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篇: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2017
拨开云雾见彩虹,透过现象见本质——材料作文如何审题立意面对材料作文,不少考生因未能真正吃透材料,熟练掌握审题立意、观点提炼的方法,时常造成所提炼的观点与材料若即若离、似是而非,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甚至出现南辕北辙、风马牛不相及的重大失误——即使你的文章结构再严谨、论证再充分、事例再丰富、语言再优美,也只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了。
可见,材料作文的观点提炼,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方能吃透材料,紧扣材料`,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呢?1.抓关键语句法即抓住所给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正确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关键语句要么是所给材料中议论性的语句,要么是材料中反复出现的语句,要么是人与人或物与物之间的对话,要么是转折复句“但是”后面的分句。
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 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法国化学博士别涅迪克做实验时,有一个烧瓶掉在地上裂而不碎。
他很好奇,又一时找不到答案,就将烧瓶贴上标签,注明问题,保存起来。
一天,他偶然看到报道说,有两辆客车相撞,司机和乘客都被挡风玻璃碎片划伤。
他立刻联想到那个烧瓶,经过化验,发现烧瓶曾盛过硝酸纤维素溶液,这种溶液蒸发后留下一层无色透明的薄膜,牢牢地黏附在瓶壁上起到了保护作用。
“如果将这种溶液用到汽车保护玻璃上,车里的人不是更安全吗?”因为这个意外的发现,别涅迪克博士获得20世纪法国科学界突出贡献奖。
对此,有人评论说,创造需要机遇,更需要执著的追求。
也有人评论说,创造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那么崎岖,那么遥远。
所给材料由两部分组成:前为叙事,后为评论。
关键语句是两句评论的话。
审题立意时就要抓住这两句评论的话,正确揣摩其含义,同意其看法就从正面立论,不同意其看法,就从反面立论,将自己的观点亮出来。
所给两句评论,角度不同,这就提醒考生写作该文可以有不同的立意角度:一是强调创造需要机遇,更需要执著的追求;二是要想有创造发明,就要重视细节,多观察多思考,处处留心,时时在意。
透过现象看本质PPT课件
实际上,其中的道理也贯穿在我们现实 生活中的许多方面。
.
①人要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②人不能急功近利,要有远见!
.
.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浙江卷作文题: 《绿叶对根的情意》这首歌中的一段歌词,根据歌词自拟 题目作文。
.
.
事物“本质”的核心 → “人心”,即人们的思想根源 任何好的社会现象→ “公心” 任何不良的社会现象→ “私心”
寻找现象中的共同特征并进行整理 归纳。
.
“感动中国人物”中扎根边疆 的胡忠和谢晓君教师夫妇以及 烤羊肉串助学的阿里木。
他们都是
?
他们都做到了
?
他们都让我们
?
.
针对现象中的共同特征进行探究并解 释,运用的方式是进行提问并解答。
审读材料,运用所学方法,切入一个 角度进行观点的提炼。
.
试一试
我国每 天消耗一次 性筷子450 亿双,需要 砍伐大约 2500万棵大 树。
.
这是一个思维 习惯的问题,人在 对事物进行解读的 时候,首先看到的 都是事物的表象, 如果只根据事物的 表象去推导自己的 观点,就使得观点 显得苍白而不深刻。 要想深入的解读事 物,就必须学会 “透过现象看本 质”!教案
又比如环境问题,似乎是与“私心”没什么联 系,是人类的共性的问题,如果刨根问底地问几个 “为什么”,就会发现问题的根源。草原为什么会衰 退?是因为过度放牧。人们为什么要过度放牧?是为 了满足人们对牛奶、牛皮、羊毛越来越大的需求,是 为了多赚钱。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越来越大的 贪欲。由此推想,所有破坏环境的行为,都是为了满 足人们的各种贪婪的欲望。所以,每个人对环境的破 坏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人类把本属于这个地球所有 生命的环境当成了只供自己消费的资源。如果能分析 到这一点,就是找到了问题的本质,立意就很深刻了。 教案
画虎画皮画骨知人知面知心——2016高考作文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
画虎画皮画骨知人知面知心——2016高考作文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作者:暂无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6年第13期韩延明考纲要求“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求透过现象的迷雾作深入思考,对表象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的加工,发掘出寓于事物中的本质来。
别人只看到表面现象,你却看到了隐藏在深层的本质;别人只能“知其然”,你却能“知其所以然”。
能够面对纷纭复杂的事物表象,剥去外壳,洞察真相,高屋建瓴地确立自己的观点。
提分技巧一、记叙文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1.深入本质,揭示灵魂。
记叙文要写得深刻,就必须从身边的人、事中寻求贴近生活的写作素材,在此基础上,提高一步,开拓一层,由表及里深入本质,触及骨髓,揭示人物的精神品质。
2015高考江苏卷《王大爷的早餐店》,描写王大爷的性格好,小店生意红火,他的粥里有肉,且价格不贵。
.当“我”好奇地问到“那大妈呢”之后,王大爷的笑容僵了下来:“你大妈啊,陪着我呢!可不就是她派你们来陪陪我嘛……”考生叙述凡人小事,暗合“智慧”的题旨。
但文章不止于此,后文进而交代王大爷丧偶后靠开店与街坊谈天说地打发孤独的时光。
至此,王大爷忍受苦难、化解苦难的智慧跃然纸上。
2.以小见大,以事寓理。
即从小事中悟出大道理,在小人物身上显示大精神。
不露声色地叙述平凡小事,但琐事中隐含生活哲理。
叙事娓娓而谈,充分蓄势,文末揭示哲理,犹如相声抖开“包袱”,立意突显,回味无穷。
2015高考四川卷《老实爸爸PK聪明儿子》,写爸爸喜欢读书,“我”也喜欢读书,但只图快;爸爸喜欢玩游戏,“我”也喜欢玩游戏,但没了兴趣就换一个;爸爸做事执着,“我”用心不专。
结果,爸爸走到哪儿都有朋友”,而“我”却“成了孤家寡人”。
我迷惑不解。
