
注重经验的总结而少有创新,依靠技术积累 远 胜 于 理 性分 析 。从 先 秦墨 子 的 “三 表法 ”, 到孔 子 的 “述 而不作 ”,崇尚经典弥漫到包括科学的整个学术思想 领 域, 各 学科 都 树经 典, 后人 的研 究更 多 的是 对前 代 经 典 的 注疏、 继 承、在 此 基础 上 再补 充、 创新, “一 代 一 代 将经 验如 火炬 般传 递下 去,构成 了中 国古 代科 学 技 术 发 展 史 的 主 要 脉 络 , 墨 学 中 的 ‘三 表 法 ’,韩 非 的 ‘参 验 ’等 ,虽 然 直 接表 明 中 国古 代 哲 学认 识 方 法论 中 的 直 理取 向,但间 接地 代表 着和 引领 中国 古代 科学 技 术 的行 指宿 归。 ”(王立 新)
第二节 中国古代科技观和方法论
天人合一是古代哲学思想中关于
天 人 关系 的 一个 基本 观念 ,它 强调 天道 和
人 道 、 自 然 和 人为 的 关 系 是 相通 、相 类 和 统一的。 “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和自然
的 统 一 而 忽 视 其 对立 , 影响 到 传 统的 思 维
方 式 ,使 传 统 的思 维 方式 不 注意 区 别主 观
但 基本 上是 为历法 服务 的。
历 代 的 数 学著 作 多 是 一些 对 现 实问
题的解决,诸如如何计算分配 物资或计
算各地的赋 税和分派工役等,而没有加
以 很好的抽 象、提高,理性化的程 度远 远不够,导致古代科技出现了 重技术而
61光盘版中国文化概论·第六章·第一节[5页]
思 辨哲 学的 全新道 路, 在中国 文化 史上 具有划 时代 的
价值。 老子的社会观是入世的,又是无为的;是民
本 的, 又是 天真的 。入 世而治 的根 本途 径是 “法自
然 ”,“ 以道立 天下 ”。 只有 真正做 到无 为、 好静、 无
事 、不 欲, 老百姓 自然 会自
化 、自 正、 自富、 自朴 。老
李朝多媒 体工作室
[[明明]]仇仇英英··仙仙山山楼楼阁阁图图 [[明明]]仇仇英英··仙仙山山楼楼阁阁图图
老子学说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今属河南鹿邑)人,道家学 派创始人,曾在周王朝藏书室任职,掌管史册典籍,50岁后离周赴秦,在秦 国函谷隐居,著《道德经》。
老子 通过著 述 《道 德经 》表达他 “小 国寡民 ”的 理 想 ,社会的 最高 境界是 “邻 国相 望,鸡犬之 声相 闻,民 至 老死 不相 往来 ”。老 子首 先提 出道为 “万 物之宗 ”的 思 想 ,把 “道 ”看 成是无 形无 名的 形而上 本体 和总规 律 , 贯 穿于 天地 人的始 终,关于 道的 内涵 ,首先 在于 “无 ” 与 “有 ”的 统一 。“无 ”是抽 象的 ,是 无名 不是无 存,为万
屦为生,任过漆园吏,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现存《庄子》33篇,其中内 篇7篇为庄周自作,外篇或以为后学所作。
庄子 “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
归于老子之 言 ”,其思想从老子发
展 而来 ,在本 体论和道 与物的关
系 方面 有进 一步 的发展 。他 否认
事 物有质的 规定性和可 知性 ,认
为 “道 ”是 先 于 天地 而 生的 “非 物 ”,
事 物 无 论 大 小 、长 短 、贵 贱 、美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62光盘版中国文化概论·第六章·第二节[6页]
全 无差 别, 君臣上 下, 手足内 外, 乃是 天理, 应安 命乐性 ,任 之而 不互羡 ,
在 俗世 之中 求得逍 遥, 带有明 显的 儒家 色彩。
李朝朝多媒 体工工作室
李朝多媒 体工作室
道教的演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道 家 的 学 说 为 道 教 提 供 了 理 论 武 器 , 道教 又
以特有的宗教形式,演绎、实践、发展着道家的
