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插秧歌·手捏青苗种福田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2023-2024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023-2024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023-2024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阅读《散步》一文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①天气很好。

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

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②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③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④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

我说:“走大路。

”⑤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都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说。

⑥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 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段,“总算”既写出了“我”对春天的急切盼望,又写出了“我”对经历了漫长严冬的年迈母亲的担心。

B.第②段,景物描写写出了南方早春万象更新、生机盎然的景象,表现了春天新生生命的活力。

《芣苢》《插秧歌》课件22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芣苢》《插秧歌》课件22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学习目标
1、背诵两首诗歌,翻译两首诗歌。
2、赏析两首诗的劳动场景,并比较内容和 艺术手法上异同。
3、积累有关劳动的诗歌,树立正确的劳动 观。
学习任务一
背诵、翻译两首诗歌
学习任务一
芣苢
茂盛的芣苢,采呀采呀采起来。茂盛的芣苢,采呀采呀采得来。 茂盛的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茂盛的芣苢,一把一把捋下来。 茂盛的芣苢,提起表襟兜起来。茂盛的芣苢,掖起衣襟兜回来。
最悠然的劳动诗: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归园田居·其三 魏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最天真的劳动诗: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习近平谈劳动:
1、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
2、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 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 力。
3、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
4、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
5、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
6、“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幸福不会从天降,美好 生活靠劳动创造。
《芣苢》这首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全诗三章十 二句,只有动词(“采”“有”“掇”“捋”“袺”“襭 ”)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 叠,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 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生动 地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芣苢》《插秧歌》在描写劳动场景时使用的艺术手法有何 不同?
最惭愧的劳动诗: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观刈麦

杨万里《插秧歌》赏析:描绘一副江南农忙生活的景象

杨万里《插秧歌》赏析:描绘一副江南农忙生活的景象

杨万里《插秧歌》赏析:描绘一副江南农忙生活的景象杨万里的《插秧歌》是一首生动描绘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情景的七言古诗。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农家生活的繁忙与和谐,还深刻体现了杨万里独特的“诚斋体”风格。

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农夫抛起秧苗,农妇接住秧苗,小儿子拔起秧苗,大儿子插下秧苗。

斗笠当做头盔,蓑衣当做铠甲,雨水从头上流入,打湿了肩胛。

农妇呼唤农夫休息一会儿吃早饭,农夫弯腰低头劳作,没有答应,只是说道:秧苗根部还不牢固,这块田里的秧苗还没有栽插完毕,你回家一定要提防小鹅小鸭,不要让它们来破坏秧苗。

2、注释兜鍪(móu):古代战士戴的头盔。

胛(jiǎ):肩胛,胳膊上边靠脖子的部分。

渠:他,代词。

朝餐:早饭;吃早饭。

半霎:极短的时间。

莳:移植,栽种。

匝:遍;满。

照管:照料,照看。

这里是提防的意思。

三、创作背景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该诗题为《插秧歌》,入手即表现了插秧的繁忙。

插秧关系到收成的好坏,万不能失时。

因而,值此时节,无论男女老少,一齐来到田头,各有所司,不敢稍有懈怠。

三四两句通过对雨具和雨势的刻画,表现了插秧的艰苦。

天公不甚作美,连连洒下雨水,正在插秧的农家夫妇只好戴上斗笠,披上蓑衣。

这里,作者别出心裁地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不仅是为了变化生新,而且也是暗示:插秧简直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农家儿女正像全副武装的士兵一样在与天奋斗,与地拼搏。

同时,两个形象化的譬喻的叠用,还化板滞为飞动,造成一种前人所盛赞的“活泼泼”的气势。

“雨从头上湿到胛”,雨势甚猛,尽管戴“盔”披“甲”,仍淋得浑身湿透,在如此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插秧不辍,其艰苦可以想见。