爸爸告诉“我”:“老实人才最聪明,聪明人不一定真聪明!”作者在叙事的基础上,结尾水到渠成揭示蕴含的哲理,突出寓意。
3.画龙点晴,升华主题。
高明的作者总是不慌不忙地叙事,把读者引向自己设定的思维方向,设置一个“陷阱”,让读者按照常规思维模式去理解。
高考作文如何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高考作文如何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训练点阐释】“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要求考生透过现象的迷雾作深入思考,对现象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的加工,发掘出寓于事物中的本质来。
剥去一层,讲出至理,即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写作时,仅仅是从人到人,由事到事,从表面到表面,内容不免过于直观化。
如此写作,其直接后果无非就是就事论事,在高考中必然导致就材料而议论的现象。
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应该立意深邃,“发人所未发”。
别人只看到表面现象,你却看到了隐藏在深层的本质;别人只能“知其然”,你却能“知其所以然”。
【应对策略】近几年浙江省高考作文的考查点侧重于:库存的知识和经验、创新意识和对现实的关注度、真善美的意识等。
譬如今年的作文题,如果考生能超越“感恩”,能从材料中品出根与绿叶的延续性关系——“给予与吸收,及再给予”,将个体心理上升为一种群体情感倾向,比如“乡愁的文化心理”等,则能写出一定的思想深度,容易得高分。
这其实就是要写出生活的精神层面的内涵来。
而有一些考生只是实写现实的生活,缺乏对精神层面的理解和思考,只是就事说事,就现象说现象,因而文章显得非常肤浅。
“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宋朝范晞文《对床夜话》),就是告诫我们作文不能只是停留在浅显的层面上,要做到深入发掘和有机生发,透过现象深入本质,使文章灵动起来。
1.慧眼:不放过生活中那些“不起眼儿”的凡人小事生活中有很多“不起眼儿”的凡人小事,对社会经验和阅读能力有限的人来说,细致地观察和有意识地思考是至关重要的。
入能透过那些“芝麻绿豆”的小问题去发现蕴含的深刻含意,同样可以得到“寻常中显本质,微尘中见大千”的卓尔不群的立意。
今年有一篇高考作文写道:“如果有一天,我亦有如父亲般宽广的胸怀,能够让父亲靠在我怀里,撑起爱的晴空。
”这样的表达显得视角独特,儿女从父亲的角度来设身处地地感受父亲的辛苦与爱,让人体会到了作者思维的深度。
2.理性:对事物的现象进行概括,形成对事物理性化的认识要用理性的睿智之光,“振叶以寻根,观澜而溯源”。
第20招 深刻:透过现象看本质-中考作文指导快速提分26招
第20招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刻篇【故事播讲站】让路外国作家马克·吐温一次上街,正好和一个骄横的年轻人碰了个照面。
年轻人气势汹汹地说:“我从来不给蠢人让路。
”旁边的人看看年轻人,又看看马克吐温,看这僵局怎么收场。
没想到马克吐温侧身而过,口中只说出两个字:“我让。
”马克吐温走过去了,人群发出了笑声。
原来大伙理解了,那两个字是“我从来不给蠢人让路”的延续,也就是说他给蠢人让路,只是没有把话说明、说透。
故事中的双关语含蓄、敏锐,让文章更耐人品味。
我们在平常的说话中,时不时就会迸发出好句子,甚至还会有奇思妙语。
把这些句子放进文章中,还愁写不出思想深刻,令人回味的佳作吗?【技法报告厅】有的文章,看一眼就能通晓它的意思,再深入分析,就没有别的意思了。
这样的文章,我们只能说它肤浅。
一篇文章缺少深刻的内涵是难以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的。
深刻,是指作文的见解深刻,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是仅仅停留在对问题的肤浅的表层认识上。
中考作文贵在有独特的见解。
如果你的见解是新颖的、独到的、深刻的、一定会令人耳目一新。
议论性文章要求说理透彻,论点深刻;记叙性文章要求形象生动,思想深刻。
中考作文的见解深刻的表现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或是深入本质,或是揭示原因,或是说明结果,或是指出规律,或是预见发展,或是抓住要害,或是给人启发,等等。
这也只是举例而已,具体作文和具体观点要具体评价。
也不能仅仅认定逆向思维、别出机杼的创新思维才是深刻,中考作文中认同社会流行的正确点而又有自己深切体会的,也是深刻。
高明的考生,要做一只健美的猪豹,在无数次奔跑中,寻找草原各个角落藏匿的猎物。
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得“深刻”呢?一、透过现象深入本质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事物都有各自的外在表现和内在本质。
要深入本质必须有一个概括的过程,一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过程。
有了这个过程,我们的认识才能产生飞跃。
独到的见解来源于深邃的思考。
语文作文立意透过现象看本质例子
语文作文立意透过现象看本质例子《原来不只是表面那么简单》
小朋友们,今天我想跟你们讲一个有趣的故事。
有一天,小兔子在森林里看到一棵大树,大树的叶子都掉光啦,看起来特别可怜。
小兔子就想:“这棵树肯定是生病了,太可怜啦。
”
可是,当小兔子把这个事情告诉小猴子的时候,小猴子却笑着说:“小兔子,你只看到了表面。
这棵树掉叶子不是因为生病,而是因为秋天到啦,天气变冷,树也要准备过冬呢。
”
小兔子听了,恍然大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很多事情不能只看表面哦。
就像我们看到一个同学哭了,可能会觉得他是因为不开心,但也许是他被一个故事感动了呢。
所以呀,小朋友们,我们要学会多想想,多观察,透过现象去看本质,这样才能真正明白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
《别被表面骗啦》
小朋友们,我来给你们讲个好玩的事儿。
有一次,我去动物园,看到一只大老虎在笼子里懒洋洋地趴着,一动也不动。
我就跟旁边的小伙伴说:“这老虎是不是没力气,太懒啦。
”
这时候,动物园的叔叔听到了,他笑着跟我说:“小朋友,不是老虎懒哦。
它在笼子里活动的地方小,没办法尽情跑跳,而且现在是中午,天气热,老虎也想休息休息呢。
”
我这才明白,原来是我误会老虎啦。
这件事让我知道,我们看东西不能光看表面,得好好想想里面的原因。
比如说,看到同学考试没考好,不能就说他没好好学习,也许是他考试的时候身体不舒服呢。
所以,小朋友们,咱们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才不会搞错事情哟!。
高考作文系统训练(26)——现象与本质
高考作文系统训练(26)——现象与本质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一般情况下,人们只看到鸭子在水面上悠闲安逸地游动,但潜入水下后我们才会发现,原来它的鸭蹼一直都在拼命地划动着,没有一刻停歇。