又 是进 行体 验的主 体;既是 人的 意识活 动,又是活 动所 指 的 对象 。《淮 南子 》用逻辑 思维 、形 象思 维和直 觉思 维, 表 达了 对宇 宙万物 及其 运动规 律的 主体 意识 ,《淮南 子 》 还 对老 庄的 养生理 论进 行了发 展 ,把养 气与 养神统 一起 来 ,把人看 成是 形、神、气的 统一体 ,真人境 界的 最高层 次 是养 生。
国 中 期稷 下黄 老之 学的 宋研 、 尹文学派的 “精气 ”说的基 础 上,提倡了 “元气论 ”的概念 和 系 统 的宇 宙生 成论 。当 代哲 学 家 侯 外庐 称《 淮南 子》 为道 家 “ 总 统百 家 ”, 在神 话等 中国 文 学 上也 占据 着重要 的地 位。
淮淮南南子子书书影影
李朝朝多媒 体工工作室
《易 》的不少成分。道 家的确是一个阵营
强 大 的 学 派 ,其 中 最 负 盛名 的 是 稷下 黄老
学派。
李朝朝多媒 体工工作室
李朝多媒 体工作室
先秦道家
战 国 时 齐 国陈 氏 家族 在 临淄 稷 下设
立 学 府 ,集 诸子 百 家千 人 ,彼 此争 鸣 ,有
七 十六 人位 列上大 夫 ,史称 稷下 先生 ,处
想 ,主 张 “公 而 无 私 ”,因 情 任 物 ,依 法 重
111光盘版中国文化概论·第十一章·第一节(李朝)[4页]
生 曾说 :“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 发达 ”。史学是中国的传统也是中国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 ,认为是 “经国之大业 , 不朽之盛事 ”。中国古代有众多史学家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留下了一座 丰博浩繁的历史文化宝库。 历史 ,广义地说指一切事物已往的 运动发展过程,通常分为自然发展史和 人类社会发展史 。我们所讲的历史,一 般是指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历史,即 与自然界互相依赖 、互相制约的人类社 会以往的运动发展过程 ,包括社会、政 治 、经济、外交 、军事 、宗教各方面以及 各种思想、学术成果和制度、风俗等。
青 青海民族 海民族学院藏 学院藏大藏经 大藏经(藏文 (藏文) )
李朝多媒 体工作室
口传与结绳
中 国古代史学起源于原始信仰中 问 卜仪式的一个环节 ——记事 。古人在问卜 时一定要将稳步的内容 、过程 、结果 、愿 望 、请求 、验证等方面忠实地记录下来 。 更远 的时代人们靠口耳相传, “结绳以记 事 ”,如 “黄帝战蚩尤 ”、“女娲补天 ”、“大禹 治水 ”等神话传说等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 历史的传承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文字的 , 另一种是口头的 。文字产生以后 ,中国意 义的历史学才从原始、质朴的神话传说中 发展起来 。这使得中国历史文化与其他民 族不同:文字的过早成熟从一开始就使得 我们在史学方面发达 ,而口传的史诗、神 话 承 载 历 史 的 能 力 —— 尤 其 是 汉 文 化就相对较弱。
第十一章 究天人之际 成一家之言
——中国古代史学与典籍
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才,服其善序事理,辨 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班 固 盖欲良史者,当慎辨于天人之际,尽其无而不益其人,虽未能至, 苟允知之,亦足以称著书者之心术矣。 ——章学诚
青 青海民族 海民族学院藏 学院藏大藏经 大藏经(藏文 (藏文) )
李朝多媒 体工作室
口传与结绳