《插秧诗》鉴赏

《插秧诗》鉴赏

这首诗简单吗?
插秧人手里拿着秧苗,一撮一撮 源自插满了水田,插秧时低头就可以看到水田中倒 映着的蓝蓝的天空。
所插的秧苗需要“根须”清净、 没有腐烂,将来才能长成“稻 (道)”,
插秧时表面上是边插边后退,但 却是一直向前的。
你从诗中读出了什么?
种的什么田? 低头是什么 意思? 同学们六根清净了吗? 你听过后退是向前的故事吗?
插秧诗 契此和尚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成稻,退步原来是向前。
作者简介
契此和尚,又被称为布袋和尚。五代后梁明 州(浙江宁波)云游僧人,号长汀子。世传为弥 勒菩萨或弥勒佛之应化身,身体胖,眉皱而腹大, 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布袋和尚整日袒胸露腹、 笑口常开,而且,幽默风趣、聪明智慧、与人为 善、乐观包容,深受人们尊敬和爱戴。
插秧诗 契此和尚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成稻,退步原来是向前。
大受欢迎的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传说先后列入宁波市和浙 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又于2010年被国 家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
在日本,布袋和尚是七福神之一。
六根是啥?
佛教语,指六种感觉器官,即眼、耳、鼻、舌、身、意。 此处亦指秧苗的根须。
六根怎样才能清净呢?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插秧 诗歌

插秧 诗歌

插秧诗歌1.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杨万里《插秧歌》2.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布袋和尚《插秧偈》3.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成稻,后退原来是向前。