——鸭子定律材料二:刺破水面的锐利冰锋,它可能只露出一角。
——作家林达材料三:在这些无数的疤痕中/见到了/一个又一个历史的细节/在这些星辰般的碎片里/看到了人类/在苦难中前行的脚步……——《假如国宝会说话》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主题:价值理念生活哲思来源:安徽省皖北高三2022年3月联考【审题】材料一讲的是“鸭子定律”——安逸需要底气,悠闲需要实力。
那些表面上漫不经心的轻松与自在,都是“假象”,真相是水下一刻不曾停歇的努力;没有一种光鲜亮丽是理所当然的。
材料二可以从不同角度解读,比如厚积薄发;一个有深度有厚度的人,往往是低调的等等。
材料三的句子,有诗意,有哲理,让人看到了器物中蕴藏的历史,看到了疤痕、碎片中人类的前进脚步,令人想到表面背后的真相,细节背后的浩瀚文明。
写作时,可以综合三则材料来确定立意:看问题不能只看表象,表面上风轻云淡,从容淡定,其实已经历过世间繁华;经历了无数伤痛和苦难、奋斗和拼搏,才能换来表面的从容,甚至是美丽的伤疤。
亦可互相参照,分别提炼。
但不论哪种思路,关键都在于讲清“表面现象(轻松、安逸、成功、幸福、文明……)”与“内里本质(奋斗、坚韧、苦难、拼搏、积淀、岁月……)”的关系——“发现荣耀表层背后的艰辛、深蕴、苦难”,且要注意立意的最佳论述顺序:“由表及里”。
【立意】1.透过表象发现本质。
2.美丽背后是汗水,疤痕背后是人生;伤疤亦美丽,碎片也温柔。
3.厚积薄发,绽放精彩。
4.唯有奋斗不息,方能从容自在。
5.磨难中成长,汗水中奋起。
6.做厚重之人,行低调之风。
2022高考作文热点素材:透过现象看本质
2022高考作文热点素材: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料,如英语资料、语文资料、数学资料、物理资料、化学资料、生物资料、地理资料、历史资料、政治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learning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English materials, language materials, mathematics materials, physical materials, chemical materials, biological materials, geographic materials, historical materials, politic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2022高考作文热点素材:透过现象看本质--> 2022高考作文预测范文:透过现象看本质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霍金和加州理工学院的理论物理学家莱昂纳德•蒙罗蒂诺合写的一篇文章。
高考模拟作文主题写作:看清事物的本质
高考模拟作文主题写作:看清事物的本质文题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久,加强哪里。
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之处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
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与解读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在思考问题时,人们往往按照常规,难以跳出思维惯性,从而忽视了事物的客观规律。
面对从何处加强战机防护的问题,英美军方都以为弹痕越多的地方越脆弱、越需强化。
殊不知,弹痕越少的部位才越致命,逆风的方向才更适合飞翔。
考虑问题,应全面思考,立体分析,理性判断。
英美军方决定加强弹痕少的部位并非无依无据,他们也是通过认真调查幸存飞机上的弹痕分布,并结合自己的经验才做出的判断。
可这种正向思维终究不够全面、严谨,也正是这些所谓的“经验”和常规逻辑影响了其分析的立体性,进而导致了该判断的片面性。
因此,不管面对什么样的难题,无论是学习上亦或生活中,都要遵循三个步骤:先从各方面考虑,学会正逆结合、换位思考,再立体剖析、构建思维框架,最终结合客观规律,做出理性判断。
善用逆向思维,重视客观规律。
统计学家沃德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运用逆向思维,力排众议,在于他逆流而上,而非随波逐流。
“逆向思维”并不是一个难且新的观念,而是一种方法和技巧,早在十六世纪,我们的古人就有过逆向思考。
王阳明和友人同游南镇时,其友人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答曰:“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王阳明就巧妙地避开从友人方面考虑的局限性,从花的角度说理,机智地解答友人的疑问,让“汝来看吾,吾自开落”成为千古美谈。
透过现象看本质
透过现象看本质作者:罗秀娜孙钦林来源:《作文周刊·高考版》2019年第34期通常事物都是表象显豁而本质隐匿的,只有拨开表象的云雾,才能“拨云见日、云散月明”,看到事物的本质。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高考作文发展等级“深刻”的要求之一,要求考生对事物的现象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加工,发掘出事物的本质。
技法点拨立意深邃、思想深刻的作文总是引人深思,让人难忘的。
别人只看到了表面现象,而你却能看到隐藏的深层本质,别人只是“知其然”,而你却“知其所以然”,进入了事物的核心地带,写出来的作文就高下立现了。
高考作文要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探究并揭示现象存在的背景写作时,考生可以用介绍背景的方法,交代、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在自然的存在中找到必然的合理,从而凸显事物的本质。
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做引导语,给看似无由的事物交代一个背景,条分缕析,事物就会显现出其本质来。
比如禁止焚烧秸秆,可依然有人我行我素。
面对这种现象,要从认识不到位、宣传不到位和管理处罚不到位等几个角度进行论述,如果只是分析了其中一两个,则很难完整揭示出背景。
2.探究并揭示现象的共同特征所举例子要有典型性、代表性,不可过于随便,否则不仅没有说服力,还会给人轻浮之感,因为例子的论证价值正体现在典型性和代表性上。
但是,如果一味地举例子,却没有凸显其共同特征,那么例子再多也是没有用的,反而会形成“以例代议”,有堆砌之嫌。
比如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长春长生疫苗事件等,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深重的伤害,这些无良企业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突破了道德底线,背弃了诚实守信的根本,唯利是图、不讲道德、拿生命当儿戏。