中 国古代史学起源于原始信仰中 问 卜仪式的一个环节 ——记事 。古人在问卜 时一定要将稳步的内容 、过程 、结果 、愿 望 、请求 、验证等方面忠实地记录下来 。 更远 的时代人们靠口耳相传, “结绳以记 事 ”,如 “黄帝战蚩尤 ”、“女娲补天 ”、“大禹 治水 ”等神话传说等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 历史的传承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文字的 , 另一种是口头的 。文字产生以后 ,中国意 义的历史学才从原始、质朴的神话传说中 发展起来 。这使得中国历史文化与其他民 族不同:文字的过早成熟从一开始就使得 我们在史学方面发达 ,而口传的史诗、神 话 承 载 历 史 的 能 力 —— 尤 其 是 汉 文 化就相对较弱。
第十一章 究天人之际 成一家之言
——中国古代史学与典籍
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才,服其善序事理,辨 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班 固 盖欲良史者,当慎辨于天人之际,尽其无而不益其人,虽未能至, 苟允知之,亦足以称著书者之心术矣。 ——章学诚
54光盘版中国文化概论·第五章·第四节[8页]
第四节 儒家文化的理想人格
儒家文化发展回顾
儒 家 最早 的圣 人是 周 公, 最初 的 意义 在于 宣传以西周为代表的三代,将 “三代 ”作为盛 世 , 为圣 治; 周公 为极 盛, 为至 圣。 西周 时代 基 本 上是 一种 小共 同体 关系 的熟 人社 会, 儒家 所 设 想的 社会 秩序 ,就 是一 种温 情脉 脉的 父权 负责的统一体。此后的春秋战国则是 “礼崩乐 坏 ”, 求 “小 康 ”而 不 可 得 , 求 “大 同 ”而 无 能 。以 孔 子 为代 表的 古儒 就是 想重 建这 种父 亲话 语优 势 地 位的 世界 ,这 是一 个错 误时 代的 理想 ,古 儒 与 春秋 战国 的历 史潮 流格 格不 入, 当时 法家 要 想 统一 ,而 儒家 则认 为要 兴灭 国、 继绝 世、 举 逸 民, 应该 恢复 到西 周时 代的 八百 诸侯 的小 共 同体时 代。
[[明明]]仇仇英英作作品品竹竹院院品品古古
儒家文化的历史地位
儒 家以伦 理道 德为核 心, 在封 建社会 中以 道德教 育代 替宗 教信仰 ,从 而
避 免了 整个 社会陷 入宗 教迷狂 ;儒 学提 倡用世 进取 、兼济 天下 ,讲 究修齐 治
平 ,即 使是 在佛教 、道 教极盛 的南 北朝 和隋唐 ,依 然起着 支撑 整个 社会的 主
朝收待笑壮踏驾臣靖 空白莫八三壮抬潇怒 满
天拾从谈志破长子康 悲了等千十怀望潇发 江
阙旧头渴饥贺车恨耻 切少闲里功激眼雨冲 红
·
. .
. .
山 河
李朝多媒 体工作室
饮餐兰 匈胡山 奴虏缺 血肉
何犹 时未 灭雪
年 头
路 云 和 月
名 尘 与 土
烈
仰 天 长 啸
歇
儒家文化发展回顾
儒 家 最早 的圣 人是 周 公, 最初 的 意义 在于 宣传以西周为代表的三代,将 “三代 ”作为盛 世 , 为圣 治; 周公 为极 盛, 为至 圣。 西周 时代 基 本 上是 一种 小共 同体 关系 的熟 人社 会, 儒家 所 设 想的 社会 秩序 ,就 是一 种温 情脉 脉的 父权 负责的统一体。此后的春秋战国则是 “礼崩乐 坏 ”, 求 “小 康 ”而 不 可 得 , 求 “大 同 ”而 无 能 。以 孔 子 为代 表的 古儒 就是 想重 建这 种父 亲话 语优 势 地 位的 世界 ,这 是一 个错 误时 代的 理想 ,古 儒 与 春秋 战国 的历 史潮 流格 格不 入, 当时 法家 要 想 统一 ,而 儒家 则认 为要 兴灭 国、 继绝 世、 举 逸 民, 应该 恢复 到西 周时 代的 八百 诸侯 的小 共 同体时 代。
[[明明]]仇仇英英作作品品竹竹院院品品古古
儒家文化的历史地位
儒 家以伦 理道 德为核 心, 在封 建社会 中以 道德教 育代 替宗 教信仰 ,从 而
避 免了 整个 社会陷 入宗 教迷狂 ;儒 学提 倡用世 进取 、兼济 天下 ,讲 究修齐 治
平 ,即 使是 在佛教 、道 教极盛 的南 北朝 和隋唐 ,依 然起着 支撑 整个 社会的 主
朝收待笑壮踏驾臣靖 空白莫八三壮抬潇怒 满
天拾从谈志破长子康 悲了等千十怀望潇发 江
阙旧头渴饥贺车恨耻 切少闲里功激眼雨冲 红
·
. .
. .