——契此《插秧歌》4.插秧如插针,琐细亦良苦。

分徒一夫积,终亩众力举。

曾不旬日间,绿遍天涯土。

周家重开国,幸勿轻农圃。

——姜特立《观插秧》5.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老我成惰农,永日付竹床。

衰发短不栉,爱此一雨凉。

庭木集奇声,架藤发幽香。

莺衣湿不去,劝我持一觞。

即今幸无事,际海皆农桑。

野老固不穷,击壤歌虞唐。

——陆游《时雨》6.种密移疏绿毯平,行间清浅縠纹生。

谁知细细青青草,中有丰年击壤声。

——范成大《插秧》7.青袱蒙头作野妆,轻移莲步水云乡。

裙翻蛱蝶随风舞,手学蜻蜓点水忙。

紧束暖烟青满地,细分春雨绿成行。

村歌欲和声难调,羞杀扬鞭马上郎。

——戴良《插秧妇》8.闻道田家日夜愁,黄云白雪不全收。

稻畦插遍青如染,满望今年倍有秋。

——王炎《闻田家插秧已毕》9.晨雨麦秋润,午风槐夏凉。

谿南与谿北,啸歌插新秧。

抛掷不停手,左右无乱行。

我将教秧马,代劳民莫忘。

——《耕图二十一首·插秧》10.令序当芒种,农家插莳天。

倏分行整整,停看影芊芊。

力合闻歌发,栽齐听鼓前。

一朝千顷遍,长日正如年。

——胤禛《耕图二十三首其十插秧》11.秧把束西畦,东畦翠罽齐。

甘心鹤俯啄,不用马行泥。

井井塍千曲,泱泱水半犁。

黄云它日事,欢喜舞龉齯。

——葛立方《观插秧》12.浸种二月初,插秧四月中,小舟载秧把,往来疾於鸿。

吴盐雪花白,村酒粥面浓,长歌相赠答,宛转含豳风。

日暮飞桨归,小市鼓冬冬。

起居问尊老,勤俭教儿童。

何人采此谣,为我告相公,不必赐民租,但愿常年丰。

——陆游《夏四月渴雨恐害布种代乡邻作插秧歌》13.田中水满风凄凄,青秧没垄村路迷。

笛怨辞

笛怨辞

插秧歌
作者:张契此
(版本一) 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成稻,后退原来是向前。
(版本二)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底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注释 青苗:指稻秧。福田:谓积德行善可得福报,如播种田地可得收
获。 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此句以六根清净方可学佛修
歌看似浅白平易,却富含哲理,饱蕴禅机,生动活泼,饶有情趣。 作者简介
俗名张契此,生于后梁乱世,浙江奉化岳林寺僧,常背一布袋出游 四方,性豪放喜结善缘。幼孤,八岁时由奉化长汀农人张重天收养,故 名长汀子。成长后,入大桥岳林寺出家。他容貌猥琐,头大腹鼓,出语 无定,寝卧随处。常常杖荷布袋,四境化缘。人称布袋和尚,以为弥勒 菩萨应化。浙江各地,尤其杭州寺庙多塑其相,置于首殿,虔诚供奉。 关于契此和尚的神奇故事,流布甚广。
3、东汉·班固《汉书·诸侯王表》第十四卷:“而藩国大者夸州 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可谓矫枉过其正矣。”
4、东汉·班固《汉书·外戚传》:“吏拘于法,亦安足过?盖矫 枉者过直,古今同之。”
5、唐·张说《吊陈司马书》:“矫枉过中,斯害也已。” 6、唐·李延寿《南史·王琨传》:“琨避违过甚,父名恭怿母名 恭,心并不得犯,时咸谓矫枉过正。” 7、宋·晁补之《鸡肋集·六·代尚书侍郎两制祭魏王文》:“汉 惩秦馀,非刘不王,矫枉过中,尾大股强。” 8、宋·秦观《财用上》:“士大夫矫枉过直,miǎo邈然以风裁自持, 不复肯言财利之事。” 9、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细柳》:“或有避其谤者,又每矫枉 过正,至坐视儿女之放纵,而不一置问。”
纵读《钓台题壁》全诗,觉得语言凝炼,情韵双绝,确可称为现代 著名的爱国诗篇。此诗中名联“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历 来为人传诵,前半句尚真实,名马不必着鞭而知奋蹄,鞭即后悔;后半 句则是假设的真实——那其实不是怕情多而累及“美人”,也不必有此 自信,却是着实的最怕累及自己。常用来形容潇洒脱俗风流自赏的人 物,此句为人津津乐道,著名的武侠小说巨匠古龙先生,就曾经在其小 说《猎鹰赌局》中进行引用,也常常将此诗句用以自诩的对联。

插秧歌原文及注释

插秧歌原文及注释

插秧歌原文及注释
插秧歌原文:
插秧歌
契此〔五代〕
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成稻,后退原来是向前。

插秧歌译文:
手捏青青秧苗将其种进田里,一低头就能看见水中倒映的天空。

只有秧苗的根须无损才能长成稻谷,插秧的时候感觉是在后退其实是在前进。

插秧歌注释:
青苗:指稻秧。

福田:谓积德行善可得福报,如播种田地可得收获。

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

此句以六根清净方可学佛修道,比喻插秧时洗净秧根有利秧苗成长。

后退原来是向前:此句大实话,富含哲理,乃暗喻方便修行之法。

古诗插秧歌·田夫抛秧田妇接翻译赏析

古诗插秧歌·田夫抛秧田妇接翻译赏析

古诗插秧歌·田夫抛秧田妇接翻译赏析《插秧歌·田夫抛秧田妇接》作者为宋朝诗人杨万里。

其古诗全文如下: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前言】《插秧歌》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作品。

此诗描绘了一幅农家总动员,雨中抢插秧苗的风俗图画。

全诗写得新、奇、快、恬,充分体现了诚斋体的风格。

【注释】⑴抛秧:插秧前,须将秧苗从秧畦拔出,捆成小捆,扔进稻田,叫做抛秧。

⑵插秧:将秧苗栽插于水田中⑶兜鍪:古代打仗所用的头盔。

蓑:即蓑衣,用草或棕制成,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甲:用金属或皮革制成的护身装备。

⑷胛:肩胛骨。

这里指肩膀。

⑸渠:他,代词。

朝餐:吃早饭。

半霎:很短的时间。

⑹莳:移栽植物。

这里指插秧。

匝:满。

未匝:指这块田里还没有栽插完毕。

【翻译】全家人一起忙农活,小儿子负责拔秧,田妇负责接秧,农夫负责抛秧,大儿子负责插秧。

斗笠就像打仗用的头盔,蓑衣就像打仗穿的盔甲,雨下的很大,从头湿到了肩膀。

有人来叫他们吃早饭,让他们歇那么小小一会儿,却无人动作,无人答话,似乎对田埂上的呼唤置若罔闻,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继续低着头弯着腰干着活。

抢插的工作还未结束,种下秧苗也尚未挺拔,你得管好家里的鹅与鸭,免得它们糟蹋庄稼。

【赏析】由于这首诗着力写雨中抢插稻秧,所以作者也不怠慢,开篇便动手“插”了起来:“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这分工何等明确,何等精细。

拔秧活轻,小儿干,接秧也轻,田妇干;比较起来,抛秧插秧活重,田夫和大儿干。

“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

尤以“抛”字最妙,活画出秧束雨中飞舞的情态。

只两句,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跃然纸上。

三、四两句进一步点明雨中抢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从句中不难领会春雨之密、之急、之大,否则,不至于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