3.探究并揭示现象的特殊意义有些现象,超出了一般的常识,蕴含着异乎寻常的道理,特殊之中包含着必然。
考生要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借助个别来窥知其整体,正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由一物之微,而触动人世的大题,犹似小溪潺潺,蜿蜒千里,汇入大海;要用理性之光,对观察到的表象下一番“振叶以寻根,观澜而溯源”的功夫。
高二作文之现象与本质高中作文
现象与本质高中作文【篇一:议论文透过现象看本质作文】透过现象看本质绘画是一种渊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艺术,要想精炼的掌握这门艺术,不仅要对所绘意象的形态有所了解,更重要的是了解所绘意象的特性。
万事万物都是一样,我们想要精通一门技艺,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
明代伟大的哲学家王守仁,从小就拥有与别人不同的志向—成为一名圣贤。
为此他付出巨大的努力,为了看清事物的本质,他曾经在风吹日晒中观察了三天三夜的竹子,最终也没有悟出心中的道。
然而更荒诞的是在他结婚前期却因为与一个人道士交流论道而耽误了婚期。
这并没有使他寻找并领悟到心中的道,然而他还是没有放弃,不停地摸索着,不停地再向成为圣贤的目标方向去努力。
老天没有亏待他,最终在他最穷困潦倒的时候,被人陷害被贬龙场做驿丞的时候,他们望星空,不断地回想着自己的经历和遭遇,最终他明白了自己终生信奉的信条,“天理即人欲”,朱熹“隔天理,去人欲”的思想是错误的,他因此创立了王守仁心学。
实现了自己的最高人生理想,成为了像孔子一样的圣贤,要想成为莫一技术的引领者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掌握万事万物的精髓。
周恩来在二十岁时就曾说过:“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正因为有了这个异于常人的心志,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振兴中华。
使周恩来在学习方面上一直勤奋刻苦,并且做到一丝不苟,他看透了学习的本质是为了报效祖国。
最终他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成为了中国第一任伟大的总理,受到所有中国人的无限爱戴和尊敬。
作为一名普通人,我们学习的目的不会向周总理那样伟大,但我们必须明确我们学习的目的,看清楚学习的本质才能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
生活和绘画一样,都是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和技艺,同绘画需要了解所绘意象的特性一样,生活需要看透生活的本质和明确生活的目的才能活得更精彩。
【篇二:作文指导——透过现象看本质及例文】作文指导——透过现象看本质及例文写作佳苑2009-05-14 0630一、如何写时事评论文章1、首先要评论一件事情要说出这个事情的现象。
透过现象 看清本质——点评第六届“求学杯”中学生作文大赛A组决赛作文题目二
特别策划一、细读材料 写作前先通读材料,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再细读材料,并进行常规的三步审题立意。
第一步,审题要注意关键词。
材料中的关键词有好几个,排第一的当然是“佛系”,它的反复出现指明了话题方向;接下来是“90后”“火爆”“生活状态”“生活方式”等。
注意每个关键词的意思,因为它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大量信息。
比如“90后”,说明这一现象波及的人群,“90后”的年龄介于20—30岁,给人的印象是年轻、有活力、充满希望和未来……当他们跟“佛系”联系在一起时,就不寻常了。
又比如“火爆”,说明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个引人关注的社会热点。
又比如“生活状态”“生活方式”等词,解释了“佛系”的特征,说明这是一种“怎么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
第二步,注意材料中的观点。
材料的话题是“佛系”,对它应持什么态度呢?材料说“很【解题方法】●广西教育学院 于钟民特别策划多人”把它当作“对抗快节奏生活的一剂良药”。
“良药”,说明很多人认可“佛系”并依靠它来解决问题。
对于这种观点,是支持还是反对呢?材料没有明显的感情倾向,只是把现象摆了出来,这就给考生以广阔的思考和表达空间。
这也是题目要考查学生思考能力的地方。
第三步,注意题目要求。
题目问“你会有何感悟和体验”,提示这是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并且是一道半命题作文,在自拟标题的同时,还要以“我看佛系 ”为副标题。
自拟的标题应尽量吸引人,可以直接亮明观点,或标新立异或平中见奇;也可以运用修辞,让题目看起来形象生动,可往“巧”或“俏”的方向构思。
而副标题则简单一些,“填入一词将题目补充完整”,这个词就是下面作文要谈的对象,直接讲明即可。
“题好一半文”,拟好标题,整篇文章的主题就出来了。
二、看清本质 拟题其实就是拟观点,那么我们该如何看“佛系”?如何评价“很多人”把它当作“良药”这种现象呢?尤其是当年轻的“90后”也挤进来时……材料罗列的现象往往“乱花渐欲迷人眼”,这就需要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
2018满分作文赏析:据说吉林的作文是2018高考最难写,一起看看。
【导语】作⽂原题回放:“⼆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弹痕多就加强哪⾥,然⽽统计学家沃德⼒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
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度,确定⽴意,明确⽂体,⾃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镜⾥花难折 世间纷繁多彩,变化⽆常。
从瘗⽟埋⾹到⽟壶光转;从尘埃萧索到舞榭歌台,在当今社会,易如反掌。
鱼⽬混珠,并⾮⼈皆能辨;镜⾥之花,却也时常呵⼿试梅。
既然时代于我们⽆从改变,那么就只能以不变应万变,即所谓之看清本质。
⼆战时期,在进⾏飞机的战后修复中,有⼈认为应将中弹多的地⽅实施加厚处理,这也符合常识,因此博得⼴泛认可。
⽽有⼀位专家却认为,应该在中弹少的地⽅进⾏修复。
其理由是,这些地⽅可能更为重要——还应将那些未能安全返航的战机纳⼊考虑,或许,就是因为中弹于此,造成了它们的坠毁。
这样看来,弹少之处才是要害。
⽽事实证明的确如此。
这就是所谓的“幸存者偏差”。
⽽该专家不为中弹多少这⼀表⾯现象所迷惑的原因,便是看清了本质。