山 河
李朝多媒 体工作室
饮餐兰 匈胡山 奴虏缺 血肉
何犹 时未 灭雪
年 头
路 云 和 月
名 尘 与 土
烈
仰 天 长 啸
歇
121光盘版中国文化概论·第十二章·第一节(李朝)[6页]
当 当代美术 代美术家 家吴作 吴作人、李 人、李化吉 化吉作 作品 品 六 艺装饰 壁画 六 艺装饰 壁画
采诗与宣诗
周代统治者有 意识地通过乡村 建 设 , 继承远古遗风“ 乡饮酒 ”这类乡民聚会 欢庆、 敬老尊长的仪式, 养成礼让和敬的 品质 , 形成良好的民风,维护宗法统治, 这 个场合 也是人 文美育 的实施 场所 。 同 时, 政府通过采诗制度积极参与社会教化 工作, 开拓社会人文美育的传播途径。周 公亲 自组织官方到 民间采集歌诗,以 观 风俗 、 知厚薄 ,以制定相应的教化措施。 周国君还将亲自采集的民歌,通过宫廷昭 告天下, 培养人民高雅的审美趣味,使人 民 树立良 好的风 俗习惯 , 《 国风》中 的 《周南》、《召南》、 《豳风》就是这样 的民 歌。周代的采 诗与宣诗从制度上 保 证了人文美育的实施。
李朝多媒 体工作室
中国古代文化审美教育概观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人文美 育传统的文明古国。 中国古代人文 美育作为理论价值与传播方式相融 合的教育文化事业, 在实施途径上 也有一套相应的机制并贯穿于社会 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国古代社会结 构以家族为单位,延伸到社会生活 的各个环节。一个人从生到死,其 受教育的过程也缘此展开。传统人 文美育的实施遵循儒家 “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 ”的成长途径,通过社 会、 学校与家庭三个环节来施行 , 诸环节既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 伦 理精神美、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等 人文美育内容因此而传播。
唐代科举制度中,明经与进士是两项基本的科目,而进士科则明显地 优于明经科,当时有“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的谚语。在进士科的考试 中,诗赋是重要内容之一,所谓 “丹青路在五言中 ” 。对于一般文人普遍注 重诗歌的训练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唐宋以来,许多著名文人及哲学家陆贽、 韩愈、柳宗元、王维、白居易、刘禹锡、周敦颐、邵雍、范仲淹、欧阳修、 王安石、苏轼、苏辙、曾巩、黄庭坚、张载、秦观、柳永、沈括、二程兄弟 等都是由科举制度培养出来的。 古代人文美育的实施还通过循吏,即依 靠地方官员的教化途径来进行。贾谊、 司马迁认为教化是实行吏治的根本,而 不是崇信刑罚,不教而诛。地方官员在 任职时依据儒学思想施行教化,不可避 免地包括诗礼教化的内容,作为联结社 会与民间的纽带实施人文美育,成为古 代美学思想特殊的传播方式。
采诗与宣诗
周代统治者有 意识地通过乡村 建 设 , 继承远古遗风“ 乡饮酒 ”这类乡民聚会 欢庆、 敬老尊长的仪式, 养成礼让和敬的 品质 , 形成良好的民风,维护宗法统治, 这 个场合 也是人 文美育 的实施 场所 。 同 时, 政府通过采诗制度积极参与社会教化 工作, 开拓社会人文美育的传播途径。周 公亲 自组织官方到 民间采集歌诗,以 观 风俗 、 知厚薄 ,以制定相应的教化措施。 周国君还将亲自采集的民歌,通过宫廷昭 告天下, 培养人民高雅的审美趣味,使人 民 树立良 好的风 俗习惯 , 《 国风》中 的 《周南》、《召南》、 《豳风》就是这样 的民 歌。周代的采 诗与宣诗从制度上 保 证了人文美育的实施。
李朝多媒 体工作室