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

关于描写赞美劳动的古诗词

关于描写赞美劳动的古诗词

关于描写赞美劳动的古诗词《农家》唐·颜仁郁半夜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

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插秧歌》五代·契此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成稻,后退原来是向前。

《观田家》(唐)韦应物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育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蜂》唐:罗隐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四时田园杂兴》【作者】范成大【朝代】宋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

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田舍》宋·范成大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忙。

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

烟火村声远,林菁野气香。

乐哉今岁事,天末稻云黄。

《归园田居·其三》【作者】陶渊明【朝代】魏晋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作者】李白【朝代】唐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蚕妇》【作者】张俞【朝代】宋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江上渔者》【作者】范仲淹【朝代】宋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卖炭翁》唐·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髯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悯农》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渭川田家》唐·王维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雏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

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

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测试范围:七年级上册第1~2单元。

5. 难度系数:0.75。

6.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Ⅰ阅读(共55分)一、(10分)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元宇宙:推动审美革命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①元宇宙作为当今科技界、产业界、艺术界,乃至投资界的热门话题,正在一步一步走进生活、改变世界。

一般认为,“元宇宙”这一概念最早源于1992年美国科幻小说《雪崩》,作者斯蒂芬森创造了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并和现实社会紧密相连的三维数字空间,在那里的人类通过数字分身生活。

如今,人们对于元宇宙的概念有一些大致相同的定义:元宇宙是基于5G以上互联网技术,将VR/AR等新型3D虚拟现实显示技术、区块链技术、新型传感器技术、云计算技术、数字孪生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多种新兴技术整合而产生的新型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

②那么,元宇宙将怎样改变人类的审美方式呢?首先,人们将从时空改变中重构自己的审美心理。

就时间而言,在元宇宙的虚拟与现实综合情境中,人们沉浸于VR或AR呈现出来的虚拟世界,对自身和周遭事物的关注度明显下降,直觉成为了把握时间的基本方式。

就空间而言,元宇宙中VR和AR的出现,让这种“身体在别处”的现实与虚拟区隔趋于消逝。

杨万里《插秧歌》诗歌赏析

杨万里《插秧歌》诗歌赏析

杨万里《插秧歌》诗歌赏析《插秧歌》是杨万里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它生动地表现了农村插秧劳作的情景。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杨万里《插秧歌》诗歌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插秧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赏析:这是杨万里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它生动地表现了农村插秧劳作的情景。

诗的头两句,以极其通俗的语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全家老少齐上阵,一家其乐融融的干农活,丈夫把秧苗扔给妻子,小儿子拔秧苗,大儿子插下,有抛有接有拔有插,忙个不停。

三、四句天公发威,大雨滂沱,而诗人别出心裁地把雨具“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不仅新鲜独特,且暗示:插秧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农家儿女全副武装与天斗,与地斗,与雨斗,而“雨从头上湿到胛”又极写雨势之猛,插秧之急迫与艰辛。

总之,前四句诗人以朴素通俗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紧张插秧劳动的图画。

五、六句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农妇招呼农夫暂憩片刻且用早餐,可是农夫照样低头弯腰劳作,这就意味着劳动紧张到了极点,分秒不能停。

诗中的“只不答”,不是对农妇的呼唤一声不吭,而是说没有答应她“歇半霎”的请求,更妙的是农夫还用别的话岔开:“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莳”指栽种,“匝”指完毕,这是说,秧苗刚种下,尚未挺拔,况且也没有种完,我怎么能歇得下?然后话题一转嘱咐妻子要管好小鹅小鸭,免得它们到田里糟蹋庄稼。

真是时时尽力,事事操心,农家吃苦耐劳的品格,全部凝聚在这朴实的答话里。

人物生平广师博学杨万里生于宋高宗建炎元年九月二十二日(1127年10月29日),他八岁丧母。

其父杨芾精通《易经》,常忍着饥寒购买书籍,在十年之内,积得藏书数千卷。

在父亲的影响下,杨万里自幼读书非常勤奋,广师博学,锲而不舍,曾从师于高守道、王庭珪等人。

绍兴二十年(1150年)春,杨万里赴临安参加礼部试,落第而归,仍继续求学。

湖北省武汉地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湖北省武汉地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湖北省武汉地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Ⅰ阅读(共55分)一、(10分)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元宇宙:推动审美革命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①元宇宙作为当今科技界、产业界、艺术界,乃至投资界的热门话题,正在一步一步走进生活、改变世界。