不折镜⾥花,看清本质,能让我们的性格更严谨,冷静。
林巧稚,这位从⿎浪屿⾛出来的医学泰⽃,⽤双⼿,将⽆数孩⼦健康地带到这个世界。
她做⼿术时,总是细致观察患者的每⼀丝微⼩的反应,从众多症状所对应的病症中筛选出正确的,极少误判。
她终成⼀位名誉全球的妇产科医师,究其原因,就是她有⼀双能看清本质的眼睛,以及严谨的性格。
试问,若她少了⼀分冷静,多了⼀分浮躁,医学也就会少了⼀颗明星了。
⽽作为⼀位普通公民,虽然缺乏严谨的后果没有医⽣那样严重,但,具备严谨的性格也会让我们受益颇丰。
不折镜⾥花,看清本质,能使我们的思维更缜密,灵活。
众所周知,理学能锻炼⼈的思维,这在很⼤程度上是因为理学的初衷就是为了使⼈类看清世界的本质。
科学巨⼈霍⾦,纵使躯体只能在轮椅上衰⽼,思想却早已遨游九天。
深度思维“三板斧”,深刻文章必由路
深度思维“三板斧”,深刻文章必由路摘要:高考写作文有“深刻” 这一写作能力的“发展等级”,要想达到发展等级之深刻,学生必须学会三点思考:其一立意时思考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其二行文中要学会“多问几个为什么”,其三行文中还要和不同的观点进行碰撞。
惟其如此,作文才能够由浅入深,抵达思想的高度,触及灵魂的深处,杀出高考作文的庸俗圈,进入深刻圈。
关键词:深刻作文本质为什么观点碰撞引言英国伯特兰·罗素说:“许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事实上他们也确实至死都没有思考。
”其实他们之所以不愿思考,是因为他们不会深度思考。
现在很多高中生也是如此,他们的思维往往发散性极强却不能合理聚焦,更不容易坚持在思维的聚集点上深入,因而不会深度思考。
这一点在作文写作上表现尤为明显,而这就是能否写出深刻作文的本源。
高考“考试说明”把“深刻”作为写作能力的“发展等级”,要求学生能有意识地深入思考,锤炼思维,掌握并能恰当地运用一些思维的方法,让认识更加深刻,使笔下的文字透射出思想的光芒。
那么怎样让认识更加深刻呢?我们一起来探讨几种锤炼思维的方法。
一、立意时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这句话是他基于对人的存在的现象的分析与思考,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归纳出人的存的精神特质:人是伟大的也是渺小的,是坚强的也是脆弱的,思想的本性是何等伟大,但又因其缺点却是何等卑贱……著名的思想家或文学家们往往能抓住现象的痛点,一针见血的指出本质的原型,留下传诵千古的名言。
学生的行文亦应如此。
下面我举一个例子。
有这样一则材料:李天一是著名歌唱家李双江和梦鸽的儿子,李双江夫妇对李天一的兴趣、才艺方面投入极大,教他的老师都是名师大家。
十岁左右李天一一辆改装的自行车就要一万多……而访谈中,李双江也谈到:“孩子天赋好,我们不逼他;孩子总归学不坏,我们给他的东西都是正面的东西;舍不得打孩子,还没打,自己的眼泪先掉下来了。
”就是这样一个备受父母宠爱的孩子,却一次又一次犯下罪行。
2019年安徽高考满分作文:透过现象看本质
安徽高考满分作文:透过现象看本质安徽高考作文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为了丰富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同学们领略科技的魅力,过一把尖端科技的瘾,中科院某研究所推出了公众开放日系列科普活动。
活动期间,科研人员特地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让同学们亲手操作扫描室式电子显微镜,观察蝴蝶的翅膀。
通过这台可以看清纳米尺度物体三维结构的显微镜,同学们惊奇地发现:原本色彩斑斓的蝴蝶翅膀竟然失去了色彩,显示出奇妙的凹凸不平的结构。
原来,蝴蝶的翅膀本是无色的,只是因为具有特殊的微观结构,才会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缤纷的色彩……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满分作文展示】透过现象看本质五彩斑斓的蝴蝶在显微镜下竟然没有颜色,这就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在生活中,任何时候都不能只看事物的表面,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斑斓多彩的野菇,可能具有致命的毒素;洁白无瑕的雪花融化后可能是一滩污水;美丽妖娆的玫瑰长在满是尖刺的枝条上。
一些事物表面光彩照人,然而它们的本质与表面却大相径庭。
因此不能仅从表面看事物,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因此,我们不能只看到表面,我们应该看到事物的本质。
可以做到这一点的人,就向成功迈出了一大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掌握成功的秘诀。
中国著名的搏击手——武生一龙,从以前比赛的失败中可以看出自身抗击打能力弱,是导致其失败的根本原因,从而加强自身抗击打能力的训练。
最终,在与德国拳手的比赛中,他把身体全部裸露在外面,不加任何防御,让对手连打十一拳,导致对方无名指骨折,最后,三拳战胜了德国拳手,赢得了比赛。
可见透过现象看本质是提高自己的有效途径。
这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成功秘诀只适用于个人吗?不是的,它适用于一个企业,一个地方,乃至一个国家。
前几年“宅男”“宅女”之类的“宅”字词语风靡网络,当大家在网上聊天,对这些网络流行语啧啧称赞时,并没有看透事物的本质。
2023年高考作文备考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128)
2023年高考作文备考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128)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齐桓晋文之事》中有这样一句话:“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确实,世事纷纷,每个人在面对选择时,都会有权衡与度量,每一个选择背后都藏着自己的尺子。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到第四单元的课文涉及了众多真实或虚构的历史人物,请选择其中的一位,解读他生命中的“权”与“度”,并体现你对于人生的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议论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本作文题是一则方向明确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旨在通过考生的写作引导考生在解读他人人生的“权”与“度”中,寻觅属于自己生命的“尺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参考立意]本题是一道立意开放但要求明确的作文题,需要考生在作文中达成题目里的如下要求:①议论文体;②所议论历史人物必须来自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到第四单元的课文;③对历史人物的议论必须围绕历史人物的人生重大选择展开;④对历史人物的议论要能挖掘他选择背后的多层面的因素;⑤要能在对历史人物的议论中发掘自我应该选择的、坚持的“尺子”。