中国古代文化审美教育概观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人文美 育传统的文明古国。 中国古代人文 美育作为理论价值与传播方式相融 合的教育文化事业, 在实施途径上 也有一套相应的机制并贯穿于社会 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国古代社会结 构以家族为单位,延伸到社会生活 的各个环节。一个人从生到死,其 受教育的过程也缘此展开。传统人 文美育的实施遵循儒家 “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 ”的成长途径,通过社 会、 学校与家庭三个环节来施行 , 诸环节既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 伦 理精神美、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等 人文美育内容因此而传播。
唐代科举制度中,明经与进士是两项基本的科目,而进士科则明显地 优于明经科,当时有“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的谚语。在进士科的考试 中,诗赋是重要内容之一,所谓 “丹青路在五言中 ” 。对于一般文人普遍注 重诗歌的训练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唐宋以来,许多著名文人及哲学家陆贽、 韩愈、柳宗元、王维、白居易、刘禹锡、周敦颐、邵雍、范仲淹、欧阳修、 王安石、苏轼、苏辙、曾巩、黄庭坚、张载、秦观、柳永、沈括、二程兄弟 等都是由科举制度培养出来的。 古代人文美育的实施还通过循吏,即依 靠地方官员的教化途径来进行。贾谊、 司马迁认为教化是实行吏治的根本,而 不是崇信刑罚,不教而诛。地方官员在 任职时依据儒学思想施行教化,不可避 免地包括诗礼教化的内容,作为联结社 会与民间的纽带实施人文美育,成为古 代美学思想特殊的传播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 深 刻影 响着 中国 社会 和中 华民 族。同时 ,我 们
所 讲 的 互 补 不 仅 是 指 它 们 对 共 同 构 筑 民 族文 化
所 起 的作 用,而且 指它 们相 互之 间的 影响 ;这 种
互 补不 仅是一 种理论 发展的 必然趋 势,而且是 一
个 社会 实践的 复杂过 程和内 在人格 的复杂 表现 。
处 ,都 无 法 彻 底 驳 倒 对 方 ,这 实 质 上为 儒 道互
补 留 下 了天 然 的契 机 。儒家 文 化是 一 种伦 理性
的 文 化 和道 德 性的 文 化 ,要 让 人们 成 为道 德的
践 履 者 ,自觉 地 把思 想 和行 为 规范 在 仁义 礼智
信 的 轨 道 上 ,最 终 成 为 仁 人 、圣 人 ,将 道 德 规
引 进 到 儒 学 之中 ,吸 收 了 道家 的 自然
说 内 核 ,提 出 了 天 人 感 应 论 ,开 始 了
儒 、道 互 补 的 尝 试 。汉 武 帝 看 到 了 儒
学 特 别是 董 仲舒 的新 儒学 对 封建 统治
巨大 的维护作用 ,实行“罢黜百家 ,
独尊 儒术”,儒学上升为官方思想 ,
并 对 道 学 及 其他 学 说 进行 排 斥 打击 。
李朝多媒 体工作室
要 不 要 社 会 ,要 不 要 秩 序 ,要 不 要 语 言 、文 字 、 工 具?再 者 ,谁能 保证 每个 社会成 员 、社会 集团
都 如此虔 诚地皈 依大道? 如 果一个 国家突 然遭到 别国的 武力侵 犯,以 自然无
为 能维持 自己的 生存和 发展吗? 这 种没有 任何杀 伤力的 道能否 成为治 国的根
先 秦的 道家和 儒家 ,就其 理论体 系本身 而言都 存
在 一 定缺 陷。在哲 学重 大问 题上 ,儒道 互相矛 盾
对 立 之处 ,都 无法 彻底 驳倒 对方 ,这实 质上为 儒
道 互补留 下天然 的契机 。儒 家文化 是一种 伦理和 道德型 的文化 ,要 让人们 成
为 道德的 践履者 ,自 觉地把 思想和 行为规 范在仁 义礼智 信的轨 道上 ,最终 成
第四节 道家与儒家的互补
李朝多媒 体工作室
道 家和儒 家文化 都是中 国的本 土文化 ,都 是 中 国传 统文化 的重要 组成部 分。两个不 同的文 化
流 派有 其互相 一致互 相借重 互相补 充的一 面,也