一般认为,“元宇宙”这一概念最早源于1992年美国科幻小说《雪崩》,作者斯蒂芬森创造了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并和现实社会紧密相连的三维数字空间,在那里的人类通过数字分身生活。

如今,人们对于元宇宙的概念有一些大致相同的定义:元宇宙是基于5G以上互联网技术,将VR/AR等新型3D虚拟现实显示技术、区块链技术、新型传感器技术、云计算技术、数字孪生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多种新兴技术整合而产生的新型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

②那么,元宇宙将怎样改变人类的审美方式呢?首先,人们将从时空改变中重构自己的审美心理。

就时间而言,在元宇宙的虚拟与现实综合情境中,人们沉浸于VR或AR呈现出来的虚拟世界,对自身和周遭事物的关注度明显下降,直觉成为了把握时间的基本方式。

就空间而言,元宇宙中VR和AR的出现,让这种“身体在别处”的现实与虚拟区隔趋于消逝。

栖居于元宇宙世界中的人,可以通过数字分身一边在北京故宫欣赏清乾隆胭脂红蓝地轧道珐琅彩折枝花纹合欢瓶的精美,也可以瞬间移步到意大利西斯廷大教堂去欣赏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天顶油画,还可以即刻换位到埃及去观赏夕阳下沙漠中的金字塔。

③其次,人类的感官体验也将在元宇宙的高度沉浸感中得到多维度的延伸,进而创生一种全新的审美图景。

一方面,诸如VR手套、VR眼镜等新型虚拟现实设备,能够让用户体会到前所未有的虚实融生景象,并在听觉、视觉、嗅觉等感官维度上实现审美感受的延伸与拓展;另一方面,随着科技升级及虚拟数字人和仿真机器人的应用,将会让用户进入到一个个真假难辨的“高沉浸式环境”,并在其中实现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多感官一体化的混合式体验,形成对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同时它还将打破现实的地理疆界、语言隔阂,并最终实现全人类共享的元宇宙审美景观。

03-第6课 芣苢 插秧歌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人教版

03-第6课 芣苢 插秧歌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人教版

白话诗歌 《乡村四月》 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 与天光相辉映;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 刚刚结束了蚕桑的农事,又要插秧了。
《江上渔者》 江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只喜爱鲈鱼的美味。你看那渔 人驾着像树叶一样的小舟,在大风大浪里时出时没。
诗歌鉴赏 《乡村四月》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田野风 光和农忙景象。前两句描绘自然景物,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 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出来。“绿遍”形容草木葱郁,“白满”表 示雨水充足,“子规声”暗寓催耕之事便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 劳动的紧张、繁忙。末句不可看得过实,“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 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至于“乡村四月闲人少”不正面直说 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 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从容恬静与前两句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 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 如果错过与自然连接的敏感期,中小学生就会钝化对自然万物 的感觉,这些感觉是一切心理活动能力发展的基础。 【解析】 文中画横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不合逻辑,“错过”对应的应该 是“钝化”,故可将“锐化”改为“钝化”;二是“心理活动能力发展的基础”的 主语应该是“感觉”,而不是“中小学生”,故可在“是”前加“这些感觉”。
时代更迭,岁月变迁。在现代化的今天,劳动形态也日益多元。那么, 传统农业劳动对劳动教育是否还有意义?从生命成长的层面看,不是耕种需 要人,②,尤其是中小学生。如果错过与自然连接的敏感期,中小学生就会 锐化对自然万物的感觉,是一切心理活动能力发展的基础。所以,中小学劳 动教育既要对接劳动新形态,更要坚守好连接生命与自然的农事劳作。