根据考生具体答题情况,参照高考评分标准,从任务完成度、结构、语育等多层面综合给分。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语出《荀子·大略》。
意思是说,善于学习的人能够深刻地认识事物的道理,善于实践的人能够较好地解决事物的疑难。
荀子的这句话深刻阐述了“学”与“行”的重要性,常被引用来谈论治学之道。
其实,我们也可以超出做学问的范畴,将其置于新时代更加宏大的背景下加以领会、体味。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休,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引用荀子的话阐述了“学”与“行”的重要意义。
立意写作文5篇
立意写作文5篇写作文是一门用文字触碰灵魂的艺术形式,能够促使读者深思的作文,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创作,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立意写作文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立意写作文篇1福利社里面什么都有就是口袋里没有半毛钱诸葛四郎和魔鬼堂到底谁抢那支宝剑。
每次听到这首歌,我都会联想到过去的童年,童年的伙伴,童年的趣事。
一个人最幸福的时光莫过于就是在母亲的怀抱和伙伴的陪伴下度过,而那时候,正是童年。
想到童年,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我和家人去南澳,因为,那次我差点被淹死!爸爸、哥哥和我下了海,浪很大,一阵又一阵的冲击力向我们冲来,拍打着我的身体,甚至灌溉我的喉咙。
最可悲的是,我不会游泳!好险爸爸在我身边牵着,要不然。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我被一个蛟龙大浪卷进了海底,呼吸困难! 千钧一发,命在旦夕,我在生死之间徘徊! 突然一阵疼痛在我头上引发,我被爸爸给抓了起来,一抓就抓了一大把头发,万万想不到的是,我成了地中海发型,而且头发里面还有沙子呢!晚上,天黑了,虽然还一望无际都没光,却有一点闪闪的光在海面,那是我在海底里流下的眼泪,我怕看不见家人、伙伴,看不见美好的未来,看不见。
立意写作文篇2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欢乐和幸福;童年是一场梦,梦里有憧憬和想象。
童年难忘的经历,是一把通往未来的钥匙。
我们喜欢和小伙伴一起躲进洞里藏猫猫,也会爬上遥不可及的葡萄藤上小学时,母亲会带我去外婆家的李子园摘李子,一想到可摘李子,前一天就兴奋地睡不着。
第二天,就兴冲冲地冲到李子园里,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绿的李子。
我高兴极了,连忙跑到一颗树下,抱着粗粗的树枝使劲摇,奈何我怎么摇都摇不动。
但我没气馁,就用力地踢李子树,只见树枝轻轻晃动,掉下来几颗已经熟透的李子,我高兴地捡起来,放进随身的袋子里。
不一会儿,又看到一颗小李子树,树上挂着又青又小的李子,我很稀奇,就跳起来摘了几颗李子,让母亲洗了洗,看看这些李子她告诉我:这种李子很好吃我于是好奇地咬了一口,又酸又涩的汁液流到我的嘴里,此刻,我皱起眉头生气地看着母亲:好酸!果然,母亲被我无奈的样子逗笑了,我上当了,愤怒地把李子扔到地上,拼命地跺了几脚,又去摘满熟绿幽幽的李子了。
高考满分作文满分突破——深刻之透过现象看本质
快节奏的生活剥夺了人们对美的 鉴赏力
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颗清静清澈
的心。青年时代的毛泽东让自己在闹 市区看书,练的就是心境和定力。
让自己的脚步慢下来,思考一些 稍微高尚实际的事:如何在相同时间 内服务更多的人,如何提升自己的时 间价值,如何让自己更闲更有钱……
第二题
我国每 天消耗一次 性筷子450 亿双,需要 砍伐大约 2500万棵大 树。由此你 想到了什么?
《绿叶对根的情意》这首歌中的一段歌词,根据歌词自拟题 目作文。
《绿叶对根的情意》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 我的心依着你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 我的情牵着你 我是你的一片绿叶, 我的根在你的土地 春风中告别了你, 今天这方明天那里 无论我停在那片云彩, 我的眼总是投向你 如果我在风中歌唱, 那歌声也是为着你 唔……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 我的路上充满回忆 请你祝福我 我也祝福你 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不要问我 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 我是你的一片绿叶, 我的根在你的土地
2、立意角度
受访者:确保父爱时间,阐述父亲在 子女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练就好父亲, 呼唤“父亲”这个角色回归本位。为 人父母需要有家庭责任感;要亲子, 更要教子……
父亲:尽可能地去平衡亲子与事业; 体谅、理解父亲
说理分析肤浅举例一
在《伤仲永》中,仲永是一个很有天赋的孩子。 在七八岁时叫人拿纸笔作了一首诗,这首诗还有文理 所在。父亲发现之后,不是去让他读书受到良好的教 育,而是让他一起到各地作诗文来赚钱,后来到了十 二三岁时,仲永的天赋就这样浪费了。仲永的父亲他 不仅没有好好地教育孩子,反而让他做一些与这个年 龄不相符的事,结果也是应该的。所以父亲十分需要 正确引导孩子。
揭示父亲缺席的本质(关键词)
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精选6篇)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精选6篇)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篇一【说明】本文系本人于20xx年XX月11日晚在“生成语文研究中心专题讲座”上的讲座稿之浓缩版。
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考作文趋向于选取现实生活中的事件作为材料,要求考生“结合生活体验与思考”,对相关事件“表明态度,阐述看法”。
面对这些时事类材料作文,教师该如何对学生进行审题立意的指导呢以下我将结合自身在日常作文教学中的体会与做法——姑且大言不惭地说成是“现身说法”吧——以20xx年以来受《文道》杂志(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办,广东《少男少女》杂志社编辑出版)“时新素材·热点追踪”栏目和《作文合唱团·鲜素材》杂志(江苏人民出版社)“直播新素材·时事聚焦”栏目之约所写的时事评论类文章(截取片段),略谈拙见。