有 其互 相区别 互相排 斥互相 对立的 一面 。在漫 长
的 历史 进程中 ,道 儒两种 文化精 神均从 不同的 侧
王弼合流
魏晋 的王 弼 以哲 学 论证 的 方式 ,冲 破了 汉 儒天 人合 一 、君 权神 授的 思想禁锢, 大胆地提出了“名 教出于自然”的观点。名教是末,自然是 本 , 试 图以 此挽 名 教于 既倒 , 为名 教寻 找可 信 之本 ,以 便 张本 强末 ,挽 救名教。汉 儒把名教说成是天意,借天 的权威,强制人们恪守名教规 范 , 结 果导 致奉 名 教者 不以 名 教立 身只 以名 教 格人 的普 遍 虚伪 ,使 名教 出 现 信仰 的 危机 。王 弼 说: “ 夫 事有 归, 理有 会 。故 得其 归 ,事 虽殷 大, 可 以一 名举; 总 其会 ,理虽 博, 可以至 约穷也 。譬犹 以君御 民,执 一统众 之道也。”(王弼:《论语释疑·里仁》)又说: “何以得德?由乎道也。何 以 尽 德 , 以 无 为 用 。 ” ( 王 弼 : 《 老 子 道 德 经 注 ·第 三 十 八 章 》)这 样就把 万事万 物之理 ,置于 “道 ”的 统领之 下 ,把儒 家的德 同道家 的道统 一了起 来,并 以此来 指 导社会 政治, 完成了 以道释 儒,引 儒入道 的理论 建 构,再 次进行 了儒道 互补的 理论尝 试,要 求人们 把 名教看 成人性 的自然 ,从而 自觉地 恪守名 教规范 。
为 仁人 、圣人 ,将 道德规 范当作 人的天 性。这 样,人 们践履 道德实 际上也 就
是 遵循自 然之道 。
儒道困境
武梁祠西壁画像砖
儒家理 论为 自己 留下 的难题 是, 如 何 证 明 仁 义 礼 智 信 是 人 的 天性 ?倘 若 果 真 是 天性 ,为什 么人 们在 对仁义 礼智 信 的 价 值认 同上会 发生 极大 的偏差 ,甚 至 是相反的看法? 如果不是强有力的灌输 熏 陶 ,人 们在践 履道 德时 为何觉 得如 此 为难? 面对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 法 道 、 道 法 自 然 ”和 “圣 人 以人 为 刍 狗 ” 的 说 法, 儒家理 论的 底气 显得不 足。 老 子 和 庄子 则以道 为本 原, 以道为 总则 , 对 天 、地 、人三 个层 面作 了理智 而清 醒 的 探讨。 道家的 道是“象帝之先 ”的 身 份 , 又是 无所不 在的 法则 。这并 没有 降 低 人 的地 位,而 是把 人看 成宇宙 自然 中 与 其他事 物平等 的一员 。正因 为如
范 当 作 人 的 天 性 。这 样 ,人们 践 履 道德 实 际上
也 就 是 遵 循 自 然 之 道 。然而, 老 庄 的观 点 也并
非 无 懈 可 击 。首 先 ,人 毕 竟会 说 话 会写 字 会制
造 工 具 ,把 人 完 全 等 同 于万 物 ,作 为人 怎 能甘
心 ?其 次 ,所 有 的人 都 与道 合 一 ,逍 遥无 为 ,还
此 ,人并 不需要 一种特 殊的道 德来规 范自己 的行为 ,更何 况现实 的仁义 礼
智 信都染 上了浓 烈的压 迫倾向 的人为 痕迹呢? 天 道自然 ,人道 亦自然 ,以
天 道支配 人道, 人道就 应指向 自然。
李朝多媒 体工作室
儒道困境
老子出函谷关
在哲 学 重大 问 题上 ,儒 道互 相 矛盾 对 立之
本 方略? 由此 看来, 儒家和 道家在 如何认 识天、 地、人 及其相 互关系 这个哲
学 的根本 问题上 ,都存 在难以 克服的 理论缺 陷,留 下了进 行互补 的期待 。
汉儒求道
汉儒董仲舒造像
董仲 舒正 是 看到 了儒 道 之间 的这
种 互 补 关 系 ,看 到了 儒 学 难以 克 服的
自 身 缺 陷 ,才 把 阴阳 五 行 学说 大 胆地
为 了 维 护 独 尊的 地 位 ,又 大倡 经 学来
张 扬 名 教 ,最 终 走 向 自 己 的 反 面 ,使
士 子 言 行 脱 节 ,心 灵 扭 曲 。魏 晋 玄 学
乘 势 而 起 ,以 名 教与 自 然 的关 系 作为
研 讨 的 核 心 ,实 际上 就 是 把儒 学 和道
学 融合起 来。
李朝多媒 体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