《插秧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插秧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赏析首联: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1.首联写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诗人在首联连用四个 动词“抛”“接”“拔”“插”,用的非常精彩, 请尝试赏析。
(1)开篇直奔主题,用了四个动词“抛”、“接”、 “拔”、“插”。 (2)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3)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
四、 小 结 作 业
小结
《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 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 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 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 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 乐观的精神。
当堂检测
1.写全家动员、共同参与劳作的两句 是: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2.运用比喻修辞,表现雨中劳作的诗句 是: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赏析尾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1)模拟农夫的口吻说这块田里还没有栽插完毕,让赶紧提防那帮 鹅鸭。 (2)诗人在此处从细微处着眼(细节描写),写农夫对妻子的嘱咐, 真是事事操心,时时尽力,农家的勤劳、艰辛,全都凝聚在这朴实 的答话中。
写出全家其乐融融பைடு நூலகம்画面。
问 题 探 究
1、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该是怎样描绘江南农户紧 张忙碌而又秩序井然的插秧情景的。
二、
初 读 感 悟
明确字音
兜(dōu) 鍪(móu) 蓑(suō) 胛(jiǎ) 渠(qú) 朝(zhāo) 霎(shà) 莳(shì) 匝(zā)
划分节奏
插秧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书法插秧歌]插秧歌

[书法插秧歌]插秧歌

[书法插秧歌]插秧歌(1) [插秧歌]杨万里《插秧歌》阅读答案杨万里的诗作《插秧歌》描写了农家的插秧时节的繁忙的景象,充分体现了诚斋体的风格。

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莳:移栽植物。

这里指插秧。

⑴抛秧:插秧前,须将秧苗从秧畦拔出,捆成小捆,扔进稻田,叫做抛秧。

⑵插秧:将秧苗栽插于水田中⑶兜鍪:古代打仗所用的头盔。

蓑:即蓑衣,用草或棕制成,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甲:用金属或皮革制成的护身装备。

⑷胛:肩胛骨。

这里指肩膀。

⑸渠:他,代词。

朝餐:吃早饭。

半霎:很短的时间。

⑹莳:移栽植物。

这里指插秧。

匝:满。

未匝:指这块田里还没有栽插完毕。

(一)(1)此诗是一幅描绘农忙时节的风俗图画,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请作简要赏析。

(4分)(2)这首诗句句平易自然,却又不乏新奇快语,请结合任意一联诗句进行赏析。

(4分)(3)结合诗歌的首联、颔联描摹一下诗人笔下的“雨中插秧图”。

(4分)(4)这首《插秧歌》似是率口而出,却又不失耐人寻味的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请任选一联简析诗人是怎样表现“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的。

(4分) 参考答案:⑴此句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1分);内容上用“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有一股火药味儿,暗示抢插稻秧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2分);也突出了农忙抢种的题旨(1分)。

(共 4分)⑵示例: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平实,又可暗示分工明确;颔联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以“盔甲”防护之严,雨水仍然不免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不难领会春雨之密、之急、之大;颈联写劳作的忘我程度,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如此便写出抢插的紧张程度;最妙的是尾联写出全家其乐融融的画面,模拟田夫口吻说这块田还没插完,让赶紧照看好那帮鸭鹅,把送饭的也拉上差了。

6.2《插秧歌》诗歌的炼字炼句(课件)-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必修上册)【04】

6.2《插秧歌》诗歌的炼字炼句(课件)-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必修上册)【04】
BE。B项“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说法错误,从诗中来看,“无哗战士衔枚勇”, 此句应是重点描绘士子答题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E项“作者 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错误,从诗中来看,“自惭衰病 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是谦逊之辞。
高考炼字类试题主要是考查赏析诗词中作者锤炼的动词、形容词、 数量词和叠音词等的能力。
1.动词 诗歌中的动词,一是一般动词;二是活用动词,即由其他词性的词活用 过来的动词。如宋祁的《玉楼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闹”字既是绘景,又是写情,它不仅描绘出了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色,还抒发 了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思考:尝试将上一题答案改为这种思路模式。 示例:①“抛”“接”“拔”“插”等字均为插秧时的一系列动作。 (解释含义)②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 各尽所能,配合默契。(描述景象)③“抛”、“接”、“拔”、 “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表现劳动 人民忙碌而充实的生活。(点明效果)
①重复用词,叠相呼应。“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一联两句,各出现两个“田”两个“儿",相映成趣。 ②一韵到底,富有韵律。整首诗,除首句不押韵,其余7句皆押 韵,以平声韵为主,音律和谐。 ③通俗晓畅,节奏轻快。整首诗歌,用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描 绘劳作的场景,自然轻快,朴实畅达。 ④巧用动词,富于跳跃。全诗在描写劳作场景的时候运用到大量 的动词,“抛”“接”“拔”“插”“唤”“歇”“低头”“折 腰”“不答”等词,不断的切换着画面与场景,富于变化之美, 流畅轻快。
诗歌的首联、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插秧图”?
清晨初起,淅淅沥沥的雨下个不停。全家冒雨来 到田头,一个个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犹如戴盔挂甲、 全副武装的士兵投入紧张的战斗,在白茫茫的水田里 摆开了阵势,拔秧、抛秧、接秧、插秧,各有所司。 不知不觉间,雨势渐猛,淋得浑身湿透了。