时事新闻类材料,提供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时事新闻热点。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有应该肯定、值得褒扬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或者同一件事情,既有值得褒扬之处,又有应当贬抑之处,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会有不同的见解。
在命题上,此类材料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要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当然,在考场上为了提升作文分数,应尽量选取最佳的角度来立意;应避免模棱两可的“擦边球”式立意。
或者,也可以从二至三个方面来立意,但一定要注意行文时呈现并列关系或递进关系、因果关系等,不可前后自相矛盾。
其实,时评类文章的审题立意和观点陈述最能体现高考考纲在写作“发展等级”中“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有启发作用”的能力要求。
教师可以围绕这些能力要求指导学生对时事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构思行文。
以下从四个方面举例说明。
一.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知道,很多事情的发生、发展都是有其内在原因的,特别是当前一些新生事物,更是当今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洗净铅华,归于明镜——立意篇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供稿/陈强[华东师大二附中] 专题解说《庄子》中有这样一则寓言庄子见鲁哀公。
哀公曰鲁多儒士,少为先生方者。
庄子日鲁少儒。
哀公日举鲁国而儒服,何谓少乎?庄子曰周闻之……君子有其道者,未必为其服也;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
公固以为不然,何不号于国中日‘无此道而为此服者,其罪死!’于是哀公号之五日,而鲁国无敢儒服者。
哀公之浅陋,在于其只重其形而忽其心;庄子之高妙,在于其抛开现象的迷惑,看到了内在的本质。
类似的例子是很多的。
一如虞公信宗亲鬼神而亡国,一如桓公受孟子之教而豁然。
这就是本质的力量。
治国如是,文章亦然。
若能免哀、虞之粗鄙,发庄、孟之辨识,透过现象切近本质,不独能增益论说的力量,更能彰显思想之深刻。
既如此,我们又怎样做到在行文的过程中透过现象看本质呢?首先在于清楚的认识其实,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存在现象与本质两个方面。
所谓现象,指的是事物的主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的外部表现,是人能够看到、听到、闻到、触摸到的各个片面或表面特征。
包括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
所谓本质,强调的则是事物的全体及其内部联指尖,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的属性。
它隐藏在现象的背后,往往难以通过具体的感官感知。
由此可见,现象与本质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特征,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或共同的东西;现象是事物本质的外部表征,是局部的、个别的东西。
因此,本质比现象深刻、单纯,现象则比本质丰富、生动。
不同的现象可以具有共同的本质,同一本质可以表现为千差万别的现象。
如世上千差万别的生命机体,其本质都为核酸和蛋白质;而同样是水,却分为雨、雪、冰、露等表象存在。
世界上既没有离开现象单独存在的本质,也没有脱离本质的纯粹的现象,它们是为表里,互相依存。
其次在于自觉的意识无锡东林书院有一副著名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副对联反映了当时以顾宪成等为代表的封建士大夫们的一种博学笃己、心怀天下的自觉情怀,流传颇为久远。
然而在我们今天的学堂,尚能耳闻风声、雨声与朗朗读书声,而于家事、国事、天下事,却往往乏于目见、置之案桌之下。
个中原因自是不一。
但一学子没有深广的济世之心,自然不会对世间万象投入更多的关注,而缺乏对社会现象的关注,自然难以有深远的思索与‘高瞻的识见。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发于文章之中,也就不免于只见叶落而难以感受秋之将至了。
故而要于作文中透过现象切近本质,首先心中要有现象,要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观察与积累,掌握大量生动具体的现象,形成第一手材料。
因为材料是认识本质的前提条件,没有这些感性材料,就无法进入认识本质的大门。
而在积累第一手材料之后,更要有时刻剖析现象的意识。
《论语》云学而不思则罔。
意即只是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得从何来,来源于求思之深,源于无不在的深思。
古人的话对于我们今天的作文应是有所启迪的如果我们只津津于对象的观察与积累,而乏于思考,不仅难窥庐山之面目,更会迷失在林林之象中,其危害则更甚于心中无象了。
最后在于正确的方法鲁人截杆而入城门,曹冲置船以称象,这些事例无不告诉我们,有了正确的方法,不仅能使事情达成,往往还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我们的作文过程中,要真正达到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一些的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者学会抽象思维,切忌停留表象。
所谓抽象思维,是人们在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比较的基础上,抽取出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
它能使人们通过认识活动获得远远超出靠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知识。
如面对五颜六色的苹果、柑橘、香蕉、菠萝,面对千姿百态的大雁、海燕、仙鹤、天鹅,我们只识其为水果,又或者只见其为鸟类,这是不是无趣且无味呢?如若我们能于其水果鸟·类的外表下抽象出生命的共性,能看到它们五颜六色多姿多彩背后生命的勃发,能看到世界上万物共生的和谐,那么,我们的文章是否也就显得诗意盎然,甚至于附着了些生命的光辉呢?二来学会由此及彼,切忌就事论事一考场作文大多有这样的经验,对于单一的一则材料,常常难以一下把握其要旨,若能有两则相近或者相反的材料,理解起来反而容易得多。