【个人精编】高一上语文整理——《插秧歌》

【个人精编】高一上语文整理——《插秧歌》

插秧歌杨万里【原文】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译文】种田的农夫将秧苗抛在半空,农妇一把接住,小儿子把秧苗拔起,大儿子再把秧苗插入水中。

斗笠是头盔,蓑衣是战甲,但似乎没什么用,雨水从头上进入,直湿到肩胛。

喊他停下来吃早餐好休息一会儿,那农夫低头弯腰,努力插秧,半天不回答。

秧苗根部尚不牢固,栽种也还没完成,一定要照看好小鹅小鸭,不要让它们来破坏秧苗。

【注释】①抛秧:插秧前,将秧苗从秧畦拔出,捆成小捆,扔进稻田,叫作抛秧。

②插:将秧苗栽插在水田中。

③兜(dōu)鍪(mòu):古代打仗时戴的头盔。

④胛(jiǎ):肩胛骨,这里指肩膀。

⑤渠(qú):他。

⑥朝(zhāo)餐:吃早饭。

⑦半霎(shà):半晌,一会儿。

⑧折腰:弯腰。

⑨只不答:指不搭理农妇的要求,但却有别的话要说。

以下两句便是农夫说的话。

⑩莳(shì)未匝(zā):指这块田里还没有栽插完毕。

莳,移栽,种植。

匝,布满、遍及。

【赏析】《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乘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

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和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淳熙六年,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目睹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

作者早年学诗曾从江西派入门,后来冲出江西诗派阵营,尽毁少作千余首,自开户牖,创立了“诚斋体”。

诚斋体的特点之一是语言生动、自然、新鲜、活泼,富于幽默诙谐的风趣。

这与“活法”自是相联系的。

所谓“活法”,包括新、奇、活、快等内容。

该诗似是率口而出,却又不失耐人寻味的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

较之当时故作艰深、讲究“无一字无来历”的江西派末流,这样的作品自然是别具一格。

该诗题为《插秧歌》,入手即表现了插秧的繁忙。

笔墨诗抄布袋和尚《插秧歌》

笔墨诗抄布袋和尚《插秧歌》

笔墨诗抄布袋和尚《插秧歌》点击文章顶部“诗词文学”加关注,将您撰抄的作品或句子发照片给我,有机会入选下期『笔墨诗抄』『笔墨诗抄 | 第107期』撰抄人:烽火扬州路(宝)撰抄作品:契此/布袋和尚《插秧歌》/文/《插秧歌》唐·布袋和尚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赏/“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是形容一个农夫插秧时,一把把青秧插满田,低头看到水面漂漾的蓝天,也看到自己!一般人的通病是:只看到别人的短处,看不到自己的过失。

水中天如镜,人要自觉自悟,使本性清澈显见,才能够“六根清净方为道”,使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被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污染,时时保持自性的清净,就是道,就是修行了。

“退步原来是向前”,颇有哲理意味。

试想,农夫插秧,一面插青秧,一面往后步步退,返到田边,一畦田的秧苗才插好,其是似退而实进。

有时候,退让不是完全的消极,反而是积极的转进。

与人相处,斤斤计较争执,互相排挤诋毁,又能成就什么?倒不如退一步,寻求更大的成功。

以谦让典故《六尺巷》为例:六尺巷,是中国安徽省桐城市的一处历史名胜。

东起西后街巷,西抵百子堂。

巷南为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全长100米、宽2米,均由鹅卵石铺就。

清朝康熙大学士张英(其后清朝名臣张廷玉的父亲)的家人因重修府邸时,因院墙与邻居吴氏发生争执,所以写信给当时在京作官的张英,要求他让当地官府帮其家人撑腰。

张英收到信之后,随即回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此诗版本较多,诗词君以此为例)张英家人收到信之后当即决定把院墙向后退让三尺,其邻居知道后也向后退让三尺。

两家之间便空出六尺,六尺巷因而得名。

后来康熙帝知道了这件事,敇立牌坊以彰谦让之德。

为了一堵墙而起争执,真是何苦?让人家几尺不就太平了吗?你看看万里长城至今还在,可是当年赫赫一世的秦始皇又在哪里呢?你争,跟人家斗气,百年过后什么是你的?不都灰飞烟灭,枯冢一堆了吗?从这首诗里,我们能不能领悟四大皆空?能不能在面对社会、物质一切时,观境自在?观我自在?观物自在?观心自在?观人自在呢?莽莽人间就不必再作什么计较争吵了!只看自己心田清不清净,任它八方冷语与暗箭。

《插秧歌》阅读答案附赏析

《插秧歌》阅读答案附赏析

《插秧歌》阅读答案附赏析第一篇:《插秧歌》阅读答案附赏析插秧歌【宋】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莳:移栽植物。

这里指插秧。

⑴抛秧:插秧前,须将秧苗从秧畦拔出,捆成小捆,扔进稻田,叫做抛秧。

⑵插秧:将秧苗栽插于水田中⑶兜鍪:古代打仗所用的头盔。

蓑:即蓑衣,用草或棕制成,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甲:用金属或皮革制成的护身装备。

⑷胛:肩胛骨。

这里指肩膀。

⑸渠:他,代词。

朝餐:吃早饭。

半霎:很短的时间。

⑹莳:移栽植物。

这里指插秧。

匝:满。

未匝:指这块田里还没有栽插完毕。

(1)此诗是一幅描绘农忙时节的风俗图画,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请作简要赏析。

(4分)(2)这首诗句句平易自然,却又不乏新奇快语,请结合任意一联诗句进行赏析。

(4分)(3)结合诗歌的首联、颔联描摹一下诗人笔下的“雨中插秧图”。

(4分)(4)这首《插秧歌》似是率口而出,却又不失耐人寻味的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请任选一联简析诗人是怎样表现“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的。

(4分)参考答案:⑴此句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1分);内容上用“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有一股火药味儿,暗示抢插稻秧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2分);也突出了农忙抢种的题旨(1分)。

(共4分)⑵示例: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平实,又可暗示分工明确;颔联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以“盔甲”防护之严,雨水仍然不免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不难领会春雨之密、之急、之大;颈联写劳作的忘我程度,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如此便写出抢插的紧张程度;最妙的是尾联写出全家其乐融融的画面,模拟田夫口吻说这块田还没插完,让赶紧照看好那帮鸭鹅,把送饭的也拉上差了。

(选以上任意一联解说,3分)作者运用口语化的语言,随意撷取田夫的肢体动作和对答语言,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插秧歌·手捏青苗种福田翻译赏析《插秧歌·手捏青苗种福田》作者为宋朝诗人布袋和尚。

其古诗全文如下: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成稻,后退原来是向前。

【前言】《插秧歌》,传为五代时期的僧人契此所作。

契此俗姓张,又称“布袋和尚”,号长汀子,奉化大桥镇长汀村人,生于后梁乱世,矢志出家,常背一布袋出游四方,性豪放喜结善缘。

契此圆寂时端坐在一块盘石上,说偈语道:“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言讫,溘然而逝。

人们这才悟到,原来这位胖大和尚就是弥勒佛的化身。

以后人们便按照他的模样塑成了中国式的大肚弥勒佛,供奉在天王殿中,千百年来取代了佛教中正统的弥勒佛而名扬四海。

关于他的传说颇多,部分与济公传说相类。

【注释】⑴青苗:指稻秧。

福田:谓积德行善可得福报,如播种田地可得收获。

⑵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

此句以六根清净方可学佛修道,比喻插秧时洗净秧根有利秧苗成长。

⑶后退句:此句大实话,富含哲理,乃暗喻方便修行之法。

【赏析】布袋和尚出身农家,插秧自是本行。

关于他插秧之事,亦有故事。

据说有赵、钱、孙、李四家同时请他帮忙插秧,他全都答应。

至晚,各家来请吃饭,他亦分身赴席。

各家的田均已插好。

众人始识他身具神通,法力无边。

有人问插秧感想,他随口吟出一诗,即此题插秧歌。

此歌看似浅白平易,却富含哲理,饱蕴禅机,生动活泼,饶有情趣。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