这是因为两则材料,往往提供了一个比较点,而这一个点恰恰是材料的关键所在。
透过现象看本质亦然,因为现象是复杂的、多变的,而本质却常常是单纯的、固定的。
如果我们能从一种现象联想到与之相类似的现象,再由多个现象去发现其共同点,其内在所蕴含的本质也就离我们不远了。
比如前些时间沸沸扬扬的小悦悦事件,如果我们仅仅关注这一事件中路人的行为,那么大致也就停留在对人性冷漠、道德沦丧的审判层面;若是能够联系到社会中层出不穷的诸如老人倒而不扶的现象,便能引发我们对产生人性冷漠、道德沦丧背后的社会原因、价值取向的深思了。
三则学会慧眼识珠,切忌为假象所迷。
负鼠假死而逃生,树蛇化枯木而毙敌。
现象对人的迷惑不仅仅在于它的复杂,还在于它的真假。
假象之所以成功,源于人自身的局限与盲目,只有不为假象所迷,才能发现其背后的本质。
一如近些年盛行的古城重建风,行事者多打着保护历史弘扬文化的旗号,粗略一看不无裨益。
但如果我们将这些现象仔细分析,又有多少重建真正是为了历史与文化,是痛心于历史的湮没与文化的失落?其背后隐藏的大多是政绩的需要,行的是开发旅游、聚敛钱财之实。
试想历史怎能轻易重建,文化怎能一天速成?透过假象,这些所谓的历史、文化运动,不过成了物质的附庸、利益的面具,岂不悲哉!四要学会抽丝剥茧,切忌半途而终。
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有一个过程,它的本质的暴露也有一个过程,因而,对于现象,要善于作多层次的分析,像剥笋一样,一层深入一层,如登山一般,一级更上一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品得笋的美味,才能领略山之险峻,也才能体悟到现象背后有别于一般认识的更深层的意蕴。
如上海高考之丹麦人钓鱼的材料,有人着眼于人的行为,于是谈舍得的智慧;有人专注人的智慧,从而谈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人推究人的意识,所以谈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者之间,已然形成剥笋之效。
但还有人由此思考人性,探究人如此行为的根本目的,进而论及人类的先存之见,视其为自私的智慧,与前三者相较,似又深入一层了。
当然,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不止于此,比如转换角度、见微知著、因小及大等等,限于篇幅,不再一一赘述。
要之,多观察、多思考、多总结,这是提升文章立意的不二法门。
百无一用是书生文/陶文婷[华东师大二附中] 在现今的社会里,文人们走到了穷途末路。
从中文系的深闺大院中刚探出头来,大学生们便发现,这个社会已没有角落供他们舞笛吹笙。
小帽绸衣褪落,留下一个个形销骨立的落寞书生。
无处弄文。
几乎没有企业招聘时考的是文字素养,考精算和经管的倒是不少;就业率排名列表上,计算机雄踞一方,把中文哲学远远甩在后面。
文科生们孕育了四年的诗情豪气,还没啸出就只得失望地生生咽下。
做什么好呢?写小说需要新鲜噱头,搞理论研究不能维生,出国吧——文科类专业前景不佳。
前段时间,哈工大一位教授更是直截了当地断言文史哲是文不聪的渊薮。
言下之意,文科类研究已成为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一块绊脚石,陈旧、冗长,仿佛旧社会中抽出来的一块裹脚布。
百无一用是书生,的确。
想天上宫阙不能把人类送人太空,风花雪月也不能阻止气候变暖。
千金散尽不仅不会还复来,还很有可能加剧了通货膨胀。
这些幻梦般的呓语和玫瑰色的理想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人们自然敬而远之。
但我们真的不需要书生了吗?讲科学爱理性的今天,我们真的应该急切地甩去这个老朽的累赘吗?你一定会摇头,即便只是因为你月月都看的《读者》或者《青年文摘》,书生,或者文艺青年们,是他们不懈的吟诵使我们精神世界不至于空虚垮塌。
至少是几丛小繁花。
他们还有更重要的意义。
他们是民族的记忆者。
数千年前那个纤巧的少女已经不在,但青青子衿仍被一个又一个有情人哼唱着;长江边的白发渔樵已然仙逝,但看秋月春风的笑声依然回荡。
一分一秒,一颦一笑,文人用笔挽留下了五千年。
是谁告诉你气之轻清者上浮为天?是谁教导你吾日三省吾身?没有书生,这些都会埋没在黄土里;是他们用孱弱的双手把这些珍宝挖了出来。
他们是社会的呼唤者。
社会的发展总有风波,那挥舞旗帜的就是他们。
我记得韩寒曾义愤填膺地写《三峡是个好大坝》,也记得蒋方舟说快乐不是派发药丸。
风口浪尖上,是文人喊出了群众的心声。
的确,文科生造不出跨海大桥,但他们大笔一挥便绘出巨龙越江的图景。
哲学不是我们的双手,而是头脑、内心和灵魂。
如果文科生真的领略了自己的所学所感,他们绝不会茫然不知何从。
他们明白社会需要自己。
因为,总需要有仰望星空的人。
专题点评材料提供的是当今社会对于文科生和理科生的看法文科生落寞寂寥、缺乏前途;理科生蔚为大观、备受追捧。
文章扣住了材料提供的信息,却不局限于材料提供的信息,她从文科的背后看到了文化,从理科的背后看到了科学,从而将文科、理科形而下之争升华为文化、科学形而上之辩,这便是一个抽象思维的过程。
有了这样一个过程,文章的立意自然具有高屋建瓴之势,而不存在就事论事之弊了。
陈强知文论世文/陈韵菲[华东师大二附中] 文史哲是文不聪的渊薮,从那里出来的人多半不具有科学世界观,反科学、爱哲学、挺中医,将贻害社会,这一出自哈工大某教授的言论,恐怕是寻常人也不敢苟同的吧?且先不论文、哲的好处,这位教授的论断本身就是片面的、矛盾的。
他说文史哲是文不聪的渊薮,可于大学文科学堂,却不难发现如蒋方舟这样的知性青年;他说文科生反科学、爱哲学,可是哲学原本就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与总结,何以既爱且反呢?他说挺中医,将贻害社会,那中医文化又怎能延续千年,并在科学日新月异的今天正步出国门、走向世界呢?从个人主观角度…发,武断且不合实际地作出评价,只能说这位教授在科学理性的重压下,不自觉地陷入了唯心主义与经验主义怪圈,能不谬哉?文、史、哲,是祖先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不断积累的成果,是先人思想与文化的结晶。
放眼中国,从《诗经》《楚辞》到明清小说,从《史记》《春秋》到《资治通鉴》,从天人之辩到气理之论,正是它们铸造了中华几千年文明,也正是它们滋养了一代义一代中国人的精神。
再通观世界,古代丽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古希腊的神话与悲剧,古罗马的十二铜法表,谁又能否认它们对于人类发展无可估量的价值?的确,这是信息化的时代,高科技产品在理的基础上层出不穷,不仅种类丰富,甚至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但这并不能就此否认、抹杀文的重要性。
想想,诺贝尔在嘉奖物理、化学的同时,也为文学领域的杰出者留下了一席之地,不是吗?由此可见,那些嘲讽文的人,不尊重文之价值的人,大概也是不懂文的人吧。
当然,明文之意,重文之用,却也不能偏执于文,唯有文理兼备,方能从容行走于天下,立足于世问。